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哈尔滨工程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实施意见
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和第二次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加速推进师资队伍建设转型升级工程,根据《关于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国人部发〔2007〕59号)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等文件关于教师分类管理的精神,在上一轮教师岗位分级设置与聘用工作的基础上,实施教师岗位分类管理,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总 则
第一条 教师岗位分类管理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是加速推进师资队伍建设转型升级工程的重要支撑,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必然选择。
教师岗位分类管理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学科综合实力为根本目的,根据研究型大学建设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各类教师岗位,建立各类岗位的考核评价与支持体系。
教师岗位分类管理以实现“三个统一”为基本原则,即实现教师责权利的统一,实现各类教师之间协调发展的统一,实现教师自身发展与学校整体绩效增长的统一。
教师岗位分类管理以构建适合各类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为直接目标,引导和促进从事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教师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教师岗位分类管理以强化岗位管理、突出绩效考核为工作重点,有机结合岗位职责、绩效考核与薪酬分配,同步实施教师岗位分类与分级聘用工作。
教师岗位分类管理以学校宏观统筹、院(系)具体实施为推进方式,鼓励院(系)结合实际工作,在学校的政策范围内,制定具有自身特点的实施方案。
岗位分类
根据现阶段研究型大学建设任务的需要,学校教师岗位分为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科研为主型、实验教学型、学生思政教师5种类别。5类教师都是学校教学科研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都是学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通过对各类岗位的宏观调控,保证研究型大学建设各项任务的实现。
教学为主型岗位
(一)教学为主型岗位是主要承担高质量的本科生基础课、研究生公共学位课(以下统称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工作,同时承担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岗位。
(二)教学为主型岗位原则上设置教授(二~四级)、副教授(五~七级)岗位。部分主要承担公共、基础课教学工作的院系可根据实际设置讲师岗位(八~十级)。
(三)聘用到教学为主型岗位的教师一般应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任现职以来年均授课时数满足本学院(系)教学为主型岗位职责规定的学时要求,教学效果优良。
(四)教学为主型教师应年均承担相当学时的理论课程教学工作(具体学时数由各单位在学校指导下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主讲本科生课程,教学效果优良、教书育人成效突出;承担高水平的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及教学方法研究等工作;根据工作需要承担指导本科生实践环节等人才培养工作,同时有义务承担学科(专业)建设、队伍建设和班主任等工作。考核的重点是实际承担的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和学术水平等内容。可以承担科研和指导研究生工作,但不作为考核要求。
教学科研型岗位
(一)教学科研型岗位是同时承担高质量的课程教学、教育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岗位。
(二)教学科研型岗位设置教授(一~四级)、副教授(五~七级)、讲师(八~十级)、助教(十一~十三级)岗位。
(三)聘用教学科研型岗位的新进人员,除特殊学科(专业)外,应具有国内“985工程”或部属“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或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或国外名牌大学的博士学位;目前在编教师,聘用教学科研型教授、副教授岗位者,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或本学科最高学位),1970年1月1日以前出生(自2015年1月1日起,聘用当年在45周岁及以上)的教师可放宽至硕士学位。
(四)教学科研型教师应年均承担一定学时的本科生或研究生理论课程教学工作(原则上应完整讲授一门课程,具体学时数由各单位在学校指导下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教授、副教授应主讲本科生课程;承担一定的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根据条件和工作需要承担指导研究生和本科生实践环节等人才培养工作,同时有义务承担学科(专业)建设、队伍建设和班主任等工作。考核的重点是高质量教学、高水平科研成果等内容。科研为主型岗位
(一)科研为主型岗位是主要承担高水平科学研究工作的岗位。所承担的科研工作任务要高于教学科研型岗位对科研工作任务的要求。
(二)科研为主型岗位设置研究员(一~四级)、副研究员(五~七级)、助理研究员(八~十级)、研究实习员(十一~十三级)岗位。已有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聘用科研为主型岗位后可保留原职务名称。
(三)聘用科研为主型研究员、副研究员岗位的教师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或本学科最高学位),1970年1月1日以前出生(自2015年1月1日起,聘用当年在45周岁及以上)的教师可放宽至硕士学位;同时,应具有发表高水平论文、承担国家重大(或重要)研究项目的能力。
(四)科研为主型岗位中偏重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岗位考核重点是高质量的论文、专利(或国家、行业标准规范,下同)、专著、科学研究成果获奖等内容,偏重应用开发研究的岗位考核重点是科研经费到款额、授权的发明专利、科研工作对行业和领域的技术贡献和社会经济效益等内容。该类岗位教师可不承担具体的理论课程教学任务,但应根据工作需要承担指导研究生、本科生实践环节和科技创新等人才培养工作,有义务承担学科(专业)建设、队伍建设和班主任等工作。
实验教学型岗位和学生思政教师岗位具体管理办法另行制定。岗位核算与激励
学校根据教师岗位分类管理的需要,结合人员队伍现状,对《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师岗位核算办法》(校人字〔2008〕29号,附件1)、《哈尔滨工程大学实验教学中心岗位核算办法》(校人字〔2008〕29号,附件2)进行修订。学生思政教师岗位核算办法另行制定。
学校依据生师比,承担的公共、基础课和为其他学院(系)授课教学工作量,以及国家规定的岗位结构比例核定各学院(系)的基本岗位数;根据学校“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确定的建设任务,“一提三优”工程的建设指标和学校转型升级工程的建设需求,依据师资队伍、学科专业建设、教学、科研、国际交流5方面的重大成果产出核定各学院(系)的调节岗位数。学院(系)的实验教学中心岗位和学生思政教师岗位单独核算。学校预留一定的机动岗位,用以引进高层次人才等。各学院(系)教师岗位总量和结构一经核定原则上不再变动。当岗位核算依据的条件发生变化时,可对相关学院(系)的岗位数量、结构进行调整。
为完善青年教师成长通道,支持青年教师倾心基础研究,学校在科研为主型岗位通道中设置“基础研究岗位”。基础研究岗位不占用学院(系)的高级岗位额度,学校承担其工资和岗位业绩津贴。基础研究岗位考核的重点是高质量的论文、国家级科学基金项目等。岗位聘期结束后可继续应聘基础研究岗位,不符合条件或考核不合格的不再续聘。基础研究岗位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为建设一支总量充足、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科研队伍,学校在科研为主型岗位通道中设置“专职科研岗位”。专职科研岗位是在学校核定的教师岗位之外设立的、采取合同制方式聘用,专门从事科学研究及技术开发等工作的岗位。专职科研岗位的聘期依据承担的科研项目期限确定,工资和岗位业绩津贴等所需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专职科研岗位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在教师岗位分类管理的基础上,学校继续实施岗位业绩津贴制度和各类单项奖励制度。
(一)学校以核定的教师岗位数量和岗位业绩津贴标准为依据,核算院(系)年度岗位业绩津贴,以院(系)“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年度基本工作任务为核心实施院(系)年度绩效考核。对于全面完成年度基本工作任务的,学校全额核拨院(系)年度岗位业绩津贴,否则依具体情况核减;对于超额完成年度基本工作任务的,学校依据超额部分核拨年度增量津贴;对于优质完成年度基本工作任务的,学校以教学奖励、实验教学奖励、科研奖励等形式颁发年度奖金,各单项奖励办法按学校相关文件执行。学校将对年度岗位业绩津贴、年度增量津贴和年度奖金进行总量控制,并优化三者之间的比例。
(二)各院(系)应保证课堂教学等人才培养工作在岗位业绩津贴分配中的重要地位。教学为主型教师完成岗位职责约定的教学工作量并考核合格的,应保证获得不低于80%的标准岗位业绩津贴;教学科研型教师完成岗位职责约定的教学工作量并考核合格的,应保证获得不低于30%的标准岗位业绩津贴;其余部分主要考核上述岗位职责约定的学科(专业)建设、教育教学研究、科学研究等工作完成情况。
(三)科研为主型教师的岗位业绩津贴以自筹为主,以其承担的科研项目为依据,根据学校有关立项奖励办法和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等文件执行,学院(系)根据其承担的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建设等工作核发相应的业绩津贴。岗位聘用与考核
本次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实行“先入轨,后晋升”。通过教师个人申报和学院(系)统筹安排,保证所有教师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本人实际情况,按照现职务等级分别入轨到5类教师岗位;入轨后,各类教师岗位的晋升、聘用与考核程序按照《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师岗位聘用与聘期考核实施办法(暂行)》(校人字〔2010〕39号)的要求,按照学校、学院(系)制定的各类岗位聘用条件与聘期职责执行。教授(研究员)一级岗位聘用条件为院士。本次聘用起止日期为:2012年2月1日至2016年1月31日。
学校授权学院(系)同受聘人员签订岗位聘用合同,明确岗位职责,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聘期结束后,续聘人员可申请岗位类别调整。聘期内,特殊情况下,由受聘人员提出申请并经学院(系)同意,报学校人力资源处审核同意后聘用其他类别岗位,聘用后按照新聘岗位职责进行考核。所有申请岗位调整的人员必须符合拟聘岗位的聘用条件,否则只能低聘下一级岗位。教师岗位类别调整原则上在年初进行。
学校教师队伍的引进或补充以不同类别岗位空缺情况为依据。教学为主型或教学科研型教师因退休或调出等原因导致岗位空缺时,学院(系)可提前引进或补充教师。提前进校的教师按试聘期进行管理(试聘期一般不超过1年),学院(系)要合理安排教学、科研工作,并通过助课等方式加强其教学能力培养,保证过“教学关”。试聘期的岗位业绩津贴由学校参照同类岗位等级核拨,由院(系)考核发放。
学院(系)采取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师进行考核。教师年度考核结果作为晋级、奖惩、年度岗位业绩津贴发放的依据,聘期考核结果作为续聘、解聘及岗位调整的重要依据。聘期考核不合格者,应低聘,或转聘非教师岗位,或不再续聘。受聘人员不同意调整岗位的,学校有权解除聘用合同。对聘用到二、三级岗位的教师、进入各类人才支持计划的教师,采用中期评估和聘期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
鼓励和支持各学院(系)以学科(专业)及其方向团队为基本单元设置岗位,明确团队建设目标,实行团队考核。严格控制各类岗位教师在校外兼实职(不包含学术组织兼职、社会公益兼职、学术荣誉性兼职以及由学校派遣的兼职等)。确因工作需要的,应本人申请,经所在学院(系)和学校组织或人事部门批准。
延聘和不满1个聘期即将退休的教师不参加本次教师岗位分类聘用,按原教师岗位聘用办法进行聘用,直至退休。
组织实施
学校成立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分管人事工作的校领导任办公室主任,成员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
