第一篇:关于影子银行论文作业
关于影子银行
摘要
“影子银行”这个名字本身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这可能与其常与金融危机相伴出现有关。从美国次贷危机到欧债危机,影子银行如影相随,其涉及的资产规模之大、扩张速度之快令人惊叹!在金融创新的驱动下,影子银行机构及规模蓬勃发展。影子银行在中国也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客观存在,虽然规模与银行体系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2012年银监会公布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为131.27万亿元,而本文测算的影子银行规模大致在20万亿元左右),但国内影子银行从发展速度到社会影响都在2006至今的六年时间内急剧上升,这一现象非常值得重视和研究。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业务迅速发展,通过影子银行体系进行的融资活动流量有可能超过银行贷款规模。影子银行在不断促进金融发展的同时,也蕴藏着极大的风险。2011年江苏泗洪的高利贷事件、温州危机、珠三角危机以及前段事件发生的华夏银行理财**都使我国影子银行的系统性风险逐渐显现,影子银行的问题给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探讨影子银行体系问题不仅为我国金融创新找到持续发展策略,还为我国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相关定义
“影子银行”这个名词是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保罗.麦考利(Paul McCauley)于2007年9月在美联储的年度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他用这个词来指代那些没有冠以银行的名义,却做着一般商业银行做的业务的机构(体系)。影子银行在有些著作中又被称为“平行银行体系”或“准实体银行”
Lumpkin(2008)认为,影子银行主要包括对冲基金、结构化产品和渠道以及非银行抵押贷款机构。
美国“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 S(FCIC, 2010)的报告指出,影子银行是商业银行体系外的“类银行”(bank-like),他们一般从投资者手中获取资金并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向资金需求方融资;并且认为影子银行所从事的多数金融活动都较少甚至并没有收到监管。
美国“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 7(FSOC,2011)曾尝试从三个层面对影子银行进行描述:其一,影子银行体系从广义上是指存在于传统银行体系外的另一个信用中介体系;其二,影子银行是这个信用中介体系中相对具有较大的协同性风险和信用风险,相比传统银行体系有更高风险和收益的体系;其三,影子银行还承担着某些流动性转换,期限错配等角色功能。
易宪容认为,“只要涉及借贷关系和银行表外交易的业务,都属于‘影子银行’”。
尽管各表述不同,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影子银行具有高度的复杂性,需要进行统筹分析;影子银行包括与传统银行竞争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包括一切发挥金融功能的市场、工具盒方法;影子银行体系本质上具有借贷功能,应纳入监管范畴。
二,存在的问题
Tobias Adrian(2009)从影子银行的高杠杆的特点指出了影子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他们认为影子银行实际上为银行系统和资本市场的对接提供了通道,但是其期限错配和高杠杆的属性加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虽然影子银行不是导致2008年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他们认为这一直接原因是相关机构的“挤兑”),但是影子银行缺乏限制的高杠杆经营行为实际上对金融危机的发展和蔓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Turner(2009)研究发现,影子银行的问题不仅是高杠杆,还与其业务实践中的期限错配有关。影子银行改变了传统商业银行对现金流和风险的管理方法,其主要采用期限错配的方式,使其流动性风险陆然上升,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也有学者从监管的角度指出了影子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缺乏监管的证券化行为给金融市场乃至宏观经济带来了很大风险敞口,2008年的金融危机实际上就是这种风险的集中爆发(Rosen,2009)。FCIC8(2010)认为影子银行对短期资金和政策的预期未能符合市场的发展和政府的政策意图,因此导致了影子银行的危机,而由于影子银行与传统商业银行在业务上有着紧密的联系,且这种联系被放大了。因此,影子银行的危机很容易传导到传统商业银行内部。
三,我国影子银行分类
欧美将“影子银行”分为四类:一是证券化机构,主要功能是将传统金融产品证券化;二是市场化的金融公司,主要包括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主要从事在传统金融机构和客户之间融资资金;三是结构化的投资实体、房地产投资信托和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管道等;四是经纪人和做市商所从事的融资、融券活动以及第三方支付的隔夜回购等。
