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标准

时间:2019-05-12 01:59: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标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标准》。

第一篇: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标准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标准

一、安全性非信贷资产

安全性非信贷资产依照账面价值法直接认定为正常类。

二、风险性非信贷资产

风险性非信贷资产具体分类标准如下:

(一)专项央行票据

根据风险分类法,确定“专项央行票据”风险类别为:

1、在兑付期内的专项央行票据直接认定为正常类。

2、在延长兑付期内的专项央行票据直接认定为关注类

(二)同业债权

“同业债权”包括:拆放同业(含拆放银行业、拆放金融性公司和调出调剂资金)、存放同业款项(含存放联社款项)和买入返售资产等。其均采用风险分类法进行质量分类。

1、“拆放同业”

(1)正常类是指拆借人(或交易对手,下同)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拆借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①拆借人经营正常,主要经营指标合理,现金流量充足,能正常足额偿还所负债务。

②拆借未到期。

③本笔拆借能按期支付利息。

④如有担保,担保应合法、有效、足值。

(2)关注类是指尽管拆借人目前有能力偿还拆借本息,但存在影响债务偿还的不利因素。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①宏观经济、行业、市场、拆借人内部经营管理或财务状况发生变化,对正常经营产生不利影响,但其偿还债务的能力尚未出现明显问题。

②拆借人改制(如合并、分立等)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债务可能产生不利影响。③拆借人还款意愿差,不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积极合作。

④拆借人完全依*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债务,但担保合法、有效、足值,完全有能力通过追偿担保足额收回债务。

⑤担保有效性出现问题,可能影响债务归还。⑥拆借款项逾期不超过90天(含)。⑦欠息不超过90天(含)。(3)次级类是指拆借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债务,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造成一定损失。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①拆借人支付出现困难,且难以获得新的资金。

②拆借人正常营业收入和所提供的担保都无法保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足额收回债权。

③因拆借人财务状况恶化,或无力还款而需要对该笔拆借合同的还款条款作出较大调整。

④拆借款项逾期90天以上至180天(含)。⑤欠息90天以上至180天(含)。

(4)可疑类是指拆借人无法足额偿还拆借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会造成较大损失。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①因拆借人财务状况恶化或无力还款,经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拆借合同还款条款作出调整后,仍然逾期或仍然无力归还。

②拆借人处于停业、半停业状态,收入来源不稳定,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会造成较大损失。

③拆借人资产负债率超过100%,且当年继续亏损。④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已诉讼,执行程序尚未终结,债权不能足额清偿且损失较大。⑤拆借款项逾期180天(不含)以上。⑥欠息180天(不含)以上。

(5)损失类是指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债权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拆借款项,应认定为损失类:

①拆借人和担保人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并终止法人资格,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经对拆借人和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拆借款项。②拆借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损失巨大且不能获得保险补偿,或以保险赔偿后,确实无力偿还部分或全部拆借款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经对其财产进行清偿和对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拆借款。

③拆借人虽未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但已完全停止经营活动,并被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注销、吊销营业执照,终止法人资格,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经对拆借人和担保人进行清偿后,未能收回的拆借款。

④拆借人触犯刑律,依法受到制裁,其财产不足归还所借款项,又无其他债务承担者,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经追偿后确实无法收回的拆借款。⑤因拆借人和担保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银行诉诸法律,经法院对拆借人和担保人强制执行,拆借人和担保人均无财产可执行,法院裁定终结执行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仍无法收回债权。

⑥因上述

(一)至

(五)项原因,借款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依法取得的抵债资产,按评估确认的市场公允价值入账后,扣除抵债资产接收费用,小于拆借本息的差额,经追偿后仍无法收回的款项。

⑦由于上述

(一)至

(五)项以外原因,借款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且拆借款项逾期2年(不含)以上,确认无法收回的款项。

2、“存放同业款项”分类标准比照“拆放同业”。

3、“买入返售债券”

(1)正常类是指债券回购方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回购方不能按时足额回购所售债券。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①回购方经营正常,主要经营指标合理,现金流量充足,能正常足额偿还我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债务。②回购合同未到期。

(2)关注类是指尽管回购方目前有能力履行合同,但存在影响所售债券回购的不利因素。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①宏观经济、行业、市场、回购方内部经营管理或财务状况发生变化,对回购方正常经营产生不利影响,但回购债券的能力尚未出现明显问题。

②回购方改制(如合并、分立、承包、租赁等)对履行回购协议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③回购方回购意愿差,不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积极合作。④回购方完全依*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正常履行回购协议,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可通过出售所购债券保全债权。

⑤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管理出现问题,可能影响债权保全。⑥回购逾期不超过90天(含)。(3)次级类是指回购方的回购债券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履行回购合同,即使通过出售所购债券来保全债权,也会造成一定损失。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①回购方支付出现困难,且难以获得新的资金。

②回购方正常营业收入和变现回购债券都无法保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足额保全债权。

③因回购方财务状况恶化或无力还款,需对该笔回购合同作出较大调整。④回购逾期90天以上至180天(含)。

(4)可疑类是指回购方无法正常履行回购协议,即使变现回购债券,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①因回购方财务状况恶化,经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回购协议作出调整后,回购仍然逾期或回购方仍然无法执行回购合同。

②回购方连续半年以上处于停业、半停业状态,收入来源不稳定,回购债券无法变现或变现后也肯定会造成较大损失。

③回购方资产负债率超过100%,且当年继续亏损。④已提起诉讼,执行程序尚未终结,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债权不能足额清偿且损失较大。

⑤回购逾期180天(不含)以上。

(5)损失类是指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债权仍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认定为损失类:

①回购方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并终止法人资格,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经对回购方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债务。

②回购方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损失巨大且不能获得保险补偿,或以保险赔偿后,确实无力偿还部分或全部债务,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经对其财产进行清偿和变现债券后(或债券无变现价值),未能收回的债权。

③回购方虽未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但已完全停止经营活动,被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注销、吊销营业执照,终止法人资格,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经对回购方进行清偿和变现债券后,未能收回的债权。④回购方触犯刑律,依法受到制裁,其财产不足归还债务,又无其他债务承担者,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经追偿后确实无法收回的债权。

⑤由于回购方不能偿还到期债务,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诉诸法律,经法院对回购方强制执行,回购方无财产可执行,法院裁定终结执行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仍无法收回的债权。

⑥由于上述

(一)至

(五)项原因,回购方不能偿还到期债务,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依法取得的抵债资产,按评估确认的市场公允价值入账后,扣除抵债资产接收费用,小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债权的差额,经追偿后仍无法收回的债权。⑦由于上述