学院(系)成立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工作小组,由学院(系)党政负责人、基层学术组织负责人和教授代表组成,组长由院长(系主任)担任,成员中不担任院、系、所等基层学术组织负责人的教师代表比例不低于20%,成员名单报学校备案。教师岗位聘用中的学术评议工作由学院(系)教授会负责。具体聘用程序参见《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师岗位聘用与聘期考核实施办法(暂行)》(校人字〔2010〕39号)。
学校根据研究型大学建设的需要,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各类岗位聘用条件和岗位职责的指导意见(见附件1~5)。
(一)教学型、教学科研型和科研为主型教师岗位职责的指导意见、教授(研究员)
二、三级岗位申报条件以及教学科研型教授、副教授岗位的聘用基本条件由人力资源处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制定;
(二)教学为主型教授、副教授岗位的聘用条件由教务处、研究生院、教学评估与教师发展中心、人力资源处联合制定;
(三)科研为主型岗位的聘用基本条件由科学技术研究院与人力资源处联合制定;
(四)实验教学岗位的聘用基本条件与岗位职责由实验室与资产管理处与人力资源处联合制定;
(五)学生思政教师岗位的聘用基本条件与岗位职责由学生工作(部)处与人力资源处联合制定。各学院(系)根据学校核定的各类、各级教师岗位数,结合“十二五”建设规划,根据学科(专业、课程)建设、教学科研任务的需要与教师具体情况,制定本学院(系)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实施细则,报学校审核通过后实施。
各学院(系)的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实施细则应包括本单位各类各级岗位的聘用条件与具体岗位职责。教学科研型岗位的聘用条件应统筹考虑教学为主型、科研为主型岗位的聘用条件,结合制定学科建设规划时选定的参照系学科单位的聘用条件制定。学院(系)制定的聘用条件不得低于学校的基本要求。
附
则
本意见及附件有关岗位聘用条件、岗位聘期职责中发表学术论文、参与科研项目和获奖成果的作者单位必须为“哈尔滨工程大学”,对进校不足2年的引进人才或接收博士后出站人员,此项可不做要求。
本意见由学校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本意见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学校原规定与本意见不一致的,以本意见的规定为准。
第二篇:教师岗位分类管理
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实施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第三次党代会和第二次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加速推进师资队伍建设转型升级工程,根据《关于高等学校岗位设臵管理的指导意见》(国人部发„2007‟59号)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等文件关于教师分类管理的精神,在上一轮教师岗位分级设臵与聘用工作的基础上,实施教师岗位分类管理,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教师岗位分类管理是优化人力资源配臵的重要途径,是加速推进师资队伍建设转型升级工程的重要支撑,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必然选择。
第二条 教师岗位分类管理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科综合实力为根本目的,根据研究型大学建设需要,科学合理地设臵各类教师岗位,建立各类岗位的考核评价与支持体系。
第三条 教师岗位分类管理以实现“三个统一”为基本原则,即实现教师责权利的统一,实现各类教师之间协调发展的统一,实现教师自身发展与学校整体绩效增长的统一。
第四条 教师岗位分类管理以构建适合各类教师的职业生涯 发展通道为直接目标,引导和促进从事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教师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第五条 教师岗位分类管理以强化岗位管理、突出绩效考核为工作重点,有机结合岗位职责、绩效考核与薪酬分配,同步实施教师岗位分类与分级聘用工作。
第六条 教师岗位分类管理以学校宏观统筹、院(系)具体实施为推进方式,鼓励院(系)结合实际工作,在学校的政策范围内,制定具有自身特点的实施方案。
第二章 岗位分类
第七条 根据现阶段研究型大学建设任务的需要,学校教师岗位分为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科研为主型、实验教学型、学生思政教师五种类别。五类教师都是学校教学科研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都是学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通过对各类岗位的宏观调控,保证研究型大学建设各项任务的实现。
第八条 教学为主型岗位
(一)教学为主型岗位是主要承担高质量的本科生基础课程、研究生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工作,同时承担教学研究工作的岗位。
(二)教学为主型岗位原则上设臵教授(二~四级)、副教授(五~七级)岗位。部分主要承担研究生学位公共课和本科生基础课教学工作的院系可根据实际设臵讲师岗位(八~十级)。
(三)聘用到教学为主型岗位的教师一般应具有硕士及以上 学位或副教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近三年课程教学工作量必须达到学校规定的要求。
(四)教学为主型教师应年均承担相当学时的理论课程教学工作(具体学时数由各单位在学校指导下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主讲本科生课程,教学效果优良、教书育人成效突出;承担高水平的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及教学方法研究等工作;根据工作需要承担指导本科生实践环节等人才培养工作,同时有义务承担学科(专业)建设、队伍建设和班主任等工作。考核的重点是实际承担的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教学研究成果和学术水平等内容。可以承担科研和指导研究生工作,但不作为考核要求。
第九条 教学科研型岗位
(一)教学科研型岗位是同时承担高质量的课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岗位。
(二)教学科研型岗位设臵教授(一~四级)、副教授(五~七级)、讲师(八~十级)、助教(十一~十三级)岗位。教授一级岗位聘用条件为院士。
(三)聘用教学科研型岗位的新进人员,除特殊学科(专业)外,应具有国内“985工程”或“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或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博士学位;目前在编教师,聘用教学科研型教授、副教授岗位者,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或本学科最高学位),1970年1月1日以前出生的教师可放宽至硕士学位。
(四)教学科研型教师应年均承担一定学时的本科生或研究生理论课程教学工作(原则上应完整讲授一门课,具体学时数由各 单位在学校指导下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教授、副教授应主讲本科生课程;承担一定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工作;根据条件和工作需要承担指导研究生和本科生实践环节等人才培养工作,同时有义务承担学科(专业)建设、队伍建设和班主任等工作。考核的重点是高质量教学、高水平科研成果等内容。
第十条 科研为主型岗位
(一)科研为主型岗位是主要承担高水平科学研究工作的岗位。所承担的科研工作任务要高于教学科研型岗位对科研工作任务的要求。
(二)科研为主型岗位设臵研究员(二~四级)、副研究员(五~七级)、助理研究员(八~十级)、研究实习员(十一~十三级)岗位。已有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聘用科研为主型岗位后可保留原职务名称。
(三)聘用科研为主型研究员、副研究员岗位的教师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或本学科最高学位),1970年1月1日以前出生的教师可放宽至硕士学位;同时,应具有发表高水平论文、承担国家重大(或重要)研究项目的能力。
(四)科研为主型岗位中偏重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岗位考核重点是高质量的论文、专利、专著、科学研究成果获奖等,偏重应用开发研究的岗位考核重点是科研经费到款额、授权的发明专利、科研工作对行业和领域的技术贡献和社会经济效益等。该类岗位教师可不承担具体的理论课程教学任务,但应根据工作需要承担指导研究生、本科生实践环节和科技创新等人才培养工作,有义务承担学科(专业)建设、队伍建设和班主任等工作。
第十一条
实验教学型岗位和学生思政教师岗位具体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三章 岗位核算与激励
第十二条
学校根据教师岗位分类管理的需要,结合人员队伍现状,对《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师岗位核算办法》(校人字[2008]29号文件的附件1)、《哈尔滨工程大学实验教学中心岗位核算办法》(校人字[2008]29号文件的附件2)进行修订。学生思政教师岗位核算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三条
学校依据生师比,承担的公共课、基础课和为其他学院授课教学工作量,以及国家规定的岗位结构比例核定各学院(系)的基本岗位数;根据学校“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确定的建设任务,“一提三优”工程的建设指标和我校转型升级工程的建设需求,依据师资队伍、学科专业建设、教学、科研、国际交流等5方面的重大成果产出核定各学院(系)的调节岗位数。学院(系)的实验教学中心岗位和学生思政教师岗位单独核算。学校预留一定的机动岗位,用以引进高层次人才等。
第十四条
各学院(系)教师岗位总量和结构一经核定原则上不再变动。当岗位核算依据的条件发生变化时,可对相关学院(系)的岗位数量、结构进行调整。
第十五条
为完善青年教师成长通道,支持青年教师倾心基础研究,学校在科研为主型岗位通道中设臵“基础研究岗位”。基 础研究岗位不占用学院(系)的高级岗位额度,学校承担其工资和岗位业绩津贴。基础研究岗位考核的重点是高质量的论文、国家级科学基金项目等,岗位的聘期原则上为三年,聘期结束后可继续应聘“基础研究岗位”,不符合条件或考核不合格的不再续聘。基础研究岗位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六条
为了建设一支总量充足、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科研队伍,学校在科研为主型岗位通道中设臵“专职科研岗位”。专职科研岗位是在学校核定的教师岗位之外设立的、采取合同制方式聘用,专门从事科学研究及技术开发等工作的岗位。专职科研岗位的聘期依据承担的科研项目期限确定,工资和岗位业绩津贴等所需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专职科研岗位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七条
在教师岗位分类管理的基础上,学校继续实施岗位业绩津贴制度和各类单项奖励制度。
(一)学校以核定的教师岗位数量和岗位业绩津贴标准为依据,核算院(系)岗位业绩津贴,以院(系)“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基本工作任务为核心实施院(系)绩效考核。对于全面完成基本工作任务的,学校全额核拨院(系)岗位业绩津贴,否则依具体情况核减;对于超额完成基本工作任务的,学校依据超额部分核拨增量津贴;对于优质完成基本工作任务的,学校以教学奖励、实验教学奖励、科研奖励等形式颁发奖金,各单项奖励办法按学校相关文件执行。学校将对岗位业绩津贴、增量津贴和奖金进行总量控制,并优化三者之间的比例。
(二)各院(系)应保证课堂教学等人才培养工作在岗位业绩津贴分配中的重要地位。教学为主型教师完成岗位职责约定的教学工作量并考核合格的,应保证获得不低于80%的标准岗位业绩津贴;教学科研型教师完成岗位职责约定的教学工作量并考核合格的,应保证获得不低于30%的标准岗位业绩津贴;其余部分主要考核上述岗位职责约定的学科专业建设、教学研究、科学研究等工作完成情况。
(三)科研为主型教师的岗位业绩津贴以自筹为主,以其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项目,以及其他科研项目为依据,根据学校有关立项奖励办法和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等文件执行,学院(系)根据其承担的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建设等工作核发相应的业绩津贴。
第四章 岗位聘用与考核
第十八条
本次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实行“先入轨,后晋升”。通过教师个人申报和学院(系)统筹安排,保证所有教师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本人实际情况,按照现职务等级分别入轨到五类教师岗位;入轨后,各类教师岗位的晋升、聘用与考核程序按照《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师岗位聘用与聘期考核实施办法(暂行)》(校人字„2010‟39号)的要求,按照学校、学院(系)制定的各类岗位聘用条件与聘期职责执行。