我国影子银行的构成与欧美有差别,其主要部分是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民间借贷。结合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现状,我国的影子银行大体可分为四类:
(一)网络借贷、第三方支付等具有银行借贷功能的机构。
(二)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在传统金融机构和客户间融通资金的中介机构。我国民间借贷情况较为普遍,中小型公司从银行借款难也促进了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
(三)银信合作、信贷资产转让等以银行为媒介的金融形式。这类业务的实质是贷款业务表内转表外。从而规避金融监管和将风险转嫁给客户。
(四)通过委托理财、股权投资等形式提供服务的私募资金。
四,影子银行对宏观政策的影响 ,影子银行的存在,是央行的每一次调控宛如重拳打在棉花上,收不到政策预期的效果。其作用机理是:在低利率,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环境下,银行有限的资金主要流向强势大企业,中小企业所获资金甚少。为了维持生存,中小企业不得不以高得多的利率从财务公司,地下钱庄,典当行等影子银行借入资金。“影子银行”巨大的利差空间,又反过来诱使银行资金越过重重监管“曲线”流向“影子银行”。这一过程会使央行的数量型调控工具和价格型调控工具失效:存款准备金率高的吓人,但是贷款总额并没见少多少:法定贷款利率水平看起来比较低,但企业得到的贷款利率其实很高,央行“压低贷款利率,缓企业困难”的愿望落空。
影子银行干扰了国家调控的整体部署,过分追逐利益而疏于防范风险,真的出现风险时需要国家出面收拾烂摊子,而且站在企业和居民都比较困难的宏观调控形势下,大量社会财富向“影子银行”集中,本身也存在一个“资本论理”问题。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讲,影子银行因少有人为干预而反应十分灵敏,能真实反映自办的流向,规模和兴趣所在,甚至是传统银行的有益补充。
五,金融监管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的金融监管体制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78年)。这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家唯一的金融监管机构出现,但是由于这一时期国内实施了很强的计划经济体制,金融活动十分有限,中国人民银行实际上只是充当了会计和稽核功能,并未有实质性的监管。第二阶段是是从1978年到1992年,这一阶段国内实施了经济体制改革,金融活动日渐恢复,各种金融机构逐步建立,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开始进行金融监管的探索。虽然在1982年相继成立了人民银行金融机构管理司、非银机构管理司和保险司,但这一时期的监管重心仍放在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上,主要特点是以行政手段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第三个阶段是从1992年至今。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1992)、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1998)、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3)的成立确立了分业监管的体制。这一阶段主要是适应了金融机构多样化和金融业务多元化发展的现状。金融监管的手段也有了很大的提升。确立了商业银行的资本金监管和考核要求,对证券和保险的监管也得到了细化。但是,最近一些年来(2006年至今),这种分业监管的模式不断地受到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来自于国内金融市场的正飞速向混业经营转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多头监管,缺乏监管协调
国内对影子银行监管涉及的机构众多,权责划分并不明确,存在监管空白、重复监管、多头监管甚至监管冲突现象。国内影子银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利用了监管机构之间缺乏沟通而进行的监管套利,业内一般称为“通道”业务,旨在将资金和融资主体通过证监会和银监会下的不同机构进行转手而规避证监会和银监会的相关监管规定。.2功能监管缺位
国内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停留在机构监管的层面上,难以应对纷繁变化的影子银行业务创新和风险控制。影子银行的产品一般会涉及多个影子银行机构,而这些影子银行机构可能分属于不同的监管部门,如果单纯的以机构作为监管划分的标准,那么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实际上很容场造成各监管部门的冲突或监管空白。.3行业自律和信息披露制度亟需完善
