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北教育的历史性成就
湖北教育的历史性成就
湖北省教育厅
2009年第10期 ——社会篇
湖北素有重教兴学的历史传统。经过新中国60年的发展和几代人的努力,特别是湖北实施“科教兴鄂”战略以来,全省上下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全面推进教育改革,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
一、湖北已成为有科教优势的教育大省
解放初,我省各类学校规模小,且多为私立。全省农村青壮年文盲占90%以上,妇女尤甚。到2008年,全省各级各类学校达1.93万所,在校学生1176.5万人,教职工71.4万人,教育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20%。全省有小学9302所,在校学生360.77万人,在全国居第13位;初中3029所,在校学生262.01万人。普通高中655所,在校生132.2万人,在全国居第8位;各类中等职业学校462所(不含技工学校),在校学生103.73万人,在全国居第6位;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2.8%。普通高校87所,本专科在校生118.49万人,在全国居第3位;研究生在校生8.26万人,在全国居第4位。成人自学考试每年达100万人次,开考科目千余门,居全国首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8.2%。
二、不断完善与省情相适应的教育体制
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我省不断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使全省教育由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转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80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提出“确定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教育计划和教育体制”。1985年,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意见,全面启动教育体制改革,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人民教育人民办”,加快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4年6月,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教育体制改革“综合配套、分步推进”的方针。1993年,省委、省政府召开科教兴鄂大会,作出《关于科教兴鄂的决定》,在全国最早提出科教兴省的战略,并对教育体制改革作出部署。1995年,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作出《关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1999年10月15日,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深化。
党的十六大以后,我省积极推进农村教育改革,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积极“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这标志着义务教育实现由“人民教育人民办”到“义务教育政府办”的重大历史性转变,教育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
三、义务教育取得历史性成就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省坚持把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提高人口素质的一个战略措施来抓,每年扫除青壮年文盲十余万人。1998年大灾之年,我省扫除青壮年文盲20多万人,取得明显成效,扫盲工作通过国家验收,青壮年文盲率由1978年的16%下降到2.1%,国民教育水平和文化技术素质显著提高,我省被评为全国扫盲先进单位。2000年,全省102个县(市、区)全部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九”覆盖率达到100%。2007年,顺利通过国家“两基”验收。2008年,全省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85%,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9.52%,盲、聋、弱智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82%。
四、高中阶段教育结构不断优化
为纠正“文革”期间盲目发展普通高中的现象,我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普通高中进行归并。1999年中央决定实行高校扩招以来,各县(市)集中精力办好1-2所示范高中,提高优质高中比例,普通高中招生大幅增长,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2008年,全省普通高中有655所,招生43.91万人,比1998年增加23.76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根据社会需要,主动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积极面向经济建设培养实用型人才,一批县(市)重点职业技术学校在调整中得到加强。从1998年起,我省中等职业教育以实施“512工程”(用5年时间建成100所,校均规模在2000人左右的县、市中等职业学校)为重点,优化了学校布局结构,提高了办学效益。2008年,全省共有各类中等职业学校668所,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达到49万人(含技工学校10万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在中等层次和高等层次的比例渐趋合理。
五、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教育
1998-2008年,按照中央提出“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全省组建和提升了11所综合性或多科性大学,提升组建了11所普通本科院校,1所高等专科学校,共设置高等职业学校44所;先后接受中央划转的9所普通高校及1所高校校区,10所成人高校。高校条块分割的局面基本打破,管理体制、布局及科类结构趋于合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逐步增强。普通高校总数由1978年的53所增加到87所,校均本专科在校生由1978年的933人上升到13620人,是1978年的14.6倍。
2001年,全省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45.3万人,普通高考录取率达6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首次跨入大众化行列。到2008年底,全省普通高等学校87所,试办独立学院31所。高等教育本科、高职(专科)在校生共146.98万人,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28.4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8.2%。高等学校学科实力明显增强。
六、民办教育成为一支重要力量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力量办学蓬勃发展。进入21世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民办教育纳入法制化轨道。2008年,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的民办学校及民办教育机构2598所,在校学生104.87万人。独立设置民办普通高校11所,在校生6.78万人;以民营机制运作的普通高校独立学院31所,独立学院在校生24.46万人。全省民办高校招生10.4万人,占当年全省普通高校招生人数的27.68%。民办中小学384所,民办中等职业学校118所。民办教育从无到有,由弱趋强,促进了我省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初步改变了由政府包揽办学的单一体制和模式,逐步形成了“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多种形式并存”的发展格局。
七、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贫困生资助制度
2006年,省政府印发《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提出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项目。2006年春季开学,恩施自治州8县(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全体中小学生率先享受学杂费全免政策。2008年,全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预算总额达36.07亿元。从2008年开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的教育经费全部由政府承担,城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的学杂费由政府承担,实现了人民教育人民办向人民教育政府办的历史性转变。
