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铜矿详查报告(小编推荐)

时间:2019-05-12 01:12: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xxx铜矿详查报告(小编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xxx铜矿详查报告(小编推荐)》。

第一篇:xxx铜矿详查报告(小编推荐)

1.1 目的和任务

根据云南新锐基矿业有限公司的要求,结合矿区实际,通过前期地质工作,在获得野外第一手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编制―云南省东川区白沙包铜多金属矿区评价报告‖。提出下一步验证钻孔及补勘设计说明。其工作任务是: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开展1/2000构造地质测量和1/10000地质修测。大致查清本区内的含矿层、矿化带和矿体赋存部位。研究成矿规律,圈定工业矿体。对本区铜矿资源量做出初步评价,提交相应的地质资料报告,对矿区资源进行远景预测。1.2 位置、交通

白沙包矿区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北部东川区,距东川城N60°W方向28千米处,行政区划归属昆明市东川区舍块乡管辖。地理坐标:东经

102°54′45“—102°57′00”,北纬26°9′45“—26°11′45”。工作区面积16.5平方千米。公路里程距东川城约85千米,距昆明约245千米。区内有矿山公路与东川至舍块的乡镇公路连接,东川至舍块的乡镇公路现正进行油路改造,矿山公路为沙石路面,交通基本方便(见图1)。

1.3 自然地理、经济状况

普查区位于东川区北西部,西临禄劝县。矿区位于雪岭东西向山脊北麓,总体向北倾斜的斜坡地带,东面将军石一侧为黄水箐大沟,南面白沙包南西侧为九龙大沟,西面小戏台北

侧为中路沟,北面石将军西侧为干河沟。总体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拔4344.0米(雪岭),一般海拔3200~3800米,高差600米,相对高差较大,地势陡竣。水系属长江流域金沙江水系,向东由黄水箐经小江注入金沙

江,向西由基多河经普渡河注入金沙江。本区属高寒山区,气温随海拨高度,季节而变化,温度最热月平均气温21.5℃,最冷月平均气温零下6.2℃,年平均气温8.50C。每年二-五月为风季,最大风速达48米/秒。六-九月为雨季,年平均降雨量1266.05毫米,降雨量最多的七月,雨量约373毫米。十一月至次年的三月为雪季,降雪量最大深度1米,在此期间整个工作区内都有0.5-1米的冻土。东川是地震活动区,抗震设防烈度7度,设计基本加速度值0.08g。滑坡、泥石流现象较普遍。区内为无人居住区,也不能种植农作物,只有牛和羊部份牧业。区内水资源缺乏,生产、生活用水受季节影响。经济相对落后。与工作区相邻的禄劝县劳动力丰富。1.4 以往工作评述

东川地区铜矿资源丰富,明清时期就开展了矿山的地质工作。解放后1954年东川地质勘探队开展黄草岭区1/10000地质调查时发现了该区矿化层。1959年东川地质勘探队开展东川南区找矿工作时在白沙包区施工了部份钻孔。1978年–1980年东川地质队完成了石将军幅1/万地质调查。1.5 本次工作情况

根据云南省新锐基矿业有限公司与云南省有色地质勘查院滇中院的合同要求,滇中院组织成立了东川区白沙包铜多金属矿勘查项目组。项目组在系统收集区内已有的地、物、化资料,综合分析了区内成矿地质条件、矿化类型的基础上,于2006年3月30日开始开展野外地质工作,进行了1:10000地质修测,1:2000地质测量,施工了少量槽探、清理了部分老洞,采集了各种化验试验样品,至2006年6月3日结束野外工作。耗时约2个月。其各项野外地质工作都严格按照地质勘查规范执行,经新锐基矿业有限公司和滇中院组成的验收小组进行野外实地验收,质量检查验收合格,同意转入室内编报。通过工作大致查清了该区的地层、构造和矿化特征。完成的实物工作(程)量详见表1:

东川区白沙包铜多金属矿勘查项目完成实物工作(程)量

表1 序号 工 程 名 称 单 位 完成工程量 备 注 1 1/2千地质测量 Km2 21/万地质修测 Km2 8 3 钻探编录 4 钻探工程 5 槽探工程 6 清理老洞 7 刻槽取样 m 3730.55 21个 m 3730.55 21个 m3 780 7条 m 370 3个 件 51 化学分析 9 岩矿标本 件 101 件 15 10 工程定位测量 点 42 第2章 区域地质 2.1 区域地质背景

白沙包矿区位于康滇地轴中段的―东川次级块状窿起‖的南缘,东川次级块状窿起东以小江断裂为界与滇东凹陷相邻;西抵普渡河断裂;南边为雪岭,以宝九断裂为界;北部延伸至四川境内。区内岩浆活动频繁,晋宁期及华力西期都有基性辉绿、辉长岩侵入,为该区成矿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成矿地质背景十分有利。2.2 区域地质 2.2.1 地层

区域上出露最老的地层为元古代昆阳群的因民组、落雪组、黑山组的地层,其次为震旦系上统的陡山沱组和灯影组地层。再次为古生界寒武系下统的筇竹寺组。较新的地层为古生界二叠系的茅口组和玄武岩组。出露地层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一、玄武岩组(P2β)

灰黑色、灰绿色致密块状玄武岩,局部夹灰岩透镜体,分布于雪岭南麓,厚约600米。

二、茅口组(P1m)

为灰白、纯白色中-厚层状灰岩,含蜓蝌化石。与侵入岩接触带经变质形成白色大理岩,厚250米。

三、筇竹寺组(∈1q)为黑色、黄色砂岩及页岩,含黄铁矿结核,与上下地层呈假整合接触,厚200米。

四、灯影组(Zbdn)上部为灰白色薄至中层状硅质白云岩,中部为中厚层状结晶白云岩,下部为条带状白云岩。厚度250-480米。

五、陡山沱组(Zbd)陡山沱组是本区的主要铜矿化层,其与下伏地层昆阳群呈角度不整合接触。(见照片1)。从上至下大致可分为二段,上段为灰色、灰白色薄至中厚层砂泥质白云岩,具缝合线构造。下段为黑色薄至中厚层碳泥质白云岩,灰色、深灰色中厚层状硅质白云岩和灰色、灰黑色角砾岩及岩屑石英砂岩,即底砾岩。(见照片2)。

六、黑山组(Pt2h)上段为黑色含黄铁矿细层及结核的炭质板岩,下部为绢云母板岩夹细碧岩,沉火山角砾集块岩,厚564米;中段为泥灰岩,厚300米;炭泥质白云岩板岩,厚350米;下段为黑色

炭质板岩夹兰灰色粘板岩含黄铁矿,底部常具透镜状铜矿体,厚455米。

七、落雪组(Pt2l)上段为白云岩段,青灰色、浅红色厚层至块状含藻白云岩,中上部夹燧石条带;下段泥砂质白云岩段,浅灰色、灰白色,局部时为浅红色薄至中厚层泥质白云岩夹灰绿色板岩,沿层时有铜矿化。底部浅色带往往赋存有工业价值的铜矿体,是―东川式‖铜矿的主要含矿层位。厚380-450米。

八、因民组(Pt2y)上段(Pt2y3):浅红色薄至中厚层砂质白云岩夹灰紫色板岩,交错层、波痕较发育。厚178~225米。

中段(Pt2y2):灰黑色炭质白云岩夹褐色铁质板岩,含铜铁矿层,是―稀矿山式‖铜铁矿的主要含矿层。厚93米。下段(Pt2y1):角砾岩层,角砾岩成分复杂,砾石多为红色砂质白云岩板岩。局部见有基性岩的砾岩,黑色板岩砾岩。厚30~1000米。2.2.2 构造

白沙包铜矿区位于―东川块状隆起‖南缘。赋存矿床的陡山沱组及其以上灯影组地层呈单斜构造,以角度不整合覆盖于昆阳群地层之上,形成盖层构造。而其下的昆阳群地层褶皱断裂发育,构成本区的基底构造。受宝九断裂影响区内震旦系盖层主要发育为近东西向断裂,其次为近南北向的次级断

裂。

宝九断裂(F1):为本区的主要控矿断裂,发育于矿区南西的九龙村,向东延伸至宝台厂,东抵小江断裂。走向北西西,向北东倾斜,倾角20-40°。大部份地段表现为正断层性质,在马鞍桥一带则元古代昆阳群地层冲覆澂江砂岩之上,显示为逆断层。具有继承性和多期次性活动的特点。在白沙包矿区沿断裂带有多期基性岩浆侵入,由于断裂反复活动,在地貌上沿断裂带形成一连串的串珠状湖泊。它控制了本矿区沉积边界,也是东川块状隆起的南界。

其次还有天生荡断裂(F2)和头道水断裂(F3):天生荡断裂控制了天生荡一侧不整合面上矿体的矿化与分布,其走向近东西向,由于大部分部位为浮土和草地覆盖,因此性质不明。头道水断裂则控制了将军石下侧基底昆阳群的成矿。2.2.3 岩浆岩

区内岩浆活动主要是基性的辉绿辉长岩侵入岩,以晋宁期为主,沿东西向宝九断裂呈岩墙产出。华力西期可分为三期岩浆活动,第一期为玄武岩喷发;第二期为辉绿辉长岩侵入;第三期为辉绿玢岩及玄武岩喷发。2.3 矿区地质演化史

元古界末期晋宁运动发生,昆阳群地层产生强烈褶皱和断裂,同时伴随着基性的辉绿岩、辉长岩侵入。形成了―东川块状隆起‖。矿区东南部边缘凹地中堆积了厚度大于1000米的磨拉石沉积建造-澂江砂岩。澂江砂岩沉积晚期,产生澂江运动,但对前期晋宁运动形成的构造格局没有什么改造作用,本期继续隆起。长期遭受风化剥蚀。在陡山沱组沉积初期,矿区地形有所夷平。但深断裂体系发育,差异性的振荡运动仍然存在,故东川矿区南部形成了规模不大的盆地。海侵时,海水淹没盆地和低凹地区,形成了半封闭海湾,沉积了厚度不大的碎屑岩、碳酸盐岩组成的陡山沱组地层,由于当时隆起区是以含铜为主的构造单元,经长期风化剥蚀,其铜质以机械、胶体悬浮及化学方式搬运至沉积盆地。在有利的物理化学沉积环境下沉淀,形成了陡山沱组底部的铜矿床。在陡山沱组沉积晚期,海水进一步入浸加深,沉积了较稳定的陡山沱组顶部砂泥质白云岩。

经过漫长的地质发展,地壳不断下降,海浸范围不断扩大,沉积了厚度较大的灯影白云岩。

加里东后期,本区大部地区处于上升状态,仅在南部雪岭一带沉积了小范围的下寒武统地层,缺失了中、下寒武统、奥陶系和志留系地层。

华力西期,本期继续上升,缺失了泥盆系和石炭系地层,后期下降沉积厚度不大的二叠系地层,假整合于下寒武统地层之上。下二叠沉积之后,地壳上升,岩浆活动强烈,除玄武岩喷发之外,尚有辉绿岩、辉长岩呈岩墙、岩脉侵入。燕山期仍继续上升外,断裂活动尤为显著,区内晋宁期形成的古断裂再次活动,在断裂上部的陡山沱组和灯影组则形成一系列的溶蚀断裂和溶蚀凹地。

喜马拉雅期,本区仍处于上升阶段,表现为沟谷下切,使含铜层裸露,遭受风化剥蚀,氧化淋滤,使品位降低,因此地表矿石多为低品位氧化矿。2.4 区域矿产成矿规律

东川以铜为主的金属矿产主要赋存于元古界昆阳群浅变质沉积岩中,主要含矿层位有因民组、落雪组、黑山组和震旦系陡山沱组,其次灯影组局部也有铜、铅,锌,银等多金属矿化。其主要的成矿层位有四层,加之后期岩浆热液改造成矿,称之为―四楼一梯‖成矿。

