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西方城市管理研究热点看新世纪城市发展趋势
从西方城市管理研究热点看新世纪城市发展趋势 导言
今天,我们踏入了新世纪的门槛。可能比此更为本质性的是,今天,我们踏入了一个新时代的门槛,我们进入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全新时代:全球的城市化时代和的全球化时代。一方面,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基础上,人类的大多数即将第一次告别乡村居住生活,50%以上的人口将在城市里生活,这就是全球性的城市化时代的到来。另一方面,世界经济结构格局的变化,资本和劳动力全球性流动,这不仅造成产业的全球性迁移,经济活动中心的全球性变异,而且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变化产生深刻影响,促使区域城市体系内部各城市的重新定位和重新组合,全球性统一的城市体系正在形成,这就是城市的全球化时代。
从城市研究方面看,我国的城市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起步较迟。一方面,与国际城市科学研究长期隔离,与近年国际城市学理论研究动态严重脱节,对国际城市学界研究热点缺乏跟踪,无法借鉴国际城市学界的经典成果。另一方面,城市研究与 展中大量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脱节,对直接关系到近50%国民生活的城市人民经济生活状态,对城市社会的安定和对影响城市城市环境质量的重大问题,缺乏法定程序的、操作性强的和政策导向性研究成果。少数学者关在象牙塔中闭门造车,即无扎扎实实地国际文献追踪和研读,又缺乏实实在在的实际城市管理实践参与,或写一些无关实际城市发展痛痒的教科书式的常识性的文章,或浮躁地疾呼政治运动式的口号,研究与发展政策实践脱节十分严重。世纪转折点上城市管理研究的八大热点
分析国际城市管理学界近五年来最关心的、讨论最热烈的热点研究问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国际城市研究最近动态的全貌。按照大量收集阅读到文献的出现频率,世纪转折点上国际城市学界的课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八大研究热点。
2.1有关全球城市体系中大都市竞争力的空间经济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的重点在于:在全球化趋势下空间经济布局的动态发展,以及全球和区域城市体系内部结构重组研究,分析评介城市个体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下城市的竞争力及其构成要素,以研讨提升城市在整个全球和区域城市体系中竞争的政策导向。
2.2有关信息系统支撑的城市管理方面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的重点在于:城市及其所在区域的规划编制、建设管理和运行管理过程中,如何使用信息新技术系统支撑,如何更有效地使用新技术达到城市管理更有效的支持,此类研究包括大量城市发展政策与管理的网络信息系统实例和分析比较。
2.3有关城市规划与设计的虚拟方面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的重点在于:应用数码信息技术思考和制作城市空间发展的剧本情节模拟(scenario),对城市的建筑工程、未来建筑群体和环境进行空间虚拟,发现将出现的城市建设问题和指出城市规划管理将面临的任务。
2.4有关城市和各区级别上的公共信息管理方面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的重点在于:研讨信息管理系统的导入以及未来的城市公共信息系统管理的不同可能性,这里包括重要的内容有新技术带来的市民的公共参与,城市管理的民主化等社会进步问题。
2.5有关“精干/Lean”的城市公共管理方面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的重点在于:从机构的机能上分析和比较研究城市管理体系,指出当前城市管理机构的机能性臃肿和混乱的所在,提出精干的(lean)城市管理机构方案的可能及其实施效果研讨。
2.6有关城市地段和城市地域的振兴(Revitalization)方面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的重点在于:在城市空间管理中,如何通过采用权利下放的工业政策导向(decentralizing policy for industry)和经济现代化的控制(controlling of modernization),以及通过规划管理达到城市特定的局部地段的振兴。
2.7有关促进城市经济的企业外部管理方面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的重点在于:分析研究通过改善企业外部经济领域管理机构的高置和管理机制,达到促进当前城市经济发展的任务,有不少的实践案例。
2.8有关城市社会管理方面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的重点在于:城市新移民的管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人群,不同收入水平人群在城市中混合居住的社会管理,新旧移民社会集团在城市空间上的分离(segregation)的防治,新移民的溶化(Assimilation)管理;
以上是个人大量阅读文献整理为基础的统计结果,可能有所偏颇。
3.纪转折点上大都市的四大挑战
提到的当前国际城市发展与管理科学的八大研究热点,并非偶然,它们是世纪转折点上城市发展的大趋势,以及这些大趋势带来的城市问题所决定的。
3.1大城市全球化
1)资本和劳动力的全球性流动,产业的全球性迁移,经济中心的全球性调控,经济全球化影响着城市空间结构的深刻变化。促使全球性统一的城市体系的形成。一个城市能否得到充足的外来资金,直接关系到其是兴旺发达还是逐步衰亡,关系到全市人民的就业岗位的保障,关系到城市社会和家庭的稳定祥和,这有时甚至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命运。
