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龙岩市武平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龙岩市武平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年—2015年)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建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关键期,也是进一步提升我县教育改革与发展水平、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县的重要机遇期。为促进我县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根据全国、省、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武平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教育的基础和条件
(一)普及程度
全县现有完小39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初小17所,教学点38个;普通中学21所(含民办中学1所),职业中专1所。2010—2011学年,全县小学在校学生17983人,初中在校学生11325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 7259人,职专在校学生4081人,在园幼儿9966人。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9.3%。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7.3%,初中毛入学率为115.4%。初中巩固率为98.71%。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达91.3%;每个乡镇均有一所独立设置的公办中心幼儿园。初中应届毕业生升学比率达92.2%,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普职学生比为1.08。
(二)师资水平
学历提升方面:目前我县小学专任教师具有大专以上学历1074人,占70.1%;初中专任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799人,占71.2%;高(完)中专任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645人,占97.7%;职专专任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145人,占93.5%。
教师轮岗交流方面:近三年全县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书记)、教师轮岗交流分别为447人、292人、311人,分别占全县中小学、幼儿园专任教师12.2%、7.9%、8.5%,三年内城乡双向轮岗面达23.2%。
校长(园长)任职资格方面:在职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率100%。小学校长大专及以上学历达88.9%,初中校长本科及以上学历达78.2%,高(完)中校长本科及以上学历达100%,职专校长本科及以上学历达100%。
骨干教师培养方面:我县现有中小学骨干教师1126人,占全县中小学(含职专)3662位专任教师的30.7%,其中:小学骨干教师534人,占1533位小学专任教师的34.8%,初中骨干教师227人,占1122位初中专任教师的20.2%,高中(含职专)骨干教师321人,占815位高中(含职专)专任教师的39.4%。
信息技术领证方面:全县小学、初中专任教师的信息技术领证率为99.2%。其中,小学专任教师领证率99.3%,初中专任教师领证率99.1%.(三)办学条件
全县小学生生均校舍面积达7.6㎡,中学生均15.3㎡。寄宿生生均居住面积小学达2.8平方米,中学达4.4平方米,全面消除了C、D级危房。中、小学生生均图书册数分别为51册、29册。
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通过模式一点数59个,模式二点数59个,模式三点数35个,实现了农村中小学三种模式的全面覆盖,通过省级验收。全县共有省、市、县级以上的绿色学校18所,其中省级1所,市级7所、县级10所。全县学校的数量、规模容量基本能满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
(四)教育经费
初步统计,2010年县财政预算内对教育拨款为33195.8万元,比2009年增长24.23%;2010年县财政经常性收入为32212.8万元,比2009年增长24.01%。县财政预算内对教育拨款的平均增长率高于县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平均增长率0.22个百分点,达到了“第一个增长”;2010年全县初中、小学生均教育经费分别为7318.09、6459.22元,比2009年分别增长33.30%、10.53%,达到了“第二个增长”;2010年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为初中1656.55元、小学1009.8元,比2009年分别增长13.96%、18.77%,达到了“第三个增长”。
“十一五”期间,我县教育系统始终将“创优强教、促进崛起”作为服务闽西、服务武平的基本战略,坚持发展为要、质量为上、和谐为本,着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努力打造质量一流、条件一流、师资一流、创新一流的教育。主要体现在:
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基本形成“以县为主”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全县17个乡镇全部建成中心幼儿园,积极鼓励幼儿园上规模、上等级,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不断提高,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1.3%。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实施“双高普九”、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努力改造薄弱学校,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高中教育协调发展。2所高中,5所完中形成二层梯队,互相促进,高中教育质量成为我县教育的一张名片。
职业教育跨越发展。创办职成中心,全面完成实训大楼工程建设,大力开展职业教育服务县域经济“6+2”产业技能培训,培养输送一专多能的技术人才,为县项目建设提供人才保障,职业教育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办学条件有效改善。近年全县教育总投入5.6亿元,先后实施危改工程、农远工程、城区学校扩容工程和校安工程等项目,办学条件城乡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实验小学、城厢中心学校、城厢中心幼儿园、万安中心幼儿园实现整体搬迁,武平二中、实验幼儿园可在2011年春季开学时搬迁。
师资建设卓有成效。加强教师培训,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大力开展校本研训。进一步健全优秀教师成长激励机制,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健全农村学校新录用教师跟班学习锻炼制度和城区优秀教师支教制度。县委县政府出台了教师职称“保险箱”、“储备箱”、“流动箱”等一系列强师惠师政策,切实保障教师权益。
教育科研蓬勃开展。全面完成教研区调整,初中、小学全部按武东、武西、武南、武北、城区区域开展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蔚然成风。
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实施“生态德育工程”,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和读经诵典和书香校园活动。
办学体制不断创新。民办教育蓬勃发展,实验中学成为全市的民办示范学校,利用社会资金启动二中迁建。社会各界纷纷捐资助学,近年,全县中小学接受社会捐资就达2000余万元。
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09年全省文理科高考状元双双花落我县,五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2010年高考本科上线人数比2009年增加491人,万人上本科线率连续五年居全市第三。2010年中考成绩综合排名全市第三。
“十一五”期间,我县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1、城乡教育发展不够均衡:①优质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仍然突出。城区学校入学难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大班额现象普遍存在。②农村学校特别是中学,生源日渐减少,辍学率高。
2、教育经费投入还有差距:①发展需求与投入不足的矛盾仍然突出,“双高普九”缺口资金达2350万元,危改工程债务约1000万元;②校安工程县级配套资金8800万元,县财筹措任务重;③农村教师学习、工作、生活条件,尤其是教师住宿条件仍然较差,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周转房欠缺;④幼儿园校舍建设及经费投入存在较大差距;⑤住宿生住宿费每年100元的生均补助标准太低(其中还要县级财政配套20元),造成学校经费短缺。
3、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强化:①教师结构性失衡,教师年龄结构老化,学科结构不够合理;②教师城乡交流力度还需加大;③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教师职称机制尚未建立,评聘分开的激励效应没有最大化。
4、学校安全管理需要加强:①学校安全工作形势仍然严峻,校园及周边安全隐患多;②民办幼儿园安保措施落实不够到位;③网吧治理亟待加强;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待加强。
二、武平县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普高教育和职业教育,积极发展幼儿教育和终身教育。持续我县创优强教政策优势、尊师重教人文优势、扩容建设先行优势、民办学校成功优势,进一步激活办学潜力,提升办学品位,努力建设“全省有位、全国有名”的闽粤赣边教育强县,为加快海峡西岸区域中心城县建设,加快武平迅速崛起、全面崛起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发展目标
---建立稳定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推进早期教育开展;提高义务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化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品位;完善特殊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创建“福建省教育强县”。
---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大满足;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各类人才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和参与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三)发展任务
1、建立稳定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推进早期教育开展。
(1)高质量高标准地推行学前三年教育,基本形成0-6岁的托、幼学前教育一体化体系;城区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5%以上,农村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0%以上。0~3岁早期教育工作有序推进。
(2)构建以公办幼儿园(所)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办园并举的多元化办园格局;
(3)推动乡镇中心园的标准化建设,到2015年,乡镇中心园(所)以上均达到省定标准。
(4)到2012年,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达85%,2015年大专以上学历达95%。培养一批名优骨干教师。
2、提高义务教育的整体办学条件和水平,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保证6~14岁人口都能按时入学,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城区低于2%、农村低于3%。
(2)到2012年,城区学校扩容建设工程基本完成,优质教育资源基本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全县义务教育学校通过省级标准化学校验收,提高义务教育现代化水平;2013年全面完成校安工程建设。
(3)以继续加大对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均衡配置公共义务教育资源,改革教师队伍管理手段,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3、优化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
(1)以武平一中创建国家级示范高中(争取2012年达标)为目标;以武平二中“吸收社会资金办学”教育改革和创建省一级达标学校(争取2012年达标)为接口,努力打造武平普通高中强势资源;
(2)以武平县职业教育中心为龙头,以武平职专创建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学校、实训基地和与台湾大叶大学“山海合作”构建学校人才教育合作交流为突破,围绕当地“6+2”产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建设较高水准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改革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推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使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3)力争到2012年实现85%以上的初中毕业生能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到2015年,基本实现普及高中教育,升入普高与升入职业高中的人数结构比例大体相当。
