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外历史课程设置看历史教学发展趋势(共五则)

时间:2019-05-15 02:24: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国外历史课程设置看历史教学发展趋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国外历史课程设置看历史教学发展趋势》。

第一篇:从国外历史课程设置看历史教学发展趋势

从国外历史课程设置看历史教学发展趋势 当时间来到2010年,新中国的教育事业也进入到了新的历史阶段。在这61年间,我国的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历史教育也逐渐深入到社会大众中间,使得历史知识的普及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在这新的时代,我认为历史教育将会越来越重要,为此我们有必要通过研究国外历史课程设置来展望世界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下面我通过分析德国、美国的历史课程设置,来对历史教学发展趋势做一个梳理。

一、德国的历史课程设置

在德国,中学分为主要学校、实科中学、完全中学和综合中学。德国的这四类中学均开设历史课程,但教学内容和要求不同。在主要学校,历史是与社会科学合在一起开设的,叫做“社会科学及历史”,五、六、七、八年级周课时分别为2、2、2~3、2~3;实科中学的历史单独开设,五、六、七、八级的周课时分别为1、2、2、2;完全中学历史课的开设最多,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年级的周课时分别为1、1、2、2、2、2、2、2、2; 综合中学的历史课与地理、社会学合称“社会科学”,七、八、九、十年级周课时分别为4、4、4、4。

尽管各类学校对历史教育的要求是不同的,但总的目的和任务是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激发学生为世界的发展做贡献的情感;要让学生认识人类在历史转折时期的基本生活形态和面临的问题;要致力于克服民族偏见,加深对自己国家和世界其它国家与民族的理解;要重视历史学习方法的训练,特别是要通过简单的例子来检验所获得的各种历史信息和知识,了解其局限性,并积累从各方面观察和判断人类行为的动机和结果的经验;让学生建立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

现在德国的历史教学有如下特点:

首先,德国的历史教学非常重视让学生直观、具体地感知历史。综观德国的历史教学,历史地图的运用贯穿始终,他们让学生在观察地图和比较地图的变化中,直观地认识历史问题。如《罗马的世界帝国》一章,要求学生看地图了解罗马世界帝国的形成,基督教传播的足迹。历史地图的运用在我国的历史教科书中也是很多的,但远没有德国运用的那样普遍。

重视参观、访问也是加强直观教学的一个方面。他们在必要时就让学生参观当地的教堂、博物馆,进行调查,并独立思考。如学习关于“僧侣的生活方式”,就让学生调查家乡附近的一座修道院,指出僧侣在开垦田地、排水灌溉、种植水果、教学和艺术方面的贡献,还让学生观察一批彩色细密的手工作品。这样,乡土史料便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加强直观教学特点最明显的一个方面是非常重视原始资料的运用,这可以说是当今德国历史教学最明显的特色。这在教学大纲中反映出来。德国各州的历史教学大纲在规定了教育目标、知识点外,在每个知识单元后都有“教学建议”一项。在这一项中,常常提到如何运用原始资料。如在“了解古埃及宗教中敬神的内容和形式”一目下,教学建议要求“从图片资料中阐明对死亡的描述。阐述法老的葬礼。观察图片,复制图画,复制神庙、金字塔、墓穴的概图”。在这三条要求中,有两条就是运用原始资料来学习的。学习“哥伦布航海”一节时,要求学生看哥伦布的日记。这是德国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

关于在教科书中重视原始资料的情况,德国汉诺威大学的沃尔夫冈·马利恩费尔德教授专门做了研究。他在《当今德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中国形象》一文中,对德国9家出版社80—90年代出版的16 种历史教科书中有关中国的内容中的正文和史料的比例,做了专门统计,最高的是20:80,最低的是78:22,一般为35:65、50:50,平均为45:55。这基本反映了德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原始资料所占比例的情况,即超过了一半。

其次,德国历史教学广泛运用对比的方法。巴伐利亚州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有很多要求比较的内容。如8 年级“现代巴伐利亚的诞生”,要求对比当时的议会与现在的议会在权利方面的重要差别。

第三,重视历史与当代的联系,是其历史教学的又一重要特点。在教学中,有关内容只要是能与当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联系起来的,他们均进行联系。例如,在“认识石器时代各个生活领域的深刻变化”中,要求采用一些人类文化中的对比材料,如世界上一些边远地区现存的旧石器文化。在“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作用”中,要求在教学中讲述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论述,将马克思的预测与当今经济、政治现实作一比较。

第四,德国历史教学很重视人物个性特点的描述。它们的教科书对人物的描写个性丰满,有血有肉。在学习德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马丁·路德时,要让学生了解他的生活情况。

第五,重视活动教学。在教学中,他们重视参观、访问等活动,这既是让学生具体、直观地感知历史,又是为了锻炼学生自身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视讨论。如在学习“新大陆的发现”一节时,要求学生用对比的方式讨论“发现性航行和占领性航行的不同动机”。活动教学使学生有机会多接触历史遗迹和文献资料,有利于锻炼他们自我学习、自我发现、独立研究的能力。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以上就是我对德国历史课程设置的认识,通过对他的研究,我认为21世纪中学历史课程建设,要特别关注:

首先,21世纪的历史课程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使课程成为学生获取历史知识,不断发展历史学习能力的最佳平台。因而,今后的课程设计会进一步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学习需要,课程编制者将根据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及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设计出更多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应进一步推进课程设置为学生发展方向提供不同目标而设计出不同课程系列由学生选择的改革目标。历史课程可以设计成以适合学生认知的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必修课和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由不同类型历史知识构成的自由选修课或限定选修课。课程形式的多样化,目的在于使学校或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这样才能提高历史课程的学习适应度。