第一层为昆阳群不整合面之上陡山沱组中的层状铜矿,称之为―滥泥坪式铜矿‖。主要含矿层为底砾岩、硅质白云岩和黑色碳泥质白云岩。矿体延长一般数百米,厚2-6米,属缓倾斜矿体,不太稳定,品位中等。主要铜矿物为黄铜矿、斑铜矿、砷黝铜矿等硫化铜矿和孔雀石、蓝铜矿等氧化铜矿。第二层为赋存于昆阳群黑山组底部中的层状铜矿,称之为―桃园式铜矿‖。其围岩为黑色碳泥质白云岩与含石英粉砂的碳质板岩互层,以富含黄铜矿和黄铁矿为特征,且多构成沿层纹的细粒浸染状、薄层条带状和含铜矿物的石英、方解石、白云石等脉状矿石。矿体一般沿层呈扁豆体状产出,延长数百米,延深一百多米,厚5-40米,属陡倾斜矿体,不太稳定,品位较富。主要铜矿物为黄铜矿、斑铜矿等硫化铜矿。第三层为赋存于昆阳群落雪组中的层状铜矿床,称之为―东川式铜矿‖。视矿体赋存部位又可分:①落雪组中上部的铜矿。其围岩为灰色、青灰色的中厚层状、厚层状白云岩,以富含聚环柱状的叠层石为特征,铜矿石多呈脉状及网脉状构造。主要铜矿物为斑铜矿、辉铜矿、黄铜矿,砷黝铜矿和硫砷铜矿次之。②落雪组中下部的铜矿。其围岩为浅灰及灰色的薄层状、中厚层状的白云岩间夹泥质条带层。以含同生或成岩成因的沿层扁平椭圆状硫化铜矿结核及伴有沿层纹浸染的条带状矿石为特点,有时也见有脉状及网脉状矿石。主要铜矿物有斑铜矿、辉铜矿、黄铜矿,孔雀石、硅孔雀石等。③落雪组下部的铜矿。其围岩为浅灰和灰白色富含多种类型叠层石的中厚层状的硅质白云岩,以硫化铜矿物多呈沿层浸染的层纹状、条带状、波形叠层状(马尾丝状)为特点,间有叠加的脉状及网脉状矿石。主要铜矿物有斑铜矿、辉铜矿、黄铜矿次之。④落雪组底部与因民组之间的铜矿,又称过渡层的铜矿。其围岩由浅紫红色、浅紫灰色、浅灰及浅灰绿色、浅黄色及黄白色条带状、薄层状及中厚层状的板岩、泥质、粉砂质白云岩、含泥粉砂的白云岩和叠层石白云岩等组成。在此含铜层中,层纹状、叠层状、竹叶状、斜交层理、冲刷痕迹、波痕等原生沉积构造时常可见。铜矿石以普遍具有与围岩相同的构造和结构,同时也以常见含铜的陆源碎屑和同

生成岩成因的硫化铜矿结核为特点。铜矿物斑铜矿、辉铜矿普遍、黄铜矿很少。落雪组铜矿矿体一般较稳定,延长可达数十千米,延深千余米,厚2-32米,属陡倾斜矿体,品位中等。

第四层为赋存于因民组下部铁矿层及铁质板岩中的铜矿,称之为―稀矿山式含铜铁矿‖。其围岩由紫色、灰紫色、暗紫色、紫红色微薄层、薄层状板岩、砂质板岩、白云质粉砂岩与泥砂质白云岩、铁质板岩、鮞状及块状磁铁矿、赤铁矿扁豆体组成。在这些围岩中有时可以见到波痕、斜交层理、粒级韵律、冲刷痕迹等原生沉积构造。矿体一般沿层呈扁豆体状产出,延长数百米,延深也数百米,厚10-35米,属陡倾斜矿体,不太稳定,品位较富。在矿物组成上,以普遍富含陆源碎屑物(如石英、长石、电气石碎屑和赤铁矿小细粒)及富铁铜矿物为特点。铜矿物黄铜矿、斑铜矿、普遍,辉铜矿很少或没有。

―一梯‖则为穿层的脉状铜矿。为后期区域变质热液或岩浆改造成矿,矿体沿断裂、破碎带或接触带呈透镜状、巢状或瘤状产出,延长几十至一百米,延深二百米以内,厚5-10米,矿体多不稳定,品位变化大。脉石矿物为石英、白云石、方解石、重晶石、钠长石、绿泥石、黑云母、绢云母等后生或变质矿物。矿石多为块状、脉状、网脉状散点状及角砾状构造。矿物主要有黄铜矿和斑铜矿,一般多为富铜矿石。

第3章 矿区地质 3.1 矿区地层

矿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上震旦系灯影组和陡山沱组地层。

一、灯影组(Zbdn)总厚度250-480米。为青灰色、灰白色白云岩,间夹薄层石英岩及燧石条带。自上而下分3段:

1、硅质白云岩(Zbdn3)为灰白色薄层硅质白云岩,偶见小型波状藻,但不稳定。厚度约150米。

2、结晶白云岩(Zbdn2)上部为白色细晶白云岩夹粗晶白云岩;中部为灰白色粗晶白云岩夹细晶白云岩,粗晶白云岩普遍具鲕状、同心圆状、皮壳状构造;下部为白色、灰白色致密白云岩;底部有一至二层黄白色薄层泥质白云岩,向上具密细线状弯曲纹理。厚度约180米。

3、条带状白云岩(Zbdn1)顶部为鲕状,似鲕状白云岩;上部为灰色、深灰色花纹状白云岩;中部为灰色、灰白色致密白云岩,局部具弱黄铁矿、黄铜矿化;下部为灰色、青灰色条带状白云岩。厚度120米。

二、陡山沱组(Zbd)陡山沱组是本区的主要铜矿化层,其与下伏地层昆阳群呈角

度不整合接触。从上至下大致可分为二段。

1、上段为砂泥质白云岩(Zbd4)灰色、灰白色薄至中厚层砂泥质白云岩,具缝合线构造。该层稳定,但不具铜矿化。厚度8-16米。

2、下段为碳泥质白云岩、硅质白云岩和底砾岩(Zbd1_3)黑色碳泥质白云岩(Zbd3):黑色薄至中厚层碳泥质白云岩夹板岩,偶夹灰白色白云岩透镜体。其顶部夹有少量碳质页岩。是本区的主要含矿层。此层厚度变化大,一般在5米左右。(见照片3)。

硅质白云岩(Zbd2):下部为灰色、深灰色中厚层状白云岩,常夹燧石条带,底部常具铜矿化。中部为白色、灰白色致密白云岩,时夹同生角砾岩或细鲕状白云岩。上部为灰色及深灰色细晶白云岩,中夹炭泥质白云岩。也是本区主要的含矿层。厚约1-15米。

底砾岩(Zbd1):为灰色、灰黑色角砾岩及岩屑石英砂岩,砾石主要成份为细粒白云岩、白云石、石英、玉髓、板岩及少量电气石。一般呈次梭角状,次园状,少数呈滚圆状。胶结物为钙质、泥质、少量石英及胶磷矿。也是主要的含矿层。但其稳定性甚差,易于尖灭。厚约0-3米。3.2 构造

宝九断裂(F1)控制了矿区主要的成矿空间,其北侧为―东川块状隆起‖有矿质来源成矿,而其南侧则不可能存在陡山沱组的铜矿床。

受其多次反复活动的牵引,北侧的陡山沱组和灯影组则形成多级与其大致平行的横断层对矿体进行后期改造。这些断裂近地表由于长期风化被砂粘土和草地覆盖,很难观察到,只在坑道和公路断面上才能看到。

白沙包西北的公路上见一断裂破碎带(F4),断裂带上口宽2米,下口宽1米,带内岩石呈碎裂状、粉沬状,断层产状为走向北西80°、倾向南西、倾角80°。断层两侧的岩石均为灰白色薄至中厚层硅质白云岩,见同心圆状、叠层状构造。岩石挤压破碎强烈,局部方解石、白云石团块发育。3.3 古地理环境

从地层岩性分析,含铜砾质砂岩成份复杂,随基底岩石种类变化而有所变化。砾石磨圆度差,沉积受宝台厂-九龙断裂制约。基底砂砾岩及砾质砂岩沉积物多分布在半封闭的海盆中,靠近隆起区边缘及低凹处,铜元素有的就赋存于上述沉积物中而形成矿源层,后经成岩及成矿作用而形成有价值的工业矿体。3.4 围岩蚀变

本区铜矿床为浅变质沉积铜矿床,只在断裂附近或侵入岩接触带上发现绿泥石化、绢云母化和大理岩化。第4章 矿体地质 4.1 矿体特征

本次共圈定了5个工业矿体,根据矿床产出特点和空间位置,将赋存于陡山沱组底部硅质白云岩中的矿体分别编为Ⅰ、Ⅱ、Ⅴ号矿体,将赋存于陡山沱组中部碳泥质白云岩中的矿体分别编为Ⅲ、Ⅳ号矿体。4.1.1 Ⅰ号矿体

矿体赋存于底砾岩、砾质砂岩、岩屑砂岩和硅质白云岩底部,位于下伏昆阳群地层的古风化壳之上,局部地段古风化壳也成矿。经ZK19-

10、ZK19-

11、ZK19-

13、ZK21-

13、ZK23-

10、ZK23-11和ZK25-11共7个钻孔控制,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东西长700米,南北宽约200米。矿体厚度变化不大,平均厚度5.66米,局部突变为透镜体,最大

厚度17.78米。品位总体变化不大,平均品位0.92%,个别最高品位10.05%。矿体总体走向北东20°-60°,倾向南东,倾角10°-30°、随不整合面呈波状起伏,总体北西高,南东低。共探获332+333金属资源量15226吨,是本区最大的矿体,占整个矿区的79.18%。矿石主要为硫化矿,19号线南段为氧化矿。

4.1.2 Ⅱ号矿体

电耙浅孔留矿法

矿体赋存于底砾岩、砾质砂岩和硅质白云岩底部。与Ⅰ号矿体为同一层位,经ZK13-

13、ZK13-15和ZK15-13共3个钻孔控制,呈板状。矿体东西长250米,南北宽约150米,矿体平均厚度1.50米,最大厚度2.91米,平均品位0.69%,最高品位1.10%,厚度品位变化均不大。矿体总体走向北东45°-80°,倾向南东,倾角23°-47°。底板最低标高3610,最高标高3720。共探获332+333金属资源量986吨。矿石为氧化矿石。

4.1.3 Ⅲ号矿体

浅孔房柱法

矿体赋存于硅质白云岩顶部和炭泥质白云岩中。经ZK17-

10、ZK17-

11、ZK17-13和ZK19-10共4个钻孔控制,矿体呈薄板状。南北向长350米,东西宽约200米,平均厚度1.20米,最大厚度1.95米,平均品位0.59%,最高品位1.10%,厚度品位变化均不大。矿体总体走向北东30°-65°,倾向南东,倾角5°-40°,底板最低标高3660,最高标高3760。

共探获332+333金属资源量978吨。矿石17号线北端为氧化矿,南端为硫化矿石。

4.1.4 Ⅳ号矿体

电耙浅孔留矿法

矿体赋存于硅质白云岩顶部和炭泥质白云岩中。与Ⅲ号矿体为同一层位,经TC1、TC2揭露和PD3与ZK13-13共四个工程控制,矿体沿不整合面地表出露,矿体呈层状。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150米。矿体平均厚度2.25米,最大厚度2.89米,平均品位1.13%,最高品位2.52%,厚度品位变化均不大。矿体走向随地形和矿层起伏变化较大,中部为北西75°±,倾向南西,倾角36°,东端为北东15°±,倾向南东,倾角15°,西端为北东80°,倾向南西,倾角43°。矿体底板最低标高3690,最高标高3800。共探获332+333金属资源量1906吨。矿石均为氧化矿。4.1.5 Ⅴ号矿体

全面法

矿体赋存于底砾岩、砾质砂岩、岩屑砂岩和不整合面下昆阳群古风壳中。经TC5槽探揭露,矿体沿不整合面地表出露,呈层状。南北长约100米,矿体厚度1.76米,品位1.05%。矿体走向北西78°,倾向南西,倾角21°。地表出露标高3740。共探获333金属资源量133吨。是本区最小的矿体,矿石均为氧化矿。4.2 矿石质量

本区含铜矿物主要为黄铜矿、次为斑铜矿、辉铜矿和黝铜矿。

氧化矿物为孔雀石、兰铜矿和黑铜矿。

黄铜矿呈细粒状嵌布于白云石颗粒间,或呈不规则状分布于岩石中,在底砾岩中则呈星点状产出于胶结物中。有时也与斑铜矿和黝铜矿共生,粒径0.01-0.08mm;斑铜矿呈微粒状充填于白云石粒间或分布于黄铜矿边缘,粒径0.01-0.15mm;辉铜矿呈脉状产于斑铜矿和黄铜矿边缘,粒径0.03-0.10mm;黄铁矿多呈细点状分布于岩石中,有时被黄铜矿包裹;孔雀石、兰铜矿一般呈薄膜状、片状分布于岩石节理和裂隙面上,或铜矿物裂隙边缘及岩石颗粒之间。脉石矿物主要为白云石、方解石和石英。

矿石构造有薄膜状、散点状、斑点状、块状和少量网脉状。4.3 矿石类型和品级

根据矿石的物相分析,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214-2002《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对比,该区铜矿工业类型为变质岩层状铜矿。矿石的自然类型为氧化矿和硫化矿矿石,根据工程揭露近地表200米内为氧化带、其下为原生带,界线基本清淅。氧化矿主要分布于矿床西侧,Ⅱ号、Ⅳ号、和Ⅴ号矿体全为氧化矿,硫化矿主要分布于矿床东侧Ⅰ号和Ⅲ号矿体以硫化矿为主,局部为氧化矿。4.4 矿体围岩和夹石

矿床为沉积变质岩型铜矿。矿体与围岩、夹石之间呈层状整

合接触,界线较为清楚,岩性为硅质白云岩、炭泥质白云岩和砂质白云岩,仅仅是铜质含量的多少而已。据该区铜矿资料,矿体围岩、夹石所含的有益、有害元素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214-2002《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标准比较,均低于指标。4.5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该矿床呈层产出,并与岩层产状一致,倾角30°左右。围岩为白云岩、炭泥质白云岩、角砾岩和板岩。含铜矿物单一,矿床除近地表氧化较深外,无明显的淋滤带和次生富集带;岩浆和热液对矿床的影响不大。铜矿体或矿化富集在一定的含铜层位,具有一定的岩性和岩相专属性,以及矿石结构构造、物质组分等地质资料综合分析,为沉积变质改造型层控矿床。