4、完善特殊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
2012年前,完成县特殊教育学校宿舍、食堂和综合楼的配套建设,2015年前,按1:3的生师比配足配齐特殊教育学校教师;6-14岁三类残疾儿童97%以上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习。
完善终身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电大为依托,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及社区终身教育。建立社区学院和社区学校,开展社区文化教育和精神文明教育。同时以农广校为载体,加快农村实用技术学校的建设,组织“农民培训工程”,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和技能。
5、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2015年,全县小学专任教师专科以上学历达88%,初中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85%,普通高中教师在学历达标的基础上,具有硕士学历的比例不断提升。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60%以上,专业教师中“双师型”的比例达50%以上。
6、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加强教育技术装备和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和多媒体视听设备建设,完成中小学图书馆(室)自动化管理系统建设,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力争2012年实现“校校通”、“班班通”目标,形成完备的教育信息资源服务体系,为创建教育强县提供强有力的装备保障。
7、创建“福建省教育强县”。
根据《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创建“教育强县”工作意见》部署要求,依照“福建省教育强县”督导评估指标,查找差距,逐年整改,2015年实现“福建省教育强县”建设目标。
(四)实施重点项目:
1、全面实施“校安工程”。
总投入2.56亿元,2011年前完成校舍重建面积21.27万平方米,2013年前完成校舍加固改造面积达17.88万平方米。
全县“校安工程”重建规划见附表1
2、继续深入实施“城区学校扩容”工程。
顺应我县“南扩北拓西进”大城区建设发展格局,优化我县教育资源配置,满足日益扩展的城镇居民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需求,通过扩容建设,到2012年城区形成一中、二中、职专3所高中;三中、实验中学、城郊中学、城厢中学、万安中学5所初中;实验小学、进校附小、平川中心学校、城厢中心学校、万安中心学校5所小学;实验幼儿园、平川中心幼儿园、城厢中心幼儿园、万安中心幼儿园和大型民办幼儿园5所幼儿园的“3555”大城区学校格局。
城区扩容建设规划安排见附表2。
为加快发展学前教育,规划“十二五”期间在原“3555” 城区学校扩容工程的基础上在县城的夹子背、南门段新建两所公办幼儿园,规划24个班,容纳720个幼儿,以解决众多孩子入园难问题,推进城市化进程。
3、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达标工程。
我县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纳入“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和评估,要合理编制“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规划,2012年前分期分批完成。要发挥已有“标准化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其他中小学的全面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建设规范化和标准化。
武平县中小学“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规划见附表3。
(五)发展策略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问责制度和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在“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下,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各乡镇要明确乡镇教育工作的法律责任、工作目标和任务,落实教育工作的政府行为。
2、保障投入,完善机制,进一步落实教育投入“三个增长”。
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全面落实政府投入责任,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教育经费实现“三个增长”,不断提高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按规定落实应分担的各项资金。实施特殊教育学校残疾学生免费教育,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和学生生活补助费。逐步增加职业教育生均预算经费,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相关财政投入政策。确保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地方新增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城市教育费附加、教育设施配套费足额到位。对学校达标建设形成的债务由县财政全面清理,依法剥离;对危房改造工程缺口资金,县政府逐年安排专项资金,逐步给予解决。
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出资办学。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落实个人教育捐赠支出在所得税前全额扣除政策。
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学校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使用效益。完善学校收费管理办法,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收费资金使用管理。
3、调整布局,优化结构,进一步夯实教育均衡发展基础。
(1)优化城区校点布局规划。随着城区“南扩北拓西进”工程的纵深推进,城区学校事业发展预测为2015年大城区(含城区、城厢、万安)人口约为12万,幼儿、小学适龄儿童年就读率为人口数的11.5‰。通过城区中小学扩容建设进一步优化我县教育资源配置,满足日益扩展的城镇居民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需求,通过调整建设形成“3555”大城区学校格局。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的整合,完成武平二中升级达标建设;完成三中、城郊中学、城厢中学、万安中学改扩建;完成平川中心学校迁建;将城厢、万安中心学校纳入城区学校管理范畴,完成城厢中心学校迁建和万安中心学校改扩建;完成实验幼儿园迁建,改扩建平川中心幼儿园。将万安中心幼儿园、城厢中心幼儿园纳入城区学校管理范畴,完成万安中心幼儿园、城厢中心幼儿园改扩建;利用社会资金,兴建大型民办幼儿园。
(2)优化农村学校校点布局规划。努力构建布点合理,规模适度的教育格局。继续加大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力度,按照属地化原则,加大农村寄宿制中心学校建设力度,建设项目、资金原则上安排到长期保留的中学、中心学校。至2012年,全县基本保留现有初级中学、完小、初小和教学点;2014年前逐步撤并中山中学、中堡中学、桃溪中学和岩前中学高中部,十方中学保留现有完中建制。
(3)完善非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布局。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扶持和规范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进一步普及学前教育。积极争取项目,加快夹子背、南门段两所公办幼儿园的建设,以缓解我县群众子女上优质幼儿园难的矛盾。同时提高0-3岁学前教育水平和3-6岁儿童入园率。
(4)加大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十二五”期间,加大职业教育投入,确保城县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大力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在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农村科学技术开发经费、技术推广经费和扶贫资金时,要有一定的经费比例用于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
4、强化管理,落实保障,进一步稳定和优化教师队伍。
(1)实行教师“县管校用”。县教育局依法履行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人员流动、考核奖惩、工资福利等管理职能。实施师资校际交流制度,组织县域内教师在城乡、校点之间合理、有序、定期轮换流动。新招聘教师一律分配到农村学校任教,工作第一年安排到城区学校跟班学习,促进其专业成长。
(2)落实资格准入和更替制度。根据实际需要,继续有计划地通过全省统一公开招聘具有相应教师资格和学历的紧缺学科教师。对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985工程”高校和教育部所属重点师范院校、获得“优秀毕业生”称号的教育专业武平籍师范类应届本科(及本科以上)毕业生,以及初等(小学)教育、幼儿(学前)教育专业武平籍师范类应届本科毕业生,由县教育局直接考核入编录用。继续落实教师提前退休制度。
(3)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大力实施“仁师工程”,完善培养培训体系,积极提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素质,组织实施“人才强教”计划、“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通过建立访学制、导师制、送培制、帮带制,打造一批优秀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推进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规范化建设,强化教师进修学校培训、教研、引领作用。到2011年,小学专任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比率达78%以上,初中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比率达75%以上。2015年前将全县教师轮训一遍。加大培训经费投入,选派部分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前往重点中学跟班学习,要求被选派的教师至少在本县服务5年。
(4)健全教师良性激励机制。继续落实“保险箱”、“储备箱”、“流动箱”制度。加大表彰奖励力度,继续评选、表彰“突出贡献人民教师”(县政府每五年表彰一次)、“名师、优秀校长”、“优秀班主任”(县政府每三年表彰一次)。奖励性绩效考核向一线教师倾斜,充分调动一线教师的积极性。提高班主任待遇,县财政设立中小学(幼儿园)班主任专项津贴。班主任专项津贴实行单独考评,分层次奖励。
(5)实施干部培养工程。在全县各级各类学校选拔100名左右的后备干部,把政治坚定、德才兼备、工作成绩突出的优秀年轻教师列入为培养对象,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后备干部队伍。
5、贯彻“两全”,提高质量,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1)坚持德育为先。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首先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福建省中小学德育工作整体化意见》,坚持“注重基础、强化实践、讲求实效、遵循规律、创新发展、形成特色”的德育工作思路,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加强德育基地场所建设,利用中山中学现有校舍、师资等教育资源进行整合、重建,建设以军事训练、展馆教育、劳动实践为主的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通过国防教育、拓展教育、科普教育、法制教育、环保教育等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推进素质教育。确立现代教育理念,坚持育人为本,树立质量意识,创新培养模式,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成长成才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要坚持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并重,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坚持启发式教学,加强实践环节。创造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创新教学和考试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要创造条件开足开齐艺术教育课程,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重视提高学生身心素质,推进阳光体育活动,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3)完善考试评价和中考中招制度改革。将部分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各区域内初中校。完善评价学校、教师、学生指标体系,坚持按教育规律规范学校办学行为,逐步推行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网络化管理。
(4)构建和谐平安校园。持续创建和谐平安校园,加大安全设施投入,加强校园专职保安人员的管理,优化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认真落实学校安全工作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制度,坚决实行学校综治安全工作“一票否决制”。健全和完善学校德育工作体制,有计划开展品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安全教育。强化学校的安全管理,全面落实安全防范措施,不断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遵纪守法观念、培养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建设学生安心、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和谐校园。
