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依托“气候课堂”,开展拓展课教学的工作总结
依托“气候课堂”,开展拓展课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有幸在学校的推荐下参加了“中英气候变化教育项目”的系列活动。气候课堂项目旨在提升教师讲授气候变化的知识和自信,帮助12岁以上的青少年意识到作为当地以及世界公民,气候变化对他们生活的影响,并为他们提供机会促进国际交流。
关于气候变化的相关知识,在学校的《科学》和《地理》课程中都有所涉及,但是碍于时间的限制,经常是教师在有限的课时里面点到为止,而学生则经常是带着一堆似懂非懂的“环保名词”走出教室,过不了几天就还给老师,更不用说根本落实不在行动中了。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后果?如何让学生理解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的必要性?如何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低碳生活习惯?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坐而言不如立而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反思和提高。我主动请缨,利用每周一节课的拓展课时间,在六年级开设了《全球气候变化》的拓展课教学工作。没有系统的教材和环保的专用教室,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幸而参加了市科技教育中心王老师牵头组织的培训活动,我得到了不少教学的启示。加上自己坚持不懈的学习和努力,一个学期下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拓展课总算能够比较圆满的实施。为了下学期更好的促进这门课程的教学,特对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分阶段,逐步落实教学目标
《全球气候变化》课程不同于学校学科教学,作为一门以拓宽学生知识面,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和培养他们小组合作精神为目标的拓展课程,我感到在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通过活动经历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提高自身认识,增强环保意识。为了更好的落实教学工作。我将整个学期的课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9月21日-10月18日):知识培训阶段
气候与人类活动有什么关系?气候变化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影响?引起气候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哪一个是最主要的因素?温室气体主要是指哪些气体?这些气体的主要来源是哪里?什么是“碳排放”?什么是“低碳生活”?低碳生活有哪些方法和形式?„„学生只有知道和明确了这些知识,才能够真正理解:人类的活动是造成全球气候变化的罪魁祸首,人类必须对自身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进行深刻反思,改变原有的价值观念和生存方式,也才能理解实施“低碳生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关于《科学》和《地理》课程中关于气候变化的相关知识,都较为简单。为了增加学生对之后“低碳生活我能行”的实践活动的认同度,我安排了近3个课时来着重讨论上述问题(包括:《气候与人类活动》、《危机四伏的家园》、《低碳生活,从我做起》)。我到处搜集相关资料,认真备课,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历,在认真阅读和分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制定教学目标,撰写教学设计,并按照目标的要求有步骤、有计划的引导学生学习。为了体现拓展课的教学特点,我在备课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活动实践,把学生课前或课后活动的实践作为备课的重点之一,认真撰写活动计划,以确保活动开展的扎实有效,促进教学工作的深入进行。
第二阶段(10月25日-11月29日):活动实践阶段
1、开展“福尔摩斯的环境探案之旅”活动,鼓励每位学生去搜集具体的案例,用以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以每节课讲演的形式进行呈现。限时5分钟。
2、开展“低碳生活我能行”环保绘画活动,要求每位拓展课的学生都参与,紧扣“低碳生活我能行”这一主题,作品的绘画种类、风格不限。
3、组织发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以宣传“低碳生活”为主题的情景剧(小品和相声),要求全组同学共同创作,并有2名以上的组员进行表演。
第三阶段(12月6日-20日):成果展示阶段
1、集中展示学生的环保绘画作品,并组织学生从想象力(选题、创意和新颖程度)、绘画水平(画面设计、色彩处理、绘画技巧)、表达水平(创作者对作品的诠释)等方面对每位同学的作品进行评分。作品的最后得分由作者的自评分、其他同学的互评分和教师评分组成,充分体现民主。
2、学生按小组表演课本情景剧,教师进行全程摄影。学生从题材设计(选题、创意)、演员的表演效果(对白的连贯性、表演是否生动等)、组员的参与程度等方面对每个作品进行评分。作品的最后得分由其他同学的互评分和教师评分组成。教师负责视频资料的整理和归档,保留文字、图片等过程性资料。
二、结合课程的特点进行教学 促进学生发展
环境教育课程既要让学生了解目前的环境现状又要注重实践,通过实践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最新的环境知识,归纳整理拓展延伸,形成知识体系;在课外实践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活动情境,加深学生对保护环境知识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积极地去参与课堂,多举实例,来加以说明。在学习过程中,联系身边的生活实际,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用科学探究的步骤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2.按时完成课程计划。按照要求确保每周一节《全球气候变化》的拓展课,要把环境教育知识传递给每一个学生。
3.组织相关的主题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加强小组活动指导,提高活动效果。
4.适时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利用教学光盘、多媒体、录像带、各种宣传图片等资料来丰富学生的知识,以此来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三、教学取得的效果
由于我能认真的按计划对学生实施教育,注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我任教的这门课程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1.学生知道了气候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
2.知道了全球气候变化在环境中的表现,能初步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3.知道了全球气候的变化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4.能通过表演、漫画、案例等方式向周围人宣传对环境友好的行为方式,能从法律法规的角度审视我们国家的能源保护问题。
