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历史发展看中国古情诗之点滴
从历史发展看中国古情诗之点滴
在人类文明史上,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而表现这个主题最为精练的文学形式便是爱情诗。古往今来都不乏脍炙人口、感人肺腑的爱情诗歌精品,并且拥有大量的读者。我国的古典爱情诗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古代民歌中的爱情诗和文人创作的爱情诗。这两类爱情诗构成了中国古典爱情诗的主体。
爱情没有模式。有欢乐的爱情也有痛苦的爱情,有清纯的爱情也有压抑的爱情。爱情的多种多样,使得诗人笔下的爱情诗也千姿百态。不管怎样,这些爱情诗都是诗人的观念、诗人的诉求、诗人的愿望、诗人的评价等等的反映。古代民歌中的爱情诗较文人创作的爱情诗更为古老。从《诗经.国风》、汉魏六朝乐府民歌,再到唐代民间的曲子词,都有着大量歌唱爱情的诗篇。这部分诗歌大部分来源于人民大众,更多的体现了劳动者对爱情的普遍看法。如《诗歌》的《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汝)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汝)之为美,美人之贻。它们不只是个人爱情的体现,更是人民大众感情普遍的坦诚吐露。由于是劳动大众的智慧结晶,古代诗歌中的表现手法较为朴实,对爱情的宣泄更为直接。从某种角度看并没有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但实际上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这主要表现在古代民歌并没有摆脱古代封建思想“男尊女卑”的父权的影响。因为作为古代民歌的创作者,劳动人民思想上的局限性是明显的,封建教化在他们心中树立起的道德标准让他们根本不可能在这一点上有所超越。
相较于古代民歌中的爱情诗,文人创作的爱情诗更多地反映了个人的爱情。作为当时的“知识分子”,文人们有着更为活跃的思维,但比起“麻木的大众”,他们受的封建教化却又是多得多。他们对自己有着一套严格的处世准则(这套准则是建立在封建道德标准上的),甚至有些人是一种毫不怀疑的“愚忠”思想。因此思想的活跃性和自身严格的封建处世准则必然会有产生冲突的时候。于是,在文人创作的爱情诗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流露出一种无奈:个人对爱情的渴望,却因为与自己信仰的道德标准相冲突而不得不割舍。就如陆游在《钗头凤》唱到的“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陆游作为一个有成就的大诗人,终于还是摆脱不了心中的那套封建道德标准而母命难违休了和他有深厚感情的妻子。而他并未对这一切做法的正确性有过真正的怀疑,心中有的只是那一丝的无奈和可惜。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古代士人的悲哀啊。而作为他们情感的写照,文人们创作的爱情诗便更多地反映了这样一种无奈的心态,看似悲壮,实质上正是封建政治文化对文人思想严重束缚的体现。
如果我们从封建政治的发展和古典爱情诗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比较,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它们的发展从某个角度来说是同步的,或者说是平行发展的。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封建制度刚刚建立,还不成熟。且中国当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中央集权强度不大,统治者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封建教化也还不深入。因此在这一时期的爱情诗最为纯朴,是人们最真挚情感的真实表现。这时期的爱情诗大多表现得大胆热烈,多姿多彩。【一】 相亲相爱篇
《女曰鸡鸣》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二】 情有独钟篇
《出其东门》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闉阇,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藘,聊可与娱。【三】 弃妇篇 《江有汜》
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
不我与,其后也处。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
【四】 爱情危机篇
《扬之水》
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而这之后的两汉时期,封建统治加强。在两汉独尊儒术之后,封建教化的强度加大,人们对爱情诗的创作基本上要“发乎情,止乎礼”(《毛诗序》)。从汉以后,随着封建统治的进一步加强,统治者利用儒家思想对文人思想的控制力度进一步加大。以致一些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的正统文人,把禁欲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而自然对爱情诗更多地是采取蔑视和批判的态度。并且这种思想渐渐成为社会上的一种主导思想,“存天理,灭人欲”成为统治者最好的统治武器。如陶渊明写了“闲情赋”,尽管还算是“止乎礼”,但仍被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讥为“一生创作中的‘白璧微瑕’”。而这之后,爱情诗比起那些壮怀激烈的怀古诗、咏志诗,便更是不登大雅之堂,为文人所不齿了。即使有人“闲时”赋上几首,敢署上其名者也不多了。于是,在这个时期,比起在西方爱情诗大行其道,中国的古典爱情诗似乎在走向没落。甚至于像李白、杜甫这样的伟大诗人,一生创作无数,但在爱情诗上的创作却实在少得可怜。
作为表达爱情的诗歌,爱情诗看似与“经世致用”毫无关系,实则不然。比起那些壮志凌云的咏志诗,朴素的爱情诗往往更能为人民大众所接受。因为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离一般大众实在遥远,而爱情却是作为人都能体会到的一种天生的情感。打个不是很恰当的比喻,正如流行音乐同古典音乐相比,前者显然在年轻一代中有着更大的影响力。同样爱情诗比起那些有点说教意味的诗歌相比更容易引起劳动人民的共鸣。这样一来,只要在爱情诗中渗透一种封建教化的思想,则统治者对广大人民作思想教化工作的目的就更容易达到。