(一)至

(五)项以外原因,回购方不能偿还到期债务且款项逾期2年(不含)以上,确认无法收回的款项。

3、违法违规进行的资金拆借,以及无券买空卖空或证券不过户的买入返售证券,应划分为可疑类。

三、待处理抵债资产

“待处理抵债资产”指因借款人或担保人以货币资金不足以及时足额偿还到期贷款本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根据有关法律规定与债务人达成以资抵债或经司法裁决,以实物资产用于抵偿债务人贷款本息的各种有效资产。待处理抵债资产的分类应根据可变现净值法考虑资产的状况、处置变现的难易程度、可收回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对比情况等因素,根据抵债资产的种类参照相应的分类方法,逐笔确定预计损失,并进行质量分类。处置前应至少划分为关注类。分类标准为: 关注:能在市场上随时变现,且市场价值或评估价值扣除各项处置税费后不低于其账面价值。持有时间在2年之内。次级:市场变现能力一般,市场价值或评估价值扣除各项处置税费后低于其账面价值,一旦变现将造成一定损失,但损失较小,预计损失率小于30%。持有时间在2年-3年。

可疑:变现能力差,产权未过户,存在严重法律瑕疵,或严重毁损、贬值,变现后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预计损失率为30%(含)—90%。持有时间在3年-5年。

损失:难以变现且使用价值很低,存在严重法律瑕疵,或严重毁损、贬值,预计资产将全部损失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资金,预计损失率在90%(含)以上。持有时间已超过5年。待处理抵债资产处置损失未进行核销挂账部分应在损失类中反映。

四、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指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及投资等,按照适用利率和计息期限计算应收取的利息。其主要应用风险分类法确定其分类标准。

凡表内应收利息在90天以内的,原则上不高于相对应的主债权五级分类情况;2000年以前形成的应收利息全部划为损失类。

五、其他应收款项

“其他应收款”包括各类垫款、挂账和暂付及应收款项。按照风险分类法中的账龄进行分类,其分类标准为:

风险分类资产对象

正常

关注

次级

可疑

损失

待结案诉讼费

关注:账龄为1个月至3个月(含)

次级: 账龄为3个月至1年(含)

可疑:账龄为1年至3年(含)

损失:账龄为3年以上 案件挂账

次级:账龄为1个月至1年(含)

可疑:账龄为1年至3年(含)

损失:账龄为3年以上

其他

正常: 账龄为3个月以内(含)

关注: 账龄为3个月至6个月(含)

次级: 账龄为6个月至1年(含)

可疑: 账龄为1年至2年(含)

损失:账龄为2年以上 具有以下待征的直接定为损失类:

①经济案件经仲裁机构仲裁或经司法机关判决生效、并已完成债权追索尚不能弥补的损失;

②刑事案件在追赃完结或民事案件执行终结后尚不能弥补的损失; ③内部劳动争议纠纷中被仲裁机关裁定承担付款责任而形成的损失; ④无法收回的应由债务人承担的诉讼费、执行费等代垫费用;

⑤因突发事故等造成的、扣除保险赔偿后仍不能弥补的其他应收款损失; ⑥责任人赔偿后仍不能弥补的结算、出纳短款损失等。

六、投资类资产

“投资类资产”指债券投资、各种股权性质的投资主要按照风险分类法和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进行分类。

(一)债券投资。

1、对于以长期投资为目的、准备持有至到期日的债券,主要考虑发债主体的资信状况和债券本息的可收回性,按照风险分类法进行质量分类。

①国家债券、中央银行票据投资、政策性金融债券等直接划入正常类。②其他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投资,应根据债券存续期、发行人信用前景和信用等级等,按照风险分析法进行质量分类。分类时可将专业评级机构的债券评级作为重要参考因素。其分类标准如下:

正常:债券处于存续期内;债券评级高于BBB-及Baa3(含);或债券发行人经营正常,没有足够理由怀疑债券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关注:债券评级高于BB-及Ba3(含);或债券发行人有能力偿还债券本息,但存在对偿还债券本息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以及没有债券评级的中央企业债券;或债券本金和分期付息债券欠息均逾期不超过90天(含)。次级:债权处于存续期内,但债券评级低于B+或B1(含),或债券发行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以及没有债券评级的地方企业债券;或债券本金、分期付息债券欠息均逾期90天以上至180天(含);

可疑:债券到期后未能得到足额偿付;或者债券虽然处于存续期内,但已经宣布违约;或债券本金、分期付息债券欠息均逾期180天以上; 损失:债券融资方已经破产或虽未破产但已经关门停业的,且没有债券偿还能力以及融资行为存在严重法律瑕疵的债券投资;或由于债券发行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且债券投资款项逾期2年(不含)以上,确认无法收回的款项。

2、对于以交易为目的、准备随时变现的债券,按照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根据分类时点证券市场收盘价格计算预计损失率(预计损失率=[(账面价值-市场价值)/账面价值]*100%)进行分类。

市场价值高于账面价值时,一般可划分为正常类; 若市场价值呈不利变动趋势,可划分为关注类; 损失程度在30%以内的,可划分为次级类; 损失程度在30%-90%之间的,划分为可疑类;

损失程度90%以上的,或对已关闭、破产的金融机构或企业发行的债券,其账面价值扣除确权价值或清偿价值后的部分,按照余额的100%计算,划分为损失类。

(二)股权投资

1、对于可以获得股权公允市场价格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进行分类。公允价格的确定原则为:如存在活跃市场的,则其市价即为其公允价格;如不存在活跃市场但与该资产类似的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该资产的公允价格应比照相关类似资产的市价确定。

正常;公允市场价格高于账面投资额,没有影响股权投资的不利因素;

关注;公允市场价格虽高于账面投资额,但估计存在影响股权投资的不利因素。次级;公允市场价格低于账面投资额,股权投资存在一定风险,预计损失率在30%以内。可疑;公允市场价格低于账面投资额,股权投资存在较大风险,预计损失率在30%-90%以内。

损失;公允市场价格低于账面投资额,股权投资肯定损失,预计损失率在90%以上。

2、对于无法获得该企业股权市场公允价格的,如果企业财务报表经审计可认为是真实可信的,依据每股净资产计算预计损失率。(预计损失率=[(账面投资额-每股净资产×本社持股数)/账面投资额] ×100%)同时,结合被投资单位财务状况、债权产权是否明晰以及影响被投资单位的行业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自然社会等因素分析,整体评价其风险状况和预计损失程度,合理划分风险类别。

正常;持股净资产总数高于账面投资额,没有影响股权投资的不利因素; 关注;持股净资产总数虽高于账面投资额,但估计存在影响股权投资的不利因素。次级;持股净资产总数低于账面投资额;被投资单位经营出现不畅;或有违规行为;股权投资存在一定风险,预计损失30%以内。可疑;持股净资产总数低于账面投资额;被投资单位出现经营危机或有重大违规问题,监管当局已对其发出警示或整改通知;股权投资存在较大风险,预计损失30%-90%以内。损失;持股净资产总数低于账面投资额;被投资单位已被宣告破产、接管、撤销,或停止经营、名存实亡,进入清算程序等;股权投资肯定损失,预计损失90%以上。

3、对于无市场公允价格且无法保证企业财务报表可信度的,至少划分为次级类;被投资企业连续半年以上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的,无法获得有关信息的,至少划分为可疑类。

具有以下特征的划分为损失类:

①被投资单位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并终止法人资格,经清算和追偿后仍无法收回的股权。