找矿标志主要有地层、岩性标志:即陡山沱组的底砾岩、硅质白云岩和炭泥质白云岩。此外还有昆阳群与震旦系的角度不整合接触面。

另外还有矿化露头标志、古采矿遗迹标志等。4.6 矿区内共生矿产综合评价

通过组合分析,矿区内有用矿物组合简单,除铜、金外,其伴生有用组分Pb、Zn、Mo、Co、Wo3、Sn、Ni、Bi、S、As、Cd均未达规范要求的铜矿床伴生组分评价参考含量,含量极低,无综合利用价值,金通过铜选矿可研究进行

综合利用(见下表2)。东川区白沙包铜矿区组合分析表

表2 序号 化验编号 送样

编号 分析项目

Cu(10-2)Pb(10-2)Zn(10-6)Co(10-6)Mo(10-6)Ni(10-6)Sn(10-6)069000920 东组0601 36.6 9.0

分析项目 W(10-6)Cd(10-6)Bi(10-6)S(10-2)As(10-6)Au

1.27 0.18 886 40.4 2.46

(10-6)Ag(10-6)

4.2 4.9 0.97 0.02 979 0.00 33.8 第5章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5.1 采样种类、方法及其代表性

本次勘查没有采取专门的选矿试验样,但可以与相邻的滥泥坪铜矿进行类比。

5.2 试验种类、方法及结果

滥泥坪铜矿的含矿地层、矿体特征、矿石类型均与本矿区相似。所作试验如下:

1、氧化矿石,原矿含铜为0.95%,其中硫化铜占全铜的3.8%,氧化铜占全铜的96.2%,其浮选试验结果如下表3: 氧化矿石浮选试验结果表 表3 产品名称 产出率(%)含铜品位(%)回收率(%)

原 矿 100 0.95 100 精 矿 3.13 16.87 55.82 尾 矿 96.87 0.43 44.18

2、硫化矿石,原矿含铜为0.97%,其中硫化铜占全铜的86.7%,氧化铜占全铜的13.3%,其浮选试验结果如下表4: 硫化矿石浮选试验结果表 表4

产品名称 产出率(%)含铜品位(%)回收率(%)

原 矿 100 0.95 100 精 矿 4.26 16.73 82.23 尾 矿 95.74 0.18 17.77

3、混合矿石,由氧化矿石79.67%,硫化矿石4.67%,混合矿石15.66%,代表了滥泥坪铜矿的矿石自然类型。经试验和生产结果证明,本矿区矿石的可选性属中等。在适当的工艺条件下,当矿石品位为1%,氧化率在40-50%时,可以获得精矿品位15-16%,回收率79-81%的选矿指标。5.3 矿石工业利用性能评价

该矿床为沉积型的铜矿,除伴生金外,其它伴生的有益、有害元素,均低于行标,与本区相邻的滥泥坪铜矿相同,伴生有益、有害元素都没有超标,具有较好的工业利用性能,矿石开采后经浮选成铜精矿,可以直接出售或交冶炼厂冶炼。经滥泥坪铜矿生产实践,该矿床的矿石可选冶性能较好。伴生金的提取利用需进一步试验。第6章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6.1 水文地质

勘查区地处金沙江水系的长江流域,位于次级流域小江和普渡河的分水岭。属高山剥蚀区,区内为高山岩溶与高山峡谷相间的高山地貌,气候属亚热带高寒山区潮湿气候,地形变化复杂,气温随海拔高低而变化显著,海拔4020—3200米,相对高差较大。六-九月为雨季,年平均降雨量1266.05毫米,降雨量最多的七月,雨量约373毫米。十一月至次年的三月为雪季,降雪量最大深度1米。区内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是大气降水,径流量随季节变化,雨季径流量大,旱季径流量小。矿区地表、地下水排泄较好,不会出现集水和涌水现象。矿床为沉积型矿床,含矿地层为砂泥岩、白云岩。泥岩属于不含水地层,浅部构造也不发育,从民采的老硐及新近施工的坑道看,均未见大的渗水和涌水,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6.1.1 矿区内的地层含水性

该区出露的地层以上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为主,约占90%,此外尚有前震旦系昆阳群的浅变质岩,陡山沱组白云岩和板岩,寒武系砂页岩及二叠系的灰岩和玄武岩。

灯影组上段硅质白云岩,为良好的渗透层,其底部与下段界线上大部有10-20Cm的泥质页岩,局部形成季节性悬挂潜水;灯影组中段结晶白云岩,该层裂隙发育,为地下水的良好渗透层,直接补给灯影下段含水层,当埋藏较深时,其底部亦含水;灯影组段下段似鲕状花纹状白云岩和致密条带状白云岩,厚约100m。该层岩溶裂隙发育,含水丰富,富含裂隙岩溶潜水。

陡山沱组上段砂泥质白云岩,含层间裂隙和构造裂隙水;中段炭泥质白云岩,岩性柔软,透水性极弱,为良好的隔水层;下段硅质白云岩和和底部底砾岩,厚0-20m,该两层岩性

致密,一般不含水,局部缺失炭泥质白云岩隔水层,则含微弱的裂隙水。

昆阳群的浅变质岩,该层岩性较致密,裂隙发育不均匀,一般不含水。在构造破坏、地表径流补给或隔水层缺失、破坏的情况下,局部含弱的构造裂隙水。6.1.2 地下水补排条件

受构造影响,矿区周边沟谷、冲沟发育,切割较深,地形坡度较陡,岭谷相间,地形条件有利于地下水的自然排泄。岩石节理裂隙不太发育,导水性弱,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水量受季节和年降雨量而变化,雨季水量较丰富,旱季水量小。且补给面积小,补给区与迳流区不明显,区内地形不利于地下水储存,地下水在山坡低凹处及冲沟中溢出补给地表水体。

6.1.3 地下水与构造关系

区内构造不发育,主要以东西向展布,其次为北西向。断裂以正断层为主,、平移断层次之。受构造影响,区内岩石近断裂处节理裂隙发育,联通性较好,但大部分岩石被浮土覆盖,不利于地表水和大气降雨的渗透补给地下水。灯影组和陡山沱组地层产状总体向南东或南西倾斜,倾角10-45°。而该两侧分别为地形陡峻的黄水箐大沟和九龙沟。区内地形不利于地下水储存,利于地下水自然排泄。6.1.4 矿区地下水水质

勘查区地处高寒山区,为无人居住区,附近无大型厂矿,地表水、地下水未受到污染,水质无色无味,矿区南侧沿不整合面出露的地下潜水是石将军区和落雪区的主要生产和生活用水,水质较好。6.1.5 地下水对矿山的影响

勘查区位于小江和普渡河的分水岭,矿床在多位于山脊坡顶及斜坡上,地形坡度陡(一般坡度都大于30°),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植被浮土中的保和水补给,补给面积不大,地层节理裂隙不发育,岩石不破碎,只能通过构造、裂隙补给。根据矿区PD3中观察,地下水多沿构造发育的洞顶沿裂隙呈散点状滴出,其流量都小于0.01升/秒,未发现涌水现象。开采矿床高于当地侵蚀基准面标高,加之区内周边冲沟发育,地下水和地表水对矿山建设无大的危害。6.1.6 供水方向

区内地表水系不发育,仅有少数沟谷中有流水,且受季节影响,旱季水量很小,甚至断水,工业生产及生活用水仅依靠少数潜水出露点。6.2 工程地质

勘查区地处山脊、斜坡,受地质构造影响,地层岩石风化较深,局部地段节理裂隙发育,岩石破碎,岩性相对复杂,有软弱岩层,炭泥质白云岩和板岩,半坚硬岩层砂砾岩。山体稳定性相对较好,在坑内局部地段会出现坍塌。矿床工程地

质条件属于以层状岩类半软-坚硬岩组成的强中等类型。6.2.1 矿区岩体结构类型

根据岩土体工程特性的差异,将矿区内的岩土体,划分为碎屑岩层状结构和碳酸盐岩岩体二类。

1、碎屑岩层状结构岩体

为陡山沱组底部的砂砾岩和板岩,岩体结构主要为薄―中厚层状结构,软硬相间,软弱夹层―泥岩分布区,坑内易失稳。本岩体在层厚不大,岩石受地质构造的影响,大部份岩石呈碎块状。据平硐揭露,该层岩石易产生坍塌,需架箱支护方能正常施工。矿区围岩的稳定性不但与构造有关,同时与岩石的风化程度有很大关系。

2、碳酸盐岩块状结构岩体

为矿体同部较厚的灯影白云岩和陡山沱组白云岩,岩体结构主要为中―厚层块状结构,硬度大,坑内较稳定。本岩层在层厚较大,岩石受地质构造的影响,节理裂隙发育,0-80米内岩石风化较深,充填物为砂泥质沿破碎带、节理和裂隙充填。80米以下岩石裂隙大部份为泥质、方解石脉充填,岩石较完整。据平硐揭露,此类岩石较稳固,坑内不需架箱支护就能正常施工。6.2.2 工程地质分区

矿区海拔4020—3200米,相对高差较大。属高山地区,总体表现为较强切割构造剥蚀高山山地地貌类型。区内冲沟发

育,切割较深,地形坡度陡,坡度一般20°-30°,周边大于50°。矿区工程地质条件属中等类型。6.2.3 矿区不良地质现象

矿区地表植被覆盖以高山草地为主,仅少量杂木,自然地理条件破坏不大,区内未发生过大的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岩石崩塌等地质灾害,不良地质现象没有大的隐患。6.2.4 矿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受地形、构造、岩性的影响,矿山建设中采矿、修工路,不可避免破坏现有自然应力平衡条件,会形成陡坎、高大边坡等不稳定地质体,在长时间降雨或瀑雨的激发下,易产生坍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矿山开采中的废渣如堆放不合理,在长时间降雨或瀑雨的激发下易产生泥石流。矿山建设应选择合理的边坡角,设计合理的开采工艺,实施科学化管理。合理的选择废土废石渣堆放场地,并在下方构筑适当的挡拦工程。

综合上述,矿区地质构造不复杂,地层产状变化不大,岩体力学强度中等,仅存在局部软弱层,构造破碎带,矿体围岩完整性、稳定性稍好,矿床工程地质条件属于中等类型。矿山开采适宜于坑采。6.3 环境地质

勘查区内不属于文物保护区和旅游区。矿区环境质量中等。6.3.1 地震与新构造运动

东川是地震活动区,抗震设防烈度7度,设计基本加速度值0.08g。滑坡、泥石流现象较普遍。

勘查区沟谷切割较深,大多呈―V‖字形,地形坡度较陡,具有呈阶梯状形式,沟谷及其冲沟均具有一级或二级阶地,说明该区内地壳呈上升趋势。6.3.2 有害有毒组份

矿床及围岩中不含有害有毒成份,据原放射性测量资料,其指标较低,游离二氧化硅、砷、硫等含量对人体不会构成危害。

6.3.3 矿区环境地质预测及建议

矿区开采矿床最低标高均位于当地浸蚀基准面以上,矿山建设不会引起当地地下水位大面积下降而引发地表变形产生地裂、塌陷等破坏。

矿区内无明显污染源存在,矿石及围岩化学成份稳定,一般不易分解有害元素。矿区地质环境质量中等。

矿山建设过程中将会产生相当数量的采矿附属物,如废石、矿渣和尾矿等。因此,在矿山开采设计时应对采矿附属物、选矿场、给排水系统等采取针对性措施,在开采过程中进行科学管理。对矿坑排水、堆浸后的尾矿合理处理,最大限度减轻对矿区地质环境的破坏,切实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保护矿区地质环境。

本次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基本能满足规范规

定的矿床普查地质报告,可作为下步开展工作设计的依据。但作为普查资料,本次工作程度较低,时间短,对矿区地表水地下水未能做长期观测,对矿坑涌水量只作比拟和估测;工程地质工作未布设专门工程地质勘探钻孔,对矿区的地层岩性物理力学指标只作了定性分析。因此,并不能作为矿山建设的依据,矿山建设时应开展专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为矿山开采设计提供合理科学的依据。第7章 勘查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7.1 勘查方法及工程布置

该区沉积矿体呈层状、透镜状,厚度变化不大。构造基本不发育,只发育部分岩溶裂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214—2002《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矿床勘探类型划归Ⅱ类。按规范附表D.6铜矿床勘查类型工程间距与本矿床勘查间距对比见下表5:

铜矿床Ⅱ类勘查工程间距对比表: 表5 矿种 矿床勘查类型 类 别 控制的勘查工程间距 备 注

沿走向 沿倾向

铜矿 Ⅱ类 规 范 120-160

本矿床 100-200

100-120

50-200

沿矿化不整合面按100-200m工程间距选用地表槽探进行工程揭露,矿体延伸部位用钻孔按50-200m工程间距施工,大部份工程见矿。基本达到Ⅱ类矿床规范要求控制网度。7.2 勘查工程质量评述