四、存在的问题
1.实践活动中少数学生存在应付现象。下学期我将注重学生实践活动的评价工作,以提高活动实效。
2.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还存在表面现象,下学期要在实际生活中注重落实。3.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教师讲解和讨论。下学期我将加强学生的动手实验部分,培养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和观察,获取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索精神。
2012年2月
第二篇:依托学案教学 推进高效课堂
依托学案教学 推进高效课堂
——八年级物理导学案使用心得体会
许昌市二十中学 张 艳
自上学期我区开展高效课堂活动以来,我校教师积极开展导学案、高效课堂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研究,并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本学期开学后,我区在七年级语、数、英、史、地、生、八年级物理七个学科开始使用统一编写的导学案,我校及时针对导学案的使用对教师提出相关要求,修订了教师评课标准和学生评价制度,加大推门课的力度,举行了导学案教学优质课评比等活动。教师通过两个月的学习、实践、研讨,在运用导学案,推进高效课堂方面有了更多的亲身体会,感觉收获颇多、受益匪浅,在学案的使用上都有了极大地改进,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上都能够体现教师、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下面我就从八年级物理导学案使用的基本操作流程方面谈谈在课堂教学模式运作中的一些做法。
一、抓好课前预习,落实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我一般是提前一天把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通过自学课本、查阅资料或与同学探讨等方式把学案上的学习目标和知识结构进行思考和探究,对照学案进行预习。首先要求学生通过预习实现基础突破,找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和存在的疑问。然后把学案上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完成,在疑问处做好标记,上课时解决。其次,坚持在课前检查学生学案的预习情况,深入了解学生预习所达到的程度以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把握讲课的方向和重点。同时依据学案的完成情况划分等级计入小组成绩,特别优秀的学案向全班展示,供全班借鉴。此外,鼓励学生把课前做的与本课有关的小实验记在学案上,上课时与同学分享,大大加强了学生进行物理实验的兴趣和预习效果。这样抓好了学案的预习环节,既可以引起学生对学案的重视,保持完成学案的积极性,保证学案的完成质量;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探索精神,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对教师确定教学内容提供了依据,切实做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久而久之,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也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找到乐趣。
二、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研讨,突显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将小组合作学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利用课前3分钟的时间,学生依据老师审阅的学案有针对性的交流、总结、互评,初步释疑。第二阶段是课堂上的典例研讨,每节课我基本上都会依据教材重点和课标要求对学案内容进行筛选、补充,在课堂上组织小组合作研讨完成,或通过实验探究完成,充分发挥小组优势和学案优势。在这一环节中,我努力创设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的情境和氛围,通过个人发言、小组讨论、组间辩论等多种讨论方式,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质疑。在引导学生讨论时,我会认真倾听,捕捉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和难点,更注重有价值的生成问题的发现,为后边的释疑解难做好铺垫。在交流讨论成果时,我借用各种形式和手段,鼓励更多学生的参与,鼓励小组以多样的形式展示,我依据汇报的内容、学生的参与程度及汇报形式等给予实时点评,通过不断坚持和改进,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灵感被激发了出来。
三、适时精讲点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经小组合作学习研讨后,大多问题基本能解决,但每节课都会有个别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学生理解不够透彻,甚至存在根本不理解的,此外学生掌握的知识都比较零碎,不系统。我通常采用两种方式处理学生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一是点拨:有时我会参与到学生和合作研讨中,倾听他们讨论解决疑点的过程,并进行适时点拨;有时针对某个问题,某个组已经解决,但其他组仍是疑点,我就让已解决问题的小组做 “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讲解,我进行补充点拨。二是精讲,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在学生渴望释疑的心理状态下,我针对疑难点,快速确定讲授的内容,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并以具体问题出发点,举一反三,再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迅速理清思路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从而使学生熟练应用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注重当堂训练,检查学习效果
我坚持在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理清知识点后,结合导学案优选达标练习题,针对学生做题情况,对课堂教学进行、学生认知进行查漏补缺,调整和改进课堂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的设计。针对达标训练中出现的问题,我会再次展示解题思路,引导学生突破难点,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将知识内化,进而达到知识的巩固与迁移。为了保证当堂训练效果,每节课我都尽量会安排10分钟左右的当堂训练时间,训练的形式像竞赛、像考试那样让学生独立地、快节奏地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学生不得抄袭。真实地检测课堂教学效果,准确地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的信息,然后我会依据当堂训练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布置课外作业。另外,我总是把当堂训练的的内容分为A组必做题、B组选做题和C组思考题。必做题是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题,是每个同学必须要当堂完成的;选做题或思考题可以是两方面的,有时是增加训练的量,例如必做题是四道题,学有余力的同学再多做两道题,这样至少可以锻炼同学们的解题速度;有时是增加训练的难度,例如让学有余力的同学选做B组题或者C组题,这样就使得每个学生“吃得到”、尖子生“吃得饱”,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做到生生有提高。