潘英丽等人(2003)认为,金融机构的自律是指金融机构对其自身的自我约束、自我监管、自我保护机制,广义 金融机构自律还包括成立相关的行业组织对行业内的业务进行自我监管和同业监督。在一般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可能会出于对监管法规的畏惧和自身声誉的影响,自发地选择建立自律机制。但在影子银行领域,由于影子银行大部分是为应对金融监管而进行的金融创新活动,监管法规始终很难做到超前性,再加上影子银行的金融产品交易结构相对复杂,业务链条相对较长,影子银行机构对自身声誉不会过多地重视。因此在影子银行领域,相关机构缺乏自行建立自律机制的能动性。而在影子银行领域建立自律机制又是极其重要的:①影子银行的产品和业务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单纯依靠外部监管很难对风险有较好的把控;②某些影子银行业务由于信息不对称,外部监管机构是很难对监管对象做到全面了解的(这种业务主要集中在小额贷款、民间融资等影子银行部门),只能通过引导建立自律性组织来对这些行业进行内部自律性监管。
第二篇: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
简介:
影子银行,又称为影子金融体系或者影子银行系统(Shadow Banking system),是指房地产贷款被加工成有价证券,交易到资本市场,房地产业传统上由银行系统承担的融资功能逐渐被投资所替代,属于银行的证券化活动。该活动在2007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中渐渐被人们重视,此前一直游离于市场和政府的监管之外,当前也无十分有效的监管方式。影子银行,不受监管或仅受较少监管的,提供融资、股权资本融资、金融组合产品、金融交易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或金融行为。随着人们对于信贷的需求与日俱增,影子银行也相应地迅猛发展,并与商业银行一起成为金融体系中重要的参与主体。影子银行的发展壮大,使得美国和全球金融体系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银行体系的作用不断下降。影子银行比传统银行增长更加快速,并游离于现有的监管体系之外,同时也在最后贷款人的保护伞之外,累积了相当大的金融风险。
特点:
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SIV)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通常从事放款,也接受抵押,是通过杠杆操作持有大量证券、债券和复杂金融工具的金融机构。
在带来金融市场繁荣的同时,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和高杠杆操作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的脆弱性,并成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主要推手。
影子银行系统正在去杠杆化的过程中持续萎缩,然而作为金融市场上的重要一环,影子银行系统并不会就此消亡,而是逐步走出监管的真空地带,在新的、更加严格的监管环境下发展。未来对影子银行系统的信息披露和适度的资本要求将是金融监管改进的重要内容。美国已提出要求所有达到一定规模的对冲基金、私募机构和风险资本基金实行注册,并对投资者和交易对手披露部分信息
分类:
影子银行可以分为三类:
首先,就是影子银行本身,主要玩家有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SIV和货币市场基金等。
第二类是应用影子银行方法的传统银行。这些银行仍在监督管理下运行,同时可获得中央银行的支持,但它们也将影子银行的操作方法运用到了部分业务中。
第三类则涵盖了影子银行的工具,主要是一些能够让机构转移风险,提高杠杆率,并能逃脱监管的金融衍生品。
“影子银行”是信贷市场、资本市场、金融衍生品和大宗商品交易、杠杆收购领域的主要参与者。
这些机构通常从事放款,也接受抵押,是通过杠杆操作持有大量证券、债券和复杂金融工具的金融机构。在带来金融市场繁荣的同时,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和高杠杆操作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的脆弱性,并成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主要推手。目前,影子银行系统正在去杠杆化的过程中持续萎缩,然而,作为金融市场上的重要一环,影子银行系统并不会就此消亡,而是逐步走出监管的真空地带,在新的、更加严格的监管环境下发展。未来,对影子银行系统的信息披露和适度的资本要求将是金融监管改进的重要内容。目前,美国已提出要求所有达到一定规模的对冲基金、私募机构和风险资本基金实行注册,并对投资者和交易对手披露部分信息。
操作:
其具体做法是将次级贷款包装为金融衍生品,例如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 tion担保债务权证)和SIV(Structured Investment Vehicle 结构性投资载体),往往被信评机构评为AAA级,这些载体是证券化资产的主要买家。
影子银行创造的衍生品在全球的范围内流通,使得全球信贷平民化,廉价的信贷更容易被大众得到而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影子银行平缓了因生产力进步和分工细化产生的经济波动,促进经济增长,使收入与利润增加。
2007年信贷危机的风暴中,这种将债务和其他资产捆绑打包成复合证券和载体以供出售的业务亦无法独善其身。
作用:
由于银行亟需改善自己满目疮痍的资产负债表,证券化市场的健康运行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因为它为企业和消费者的借款能力提供保障,还源于其在推动经济成长和资产定价方面的作用。