勘查主要采用钻探,结合槽探工程施工、还清理编录了部分老洞。其中槽探工程的规格按照宽1.5-2.0米,深1-3米施工。工程的施工是在地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实行现场管理验收,工程目的达到预期效果。地质编录主要是钻探、槽探、平坑编录,槽、坑采用立测桩、标点,挂导线(皮尺),现场绘制1:100素描图,槽探编录一壁一底,平坑编录腰平面。钻探实行随机跟踪编录、矿心采取率基本都达到地质勘查规范要求。详见下表6。

钻探工程矿心采取率统计表

表6

序号 工程名称 终孔深度(m)矿心采取率(%)规范要求(%)备 注 ZK13-13 72.74 95 80 合 格 2 ZK13-15 128.43 67 3 ZK15-11 110.49 91 4 ZK15-12 103.88 94 5 ZK15-13 100.00 96 6 ZK15-14 110.11

7 ZK15-15 146.97 93 8 ZK17-10 136.77 88 9 ZK17-11 155.34 98 10 ZK17-13 115.03 95 11 ZK19-10 192.83 93 12 ZK19-11 195.63 99 13 ZK19-13 245.00 95 14 ZK21-11 234.48 ZK21-12 189.27 93 16 ZK21-13 230.67 89 17 ZK23-9 187.79 75

ZK23-10 187.97 80 19 ZK23-11 230.99 86 20 ZK23-13 307.50 84

不合格 合 格 合 格 合 格 合 格 合 格 合 格 合 格 合 格 合 格 合 格 合 格 含矿层错失 合 格 合 格

不合格 合 格 合 格 合 格 ZK25-11 348.69 97 合 格

地质体、矿体描述和取样,仔细认真,没有遗漏矿体。并进行了三级检查,自检100%,组检100%,院检30%,原始编录质量符合规范要求。

7.3 地形(工程)测量及其质量评述

1/万地形地质简图的地形部份,选用1/万军用地形图为底图,经现场调绘计算机处理而成。1/2千地形地质简图的地形部份,选用原1/2千地形图为底图,经现场GPS卫星定位,室内计算机处理而成。各工程点位置经GPS测定后,现场均用皮尺进行了校正测量,各工程间的相对位置是准确的。地质测量所使用的GPS、罗盘、皮尺、钢卷尺均检验合格校对后才使用,经现场检查验收满足本次勘查精度要求。

7.4 地质填图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1/2千地质测量和1/万地质修测,在矿区全面踏勘的基础上,了解了矿区基本岩性、构造、矿化层的分布及产状。采用穿越法与追索法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开展地质测量。工作中,每个地质点都按照规范执行,采用GPS卫星定位仪定位,详细描述点号、点位、点性、岩性、产状及点间,现场在野外草图上抅绘地质现象,晚上回到室内进行清绘,发现问题第二天到野外及时解决。1/2千地质点定位用GPS卫星定位仪定位,再采用皮尺、罗盘测量与现场已知点吻合。现场

在野外草图上抅绘地质现象。网点基本满足地质简测、修测的精度要求。

本矿区除施工过程中进行的综合编录以外,本报告编写过程中,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了反复修改,所提交的综合图件有1/万地形地质图,1/2千地形地质图,1/2千矿体水平投影资源量估算图,1/500勘探横剖面图。图件编录方法严格按《固体矿产普查勘探地质资料综合管理规范》进行,图件完成后由小组负责人及项目负责检查审核,精度符合规范要求,质量可靠。

7.5 采样、化验和岩矿鉴定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采样是在施工结束的钻探、槽探、清理老洞和地表露头进行。并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214-2002《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基本分析钻探用劈岩机劈取一半岩心采样,槽、坑采用刻槽法10×3cm的规格水平取样,由地质技术人员进行。所采的样品进行Cu、Au、Co的基本分析,在分析结果达到边界品位基础上,提取组合样、有害元素样进行组合分析。并按照化验规范提取相应的内、外检样。分析化验工作由具有甲级化验资质证的云南省地质矿产局测试中心承担。

样品的加工严格按照《DZG20-06(岩石分析碎样规程)》执行,在确保无污染的情况下,用碎样设备加工至20目留副样,棒磨至200目做测试分析(正样),样品加工损失率不超过5%,缩分误差小于3%。

化学分析质量及内、外部检查分析结果误差处理办法按DZ/T0130-94《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执行。基本分析合格率为99%,内检合格率96%。经送外单位进行外检,检查结果均在充许误差范围内。化验分析质量达到优良级,精度满足本次勘查工作要求。

光薄片样按10×10 Cm的规格由地质技术人员实地进行采取,送本院化验室测定、签定。第8章 资源量估算 8.1 资源量估算的工业指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214—2002《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参照表G.2铜矿床工业指标一般要求确定工业指标如下: 边界品位0.3%; 最低工业品位0.5%; 矿体最小可采厚度为1米; 夹石剔除厚度2米;

氧化率在30%以下为硫化矿; 氧化率在30%以上为氧化矿。8.2 资源量估算方法的选择及其依据

储量估算方法主要是根据矿床地质特征和勘探方法确定的。由于本矿区是以钻探工程为主要勘探手段,工程按200米的勘探线间距,50-200米的点距对矿体进行控制。但由于该区处于普查阶段,各勘探线上的点距并不完全均等,为了方便而准确地计算该区的资源分布状况和不同级别的资源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214—2002《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估算资源量。采用地质块段法。由于矿体呈似层状产出,倾角小于45°,因此采用水平投影地质块段法。8.3 资源量估算参数的确定 8.3.1 矿体厚度

根据取样方式的不同分别按下式计算出矿体的单工程铅垂厚度。块段平均厚度用各单工程矿体铅垂厚度算术平均法求得。

钻探计算公式: L(sinαtgβcosγ±cosα)

其中:α为钻孔截穿矿体时的天顶角。β为矿体的倾角。γ为钻孔截穿矿体时的方位角与矿体倾向的夹角。槽探、坑道计算公式: L(tgα×cosγ×cosβ±sinβ)

其中:α为矿体真倾角。β为取样线坡。γ为矿体倾向与取样线方向间夹角。8.3.2 工程平均品位

工程平均品位用工程单样长乘品位加权平均法求得。8.3.3 块段平均品位

用工程矿体铅垂厚度乘工程平均品位加权平均法求得。

8.3.4 块段面积

块段面积的测定是在1/2000储量计算水平投影图上,用计算机测出(原理同包罗法,计算机程序MAPGIS 6.2版本)。面积测定3次,取满足规定误差要求测量值的平均值作为块段资源量估算的面积。8.3.5 矿体的体积

矿体体积是根据矿体的块段面积乘以块段平均厚度求得。8.3.5 矿体的体重

采用类比法,用与本矿床相邻的滥泥坪铜矿的测定结果,矿石干体重为2.65t/m3。8.4 矿体圈定的原则 8.4.1 单工程中矿体的圈定

矿体从等于或大于边界品位0.3%(Cu)的样品圈起,将矿体中大于夹石剔除厚度的无矿样品作为夹石圈出。在保证矿体工程平均品位大于0.5%(Cu)的情况下,允许矿体内部及顶底带入低品位样。矿体厚度小于最低可采厚度时,按矿体厚度与品位的乘积大于或等于米百分值0.5%(Cu)的指标圈定。8.4.2 矿体连接

根据勘查区的主要控矿地质特征,在1/200勘探线横剖面图上,根据地质点、工程点见矿情况连接矿层,然后在矿层中,根据相邻工程化验分析品位,结合地质特征,合理连接矿体。但工程间矿体的厚度不大于相邻两工程实际最大见矿

厚度。矿体连接采用曲线、直线连接。8.4.3 矿体的有限外推

矿体沿走向和倾向的有限外推,即两工程中一个工程见矿,另一个工程不见矿,则推两工程间距的1/2楔形尖灭。当相邻工程中一个工程为高品位矿,另一个为低品位矿时,采用对角线尖灭的方法直线连接矿体,在资源量估算时平推工程间距的1/2。8.4.4 矿体的无限外推

矿体无限外推,一般推至见矿地质点尖灭,工程见矿但小于可采厚度剖面上推自然尖灭,资源量估算平面图上则为尖灭点。矿体向外推无工程时按勘查基本网度的1/4尖灭。8.5 资源量的分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214—2002《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估算资源量,按经济意义属于内蕴经济的,按地质可靠程度可分为控制的和推断的。资源量分为332和333,其中332为工程网度按200×50m,矿体不能外推,且深部有工程控制,详细查明了矿体的形态、产状、品位变化、矿石质量及控矿构造。333为332中的外推资源量。8.6 资源量估算结果 详见资源量估算附表及表7: 白沙包铜矿区矿体资源量估算汇总表

矿区 矿体

级别 品 级 矿石量(t)属量(t)所占比 例(%)备 注

平均品位(%)金白沙包 Ⅰ+Ⅱ+Ⅲ+Ⅳ+Ⅴ 332 氧化矿 470041 0.66

3098 16.11

硫化矿 688367 1.03 7058 36.71 氧+硫 1158408 0.88 10156 52.82

333 氧化矿 303689 0.80 2444 12.71

硫化矿 689505 0.96 6629 34.47 氧+硫 993194 0.91 9073 47.18

332+ 333 氧化矿 773730 0.72 5542 28.82

硫化矿 1377872 0.99 13687 71.18 氧+硫 2151602 0.89 19229 100

表7 8.7 资源量估算的可靠性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214-2002《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该矿床的勘查网度属普查,储量估算的可靠程度为普查控制的—推断的。

1、本次储量估算的方法为水平投影地质块段法,计算方法正确,所估算的资源量可靠。

2、本区所估算的332、333资源量,实际控制网度:332资

源量为200×50(200)m;333资源量为332外推。其控制程度比规范要求的要低一些,但所估算的资源量是可以满足本次勘查需求。

8.8 资源量估算中需要说明的问题

1、资源量估算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214-2002《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执行。

2、资源量估算为1/2千地质测量范围内为工程控制资源量,之外未进行334远景资源量预测。

3、资源量未进行表外矿的计算。

4、矿石技术品级按CuO≥30%的为氧化矿,CuO<30的硫化矿,没有单独划分混合矿。

5、伴生金由于分析化验数据有限,主矿体部份未取样分析金,因此没有进行估算。

第9章 矿床开发经济意义概略研究 9.1 国内外资源状况、市场状况

铜是人类最早发现的金属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人类就开始使用铜。铜具有许多可贵的物理化学特性,热导率和电导率都很高,化学稳定性强,抗张强度大,易熔接,具抗蚀性、可塑性、延展性。纯铜可拉成很细的铜丝,制成很薄的铜箔。能与锌、锡、铅、锰、钴、镍、铝、铁等金属形成合金。铜不仅在电器工业上用以制作电力传输线,通讯和照明装置,无线电设备、电器仪表和电机设备,还广泛用于国防、机械制造、以及有机化学工业等各个工业部门。

国土资源部发布的《2005年国土资源公报》透露,中国2005年对铜的总需求量比2000年的需求量高出60%,对铜的需求达到260万t。但是中国铜的生产滞后于对它的需求,中国2000年铜生产水平总量为131.2万t,而到2005年铜生产水平达到181.6万t,远远供不应求。因此铜一方面必须进口,另一方面必须提高本国铜矿的开采能力,满足国内市场对铜的需求的能力。2005年我国铜矿石进口406万吨,增长41.0%。我国铜资源储量呈下降趋势。

目前国内的铜价格己经达到了65000元/吨(金属吨),创历史新高。

9.2 矿床的资源储量、矿石加工技术性能及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1、矿床的资源量

本次勘查工作主要对白沙包矿区进行评价,探获铜资源矿石量2151602吨,铜金属量约19229吨,平均品位0.89。其中332铜资源矿石量1158408吨,铜金属量约10156吨,平均品位0.88。占整个资源量的52.82%。333铜资源矿石量993194吨,铜金属量约9073吨,平均品位0.91。占整个资源量的47.18%。

2、矿石的加工技术性能

矿床的矿石主要为铜氧化矿及硫化矿。根据周边矿山选矿试验,原矿入选后,铜精矿品位可在达15%以上,矿石的加工技术性能良好。

3、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矿体赋存于震旦系陡山沱组白云岩地层中,出露最高标高3733米,最低3537米,相对高差196米。矿体呈透镜状、板状、带状分布,地形坡度25°-60°,附近无地表水体,大气降雨是矿床充水的主要补给源,矿区地形有利于疏干排水,矿床大都在稳定潜水面以上,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矿体顶底板岩石大部为白云岩,和局部板岩,围岩相对坚硬,后期裂隙不发育,工程地质条件简单。

矿区主要分布海相碳酸盐岩岩系,未见炭化,无热害和放射性危害以及异常气体。矿床周围植被差,采矿活动及雨季会发生一些塌陷、崩塌、等不良地质灾害现象。环境地质条件中等。

9.3 矿区的外部条件概况

矿区交通较为方便,有矿山简易公路直通矿区,所需的原材料均可通过此路运输。矿区周边已有多家选厂,工业用电可就近接入。矿区生产生活用水可从附近的潜水露头点抽取。矿区为无人居住区冬季大雪封山,给开采带来诸多不便。综合来看矿区外部条件有利有弊,总体外部条件稍差。9.4 矿山生产规模、服务年限及产品方案