其次,21世纪的历史课程要进一步建设适合中学生认知的历史学习知识体系,就应从方便学生认知的角度来展现人类社会发展历程。这样构建的中学历史课程既丰富多彩,又减少了艰涩的抽象概念,历史学习就会变得生动、有趣。这种历史课程内容知识体系与专业历史教育知识体系也会有明显差异,我相信这样的历史课程肯定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中学历史教育的质量肯定将会真正提高。

在21世纪,我国的中学课程应在目前已试行初中综合文科“历史与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非专业教育课程的综合化。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都应大力倡导非专业教育──“通识教育”课程的综合化,课程综合化可以减轻中学生的学习负担,亦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在现代社会里,综合知识学习能力的高下往往是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下的重要标志。因此,在中学历史教育中推行与其他人文学科知识融为一体的“综合文科”课程应视为21世纪中学历史教育改革的方向。当然,这是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方便学生认知的视角来要求和设计的,若要考虑中学历史课程的可操作性(可行度),则可在未来10—20年内,实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并设,逐步过渡到综合课程的改革方案。(虽然目前国内初中的“综合文科”课程因教育观念问题对其认识不到位,加之尚无大量“综合课程”的专任教师,使其只能在少部分学校实验。但随着实验成果的展示、认识的提高和观念的更新,加上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后,综合课程会进一步精心改造与大胆推广,相信在几年后会大幅度提高“综合学科课程”的运用范围的)目前,我国一部分高师院校已开始培养综合课程的专任教师,就是为今后推广普及中学综合课程作师资准备的。

无论是建设中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体系,还是维持传统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21世纪的中学历史课程改革都会更科学、更合理地设计课程内容,都会整体规划初中、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都会正确划分初、高中历史课程的知识范围,以使初中课程与高中课程能够有效地、自然地衔接,并使初中和高中历史课程又各具特色、各具吸引力。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今后以建设历史学习知识体系为目标的中学历史课程内容一定要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经验、贴近现代社会,以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另外,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历程的加快,及民主、平等、和谐教育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学历史课程会更加人性化──历史课程标准会从一元化走向多元化,国家教育部极有可能会根据东、中、西部的不同发展状况编制2—3套历史课程标准。中学历史教科书也才能真正实现多样化──由多版本化发展为多样化、多元化。这样灵活多样的历史课程方案会更方便中学生学习,才能真正推动历史课程的发展。

21世纪我国的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发展,一定会重视和加强课程理论研究。要进一步研究既体现国家意志、又适合中学生学习需要、还能真正达到的历史课程目标的设计原理原则;要通过研究逐步使中学历史课程与专业教育的大学历史课程有明显区别。这样设计出的中学历史课程目标更具有适合中学生学习的特点,既容易操作、也能够达到。21世纪的历史课程理论研究,还要注意研究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问题。这是长期困扰我国历史教育的一个难题,也是学校和历史教师特别想解决的问题之一。关注学生的学习效率,应从关注学生的学习策略人手,给学生学习方式方法、学习历史策略的指导,帮助学生认知历史知识,帮助学生记忆巩固历史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无效学习为有效学习,进而由低效学习达到高效学习。这是关心爱护学生、真正帮助学生的最关键措施。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提高历史学习效率来降低或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才能真正指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我相信经过历史教学界同人的不懈努力,21世纪我国的中学历史课程一定会发展成深受学生欢迎和喜欢的高质量课程。

第二篇:从中国社会历史实际看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趋势

从中国社会历史实际看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趋势

摘要

构建一套适合本国国情的、顺应时代潮流和历史发展趋势的现代政治制度, 不仅是政治现代化的关键, 而且直接关涉到一个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透过百年历史迷雾, 寻绎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逻辑主线, 可以看出, 自鸦片战争之后的近代中国政治发展史, 即是一部以政治制度变革为主线的历史。对于近代中国来说, 面对中西较量背后的政治制度落差, 政治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就在于创建一套以民主法治人权为取向的现代政治制度。围绕此目标,近代中国政治舞台上, 掌控政制变革主导权的政治集团先后发起了三次构建现代政治制度的努力, 但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反思和总结近代中国政治制度变革历程的经验教训, 不仅可以深化对近代中国政治发展规律的理解, 而且对于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建设与政治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我们可以从中找寻中国未来政治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社会历史;政治发展趋势;当代中国

自鸦片战争以来, 中国就面临着西方强势文明(尤其是制度文明)的逼迫与挑战, 而近代中国人对于中西落差的认识也大致经历了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再到非正式制度(风俗习惯、文化心理、意识形态)的心路转变。而政治制度学习与政治制度创新之所以最终成为近代中国的显性话语, 乃是受启发于单纯的器物学习1所招致的破产。在求索中国如何“应变”与“图存”的历程中, 随着国人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化, 政治制度创新问题不可避免地被推向前台, 并成为决定命途多舛的近代中国能否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沉沦中奋而崛起、重获新生与复兴的核心因素。在国土广袤、人口众多、经济文化都极为落后的近代中国, 应抱以怎样的价值取向和终极关怀, 选择怎样的政治制度模式和建构路径来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民主、统一、富强, 就成为近代中国各阶级必须直视和解决的难题。面对这一艰巨课题,近代中国的政治精英们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在历史的不同阶段, 政治精英们选择了不同的求解方案, 但是他们的最终目标是共同的: 通过政治制度创新在中国确立以民主法制人权为核心的现代政治制度。