2004-2008年,我省连续5年助学贷款规模和资助人数全国领先。为表彰我省在2004-2007年间为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所做出的成绩,财政部、教育部特下达我省国家助学贷款“以奖代补”专项奖励1.1亿元。2008年,中央和省财政投入6.36亿元,24.3万名高校贫困生获得国家奖助学金资助; 中央和省财政投入9.85亿元,77万名中职学生获得国家助学金资助。各地落实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4亿元,资助贫困生7万人,高校落实新机制国家助学贷款2.5亿元,资助贫困生6万人。吸纳社会力量筹措3000万元资助贫困生。此外,为缓解因物价上涨给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带来的影响,全年共向省属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生活补贴5953万元,落实学生临时性生活补贴7866万元。
八、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改善
1978年,全省中小学校舍为2600万平方米,生均校舍只有2.28平方米,其中64%的校舍是土木结构,危房比例达22.4%。高等学校办学条件也十分艰苦,教师住房紧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到2008年,全省普通中学校舍面积达4004.21万平方米,是1978年的4.53倍;全省小学校舍面积达2690.59万平方米,是1978年的2.01倍。在农村,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美的环境是校园。中等职业学校校舍面积、普通高校校园面积和生均校舍面积,都有大幅度增加。办学条件的改善,也为建设湖北教育强省打下了坚实基础。
九、初步建立一支学历层次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我省中小学建立了以“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城镇教师援助农村教育行动计划”为载体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补充、培训和交流机制。2004年,我省启动了“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每年选派一批普通高校应届优秀本科毕业生到乡镇学校任教三年。2004-2008年5年间,共选拔8782名应届本科以上毕业生,充实到78个县(市、区)的1200多所乡镇学校任教。2005年开始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款,组织2万名农村中小学教师、校长到武汉高校免费接受培训。4年累计培训81183人,覆盖87个县市区。2006年,我省实施“城镇教师援助农村教育行动计划”。2006-2007年,全省各地共安排6000多名教师到农村支教。高等学校通过实施“高素质教师建设工程”、“楚天学者计划”、“高校教学名师工程”,培养、引进了一批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到2008年底,全省共有小学专任教师20.14万人,小学生师比为17.9∶1,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9.05%;初中专任教师16.37万人,生师比为16∶1,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5.46%;普通高中专任教师7.02万人,生师比为18.8∶1,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1.68%;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3.07万人,生师比为33.80∶1,教师学历合格率为76.99%。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十、教育在科教兴鄂战略实施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挥了教育培养人的功能作用,积极为湖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急需人才。二是发挥了教育的科研优势,直接服务于湖北技术开发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湖北经济增长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上来。三是开展科技服务和科技扶贫活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开发。四是发展了高新技术产业,使教育逐步成为湖北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全省教育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主动结合、主动适应、主动参与,着力培养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同时,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与智力的优势,开展科学研究,一批学校直接到企业进行科技成果转让和技术创新,有力地促进了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
第二篇: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作者: 李久林 发布时间:2011-06-20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中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外交、国防等方面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
一、在经济上不仅建立起独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而且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新中国成立时是一个百孔千疮、百废待举、经济十分落后的农业国,毛泽东多次用“一穷二白”来形容当时的中国国情。当时,在中国5亿多人口中,农业人口占80%以上;旧式农业和手工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90%左右,现代工业只占10%左右,能够用机器生产的工业只有17%。中国共产党执政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9.7万亿元人民币,按平均汇率折算超过58700亿美元,近五年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1.2%,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日本最大的经济报纸《日本经济新闻》说:中国2010年全年名义GDP比日本高出约4000亿美元,“现在已经可以确定中日经济地位的逆转”。中国粮食总产量增长到54000多万吨,连续多年保持在5亿吨以上,位居世界第一;进出品贸易总额提高到2.9万亿美元,货物出口额在2009年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一位,货物进口额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最大贸易国之一;外汇储备增加到28000多亿美元,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位。2010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29.9亿吨标准煤,全国铁路运营里程达到9.1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超过8000公里,位居世界第一;公路里程达到39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为7.4万公里。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公路里程增长约50倍,铁路增长约4倍。移动交换机容量达到15亿户,移动电话用户超过8.5亿户。钢产量超过6亿吨,位居世界第一,相当于美国、日本、俄罗斯、英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产量的总和。粮食、棉花、肉类、钢铁、煤炭、化肥、水泥等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居世界首位。中国城镇人口比重从1949年的一成提升到现在的近五成。中国的发展震动了世界,韩国《中央时报》称: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以中国为轴心的发展时代”,德国的《明镜周刊》说:“中国的世界;新的超级大国想什么?”我国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上升到4.42%,在IMF的份额上升至6.39%。与此同时,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科技成果:载人航天、探月过程、“天河一号”、量子通讯、铁剂超导、载人深潜器、超级杂交水稻等,大大推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法新社说:60年来中国“从一个贫民成为世界强国”,埃菲社评论说:中国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最迅猛和最彻底的工业化和开发进程”。建国近60年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不仅养活了超过世界20%的人口,大大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在政治上不仅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而且构建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 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历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1954年9月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我国第一部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逐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创造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社会政治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广大人民成为社会和国家的主人。