五、用好课堂评价,保证课堂高效
高效课堂的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学生参与的自主性,强调的是学生内在的参与,恰当的课堂评价就可以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自主性。我利用各种方式,如一句激励性语言、一个亲切的动作、一个赞许的眼神等,适时对学生的预习、合作探究、展示、点评等情况进行评价,让学生感到自己能行、是最棒的,只要自己敢想、敢说、敢动、敢尝试,就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同学的认可。同时开展组内评价、组间评价,将小组及学生个人的表现以分数形式记录下来,作为班级评选优秀个人及优秀小组的依据。这样一来,学生的参与意识逐渐增加,民主意识、小组荣誉感、团结协作精神都有所增强。
导学案使用后,从教学模式上打破了教学模式,立足于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寻找知识、总结知识的能力大大增强,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课堂教学从学生机械地获取知识,转变成为学生创造表演的舞台,使所有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充满艺术的魅力。但使用中还有一些困惑,如有的学生在自主预习中认真地读书、查阅资料、思考,而有的学生往往在交作业时匆匆赶作业,甚至抄袭别人的;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出现有的组正讨论的热烈,而有的组已无事可做;课堂上学生经过合作展示看起来已经把学案上的题目回答得很好了,但通过检测发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不深刻。因此,“预习”环节的时间如何保证以及应采取什么样的实施方式更高效、怎样恰当地安排组织学生的合作探究、如何处理知识的严密细致与学生认知能力之间的矛盾,依然是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继续思考、研究不断改进的问题。
总体来说,在以导学案为依托的35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是存在,但我会继续研究学习,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因为我相信世界上根本没有实现不了的事情,只是时间、程度的问题”。漫漫课改路上,我一步一个脚印走来。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将借助导学案,努力创建高效课堂,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总结,为打造高效课堂,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出不懈努力!
第三篇:依托教学模式 构建和谐课堂
依托教学模式
构建和谐课堂
小学数学“情境——问题”教学模式解读
一、教学模式的含义
什么是教学模式、教学有没有模式、教学需要不需要模式,以及研究教学模式对实施素质教育又有什么促进作用等,是近年来我们 一直在关心和探讨的问题。我认为,认识教学模式,要抓住一个前提、两个要素。一个前提是指任何一个教学模式,特别是成功的教学模式都一定会有一个明确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作指导,这是一个必要的前提,也是一个重要的基础。两个要素:一个是结构,一个是程序。教学模式可以看作是一种结构,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程序。如果我们把结构看作是一种横向关系的话,那么程序就是一种纵向的关系;如果我们把结构看作是一种静态关系的话,那么程序就是一种动态的关系。
如此看来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客观存在,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的相对稳定的示范型的教学结构。我们创建了“情境---问题”式教学模式。
二、理论依据
1、小学数学教学新理念(1)数学课程
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本精神,代表着一种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和实践体系。数学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2)数学学习内容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一理念强调了过程,不仅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相连,而且使学生的探索经历和得出新发现的体验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3)数学学习方式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学生有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 时间和空间。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服、推广而直至豁然开朗,这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新境界,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4)数学教学
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给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取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拓宽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空间。转变教师的角色。
2、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由学习者自己决定的。学习具有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学习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学习者主动地去接触有关的信息,以自己的经验和观点建构客观世界,获得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并赋予意义。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共同参与者。
三、“情境——问题”教学模式流程(四个环节)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联系生活、拓展应用——反思总结、自我建构。
四、操作阐释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新课开始前,教师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学习知识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知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内驱力。