一、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制度创新

1911年的保路运动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条件, 随后武昌起义爆发并取得胜利, 1 器物学习,即单纯的学习西方发达的技术,而不去触碰中国固有的封建秩序。

革命之火迅速蔓延全国, 满清帝国顷刻间土崩瓦解。辛亥革命废除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 打破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并开始尝试在中国建设民主共和新秩序。辛亥革命不仅彻底终结了帝制皇权, 使近代中国走出了王朝封闭循环的旧有状态, 民主共和从此深入人心。中国由此踏上了一条通往宪政民主的艰辛曲折的探索之路。1912年, 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 建立南京临时政府, 中华民国宣告成立。3月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明确了新生共和政体的“主权在民”原则、“三权分立”原则以及议会内阁制等基本政制设置。南京临时政府及其所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基本上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共和的政治诉求。但是南京临时政府仅仅存续三个月, 政权就落入了封建军阀袁世凯手中, 临时约法随后被袁废除。南京临时政府所建立的共和政体宛如昙花一现。近代中国政治发展进入黑暗的封建军阀割据专制时代。

二、1924--1927年国共两党合作发起的以“再造”民国为目标的国民革命运动

在历经二次革命、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后, 孙中山意识到国民党内许多党员已日趋腐败, 中国革命必须改弦易张, 转而寻求同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 并改组国民党、制定了国共合作政策, 并于1924年共同发起了一场席卷全国的国民革命运动。这场革命的目的, 正是1924年9月9日孙中山发表的5中国国民党北伐宣言中所言的:“国民革命之目的, 在造成独立自由之国家, 以拥护国家及民众之利益”;“中国国民党之最终目的在于三民主义, 本党之职任即为行使此主义而奋斗。”这场大革命的胜利开展是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实行政治合作的结果。国民革命运动旨在“再造民国”, 实现三民主义。然而孙中山却于国民革命期间中道逝世。国民革命运动之后, 政权虽获得“统一”, 民国虽获得“再造”, 但蒋介石统治下的中华民国却走上了极权政治的不归路。后孙中山时代的中华民国, “三民”(民族、民权、民生)、“五权”(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之口号虽常挂嘴边, 实则是大众无权、民生困顿、一党专制、个人独裁。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终究未能实现孙中山的发起初衷, 未能在中国大地上创设起一套将中国引向宪政民主、独立富强的现代政治制度。

三、建国初期的政治制度

1、创立政治制度框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以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为核心,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主脉,创立了我国国家政权的基本模式。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2 这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比起太平天国后期发布的《资政新篇》来,不但付诸实施了,而且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具备了更加突出的新型兴资本主义色彩。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是我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支柱,这些最重要的政治制度确立了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和组成形式,社会制度、党派关系原则和国家结构形式。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完善,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力保证。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1956年7月,周恩来提出了专政要继续,民主要扩大的思想。党的八大借鉴苏联的经验教训,强调充分发扬民主,加强法制建设和执政党建设以及反对官僚主义,反对个人崇拜的重要意义,制定了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刘少奇在1956年11月召开的八届二中全会上提出,要借鉴波匈事件的经验教训,防止国家领导人员变成特殊阶层,新的贵族阶层。要加强人民群众对领导机关及领导人员的监督,并使之制度化,要限制国家领导人员的权力,生活水平同工农群众不能过分悬殊。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2、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扩大对外交往,争取外援是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人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之一。毛泽东顺应国际形势和世界战略格局的发展变化,以及国内政策的需要,制定了各个时期的外交战略,其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是毛泽东外交战略的核心和灵魂;捍卫国家独立与安全,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是毛泽东外交战略的主要任务和根本目标;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高度统一是毛泽东外交战略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毛泽东外交战略中指导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是毛泽东外交战略的重要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依据不断变化的国际局势,适时而灵活地调整本国外交政策,是毛泽东外交战略中所坚持的基本方法,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矛盾,团结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建立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是毛泽东外交战略所运用的主要策略手段。

3、致力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把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作为自己的使命,并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适时制定实施和发展了对台方针策略。中国共产党关于祖国统一的思想经历了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统一台湾”两个阶段。1949年3月15日,新华社发表题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社论,首次提出解放台湾的口号,1963年周恩来将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归3 我国的民族自治区域与苏联的加盟共和国、自治共和国都有很大不同,它们是苏联构成复合制国家的一种行政体制的组成部分,而我国的民族自治区域则只是单一制国家体制下中央政府领导下的地方一级机关。

纳为“一纲三目”,成为中国共产党对台方针政策由武力解放台湾向和平统一台湾转变的标志。毛泽东、周恩来关于和平解放台湾的思想,奠定了我们党对台政策的理论基础。

四、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政治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政治发展动力的有效推动。

1.意识形态多元化

意识形态是国家统治阶级政权合法性的理论来源。由于中西方意识形态的分歧和政治制度的差异性,近年来西方国家经常利用其先进的传播手段向我国输入其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企图推行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对我国的民族精神进行瓦解和分裂。我们应该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大浪潮中,虽然新自由主义的某些观点有其合理成分,值得引起国内的学者反思,但在社会的转型期,如果国家过早地放弃了某些经济功能,尤其是宏观调控职能,将可能使市场经济改革陷入失控状态,造成社会的不稳定,甚至导致更严重的动荡。