生产按公式 计算

其中:Do ——矿山最佳生产能力(吨/年)Q ——探明工业矿石储量(吨)Kc ——采矿回收率(%)ε ——矿石贫化率(%)T ——矿山合理服务年限(年)J ——可采系数

根据地质普查成果和生产实际确定:矿床估算(332+333)矿石资源量2151602吨计算,采矿回收率80%,矿石贫化率5%,合理服务年限8-10年。可采系数按0.8。则年处理能力为 按公式 181188吨/年

取8年生产,其矿石生产规模为18万吨/年; 取10年生产,其矿石生产规模为14.5万吨/年。

根据开发条件等综合因素,确定论证合理的矿石生产规模15万吨/年,矿山服务年限为10年。按现金流量法进行价值评估。

矿石产品的销售是选矿后,运到冶炼厂出售。9.5 矿山的开采方式、开拓方式、采矿方法等

矿体赋存部位地形较平缓,矿体稳定,顶板围岩稳固,地表无水体,地下富水性贫乏,因此本矿床的开采方式适合于坑采,用空场法采矿,较为经济实惠。采用堆浸、池浸和湿法冶炼。

9.6 经济效益计算及敏感性分析 9.6.1 技术指标的选取

⑴圈定指标:可采矿石量2151602吨,年生产矿石量和加工处理能力15万吨/年。

⑵拟定指标:铜精矿品位15.24%,精矿产出率4.56%,选损贫化率80%,铜精矿销售额6000元/吨。

⑶生产成本指标:采矿成本50元/吨,选矿成本40元/吨,经营成本5元/吨。

⑷缴纳税、费:增值税为销售额的13%,城建税为销售额的3%,教育附加费为销售额的3%,资源税1.4元/矿石吨,资源补偿费为销售额的2%,工商管理费为销售额的1%。9.6.2 经济效益计算 ⑴年生产产品及产值

铜精矿=150000(吨)×4.56%×80%(贫化率)=5472(吨)年产值=5472(吨)×6000(元/吨)=3283(万元)⑵年销售收入和缴纳增值税

年销售收入=产值÷(增值税率+1)=2905(万元)年缴纳增值税=产值-销售收入=378(万元)。⑶年生产成本

年采矿成本=年生产矿石量×开采成本=750(万元)年选矿成本=年加工矿石量×加工成本=600(万元)年经营性成本=年加工矿石量×经营性成本=75(万元)

年生产成本1425(万元)。⑷缴纳税费

年城建税=销售收入×3%=87(万元)年教育附加费=销售收入×3%=87(万元)年资源税=年生产矿石量×1.4元/吨=21(万元)年资源补偿费=销售收入×2%=58(万元)年工商管理费=销售收入×1%=29(万元)年缴纳税费合计282(万元)。⑸年利润

年利润=年销售额-年生产成本-年缴纳税费=1198(万元)。

⑹基建资金流入和流动资金

前期地质勘查资金200万元,选厂投入500万元,流动资金前两项的10%为70万元。⑺企业微观经济分析:

通过上述六项数据,企业微观经济分析见表8。

企业财务分析表(单位:万元)

表8 计算代码 年 限

0 1 1 2 3 4 5 6 7 8 9 10 项

目 小计 基 建 年 份 生

A B

一、资金流入

(一)基建资金

1、地质勘查费

2、选厂投入

200

500 500

C 资本化利息 35 5 30 D 小计 735 105 630 E

(二)、流动资金 70 F G

二、计算利润

(一)产品销售额

(二)产品销售成本

29050

2905

2905 2905 2905 2905 2905 2905 2905 2905 2905

14250

1425 1425 1425 1425 1425 1425 14251425 1425 1425

282 282 282 282H

(三)地方税费 2820 282 282 282 282 282 282

378 378 378 378 378I

(四)增值税 3780 378 378 378 378 378

1198 1198 1198 1198J

(五)实际利润 11980 1198 1198 1198 1198 1198 1198

735

K

(六)偿还基建资金利息 735

L

(七)偿还流动资金利息 74

M

(八)净利润 11171 389.1198 1198 1198 1198

1198 1198 1198 1198 1198

N

三、贷款偿还期计算

O

(一)偿还贷款

P Q R S(二)年末结欠贷款(三)结欠基建贷款(四)结欠流动资金贷款

四、企业留利

11171

得出:①投资偿还期0.68年;②投资收益率148%;③企业年均获利1117万元;③国家年获利660万元。

净现值计算表(单位:万元)表9 年 份 基建投资 系数

收入额(+)支出额(-)

净现金流量 贴现

(贴现率13%)净现金流量 贴现值

建设期 1 100 2 600

-100 0.8850-88.5

-600 0.7831-469.9 生产期 1 3 4 5 6 7 8 9 10 2905 1707 498 0.6931 345.2 2905 1707 1198 0.6133 734.7 2905 1707 1198 0.5428 650.3 2905 1707 1198 0.4803 575.4 2905 1707 1198 0.2451 293.6 2905 1707 1198 0.3762 450.7 2905 1707 1198 0.3329 398.8 2905 1707 1198 0.2607 312.3 2905 1707 1198 0.2307 276.4 2905 1707 1198 0.2042 244.6

3363.6 合 计

净现值(NPV)见表9: NPV=3922-558.4=3363.6(万元)。说明该项目投资不仅能获得13%的年利,而且还能另得3363.6万元的现值利益,证明投资可行,经济效益较好。⑻敏感性分析:

敏 感 性 分 析 结 果 表(单 位: 年)表10 序号 变动量 投资偿还期

变动因素 注 产品产量 0.53 0.61 0.68 0.76 0.85-0.01 +0.01 +20% +10% 0-10%-20%平均+1%平均-1% 备2 产品价格

0.55 0.63 0.68 0.79 0.88-0.02 +0.03 3 产品成本

根据矿床的各种因素分析,矿山的敏感性因素主要有矿石的生产成本、销售价格、和矿石产量,其中矿石的产量和生产成本是矿山自己内部可以调控的,而矿石的销售价格矿山无法控制,是最为敏感的因素,就此做出分析:从表7可以看出,当矿石产品销售价格增加10%--20%,矿山的投资偿还期降至0.53—0.61年,平均降幅0.01%;当矿石产品销售价格降低10%--20%,矿山的投资偿还期增加至0.79—0.88年,平均增幅0.03%。因此,矿山除了可以扩大矿山建设和生产加工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选矿产出率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外,还要经常注意市场动态,分析和了解市场,以更加掌握主动性,提高经济效益。9.7 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矿山经济效益计算中可以看出,矿山总利润达3363.6万元,投资收益率为148%,利润高效率好,企业的经济效率是好的。矿山开发的同时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首先是解0.98 0.85 0.68 0.58 0.49 +0.07-0.08

第二篇:详查报告编写提纲

报告编写提纲

A.1 绪论

A.1.1 勘查目的和任务

简述勘查目的和投资人、矿山设计单位对勘查工作的具体要求。A.1.2 勘查工作区位置、交通

说明勘查工作区的区块编号、勘查范围和拐点经纬度、矿欧位于所在县级城市的方位、直距、矿区边界和面积,经过矿区或邻近的(现有的或拟建的)铁路、公路、水路等重要交通线以及矿区距最近的车站、码头、机场的里程(直距、运距)。

A.1.3 勘查工作区自然地理、经济状况

概述矿区地形地貌的主要特征、类型、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主要河流的最低侵蚀基准面、丰(枯)水期流量及最高洪水位等。根据有代表性的气象资料,说明矿区气候特征、气温变化、降雨量、暴雨强度、蒸发量、相对湿度、风力、风向、雷电情况、雨季和冰冻期、冻土层深度等。说明区内的地震烈度,概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情况。

简述区内经济概况,包括燃料、电力、供水水源、建筑材料、工业、农业、牧业、人口等。应说明供水水源地、电网名称、矿区距水源地、电网距离及供水、供电满足程度。A.1.4 以往工作评述

简述矿床的发现,从发现至本次勘查所进行的地质、物探、化物等各项工作,按时间后简述其工作情况、投入主要工作量、取得主要地质成果等,并对其成果质量和勘查、研究程度进行评述。如属属已开采勘查矿区,应阐明矿山生产建设的规模、生产概况、累计采出矿石量及已消耗的资源/储量。A1.5 本次工作情况

说明工作的讫年月、简要经过、完成的各项实物工作量(插表)、投入资金总额、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矿床类型及简要地质特征、总计资源/储量、首采区范围、开发前景。按不同的类型列出资源/储量表,并列出其平均品位(按国家规定应保密的矿种不必列出本表)。A.2 区域地质

以1:50000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资料(1:50000比例尺未做地区,可用1:200000比例尺区调资料)为基础,简明扼要的说明矿床在区域构造中的位置,区域内对矿田(床)成因有影响的主要地层及岩浆岩种类、特征及分布、主要构造的特征及分布。A.3 矿区(床)地质

详细说明矿区(床)所在范围内,对成矿作用有影响和对矿体有破坏作用的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围岩蚀变;赋矿层位及矿化等特征。A.4 矿体(层)地质 A.4.1 矿体(层)特征

综合叙述矿体(层)的总数目、总厚度、含矿率、空间分布范围、分布规律及相互关系等。分别说明主要工业矿体(层)的赋矿岩石、空间位置、形态、产状、长度、宽度、(延深)、厚度、沿走向和倾向的变化规律、连接对比的依据和可靠程度、成矿后断层对矿体连接的影响。矿体(层)多时,小矿体特征可列插表说明。A.4.2 矿石质量

按矿石性质分带(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分别说明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物成分、有用矿物的含量、有用矿物的粒度、晶粒形态、嵌布方式、结晶世 代、矿物生成顺序和共生关系;说明矿石的化学成分,主要有用组分和伴生有用、有益、有害组分的含量、赋存状态和变化规律等。对于以物理机械性能为主要评价指标的矿产,则应对其物理机械性能进行详细论述。A.4.3 矿石类型和品级

阐述矿体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的分布范围。说明矿山的自然类型、工业类型、工业品级种类以及划分的原则和依据。对选冶性能有明显差异的各类矿石,应详细说明其所占比例和空间分布规律。A.4.4 矿体(层)围岩和夹石

说明主要矿体(层)上下盘围岩的种类,近矿围岩的矿物成分、有用、有益和有害组分的大致含量、蚀变情况及其与矿体(层)的接触关系;说明矿体(层)内夹石(层)的岩性种类、分布规律、数量、有用、有益和有害组分的大致含量、夹石(层)对矿体完整性的影响程度。A.4.5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简述矿床成因、成矿控制因素、矿化富集规律和找矿标志,指出矿区远景及找矿方向。

A.4.6 矿区(床)内共(伴)生矿产综合评价

对于在勘察主矿体的同时综合勘察的共生矿产、伴生矿产,应进行综合评价,说明其综合勘察的程度、规模、分布规律、矿石质量特征等。A.5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A.5.1 采样种类及其、方法、代表性

说明各种类型矿石加工试验样品的采样目的、要求(包括投资人、矿山设计单位对试验种类和数量的要求)、采样种类、采样方法、采样的工程种类及编号、样点的数目,并从矿石类型、样品空间分布、品位等方面评述样品的代表 性。

A.5.2 试验种类、方法及结果

说明各种类型矿石加工技术试验种类,采用的加工、选矿方法及试验流程,并叙述所取得的各项试验成果。A.5.3 矿石工业利用性能评价

根据矿石加工技术试验结果,做出矿石可选(冶)性能和工业利用性能的评价,说明矿石中有用组分回收利用和有害杂质处理的可能性,提出共(伴)生组分综合利用的途径。

对于矿石类型简单、或属于已开发矿床的深部(或走向)延伸部分矿体的勘察,矿石类型和已开发部分一致或相似,不需进行选冶试验,仅与邻近同类型生产矿山进行矿石类型、结构构造、物质成分等实际资料进行对比的,应对其矿石可选(冶)性、综合回收利用情况进行说明。A.6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A.6.1 水文地质

A.6.1.1 简述矿区所处水文地质单元的位置;矿区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特征;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矿床最低侵蚀基准面和矿井最低排泄面标高。A.6.1.2 论述矿床开采疏干排水影响范围内各含(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分布岩溶裂隙发育程度;主要充(含)水层的富水性、导水性、水头高度、水质、水量、水温、补给条件及其与相邻含水层和地表水体的水力联系程度;构造破碎带、风化裂隙带及岩溶的发育程度、分布、含(导)水性及其对矿床充水的影响;地表水、老窿水对矿床充水的影响程度。

A.6.1.3 预测矿坑涌水量。稳定矿床的充水因素及其水文地质边界,建立水文地质模型,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及水文地质参数,计算矿坑第一开拓水平的正 常和最大涌水量,估算矿坑最低开拓水平的涌水量,并对水量可靠性进行评述,推荐作为矿山开采设计的矿坑涌水量。

