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特岗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与应用复习大纲
特岗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与应用复习大纲
一、现代教育技术基础 1.教育技术内涵。
.2.教育技术发展。3.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改革。4.教育技术应用。
二、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 —-
(一)教学设计 1.需求分析。2.学习者分析。3.内容分析。4.目标分析。5.教学策略制定。
(二)教育技术基础理论 1.教育技术基本观念。
2.教育技术基本要素与过程。‘ 3.教育技术中的教师。4。教育技术中的学生。5.教育技术中的知识与资源。6.教育技术应用与角色。
(三)教学媒体理论 1.媒体与教学媒体。2.演示型教学媒体。3.交互型教学媒体。4.过程型教学媒体。5.评价型教学媒体。6.教学媒体发展。
三、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
(一)演示型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 1.演示型多媒体课件特征。2.演示型多媒体课件设计。3.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开发。4.演示型多媒体课件应用。4.演示型多媒体课件应用。
(二)交互型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 1.交互型多媒体课件特征。2.交互型多媒体课件设计。3.交互型多媒体课件应用。
(三)社会性支持软件教育应用
1.社会性支持软件类型及教育应用特征。2.社会性支持软件教育应用。
.
四、教育技术应用
1.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2.教育技术在自主学习中的应用。3.教育技术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4.教育技术在知识管理中的应用。h改育技术在学习评价中的应用。
特岗教师班主任工作常识复习大纲
一、班主任工作概述
(一)班主任工作的历史和现状
(二)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务
(三)班主任的角色期待与角色冲突 1.班主任是学岁产—.山
1.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守护者。2.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3.班主任是学校教育计划的贯彻者。4.班主任是各任课教师的协调者。
(四)班主任的素质与要求
(五)班主任的教育幸福
二、班主任主要工作内容
(一)了解学生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1.班集体的教育价值。2.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三)班级日常管理 1.个别教育。2.建立学生档案。3.操行评定。+一
4.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四)班级危机管理
三、班主任工作的原则、方法与艺术
(一)班主任工作的原则 1.学生主体原则。2.因材施教原则。3.集体教育原则。4.民主公正原则。5.严慈相济原则。6.以身作则的原则。
二,班主任工作的方法 1.说理教育法。2.激励法。3.榜样示范法。4.角色模拟法。5.暗示法。6.契约法。
(三)班主任工作的艺术
四、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一)班级活动内涵
(二)班级活动的类型 1.思想道德引领类班级活动。2.学习提高类班级活动。3.个性发展类班级活动。4.社会适应类班级活动。
(三)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原则 1.生命化原则。2.民主化原则。3.个性化原则。4.开放化原则-
(四)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的过程
(五)班级活动的评估与拓展
特岗教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复习大纲
一、课程理论与实践
(一)课程概述
1.课程的概念。
果程类型。.3.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4.课程理论流派。
(二)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的内涵。2.课程目标制定的因素。3.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f三,课程资源 „„:上-1.课程资源的内涵与类型。2.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四)课程设计 1.课程内容的选择。2.课程组织。3。课程设计模式。
(五)课程实施 1.课程实施的内涵。2.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3.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4.迈向成功的课程实施。
(六)课程评价!.-1.课程评价。
2.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3.课程管理。
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 1.新课程改革的背景。2.新课程改革的目标。3.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理论与实践
(一)教学概述 1.教学的概念。2.教学的基本任务。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二)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三)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2.教学过程的本质。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四)教学组织形式 1.班级授课制。2.个别教学。3.分组教学。
(五)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的内涵。2.常见的教学模式。
(六)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的概念。2.教学评价的功能与意义。3.教学评价的类型。4.教学评价的原则p
四、教学技能与教学智慧
(一)课堂教学基本技能 1.导入技能。—-一„ 2.提问技能。3.讲授技能。4.板书技能。5.结课技能。6.“三笔字”技能。
(二)说课 1.说课的类型。2.说课的内容。3.说课的评价。
(三)教学智慧
五、课程与教学研究
(一)教育论文的写作。1.教育论文的含义。2.教育论文的结构要求。3.撰写教育论文的一般步骤。
(二)教育叙事的写作 1.教育叙事的概念。2.教育叙事的特点。3。教育叙事的分类。4.教育叙事的标准。5.教育叙事的写作。
(三)教育随笔的写作 1.什么是教育随笔。2.教育随笔的特点。3.教育随笔的结构。4.教育随笔的写作。—
(四)教育刘》叫”
(四)教育案例的写作 1.什么是教育案例。2.写教育案例的作用。3.教育案例的结构要素。4.教育案例写作应注意的事项。
(五)教学反思的写作 1.什么是教学反思。
鸾。移什么。
2.“教学反思”思什么。3.如何写好教学反思。4.教学反思的内容。5.写好教学严/6l: 5.写好教学反思的方法。6.写教学反思的注意点。
(六)教学工作计划的写作 1.教学工作计划的概念。2.教学工作计划的分类。3.教学工作计划的特点。4.教学工作计划的结构。
(七)教学工作总结的写作 1.教学工作总结的概念。2.教学工作总结的结构。3.教学工作总结的撰写要点。
特岗教师德育和师德教育复习大纲
一、德育范畴、功能、目标与内容
(一)德育范畴 1.小德育与大德育。
2。我国“大德育”形成的历程。3.我国大德育出现的原因。
(二)德育功能 1.德育的个体性功能。2.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三,德育目标
1.德育目标及其分类。
2.新时期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
乙
(四)德育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2.集体主义教育。3.德目教育。4.民主与法制教育。5.理想教育。6.心理品质教育。
二、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一)品德要素的发展 1.道德认识的发展。2.道德情感的发展。3.道德行为的发展。
(二)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品德发展是诸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品德发展是个体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的。3.心理内部矛盾是个体品德发展的动力。4.个体品德的发展与形成具有长期性与反复性。
三、德育的原则与方法
(一)德育原则
1.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原则。2.疏导性原则。3.长善救失原则。
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5.灵活施教原则。
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7.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二)德育方法 1.说服法。2.陶冶法。3.榜样法。4.锻炼法。,5.奖惩法。
四、师德与师德规范
(一)师德概念
.1.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2.师德与教师道德之间的区别。
(二)师德规范
1.师德规范的基本范畴。
2.师德规范的核心内容及其解析。3.我国师德规范存在的问题。‘
五、师德教育
(一)加强师德教育的必要性 1.教师职业特性的要求。2.教师劳动特点的要求。3.当代教育变革的要求。4.来自师德现状的要求。
(二)师德教育的方式与途径 1.职前教育中的师德教育。2.职后教育中的师德教育。
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2008年9月1日颁布
特岗教师教育政策法规复习大纲
一、教育法基本理论
(一)教育法概述 1.教育法的含义。
2.教育法的特点:教育法作为一般社会规范和法律所具有的特点、;教育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和法律的特点。’教育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和法律的特点。/.:: 3.教育法的功能。:
(二)教育法律关系
1.教育法律关系概述:概念、特征、类型。
2.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内容: 3.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三)教育法的渊源
1.宪法:规定了教育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立法依据、规定了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法律规范。2.教育法律。3.教育行政法规。4.地方性教育法规。5.自主性教育法规。6.教育行政规章。
二、教育法的制定、实施与监督
(一)教育法的制定 1.教育法制定的含义。
2.教育法制定的程序:教育法律议案的提出、审议、通过、公布。
(二)教育法的实施 1.教育法实施的含义。
2.教育法实施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3.教育法的遵守。
.4.教育法的适用。
5.教育法效力: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对人的效力。
(三)教育法的监督 „ 1.教育法监督的含义。
2.教育法监督的类型: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社会的监督。
三、教育法律责任与教育法律救济
(一)教育法律责任 1.教育法律责任的含义。
2.教育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有损害事实的存在、损害行为违反教育法律、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3.教育法律责任的类型: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
