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基本功测试题及答案02

时间:2019-05-12 11:46: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基本功测试题及答案0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基本功测试题及答案02》。

第一篇: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基本功测试题及答案02

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基本功测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65道)

【信息素养】

1、信息素养主要表现8个方面的能力: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创造信息;发挥信息的效益;信息协作;信息免疫。

2、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培养教育对象利用计算机、各种通信设备等信息工具,收集、(处理)和利用各种信息的能力的教育活动。

3、信息技术课程常见课型有:讲授式、边讲边练式和(先讲后练式)、基于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任务驱动式、研究性学习式。

4、信息技术课可以设计(真实)情境、(问题性)情境、(虚拟)情境

5、信息技术课测试学生可以进行(课程提问)(书面练习)(网上测试)(达标测试)(作品赏评)

6、在教学设计中要谨防情感教育目标的(模糊化)和(夸大化)的倾向。

7、说课的类型有(检查性说课)、(示范性说课)、(研究性说课)、(评价性说课)。

8、说课的功能(检查功能)、(评价功能)、(培训功能)、(研究功能)。

9、说课与讲课的差异,说课与讲课的(要求不同)、(对象不同)、(内容不同)、(意义不同)。

10、教学评价的艺术包装形式有(优秀作品展评、教师博客作业展评、电子邮件收作品、群空间分享学生作品、教师博客作业展评)。

11、说课要说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主要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

12、“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参与者、(组织者)、监控者、引导者。

13、教学准备指的是教学的(硬件)资源;教学的软件资源;教师为教学创建、提供给学生的素材资源。

14、教学评价主要指的是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

15、教师在课程进行过程中进以下教学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间的互评;师生互评。

16、兴趣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在(思想)、(情感)和(意志)上探索某种事物的真相,是学习和创造的重要前提,是成功的先导。

17、教学形态分为(备课)、(上课)、(听课)、(评课)。

18、教师在编写教案时,要考虑不同的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认知水平)的差异。

19、纸笔式评价包括(客观测试题)、(双基评测)、(基本概念评测)。20、作品式评价包括(思想性)、(科学性)、(创造性)、(技术性)。

21、(信息技术)既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又是学生学习的工具。

22、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23、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在转变教育观念,真正树立学生是主体的观点,把培养学生具有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参与的意识)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

24、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努力拓展(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得新、想得巧,从而将学生引入创新学习的境界。

25、为了深化素质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完成教学任务,体现教学的(整体性),知识的(系统性),教学要求的渐进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每个教师必须根据(课程标准精神)(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认真制订教学计划。

26、通过教学实践,正确地引导小学生玩电脑游戏是(利多弊少)。【纲要解读】

27、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有很多,主要包括:对信息的认识、信息的作用、信息的存在方式、信息的(获取方法)、有用信息的过滤方法、信息的处理方法、信息的利用能力等。

28、小学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是(掌握常用软件及工具的应用技能)。

29、信息技术课上的评价要从三维目标的角度开展,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30、信息技术教学中几种主要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训练和实践法、(合作学习法)、示范模仿法、强化法。

3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32、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性质:基础性、(应用性)、整合性、趣味性。

33、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34、教师专业化发展包括学科专业知识、(教育能力)、职业道德三个方面。

35、新课程的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36、(“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教材教法】

37、提高信息技术教学实效性的四种评价方法是(纸笔式评价)、(作品式评价)、(过程式评价)、(电子档案式评价)。

38、纸笔式评价包括(客观测式题)、(双基评测)、(基本概念评测)。

39、在课堂教学中要精讲多练,(精讲)是基石,(多练)是保证。要注意目标(准)、内容(精)、形式(活)、层次(清)。

40、精讲的目的是(讲清重点)、(化解难点)、(点拨疑点)。

42、根据学生学习活动的一般过程,教学流程先后顺序一般为(导入新课)、(新课研习)、(课堂小结)、(巩固训练)等。

43、课前准备有效包括(有效地使用教材)、(有效地了解学生)、(有效地准备素材)。

44、教学收尾要有法,主要方法有(梳理脉络法)、(各抒已见法)、(启迪探索法)、(作品展评法)。

45、(教学重点)是指有共性、有重要价值的内容。

46、导课要注意(衔接性、启迪性、含蓄性、生动性、创新性)。

47、教与学是(民主、合作、互动)的关系。能否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否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是衡量说课的(主要标准)。

48、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有(游戏导入法)、(故事导入法)、(问题导入法)、(情境导入法)、(温故导入法)。

49、信息技术学科的教法与学法有(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50、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模式有(讲授式)(引导式)(案例式)(模仿式)(探究式)(任务驱动式)

51、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应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灵活机动地运用启发式、讨论式、自主学习式、协作学习式和任务驱动式等教学方法,也应因“课”制宜地调整安排各教学环节,以适应实际教学的需要。

52、教学情境,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依据,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以形象为主题,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

53、信息技术课的课型包括(新授课)(实习课)(综合课)

54、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紧扣教学内容,凸现(学习重点)。

55、探索式教法就是指针对某一(特殊)的教学内容,教师先进行简单提示或不作(讲解),只是给学生一个(任务),让其自己完成。

【基本功训练】

56、在IE中,要重新载入当前页,可单击工具栏上的(刷新)按扭。

57、关于计算机网络资源共享描述最准确的是共享硬件和(软件)。

58、在Windows XP中,单击任务栏上的“En”按钮,就能弹出(输入法)选择菜单。

59、在Word中,按住(SHIFT)键的同时,单击句子的任何位置即可选定一个句子。

60、在PowerPoint中要观看放映演示文稿,可以使用快捷键(F5)。61、Internet使用的主要协议是(TCP/IP)。62、计算机病毒产生的原因是(人为因素)。63、“任务栏”上显示的图标,表示(正在运行的程序)

64、在编辑状态,依次打开了d1.doc、d2.doc、d3.doc、d4.doc四个文档,当前的活动窗口是(d4.doc)的窗口。

65、Excel中,“A4:F8”是(A列第4行的单元格和F列第8行的单元格)。

二、判断题(58道)【信息素养】

1、整合课程实现的是学生的经验整合、社会整合和知识整合。(√)

2、接受学习一定是被动的。(×)

3、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于学生先前经验和教学内容的情景,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让学生利用信息资源、同学资源、教师资源主动建构知识,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促进者,从中心走向边缘。(√)

4、信息技术必须与学科课程整合才能实质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

5、信息技术和教育相整合大约要经历这样五个阶段:计算机素养培养;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改革;基于信息技术的全面教改。(√)

6、在信息技术与课程结合中,学生需要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如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获取、加工处理、呈现交流的技能,学会利用资源学习、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调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

7、基于因特网的教学改革,技术是第一位,思想观念在其后。(×)

8、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直接落实在与教学模式、教学活动的整合之上。教师只有在充分考虑教学模式、活动本身的目标和信息技术特性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将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在教学模式和活动之中。(√)

9、研究性学习是指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生活、自然和社会中选取主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形式。它重在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态度以及通过这种研究程序获取知识的过程。(√)

10、整合课程实现的是学生的经验整合、社会整合和知识整合。(√)

11、学生是教师发展的第一资源。(×)

12、信息技术课程为每一个学生获得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权利提供机会和条件,对公民信息素养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3、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告诉我们:要让课程去适应学生,而不应该让学生去适应课程,要让教学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去适应教学。(√)

14、新授课是课堂教学的最基本、最传统的形式,其教学质量的高低在整个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5、信息技术学科提倡编写电子教案,电子教案可选用较为通用的平台,要把教案和课堂演示的内容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16、教学工作总结是教学过程的一种方式,对教师改进教学,自我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纲要解读】

17、小学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是拓展加提升初步具备一技之长。(×)

18、教是围绕着教学重点来展开,关键又在于突破难点。(√)

19、小学生在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创新上主要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改进方案,以及对某一技术门类的设计和制作。(×)20、随着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普及,特别是面向基本应用的教学占据主导地位以后,教材的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21、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包括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22、有关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等能力可以简称之为“信息能力”。(√)

23、通过信息教育使学生将这些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形成影响人的一生的品质,即“信息道德”。(×)

24、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将会成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先锋或突破口。(√)

25、多媒体计算机以生动活泼、声画并茂的方式呈现阅读材料,利用多媒体的这些优势进行阅读教学,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能够创造出优美的阅读情镜,让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26、信息技术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灵活的认知工具,如数据收集、处理、表达、交流等方面的工具,促进学生的科学思维、探究能力发展。(√)

27、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也为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28、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较为突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旨在使学生掌握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

29、信息技术课程以操作工具的学习为主,但不是对工具的机械操作和简单模仿。(×)30、信息技术课程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资源、题材和范例组织

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教材教法】

31、在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中,电子档案袋式评价,主要是记录学生学习过程及评价结果。(√)

32、领导可以通过教师说课检查其备课情况,指出存在的问题,促进其修改教学方案进一步提高备课质量。(√)

33、教师说课只需说清教材分析和教法设计。(×)

34、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或视角,审视自己教学实践的过程。(√)

35、学习者学习热情和兴趣不会制约着学习活动的开展和学习效果的高低。(×)

36、说课就是备课,教师可以照教案去说。(×)

37、说课就是要说明自己对这一课如何教,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

38、合作学习要与研究的问题密切相关。(√)

39、信息技术属于理科的范畴,教材的运用上要遵循理科书籍的使用方法,更多是参阅、研读,不能像读语文课文的方式来读信息技术的教材。(√)40、整合的教学情境是指使用电脑、多媒体和网络。(×)

4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的简单过程,存在着固定的模式,教师只要掌握这个模式,就能在教学中应用自如。(×)

42、有效教学等于高效教学。(×)

43、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有助于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

44、教学评价是检查教学目标和课堂学习达成度的重要手段。(√)

45、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

46、信息技术的学习可以采取项目引导、任务驱动、自由活动等形式。(×)

47、听评课既是教研活动,又是科研活动。(√)

48、教学预设应粗线条勾勒,如果精心预设就与新课程理念 “ 动态生成 ” 相悖,不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49、课堂教学是一种客观的实践活动,所以听课活动中没有主观因素存在。(×)50、说课与上课面对的对象相同,都是学生。(×)

51、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也必须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

52、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平台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基本功训练】

53、发现微型计算机染有病毒后,较为彻底的清除方法是重新格式化磁盘(√)