②被投资单位或被持股企业亏损严重,虽未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但已完全停止经营活动,或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注销、吊销营业执照,终止法人资格,经清算追偿后仍无法收回的股权。③通过拍卖、出售、协议转让等形式处置被投资单位后变现价值低于账面价值的部分。

④被投资单位为列入人民银行清理范围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最终需由本机构弥补损失的部分。

⑤已采取法律诉讼手段,但被投资单位仍无法偿还投资而形成的损失。⑥转让、出售股权后形成的账面实际投资损失。

(三)入股联社资金直接认定为正常类;

(四)投资资产科目中核算的“应收债券利息”,分类方法同“应收账款”。

七、委托及代理资产业务

(一)委托及代理资产应依据操作风险进行质量分类。对于按委托协议约定,由委托单位指定贷款单位(投资项目)、用途、期限、利率,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不承担任何经济责任的委托贷款和委托投资,若有关法律文件齐全,且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作为受托人已按约定尽到管理职责的,直接划分为正常类;

(二)出现法律文件缺陷,可能导致法律纠纷,但可以采取补救措施的,应至少划分为关注类;

(三)对于经法院判决应由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承担风险和还款责任的委托贷款和委托投资,预计损失30%以内的至少要划为次级类;

(四)经法院判决应由农村信用社承担风险和责任的,预计损失30%-90%以内的划为可疑类。

(五)行社脱钩前代理农行的委托贷款,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已经垫款并确实无法增补贷款基金(资金)的划分为损失类。

(六)实际由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承担风险的假委托实自营、假委托实垫款、行社脱钩前代理农行的委托贷款,按照贷款或投资的五级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八、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指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较高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

(一)“固定资产”只针对未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确定是否存在“价值变动迹象”,采用“可变现净值法”,按账面余额(此处账面余额是指固定资产原值减去累计折旧)与可变现净值的差额预计损失并据以进行质量分类。正常类:正常使用的固定资产,无产权争议;

关注类:房产类固定资产暂无产权证、土地证,其他资产暂无所有权证,但无产权争议或闲置时间在6个月至1年以内,评估价不低于账面价值的固定资产; 次级类:存在产权争议或闲置时间在1年以上的固定资产,预计损失率在30%(含)以内的;

可疑类:评估价值低于账面价值,预计损失率在30%-90%(含)以内的的固定资产;

损失类:二年以上闲置不用,在可预见的将来也不会使用、且无转让价值的固定资产;已被淘汰或即将淘汰,无转让价值的固定资产;严重毁损、有账无实、存在法律瑕疵无法变现的固定资产;预计损失率在90%以上的固定资产。

(二)固定资产账面上反映、但房产实际上已卖给职工的房屋,全部列为“房改”房类固定资产,按照财政部《关于金融企业住房制度改革若干财务问题的规定》(财金[2001]28号)有关意见,对已批准为损失但尚未消化完的房改损失、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扣除售房收入后的剩余部分全部划为损失类。

九、在建工程

所称“在建工程”指施工前期准备、正在施工中和已完工但尚未交付使用或虽交付使用但工程未决算的各项基建工程、安装工程、技术改造工程和大修理工程。按照专家判定法进行分类。

正常类:法律手续齐全、运行规范、正常建设; 关注类:非正常原因停建3个月(含); 次级类:非正常原因停建3至6个月(含); 可疑类:非正常原因停建6个月至1年(含); 损失类:非正常原因停建1年(含)。

被查出有严重违规问题的在建工程、存在各类法律纠纷的在建工程,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风险类别,但至少应划为次级类。

十、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包括土地、软件及其他无形资产。“无形资产”采取可变现净值法进行分类,按照账面余额与可变现净值的差额和实际受益期(指资产已使用年限与预计继续正常使用的年限之和)长短预计损失,确定风险类别。

(一)实际受益期不小于规定摊销期的、且预期可收回金额不小于账面价值的,划为正常类。

(二)实际受益期小于规定摊销期的,按预计损失率[公式:(1-实际受益期/规定摊销期)×100%]确定风险类别(预计损失率分类见“固定资产”)。

(三)对未摊销完毕的可能具有价值变动迹象的无形资产,采用“可变现净值法”,按照账面余额与可变现净值的差额预计损失进行分类。

(四)对无形资产中核算的各种软件,在经营过程中正常使用的视同正常类资产,原则上不作预计损失;由于各种原因今后不再使用的,应按照账面余额100% 预计损失。

(五)对其他无形资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当定期或至少每年年度终了时,检查并预计其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当由于市价波动、技术进步等原因导致预计可变现净值低于其账面余额的,应当将可变现净值低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作为预计损失。

(六)以下项目直接划分为损失类:(1)该无形资产已被其他新技术等所替代,且已不能带来经济利益。(2)该无形资产不再受法律的保护,且不能带来经济利益。

十一、递延资产

“递延资产”指已经对与之经营有关的事项支付了一定费用,但其效果不仅在本期体现,还可有益于以后各期的资产。按照可变现净值法,确定其分类标准为: “递延资产”在正常摊销的基础上认定为正常类;如因网点撤并或其他原因导致摊销期间无法摊销的,参照固定资产分类方法进行质量分类。

十二、待处理财产损溢

“待处理财产损溢”包括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按照账面价值法,依据待处理财产损溢账面反映的金额,损失直接划为损失类,盈余的最多划为关注类。

十三、固定资产清理

“固定资产清理”按照账面价值法,参照固定资产分类方法进行质量分类。

1、可收回金额等于或超过账面余额,且清理手续齐全,划分为正常类;

2、可收回金额虽等于或超过账面余额,但清理手续上存在瑕疵,则划分为关注类。

3、可收回金额小于账面余额,则根据是否有市场、市场是否活跃,结合预计损失比率分为次级、可疑、损失类。

4、可收回金额是采用清算假设(假设资产将被迫出售或快速变现)和公开市场假设进行确定的。

十四、历年挂账损失的分类

本指引按照账面价值法,历年挂账损失直接划为损失类。

十五、特别规定

(一)未准确核算的项目,或由于分类所需的资料不全,导致风险分类判断困难的项目,至少划分为关注类;

(二)存在使用会计科目隐瞒风险的项目,或有严重违规或历史遗留问题的项目,至少划为次级类;

(三)由于缺少分类所需的重要资料(如主要法律文书、原始凭证和原始记录、司法部门或相关政府部门的文件、以及交易对手信息、财务状况等相关证明文件),导致风险分类判断困难的项目,至少划分为可疑类;

(四)已经造成损失或已形成风险,直接划为损失类。

第二篇: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指引

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指

引》的通知

(监发„2007‟29号 2007年4月13日)

各银监局(西藏除外):

现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各银监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既要认识到实施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是加强审慎监管,提升风险管理水平的需要,又要充分估计到实施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摸清非信贷资产风险底数。

二、加强领导。各银监局和省级联社要分工协作,银监局负责督促指导,省级联社负责组织实施。各银监局要高度重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主管领导亲自抓,职能部门具体抓。各省级联社要成立由“一把手”负责的推进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安排专人负责辖内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分类工作的具体实施和督促落实工作,做到人员落实、任务落实、措施落实、责任落实,确保标准严格、操作规范、认定准确。