第二篇:从历史看今朝
从历史看今朝
党校培训的第一课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也希望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有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因为只有全面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才能不断坚定永远跟党走、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的信念,才能释放自己生命的价值。此外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对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具有重大意义,让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我们所肩负的历史责任。
历史证明中国的农民阶级和名族资产阶级由于他们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都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现代化工业的发展,中国发展了无产阶级,而且不断发展壮大,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五四运动后,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党的成立,适应了近代以来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给灾难中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胜利和成就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经过长期以来的不断探索与实践所取得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的探索新出入,回想中国共产党在过去90多年里带领中国人民所取得的成绩着实令人感慨并为之感动。
没用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我们现在所过的安定、幸福的生活是多少共产党人的不懈奋斗所换来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敢闯敢试精神推动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的进程。90年风云变幻,90年潮起潮落,中国共产党历久弥新,青春常在,是什么赋予它如此神奇的力量?放眼未来,沧海人流,征途漫漫,中国共产党又靠什么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紧紧把握时代潮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永葆党的先进性和青春活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成功的真谛。通过对党的光辉历程的学习,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与我们大学生身上肩负的历史重任。青年大学生与党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组织等的准备,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为党的事业注入了新鲜活力,并促进了党的发展。青年大学生是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因此大学生要深深地记住自己身上的历史任务,不断的努力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坚定信念,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里面和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勇于艰苦创业,开拓中华民族的历史新篇章。尽管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以来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一定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颓废。青年有希望,国家才会更加强大。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任重而道远,总书记所提出的中国梦也是
我们每个人的梦想,需要我们的不断探索和努力。从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我们不仅应当看到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也可以看进会主义建设道路还很漫长,共产党肩负的责任还很重大,我们坚信:21世纪属于中国,属于优秀的中国共产党。走进新世纪,面对多极化的世界格局,我们党在瞬息万变中追求着不变,同时也在不变中追求着千变万化。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践证明,不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中国共产党人都将无所畏惧,勇往直前,永远是时代的中流砥柱。