(注:“两全”指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6、加强督导,依法治教,进一步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1)建立素质教育质量奖惩制度。健全各项常规管理制度,建立全面、公正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和监控机制,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实施素质教育情况进行综合考评,分类评比。实行校长任期教育教学质量承诺制度,把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考评情况与校长绩效挂钩实施奖惩。
(2)建立控辍保学责任制度。认真落实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学校的控辍保学的责任。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城区低于2%、农村低于3%,超过控制比率的,追究乡(镇)长、校长相应责任。
(3)完善教研督导制度。以教研为抓手,向教研要质量,搭建“片区教学研讨”平台,推动全县教研教改活动全面开展,纵深推进。要充分发挥进修学校及教研员的指导、监督、引领作用。教研员要经常深入学校开展调研、开设讲座、进行听课评课活动,指导学校的教学教研活动,并以书面形式对学校教研教改工作提出整改意见,切实提高我县的教育教学质量;
(4)建立师德建设问责制。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师德师风考核长效机制,把它作为对干部教师的年度和各种评先评优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纳入考核目标,对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教师实施学校师德师风建设问责制。通过逐步完善教育教学监督、责任机制,强化行业管理,全面促进各类学校特色发展、健康发展。
第二篇:晋江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晋江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
(2011年——2015年)
晋江市教育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教育强市建设步伐,促进全市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福建省2010—20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实施意见》、《福建省“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泉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晋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本发展规划。本《规划》基期为2010年,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晋江教育基本情况分析
(一)基本情况
全市现有普通中学54所(其中民办4所),独立职校3所,小学291所(其中民办14所),教师进修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各1所,幼儿园(点)361个。在园幼儿62475人(含外来农民工子女35594人);在校生:小学149843人(含外来农民工子女95112人)、初中51935人(含外来农民工子女21785人)、普高27279人、中职11244人,公办教职工11360人,合同及过渡合同教师1795人。
“十一五”期间,我市教育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全市教育工作者辛勤耕耘,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优化布局结构,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发展整体水平显著提升,基本满足了广大群众接受不同类别、层次、水平的教育需求,为晋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 1 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为推动社会和谐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2007年首批以“优秀”等级通过省政府“对县督导”,获“省教育工作先进市”表彰。
十一五期间,我市教育主要指标实现大幅跃升:
独立幼儿园的比例从2005年39.4%提高到2010年秋54%;高中毕业生本科总上线率从2005年41.63% 提高到2010年59.33%;
接纳外来农民工子女入学从2005年的5.6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 15.63万人;
全市中小学校园面积从2005年**平方米提高到2010年秋**平方米;全市中小学校舍面积从2005年**平方米提高到2010年秋 **平方米;
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不断扩大,省三级达标以上高中从从2005年 **所提高到2010年14所;
专任教师学历不断提升:公办幼儿园大专以上从35.1%上升至71.4%,小学大专以上从47.8%上升至79.8%,初中本科从36.9%上升至78.1%,高中本科以上从91.7%至95.3%;
民办学校发展迅速,民办学校从12所发展到18所,民办学校各学段学生占总生数的比例从6%提高到8.52%;
小学“十配套”镇从2005年的6个提高到2010年的18个; 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显著成绩和成功经验,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目前全市上下正全力以赴,积极争创全省首批“教育强市”。
(二)存在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应清醒地看到,与经济社会发 2 展的需求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期望相比,教育改革与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应该说,当前教育最基本的阶段性特征,就是进入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阶段。“有学上”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正成为突出矛盾;数量和规模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质量和结构的问题正成为突出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经费缺口依然较大,教育投入还不能满足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尽管市财政投入达到“三个增长”的法定要求,社会各界积极捐助教育事业,但学校规模总量庞大,建设与改造任务繁重,要实现到2013年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到2012年完成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和每个镇(街道)有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的任务,经费投入缺口依然较大。
二是总体水平有待提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农村基础教育仍然薄弱;学前教育三年制独立园比例不高;公办幼儿园比例偏低,占3.88%;小学平均规模偏小,300人以下的小学有105所;高、中等职业教育虽然办学效益良好,但在与地方经济社会的互动发展与协调提升上有待进一步深化。
三是发展不均衡,与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尚有差距。优质学校大部分集中在中心市区和部分经济较为发达的城镇。城乡、区域之间和区域内学校之间,在校园校舍、经费投入、仪器设备、优质师资等资源配臵上还不均衡,在内涵建设、管理水平、办学质量、办学效益等软件水平上还有差距;幼儿园“入园难”及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仍然存在;外来农民工子女分布的不均衡,导致部分镇(街道)容量不足、资源告急,另一部分镇(街道)生 3 源不足,资源闲臵。
四是城市建设提速,给学校规划、布局设点、资源整合、师资配臵带来了新的难题。随着晋江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和小城镇建设的展开,大量流动人口和农村人口将继续向城镇和新建组团集聚,城市的规划建设随形势不断变化,给全市学校规划、布局设点、资源整合、师资配臵等各方面带来了新的难题。
五是理念差距依然存在,人才培养模式、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仍不能适应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重硬件建设轻内涵发展的状况不同程度存在,个别学校未能按照规定全面落实《课程计划》,课业负担影响学生快乐自主学习和体质体能下降的现象还未得到根本扭转。高水平、高素质、有影响的知名校长、知名教师和领军人物数量偏少;学校依法办学、教师依法从教的行为需进一步加强规范。
六是教育发展活力相对不足,在教育管理体制、投入机制、办学体制、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还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教育对外开放、合作与交流有待扩大和深化。
面对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推动我市教育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科学发展。
(三)发展预测
1、在校生预测:
(1)学前教育的在园幼儿数呈逐年平稳上升趋势。预测2013年学前教育规模约7万人,比2010年秋的6.2万人增加0.8万人;预测2015年学前教育规模约7.5万人,其中,外来农民工子女4.5万人。
(2)小学本地户籍学龄人口在5.6万上下小幅波动,外来生持 4 续平稳增长,预测2013年小学规模约为16.6万人,比2010年秋的14.98万人增加1.82万人;预测2015年小学规模约17.4万人,其中外来农民工子女约11.6万人。
(3)初中在校生将在2011年到达谷底,预测2011年初中在校生规模约5万人,比2010年秋的5.1万人减少0.1万人。2012年起开始回升并基本稳定在约6万人,其中外来农民工子女约3.5万人。
(4)普通高中办学规模将在2014年到达谷底,预测2012年在校生约2万人,比2010年秋的2.7万人减少0.7万人;预测2015年在校生约1.8万人,其中外来农民工子女约0.18万人。预测2015年,中等职校在校生约1.3万人。
2、师资预测
(1)预测2013年学前教育规模约7万人,2015年在园幼儿7.5万人,按现行市区班师比1:3.5 ,农村1:3的标准,按每班30人,需要公、民办幼儿教师7000人至7500人。现有公办幼儿教师304人,民办幼儿教师2855人。
(2)2013年,小学在校生预测16.6万人,2015年,小学在校生预测17.4万人;按师生比1:19.5计算,需要小学教师8513人至8923人。现有小学公办教师5243人,合同及过渡合同教师1377 人,共6620人,现在至2013年需补充小学教师公办及合同教师1893人,至2015年需补充小学教师公办及合同教师2303人。但因班生规模问题,实际需求量应少于理论需求量。
(3)2011年,初中在校生预测5万人,2015年,初中在校生预测6万人,按师生比1:13.5计算,需要初中教师3704人至4444人;现有初中公办教师3382人,合同及过渡合同教师199人,共3581 5 人。现在至2011年需补充初中公办及合同教师122人,至2015年需补充初中公办及合同教师863人。但由于结构性失衡,除紧缺学科外,不应补充新教师。
(4)2012年,普高在校生预测2万人,2015年,普高在校生预测1.8万人;按师生比1:13.5计算,需要普高教师1481人至1333人,现有教师1846人。不考虑退休等自然减员因素,普高师资富余365至513人,原则上不应补充教师。
(5)2012年,中职在校生预测1万人,2015年,中职在校生预测1.3万人(综合考虑外来农民工子女就读中职的可能性增加),按师生比1:13.5计算,需要教师741人至963人,现有教师532人,需增加中职教师209人至431人(含专业教师与普通教师)。
二、晋江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进一步加快教育发展,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臵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建设“体系完善、布局合理、发展健康、水平一流、人民满意”的教育强市,为我市经济强市、品牌之都、园林城市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规划原则
1.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原则:根据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要求,对全市各类教育进行统筹规划,不断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协调发展城乡教育,优化配臵教育资源;根据经济社会 6 发展形势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突出教育发展的重点。2.适度超前、因地制宜原则: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人口变化等要素的预测和分析,对照建设教育强市的主要指标和我市教育发展目标,优先发展教育,适度超前规划;同时,根据现实需要和学校布局,既着眼未来发展又立足现实可能,既注重全面规划又注意轻重缓急。
3.布局合理、效益最优原则:根据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合理调整各类教育布局,优化配臵教育资源,追求效益最大最优,提高均衡发展程度和优质教育覆盖率,满足人民群众接受平等、优质教育的需求。
4.公平公正、均衡发展原则: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公平,力争达到城乡学校的发展基本均衡:一是校园环境基本均衡,二是教育教学设施基本均衡,三是师资力量基本均衡,四是管理水平基本均衡,五是满意程度基本均衡。
(三)规划目标