三、认真准备。培训是做好非信贷资产分类工作的基础和关键。银监会将在今年4月中下旬举办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培训班。各银监局和省级联社要在银监会培训的基础上,各负其责,做好对监管人员和非信贷资产分类人员的培训。各银监局要加强对分类前准备工作的指导。各省级联社要尽快制定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实施细则,并报银监局备案;组织辖内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认真学习•指引‣;组织各县(市)联社结合实际,做好非信贷资产账户清理,扎实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四、按期完成。各银监局和省级联社要结合当地实际,做好人员培训、账户清理、分类操作等工作。各省级联社要在培训和账户清理工作结束后,迅速组织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2006年末有关科目反映的非信贷资产实施风险分类,并根据分类进度,及时组成巡查指导组,选派得力人员负责,划片包干,深入现场,检查督导,力争在2007年6月底前全部完成辖内所有农村合作金融法人机构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各银监局要在7月20日前将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开展情况和分类结果报银监会。

五、督导检查。银监会将派出巡视组,对各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推进工作进行督促、指导,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的有关问题,对推行风险分类进度缓慢、工作不力的机构将予以通报批评。

六、交流信息。各级银行业监管机构和农村合作金融管理机构要重视信息交流和反馈工作,明确专人负责信息收集、整理工作,及时上报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的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总结交流经验和做法。

执行中遇到问题,请及时报告银监会。

请迅速将本通知转发至辖内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

二○○七年四月十三日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指引

为规范和加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非信贷资产管理,进一步提高非信贷资产质量,建立真实、全面、动态反映非信贷资产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的管理体系,增强防范和化解资产风险的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及有关文件,特制定本指引。

一、分类目的

(一)促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树立审慎经营、风险管理的理念。

(二)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非信贷资产质量,充分揭示非信贷资产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

(三)发现和分析非信贷资产使用、管理、监控、催收、处臵等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加强对非信贷资产的风险管理,提高非信贷资产质量。

(四)为判断非信贷资产减值准备充足性提供依据,建立科学合理的非信贷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制度。

(五)为计量、监测资本充足率,评价经营管理能力提供依据。

二、适用范围

(一)本指引所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包括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

(二)本指引适用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各类非信贷资产。

(三)本指引所称非信贷资产是指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中除信贷资产以外的各类资产。

(四)本指引所指非信贷资产根据风险和损失程度的不同,划分为安全性和风险性两类。其中:

安全性非信贷资产主要包括现金及周转金、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存放联行款项等非信贷资产项目。

风险性非信贷资产主要包括专项央行票据、同业债权、待处理抵债资产、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投资类资产、委托及代理资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待处理财产损溢、固定资产清理、历年亏损挂账等非信贷资产项目。

三、分类原则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风险原则。风险分类以非信贷资产的内在风险为主要依据,以预计损失程度为主要分类标准。

(二)真实原则。广泛搜集非信贷资产的各类信息,严格按照分类标准、方法和程序进行分类,充分估计现实与潜在的风险状况,全面、真实反映非信贷资产的风险程度。

(三)审慎原则。对非信贷资产的风险分类进行定性定量相结合地分析、评估,科学合理地划分风险类别。对减值迹象判断困难或计量精确性受到影响的,应运用审慎的专业判断和稳妥的分类方法。

(四)动态原则。当出现有可能影响非信贷资产风险的因素时,应适时、动态地对相关资产进行重新认定与分类。

四、核心定义

本指引按照非信贷资产的风险和预计损失程度,依据一定分类标准和方法,将风险性非信贷资产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个类别,其中后三类合称为不良非信贷资产。分类标准的核心定义是:

正常类:资产未出现减值迹象,资金能够正常回收,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资产及收益会发生损失。其基本特征为“一切正常”。

关注类:资产未发生减值,但存在一些可能造成资产及收益损失的不利因素。其基本特征为“潜在缺陷”。

次级类:资产已出现显著减值迹象,即使采取各种可能措施,资产仍可能形成一定损失,但损失较小。其基本特征为“缺陷明显,损失较小”。

可疑类:资产已显著减值,即使采取措施,也肯定要形成较大损失。其基本特征为“肯定损失,损失较大”。

损失类: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资产仍然全部损失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其基本特征为“基本损失”。

五、分类方法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非信贷资产的形态、对象、权属、账龄等因素,对不同的非信贷资产相应使用风险分类法、账面价值法、可变现净值法、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和专家判定法等分类方法进行质量分类。

(一)风险分类法。根据资产账龄、交易对手履行合同和债务偿还能力等进行质量分类的方法。

主要适用于专项央行票据、同业债权、投资类资产、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项等。

(二)账面价值法。根据资产的特性、合同及账面的价值,能直接确认有无损失或损失程度,将资产直接按照账面价值和损失程度进行质量分类的方法。

主要适用于安全性非信贷资产和待处理财产损溢、历年亏损挂账等。

(三)可变现净值法。以风险性非信贷资产账面余额,扣除其可变现净值或可收回金额后的差额部分,作为预计损失的质量分类方法。可变现净值是指以资产预计售价减去预计相关处臵税费后的金额。

预计损失计算:预计损失额=资产账面价值–可(已)变现净值; 预计损失率=(预计损失额/资产账面价值)×100%。

主要适用于待处理抵债资产、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清理、无形资产等。

(四)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根据投资成本与市价孰低的原则,估算投资损失的质量分类方法。

预计损失计算:预计损失额=资产账面价值–公允价值; 预计损失率=(预计损失额/资产账面价值)×100%。主要适用于投资类资产等。

(五)专家判定法。以风险性非信贷资产实际情况为基础,经专家组综合判研确定预计损失的质量分类方法。

主要适用于资产情况复杂、资料不全、信息有限,不能使用上述分类方法确认损失的资产。专家组可由各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委员会成员组成,也可聘请社会中介机构和有关专家组成。

六、组织机构

(一)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在监管机构指导下,由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组织、实施。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分类工作的组织、领导、实施和分类认定。

(二)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抽调有关部门人员组成风险分类工作小组,负责辖内风险分类的指导、监督工作,对初分意见进行初审,对可疑风险分类进行现场核查。

(三)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有关职能部门具体负责风险分类的初分工作。大额非信贷资产计入损失类应向省级联社报备,起点金额由省级联社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

七、操作规程

风险分类一般分为初分、初审、认定三个程序:

(一)初分。

1.核对会计核算科目。初分人员对会计核算科目的核对要做到准确无误,即各类非信贷资产的账账、账表、账款、账实、账据、内外账务均要相符。2.收集整理资料。初分人员按风险分类要求,收集完善分类信息资料,做好档案资料的整理和分类准备工作。

(1)背景资料。主要包括: 非信贷资产的形成过程及现状;

非信贷资产交易对手的基本信息、财务状况、履约意愿等,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产有重大不利影响的各种因素;

非信贷资产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以往资产处臵、变现损失率等; 非信贷资产有关操作管理情况。