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中国的民主政治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到了新的发展。经过60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主要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得到确立,并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步形成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新中国在赢得政治独立后,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祖国,实现了中华民族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三、文化上不仅确立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针,而且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取得重要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积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结合民族的特征,吸收古今中外优良的文化,发展大众文化,吸收精华,排除糟粕。努力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积极发展先进文化,努力培育“四有新人”。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新中国建国60年来,文化建设成就显著,1949年,小学在校生只有2000多万人,到2008年,小学在校生超过1亿5千万人;1949年,中学在校生只有100多万人,到2008年,中学在校生超过5千万人;1949年,大学在校生只有11万人,到2008年,仅全日制大学在校生就超过2千万人。不断促进教育公平,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对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
四、外交上不仅打破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与封锁,而且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新中国成立时,遭到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与遏制。新中国为此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努力维护世界和平,不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进步事业。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到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欧关系取得历史性的突破,中国与亚非拉的关系得到巩固与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壮大,中国大大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关系,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到2008年,中国已经同世界上170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签署了近300个国际条约。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大作用,得到了世界绝大部分国家代表的高度评价,不少国家认为,中国是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力量之一。
五、国防建设不仅取得了“两弹一星”的历史性成就,而且在空间技术上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行和探月飞行成功
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的国防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两弹一星”的成功,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核讹诈、标志着我国国防实力有了重大发展。1970年,新中国第一枚中远程导弹发射成功,1974年,第一艘核潜艇下水,1975年,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收成功,1980年,中国第一颗洲际导弹发射成功,1982年,第一次潜艇水下发射导弹试验成功,1988年,核潜艇第一次成功地进行了水下导弹发射试验,2003年,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2007年,第一次探月飞行成功。与此同时,导弹击毁卫星、弹道导弹中断拦截、歼-10战斗机、歼-20隐形战斗机等,大大推进了国防现代化进程。陆军、海军、空军的装备大为改善,常规武器、核武器装备的整体水平有显著提高,第二炮兵成为重要的威慑力量。进入新世纪,人民军队围绕“打得赢”和“不变质”两大课题,从严治军,依法治军,立足点放在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面,军队建设逐步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努力发展高技术“撒手锏”,国防现代化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指导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外交和国防等方面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才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成就 举世瞩目:国际社会称赞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
http://qcyn.sina.com.cn2012-11-08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1月7日电 综合人民网记者报道: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将举行,国际社会给予高度关注。一些国际组织领导人、多个国家的政界人士、专家学者、对华友好人士和驻华使节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印度共产党总书记巴尔丹说,中国政府将构建和谐社会作为目标,重视解决民生难题,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心系人民的执政理念。特别是过去10年里中国政府为减贫脱贫工作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令世界瞩目,也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不断提高。
南非共产党总书记恩齐曼迪认为,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共产党在如何避免危机扩散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南非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中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南非共产党第一副总书记杰里米·克罗宁表示,南非共产党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与中国共产党交流治国理政的经验。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认为,中国共产党重视环保和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问题,这方面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他特别强调,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了成功。
东盟秘书长素林·披素旺表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提高体现在很多方面,在处理国际事务方面尤为突出。过去10年来,在处理国际事务和国际关系中,中国赢得了很高的声望。
亚欧基金会主任蒂埃里·施瓦兹说,中国共产党具有非常优秀的执政能力。过去10年间,中国在多个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逐步提升、大多数东南亚国家的央行开始把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一部分等,这些现象都是最好的例证。
厄瓜多尔“战略智库中心”主席、基多大学政治系教授吉多·桑布拉诺表示,中国近10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发生的惊人变化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中国政府探索出极具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注重社会公正公平,顺民心、得民意,为拉美许多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优秀样板。
