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缪宏亮-让文化落地成为文明
让文化落地成为文明
——浅谈学校文化的积淀与提升 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 缪宏亮
学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共有和共享的信念,可以将学校组织的内部力量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汇聚到一个共同的方向。如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八字校训深深地烙印于一代代清华学子的身上,成为每一位学子心中的信念和方向,而他们也正如梁启超先生评价的那样:“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挽既倒于狂澜,作中流之砥柱„„”。
我们马杭中心小学始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作为一所百年老校,我们必须以百年华诞为契机,扬弃、整合、创新、积淀传统文化,提升学校文化内涵,并让文化“落地”成为文明,努力使我校从百年老校发展成为常武地区的百年名校。
一、积淀历史,使文化成为有根之水
我校位于武进区湖塘镇马杭街。武进历史上出过1546名进士,9名状元,出过春秋时挂冠的季札,清代以恽南田为代表的“常州画派”,当代著名的美术大师刘海粟和作家高晓声等,素为文化兴盛之邦。同时,武进自古就多英勇男儿,三国时孙权以统一大业为己任,诏丹徒为武进,取以武而进之意。武进有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更是陈毅元帅率领的新四军长期敌后抗日的根据地。长久以来,武进人民不仅“仓廪实而知礼节”,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而且从来就不缺乏与敌人英勇斗争、坚定不移的精神。这一点,在我们马杭的大书画家恽南田先生的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南田先生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他不仅在艺术上勇于创新,“耻为天下第二手”,几乎以一己之力创造了“没骨画法”,成为常州画派的开山宗师。同时,他还具备令人钦佩的品格节操。他早年参加抗清运动,15岁那年兵败被俘,因为才艺出众被当时的满清总督陈锦收为义子,20岁那年陈锦身死,作为独子南田本可承袭爵位,但就在此时他发现了在抗清战斗中失散的生父。南田不慕富贵,设计离开了陈家,与老父亲回归家乡马杭,以卖画收入奉养老父,最终贫病而亡。南田的一生,集中显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风骨”。他不畏强权,具有坚贞不渝的民族气节;他胸襟坦荡,是不折不扣的谦谦君子;他执着追求,坚持走自己的路,走创新之路。他身上有太多太多值得我们,特别是值得少年儿童学习的地方。长期以来,南田先生身上所体现的“淳厚、认真、和谐、坚毅”的品质牢牢地根植于马小师生心中,是百年马小校风的体现。他对待艺术和生活始终抱着辩证的观点,不走极端,“过犹不及,凡事
有度。”正是马小校训“有度”的来源。也唯有“有度”,方能引领师生从现在的幸福学习工作,走向明天的幸福生活,这便是我校办学理念“从幸福走向幸福”的由来。
至此,我们就在千年武进传统文化的积淀下,以南田精神为圆心,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半径,画出了学校的文化方圆。构筑我校精神文化内涵的核心价值,引领着师生的幸福成长。
二、夯实行动,让文化落地成为文明
文化不等于文明,有些人有文化,却不一定讲文明。钱文忠教授认为:文明是少数人服从于多数人的行为准则。中国是文化故国,但现在却不是文明大国,世界上四大文化古国里有三个已经不复存在,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它们的文化之所以灭绝,从根本上就是因为没有“落地”为文明。中国文化如果再不“落地”为文明,也难逃断裂的威胁。
钱文忠教授还认为:现在的教育更多注重的是文化的传承,而缺乏文明的养成。如何让文化 “落地”成为文明,是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践行的问题。对此,我们没有退路,唯有同心戮力,奋勇向前。
1、健全学校制度,确保制度与核心价值观的协调。