A.6.1.4 矿区供水水源评价。对矿坑水的排供结合与综合利用的可能性及矿区内可作为供水水源的地表水、地下水、地热水、矿泉水的水质、水量进行初步评价。如矿区内不存在可作为供水的水源地,则应指出供水方向,并提出进一步工作的意见。对盐类矿床上、下可能存在的卤水资源也应进行评价。A.6.2 工程地质

A.6.2.1 论述矿体(层)围岩的岩性特征、结构类型、风化蚀变程度、物理力学性质及各种软弱夹层的岩性、厚度、分布及其物理力学和水理性质;统计各类岩石的RQD值(岩石质量指标),评述岩体的质量;论述矿床范围内,特别是对矿床开采、工业场地布置有影响的断裂(破碎带)的规模、性质及分布、充填物的性质和胶结程度,坑内开采的矿床应论述矿体及其近矿围岩的节理的规模、产状、充填物的性质、节理密度、各类结构面(层面、节理裂隙面、断裂面、软弱层面)的组合关系,评述岩体的稳定性;论述风化带深度和岩溶发育带的发育深度,矿区内各类不良自然现象及工程地质问题。

A.6.2.2 结合矿床(可能)的开拓方案,对矿体及其顶底板岩石的稳固性、露天采场边坡的稳定性以及矿床的工程地质条件做出综合评价,预测可能出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提出防治意见。A.6.3 环境地质

A.6.3.1 阐明矿区及其附近地震活动历史、地震烈度、地形地貌条件及新构造特征,对矿区的稳定性做出评价;评述矿区目前存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A.6.3.2 依据各种自然地质作用和采矿活动对地质环境可能造成的破坏和影 响程度,评述矿区地质环境质量。

A.6.3.3 对矿床开采中可能引起的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山体开裂、滑坡、泥石流、地表沉降和塌陷、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放射性及其他有害物质的污染等环境地质问题进行预测评价,提出防治方案。

A.6.3.4 煤矿应叙述井内瓦斯、煤尘和煤的自燃等方面的基本测试结果,结合井田地质条件和井田内邻近生产矿井的有关资料,分析其变化规律,评述其对未来矿井的建设、生产可能产生的影响。

A.6.3.5 深埋矿床和地温异常矿床,应叙述井田、矿床的地温状况,恒温带深度、温度、地温梯度及变化;高温区的分布范围与分级、地温背景、热源。A.6.3.6 放射性本底值较高的矿床,应对放射性背景值及其变化规律进行论述,划出对人体危害的高背景值区。A.7 勘查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A.7.1 勘查方法及工程布置

说明勘查类型、勘查手段、方法的选择、勘查工程布置原则、工程间距的确定及依据。对矿体(层)的厚度、矿石品位、矿产资源/储量等进行数值和变化系数的计算,或进行地质统计学方法的分析,说明使用的勘查工程间距对矿体(层)的控制程度,以及所采用的工程间距的合理性。A.7.2 勘查工程质量评述

说明钻孔结构、岩矿心直径及其合理性;钻孔孔斜和方位角测定所采用的仪器及测量方法和质量评述;孔深校正、岩矿心采取的质量评述;钻孔封孔检查及评述;孔口立桩标记及钻探班报表质量、岩矿心管理工作评述;简易水文观测及质量评述;水文地质孔的止水、抽水试验质量评述;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质量评述。说明槽、井、坑探工程规格、质量,评述其取得的地质效果。

对质量存在问题,但又参与资源/储量估算的工程,应逐一进行质量评述。A.7.3 地形测量、地质勘查工程测量及其质量评述

简述控制测量的等级和实测精度;采用的平面坐标和高程系统;地形测量的成图方法及质量。简述地质勘查工程的测量方法及质量。A.7.4 地质填图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说明矿区地质图和地质剖面的测制方法及其精度。A.7.5 物探、化探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简述地面物探、化探的工作方法、工作量、资料处理和地质解释方法、主要成果并做出质量评述。

说明测井的工作方法、工作量、地质解释方法、主要成果并做出质量评述。A.7.6 采样、化验和岩矿鉴定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说明光谱分析、全分析、基本分析、组合分析、物相分析等样品的采集方法、规格及其确定的依据;采样工作质量及样品的代表性;采样工作的检查结果;样品加工急K值(缩分系数)选择的依据。

各种化验分析内检、外检情况及质量评述。岩矿鉴定工作质量评述。

自然重砂、人工重砂、单矿物、同位素年龄及稳定同位素(包括硫、铅、锶等)组成样、精矿样品等的加工、分析、鉴定工作质量的评述。

水样、岩矿物理力学性质测试样的采样、测试及其质量评述。A.8 资源/储量估算

A.8.1 资源/储量估算的工业指标

说明有关工业指标的文件、文号,引述工业指标的内容。A.8.2 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选择及其依据

从矿体的形态、产状及勘查工程的布置方式等方面论述所选择的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合理性及其依据,并阐述该方法的主要计算公式。A.8.3 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的确定

论述参与资源储量估算的面积、体积质量(体重)、单工程平均品位、块段平均品位、矿床平均品位、特高品位、矿体平均厚度等参数的测定、计算和处理方法。

A.8.4 矿体(层)圈定的原则

说明根据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控制因素及矿化规律等所确定的矿体圈定和连接、内外推的原则。A.8.5 资源/储量的分类

根据矿体的勘查控制程度、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评价结果,对勘查工作所获得的资源/储量进行分类,说明各类型资源/储量的具体划分条件及其在地质空间的分布。

A.8.6 资源/储量估算结果

说明各种类型资源/储量估算结果、总资源/储量,各类型资源/储量所占矿床总资源/储量的比例。资源/储量估算结果可用附(插)表说明。A.8.7 资源/储量估算的可靠性

抽取一定数量的块段用其他方法进行验算,根据验算结果来评述资源/储量估算的可靠程度。

A.8.8 共(伴)生矿产的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及结果

分别说明各种共(伴)生矿产的取样方法、基本分析或组合样数目、块段平均品位、矿床平均品位的计算方法、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及结果。资源/储量 估算结果可用插表说明。

A.8.9 资源/储量估算中需要说明的问题 A.9 矿床开发经济意义概略研究

A.9.1 论述国内、外资源状况,市场供求、市场价格及产品竞争能力。A.9.2 概述矿床的资源储量、矿石加工技术性能及矿床开采技术条件。A.9.3 概述供水、供电、交通运输、原料及燃料供应、建筑材料来源及其他外部条件的概况。

A.9.4 简要说明未来矿山生产规模、服务年限及产品方案。

A.9.5 简要说明预计的开采方式、开拓方式、采矿方法、选矿方法、选矿流程等。

A.9.6 论述评价方法的选择及技术经济指标(类似企业的经验指标或扩大指标)的选取。

A.9.7 经济效益计算(附有关表格)及敏感性分析。A.9.8 简要说明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保护问题。

A.9.9 对建设项目进行综合评价,确定矿床开发有无投资机会、是否需要进一步勘查、是否制定长远规划或工程建设规划。A.10 结论

A.10.1 对矿床勘查控制程度、地质报告资料的完备及其质量等做出概括的、结论性的评述。

A.10.2 总结矿床成矿基本规律,做出远景评价。A.10.3 评价开采技术条件和地质环境问题。A.10.4 指出矿床开采的经济效果。

A.10.5 总结地质工作中的主要经验教训及存在问题。A.10.6 提出对今后生产地质勘查和矿山开采的建议。注:结论之后附照片图版,照片图版也可以单独成册。A.11 附图

A.11.1 勘查工作区交通位置图(也可以报告正文绪论部分的插图)。A.11.2 矿区勘查程度图(绘出前人历次区调、勘查的范围并注明工作年限和勘查阶段)

A.11.3 区域地质图

A.11.4 矿区地形地质图(包括图切地质剖面图、地层综合柱状图、探矿工程分布位置)

A.11.5 矿区实际材料图 A.11.6 矿区测量控制点分布图 A.11.7 物探、化探数据图、成果图 A.11.8 采样平面图

A.11.9 含矿地层及矿层对比图

A.11.10 勘探线剖面图(有时可与资源/储量估算剖面图合并)A.11.11 矿体(层)纵剖面图

A.11.12 砂矿和缓倾斜矿体(层)顶底板等高线和矿层等厚线图 A.11.13 矿体(层)水平断面图或中段平面图 A.11.14 构造控制程度图(附主要矿层底板等高线图)A.11.15 资源/储量估算水平投影或垂直纵投影图 A.11.16 钻孔柱状图(全部钻孔)

A.11.17 槽探、浅井、坑道工程素描图(全部工程)A.11.18 老硐(窿)分布图和新老坑道联系图 A.11.19 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图 A.11.20 区域水文地质图 A.11.21 矿区水文地质图 A.11.22 矿区工程地质图 A.11.23 矿区环境地质图 A.11.24 井巷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图 A.11.25 钻孔抽水试验综合成果图 A.11.26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剖面图

A.11.27 地下水、地表水、矿坑水动态与降水量关系曲线图 A.11.28 矿坑涌水量计算图

A.11.29 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地下水等水位(水压)图 A.11.30 矿体直接顶(底)板隔水层等厚线图 A.11.31 工程地质钻孔柱状图 A.11.32 岩石强风化带厚度等值线图图 A.11.33 中段岩体稳定性预测图 A.11.34 露天采场边坡稳定性分区图 A.11.35 外剥离量计算及剥离比等值线图 A.11.36 等温线图 A.12 附表

A.12.1 测量成果表(包括三角点测量成果、各种勘查工程包括勘探线端点测量成果)

A.12.2 钻探工程质量一览表、煤层综合成果表、封孔情况一览表

A.12.3 采样及样品分析结果表(全部的基本分析、组合分析、内和外部检查 分析、光谱分析、全分析、物相分析、单矿物分析等);岩矿鉴定结果表、重砂分析结果表

A.12.4 煤质化验成果表(可选性、煤岩、一般分析)A.12.5 矿石、岩石物理性能测定结果表;岩石力学试验成果表 A.12.6 各工程、各剖面、各块段的矿体平均品位、平均厚度计算表 A.12.7 矿石体重、湿度测定结果表 A.12.8 资源/储量估算综合表

A.12.9 块段资源/储量表、矿体资源/储量表、矿床总资源/储量表 A.12.10 主要含水层钻孔静止水位一览表 A.12.11 钻孔抽水试验成果汇总表 A.12.12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综合编录一览表 A.12.13 地下水、地表水、矿坑水动态观测成果表 A.12.14 气象资料综合表

A.12.15 风化带、构造破碎带及含水层厚度统计表 A.12.16 矿坑涌水量计算表

A.12.17 井、泉、生产矿井和老窿调查资料综合表 A.12.18 水质分析成果表 A.12.19 土样分析试验结果汇总表 A.12.20 瓦斯测量结果表 A.12.21 地温测量结果表

A.12.22 矿区环境地质调查资料汇总表 A.13 附件

A.13.1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试验报告 A.13.2 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报告 A.13.3 工业指标推荐报告 A.13.4 有关确定工业指标的文件

A.13.5 勘查许可证或采矿许可证(复印件)

A.13.6 探矿权人或采矿权人对报告中资料真实性的书面承诺 A.13.7 投资人或上级主管部门初审意见

A.13.8 投资人的委托勘查合同书(或上级主管部门的项目任务书)、委托(预)可行性研究合同书、委托监理合同书

A.13.9 勘查监理单位和监理人资格证书(复印件)、项目监理报告

A.13.710 矿产资源储量主管对资源/储量的评审认定文件(本文件在报告评审认定之后补入)

A.13.11 记录有矿床全部钻孔孔口坐标、测斜资料、样品化验分析数据的软盘或光盘;记录有矿床全部探槽、浅井、坑道工程测量数据和全部样品化验分析数据的软盘或光盘;记录有主要图件的软件光盘

第三篇:内蒙古铜矿资源报告

内蒙古铜矿资源报告

一、我国铜矿储量分布

2011年我国已探明铜矿累计查明资源储量8422.2万吨(国土资源部资料),占同年世界储量基础的12.1%,居智利和美国之后,列世界第3位。主要分布在30个省、市、自治区(未统计台湾),如图1所示。

图1 中国铜基础储量分布图

我国已开发利用的铜矿产地431处,保有储量2196.41万吨,仅占总保有储量的54.6%,可供近期设计利用和可供未来规划利用的矿产地282处,保有储量1787.50万吨,占保有储量的28.7%,暂难利用储量1050.24万吨,占总保有储量16.7%,在可供近期设计开发利用的矿产地中,有大型矿产地11处,保有储量620.04万吨,仅占总保有储量的9.9%,我国铜矿后备储备严重不足。

二、内蒙古铜矿床成矿区

(一)、内蒙古铜矿床特征

内蒙古铜矿床成因类型较多,主要有斑岩型、沉积层控热液型、火山-次火山型、热液脉型、矽卡岩型及与超基性岩有关的铜镍硫化物型等6种类型。

斑岩型铜矿床以新巴尔虎右旗乌奴格吐山铜钼矿和四子王旗白乃庙铜金矿为代表;层控变质岩型铜矿床以乌拉特后旗霍各乞铜矿为代表;火山-次火山岩型以突泉县闹牛山铜多金属矿和乌拉特后旗欧布拉格铜金矿为代表;热液脉型为突泉县莲花山铜银矿为代表;矽卡岩型以浩布高铜矿为代表;超基性岩铜镍硫化物型以乌拉特后旗克布铜镍矿为代表。内蒙地区铜矿床特点如下:

(1)中小型矿床多,大型、超大型矿床少。2002年,全区已探明储量的铜矿46处,其中,大型3个,中型8个,小型35个。

(2)贫矿多,富矿少。铜矿平均品位为0.87%,品位>1%的铜储量约占全区铜矿总储量的35.9%。在大型铜矿中,品位>1%的铜储量仅占13.2%。

(3)共伴生矿多,单一矿少。全区多数为共生和伴生矿床,独立铜矿矿很少,具有较大综合利用价值,如金、银、铅、锌、硫等。

(4)坑采矿多,露采矿少。目前,国营矿山的大中型矿床,多数是地下采矿,而露天开采的矿床很少,仅有乌拉特后旗霍各乞铜矿为露天兼地下开采。

(二)、内蒙古铜矿成矿区分布

内蒙古地区主要有3个铜矿床密集区:①内蒙古北部与蒙古国、与西部的新疆和甘肃,俄罗斯赤塔州相邻地区大型、超大型铜矿床聚集带;②内蒙古中南部铜矿床密集区;③大兴安岭中南段铜矿床密集区。

图2 内蒙古主要铜矿分布图

如图2所示的内蒙古主要铜矿名称:

1、乌奴格吐山铜矿;

2、甲乌拉铜矿;

3、莲花山铜矿;

4、布敦花铜矿;

5、敖瑙达坝铜矿;

6、大井子铜矿;

7、毛登铜矿;

8、别鲁乌图铜矿;

9、白乃庙铜金矿;

10、霍各乞铜矿;

11、东升庙铜矿;

12、欧布拉格铜矿;

13、炭窑口铜矿;

14、卡休他他铜矿。

三、内蒙古主要铜矿山

1、新巴尔虎左旗乌奴格吐山超大型铜钼矿

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地处内蒙古自治区新巴尔虎右旗境内,是中国黄金集团公司控股子公司。公司成立于2007年10月,注册资本一亿元人民币,主要从事有色金属矿探、选、冶及综合利用、矿产资源投资等业务,重点开发建设乌努格吐山铜钼矿项目。

乌努格吐山铜钼矿矿区面积9.8平方公里,铜金属储量267万吨,钼金属储量54万吨。

2、甲乌拉银铅锌铜矿

甲乌拉矿床探明银1000多吨、铅锌80万吨、铜45000吨。甲乌拉银铅锌铜矿共40余条矿体其中2号矿体最大,长1700m,厚0.36-13.77m,平均5.18m。

由呼盟有色金属总公司与加拿大南科矿业公司合作兴办的甲乌拉矿业有限公司,南科投资2600万美元,于2001年5月正式投入试生产。

3、突泉县莲花山铜矿

突泉县莲花山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前身是建于1970年的国有矿山,1981年的初步勘探结果获得探明储量为铜金属量14.8万吨,银金属量867.4吨。2001年12月改制为民有民营企业。现有员工580人。矿区面积22平方公里,以采选铜、银金属为主。现有选矿厂三座、日处理矿石量约1000吨。为了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该公司于2008年6月投资1000万元,建设了日处理700吨尾矿砂的选矿厂,年可从尾矿中回收铜金属350吨、白银1.2吨。

4、大井子铜矿

赤峰大井子矿业有限公司原名赤峰大井银铜矿,始建于1976年,原为地方国营矿山,1984年上收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直属并划定为国家中型一档企业。1999年8月转为中国铜铅锌集团成员单位,2000年7月,根据国发(2000)17号文件,下放到内蒙古自治区管理。2006年11月,完成了国有控股形式的股份制重组工作,更名为赤峰大井子矿业有限公司。为增强企业后劲,2007年由大井子公司控股与中色建设集团、辽宁红透山铜矿合资组建了林西红大矿业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

5、毛登铜矿

毛登矿区位于锡林浩特市东约50公里,面积1.3999平方公里。截止2004年12月31日毛登矿区锡矿(及伴生元素)资源储量(1300--1000米标高,原D级/现122b+333类金属):原报告锡5880.21吨;伴生铜2274.50吨,伴生银326吨,伴生三氧化二钨86.86吨,伴生锌1259.94吨。本次核实为:锡5817.61吨(0.79--1.735%),铜2209.85吨(1.85%),银2.78吨(32.09克/吨),三氧化二钨39.68吨(0.086%),锌1237.99吨(6.994%),保有锡3162.89吨。

锡林浩特鲁矿公司持有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于 2011 年 1 月 30 日核发的C****** 号《采矿许可证》项下的采矿权,矿山名称锡林浩特鲁地矿业有限公司毛登锌锡矿,开采矿种为锡矿、锌、铅、铜、银,开采方式地下开采,生产规模 10.00 万吨/年,矿区面积为 1.47平方公里,采矿许可证有效期限为五年,自 2011 年 1 月 30 日至 2016 年 1 月 30 日。

2011 年 12 月 31 日山东高速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现金 12,480 万元收购山东省鲁地矿业有限公司持有的锡林浩特鲁矿公司 60%股权。

6、霍各乞铜矿

霍各乞铜矿始建于1988年,经过1992年和1996年两次扩建,形成50万吨/年的生产能力,是国内六大露天铜矿山之一。霍各乞铜矿位于巴彦淖尔市的乌拉特后旗,其资产属于巴彦淖尔市,原称是霍各乞矿务局,主要产品是铜精粉,日采选能力为1000吨。当时的情况是:在1999-2001年间,有色金属价格跌到了谷底,由于管理不善、资源枯竭导致的矿石产出量少等原因,该矿山已经连续7、8年处在亏损状态,每年的亏损金额都在2000万元左右,员工工资都很难发出,也没有资金和技术寻找新的资源。原霍各乞铜矿因各种原因企业资不抵债以及市场等诸多因素影响,于2002年破产。

西部矿业股份公司于2002年底收购霍各乞铜矿并于2003年6月9日注册成立西部矿业巴彦淖尔分公司,同年6月30日顺利启动恢复生产。霍各乞铜矿矿区2#、3#矿床蕴含有丰富的铁矿资源,2#矿床保有铁矿石储量2087.6万吨,平均地质品位31.8 % ;3#矿床保有铁矿石储量1414万吨,平均地质品位25.706 %。

7、东升庙铜矿

东升庙多金属矿区自1974年起先后有8家地方小矿陆续在矿区浅部1050m标高以上采矿,采用平硐和斜井联系开拓,开采对象主要是2、3、4矿体,均是采富弃贫,开采含硫大于25%的硫铁矿。

1992年4月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内政发118号文指示精神,对小矿进行整顿,并决定接收4家地方小矿,于是1992年6月组建成立内蒙古北方化学矿产工业公司,下设内蒙古东升庙硫铁矿等企业,隶属于自治区石化厅。内蒙古东升庙硫铁矿1992年到1994年底仍以采硫为主,由于硫矿石滞销,1995年到1997年转为采铜,开采对象主要是CuS-1矿体,开采标高994~1075m标高。1995年8月,该矿自筹资金建成年处理原矿3.5万t的选矿厂。1997年底浅部矿体采完,东升庙硫铁矿由采铜转入采锌,开采对象是ZnS2、ZnS3-1,首采标高为970m水平。1998年7月、2000年5月,先后两次对小选厂进行技术改造,使其成为选别锌硫矿石的选矿厂。

2000年10月经巴盟经贸局批准,由内蒙古北方化学矿产工业公司与甘肃建新实业有限公司合作在原内蒙古东升庙硫铁矿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了内蒙古东升庙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截止 2010 年 4 月 30 日,公司的注册资本为 36,000 万元(营业执照注册号为:***0583),股东分别为:甘肃建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出资 10,800 万元、持股比例为 30%,深圳 市港钟科技有限公司出资 9,000 万元、持股比例为 25%,河南豫光金铅集团铅盐有限责任公司认缴出资7,200万元、持股比例为20%,建银国际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认缴出资9,000万元、持股比例为25%。

硫铁矿矿石量:10566.23万吨,平均品位TS19.59%;锌矿矿石量:4350.60万吨,锌金属量1176962吨,平均品位Zn2.71%;铅矿矿石量:1196.70万吨,铅金属量105044吨,平均品位Pb0.88%;铜矿矿石量:391.15万吨,铜金属量33333吨,平均品位Cu0.85%。铁矿矿石量:324.32万吨,平均品位TFe38.81%。

8、欧布拉格铜矿

乌拉特后旗欧布拉格铜矿有限责任公司原由“包头中天信息网络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投资组建于2000年,2001年投资经营至2002年转让给“甘肃建新实业公司”下属子公司“乌拉特后旗欧布拉铜矿有限责任公司”。

2006年7月正式复产,采选基本形成处理3.5万吨量的配套生产能力,2007年6月扩建为处理6万吨。

根据2006年地质部门提供的储量核实报告,铜矿体保有资源储量矿石量572485吨,铜金属量6303.82吨,伴生金1099.04kg,平均品位Cu1.10%,Au1.92g/t。

9、卡休他他多金属矿

卡休他他多金属矿,地理坐标:东经101°35′,北纬39°39′,位于阿拉善右旗额肯呼都格镇西北方向46公里处的巴丹吉林腹地,距兰新铁路山丹火车站140km,柏油公路通往矿区,交通便利。该矿是以铁矿为主的多金属矿,铁矿石探明储量4182万吨,伴生金6.5吨,伴生钴4300多吨、伴生镓786吨,还有伴生铜、镍等有色金属。储量大,品位高,铁、金、钴、镓等矿藏,矿区被第四纪流沙覆盖,埋深30-40m,现已建成竖井11口,采用竖井开拓,井工开采与露天开采相结合,年设计采矿能力100万吨。

内蒙古庆华集团成立于2000年8月,是中国煤炭百强企业、全国民营企业五百强和内蒙古自治区20强企业之一。是一个集采矿、炼焦、煤化工、钢铁和建材产业为一体的综合大型资源开发企业。庆华集团自1995年至今,先后开发建设了阿拉善左旗百灵煤田、阿拉善右旗卡休他他铁矿、额济纳旗黑鹰山铁矿、蒙古国那林苏海特煤矿,青海省海西州木里煤矿、内蒙古庆华循环经济工业园、宁夏庆华太阳山煤化工循环经济工业园等项目。已建成项目有20万吨煤气合成甲醇项目、乌斯太巴彦敖包煤田开发项目、300万吨洁净煤项目、青海省格尔木铁矿项目、乌兰煤化项目等。附件一:

表1 内蒙古地区铜矿一览表

第四篇:详查地质报告编写提纲

矿产资源详查、勘探项目设计编写提纲

一、前言

(一)目的任务:

1.说明上级机关下达的任务以及生产建设对工作地区或矿区的具体要求。

2.说明设计的目的并具体地提出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物化探等各种技术方法予期完成的主要地质成果和专题研究成果。勘探矿区,还需说明以往探明的各级矿产储量及本次设计增长和累计达到的储量。可供矿山建设设计的勘探矿区,必须说明矿产工业指标的依据。

3.规定各项工作(野外和室内)完成的期限及提交地质报告的名称和日期。

(二)地理、经济条件:

1.工作地区的名称、行政区划、地理座标、图幅、范围和面积。

2.工作地区的主要交通情况、距最近主要城镇及工矿企业的距离。

3.工作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类型、水系、切割程度、覆盖情况、绝对高度及相对高度、地震情况以及对工作有影响的气候条件(气温变化、封冻情况、雨季、风力和其它特殊情况)。

4.工作区内的工矿企业、电源、饮用水及工业用水、生活用品的供应及劳动力情况。上述内容中,与工作无关系或关系不大者,可不写或少写。

(三)以往地质工作评述

1.按时间先后简要叙述以往所进行的各种主要地质工作和矿山开采情况以及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

2.综合评述以往地质工作成果的质量,指出工作地区已经达到的工作程度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矿权登记情况

说明勘查区内矿权登记项目、地理坐标、面积、范围。

二、地质特征

本节是从地质矿产方面说明布置工作的依据。着重说明与设计的目的任务密切相关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等特征。避免泛泛罗列资料和叙述一些不必要的内容。如系普查设计,应着重说明区域地质矿产的分布、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标志;勘探设计则着重说明矿床地质特征。一般要阐明的内容是:

(一)工作区的地层、构造、岩浆岩、矿产及与成矿密切相关的沉积作用、火成作用、变质作用、风化淋滤及次生富集作用等。

需要时还应叙述地质发展史。

(二)矿体的产状、形态、规模、空间位置、分布和埋藏情况。

(三)矿体的围岩特征:如岩石类型、物质成分、含矿性及围岩蚀变等。

(四)矿石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构造、类型、品级及其分布规律。

(五)矿石的主要有益组份、伴生有益组份和有害组份的赋存状态、含量及变化规律。共生矿产的形态、规模、分布规律和矿物物质组份、含量及其变化规律。

必要时还要叙述矿石的物理性质和加工技术特性。

(六)矿床成因及远景。

(七)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八)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特征和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三、工作部署及工作方法