54、发送电子邮件时,在收件人一栏中,应该填写接收者的IP地址。(×)

55、在PowerPoint中只能插入“.wav”格式的声音文件。(×)

56、Flash 2004提供了“幻灯片演示文稿”模板,它内含四种不同风格,充分利用这些模板可以方便快捷地制作课件。(√)

57、计算机病毒不仅能损坏文件,还可能造成电脑主板等硬件设备的损坏。(√)

58、计算机操练和练习反馈的设计是关系到操练与练习软件成败的至关重要的内容。任何计算机操练与练习的反馈,都需要遵循一定的反馈原则。(√)

三、选择题(91道)

【信息素养】

1、计算机教学工作计划一般包括(ABCDE)

A、本学期教学的要求(教材内容、教时安排、周次、教学重点难点、训练项目)B、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C、教学研究专题 D、学科课外活动计划 E、教学进度 F、教学流程

2、简案要求一般包括(A B C)

A、教学内容;B、教学目的要求;C、教学过程。D、作业设计

3、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A)的兴建而提出来的。A、“信息高速公路” B、“2016战略” C、“全国学习网” D、“国家高速信息网”

4、我国“校校通”工程的目标之一是:(A)争取使全国90%以上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都能上网。不具备上网条件的少数中小学校也可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育教学资源。

A、2010 B、2015 C、2008 D、2005

5、主题研修活动的三个关注点是(ACD)A、关注学科内容及其实质B、关注学生作业完成情况C、关注小组学习D、关注主题悟性

6、教师听课时做全面观察、认真体味、积极思考、做好记录:做到(A)的有机结合。

A.听、看、记、思 B.听、看、记 C.听、看、思 D.听、记、思

7、说课的准备工作一般可分为如下四步(B)①析 ②写 ③学 ④演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④②③① D、②③①④

8、听课要做到听、看、记、思有机的结合,主要应听(D)

①教师是否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方法和要求。②是否重点突出,详略得当。③语言是否流畅、表达是否清楚。④是否有知识性等错误。⑤是否有创新的地方。⑥教师的思维是否宽泛,学生的发言是否准确。

A、①②③⑥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纲要解读】

9、哪个属于小学阶段信息素养是(A)

A、体验信息活动形成信息意识。B、自主选择综合运用。C、信息—知识—智慧。D、勇于质疑的问题意识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

10、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A)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

A、实践活动 B、课堂 C、教材 D、网络

11、通过赏析、讨论,动手操作,了解掌握……;通过制作……,体会……作用;通过对……的建构,体会……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步骤的重要性。这些是对下列哪项的描述(C)

A、教学目标 B、知识与技能 C、过程与方法

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2、下面选项是对信息的实质的理解和说明,其中错误的选项是(A)。A、信息就是计算机的处理对象 B、信息就是关于事物运动的状态和规律的知识 C、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D、信息就是人类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

13、信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以及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促使传统教育发生彻底的变革,国外称这种变革为“(C)”。

A、第二次教育革命B、第三次教育革命 C、第四次教育革命 D、第五次教育革命

14、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A)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师生互动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A、教学内容 B、教学方法 C、教学模式 D、教学过程

15、信息技术课程既坚持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建构,也强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B)、感悟信息文化、内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逻辑意识 B、信息意识 C、学习意识 D、操作意识

16、在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突出(C)的原则。A、普遍性 B、应用性 C、基础性 D、实践性

17、学生信息技术的起点差异比较大,教科书的设计要有一定开放性,具体要求要有一定弹性,内容的呈现要有较大(D)。

A、实用性 B、可操作性 C、系统性 D、灵活性 【教材教法】

18、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实效中作品式评价要注意(ABCD)A、思想性 B、科学性 C、创造性 D、技术性

19、(B)的理论因素很浓,能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思想,是理论性的分析。A、备课 B、说课 C、上课 D、评课

20、(B)重点在实施教学过程,完成教学任务,反馈教学信息,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而(C)要求必须有效地向学生传达知识。

A、备课 B、说课 C、讲课 D、评课

21、教学目标有效依据(BD)

A、自主选择 B、三维目标 C、教材 D、指导纲要

22、不是形成学习难点的一项是(D)

A、学生没有知识基础或知识基础很薄弱 B、学生原有的经验是错误的 C、内容学习需要转换思维视角 D、有共性有重要价值的知识.

23、说课的基本要求是(ABCD)

A、语言简练\层次分明\重点突出。B、重点内容应明确具体,说理透彻。C、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D、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24、(B)是教师课堂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教师实施教学过程的基本构想。A、教学方法 B、教学思路 C、教学流程 D、教学反思

25、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计算机软件给学生演示实验过程,这种信息技术的应用属于(B)。

A.数据处理 B.辅助教学 C.自动控制 D.辅助设计

26、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可以分为五种类型(D)。A、学习型、练习型、测验型、模拟型、游戏型 B、学习型、练习型、工具型、模拟型、智能型 C、指导型、工具型、测验型、学习型、智能型 D、指导型、练习型、测验型、模拟型、游戏型

27、课件的多媒体素材包括(B)等。

A、文字、图像、声音、视频 B、图像、动画、声音、视频 C、文字、图像、声音、动画 D、图像、动画、视频、网页

28、课程整合中的教师评价可简化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D)的评价,第二阶段是对教学实施的评价,第三阶段是总结经验,形成模式。

A、教学管理 B、教学行为 C、教学科研 D、教学设计

29、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多种多样,下面(D)不属于创新型模式。A、合作学习B、探索和发现学习C、问题解决学习D、基于计算机的课堂讲演、练习、讨论

30、(A)是指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体系,它具有特定的教学理论指导,具有特定的教学目标定位,对教学因素及其组合结构具有特定的要求,对教学活动及其流程具有特定的规定。

A、教学模式 B、教学结构 C、教学设计 D、教学方法

3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第二阶段中,又可以划分为(B)四个层次。A、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作为个别辅导工具、作为协作工具、作为研发工具 B、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作为信息加工工具、作为协作工具、作为研发工具 C、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作为信息加工工具、作为演示工具、作为开发工具 D、信息技术提供资源、作为信息处理工具、作为协作工具、作为交流工具

32、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教师提供支持和帮助,学生之间利用网络形成有效的学习共同体,构成了(A)三维互动方式。

A、教师—计算机—学生 B、学生—计算机—学生 C、教师—计算机—教师 D、计算机—学生—计算机

33、在直接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一些集体性的练习的教学活动属于(B)教学流程。

A、讲解 B、有组织的练习C、有指导的练习D、独立练习

34(D)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探究学习和基于问题学习,着重强调学生分析资源、利用资源验证假设的过程。正确答案:

A、网上合作学习B、真实性任务学习C、有意义的学习D、资源型学习

35、教学评价可分为(A)三类。

A、教师评价、同学互评、自我评价 B、教师评价、同学评价、社会评价 C、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 D、家长评价、同学互评、自我评价

36、自我调节学习的内在过程可以被简化成(D)四个环节。A、自我设计、自我监督、自我调控和自我评价 B、自我评价、自我监察、自我管理和自我反思 C、自我计划、自我监察、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 D、自我计划、自我监察、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

37、听课的基本特点包括哪些?(D)

①目的性 ②主观性

③选择性 ④指导性 ⑤理论性 ⑥情境性 A、①②④ B、③④⑤⑥ C、① 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38、课堂教学是一种双向交流或多向交流,要突出学生的(A)作用和教师的(C)作用。

A、主体 B、主要 C、主导 D、次要

39、创设(D)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学会学习的有益尝试。A、活动情境 B、表演情境 C、操作情境 D、问题情境 E、故事情境 40、(A)的培养和激发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A、学习动机 B、行为习惯 C、学科知识 D、解决问题能力

41、(B)是学习的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

A、学习动机 B、学习兴趣 C、行为习惯 D、学科知识

42、(C)是创设教学情境的本质属性。A、生活性 B、形象性 C、学科性 D、问题性 【基本功训练】

43、关于下列文件夹组织结构说法,错误的是(A)

A、每一个文件夹必须有一个子文件夹

B、每个文件夹都可包含若干个子文件夹 C、每个子文件夹必须有一个唯一的命名

D、同一文件夹下的子文件夹不能重名

44、硬盘是计算机的(B)

A、中央处理器

B、内存贮器 C、外存储器

D、控制器

45、WWW就是通常说的(B)的缩写. A、电子邮件 B、全球信息服务系统C、网络广播 D、网络电话地理域名

45、internet主要由(B)、通信线路、服务器与客户机和信息资源四部分组成。A、网关 B、路由器 C、网桥 D、集线器

46、下列文件扩展名中(C)是PowerPoint 演示文稿文件的扩展名。A、bmp B、wav C、ppt D、doc

47、计算机病毒是(B)

A、通过计算机传播的危害人体健康的一种病毒

B、人为制造的能够侵入计算机系统并给计算机带来故障的程序 C、一种由于计算机元器件老化而产生的对生态环境有害的物质 D、利用计算机高速运算能力而研制出来的用于保障计算机安全的程序

48、在Windows中,呈现暗灰色的菜单意味着(A)。A、该菜单当前不能选用 B、选中该菜单后将弹出对话框 C、选中该菜单后将弹出下级子菜单 D、该菜单正在使用

49、文字被复制以后,可进行(D)

A、一次粘贴 B、二次粘贴 C、三次粘贴 D、多次粘贴 50、关于PowerPoint幻灯片演示文稿的说法错误的是(D)A、可以使用幻灯片配色方案为演示文稿中所有幻灯片设置统一的外观 B、一般需要制作多张幻灯片 C、幻灯片只能顺序播放 D、同一张幻灯片中可以同时插入背景音乐和录制的朗读声

51、在Windows中,若系统长时间不响应用户的要求,为了结束该任务,应使用组合键是(A)

A、Alt+Ctrl+Del B、B、Alt+Shift+Enter C、Ctrl+Shift+Enter D、Shift+Esc+Tab

52、计算机技术和(B)构成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内容。A.微电子技术 B.通信技术 C.能源技术 D.材料技术

53、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常用作获取学习资源的工具,人们常说,“因特网是知识的海洋”。在用IE浏览网页时,下面几种操作中可将图片保存下来的是(C)。