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教授马克林认为,中国过去10年来的进步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着密切关系,中共执政能力建设方面成果显著。
越南北江省越中友协会长阮光举说,中共十八大召开在即,这必将成为中共党史上的辉煌篇章。在中共十六大至今的10年间,中国人民克服诸多困难,战胜许多挑战,抵御国际金融危机。中国的变化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将稳步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把改革开放事业推向前进,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阿尔及利亚驻华大使哈桑纳·拉贝希表示,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发展大道上不断奋进,十八大将进一步为中国的发展注入力量。
巴勒斯坦驻华大使艾哈迈德·拉马丹认为,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中国共产党能使广大人民达成共识,共同努力建设国家,并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取得辉煌成就,这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强大。
突尼斯驻华使馆参赞穆罕默德·海迪·苏塔尼指出,中国共产党通过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切实有效地加强了执政能力建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克服了各种艰难险阻,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吉布提驻华大使馆参赞穆可塔·哈森·侯赛因说,中国领导人不断与时俱进,针对发展中的各种新情况作出准确判断,显示了灵活而强大的执政能力。
建国60年 中国大事记1949年: 希望对你有帮助
9月,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通过《共同纲领》等;
10.1,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筹建新中国之时,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解 放台 湾;新中国成立前夕,成立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
军;
新中国成立前夕,空军成立;
在建国的第一年里(1949.10—1950.10)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1950年:
美国侵略朝鲜,将战 火烧到中朝边境,并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止中国解放台湾,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抗美援朝战争爆 发;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
土地改革; 1951年:
西 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1952年:
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1953年:
美 国被迫在朝 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抗 美援朝胜利;
“一五”计划开始执行;
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社会主义改造开始;
在朝 鲜战场共击落敌机300多架;
周恩来在接见印 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
第一届人大召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发展公私合营; 周恩来访问印 度、缅 甸,双方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
本原则;
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写入宪法,成为我国的基本制度。
1955年:
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万隆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原则。
1956年: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
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 气式飞 机(歼5型歼 击 机);
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共八大召开,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提出发展文艺事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50年代中期,确立和平方式解 放台 湾的思想。
1957年: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开始组建战略导 弹部 队。
1958年: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9年:
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困难;
大庆油田建成。1961年: 全面调整国民经济 60年代初:
西 藏完成民主改革,废 除封建农 奴制,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1964年:
6月,中近程地地导 弹飞行试验成功; 10月,第一颗原 子 弹爆 炸成功。
1966年:
文革开始,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成立“中央文革小组”; 装有核 弹 头的中近程地地导 弹发射成功,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 弹。
1967年:
林彪、江青等诬蔑2月前后老革命家对文革的批评和抗争为“二月逆流”;
1970年:
第一颗人 造地球卫 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成为第5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
家。1971年:
粉 碎林彪反 革命集团; 研制成功导 弹驱 逐 舰;
美 国总统尼克松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访华;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1972年: 美 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日 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 日建
交。1973年:
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1974年:
研制成功第一艘核 潜 艇。
1976年:
人民群众悼念周恩来、抨击“四人帮”的“四五”运动; 毛泽东逝世;粉 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革结束。1977年: 恢复高考。1978年:
展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文革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文艺创作迎来又一个春天;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79年:
中美正式建交,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 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
了,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
1980年:
为刘少奇恢复名誉,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以平反;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经济
特区。1982年:
颁布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共十二大召开,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1984年:
中英两国政府就中国收回香港问题签署联合声明;射击运动员许海峰为中国赢得奥运史上的第一枚金牌。1985年:
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1986年:
提出和制定“863计划”,形成《863计划纲要》,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7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颁布《中华人
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87年:
中共十三大召开,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出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中国和葡萄牙两国政府就中国收回澳门问题签署联合声明;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同胞近38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
史性的变化。1993年:
大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并就开展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这被称为“汪辜会谈”。