(二)教育法律救济
1.教育法律救济:教育法律救济的含义、特征。,:,:
2.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行政渠道、司法渠道、仲裁渠道、调解渠道。3.教育申诉制度:教师申诉制度、学生申诉制度。„,、一 4.教育行政复议:教育行政复议的含义和特征、受案范围、程序。5.教育行政诉讼:概念和特征、受案范围、管辖、程序。
四、学校、教师和学生
1.学校:学校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违法行为与预防、学校安全教育。2.教师:教师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国家教师制度、教师违法与,预防。3.学生:学生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未成年人保护与犯罪预防。4.学校安全教育。
五、教育政策的基本理论
(一)教育政策概述
1.教育政策的含义:教育政策的概念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区别、教育政策的功能。2.教育政策的类型和体系结构。
(二)教育政劈的制定、执行、评价与监控 1.教育政策的制定。2.教育政策的执行。3.教育政策的评估。4.教育政策的监控。
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5.《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lO-2020年)》(摘要)
特岗教师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
一、教育心理学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3.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二)教师的专业成长
1.从新教师到专家教师:新教师的特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2.专家教师的特点:专家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异、教学专长、心理品质。
3.教师的成长及培养:影响因素、教师发展中的刻意训练、塑造完整的教学人格。、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与教育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基本观点、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2.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基本观点、在教育上的意义。
(二)社会化发展与教育
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含义、教育意义。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含义、教育意义。3.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三、学生个体差异与教育 —)学生的认知差异 1.认知方式差异。2.认知能力差异。3.认知结构差异。4.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二)学生的性格差异 1.性格的概念。
.2.性格的个别差异。3.性格差异的鉴定。
.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三)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1.特殊儿童的概念。2.特殊儿童的类型。3。特殊儿童的教育。
四、学习与学习理论
(一)学习的概述 1.学习的定义。遗 2.学习的生物与社会意义。
3.学习的分类:我国流行的学习分类、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分类、广义知识观的分类。
(二)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1.经典条件作用。2.操作条件作用。3.社会学习论。4.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三)认知主义的学习观
1.早期的认知学习研究:格式塔心理学家的顿悟说、托尔曼认知地图论。
2.现代认知学习观: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信息加工理论。
(四)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建构主义的不同倾向。‘ 2.不同建)f义学习观的主要分歧。
. 2.不同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要分歧。3.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共同点。4.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教学含义。
(五)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1.人本主义心理学概述。
2.马斯洛与康布斯的学习理论:马斯洛的学习理论、康布斯的学习理论。,.罗杰斯的学习理论: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自由为基础的学习L原则。4.人本主义思想在教育上的实验。
五、广义知识的学习
一)陈述性知识的学习1.陈述性知识的表征。
2.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和条件(六步三段两分支)。—’3.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与保持的策略。
(二)智慧技能的学习1.知识与技能的关系。2.程序性知识的表征。
3.智慧技能的习得过程和条件:智慧技能的层次、辨别技能的形成、概念学习、规则学习。
(三)认知策略的学习1.认知策略的性质。2.认知策略的分类。
3.认知策略学习的一般过程和特点。4.认知馋伞学习的条件。
六、动作技能的学习
(一)动作技能的性质 1.动作技能的含义。2.动作技能的分类。3.熟练操作的特征。
(二)动作技能的习得与保持 1.动作技能学习的理论。
2.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与习得的指标。豳匡 3.动作技能的保持。
(三)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
1.有效的指导与示范:指导与发现的比较、指导内容的影响、指导方法的影响、示范。2.练习:练习的分布、练习中的整体与局部;心理练习、练习中的情
婪干扰效应。
3.反馈:反馈的含义与分类、反馈在动作技能学习中的作用。
七、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改变日医
(一)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1.态度的含义。
2.态度的学习的过程与理论。3.促使态度改变的方法。4.巩固态度的方法。
(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1.价值观概述。
2.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八、问题解决与迁移
(一)问题解
决
1.问题及问题解决。2.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4.问题解决的策略。5.问题解决与创造。
(二)为迁移而教 1.学习迁移概述。2.传统迁移理论。
3.当代的迁移理论及其教学含义。4.为迁移而教的一般建议。
办、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概述
;1.动机与学习动机。2.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3.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4.学习动机的分类。
(二)学习动机理论 1.强化论。2.需要层次说。3.自我效能感理论。4.成败归因理论。5.成就动机理论。
(三)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
1.内部条件: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成就与年龄特点、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学生的焦虑程度。
2.外部条件: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教师的榜样作用。
3.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的培养、学习动机的激发。
十、学习的测评
(一)测评理论概述 1.测评中的基本概念。2.测量与评价的功能。3.测量与评价的主要类型。4.有效测评的必要条件。
(二)教师自编成就测验的技术 1.教师自编成就测验的步骤。2.常见题型的编制技术。
第二篇:2014江西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知识大纲: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与应用
2014江西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知识大纲: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与应用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易公教育小编解读,教育综合基础知识主要考查作为一个合格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教育理论基本素质,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即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教育政策法规、德育和师德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班主任工作常识、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与应用、时事政治等,是中小学各学科教师招聘考试的必考科目。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与应用
一、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
(一)教育技术内涵:技术与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技术94定义、教育技术的本质特征
(二)教育技术发展
1、视觉教学
2、试听教学
3、试听传播
4、教育技术
(三)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改革
1、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
2、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
二、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
(一)教学设计
1、什么是教学设计
2、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
(二)教学媒体
1、媒体与教学媒体
2、教学媒体的类型
3、教学媒体的发展
4、现代教学媒体(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
三、教学资源
(一)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
1、演示型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
2、交互型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
(二)网络教学资源
1、网络教学资源开发
2、社会性软件教育应用(Blog、Wiki、QQ)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念
1、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2、洗洗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与目标
(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形态
1、作为获取信息的工具
2、作为创设情景和自主探究的工具
3、作为协作学习和讨论交流的工具