第十九条
学校授权学院(系)同受聘人员签订岗位聘用合同,明确岗位职责,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聘期结束后,续聘人 员可申请岗位类别调整。聘期内,特殊情况下,由受聘人员提出申请并经学院(系)同意,报学校人力资源处审核同意后聘用其他类别岗位,聘用后按照新聘岗位职责进行考核。所有申请岗位调整的人员必须符合拟聘岗位的聘用条件,否则只能低聘下一级岗位。教师岗位类别调整原则上在年初进行。
第二十条
学校教师队伍的引进或补充以不同类别岗位空缺情况为依据。教学为主型或教学科研型教师因退休或调出等原因导致岗位空缺时,学院(系)可提前引进或补充教师。提前进校的教师按试用期进行管理(试用期一般不超过1年),学院(系)要合理安排教学、科研工作,并通过助课等方式加强其教学能力培养,保证过“教学关”。试用期的岗位业绩津贴由学校参照同类岗位等级核拨,由院(系)考核发放。
第二十一条
学院(系)采取考核和聘期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师进行考核。教师考核结果作为晋级、奖惩、岗位业绩津贴发放的依据,聘期考核结果作为续聘、解聘及岗位调整的重要依据。聘期考核不合格者,应低聘,或转聘非教师岗位,或不再续聘。受聘人员不同意调整岗位的,学校有权解除聘用合同。对聘用到二、三级岗位的教师、进入各类人才支持计划的教师,采用中期评估和聘期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
第二十二条
鼓励和支持各学院(系)以学科(专业)及其方向团队为基本单元设臵岗位,明确团队建设目标,实行团队考核。
第二十三条
严格控制各类岗位教师在校外兼实职(不包含 学术组织兼职、社会公益兼职、学术荣誉性兼职以及由学校派遣的兼职等)。确因工作需要的,应本人申请,经所在学院(系)和学校组织或人事部门批准。
第二十四条
延聘和不满一个聘期即将退休的教师不参加本次教师岗位分类聘用,按原教师岗位聘用办法进行聘用,直至退休。
第五章 组织实施
第二十五条
学校成立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分管人事工作的校领导任办公室主任,成员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
第二十六条
学院(系)成立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工作小组,由学院(系)党政负责人、基层学术组织负责人和教授代表组成,组长由院长(系主任)担任,成员中不担任院、系、所等基层学术组织负责人的教师代表比例不低于20%,成员名单报学校备案。教师岗位聘用中的学术评议工作由学院(系)教授会负责。具体聘用程序参见《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师岗位聘用与聘期考核实施办法(暂行)》(校人字„2010‟39号)。
第二十七条
学校根据研究型大学建设的需要,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各类岗位聘用条件和岗位职责的指导意见。
(一)教学型、教学科研型和科研为主型教师岗位职责的指导意见、教授(研究员)
二、三级岗位申报条件以及教学科研型 教授、副教授岗位的聘用基本条件由人力资源处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制定;
(二)教学为主型教授、副教授岗位的聘用条件由教务处、研究生院、教学质量评估办公室与人力资源处联合制定;
(三)科研为主型岗位的聘用基本条件由科技处与人力资源处联合制定;
(四)实验教学岗位的聘用基本条件与岗位职责由实验室与资产管理处与人力资源处联合制定;
(五)学生思政教师岗位的聘用基本条件与岗位职责由学生工作(部)处与人力资源处联合制定。
第二十八条 各学院(系)根据学校核定的各类、各级教师岗位数,结合“十二五”建设规划,根据学科(专业、课程)建设、教学科研任务的需要与教师具体情况,制定本学院(系)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实施细则,报学校审核通过后实施。
第二十九条 各学院(系)的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实施细则应包括本单位各类各级岗位的聘用条件与具体岗位职责。教学科研型岗位的聘用条件应统筹考虑教学为主型、科研为主型岗位的聘用条件,结合制定学科建设规划时选定的参照系学科单位的聘用条件制定。学院(系)制定的聘用条件不得低于学校的基本要求。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条
本意见由学校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第三十一条 本意见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学校原规定与本意见不一致的,以本意见的规定为准。
附件:
1.哈尔滨工程大学关于教师岗位职责的指导意见
2.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学为主型教授、副教授岗位聘用条件 3.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学科研型教授、副教授岗位聘用基本条件 4.哈尔滨工程大学科研为主型研究员、副研究员岗位聘用基本条件
5.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研究员)
二、三级岗位申报条件 附件1:
哈尔滨工程大学
关于教师岗位职责的指导意见
为顺利实施我校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工作,为各学院(系)具体操作提供指导,参考同类同层次学校的经验,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教学为主型教授岗位基本职责
1.聘期内,每学年至少完整地讲授2门基础课程、公共课程(至少1门本科生课程),且教学效果优良。根据工作需要承担指导本科生实践环节等人才培养工作。
2.聘期内,应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教学研究论文,出版教材或专著。
3.聘期内,应主持或参与(前2名)国家级教改项目。4.聘期内,应取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或国家级质量工程、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排名为前3名)。
5.负责本专业(课程)教学梯队建设,培养并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6.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并做学术报告。其中,二、三级岗教授应负责本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掌握本专业(课程)的学术和教育发展动态,并不断将前沿领域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内容。
7.有义务承担学科(专业)建设和班主任等工作。可以承担 科研和指导研究生工作,但不作为考核要求。
二、教学科研型教授岗位基本职责
1.聘期内,每年至少完整地讲授1门本科生理论课程,且教学效果优良;承担指导研究生、本科生实践环节和科技创新等人才培养工作;参与国家级或主持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
2.聘期内,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并发表SCI检索论文。
3.聘期内,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相当项目。
4.聘期内,出版专著或教材(主编),或取得国家级科学研究成果奖(前5名),或以第一人获得授权发明专利,或取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或国家级质量工程、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排名为前3名)。
5.负责本学科梯队建设,指导本学科的青年教师、访问学者或博士后。
6.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并做学术报告。其中,二、三级岗教授应掌握本学科的学术发展动态,提出具有创新性构想和战略思维的建设性意见,带领本学科在其前沿领域不断探索,并将新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内容。
7.有义务承担学科(专业)建设和班主任等工作。
三、科研为主型研究员岗位基本职责
1.聘期内,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并发表SCI检索论文。2.聘期内,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相当项目。
3.聘期内从事基础、应用基础研究者,以第一人获得授权发明专利,或出版专著或教材(主编),或取得国家级科学研究成果奖(前5名);聘期内从事技术开发与服务、军品科研生产者,以第一人获得授权发明专利,及争取科研经费到款。
4.负责本学科学术梯队建设,培养本学科青年学术骨干、博士后或访问学者。
5.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并做学术报告。
二、三级岗研究员应掌握本学科的学术发展动态,提出本学科具有前瞻性、创造性的研究构想,带领本学科不断探索和超越其前沿领域。
6.承担指导研究生工作,根据工作需要,承担本科生实践环节和科技创新等人才培养工作。
7.有义务承担学科(专业)建设和班主任等工作。
四、有关说明
1.本指导意见对教学为主型教授、教学科研型教授和科研为主型研究员岗位的基本职责内容进行了框架性描述,副高级及以下岗位职责由学院(系)参照制定。
2.各学院(系)应在本框架下结合单位实际情况,综合考虑院(系)“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国际交流、社会服务等方面任务,结合岗位设臵,将目标工作任务科学合理地分解到各类别、等级岗位职责中,从而形成教师岗位职责中有关年均授课学时数、发表论文、出版教材(专著)、做 学术报告、参加科研(教改)项目、以及获得授权发明专利、科学研究成果奖、教学成果奖(国家级质量工程、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和科研经费到款额等具体数量,报学校审批后执行。
4.学校授权学院(系)以岗位职责内容为核心同受聘人员签订岗位聘用合同,报学校备案,并严格实行聘期考核。
5.校内“双肩挑”人员,可根据工作情况适当减免相应教学工作量要求。附件2:
哈尔滨工程大学
教学为主型教授、副教授岗位聘用条件
凡受聘教学为主型教师岗位者,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关心学校的发展和建设,积极承担并认真完成规定的教学、教研、管理及社会服务工作,近五年考核合格及以上。
受聘教学为主型教师岗位者须具有相应专业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
一、教学为主型教授岗位聘用条件
(一)学历、资历条件
1.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体育学、文学(含外语)、艺术学、军事学等学科以及1970年1月1日前出生的教师应具有硕士学位;
2.同等条件下具有博士学位者优先; 3.在副教授岗位上履行职责5年及以上。
(二)外语条件
熟练掌握一门外语(从事外语教学工作的教师比较熟练掌握第二外国语)。1970年1月1日前出生的教师,外语条件按《黑龙江省人事厅关于完善职称外语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黑人发[2007]49号)执行。1970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教师,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PETS 5总成绩 50分以上,有口语成绩;
2.TOEFL(托福)成绩80分以上,或GRE成绩2000分以上,或IELTS(雅思)成绩6.0分以上;
3.在国外获得学士或以上学位;
4.作为第一译者公开出版20万字以上本专业译著1部; 5.符合《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外语合格条件》中的访问学者条件。
(三)培训要求
除体育学、军事学、艺术学等学科外,1970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教师原则上应具有累计12个月以上国外留学或工作经历。
(四)岗位能力要求
具有本学科广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学风严谨正派,有长期从事本科生或研究生基础课程的经历,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很强的课程组织与建设能力,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系统的教学研究成果。
(五)任现职以来教学、研究工作要求
1.完整地主讲过2门及以上基础课程、公共课程,每学年至少讲授1门本科生课程,任现职以来年均授课时数满足本学院教学为主型副教授岗位职责规定的学时要求,教学效果优良。
2.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 至少8篇,其中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论文至少6篇;并作为主编、副主编(前3名)已正式出版教材至少1本。
3.主持完成省部级及以上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项,或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3项。