根据《晋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晋江城市空间发展“构建一个框架,强化两翼发展,突出三大走廊、实施多区联动”的战略,本规划重点对“十二五”期间各类教育布局和建设提出构想。
1.总体目标:
至2015年,我市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以整合拓展优化教育资源,完善布局规划,改善教育结构,健全教育保障体系为主线,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为重点,做强以就业为导向并与晋江产业集群相匹配的中等职业教育,做大高等教育,发展终身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形成均衡化、优质化、特色化、现代化的教育优势。力争2012年首批通过省 “教育强市”验收,2015年部分指标达全国领先水平,成为海峡西岸的教育中心之一,晋江现代教育品牌成为海峡西岸繁荣带的突出亮点。2.主要目标:
——高水平做活学前教育
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完善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集体办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发展格局。按每0.9万左右人口规划设臵1所幼儿园的标准,科学布设幼儿园(点)。
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加大镇级公办园建设力度,规模较大的镇(街道)至少要有2所镇级公办中心幼儿园。
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发展学前教育。鼓励华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举办高规格、高层次的幼儿园,引导集团化办园、企业办园等新模式。
切实提高独立园比例。全市独立园设臵要达70%以上,镇(街道)辖区内独立园设臵至少要达60%以上,全市示范性幼儿园比例达20%以上。
着力提高入园比率。普及学前一年教育,3-5周岁幼儿入园率达96%以上。
积极探索婴幼教育。城镇区、新社区、工业园区积极建立3周岁以下的早教机构,初步构建0-5周岁托幼一体化学前教育体系。镇属公办中心幼儿园要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建成早教研究中心。
——高标准做实义务教育
切实提高义务教育普及程度。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保持在99.9%和97%以上,三类残疾人口入学率达95%以上,单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5%以上。小学阶段巩固率保持99.9%,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市区低于2%,农村低于3%。
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力推进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创建,力争基本完成验收任务。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各项资源的均衡配臵。
科学合理优化学校布局形态。按“总量相对稳定,局部分类优化”的原则,合理优化全市学校布局:在外来农民工子女聚集的镇(街道)加快学校的新建与扩容力度;在生源不足的镇(街道)统筹整合中小学资源,继续探索九年一贯制办学;在新城区和小城镇建设等城建组团区域,预留教育用地,适时增设或扩容,以适应入学需求;完成特教学校搬迁,并通过“省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验收,加快各镇街道特教辅读班的建设,力争在常住10万人以上的镇(街道)特教辅读班实现全覆盖。
妥善解决流入人口入学。按照“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管理,依法保障外来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高质量做优高中教育
提高高中普及率。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比率达90%以上;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入高等学校的比率达85%以上。
做优普通高中。力争2015年前,季延中学、晋江一中成为省示范高中。积极支持紫峰中学等高中达标升级。优化普通高中布局,9 深化内涵建设,突显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通过深化结对共建、挂职锻炼、教学协作等形式,使全市高中整体均衡优质发展。
——高效益做强职业教育
打造职教品牌。发挥市职教中心统筹作用,构建“四轮驱动”新格局。加强较高水准的实训基地和品牌专业的建设。扶持晋江职业中专学校升格为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校,晋江华侨职业中专学校升格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并争创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校,安海职业中专学校创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晋兴职业中专学校创建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晋江市职教中心争取列入中央重点扶持的1000个县(市)级职教中心之一。新增省级重点专业10个、国家级骨干专业3个;省级公共实训基地达到4个。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
普职比趋向合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家长、学生对高中教育的期望,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招生计划,通过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等多种渠道,使普职比趋向合理。
广泛开展教育交流合作。深化对台交流合作,继续拓展“晋江职教论坛”等平台,鼓励与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开展对口支援、合作交流、联合办学等国内、国际合作交流项目与活动。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有步骤选派一定数量的教育管理干部、科研人员、学科教师外出培训、进修、访问和合作研究。支持在一级达标高中和省级以上重点职校开设国际班或国际通识教育选修课。
——高要求做好终身教育
全面开展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以现代远程教育为手段,大力发展学历、非学历继续教育。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升格晋江电大为社区学院。支持文技校、老年大学、家长学校建设。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完善城乡公共教育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形成早幼教育到老年教育形成完整的教育链。
——高起点做大高等教育
着力构建高职教育体系,力争建成2所高职高专院校和1所本科院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突破1.3万人。泉州轻工职业学院专业数达15个,打造3-5个优势专业,建设更为完备的实训基地和技能鉴定站;泉州理工职业学院专业总数控制在30-35个,发展壮大车辆工程品牌专业群,建成一批高水准、具有示范性的理工科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基地。
——全面优化教师队伍素质
进一步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化水平,2015年,全市小学教师基本具备专科以上学历,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85%,普通高中教师在学历达标的基础上,具有硕士学历的比例不断提升。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60%以上,专业教师中“双师型”的比例达60%以上。积极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深化实施“名教师”、“名校长”工程,倡导教育家办学,培养一批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名教师、名校长。特级教师、各级骨干教师等学科领军人物占全市教师的比例达15%。积极创造条件,探索建立名校长、名教师特殊津贴制度。
——大力改善办学条件
全力全速推进校安工程,继续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和中小学校园改造,不断提高办学条件的生均指标;不断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和完善共建共享机制。分期分批,配臵、更新教学仪器设备,加强功能室规范管理,不断提高实验教学的开出率和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不断提高全市中小学图书馆自动化管理水平。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把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作为各级党委、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要切实履行好各自职责,支持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加强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继续每年将40所薄弱校改造等项目列入全市为民办实事项目。
2.拓宽渠道、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教育投入体制和增长机制
一是落实教育投入的政府行为。各级政府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严格按照教育法律、法规规定,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要求,保证财政教育拨款增长。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机制,加大对财力相对薄弱镇(街道)的扶持,促进城乡教育均衡、12 协调发展。重点保证全市镇属公办中心幼儿园、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目标任务所需的建设资金;同时,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校经费管理制度和使用效益评价、考核机制,推进财务决策民主化。加强对公共教育经费分配和使用全过程的监督与审计,提高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是建立教育投入持续增长机制。依法坚持财政性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确保达到国内同类城市先进水平。改革教育投融资机制,在确保政府投入为主的基础上,鼓励社会各界多渠道、多形式参与捐资助学和参与办学。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探索个人教育捐赠支出在所得税前全额扣除政策。不断提高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
三是健全弱势群体资助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各界支持、全民参与”弱势群体资助体系。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个人、社会团体等面向各级各类学校依法设立奖学金、助学金,资助贫困、病困、残疾等弱势群体学生就读、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加强对残疾、留守、流动等弱势群体物质与精神帮扶,促进群体间平等、和谐成长。
3.依法治教、加强管理,进一步保障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一是加强教育督导,切实规范政府和学校的办学行为。加强市政府教育督导机构的建设,构建比较完备的督政与督学相结合的教育督导体系,更有效地发挥教育督导的激励功能、约束功能、服务功能。坚持对镇(街道)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抓教育工作督导考核制 13 度,完善相应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加强对教育发展规划实施的监控,依法督促市、镇两级政府确保教育经费投入到位。建立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把全面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开展随机督导和专项督查,推动学校加强内部管理,注重内涵建设,办出水平和特色。
二是坚持依法治教,严格执行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系统各级干部要带头学法、守法和用法,进一步增强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自觉性。切实做到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行政,努力实现领导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教育法制意识,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依法保障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规范行政许可行为,不断健全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切实加大教育执法力度,坚决查处涉及教育的违法案件,全面维护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其他公民、法人和组织的合法权益。
4.推进改革,创新体制,不断增强教育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一是推进教育管理体制创新。坚持 “政府统筹、分级负责、职责明晰、分类管理”的原则,完善教育管理体制。理顺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强化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的职能。完善“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理顺市、镇(街道)政府(办事处)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职责。