具体操作:
教师活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知识生长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等创设问题情境。
(2)情境内容的创设可以是多方面的,有生活化的数学情境,有数学化的生活情境,情境中的素材,可以来自学生、来自生活、来自教材,不受教材的局限,充分体现内容的开放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情景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可从以下五个方面选取问题情景的内容。● 学生身边的人和事 ● 现代社会发展现实 ● 现代科技最新成果。
● 现代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 重大节日、纪念日
(3)创设情境的呈现方式也是多样的,可以是学生动手操作、生活实际、演绎推理,也可以是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观察等等。情境有两种,一种是真实的情境,一种是“虚拟”的情景。真实的情景就是实实在在的、学生亲身感受的客观情境。“虚拟”情景就是从客观情景中抽象出来的情景。“虚拟”情景的呈现方式有: ● 图文并茂型(如情境图)● 数字表格型 ● 文字叙述型
● 故事形式:设计一些真实的或想像的故事,故事里包含有学习内容。●多媒体画面演示:如电视、录像等。
(4)激励学生分析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将问题转化、分解为学生的学习目标,目标必须是教学的重点,要具有明确性,可操作性、可检测性,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能够顺利完成的。●学生活动:(进入情境,提出问题)(1)以积极的态度和情感进入情境,分析情境中所蕴含的数学问题。(2)对问题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和好奇,大胆提出问题,并充许异想天开。用数学语言描述数学问题。
说明: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应当是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的主线。它是调动、激发和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核心。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新课学习中,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教学环节的最核心要素,新一轮教学改革大力倡导,以学生为主,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鼓励学生质疑创新,发展创造性思维,提高创造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供足够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与交流,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在观察、猜想、探索、验证和动手操作过程中提出问题,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质疑、释疑、解疑的过程中,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具体操作:
1、自主探究。
(1)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自主探究的欲望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探究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在实施自主探究教学时教师首先应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问题情境。常用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有:
A、设置认知冲突
即呈现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不一致甚至矛盾冲突的现象或事实,使学生的认知产生不平衡,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带入一个再发现的过程。
认知冲突为学生自主发现数学问题提供了直观感性的材料,是问题的直接来源之一。设置认知冲突一般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a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上设置认知冲突; b在学生认知中的转折点上设置认知冲突; c在知识的跨越点上设置认知冲突; d在相似知识的辨析点上设置认知冲突。B、生活问题数学化
拓展数学信息源的渠道,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加工提炼成有待探究的数学问题。这样让生活中的问题原型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他们的形象思维,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获得对数学问题的独特感悟。
C、设计开放题
即只提供有关的信息,而为学生留取广阔的问题空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身水平,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2)引导发现数学问题
明确自主探究方向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探究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要达成这一目标首先应使学生获得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理解和提出问题的机会。所以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教师不能简单地直接给出,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自己去感悟发现。因为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动机;同时能准确地发现并提出问题是学生主体参与的充分体现,也为学生进一步自主探究指明方向。
当然要使学生能够发现并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数学问题,需要教师精心组织和引导,从而让学生真正面临问题情境,发现问题的存在。在具体教学中可采用如下策略:
A、尝试发现策略
由于数学知识一般都具有连续性,所以在面对新的问题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先尝试练习,在尝试的过程中使学生感知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构成学生认知的内部矛盾,唤起他们对问题的关注。
B、交流质疑策略
学生对新知识的感知是建立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遇到的新事物进行大胆的猜测,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质疑,使每个学生输出信息又获取信息,互相触发思维的“火花”,并从中明确问题的实质。