4、作为构建知识和创作实践的工具
(三)信息化教学环境
1、多媒体教室
2、多媒体网络教室
(四)信息化教学设计
1、信息化教学的特点
2、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原则
3、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4、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典型模式:Webquest
附录:必读教育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3、教师资格证条例
4、《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精选)
5、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精选)
7、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
8、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第三篇: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与应用答案与试题(最新)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与应用》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教育技术基本要素包括:(人、学习资源、过程)
2.从整体上来讲,学习策略分为四类:(主动性策略、社会性策略、协作式策略、情景性策略)3.演示型教学媒体主要包括:印刷、广播、电视、(动画、网页、流媒体和课件)4.过程型教学媒体主要包括各类网络交流工具,如:Email、(QQ、BBS、Blog)5.演示型多媒体课件设计一般包括:(教学设计、媒体素材设计与制作、课件合成)6.常用的演示型多媒体课件设计开发工具有:(Powerpoint、Flash、Autherware、概念图)7.认知领域目标可以分为六个等级,从低到高依次是:(1)识记(2)理解(3)应用(4)分析(5)综合(6)评价)8.按价值标准分类,教学评价可以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9.ABCD学习目标编写法包含的四要素是指(教学对象、行为、条件 和标准)10.作为一名教师,为了更好地从事教学科学研究,避免不了要作一些调查研究,调查方法一般包括(访谈法、观察法、文献法)
二、判断题
1、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阶段目标是:2000年底前,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5年底前,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8年前,所有的初级中学以及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并争取尽早在全国80%以上的中小学校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错)
2、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小学阶段的内容安排中,建议学生可以使用计算机绘图工具的复制、移动、翻转和旋转等功能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以及使用“缩放选定图形”的功能认识图形的相似。(对)
3、介绍板块构造学说,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的板块构造这一宏观变化加以演示,弥补了地理模型也难以展现的宏观世界的动态变化。(对)
4、通过网络搜索有关人类迫害大自然造成严重后果的案例,以及最新的环境保护的进展和举措等,能够实现让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具体内容目标。(对)
5、一氧化碳的毒性实验可以让学生自己做,不必运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模拟。(错)
6、信息技术的集成性、情景性、真实性、交互性和动态、非线性的信息组织方式等特点并不能解决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少、慢、差、费”现象。(错)
7、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出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综合应用各种数学知识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对)
8、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和谐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对)
9、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我们进行自我调节学习,其关键不在技术本身,而在我们对学习进行“调节”的意识。(对)
10、电子邮件调查法属于被动调查法。(对)
11、情景模拟直接教学生一些规则和程序。(错)
12、将信息技术整合于提问与回答,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发挥回答活动的互动特点,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对)
13、在信息技术整合课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一些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的学习者特征。(对)
14、展开讨论和交流时,教师应注意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有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对)
15、1996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国情咨文中指出,2000年美国必须实现100%的学校与国际互联网连通,并建议国会通过立法使美国从小学到大学都实现“校校通工程”(错)
16、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前,首先要考虑社会、学生、家长以及课程四个因素。(错)
17、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之时,合理的教师专业知识是T结构,它是一种复合的立体的知识结构,横线表示学科知识之外的知识要宽泛,竖线表示精深的学科知识,是“博”和“专”的统一。(错)
18、帕金斯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核心是问题、疑问、议题、案例或者项目、相关案例、信息资源、认知工具、对话/合作工具、社会性的/情境性的支持系统。(错)
19、在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我们要明确所要整合的是什么类型的课程。比如,从课程功能作用来划分,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错)
20、多学科主题整合的特点是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综合地活动或形成所需的知识、技能、思考能力等。(错)
2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第四个阶段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错)
22、图形、色彩和声响能增强操练和练习能力的吸引力。例如,当学生答错时,计算机程序随机放一段低沉的乐曲,或随机呈现一幅鬼脸图,这样能提高答题效率。(错)
23、“小整合论”比较理论化、宏观化一些,“大整合论”比较接近教学实际、微观一些。(错)
24、案例是对教学过程的记录和分析,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困惑性、创新性等特点。(对)
25、在进行教师培训时,锯齿模式认为应将技术的培训与教学思想以及学科知识的培训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统一于共同的目标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它的假设是:在整合中提高技术。(错)
26、我国的新课程标准虽然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要求,也给出了一定的建议和案例,但与发达国家的课程标准相比,在可操作性上还欠缺较多。(对)
27、教育研究最根本的不在于形式上遵循某些规矩,而在于对“研究”之内在精神的尊重,更多的是一种研究的态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对)
28、教师是整合的主体,对教师的评价是整合评价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对)
29、在小学语文古诗《鹅》的教学目标中,“能用自己的话将各诗句的意义表达出来”的教学目标属于操作技能。(错)30、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综合实践活动,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对)
31、地理、历史、思想与品德都属于自然科学。(错)
32、计算机操练和练习反馈的设计是关系到操练与练习软件成败的至关重要的内容。任何计算机操练与练习的反馈,都需要遵循一定的反馈原则。
(对)
33、整合的教学情境是指使用电脑、多媒体和网络。
(错)
3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的简单过程,存在着固定的模式,教师只要掌握这个模式,就能在教学中应用自如。(错)
35、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广度则可以划分为完善型和创新型。(错)
36、整合课程实现的是学生的经验整合、社会整合和知识整合。(对)
37、认知学徒制是一种典型的认知主义教学模式。(错)
38、将气旋与反气旋运动过程设计成三维立体图与二维平面图结合运用的表现形式,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气旋中心气流以及反气旋中心气流辐散下沉导致凝云雨或晴朗天气的全过程。使学生能直观的认识气旋与反气旋。(对)
39、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使得学生从“听”数学的学习方式,改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做”数学。(对)40、美国学者古德莱德认为正式的课程是指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错)
三、单项选择题
1(A)是信息技术与教学中的部分环节相整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初始阶段 A、部分整合B、全程整合C、完善整合D、创新整合
2、数学环境中的社会环境包括(D)
A、硬件摆放、座位安排、交流合作形式B、课堂氛围、课堂管理、硬件摆放 B、课堂氛围、座位安排、交流合作形式D、课堂氛围、课堂管理、交流合作形式
3、学校在教师培训组织工作上可以实施(A)的策略。A、以点带面、分层推进B、从面到点、从上到下 C、从上到下、逐层推进D、以点带面、逐层推进
4、(A)的功能是把浏览器的窗口分割成几个区域,可在各区中显示不同的网页。A、框架页B、导航页C、视图D、备注
6、在进行教师培训时,认为“教学思想和计算机技术两维应互相交替进行的”是(C)A、分离模式B、整合模式C、锯齿模式D、交替模式
7、在小学高年级段的数学标准与信息技术整合点中,在空间与图形部分,学生可以(A)A、操作几何画板等相关软件,探索各平面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B、操作相应课件,探索小数、分数、百分数之间的关系 C、使用电子表格或者数据库来记录、处理和交流他们的发现 D、就困惑的问题通过电子邮件与学科专家进行交流,并使用word写作综合课题研究报告
8、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小学阶段的内容安排中,在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要求学生掌握(C)
A、多媒体作品的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展示 B、多媒体作品的创作,多媒体作品的编辑 C、多媒体作品的编辑,多媒体作品的展示 D、多媒体作品的设计,多媒体作品的制作
9、综合实践课主要包括(A)几部分。