A、使用菜单:文件—保存 B、将图片选中,复制下来 C、在图片上单击右键,在出现的快捷菜单中选:图片另存为 D、使用菜单:收藏—添加到收藏夹。

54、将信息技术作为知识获取工具,主要有三个获取途径,其中只有(C)不属于主要获取途径。

A、利用搜狐等搜索引擎 B、利用各种教育科研等网站 C、利用OICQ等通信工具 D、利用地区或学校教育资源库

55、在信息安全中,信息内容不会被篡改或破坏是指其(B)。A、机密性 B、完整性 C、可用性 D、可控性

56、上网时,以下的哪种用户行为可以很大程度的控制病毒感染?(D)A、在小网站下载杀毒软件 B、随意浏览感兴趣的所有网站 C、将收到的来路不明的E-mail与附件程序打开查看后马上删除 D、安装最新的防火墙,并打开及时监控

57、我们平时所说的安装一个程序,是安装在计算机的哪一个硬件部分?(A)A、硬盘 B、内存 C、光盘 D、CPU

58、常用的输入设备有(A)。

A、键盘、鼠标、扫描仪 B、显示器、键盘、鼠标 C、打印机、扫描仪、键盘 D、触摸屏、打印机、鼠标

59、为了能在网络上正确地传送信息,制定了一整套关于传输顺序、格式、内容和方式的约定,称之为(C)。

A.OSI参考模型 B.网络操作系统 C.通信协议 D.网络通信软件 60、一个用户想使用电子邮件功能,应当(D)。A.向附近的一个邮局申请,办理建立一个自己专用的信箱 B.把自己的计算机通过网络与附近的一个邮局连起来 C.通过电话得到一个电子邮局的服务支持

D.使自己的计算机通过网络得到网上一个E-mail服务器的服务支持 61、在电子邮件中所包含的信息(D)。A、只能是文字 B、只能是图形信息

C、只能是文字与声音信息 D、可以是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信息 62、http是一种(C)。

A、高级程序设计语言 B、域名 C、超文本传输协议 D、网址 63、计算机网络最突出的优点是(D)。

A、运算速度快 B、运算精度高 C、存储容量大 D、资源共享 64、WWW是(C)。

A.局域网的简称 B.城域网的简称 C.万维网的简称 D.广域网的简称 65、WWW是(C)的缩写,它是近几年来迅速崛起的一种服务方式。

A、World-wideWait B、WebsiteofWorldWide C、WorldWideWeb D、WorldWaisWeb 66、HTML的正式名称是(B)。

A、主页制作语言 B、超文本标识语言 C、WWW编程语言 D、Internet编程语言 67、收藏夹的作用是(B)。

A、保存访问过的Web页信息 B、保存喜欢的网页地址 C、保存好友的邮件地址 D、保存Web页面

68、通过桌面快捷方式图标启动PowerPoint,以下操作正确的是(A)。A、左键双击图标 B、左键单击图标 C、右键双击图标 D、右键单击图标 69、PowerPoint文件默认扩展名为(D)。A、pot B、txt C、exe D、ppt 70、如果想在幻灯片中插入一张图片,可以选择(B)菜单。A、图片 B、插入 C、视图 D、工具 71、插入到幻灯片的图片可以进行简单的编辑,方法是选择(B)菜单,在“工具栏”中单击()选项。

A、视图、颜色 B、视图、图片 C、编辑、对象 D、格式、背景

72、在幻灯片放映时,每一张幻灯片切换时都可以设置切换效果,方法是单击(D)菜单,选择“幻灯片切换”命令,然后在对话框中进行选择。

A.格式 B.工具 C.视图 D.幻灯片放映

73、在PowerPoint中进行了错误操作,可以通过下列哪个命令恢复(B)。A、打开 B、撤销 C、保存 D、关闭 74、幻灯片模板文件的默认扩展名是(C)A、exe B、ppt C、pot D、doc 75、在幻灯片播放时,如果要结束放映,可以按下键盘上的(A)键。A、ESC B、Enter C、Space D、Ctrl 76、如果想在幻灯片中的某段文字或是某个图片添加动画效果,可以单击“幻灯片放映”菜单的(B)命令.A、动作设置 B、自定义动画 C、幻灯片切换 D、动作按钮

77、在演示文稿中要添加一张新的幻灯片,应该单击(C)菜单中的“新幻灯片”命令。A、文件 B、编辑 C、插入 D、视图

78、要在文档中插入图片,也可以通过(D)。A、剪切 B、复制 C、粘贴 D、复制和粘贴

79、在IE中可以很方便地保存Web页面中的(A)。A、图片 B、声音 C、视频 D、Flash 80、FLASH动画是一种(A)。

A、流式动画 B、GIF动画 C、AVI动画D、FLC动画 81、收藏夹的作用是(B)。

A、保存访问过的WEB信息 B、保存喜欢的网页地址 C、保存好友的邮件地址 D、保存WEB页面 82、计算机病毒是指(D)

A、已感染病毒的计算机磁盘 B、有计算机磁盘携带能使用户发病的细菌 C、已感染病毒的程序 D、具有破坏性且能自我复制的特定程序 83、Internet使用哪一种网络协议(A)。

A、TCP/IP B、IPX/SPX C、AppleTalk D、NetBEUI 84、全球信息网(WWW)的主要传输的通讯协议是(B)A、FTP B、HTTP C、HTML D、XMTP 85、电子邮件俗称“伊妹儿”是(C)A、Mailto B、BBS C、E-mail D、Usenet 86、因特网上专门提供网上搜索的工具叫(C)A、查找 B、查询 C、搜索引擎 D、查看

87、无论目前浏览的网页在何处,只要按一下下列哪一个按钮即可回到主页?(D)A、后退 B、前进 C、停止 D、主页

88、在IE浏览器中,要查看已经保存起来的经常访问的站点需要单击(C)。A、“后退”按钮 B、“历史”按钮 C、“收藏夹”按钮 D、“搜索”按钮

89、Powerpoint所提供的(B)功能,可对幻灯片进行超文本链接,从而可使对幻灯片由顺序放映的线性结构,变为人为控制放映顺序的超文本结构。

A、自定义动画 B、动作设置 C、预设动画 D、自定义放映 90、完整的信息素养应包括(D)三个层面。

A、知识素养、信息素养、计算机技能 B、文化素养、文化意识、信息技能 C、文化素养、信息意识、计算机技能 D、文化素养、信息意识、信息技能 91、幻灯片制作时,(A)是错误的做法。A、动画要多,声音要多,文字要多 B、色彩搭配适宜 C、构图要力求简明,图形、标题、文字标注三者并重 D、注意画面的美观,各帧风格统一

四、多项选择题(19道)【信息素养】

1、上好课的基本原则是什么?(A B C D E)A理想的课堂 B建构的课堂 C自主的课堂 D向上的课堂、E生活的课堂

2、好课中的师德从哪几个方面体现(A B C)A教师的爱与责任 B互相尊重 C平等对待学生 D耐心指导个别学生

3、判断课堂有效性的基本准则是(BCD)

A、学生的组织能力是否得到提高。B、学生思维是否最大限度得到活动。

C、教师的讲解是否遵从学生的认识规律。D、教师是否深入把握了所教授知识的内容的本质。

4、从整体上教学设计可以概括为以下哪些层次?(ABD)A、以系统为中心的设计。B、以课堂为中心的设计。C、以课件为中心的设计。D、以产品为中心的设计。

5、课前准备的有效性包括有:(BCD)

A、有效地进行评价。B、有效地使用教材。C、有效地了解学生。D、有效地准备素材。

6、(A)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A、评价 B、实践 C、操作 D、检测 【纲要解读】

7、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较为突出的(BD),旨在使学生掌握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A、实用性 B、操作性 C、逻辑性 D、工具性

8、以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实现的转变有(ABCD)A、由教师如何“讲”向学生如何“学”转变 B、由“教书”向“育人”转变 C、由统一性向差异性转变 D、由讲授者向促进者转变

9、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是(BC)

A、是教科书的执行者 B、教学方案的开放者 C、教育研究者 D、独奏者 【教材教法】

10、在针对趣味性的教学建议中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ABC)A、演示教学法B、竞赛教学法C、自主学习教学法D、互助教学法

11、在针对趣味性的教学建议中,应注意学生的(BC),让“趣味”作为领路人。A、心理 B、年龄特征 C、认识规律 D、创造性

12、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着眼点有(ABCDE)

A、教材内容生活化 B、教材内容问题化 C、教材内容活动化 D、教材内容系统化 E、教材内容最优化

13、关于听课的表述,正确的是(ABD)

A、听课是一种技能和方法 B、是教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C、听课是目的 D、是教师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和促进教师自我反思的重要途径

14、原则上听课记录应包括(AC)

A、教学实录 B、教学环境 C、教学评点 D、教师状态

15、说课与备课的相同点有(ABC)

A、内容相同 B、任务相同 C、做法相同 D、对象相同

16、教学情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ABCD)关系和矛盾。A、形象与抽象 B、实际与理论 C、感性与理性 D、旧知与新知

17、借助动作(活动)创设教学情境的具体形式有(ABCDE)A、表演 B、演示 C、活动 D、操作 E、描述

18、下列属于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是(ABCD)

A、价值性原则 B、学科性原则 C、开放性原则 D、生活性原则

19、教学情境的作用是(ABCD)A、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审美和情感体验 B、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C、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和体会教学内容 D、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

【基本功训练】

五、简答题(26道)【信息素养】

1、说课的意义。

答:说课有利于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说课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说课没有时间和场地等的限制

2、什么是信息技术教育?

答: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培养教育对象利用计算机、各种通信设备等信息工具,收集、处理和利用各种信息的能力的教育活动。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有很多,主要包括:对信息的认识、信息的作用、信息的存在方式、信息的获取方法、有用信息的过滤方法、信息的处理方法、信息的利用能力等。

3、信息素养主要表现为哪些方面的能力?

答: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创造信息;发挥信息的效益;信息协作;信息免疫。

4、教学准备指的是什么?

答:教学的硬件资源;教学的软件资源;教师为教学创建、提供给学生的素材资源。

5、学生分析包括哪些内容?

答:学生的个性差异、年龄特点;学生已具备进一步学习的知识结构;学生的情感差异;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与生活实践的结合点。

6、简述备课应包括那些内容?

答: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学法等,同时提倡发挥教研组集体智慧,加强集体备课。

7、详案应包括那些内容?