二是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多元化教育发展模式。切实加强对现有民办学校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办学水平。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幼托机构和外来工子弟学校,优化教育资源,形成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格局。
三是深化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深化校长负责制、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以及教代会民主管理“三位一体”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学校绩效评估和考核机制,促进学校管理法制化、科学化、民主化。创新校长选拔、任用模式,逐步建立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结合中小学绩效工资改革,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考核制度,形成与聘用(聘任)制度相适应,符合中小学特点的分配激励机制。推进以教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学校民主制度建设,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和对学校重大事项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审议权、监督权。不断完善公办教师公开招聘和市区学校“凡进必考”机制。建立区域内教师定期交流制度。足额保证教师职工培训经费。积极探索教育研究和教师培训体制改革,整合教育研究和教师培训的资源,逐步形成既分工明确又共同参与的教育研究和教师培训体系。
四是深化课程改革,积极探索素质教育运行机制。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推行“德育实践计划”,继续建设一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2011年完成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建设。继续打造“情源晋江”活动品牌。推行“书香校园计划”,推动校园文学创作,带动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化,提升学校文化竞争力。推行“科技创新计划”,建设一批中小学生科普教育基地,建立完善全市青少年科技教育评选、奖励机制。推行“乡土文化进校园”,进一步挖掘南音等富有晋江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推行“阳光体育运动计划”,落实“健康第一”的思想,开齐上好体育课,完善初中毕业生体育测试办法,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切实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逐步建立和完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和监控机制。学前教育要注重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防止“学科化”、“小学化”倾向;基础教育要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鼓励和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完善“中考七率”等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改革;职业教育要加强和深化对外交流合作,完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广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建立毕业生就业保障机制,实现中高职对接直通车;高等教育要增强应变能力,加强闽台合作,对接我市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人才需求,优化专业设臵,以实用型专业为主,兼顾学科型专业,稳定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品牌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建立科研、培训、管理一体化保障机制。
5.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切实保障校园安全稳定
一是加强学校党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优化学校领导班子结构,选好配强学校党政领导。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批政治坚定、开拓进取,有教育管理能力的年轻领导干部梯队。继续委托教育部校长培训中心举办校长高级研修班和异地名校挂职锻炼。
二是加强学校党风廉政建设。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 16 防和惩治腐败体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各项机制,畅通信息反馈渠道,把维护和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抓手,继续深化政风行风评议、校务公开等工作,规范财务运作,保持对治理教育乱收费的高压态势。建立健全长效监督机制,保障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是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区域教育的统筹规划,合理配臵教育资源;经济发展、规划、国土资源、建设等部门要按照法律的规定,把学校的规划设臵作为城市重要基础公共设施,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并在实际建设中确保落实;编制、人事、教育部门要认真落实中小学编制管理的有关规定,根据生源变化和中小学校类别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师资需求配臵计划,合理确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主动与教育部门配合,积极促进职业教育与就业的结合;公安、文化、新闻出版、工商等部门要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搞好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加大对网吧、游戏厅等的整治力度,消除安全隐患,净化、优化育人环境。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活动,指导和帮助家长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新闻宣传、文化、广播影视和出版等部门要大力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和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为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学校要加强和村(社区)的沟通与合作,组织中小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并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丰富多彩、文明健康的教育活动,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加强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建立和完善学校安全管理机制。教育、地震、地质、气象、公安、消 17 防、安监等部门要加强协调,积极开展防震减灾和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定期组织紧急疏散和逃生演练,增强师生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自救、自护能力。进一步完善学校安全物防、技防、人防等条件设施,健全校园突发事件应急处臵预案、学校安全“一岗双责”、“一票否决”等机制,切实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加强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侵害师生人身安全和破坏校园治安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有效预防和杜绝校园责任事故和安全稳定事故发生。
第三篇:关于虎林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相关情况的汇报
关于《虎林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说明
一、制定规划的必要性
1.虎林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我市实施“坚持绿色发展 加快赶超跨越 建设生态宜居幸福虎林”战略构想提出之后,虎林开始步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方式深度转变,需要技术创新,走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科学发展道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技术和人才的需求,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新的要求;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又通过技术和人才的培养,推动和支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作用更加凸显,成为创新驱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
2.虎林教育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十一五”期间,虽然全市教育发展态势良好,但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接受良好教育的强烈期盼。教育发展总体水平还不够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和学校的知识贡献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制约着教育的科学发展。因此,我市教育要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契机,科学制定《虎林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虎林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行战略部署,充分发挥我市的教育资源和人才优势,建设与生态经济强市相适应的新时期教育。
3.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迫切要求。随着虎林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上好学”成为老百姓的共同心声,对教育公平的诉求更加强烈,广大市民对继续教育和培训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差异化。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面对人民群众对教育的热切期盼,虎林
教育应当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努力提供更加多样、更加公平、更加优质的教育机会。
二、规划依据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国家、省、鸡西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推动虎林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升各级各类教育质量,办好人民群众满意教育,结合虎林教育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三、规划结构
本规划主要参照《鸡西市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结构,全文共分三部分,分别为:
第一部分:“十一五”时期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第二部分:我市教育面临的主要困难与挑战;
第三部分:“十二五”期间教育发展规划。其中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布局调整规划、保障措施等六个方面主要内容。
四、目标设定情况
本规划中提出的发展目标,全部参照国家、省及鸡西市相关规划纲要指标,其中以鸡西市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指标为主,结合虎林教育实际,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目标进行了科学论证和具体量化。其中几项重点指标说明:
1.学前三年普及率达到94%以上。(依据省及鸡西市学前三年行动计划要求;省标达到80%左右,鸡西指标达到70%。以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指标简称“国标”,《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指标简称“省标”,《鸡西市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规定指标简称“鸡西指标”);
2.到2015年,全市100%的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省标2020年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
3.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城镇内基本普及高中教育,高中毛入学率达到91.5%以上(国标90%、省标95%左右、鸡西指标91.5%);
4.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高教育的招生比例接近1:2。(鸡西指标要求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