根据设计的目的、任务、要求与工作地区的具体条件,确定总体工作部署。详细说明各项工作的具体布置、工作方法(其中包括航空地质、遥感技术等)、技术要求、技术措施,工作量及施工顺序。

(一)说明设计的总体工作部署、布置原则、工作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各项工作的基本任务。勘探设计还应说明矿区(矿床或井田)边界的划定、勘探工程的布置原则与间距的确定、控制程度与研究程度、勘探深度和储量计算深度以及予期提交的各级储量的分布范围。列表说明予期新增、升级的储量和各项工作的总工作量及、季度计划完成的工作量。

对地质条件比较复杂或工作量很大的矿区的工作部署应进行不同方案的研究和比较,从中选择最佳的工作方案。简要说明不同方案的特点及最佳方案的选择依据。

(二)地质填图:

说明填图比例尺、范围、面积、图幅编号、剖面测制地点的选择、地层层序的建立和对比、填图的精度要求、填图方法的选择。对矿体、含矿层、矿化带、标志层及成矿有关的岩石、构造、围岩蚀变和其它地质现象所采用的专门方法。如系普查、勘探砂矿、淋滤矿床和近代湖沼、河流中的沉积矿床,还应填制第四纪地质图及地貌图。

在利用物化探成果、航空地质与遥感技术资料进行地质填图时,应在设计中提出初释成果并简要说明各类解释标志,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检查、验证与成图的方法、精度与成果。

(三)坑探工作:

说明各类坑探工程(探槽、浅井、平巷、斜井、竖井)的具体任务、布置原则、规格、工作量、施工顺序、质量要求。平巷、斜井、竖井等重型坑探工程,还应说明其具体布置以及掘进、支护、运输、通风、防尘、排水、照明等方法。

(四)钻探工作:

说明钻探工程的布置原则、工作量、施工顺序、质量要求及保证工程质量、提高效率的技术方法(岩石可钻性等级、钻孔结构、钻进方法、冲洗液及取心、测斜、封孔方法等)。岩心钻探的质量要求,应根据国家颁布的规定,结合矿区地质条件提出具体的要求,但不能降低质量标准。

(五)采样与试验工作:

说明采样的种类、方法、规格、数量、采样点的布置原则、样品缩分系数(k值)的确定、样品加工程序及样品分析、鉴定、测试项目、检查分析的数量以及承担的单位。

为研究选矿(冶炼)性能、选矿方法、矿石矿物的物理机械性能、加工方法和步骤所采取的实验室试验(初步可选性试验、详细可选性试验、扩大试验)及建筑材料和冶金辅助原料的加工技术试验等样品,应具体说明试验的种类、目的要求、采样位置的选定及依据、采样的方法、数量、期限及承担试验的单位。

一般在详查阶段进行初步可选性试验,但对新矿种、新类型和矿石组分比较复杂的矿床,在普查阶段就要进行初步可选性试验。详细可选性试验多在勘探阶段进行。

为保证样品具有代表性,满足试验要求,设计时或勘探过程中应与生产、设计和负责试验单位共同研究样品的重量、采样方法、采样原则及要求。必要时另行编制采样设计。

(六)物、化探工作:

说明物、化探工作的地质任务及工作地区、工作方法的选择依据。分别叙述所采用的各种物、化探工作的具体任务、工作范围、面积、测网(采样)密度及施工顺序。按照有关规范(规程)的规定,确定各种方法的精度要求、工作条件、工作步骤、操作方法、物性测定和采样方法与数量、样品的分析与鉴定项目以及物、化探工作对测量工作及其它工作的要求与配合等。

(七)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工作: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是矿产地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矿产地质工作统一安排进行,其研究程度应能满足普查、勘探阶段的相应要求。有关具体工作任务、工作方法、工作量的设计,应视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而定。

对于某些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区,按规定的工作量进行水文地质工作后,仍难以对矿坑涌

水量作出定量评价时,应进行专门性的水文地质勘探,并设计一定数量的大口径群孔抽水试验或结合开拓方案与生产、设计部门共同进行放水、堵水试验。但这种试验的设计应在矿产工业价值和矿床边界条件基本确定后才能进行。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区,如区内或邻近有水文地质条件相类似的矿床水文地质勘探成果和矿坑排水量数据可以类比利用时,可酌情况减少水文地质工作量。

本节应说明为查明工作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矿床开采技术条件以及供水水源所必须设计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项工作的布置和依据。按照有关规范的要求,说明水文地质测绘、工程地质调查、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水文地质钻探、抽水试验、取样(水样、土样、岩样)、分析试验、地表水与地下水动态观测、气象资料的收集与观测、矿井水文地质调查等项工作的具体布置、技术要求、工作方法和工作量。

当矿区发现有地温异常的热害区以及地下热水和有害气体时,应结合水文地质工作对地温、热水、有害气体等进行初步调查了解。必要时,应作专门性的工作。

(八)大地-地形测量及地质工程测量:

说明测量的目的、任务、已往测量工作的情况、各种测量技术工作、设计的要求和依据、工作部署。按有关规范(规程)要求,分别叙述大地测量(大地平面控制、大地高程控制)、地形测量、地质工程测量、制印等的工作部署、工作量、各项限差和精度要求以及需要具体说明的工作方法。

(九)专题科学研究与室内工作

1.说明专题科学研究课题的制订以及科研工作的具体任务、研究方法、工作量、工作成果及必要的协作配合等。

2.说明野外工作阶段及室内资料整理阶段(包括地质报告的编写与复制),需要进行的主要室内整理、综合编录、综合研究工作的种类、内容、技术要求、工作量以及予期提交的主要研究成果和综合编录成果。

四、经济、技术指标

根据设计的目的和任务、工作部署和各种工作方法的技术要求选择仪器、设备与工具。同时确定人员配备与各种工作的经济技术指标。

(一)说明各种工作方法所需的仪器、设备与主要工具的类型、规格和数量。

(二)根据工作区的具体特点及有关规范(规程)规定的指标,确定各种工作方法的生产的生产定额、劳动定额、材料消耗定额。计算所需各类技术人员、工人的数目及编组情况,各种主要材料的规格、数量以及电力需要量等。

五、技术措施与组织管理

说明为保障设计任务的完成所采取的各种技术措施与组织管理措施。一般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保障完成设计任务和提高工作质量的技术措施和其它重要管理措施。

(二)安全技术与劳动保护措施。

(三)物资及水、电供应。

(四)根据交通情况、物资供应条件及施工和生活需要,计算道路的建筑和运输工具的种类、规格与数量。

(五)根据队的组织与工区分布情况,确定通讯联络方法及所需设备、机器的种类、规格与数量。

(六)根据工作需要说明基站转移方案。拟订岩心库、副样库等工地建筑计划与施工计划,并提出所需建筑材料的数量与规格。

(七)按设计的全部仪器设备,计算各种维修工作量及机修设备的规格与数量。

(八)说明住地、食堂、浴池、保健室等设置及改善职工生活与福利的其它措施。

(九)列表说明整个设计所需各种装备的规格与数量。

(十)列表说明机构设置与各类人员的配备。

(十一)计算整个设计所需的各种费用及全部费用。

六、设计书的附图、附表

设计书中应附的图、表,视设计的工作性质和具体要求而定。一般应附图件有:

(一)普查设计的附图:

1.1:20万(1:10万)——1:5万(1:1万)比例尺的区域地质矿产图(附综合地层柱状图、地质剖面图);

2.区域地质研究程度图;

3.交通位置及工作布置图;

4.区域(矿区)物、化探成果图;

5.矿区(矿点)普查要附较大比例尺的地质图、剖面图;

6.详查设计增附设计勘探线剖面图及代表性钻孔设计予想柱状图。

(二)勘探设计应附图件:

1.交通位置图;2.区域地质矿产图;

3.矿区地质研究程度及工作布置图;

4.矿区(矿床)地质(附工程布置)图;

5.矿区物、化探成果图;

6.矿区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及工作布置图;

7.设计勘探线剖面图;8.竖井、斜井、平巷设计剖面图;

9.代表性钻孔设计柱状图;

10.专门水文地质钻孔设计柱状图;

11.勘探砂矿时还应附地貌图、第四纪地质图;

12.各种必要的储量予算图件。

上述附图,有些可根据实际情况合并或作为插图。

主要附表有:

1.各类人员一览表(按需要分列);

2.仪器设备及主要材料明细表(按需要分列);

3.各项实物工作量一览表(按施工顺序分列季、工作量);

4.各种费用予算表(按分列);

5.储量予算表(按分列)。

第五篇:铜矿工程主管领导述职报告

本人自2007年8月至今,一年来,在工作中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认真学习理论和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管理素质,在矿党政的领导下,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认真完成了集团公司下达的各项生产任务,铜矿工程主管领导述职报告。

一、能够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的各项决定,思想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对党忠诚,始终坚持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日常工作中注重“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十分重视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敢于讲真话,切实做到雷厉风行、真抓实干。坚持密切联系群众,乐于解决职工的困难;经常深入生产现场,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二、在科学、合理制订生产计划的基础上,十分注重分析和掌握生产作业条件变化的规律,充分发挥各职能部(室)的指导、监督作用,协调有序地组织生产,精细生产过程控制,并以满负荷、均衡、稳定为生产原则,加强了生产组织管理,使产品产量得以超额完成公司计划要求,主要技术指标持平稳提升的态势,多项指标得以再创历史最好水平,述职报告《铜矿工程主管领导述职报告》。

三、在日常工作中始终把安全生产作为内部管理上台阶的重要内容,将安全管理重点前移至班组和现场,狠抓班组职工安全教育、现场管理和过程控制,有效遏制了各类事故的发生。

四、坚持低成本战略,努力做好降本增效工作。积极督促生产部总调度室科学合理的组织生产,优化采剥计划,降低贫化率,合理配矿,强调均衡生产。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使生产各环节得到有效控制,为各生产单位完成任务创造更好的生产条件。

五、积极坚持“四个创新”的管理理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新思路、新技术,突破生产瓶颈,解决生产难题。积极配合其他矿领导组织实施浮选机改造工作。协助矿长分析研究目前永平铜矿产量提升的瓶颈问题,建议公司更换圆锥,增加再磨工艺;督促实施了酸碱废水中和再利用工程;

六、廉洁自律,遵守职业道德,时刻注意思想作风建设,牢固建立拒腐防变的思想堤防,关心群众,一切以企业利益群众利益为先。作为一名主管工程的领导,也是处于风口浪尖上,如何抵御各种银弹的攻击,不辜负领导的信任,不辜负职工的信任是我思考的一项重大课题。在实践工作中我严格按照矿《维修工程管理办法》、《矿建设项目实施细则》、《劳务招标管理办法》开展工程管理工作,严格审批程序,严格做好预结算工作,严格执行招标程序,在工程招标及工程结算上不徇私舞弊,不为任何一个工程单位说情。尊重基层单位意见,不搞一言谈。工作中关心职工诉求,认真考虑职工利益。

下载xxx铜矿详查报告(小编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xxx铜矿详查报告(小编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河南省禹州煤田扒村井田详查报告

    为扩大后备资源储量,壮大主营业务,增强持续发展能力,公司与河南省国土资源厅于2009年12月9日在河南省郑州市签订了《禹州煤田扒村井田详查探矿权转让合同》(以下简称“合同”),就......

    全国土地调查(土地详查)讲课稿

    全国土地调查(土地详查)讲课稿陈幸德根据本次培训班安排,由我介绍部门配合的具体要求。一、为什么要部门配合自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详查)以来,每年都要开展年度土地变更调查,2......

    忆王庄煤矿详查往事

    山西省长治县王庄煤矿矿产地简介 长治县王庄煤矿北西方向直距长治县城韩店12.4 km,属长治县荫城、西火、南宋和赵村四个乡镇管辖。矿区面积约42.5km2。该区的详查工作由山西......

    《详查(勘探)实施方案》编写提纲(试行稿)

    《详查(勘探)实施方案》编写提纲(试行稿) 1 前言 1.1 目的任务 详查工作的目的,任务来源,探矿权获得情况,详查工作勘查方法和手段的运用,预期成果等。并说明所编制方案的用途(如探矿......

    钨铜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北京智博睿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www.xiexiebang.com 钨铜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文名称:钨 英文名称:tungsten 定义: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为74,属于ⅥB族金属元素。元素符号W。......

    广西德保铜矿简介(新)

    广西德保铜矿有限责任公司简介广西德保铜矿有限责任公司建于1966年6月,是我区首批发展的矿冶工业企业之一,属国有中型企业。生产的主要产品有铜精矿、铁精矿,附产品有金、银、......

    腊八山铜矿2012年度工作总结 Word 文档

    腊八山铜矿2012年工作总结 2012年,腊八山铜矿按照公司的总体工作布置,围绕公司下达的生产出矿任务、井下地质探矿、安全生产及施工队的监督管理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尤其是在探......

    柏坊铜矿设备存货管理办法

    柏坊铜矿设备存货管理办法 1 目的和适用范围 1.1 为加强公司设备存货管理,确保库存设备技术状态良好,随时可投入使用;同时为盘活库存、加快资金周转,使呆滞设备及时处理,规范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