(2)附件材料。指该项资产所涉及有关资料的复印件,主要包括: 主要法律文书;

原始凭证和原始记录;

司法部门或相关政府部门的文件; 本机构已有的调查分析报告; 原认定的风险分类资料,包括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认定表、资产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议记录、批复文件等。

特殊原因造成权属资料不全、对手信息不全等风险分类依据信息资料不完整时,必须书面说明形成经过和原因,经负责人及有关人员签字确认后作为风险分类依据备查。

3.提出初分意见。初分人员依据分类标准,对风险分类作出初步判断,提出初分理由和初步分类意见,并按要求制作工作底稿和•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认定表‣。

4.上报初分结果。将工作底稿和•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认定表‣及其他资料呈交风险分类工作小组进行初审。

(二)初审。

1.审核初分结果。风险分类工作小组对上报的初分资料进行分析,重点是审核资料完整性、程序合规性、分类理由的充分性和计算的准确性。

2.实地核查。根据初分情况选择重点项目进行实地核查,对初分结果不准确或有疑问的,要逐笔实地进行核实,并形成风险分类核查报告。

3.确定初审结果。在•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认定表‣上签署初审意见。

4.上报初审结果。将初审的结果及相关资料连同核查报告一并上报风险管理委员会。

(三)认定。

风险管理委员会对初审结果进行审核,在分类认定表上签署分类认定意见,确定认定结果。

八、管理考核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要按照“落实责任、动态管理、定期分析、科学考核”的要求进行。

(一)落实责任。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明确理(董)事长为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并将职责分别落实到有关责任人员,做到人员落实、任务落实、措施落实。省级联社主要负责风险分类工作的指导、组织实施和督促检查工作;县级联社(行)主要负责组织实施风险分类,提高非信贷资产管理水平;农村信用社(支行)主要负责本社(行)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和管理工作。

(二)动态管理。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加强对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的监督检查,督促各分支机构和基层信用社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原则上,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每年进行一次分类,但对于拆放、投资、抵债资产等风险较大的项目则须按季进行调整。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要与日常管理工作紧密结合,适时对非信贷资产的风险情况进行分析。对于非信贷资产形态发生变化的,要按本指引规定的操作程序,逐笔审核、认定并调整非信贷资产类别。非信贷资产管理人员要随时监测、分析非信贷资产的风险情况,认真收集和补充与非信贷资产有关的信息及资料,并及时提出调整形态的建议。

(三)定期分析。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建立台账,每季度对分类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并将分类结果的异常性变化及其成因、分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等情况及时上报。

(四)科学考核。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根据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的要求,合理确定各项考核指标,重点考核分类结果的准确性和非信贷资产风险的化解情况等,对责任人进行严格考核,并向监管部门和上级管理部门报告有关情况。

九、资产减值准备提取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根据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结果,参照•财政部关于印发†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通知‣(财会„2001‟49号)、•财政部关于印发†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的通知‣(财金„2005‟49号)等文件要求,提足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准备未提足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根据自身的资产质量及经营状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分年计提计划,报当地监管机构备案后实施。

十、违规处理

对存在下列违规行为的机构及责任人,监管机构和省级联社要根据性质和情节给予通报批评等纪律处分:

(一)由于主观原因,未按规范程序操作,导致分类不准。

(二)不真实反映和报告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结果。

(三)超权限认定风险分类结果。

(四)因主观原因,未按时上报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数据,影响上报和汇总分析。

(五)未将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列入常规审计、检查,蓄意隐瞒存在的问题。

(六)对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审查不严,检查敷衍了事。

(七)未按照规定对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结果进行会计处理,导致分类结果不真实。

(八)工作不协调配合,相互推诿、扯皮,影响分类质量及分类后续工作管理。

十一、其他

(一)本指引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

(二)本指引所涉及的非信贷资产包含各级社(行)本部及省级联社办事处的非信贷资产。

(三)本指引所涉及的非信贷资产数据应与“银行业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数据保持一致。

(四)各省级联社要根据本指引,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报当地监管机构备案后执行。

(五)本指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附件:1.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标准 2.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认定表 3.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非信贷资产五级分类汇总表

第三篇:《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指引》(银监发[2007]29号)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指引

银监会[2007]29号

为规范和加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非信贷资产的管理,建立真实、全面、动态反映非信贷资产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的管理体系,增强防范和化解资产风险的能力,进一步提高非信贷资产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等法律法规及有关文件规定,特制定本指引。

一、分类目的

(一)促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树立审慎经营、风险管理的理念;

(二)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非信贷资产质量,充分揭示非信贷资产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

(三)发现和分析非信贷资产使用、管理、监控、催收、处置等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加强对非信贷资产的风险管理,提高非信贷资产的质量;

(四)为判断非信贷资产减值准备是否充足提供依据,建立科学合理的非信贷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制度;

(五)为计量、监测资本充足率,评价经营管理能力提供依据。

二、适用范围

(一)本指引所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以下简称银行)和农村信用社。

(二)本指引适用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各类非信贷资产。

(三)本指引所称非信贷资产是指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内除信贷资产以外的各类资产。

(四)本指引所指非信贷资产根据风险程度的不同,将其划分为安全性和风险性两大类非信贷资产。其中:

安全性非信贷资产是指无风险或风险很低的非信贷资产,主要包括现金及周转金、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存放联行款项等非信贷资产项目。

风险性非信贷资产是指有风险或风险程度较高的非信贷资产,主要包括专项央行票据、同业债权、待处理抵债资产、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投资类资产、委托及代理资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待处理财产损溢、固定资产清理、历年亏损挂账等非信贷资产项目。

三、分类原则

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应广泛搜集非信贷资产的各类可得信息,严格按照分类标准、方法和程序进行分类,充分估计现实与潜在的风险状况,全面、真实地反映资产风险程度。

(二)谨慎性原则。在对减值迹象的判断和计量的精确性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应运用谨慎的职业判断和稳妥的方法。

(三)重要性原则。在对影响交易对手偿还或支付的可能性及导致资产减值的各项因素进行分析时,应区分重要程度,对其中的关键因素进行重点分析与评价。

(四)及时性原则。及时、动态地掌握影响非信贷资产质量的有利、不利因素,加强资产的跟踪管理,及时防范和化解非信贷资产风险。

(五)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应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对非信贷资产风险进行整体评价,合理划分风险类别。

四、核心定义

本指引按照非信贷资产的风险和预计损失程度,并按照一定分类标准和方法,主要将风险性非信贷资产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5个类别、其中后三类合称为不良非信贷资产。具体分类标准的核心定义是: 正常类:

交易对手能够履行合同,资产未出现减值迹象,资金能够正常回收,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资产及收益会发生损失。其基本特征为“一切正常”。关注类:

交易对手目前有债务偿还能力,资产未发生减值,但存在一些可能造成资产及收益损失的不利因素。其基本特征为存在“潜在缺陷”。次级类:

交易对手的债务偿还能力出现明显问题,资产或已出现显著减值迹象,即使采取各种可能措施,资产仍可能形成一定损失,但损失较小。其基本特征为“缺陷明显,可能损失”。可疑类:

交易对手无法足额偿还债务,资产已显著减值,即使采取措施,也肯定要形成较大损失。其基本特征为“肯定损失、损失较大”。

损失类: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资产仍然全部损失或只能收回极少一部分。其基本特征为“损失严重”。

五、分类方法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在信用风险分析、市场风险分析和操作风险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非信贷资产的形态、对象、权属、账龄等,相应对不同的非信贷资产使用风险分类法、账面价值法、可变现净值法、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专家判定法等分类方法进行风险分类。

(一)风险分类法:根据资产账龄及其他相关信息,以风险为基础,将风险性非信贷资产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5类。该办法主要用于与交易对手(或债务人,下同)相关的风险性非信贷资产质量分类。

1、正常类。交易对手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债权不能按时足额收回。

2、关注类。交易对手目前有债务偿还能力,但存在可能对收回债权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3、次级类。交易对手的债务偿还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造成一定损失。

4、可疑类。交易对手无法足额偿还债务,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

5、损失类。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债务仍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主要适用于专项央行票据,同业债权、投资类资产、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项等非信贷资产项目。

(二)账面价值法:根据资产的特性、合同及账面的价值,能直接确认有无损失或损失程度,将资产直接按照账面价值和损失程度进行分类的方法。主要适用于安全性非信贷资产和风险性非信贷资产中的待处理财产损溢等。

(三)可变现净值法:以风险性非信贷资产账面余额,扣除其可变现净值或可收回金额后的差额部分,作为预计损失的质量分类方法。可变现净值是指以资产预计售价减去预计相关处置税费后的金额。

预计损失计算:预计损失额=资产账面价值–可(已)变现净值; 预计损失率=(预计损失额/资产账面价值)×100%。

主要适用于待处理抵债资产、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清理、无形资产等。

(四)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根据投资成本与市价孰低的原则,估算投资损失的质量分类方法。

预计损失计算:预计损失额=资产账面价值–公允价值; 预计损失率=(预计损失额/资产账面价值)×100%。主要适用于投资类资产等。

(五)专家判定法:以风险性非信贷资产实际情况为基础,经专家组综合判研确定预计损失的质量分类方法。该方法适用于资产情况复杂、资料不全、信息有限,不能使用上述分类方法确认损失的资产质量认定和分类。采用专家判定法时,要由各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非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专家组或者聘请社会中介机构和有关专家等,预计损失并进行质量分类。

六、组织机构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在银行业监管机构指导检查下,由各级联社(行)组织、实施。各级联社(行)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日常管理机构,负责分类工作的组织、领导、实施和分类认定。风险管理部门与非信贷资产经营管理部门相互分离制约,分工负责,配合完成。各级联社(行)和基层信用社要成立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小组,由风险管理部门牵头,具体承担以下工作职责:

负责非信贷资产的分类认定工作;

负责制定不良非信贷资产的压降措施,研究、制订非信贷资产减值准备、坏账准备等的计提,并在业务经营中予以落实;

按照授权对上报的非信贷资产分类结果提出审核意见; 负责损失类非信贷资产的核销工作;

负责全面、准确、及时地统计报送非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数据; 负责非信贷资产五级分类管理的其他工作。

单笔金额超过100万元的非信贷资产,如计入损失类,必须上报省联社最终认定。省联社可根据辖内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实际情况,对须经其认定的大额非信贷资产金额标准进行调整,但不得高于本指引的规定限额。

七、操作规程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一般操作流程:归集整理档案资料→核对会计核算科目→填写分类工作底稿→填写《风险分类认定表》→各级联社(行)业务经营和资产管理部门确定初分结果→各级联社(行)风险分类小组审查→各级联社(行)风险管理委员会审批→按权限确定或调整分类结果,登记台账。具体操作流程:

(一)初分

1.归集整理资料,做好初始分类准备工作。非信贷资产的分类资料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背景资料。主要包括: 非信贷资产的形成过程及现状;

非信贷资产交易对手的基本信息、财务状况、履约意愿等,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产有重大不利影响的各种因素;

非信贷资产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以往资产处置、变现损失率等; 非信贷资产有关的操作管理情况。

(2)附件材料。指该项资产所涉及有关资料的复印件,主要包括: 主要法律文书; 原始凭证和原始记录;

司法部门或相关政府部门的文件; 本社(行)已有的调查分析报告;

原认定的风险分类资料,包括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认定表、资产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议记录、批复文件等。2.核对会计核算科目;

3.编制《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底稿》,撰写分类理由、依据及预计损失程度;对符合损失类条件的非损失类非信贷资产情况,随时记录在《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认定表》(附表一,下同)中,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小组成员签署分类意见,确定初分结果; 4.对《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底稿》、《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认定表》中资料的完整性和初分结果的准确性进行集体讨论并提出审核意见,由所在部门和信用社(支行)负责人签字后,上报县级联社(行)。(二)确定分类结果

1.各级联社(行)风险管理部门组织有关部门按照规定权限负责辖内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上报分类结果、本部经营管理非信贷资产的分类、统计、分析及相关程序等进行审查、确认和最终认定工作;

2.各级联社(行)风险分类小组审核确认分类意见,并对须报经风险管理委员会认定的贷款提出分类意见;

3.各级联社(行)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大额非信贷资产、损失类非信贷资产以及分类争议较大非信贷资产的认定工作。(三)调整分类的审查认定。

非信贷资产类别由上级调至下级的,由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小组进行最终认定。非信贷资产类别由下级调至上级的,由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小组提出调整建议并上报县级联社(行)风险管理委员会后,按照规定权限确定资产分类结果。(四)档案管理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加强业务档案管理,及时收集、整理各项非信贷资产的档案资料,确保档案要素齐备,内容真实、完整(如有漏缺,应以书面形式说明)、有效,为各项非信贷资产的分类提供充分、可*的信息基础。

八、管理考核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非信贷资产分类管理要按照 “落实责任、按季监测、定期分析、科学考核”的要求进行。

(一)落实责任: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明确理事长(董事长)为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并将责任分别落实到有关责任人,做到人员落实、任务落实、措施落实。省联社主要负责对辖内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的具体实施和督查落实工作;地、市联社(省联社办事处)主要负责指导辖内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按照监管部门要求进行风险分类,监测、管理、检查其分类准确性;县级联社(行)主要负责组织实施风险分类、确保分类准确性、提高非信贷资产管理水平;农村信用社(支行)主要负责具体风险分类、完善档案、定期上报、优化非信贷资产结构等工作。

(二)按季监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按季监测、分析非信贷资产的风险状况,及时填报《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汇总表》,及时上报上级联社和当地监管部门。(三)定期分析:各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每半年、要对辖内非信贷资产风险状况和变化趋势做出判断和评价,进行新发生的不良非信贷资产原因分析,提出抓好非信贷资产管理意见和措施,形成监测分析报告,上报上级联社和监管部门。(四)科学考核: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根据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的要求,合理确定各项考核指标,重点考核分类结果的准确性和非信贷资产风险的化解情况等,对责任人进行严格考核,并向监管部门和上级管理部门报告有关情况。

