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国经典名著看西方社会发展

时间:2019-05-15 07:36: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外国经典名著看西方社会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外国经典名著看西方社会发展》。

第一篇:从外国经典名著看西方社会发展

从外国经典名著看西方社会发展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我们怎样去了解一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呢?可能大多数人想到的是去查看有关历史书籍,不错这的确是一种很直接的方法。不过我们还有更好的,那就是欣赏这社会各时代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将带我们穿越时光隧道,置身于历史某个时代,笑着抑或是哭着感受某个时代的特点,这种感受将比查看历史书籍来得更加的生动与深刻。

西方社会作为现代文明的中心并非为一种偶然,这种骄人成果是为长期的发展与沉淀所带来的。现在就让我们通过文学这扇窗去探索西方文化发展的奥秘吧。

我们个人的发展需要经历蒙昧、启蒙与成熟这三阶段,同样西方社会的发展同样经历了这三阶段。

蒙昧阶段是该时代的人们对社会对世界乃至对人类之身认识都很浅显的阶段,是任何社会发展都必经的一个挣扎的阶段,当然西方社会也不例外。作为西方这个时代的产物—神话自然也就成为了那个时代最真切的反映。最为西方文明发源地的希腊给人的感觉永远充满着神秘,原因就在于他那能引起人们无限遐想的神话。希腊神话因其有较完整的体系和独特的文学魅力而流传久远。希腊神话与圣经神话对整个西方乃至人类的宗教、哲学、思想、风俗习惯、自然科学、文学艺术产生了全面深刻的影响。接触西方文化,必然会遇到源自希腊神话的典故,而每一本重要的西方经典文学作品几乎都涉及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和情节,有些甚至直接取材于希腊神话。我们可以从这些生动的神话故事看出当时的西方人还处于一种蒙昧无知的阶段。有许许多多无法解释的现象,而对于这些难以解释的现象都将其归功于神的杰作,对于一些无法实现的愿望都寄希于神灵。不过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当时的西方人对神的人认识要不我们东方人来得更加的理性。如果说我们东方人追求一种毫无瑕疵的美,那么西方人最求一种残缺的美,这点在东西方的神话故事中表现无遗。西方的神优点与缺点同样明显,这点完全不同于我们东方人所诠释的无比正义、善良、好无私欲不食人间烟火的神灵。比如说宙斯,这个在西方神话故事中主管天空的至高神。他有着无比崇高的地位与无比强大的法力,但她却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难以想象的是还是在她的母亲的支持下,而且宙斯还十分的好色,常背着妻子赫拉与其他女神或凡人私通生下了无数的私生子。再比如数天后赫拉,他她美丽高雅对爱情忠贞不渝,但他却像许多平凡的女性一样有强烈的嫉妒心理。这多说明当时西方人对事物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除此之外当时的西方人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对英雄人物有着极度的崇拜。大约在公元前850年左右诞生的作品——《荷马史诗》很好地反映了这种崇拜,包括《伊利亚特》与《奥德赛》两部分的《荷马史诗》可谓为古代英雄的赞歌。史诗描绘了四十多个部族的英雄形象。史诗歌颂的中心阿基琉斯与赫克托耳是当时典型的为人所崇拜的英雄。他们凶猛、勇敢为部族利益愿牺牲一切。这部作品没有像其他大多数作品一样有鲜明的正反角之分,甚至于在一般人看来应该当做反角来描写的赫克托耳在作者的笔下都成了一名英雄,这些表明处在氏族社会时期的古希腊人,还没有关于战争的道义观念。他们无法理解战争的社会原因,更无法区别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性质,他们只把战争归结为神对人的惩罚,神挑起战争并左右战争。战争很残酷,但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凡是为本部落的集体利益而英勇奋战的英雄,都受到了史诗的称赞。而像这种对英雄人物的极度崇拜深深地影响了西方人的思维,时至今日,在西方人的思想中历史的创造者并非千千万万的平常人,而是少数的英雄人物。这些崇拜英雄的西方人以自己心中的英雄为偶像,激励着自己不断地奋斗,可以说这种思维为西方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这种对英雄人物极度崇拜的思维同样有着消极面。例如被当今许多青年所崇拜的NBA巨星科比在几年前曾凡有强奸罪,然而这种发生在常人身上难以饶恕的罪行却并不妨碍他成为美国年青一代心中的英雄,只因他篮球打得很好。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这种自蒙昧阶段所产生的对英雄人物的极度崇拜导致一些西方人丧失了理性,一如二战时期整个疯狂的德军。从以上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处于蒙昧阶段的西方人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对事物已经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二是对英雄人物有着极度崇拜的心理。

启蒙阶段是一个社会对世界的发展规律及人类应有的行为准则有了一定认识的时期。作为中世纪的西方以及以后的一段时期正处于这种阶段。中世纪的西方可谓西方世界最为黑暗的一段时期。贪婪、虚伪、愚昧的教廷对人们进行着残酷的统治。人们没有自由,被宣称人类的祖先凡有罪行,人类生来就应该受苦受累,以为自己赎罪。人不能有任何的私欲,被要求对神灵顶礼膜拜。然而有压迫就有