通过对党的光辉历程与大学生身上肩负的历史责任,使我受益匪浅,我们大学生一定要拥护中国共产党,相信党,热爱党,我们的命运与党密切相连。历史只有一个方向,它永远指向未来,现实是新的起点,也是一道新的门槛。经历了传统的计划经济运作,经济了企业的浮沉起落,再度审视国民经济现状,中国究竟是两脚踩在贫困的土地,还是早已一脚踏在最新趋势的油门上?国人究竟是在不断摸索、探寻,还是已经与国外同行业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究竟是部分企业的发展,还是给国内所有企业都带来了全新的经济观念?顺应世界经济潮流,打破传统经济模式,转向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改革,这是严峻的历史课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的步伐,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在日实现,达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从来就认为中国的经济是发展是一切实现的基础,我也希望通过现在努力学习为将来投入工作做好准备,为中国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是一种实现理想的热烈情感,是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是生命潜能的充分迸发,是脚踏实地的不懈追求。我愿将青春和热血奉献给太阳底下最美好的事业,怀着这种追求,捧着这颗恒心,带着这股力量,我将不断向着新的目标破浪前进。将自己的热情、激情投入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主义国家而不懈奋斗,并不断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中国现在正处于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好时期,也为我们施展个人才华提供了一个大好的舞台。走好自己的路,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舞台,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断奋斗,这即为我们当前能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贡献的仅有之力。我们新一代大学生要抓住机会,将个人特长运用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推进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用我们所学到的技能在社会各个需要我们的地方发挥我们的才能。只有全社会团结起来才能将我国建设的更好。
成功必备的要素,除了智慧,勤奋以外,还应有很强的耐挫能力和不畏困难的精神;在平常的学习工作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也应发挥当年我们党在曲折的发展过程中不畏艰辛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在曲折中不断提升自己突破困难的能力和耐力,不会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促进共产主义理想早日实现。
12级经济学刘敏2012150103第24期三班第十组
第三篇:从人类历史发展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人类历史发展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须最大可能地凝聚共识,需要我们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始终存在于人类社会
我们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些是从国家和社会层面看的,有些则属于公民道德层面。可以说,国家和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体现,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人民的承诺、对人类未来前途命运的把握、对历史发展方向的定位;而公民道德层面的价值观则是人民群众生活的伦理规范,是用来调节人与人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二者既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又有着性质和功能上的区别。前者是国家制度的意识形态,而后者则是人民的行为规范。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必须分清社会制度价值观和人民生活价值观。
尽管在我国古代没有明确提出“价值观”的概念,但并不是没有价值观。实际上,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有价值观作为人类行为的规范,引导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的发展。例如,在古代中国,就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设想,后来出现了阶级差别,私有利益就成为人的行为的驱动力。在奴隶制条件下,统治阶级以遵从“天命”自居,奴隶则被视为“会说话的工具”,奴隶主甚至对他们拥有生杀之权。在那时,人和人不仅不同,有些人甚至不被当作人,这就是奴隶制的核心价值观。当然,在奴隶主和自由人民之间也有道德价值观来调节他们的利益和行为,如中国的“忠”“勇”“节”“孝”,古希腊城邦的“勇敢”“理智”和“适度”等。
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不仅有道德层面的价值观,如“仁义礼智信”(五常),还有反映社会制度性质的社会规范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显然,历史地反映封建主义社会等级制的价值观是“三纲”,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而反映人民生活道德的是“五常”,即道德生活的规范性要求,以达到“怀仁义以相接”。
在欧洲中世纪,封建统治者也宣扬君权神授,认为人是分等级的,贵族是上帝的选民,地位天然高于平民。针对封建主义等级制的价值观,法国大革命中“第三等级”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新价值观,成为新兴资产阶级反抗封建主义等级贵贱价值观的思想武器。
在资本主义革命初期,新兴的资产阶级还没有掌握政治权力,他们希望摆脱封建主义束缚,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制度性价值承诺,对封建主义的等级贵贱价值观进行批判,由此顺理成章地举起动员各个阶层人民的旗帜,并在欧洲范围内逐渐推翻了封建主义统治,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随着资产阶级夺得了统治权,资本主义制度获得确立,但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现实社会主义实践的压力下,资产阶级也逐渐把其核心价值观调整为“民主、自由、人权”,从而仍能在一定程度上继续掌握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制高点。