A、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B、信息技术教育。合作性学习,社会实践,劳动技术 C、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实践,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D、信息技术教育,合作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10、(A)是学校情景中通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学生大多是无意接受隐含环境中的经验。
A、隐性课程B、学科课程C、显性课程D、活动课程
11、网上写作实验室是因特网上一类重要的写作资源,下面的(D)不是它的写作辅导方式。A、实时性的聊天
B、电子邮件
C、BBS
D、在线练习
12、教师可以让学生使用传感器觉察和比较各种声音,来讲授(C)。
A、热现象
B、光的传播
C、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D、简单电路
13、下面(D)是综合应用与信息技术的链接中的内容标准。A、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B、用折纸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C、能根据给出的在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D、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
14、(A)旨在使学习者建构起宽厚而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有效的问题解决技能;发展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技能;成为有效的合作者;并培养学习的内部动机。
A、基于问题学习
B、有意义的学习
C、资源型学习
D、网上合作学习
15、(A)是指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学习者通过核查,一旦发现了问题,就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A、自我调控
B、自我监察
C、自我管理
D、自我评价
16、关于操练与练习型软件的教学反馈,说法正确的是(C)。A、反馈时直接指出正误
B、采用图像和声响形式的反馈效果比文字反馈好。C、要提供即时的反馈
E、整个操练和练习的教学活动完成以后,不必对学生的进步情况做出反馈与分析
17、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A)的兴建而提出来的。
A、“信息高速公路” B、“2016战略”
C、“全国学习网”
D、“国家高速信息网”
18、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教学设计指导原则不包括(B)。A、接近性原则
B、定向与回忆
C、反馈原则
D、强化原则
19、下面的(D)是地理课程知识的特点。
A、过去性
B、具体性
C、多样性
D、时空跨度大
20、Powerpoint所提供的(B)功能,可对幻灯片进行超文本链接,从而可使对幻灯片由顺序放映的线性结构,变为人为控制放映顺序的超文本结构。
A、自定义动画
B、动作设置
C、预设动画
D、自定义放映
21、与“知识点之间逐层递进深入”的教学信息组织结构相对应的软件导航是(B)。A、有线性的横向导航 B、线性的纵向导航
C、非线性的树状导航 D、非线性的网状导航
22、新内容与学生的原有观念之间存在三种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其中,新内容属于原有观念属于(B)。A、上位关系
B、下位关系
C、组合关系
D、并列关系
23、在教学目标表述中,“发展态度和观念”的要求属于情感领域的(A)层次。A、形成价值观念
B、组织价值观念系统
C、反应
D、价值体系个性化。
24、在小学高年级段的数学标准麦收信息技术整合点中,在统计与概率部分的学习中,学生可以(C)。A、运用数学符号使用ICT交流运算结果
B、使用软件来考察经过平移和旋转后图形性质的转化和它们的效果 C、使用电子表格或者数据库来记录、处理和交流他们的发现 D、使用WORD写作综合课研究报告
25、[美]国际教育技术协会认为小学三—五年级的学生应该能够(D)。A、评价电子信息资源的准确性、适当性、全面性、倾向性、个别性 B、评价电子信息资源的准确性、相关性、全面性、倾向性、差异性 C、评价电子信息资源的准确性、相关性、适当性、倾向性、整合性 E、评价电子信息资源的准确性、相关性、适当性、全面性、倾向性
26、在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小学阶段的内容安排中,在网络的简单应用方面建议学生应学会(B)。A、各种网络搜索技巧、使用电子邮件
B、用浏览器收集材料、使用电子邮件 C、各种网络搜索技巧、电子论坛使用方法
D、用浏览器收集材料、网页制作
27、完整的信息素养应包括(D)三个层面。
A、知识素养、信息素养、计算机技能
B、文化素养、文化意识、信息技能 C、文化素养、信息意识、计算机技能
D、文化素养、信息意识、信息技能
28、我国“校校通”工程的目标之一是:(A)争取使全国90%以上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都能上网。不具备上网条件的少数中小学校也可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育教学资源。
A、2010
B、2015
C、2008
D、2005
29、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A)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师生互动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A、教学内容
B、教学方法
C、教学模式
D、教学过程 30.在交流与讨论中,(D)的目的是小组学生解决共同的问题。A、头脑风暴 B、同步讨论 C、辩论
D、合作性讨论
四、简答题
1.简述计算机辅助学习的基本模式及应用。
答:
1、辅助学习式,辅助学习式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教师与学生交互对话的形式,完成对某个教学目标的个别化学习。
2、模拟环境式 对不容易在一般条件下实现的实验操作、技能等内容,通过计算机硬、软件及外部设备模拟、仿真实验环境或物理现象来创造实践条件。
2.现在教学中大量的运用各种丰富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请简述其在教学中的作用。答:1、有利于教学标准化
不同的教师在讲授相同的课程内容时常常选取不同素材使用不同的方法,课堂教学的组织也往往因人而异。使用教学媒体进行教学时,设计和组织过的相同的信息传递给所有的学生,供他们进一步学习、联系和应用,上面那种课程教学组织的“无序”将会大为减少。这对于规范教学,从而实现教学标准化是大有益处的。、有利于形成生动、有趣的教学
教学媒体具有吸引注意力的作用,例如,生动的画面和形象、动画、特技效果、声音效果、清晰的信息等,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大部分媒体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习者呈现和传递丰富的信息,并调动学习者的各种感官,使学习者容易接受和理解。特别是应用精心设计的教学媒体软件进行教学,可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有利于实施个别化学习3.简述教育技术的内涵。
答案:教育技术是在视听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于1970年由美国教育技术委员会向美国国会递交的报告中首次提出,后来经1972年、1977年和1994年三次修改后形成的一个完整概念,现行的“教育技术”定义中,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简称AECT)在1994年发布的有关“教育技术”的定义影响很大。我国对教育技术定义的讨论相当丰富,《中国电化教育》和《教育技术研究》杂志发表了几乎国内全部重要学者对教育技术定义理解的论文。
AECT‘94定义:教学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英文原文: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development,utilization,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该定义将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表述为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改变了以往“教学过程”的提法,体现了现代教学观念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从传授知识转向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重大转变。学习过程是学习者通过与信息、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认知过程,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所要利用的各种信息和环境条件。新的教学理论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能积极进行信息处理的主动学习者,而教师要提供能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信息资源和学习环境。从21世纪社会发展和人类发展的需求出发,建造一个能支持全面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创造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教育大系统。4.简述教育技术在教学改革中发挥的作用。
答案:
1、教育技术的应用使教学内容既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又能适应当前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趋势;
2、教育技术的应用促使教学手段现代化,从而为教学改革创造了条件。(1)多媒体教学实现了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2)网络教学为教学提供了充足的教学内容。
3、教育技的应用促使教学手段现代化,进而也加速了教学方法的现代化。5.教育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课堂教学应用、远程教育应用、自主学习应用、交流讨论合作学习应用、学习反思与评应用、创设学习情境的应用、知识管理应用。
6.简述交互型多媒体课件的特征?
答案:
1、创设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内
2、超大容量以及超链接性
3、提供交流沟通的交互平台
4、共享丰富资源以及个性化学习。
7.什么是社会性软件?说说社会性软件在教育中的应用形式。
答:社会性软件是构建于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络之上的应用软件。应用形式有:
1、Blog教育应用
2、WIKI教育应用
3、QQ教育应用。
8.QQ在教育中的应用形式主要有哪些?
答:通过聊天的方式对学生实施个别化辅导,通过群聊功能进行集体讨论答疑,建立匿名心理咨询热线QQ,解决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问题,建立班级QQ群进行班级管理,利用QQ文件传输和群共享功能来实现教学资源的传输和共享。
9.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哪些?
答:教育技术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模式、增强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从教学内容上看,教育技术集声、文、图、像于一体,使知识容量大,内容充实形象、更具吸引力,为学习者创造了一个更大的时空范围;从教学手段看,教育技术强调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三点一线的格局。
10.教育技术在自主学习中的应用有哪些?
答:
1、教育技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2、教育技术改变了学生的变流方式,从封闭的师生小圈子走向广阔的学习空间。
3、教育技术提供了多媒体学习资源。
4、教育技术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11.教育技术促进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具体有哪些?