反抗,在这个时代产生了一大批才华横溢且具有正义的文人。他们用自己的作品反抗着这种残暴的统治。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但丁的《神曲》与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作为整个欧洲承上启下的旷世奇著《神曲》反映了当时现实生活中教会、教廷和僧侣的贪婪、残暴、虚伪和满怀世俗野心。作品中热情赞扬了人的才能智慧和自由意志,反对禁欲主义,肯定世俗的爱情。这表明了当时的人们已经有了一定人文主义思想色彩。不再一切以神为中心,强调了人的重要性。但我们可以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当时西方人还没有完全摆脱教廷所宣扬思想的束缚。比如但丁强调民族的出路在于节欲、苦修与道德进化,并热情歌颂“大恩大德”的天主、圣徒和苦行僧,将有进取精神的奥德修斯当成一个奸谋者发入地狱等。反映人们思想上这种进步与局限在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中同样有所体现。莎士比亚一反教廷所宣称的人是生来就有罪不应该有所享受,只能受苦受累以为自己赎罪的观念,而认为人类是一件了不起的杰作!人非常的高贵,拥有伟大的力量,拥有优美的仪表,举止文雅在行动上像一个天使,智慧上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是莎士比亚对人类的定义,反映了当时人们渐渐对自己有了客观的定义。人们开始崇尚人文主义思想,认识到了自身的价值。但作品那种有过这样的描写:无论我们怎样辛苦图谋;我们的结果却早已有一种冥冥中的力量把它布置好了。“就在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一切都是上天预先注定。”“一只雀子的死生,都是命运预先注定的。”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仍旧深受天命思想的影响。有人说哈姆莱特的悲剧是他个人性格的悲剧,而我却认为是整个社会所造成的悲剧,正是因为社会上极度盛行的诸如天命思想的束缚才导致了这个原本应该拥有幸福生活的王子的悲剧。此外像《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美狄亚》 这些作品的主人公无一不是以悲剧收场。这些悲剧反映了在中世纪末的那段黑暗的岁月里,人们已经慢慢的觉醒,开始懂得向一些腐朽的思想观念做斗争。但是他们又往往连自身也不能完全摆脱这些思想的束缚,或是没觉醒的人还太多,他们的行为还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得不到人们的支持,所以往往这种斗争都以悲剧收场,但这一个个的悲剧却深深地打动了人们,促使更多的人站起来反抗贪婪、蒙昧的教廷统治。

成熟阶段是人们对世界发展规律的认识及文明科学的发展程度都达到一较高程度的时期。十九世纪以来的这段时期西方人对自己的认识有了极大的提高,民

主、自由、科学等各种先进思想在人们头脑中生根发芽。资本主义思想在西方世界犹如雨后春笋般诞生,甚至连社会主义思想也诞生在这个时期。但由于人们的私欲在这一时期的过度膨胀,人与人之间原本谆真的关系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在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中有明显的反映。高老头对两个女儿毫无保留的爱换来的却只是在他为两个女儿付出一切后孤独的死去,连在临死前见两个女儿一面的愿望都无法实现。这事高老头的悲剧,同样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人们为了金钱、地位不择手段而无所不用其极。人们之间没有了友情、爱情、甚至于情亲,有的只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不得不承认在经历了蒙昧、启蒙、成熟这三阶段发展后的西方文化已拥有了其独特的魅力,也正是因为西方世界拥有了这份文化底蕴,使西方世界拥有了一种理性、敢于冒险、富有创造力与想象力等优秀的性格,从而在当今世界舞台上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尊敬与学习。但任何一个社会文化有其精华也将必有其糟粕。西方世界的一些诸如拜金主义,对英雄人物的盲目崇拜等一些消极的观念需要我们坚决的抵制,所以这就要求我们以后在接触西方的文学作品及电影等时要善于取舍,做到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

第二篇:从美国大选看西方政治制度

从美国大选看西方政治制度

杨光斌

一. 2016年美国大选与美国政治的变化

1.桑德斯-特朗普现象:极化政治光谱  桑德斯社会主义与年轻人的愤怒  特朗普右翼政治与底层白人的不满  新自由主义与社会分裂

 如何看待“民粹主义”之说?(民族与阶级)2.希拉利现象:金钱政治的典范  “纸牌屋”政治

 宪法修正:作为言论自由的政治献金不封顶  希拉利与华尔街(俘获型国家)

 克林顿基金会与摩洛哥论坛:1200万美元  腐败政治的合法化 3.美国政党政治的重新组合

 民主党的希拉利转变为共和党的富人政党  特朗普共和党(原来为民主党)代言穷人利益 4.“普世价值”失去道德高地,美国如何领导世界?  一场比差比烂的大选  黯然失色的“民主灯塔”  “软实力”还有“实力”吗?