4.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或质量工程、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1项(国家级为有效名次,省部级排名前3名),或校示范主讲教师获得者,或提出过教学改革重大建议被学校采纳且有明显成效(有证明材料)。
5.完成下列项目之一者,可不要求上述3、4两项
(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类)重大(重点)项目(校内前2名);
(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类)重大(重点)项目(校内前2名);
(3)国家级教育教学改革重大(重点)项目(校内前2名)。
二、教学为主型副教授岗位聘用条件
(一)学历、资历要求
1.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体育学、文学(含外语)、艺术学、军事学等学科以及1970年1月1日前出生的教师应具有硕士学位;
2.同等条件下具有博士学位者优先;
3.具有博士学位者,在讲师岗位上履行职责2年(博士后在站时间视同担任讲师职务的年限)及以上,其他人员应在讲师岗位上履行职责5年及以上。
(二)外语条件
熟练掌握一门外语(从事外语教学工作的教师比较熟练掌握第二外国语)。1970年1月1日前出生的教师,外语条件按《黑龙江省人事厅关于完善职称外语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黑人发[2007]49号)执行。
1970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教师,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PETS 5总成绩 50分以上,有口语成绩;
2.TOEFL(托福)成绩80分以上,或GRE成绩2000分以上,或IELTS(雅思)成绩6.0分以上;
3.在国外获得学士或以上学位;
4.作为第一译者公开出版20万字以上本专业译著1部; 5.符合《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外语合格条件》中的访问学者条件。
(三)培训要求
除体育学、军事学、艺术学等学科外,1970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教师原则上应具有累计6个月以上国外留学或工作经历。
(四)岗位能力要求
具有本学科系统而坚实的理论基础,学风严谨正派,有长期从事本科教学的经历,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课程组织能力,在本学科教学做出过重要贡献。
(五)任现职以来教学、研究工作要求
1.完整地主讲过2门及以上基础课、公共课,每学年至少讲 授1门本科生课程, 任现职以来年均授课时数满足本学院教学为主型讲师岗位职责规定的学时要求,教学效果优良。
2.积极进行教学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至少6篇,其中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论文至少4篇;并参编(前4名)已正式出版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至少1本。
3.参与完成(前3名)省部级及以上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项,或主持完成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项。
4.获得校级以上教学类成果奖或质量工程、本科教学工程项目1项(国家级为有效名次,省部级排名前3名,校级排名第1名),或校本科优秀主讲教师(研究生优秀授课教师)一等以上奖获得者,或提出过教学改革建议被学校采纳且有明显成效(有证明材料)。
三、有关说明
2012年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实行“先入轨,后晋升”,所有教师按照现职务等级分别入轨到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科研为主型、实验教学型和学生思政教师五种类型教师岗位,入轨后教学为主型教授、副教授的晋升、聘用条件按本条件执行。拟设臵教学为主型讲师岗位的学院(系)应参照教学为主型教授和副教授岗位聘用条件,自行制定本学院(系)的教学为主型讲师岗位聘用条件。附件3:
哈尔滨工程大学
教学科研型教授、副教授岗位聘用基本条件
凡受聘教学科研型教师岗位者,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关心学校的发展和建设,积极承担并认真完成规定的教学、科研、管理及社会服务工作,近五年考核合格及以上。
受聘教学科研型教师岗位者须具有相应专业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
一、教学科研型教授岗位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学历、资历条件
1.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体育学、文学(含外语)、艺术学、军事学等学科以及1970年1月1日前出生的教师应具有硕士学位;
2.同等条件下具有博士学位者优先; 3.在副教授岗位上履行职责5年及以上。
(二)外语条件
熟练掌握一门外语(从事外语教学工作的教师比较熟练掌握第二外国语)。1970年1月1日前出生的教师,外语条件按《黑龙江省人事厅关于完善职称外语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黑人发[2007]49号)执行。1970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教师,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PETS 5总成绩 50分以上,有口语成绩;
2.TOEFL(托福)成绩80分以上,或GRE成绩2000分以上,或IELTS(雅思)成绩6.0分以上;
3.在国外获得学士或以上学位;
4.作为第一译者公开出版20万字以上本专业译著1部; 5.符合《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外语合格条件》中的访问学者条件。
(三)培训要求
除体育学、军事学、艺术学等学科外,1970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教师原则上应具有累计12个月以上国外留学或工作经历。
1970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工科教师原则上应具有累计3个月以上工程实践经历。
(四)岗位能力要求
对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具有广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能及时掌握本学科国内外前沿发展动态,主持承担科学研究项目,并有标志性的研究成果且对本学科领域的发展或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有长期、稳定的科学研究方向,是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或骨干。
(五)任现职以来教学及教研工作要求
1.每学年至少完整主讲1-2门课程(至少1门本科生课程),任现职以来年均授课时数满足本学院教学科研型副教授岗位职责规定的学时要求,且教学效果优良。
2.作为指导教师全过程培养过2届硕士研究生,或协助指导1届博士研究生,或指导过6名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3.主持完成省部级及以上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项,或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项。
4.对新进和同级转岗的教师视具体情况适度调整上述要求。
(六)任现职以来科学研究工作要求
1.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至少8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过外文论文,其中,A、理工类学科,发表SCI检索论文2篇,或SCI检索论文1篇和EI(核心期刊)检索论文2篇。
B、人文、社科、经管类学科,发表SCI或SSCI检索论文1篇,或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论文2篇,或《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论文奖励目录》论文2篇。
2.符合学校《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作的决定》(校字„2011‟38号)中的相关规定。
3.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A、理工类学科
(1)正式出版专著或译著1部(排名前2名),或主编教材1部。
(2)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项(有效名次),或省部级科技奖励 一等奖(排名前8名)或二等奖(排名前5名)1项。
(3)作为第一发明人的授权发明专利4项。
(4)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或国家级质量工程、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称号1项(前3名)。
B、人文、社科、经管类学科
(1)正式出版专著或译著1部(排名第1)。
(2)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二等奖(前8名)及以上1项,或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奖励一等奖(前4名)或二等奖(前2名)或三等奖(第1名)1项。
(3)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或国家级质量工程、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称号1项(前3名)。
4.完成下列项目之一者,可不要求上述2、3两项:(1)以学校作为承担单位或合作单位承研的国家或国防重大计划类科研项目(校内前2名)。
(2)其他单项研究经费在800万及以上的科研项目(校内前2名)。
(3)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项目或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
二、教学科研型副教授岗位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学历、资历条件
1.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体育学、文学(含外语)、艺术学、军事学等学科以及1970年1月1日前出生的教师应具有硕士学位; 2.同等条件下具有博士学位者优先;
3.具有博士学位者,在讲师岗位上履行职责2年(博士后在站时间视同担任讲师职务的年限)及以上,其他人员应在讲师岗位上履行职责5年及以上。
(二)外语条件
熟练掌握一门外语(从事外语教学工作的教师比较熟练掌握第二外国语)。1970年1月1日前出生的教师,外语条件按《黑龙江省人事厅关于完善职称外语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黑人发[2007]49号)执行。
1970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教师,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PETS 5总成绩 50分以上,有口语成绩;
2.TOEFL(托福)成绩80分以上,或GRE成绩2000分以上,或IELTS(雅思)成绩6.0分以上;
3.在国外获得学士或以上学位;
4.作为第一译者公开出版20万字以上本专业译著1部; 5.符合《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外语合格条件》中的访问学者条件。
(三)培训要求
除体育学、军事学、艺术学等学科外,1970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教师原则上应具有累计12个月以上国外留学或工作经历。
1970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工科教师原则上应具有累计
325 个月以上工程实践经历。
(四)岗位能力要求
对本学科具有系统而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比较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能及时掌握本学科发展动态,并有重要的、有影响的学术成果,能圆满地完成本岗位工作,且有稳定的科学研究方向。
(五)任现职以来教学及教研工作要求
1.每学年至少完整主讲1-2门课程,任现职以来年均授课时数满足本学院教学科研型讲师岗位职责规定的学时要求,且教学效果优良。
2.协助指导硕士研究生1届,或指导3名本科生的毕业设计(论文)。
3.参与完成(前3名)省部级及以上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项,或主持完成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项。
4.对新进和同级转岗的教师视具体情况适度调整上述要求。
(六)任现职以来科学研究工作要求
