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西方大学

时间:2019-05-12 12:47: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看西方大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看西方大学》。

第一篇:我看西方大学

外国文化通论课程考试论文

我看西方大学

出国留学一直是很热门的话题,也是很多人的梦想,大家都想去感受那近乎神秘的别样的氛围和情感,那么西方大学到底在哪些方面吸引着大家呢?虽然我没有到过哪个西方大学,但通过电影、电视、网络、课堂等媒介也了解了一些,在这里仅用我所了解的有限知识谈谈我眼中的西方大学吧!

大学发源于西方,追根溯源可以一直到黑暗的中世纪。大学一词原意是指“一群先生或一群学生所组合的学术性行会”。它是与宗教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办大学的初始宗旨主要是培养牧师和僧侣,其主要创办者也是教会。因此,早期大学教育的核心是神学,同时也讲授语法,修辞,辩论,算术,法律,天文,几何,医学,艺术等科目。

最早的大学机构是学生行会和教师行会。那些不愿意在教会学校学习的学生,有一定家庭背景的就结成行会,由家长出资,聘请教师来教授课程,因此学生可以辞退他们觉得不好的老师。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世俗大学是博洛尼亚大学,后来又逐渐建立了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维也纳大学等至今依然驰名于世的大学。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大学没有一所是按事先制定好的计划创办的,都是实际需要的产物。因此大学完全实行自治,或是学生自己管理或是教师自己管理,不受任何他人管辖,可以说大学在产生之初就争取到了自治权和学术自由权利。后来西方大学又经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洗礼走向成熟并随之传到东方,成为今天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大概正是这些产生之初就与生俱来的特点才铸造了今天西方大学的主体性格和不同于东方中国大学的特色精神。下面对此作一下简要的介绍吧。

首先,是对教师的管理。西方大学教授分为聘任教授和终身教授,前者是可以被校方辞退的。而还有一类是助理教授,大概相当于中国的讲师,和校方要签3年的合同,3年期满要考评,不合格只好走人。如果自己要求可以续签3年,那么在6年后不合格就没有再留下的理由。另外有一些退休后重新应聘的教师,他们不拿工资,因为他们已经有退休金,他们只拿讲课费。特殊的是,有一些老师自愿上课,因为不到15个学生学校可以不开这门课,那么如果老师自己愿意上,就完全是义务劳动,凭的全是对学科的热爱和对知识传授的忠诚。而这样的情况在中国是很难看到的。

外国文化通论课程考试论文

内大学生少,甚至可以说比我们要做的还多,只是他们的作业更多的集中在动手实践上。因此,他们的平时作业任务都比较繁重。理科类课程一般有大大小小的习题作业、实验、项目(projects)等,文科类课程通常要求写调查报告、读书心得并做口头演讲等。这些繁重的课业都又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旨在让学生在消化吸收课堂知识的基础上,能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实际操作,从而又进一步巩固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一般这些作业题目老师给的范围很广,学生发挥主动性自由选择的空间也相对很大。同时,在课后作业之外他们还要做义工,或者到企事业单位工作实践等。比如在北美的学生只有大一的前两个学期连续上课(他们一年分3个学期),然后就是一个学期上课,一个学期工作。有专门的老师到各地为学生联系就职的岗位,然后由学生去应聘,还要有工资,工作一个学期后要交技术报告,而那种如果应聘不到职位义务去劳动的还不能算完成了任务。

讲完课堂的一些东西那么我们不得不说的就是西方大学的社团文化了。社团文化是展示大学课余生活的一扇窗口西方大学社团建立在共同的兴趣、爱好基础之上,由于西方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学生可以有大量的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因此,基本上每个学生都会参加自己感兴趣的社团。于是西方大学社团也经常在他们感兴趣的领域做出一定的成就。比如西方大学的天文爱好者发现小行星的为数甚多,而这在国内也是很罕见的。而且西方大学社团的自主性极高,不受制于一些所谓“社团联合会”的不是社团的社团,社团的事务完全由社团成员自己治理。这一点典型的例子就是耶鲁大学著名的“骷髅会”,其内幕只有少数才成员知道。

宿舍作为我们的第二个家当然也有必要提一提西方大学的宿舍文化。我们所知道的是他们的宿舍很家庭化,很注重保护同学的个人隐私等,但更重要的其实是与国内大学娱乐宿舍文化对比鲜明的学习宿舍文化。西方大学宿舍一般有浓厚的学习氛围,很多学校的宿舍区内专门设置教室以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电脑走入大学的宿舍以来更体现了这一特色和这一特色影响下学生取得的骄人成绩。例如,比尔·盖茨在宿舍内潜心编程,Google从宿舍中走向市场。

除此以外西方大学还有一些其他独特之处。比如在每一个学年结束,都有一部分学生会被大学辞退,因为他们不适合这个专业或者这个学校。而辞退并不是-3

外国文化通论课程考试论文

有一定的差距,但她们也都只是在按照各自的传统和民族特色在发展罢了!不同的根基,不同的发展方向,不同的理念支撑,也就有了不同的特色,但不管怎么说中西方大学都会在探索中走向各自的辉煌!