二.自由主义民主(资本主义民主)的理论逻辑

 价值体系:从资本主义到自由主义【重新定位民主】  制度体系:以竞争性选举为核心的党争民主【改造民主的概念】

 普世价值:选举授权才有合法性【制度合理化表述】  附条件性:国家认同-共享信念-社会结构(同质性文化)

三 自由民主的实践困境

1.西方国家:党争民主与否决性体制,60年代开始的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主义民主即全民选举,冷战的外在压力使得这种党争被节制,但冷战之后。。。脱欧公投 2.发达国家的“逆发展”:阿根廷、希腊、台湾地区 3.民主转型的非西方国家:  少数成功者  国家失败者

 长期动荡者(巴基斯坦、泰国、非洲等) 无效治理者(印度-孟加拉等)

4.二战之后的大数据:新兴的后发国家150个左右,哪一个靠自由主义民主而跻身于发达序列? 5.9个人口过亿的发展中国家比较:

中国-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印尼-菲律宾-尼日利亚-巴西-墨西哥

四.社会条件比民主形式更重要

1.历史条件:“时间性”(timing)

 民主在传统秩序中:法治3000年—自由500年—大众民主100年

 自由主义民主的传播:把结果当原因,以模式代替过程 2.文明基因:  基督教文明:基督教义促成的个人主义、古希腊哲学的古典资源、由基督教而来的天主教和新教、狭小区域内的多样化语言、二元化的宗教与政权关系、作为罗马遗产的法治、包括修道院—修士会—行会以及后来的协会与社团的社会多元主义势力、由多元势力而导致的代议机构等

 自由主义民主:个人主义、保护财产权的宪政、多元主义以及源自多元势力的党争民主

 自由民主其实政治基督教,二者之间的重叠性  “普世价值”:以一种文明代替其他文明,文明的傲慢(19世纪“白人优越论”)

3.社会条件,同质性社会,如美国白人对印第安人的种族清洗,才有白人的普遍选举权 4.启示:民主重要性研究转向民主条件研究(没有人反对民主,问题是如何实践民主?必须寻求适应性条件)

五.结论:破除迷信,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

1.反事实性假设:如果中国搞了以“党争民主”为核心的自由民主,结果将会是什么样的?  福山命题:五十年之后的中国-美国  “中华民国”的实验, 苏联的试验:30年三种制度及其结果 2.人民民主面临的挑战

 国际思潮:话语权问题  社会结构:政治经济利益集团  党性与人民性的一致性  官僚主义与人民性  民主形式不足与人民民主

参考书目: 1.杨光斌,《让民主归位》(民主理论大众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杨光斌,《观念的民主与实践的民主:比较历史视野下的民主与国家治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3.杨光斌等著,《中国民主:轨迹与走向(1978-202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4.杨光斌、乔哲青,“作为中国模式的民主集中制政体”,《政治学研究》2015年第6期,第3-19页

5.杨光斌,“合法性概念的滥用与重述”,《政治学研究》2016年第2期,第2-19页

6.杨光斌,“论世界政治体系”,《政治学研究》2017年第1期,第2-15页

7.北京日报理论部编,《名家卓见:理论难点辨析》,北京日报出版社,2016年

第三篇:从一带一路看社会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从“一带一路”看我国文化建设

今年,关于我国社会发展的一大关键词必然少不了“一带一路”。该战略理念最早是总书记于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的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今年3月28日的博鳌论坛上,习主席在发表主旨演讲时表明“一带一路”建设的愿景与行动文件已经制定。由此,“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正式亮相。

当“一带一路”的新闻、消息遍布各媒体平台时,电视机前,报纸前,以及网络上的人民百姓都在热议并叫好,这种热情在今年的股市里表现尤为强烈。关注股市的人们都忘不了今年上半年“一带一路”概念所引爆的股市投资热潮,股票行情中“一带一路板块”飘红直上使铁路、民航、港口、工程机械等相关概念股一度涨停。由此我们也更直观地了解到,“一带一路”直接作用于通路、通航和通商,它是我国至关重要的,促进内外合作的经济发展概念。

但是,走出股市层面,深刻解读总书记的讲话后,我们更深刻地领悟到“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各领域都有着全面的指导作用。

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与经济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无论是古代的“丝绸之路”还是“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我们在与世界各国进行外交、贸易的过程中,本质上不外乎文化的交流。古代“丝绸之路”上我们向中亚、西亚,乃至欧洲各民族输出过他们不曾见过的丝绸、玉石、茶叶等等新奇的物件,同时我国的使者、商人也从这些不同区域,不同民族处带回了葡萄酒、青金石,以及宗教等等。这些通过马、骆驼等驼来的劳动成果的交换,不仅仅是简单的物品交换,更是不同区域、民族文化的深层交流。自古,我国便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播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吸收着外来的文化精髓,在频繁的交流互动中建设并传承着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

而今天“一带一路”构想更是以文化为纽带,促进我国与中亚、西亚、欧洲、非洲等各国各地区之间合作共赢的重要战略。所以,要促使“一带一路”构想真正落实成为带动经济发展,推动外交发展,形成各国之间互惠互利局面的有力武器,我国首先得搭好“文化”这座无形的桥,把各区域、各民族、各宗教等连接在一起。可见,加快文化建设是我国目前重要的社会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共十八大关于“文化建设”的内容中曾提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可见文化建设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发展,它与13多亿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如何加快和完善文化建设,是我们当前不得不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即使是一名在校大学生,我们在接受着社会主义良好教育的同时,更应该致力于寻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可行道路。

基于目前“一带一路”战略背景,国家领导人对该系统工程的建设规划其实就给予了我们关于“文化建设”的诸多启示。今年3月,我国政府特制定并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提到:“‘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推进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而其四条共建原则,即“坚持开放合作,坚持和谐包容,坚持市场运作,坚持互利共赢”,就为我们思考“文化建设”提供了指导方向。下面是笔者受“一带一路”构想的启发,阐述的个人关于推进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些想法。