我校重视制度文化建设,与学校行政管理制度体系整合完善。每项重要的制度从出台到实施都经历了严格的程序:从分管校长及相关中层起草→行政办公会修订→学校论坛讨论→提交教代会通过→分发给每位教师学习→试行实施。由于考虑全面,程序科学,很多制度原本就来源于日常管理的一线,所以我校的制度得到了教师的认同。规章制度的建设,重在落实,落实在行动上,才能最终入心入脑,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在具体落实过程中,管理者做到严肃、公正、透明。使学校的制度管理体现“人性化管理,人情化服务,人文化教育”的理念,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追求着自我价值与学校发展的双赢,使充满民主平等的思想作风贯穿于整个工作之中,真正在学校的发展中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2、做好宣传引导,确保领导教师自觉践行文明行为。
一位好校长有时就是一所好学校。同样,一位好教师就有一群好学生。要使学校文化“落地”成为学生所践行的文明,领导和教师首先必须做到让文化“落地”。对此,我校采用领导率先垂范、加强校本培训、多种形式树立榜样、制度约束与激励等方式,来促进提炼的价值观转化为所有领导和教师的行为习惯。
我们提倡教师都要像南田先生那样,做一个有“风骨”的人,在当今社会急速变迁、人的价值观紊乱、教育思想大发展背景下,要守住自己心灵的一片清净,坚持自己做人的纯粹,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做学生的行为楷模。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同时我们大力开展师能培训,让每位教师都追求自己的专业发展,追求自己的教育创新之路,正如我校的师风:毓德、修文、务本、铸新。
3、加强体验教育,促使学生文化“落地”成为文明。(1)在课堂教学中让文化落地
有人认为学生的文明素养主要靠班队课和课外活动,课堂就是抓好教学,其实不然,课堂教学才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我们精心研究在各科教学中设置学生文明素养教育目标,根据目标加工教材,形成切合学生文明素养养成教育的师本课程、生本课程。除了传统的国本课程中发挥教材的教育作用之外,我校还准备编印校本课程《走进南田》,让南田先生的品格情操、艺术追求和辩证思想成为滋养每一位学生心灵成长的营养。
同时我们要改革课堂评价,把学生文明素养纳入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通过标准参照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目标评价等方式来建立学生文明素养养成教育的课堂教学监控机制。
(2)在活动教学中让文化落地。
我们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开展了一系列公民教育项目。如:《马杭街道秩序混乱问题》,《教科书循环使用问题》等等,学生们分成小组,广泛开展调查,积极发动群众,不仅增长了自身的能力,同时以实际行动践行文明。自2006年以来,我校每年都在常州市公民教育项目评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我们还加强德育实践活动研究。制订了《马杭中心小学五小评比细则》。“五小”为:“礼仪小标兵”、“健康小天使”、“学习小主人”、“自理小能手”和“才艺小明星”,讨论形成了《马小十大文明好习惯》,着眼于从小处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学生个人的点滴行为上去要求,以达到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目的。我们抓好常规管理,少先队文明岗负责自我监督,自我纠正,周周评比,月月考核,各中队竞争激烈,各有特色。真正做到学生在校六年,学校为其今后六十年发展奠基。今后,我们还将进一步开展兼具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知南田、学南田、做南田”的主题系列活动和磨难教育活动等。
我们还开展各种以南田为名的“南田少儿书画社”、“南田乒乓队”、“南田艺术社”、“南田文学社”等小社团活动,在各种社团活动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顽强拼搏,争创一流的现代文明素养。
4、规划物质空间,为文化“落地”提供物质支持。(1)营造高品位的文化环境