九、资产减值准备提取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根据非信贷风险资产风险分类结果,参照《财政部关于印发<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的通知》(财金[2005]49号)文件要求,提取一般准备和相关资产减值准备。一般准备和相关资产减值准备比例达不到要求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根据自身的资产质量及经营状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损失准备分年计提计划”报当地监管机构核准后实施。

十、违规处理

对存在下列违规行为的责任人,监管和行业管理部门应根据性质和情节给予通报批评直至纪律处分:

(一)由于主观原因,未按规范程序操作,导致分类不准;

(二)不真实反映和报告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结果;

(三)超权限认定风险分类结果;

(四)因主观原因,未按时上报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数据,影响上级行上报和汇总分析;

(五)未将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列入常规审计、检查;蓄意隐瞒存在的问题;

(六)对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审查不严、检查敷衍了事;

(七)未按照规定对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结果进行会计处理,导致反映不真实;

(八)相互不配合协调工作,推诿、扯皮影响分类质量及分类后续工作管理。

十一、其他

(一)本指引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

(二)本指引所涉及的非信贷资产包含各级联社(行)机关本身及省联社办事处的非信贷资产。

(三)本指引所涉及的非信贷资产数据应与“银行业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数据保持一致。

(四)各省级合作金融机构要根据本指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经当地银监局审核批准后执行。

(五)本指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浅议如何做好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

在农村信用社实际经营活动中,由于非信贷资产占用额度大,账龄时间长,责任人员变动频繁,管理弱化、效益低下、潜在损失没有得到较好地控制。因此,开展非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工作,是规范非信贷资产管理、控制非信贷资产风险、提高整体资产质量和效益的客观需要。本文拟就做好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浅谈几点建议。

一、明确分类目的和原则。实施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非信贷资产质量,充分揭示非信贷资产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发现和分析非信贷资产使用、管理、监控、催收、处置等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加强对非信贷资产的风险管理,提高非信贷资产质量,为下步建立科学合理的非信贷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制度打下基础。工作中,应善握四个原则,即:风险原则、真实原则、审慎原则、动态原则。所谓风险原则,就是以非信贷资产的内在风险为主要依据,以预计损失程度为主要分类标准。所谓真实原则,就是广泛搜集非信贷资产的各类信息,严格按照分类标准、方法和程序进行分类,充分估计现实与潜在的风险状况,全面、真实反映非信贷资产的风险程度。所谓审慎原则,就是对非信贷资产的风险分类进行定性定量相结合地分析、评估,科学合理地划分风险类别,对减值迹象判断困难或计量精确性受到影响的,应运用审慎的专业判断和稳妥的分类方法。所谓动态原则,就是当出现有可能影响非信贷资产风险的因素时,应适时、动态地对相关资产进行重新认定与分类。

二、掌握分类的核心定义。非信贷资产是指农村信用社资产负债表中除信贷资产以外的各类资产。根据风险和损失程度的不同,划分为安全性和风险性两类。安全性非信贷资产是指无风险或风险很低的非信贷资产,主要包括现金及周转金、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存放联行款项等非信贷资产项目。风险性非信贷资产是指有风险或风险程度较高的非信贷资产,主要包括专项央行票据、同业债权、待处理抵债资产、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投资类资产、委托及代理资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待处理财产损溢、固定资产清理、历年亏损挂账等非信贷资产项目。风险性非信贷资产按照风险和预计损失程度,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个类别,其中后三类合称为不良非信贷资产。分类标准的核心定义是:正常类:资产未出现减值迹象,资金能够正常回收,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资产及收益会发生损失。其基本特征为“一切正常”。关注类:资产未发生减值,但存在一些可能造成资产及收益损失的不利因素。其基本特征为“潜在缺陷”。次级类:资产已出现显著减值迹象,即使采取各种可能措施,资产仍可能形成一定损失,但损失较小。其基本特征为“缺陷明显,损失较小”。可疑类:资产已显著减值,即使采取措施,也肯定要形成较大损失。其基本特征为“肯定损失,损失较大”。损失类: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资产仍然全部损失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其基本特征为“基本损失”。

三、把握分类的方式方法。在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非信贷资产的形态、对象、权属、账龄等因素,对不同的非信贷资产相应使用风险分类法、账面价值法、可变现净值法、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和专家判定法等分类方法进行质量分类。所谓风险分类法,就是根据资产账龄、交易对手履行合同和债务偿还能力等进行质量分类的方法。主要适用于专项央行票据、同业债权、投资类资产、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项等。所谓账面价值法,就是根据资产的特性、合同及账面的价值,能直接确认有无损失或损失程度,将资产直接按照账面价值和损失程度进行质量分类的方法。主要适用于安全性非信贷资产和风险性非信贷资产中的待处理财产损溢、历年亏损挂账等。所谓可变现净值法,就是以风险性非信贷资产账面余额,扣除其可变现净值或可收回金额后的差额部分,作为预计损失的质量分类方法。可变现净值是指以资产预计售价减去预计相关处置税费后的金额。预计损失计算:预计损失额=资产账面价值–可(已)变现净值;预计损失率=(预计损失额/资产账面价值)×100%。主要适用于待处理抵债资产、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清理、无形资产等。所谓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就是根据投资成本与市价孰低的原则,估算投资损失的质量分类方法。预计损失计算:预计损失额=资产账面价值–公允价值;预计损失率=(预计损失额/资产账面价值)×100%。主要适用于投资类资产等。所谓专家判定法,就是以风险性非信贷资产实际情况为基础,经专家组综合判研确定预计损失的质量分类方法。主要适用于资产情况复杂、资料不全、信息有限,不能使用上述分类方法确认损失的资产。专家组由各级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委员会成员组成,也可聘请社会中介机构和有关专家组成。

第五篇:浅议如何做好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

在农村信用社实际经营活动中,由于非信贷资产占用额度大,账龄时间长,责任人员变动频繁,管理弱化、效益低下、潜在损失没有得到较好地控制。因此,开展非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工作,是规范非信贷资产管理、控制非信贷资产风险、提高整体资产质量和效益的客观需要。本文拟就做好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浅谈几点建议。

一、明确分类目的和原

则。实施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非信贷资产质量,充分揭示非信贷资产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发现和分析非信贷资产使用、管理、监控、催收、处置等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加强对非信贷资产的风险管理,提高非信贷资产质量,为下步建立科学合理的非信贷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制度打下基础。工作中,应善握四个原则,即:风险原则、真实原则、审慎原则、动态原则。所谓风险原则,就是以非信贷资产的内在风险为主要依据,以预计损失程度为主要分类标准。所谓真实原则,就是广泛搜集非信贷资产的各类信息,严格按照分类标准、方法和程序进行分类,充分估计现实与潜在的风险状况,全面、真实反映非信贷资产的风险程度。所谓审慎原则,就是对非信贷资产的风险分类进行定性定量相结合地分析、评估,科学合理地划分风险类别,对减值迹象判断困难或计量精确性受到影响的,应运用审慎的专业判断和稳妥的分类方法。所谓动态原则,就是当出现有可能影响非信贷资产风险的因素时,应适时、动态地对相关资产进行重新认定与分类。