一、文化建设要坚持开放包容

“一带一路”战略连接的不仅是我国国内各省市、区域,还有我国与亚非欧大陆各个国家,沿途有多样的民族、宗教文化。“文化包容是现代丝绸之路建设的必要前提,没有丝路沿线国家在文化的相互包容、在民心上的相互认同,就不会有国家间的深度合作,也就谈不上共同建设。”①所以加强我国的文化建设,坚持开放包容是必然的选择。

回顾“丝绸之路”上的“大唐盛世”,我们能够从当时唐代的文化政策获得不少有益的启示。唐朝是古代历史上少有的开放包容的朝代,当时与世界上70多个国家都开展了外交活动,许多外国商人、使节、僧侣等大量涌进唐朝境内。据历史文献记载,“丝绸之路”沿线的城市里都有不少外国人、外族人居住,而长安更是成为了汇聚内外宾客的“国际大都会”。同时,唐朝对内同样实施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与少数民族的合作交流,促进了民族的融合。正是在这种开放的文化政策的作用下,唐朝的文化比历史上各个朝代都更为繁荣、多元。由外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和外来民族人民带来的异域文化、民俗风情,给唐朝本土文化带来了新的活力,并从衣食住行、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各方面都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在这种开放交流的社会环境中,我国的优秀文化也被广泛地传播,为其它民族的精神生活带去重要的改变。

13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不妨以“盛唐”为师,在文化建设方面加强开放合作,做到兼容并包。对内构建开放的文化市场,加强汉族与各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同时又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个性和独特性;对外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既要将优秀的外国文化引进来,又要让我国的传统文化走出去,在互联互通的过程中,形成多元、互益的文化格局。而如今的教育合作、跨境旅游、博览会、国际论坛等等都是促进中外文化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我们应该积极把握机会,吸收更多有益于社会发展的外来文化,融合本土文化,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灿烂的民族文化。

二、文化建设要坚持市场运作

中国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于平曾在一次论坛上提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文化发展新机遇新动力,不仅在于经济活动必然伴随文化活动,而且在于经济活动的成功往往需要文化理念先行,在于文化活动也会以某种经济活动的方式出现,在于经济活动的效益产生后会带动文化活动繁荣。”②

文化与经济融合催生了文化经济这个新概念。如今文化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力,渗透到了各类经济活动中,使经济发展获得了新的动力。这方面表现最明显的是近几年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以及文化投资和文化消费的热潮。这也启发我们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文化的经济效益,从而推动文化的基础建设和文化创新,加强文化的继承和传播。

例如今年暑假国产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便是一个较成功的文化建设的缩影。这部票房高达9亿的国产动漫电影作品,不仅创造了历史,收获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还受到了中宣部的点赞。该电影在市场环境下,通过融合好莱坞的经典结构、3D特效和中国传统故事,打造出了一部具有中国传统和现代精神内涵的作品,引起了广大观众的思想共鸣。

中宣部副部长景俊海在研讨会上表示,影片《大圣归来》塑造的人物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价值理念和传统美德的再现”。而该影片通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市场的推动作用,受到了普通市民的广大关注,人们纷纷走进电影院自觉地接受这种人文情怀和传统美德的熏陶。电影的成功之处不仅为国民提供了健康的精神文化素养,加强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还推动了国产影视文化的不断创新和进步,促进了文化产业的进一步繁荣,并且通过电影走出国门的方式更是进一步扩大了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播范围,为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做出了较好的示范。

由此我们也进一步认识到市场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今天的社会是一个追求经济效益和个性发展的社会,文化建设离不开市场环境的制约或促进作用。政府或组织如果完全脱离市场进行简单的文化灌输,是无法起到应有的文化效益的。只有顺应市场需求,创造出既有个性又富含精神内涵的文化内容,消费者才会自觉地为文化买单,并更深刻地接受文化的影响。同时在市场效益的激励下,社会的文化创新力也会进一步提高,创造出更多百姓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

总之,文化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建设更需要我们从社会的各个层面着手完善。而社会建设有其相通之处,习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不仅有利于我国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人文交流,同时该战略的规划也给予了我们关于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参考文献:

①②《2015中国文化财富榜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高峰论坛回眸》,中国文化报,2015年5月23日,第006版专题

③范周,《加快“一带一路”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业界观察,2015.06

第四篇:从英国看西方民主制度的利与弊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2011级)

英美概况结课论文

目: 从英国看西方民主制度的利与弊 学

院: 文学院 专

业: 对外汉语 班级序号: 6班13号 学

号: 20111150010011 学生姓名: 吴洋 指导教师: 赵琨

2013年6月从英国看西方民主制度的利与弊

摘要:本文针对英国的大选制度以及英国民主制度的变革和当下政治形势来探讨英国是否实行了三权分立。并以英国作为案例深入探究西方民主制度的形成发展中的桎梏,以及其在施行过程中的优点及弊端。最后,结合我国实浅谈西方民主制度与我国政治体制的联系与差异。