2.社会认同感缺乏的挑战

随着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调整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政治认同危机,从而对政治安全带来挑战。“社会领域,最基本的概念即认同”,也就是说,社会是关于认同、关于共同体自我观念和个体确定自己作为其中一员的概念。对共同体的认同,也意味着对共同体政权合法性的认同,这种强烈的认同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整体的国家观念,并内在地形成了一个国家政治安全的民意基础。如果没有绝大多数人的社会认同,作为共同体的国家也难以长治久安。

3.执政党执政能力的挑战

执政党执政能力除了体现为客观的行政能力,还体现为主观的行政动机,即依法定职责高效履行公务和依内在道德约束廉洁从政的能力。因此,从反腐倡廉的角度来讨论执政党能力建设是经常被提及的。有学者认为,只有加强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能力建设,才能确保执政党执政的政治安全。权力的垄断性和扩张性,导致了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也就是说特权是产生腐败的终极根源。而特权现象之所以存在,从根本上来说是体制内的保守性的必然产物。虞崇胜认为,任何体制都内含有进取和保守两个层面的因子,当原有体制的保守性大于其进取性,就必然产生特权现象,因为这时候要维护原有体制就只有巩固原有的权力关系,而官员享有某种特权和维护这些特权的动机,将促使既得利益集团的形成,从而必然阻碍体制内的政治体制改革。因此,我们也可以视其为政治安全面临的制度层面的挑战。

4.各种宗教组织进行渗透活动带来的挑战

陈蔚结合社会责任领域第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 的出台,提出对我国政治安全构成最大威胁的是各种西方反华势力利用宗教渗透,传播西方的政治文化和政治价值观念,影响人们在我国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宗教渗透是敌对势力和平演变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政治渗透。他们通过扶持地下宗教势力,干预我国宗教事务,从而对民众的政治认同感形成挑战,并对我国的政治安全形成潜在的影响。

5.经济活动政治化

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使国际政治利益经济化,另一方面使国际经济利益政治化。不同国家经济利益背后的政治目的使得经济问题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上升为政治问题来考虑。西方国家常常利用多种经济政策来影响中国未来的政治走向,如通过有针对性的金融改革政策、汇率政策等影响我国的经济安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的政治安全。

6.网络政治参与无序化

网络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为不同政治信仰、价值观念的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安云初从网络政治参与方面探讨了政治安全在信息时代必然面临的全球信息化挑战。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全球性和开放性趋势,敌意和恶意的网络政治参与对执政安全的威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严峻得多。网络为各种敌对势力进行破坏和颠覆活动提供了便利,而恶意和敌意的网络政治参与,往往具有对执政安全的巨大的破坏力量。网络政治参与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失控性,而参与膨胀引起的利益实现障碍容易引发政治体系的合法性危机,从而对政治安全形成挑战。除此之外,还有学者从普世价值、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秩序等等方面探讨了政治安全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和挑战。应该说,政治安全面临的挑战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变得复杂而多变,因此,抓住核心问题,并掌握必要的原则才能真正应对这些随时存在的挑战和威胁。

五、结语

中国政治制度目前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我们要坚信在不断的改革完

善中,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奖越来越好。政治制度的改革任重而道远,改革变动的是一种制度层面的东西,而制度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对社会发展具有制约与促进作用。每一步的改变都有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慎之又慎,具体的实施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改革过程中要多方论证、并进行实时模拟或者采取试点实验,切不可盲目求快、急功近利!通过这次的写作报告,我对祖国的宏大政治蓝图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我国的政治制度改革充满信心。在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推动下,我们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做好手头的工作,努力学习、积极进取,为我国的改革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努力奋斗!参考文献

[1] [美] 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2]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编.邓小平理论专题讲座 [M ]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4] 俞可平.民主与陀螺[M].北京大学出版社.2O06.

[5] 刘星帆.全球化视阙下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浅析[J].党史博采(理论), 2011(5):40-41.[6] 邹丽莉.经济结构多元化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趋势[J].菏泽学院学报, 2006(4):82-84.[7] 魏淑艳.中国的精英决策模式及发展趋势[J].公共管理学报, 2006, 3(3):28-33.[8] 詹建志.从全球化视角看中国政治发展[J].九江学院学报, 2007(1):31-35.[9] 罗纳德·H ·奇尔科特.比较政治学理论——新范式的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0] 何楠.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建设途径[D].四川师范大学, 2008.[11] 育龙网校.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十大趋势

[EB/OL].[2014-2-4].#.[12] 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3] 托马斯·戴伊.公共政策新论[M ].台北:韦伯文化事业出版社,1999.

[14] 徐湘林.渐进政治改革中的政党、政府与社会,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15] 胡伟.政府过程[M].杭州:浙江人 民出版社,1998.[16] 约翰·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17] 贲道鹏.当代中国公民参与性政治文化建设研究[D].苏州大学, 2005.[18] 王长安.传统政治整合机制的变迁与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07(1):27-29.[19] 刘保庆.略论转型时期中国国家和社会关系演进的特点[J].天中学刊, 2000, 15(3):18-22.[20] 李华.理性化与世俗化:政治文明的二元审视[J].社会科学论坛, 2013(1):205-213.[21] 张丽娟.民族主义与政治文化关系略论--兼谈毛泽东思想产生背景的政治文化特色[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1(6):68-70.[22] 宿园.公民政治文化与和谐社会构建[D].济南大学, 2011.[23] 罗建荣.当代政治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7(1):36-40.[24] 林俊.微博对我国政治世俗化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 2012.