“自由、平等、博爱”与“民主、自由、人权”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新兴资产阶级在力量相对较弱情况下提出的,要求统治者给自己以自由,要求获得平等相待的权利;后者则提出于资产阶级政权巩固之后,一方面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制度需要,即不仅要有资本的自由,还要有资本发展的基本权利;另一方面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觉醒和为扩大权利而斗争的现实。例如,美国建国初期就提出了民主、自由和天赋人权的价值观,但众所周知,当时的美国不仅还存在着蓄奴制,妇女也是此后很晚才获得了投票权。
社会主义价值观:超越资本主义价值观狭隘性藩篱
从历史发展角度看,价值观的变迁是以社会发展的阶段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为基础的。在奴隶制背景下,必定出现不把奴隶当作人而是看作“会说话的工具”的价值观;在封建制背景下,社会的阶级构成必定以贵贱差别的等级区分的价值观为主导;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为了资本和劳动者出卖劳动力的自由,必定倡导抽象的民主、自由和权利的价值观。只有历史地看,我们才能理解资产阶级核心价值观在历史进程中的进步性,即资产阶级价值观是对封建主义等级制的核心价值观的反抗;从历史发展角度看,我们就能够理解:资本主义价值观必定表现出历史局限性,培育与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十分必要。
无论在什么制度下,国家社会层面的价值观往往与社会制度联系更加直接、更加紧密。譬如,在新中国,“三纲”显然不合时宜了,但“五常”却可以在加以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之后仍然有效。譬如,我们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仍然要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规范。同样,资本主义产生时期的新教伦理,如勤劳、节俭、自立、诚实,如果合理地理解,即使在社会主义社会也仍然有效。道德价值观在形式上似乎变化不大,但是概念的相同并不等于内涵的相同。例如,“礼”在封建社会是按照等级制来要求人的行为,而在当代中国则是按照人人平等的和谐友善原则来设定的。又如,新教伦理的节俭、勤劳是对劳动者的道德要求,希望他们完全服从于资本的需要,这与社会主义人人平等的道德规范具有很大差异。
社会主义价值观试图也必然要超越资本主义价值观狭隘性藩篱。社会主义是基于一种崭新的价值理想而产生的,即建立使每个人都能够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基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公平正义的社会。社会主义不抽象地反对资本主义社会提出的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而是从社会发展角度考虑价值观的合理性。因此,社会主义不抽象地谈“人人有投票权”的民主,而是实现让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利方面当家做主,让窄化了的、仅有周期性投票权的民主变成具有广泛权利的人民民主;社会主义不是反对自由价值观,而是让自由建立在社会公平的框架里,因为离开社会公正的自由,只能是强者压迫弱者的自由,即资本压榨劳动的自由;社会主义不但不排斥人权,而且还让人民的权利基于现实的基础上,倡导人人尊重彼此权利的和谐价值观,这种和谐价值观包含人权价值观,且超越人权价值观。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须着眼于历史发展的前进方向
如前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区分了国家社会制度层面的价值观和公民道德价值观,前者反映的是制度先进与否的问题,后者是对善恶或好坏的看法。作为社会制度或意识形态精髓的核心价值观,是这种意识形态对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制度性承诺或表达。譬如,像“自由、平等、博爱”就是新兴资产阶级反抗封建主义等级贵贱价值观的思想武器;作为道德要求的价值观则是调节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譬如,在古代中国有“仁义礼智信”,古希腊有“勇敢”“理智”和“适度”,欧洲中世纪有“虔诚”“谦卑”“服从”,近代资产阶级有所谓“勤俭”“劳作”“自律”等。社会制度的价值观往往决定着道德规范的社会性质和内涵,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必须有自己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没有新的价值观就不可能有新的社会制度。反映社会制度的价值观变了,道德价值观的内涵和功能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在历史进程中,无产阶级也曾经基于资产阶级价值观而进行争取自己权利的斗争,尽管也取得了许多推动社会进步的成果,但都未能获得最终的和实质的胜利。因此,“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革命以人民解放和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新社会作为核心价值观,激发了全世界人民对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向往。一时间,各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统治阶级曾经担心社会主义革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但是,既是由于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某些失误,也是因为许多社会主义国家逐渐把某些价值观蜕化为单纯口号,将“爱国”“忠诚”“守法”之类的道德生活价值观当成社会制度层面的价值观,从而遮蔽了社会主义制度实质的价值取向,导致社会主义的吸引力渐渐减弱。譬如,在柏林墙两边,东柏林的吸引力就比不过西柏林,东德需要建立一堵高墙来阻挡人民往另外一边跑。价值信念崩塌了,人心也就涣散了,内在认同出现了危机,问题终将暴露出来。价值认同出现问题了,靠外在的墙来阻挡往往是无效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苏东剧变也是核心价值观失落的结果。