答:
1、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促进学习者自主获取学习资源。
2、网络技术促进学习者获得广泛的导师指导。
3、网络技术促进学习者对问题的咨询、讨论。
4、网络技术促进学习者学习的交流、讨论经、合作。
5、网络技术促进学习者模拟与实验。
6、网络技术促进学习者记录和交流学习过程及经验。
7、网络技术促进学习者学习成果的发布、展示和交流以。
12.教育技术在学习评价中的应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1、通过提交电子作业评价学习
2、通过BLOG评价学习
3、通过跟踪学习过程评价学习
4、通过记录网络学习论坛、网络协作学习过程来评价学习
5、通过概念地图评价学习
6、通过展示学习成果评价学习
7、通过电子学档评价学习。
五、论述题
1.教育史上曾经发生过四次教育技术革命,请问是哪四次?请论述这四次革命确立了教学媒体的哪四个发展历史阶段。
答案:第一次革命是将教育的责任从家庭转移到专职教师和学校,它发生于原始生产方式解体、物质财富丰富到某些人足以离开物质生活资料方式过程之时;第二次革命以文字和书写工具的出现为前提,采用文字和书写作为与言语口授同样重要的教育手段;第三次革命是普遍采用教科书作为教学的基本依据,发生于17、18世纪印刷技术和造纸技术兴起时期;第四次革命是光、电、磁等现代新型科技广泛应用于教育,大约始于20世纪初,至今方兴未艾。
四个发展历史阶段如下:语言媒体阶段、文字媒体阶段、印刷媒体阶段、电子传播媒体阶段。
2.根据你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选取其中某一堂课的内容,对其进行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任务分析、教学难点分析和媒体的选择等方面的分析。答案:
一、分析学习需要
分析学习需要的目的:分析学习需要的目的是找出学习者目前的学习状态与所希望的学习状态之间的差距。
二、分析学习者特性)
分析学习者特性的目的是为了使教学系统能够提供适当的内容和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学习者特性分析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起点能力分析、一般特点分析以及认知风格分析。
三、编写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行为目标是用来描述学生行为或表现的。行为目标是关于课程而不是教学的。将行为目标混同于教学目标或课堂目标是不对的。行为目标是学习的目标,是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以此来证明学习的发生。因为学习不可能直接观察到,教师必须通过学生的表现来确定学习是否发生。行为目标如果编写恰当,是能够为教师提供参考的。
制定目标是为了便于客观的评价,而不是表达理想的愿望。目标的描述要以行为变化为依据,只有具体的、外显的行为目标才是可测量的。
四、分析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分析是对教学目标规定的期望水平以及如何将学习者的实际水平转化为这一期望水平所需要的各项知识内容的详细剖析过程。
教学内容分析的目的:
1、确定学习内容的范围与深度,这与“教什么”有关。
2、揭示学习内容中各项知识与技能的相互关系,为教学顺序的安排奠定基础,这与“如何教”有关。
五、选择教学媒体
(含媒体选择的依据)
注:关于个人专业方面的知识请在相关要点后进行扩展 3.论述在信息社会中应用教育技术的意义。答案:A.在信息社会的教育中,教育技术将以其独特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而发挥独特的作用。教育技术作为教育科学中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以现代教与学的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系统科学的方法与方法论探求提高教育教学效益、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理论与实践。
B.在信息社会的教育中,教育技术将以其特有的观念、思路、手段和方法而发挥独特的作用。教育技术作为教育科学中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以现代教与学的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系统科学的方法与方法论探求提高教育教学效益、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理论与实践。
C.教育技术着重研究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媒体,二是教学资源。
D.教育技术着重研究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过程,二是教学资源。
E.在信息社会中,优化的教学过程,合理地配置教学资源既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之所在,同时也是教育技术运用教与学的理论和系统方法对其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对象之所在。
F.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理论与实践,可以运用到信息社会中教育改革的各个方面。
G.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可以运用到信息社会中教育改革的各个方面。
H.在解决教育与信息社会总需求的不协调时,教育技术可以对这些要求是什么,差距在哪里,要满足这些要求,教育系统要投入的人、财、物是多少以及如何进行配置等作出诊断,并进而作出整体发展的规划来实现信息社会教育的价值。
I.在解决信息社会中教育的人才质量指标体系和教育内容与科技、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这一矛盾时,应用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技术就可以对教育目标进行设计,对课程体系和专业内容进行开发,从而得到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
J.在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扩大教学规模等方面,利用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效益的技术和方法,如教学媒体、学习资源、传播手段与方法的设计、开发、实施、评价和管理等就能使相应的目标得到更好的实现。
4.写出一般教学设计模式所包含的成分及顺序,并说明各成分之间的关系。一般教学设计模式所包含的成分是:
答案:A.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根据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对设计内容进行修改。
B.学习目标的阐明;教学策略的制订;
C.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学生特征分析; D.学习目标的阐明;教学策略的制订;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利用;
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E.教学设计首先应从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特征进行分析开始,考虑课程、单元及课时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对学生的初始能力进行评定,了解学生的一般特征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态度;
F.教学设计首先应从学习需要分析开始,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期望水平之间的差距;
G.其次需要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特征进行分析,考虑课程、单元及课时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对学生的初始能力进行评定,了解学生的一般特征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态度;
H.其次应从学习需要分析开始,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期望水平之间的差距;
I.然后需要阐明具体的学习目标,即学生通过学习应该掌握什么知识和技能;接下来再确定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的途径,其中应考虑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或教学资源。
J.然后对教与学的行为做出评价,根据评价提供的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对设计内容进行修改。
K.最后需要阐明具体的学习目标,即学生通过学习应该掌握什么知识和技能;接下来再确定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的途径,其中应考虑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或教学资源。
L.最后对教与学的行为做出评价,根据评价提供的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对设计内容进行修改。
第四篇: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复习大纲专题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复习大纲
第一章 绪论
产品开发的重要性;制造活动的定义;生产类型与组织形式;零件的制造过程。重点要求:制造活动的定义;生产类型与组织形式;零件的制造过程。
第二章 切削过程及控制
基本概念;刀具角度;刀具种类;刀具材料;刀具选用;金属切削层的变形;切屑的类型及控制;切削力;切削热和切削温度;刀具的磨损与破损、刀具生命及刀具状态监控;切削用量;磨削机理
重点要求:刀具的角度;刀具的材料;切削力;磨削机理
第三章 基准及其工件安装基础
机床夹具的概念、用途和分类;基准概念;定位原理及其夹紧机构;定位误差及其计算;工件的安装方案设计。
重点要求:定位原理及其应用;夹紧的基本概念;定位误差计算。
第四章 机械加工方法与装备
车削、铣削、刨削、磨削、钻削和镗削加工方法;机床的基本结构、分类和型号。
重点要求:常用机床和加工方法的分类、特点及其主要和应用。
第五章 机械制造质量分析与控制
机械加工精度与误差;工艺过程的统计分析;机械加工表面质量。
重点要求:工艺系统几何误差;工艺系统受力变形引起的误差;工艺系统受热变形引起的误差;内应力重新分布引起的误差;加工误差的正态分布规律及其计算与分析方法; 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对机器使用性能的影响;影响表面粗糙度的因素;影响加工表面物理机械性能的因素。
第六章 工艺规程设计
工艺规程及设计原则和所需的原始资料;工艺规程设计的内容和步骤;工艺路线的拟定;加工余量的确定;工序尺寸及公差的确定;时间定额的确定;工艺方案的经济分析;机器装配与装配工艺系统图;装配精度与尺寸链;保证装配精度的装配方法;装配工艺规程设计;机械加工工艺性评价;机器装配工艺性评价。
重点要求:工艺规程设计的基本概念与方法;零件工艺规程设计;机械加工工艺尺寸链的计算;常用装配方法及其部件(或产品)的装配方法确定;面向不同装配方法的装配尺寸链计算。
注:教材后面的思考和练习题要求了解及掌握。
第五篇:特岗教师公共基础整理
1、教育的构成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环境)。
2、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3、教师承担着培养合格社会成员、延续人类发展的重要职责。
4、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5、狭义的教育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所期望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6、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们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
7、生物起源说:法国勒图尔诺和英国沛西●能
8、心理起源学说:美国孟禄
9、劳动起源学说: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原因:(1)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机体的发育,脑的发育,手,语言的产生)(2)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人类劳动中积累了一定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为了使社会不断延续发展,年长的一代必须把人类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技术传授给年轻的一代。人类在劳动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如某些风俗习惯、行为规范、宗教信仰等,为了使年轻的一代适应现存的生产关系,年长的一代也必须使年轻的一代掌握这些生活经验。教育跟劳动、语言、意识一样,都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想象。
10、依据生产力水平可将教育分为:原始教育、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
11、古代教育包括奴隶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我国夏代有了最早的教育形态,到了商代,最早的学校产生了,并产生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西周以后,我国的教育已经具备较完备的体系有国学和乡学之分。此时的教育以礼乐为中心称为六艺教育,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到了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开始实施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统治,从此儒家教育思想占据思想文化方面的正统地位。宋代以后,《四书》、《五经》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同时也是科举考试的主要依据。
12、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
13、二十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14、教育学的发展可分为三大阶段:一是教育学的萌芽,二是教育学的创立,三是教育学的发展。
15、孔子:“不悲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身作则)
16、《学记》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学专著。“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不陵节而施”“学不躐等”(循序渐进)“长善而救其失”“禁于未发”“教学相长”。
17、苏格拉底以雄辩和答青年智者问文明。这种问答发分三步:一苏格拉底讽刺(认为是使人变聪明的一个必要步骤)第二步叫定义,三是助产术。
18、柏拉图,《理想国》认为肉体是灵魂的影子,灵魂才是人的本质。灵魂是由理性、意志、情感三部分构成。根据这三种品质在人德行中所占主导地位情况,柏拉图把人分为三种集团等级:一用智慧管理国家的哲学家,凭借勇敢保卫国家的军人,受情绪驱动的劳动者。
19、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认为“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这里的每一个公民是不包括奴隶的)
20、教育学的创立:1632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其为人。”
21、英国洛克,白板说,《教育漫话》,认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始于教育之故”。
22、法国卢梭《爱弥儿》,宣扬自然主义教育,认为人为的强加的教育是坏的教育,让儿童顺其自然发展才是最好的教育,甚至越是远离社会的教育越是好的教育。
23、德国康德,肯定个人的价值。
24、瑞士裴斯泰洛,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的、和谐的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和力量。《林哈德与葛笃德》
25、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角度来看,通常以德国赫尔巴特1806年《普通教育学》为标志。赫尔巴特被认为是传统教育派的代表。第一个尝试按照心理学活动的规律来分析教学过程的教育家。
26、美国教育家杜威1916年《民主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杜威被视为现代教育代言人。“从做中学”。27、1939年凯洛夫《教育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1951年被译成中文对我国教师产生重大影响。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28、教育现象是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29、广义的教育目的指人们对受教育者得期望,即,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什么样的结果。30、狭义的教育目的指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提出的总的要求。
31、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32、教育目的的功能:定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
33、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从三方面把握:一,智力和体力的尽可能多方面发展。二,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三,智力和体力的统一发展。