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以上。(省标达到65%左右);
6.到2015年,特殊教育学校要达到黑龙江省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标准。(鸡西市政府硬性指标);
7.所有中小学校全部实现“班班通”,教学用计算机生机比达10:1。(国家及省关于信息技术教育的相关规定)。
五、规划制定及推进情况
目前,“十二五”规划已经定稿。在征求意见阶段,先后征求了市人大、市政协、相关部门、各学校意见,针对反馈意见,经过3次修改完善。待市政府常务会审核通过,由市政府正式行文下发。
2011年,经市政府批准,相关规划内容已经开始分步实施。其中:新乐中学、伟光中学、东诚中学、虎林镇中心学校撤并工作已于2011年8月底前顺利完成;第二中学、第四小学校址搬迁工作已经完成;第一小学综合楼、第三小学综合楼、特殊教育学校生活楼、逸夫中学实验楼、第五小学教学楼已经完工;虎头镇、迎春镇、杨岗镇中心幼儿园已完成工程主体建设,正在进行内外装饰工作;东诚镇、虎林镇、宝东镇中心幼儿园正在筹备招投标前期工作;素质教育、队伍建设、布局调整、教育改革、条件改善等各项重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第四篇:八角镇镇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11
科教兴镇谋发展,均衡教育同进步
盐亭县八角镇
为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促进我镇教育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保证各项教育事业的正确发展方向,完成教育发展的百年大计,实现教育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镇人民政府经认真调查摸底,结合实际,科学分析,特制定我镇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教育发展现状
八角镇位于盐亭县东部,下辖17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镇内现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2所,幼儿园2所,在校学生及幼儿2000余人。
“十一五”期间,在镇委、镇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县教育局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全镇各级各类教育出现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二、今后的主要目标及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我镇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强化学校管理,更新理念,内挖潜力,扎扎实实地提高辖区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全面提高普教、幼教工作水-1-
平。
(二)主要发展目标
围绕“改革要有新突破,发展要有新局面”的教育长远目标,精心谋划发展,科学规划未来,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各类教育加快发展、协调发展,为实现我镇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积极努力。
二、基本思路
1、教育水平优质化
——到2015年,实现全镇3周岁以上幼儿入园率达99%以上。
——巩固“普九”成果,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到2015年,实现全镇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100%;小学年巩固率100%,毕业率100%,升入初中率达100%;初中年巩固率达99.5%以上;残疾儿童入学率100%。
——依法规范办学行为,促进学校管理科学化;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目标,推进全镇教育科学、和谐、可持续发展。
2015年,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完成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2、教育结构合理化
——深化幼儿园办园体制改革,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主导,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格局。目前,学前教育是我镇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全
镇只有两所合格的县级幼儿园,并且办园条件和师资水平相对滞后,为了让老百姓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学前教育,我镇规划在5年之内,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在八角镇所辖范围(八角场镇和会真场镇),创办两所师资和硬件设施一流的市级公办幼儿园,满足全镇幼儿入学的需求,实现3-5岁幼儿入园率达到99%以上。
——所有学校实现课桌凳标准化配置。体育、音乐、美术、劳动、卫生、实验器材和图书配齐率达到95%以上。
——积极争取上级资金,2013年前在八角小学和八角初中修建多功能化的综合楼,建成符合标准的学术会议厅。
3、师资素质优良化
——小学和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小学教师达到大专的比例在2012年达到40%,在2015年达到60%,初中本科比例在2012年达到40%,在2015年达到70%。
——在职教师全部参加继续教育,接受现代教育理论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加大骨干教师培养力度,利用“国培”契机,着力培养中小学骨干教师,师资专业化初步凸现,2015年前,力争全镇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比例达到30%以上。
4、教育技术装备初步实现现代化
——继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名校建设,新的5年,我镇以八角小学校园文化创建为蓝本,继续深化校园环境综合治理和校园文化创建的有机结合,把我镇所有学校创建成校园环境优美,校园文化浓厚的育人环境,让八角小学和八角初中跨入绵阳市名校行列,会真小学完成盐亭县示范校的创建。
——以校园网络建设为核心,加快网络进校、进班步伐,力争八角初中和八角小学小学在2012年实现班级网络化,八角小学在2011年底实现多媒体进班,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
5、全镇师资均衡化
“十一五”期间乡镇学校布局结构重新调整以后,我镇各校教育规模适度,布局合理。但依然存在着学校之间师资及教学水平的差异,为了缩小这种差异,我镇政府和学区教体办将采取以下两种方式来解决:
(1)、薄弱学科优秀教师巡回走教的方式,从切实的教学实践中批准教学中的症结所在,并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弥补教学漏洞,提高薄弱学校教师教学水平。
(2)、省、市级骨干教师落实支教会真小学工作,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参与会真小学的主要教研活动,与会真小学教师青蓝结对,指导结对教师的备课、上课、科研等,带动会真小学教师发展。
(3)、利用八角镇的区域优势,目前“成德南”高速通车在即,大大地缩短了八角镇与成都的距离,给八角镇的经济和教育提供了一次腾飞的机会,学习发达地区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能,已经成为可能,我镇将切合实际,在2012-2015年间,与学校共同组织部分优秀教师外出学习,辐射带动所有教师的发展,对全镇师资水平进行一次大的提升。
强镇富民,教育先行。我镇党委政府将坚定不移的贯彻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把八角镇教育规划落实到八角镇教育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去,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在坚持深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既定目标,不断开创我镇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谱写八角教育的新篇章。
八角镇人民政府
2011年11月18日
第五篇:1.东胜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东胜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大力实施“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实现“学有优教”的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促进教育事业快速、健康、持续、和谐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百年鄂尔多斯,百万人口城市”建设目标及区域教育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尊重教育规律,坚持依法治教,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育人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
二、发展思路与目标
遵循“以人为本、专家办学、科研引领、内涵发展、提升质量、彰显特色”的办学思路,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提升高中办学水平,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重视民族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以家庭教育为同盟、社区教育为补充、国际教育为拓展,努力构建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办学效益较高,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加强部门协调,形成教育合力。加快学习型组织建设,向学习型城市迈进。推动教育国际化进程。到2012年普及十五年教育,到2015年,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十五年教育,建成全国教育示范旗县(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成为中国中西部教育强区。
三、发展任务
1.建立稳定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推进早期教育开展。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
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政府要将基础教育的重心前移,成为学前教育的办学主体,将学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学体制。在城市小区规划建设中,凡达到1000户以上的小区,必须配套建设一所幼儿园。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速度,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幼儿园,使公办园在园幼儿占幼儿总数的70%以上,形成以公办园为主体,民办园为补充的学前教育格局。到2012年,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5%以上,全面普及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整体水平达到自治区一流。
加大对幼儿园的管理力度,不断提高幼儿园办学水平。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及考核评价制度,依法取缔不合格民办园,继续规范、扶持注册合格民办园,并给予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严格执行鄂尔多斯市幼儿园等级评定标准,逐步扩大等级幼儿园覆盖面,自治区示范园从目前的3所发展到8所。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学前教育课程。实行公民办幼儿园捆绑式管理,规范办园行为,防止学前教育“学科化”、“小学化”倾向,保证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举办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以公办幼儿园为依托,在每个街道办事处辖区建立一所0—3岁亲子教育中心,在新建社区开辟专门的早教场所,进行早教流动指导服务,促进早期教育工作有序发展。
2.巩固“双高普九”成果,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是区域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十二五”期间,我区要继续巩固“双高普九”成果,在“普及程度”、“师资水平”、“办学条件”、“教育经费”、“教育质量”等方面有明显提升,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每一名学生有学上,上好学,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小学、初中入学率达到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以上。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根本内涵,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要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大力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制定《东胜区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推进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要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缩小区域内学校间办学条件的差距,均 2