关键词:英国;大选;民主制度;三权分立

前言

2010年4月6日,英国宣布解散议会,大选于2010年5月6日举行。在经济危机和政治丑闻的双重背景下,这次大选被认为是自1992年以来,英国最激烈的一场选举。谈到英国大选,我们不得不说说英国的选举制度。本文将针对英国的选举制度以及英国民主制度的变革和当下政治形势来探讨英国是否实行了三权分立,一次深入探究西方民主制度的形成发展中的桎梏,以及其在施行过程中的优点及弊端„„

一、英国的选举制度

大选的基本制度是简单多数选举制(First-past-the-post election system),即根据一党所占有的议员数量。如果一党拥有绝对多数的议员,则此党将组成下届政府,该党党魁则成为首相。如果没有任何党派拥有绝对多数席位,则合计拥有绝对多数席位的两个或多个政党将组成联合政府(Coalition government),基本上其中最大党党魁将成为首相;或者单独一党成立政府,并通过与其他党派非正式的联盟和协议而得以延续。

然而英国一直坚持的简单多数票当选的选举方法向来争议颇多。我就认为这种方法有失公正,因为一个候选人在本选区内即使有大多数选民没有投他票的情况下,他也有可能当选。

当然这种选举方法也具有其优越性:1)简单易行,能相对节省普选的时间和费用;2)议员和选区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议员更能在议院中代表其选区的利益发出声音;3)可以让一个政党赢得绝对多数的席位,成为执政党,而不需要与其他政党组织联合政府,首相、政府和议会之间会有更好的合作关系,更能有效率的工作,因此能保持政局的稳定,和有利于政府高效;4)另外可以阻止一些小的极端主义党派进入议会。

二、英国:防止民主的举措却促进了民主的发展

在西方的选举制度中,作为代议制基础的普选制是英国最先提出的。英国大宪章运动提出实现选举区平等,废除财产的资格限制,男子应有选举权。但是即使这些并不彻底的要求,在英国也是经过很长时间才逐步实现的。

并且有意思的是,刘成先生提出[1],英国的议会选举制度改革形成了一个悖论:防止民主的举措却促进了民主的发展。

第1页

从西方看民主制度的利与弊 1832、1918年的改革确实促进了民主的发展,但这不是英国决策者的意图。对于英国统治精英来说,改革的宗旨是保持贵族的统治权力和避免真正的民主,历次改革法案的设计充分暴露了这个秘密。1832年10月25日的贫民卫报则指出:提出改革法案的人,不是想推翻,甚至也不是为了改造贵族制度,而是为了从中等阶级那儿获得一支准贵族增援军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直到最后,很多政治家才终于明白,政府的合法性来自于人民大众的支持。即便如此,改革首要考虑的是本党利益而不是为了民主。英国议会改革走了一条渐进改革之路。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西方民主制度在先天畸形的情况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因为其决策者开始倡导的不是民主反而是专制。

三、争论:英国究竟是不是三权分立?

那么在其政体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英国究竟有没有实现三权分立?”我想,这已经不是几个人疑惑的问题了,对于答案的肯定与否定甚至划分成了两个流派,因为没有那个答案的支持者更多或者更少,他们不分伯仲。

曾经学习到这个部分时,我也困惑于此。因为在我的高中历史课本中,对这个问题的阐述十分模糊: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是议会制国家,而没有提到英国是否有三权分立。在我翻阅的众多相关书籍中,许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见解并附上大量理据,我则更倾向于其中一种观点,并且在学习了这门课后也为这个观点加入了论据。

我认为,英国的民主制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三权分立,只是这种三权分立不够彻底。原因有这样两点:

(一)相对于专制而言,英国没有任何机构执掌三权。

三权分立指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独立、互相制衡,现代西方民主国家普遍实行了三权分立。英国的国王是“虚位元首”,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内阁是最高行政机关。所以说,三者之间有分权,也有制约,基本上英国也是三权分立的国家。

(二)相对于美国而言,三者界限不清,权利交叉突出,且议会高于一切。

英国因为历史的缘故,并没有明文的宪法,以致于立法权在三权分立的地位高于其他二权即行政权及司法权。英王只履行形式上的权利和礼仪性的职能,议会是立法者和监督者,而内阁从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议会通过的任何法案皆是最高的法案,并不受任何宪法章程规范。

而美国最典型在美国宪法之内清楚地把行政、司法、立法分开,而且让它们互相制衡。在当时这种宪制是前所未有的崭新尝试。至今美国联邦政府的三权分立,仍然是众多民主政体中比较彻底的。所以,英国的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使得宪法赋予了议会至高无上的地位,首相成为了英国最有权势的人,其三权分立并不彻底,仍有专制的影子。

四、西方民主制度的利与弊

谈到西方民主制度,我们大多都会想到“三权分立”、“议会制”、“多党制”等,但它们在各个国家的具体表现形式都不一样。事实上,西方政治制度纷繁复杂、形态各异,没有哪个国家与另一国家的制度是完全一样的。

就比如说,英美两国在“三权分立”上的表现就呈现出“议会制”与“民主制”两种。但是,无论是美国的总统制还是英国的议会制,这种国家政治架构组成机构之间的权力制衡,其本意是:一方面通过政治架构各机构的权力制约关系,不让权力过分集中于一人或一个机构手中,避免独裁政治的产生;另一方面发挥各政治架构成员的政治才能,使政治架构制定和实施的政策,都是通过全面的考虑,充分反映了国家和广大社会成员根本利益,杜绝政策的危害性,有利于国家权利有效、平稳的运行。