答:(1)课题;(2)教学目的要求;(3)教学重点与难点;(4)教具学具准备;(5)教学过程;(6)板书设计;(7)作业设计;(8)教学后记。

8、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答:教学设计:包括教案、学案、评价方式,甚至学生问题的创设、教具的应用等,是准备课,特别是公开课等需要全面考虑的一份文档,附件可能有电子类辅助。教学设计使用表格的方式最多。

教案:是教学的内容文本,是教学设计的最核心的部分。一般地有表格式、课堂实录式、普通文本式等。主要是对教学目标、内容、环节进行备课。教案是指导老师自己上课用的。也是考察一个教师备课的一个依据。

9、好教案应具备的特点?

答:第一,好教案要体现反思性。第二,好教案要有针对性。第三,好教案要有创新性。

第四,好教案要有深刻性。

10、信息最常见的特征有哪些?

答:一般而言,信息具有以下常见的特征:依附性、传递性、共享性、时效性、真伪性。

11、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主要应做到哪几个整合?

答:(1)目标整合,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指导思想,着眼于学生品德和人格的完善,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内容整合,一是凸显经验性,以直接体验和自主操作的活动性的学习方式为主,二是以学生的自身兴趣、经验和需要为出发点创设有教育潜力的情境,让学生参加各类活动;

(3)形式整合,凸显“以学生以发展为本”的理念,课程设计要在现实的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进行整合,从而实现最佳的教学教育效果。

7、谈谈你在信息技术听课时应关注哪几方面? 答:(1)关注教师的教学设计 1)看授课教师对课的结构的把握

2)看授课教师如何实现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3)关注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4)看授课教师对教学辅助媒体的运用与板书设计。5)关注练习设计与知识拓展

(2)关注授课教师的课堂语言运用能力和艺术(3)关注教师课堂调控能力(4)关注教师信息素质教育 【纲要解读】

8、教学目标的描述知识与技能的关键词包括哪些?

答:了解……知识;掌握……步骤;理解……意义;掌握……方法;熟练使用……

9、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10、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答: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4.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11、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①立足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

②注重学生信息知识与能力的主动建构,强化学生信息态度与信息文化的有效内化 ③坚持把信息技术既作为学习内容,又作为学习工具 ④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体现信息技术的时代特征 ⑤丰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倡导学习方式多样化

12、信息技术的课程目标是什么?

答:①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②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埋,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在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③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④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⑤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13、新课程指导下信息技术备课的基本要求?

答:(1)体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2)尊重学生的差异性(3)体现生活化(4)体现课程资源整合(5)体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6)体现教材使用的创新 【教材教法】

14、如何优化教学过程?

答:(1)创设良好的教学起始情境。(2)符合认知规律:(3)体现师生双边活动:(4)教学时间安排是否恰当(5)教学有法、得法,力求新颖、灵活、实用、有效。(6)善于发掘德育渗透点

15、教材分析包括哪些内容?

答:知识点、知识结构、教学重点、难点、编写意图、本课特点及应注重点。

16、什么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答:“任务驱动”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从学习者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学习方法,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尤其适用于学习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任务驱动”教学使学习目标十分明确,适合学生特点,使教与学生动有趣、易于接受。“任务驱动”的特点之一就是围绕任务展开教学,因此任务的设计、编写非常重要,既要注重方法和知识体系,还要想到融进信息技术的文化性、综合性,渗透其他学科知识。

17、说说,在课堂中是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的一些做法?

答:信息技术学科很难照顾到全体学生。学生完成任务的时间长短不一,他们的这种差异是由主客观原因造成的,光是教师一人的力量,难以面面俱到。在课堂中,对于很快完成任务的孩子,教师应该及时给他们安排一些新任务,如对作品进行完善,也可以让他们依着自己的兴趣或疑惑,继续进行与任务相关的深入的探究,当然还可以请他们作为教师的助手,去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这样,慢的孩子也能得到更多的帮助。

18、学生主体性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一切从学生主体出发,让学生成为知识技能的“探究者”、难点问题的“突破者”,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19、情境创设的注意事项?

答:情境要有连续性,最好不要用互不相干的情境应用于各个小任务,这样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培养学生处理综合问题的能力。

情境的创设应简单而实用,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导趣要真实可信。情境的创设要适合儿童生活经验,不切实际的情境使学生养成了说假话的习惯,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

20、创设情境在教学中具有哪些重要作用? 答:情境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它们容易接受真实的、具体的事物,在特定的情境中会产生一定的情感,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创设不同的情境。

1.创设美感情境

美感是人类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冲动,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心理状态。对学习而言,这种由美感而引发的冲动、注意、情感、兴趣,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丰富学生的想像,成为推动学生积极思维的驱动力。

2.创设向往情境

向往是人们追求目标的一种心理。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到这种追求的需要,进而就能水到渠成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3.创设问题情境

提出问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

21、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份,科学合理的课堂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进而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意识地、有方法地提出一些带有趣味性的问题,寓趣于问,创设生动愉快的情景,把学生已有的知识与即将学习的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处于“趣”、“新”、“疑”、“知”状态,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2、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方式包括哪些? 答:

1、直问和曲问;

2、宽问和窄问;

3、单问和重问;

4、明问和暗问

5、虚问和实问

6、正问和反问

23、教师的教学技能包括哪些方面?

答:教学技能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技能。它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教与学的有关知识和经验,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行为方式。①课堂教学的导入技能;②课堂教学的语言技能;③课堂教学的讲授技能

④课堂教学的提问技能;⑤课堂教学的演示技能;⑥课堂教学的板书技能

⑦课堂教学的讨论技能;⑧课堂教学的指导技能;⑨课堂教学的控制技能

⑩课堂教学的结束技能

24、教师教学能力包括哪些?

答:①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指教师在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基础上,能够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出每节课的能力。

②教学实施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是教师在一般教学情况下有效地实施所设计的教学计划,并能根据实际情况控制教学情境的能力。

③教学检查评价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收集资料,运用各种评价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判定教师是否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是否达到了预定的学习目标,从而根据反馈的信息来补救或改进教学工作的能力。

【基本功训练】

25、WINDOWS的窗口由哪些部分组成?

答:windows 9X 窗口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标题栏,窗口最大化、最小化、复原和关闭按钮、菜单栏、工作区、垂直和水平滚动条。

26、计算机的诞生经历了哪几个时代?

答:计算机诞生经历了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的更新与变迁。

六、论述题(2道)

(一)结合教学谈谈信息技术学科说课的大致过程及主要内容。

答:

1、说教材。⑪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前后联系;⑫教学目的 ①要学生学会哪些基础知识 ②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 ③要求学生接受哪些思想品德教育;⑬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2、说学情。(1)学生起点分析(2)学习目标分析

3、说教法运用。①要明确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和作用,作到教法合理优选、有机结合。②教法的选择和运用应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思想。

4、说学法指导。①准备教给学生哪些学习方法、培养其哪些能力和学习习惯。②结合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贴切并具体地说出理论依据。

5、说媒体的运用。

6、说教学程序。

7、说板书设计及其依据。

8、说创新和反思。

(二)请结合教学谈谈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应具备哪些特性。

答题要点:

1、生活性 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为此,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学生的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

2、形象性 强调情境创设的形象性,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为此,我们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首先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华;其次,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既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物,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互动发展。

3、学科性 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紧扣教学内容,凸现学习重点。当然,教学情境应是能够体现学科知识发现的过程、应用的条件以及学科知识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的一个事物或场景。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有效地阐明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学科知识的内涵,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4、问题性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情境中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目的性”指问题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目标是设问的方向、依据,也是问题的价值所在;“适应性”指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全班同学的实际水平,以保证使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思维状态;“新异性”指问题的设计和表述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和生动性,以使问题具有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

5、情感性 情感性指教学情境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功效。第斯多惠说得好:“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动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

第二篇: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基本功比赛试题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基本功比赛试题

一、教学理论部分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问题)

1、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什么?

2、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中规定小学信息技术技术内容有几个模块?那些是必学部分?那些是选学部分?

3、任务驱动教学中,设置任务要考虑哪些因素?

4、在信息技术教学,如何使用教材?

5、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

6、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为何建立有效的学习共同体?

7、举例说明,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如何利用“迁移”的方法进行教学?

8、举例说明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与动作技能的发展?

9、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10、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学准备策略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11、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哪几种教学评价策略?

12、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使用“电子档案袋(包、文件夹)的方法?

13、简述在数字化的学习三要素?

14、信息化学习环境有哪几方面的特性?

15、信息化学习资源有哪些特点?

16、信息化的学习方式有哪些特点?/ 517、网上教学资源有哪几种类型?

(学校网络环境建设问题)

18、如何设计一体化的信息技术校园环境?(FTP、校园网络、视频点播、电子课件点播)

19、请你设想一下,如何用FTP手段实现校园内教育资源的共享?

20、请你设想一下,如何用班级网页实现班级内课堂教学的补充?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

21、在网络和信息技术及大发展的今天,为什么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手段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2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是什么?

2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教学策略是什么?

2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哪三种模式?

(信息技术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问题)

25、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6、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与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二者有什么关系?

27、简述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设计教学流程。

28、研究性学习中课题的目标定位在哪里?选题的教学策略?

29、研究性学习课程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530、在信息技术课中的研究性问题,教学目标应该重点放到什么方面?

31、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主题研究性学习(webquert)的教学设计包括哪几部分?请你例举一个具体的教学设计案例说明webquert(基于网络学习环境下的主题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步骤。

32、用框图的形式描述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33、请分析说明在研究性学习中,师生的角色定位是什么?

34、网络是把“双刃剑”,如何理解在使用INTERNET互联网资源进行教学中教师“把关人”的作用?

(新课程理论)

35、建构主义有哪四方面的核心要素?

36、新课程学生的学习方式较传统教学方式有哪些变化?

37、我国现行的课程体系中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其中信息技术学科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属于地方课程范畴。请你结合当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分析一下信息技术学科作为地方课程的合理性。

38、在新课程改革中为什么强调综合课程的重要性?

39、如何理解新课程中的三维目标?

40、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还是课程创造与开发的过程?

41、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42、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

43、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变化?

44、什么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545、简单描述多元智能理论及多元智能理论在个性化教学中的应用。

46、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

47、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48、用新课程的思想,阐述教学结构诸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媒体)之间关系?

49、请你说一说传统教学中与新课程教学中,媒体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有什么不同?

50、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有哪些方法?