C、观察比较策略
观察和比较是学生认识发现数学问题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学生感知问题提供相应的材料,让学生在观察中辨析、思考事物间的关系(特别是相似对象间的不同点和不同对象间的相似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问题意识。
D、联想迁移策略
数学知识和技能都是内在联系着,并总是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所以在学生理解和掌握某种数学现象的规律和方法后,教师应鼓励学生联想迁移:其它的类似现象有没有这样的规律和方法?或者说在学生遇到新的数学现象时应使学生养成联想迁移的习惯:以前学的类似现象有什么规律和方法,现在的新知识能不能也用同样的方法解决?在学生解决了当前问题后,教师还应启发学生自问:某原因导致其结果后,会不会又有其它结果?在什么条件下会有?有原因是不是必定有相关的结果?等等。总之,教师应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断激励学生对事物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
(3)自由选择探究策略
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由于数学学科的高度抽象性决定了数学探究实质上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探究,而这种思维活动总是表现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为了保证自主探究教学的顺利进行,使学生的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后有所结果,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是相当必要的。这样他们才能获得科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学生的自主探究才会逐步向科学探究的方向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一旦掌握了自主探究的方法,他们就可以运用这种数学思维方法,独立地去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提高 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决策与改造的基本能力。因此,在探究中教师应更注重引导学生揭示知识背后的知识,提炼出知识本身蕴涵的策略思想,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小学数学常用的自主探究策略主要有以下五种:
1、化归策略
化归策略是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策略。使用这种策略的关键是在准确把握新旧知识关系的基础上,把新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解决。然后根据两者的关系加以分析、重组,使旧知识得到改造、发展,最终“创造”出新知识。
2、归纳策略
归纳策略是指从学生已知的具体事实或个别性前提通过猜想验证推断出一般性或普遍性结论的探究方法。在教学一些公理性的数学知识,如:运算定律、性质时较多使用这种策略。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问题的实际简单枚举一些具体的数学事实,然后由学生感悟归纳其中具有共性的现象或事实,从而获得问题的解决。
3、分解策略
有些复杂数学问题的探究学生很难一步到位,这时需要学生善于把这个问题分解成一系列的小的简单问题,然后通过解决小问题导致总问题的解决。有时也可以从问题要达到的目标出发往回一步一步推理,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4、比较策略
比较策略是指从具有同一属性的事物间寻找差异性,或从具有差异属性的事物间寻找同一性的探究方法。这种策略有助于认识两种以上事物之间属性的异同,从而提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5、假设验证策略
在探究一些起始概念和抽象概念的时候经常要用到假设验证策略。在使用这个策略时,需要学生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的结论作出假设,然后通过操作实验、合情推理等手段加以检验。
说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引导自主探究,巡视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作适当的启发。学生围绕学习目标,根据问题的不同类别,灵活采用各种方法对新问题进行独立探究。学生自主探索的质量有赖于教师的激励和指导。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也是课改中学习方式改革的一个明显特征,合作学习适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如何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让合作从“形式走向实质”呢? A、合理构建合作小组
首先合作学习的重要而有效的形式是“学习互助小组”,小组成员的搭配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的效果。合作小组通常在四至六人之间为宜。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在组建学习小组和座位安排上进行合理搭配,同时兼顾不同性别和不同性格,使优等生的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后进生得到帮助,实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当然也可根据合作目的及具体情况的不同,灵活采用不同的随机的合作小组,如同桌两人、前后四人等。
其次,选拔并培养小组长,履行职责。培养小组长的组织、协调、归纳等能力,促进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
B、及时把握合作时机
在让学生合作学习前,一定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只有在成员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在组内合作交流,合作才有价值。教师要善于抓住最有利的时机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当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发生分歧时,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时,知识需要拓宽时,问题涉及面大,学生回答不全面时,学生主动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时„„,都最好及时地安排合作学习才更有价值。教师把握时机、适时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才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C、适当指导“合作策略”
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认知的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与审美过程,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
a学会倾听