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在改扩建过程中,我们整体设计,分布实施,使校园构成一个浑然一体的建筑群体,绿树成荫,四季鲜花盛开,小鸟鸣叫,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形成了马小独特的绿、净、美的环境文化氛围。我们让每一条道路每一块墙壁都说话,文明小径旁的《马小十大好习惯》时时提醒学生文明言行,教学楼东的《弟子规》不断教育学生该如何做人。
(2)创设南田文化主题环境
结合学校文化理念,提炼南田文化精髓,我们命名了学校的五场、六路、七园、八楼,重新设计了校园环境布局方案。五场:伫歌广场、留英广场、怡悦广场、露华广场、飞翼广
场。六路:、幸福大道、文明小径、书香路、艺韵路、健身路、健心路。七园:點荷园、伴梅园、修竹园、晓梨园、迟杏园、听松园、依柳园。八楼:根据“南田三绝”——诗、书、画,三幢教学楼分别命名为:尚画楼、尚书楼、尚诗楼;食堂为逸品楼,体育馆为逸格楼,辅助楼为逸趣楼,综合楼名“南田楼”。
(3)建设“南田遗韵纪念馆”
利用“南田遗韵纪念馆”及周边200多平米师生活动区域,集中围绕文化知识、书画技能、艺术修养、传统道德、爱国教育和创新教育等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使马小南田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生生不息。
马杭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马杭人。让文化“落地”成为文明,是每一个马小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我们将以南田精神为核心,提升学校文化,学习南田先生宁静致远、躬耕苦读、学以致用、勇于创新等品格,同时让南田文化内化为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和道德风尚,让文化在马小落地生根,生生不息。
第二篇:企业文化落地(9)--让文化落地
让文化“落地”
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已被广泛承认。多数管理者都知道企业文化与组织业绩之间的关系,并且认同要达到组织的新目标,文化应该首先做出变革。但在没有现成模式可循的情况下,企业推行的文化改革实践,却很可能蜕变成为与公司业绩毫无关系、不着边际的“演出”活动。
比如在不少企业中,所谓的公司文化不过只是老板带领员工呼喊一些听上去慷慨激昂的口号。
企业到底该如何将难以把握的文化从虚的、可有可无的企业附属物,变为可通过绩效考评、人事惯例、组织结构等塑造文化的工具,来强烈影响人们的行为和决策,继而影响公司最终业绩的实在事物?
要改变企业的行为,实现新的战略目标,除了单刀直入宣扬企业的信念和行为规范外,企业还应该学会通过影响文化的因素来改变文化的特征,做到“以迂为直”,让文化真正“落地”。在这一问题上,南方李锦记公司的做法足以提供一些借鉴。
“思利及人”
从2002年开始,南方李锦记公司开始大力推崇“思利及人”的文化价值观,在整个公司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文化革命”。
“思利及人”是一个极富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概念。事实上,南方李锦记的母公司,以酱料生产闻名于华人世界的李锦记集团,一直以来以传播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和养生文化为宗旨,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传统文化烙印。李锦记几代以来一直坚守家族企业的定位,其100多年的经营过程中,渗透着一些看似与冷酷的现代商业文明格格不入的中国式温情。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李锦记有一个供应商,已经与之合作了一百多年,历经整整三代人。对一个像李锦记这种规模的大公司来说,与一个供应商维持了如此长久的合作关系,即便他们以往的合作再成功,也是很难想象的,而李锦记一直没有改弦易辙,除了用华人基于私人关系的商业文化来解释,显然也缺少其他更充分的理由。
这种深层的传统气质,是“思利及人”在李锦记成为核心价值观的土壤。李惠森在谈到思利及人的渊源时说,自己小时候,有人将珍藏多年的一幅字画送给了父亲李文达,其中一句“修身岂为名传世,作事惟思利及人”引发了李文达的共鸣,尤其是“作事惟思利及人”,李文达认为这句话与家族多年来的处世经商之道非常契合,因此便将“思利及人”四个字单独装裱起来挂在办公室。从此之后,这句话便成为李锦记家族为人做事的基本原则。当李惠森成为南方李锦记的主事者之后,便对之作了前所未有的阐发与传播,使这句话几乎成为南方李锦记的标志。