1.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至少5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过外文论文,其中,A、理工类学科,发表SCI检索论文1篇,或EI(核心期刊)检索论文2篇。
B、人文、社科、经管类学科,发表SCI或SSCI检索论文1篇,或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论文1篇,或《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论文奖励目录》论文 1篇。2.符合学校《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作的决定》(校字„2011‟38号)中的相关规定。
3.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A、理工类学科
(1)正式出版专著或译著1部,或主编、副主编教材1部。(2)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项(有效名次),或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1项(有效名次),或省部级科技奖励二等奖(前8名)或三等奖(前5名)1项。
(3)作为第一发明人的授权发明专利2项。
(4)获省部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或省部级及以上质量工程、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称号1项(国家级为有效名次,省部级为前3名)。
B、人文、社科、经管类学科
(1)正式出版专著、译著或编著(主编、副主编)1部。(2)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项(有效名次),或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奖励一等奖1项(前6名),或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奖励二等奖(前4名)或三等奖(前2名)1项。
(3)获省部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或省部级及以上质量工程、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称号1项(国家级为有效名次,省部级为前3名)。
三、有关说明
1.本条件是学院(系)制定教学科研型教授、副教授岗位聘 用条件的最低要求,各学院(系)应结合学科参照系单位的聘用条件,制定学院(系)教学科研型教授、副教授以及讲师和助教岗位的聘用条件。
2.对于教师发表学术论文的规格和数量, 各学院(系)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提出具体的要求,有条件的学院(系)可引入JCR检索论文等评价体系。
3.2012年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实行“先入轨,后晋升”,所有教师按照现职务等级分别入轨到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科研为主型、实验教学型和学生思政教师五种类型教师岗位,入轨后教学科研型教师的晋升、聘用条件按各学院(系)制定的岗位聘用条件执行。附件4:
哈尔滨工程大学科研为主型 研究员、副研究员岗位聘用基本条件
凡受聘教学为主型教师岗位者,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关心学校的发展和建设,积极承担并认真完成规定的教学、科研、管理及社会服务工作,近五年考核合格及以上。
一、科研为主型研究员岗位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学历、资历条件
1.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体育学、文学(含外语)、艺术学、军事学等学科以及1970年1月1日前出生的教师应具有硕士学位;
2.同等条件下具有博士学位者优先; 3.在副研究员岗位上履行职责5年及以上。
(二)外语条件
熟练掌握一门外语(从事外语教学工作的教师比较熟练掌握第二外国语)。1970年1月1日前出生的教师,外语条件按《黑龙江省人事厅关于完善职称外语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黑人发[2007]49号)执行。
1970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教师,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PETS 5总成绩 50分以上,有口语成绩; 2.TOEFL(托福)成绩80分以上,或GRE成绩2000分以上,或IELTS(雅思)成绩6.0分以上;
3.在国外获得学士或以上学位;
4.作为第一译者公开出版20万字以上本专业译著1部; 5.符合《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外语合格条件》中的访问学者条件。
(三)培训要求
除体育学、军事学、艺术学等学科外,1970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教师原则上应具有累计12个月以上国外留学或工作经历。
1970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工科教师原则上应具有累计3个月以上工程实践经历。
(四)岗位能力要求
具有本学科广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能及时掌握国内外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前沿动态;具有稳定的学术研究方向、系统的研究成果;能创造性地进行研究工作,解决重大的、关键的科学技术问题,并取得具有较高水平和价值的科研成果,或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科研成果。
(五)任现职以来教学工作要求
作为导师全过程培养过2届合格硕士生,或协助指导1届博士研究生,或指导过6名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六)任现职以来科学研究工作要求
1.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至少10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过外文论文,其中,A、理工类学科,发表SCI检索论文3篇,或SCI检索论文2篇和EI(核心期刊)检索论文2篇。
B、人文、社科、经管类学科,发表SCI或SSCI检索论文1篇,或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论文3篇,或《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论文奖励目录》论文3篇。
2.符合学校《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作的决定》(校字„2011‟38号)中的相关规定。
3.应满足以下条件1项 A、理工类学科
(1)正式出版专著或译著1部(排名前2名)。
(2)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项(有效名次),或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排名前5名)或二等奖(排名前3名)1项。
(3)作为第一发明人的授权发明专利5项。B、人文、社科、经管类学科
(1)正式出版专著或译著1部(排名第1)。
(2)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项(有效名次),或省部级科技奖励二等奖(前5名)1项,或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奖励一等奖(前3名)或二等奖(第1名)1项。
4.完成下列项目之一者,可不要求上述2、3两项:
31(1)以学校作为承担单位或合作单位承研的国家或国防重大计划类科研项目(校内第1名);
(2)其他单项研究经费在1000万及以上的科研项目(校内第1名);
(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校内第1名);(4)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项目或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
二、科研为主型副研究员岗位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学历、资历条件
1.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体育学、文学(含外语)、艺术学、军事学等学科以及1970年1月1日前出生的教师应具有硕士学位;
2.同等条件下具有博士学位者优先;
3.具有博士学位者,在助理研究员岗位上履行职责2年(博士后在站时间视同担任讲师职务的年限)及以上,其他人员应在助理研究员岗位上履行职责5年及以上。
(二)外语条件
熟练掌握一门外语(从事外语教学工作的教师比较熟练掌握第二外国语)。1970年1月1日前出生的教师,外语条件按《黑龙江省人事厅关于完善职称外语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黑人发[2007]49号)执行。
1970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教师,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PETS 5总成绩 50分以上,有口语成绩;
2.TOEFL(托福)成绩80分以上,或GRE成绩2000分以上,或IELTS(雅思)成绩6.0分以上;
3.在国外获得学士或以上学位;
4.作为第一译者公开出版20万字以上本专业译著1部; 5.符合《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外语合格条件》中的访问学者条件。
(三)培训要求
除体育学、军事学、艺术学等学科外,1970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教师原则上应具有累计12个月以上国外留学或工作经历。
1970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工科教师原则上应具有累计3个月以上工程实践经历。
(四)岗位能力要求
具有本学科系统而坚实的理论基础,比较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和较强的科研能力;能及时掌握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动态,不断拓宽知识面,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能创造性地进行研究工作,解决较复杂的、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的科学技术问题,并取得具有较高水平或实际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或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科研成果;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的能力。
(五)任现职以来教学工作要求
协助指导硕士研究生1届,或指导3名本科生的毕业设计(论文)。
(六)任现职以来科学研究工作要求
1.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至少6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过外文论文,其中,A、理工类学科,发表SCI检索论文2篇,或SCI检索论文1篇和EI(核心期刊)检索论文2篇。
B、人文、社科、经管类学科,发表SCI或SSCI检索论文1篇,或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论文2篇,或《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论文奖励目录》论文 2篇。
2.符合学校《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作的决定》(校字„2011‟38号)中的相关规定。
3.应满足以下条件1项: A、理工类学科
(1)正式出版专著或译著1部。
(2)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项(有效名次),或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1项(有效名次),或省部级科技奖励二等奖(前5名)或三等奖(前3名)1项。
(3)作为第一发明人的授权发明专利3项。B、人文、社科、经管类学科
(1)正式出版专著、译著或编著(主编、副主编)1部。
(2)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二等奖及以上1项(有效名次),或三等奖1项(前5名),或获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奖励一等奖1项(前5名),或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奖励二等奖(前3名)或三等奖(第34 1名)1项。
三、有关说明
1.本条件是学院(系)制定科研为主型研究员、副研究员岗位聘用条件的最低要求,各学院(系)应结合本单位学科专业的特点,制定各学院(系)科研为主型研究员、副研究员以及助理研究员和研究实习员岗位的聘用条件。