张娣200630403018 对外汉语2班

第二篇:我看大学教育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是对自我的认识。大学教育的重要性并不完全在于学生学会了多少专业知识,掌握了多少技术,更重要在于使学生学会认识自我;目的之二就是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大学生作为有知识、有思想的社会一分子,理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不仅要关注自己的学业,更应关注他人,关注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目的之三是对知识的追求与探索。大学是知识经济之根,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大学教育的一个最基本目的就是对知识的探索与传播;第四是与自然环境的协调。通过大学教育意在使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命,培养他们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判断能力,使他们能形成环境道德观,养成关心与爱护环境的素养。

大学教育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有用的人才,在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以及整个国民素质方面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身处其中的教育环境,还存在一些不足,包括有传统教育的影响,社会、家庭精英情结的影响,大众化教育过渡期的影响,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这是我们今天需要理性看待的。

很多大学的教学内容不符合社会需求,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我国经济发展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随之而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至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一些大学里,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脱节。这表现为:在课时安排上,理论课的课时较多,而需要动手操作的课时较少;在实验室建设上,实验用的仪器和设备落后或不够齐全,不能满足学生实验的需要,并且实验室不能按学生需求开放。

除了老师的引导和教育,学生自身的学习习惯和风气也是很重要的。学风下降是近年来大学教育中出现的又一问题,学生学习不踏实、浮躁,虚假。

中国人的教育观念总体来说还算受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比较严重,不能否认传统文化是我们几千年文化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大学教育的重点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就现在来说,教育的重点已经和经济紧密结合,而且政治因素显得更加锐利,传统文化将作为借鉴性的内在因素继续发挥作用,但已不是重点。我们大学的教育应该着重培养能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和专业性人才,应该更加开放思想,开拓创新,重点放在如何与经济结构相协调,与政治体制相配合,与传统文化相兼容的多元化教育体制。而不是就哪一因素拿出来唱独角戏。假使这样,既违背了教育的思想也违背了教育的目的。

北宋学者欧阳修曾言:“教学之法,本于人性,磨揉迁革,使趋于善。”未来的大学教育要立足于实践,适时改进,重在调整,突出创新,这样,前景必然美好!

第三篇:从中西方看儿童教育

从中西方看儿童教育

这两天一直写文章,脑袋里面素材用的差不多了,只有从书本上找些灵感了,今天突然想到,西方国家对于自己的孩子是如何教育的,和中国的孩子有何差异,西方的教育模式是否适合我们 国家的国情,是否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于是在网上看了一些,下面就写些自己所看所想的一些浅见吧!

首先有一个好消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也就是智力最好的人是中国人和犹太人,其次才是白人和黑人。这点在现实中是可以认证的,比如在 国际的奥林匹克大赛上中国的孩子总是可以拿到金牌的,中国孩子的学习成绩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但是呢,中国的科学家相对就少很多,创造性的人才也不多。这些是为什么呢?既然智力好,学习好,为什么当不了科学家、发明家呢?

一些专家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发现从相关的教育原理和心理发展原理来说,是我们教育的方式和流程出了问题,从父母家庭和孩子的角度来说是管制与被管制的关系,而西方是平等尊重的关系,父母要孩子顺其自然的发展、平等和谐的相处!从孩子在学校学习来讲,中国的孩子在学校以谁是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为荣,而国外的孩子却不太注重这个,他们的优秀除了学习成绩,还有道德,特长诸多优良品质来衡量。从文化角度来看,中国确实有很多优良的文化传统,但是在教育孩子方面,却有着要求孩子必须刻苦、认真,大多孩子都是如此,过度于注重学习。而西方孩子更多的去开发创造性,独立性、创新性、相比是比较外向的一些个性!从孩子的兴趣来讲,中国的孩子是大人想要孩子培养什么样的兴趣,孩子就去学什么样的兴趣,随大流,别人家的孩子学什么,也要求自己家的孩子去学,完全不去想孩子的天性里面是否喜欢,是否快乐。当然西方也是截然不同的,就不说了,不用脑袋想就知道!诸如此类,数不胜数!

我在小的时候,家里有个长辈对我说,要学会表达、学会组织语言、那个时候我隐隐约约的感受到他的话的分量。后来我越来越觉得这句话是很有分量的。一个著名的世界级总裁说过他的成功当中最重要的一条其中就有一条是语言能力,含有说话能力和文字使用能力。而语言能力是从幼儿开始培养的,多让孩子说话、多听孩子说话、多跟孩子说话、多跟孩子提供表达自己的机会、让他大胆的表达自己。然而对于中国的孩子,在传统文化和国情氛围的影响下,有多少孩子缺失了这种语言能力,有多少孩子不敢登上舞台,抬头昂首,勇于表现!