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整体提高义务教育学校的装备水平,“十二五”期间,新建学校全部按自治区一类校标准配备。“十二五”末,学校标准化率力争达到90%,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实现标准班容,小学班额不超过45人,初中班额不超过50人,师生比力争提高到1:10。推动校长和教师的合理流动,将示范高中、优质高中的升学指标合理分配到所有初中学校,坚持就近划片入学原则,严格按照入学条件及就读顺序安排新生入学就读,缓解学位压力,探索实行新生入学电脑派位,严格控制学生择校,基本解决择校热问题。
义务教育阶段是孩子终身发展的奠基时期,要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3.提高普通高中办学水平。
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十二五”期间,我区要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步伐,2011年将东联现代中学建成自治区示范高中。再新建一所高中,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职)中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
深入推进高中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提高课程的选择性,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引进有专业资质的高水平外教,创建国际班,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有初步国际交往能力的一大批学生。加快与美国加州阳光教育中心的合作办学项目。继续扩大重点院校生源基地建设。面向全国招聘一线课改教研专家组建高中教研室,以打造名师队伍,创建高效课堂为抓手,走特色发展、优质发展之路,不断提升学校竞争力,大力培养名优毕业生,提高名校入学率。将打造高中品牌教育作为实现教育科学发展的切入点。
4.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主张联合办学、开门办学,充分发挥职教中心作用,构建经科教结合、产学研一体,跨区域、跨行业联合办学的职业教育发展运行机制。为特别有实力的合作对象提供办学支持,努力扩大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规模,制定完善与奇瑞集团人才合作培训
项目。增设动漫设计、电子商务专业等专业,为信息产业园区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坚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的方针,到2015年,职普比例达到5:5,并且每年完成2万劳动力转移就业、再就业培训。从2011年起,凡与东胜指定企业签订一定年限就业协议的职高、高职学生,由财政支付其学费和实训费,实现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全免费。2012年再新建一所职业高中。
深化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以技能训练为核心,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根据鄂尔多斯市经济、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设置专业和调整专业结构,改革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满足各类求学者的学习需求,为打造区域性现代化城市核心区和全国一流县域经济体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
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进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训工作。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建设东胜现代服务业管理学校,力争用3至5年的时间建成自治区级示范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使我区职业技术教育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进入自治区先进行列。
四、发展策略
为保证以上目标的实现,“十二五”期间,要重点抓好十大工程:
1.校园安全工程。
校园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必然要求。要始终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对不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校舍进行全面抗震加固,彻底消除中小学校舍危房,新建中小学全部按照国家建设标准实施。重视和加强学校综治安全工作,努力维护学校安全与稳定。建立学校安全工作长效管理机制,形成配套完善的学校安全监管体系,落实学校安全主体责任,完善学校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学校安全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学校安全工作管理网络平台,校内安全视频监控平台,链接学校与公安安全管理共享平台,使人防、物防、技防有机结合,相互补充,严密防范校园恶性突发事件。加强预防突发事件的安全演习,抓好学校安全专项整治,4
持续深入开展学校安全检查、隐患排查治理。2011年起,为各学校、幼儿园配备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通,应急处置能力较强的专职安保队伍,把学校建设成为最安全的地方,平安校园达标率100%,学校安全工作达到全国先进水平,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2.校园文化建设工程。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学校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随着我区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对校园文化建设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为学生、教师、学校三位一体的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提炼体现时代要求的办学育人理念形成学校的思想文化,培育优良的教风、学风、校风以形成学校的精神文化,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以形成学校的制度文化,通过全员参与,开展各种文明创建活动形成学校的行为文化,通过加强学校的硬件环境建设形成学校的物质文化。校园文化建设要遵循教育性、整体性、个性化、实践性、参与性、创新性原则,要与时俱进,坚持弘扬时代主旋律,体现发展主题,培育时代精神。要主动变革,积极促进校园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的互动,在互动中重建,在互动中不断生成、发展学校文化,最终形成文化管理这一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
3.队伍素质提升工程。
强教育必先强教师,东胜区要成为中国中西部教育强区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一是着力加强师德建设。大力倡导“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高尚精神,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奖惩和定期表彰制度,引导广大教师努力成为受学生爱戴、让家长满意的教师,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满意度达到90%以上。
二是加大教师培训力度。落实中小学教师培训专项经费,保证教师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北师大、华东师大、东北师大三个教育管理干部与骨干教师培训基地的作用,并将其扩大到北大、清华等院校。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每五年进行一次不少于240学时的全员培训。引导教师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努力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
能力和水平,全力打造一支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育管理干部队伍、教研员队伍和教师队伍。
三是健全教师准入制度、公开招聘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从源头上保证教师队伍质量。“十二五”期间,逐步提高教师准入门槛,幼儿教师主要从学前教育专业专科以上学生中招聘,小学教师主要从师范院校本科生中招聘,初中教师主要从教育部直属师范类院校优秀本科毕业生中招聘,高中教师主要从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优秀硕士生中招聘,从而使东胜区新补充教师整体水平提高一个层次。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继续面向全国引进名优校长与教师。继续开通绿色通道,引进特殊人才。
四是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业能力测试,将教师专业能力测试常态化,以专业能力测试为契机,以考促学、促研、促教,激发中小学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
4.优质教育普及工程。
随着基础教育的全面普及,群众对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择校热迅速升温。择校问题实际上是优质教育资源供需矛盾的问题,要从根本上消除这一现象,必须千方百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以满足群众的需求。
“十二五”期间,在“双高普九”各项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参照国家义务教育质量标准,借鉴教育发达地区成功经验,制定东胜区义务教育优质校评价标准,积极开展区级优质学校创建、评选活动,巩固、拓展、提升“双高普九”成果,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推动优质教育普及工程。“十二五”末,全区义务教育优质校达到80%,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再上台阶,为创建全国教育示范旗县(区)奠定坚实的基础。
5.高位均衡推进素质教育工程。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发展中求均衡,在多样化中求均等,在特色中求提高,努力形成教育的高层次整体均衡发展。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把 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紧密结合的德育工作网络,充分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加强家庭教育力度,充分开发家长和社会教育资源。
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积极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倡导并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中小学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结合我区“三园”区域建设,新建2处科技馆和青少年宫,加强学生社团的组织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积极举办艺术节、夏令营等活动,广泛参与国内外青少年文化交流。
重视体育和卫生工作,开展学生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体质,加强学生意志力培养。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科学安排学生的在校时间,推进阳光体育活动,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切实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青春期教育,使学生心理健康、体魄强健。
加强学校美育工作,优化学校艺术教育环境。落实因材施教原则,满足学生多层次追求。针对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特点,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努力提供适合不同对象的教育服务,使所有受教育者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多样化的、可持续的发展,为学生走向社会提供充分的教育准备。成立东胜艺术教育协会,组建师生艺术团体,提供专门的音乐厅、展览馆等艺术活动场所,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使艺术活动常态化,为师生提供展示才艺的舞台,不断推出精品,推陈出新,努力培养师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6.职业教育攻坚工程。
在我区的各级各类教育中,职业教育严重滞后,制约了现代产业的发展,使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十二五”期间,我们要举全区之力,打一场职业教育的攻坚战。以鄂尔多斯科技教育创业园区为平台,以资源整合为突破口,以培养各种实用技术人才为目标,办好2-3所中等职业学校,积极申办高职院校,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为打造职业教育强区迈出坚实步伐。
要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把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为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和实现向人力资源强区转变的现实选择和重
大举措,成立由区政府牵头,有关职能部门参与的领导机构,建立由教育、发展、财政、人事等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出台《东胜区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东胜区职业教育攻坚计划》,从政府职责、资金投入、发展目标、师资建设、就业及职业教育改革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各职能部门责任明确,统筹协调,分工协作,齐抓共管,切实增强推进职业教育攻坚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确保职业教育工作有规划、有行动、见成效。