2.2012年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实行“先入轨,后晋升”,所有教师按照现职务等级分别入轨到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科研为主型、实验教学型和学生思政教师五种类型教师岗位,入轨后科研为主型教师的晋升、聘用条件按各学院(系)制定的岗位聘用条件执行。
附件5:
哈尔滨工程大学
教授(研究员)
二、三级岗位申报条件一、二级岗位申报条件
申报者必须满足以下必备条件,并满足相应学术条件。
(一)必备条件
申报者应履行学科建设与管理职责,为本学科(方向)、专业、课程负责人,为学校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在国内外本学科、专业、课程领域有较高学术造诣和较大的学术影响,上个聘期考核合格及以上;对本学科、专业、课程梯队建设、发展的预期目标做出承诺。
(二)任现职以来满足必备条件,并同时满足以下20项条件之一的教授(研究员),可申报二级岗位。1.教学类条件
(1)近五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前二名或二等奖的第一名;
(2)国家级教学名师;
(3)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
(4)校终身荣誉示范主讲教师;2.科研类条件
36(5)近五年国家科技三大奖特等奖、一等奖有效名次或二等奖前三名;
(6)近五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ence》、《Nature》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及以上,或以第一作者发表被JCR检索源中一区期刊收录的学术论文8篇及以上;人文经管学科以第一作者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5篇及以上,或发表SCI或SSCI收录论文5篇及以上,或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5篇及以上;
(7)近五年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负责人;(8)近五年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负责人,且单项国拨经费1000万元及以上;
(9)近五年军民重大科研项目负责人,且单项国拨经费3000万元及以上;
3.学术职务类条件
(10)现任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
(11)学校“十二五”规划确定的“5+1”中5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负责人; 4.团队类条件
(12)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 5.人才计划及奖项类条件
(13)“千人计划”(长期项目)入选者;
(14)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15)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37(16)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6.学术兼职类条件
(17)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
(18)国家一级学会理事长或副理事长; 7.其他条件
(19)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学术大师或杰出人才,或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为学校赢得极高声誉者;
(20)上一聘期受聘二级岗位人员。
(三)满足必备条件,任正高级职务10年及以上,任现职以来达到下列21项条件之一者;或任正高级职务5-10年,任现职以来达到以下21项条件两项者;或任正高级职务不满5年,任现职以来达到以下21项条件三项者可申报二级岗位: 1.教学类条件
(1)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负责人、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第一主讲人;
(2)全国百篇优秀博士提名论文的指导教师;
(3)近五年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以上奖励的第一名;
(4)省级教学名师;
(5)校示范主讲教师; 2.科研类条件
(6)近五年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
38(7)近五年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863计划”课题负责人、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负责人;
(8)近五年2项以上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
(9)近五年国家科技三大奖特等奖、一等奖有效名次或二等奖前五名,或省部级科技三大奖(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的第一名,或省部级科技三大奖(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两项均第一名,或省部级科技三大奖(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一项和三等奖两项均第一名;
(10)近五年以第一作者发表被JCR检索源中一区期刊收录的学术论文5篇及以上;人文经管学科以第一作者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论文2篇及以上,或发表SCI或SSCI收录论文2篇及以上,或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篇及以上;
(11)近三年6项以上授权发明专利的第一获得者; 3.学术职务类条件
(12)现任国防科技重点学科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负责人;
(13)现任国家级教学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负责人;
(14)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负责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负责人;
(15)学校“十二五”规划确定的“5+1”中属于1的学科建设项目负责人;
4.团队类条件
(16)国防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
(17)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 5.人才计划及奖项类条件
(18)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项目负责人;
(19)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
(20)“龙江学者”特聘教授;
(21)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二、三级岗位申报条件
申报者必须满足以下必备条件,并满足相应学术条件。
(一)必备条件
申报者为本学科、专业、课程学术带头人或骨干,教学科研成果突出,在国内外本学科领域有较高学术造诣和一定的学术影响,上个聘期考核合格及以上。
(二)任现职以来满足必备条件,并同时满足以下21项条件之一的教授(研究员),可申报三级岗位: 1.教学类条件
(1)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负责人、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第一主讲人;
(2)全国百篇优秀博士提名论文的指导教师;
40(3)近五年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以上奖励的第一名;
(4)省级教学名师;(5)校示范主讲教师; 2.科研类条件
(6)近五年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
(7)近五年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863计划”课题负责人、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负责人;
(8)近五年2项以上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
(9)近五年国家科技三大奖特等奖、一等奖有效名次或二等奖前五名,或省部级科技三大奖(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的第一名,或省部级科技三大奖(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两项均第一名,或省部级科技三大奖(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一项和三等奖两项均第一名;
(10)近五年以第一作者发表被JCR检索源中一区期刊收录的学术论文5篇及以上;人文经管学科以第一作者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论文2篇及以上,或发表SCI或SSCI收录论文2篇及以上,或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篇及以上;
(11)近三年6项以上授权发明专利的第一获得者; 3.学术职务类条件
(12)现任国防科技重点学科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负责人;
41(13)现任国家级教学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负责人;
(14)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负责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负责人;
(15)、学校“十二五”规划确定的“5+1”中属于1的学科建设项目负责人; 4.团队类条件
(16)国防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
(17)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 5.人才计划及奖项类条件
(18)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项目负责人;
(19)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
(20)“龙江学者”特聘教授;
(21)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三)满足必备条件,任正高级职务5年及以上,任现职以来达到下列18项条件之一者;或任正高级职务不满5年,任现职以来达到以下18项条件两项者可申报三级岗位: 1.教学类条件
(1)近五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以上奖励的前四名或二等奖前三名,或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前二名,或二等奖的第一名;
42(2)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
(3)教育部规划教材主编、国防特色规划教材第一主编;
(4)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
(5)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6)连续两年获本科生优秀主讲教师一等奖或研究生优秀授课教师一等奖; 2.科研类条件
(7)近五年国家科技三大奖的有效名次,或省部级科技三大奖(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前三名,或省部级科技三大奖(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前二名,或省部级科技三大奖(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两项均第一名;
(8)近五年主持计划类项目单项经费500万元及以上(不含自筹),或主持单项经费1000万元及以上(不含自筹);
(9)近五年以第一作者发表被JCR检索源中一区期刊收录的学术论文2篇及以上;人文经管学科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或SSCI收录论文1篇及以上,或《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论文奖励目录》论文3篇及以上;
(10)近三年4项以上授权发明专利的第一获得者; 3.学术职务类条件
(11)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或工程研究中心负责人;(12)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负责人; 4.团队类条件
43(13)省级教学团队负责人; 5.人才计划及奖项类条件
(14)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15)教育部“新世纪(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16)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
(17)省优秀中青年专家;