诸多因素导致证券化活动受损。投资者不再对穆迪和标准普尔等第三方的评级价值抱有信任。与此同时,始于美国次优抵押贷款市场的损失,或多或少地对SIV等表外工具产生冲击。
影子银行虽然是非银行机构,但是又确实在发挥着事实上的银行功能。它们为次级贷款者和市场富余资金搭建了桥梁,成为次级贷款者融资的主要中间媒介。影子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发行各种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大规模地扩张其负债和资产业务。所有影子银行相互作用,便形成了彼此之间具有信用和派生关系的影子银行系统。
现状: 协调全球金融监管政策的金融稳定委员会(FSB)2012年11月发布数据,称“影子银行”去年规模创下新高,达到了67万亿美元。“影子银行”的繁荣已成定势,而且将超出管控传统银行和银行活动的监管网络范围。FSB还呼吁对“影子银行”加强监管。
FSB在报告中表示:“FSB认为监管当局对„影子银行‟的监管需要有针对性,目的是确保„影子银行‟从属于合理监督和管理,以解决对金融稳定构成的和银行一样的风险。”FSB的研究显示,在2007年之前的五年,也即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全球“影子银行”规模不止翻倍,达到了62万亿美元。到2011年,整个系统规模达到了67万亿美元,超过调查覆盖的所有国家的经济收入总和。
FSB表示,美国拥有最大的“影子银行”系统,2011年资产达23万亿美元;其次是欧元区,22万亿美元;英国9万亿美元。不过美国在全球“影子银行”系统中的份额近年来在降低,而欧元区和英国则有所增加。FSB警告称,强迫银行增加资本储备以覆盖亏损的更严格条例将助长“影子银行”。该机构支持更好的控制,但是认为“影子银行”改革应当小心处理,因为这一领域也可以是企业和消费者的一个信用来源。
FSB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影子银行规模在2011年扩张了42%;受到中国影子银行规模大幅扩张的推动,全球“影子银行”规模2012年增长5万亿美元,至71万亿美元。全球影子银行的规模为71万亿美元,其中美国占26万亿,占比37%;欧元区、英国和日本分别占22万亿美元,9万亿和4万亿美元。影子银行占全球整体金融资产的1/4,相当于银行业资产的1/2。而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影子银行的规模却仅占全球总规模的3%。
风险:
伴随着美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对于信贷的需求与日俱增,美国的影子银行也相应地迅猛发展,并与商业银行一起成为金融体系中重要的参与主体。影子银行的发展壮大,使得美国和全球金融体系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银行体系的作用不断下降。影子银行比传统银行增长更加快速,并游离于现有的监管体系之外,同时也在最后贷款人的保护伞之外,累积了相当大的金融风险。
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近日也曾表示,中国金融五年内最大的风险是中国式的影子银行体系。他认为,这个风险既和中国银行业的风险密切相连,也与现在资本市场的风险相关。据了解,中国式的影子银行体系主要包括信托、担保、小贷公司、典当行、地下钱庄等。事实上,自2011年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爆发以来,各地民间金融的风险便已陆续暴露,并牵连
当地的银行系统。由此看来,如何保持中国金融体系的健康,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就显得格外重要。
当然,应当看到,监管层对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也付出了努力。比如以各种方式切断银行系统与影子银行的联系,规范银信合作、将表外业务尽可能纳入表内、加强银行业与影子银行、民间金融之间的防火墙建设等。从银监会年报看,自2009年开始,“影子银行”字眼频现。在2010年年报中,“影子银行”提到了 16次;2011年年报则提到了14次,并特地开设了“影子银行”专栏。
不过,正如分析人士所言,监管层对影子银行的治理,以及对中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不能仅仅靠查漏补缺这一招,哪里有风险,就急匆匆地切断该处与银行业的联系。若以“一刀切”与“紧急灭火”的方式处理,势必将伤及实体经济的运行,反而引发更大风险。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正规渠道依然无法解决实体经济中所存在的金融需求,影子银行系统仍会在风声过后卷土重来,这些运动式的治理,更像是在抽刀断水,治标而不治本。
要解决中国金融风险必须推进改革:一是价格形成机制,特别是“两率”的市场化改革;二是放开金融市场的准入,让更多民间资本更加自由地进入市场从事金融业务;三是推动银行业改革,让商业银行能够为更多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四是打破配置金融资源过程中的垄断和不公平,完善金融组织机构,尤其需要改进对小微企业的服务。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如何让原处于地下的影子银行系统按照正规的方式运营,发展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平衡经济运行中的风险与收益。
第三篇: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