表:国际城市学界研究热点与城市发展趋势
2)发展中国家大城市的快速工业化与其全球化过程相互推动,大都市周边的新型工业区(开发区)、新居住区迅速崛起,城市以其工业加入“一球装配线”。而发达国家城市中传统制造业的衰落,大量旧厂房、旧仓库、码头闲置,急切需要注人新的经济活力,以求复兴,重新开发和利用。
3)全球城市体系中跨国集团控制了起来越来越多的城市产业、就业岗位和产品市场。两大类“全球城”(Global City)开始出现:“全球城A型(Global City A)”成为世纪经济组织的高度集聚点,金融和服务业的重要节点,产品技术创新基地和工业产品输入市场。“全球城B型(Global City B)”则以其工业化为主导,利用其工业产品占领全球各地市场,并在积累一定的全球化基础后,能否抓住机遇向“全球城A型”转变,实现历史性的空间经济地位的提升,事关该城市乃至全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整体地位。相反,大多数城市在全化后的全球城市体系中将处于被“全球城”控制的地位,将长期处于被动地位。
4)城市政府普遍被认为在全球化时代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经营组织作用,在国民经济越来越受到跨国集团的影响的时候,城市作为全球化经济网络中的节点,其政府在经济指挥经营作用却在日益提升。
3.2空间市场化
1)由于在本世纪末的20年间市场经济的地域在世界范转内大规模扩大。城市空间在土地级差的作用下,出现大规模置换和结构重组,原有建筑的功能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正在以空前的规模改变和改造,如厂房成为办公楼,仓库变为商场,码头改为娱乐中心频繁出现。城市空间规划布局中的社会原则、生态原则、长远原则、整体原则和美学原则在市场机制的利益驱动面前已显得苍白无力。
2)城市旧市区功能正在发生置换和更新。这引起经济发展对文化传统保护的空前挑战。而在发展中国家,普通受到经济力量和城市规划管理力量不足的困扰,受到社会和政府控制力不强的影响,受到急功近利的心态的支配,造成城市文化传统的大规模破坏。城市传统保护在总体上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3)对于城市空间发展,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在核心区别在于建设投资的多元化。城市发展在不知未来的投资者、未来的投资项目、投资规划、投资时间的情况下,如何编制其空间发展规划,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规划,对于习惯了计划经济的规划管理者无所适从。
4)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原本目的是发展生产力,利用市场机制更有效地调配资料,发挥个体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以更以地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但在市场化了的代间,在缺乏健全和明确的法治条件下,在法律法规未能充分实施之前,常常会走向异经,反过来否定了原本的目的。
3.3信息网络化
信息的网络化、虚拟社区和虚拟城市的出现带来了今天大城市时空的重新定义。工业化大生产曾使人口在大都市集聚,今日的信息技术有可能减轻大都市内部的人口密度压力和交通的压力。公共空间和私有空间也都需要重新定义。信息网络化对城市发展与城市管理的挑战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除了大都市传统真实的城市空间,规划设计未来理想空间外,正在创造一个虚拟的城市空间,城市空间在网络上不断扩张,城市生活工作交往的时间距离正受到根本性的改变。
2)对于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信息网络技术提供了城市发展规划未来的可能性和问题研究的模拟手段。
3)提供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入口,这可能是更重要的。这类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导入,将会引起社会控制网络化的革命性进步。
3.4全球城市化
1)全球的城市化和中国的城市化的发展,都已经达到或即将越50%的历史性的关键点。伴随着全球城市化的推进,人类在过去100年对自然资源和能源泉的消耗,达到人类历史上空前的程度,造成全球环境的恶化。19世纪初,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为280PPM,到20世纪中期上升到350PPM。我们的城市文明方式足以对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构成严重的威胁。
2)发达国家大致在本世纪70年代相继完成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华沙 于70%,步入后城市化阶段。而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新移民的吸纳对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大城市的承担的任务极为艰巨。
3)中国城市化从80年代的14%,提高到1995年的29%,现在的实际城市化水平,经我们的计算,已经过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期,达到45%左右。目前的大城市一般集聚了其常住市民总数的1/3到1/4不等的活动人口,其中大多数是潜在的新的城市移民。我国大城市如何吸纳这1/3到1/4的新市民,事关中国大城市其经济活力保护和社会稳定维护。
4.结语