51、如何理解“要让学生有一盆水的知识,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找水吃的方法”?(或者是如何理解教学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

52、如何理解“学校最重要的目标时促进学生有目地的学习,帮助学生成为独立的自律的学习者”?

(教学理论)

53、如何理解“教学有法,而无定法”?

54、教学设计中一般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简述)

55、分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的异同?

56、什么是“最近发展区”?简述“最近发展区”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57、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包括哪些内容?如何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58、中国古代学者关于学习过程的理论主要有二阶段论(学、行)、三阶段论(学、行、思)、四阶段论(学、思、行、习)和五阶段论(学、问、思、辩、行),/

5其中五阶段论最为典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请解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含义。

59、请回答“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都由谁?他们的主张是什么?

60、简单介绍杜威及其在教学中的主张。

二、技术应用部分(此部分为复习范围)

1、计算机硬件及外设的使用与维护方面的问题。

2、计算机操作系统方面的问题。

3、常用的办公自动化软件方面的问题。

4、局域网、校园网建设、维护及管理方面的问题。

5、常用软件的使用方面的问题。

三、教材及教学设计部分

此部分要求教师熟悉教材,能够熟练地设计教案或教学设计;结合教材的内容(《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所规定的教学模块的内容)熟练地创作电子作品。(为复赛做准备)/ 5

第三篇:信息技术测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共10题,每题3分)

1、关于网络安全,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使用无线传输可以防御网络监听 B.木马程序是一种蠕虫病毒

C.使用防火墙可以有效地防御病毒 D.冲击波病毒利用Windows的RPC漏洞进行传播

2、Windows Server 2003中,查看一下IP地址使用命令()

A.ipconfig B.ping C.tracert D.whoamI3、公司的办公网络分布于两个地方,两个网络分别是网络 A和网络B。网络A使用动态分配IP的方法设置员工的IP,网段为192.168.1.0/24,网络B使用手工设置的方法分配IP, 网段为192.168.2.0/24。某业务员使用安装Windows XP的笔记本,经常在两个地方联网办公。如何方便且经济地设置该业务员的TCP/IP参数()

A.给笔记本配2块网卡,一块设置IP为192.168.1.100,另一块设置IP为192.168.2.100(假设没有冲突)

B.给笔记本配2块网卡,一块设置为动态获得IP,另一块设置IP为192.168.2.100(假设没有冲突)

C.给笔记本配1块网卡,设置为动态获得IP,并设置备用配置的IP为192.168.2.100(假设没有冲突)

D.给笔记本配1块网卡,在网络A设置为动态获得IP,在网络B改为手工设置IP

4.ERP的基本思想是()。

A.计划和管理 B.控制和组织 C.计划和控制 D.组织和管理

5.下列关于RAID5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无冗余、无校验,具有最高的I/O性能和最高的磁盘空间利用率

B.磁盘镜像、磁盘利用率50%,具有最高的安全性

C.独立存取、无单独校验盘、适合访问频繁、传输率低

D.奇偶校验、独立存取、单独校验盘、适合访问频繁、传输率低

6.以下联网设备中,工作于网络层的设备是()。

A.调制解调器 B.以太网交换机 C.集线器 D.路由器

7.ERP实施中,面向模块的实施战略适用于()企业。

A.部门界限不太清晰的小型企业 B.各部门较独立的大企业

C.业务流程不是特别复杂的中小企业 D.有一定计算机技术运行基础的企业

8.下面关于算法的错误说法是()

A.算法必须有输出 B.算法必须在计算机上用某种语言实现

C.算法不一定有输入 D.算法必须在有限步执行后能结束

9.解释程序的功能是()

A.将高级语言程序转换为目标程序 B.将汇编语言转换为目标程序

B.解释执行高级语言程序 D.解释执行汇编语言程序

10.小王负责一个管理信息系统项目,最近在与客户共同进行的质量审查中发现一个程序模块不符合客户的需求,进行追溯时,也未发现相应的变更请求。最终小王被迫对这一模块进行再设计并重新编程。造成此项返工的原因可能是()。

A.未进行需求管理 B.未进行范围确认 C.未进行变更管理 D.质量管理过严

二、填空题(共5题,每题3分)

1.企业的三流是指物流、资金流和_______。

2.思科交换机命令中,进入特权模式可以使用的命令是_______。

3.SQL Server 支持两种登录验证模式:Windows身份验证模式、混合模式。如果用户选择_______的验证模式,则需要设置sa用户的口令。

4.计算机软件保护法是用来保护软件的_______。

5.网络服务中,Internet域名与IP地址之间的翻译是由_______服务来完成的。

三、判断题(共5题,每题3分)

1.MRP是制造资源计划,MRPII是物料需求计划。()

2.ERP理论中,财务会计管理的核心是固定资产管理。()

3.Windows中,可以使用route print命令查看本机的路由表。()

4.100BaseFX采用的传输介质是光纤。()

5.招标采购竞标时,投标人可以自行决定报价,报价数额不受限制。(四、简答题(共2题,每题10分)

1.ERP项目实施一般分为哪几个阶段?

2.核心机房建设时,一般需要考虑哪些问题,购买哪些必须的设备?

五、论述题(共1题,每题20分)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在企业的作用也越来越作用重要,IT部门应该在企业中的充当什么位置和作用,请阐述你的观点。

参考答案

一、1.D 2.A 3.C 4.C 5.C 6.D 7.B 8.A 9.A 10.B

二、1.信息流 2.enable 3.混合模式 4.著作权 5.DNS

三、1.错 2.错 3.对 4.对 5.错

四、1.项目启动、项目调研、数据准备、系统培训、系统切换、系统维护(答案可能会有些许不一样,大致如此)

2.一般考虑温度、湿度、防尘、防火、防雷、防盗、防静电等。一般需要购买:空调、防静电地板、接地工程、防雷设备、门禁系统等

第四篇: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试题

一、教学理论部分

一、教学理论部分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问题)

1、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什么?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2、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中规定小学信息技术技术内容有几个模块?那些是必学部分?那些是选学部分?

带*号为选学模块

模块一 信息技术初步

(1)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如计算机、雷达、电视、电话等。

(2)了解计算机各个部件的作用,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

(3)认识多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一些应用。

(4)认识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

模块二 操作系统简单介绍

(1)汉字输入。

(2)掌握操作系统的简单使用。

(3)学会对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基本操作。

模块三 用计算机画画

(1)绘图工具的使用。

(2)图形的制作。

(3)图形的着色。

(4)图形的修改、复制、组合等处理。

模块四 用计算机作文

(1)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

(2)文章的编辑、排版和保存。

*模块五 网络的简单应用

(1)学会用浏览器收集材料。

(2)学会使用电子邮件。

*模块六 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1)多媒体作品的简单介绍。

(2)多媒体作品的编辑。

(3)多媒体作品的展示。

3、任务驱动教学中,设置任务要考虑哪些因素? 答案要点:(1)任务设置的趣味性原则:创设任务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2)任务设置的适宜性原则:要突出学习者的主体性,任务的设置要适宜学生的原有知识能力,增强成功感。(3)任务实施过程中的互动性原则:注重自主学习和合作性学习,整体教学和个别化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任意识。

4、在信息技术教学,如何使用教材?

信息技术教学应处理好下面两方面的情况:

(1)克服在课堂教学中完全抛弃教材。教材仍然是学生自主阅读学习的基本文本,阅读教材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基本的学习习惯,也是学生随时可以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放弃它。

(2)克服在课堂教学中照搬教材进行教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把教材作为一种主要的学习资源,但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结合学习环境、学习者的原有知识能力,拓展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行为是教师的基本技能。

5、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

(1)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6、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如何建立有效的学习共同体?

答案要点:(1)结合教学实践,说一说建立学习共同体的具体作法。(2)相信学生的能力;以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需要为基础;让学生沉浸在“学习体验”中;(3)安排多元化、学生感兴趣的学习任务等。

7、举例说明,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如何利用“迁移”的方法进行教学? 答案要点:OFFICE教学中WORD的学习与POWERPOINT的学习等。

8、举例说明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与动作技能的发展? 答案要点:信息技术课是以学生操作技能(动作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的学科,但操作技能学习决不是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全部学习内容,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智力技能)的发展。结合教学实践举例说明。

9、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答案要点:(1)改变单纯以传授计算机技术为目的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的。(2)提倡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学习中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方式。(3)提倡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4)在信息技术课上利用信息技术知识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0、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学准备策略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答案要点:(1)首先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内容、重点难点。并制定明确、具体、可测的教学目标(2)学情的分析,了解所教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优化教学内容,制定适宜的教学内容难度和学习方式。(3)撰写教学设计,精心设计弹性教学预案(4)选择恰当有效的教与学方式(5)准备课程的教学资源(硬件及教学软件、文本资源、数字化资源)。

11、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哪几种教学评价策略?

答案要点:(1)课前的诊断性的评价(2)教学过程中采取表现性的评价,开展学生间的自评、互评,提倡参与性的评价。(3)课后的教师或学生的总结性评价(如作品展示、研究性课题成果的评价)(4)长期性的评价(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长期开展电子档案袋的方式)。

12、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使用“电子档案袋(包、文件夹)的方法?

答案要点:电子档案袋应用电子技术,允许档案袋开发者以多种媒体形式收集、组织档案袋内容(音频、视频、图片、文本),可以作为一种有效地保存和评价学生的电子学习作品、典型项目作业的学生成长性、反思性的评价方式。方式可以是基于档案袋采用数据库、超级链接、简单的数据包、文件夹等。可以举例说明。

13、简述在数字化的学习三要素?

答案要点:(1)数字化的学习环境(2)数字化的学习资源(3)数字化的学习方式。

14、信息化学习环境有哪几方面的特性? 答案要点:

(1)学习内容获取的随意性(2)学习内容探究的多层次性(3)学习内容的实效性(4)学习内容的可加工性(5)学习内容的可再生性

15、信息化学习资源有哪些特点?