90年代:
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教育部启动了将北大、清华等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工作;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就业制度发生一系列变化,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
1995年:
江 泽民提出发展海峡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1996年:
将海洋高技术列为863计划的第8个领域。
1997年:
中共十五大召开,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7.1,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
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1999年:
我国第一艘无 人飞 船“神 州一号”发射成功;
12.20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20世纪末:
我国在整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人类进入信息化的时代,以因特网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正在改变着世界。2000年:
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2001年:
北京申奥成功;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在上海召开,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球上网用户已达5亿;
我国上网人数达2000多万人;江 泽民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发给袁隆平。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增加自主择业的安置方式。
2002年:
中共十六大召开,形成以胡 锦涛为核心的第四代党中央领导集体。
2003年:
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州五号成功升上太空,首位宇航员是杨利伟。
2006年: 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2007年:
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十周年。
2008年:
中国北京举办奥运会。
第三篇:18大以来从历史性成就谈4个自信(范文模版)
18大以来从历史性成就谈4个自信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这些成就鼓舞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继续把党和国家事业推向前进。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四个自信”对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四个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它是经过几代共产党人的接力创造而逐步形成和完善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
(一)道路自信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探索出来的。只有坚持道路自信,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路径的科学。总书记指出,“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四个走出来”,深刻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体现了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内在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必须坚持道路自信呢?主要原因有两条: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又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有机结合的成果。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使我国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得到快速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快速提高。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的成效性是我们坚持道路自信的最根本的内在依据。
(二)理论自信
科学的理论来源于伟大的实践,同时又反过来指导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续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篇章。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坚持理论自信,一是取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身的科学性。这个理论体系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二是取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性。理论的正确性主要取决于它指导实践取得成功的程度和效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指引全党和全国人民取得了巨大胜利,并正在继续指引我们取得新的更大胜利。对这一科学理论,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充满自信。
(三)制度自信
只有坚持制度自信,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完善 邓小平同志曾说,“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党的制度“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这一先进的制度体系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础之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而形成的符合中国特色的制度体系,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特点和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制度自信,一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和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同时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强大政治动力。二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基础和政治保障。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过程中,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四)文化自信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进步。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国家或政党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价值的积极认同、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对自身文化及其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正像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不仅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且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必须坚持文化自信?一是因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因、命脉,这些宝贵文化资源,铸就了中华民族持久而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创新发展的精神支柱。二是因为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尤其是贯穿其中的科学理论、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指引着前进方向、提供着精神动力。离开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就会失去精神基石和文化滋养。
总之,“四个自信”作为中国共产党创新理论的一个重要成果,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必将随着我们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而继续丰富和发展。
第四篇:“十三五”期间我国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感悟体会
“十三五”期间我国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感悟 体会