我国城市学科,必须做脚踏实地地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借鉴国际学界经典成果,与国际接轨,二是深入到我国城市发展实践中,面对实践。中国大城市进入21世纪后需在四个方面明确其发展战略目标:1)国内外两个层面的空间经济发展战略目标;2)持续发展的近远期发展战略目标;3)安定祥和的社会发展战略目标;4)精干的城市管理发展战略目标。进入21世纪后,处于全球的城市化时代和城市的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城市发展战略不应再停留在规模政策阶段,而更应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高度来认识。
第二篇:从外国经典名著看西方社会发展
从外国经典名著看西方社会发展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我们怎样去了解一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呢?可能大多数人想到的是去查看有关历史书籍,不错这的确是一种很直接的方法。不过我们还有更好的,那就是欣赏这社会各时代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将带我们穿越时光隧道,置身于历史某个时代,笑着抑或是哭着感受某个时代的特点,这种感受将比查看历史书籍来得更加的生动与深刻。
西方社会作为现代文明的中心并非为一种偶然,这种骄人成果是为长期的发展与沉淀所带来的。现在就让我们通过文学这扇窗去探索西方文化发展的奥秘吧。
我们个人的发展需要经历蒙昧、启蒙与成熟这三阶段,同样西方社会的发展同样经历了这三阶段。
蒙昧阶段是该时代的人们对社会对世界乃至对人类之身认识都很浅显的阶段,是任何社会发展都必经的一个挣扎的阶段,当然西方社会也不例外。作为西方这个时代的产物—神话自然也就成为了那个时代最真切的反映。最为西方文明发源地的希腊给人的感觉永远充满着神秘,原因就在于他那能引起人们无限遐想的神话。希腊神话因其有较完整的体系和独特的文学魅力而流传久远。希腊神话与圣经神话对整个西方乃至人类的宗教、哲学、思想、风俗习惯、自然科学、文学艺术产生了全面深刻的影响。接触西方文化,必然会遇到源自希腊神话的典故,而每一本重要的西方经典文学作品几乎都涉及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和情节,有些甚至直接取材于希腊神话。我们可以从这些生动的神话故事看出当时的西方人还处于一种蒙昧无知的阶段。有许许多多无法解释的现象,而对于这些难以解释的现象都将其归功于神的杰作,对于一些无法实现的愿望都寄希于神灵。不过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当时的西方人对神的人认识要不我们东方人来得更加的理性。如果说我们东方人追求一种毫无瑕疵的美,那么西方人最求一种残缺的美,这点在东西方的神话故事中表现无遗。西方的神优点与缺点同样明显,这点完全不同于我们东方人所诠释的无比正义、善良、好无私欲不食人间烟火的神灵。比如说宙斯,这个在西方神话故事中主管天空的至高神。他有着无比崇高的地位与无比强大的法力,但她却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难以想象的是还是在她的母亲的支持下,而且宙斯还十分的好色,常背着妻子赫拉与其他女神或凡人私通生下了无数的私生子。再比如数天后赫拉,他她美丽高雅对爱情忠贞不渝,但他却像许多平凡的女性一样有强烈的嫉妒心理。这多说明当时西方人对事物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除此之外当时的西方人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对英雄人物有着极度的崇拜。大约在公元前850年左右诞生的作品——《荷马史诗》很好地反映了这种崇拜,包括《伊利亚特》与《奥德赛》两部分的《荷马史诗》可谓为古代英雄的赞歌。史诗描绘了四十多个部族的英雄形象。史诗歌颂的中心阿基琉斯与赫克托耳是当时典型的为人所崇拜的英雄。他们凶猛、勇敢为部族利益愿牺牲一切。这部作品没有像其他大多数作品一样有鲜明的正反角之分,甚至于在一般人看来应该当做反角来描写的赫克托耳在作者的笔下都成了一名英雄,这些表明处在氏族社会时期的古希腊人,还没有关于战争的道义观念。他们无法理解战争的社会原因,更无法区别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性质,他们只把战争归结为神对人的惩罚,神挑起战争并左右战争。战争很残酷,但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凡是为本部落的集体利益而英勇奋战的英雄,都受到了史诗的称赞。而像这种对英雄人物的极度崇拜深深地影响了西方人的思维,时至今日,在西方人的思想中历史的创造者并非千千万万的平常人,而是少数的英雄人物。这些崇拜英雄的西方人以自己心中的英雄为偶像,激励着自己不断地奋斗,可以说这种思维为西方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这种对英雄人物极度崇拜的思维同样有着消极面。例如被当今许多青年所崇拜的NBA巨星科比在几年前曾凡有强奸罪,然而这种发生在常人身上难以饶恕的罪行却并不妨碍他成为美国年青一代心中的英雄,只因他篮球打得很好。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这种自蒙昧阶段所产生的对英雄人物的极度崇拜导致一些西方人丧失了理性,一如二战时期整个疯狂的德军。从以上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处于蒙昧阶段的西方人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对事物已经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二是对英雄人物有着极度崇拜的心理。
启蒙阶段是一个社会对世界的发展规律及人类应有的行为准则有了一定认识的时期。作为中世纪的西方以及以后的一段时期正处于这种阶段。中世纪的西方可谓西方世界最为黑暗的一段时期。贪婪、虚伪、愚昧的教廷对人们进行着残酷的统治。人们没有自由,被宣称人类的祖先凡有罪行,人类生来就应该受苦受累,以为自己赎罪。人不能有任何的私欲,被要求对神灵顶礼膜拜。然而有压迫就有