34、我国的教育目的:1999年6月,《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5、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和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生存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法规、法律、条例等)。
36、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的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7、教育制度的性质、状况及其发展,主要是由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因素决定的。(首先,教育制度守政治经济制度制约。其次,教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所制约。再次,教育制度受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最后,教育制度还受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制约。38、1902年“壬寅学制”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1903年“癸卯学制”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39、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规定了中小学实行“五三三制”。
40、我国现行学制的改革主要体现在:
一、适度发展学前教育。
二、切实普及义务教育。
三、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四、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41、政治经济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
4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
一、教育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二、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三、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43、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就是把人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关键在于能否遵循人的发展规律。
44、人的发展包括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人身体的发展又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增强两方面;人的心理发展包括认识的发展(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和意向及态度(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
45、从教育学的角度说,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是指青少年的身体发展、知识技能的获得,以及思想品德的形成,亦是德智体美诸反面的发展。它不是本能的完善,而是由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结果。
46、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47、个体身心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48、人的力量指人的身体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综合。
49、潜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标志。
50、个性亦称人格,是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状态,具有整体性和独特性。
51、我国现行的中小学实施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包含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五个方面。
52、五育之间的关系:
一、五育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德、智、体、美、劳作为全面发展的不同发面,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德育关注的是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及如何做人处事的问题;智育是如何提升人内在能力;体育着重改善人身体素质;美育提升人对美德欣赏和创造能力;劳动技术教育是为受教育者未来的职业生活而进行的精神和技术的准备。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应坚持“五育”并举,防止片面失衡。
二、“五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五育”并举不是平均主义,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智育为其他方面的教育提供着科学知识和智慧基础,没有科学知识和理性力量的支撑,人的品行、美感、劳动技能的教育都无法进行。而德育解决的是人的发展的社会价值发面的问题,保证教育的大方向,具有根本意义,因此,德育和智育更具有基础性。强调德育和智育并不意味着可忽略其他教育的作用。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一个统一整体。
53、终身教育。法国朗格朗,20世纪50年代。
54、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55、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56、教师的职业角色有: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父母与朋友、研究者。
57、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
58、教师职业专业化条件:(1)、学科知识素养;(2)、广泛的文化素养;(3)、教育专业素养。
59、教师的人格特征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60、学生的特点: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发展具有明显的特征(不仅表现在身体上,而且表现在心理上;不仅表现在发展速度上,而且表现在发展的深度和远度上。61、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和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不均衡性;差异性;整体性。
62、中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生理成熟期提前;思维活跃,但学习兴趣不高;价值观念多元化;自我意识增强;心理问题增多。63、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64、师生关系在教学上是授受关系,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65、终身教育是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的。66、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理论体系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分支,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同样重要。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进程的总和。
67、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等。
68、课程是实现学校教学目标的基本途径。
69、课程的分类: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70、基础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
71、课程目标以目的和目标的概括性程度为准则,可依次区分为四种不能的目标:教育目的(总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72、课程目标四个方面的规定性: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73、我国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及基础性三个基本特征。
74、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75、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教学时间;设备条件;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76、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等。
77、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和道尔顿式。
78、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优点:首先,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的培养人才。其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再次,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缺点:班级授课制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和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79、分组教学的优缺点:优点:与班级授课制相比,分组教学更切合学生个人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培养。缺点:很难科学的鉴别学生的能力水平;在对待分组教学上,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见常常与学校的要求相矛盾;分组后造成的副作用很大,往往使快班学生产生骄傲,使普通班、慢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降低。80、设计教学法由克伯屈提出。
81、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的基本途径。
82、教学的特点:(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和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83、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重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的主体部分,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
84、教育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85、孔子把学习概括为:学——思——行。
86、《中庸》对学习改口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87、荀子主张学习过程应是“闻、见、知、行”的过程。
88、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4)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89、教学过程的结构:(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90、我国中学的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91、教学模式的特性:操作性、简约性、针对性、整体性、开放性。92、教学评价的作用:诊断、激励、调节、教学作用。
93、教学评价的原则:客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指导性原则;科学性原则。
94、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段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知、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95、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96、德育的意义: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97、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段性、民族性、继承性等特性。98、德育目标的制定依据: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99、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社会通过教育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100、我国德育教育的基本方法有: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品德评价法。
101、当代最具有影响的德育模式: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学习模仿式等。
102、班级是校内行政部门根据一定的编办原则把几十个年龄和学龄相当、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的一个正式群体。
103、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104、班级管理的对象是班级中各种管理资源,包括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而主要是对学生的管理。
105、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106、班集体的基本特征: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机构;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集体成员之间的和谐氛围。
107、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包括: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生活准则以及一定的活动节律。
108、班集体教育时间分布主要由日常教育活动和阶段性教育活动两大部分组成,做涉及的内容有主题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109、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
110、班主任是学校里全面负责班级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班级的组织管理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团队组织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桥梁。
111、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知道班委会、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争取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配合;评定学生操行。
112、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班主任的职权影响力和个性影响力两个方面。班主任的领导方式分为: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三种。
113、课外活动是中学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教学大纲范围和学科课程教学之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课外活动主要包括:课外的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技术活动等。114、与课堂活动相比课外活动的特点:课外活动的自愿性和选择性;课外活动内容与形式的多样性;课外活动过程重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发挥。
115、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人主张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116、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育计划、教学大纲及教科书的系统化活动,课程设计的方法有主观法、客观法、实验法、经验法、活动分析法等。
117、品德包含三个基本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118、教师备课要写三种计划,这三种计划是:学期教学计划、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
119、我国中小学常用的以直观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参观法和演示法。