按照金融稳定理事会的定义,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各类相关机构和业务活动。影子银行的概念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首次提出并被广泛使用,影子银行又被成为平行银行系统、准银行等等。在美国,它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与欧美国家因流动性泛滥而产生的影子银行不同,中国影子银行的出现在于金融抑制,正规融资体系无法满足投融资者的需求,影子银行是资金逐利特性的自然演化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正规融资体系的不足。
传统银行系统包括三个参与者:存款人、借款人和银行,影子银行系统也有三个参与者:存款人、借款人和专业化的非银行金融中介(即影子银行)。和传统银行系统不同,在影子银行系统中,存款人的资金不存入银行,而是投入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和其他类似基金。借款人同样得到贷款,但其来源不仅仅来自于存款机构,还来自于综合经营的金融公司等机构。影子银行系统同样也起到信用中介的作用,但其信用转化过程远比传统银行复杂得多。
按照资产性质和信用创造方式的不同,可以将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大体上分为以下几类:一.银行——信托合作的银行理财产品,“银信合作”是中国商业银行突破现行金融监管体制,进行金融创新的典型代表。2.企业间过桥资金(企业间拆借),企业间过桥资金也是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一个重要类别和组成部分,尽管目前中国的贷款通则里明确规定,禁止企业间的直接拆借行为,但是现实中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操作方式规避这一监管。3.委托贷款,因企业间借贷被禁止,有资金的委托人通过银行中介放贷。4.民间借贷,中国政府允许民间借贷利率最高上限为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四倍。5.人人贷,即通过网络中介提供信用贷款的个人间的信贷行为,主要是指使用信用贷款的方式将资金带给其他有贷款需求的人。6.海外贷款以及贸易融资,由于此类贷款方式也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因此也是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组成部分。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1.中国民间借贷市场规模急剧膨胀并蕴含着巨大的金融风险。2.影子银行体系风险的累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商业银行体系的稳定。3.影子银行体系的高利率融资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房地产企业违约的风险。4.影子银行融资的发展使得我国紧缩性的政策失效。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影子银行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明确我国影子银行体系业务范围,实行分层监管。2.建立完善的征信体制。3.完善影子银行信息披露机制。3.加强金融市场的跨境监管。
影子银行的发展可以丰富金融市场,但由于其运行机制的脆弱性,使其蕴含着巨大的风险啊,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已经存在和潜在的风险,防微杜渐。
第四篇: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应加快利率市场化,推动“影子”阳光化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传统银行的一些功能正在被“影子银行”吞噬,而其所带来的货币流通速度的增加也伴随着风险的上升。
“影子银行”往往披着四件外衣:一是具有监管套利性质的业务。二是监管相对较少的非银行机构。三是建立在金融创新基础上的新业务。四是以私募股权基金、产业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投融资机构。“影子银行”的迅速发展及其隐含风险已引起监管层注意。前任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明确将“影子银行”风险列为银行业当下三大主要风险之一。专家认为,“影子银行”趋于活跃正是缘于市场多元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金融监管和准入门槛过高。除了加强监管、设立风险防火墙,更重要的是加快利率市场化,拓宽社会融资渠道,推动“影子银行”阳光化。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认为,“影子银行”在不改变货币存量的情况下,增加了社会的信用供给。虽然它超出了传统的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的视野,但如果禁止其发展,会付出丧失金融效率的巨大代价,甚至会逼迫更多资金转入地下。当务之急,是加快发展银行之外的多元化金融机构,加强金融创新,尽量搞报备,不要搞审批,增强金融体系活力,满足市场多元需求。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地下金融等“影子银行”体系蓬勃发展,缘于我国对利率的行政管制,官方利率价格信号失灵,民间利率就会自动修正。我国应加快利率市场化和正常化步伐。