第2页

从西方看民主制度的利与弊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三权分立”、“议会制”、“内阁制”“多党制”这些是西方民主制度的主要特色,而且他们确实为西方民主的推动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然而,我们从英国“防止民主的举措却促进了民主的发展”,也会推断出西方民主制度从一开始就存在先天不足甚至更严重的问题。而其不够彻底的三权分立也能表明,它的民主制度即使经过多年的修补,至今仍非尽善尽美。以至于其选举制度背后的政党操控,让西方国家挂上了“金钱民主”的耻辱牌。我想,这大概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吧。名义上人民享有广泛、平等的民主权利,但实际上由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只有资本所有者才享有充分的民主;穷人的民主有时只是形式上的,更多时候只能置身于民主之外;富人借助于“民主”攫取更多的社会财富,而穷人却很难通过“民主”来保障自身的基本权利。

那么总结一下,从英国看西方民主制度,我看到这样几方面:

(一)优点:

1.防止权力滥用,避免独裁政治。

2.全面发挥各政治架构成员的政治才能,避免出现有危害性的决策。3.利于国家权力有效、平稳运行。

(二)弊端:

1.先天不足,从一开始就存在严重问题 2.权利制约不彻底

3.金钱民主,透露出资本主义弊端

五、结语

尽管在不少人看来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制度日益完善,统治技术日益精巧,统治手段日益多样,但无论是其自身还是其在许多国家的移植和推广,实际上这种民主制度仍然没有尽善尽美。而且其透露出的资本主义弊端也告诉我们,我国不能完全照搬西方这种民主制度。

但是其选举制度上的优点对于我国政治制度改革还是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理论上讲,正确认识三权分立的性质以后,就会发现它与我国奉行的“议行合一”、“民主集中制”并不矛盾。“议行合一”旨在强调立法、行政、司法三权相互间有机的结合和统一,强调代表人志的权力机关的最高地位,强调行使三种权力主体的一致性,但并非反对国家权力的分工和监督制约。而“民主集中制”强调国家机关在行使权力时要体现多数人的意志,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在我国具体体现为,人民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产生人大作为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其他国家机关由人大产生,向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而人大向人民负责。因此,民主集中制本身已包含了对国家权力制衡的内容。

所以我认为,三权分立不应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我们要在观念上对其重新认识,摒弃偏见,吸收其合理成分,借鉴其经验,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国家权力运行走上法治的轨道,建立起真正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注释

[1]刘成.民主的悖论——英国选举制度改革[J].江苏:南京大学,2010.第3页

第五篇:从五部经典歌剧看西方歌剧的发展

从五部经典歌剧看西方歌剧的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奥菲欧、费加罗的婚礼、茶花女、图兰朵、克林霍佛之死(恐怖分子)这五部代表了西方歌剧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经典作品的分析,简要地谈一谈笔者对西方歌剧发展的认识。

在选修西方古典音乐这门课之前,笔者对于西方古典音乐的了解还仅限于平时耳熟能详的音乐家和经典曲目,对歌剧这一门精彩艺术的认识还是一片空白。在课堂上听了奥菲欧、费加罗的婚礼等经典曲目后,笔者对歌剧这门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课余时间欣赏完了这五部歌剧,也了解了歌剧发展的相关历史。总体来说,17世纪,西方歌剧在意大利诞生;18世纪,西方歌剧在法、德、英等国得到发展;19世纪,西方歌剧艺术硕果累累,成就斐然;20世纪,西方歌剧艺术开始调整方向,而这五部歌剧恰好都是它们所在时代的代表。下面笔者将具体分析。

一、《奥菲欧》与西方歌剧的萌芽

16世纪末,西方歌剧在欧洲诞生。西方的第一部歌剧,是1597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巴尔迪伯爵的宫廷内出演的《达芙妮》,此作品爱人文主义的影响,企图恢复古希腊戏剧精神,但是由于此剧原稿失传等原因,后来人们把1600年为庆祝亨利四世婚礼而写的《尤丽狄茜》作为欧洲最早的歌剧。歌剧的诞生年亦被认定是1600年。

17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歌剧作曲家是意大利尤其的蒙特威尔第,他一生创作颇丰,为巴洛克风格的奠定作出巨大的贡献,但是,他最重要的作品还是歌剧《奥菲欧》。在这部作品中,不仅完整的体现了巴洛克的创新、融合及理性情感的精神和美学观,而且显示出巴洛克时代杰出的作曲技术和纯熟的对位法。该剧以古希腊悲剧神话故事为题材,运用大量的牧歌、单声歌曲、咏叙调(介于宣叙调与咏叹调之间)和各种器乐形式,增强旋律的美感与和声的效果,并采用当时不多见的管弦乐编制以及独创性的配器法效果,奠定了歌剧中的器乐地位。

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是歌剧走向成熟的的标志。他用当代的音乐语言展现出一幅具有古韵的戏剧长卷,奥菲欧的音乐之力在诗画般的情境中显现出神奇的美丽。人们在此不仅感受到音乐的艺术魅力还能领悟到渗透在音乐之中的戏剧情节。可以看出蒙特威尔第的歌剧创作在强调情感的表现和戏剧性对比的同时,更注重细节的装饰性,这些都完美地体现了巴洛克时期的艺术审美特征。