120、班集体是班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它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
121、班主任工作涉及面广,连续性强,时空领域大,因此必须抓好学期工作计划和具体执行计划的制定。
122、我国学校德育内容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德育的现实性,二是德育的理想性。
123、我国于1986年颁布了《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124、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遗传素质是生理前提和物质基础。
125、主张“教育即是生活,教育是经验的改组和改造,在做中学”的教育家是杜威。
126、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课程的是康德。127、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组织和培养班集体。128、中学课外活动的基本形式是:小组活动。
129、提出“泛智”的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
130、我国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包括: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131、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与教育物质。
132、教育的三种主要形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133、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本质区别在于: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34、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135、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136、认识包括:感觉、知觉、想象、思维等。
137、心理现象: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仰、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注意、感觉、知觉、表现和
想象、思维、记忆)
意向过程(需要和情感、动机和意志)138、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客观性原则、联系性原则、发展行原则、教育性原则、分析与综合的原则。
139、心理学三大主要势力:精神分析心理学(奥地利,弗洛伊德);行为主义心理学(美国,华生);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140、感知觉发展的最佳年龄是10—17岁。
141、中学生观察力的发展特点具体表现在:(1)观察的目的性增强;(2)观察更具有持久性;(3)观察精确性的提高;(4)观察的系统性和概括性的增强。
142、记忆的分类:按目的: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按方法:机械识记和理解识记;按内容:形象识记和抽象识记。
143、人的智力属于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感觉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144、创造性思维内部发展速度依次为: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145、14—17岁是中学生想象的顶峰期。
146、有效的情绪调控方法:转移(注意、思想、行动转移法),释放法,凝聚法,语言、意志和意识调节法。
147、学校从文化形式上看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148、学生具有发展的可塑性和可能性。149、教学大纲包括本文部分和说明部分。
150、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加以阐述的是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151、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152、德国是最早实施义务教育的国家。
153、儿童(2—12岁)道德发展与智力成正相关,并有阶段性。(1)自我中心阶段(2—5岁)(2)权威阶段(6—8岁)称他律阶段(3)可逆阶段(9—10)岁称自律阶段(4)公正阶段(11—12岁)154、小学生思维发展过程的飞跃或“质变”即有一个过渡的转折期,就是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年龄”为四年级(10—11岁)。
155、概念的结构包括:概念的名称、概念的定义、概念的特征和概念的实例。156、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知发展学所,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强调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发现知识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157、柯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理论:(1)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主义阶段;(2)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第四阶段:法律和秩序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定向阶段。
158、教师角色意识的心理结构包括:角色认识(是角色扮演的先决条件)、角色体验、角色期待。
159、较有影响的非文字智力测验是:瑞文标准推理测验。16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于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93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5号公布,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
161、课外活动按人数和规模可分为: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
162、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影响这一主导作用发挥的主要条件是:教育的自身状况、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家庭环境、社会发展状况。
163、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连续性、顺序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发展的不均衡性。
164、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方式是品德中两个最主要的构成部分。165、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166、人际关系:人与人在交往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
167、群体: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168、埃里克森儿童人格发展阶段的理论,自我同一性的培养是12—18岁阶段的发展任务。
169、知识的同化反映的是新旧知识的累积性。
170、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要经过三个阶段:即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171、初二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172、领会超越了单纯的记忆,是最低水平的理解。173、非正式群体是在个人爱好的基础上形成的。
174、有的学者将学校精神文化分解为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四种基本成分。
175、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问题有: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176、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辅合型与发散性。
177、学生学习内容大致可分为:(1)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2)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和创造性的发展(3)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178、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179、结构化是指教材内容的各构成要素要具有科学的、合理的逻辑联系,能体现事物的各种内在关系,如上下、并列、交叉等关系。180、加里培林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成五个阶段:一是动作的定向阶段;二是物质与物质化阶段;三是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四是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五是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181、领会是指把握所学材料的意义。转换、解释、推断是三种表明对材料领会的形式。
182、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183、自我意识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184、从意识的内容上看分客体意识和自我意识。
185、自我意识是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人意识发展的最后成熟部分,一般要到青年期才基本形成。
186、自我意识是从自我意识的三层次,即从知、情、意三方面分析,是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或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构成,因此自我意识也叫自我调节系统。187、13—17岁是道德意识的关键期。
188、中学生道德认识的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道德思维的水平上;二是表现在道德观念的程度上。189、心理是脑的机能。
190、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191、需要的特性有:对象性、动力性、社会性、不平衡性、周期性。192、诱因是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需要是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193、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仅开创了动物实验和教育测验,更重要的是创建了一个教育心理学的完整体系,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94、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
195、艾宾浩斯在提出遗忘曲线实验时,采用的材料为无意义的音节。196、中学生基本情绪和情感的表现特点有:愤怒、恐惧、欢乐、悲伤和爱。
197、赛斯顿提出了群因素论,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198、近代机械化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物质基础。199、个人主观能动性的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它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指向性和程序性体现了人的主动选择。
200、交往是班级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手段。班主任呢应悉心研究班级的人际关系,指导学生的交往活动。
201、激进建构主义是在皮亚杰的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是在维果斯基思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建构主义。202、班杜拉最早提出自我效能感理论。
203、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包括:发现教学、情景教学和合作学习。
204、松散群体指学生们只能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目的和内容。
205、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06、加涅按照学习的结果把学习分为: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与态度的学习。
207、班杜拉提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和归因方式。
208、行为目标的陈述具有三个要素:具体目标、产生条件、行为标准。
209、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为特征的是古代雅典。210、20世纪70年年代,英国学校德育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创立了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
211、班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
212、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这一时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213、学习的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促进和阻碍两种。
214、亚里士多德看到观念之间的联想能促进理解和记忆,是后世熟知的临近率、接近率和对比率的萌芽。
215、法国心理学家比纳和精神病医生西蒙首创智力测验。
216、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
217、维果斯基强调儿童发展中教育与教学的主导作用,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活动内化说”,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布隆斯基强调儿童的个性统一性对儿童心理进行整体的综合研究;鲁宾斯坦确立了心理与活动相统一的原理。
218、加里培林“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的理论”;达维多夫“教学中的概括类型”。
219、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学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作用。220、学习准备与学习的关系: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同时,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准备。
221、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父母抚养方式的影响;家庭氛围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影响)
222、鲍伦德将父母分为三大类型:专制型父母;威信型父母;宽容型父母,将父母的教养行为分成:专制型;放纵型;民主型。223、皮亚杰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0—2岁);前运算(2—7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具体运算(7—11岁)和形式运算(11—15)。
224、认知过程差异包括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方面的个别差异。225、由于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智力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226、智力的群体差异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227、智力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228、性格是人与人互相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229、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类型差异和性格的特征差异。230、奥苏伯尔根据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分类:一个维度是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另一个维度是根据学习内容及其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符号、命题、概念)和机械学习。
231、斯金纳认为,个体的行为可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23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布鲁纳和奥苏伯尔