(18)省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入选者。
三、有关说明
学校发展急需的引进人才,入选条件可视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对于业绩特别突出的,经校长提名、学校认定,可聘用到二、三级岗位。
第三篇:宜兴市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实施意见
宜兴市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实施意见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认真贯彻落实总局“分类管理、优化服务、核实税基、完善汇缴、强化评估、防范避税”企业所得税管理24字方针,实现企业所得税征管的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提高所得税征管质量和效率,根据上级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有关精神,制定本实施意见。第二条 我市企业所得税管理实行“专业化+分类管理”的管理模式,即对全市行业特点比较明显、集中度较好的企业实行专业化管理、对其他企业实行分类管理。通过细分管理对象,区别管理方式,明确管理内容和标准,突出管理重点,增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达到对税源实施有效控管。
第三条 实施意见遵循“全程、集约、监控”的专业化管理原则及“区别、效能、服务”的分类管理原则。结合我市纳税人税源规模、财务核算状况、纳税方式、存续年限等因素,综合考虑目前征管分类管理口径以及纳税信用等级等指标。
第四条 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的基本要求:坚持税源管理与税基管理相结合,坚持专业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坚持依法征管与优化服务相结合。第五条 本实施方案适用于宜兴市企业所得税的所有纳税人。
第二章 分 类 管 理 标 准
第六条 根据企业所得税管理要求,结合征管实际,将企业所得税纳税人按照行业、规模大小与征管风险等因素,划分为四类:A类:规模信用企业;B类:专业化管理企业(目前包括房地产开发企业);C类:一般税源企业; D:潜在风险企业。第七条 规模信用企业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纳入规模信用企业管理:(一)上级局明确的重点税源企业。(二)取得A级纳税信誉等级企业。
(三)年应纳税所得额400万元以上或年应纳所得税额1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且财务会计制度健全,遵守税收法律法规,两年内无严重税收违法行为的企业。(四)达到上述规模标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包括在规模信用企业内。(五)本类企业户数原则上控制在本分局辖管户数的20%以内。第八条 专业化管理企业
目前包括宜兴范围内所有内外资房地产开发企业。第九条 一般税源企业
以下类型的企业纳入一般税源企业管理:除A类规模信用企业、B类专业化管理企业、D类潜在风险企业之外的其他所有企业。第十条 潜在风险企业
对存在或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列为潜在风险企业进行管理。(一)由减免税优惠期跨入征税期即亏损的企业。
(二)连续亏损2年以上的企业或3年以上微利企业(微利企业指所得率低于0.2%)。(三)改组改制、合并分立及关联交易企业存在异常情形并被主管税务机关查实的。(四)财务核算不健全企业。(五)信用等级认定为c、d类的企业。
(六)两年来存在重大税收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
(七)其他可能产生税收违法、违规行为等风险事项的企业。
第三章 分 类 管 理 内 容
第十一条 规模信用企业的管理
对规模信用企业的管理遵循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以服务性调研为重点,加强结果控管,及时关注税源变化。
1、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以服务性调研为主,各分局要对规模信用企业季(年)度后上报的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进行逻辑审核,重点做好数据审核工作;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掌握企业资金状况,以确保税款及时、足额入库。
税收管理员要定期深入企业进行实地调查,熟悉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掌握纳税人的主要生产经营要素与主要产品的关系、产品结构、财务指标及其能物耗等管理信息,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税负的变化原因及发展趋势。在实地调研过程中,税收管理员应注重上门宣传服务,向规模信用企业提供个性化税收政策咨询,及时向企业宣传国家最新税收政策、法规,解答涉税疑难问题,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依法纳税自觉性。
2、评估与检查
除人民来信举报、发现重大违规问题及上级布置的专项检查外,对规模信用企业原则上两年内不进行税务检查。
3、涉税事项审核审批
对于本类别企业的各项依申请所得税涉税事项,资料完整、手续齐全的,可直接审批,在巡查及服务性调研中核实相关事项的真实性。第十二条 专业化管理企业的管理
对实行专业化管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管理遵循专业化加全程管理的原则,以抓住预售收入为重点,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及时掌控税源变化。
㈠实行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专业化管理。各分局根据各自辖管房地产企业户数,选拔对应数量业务强素质好的骨干成立房地产专业管理小组。专业管理小组成立后,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再分散于各责任区管理,须集中于专业管理小组进行集约化专业型管理。㈡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全程管理。
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全程管理就是以开发企业为单位,以开发项目为主线,从开发企业税务登记环节开始,由专业管理小组确定专人对开发项目从立项开发至竣工销售、结算等开发经营活动实施全过程动态跟踪管理,以规范企业的纳税行为,确保国家税收的足额入库。专业管理小组要通过登记管理、巡查管理、汇算清缴管理、注销管理及档案管理全过程各环节进行开发项目的监控。
1、事前管理
事前管理的目的是预先掌握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项目的信息。
房地产开发企业(即建设项目立项单位或建设单位)必须向机构所在地主管地税分局申请办理建设工程项目登记。同时须对总承包单位、转(分)包单位、再转(分)包单位按项目管理要求向主管地税分局备案。各地税分局对应登记而未登记建设项目的,要及时发出整改通知书。房开企业开发项目在进行项目登记后,各地税分局将项目名称、项目编号通知税控装置代理公司,由公司对企业税控系统进行修改,以便按照项目开具发票。各地税分局按季汇总相关信息并上报市局职能科室,由地税局职能科室通过国地税联席会议按季传递国税局职能科室。
各国税分局应定期和工商部门及地税局核对登记信息,掌握开发企业工商登记及营业税管理情况,督促其及时办理税务登记及税种鉴定。开发企业一经税务登记,房地产专业化管理小组立即开始实施对开发企业所得税的全程管理。专业小组应对已登记的开发企业及时建立《房地产开发企业所得税管理台账》,对开发企业实施一次零距离接触,进行相关所得税政策的宣传辅导,同时了解开发企业基本情况,拟开发项目规模、进展等情况,并据此登记管理台账相关信息,为实施开发项目的巡查管理掌握第一手信息资料。
2、事中管理
事中管理的目的是要及时了解掌握项目开发经营进程及所得税税源信息,督促房开企业如实按期申报预售收入。
专业管理小组从开发企业取得审批部门对开发项目立项批文起,开始对房开企业实施事中管理,通过定期不定期巡查的方式,对开发项目所处“土地的取得与开发”、“设计施工”、“房屋预售”、“完工销售”等各个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进行。
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对其同时进行的若干开发项目分别核算收入,分别纳税。房地产开发企业应按照税法规定填写《地方税费基金申报表》,按月分项目向各分局申报缴纳销售不动产的营业税等税款,同时以发票开票软盘形式向各分局申报房地产销售发票(含预售)开具情况。各地税分局要及时将软盘存储的房地产销售收入发票数据读入建设项目管理软件。房地产开发企业未按规定申报或有欠税的,各分局对其实施发票停限供或对其已领购未使用空白发票进行缴销。
国地税联席会议时,地税局职能科室按季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房地产企业销售发票及预收购房款专用票据开具金额传递国税局职能科室。
3、事后管理
事后管理的目的是通过汇缴、结算、评估等管理手段,对各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纳税准确性和真实性进行检验。
各分局专业小组要通过细致的汇缴辅导、严格的汇缴审核、严谨的项目结算、准确无误的注销清算,有效利用评估手段,强化税务稽查,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事后管理,堵塞征管漏洞,防止税款流失,维护税收秩序。
㈢各分局的专业管理小组,要切实负起责任,按照房地产企业全程化管理要求开展工作,从而有效拓展房地产开发企业专业化管理效率。第十三条 一般税源企业的管理
对一般税源企业的管理遵循管事与管户相结合的原则,以监控其季度预申报及申报资料的逻辑真实性为重点,强化过程监控,突出行业管理。
1、日常管理
各分局各责任岗要按季审核分析同行业纳税人利润及税负情况,分析判断纳税人是否存在纳税异常,对存在异常情况的,及时督促纳税人调整纳税申报表,进行补充申报。在日常征管中除按有关规定管理外,各分局要结合其他涉税事项,一年至少进行一次巡查,以提升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
对于本类别中的核定征收企业,当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范围、主营业务发生重大变化,或者应纳税所得税或应纳税额增减变化达到20%的,应及时调整已确定的应纳税额或应税所得率。
2、评估检查
在日常征管、汇算清缴审核中发现嫌疑的企业,一律进行纳税评估;对评估中发现严重涉税问题的,一律移送稽查查处。
3、涉税事项审核审批
对于本类别企业的各项依申请所得税涉税事项,应实地核实相关事项真实性,在此基础上方可进行审批。
第十四条 潜在风险企业管理
对潜在风险企业的管理遵循严格管理与重点监控相结合的原则,以监控企业财务核算的真实性为重点,强化评估检查,突出风险管理。
1、日常管理
分户建立台账,注明风险类型,掌握企业存在税收风险的情况,对其实施有效个体控管。各分局要在建立分户台账的基础上,逐户与潜在风险企业预约利润率。即由企业根据自身特点,确定其当预期利润率并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申请,提供相关依据,由主管税务机关调查核定。
对属于《关于实行企业所得税行业利润警戒率管理的办法》的行业企业,应按该办法从严管理。在日常征管中除按有关规定管理外,各分局要加大巡查力度,一年至少进行二次以上的巡查,实施重点监控。
2、评估检查
主管税务机关对潜在风险企业应加强评估检查管理,年评估检查不少于2次,对评估及检查中发现存在财务核算不健全的企业,按规定程序转为核定征收企业。
3、涉税事项审核审批
对于本类别企业的各项依申请所得税涉税事项及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各分局在受理相关资料和实地审核时,必须从严掌握。
4、其他 对由于“财务核算不健全”原因被认定为潜在风险企业的,征收方式一律鉴定为核定征收方式。
第四章 分类管理认定及降级管理
第十五条 企业所得税管理类别的认定,按照公正、简化的原则,采用一次性认定和变更认定相结合的方法,确定纳税人的管理类别。第十六条 认定程序
(一)认定受理。各分局根据纳税人报送的《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认定申请表》及日常掌握的企业基本情况及企业财务核算状况,由税收管理员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财务管理、履行纳税义务等情况进行初审,并提出初审意见。
(二)认定审批。分局接到税收管理员报送的资料后,按照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标准和要求,分类逐户进行复审,报经分局办公会议商量同意后确认审批,并将审批后的《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认定申请表》返企业一份。
第十七条 根据《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试行办法》认定的a级企业,除出现严重的税收违规情况外,原则上不认定为潜在风险企业。根据《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试行办法》认定的b级企业,若存在第十条潜在风险企业特征之一情形的,一般要认定为潜在风险企业。对根据《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试行办法》认定的c、d级企业,直接认定为潜在风险企业。对根据本实施意见认定的潜在风险企业,不得认定为纳税信用等级b级以上等级。第十八条 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认定实行动态管理。