答案要点:理解后简答即可

(1)处理数字化:是指将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信息经过转换器抽样量化由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数字信号的可靠性远比模拟信号高,对它的纠错处理也容易实现。

(2)存储海量化、管理智能化:信息化资源一般包括大量视、音频数据,需要海量的存储设备,一般是大容量的磁盘阵列或者光盘库,通过大型数据库管理,可以实现快速的查询和检索。

(3)显示多媒体化:这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存储、传输、处理多种媒体学习资源,如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等。这与传统的单纯用文字或图片处理信息资源的方式相比,要丰富得多。

(4)超媒体非线性组织:信息化学习资源采用超媒体技术构建,支持文本、音频、视频、图形(图像)、动画等多媒体信息,并采用超文本的方式组织信息,非常适合表现非线性的网状知识,非常适合人脑的认知思维方式,也有利于有效地组织教学信息,促进知识的迁移。

(5)传输网络化: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远距离传输,学习者可以在任何一台上网的计算机上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6)交互性:交互性是新一代以“学”为中心的学习资源的核心特征,也是有别于传统信息交流媒体的主要特点之一。传统信息交流媒体只能单向地、被动地传播信息,而交互性的信息化学习资源则可以实现人对信息的主动选择和控制。

16、信息化的学习方式有哪些特点? 答案要点:理解后简答即可

(1)数字化学习的课程学习内容和资源的获取具有随意性

事实上只要网络系统具有较理想的带宽,学生和教师就能够在网络和资源库上获得所需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资源。学生可以不受到时空和传递呈现方式的限制,通过多种设备,使用各种学习的平台获得高质量课程相关信息,可以实现随意的信息的传送、接收、共享、组织和储存。

(2)数字化学习使课程学习内容具有实效性

通过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当前国内、国际现实世界中的信息作为教学资源,并融入课程之中,让学习者进行讨论和利用。这种以现实为基础的信息利用,将有助于学生学会发现知识和加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

(3)数字化学习使课程学习内容探究具有多层次性

数字化资源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和共享性,把数字化资源作为课程教学内容,对相同的学科主题内容,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的难度水平进行探索。

(4)数字化学习使课程学习内容具有可操纵性

数字化学习过程,既把课程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同时又利用共享的数字化资源融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这些数字化学习内容能够被评价、被修改和再生产,它允许学生和教师用多种先进的数字信息处理方式对它进行运用和再创造。

(5)数字化学习使课程学习内容具有可再生性

经数字化处理的课程学习内容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采用新颖熟练的数字化加工方法,进行知识的整合、再创造并作为学习者的学习成果。数字化学习的可再生性,不仅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而且为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17、网上教学资源有哪几种类型?

网络课件、网络课程、专题学习网站、资源网站、门户网站(学校网络环境建设问题)

18、如何设计一体化的信息技术校园环境?(FTP、校园网络、视频点播、电子课件点播)

(1)通过创建学校的FTP系统,实现资源共享

v 通过网络实现学校内优质资源的共享 v通过网络教师布置和修改作业、网上习题

(2)创建学校和班级的网站(网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交流的平台

v网上教师与学生和家长交流的平台(通知等)v网上布置作业、练习题(拓展时间和空间)

v通过网上的论坛、邮件、视频(UC、QQ群)等手段实现与学生和家长交流的平台

v在线的学业辅导(英语学科的在线辅导)v在线的家长会

v业余时间的网上活动(具有研究性质的活动、文艺活动)

19、请你设想一下,如何用FTP手段实现校园内教育资源的共享?

参考上题,结合本校的情况

20、请你设想一下,如何用班级网页实现班级内课堂教学的补充?

参考上题,结合本校的情况

21、在网络和信息技术及大发展的今天,为什么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手段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理解自答

答案要点:(1)现代科学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不断的发展,信息技术环境已经深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

(2)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手段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和学习的空间。(3)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2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是什么?

(1)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2)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教学策略是什么?

理解后简答即可

(1)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教学策略

智力因素:知觉记忆思维 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性格

v 发挥多媒体和网络优势,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 v 优化师生关系,建立互敬互爱、平等的师生关系

(2)指导学生适应信息技术环境,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学习的教学策略

a)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

b)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c)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协作学习

(3)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认知实践活动的活动性教学策略

v 利用信息化学习资源,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讨论、角色扮演、辩论、竞赛等活动形式,完成教学目标

(研究性学习方式)

v 利用信息化学习资源,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习通过实验、制作、操作等活动,完成学习任务

(几何画版)(powerpoint中统计图来学习数学中的统计)

v 运用信息化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v 利用信息资源,创设开放的课外环境,拓展学生知识面

2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哪三种模式?

v 参照模式图形理解简答

v(1)基于课堂讲授型的“情境探究”模式

课程教学过程

(2)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3)基于英特网的校际远程协作学习

(4)基于专题学习网页开发型学习

(信息技术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问题)

25、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

26、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与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二者有什么关系?(1)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的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应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的学习活动之中。

(2)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便更有利于学生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课程不是强迫性课程,它始终离不开学生的自我建构。研究性课程的运行与它它对学生的影响都有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种生成性的课程。

27、简述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设计教学流程。

28、研究性学习中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在哪里?选题的教学策略?

课题研究性的学习活动方式的核心是课题研究,即模仿或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选择一定的课题,通过调查、资料搜集等手段,收集大量的研究资料或事实资料,运用实验、实证等方法研究方法,对课题展开研究,解决问题,并撰写研究报告。

选题策略:(1)注意与学生个人经验的联系。(2)注意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3)注意与现代科学发展相联系。

29、研究性学习课程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评价原则:(1)过程性原则(2)真实性原则(3)灵活性原则(4)激励性原则(5)发展性原则 评价方法:(1)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方法a学生自我评价b学生互评c小组评价(2)发展性评价方法:电子档案袋(3)总结性的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

30、在信息技术课中的研究性问题,教学目标应该重点放到什么方面? “研究性学习”应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的学习活动之中。“研究性的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研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31、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主题研究性学习(webquert)的教学设计包括哪几部分?请你例举一个具体的教学设计案例说明webquert(基于网络学习环境下的主题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步骤。q 导言(Introduction)q 任务(Task)q 过程(Process)q 资源(Resources)q 评估(Evaluation)q 结论(Conclusion)

32、用框图的形式描述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答案:24题的一部分。

33、请分析说明在研究性学习中,师生的角色定位是什么?

答案要点:师生是平等的研究者,学习研究活动的共同参与者。教师是研究课题引导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促进者。

34、网络是把“双刃剑”,如何理解在使用INTERNET互联网资源进行教学中教师“把关人”的作用?

答案要点:(1)互联网资源是现代教育教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内容广泛而且丰富地不可缺少的学习资源。(2)但网上资源良莠不齐,需要教师充当“把关人”的作用,把学生教学所需要的网址等优质的教学资源提供给学生(3)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时效性,节省有限的教学时间。(新课程理论)

35、建构主义有哪四方面的核心要素?

理解后简答即可

学习情境、教学资源、会话交流、知识建构

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⑴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

⑵ 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相互协商是指学习小组内部之间的商榷、讨论和辩论。

⑶ 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比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流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怎样更多的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等等。其实,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

⑷ 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36、新课程学生的学习方式较传统教学方式有哪些变化?

高度概括地说就是自主、合作、创新。所谓自主就是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独立性——在学习的内容上、时间上、进度上,更多地给与学生自主支配的机会,给学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和自主承担的机会。过去的课堂是老师控制学生学什么,什么时间学,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这种过度控制压抑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过程中的美好体验。

所谓合作就是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平等交流。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者,而是愿意与同伴一起合作学习,与人分享学习与生活中的失败与成功的体验。合作是一种开放的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的品质,乐于与他人打交道,是培养人的亲和力的基础。

所谓创新就意味着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总是试着无能为力改变,所以创新、探究和发展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的人格是不完善的。

37、我国现行的课程体系中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其中信息技术学科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属于地方课程范畴。请你结合当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分析一下信息技术学科作为地方课程的合理性。

答案要点:(1)地方课程是以省为单位的课程设置。(2)每个省、每个地区的硬件环境不同使信息技术课成为地方课程具有其合理性。(3)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也要结合每省的实际情况而定。结合本地区、本校说明

38、在新课程改革中为什么强调综合课程的重要性?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要求课程设置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分科课程以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为基点,具有以下优点:(1)有助于突出教学的逻辑性和连续性,它是学生简捷有效地获取学科系统知识的重要途径;(2)有助于体现教学的专业性、学术性和结构性,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科尖端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科技的发展(3)有助于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

分科课程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容易导致忽略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容易导致将学科与学科彼此之间割裂,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束缚学生思维的广度。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综合课程是一种双学科或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强调不同学科的相互整合。

39、如何理解新课程中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多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

知识与能力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三维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达成,不能分割。

40、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还是课程创造与开发的过程?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这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以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因此,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

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这样,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这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在这种背景下,教学改革才能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这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呼唤的教学改革!

41、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理解后简答即可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师生的交往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没有师生的交往互动,就不存在真正意义的教学。⑴交往的本质属性——主体性

交往是主体的生存状态与活动方式,有交往的主体,才有交往的行为,才能构成为交往活动。处于教学交往中的师与生应该是教学过程共同的主体,他们之间不是施教与受教、改造与被改造的单一对象关系,而是一种“人与人”、“我与你”的意义存在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师与生人格上独立,关系上平等,活动上自主,教学上民主。有了师与生,特别是学生主体的定位,交往的双方才能相互尊重,互相作用,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朋友。交往的主体性的发挥才能真正体现教学过程的民主性。

⑵交往的准则——相互理解

理解是交往的“生态条件”,只有相互理解,才能相互沟通,相互倾听,相互信任,相互合作,没有理解,人的交往就会萎缩。教学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表演或说教,而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交往的文化,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意义的创生离不开师与生的共同努力与相互配合。相互理解才能清除长期统治教坛的“师道尊严”的无形屏障,使彼此走向对方的内心世界,使师与生情感共鸣、思维共振。交往的相互理解属性决定了教学过程的合作性。

教学是交往的特殊存在形式,交往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本质。用“教学交往”观审视教学过程,并以此构建共同主体的师生关系,将传统的教学改造为平等、民主的教学,沟通合作的教学,互动创生的教学,促进人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这是我们的基本出发点和理想追求。

42、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A学生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B学生是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C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

A学生是完整的人

B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C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性(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A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B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C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43、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变化?