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证明,必须分清社会层面的价值观与人民及公民价值观或公民道德,不能拿公民生活价值观来替代社会层面的价值观。譬如,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以所谓“礼义廉耻”的生活价值观作为核心价值观,以图整合中国社会,但显然不能抗衡以建立没有阶级剥削、没有压迫的公正社会为价值取向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以解放人民,建立民主、自由、独立和公正的社会为价值取向,这是有社会变革方向感的核心价值观。“礼义廉耻”只是调节人们生活的道德价值观,没有社会变革的价值取向,因而不可能成为体现历史前进方向的核心价值观。
总之,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着眼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前进方向,必须反映社会发展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站在价值观竞争的制高点上,掌握文化竞争的主动权。
第四篇:《从历史看管理》读后感
一说到管理,很容易联想到企业管理。其实,有人类就有由人结成的组织,有组织就有管理。家庭、企业、政府都有管理。作为不同的组织,它们的管理自然有自己的特色。但作为管理,不同组织的管理必然有共性。这些共性就是管理中最基本的共同规律。
前不久去世的管理大师德鲁克把管理学定义为一门和医学、工程学一样的实用学科,它的中心不是知识和逻辑推理,而是解决实际问题,判断它的最高权威标准是成果。这说明,学习管理不是去背记那几个并不复杂的条条,而是学会在不同具体条件下的应用。管理学博士如果连自己的家也管理不好,管理学恐怕是白学了。管理学不仅仅是纸上谈兵,沙盘上打战。
但是,这并不否认学习书本的重要性。人不可能事事亲历亲为,纸上谈谈兵,沙盘上打打战也是必要的。管理是复杂的,涉及到各个方面的知识,这就需要跨学科去学习,去读书。在这各种学科中,历史当然是缺不了的。这正是许倬云先生《从历史看管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的意义所在。
许倬云先生是极有成就的历史学家,但他并不拘泥于史学家的考据和介绍,而是从历史中去思考管理和其他问题。
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有哪些成功的管理经验,有哪些失败的教训,是一份极为丰富的遗产。可惜到现在为止,从管理的角度来总结这一份遗产的并不多。这正是许先生《从历史看管理》的珍贵之处。
许先生从中国几千年历史的演变总结出,任何组织,无论国家还是企业,都是一个系统。一个系统内包括了不同单位,要使这个系统协调一致并有效率,就必须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在战略层次上如何处理各个单位之间,尤其是总部和下属分部之间的关系,这是组织架构问题。二是用什么方式来实现上层对下层的控制、执行和监督。三是如何用人,选用什么人去执行各种不同管理职能。
中国历史上的组织架构分多种,各有不同的现在对应模式。其中包括:一是封建制度,它相当于现代麦当劳之类的连锁网络模式,这是一种系统内各单位的松弛型联系。二是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度,相当于今天的树型网络,即总部下面有不独立的分公司。这种架构下分公司有可能独立。
许先生的这本书是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演讲,书中附录有与学生的对话问答,把所涉及的问题拓宽并深化了。不能直接听大师演讲,读这本书也是一种享受。
第五篇:从“三国”历史看领导力
从“三国”历史看领导力
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无休止的对话,读历史使人耳聪目明,从愿景中寻找规律与教训。《三国演义》故事,正是领导力的精髓。
“一头绵羊带领一群狮子,敌不过一头狮子带领的一群绵羊”。领导者对于企业如此重要是因为,一方面领导者的魅力、预见力和洞察力是企业成长、变革和再生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另一方面领导人的决策也有可能将企业带入困境。
如果把三国历史视为三大企业集团的市场竞争,那么,三国竞争的核心便是领导力的比拼。三大CEO的领导方式各不相同,曹操以战略取胜,孙权以经营掠市,刘备以人才立足。若论个人能力,曹操文武兼备,雄才大略;孙权强悍果断,刚毅有为;刘备呢?文不能治国,武不能安邦,何能之有?然而基础最差、能力最弱的刘备却能得到诸葛亮、赵子龙、关羽、张飞等高级人才的辅佐,能立足西蜀三分天下,可见刘备是极具领导艺术的CEO。曹操:羊群变狮群战略
曹操曹孟德,文不过孔融、杨修,武不及许褚、典韦,智不如郭嘉、程昱。而此辈皆为之用,何哉?因其胸襟广博、眼界深远、雄才大略所致。
官渡之战对曹操来说是个生命攸关的转折点,也正是这一次胜利让曹操在中原地区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为他日后一统江北地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曹操起兵七万,作战袁绍七十万大军,兵力相差悬殊,并且粮草短缺。但是曹操有以下几个优势是袁绍没有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有优势,因此曹操有着主动权;曹操能够知人善用,并且在关键时刻启用了袁绍的谋臣,获得了关键的信息;曹操主场作战,地理上有着优势;袁绍的骄傲自大为曹操胜利的客观原因。
官渡之战是一个最为经典的“强弱变化”案例。最早看出这个变化趋势的是曹操的谋士郭嘉。他认为曹操的实力虽然暂时不如袁绍,但从长远来看,曹操一定能吞掉袁绍,因为“绍有十败,操有十胜”。曹操具备了一个优秀领导者必备的素质:体任自然、顺乎常理、雷厉风行、任人惟贤、行为果断、以诚待人、体恤下属、兼听则明、制度严明、精于商战。商场如战场。商战中,竞争双方力量对比往往非常微妙,一方看似强大无比,另一方好像不堪一击,但转眼间,局势就会发生彻底改变。弱者可以变为强者,强者也能变为弱者,而决定这一变化的正是双方的领袖人物。一只羊领导一群狮子,那么这群狮子迟早会变为羊;但如果让一只狮子领导一群羊,羊也迟早会变成狮子!