233、奥苏伯尔三种同化模式:下位学习(类属学习):派生类属学习,相关类属学习。上位学习(总括学习),组合学习。234、组织学习的基本原则:组建分化原则,整合协调原则。235、加涅将学习按照从不知道知的过程分成八个阶段: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作业阶段、反馈阶段。
236、意义学习五个特点:全神贯注;自主自发;全面发展;自我评估;自我实现。237、1971年韦伯提出了开发课堂教学模式,适合年龄较小的儿童。238、自由学习的模式由罗杰斯提出,他认为这种模式比较适合大学的教学。239、动机的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240、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241、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学习需要(即为学习内驱力)、学习期待。
242、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它具有两方面的含义,即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以及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
243、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是失败的动机。
244、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245、维纳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程度、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
246、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结果因素与现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并把强化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247、技能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248、操作技能的形成可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249、由于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感知、表象)与理性知识(概念、命题)。
250、安德森根据人们学习知识的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结果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用来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学校传授的主要是这类知识。程序性知识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251、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知识的获得,知识的保持和知识的提取三个阶段。
252、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子系统。
253、艾宾浩斯曲线可见,遗忘在学习以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是先后慢,最初忘得快忘得多,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长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
254、常用的复述策略有:(1)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2)排除相互干扰(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4)多种感官参与(5)复习形式多样化(6)画线
255、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有: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256、常用的组织策略有: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
257、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监控原则、个人自我效能感原则。258、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而划分,学习迁移分为正迁移、负迁移。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与概括水平而划分,学习迁移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而划分,学习迁移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259、早期的迁移理论: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经验累化说与关系转换说等。
260、问题解决的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261、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相辅相成的部分,简称知、情、意、行。
262、道德情感在表现形式上可分为三种:知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伦理的道德情感。
263、皮亚杰提出道德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他律道德(10岁以前)自律道德(10岁以后)。
264、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道德关系的概括,伦理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265、品德的形成过程依次经历: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众)、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266、影响品德形成的一般条件: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同伴群体、社会风气(社会舆论、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各种榜样作用)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水平。
267、品德培养的基本过程是:训练道德行为、形成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培养道德自我、自觉践行道德行为的过程。268、不良行为的形成原因:客观原因(来自家庭方面的原因、来自社会方面的原因、来自学校方面的原因)主观原因(不正确的道德认识、异常的情感表现、明显的意志薄弱、不良习惯的支配、某些性格缺陷、某些需要未满足)。
269、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等反面的内容。
270、非正式群体可分为:亲班级型(积极型)、中间型、反班级型(消极或对抗型)
271、课堂气氛分为:积极型、消极型和对抗型。
272、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的威信、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教师的情绪状态。
273、课堂纪律的类型:教师促成型、集体促成型、任务促成型、自我促成型。
274、课堂情境结构对课堂纪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以及学生作为的分配方面。
275、教师的认知特征主要包括:观察力特征、思维特征和注意力特征。
276、教师工作的一切都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教师的人格是教师职业最重要的本质特征,教师的人格特征主要体现在情感特征、意志特征和领导方式方面。
277、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278、青少年期一般指11—18岁。279、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是维果斯基。
280、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81、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282、场独立型对客观事物做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
283、编简即将识记的材料的每条内容简化成一个关键性的字,然后变成自己所熟悉的事物。从而将材料与过去材料联系起来。284、双向表即从纵横两个维度罗列材料中的主要信息,层次结构图和流程图都可以衍变成双向表。
285、经验累化论由贾德提出,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
286、桑代克认为问题解决就是不断尝试使错误主逐渐减少的过程。科勒认为问题解决是一个顿悟的过程。杜威认为问题解决是分阶段,循序渐进的。巴浦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论不涉及问题解决的过程。287、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288、根据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289、波斯纳提出著名的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290、教师的教学风格包括两种:演讲式和讨论式
291、教学过程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三个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292、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四个阶段。293、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作用。294、对于性格的特征差异,心理学家一般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分析: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和性格的意志特征。
295、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296、教学环境中的物质环境主要指: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臵等。
297、评价反思过程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298、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299、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因而从逻辑学中引进运算的概念作为划分智慧阶段的依据。
300、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一致性形象。
301、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组成。
302、生成性学习就是要训练学生对他们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以加强其深层理解。303、网络关系图又称概念图,在学习、教学和测评中广泛利用。304、元认知指学习者对认知的认识,一般认为它包括对自己作为活动者得认识、对任务的认识和对有关学习策略及使用方面的认识。305、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
306、性偏差是指少年性发育过程中的不良适应,一般不属于性心理障碍。
307、神经演示可采用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矫正,可采用肌肉松弛疗法来治疗失眠。
308、制定评估手段的参考架构基础是健康模式与疾病模式。309、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包括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和肯定训练。
310、课堂学校观摩可分为正式观摩和非正式观摩。
311、微格教学是训练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它的效果在四个月后仍很明显。
312、依据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来划分,道德可分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三个层次。
313、教师的职业道德包括: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道德范畴,道德修养,道德行为等内容。
314、教师专业素质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专业情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315、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316、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创造性地运用教育规律。
317、终身教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为是:知识社会的根本原理。
318、通常情况下,课程表的安排要遵循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和生理适宜原则。
319、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320、程序教学的创始者通常呗认为是教学机器的发明人普莱西,但对程序教学贡献最大的却是斯金纳。
321、列提纲、利用图形和利用表格是常用的组织策略。
322、掌握学习是由布鲁姆等人提出来的。
323、学生文化特征: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324、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性反对神性,以科学反对蒙蔽主义,以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专制,以平等友爱反对等级观念,重视现实生活,肯定现实生活的幸福和享乐,反对禁欲主义,对当时和后世的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325、联结主义心理学派代表:桑代克,巴浦洛夫、斯金纳。
326、认知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有:柯勒、布鲁纳、奥苏伯尔
327、江泽民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328、技能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
329、在教学实践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个体性原则。教师的教学活动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是教师个人化的经验。事实证明,只有促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能入脑入心,珍藏久远,有效促进成长。
2、情趣性原则。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应尽量新颖、生动,充满诱惑力并富有情趣性,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积极投身到学习活动中,诱发学生的质疑和创新意识。
3、多感官参与原则。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动眼、动脑、动手、动口融多种感受于一体,使学生感悟得越深刻,有可能产生更赋有个性和创新意识的作品。
4、互动性原则。在强调学生学习的同时也强调教师的学习。教师激发学生主动去认识事物,学生又在认识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和提出新问题,教师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又创设情境,继续激发学生探索,这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双边学习过程。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共同获得发展。
5、实践性原则。实践活动也是教学的场域,是个性化发展的载体。它在实践中产生,也在实践中发展。建构着学习者主体的、个性化发展的精神世界。
6、创造性原则。要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培养。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兴趣,鼓励学生有继续提高的勇气。
7、开放性原则。教学不是狭隘的自我封闭、自我孤立的活动,不应当局限于课堂上、束缚在教材规范中、限制于教师的指导与布臵的圈子内。而是开放的,要从单学科延伸到多学科,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校内延伸到校外。
330、现阶段是我国中小学教学原则主要有: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3)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4)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个原则又称系统性原则。6)巩固性原则。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7)可接受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8)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