推进职业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坚持开门办学,面向市场及本土实际调整专业结构,合理设置专业。加强职业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吸纳区内外知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促进校企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职业教育向特色化、品牌化、规模化方向发展。认真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为学生寻找就业出路,以就业促招生,形成良性发展,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经费,形成政府主导、学校自筹、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确保城市教育费附加不低于30%用于职业教育,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7.“数字教育”工程。
“十二五”期间,是我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抓住我区建设“数字东胜”的契机,加快“数字教育”工程的建设步伐,坚持“整体建设,分步实施,边建设,边应用,以应用促发展,以应用促提高”的工作思路,到2015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具有较高水准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做到互联互通,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建设数字化教育环境,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实施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培养学生、教师以及全民的信息素养,使全体学生达到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95%以上的教师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同时加快标准化考点和考场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地区教育现代化,实现地区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8.社会综合实践教育推进工程。
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加大对综合实践教育基地的投入,扩大综合实践教育基地的规模,完善社会综合实践教育的内容,深化社会综合实践教育的要求。2011年将新世纪综合实践活动基 8
地委托具有青少年活动管理资质的团队运营,进行教育合作,并将区内外29家教育效果良好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旅游景点、博物馆、警营、军营等拓展为师生社会综合实践教育基地,保证每个学生每学期有一周的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对学生进行道德、国防、法制、安全、环保、禁毒、科普等方面的教育,开设军训、摄影、平面设计、剪纸、编织、电子、陶艺、金工、木工、缝纫、烹饪等综合实践基础科目。扎实深入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综合实践课程资源,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为学生的未来和人生发展奠定基础,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9.中小学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工程。
为理顺管理体制,引入竞争机制,将学校承担的社会职能还给社会,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使学校和师生真正得到实惠,“十二五”期间,东胜区将着手中小学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重点从校园超市、校内餐厅、物业管理等方面进行。探索引进部分知名商场开办校园超市,真正做到家长放心,学生开心;探索校内餐厅由正规饮食公司管理的新路子,兼顾其公司的特征与公益的性质,学校不从中取利;在物业方面,转变过去由学校自己管理,养的人多,成本高,专业程度不高,服务质量上不去的现象,探索将清洁、水电、维修、绿化、安保等服务全部由专业物业公司管理,向社会购买服务。提高物业管理公司准入门槛,并引入竞争、淘汰机制。以校舍面积为基数,确定和提高办公经费标准,将后勤服务费用列入财政预算,保证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使校长能集中精力抓教育教学,为学校营造一种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10.教师幸福指数提升工程。
随着社会和教育自身对教师要求的提高,教师工作的强度逐渐增加,教师工作的压力逐渐增大,加之对教师的评价方式陈旧落后等因素,越来越多的教师表现出“职业倦怠”。这不仅严重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也影响着日常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怎样减轻倦怠,增强幸福感,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
“十二五”期间,我们要采取各种措施,克服教师的“职业
倦怠”,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要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从生活上和工作上关注教师的情感需要,力求做到“急他人所急、想他人所想”,主动帮助教师解决后顾之忧;经常组织教师进行体检,努力提高教职工的健康指数;成立心理咨询室,聘请心理专家为教师进行心理讲座,排解教师工作中出现的不良情绪,缓解教师们工作中的压力;坚持以人为本,把教师看作学校的主人,事业发展的根本,努力为教师营造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使学校成为教师的温馨家园;健全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创设教师自主发展的空间;积极推进民主管理,不断完善了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中的作用;加强工会组织建设,逐步健全教职工活动设施,大力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增强教职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解决部分教师住房问题。
五、保障措施
1.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依法加大教育投入。
把教育事业作为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布局中,予以优先和适度超前发展。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工作的统筹领导,把教育当作最大的民生工程,为教育多办实事,为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把教育工作的实绩列为党政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在坚持政府投入主渠道基础上,建立起财政投入、社会投资、企业出资和捐资办学等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进一步壮大东胜教育发展基金会,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出资办学,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要调整政府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提高教育经费支出比例,依法落实“三个增长”“一个比例”,力争在2012年,使财政性教育支出占我区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保障。
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学校与城市建设同步规划、适度超前的做法,充分发挥教育积聚人才、拉动经济的作用,严格坚持“幼儿园不出社区、小学入学服务半径不超过500米、中学入学服务半径不超过1000米”的原则。发扬“服务社区、组团布局、高标建设”的成功经验,按照自治区一类校标准规划建设所有新学校。
依据近3年来的全区总人口数及各学龄段学生人数情况,每1 10
万人口中有600名小学生、300名初中生、300名高中生、380名在园幼儿。
2011-2015年我区人口如达到100万,人口则增加54万,需要新建幼儿园45所、小学20所、初中7所、3所普高,2所职高。
2.深化教育改革,增强教育事业发展的活力。
深化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和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进一步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充分发挥校长依法自主办学的积极性。完善学校法人制度,增强学校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能力。推进校本建设,充分释放学校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率。大力推进教育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宽国际国内交流渠道。
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教职工全员聘用制、校长职级制。健全校长考核、培训、激励、监督、流动等制度,明确抓业务是校长的首要任务,坚持把校长聘任副校长落到实处、形成制度。坚持和完善教师“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约管理”的制度,把我区幼儿园“双向选择、从优组聘”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配套运行机制推广到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形成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使分配向一线教师倾斜。
深入推进教学改革。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以促进学生生动、主动、和谐发展为目标,形成具有区域特点和校本特色的现代课程体系。强化教学常规管理,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深化教学评价改革,落实研究性、实践性教学环节,不断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3.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发挥教科研的先导作用。
树立“科研兴校”意识,向科研要质量,向科研要效益,向科研要特色。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与能力,使教科研成为全区教师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动,逐步形成科学、高效、特色鲜明的区域教科研品质。2011年承办新教育实验第十一届年会,集中展示东胜教科研成果。新建全国第一所新教育实验小学。启动幼小中衔接教育实验课题,加强各级各类课题的网络管理。落实教研员学科负责制,研究解决学科教学中的各种问
题。继续组织开展区域教研、联片教研、网络教研、校本教研,通过跨区域的教育交流活动、区域内的学科中心组活动以及校内的集体备课组等活动,不断增强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与水平,使教科研更好地为学校发展、为教师发展、最终为学生发展服务。
4.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治教。
切实加强学校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广泛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学校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教师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努力建设一支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高素质的干部和教师队伍。
切实加强教育法制建设,把教育事业的发展纳入法制轨道。增强法制意识,不断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管理行为和办学行为,努力形成政府依法行政、社会依法参与、学校依法办学的良好局面。坚持政务、校务公开,加大教育执法力度,坚决查处各种涉及教育的违法事件。
5.加强教育督导。
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机构,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充分发挥专、兼职督学的作用,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综合督导与专项督导相结合,逐步建立科学的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在继续进行“高质量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督导检查的同时,加强对素质教育和区域教育发展整体水平进行定期的督导评估。积极探索社会中介组织参与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质量评估的有效途径、方式和方法。
6.扩大教育宣传。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舆论导向作用,在电视台开通教育专题频道,大力宣传教育法律法规,大力宣传党政领导和人民群众重教支教的典型事例,大力宣传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丰硕成果,大力宣传教育战线的先进模范人物,为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