第五篇: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
按照金融稳定理事会的定义,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各类相关机构和业务活动)。影子银行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期限错配、流动性转换、信用转换和高杠杆。
目前国内的“影子银行”,并非是有多少单独的机构,更多的是阐释一种规避监管的功能。如人人贷,不受监管,资金流向隐蔽,是“影子银行”。几乎受监管最严厉的银行,其不计入信贷业务的银信理财产品,也是“影子银行”。目前“影子银行”有三种最主要存在形式:银行理财产品、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产品和民间借贷。中国银监会发布2012年报 首次明确影子银行的业务范围:“银监会所监管的六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其业务、商业银行理财等表外业务不属于影子银行。”
按照金融稳定理事会的定义,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影子银行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期限错配、流动性转换、信用转换和高杠杆。银监会高度关注影子银行问题,积极采取措施防范银行体系外风险向体系内传导。年报强调,从实践看,我国绝大部分的信用中介机构都已纳入监管体系,并受到严格监管,银监会所监管的六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其业务(包括信托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货币经纪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商业银行理财等表外业务不属于影子银行。
一、影子银行对美国金融结构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变化促进了影子银行体系的迅速发展。然而,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也加速了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变。从本质上看,影子银行体系是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一个庞大的二级市场。该市场的交易成本越低、定价机制越完善、流动性越高,商业银行越有激励将其发放的信贷资产出售,从而在获得价差收益的同时回收流动性。在此情况下,美国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目的逐渐由传统的获取存贷利差收益转变为获取低买高卖的价差收益,即商业银行逐渐转变为“生产”贷款的金融企业,其目的是通过出售而并非持有其产品获利。商业银行作为连接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的枢纽,其经营模式的这一转变无疑将对美国的实体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对美国金融体系的演进和金融市场的结构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由于商业银行的贷款可以通过影子银行体系的信贷中介最终由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投资者融资,因此传统的间接融资方式与直接融资方式之间的界限日益变得模糊,商业银行体系与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换言之,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加速了美国金融体系向“市场型金融体系”(market-basedfinancialsystem)的演进。在这一新型金融体系下,银行业与资本市场发展之间的关系变得如此紧密,以至于金融因素的变化将对美国的实体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从金融市场的角度来看,由影子银行进行的资产证券化与金融衍生交易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另一方面也使衍生金融产品的交易量和名义价值迅速增长。然而,历史经验表明,过度金融创新导致的虚拟价值飙升非但无法真实反映实体经济的运行情况,还会加剧美国经济的金融化。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对美国乃至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产生了复杂的影响。