⑴ 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复杂的真实问题。他们不仅必须开发或发现这些问题,而且必须认识到复杂问题有多种答案,激励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多重观点,这显然是与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宗旨紧密相吻合的。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可以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展开他们的学习。教师必须保证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保持平衡。教师必须提供学生元认知工具和心理测量工具,培养学生评判性的认知加工策略,以及自己建构知识和理解的心理模式。教师应认识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学是逐步减少外部控制、增加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过程。

⑵ 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更为有效,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3)学生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学生应面对认知复杂的真实世界的情境,并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因而,学生需要采取一种新的学习风格、新的认识加工策略,形成自己是知识与理解的建构者。新课程教学比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承担更多的管理自己学习的机会;教师应当注意使机会永远处于维果斯基提出的学生“最近发展区”,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辅导。

44、什么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第一,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教学要有“对象”意识,不能“唱独脚戏”,因为离开了“学”,也就无所谓“教”。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这种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语文、数学等)的发展。第二,关注教学效益。教师教学要有时间与效益观念,既不能“跟着感觉走”,也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综合。

第三,关注教学的可测性。教师教学要有明确的目标,并应尽可能使目标具有可测性,教学完结时,能够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实施测量。当然,不能简单地说“可量化”的教学就是好的、科学的教学。有效教学既反对拒绝量化,也反对过于量化。应该把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综合起来,全面体现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教师的教学成绩。

第四,关注教学反思。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这更有效的教学?”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

45、简单描述多元智能理论及多元智能理论在个性化教学中的应用。

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推崇的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的Howard Gardner(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Howard Gardner(霍华德·加德纳)教授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多元智能,即八大智能,尽管每个人在这些智能上的表现各有差异,但只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结合和运用,就能完成不同的工作及解决不同的问题。

每个人都是多元智力的个体,而不理只拥有单一的、用纸笔测验可以测出的解答问题能力的个体。学生与生俱来就不相同,他们都有不相同的心理倾向,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智力,而都具有自己的智力强项,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如果考虑这些差异,如果考虑学生个人的强而不是否定或忽视这些强项的话,教育如果以最大程度的个别化方式来进行,教育就会产生最大的功效。

多元智能,即八大智能,代表了每个人所具有的八种不同的能力,分别为: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动作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智能。

利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教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1)了解学生(2)从事项目学习或研究(不同学生的智力展示、开展专题性作业)

46、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

首先是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丰富的智力生活的背景,就是创造一个充满探索精神的自由表现的学习情境,一个相互支持、互相欣赏、彼此接纳的和谐氛围,学生可以率真地袒露自己的心扉,表现出最本真的一面。这样的氛围当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其次是学生实质性的参与了教学过程,包括:⑴师生之间要为实现教学的目标去充分的沟通、交流和商讨以达成一个共识,即我们为什么学这个内容,学习这个内容对学生本身成长有哪些意义。⑵学生参与建构知识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在教师指导下的推演,而是学生在不断的质疑、不断的修正、多元化的理解下共同探究一个公式或是一个原理的由来。⑶最后反思总结学习后还有什么困惑和问题需要进上步的探索。

另外,学生是否有在课堂上有展示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只有展示才有发现,只有发现才有发展,潜能就是在这一过程中突现并丰富和发展出来的。

47、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发展性评价具有以下重要特征。

(1)以被评价者的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

发展性评价基于一定的培养目标,这些目标指明了被评价者发展的方向,也构成了评价的依据。这些目标主要来自于课程标准,也要充分考虑被评价者的实际情况。发展性评价将着眼点放在被评价者的未来,包括大众教育和终生学习的需要。

(2)对被评价者的发展特征的描述和发展水平的认定甚至到进行必要的选拔,其目的都是为了更有利于被评价者的后继发展。

评价过程中,对被评价者现状的描述必须是被评价者认可的,如果涉及到要通过评等级甚至是选拔(例如选拔班干部)去认定某种特征,也必须是被评价者认可的,只用于使被评价者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不应具有“高利害性”。

(3)注重过程评价。

发展性评价强调收集并保存表明被评价者发展状况的关键资料,对这些资料的呈现和分析能够形成对被评价者发展变化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针对被评价者的优势和不足给予被评价者激励或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4)关注个体差异。

个体的差异不仅指考试成绩的差异,还包括生理特点、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不同特点,正确地判断每个被评价者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为被评价者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5)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主体多元化是指 :评价者应该是参与活动的全体对象的代表。以评价学生的某次学习活动为例,评价者应该包括教师、家长、学生、学校领导和其他与该学习活动有关的人。

48、用新课程的思想,阐述教学结构诸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媒体)之间关系?(1)教师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平等的关系。教师教会学生学习知识,更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

(2)教材是教学过程中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但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

(3)教学媒体不再是帮助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工具,而是帮助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

49、请你说一说传统教学中与新课程教学中,媒体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有什么不同?(1)在传统教学中,媒体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辅助教学工具。

(2)在新课程中,媒体除了具有帮助教师向传授知识的工具外,更是创设情境的工具。(3)更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和数字化相互交流、合作学习的工具。50、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有哪些方法?  情境的创设的方法  教师的范例  两种效果的对比  小故事

 真实的事件(学校运动会、班报) 情境创设的形式:

 课件、教师的讲、学生的谈、故事等  情境创设的注意事项  情境要有连续性,最好不要用互不相干的情境应用于各个小任务,这样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培养学生处理综合问题的能力。

 情境的创设应简单而实用,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如:文章的编辑一课,可以采用两篇文章比较,让学生分析哪一篇更好、为什么好,进而教学生如何让文章更漂亮。 导趣要真实可信。

 情境的创设要适合儿童生活经验,不切实际的情境使学生养成了说假话的习惯,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

51、如何理解“要让学生有一盆水的知识,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找水吃的方法”?(或者是如何理解教学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方式,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通过师生的多向交流活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的过程,是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有机结合的过程,这是实现学生在教学中认识主体作用的一次质的转化,也是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果。这里“教”是条件,“学”是关键。从认知程序看,教师是从整体到局部,而学生是从局部到整体,教学过程正是在新知识这个认知连接点上实现认知的转化,即由教变学的转化。在新知学习过程中,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这是主动学习的实质性的环节。不是教师直接讲授或讲解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而是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思路、途径和方法。学生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在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知识清单”;确定搜集知识信息的渠道、途径和方法;搜集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并进行分析和处理;利用知识和信息解决提出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二要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这是主动学习的拓展性的环节。学生群体在教师的组织和参与下交流、讨论自主探索的学习成果,批判性地考察所提出的各种理论、观点、假说、思路、方法等,通过社会协商的方式使群体的智慧为每一个个体所共享,内化为个体的智慧,拓展个体知识视野,是形成学生表现、交往、评价、批判能力的重要环节。要给学生留出发挥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空间,要给学生提供在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要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能力。

52、如何理解“学校最重要的目标时促进学生有目地的学习,帮助学生成为独立的自律的学习者”? 理解自答

53、如何理解“教学有法,而无定法”?

所谓有法,即指经长期实践而形成的一种较为固定的模式;所谓无法,即指因教学科目、教学对象、目标要求不同,而灵活地选用教学法。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世界上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因而对任何好的教学法都不能完全照搬,而应根据实际情况,吸取合理的思想和有效的成分,创立一套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不要固守一两种教学方法,而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因材、因人施教是教学方法的唯一出发点。

“教学有法无定法”这里的前一个“法”指的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握好的“度”或者是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而只有在此基础上,教师才能根据教学对象、教学条件、教学环境以及教师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在“法”所确定的范围之内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法”体现的是教学过程中的普遍性原则,“无定法”体现的是教学过程中的个性化特征。

54、教学设计中一般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简述)

在教学设计过程的模式中,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生特征、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构成。教学设计的五大基本要素。

⑴ 从学习的需求分析开始,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期望水平之间的差距。这样以解决“为什么”及“学什么”和“教什么”的问题。

⑵ 教师需要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进行学生特征分析,考虑课程、单元及课时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考察学生在进行学习之前,关于学习内容具有什么知识和技能,即对学生初始能力的评定,了解学生的一般特征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态度。

⑶ 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即学生通过学习应该掌握什么知识和技能。

⑷ 确定教学策略,考虑如何实现学习目标或教学目标的途径,解决“怎么学”和“怎么教”的问题,其中应考虑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或教学资源。

⑸ 对学和教的行为做出评价,在行为评价时,一方面要以目标为标准进行评价,另一方面评价提供了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从而对模式中所有步骤作重新审查,特别应检验目标和策略方面的决定。

55、分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的异同?  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结构  教师是教学系统的中心,教师是主动,教师利用讲解,媒体向学生传授知识。 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知识灌输对象。 教材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

 教学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手段。

 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结构

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学生是知识意义建构主动建构者。

 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

 教学媒体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的主动认知工具。

56、什么是“最近发展区”?简述“最近发展区”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举教学实例说明

57、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包括哪些内容?如何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知觉记忆思维 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性格

发挥多媒体和网络优势,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 优化师生关系,建立互敬互爱、平等的师生关系

58、中国古代学者关于学习过程的理论主要有二阶段论(学、行)、三阶段论(学、行、思)、四阶段论(学、思、行、习)和五阶段论(学、问、思、辩、行),其中五阶段论最为典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请解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含义。

(1)“博学之”,“博学”,广泛地学习。“之”,第三人称代词,泛指动词“学”的对象。以下四句的“之”字,分别泛指动词“问”、“思”、“辨”、“行”的对象。

(2)“审”,详细,详尽。“审问”,详细地询问。

(3)“慎思”,慎重地考虑。

(4)“明辨”,明确地分辨。

(5)“笃”,坚定,这里有“踏实”的意思。“笃行”,踏踏实实地实行。

59、请回答“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都由谁?他们的主张是什么?