对于有些观点,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我不太认同,就不说了,我说的大概都是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一个国家的未来的富强靠的是未来的孩子,中国要实现中国梦,离不开未来的孩子。孩子就是我们的中国梦,好的儿童教育就是实现中国梦的星光大道!

第四篇:《西方哲学史》我(模版)

浅谈《西方哲学史》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看完了这本巨著——《西方哲学史》(罗素著)。这是一部在全球知识界影响甚大的哲学名作。它并没有把哲学纳入到一些条条框框中,而是顺着西方历史发展的进程揭示出哲学活生生的发展,显示出了哲学的活力。它结合了每一个时代的思想、政治思潮和重要历史人物,真实反映那一个时代的社会思想和哲学本质。它几乎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对于哲学的看法,并正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必将会把它的哲学光辉投射到人类的未来社会。现在我对这句话“要了解一个时代或一个民族,就必须了解他的哲学;而要了解她的哲学,首先就应该从哲学史入手”似乎又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介绍这本书之前,先来了解一下这本书的作者,以便对这本书有更全面而透彻的理解。它的作者叫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是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分析哲学创始人之一。1950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罗素一生所涉及的研究领域极其广泛,著述颇丰,其首要建树在数学和逻辑学领域,同时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他的研究还涉及道德、政治、教育、和平等方面。主要著作有《西方哲学史》、《意义与真理的探究》、《数学原理》、《物的分析》、《心的分析》、《数理哲学导论》 等。对于绝大多数分析哲学家来说,他们都是缺乏历史感的。他们往往会忽略历史问题和历史研究。然而罗素却对历史和历史理论终生嗜之不倦。他写过不少历史论文和著有三部历史专著,这三部是分别是《自由和组织》、《1902-1914年协约国政策》和《西方哲学史》。其中,《西方哲学史》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哲学史著作,其全名是《西方哲学史及其与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社会情况的联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力图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哲学思想和发展。其引人入胜的原因在于作者的历史眼光不亚于作者的哲学见解。该书出版后很快成为西方读书界的畅销书,确立了罗素作为一位历史学家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有许许多多的年轻人,正是被这本书的独特魅力所吸引而走上了哲学道路。伯特兰·罗素认为,“我们不能忽视历史知识的价值和意义”。其原因在于历史学能“开阔我们的想象世界,使我们在思想上和情感上成为一个大的宇宙公民,而不仅仅是一个日常生活的公民而已。它采用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知识,而且有助于智慧”。哲学不仅追求知识,而且追求智慧。历史在这个根本点上与哲学是相通的。罗素的历史哲学或他对历史的解说,既不是思辨的历史哲学,也不是分析的历史哲学。一方面,他并不凿空立论,想要为历史构造出一套思辨体系来;另一方面,他并不对历史命题进行逻辑或语言分析,也从不讨论历史认识的性质、可能性和客观有效性等问题。历史对于他只是朴素的事实,他经过对这些事实进行反思后,得出自己的理论和理解。像心理分析学家解释梦一样,罗素对历史学所做的工作,就是把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用人心之中最深邃的欲望作为一把钥匙来解开。因此,他对历史的理解,是根据他对人性的理解的一种看法,基本上是常识性的看法。他认为,人类历史是不断前进的,由专制而民主、由愚昧而启蒙、有残暴而宽容、有迷信而科学,他的这个基调乃是得自反思的信念,而不是从某种思想体系或逻辑分析推导出来的结论。在罗素看来,历史生命的内容是如此之丰富,乃至不可能被纳入到任何一个人理论框架内。人生的各种因素,如饮食、男女、贪婪、追逐享乐、权力斗争、虚荣心、创造欲等,都是本能,都在起作用,所以就都是人的行为的动因,从而也就是历史的动因。他无异于并且认为也不应该把这些都归纳为一个一元的理论结构。哲学大师写哲学史的在历史上并不多见。而且,不管有意还是无意,他们都不可避免地将自己的哲学观点带进哲学史,所以,他们所写的哲学史,或多或少都寄托了自己的哲学理念。在这本《西方哲学史》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伯特兰·罗素那多元的人性论、实在论、分析哲学等的痕迹。