“学会倾听”就是学会在与人交谈时,做到认真而仔细地听取别人的意见,不随意打断或插嘴。而应是发自内心的意会。学会倾听是合作的前提。合作小 组必须听清教师的提问,听懂小组分工要求,听明白其他同学的发言,同时也要听得了表扬之词、听得进批评之言。
b学会表达
仅仅会听是不够的,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会表达。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调动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一些基础知识较差、思维能力较弱、不善于言谈的学生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说”是表达的一种主要形式,却不是唯一形式。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有时候语言的表达却跟不上思维,出现他们想到了却一时说不出来的“急死人”的场景。这时表情、眼神、手势动作、图画、学具或非文非图的代号就成了好帮手。
c学会思考
思维是伴随着整个学习过程始终的,这里所指的思考主要是交流讨论后的反思。通俗地说就是指在完成一项任务后回顾一下自己的智能活动过程,及时总结数学知识的学习策略。唯有反思,才能控制思维操作,才能促进理解,提高自己的原认知水平。
d学会欣赏与宽容
渴望得到欣赏、希望得到理解是每个人的愿望,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赞赏别人的优点与成功,包容别人的缺点。它能促使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的形成,使每个学生在全部学习活动中都能保持积极向上、生动活泼、进取自信的态度,积极思考,敢于创新,从而实现高效的合作效能。
说明:这一环节在教学过程结构中居于一个特殊的、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操作中要注意处理好这一环节,要安排充足的时间进行生生、师生间相互有效的交流评价,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深入倾听或参与讨论,进行指导,了解、把握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要注意学生倾听、表达、分工、协作等合作能力的培 养,评价时,不仅关注学生学习水平和结果的评价,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以及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的评价。
3、归纳小结。
师生合作总结,建立数学模型。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模型。
学生活动:自由发言,对全班已有各种意见自觉进行比较、归纳、概括,得出自己认为最佳的方法、策略。
教师活动:创设恰当氛围,组织学生辩论,并同时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方式理解数学问题。
说明:在这一环节中,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归纳小结,教师只作点拨引导,将最优方法推荐给学生,但不应把某一种方法强加给学生必须使用,应该是“你喜欢什么方法就用哪一种方法”。
(三)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这一环节既是了解学生对新知识掌握情况和检测掌握运用学法的效度,又是形成技能技巧发展能力的训练。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为了在课堂上尽可能的照顾这种差异,采用分层练习的方法,即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能力,设计基础题、提高题、综合题。体现出不同层次的学习,能适应多层次学生的需要,充分体现人人都能发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展。练习中评价教师要学会欣赏,学会等待。
具体操作:
教师活动:根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好练习(练习的内容要面向全体学生,难易适度,有趣味性,习题既要有强化新知的单一基础题,又是要有动手操作的实践题,既要有突破难点的针对题,又要有克服思维定势的变式题,既要有以新带旧的综合题,又要有一题多解的开放题)。结合学生知识,能力的差异,组织学生分层练习,分类反馈评价,指导、调控。
学生活动:人人完成基础题的练习,低等生在完成基础题的基础上,尽力完成综合题,中等生在完成综合题的基础上,尽力完成提高题,优等生三种练习都完成。新授课的练习侧重于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过程,习题的选择偏向于基础性、专项性。教学中要选取最新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采用多种练习形式,巩固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他人评价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自我。
说明:在分层练习中,不能给学生划分等级,等级是隐性的,在引进开放题 练习的时候,教师要把握好“放”的度,不能忽视 “收”的作用,既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不失教师的主导性。
(四)反思总结,自我建构。
这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不容忽视的,课堂教学总结的任务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概括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强化难点,总结规律使学生对全课的教学内容和知识要点获得明确清晰的印象,二是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思维,引导他们对有关内容的联想和思考,使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把课堂总结和教学内容融为一体,给学生留下一个能激发兴趣的悬念,使课的开始引人入胜,总结扣人心弦整个教学过程协调完美。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归纳所学的内容,回顾梳理形成知识体系;谈本课的体会收获,总结学习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感悟学习的乐趣。具体操作:
学生活动:自学回顾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懂得了什么?明白了什么?是怎样学习的?还有什么问题?培养自己的反思能力,提高原认知水平,达到内化整合,自我建构的目的。
教师活动:聆听思索,分析学生的反思过程,引导、帮助学生完善认知的建构过程。
说明: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段,不同的学习内容,提出不同的反思要求,培养学生养成自觉反思的习惯。小学数学课堂总结六法:
复述法。根据板书或提问进行整理复述,明确本节内容。口诀法。编制口诀朗读记忆。
图表法。用图表或列表归纳知识或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游戏法。组织一场游戏作为课堂总结。
引申法。提出与本课有关的引申题,或与教材例题不同的解法。
设疑法。有意设置一个悬念,促使学生去思考、探索、创新,产生一种向往,这对学生预习是一种无形的动力。
五、教学建议。
1、正确理解运用模式。
实践证明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是小学数学教学理论的简化表现形式。小学数学教师只有充分认识、把握并运用好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无论未来社会如何发展,社会需要的绝大多数人永远是具有合理思维方式的人。用模式指导规范我们的课堂教学,上好常规课,教给学生简洁易懂、明确严紧、合情合理的数学。