何谓“思利及人”?抛开复杂的语义解释,南方李锦记以一个简单的小细节让人感受到这个口号的内在意义。出门在外,接到上司的电话是公司职员们都习以为常的事,更习惯的是上司一般都会直入主题,“你现在在哪里?”“事情进展如何”等等。但这不是南方李锦记的员工们所习惯的方式,不管是来自上司还是其他同事的电话,一般都会首先问:“你现在方不方便?”“打扰你吗?”等等。
这就是李锦记“思利及人”的内涵:做事要从对方的立场出发,首先考虑到对方的利益,才能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简言之,为己为人,为人为己。李惠森对此作出的进一步解释是:人活着总是希望为自己争取利益,但是非常现实的是,这个利益不会自己走来,它的获得是有条件的,比如商人要赚钱,就必须先满足顾客的需求,让顾客获得好处;教师要成功,就要让学生学有所获和学有所用;而在生活中,只有当你给别人带来好处的时候,你自己才能“得利”。
这种思维方式其实就是客户价值的逻辑。在现代商业世界,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合作越来越频繁,合作已经成为最常见的行为方式,而要保证合作顺利,每个人、每个组织如果都能抛弃自身私利优先的做法,先考虑别人的利益,才可能促成双赢的合作关系。因此,“只有让别人当冠军,自己才能当冠军”,是李惠森向南方李锦记公司上下注入的核心理念。
然而,提一个口号也就是张一张嘴的事,如何保证它不成为一张空头支票?尤其是像“只有让别人当冠军,自己才能当冠军”这样的话,在利字为先的商业社会,看上去简直有悖人性常理。在公司中力求表现,力争上游,是每个职场人士的本能反应,你如何在一个公司中建立起这种“反人性”的公司文化?
化繁为简:简单标准的价值观传递
南方李锦记刚开始价值观传递的工作时,主要方式就是由李惠森和其它几位主要管理人员,利用会议或其它机会和其它同事分享,但后来他们发现,这样做的效果有限。领导人如果不讲,就根本没人提起这个话题,而且由于没有标准说法,听过的人也各有各的理解。这样一来,企业文化就变成了少数几个领导人口中的专业名词,与公司日常机制基本不发生联系。
之后,李惠森决定建立一个企业文化的传播系统,李惠森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文化应该简单而容易传播。在这种认知基础上,李惠森与管理层最后达成了共识,那就是将“思利及人”的核心归纳为几个要素,而且一定要用简单、通俗、直白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要做到“三年级学生都能看懂”。经过多次讨论,他们提出了“思利及人”的三要素:换位思考、关注对方感受和直升机思维(意即站在高处看问题,有全局观)。
这个以“简单、标准”为基本特征的传播系统的建立,大大增强了“思利及人”价值观的传播有效性。事实上,几乎所有得到了成功传递的价值观和理念,其传播所遵循的都是这种原则:简单易懂,直达人心。2007年,李惠森甚至以“思利及人”为主题出版了一本著作《思利及人的力量》,这本书不仅仅对思利及人的内涵做了最为系统的阐释,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将思利及人包含的那些“空中”原则,放在极其日常和生活化的环境中来解读,使员工和读者能够借助最浅显的表达形式来得到对价值观的透彻了解,对价值观的有效传递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据说,一些从南方李锦记离职后自创咨询公司的员工,都会将这本书当作自己授课的教材。
就像其他重视企业文化构建的企业一样,南方李锦记也将向新进员工传达企业文化视为重要事务。在新员工培训期间,关于这家公司的文化,领导人一般会花整整五个小时来讲理论,然后才是通过团队建设和拓展活动等将文化变成行动。在南方李锦记,传播企业文化不是某个部门独有的职责,而是整个公司所有部门的使命。专业的HR部门只负责搭建一个平台,做一些基础的工具性工作,真正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各个部门经理都去做的,可以说,虽然有全职的HR,但每个部门经理都是兼职的HR经理。
每个部门都有一个“文化大使”,这是部门中的一个虚拟职务,专门关注企业文化的实施情况。他们主要负责定期组织部门聚会与其他分享活动,在这种聚会上,员工的困惑在会前以匿名的方式释放出来,然后在会上由大家集思广益提出解决方案。每个季度,公司都会有文化大使的培训会议,由HR部门负责组织。文化大使都由部门中的员工自己推选,就像学生时代选一个班长或生活委员那样。这份工作没有额外的物质好处,但很多员工都很乐意在工余时间做,他们都认为,这份工作等于一门实践课程,给员工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多种才能、为公司做贡献的机制,可以令公司看到自己在专业之外的组织能力,得到更多的事业机会。