此题可上网了解“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

60、简单介绍杜威及其在教学中的主张。

杜威是一位在西方世界中被称为大师的著名学者,其教育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是现代世界的一部教育名著。他的教育思想在19世纪末产生于社会急剧发展、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的美国,目的在于改造旧学校,使学校在社会改良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杜威强调教育的“社会方面”,是其教育理论的一个根本出发点;同时,杜威又从经验论哲学观点和机能主义、本能论心理学观点出发,突出了教育的“儿童方面”。他力图把这二个方面综合起来讨论,从而提出了“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等主张;要求把社会的需要、儿童的发展以及教育的过程都作为教育的目的;强调课程、教材、教法都必须同社会生活直接联系起来,并充分顾及儿童的特点和兴趣,鼓励儿童从活动中进行发现式的学习。杜威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把儿童的兴趣和活动引导到合乎社会要求的轨道上来,使他们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儿童的整个学习过程就是道德教育的过程,儿童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社会教育。杜威所有这些论述中,既有谬误,也有合理的因素,因此他的影响是十分复杂的。对于教育史上这样一位影响巨大的人物,我们应该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给予恰当的评价。

第五套: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比赛试题

一、填空题。

1、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分为(基础性内容)和(拓展性内容)。

2、课时安排: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不少于(68)学时,建议102学时;上机课时不少于总学时的(70%)。

3、课程教学内容:小学阶段分为模块一(信息技术简介)、模块二(操作系统简单介绍)、模块三(用计算机画画)、模块四(用计算机作文)、模块五(网络的简单应用)、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模块七(LOGO绘图)。

4、信息技术课中设计的任务主要以(典型作品设计)和(项目型作业)或实践活动为主。

5、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课程的三维培养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6、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

7、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

二、选择正确的答案。(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1、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安排有:信息技术初步认识、操作系统简单介绍、用计算机画画、用计算机作文、网络的简单应用和(A)。A、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B、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 C、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2、小学信息技术初步模块内容安排有: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了解计算机各个部件的作用,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认识多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一些应用和(B)。A、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B、认识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 C、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3、小学用计算机作文模块内容安排有: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和(C)。A、版式的设计B、特殊效果的处理C、文章的编辑、排版和保存

4、小学网络的简单应用模块内容安排有:学会用浏览器收集材料和(A)。A、学会使用电子邮件B、网页制作C、网络通信基础

三、简答题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2、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计算机应用能力强,熟悉学生学习和教学等相关软件的使用;教师学习能力强,能够接受新生事物,并对新生事物快速的做出响应;教师表达能力强,能够在课堂中能够言简意赅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教师写作能力强,能够通过文字,记录、提炼教学经验;与学生、同事沟通能力强,能够借助信息化手段,高效地同他人进行实质的沟通;协作能力强,在信息化社会中,能够与他人协作完成大型任务。

3、如何关注课堂中学生的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 答:教师可以通过设立多级学习目标和多样的学习方式,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到合适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水平差异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次教学;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采用补课的方法为其奠定必要的基础,消除他们对信息技术的神秘感,增强其学习的信心;也可以采用异质分组的方法,变学生的个体差异为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互相学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协同完成学习任务;对于少数冒尖的学生,给予专门辅导,使其吃饱吃好,早日成才。

4、简述信息技术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答:讲授,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各种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学生特点选择使用。

5、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评价原则是什么? 答:(1)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2)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3)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

6、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提出了适龄儿童“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如何体现这一宗旨? 答:在义务教育法中,指明学生在接受教育方面有“平等的权利”,信息技术课堂中,也要让全体学生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要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所以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中,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内容,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从而体现出平等接受教育这一要求。

第五篇:初中历史学科测试题答案

初中历史学科测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3分ABC)

A、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B、加强师德建设

C、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D、培养教育教学骨干

2、历史教学中活动课的开展怎样与历史教学建立联系,并且要注意的问题(3分

A、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让平面的地图动起来

B、如何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不只是少部分学生在动

C、只是让学生的思维跟着老师走

D、如何让学生全面参与活动课中,不仅仅是肢体,表情,还包括思维

3、一个成熟的有效的教学策略一般应包含哪几个要素?(3分ABCD)A指导思想

B教学目标

C实施程序

D操作技术。

4、教师教学行为的选择依据有哪些?(3分ABCD)

A、是依据教学目标与教材的特点

B、是依据学生的特征

C、第三是依据学习环境的条件

D、第四是依据教师自身的素质与条件.5、合作教学(合作学习)的意义。(3分ABCD)

A、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B、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能够培养学生多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C、能够培育新型的师生关系;能够发展学生的竞争意识。

D、有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6、选择教学模式的原理包括有那几个方面。(3分ABD)

A、基本原理

B、匹配原理

C、教学互助原理 ABD)

D、实施条件原理。

7、你如何理解历史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3分ABCD)

A、热爱教育事业

B、关心、爱护、尊重全体学生

C、教师要有良好的身心素质

D、教师要富有教育、教学智慧

8、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的目标分成三个的层次(3分BCD)

A、满足于经验教学

B、能够自如的运用专业知识,设计教学方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升教学水平

C、追踪学科研究动态,继续学习和更新知识的能力

D、成为研究性、学者性的名师

9、教学评价的阶段安排包括几个方面(3分ABCD)

A、课堂教学评价

B、单元教学评价

C、学期教学评价

D、学年教学评价

10、教学评价的主体是(3分ABCD)

A、教师评价

B、学生自我评价

C、同学互评

D、家长评价

11、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改进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3分 BCD)

A、强制灌输、死记硬背

B、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探究

C、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探究单元

D、凸显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12、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基本特点(3分ACD)

A、尊重历史学的基本特征

B、以老师为中心,围绕老师的教学特点展开

C、尊重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

D、注重历史的时代性和现实性

13、知识整合的注意事项(3分ABC)

A、整合各科知识用于历史教学时,要注意分寸,合理运用

B、不能喧宾夺主,要对所选的材料加以剪裁,根据教学需要合理使用

C、不为整合而整合,为教学而整合D、运用各科知识时囫囵吞枣,不加选择的使用

14、量规的实施及作用(3分 ABCDE)

A、量规与活动共始终

B、落实量规尊重史实

C、依据量规学会评价

D、学会合作塑造人格

E、师生共同把握量规

15、如何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3分ABC)

A、围绕特定主题设计历史学习活动

B、系统设计历史学习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C、开发有效的课程资源设计历史学习活动

D、照本宣科,不重视教学活动

16、改进学生学习方式需关注的问题(3分BCD)

A、只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究学习,其他的不涉及

B、准确地把握不同学习方式的适用范围和应用条件

C、辩证地看待传统的学习方式与新的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

D、引导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式,不能简单地将学习方式归纳为有关学习过程的程序和规程,因为这样会导致学习方式的模式化取向

17、为师“三境界”(2分ABC)

A、职业境界

B、专业境界

C、事业境界

D、唯利是图

18、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2分AB)

A、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B、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参与和探究,增强学生的兴趣

C、以教而教,以学而学

19、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积极成果(3分ABC)

A、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所提高

B、学习能力有所增强

C、课堂教学呈现活跃和愉快的气氛

D、学生考试学分有明显提高

20、评价主要分为几种类型(3分ABCD)

A、按测评的标准分

B、按测评的过程分

C、按测评的功能分

D、按测评的主题分

21、下列我国古代科技成就中,两项都属于同一领域的一组是(2分

A、《千金方》和《本草纲目》

B、《水经注》和《农政全书》

C、《缀术》和《天工开物》

D、《齐民要术》和《本草纲目》

22、新教材历史知识多方位、多层次的联系包括(3分ABC)

A、注重历史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B、注重与其他相关学科内容的联系

C、历史的演变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A)

D、跨领域学科的联系

23、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和任务是什么(3分ABCDE)

A、改变历史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B、破除学科本位的观念,注意与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C、摒弃历史课程中某些“繁、难、偏、旧”的内容,改变偏重书本知识的倾向

D、加强历史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历史知识和技能

E、改变过去强调接受练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24、历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那么它通过那些措施来保障(2分ABCD)

A、从内容上选取了对学生全面素质提高有益的历史知识

B、新教科书的内容少而精,并严格控制知识的广度、深度和难度

C、在能力和思想教育的要求上,也注意循序渐进

D、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传统美德教育、正确的国际理解教育等

25、新教科书的编写,注意贯彻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具体说(2分ABC)

A、尽量体现新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注重教科书内容的启发性,便于学生参与教学,发挥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B、注意体现新的学术研究成果

C、注意体现学科内容的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与交叉

26、北京四中历史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什么(2分ABC)

A、突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情意识教育

B、突出开放共融的国际意识教育

C、突出以人为本的人格教育和人生观教育

D、大力发展素质教育

27、根据课程标准,整合教学内容,重组知识结构,包括(2分BCD)

A、跨不同领域内容的整合B、单元内容的知识

C、跨单元学科内部的整合D、跨学科之间的知识整合28、教学中多元教学方法的实施,具体说(2分ABC)

A、体验与探究

B、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C、综合课程资源的开发

D、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

29、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需要的策略与方法是(2分ABD)

A、根据课程标准,整合教学内容,重组知识结构

B、根据教学内容,拓展教学内容,挖掘教学内涵

C、按照课程标准,按部就班的教学方法

D、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实施多元的教学方法

30、课程实施的执行所引起的变化?(2分ABCD)

A、课程知识更新

B、教学过程的改变

C、校长和教师角色的更新、学生角色的变化

D、社区文化环境的相应改变

下载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基本功测试题及答案02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基本功测试题及答案0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理论知识测试题及答案

    第五届中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理论常识测试试卷及答案 一、简要概述题。(任选一题回答,10分) 1、教体艺[2007]16号文《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的意见》中,对......

    教师基本功比赛理论测试题(精选5篇)

    教师基本功比赛理论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水平目标:指不同阶段学生在各个学习领域中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 2.运动负荷:又叫运动量,包括负荷量和负荷强度。负荷量一般学用练习......

    育教师基本功比赛理论测试题

    育教师基本功比赛理论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水平目标:指不同阶段学生在各个学习领域中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 2.运动负荷:又叫运动量,包括负荷量和负荷强度。负荷量一般学用练习......

    七年级信息技术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信息技术期末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20分) 1.以下不署于信息的是()。 C、一则广告 B、一段新闻 C、一段录象 D、一张光盘 2.关于信息的说法,正确的是() A、信息可以脱离载......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竞赛演讲稿

    如何成为一名新时代合格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师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信息技术老师xxx。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如何成为一名新时代合格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师”......

    蜀山区第四届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方案(信息技术学科)

    教学基本功大赛方案 (中小学信息技术) 根据蜀教体[2016]61号文件精神,按照《关于组织蜀山区第四届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的通知》要求,结合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特点......

    关于举办2013年黑龙江省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基本功大赛的通知

    关于举办2013年黑龙江省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基本功大赛的通知 各市(地、企)教育学院、教育研究院、教师进修学院: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课程改革的精神,促进我省小学信息技......

    实习技术员的基本功02

    实习技术员的基本功(二) 本文归本作者所有,如有转载请著名出处。 序言: 时光飞逝,又与大家见面了,回顾上篇文章,我们学习了技术员日常所要处理事务。而由于我们队这几天被局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