2、内外兼修。
教学模式的展开、展好,还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灵活的教学机智,能根据所选教学模式选择好教法,准备好教具,设计好学生的学法。这样,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才能真正灵活地运转在课堂之上。教师必须努力掌握本学科的教学理论与知识技能,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1)研读教材
a、教好教材 b.改进加工教材 c.丰富教材 d.开发教材
(2)、抓好环节教学。
教师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抓好环节教学,努力把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展开、展好。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这副骨架,只有在所教内容的填充下才能显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教师在运用教学模式时,要注意抓好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课堂每个环节的联系,让程序环环相扣,知识层层生辉。
(3)、实践反馈调整
将实践反馈回来的信息,及时用于教学模式的调整,研讨产生新的教学模 式。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是一种理论。它来源于实践,又要回头指导实践。但由于它本身还存在着不足和局限性,所以仍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应用不能千篇一律。有些知识虽然性质相同,但具体操作却不是一成不变的。创造性的使用模式。有模式不唯模式,结合教学实际大胆创新,创造性的使用模式。
(4)、教师要灵活机智地处理预设与生成,恰当利用生成资源。
3、教师必须有激情和真情。
教师必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这是有意义学习的情感前提。教师的入情入境带来学生的心动情发。只有激情和真情才会在师生间产生一种互相感染的效应,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进入教材的欲望。用心上课,打造充满生命力的课堂。通过我们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拥有: 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 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 一副为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心肠。
绥中教师进修学校
魏
静 2008、9、11 12
第四篇:《气候类型》复习课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气候类型》专题复习课,教学活动从默写检查开始,然后老师针对学生预习、老师批阅的情况进行反馈,逐一解决问题,接着针对知识的考查要求,充分地利用多媒体直观展示,对学生的知识学习进行再检查,最后引导学生重点突破最薄弱的知识点——气候的影响因素分析,问题设计层层深入,同时链接高考,让学生认识高考中的考查形式和能力要求,最终实现理解程度的加深。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学定教,增强教学针对性。学生自主预习完成学案,老师批阅,发现学生在这部分知识中存在的问题,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第二,以考定教,增加高考的命中率。研析高考大纲和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找准知识的高频考点,科学合理设计教学内容,进行重点突破。第三,培养规范答题意识,减少非智力因素的失误。网上阅卷,标准化信息扫描对学生的规范化答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需要平时对学生的强化训练,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规范答题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一种答题习惯。第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检查与反馈,充分体现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主体。自主预习,落实到书面,教师批阅,学生的学习实情便很好地反馈给老师,老师重点备课,课堂重点突破,利于实现高三复习课堂的最优化;课前布置背诵任务,课堂2分钟默写,既能让学生很快地进入紧张地课堂学习状态,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紧张、规范答题的课堂氛围,利于培养学生的规范应试能力。小组为单位的口头问答检查,激发学生全体参与的热情和责任。第五,注重了学生参与多,老师讲精而少;学生落实多,老师选题精而少。整堂课老师在每个环节都力求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无论是默写还是小组为单位的复习检查,每个学生都在写记、批改、思考、解说,学生的参与度高。第六,精心设计导学案,注重引导学生总结。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成因及判读,内容多,记忆量大,较为困难。学生常见的是各项归纳后的气候表,不好记,我把每一个方面单独设计,以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回忆,并在每个知识块最后设计小结,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巩固记忆成果,强化记忆。课堂探究案设计注重层次性,由简单到复杂,有自主也有合作,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
课堂实施完成了教学设计的目标,基本实现了课前的预期。但还存在一些需要完善地方。在小组为单位的口头问答检查之后,最好再给出一个限时小测试,让学生自测自己对知识的记忆。
如:
1、在北半球,同为北纬30°~40°的大陆,但东西两岸的气候截然不同,其原因是:
A、太阳辐射不同B、环流条件不同C、地面状况不同D、人类影响不同
2、与北美洲相比,下列气候类型中亚洲没有分布的是:
A、极地气候B、地中海气候C、热带雨林气候D、温带海洋性气候
3、亚欧大陆的亚热带东、西两岸气候特征最显著的差异在于:
A、气温的年较差B、年平均气温C、年内降水分配不均D、降水集中的季节不同
4、下面四幅图分别代表一种气候类型,其中代表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是:
在各教学环节的过渡上使用的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炼,今后要注意锤炼教学语言,发挥语言的感染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学生容易犯错的地方预设还不够,如“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同纬度的北京气候比较湿润”主要是因为海陆位置,而学生的答案中给出了地形因素。在处理这样问题时,老师容易急于自己去讲解,实际效果不如:在给学生校正答案时,让犯错的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让其他同学讲讲自己的理解,老师在重点强点即可。在这样过程中,师生互动了,课堂融洽了,效果便有了!