第三篇:从历史看今朝

从历史看今朝

党校培训的第一课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也希望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有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因为只有全面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才能不断坚定永远跟党走、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的信念,才能释放自己生命的价值。此外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对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具有重大意义,让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我们所肩负的历史责任。

历史证明中国的农民阶级和名族资产阶级由于他们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都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现代化工业的发展,中国发展了无产阶级,而且不断发展壮大,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五四运动后,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党的成立,适应了近代以来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给灾难中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胜利和成就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经过长期以来的不断探索与实践所取得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的探索新出入,回想中国共产党在过去90多年里带领中国人民所取得的成绩着实令人感慨并为之感动。

没用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我们现在所过的安定、幸福的生活是多少共产党人的不懈奋斗所换来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敢闯敢试精神推动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的进程。90年风云变幻,90年潮起潮落,中国共产党历久弥新,青春常在,是什么赋予它如此神奇的力量?放眼未来,沧海人流,征途漫漫,中国共产党又靠什么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紧紧把握时代潮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永葆党的先进性和青春活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成功的真谛。通过对党的光辉历程的学习,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与我们大学生身上肩负的历史重任。青年大学生与党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组织等的准备,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为党的事业注入了新鲜活力,并促进了党的发展。青年大学生是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因此大学生要深深地记住自己身上的历史任务,不断的努力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坚定信念,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里面和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勇于艰苦创业,开拓中华民族的历史新篇章。尽管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以来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一定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颓废。青年有希望,国家才会更加强大。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任重而道远,总书记所提出的中国梦也是

我们每个人的梦想,需要我们的不断探索和努力。从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我们不仅应当看到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也可以看进会主义建设道路还很漫长,共产党肩负的责任还很重大,我们坚信:21世纪属于中国,属于优秀的中国共产党。走进新世纪,面对多极化的世界格局,我们党在瞬息万变中追求着不变,同时也在不变中追求着千变万化。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践证明,不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中国共产党人都将无所畏惧,勇往直前,永远是时代的中流砥柱。

通过对党的光辉历程与大学生身上肩负的历史责任,使我受益匪浅,我们大学生一定要拥护中国共产党,相信党,热爱党,我们的命运与党密切相连。历史只有一个方向,它永远指向未来,现实是新的起点,也是一道新的门槛。经历了传统的计划经济运作,经济了企业的浮沉起落,再度审视国民经济现状,中国究竟是两脚踩在贫困的土地,还是早已一脚踏在最新趋势的油门上?国人究竟是在不断摸索、探寻,还是已经与国外同行业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究竟是部分企业的发展,还是给国内所有企业都带来了全新的经济观念?顺应世界经济潮流,打破传统经济模式,转向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改革,这是严峻的历史课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的步伐,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在日实现,达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从来就认为中国的经济是发展是一切实现的基础,我也希望通过现在努力学习为将来投入工作做好准备,为中国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是一种实现理想的热烈情感,是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是生命潜能的充分迸发,是脚踏实地的不懈追求。我愿将青春和热血奉献给太阳底下最美好的事业,怀着这种追求,捧着这颗恒心,带着这股力量,我将不断向着新的目标破浪前进。将自己的热情、激情投入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主义国家而不懈奋斗,并不断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中国现在正处于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好时期,也为我们施展个人才华提供了一个大好的舞台。走好自己的路,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舞台,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断奋斗,这即为我们当前能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贡献的仅有之力。我们新一代大学生要抓住机会,将个人特长运用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推进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用我们所学到的技能在社会各个需要我们的地方发挥我们的才能。只有全社会团结起来才能将我国建设的更好。

成功必备的要素,除了智慧,勤奋以外,还应有很强的耐挫能力和不畏困难的精神;在平常的学习工作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也应发挥当年我们党在曲折的发展过程中不畏艰辛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在曲折中不断提升自己突破困难的能力和耐力,不会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促进共产主义理想早日实现。

12级经济学刘敏2012150103第24期三班第十组

第四篇:从国外产品看智能路由发展趋势

从国外众筹产品看智能路由发展趋势

智能路由,不是Intelligent Router,而是Smart Router。一词之差,事实上泄露了这一产品的底细:它不会是一款有“大智慧”的产品,充其量,smart代表的不过是一种常规范围内的“小聪明”。小米、360、迅雷甚至果壳都相继下水,使国内的智能路由市场有了点八仙过海的意思,好像不玩智能路由就不fashion似的。从下水玩家的角度来说,无论是抢占入口,还是争夺智能家居中心,战略需求最终要落地到具体的产品中来,今天我们不妨换个思路,看看关于Smart Router,“外来的和尚”能告诉我们些什么:

先说外观,就国内来说,小米的外观革新最为彻底,完全摆脱了”盒子“这个概念的束缚,但坦白讲,Airfy更加好看。Airfy最早在柏林Disrupt大会上亮相,后来在Indiegogo成功众筹,802.11n型号售价169美元。Airfy提供了一种”工艺品路由器“的思路,让用户心甘情愿地把它摆在显眼的位置,内置的50个LED灯,可以根据不同场景显示不同颜色。另一款同样通过众筹的智能路由Soap Touch,则巧妙的绕过了外观设计这一步,原因是Soap Touch是一款带有7寸屏幕的智能路由器,也就是说,它更像是一个带路由功能的平板电脑,并且内存有32G。