这本凝聚天才哲学家深沉哲学思想和饱经历史考验的《西方哲学史》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古代哲学(卷一)、天主教哲学(卷二)和近代哲学(卷三)共三卷。卷一又分三篇分别讲述了前苏格拉底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古代哲学;卷二介绍了教父(第一篇)和经院哲学家(第二篇)。卷三又将近代哲学划分为从文艺复兴到休谟(第一篇)和从卢梭到现代(第二篇)两个时期来论述。整本书作者从人类的第一个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着笔,向读者描述了自公元前6世纪以来,直到近代哲学的发展轮廓;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几乎任何一个重要的哲学观点我们都可以在这部著作中找到清晰的评述。在书中,作者对这些哲学观点的评述清晰而明智,表现了一个哲学天才深邃、精湛的思想,令人深深叹服。如评述柏拉图关于闲暇产生智慧的表示质疑。对此,作者作了详细而深刻的分析。首先拿柏拉图的这种思想与近代思想作比较,推出柏拉图该种思想存在的明显问题。然后作了一系列的假设,假设柏拉图的思想或者说假想成立。经分析和推理,作者最后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找出一群“有智慧”的人来,把政府交托给他们,这仍然是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拥护民主制度的根本原因。作者把由奥古斯丁到文艺复兴时期为止的支配着欧洲思想的天主教哲学分为了两个时期。他认为天主教哲学应该以黑暗时代为界,划分为两个时期,而在这段时期里西欧的精神活动足迹几乎没有。与古代世界相比,中世纪世界具有不同形式的二元对立的特征。比如僧侣与世俗人的对立,拉丁与条顿的二元对立,天国与地上王国的二元对立,灵魂与肉体的二元对立等等。所有的这一切都可以在教皇和皇帝的二元对立中体现出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瓦解了中世纪的综合思想体系。该卷的主题便是这种清晰、完整的综合思想体系的成长和衰落。在谈到近代哲学这部分时他说“人们的思想见解和中古时期有诸多不同,其中最重要的两点是教会威信的衰落和科学威信的上升”。不过,近代哲学大部分却保留下了个人主义的和主观的倾向。例如在15世纪的意大利,人们从教会的威信中解放出来,使个人主义得到了发展,甚至发展到了无政府状态。这在笛卡尔的身上又得到了突出的表现。洛克的气质是彻底的客观气质,也不由自主的陷入主观论调。而康德和费希特伦学说和论气质都是主观的。

介绍完整本书的梗概我们来分析一下其间的几个具体问题。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人们对于天主教哲学一部分的认识总是不够的,尤其是中国的哲学系的学生。正如前文介绍的,按照罗素的定义来说,这一时期包括了上起奥古斯丁、下至文艺复兴之前的时间阶段。这是欧洲思想与文化史上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此前与此后,希腊精神(以及与其有关的政治、思想和文化形态等)都较为显著地统治了西方人的生活;而这一漫长的,经常被冠以黑暗、蒙昧等形容词的历史时期却在西方社会的核心深处打上深刻的希伯来烙印。两种文化根源在发展过程中彼此交缠融会,才最终形成了今天的西方模型。忽视这一历史时期的哲学或者给其一个较低的评价,是无法帮助我们正确理解今日西方人心中一些根深蒂固的、几乎成为文化上的集体无意识的东西的。哪怕这一时期的哲学从任意角度来看也与其他时期显示出更大的不同。理性与信仰,哲学与神学(或者宗教)的关系不断引起思考和争论,也给历来的哲学史撰写者增加了难度。为了避免一种陌生与无目的的盲目(也许与中世纪的世俗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同等盲目),罗素首先考察了教会制度以及教皇制的成长。以次为开端,不但僧侣们在修道院中苦思冥想所得的见解得到关注,中世纪的普通人群或说是平信徒们的思考和信念也通过教权王权之间彼消此长的大势得到了间接的体现。

关于这部分,我将以经院哲学家为例来深入分析。整个第二篇章(经院哲学家)以教皇制的兴盛为开始,以教皇制的没落为结束。我们知道,“教皇”一词,是中国人的独创,既包含了“教”之圣洁,又兼有“皇”之尊贵。这个译名要比英文或拉丁文原文作“牧养者”或“父亲”并加以大写的那个词汇要更加传神和贴切。和秦始皇的那个“朕”一样,原本这个词语是某些宗教人士的通用名称,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才逐渐成为罗马主教的专用称呼。至此,“罗马主教”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词汇淡出,慑人眼目的变成“教皇”这样一个霸气十足、光芒四射的词汇。历史上有着无数的罗马主教,也有无数的教皇。当然,其中也有天纵奇才,将教会发扬光大,让教民安居乐业的英明人士。当年,“上帝之鞭”阿提拉兵临罗马城下,让整个欧洲谈黄祸而色变之时,正是一位勇敢的罗马主教利奥一世出面与之谈判,才避免了已经疮痍累累的罗马城经受又一次的劫难。当时他们在罗马城外谈判了些什么到今天也没有人能够得知。若无什么重大历史发现,可能会成为人类的又一个千古之谜。当然对于虔诚的教徒来说,毋宁坚定地相信是吾主庇佑。严肃一点的历史学者可能会从当时基督教传播的迅猛势头和匈奴民族本身信奉的情况加以分析,但是至少有一点可以确定,就是当时这位准教皇仍然是与民同甘苦共患难的真正意义上的宗教领袖。