第五篇:聚焦课堂深化课改,依托课改提升质量
聚焦课堂深化课改,依托课改提升质量
——邵寨中学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前半期总结
邵寨中学教导处 2011年4月28日
聚焦课堂深化课改,依托课改提升质量
——邵寨中学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前半期总结
邵寨中学认真贯彻市、县教育局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有关文件精神,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理念,以“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为导向,以“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为途径,以“学习借鉴洋思、杜郎口中学先进经验,探索打造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手段,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为最终目标,加强学习研讨,改进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还课堂给学生,大力推进课堂教学创新,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为此,学校领导班子率先行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实效的课改探索工作。
一.深入学习培训,前瞻定位课改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转变观念是前提。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就不可能有先进的教学实践。学校上下联动,扎扎实实开展了“转变教学观念,强化课改意识”的学习培训活动。
一是开展了“学习名校经验,理解先进理念”的学习讨论活动。校长薛文军同志到洋思、杜郎口中学外出学习,带回了名校的课改先进经验,在学校班子会上多次讲解,更新了管理团队的教育教学观念,我们提出了“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的办学理念和“不求一枝独秀,但求团结协作”管理理念,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课改方向:以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以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为导向,以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为契机,大力推进课堂教学创新,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开创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局面,实现教育教学的新突破。
二是开展了“转变教学观念,打造高效课堂”的讲座培训活动。校长薛文军同志和其他班子成员积极撰写课改培训材料,赴平凉等地学习洋思教改经验的教师认真撰写学习体会报告,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了多次专题讲座辅导活动。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学习推广洋思、杜郎口经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名校的学生观、教学观、学习观有了全新的认识,从名校经验中感悟出了“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的教学真谛。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的课改理念替代了传统教学观念,打破了传统束缚学生手脚的做法,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活动中学习,在探究中创新。
三是开展了“观看名校教学实录,研究名校教学方法”的研讨交流活动。学校组织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有针对性地观看杜郎口中学、灵台三中课堂教学实录,学习名校经验材料,深入领会课改创新教学的思想实质,切实转变了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的思维要围着学生转,教师的教学方式服从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使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学与学习的关系回归到“以人为本”、“焕发生命活力”的自在的境界中来。教师关注的
一是开展了“转变备课观念,切磋备课能力”的备课研讨活动。通过深入细致的学习交流,全体教师彻底转变了的备课观念,把学习洋思、杜郎口经验向本土化转移。导学案备写注重了学习目标定位、自学问题设计、自学提纲拟定、达标检测题的优化设计等,教学设计突出了学法指导、精讲点拨、课堂训练和教学反思。学科备课组充分发挥作用,展开了集体备课交流研讨,同级同科教师对教学方案进行交流和切磋,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改进,以求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二是开展了“感知学习理念,培养自学能力,转变学习方式”的学生教育引导活动。在课改实践探索中,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一方面,在校园、楼道、教室广泛宣传名校的先进教学理念、师生名言、营造课改氛围;组织学生观看名校教学实录,感悟名校课堂学生学习热情,感知先进学习理念;通过班级学习方法指导讲座、报告交流活动,接受新的学习理念,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利用课堂教学的预习环节,教师发挥压力(督导自学,鼓励自学)、推力(肯定引导,体验成就,激发动机)、拉力(指导差生,鼓足勇气)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能力;利用自学环节,有意创设质疑氛围,使学生因趣生疑,因疑生奇,因奇生智,照顾自卑胆怯、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循序渐进,逐步养成敢想、敢问、敢说的习惯。
三是开展了“人人参与课改,打造高效课堂”的课堂教学评赛活动。全体教师人人参与,借鉴外校经验,努力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尝试构建新型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课改的新思想新方法、高效益高效率。通过“同上一节课”的同课异构课改教学评赛活动之中听评研讨,每一位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情况有了更深入地认识,有了更深层次的反思,对名校经验的借鉴应用也有了更全面更深刻地体会。
四是开展了“展示课改成果,催生课改典型”的优秀导学案、课件、教学案例、教学论文评选活动。以此为载体进行了深层次的课堂经验交流和教法探讨,推进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真正地加强。
三、制定具体规范,完善评价体系
在构建高效课堂探索研究的同时,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
一是细化备课常规,明确细则要求。制订了《课堂教学改革备课新要求》,从备课常规、备课要求两个方面重点突出了整个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备课工作的精细化管理。还制订了《导学案编写基本要求》从导学案编写的原则、方法、内容等方面加强了对导学案备写的改革引导。同时完善修订了集体备课制度,指出了研讨侧重点。要求每周初备课组长带领同年级中执教相同科目的老师,在集体备课共同研究下周各课时的教学方案时,主要确定学生的自学目标、自学范围、自学内容、自学方式、自学时间以及自学要求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