以迂为直:“及人”才能“得利”
文化的顺利传播尚不能保证文化的健康“落地”。要令一种价值观真正渗入企业的血管之中,制度和流程的架构是不可少的保障。
考核一个管理者,对其业务成绩的考核固然重要,但在南方李锦记,还有一个衡量指标也在考核之列,那就是“点将分”??比如李惠森要考核一个副总裁,就不会单纯看他本人的业绩,还要看他所管辖的部门总监的业绩:如果这个副总裁自己的业绩做到了90分,下属却只有50分,那他的“点将分”就很低;如果他自己的业绩做到80分,下属却高达90分,那他的“点将分”就很高,也证明他在这个职位上表现得极为出色。由上而下,每一级的管理者对下属做考核时都要打出“点将分”,在这个循环中,作为总裁的李惠森本人也是被考核的对象,李锦记集团的家族委员会每年也会根据其下属的表现对其做出考评。
除了“点将分”之外,还有一个“教练指数”也是管理层绩效考核的特殊工具。如果说前者是上司对下属的考核工具,后者就是下属对上司的评分。李惠森常说,管理人员必须掌握体育教练的心态和技巧,比如提前做好战略部署、从容迎战、激发团队力量等等。每个员工都应该将自己看成一个教练,教练是通过运动员的胜利来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的胜利,只有运动员赢,教练才能赢。下属对上司“教练指数”的打分,事实上就是对其团队组织管理能力的评价。
“点将分”和“教练指数”的考核机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激发管理者发挥出自己的团队的潜能,通过“及人”而“得利”。考核分数体现了一个管理者对所辖组织的真正管理能力,只有组织的整体表现好,才能最终证明其管理的成功。南方李锦记非常重视企业文化在管理层中的“落地”情况,每个经理人每年的年头报告中,都要包括“思利及人”的分数目标,从中层到高层,每年的考评指标里面有20%与企业文化相关。那些只重视自己的个人表现,习惯于命令式领导方式的高管,往往在南方李锦记感觉格格不入,如果不做调整,最后都会挂冠而去。
此外,“轮流做主持”也是贯彻“让别人当冠军”理念的一种有效做法。在公司的很多会议中,无论是部门内的例会,针对某一项目而成立的跨部门虚拟小组会议,还是公司内部的“汇集会”(一种跨部门人员进行定期的信息交流沟通的会议),都会让与会人员“轮流做主持”。这种形式最早来源于李锦记集团的家族会议,最近两年在南方李锦记公司也得到贯彻。每次会议由不同的人来做主持,对员工来说,意味着多了一个成长平台,从会议参加者到会议主持人,期间的角色转变,引发换位思考,将会对建立更有效的协作机制、培养和巩固合作文化发挥深远的影响。
除了相对硬性的制度和流程架构,一些极为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也体现和巩固了其“思利及人”的核心价值观。比如“爽指数”管理方式就是南方李锦记用来关注员工心理感受的一个温度计,一个工具。如果指数分低,就表示员工的状况需要引起公司的关注,指数分高,则意味着员工的工作状态比较愉悦。尽管这种指数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只是代表了员工在某一时段内的主观判断,从横向指标上有时可能并不具备太大意义,但是如果放到纵向指标上来看,则较真实和动态地反映了员工的心理状况,公司能否及时将员工由“不爽”变成“爽”,对整体工作绩效影响很大。
精神指数、健康指数和压力指数也是公司关注的指标之一,比如每个季度公司都要召开一些常规会议,有些会议持续好几天,议程很满,与会者都很疲劳,往往会还没开到一半,效率就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领导人会让大家报一下精神指数,如果比较低,就考虑调整会议议程,在会议中安排一些游戏、体育等活动,释放大家的精神压力,保证再次开会时都能有一个好的吸收状态。
第三篇:让习惯成为文明
让习惯成为文明
讲文明,树新风,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多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为此做了大量工作。但从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出,一些地方不文明的现象随处可见,如随地吐痰、乱扔杂物、不爱护公共设施等等。因此,讲文明、树新风活动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人心,以促进每个人自觉养成文明习惯,在全社会形成文明风气。