反抗,在这个时代产生了一大批才华横溢且具有正义的文人。他们用自己的作品反抗着这种残暴的统治。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但丁的《神曲》与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作为整个欧洲承上启下的旷世奇著《神曲》反映了当时现实生活中教会、教廷和僧侣的贪婪、残暴、虚伪和满怀世俗野心。作品中热情赞扬了人的才能智慧和自由意志,反对禁欲主义,肯定世俗的爱情。这表明了当时的人们已经有了一定人文主义思想色彩。不再一切以神为中心,强调了人的重要性。但我们可以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当时西方人还没有完全摆脱教廷所宣扬思想的束缚。比如但丁强调民族的出路在于节欲、苦修与道德进化,并热情歌颂“大恩大德”的天主、圣徒和苦行僧,将有进取精神的奥德修斯当成一个奸谋者发入地狱等。反映人们思想上这种进步与局限在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中同样有所体现。莎士比亚一反教廷所宣称的人是生来就有罪不应该有所享受,只能受苦受累以为自己赎罪的观念,而认为人类是一件了不起的杰作!人非常的高贵,拥有伟大的力量,拥有优美的仪表,举止文雅在行动上像一个天使,智慧上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是莎士比亚对人类的定义,反映了当时人们渐渐对自己有了客观的定义。人们开始崇尚人文主义思想,认识到了自身的价值。但作品那种有过这样的描写:无论我们怎样辛苦图谋;我们的结果却早已有一种冥冥中的力量把它布置好了。“就在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一切都是上天预先注定。”“一只雀子的死生,都是命运预先注定的。”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仍旧深受天命思想的影响。有人说哈姆莱特的悲剧是他个人性格的悲剧,而我却认为是整个社会所造成的悲剧,正是因为社会上极度盛行的诸如天命思想的束缚才导致了这个原本应该拥有幸福生活的王子的悲剧。此外像《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美狄亚》 这些作品的主人公无一不是以悲剧收场。这些悲剧反映了在中世纪末的那段黑暗的岁月里,人们已经慢慢的觉醒,开始懂得向一些腐朽的思想观念做斗争。但是他们又往往连自身也不能完全摆脱这些思想的束缚,或是没觉醒的人还太多,他们的行为还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得不到人们的支持,所以往往这种斗争都以悲剧收场,但这一个个的悲剧却深深地打动了人们,促使更多的人站起来反抗贪婪、蒙昧的教廷统治。
成熟阶段是人们对世界发展规律的认识及文明科学的发展程度都达到一较高程度的时期。十九世纪以来的这段时期西方人对自己的认识有了极大的提高,民
主、自由、科学等各种先进思想在人们头脑中生根发芽。资本主义思想在西方世界犹如雨后春笋般诞生,甚至连社会主义思想也诞生在这个时期。但由于人们的私欲在这一时期的过度膨胀,人与人之间原本谆真的关系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在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中有明显的反映。高老头对两个女儿毫无保留的爱换来的却只是在他为两个女儿付出一切后孤独的死去,连在临死前见两个女儿一面的愿望都无法实现。这事高老头的悲剧,同样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人们为了金钱、地位不择手段而无所不用其极。人们之间没有了友情、爱情、甚至于情亲,有的只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不得不承认在经历了蒙昧、启蒙、成熟这三阶段发展后的西方文化已拥有了其独特的魅力,也正是因为西方世界拥有了这份文化底蕴,使西方世界拥有了一种理性、敢于冒险、富有创造力与想象力等优秀的性格,从而在当今世界舞台上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尊敬与学习。但任何一个社会文化有其精华也将必有其糟粕。西方世界的一些诸如拜金主义,对英雄人物的盲目崇拜等一些消极的观念需要我们坚决的抵制,所以这就要求我们以后在接触西方的文学作品及电影等时要善于取舍,做到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
第三篇:从美国大选看西方政治制度
从美国大选看西方政治制度
杨光斌
一. 2016年美国大选与美国政治的变化
1.桑德斯-特朗普现象:极化政治光谱 桑德斯社会主义与年轻人的愤怒 特朗普右翼政治与底层白人的不满 新自由主义与社会分裂
如何看待“民粹主义”之说?(民族与阶级)2.希拉利现象:金钱政治的典范 “纸牌屋”政治
宪法修正:作为言论自由的政治献金不封顶 希拉利与华尔街(俘获型国家)
克林顿基金会与摩洛哥论坛:1200万美元 腐败政治的合法化 3.美国政党政治的重新组合
民主党的希拉利转变为共和党的富人政党 特朗普共和党(原来为民主党)代言穷人利益 4.“普世价值”失去道德高地,美国如何领导世界? 一场比差比烂的大选 黯然失色的“民主灯塔” “软实力”还有“实力”吗?
二.自由主义民主(资本主义民主)的理论逻辑
价值体系:从资本主义到自由主义【重新定位民主】 制度体系:以竞争性选举为核心的党争民主【改造民主的概念】
普世价值:选举授权才有合法性【制度合理化表述】 附条件性:国家认同-共享信念-社会结构(同质性文化)
三 自由民主的实践困境
1.西方国家:党争民主与否决性体制,60年代开始的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主义民主即全民选举,冷战的外在压力使得这种党争被节制,但冷战之后。。。脱欧公投 2.发达国家的“逆发展”:阿根廷、希腊、台湾地区 3.民主转型的非西方国家: 少数成功者 国家失败者
长期动荡者(巴基斯坦、泰国、非洲等) 无效治理者(印度-孟加拉等)
4.二战之后的大数据:新兴的后发国家150个左右,哪一个靠自由主义民主而跻身于发达序列? 5.9个人口过亿的发展中国家比较:
中国-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印尼-菲律宾-尼日利亚-巴西-墨西哥
四.社会条件比民主形式更重要
1.历史条件:“时间性”(timing)
民主在传统秩序中:法治3000年—自由500年—大众民主100年
自由主义民主的传播:把结果当原因,以模式代替过程 2.文明基因: 基督教文明:基督教义促成的个人主义、古希腊哲学的古典资源、由基督教而来的天主教和新教、狭小区域内的多样化语言、二元化的宗教与政权关系、作为罗马遗产的法治、包括修道院—修士会—行会以及后来的协会与社团的社会多元主义势力、由多元势力而导致的代议机构等
自由主义民主:个人主义、保护财产权的宪政、多元主义以及源自多元势力的党争民主
自由民主其实政治基督教,二者之间的重叠性 “普世价值”:以一种文明代替其他文明,文明的傲慢(19世纪“白人优越论”)
3.社会条件,同质性社会,如美国白人对印第安人的种族清洗,才有白人的普遍选举权 4.启示:民主重要性研究转向民主条件研究(没有人反对民主,问题是如何实践民主?必须寻求适应性条件)
五.结论:破除迷信,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
1.反事实性假设:如果中国搞了以“党争民主”为核心的自由民主,结果将会是什么样的? 福山命题:五十年之后的中国-美国 “中华民国”的实验, 苏联的试验:30年三种制度及其结果 2.人民民主面临的挑战
国际思潮:话语权问题 社会结构:政治经济利益集团 党性与人民性的一致性 官僚主义与人民性 民主形式不足与人民民主
参考书目: 1.杨光斌,《让民主归位》(民主理论大众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杨光斌,《观念的民主与实践的民主:比较历史视野下的民主与国家治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3.杨光斌等著,《中国民主:轨迹与走向(1978-202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4.杨光斌、乔哲青,“作为中国模式的民主集中制政体”,《政治学研究》2015年第6期,第3-19页
5.杨光斌,“合法性概念的滥用与重述”,《政治学研究》2016年第2期,第2-19页
6.杨光斌,“论世界政治体系”,《政治学研究》2017年第1期,第2-15页
7.北京日报理论部编,《名家卓见:理论难点辨析》,北京日报出版社,2016年
第四篇:从英国看西方民主制度的利与弊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2011级)
英美概况结课论文
题
目: 从英国看西方民主制度的利与弊 学
院: 文学院 专
业: 对外汉语 班级序号: 6班13号 学
号: 20111150010011 学生姓名: 吴洋 指导教师: 赵琨
2013年6月从英国看西方民主制度的利与弊
摘要:本文针对英国的大选制度以及英国民主制度的变革和当下政治形势来探讨英国是否实行了三权分立。并以英国作为案例深入探究西方民主制度的形成发展中的桎梏,以及其在施行过程中的优点及弊端。最后,结合我国实浅谈西方民主制度与我国政治体制的联系与差异。
关键词:英国;大选;民主制度;三权分立
前言
2010年4月6日,英国宣布解散议会,大选于2010年5月6日举行。在经济危机和政治丑闻的双重背景下,这次大选被认为是自1992年以来,英国最激烈的一场选举。谈到英国大选,我们不得不说说英国的选举制度。本文将针对英国的选举制度以及英国民主制度的变革和当下政治形势来探讨英国是否实行了三权分立,一次深入探究西方民主制度的形成发展中的桎梏,以及其在施行过程中的优点及弊端„„
一、英国的选举制度
大选的基本制度是简单多数选举制(First-past-the-post election system),即根据一党所占有的议员数量。如果一党拥有绝对多数的议员,则此党将组成下届政府,该党党魁则成为首相。如果没有任何党派拥有绝对多数席位,则合计拥有绝对多数席位的两个或多个政党将组成联合政府(Coalition government),基本上其中最大党党魁将成为首相;或者单独一党成立政府,并通过与其他党派非正式的联盟和协议而得以延续。
然而英国一直坚持的简单多数票当选的选举方法向来争议颇多。我就认为这种方法有失公正,因为一个候选人在本选区内即使有大多数选民没有投他票的情况下,他也有可能当选。
当然这种选举方法也具有其优越性:1)简单易行,能相对节省普选的时间和费用;2)议员和选区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议员更能在议院中代表其选区的利益发出声音;3)可以让一个政党赢得绝对多数的席位,成为执政党,而不需要与其他政党组织联合政府,首相、政府和议会之间会有更好的合作关系,更能有效率的工作,因此能保持政局的稳定,和有利于政府高效;4)另外可以阻止一些小的极端主义党派进入议会。
二、英国:防止民主的举措却促进了民主的发展
在西方的选举制度中,作为代议制基础的普选制是英国最先提出的。英国大宪章运动提出实现选举区平等,废除财产的资格限制,男子应有选举权。但是即使这些并不彻底的要求,在英国也是经过很长时间才逐步实现的。
并且有意思的是,刘成先生提出[1],英国的议会选举制度改革形成了一个悖论:防止民主的举措却促进了民主的发展。
第1页
从西方看民主制度的利与弊 1832、1918年的改革确实促进了民主的发展,但这不是英国决策者的意图。对于英国统治精英来说,改革的宗旨是保持贵族的统治权力和避免真正的民主,历次改革法案的设计充分暴露了这个秘密。1832年10月25日的贫民卫报则指出:提出改革法案的人,不是想推翻,甚至也不是为了改造贵族制度,而是为了从中等阶级那儿获得一支准贵族增援军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直到最后,很多政治家才终于明白,政府的合法性来自于人民大众的支持。即便如此,改革首要考虑的是本党利益而不是为了民主。英国议会改革走了一条渐进改革之路。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西方民主制度在先天畸形的情况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因为其决策者开始倡导的不是民主反而是专制。
三、争论:英国究竟是不是三权分立?