了解西方历史的人就知道被历史公认的教皇之父,即教皇制的真正开创者是590-604在位的格列高利一世。蛮族大举入侵,却又对城市管理和权利分配兴趣不大(这点上与我们东方人尤其格格不入。从希腊到罗马再到蛮族时代,似乎没有人将民族的统一、帝国的昌盛当成至关重要的事情,更别说什么家天下、完善的继承制度云云。倒是当皇帝当得不耐烦要将国家一分为几去给别人治理的大有人在。事实上,在教皇之前,无论恺撒还是屋大维都未曾拥有过绝对的权利。)于是,相对而言在兵荒马乱之中仍旧保有了相当的体系和控制力的教廷教会就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了管理城市的义务。而教会积蓄的钱财则刚好拿出来作为军队的粮饷。逐渐地,教会成为了控制原西罗马帝国范围的唯一物质与精神支柱。再加上格列高利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和推进修道院制度,教皇的权威凛然建立起来,不可侵犯。马乱之中仍旧保有了相当的体系和控制力的教廷教会就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了管理城市的义务。而教会积蓄的钱财则刚好拿出来作为军队的粮饷。逐渐地,教会成为了控制原西罗马帝国范围的唯一物质与精神支柱。再加上格列高利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和推进修道院制度,教皇的权威凛然建立起来,不可侵犯。无论是丕平献土还是君士坦丁赐予,教皇再入世再嚣张到底基于其宗教身份无法实际干涉俗世的事务。蛮族纷争尘埃落定之后,教廷立刻与法兰克王国结盟,谋取双赢的结果。此时的基督教廷,并非我们意味中的文化的戕害者与启蒙的反动者,而事实上古希腊古罗马仅存的文明的最后幸存者和承担者。但是,随着权利的稳固,越来越大的教会系统已经不满足于目前的状态。教权面前俗权必然此消彼涨地退却。而独揽大权的教廷也注定走向文明的背面,在绝对权利之下自身和对象双重荼毒于绝对的腐败。

未必所有人都甘心事事遭受控制。宗教改革为时尚早,国王们只能依靠策略周旋。当然,任何一个真正强大的帝国也必然同时收到教廷的拉拢与尊敬。查理大帝在时,诸多的加冕礼使得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不止一个的皇帝。西方人眼中甚为重要的“皇帝”和“国王”的明确分野每每令中国人不解。但是“皇帝”这个宛如苹果般诱人的称号却使得英名神武的拿破仑也一失足成千古恨。加冕礼制度的确是个天才的设想;它一边阻止了任何觊觎者军事政变的可能性,另一边却也为有一天教皇把皇帝踩在脚下铺好了红毯。终于,曾经挑战教皇权威(绝不是最后一个)的亨利带着全家在严寒的冬季赤脚站了三天才得到了神与教皇的宽恕。

我们发现修道院在持续不断的斗争和冲撞中成为了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这种原本被作为苦修之地的场所被赋予了过多的使命:有时它是学校,有时又是堡垒和军队。蒙特·卡西诺修道院被称为“西方修道院之母”。著名的托马斯·阿奎那在那里接受了5年的正统神学教育。然而他未及毕业,因为第5年时某位国王御驾亲征,足足花费了三个月的工夫终于打败了这所伟大的修道院。所有的修道院都直接属于教皇,俗权和地方教会都管不到它。一个一个自成体统的修道院就像一个一个大大小小的钉子,插在王国的土地上。格列高利七世时,教皇权利达到顶峰。盛极必衰,这以后教廷逐步开始走下坡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曙光双双在目,新教很快将占据压倒地位,瓜分走大块基督的领地。再以后,教廷唯一剩下的遗产就只有矮子丕平所献的那一小块土地了。

当深入分析这段历史和细细领悟这段时期的哲学思想时,我们可以准确地捕捉到天主教有兴盛到衰落的发展过程,并能了解沿着这条主线不断呈现的各种哲学思想之间的碰撞和融合。

其次,我们不妨回过头来重新审视伯特兰·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所运用的方法论。罗素在《西方哲学史》的绪论中对哲学下了一个定义(与其在其它场合所下的定义并不完全一致),“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象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他认为哲学的作用在于使我们避免因为过于相信科学而变得麻木不仁或者因过于依赖神学而变得狂妄傲慢。这也是一个罗素并没有说出来的,而在《西方哲学史》中处处可见的对哲学家的评价标准,例如对康德和杜威的批评。罗素在哲学上的目标,是要在经验主义的基地上,运用高度发展了的逻辑分析技几术,寻求人类知识牢固而坚实的基础,以及科学可靠无误的根据。这表现在《西方哲学史》一书中,是他在很大程度上采用了“内在无矛盾性”作为评价一个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和体系的优劣的标准。例如洛克,如他所说的,对后世也对他本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在逻辑上是缺陷的。因此尽管他在洛克身上花了不少篇幅,还是认为洛克的哲学思想从纯粹意义上来说是算不上优异的。

我们知道罗素对后世哲学的影响,主要在于他研究哲学的方法——逻辑分析。这一方法对英、美哲学发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首先,他提供了从事分析的工具。其次,他自己为从事这种逻辑分析的实践提供了典范。这同样也成为他解读其它哲学家所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他常常使用“奥康剃刀”(正如他在建造自己的哲学思想时常常使用的一样)把该哲学家的体系和思想中不必要的项目一项一项地剔除掉,从而得到该哲学家的最基本的概念,整个体系的基石后,再去考察这一作为基础的概念的确实无误性。当然就这个创作手法的话题我们还有其他方面讨论,这里就不在赘述了。