Airfy和Soap为智能路由提供的一点借鉴是:要让用户主动将路由器摆在显眼的位置,要么足够美观,要么直接变成娱乐设备——因为不会有人与”角落产品“交互,智能路由的定位,决定了它必须要上得厅堂。

其次我们来谈谈交互。智能路由的多重功能,势必改变用户与传统路由器之间几乎”零交互“的关系。Skydog推出了与路由器相匹配的APP,除了将对路由器的控制从PC端转

移到了移动端之外,更重要的是,这实现了用户与路由器的双向交互,也就是说,不仅仅是用户为路由器下命令,在必要的时候,路由器可以向用户发送提醒信息,比如,在子女的游戏流量接近限定值时,他们的手机就会收到来自路由器的提醒。这一点,无论是Airfy还是国内的不少企业,都已经想到了,这是时代趋势,绝非抄袭。

路由器终究是要提供服务的,所以我们现在来谈谈功能。海外众筹的智能路由,普遍受制于资金和技术的局限,在基础的路由功能之外,他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安全服务,防黑客、防钓鱼和病毒和保护隐私等;

2、家庭上网管理,比如跟随家庭成员需求调整网络性能,进行流量监控和管理等;

3、移动支付场景应用,比如Airfy就可以充当蓝牙IBeacon使用,变成一个无线的本地销售网点;

对于一款路由器来说,这些功能基本还算够用。反观国内,小米路由器和金山、迅雷、搜狗的高精尖集团军,金山提供云空间,迅雷提升下载速度,搜狗提升网页浏览速度。这样的技术实力众筹产品是不具备的。

我以为,未来的智能路由存在着以下的发展趋势:

1、外观发生巨大变化。盒子已经无法包裹智能路由的野心了,智能路由要突破传统路由的窠臼,首先要从外观下手。Airfy的思路是工艺品思路,它可能是我们家中的任何事物,可以是一个风铃,甚至一幅画;Soap Touch自己走了弯路,但可能给本身具备硬件生产能力的IT企业提了个醒,平板电脑不仅仅可以是无线信号的接受者,同样也可以是输出者;

2、手机操纵智能路由,智能路由控制智能家居。从这个维度讲,智能家居的核心还是

手机,智能路由通过蓝牙或其他无线连接技术控制智能家居,还是要等待手机发起指令,客厅的帝王可能和它无关了,但起码能混个内务总管的职位做做;

3、家用安全设备。智能路由和家用安全设备离得并不远,其实也就是一个摄像头的距离。当家中闯入陌生人,摄像头记录视频信息,同时向主人手机发出警示,这并不难实现;

4、智能路由会有限度地开放。换句话说,智能路由不会彻底开放,一是作为家庭上网入口,彻底开放有安全风险;二是除了网页浏览和下载加速、安全防护之外,智能路由没有给第三方太多表现空间,极路由曾有过的翻墙功能,不久后就被迫取消,智能路由和智能电视不同,未来发展肯定是各有各的路。

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智能路由都还处于起步阶段,从更大的意义上讲,它是企业登上智能家居大船的一张船票,是一个大战略的跳板,身上有如牛重负。智能家居是一个大梦,需要多个维度的产品的配合才能加速梦想成真的进程,就像是复仇者联盟组团打怪一样,黑寡妇绿巨人美国队长钢铁侠,一个都不能少。

第五篇:从“三国”历史看领导力

从“三国”历史看领导力

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无休止的对话,读历史使人耳聪目明,从愿景中寻找规律与教训。《三国演义》故事,正是领导力的精髓。

“一头绵羊带领一群狮子,敌不过一头狮子带领的一群绵羊”。领导者对于企业如此重要是因为,一方面领导者的魅力、预见力和洞察力是企业成长、变革和再生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另一方面领导人的决策也有可能将企业带入困境。

如果把三国历史视为三大企业集团的市场竞争,那么,三国竞争的核心便是领导力的比拼。三大CEO的领导方式各不相同,曹操以战略取胜,孙权以经营掠市,刘备以人才立足。若论个人能力,曹操文武兼备,雄才大略;孙权强悍果断,刚毅有为;刘备呢?文不能治国,武不能安邦,何能之有?然而基础最差、能力最弱的刘备却能得到诸葛亮、赵子龙、关羽、张飞等高级人才的辅佐,能立足西蜀三分天下,可见刘备是极具领导艺术的CEO。曹操:羊群变狮群战略

曹操曹孟德,文不过孔融、杨修,武不及许褚、典韦,智不如郭嘉、程昱。而此辈皆为之用,何哉?因其胸襟广博、眼界深远、雄才大略所致。

官渡之战对曹操来说是个生命攸关的转折点,也正是这一次胜利让曹操在中原地区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为他日后一统江北地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曹操起兵七万,作战袁绍七十万大军,兵力相差悬殊,并且粮草短缺。但是曹操有以下几个优势是袁绍没有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有优势,因此曹操有着主动权;曹操能够知人善用,并且在关键时刻启用了袁绍的谋臣,获得了关键的信息;曹操主场作战,地理上有着优势;袁绍的骄傲自大为曹操胜利的客观原因。

官渡之战是一个最为经典的“强弱变化”案例。最早看出这个变化趋势的是曹操的谋士郭嘉。他认为曹操的实力虽然暂时不如袁绍,但从长远来看,曹操一定能吞掉袁绍,因为“绍有十败,操有十胜”。曹操具备了一个优秀领导者必备的素质:体任自然、顺乎常理、雷厉风行、任人惟贤、行为果断、以诚待人、体恤下属、兼听则明、制度严明、精于商战。商场如战场。商战中,竞争双方力量对比往往非常微妙,一方看似强大无比,另一方好像不堪一击,但转眼间,局势就会发生彻底改变。弱者可以变为强者,强者也能变为弱者,而决定这一变化的正是双方的领袖人物。一只羊领导一群狮子,那么这群狮子迟早会变为羊;但如果让一只狮子领导一群羊,羊也迟早会变成狮子!