二、掌握分类的核心定义。非信贷资产是指农村信用社资产负债表中除信贷资产以外的各类资产。根据风险和损失程度的不同,划分为安全性和风险性两类。安全性非信贷资产是指无风险或风险很低的非信贷资产,主要包括现金及周转金、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存放联行款项等非信贷资产项目。风险性非信贷资产是指有风险或风险程度较高的非信贷资产,主要包括专项央行票据、同业债权、待处理抵债资产、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投资类资产、委托及代理资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待处理财产损溢、固定资产清理、历年亏损挂账等非信贷资产项目。风险性非信贷资产按照风险和预计损失程度,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个类别,其中后三类合称为不良非信贷资产。分类标准的核心定义是:正常类:资产未出现减值迹象,资金能够正常回收,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资产及收益会发生损失。其基本特征为“一切正常”。关注类:资产未发生减值,但存在一些可能造成资产及收益损失的不利因素。其基本特征为“潜在缺陷”。次级类:资产已出现显著减值迹象,即使采取各种可能措施,资产仍可能形成一定损失,但损失较小。其基本特征为“缺陷明显,损失较小”。可疑类:资产已显著减值,即使采取措施,也肯定要形成较大损失。其基本特征为“肯定损失,损失较大”。损失类: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资产仍然全部损失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其基本特征为“基本损失”。

三、把握分类的方式方法。在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非信贷资产的形态、对象、权属、账龄等因素,对不同的非信贷资产相应使用风险分类法、账面价值法、可变现净值法、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和专家判定法等分类方法进行质量分类。所谓风险分类法,就是根据资产账龄、交易对手履行合同和债务偿还能力等进行质量分类的方法。主要适用于专项央行票据、同业债权、投资类资产、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项等。所谓账面价值法,就是根据资产的特性、合同及账面的价值,能直接确认有无损失或损失程度,将资产直接按照账面价值和损失程度进行质量分类的方法。主要适用于安全性非信贷资产和风险性非信贷资产中的待处理财产损溢、历年亏损挂账等。所谓可变现净值法,就是以风险性非信贷资产账面余额,扣除其可变现净值或可收回金额后的差额部分,作为预计损失的质量分类方法。可变现净值是指以资产预计售价减去预计相关处置税费后的金额。预计损失计算:预计损失额=资产账面价值–可(已)变现净值;预计损失率=(预计损失额/资产账面价值)×100%。主要适用于待处理抵债资产、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清理、无形资产等。所谓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就是根据投资成本与市价孰低的原则,估算投资损失的质量分类方法。预计损失计算:预计损失额=资产账面价值–公允价值;预计损失率=(预计损失额/资产账面价值)×100%。主要适用于投资类资产等。所谓专家判定法,就是以风险性非信贷资产实际情况为基础,经专家组综合判研确定预计损失的质量分类方法。主要适用于资产情况复杂、资料不全、信息有限,不能使用上述分类方法确认损失的资产。专家组由各级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委员会成员组成,也可聘请社会中介机构和有关专家组成。具体工作中,应根据实际,决定采用的分类方法,省联社制定的《山东省农村信用社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方案》及《山东省农村信用社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实施细则》已经进行了明

确。

四、严格分类的操作程序。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的过程包括初分、初审、认定三个程序。一般操作流程为:初分人员核对会计核算科目,各类非信贷资产的账账、账表、账款、账实、账据、内外账务均要相符;归集整理档案资料,由初分人员按风险分类要求,收集完善分类信息资料,做好档案资料的整理和分类准备工作;填写分类工作底稿,对风险分类做

出初步判断,提出初分理由和初步分类意见,并按要求制作工作底稿和《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认定表》,并呈交风险分类工作小组进行初审;填写《风险分类认定表》初分意见及初分结论;联社风险分类工作小组确定初分结果,在《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认定表》上签署初审意见,将初审结果及相关资料连同核查报告提交联社非信贷资产归口管理部门审核,由非信贷资产归口管理部门审核后,在《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认定表》上签署审核意见,连同相关资料一并上报风险管理委员会认定;联社非信贷资产归口管理部门审查,将分类调整情况反馈风险分类工作小组,风险分类工作小组对需要调整的内容逐笔进行现场核查;联社风险管理委员会审批,在分类认定表上签署分类认定意见,确定认定结果;确定或调整分类结果,初分人员登记台账。

五、建立健全风险分类管理机制。农村信用社应从改革发展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非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从严掌握分类标准,真实、准确、全面地反映非信贷资产的实际情况和风险状况,不断加强非信贷资产管理,逐步建立健全非信贷资产管理制度,进一步落实降低不良非信贷资产的责任人。要通过对每笔非信贷资产的调查、分析、分类和动态监测,发现并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控制、防范和化解存量资产风险的有效措施,通过定期分析不良非信贷资产余额、占比、预计损失率、拨备覆盖率等指标,建立健全非信贷资产风险的识别、预警和处置机制,保障信用社资金安全。应定期开展非信贷资产的清理工作,做好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认真核对账务,理顺债权债务关系,保证账账、账款、账据、账实、账表、内外账务全部相符,为分类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应根据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的要求,合理确定各项考核监测指标,重点考核分类结果的准确性和非信贷资产风险的化解情况等,对责任人进行严格考核,并向监管部门和上级管理部门报告有关情况。监测指标包括:非信贷不良资产余额、非信贷不良资产预计损失额、非信贷不良资产率、非信贷不良资产拨备覆盖率等。

下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标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标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分析报告

    信用社(银行)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分析报告 为了做好**农村信用社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确实提高非信贷资产质量,增强防范和化解风险资产的能力。根据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的通......

    XX银行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

    XX银行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非信贷资产质量状况和构成,科学合理的计量非信贷资产损失,根据银监会《贷款风险分类指引》......

    非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操作办法

    阿荣旗农村信用社非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讲义 农村信用社非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工作,此项工作对我们来说是个新事物、新课题,为了将全区农村信用社非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工......

    信贷资产风险分类(5篇)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信贷资产风险分类 第六章6.1 概述 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是建设银行为加强信贷经营管理,按照国际先进标准及时准......

    德州分行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讲义200504

    中国农业银行德州市分行非信贷资产分类讲义 第一部分 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省行《转发总行关于印发〈中国农业银行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信用社(银行)非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讲义

    ##信用社(银行)非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讲义 农村信用社非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工作,此项工作对我们来说是个新事物、新课题,为了将全区农村信用社非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工作顺利......

    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相关问题解答(五)(精选合集)

    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相关问题解答(五) 1、未经责任认定的贷款是否可以认定为损失? 答:按照损失类贷款的认定要求,对每一笔拟进入损失的贷款都要组织责任认定。在责任认定中,对于......

    XXX农村信用社非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暂行办法

    XXX省农村信用社非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暂行办法 (XXX农信办发〔2007〕52号 2007年4月17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全面加强XXX省农村信用社非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明确部门职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