那么在其政体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英国究竟有没有实现三权分立?”我想,这已经不是几个人疑惑的问题了,对于答案的肯定与否定甚至划分成了两个流派,因为没有那个答案的支持者更多或者更少,他们不分伯仲。
曾经学习到这个部分时,我也困惑于此。因为在我的高中历史课本中,对这个问题的阐述十分模糊: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是议会制国家,而没有提到英国是否有三权分立。在我翻阅的众多相关书籍中,许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见解并附上大量理据,我则更倾向于其中一种观点,并且在学习了这门课后也为这个观点加入了论据。
我认为,英国的民主制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三权分立,只是这种三权分立不够彻底。原因有这样两点:
(一)相对于专制而言,英国没有任何机构执掌三权。
三权分立指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独立、互相制衡,现代西方民主国家普遍实行了三权分立。英国的国王是“虚位元首”,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内阁是最高行政机关。所以说,三者之间有分权,也有制约,基本上英国也是三权分立的国家。
(二)相对于美国而言,三者界限不清,权利交叉突出,且议会高于一切。
英国因为历史的缘故,并没有明文的宪法,以致于立法权在三权分立的地位高于其他二权即行政权及司法权。英王只履行形式上的权利和礼仪性的职能,议会是立法者和监督者,而内阁从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议会通过的任何法案皆是最高的法案,并不受任何宪法章程规范。
而美国最典型在美国宪法之内清楚地把行政、司法、立法分开,而且让它们互相制衡。在当时这种宪制是前所未有的崭新尝试。至今美国联邦政府的三权分立,仍然是众多民主政体中比较彻底的。所以,英国的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使得宪法赋予了议会至高无上的地位,首相成为了英国最有权势的人,其三权分立并不彻底,仍有专制的影子。
四、西方民主制度的利与弊
谈到西方民主制度,我们大多都会想到“三权分立”、“议会制”、“多党制”等,但它们在各个国家的具体表现形式都不一样。事实上,西方政治制度纷繁复杂、形态各异,没有哪个国家与另一国家的制度是完全一样的。
就比如说,英美两国在“三权分立”上的表现就呈现出“议会制”与“民主制”两种。但是,无论是美国的总统制还是英国的议会制,这种国家政治架构组成机构之间的权力制衡,其本意是:一方面通过政治架构各机构的权力制约关系,不让权力过分集中于一人或一个机构手中,避免独裁政治的产生;另一方面发挥各政治架构成员的政治才能,使政治架构制定和实施的政策,都是通过全面的考虑,充分反映了国家和广大社会成员根本利益,杜绝政策的危害性,有利于国家权利有效、平稳的运行。
第2页
从西方看民主制度的利与弊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三权分立”、“议会制”、“内阁制”“多党制”这些是西方民主制度的主要特色,而且他们确实为西方民主的推动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然而,我们从英国“防止民主的举措却促进了民主的发展”,也会推断出西方民主制度从一开始就存在先天不足甚至更严重的问题。而其不够彻底的三权分立也能表明,它的民主制度即使经过多年的修补,至今仍非尽善尽美。以至于其选举制度背后的政党操控,让西方国家挂上了“金钱民主”的耻辱牌。我想,这大概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吧。名义上人民享有广泛、平等的民主权利,但实际上由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只有资本所有者才享有充分的民主;穷人的民主有时只是形式上的,更多时候只能置身于民主之外;富人借助于“民主”攫取更多的社会财富,而穷人却很难通过“民主”来保障自身的基本权利。
那么总结一下,从英国看西方民主制度,我看到这样几方面:
(一)优点:
1.防止权力滥用,避免独裁政治。
2.全面发挥各政治架构成员的政治才能,避免出现有危害性的决策。3.利于国家权力有效、平稳运行。
(二)弊端:
1.先天不足,从一开始就存在严重问题 2.权利制约不彻底
3.金钱民主,透露出资本主义弊端
五、结语
尽管在不少人看来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制度日益完善,统治技术日益精巧,统治手段日益多样,但无论是其自身还是其在许多国家的移植和推广,实际上这种民主制度仍然没有尽善尽美。而且其透露出的资本主义弊端也告诉我们,我国不能完全照搬西方这种民主制度。
但是其选举制度上的优点对于我国政治制度改革还是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理论上讲,正确认识三权分立的性质以后,就会发现它与我国奉行的“议行合一”、“民主集中制”并不矛盾。“议行合一”旨在强调立法、行政、司法三权相互间有机的结合和统一,强调代表人志的权力机关的最高地位,强调行使三种权力主体的一致性,但并非反对国家权力的分工和监督制约。而“民主集中制”强调国家机关在行使权力时要体现多数人的意志,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在我国具体体现为,人民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产生人大作为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其他国家机关由人大产生,向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而人大向人民负责。因此,民主集中制本身已包含了对国家权力制衡的内容。