二、《费加罗的婚礼》与18世纪古典主义歌剧

进入18世纪后,传统意大利歌剧(正歌剧)由于程序化创作等原因,使歌剧出现了危机,在这时,取材于日常生活,剧情诙谐、音乐质朴的喜歌剧体裁开始兴起,歌剧开始改革。其中有影响力的事件是德国作曲家格鲁克的歌剧改革,他针对那不勒斯歌剧的平庸、浮浅,力主歌剧必须有深刻的内容,音乐与戏剧必须统一,表现就纯朴、自然。他的歌剧改革对后世歌剧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8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一位杰出的歌剧作曲家——莫扎特,他创作的《费加罗的婚礼》、《魔笛》等作品,代表了他在这一领域的最高成就。他的歌剧总结了歌剧二百年的发展,综合了各种歌剧的优势,使歌剧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特别是对喜歌剧的贡献,在他之前意大利喜歌剧只是一种滑稽、逗笑和杂耍式的剧种,它最早诞生在意大利正歌剧中。他的喜歌剧不在是单纯的逗趣,音乐不只是追求热闹和轻快。在《费加罗的婚礼》这部歌剧中他废弃了原来意大利喜歌剧体裁中偏重于表面夸张的手法而赋予了更深的抒情性。他使得每个角色的音乐均由符合自己基本性格的一些特点,并且在歌剧清洁的发展中始终保持着他们的基本面貌。他还成功地运用了戏剧性的重唱来展开情节以及造成某些戏剧性冲突的高潮。通过这些重唱不仅反映了各个角色对同一个事件中不同的心理状态、不同的表现,同时还通过不同声部的组合表现了剧中各个角色之间的不同关系。在题材方面,莫扎特还把生活中更丰富的内容加近来,扩大了题材范围,反应当时的社会现实,增强了喜剧的深度,反映了当时的启蒙思想。

三、威尔第与浪漫主义歌剧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欧洲文学艺术普遍形成了一种新的潮流、新的风格,就是所谓“浪漫主义”,以贝里尼和唐尼采蒂为代表的浪漫主义美声歌剧流派为意大利歌剧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到了十九世纪中期,威尔第把意大利歌剧带到了空前绝后、尽善尽美的境地。威尔第认为每个民族应该培养本土的音乐,坚持独立音乐风格,不受外来思想的影响。他坚持歌剧是人性的,诗句是人类的思想,《茶花女》是威尔第最有影响力、最具社会意义、最成功的歌剧之一。

在歌剧的题材方面,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率先打破自古希腊以来的歌剧题材选择传统,把薇奥莱塔这样一个社会底层的妓女的卑贱人物形象搬上了歌剧舞台,这是一个歌剧题材选择的革命性创举,顺应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第三等级的需要,他以最大的同情诉说了身为高级妓女的薇奥列塔对真诚爱情的渴望,以及被社会偏见损害甚至毁灭的凄情悲剧。在音乐方面,《茶花女》旋律极富形象性、抒情性,能生动具体地表现出剧中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同时能把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刻画得惟妙惟肖。譬如说《茶花女》中阿尔弗莱德的咏叹调《我热情沸腾像烈火》就把音乐的抒情性和音乐的戏剧性完美地结合了起来。威尔第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以民间曲调为基础,朴素鲜明、琅琅上口,富于民族精神、民间气息。“如《茶花女》里的《饮酒歌》,给人的印象深刻,也是笔者很喜欢的一个片段。

作为意大利歌剧成熟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歌剧《茶花女》为欧洲歌剧发展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对欧洲的歌剧作品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威尔第的歌剧中,音乐绝非仅仅是手段,更重要的是,它是歌剧的灵魂。歌剧要以音乐来统帅其全局的结构,在音乐中追求人物形象的鲜明独特,刻画人物内心的精神世界。

四、《图兰朵》与普契尼的歌剧创作

普契尼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闻名于世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一生创作了二十多部歌剧作品。《图兰朵》是普契尼晚年时期创作的,也是他一生中的最后一部歌剧。在选材上,普契尼很注重异国情调。虽然异国情调自 19 世纪以后已成为法国、意大利歌剧风格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大多仅仅作为歌剧音乐结构主干上的一种装饰或色彩因素。而在普契尼看来,这种因素非常重要,重要到对剧中人物的形象的刻画。