今天的中国,日新月异,每天向世界展现着不同的风姿。“十三五”期间,我国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经济稳步增长,财政实力持续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在综合国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以及国际影响力等多方面迈上新台阶,新时代的中国故事精彩不断,幸福中国更具“独特魅力”。
民生工程之“变”,续写出更多成绩斐然的“中国奇迹”。民生连着民心。这 5 年,我们的收入更高、出行更便捷、购物更嗨、上网更快、蓝天更多……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19 年突破 1.6万元,提前一年实现翻番目标;飞驰的高铁,让国人的回家路变“短”,让折腾的“囧途”变成舒适的“坦途”;网购加速发展,“你扫我还是我扫你”成为口头禅,数字人民币更是呼之欲出;不少曾经视为“奇珍”的特色食品,如今已成为中国居民餐桌的“常客”;贫困人口从 2012 年年底的 9899 万人减少到 2019 年年底的551 万人,贫困发生率从 10.2%降至 0.6%……5 年来,“十三五”规划里的民生目标一个个从纸上落到地上,一项项具体的惠民工程化为涓涓细流,勾勒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民生画卷,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民生工程的突飞猛进使全面小康的幸福底色更加亮丽。
科技创新之“变”,呈现出更多惊艳世界的“中国创造”。“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技
术创新是企业的命根子”……5 年间,共和国的决策者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深入推进,布局建设 50 多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2019 年我国位列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 14 位,比上年上升 3位;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居世界第二,全员劳动生产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稳步提高。5 年间,我国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领域进入并跑、领跑阶段。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凤凰展翅”,一项项重大工程惊艳世界,C919 大型客机飞上蓝天,“中国天眼”落成启用,北斗导航系统正式开通,5G 网络加速成型,创新伟力持续迸发……创新,成为中国的一张新名片。
经济发展之“变”,彰显出更多不同凡响的“中国活力”。5年来,经济总量接近100 万亿元大关,人均 GDP 突破 1 万美元,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从 2015 年的 15.5%提升至 2019 年的 16.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70892 元,形成世界最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十三五”时期,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中美经贸摩擦加剧,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中国经济运行始终保持稳的主基调,从总体平稳到缓中趋稳,再到稳中有变,稳住了基本面,筑牢了基本盘,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为复杂多变的世界注入稳定性和确定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期发布报告,预计 2020 年全球经济将萎缩 4.4%,中国将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不断跳动的数字、持续刷新的排名,见证了大国步伐,显示了中国的强大修复能力和旺盛生机活力。
这 5 年,不管乱云飞渡、风吹浪打,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十三五”中国之“变”是奋进的号角,鼓舞人心,催人振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将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用奋斗书写“十四五”中国之“变”,创造新的更大奇迹,夺取新的更大胜利。
第五篇:党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成就体现
党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成就体现
党的十九大报告用了一个词,说十八大以来这五年极不平凡。“极”在什么地方?表现在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第一,党的全面领导明显加强,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这包含两方面,一个是党的领导,一个是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就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经过一系列重大举措,我们纠正了一个时期以来在坚持党的领导问题上出现的模糊认识和错误思想,扭转了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的党的领导弱化和党的建设缺失的现象,党的领导全面加强。
第二,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2013年召开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顶层设计,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和总目标。为落实好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在2018年后改成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组长、委员会主任都由习近平总书记担任。经过几年的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也明显提高。
第三,发展理念、发展方式深刻变革,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面临的经济形势比较严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同时作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部署。同时,我们加快完善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环节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第四,民主法制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建设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体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党内民主更加广泛,尤其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第五,意识形态工作发生深刻变革,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广泛弘扬,互联网建设管理运用不断完善。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大幅提升。全党、全社会思想上团结统一,和以往相比更加巩固。
第六,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得到了深入贯彻,表现在很多方面,最突出的就是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此外,教育、就业、分配、社保都在发生向好的变化,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明显增强。
第七,生态文明建设发生深刻变革,取得显著成效。生态文明建设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被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
第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发生深刻变革,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中国梦、强军梦,着眼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制定了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得以加强,国防和军队改革确实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第九,推进全方位外交,形成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布局。2018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外交大权在党中央。党管外交,党是领导一切的。
另外,港澳台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港珠澳大桥的建成,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会议通过了相关的国安立法,等等,这些举措都有利于我们在坚持一国两制的原则下,推动祖国统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