最后,对于《西方哲学史》中的一些细节片段我们也不能一掠而过。例如,在接受法庭的最终审判的时候,苏格拉底说:“离别的时候已经到来,各走各的路。而我去死,你们取火。哪一个更好,唯有神知道。”《申辩篇》而起诉书说苏格拉底不仅否认国家的神,而且还宣扬他自己的那些神;但是美立都却说苏格拉底是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来认识这种众说纷纭的现象?到底苏格拉底说的神是什么?以及为什么他就能那么坦然的面对枉死„„

读完此书,与其说罗素在介绍哲学,毋宁说在撰写与哲学有关连的历史。我们对于看清历史巨人的全貌感到无能为力,但是我们决然可以同先人一样进行思考。这既是先天注定,也是我们努力的结果。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它教人理性,激励人们无所无忌的去学习哲学,研究哲学。

第五篇:西方大学毕业典礼致辞

西方大学毕业典礼致辞:那些触动灵魂的声音

(2010-05-06 13:31:10)

毕业典礼致辞:那些触动灵魂的声音

(原载《教师月刊》2010年第5期)

周玉龙 译

译者前言:毕业典礼是西方大学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传统,它是学生步入社会前在大学接受的最后一课。各校都会邀请社会名流或知名人士作毕业典礼致词,为毕业生现身说法,并对他们走向社会提出鼓励和鞭策。以下是美国《时代周刊》选发的十篇经典毕业典礼致辞的精华部分及其所作的点评。

大卫·华莱士

美国著名小说作家、评论家,代表作《无尽的玩笑》入选《时代周刊》“百部最佳英文小说” 凯尼恩学院,2005年 精彩语录

思考能力的培养关键就是控制好注意力,你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关注点是什么,并且善于从个人经历中总结出有价值的东西,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于日后从容面对现实社会大有裨益。《时代周刊》点评

这篇文章堪称华莱士的代表作,作者以简洁洗练的行文向读者揭示了深邃的人生哲理,不仅谈及了平凡的日常生活,还就个人意识的重要性发表了独到的见解。“我所讲的内容可能不会使人觉得轻松愉快,也不会引人深思,但在我看来却是公认的真理,是关于人生的真理。如果能够参悟这些道理,你在30岁或50岁以前就不会有自杀的想法。”尽管如此,华莱士本人却并未活到50岁,他在46岁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事后看来,这篇文章读起来像是作者写的遗言草稿。尽管读起来有些骇人,这篇文章还是颇具启发意义,值得读者细细品味。作者以一种幽默风趣的口吻将见地深远的人生感悟娓娓道来,向听众讲述了如何从残酷现实中解脱出来的种种办法。

史蒂夫·乔布斯

苹果电脑创始人,声名显赫的“计算机狂人” 斯坦福大学,2005年 精彩语录

没有人想死。即使那些想上天堂的人,也想活着上天堂。但是死亡是我们共有的目的地,没有人逃得过。这是命中注定的,因为死亡简直就是生命中最棒的发明,是生命变化的媒介,送走老人,给新生代留下空间。现在你们是新生代,但是不久的将来,你们也会逐渐变老,被送出人生的舞台。很抱歉我讲得这么戏剧化,但这就是现实。

你们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不要浪费时间活在别人的生活里。不要被信条所迷惑,盲从信条就是活在别人的思考中。不要让别人的意见淹没了你内在的心声。最重要的是拥有跟随内心与直觉的勇气,你的内心与直觉多少已经知道你真正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求知若渴,虚心若愚。《时代周刊》点评

“有时候,人生会用砖头打你的头。不要丧失信心。”在这篇激情饱满的讲话中,读者可以明显地体会到乔布斯的行文风格:简短轻快、感情真挚、发人深省。乔布斯——这位苹果公司的合作创始人围绕着生活、爱情和死亡为听众弹奏了一曲激情澎湃的华美乐章。

柯南·奥布莱恩 美国著名脱口秀主持人 哈佛大学,2000年 精彩语录

失败的经历总是萦绕着我的脑海,因为取得成功是每一名哈佛大学毕业生的责任。你必须把每一件事都做得无可挑剔,这种感觉就像穿上了一套华丽的白色燕尾服,刚开始兴奋异常,可后来却极度小心,生怕把衣服弄脏或是弄坏。我逃离了哈佛大学的光环,从电视节目《周末夜现场》的枷锁下解脱了出来,电视节目《辛普森一家》的失败也并未把我压垮。每一次当我从杂乱喧闹和令人窒息的困境中挣扎而出时,我会感到身心俱疲。但失败也把自由还给了我。所以今天我对成功和失败都秉持着一颗怀念之心。

这就是我想对你们说的,每一个人都应获得成功,并承受失败。当你跌倒时,当你做事一团糟时,当你偶然违反了某种规定时,一定不要灰心,天不会塌下来,一切还会继续。《时代周刊》点评