第一次认定于9月底到位;认定于每年年初结合征收方式鉴定一并开展;对新办企业管理类别的认定,于新办企业办理开业登记后3个月内进行。
按照分类标准确定纳税人的管理类别,规模信用企业原则上一定两年不变,其他纳税人根据情况可每年进行变更认定。
第十九条 主管分局在实施分类管理、纳税评估及日常检查或稽查局税务检查过程中,发现企业情况发生变化,不再符合原有管理类别标准的,辖管分局应及时根据检查结论、调查证明等相关资料,依照认定程序进行降级处理,并及时告知企业认定调整事宜。对实行降级管理的企业,自降级之日起至升级阶段,一律按照新确认的类别进行管理。第二十条 经过汇缴审核,主管分局认为企业具备升级资格的,可在汇缴结束后的次月向主管分局提出升级申请,经分局及市局两级认定同意后,可升至相应级别。
第五章 附 则(其他)
第十九条 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实施意见由市国税局、地税局负责解释,各国、地税分局具体负责实施。
第二十条 本实施方案自文到之日起执行。
第四篇:关于印发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
关于印发《关于城镇
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卫医发„2000‟23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财政厅(局)、计委(计经委):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财政部、国家计委联合制定了《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现下发给你们,自2000年9月1日起施行。
卫 生 部
中 医 药 局
财 政 部
国 家 计 委
二○○○年七月十八日
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批转国务院体改办等八部门《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00‟16号),实施医疗机构分类管理,促进医疗机构之间公平、有序的竞争,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提出如下意见。
一、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界定
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按机构整体划分。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医疗机构的经营目的、服务任务,以及执行不同的财政、税收、价格政策和财务会计制度。
1、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是指为社会公众利益服务而设立和运营的医疗机构,不以营利为目的,其收入用于弥补医疗服务成本,实际运营中的收支结余只能用于自身的发展,如改善医疗条件、引进技术、开展新的医疗服务项目等。营利性医疗机构是指医疗服务所得收益可用于投资者经济回报的医疗机构。政府不举办营利性医疗机构。
2、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主要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并完成政府交办的其他任务,其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主要提供基本医疗服务,这二类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也可以提供少量的非基本医疗服务;营利性医疗机构根据市场需求自主确定医疗服务项目。当发生重大灾害、事故、疫情等特殊情况时,各类医疗机构均有义务执行政府指令性任务。
3、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享受同级政府给予的财政补助,其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不享受政府财政补助。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执行政府规定的医疗服务指导价格,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营利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放开,依法自主经营,照章纳税。
4、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执行财政部、卫生部颁布的《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等有关法规、政策。营利性医疗机构参照执行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和有关政策。
二、医疗机构分类的核定程序
医疗机构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进行设置审批、登记注册和校验时,需要书面向卫生行政部门申明其性质,由接受其登记注册的卫生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医疗机构投资来源、经营性质等有关分类界定的规定予以核定,在执业登记中注明“非营利性”或“营利性”。
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营利性医疗机构,按有关法律法规还需到工商行政管理、税务等有关部门办理相关登记手续。
医疗机构改变其性质,须经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批准并办理相关变更手续。
三、做好与现有医疗机构管理制度的衔接工作
现有医疗机构性质的划分应遵循如下原则:自愿选择和政府核定相结合;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在我国医疗服务体系中占主体和主导地位;符合区域卫生规划,优化卫生资源配置。
1、现有政府举办的承担基本医疗任务、代表区域性或国家水平的医疗机构,经同级政府根据经济发展和医疗需求予以核定,继续由政府举办,定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其余的可自愿选择逐步转为其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或转为营利性医疗机构。
2、社会捐资兴办的医疗机构一般定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3、企事业单位设立的为本单位职工服务的医疗机构一般定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对社会开放的,由其自愿选择并经当地卫生行政等部门核定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或转为营利性医疗机构。
4、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举办的医疗机构,由其自愿选择并经卫生行政等
部门核定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或转为营利性医疗机构。
5、城镇个体诊所、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一般定为营利性医疗机构。
6、国有或集体资产与医疗机构职工集资合办的医疗机构(包括联合诊所),由其自愿选择并经卫生行政和财政部门核准可改造为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营利性医疗机构;也可转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7、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不得投资与其他组织合资合作设立非独立法人资格的营利性的“科室”、“病区”、“项目”。已投资与其他组织合资合作举办营利性的“科室”、“病区”、“项目”的,应停办或经卫生行政和财政等部门批准转为独立法人单位。
四、完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相关制度
1、加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国有资产监管。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国有资产未经卫生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同意,不得自行处置、转移、出租或变更用途;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转变成营利性医疗机构,涉及的国有资产,必须经财政部门批准,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从营利性医疗机构中退出的国有资产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解散后的国有资产,经卫生行政部门商财政部门后可继续用于发展卫生事业。
2、规范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职工工资等收入的分配办法。政府举办的非营利医疗机构可在执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和工资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核定的工资总额,自主确定各类人员的内部分配办法;其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在坚持工资总额增长幅度低于经济效益增长幅度,职工实际平均工资增长幅度低于本单位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原则的前提下,确定工资分配办法。要将管理要素、技术要素、责任要素等纳入分配因素确定岗位工资,按岗定酬,并将工资待遇计入医疗服务成本。
3、改革医疗机构管理体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是政府依法管理卫生工作的职能部门。要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事权,打破医疗机构行政隶属关系和所有制界限,加强全行业管理。按照转变职能、政事分开的要求,在实施医疗机构分类管理过程中,积极探索建立权责明晰、富有生机的医疗机构组织管理体制,如实行医院管理委员会、理事会、董事会等管理形式,使其真正成为自主管理的法人实体。
医疗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和对医疗机构实行分类管理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有许多开创性的工作要做,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地要加强领导,总结经验,稳步推开,保证分类管理工作的平稳实施。
第五篇:岗位练兵实施意见
潢财发〔2011〕31号
关于深入开展岗位大练兵活动的意见
根据省财政厅对岗位大练兵活动的整体安排和部署,结合我局实际,以切实提升干部职工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为目标,深入开展岗位大练兵活动,现就活动开展情况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强素质、比技能、育作风、树形象”为主题,以提高财政工作人员队伍素质为目标,大力开展岗位练兵、活动,营造崇尚学习、钻研业务、履职尽责的良好氛围,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能,为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活动要求
(一)继续加大岗位大练兵的组织力度。各单位要采取有力
措施,采用自学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拓宽业务知识范围,增加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辟网上答疑、网上学习和网上交流等专栏,进行扎实训练。县局将组织人员对各单位学习情况进行随机抽查。
(二)加强督导考核。各单位要在强化学习的基础上,加大考核力度。各单位要经常组织全员性的考试,检查学习成果,及时查漏补缺,通过考试来促进学习,做到考学同步。
(三)层层选拔业务尖子,开展岗位大比武活动。各单位通过考试、竞赛等形式层层选拔业务尖子,以业务尖子比武带动全员练兵,最终达到人人都是业务能手的目标。
(四)根据各岗位特点,开展具有岗位特色的技能评比活动。各单位要广泛征求意见,集思广益,开展具有特色的活动。活动既要贴近实际,又要便于量化考核。
(五)严格考评制度。年终,根据各单位活动开展情况,评选出岗位大练兵活动先进单位和个人,在全系统进行表彰,并将考评结果与年终考核挂钩。
三、保障机制
一是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岗位大练兵活动是提升素质,促进工作的重要活动内容,全局上下要认真组织,高度重视,确保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正确处理参与活动与日常工作的关系,做到学习练兵和工作实绩双丰收。
二是建立岗位大练兵活动信息反馈机制。各单位要加大练兵活动的信息宣传力度,及时将开展岗位大练兵活动中的好的做法、成功的经验反馈到县局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便于总结经
验,全面推广,适时通过《财政工作简报》等信息宣传工具,刊载和宣传各单位练兵的好经验、好做法,强化信息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