所以我认为,三权分立不应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我们要在观念上对其重新认识,摒弃偏见,吸收其合理成分,借鉴其经验,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国家权力运行走上法治的轨道,建立起真正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注释
[1]刘成.民主的悖论——英国选举制度改革[J].江苏:南京大学,2010.第3页
第五篇:从五部经典歌剧看西方歌剧的发展
从五部经典歌剧看西方歌剧的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奥菲欧、费加罗的婚礼、茶花女、图兰朵、克林霍佛之死(恐怖分子)这五部代表了西方歌剧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经典作品的分析,简要地谈一谈笔者对西方歌剧发展的认识。
在选修西方古典音乐这门课之前,笔者对于西方古典音乐的了解还仅限于平时耳熟能详的音乐家和经典曲目,对歌剧这一门精彩艺术的认识还是一片空白。在课堂上听了奥菲欧、费加罗的婚礼等经典曲目后,笔者对歌剧这门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课余时间欣赏完了这五部歌剧,也了解了歌剧发展的相关历史。总体来说,17世纪,西方歌剧在意大利诞生;18世纪,西方歌剧在法、德、英等国得到发展;19世纪,西方歌剧艺术硕果累累,成就斐然;20世纪,西方歌剧艺术开始调整方向,而这五部歌剧恰好都是它们所在时代的代表。下面笔者将具体分析。
一、《奥菲欧》与西方歌剧的萌芽
16世纪末,西方歌剧在欧洲诞生。西方的第一部歌剧,是1597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巴尔迪伯爵的宫廷内出演的《达芙妮》,此作品爱人文主义的影响,企图恢复古希腊戏剧精神,但是由于此剧原稿失传等原因,后来人们把1600年为庆祝亨利四世婚礼而写的《尤丽狄茜》作为欧洲最早的歌剧。歌剧的诞生年亦被认定是1600年。
17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歌剧作曲家是意大利尤其的蒙特威尔第,他一生创作颇丰,为巴洛克风格的奠定作出巨大的贡献,但是,他最重要的作品还是歌剧《奥菲欧》。在这部作品中,不仅完整的体现了巴洛克的创新、融合及理性情感的精神和美学观,而且显示出巴洛克时代杰出的作曲技术和纯熟的对位法。该剧以古希腊悲剧神话故事为题材,运用大量的牧歌、单声歌曲、咏叙调(介于宣叙调与咏叹调之间)和各种器乐形式,增强旋律的美感与和声的效果,并采用当时不多见的管弦乐编制以及独创性的配器法效果,奠定了歌剧中的器乐地位。
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是歌剧走向成熟的的标志。他用当代的音乐语言展现出一幅具有古韵的戏剧长卷,奥菲欧的音乐之力在诗画般的情境中显现出神奇的美丽。人们在此不仅感受到音乐的艺术魅力还能领悟到渗透在音乐之中的戏剧情节。可以看出蒙特威尔第的歌剧创作在强调情感的表现和戏剧性对比的同时,更注重细节的装饰性,这些都完美地体现了巴洛克时期的艺术审美特征。
二、《费加罗的婚礼》与18世纪古典主义歌剧
进入18世纪后,传统意大利歌剧(正歌剧)由于程序化创作等原因,使歌剧出现了危机,在这时,取材于日常生活,剧情诙谐、音乐质朴的喜歌剧体裁开始兴起,歌剧开始改革。其中有影响力的事件是德国作曲家格鲁克的歌剧改革,他针对那不勒斯歌剧的平庸、浮浅,力主歌剧必须有深刻的内容,音乐与戏剧必须统一,表现就纯朴、自然。他的歌剧改革对后世歌剧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8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一位杰出的歌剧作曲家——莫扎特,他创作的《费加罗的婚礼》、《魔笛》等作品,代表了他在这一领域的最高成就。他的歌剧总结了歌剧二百年的发展,综合了各种歌剧的优势,使歌剧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特别是对喜歌剧的贡献,在他之前意大利喜歌剧只是一种滑稽、逗笑和杂耍式的剧种,它最早诞生在意大利正歌剧中。他的喜歌剧不在是单纯的逗趣,音乐不只是追求热闹和轻快。在《费加罗的婚礼》这部歌剧中他废弃了原来意大利喜歌剧体裁中偏重于表面夸张的手法而赋予了更深的抒情性。他使得每个角色的音乐均由符合自己基本性格的一些特点,并且在歌剧清洁的发展中始终保持着他们的基本面貌。他还成功地运用了戏剧性的重唱来展开情节以及造成某些戏剧性冲突的高潮。通过这些重唱不仅反映了各个角色对同一个事件中不同的心理状态、不同的表现,同时还通过不同声部的组合表现了剧中各个角色之间的不同关系。在题材方面,莫扎特还把生活中更丰富的内容加近来,扩大了题材范围,反应当时的社会现实,增强了喜剧的深度,反映了当时的启蒙思想。
三、威尔第与浪漫主义歌剧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欧洲文学艺术普遍形成了一种新的潮流、新的风格,就是所谓“浪漫主义”,以贝里尼和唐尼采蒂为代表的浪漫主义美声歌剧流派为意大利歌剧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到了十九世纪中期,威尔第把意大利歌剧带到了空前绝后、尽善尽美的境地。威尔第认为每个民族应该培养本土的音乐,坚持独立音乐风格,不受外来思想的影响。他坚持歌剧是人性的,诗句是人类的思想,《茶花女》是威尔第最有影响力、最具社会意义、最成功的歌剧之一。