大象无形。高明的领导者善于淡化自我,更不会将自己“神化”,而是努力强化整个组织的力量,善于将整个组织的目标与员工目标相统一,而不是简单把目标变成数字。在具体工作中,领导者应该着重以下四点:制定远景和战略,发展信任关系,开创富有责任感、使命感的企业文化,培养并激励下属。这样方能提高自己的领导力,带领企业不断前进。
那么,如何检验自己的领导力是否有效?惟一的标准就是领导者的下属,看他们是否也足够强大,是否足够自信。只有羊群已经变为“狮群”时,领导力才算是足够有效。具体说来,可以有以下四点评判标准:下属是否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处理事务,在职责范围内是否拥有自由感? 下属与上司意见不同时,他是否还能够拥有创意并果断提出? 下属对所从事的工作及其远景价值是否具备认同感、使命感?下属是否具备足够信心不断挑战自我?刘备:像园丁那样管理
刘备是一个非常有领导力的人,尽管他的作战能力不如曹操,也经常遭遇命运的颠沛流离,却依然有那么多人愿意跟随他,忠心耿耿,至死不渝。他像是一个园丁,虽然不是一个特别优秀的园丁,但身上却有着园丁惟贤惟德的情操。人们会尊敬、爱戴、甚至愿意追随那
些道德高尚的人,这就是一种神奇而不可思议的领导力。
刘备的战略决策虽然不如曹操,但手下诸葛亮的智慧却远胜于曹操;刘备的军事才能虽不如孙权,但赵云、关羽却是军中豪杰。因其精通用人之道,终成一方霸业。
刘备用人,其一曰“诚”。诚以用人,主要是针对诸葛亮这样的文人大儒而言的。虽然刘备当时已有一定势力,但以刘备的能力是干不成大事的,于是一心想要找个善于经营国事的“总经理”来打理政局,挑来选去,终于确定隐居卧龙岗的一介布衣诸葛亮为第一候选人,此举应该说也算是不拘一格擢人才了。
按理说,请人来做“总经理”,自然要以高薪相聘,但刘备却不落俗套,以事业诱人,以诚意相聘,三顾茅庐访诸葛。像诸葛亮这样的智囊,洞察天下大势,良禽择木而栖,你要请他做老总,他还得看看你这个“董事长”合不合拍,有没有用人之度,否则,没有三顾茅庐的诚意是感动不了的,没有共同语言和意趣相投也请不出山的,像张飞那样急性子用“一把火烧他出来”更是只会与其决裂,像曹操那样财大气粗架势十足地去请他也不会成功的。刘备要赚的是当时之天下,诸葛亮要赚的恰好是赢尽天下的成功名就,而不是“总经理”职位的高官厚禄,所以,刘备洞察其心理,把握住火候,不急不躁,不羞不恼,三次亲临,以诚感人,让诸葛亮顿生一种“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刘备”的感念,使得诸葛亮认为只有刘备才能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只有刘备才是为自己搭建平台也是自己一直期待的英主。诚以待人,对症下药,刘备终于一举拿下孔明这一人才,为日后创业立国奠定了重要的智囊基础。刘备用孔明,用我们现代企业家的眼光来看,无疑是“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的古典版。刘备用人,其二曰“义”。关羽、张飞都是血性汉子,如果文绉绉地也来上一套以诚取人的管理方式,自然是行不通的,非得被张飞骂鸟不可。何况在结识关、张两人时刘备还是个练摊卖草鞋的角色,处在资本积累阶段,一点“企业家”的苗头都看不出来。
这个时候,刘备的领导地位只能以铁哥们的姿态去确立,一方面自称是皇室后裔沾点皇气以抬高身份,另一方面刘备又占年长的优势(好似企业初创期的老资格优势),于是刘备以战略方案“入股”,关羽、张飞以技术力量“入股”,这个合伙制公司自然而然以刘备做了“董事长”。结成利益同盟体,既然是忠义兄弟,颇具江湖义气的关羽、张飞自然不会嫌弃大哥的,自然也对大哥忠心不二,当曹操重金高官收买关羽跳槽时,关羽自然也就被刘备的忠义两字所束缚,最终封金挂印过五关斩六将回归刘皇叔麾下。有了两位兄弟式的部下,刘备的草鞋摊也不摆了,整日以三兄弟小公司的名义挂靠到袁绍、曹操等大集团名下,在大集团中练兵,为日后摆脱挂靠独立运作打下了基础刘备用关、张,用现代企业管理的目光来审视,是一种团队精神的使用,是以利益目标和江湖义气为纽带结成的一个合伙制企业,通过“忠义”两字,把三人利益捆绑在一起,形成一种“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独特企业文化,这种方式颇似现今民营企业的发家史。所以,这种以“义”猎人的模式只适用事业起步阶段,如果到了企业规范化运作之时,仍用此法,只会陷入民企家族式管理的泥潭。