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应该在群众中形成一种共识: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而是为了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和道德修养。
优秀是一种习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文明习惯的培养,要从小开始,从点滴做起。因为习惯文明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要做的事情,所以我们一定要让习惯成为文明。
第四篇:申论:让幸福落地 让文化生根
申论范文:让幸福落地 让文化生根
: http://kc.offcn.com/general/178/17773/
幸福指数,幸福感,幸福城市„„,无论是在政府的政策文件里,还是在媒体的报道中,或者在群众的口中,幸福都越来越多的被提到。幸福不能只是靠说,更重要的是做。如何让幸福的政策变成幸福的实践,如何让幸福的理想变成幸福的现实,如何让幸福落地,这是个问题。
幸福落地需要我们多做一点小事情。为了幸福,很多地方都建了很多大广场,大马路,大剧院,大体育馆„„。不能否认,这些大工程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生活环境,提升了形象。但是这些大工程能够搞多少呢?一个城市能够有几个大广场呢?我们不能让群众坐车去跳广场舞吧?要实现幸福,我们不能只做事情,还应该多做一点小事情。比如社区的绿化,比如公交站台多一条凳子,比如多建几个公厕,多设几个报刊亭„„。不能只做那些看得见的事情,要多做一些“看不见”的事情。这些“看不见”的事情恰恰的是对群众幸福生活最贴心的关怀,但是群众可以感受到,享受到。恰恰是这些“看不见”的工程,让我们得到群众的真心认同。
幸福不能单靠政府的努力,也要靠人民群众的配合。这种配合不仅表现在努力奋斗上,也表现在观念转变上。
幸福落地需要我们转变生活方式,适度放慢生活的节奏。改革开放以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落后就要挨打„„等观念深深根植脑中。这种忧患意识在帮助我们创造了巨大财富的同时,也让人民迷失生活方向。尤其是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很多人过着飞一般的生活。他们走得太远,忘记了为什么出发。我们要奋斗,也要享受;要工作,也要生活。我们要为别人服务,也要给一个别人为我们服务的机会。对此一方面要主动引导群众转变生活观念和态度,引导群众合理消费;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旅游,文化艺术,餐饮养生等服务行业,为人民的幸福生活提供社会基础。
幸福的生活不是简单的吃喝拉撒,还应该包含更加丰富、深刻的内涵。幸福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也包括精神层面的,不仅包括现实因素,也包括历史因素。
幸福的生活必须根植于文化中,根植于传统中。一些人什么东西都喜欢新的,老房子,老街道,老店铺„„都被肆意的破坏。其实在我们语言文化中老本身就有好的意思:老朋友,老地方,老街坊,老夫老妻„„,这些“老”就是一种历史文化的积淀。老东西是历史记忆的载体,是一个时代的见证。历史文化这种看不见的东西恰恰构成幸福生活不可缺少的要素。
幸福不仅仅是空间维度的,也是时间维度的,深层次的幸福要在历史深处去寻找。我们要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共同维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属于人类共同财富的文化。
第五篇:做好落实,让文化切实落地
做好落实,让新奥文化切实落地
近日读了陈春花《[总裁话题]+集团总裁张叶生:发扬5·18精神,激发员工活力和创造力》,感触最深的不仅在于新奥对企业文化的文字表达,更多在于管理运营的方方面面都渗透着企业文化、传承着企业文化。创业之初形成的艰苦奋斗、主动负责的创业精神,是新奥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正是因为很好继承了新奥优良文化基因。
公司领导在诠释现代能源体系演进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做现代能源体系推动者,成为受人尊敬的全球清洁能源企业”的宏伟愿景。这是新形势下顺应时代和企业发展要求的转型升级。作为***的员工又该如何和大家一起继承优良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发扬光大,我想要做好以下“四个结合”:
第一,文化建设与企业战略相结合。提高全员对战略的理解和认同,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洛阳新奥燃气这些年业绩攀升较快,发展迅猛,但与战略的发展要求相比,依然存在很大差距。外部面临的竞争渐趋激烈,相比同行业企业经营发展水平面临新的挑战。面对能源体系的发展趋势,面对行业发展的新需求,各级干部、员工要通过学习,深刻理解新奥愿景,认同新奥战略,准确、客观定位,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立足现在,充分发挥洛阳新奥燃气的优势,拓展经营范围,拓宽业务模式,提升管理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腾飞,成为廊坊地区受人尊敬的清洁能源企业。
第二,文化建设与班组建设相结合。班组建设是文化建设的践行者。我们倡导什么样的文化,推广什么样的文化,用什么样的文化去凝聚全体员工的工作激情和工作热情,最后的践行者还是要落实到班组这个最基层的组织上。只要班组的文化落地,集团的文化之魂就能够打造成功。文化建设就是要让企业文化在班组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班组建设为文化建设提供了好的载体,两者相得益彰。今年集团班组建设的重点是“对标”,“对标”的过程就是系统学习、完善、执行制度和标准的过程,是统一企业上下行动、规范员工行为的过程。文化建设要通过与班组建设的紧密结合,实现与生产经营的紧密结合,各项工作要有计划、有节点、可操作,要广泛开展各种劳动竞赛焕发激情,引导广大员工建言献策,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强化员工对岗位的责任意识、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用文化凝聚人心,更好地促进生产经营活动。
第三,文化建设与选树活动相结合。在企业内部,践行企业文化的优秀人物最具有号召力,也最直观形象,可以说是文化落地的“生力军”。企业中实际发生的故事亲切、可感、最具有传播效果。企业在文化建设中要善于树立能代表企业文化的典型人物,发掘能体现企业理念的典型故事,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励员工努力实践企业文化。八项典型行为准则是集团大力倡导的典型行为,但如何才能让员工真正理解它的内涵,并转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把文化内涵具象化,树立起鲜明的文化导向,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氛围。
第四,文化建设与激励机制相结合。企业文化必须达到干部能讲能带头、员工能动能信仰、客户能懂能参与、社会能传能认同的效果。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必须运用激励机制。企业的激励机制最能直接体现企业的价值观,正所谓“你激励什么,将得到什么”。不少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之所以出现“两张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提倡的价值观和实行的激励机制不一致。因此,企业文化落地的过程,需要借助激励机制,不断强化符合公司核心价值观的员工行为和组织行为。激励机制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防止出现“两张皮”现象的最有效手段。今年文化建设要在制度学习、班组“对标”的基础上实现员工行为的规范和统一,发挥文化的凝聚、激励作用,把员工的行为引导到实现企业目标的轨道上来。同时文化建设要贯穿目标分解、生产经营、绩效考核、兑现奖惩的每一个环节,强化执行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勤奋工作、积极进取的激情,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使企业持续经营,基业长青。因此,不能用泛文化来看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落到实处。文化建设不在文字表达、不在理念口号,而在于我们每一个人对企业目标的执着、对岗位责任的敬畏,在于全体事业伙伴踏踏实实地去践行。作为管理者,唯有率先垂范,引导全员做好“四个结合”,才能让**文化切实落地,才能凝聚更多伙伴,实现**事业百年长青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