在歌剧的题材方面,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率先打破自古希腊以来的歌剧题材选择传统,把薇奥莱塔这样一个社会底层的妓女的卑贱人物形象搬上了歌剧舞台,这是一个歌剧题材选择的革命性创举,顺应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第三等级的需要,他以最大的同情诉说了身为高级妓女的薇奥列塔对真诚爱情的渴望,以及被社会偏见损害甚至毁灭的凄情悲剧。在音乐方面,《茶花女》旋律极富形象性、抒情性,能生动具体地表现出剧中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同时能把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刻画得惟妙惟肖。譬如说《茶花女》中阿尔弗莱德的咏叹调《我热情沸腾像烈火》就把音乐的抒情性和音乐的戏剧性完美地结合了起来。威尔第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以民间曲调为基础,朴素鲜明、琅琅上口,富于民族精神、民间气息。“如《茶花女》里的《饮酒歌》,给人的印象深刻,也是笔者很喜欢的一个片段。
作为意大利歌剧成熟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歌剧《茶花女》为欧洲歌剧发展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对欧洲的歌剧作品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威尔第的歌剧中,音乐绝非仅仅是手段,更重要的是,它是歌剧的灵魂。歌剧要以音乐来统帅其全局的结构,在音乐中追求人物形象的鲜明独特,刻画人物内心的精神世界。
四、《图兰朵》与普契尼的歌剧创作
普契尼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闻名于世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一生创作了二十多部歌剧作品。《图兰朵》是普契尼晚年时期创作的,也是他一生中的最后一部歌剧。在选材上,普契尼很注重异国情调。虽然异国情调自 19 世纪以后已成为法国、意大利歌剧风格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大多仅仅作为歌剧音乐结构主干上的一种装饰或色彩因素。而在普契尼看来,这种因素非常重要,重要到对剧中人物的形象的刻画。
《图兰朵》即以中国元代的公主图兰朵的传奇故事为主题。全剧自始至终都渗透着中国情调,旋律及和声色彩富有中国化,中国民歌《茉莉花》的曲调做为主旋律在剧中被多次巧妙地运用。其次,在审美主题上,普契尼打破了以室内性、抒情性、现实性的人物刻画、温情脉脉的中产阶级情调为一贯倾向的创作习惯。以往他的作品主要以极具抒情特质的旋律见长,这也是他的歌剧受到普遍欢迎的重要原因,而在《图兰朵》中,普契尼为了表现这一史诗般的故事,设计了许多宏大场面和复杂的人物关系,这显然是一种有意的风格转向,阴暗的气氛、血腥的故事情节、压抑的心理状态和紧张的戏剧悬念,都是普契尼在原有创作风格上的一种新的审美课题。而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普契尼以往的歌剧中都是以阴柔之美———脆弱、哀怨、温柔、忠于爱情但无法逃脱命运摆布的女性形象做为刻画的主要对象。在《图兰朵》中,普契尼一方面继承了以往他作品中出现的人物类型,他塑造的甘于自我牺牲的女仆柳儿,这个善良柔弱的女子是他笔下又一个典型女性形象;而另一方面则在各个角度上对一些新的形象和人物心理进行了挖掘。图兰朵是普契尼笔下女主角中戏剧张力最大的一个,她的高傲、冷酷和对男性世界无情的憎恨在普契尼笔下得到了充分展示。
整体上看,《图兰朵》是普契尼不寻常的歌剧作品,它代表着普契尼创作生涯的顶点和终点,是普契尼全部艺术风格的完美体现,表现出了普契尼其他歌剧不具备的开阔视野和丰富内涵。
五、约翰·亚当斯与现代歌剧
约翰·亚当斯是美国最受敬佩、作品表演最为频繁的当代作曲家之一,到目前为止,他的音乐创作包括歌剧作品6部、管弦乐作品21部等。其中,歌剧《尼克松在中国》是他首部在世界范围内上演和传播的作品。亚当斯的音乐作品,无论是歌剧,还是交响性作品,都以深刻的表现、辉煌的声音,以及具有意义深远的人文性主题的特征从当代经典音乐作品中脱颖而出,他的作品也代表了现当代歌剧的一个发展趋势。
歌剧《克林霍佛之死》是他与诗人、剧作家爱丽斯·古德曼创作的表现巴勒斯坦解放阵线分子劫持游轮事件的作品。歌剧以发生在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的真实事件为背景,一艘航行在地中海上的意大利游轮遭到几名巴勒斯坦解放阵线分子的劫持,他们要将全船的旅客作为人质,向以色列交换回被俘虏的巴勒斯坦游击队员,在船上的旅客中有一名姓克林霍佛的残疾犹太老人,他坐在轮椅上,由于和巴勒斯坦人进行争执,结果被他们杀害!最后,事件以游船获救,巴勒斯坦人投降而告终。亚当斯该剧的取材大胆新颖,敢于以当代的政治事件为故事主干,反映当时国际形势的乱象,无论是犹太人还是巴勒斯坦人之中的人民都是无辜的,反倒是他们历年来遭受战争的苦难,生命被剥夺、财产遭受损失成了大国政治势力的筹码和牺牲品。这部歌剧对于现实的反映之深刻,引发观众的共鸣之强烈尤其能表现其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
在歌剧的表达形式方面,亚当斯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我们在课堂上观看的《克林霍佛之死》的版本,更像是一场电影,运用摄像机的镜头把不同的场景串联起来,而不是以往歌剧所采用的舞台表现的形式。这一大胆的创新,让全世界的观众都有机会坐在电视机前欣赏歌剧,对于歌剧的推广也有极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瑞,中外歌剧、舞剧、音乐剧鉴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刘佳,纸上的音乐时光[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 [3]方宁,西方歌剧发展史(M].西安:陕西音乐出版社,1997. [4]李秀军,西方歌剧艺术的历史发展[J]知识之窗,时间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