2000年,当柯南·奥布莱恩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讲时,他谈到了很多关于哈佛大学的轶事。奥布莱恩于1985年毕业于这所久负盛誉的大学,同时他也让母亲背负了沉重的财务负担。他在发言时说:“为了上哈佛大学,我的花费超过了11万美元,如果我给你们留下了歇斯底里的印象的话,请诸位原谅。”

奥布莱恩同时谈到了他在创作喜剧时遇到的困难,他曾是电视节目《周末夜现场》和《辛普森一家》的作者,后来成为《午夜脱口秀》的主持人。面对一次次的挫折和失败,他始终坚持不放弃的信念。当他负责的电视试播节目完全失败时,观众的反馈意见糟糕透顶时,他在纽约这个大都市失业时,他都从未陷入绝望或者怀疑自己的能力。奥布莱恩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哈佛大学毕业生,面对挫折,永不言弃,成功终将到来。

拉塞尔·贝克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1982年普利策奖获得者 康涅狄格学院,1995年 精彩语录 偶尔尝试用心去倾听,你会听到令人惊叹不已的声音。在炎炎夏日的田间,你可以听见玉米杆生长的声音;在炙热的阳光下,你可以听见屋顶白铁皮伸展的声音;在安静的旧式客厅里,你可以听见灰尘落在平绒布沙发上的声音„„你可以听见莫扎特创作的令人心旷神怡的天籁之音,虽然以前你可能从未听过;你可以听见你曾挚爱的人正与你谈心,虽然他早已故去。当你高谈阔论洋洋得意时,当你自我陶醉忘乎所以时,请暂停片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这有助于净化你的灵魂。下次,也许你就不会大声喧哗自命不凡,毫无廉耻之心了。《时代周刊》点评

作为普利策奖获得者和专栏作家,贝克先生深谙教导大学生的方法,他谈吐幽默,极富个人魅力,但从不愤世嫉俗,听众总能从他的人生感悟中获益良多。

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前首相 哈罗公学,1941年 精彩语录

决不屈服,决不屈服,决不,决不,决不,决不——除了对于荣誉和智慧的信念,不向任何事物低头,不管是宏大的还是渺小的,不管是重要的还是琐碎的。《时代周刊》点评

丘吉尔的演说能力也许历史上无人能出其右。他的演讲就像是战场上的呐喊,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这篇“永不放弃”的演说日后被公认为一个传奇,其“永不放弃”的精神演变为丘吉尔的个人符号,永远被哈罗公学的学生们所铭记。

乔治·马歇尔

美国将军、政治家,出任国务卿期间推出“欧洲复兴计划” 哈佛大学,1947年 精彩语录

美国应该尽一切能力维持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世界的和平与安宁,这样才能确保各国政治平稳。我们的政策并不是针对某个国家或是某种理念,而是要减少饥馑与贫困,构建充满希望与有序发展的世界。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使世界经济在自由宽松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中不断向前发展。《时代周刊》点评

如果以传统的评判标准,马歇尔的演讲听起来给人以枯燥乏味之感,但是简洁平白的字里行间却蕴涵着寓意深刻的隐喻。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马歇尔在文中勾勒出的欧洲战后重建计划,他的名字也因此与欧洲重建计划紧密相关。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马歇尔的演讲好像有些不合时宜,但在当时,这篇文章却是拯救欧洲大陆的政治宣言。

约翰·肯尼迪 美国前总统 美国大学,1963年 精彩语录

让我们审视一下对和平的看法。我们当中很多人都认为和平不可能保持,还有很多人认为不可能有真正的和平。然而这种想法是很危险的,失败主义总在人们的头脑中作祟。它会使人们得出结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人类注定要灭亡,一种无法控制的力量束缚着人们。

我们不能接受这种看法。所有问题都事在人为,人们一定有能力解决好。人类命运的问题也同样可以解决。人类曾经依靠理智和精神解决了一些似乎无法解决的难题。今天我们相信自己同样可以做到。《时代周刊》点评

还记得当今总统谈论的焦点话题吧,例如猪肉桶花费(注:猪肉桶花费指美国国会议员为了本区选民的利益所争取到的联邦政府拨付的地方建设经费)和全民医疗体系改革。两相比较,你会发现这篇文章了无生气,乏味至极。当今世界是实用主义的天下,很多政治家提出具有远见的解决方案都以失败告终。尽管如此,肯尼迪总统在1963年发表呼吁世界和平的演讲还是提醒了我们,当今的政治讲话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毫无远大抱负;另一方面,也说明肯尼迪总统制定的计划足以改变世界历史。

布拉德利·惠特福德 美国著名电影演员 威斯康星大学,2006年 精彩语录 立刻行动起来。因为发生在身边的每一件事都是你采取行动的结果,每一位你所崇拜的领袖都是通过具体行动取得成功,即使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是通过行动完成的。面对人生,你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你也许会被动地接受周遭的环境,但你也可以积极面对,主宰自己的生活。应对冷漠、讥讽和绝望的唯一解决方法就是采取行动。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从失败中获得经验,然后继续前进,你一定会取得成功。当你走到生命的尽头,人们记住的是你曾经取得的成就,而不是你跌过的跟头。《时代周刊》点评