大象无形。高明的领导者善于淡化自我,更不会将自己“神化”,而是努力强化整个组织的力量,善于将整个组织的目标与员工目标相统一,而不是简单把目标变成数字。在具体工作中,领导者应该着重以下四点:制定远景和战略,发展信任关系,开创富有责任感、使命感的企业文化,培养并激励下属。这样方能提高自己的领导力,带领企业不断前进。

那么,如何检验自己的领导力是否有效?惟一的标准就是领导者的下属,看他们是否也足够强大,是否足够自信。只有羊群已经变为“狮群”时,领导力才算是足够有效。具体说来,可以有以下四点评判标准:下属是否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处理事务,在职责范围内是否拥有自由感? 下属与上司意见不同时,他是否还能够拥有创意并果断提出? 下属对所从事的工作及其远景价值是否具备认同感、使命感?下属是否具备足够信心不断挑战自我?刘备:像园丁那样管理

刘备是一个非常有领导力的人,尽管他的作战能力不如曹操,也经常遭遇命运的颠沛流离,却依然有那么多人愿意跟随他,忠心耿耿,至死不渝。他像是一个园丁,虽然不是一个特别优秀的园丁,但身上却有着园丁惟贤惟德的情操。人们会尊敬、爱戴、甚至愿意追随那

些道德高尚的人,这就是一种神奇而不可思议的领导力。

刘备的战略决策虽然不如曹操,但手下诸葛亮的智慧却远胜于曹操;刘备的军事才能虽不如孙权,但赵云、关羽却是军中豪杰。因其精通用人之道,终成一方霸业。

刘备用人,其一曰“诚”。诚以用人,主要是针对诸葛亮这样的文人大儒而言的。虽然刘备当时已有一定势力,但以刘备的能力是干不成大事的,于是一心想要找个善于经营国事的“总经理”来打理政局,挑来选去,终于确定隐居卧龙岗的一介布衣诸葛亮为第一候选人,此举应该说也算是不拘一格擢人才了。

按理说,请人来做“总经理”,自然要以高薪相聘,但刘备却不落俗套,以事业诱人,以诚意相聘,三顾茅庐访诸葛。像诸葛亮这样的智囊,洞察天下大势,良禽择木而栖,你要请他做老总,他还得看看你这个“董事长”合不合拍,有没有用人之度,否则,没有三顾茅庐的诚意是感动不了的,没有共同语言和意趣相投也请不出山的,像张飞那样急性子用“一把火烧他出来”更是只会与其决裂,像曹操那样财大气粗架势十足地去请他也不会成功的。刘备要赚的是当时之天下,诸葛亮要赚的恰好是赢尽天下的成功名就,而不是“总经理”职位的高官厚禄,所以,刘备洞察其心理,把握住火候,不急不躁,不羞不恼,三次亲临,以诚感人,让诸葛亮顿生一种“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刘备”的感念,使得诸葛亮认为只有刘备才能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只有刘备才是为自己搭建平台也是自己一直期待的英主。诚以待人,对症下药,刘备终于一举拿下孔明这一人才,为日后创业立国奠定了重要的智囊基础。刘备用孔明,用我们现代企业家的眼光来看,无疑是“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的古典版。刘备用人,其二曰“义”。关羽、张飞都是血性汉子,如果文绉绉地也来上一套以诚取人的管理方式,自然是行不通的,非得被张飞骂鸟不可。何况在结识关、张两人时刘备还是个练摊卖草鞋的角色,处在资本积累阶段,一点“企业家”的苗头都看不出来。

这个时候,刘备的领导地位只能以铁哥们的姿态去确立,一方面自称是皇室后裔沾点皇气以抬高身份,另一方面刘备又占年长的优势(好似企业初创期的老资格优势),于是刘备以战略方案“入股”,关羽、张飞以技术力量“入股”,这个合伙制公司自然而然以刘备做了“董事长”。结成利益同盟体,既然是忠义兄弟,颇具江湖义气的关羽、张飞自然不会嫌弃大哥的,自然也对大哥忠心不二,当曹操重金高官收买关羽跳槽时,关羽自然也就被刘备的忠义两字所束缚,最终封金挂印过五关斩六将回归刘皇叔麾下。有了两位兄弟式的部下,刘备的草鞋摊也不摆了,整日以三兄弟小公司的名义挂靠到袁绍、曹操等大集团名下,在大集团中练兵,为日后摆脱挂靠独立运作打下了基础刘备用关、张,用现代企业管理的目光来审视,是一种团队精神的使用,是以利益目标和江湖义气为纽带结成的一个合伙制企业,通过“忠义”两字,把三人利益捆绑在一起,形成一种“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独特企业文化,这种方式颇似现今民营企业的发家史。所以,这种以“义”猎人的模式只适用事业起步阶段,如果到了企业规范化运作之时,仍用此法,只会陷入民企家族式管理的泥潭。