《图兰朵》即以中国元代的公主图兰朵的传奇故事为主题。全剧自始至终都渗透着中国情调,旋律及和声色彩富有中国化,中国民歌《茉莉花》的曲调做为主旋律在剧中被多次巧妙地运用。其次,在审美主题上,普契尼打破了以室内性、抒情性、现实性的人物刻画、温情脉脉的中产阶级情调为一贯倾向的创作习惯。以往他的作品主要以极具抒情特质的旋律见长,这也是他的歌剧受到普遍欢迎的重要原因,而在《图兰朵》中,普契尼为了表现这一史诗般的故事,设计了许多宏大场面和复杂的人物关系,这显然是一种有意的风格转向,阴暗的气氛、血腥的故事情节、压抑的心理状态和紧张的戏剧悬念,都是普契尼在原有创作风格上的一种新的审美课题。而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普契尼以往的歌剧中都是以阴柔之美———脆弱、哀怨、温柔、忠于爱情但无法逃脱命运摆布的女性形象做为刻画的主要对象。在《图兰朵》中,普契尼一方面继承了以往他作品中出现的人物类型,他塑造的甘于自我牺牲的女仆柳儿,这个善良柔弱的女子是他笔下又一个典型女性形象;而另一方面则在各个角度上对一些新的形象和人物心理进行了挖掘。图兰朵是普契尼笔下女主角中戏剧张力最大的一个,她的高傲、冷酷和对男性世界无情的憎恨在普契尼笔下得到了充分展示。

整体上看,《图兰朵》是普契尼不寻常的歌剧作品,它代表着普契尼创作生涯的顶点和终点,是普契尼全部艺术风格的完美体现,表现出了普契尼其他歌剧不具备的开阔视野和丰富内涵。

五、约翰·亚当斯与现代歌剧

约翰·亚当斯是美国最受敬佩、作品表演最为频繁的当代作曲家之一,到目前为止,他的音乐创作包括歌剧作品6部、管弦乐作品21部等。其中,歌剧《尼克松在中国》是他首部在世界范围内上演和传播的作品。亚当斯的音乐作品,无论是歌剧,还是交响性作品,都以深刻的表现、辉煌的声音,以及具有意义深远的人文性主题的特征从当代经典音乐作品中脱颖而出,他的作品也代表了现当代歌剧的一个发展趋势。

歌剧《克林霍佛之死》是他与诗人、剧作家爱丽斯·古德曼创作的表现巴勒斯坦解放阵线分子劫持游轮事件的作品。歌剧以发生在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的真实事件为背景,一艘航行在地中海上的意大利游轮遭到几名巴勒斯坦解放阵线分子的劫持,他们要将全船的旅客作为人质,向以色列交换回被俘虏的巴勒斯坦游击队员,在船上的旅客中有一名姓克林霍佛的残疾犹太老人,他坐在轮椅上,由于和巴勒斯坦人进行争执,结果被他们杀害!最后,事件以游船获救,巴勒斯坦人投降而告终。亚当斯该剧的取材大胆新颖,敢于以当代的政治事件为故事主干,反映当时国际形势的乱象,无论是犹太人还是巴勒斯坦人之中的人民都是无辜的,反倒是他们历年来遭受战争的苦难,生命被剥夺、财产遭受损失成了大国政治势力的筹码和牺牲品。这部歌剧对于现实的反映之深刻,引发观众的共鸣之强烈尤其能表现其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

在歌剧的表达形式方面,亚当斯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我们在课堂上观看的《克林霍佛之死》的版本,更像是一场电影,运用摄像机的镜头把不同的场景串联起来,而不是以往歌剧所采用的舞台表现的形式。这一大胆的创新,让全世界的观众都有机会坐在电视机前欣赏歌剧,对于歌剧的推广也有极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瑞,中外歌剧、舞剧、音乐剧鉴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刘佳,纸上的音乐时光[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 [3]方宁,西方歌剧发展史(M].西安:陕西音乐出版社,1997. [4]李秀军,西方歌剧艺术的历史发展[J]知识之窗,时间不详.

下载从外国经典名著看西方社会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外国经典名著看西方社会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西方城市管理研究热点看新世纪城市发展趋势

    从西方城市管理研究热点看新世纪城市发展趋势 1 导言 今天,我们踏入了新世纪的门槛。可能比此更为本质性的是,今天,我们踏入了一个新时代的门槛,我们进入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全......

    从国学看东方管理与西方管理的不同

    从国学看东方管理与西方管理的不同 最近一段时间把道德经和孙子兵法有系统的研究了一遍,很久以前专门学过一段时间国学,但是当时是为了学而学,现在是感兴趣,所以对于词义的理解......

    我看西方大学

    外国文化通论课程考试论文我看西方大学 出国留学一直是很热门的话题,也是很多人的梦想,大家都想去感受那近乎神秘的别样的氛围和情感,那么西方大学到底在哪些方面吸引着大家呢?......

    从中西方看儿童教育

    从中西方看儿童教育 这两天一直写文章,脑袋里面素材用的差不多了,只有从书本上找些灵感了,今天突然想到,西方国家对于自己的孩子是如何教育的,和中国的孩子有何差异,西方的教育模......

    调研报 从农村的变化看改革开放30年的社会发展

    从农村的变化 看改革开放30年的社会发展 -----市政协视察组视察陕北三县工作调研报告 黄龙县政协副主席〃职业中学校长 王春生 2008年11月25日至28日,市政协组织政协委员,在市......

    从教学改革看

    从教学改革看科学发展成就 教育事业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万代,决定国运兴衰,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石,是关乎社会繁荣昌盛的千秋伟业。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是我党科学判断......

    从特朗普入主白宫看西方民主的思考

    从特朗普入主白宫看西方民主 美国总统大选这场对美国、对世界都影响深远的大戏,终于结果水落石出,共和党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出乎预料地当选,让很多人心悬了起来......

    从数字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2 3 4 5 6 因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