作为演员,惠特福德最为人熟知的角色是在电视剧《白宫风云》中饰演乔希·莱曼。乔希·莱曼是一个实用主义至上的政客,为了获得成功不择手段,即使用子弹击穿仇敌的膝盖也毫无怜悯之心。而在现实中,惠特福德向听众提出的真挚建议却是如何克服困境,这和他在电视剧中的角色大相径庭,但毋庸置疑他的演讲感情饱满,全文贯穿着激荡心灵的力量。

芭芭拉·金索佛

美国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毒木圣经》 杜克大学,2008年 精彩语录

当被问到“要钱还是要命时”,你可能会说“要命”。那么接下来,你会看到身边所有的东西都消失了,你家的豪宅也被毁掉了。一颗幼小的树苗在废墟中慢慢发芽,这就是你的全部。

历史轮回比人们的想象久远得多,她总是在曲折中不断发展。曾经我们废除了奴隶制,赋予每一个公民选举的权力。曾几何时,我们完成了那么多艰难困苦的事情。其实,历史每一次进步都是通过两类人的争斗取得的,一类人不敢想象改变规则的后果;另一类人则坚持:我们已经做到了,我们使这个世界焕然一新——最艰难的事情莫过于使人们相信这种可能性,并且坚持下去。《时代周刊》点评

作为《毒木圣经》的作者,金索佛在杜克大学的演讲涉及了众多热点问题。她将气候变化的危害、贪图财富的后果、数字化时代导致的人性淡漠等问题逐一列举。演讲的最后,她满怀希望地指出:“那些积极面对现实的人群正在壮大,他们肩负着改变世界的希望。”

斯蒂芬·科尔贝尔 美国喜剧演员、电视主持人 诺克斯学院,2006年 精彩语录

最后,我向你们提两条建议:第一,即使已经通过银行信用审核,你也不一定马上就申请信用卡。第二,最佳的职业发展建议就是通过电视展示自己,其后期回报是非常高的,你可以很快成为名人,并最终轻而易举地获得博士学位。《时代周刊》点评

2006年诺克斯学院邀请斯蒂芬·科尔贝尔为该校毕业生作了一场精彩的毕业演讲。很难说清楚他到底是喜剧演员,还是电视名流。当他站在讲台上开始演讲时,没有人知道他要说些什么。他既是政治讽刺家,又是电视喜剧《科尔贝尔报告》主持人。他自己也打趣说:“我自己也不知道今天会说些什么,听完后你们就会知晓的。”

从过期未还的图书到德雷德·斯科特的案件,科尔贝尔洋洋洒洒地谈了很多事情。最后他向学生们提出了诚恳的忠告:“愤世嫉俗无异于庸人自扰,这种人害怕受到伤害,害怕陷入绝望,于是就采取与世隔绝的人生态度,他们总是把‘不行’挂在嘴边„„所以只要你们力所能及,就尽量以‘能行’作为答复”。

下载我看西方大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看西方大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外国经典名著看西方社会发展

    从外国经典名著看西方社会发展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我们怎样去了解一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呢?可能大多数人想到的是去查看有关历史书籍,不错这的确是一种很直接的方法。不过......

    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看餐桌礼仪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

    从美国大选看西方政治制度

    从美国大选看西方政治制度 杨光斌 一. 2016年美国大选与美国政治的变化 1. 桑德斯-特朗普现象:极化政治光谱  桑德斯社会主义与年轻人的愤怒  特朗普右翼政治与底层白人的不满......

    李嘉诚看大学

    导语:如今的大学生,无聊是最大的现状。即便你整天忙着四六级,各种证,考研,实习找工作,看似充实,实则不然。你知道你现在的碌碌无为意味着你怎样的将来吗?你知道你现在的拼死苦读能换......

    看国外大学

    看留学世界,品国外大学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留意到浙江电视台的留学世界频道,这个频道提供了诸多与留学有关的节目:国外大学介绍、留学方案设计、留学生采访、美国高考培训等等。......

    大学西方经济学复习重点整理

    大学西方经济学复习重点整理 第一章 1、经济学探讨的核心问题——财富 2、价值理论 财富的经济学术语——价值 著名的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论(亚当·斯密和马克思的观点) 效用价......

    从英国看西方民主制度的利与弊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2011级) 英美概况结课论文 题目: 从英国看西方民主制度的利与弊 学院: 文学院 专业: 对外汉语 班级序号: 6班13号 学号: 20111150010011 学生姓名: 吴......

    从五部经典歌剧看西方歌剧的发展

    从五部经典歌剧看西方歌剧的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奥菲欧、费加罗的婚礼、茶花女、图兰朵、克林霍佛之死(恐怖分子)这五部代表了西方歌剧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经典作品的分析,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