在传统信贷流中,资金盈余者通过金融中介直接将资金传递给资金需求方,然而随着资产证券化的飞速发展,金融中介越来越多地将各种贷款证券化,在证券市场上销售,不再持有贷款到期,这些贷款证券化之后也不在其资产负债表上反映。可见资产证券化的广泛应用大大改变了传统的信贷资金流,而危机之后,银行业经营结构的转变将促使信贷资金流更多地沿用传统渠道,美国的银行业将通过调整经营结构实现传统银行模式的回归,但这不是简单地回归传统,而是一种全新的传统经营结构的理性回归。过去20年银行业的表外业务高速发展,在银行体系之外逐渐形成了庞大的影子银行或平行银行系统。Geithner(2008)指出,金融体系结构在大繁荣时期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非银行金融系统变得非常庞大,尤其是货币市场和基金市场。保罗•克鲁格曼(2009)则指出影子银行系统已经逐渐成长为传统银行的竞争对手,重要性甚至超过了传统银行,它们正重新创造着一种可能引起大萧条的金融脆弱性,影子银行体系中的挤兑是引起危机发生的核心。在这一金融系统里,一种自我强化的资产抛售循环很容易发生,这一循环会进一步加剧市场动荡,而投资者对影子银行系统信任的丧失又导致了一轮“去杠杆化”的恶性循环。
传统银行受到监管机构的监督,从属于联邦储备体系,运作较为公开、透明,并通过存款保险和最后贷款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躲避挤兑风险。而影子银行系统的经营活动则更为隐蔽,其中多数机构并形成可以预防挤兑的防火墙。资产泡沫破裂后出现的去杠杆化导致投资者无法判断哪些机构具备偿付能力,从而使影子银行普遍遭到挤兑,这样最终导致整个结构投资工具和渠道体系的崩溃。膨胀的对冲基金业在未来两年可能会进行大规模淘汰,拍卖利率证券、资产支持商业票据、利差交易等产品已经不复存在,影子银行系统仍将不断缩减。影子银行系统中各机构的自我监管意识将进一步加强,这些机构将接受越来越多的系统监管,最后贷款人支持和存款保险将扩展到该体系的更多成员。随着影子银行的崩溃,银行业不得不加速资产清理进程,将结构性投资工具、对冲基金等机构予以撤销,将不透明的资产纳入资产负债表。未来银行业高风险、高杠杆的表外业务将会大大减少,经营策略将更加稳健、保守,更加注重基础资产的经营。
二、影子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形式
中国影子银行的表现形式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有很大区别,不仅规模小,而且形式也比较简单。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并不是体现在衍生品等高杠杆市场和业务中,而是产生于民间金融、银行表外业务、非正规的资产证券化、私募投资等监管灰色地带。一块是商业银行销售得如火如荼的理财产品,以及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销售的类信贷类产品,比如信托公司销售的信托产品,另一块则是以民间高利贷为代表的民间金融体系。在中国,规模较大的“影子银行”是银信合作,这一块规模大,涉及面广,银行通过银信合作的创新方式释放出了大量的资金。我们就以此为例来说明“影子银行”的具体运作方式,实际上与美国的“影子银行”相比,这类运作方式还比较“菜鸟”。而诸如地下钱庄、典当行等则是“影子银行”的更低级形式。银信合作模式:某房地产商开发房产项目资金短缺,但却从银行借不到款———银行因监管等政策原因贷款额受限———信托公司以中间人角色出现———信托公司以房产商待开发项目为抵押,设计基于该项目现金流的理财产品,周期一般为1年到1年半,并委托银行代销———投资者购买,房产商获得项目资金———项目开发完毕并销售,房产商人支付给银行托管费,信托公司服务费以及投资者收益。
三、对我国影子银行风险预防的建议及对策
对影子银行体系进行监管,改进影子银行体系是伴随着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浪潮出现的,这些金融创新本身就是为了逃避金融监管的,因此在相应的监管改进上就要弥补以前监管上的漏洞,而且还要根据影子银行体系本身的特点来设计相应的监管措施。
第一,在解决场外交易带来种种监管问题时,首先,要将游离在现有监管体系之外的场外交易的金融衍生品纳入到政府的监管框架中来,让那些曾经躲在暗处的衍生品交易被公之于众,使标准化的衍生品在受到监管的交易平台上被买进卖出,交易商的行为应当受到监督,从而使投机与操纵行为得到有效抑制,让商品价格和资产价格趋于理性,更多地是由供需所决定;其次,影子银行体系所产生的产品涉及的广泛性造成了以单一机构为基础的监管方法无能为力,同时,由于是全球性市场,使得单一国家来监管也变得十分困难,因此,需要建立起各个国家之间的监管协调与信息共享机制,使得场外交易能够在整体上获得监管,防止监管套利的现象出现。
第二,针对影子银行体系的销售模式导致很难进行精确的风险评估的问题,由于衍生产品的复杂性日益增加,使得金融衍生品市场缺乏普遍接受的定价方法,从而使风险的度量与控制更加难以掌握,产品的特定目的所造成的灵活性与特定性也使得传统的以通用交易工具评价市场的监管方法实际上处于失灵状态,交易对手之间甚至也相互不了解。因此,要对证券经纪和交易商制定一致连贯的信托责任标准,并使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共享其持有仓位的保密信息,并定期按照要求制定报告,设计出相应的信息披露机制,使得对所有场外衍生品进行审计时可以有迹可循。另外,要对高杠杆的金融机构进行流动性监管,防止其陷入流动性危机。
第三,要解决高杠杆引发的高风险问题。首先,就要限制杠杆率在经济高峰期的过快增长;其次,衍生品交易要提前提留一部分准备金以应对风险,必要时要建立类似于“最后贷款人”的救助机构,以为暂时陷入流动性危机的机构提供短期帮助;再次,用资本充足率的标准来限制一些特定结构的衍生品业务规模以控制系统性风险最后,一旦高杠杆引发出了风险,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不能一下收紧这些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因为高杠杆的金融机构出现问题时会很快陷入流动性枯竭的境地,而出现问题的很可能是一小部分资产,这时收紧流动性无疑是雪上加霜,监管更应该着眼于帮助这些金融机构剥离或注销这些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