刘备用人,其三曰“惜”。惜是指爱惜人才,这一点特别体现在刘备摔阿斗上。当年赵子龙单枪匹马背着刘阿斗从曹操军中三进三出,终于救出刘家后代。刘备感动之余出一怪招,当着赵云及众将之面将其子刘禅掷于地上,并骂曰“你这不孝儿险些损我一员大将”。其言其行,似乎爱惜人才胜过爱其子女,于是让赵云等将顿生“士为知己者死”的知遇之恩。刘备摔阿斗固然有些惺惺作态和笼络人心之嫌,但也可见其领导手段之高超,这一摔,胜过奖赏赵云高官厚禄不知多少倍。

用现代企业的管理法则来看,这是一种精神奖励,特别适用于像赵云这类感怀知遇之恩的正义之士,这一摔,表露了赵云在刘备心中的位置,同时也向诸将透露了刘备的爱才心切。如此一来,即便他日赵云心生去意欲跳槽另谋高就,便再也抹不开这个面子了。孙权:知人而善任

孙权奋发有为,善于识才用才,先后得到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人的辅助,政治、经济、军事上均有建树。孙权有三次拜将,第一次拜周瑜,赤壁一战击败曹操八十万军队,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也让曹操一辈子不敢轻视江东;第二次拜吕蒙,击败了神话般的人物关羽,收回荆襄九郡,使东吴属地扩大了一倍;第三次拜陆逊,彻底打垮了来势汹汹的刘备,使一代英雄一蹶不振。

孙权的三次拜将,反映出了孙权用人的智慧,真正的统帅,不但能够知人还要能够善任。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只有放手让属下发挥他的才智,他给你的回报才能够让你惊喜。综观孙权的用人,约有以下优点:

以才取人,不搞论资排辈。孙权在任命周瑜为大都督统管吴国兵马时,周公瑾才34岁,当时就遭到曾经跟孙权的父亲孙坚南征北战的才将程普的反对,但孙权毫不动摇这个决定。其次鲁肃在东吴的地位,仅次于周瑜,周瑜死后,鲁肃成为周瑜的继任者,但鲁肃年轻时不过是个“凡夫俗子”,投奔孙权时还是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前朝老臣张昭就对孙权说:“肃年少粗疏,未可用。”但孙权深知鲁肃之才,而仍然任命鲁肃接替周瑜做了都督。以及后来出道的陆逊,原来也是一个无名之辈,孙权发现他有才能后,立即委以重任,虽然可能是因为“情势所迫”(时蜀国大兵压境,东吴暂无统帅之才),但孙权的大胆用人,还是值得称道的。

全面了解下属,教育培养下属。东吴名将吕蒙出身于贫寒之家,自幼丧父,没有文化,但他作战十分英勇,在征黄祖一战中,吕蒙一马当先,不仅斩了黄祖的都督陈就,而且生俘了黄祖,因他屡立战功,很快就得到了孙权的赏识,孙权立即提拔他为横野中朗将,派他驻扎陆口,独挡一面对付关羽,期间孙权常劝他多读点书,此后,吕蒙就抓紧行军作战的空隙读书,果然大有长进。

充分信任下属。诸葛亮的胞兄诸葛瑾一直被孙权重用,后来官至大将军,在诸葛瑾代吕蒙领南郡太守时,就有人诬告他与刘备有勾结,但孙权听了说:“孤与子瑜有生死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短短数语,便可看出孙权“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真谛所在。正因为孙权的用人得当,当年曹操兵发濡须口时,见孙权战船军阵严整,以鞭指曰:“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在三国时期能得到曹操如此称赞的人是并不多见的。《孙子兵法》里说道:“将能君不御”。领导就好比树根,下属就好比树干,树根就应该把吸收到的养分毫无保留地输给树干。领导者授权后,就要予以信任,不能授而生疑,大事小事都干预,事无巨细勤过问。只要下属有能力完成某项任务,授权后,就应允许他具有一定的自主权,下属职权范围内的事让人家说了算。只要不违背大原则,大可不必过问,不要随意进行牵制和干预。

下载从国外历史课程设置看历史教学发展趋势(共五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国外历史课程设置看历史教学发展趋势(共五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历史看管理》读后感

    一说到管理,很容易联想到企业管理。其实,有人类就有由人结成的组织,有组织就有管理。家庭、企业、政府都有管理。作为不同的组织,它们的管理自然有自己的特色。但作为管理,不同组......

    国外历史常识

    国外历史常识一、四大文明古国 古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文明表现:象形文字,十进位制计算方法,制定世界上最早太阳历等。巴比伦王国文明表现在:楔......

    从历史看“三农”问题

    从历史看“三农”问题摘要:“三农”问题是由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全局性的系统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由于农业在我国的地位较重,我国的历史情况......

    《从历史看领导》读后感 [合集五篇]

    这本书我以前应该是看过一遍了,因为是从我的“已看”书堆里面扒拉出来的,《从历史看领导》读后感。这次看的话,就是第二遍了,而我,再次看到这本书时,居然对其中的内容没有任何印象......

    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看可持续发展

    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看可持续发展 ——探究式学习活动教案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姓名:朱华丽学号:20110401070 专业:历史学 一、教学目标: 通过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构建开......

    历史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历史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与兖州相交的历史名人 兖州六中高二历史组 2013年3月 一.设计理念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指出:“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

    历史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历史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天下第一属豆村 (西安市周至县终南镇豆村) 一.设计理念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指出:“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

    历史课程教学计划

    历史课程教学计划 历史课程教学计划1 一、学情分析:20xx年下学期,我担任高一历史科教学。学生基础差,底子薄,且各科成绩发展不平衡。但是经过分科以后,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端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