刘备用人,其三曰“惜”。惜是指爱惜人才,这一点特别体现在刘备摔阿斗上。当年赵子龙单枪匹马背着刘阿斗从曹操军中三进三出,终于救出刘家后代。刘备感动之余出一怪招,当着赵云及众将之面将其子刘禅掷于地上,并骂曰“你这不孝儿险些损我一员大将”。其言其行,似乎爱惜人才胜过爱其子女,于是让赵云等将顿生“士为知己者死”的知遇之恩。刘备摔阿斗固然有些惺惺作态和笼络人心之嫌,但也可见其领导手段之高超,这一摔,胜过奖赏赵云高官厚禄不知多少倍。
用现代企业的管理法则来看,这是一种精神奖励,特别适用于像赵云这类感怀知遇之恩的正义之士,这一摔,表露了赵云在刘备心中的位置,同时也向诸将透露了刘备的爱才心切。如此一来,即便他日赵云心生去意欲跳槽另谋高就,便再也抹不开这个面子了。孙权:知人而善任
孙权奋发有为,善于识才用才,先后得到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人的辅助,政治、经济、军事上均有建树。孙权有三次拜将,第一次拜周瑜,赤壁一战击败曹操八十万军队,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也让曹操一辈子不敢轻视江东;第二次拜吕蒙,击败了神话般的人物关羽,收回荆襄九郡,使东吴属地扩大了一倍;第三次拜陆逊,彻底打垮了来势汹汹的刘备,使一代英雄一蹶不振。
孙权的三次拜将,反映出了孙权用人的智慧,真正的统帅,不但能够知人还要能够善任。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只有放手让属下发挥他的才智,他给你的回报才能够让你惊喜。综观孙权的用人,约有以下优点:
以才取人,不搞论资排辈。孙权在任命周瑜为大都督统管吴国兵马时,周公瑾才34岁,当时就遭到曾经跟孙权的父亲孙坚南征北战的才将程普的反对,但孙权毫不动摇这个决定。其次鲁肃在东吴的地位,仅次于周瑜,周瑜死后,鲁肃成为周瑜的继任者,但鲁肃年轻时不过是个“凡夫俗子”,投奔孙权时还是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前朝老臣张昭就对孙权说:“肃年少粗疏,未可用。”但孙权深知鲁肃之才,而仍然任命鲁肃接替周瑜做了都督。以及后来出道的陆逊,原来也是一个无名之辈,孙权发现他有才能后,立即委以重任,虽然可能是因为“情势所迫”(时蜀国大兵压境,东吴暂无统帅之才),但孙权的大胆用人,还是值得称道的。
全面了解下属,教育培养下属。东吴名将吕蒙出身于贫寒之家,自幼丧父,没有文化,但他作战十分英勇,在征黄祖一战中,吕蒙一马当先,不仅斩了黄祖的都督陈就,而且生俘了黄祖,因他屡立战功,很快就得到了孙权的赏识,孙权立即提拔他为横野中朗将,派他驻扎陆口,独挡一面对付关羽,期间孙权常劝他多读点书,此后,吕蒙就抓紧行军作战的空隙读书,果然大有长进。
充分信任下属。诸葛亮的胞兄诸葛瑾一直被孙权重用,后来官至大将军,在诸葛瑾代吕蒙领南郡太守时,就有人诬告他与刘备有勾结,但孙权听了说:“孤与子瑜有生死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短短数语,便可看出孙权“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真谛所在。正因为孙权的用人得当,当年曹操兵发濡须口时,见孙权战船军阵严整,以鞭指曰:“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在三国时期能得到曹操如此称赞的人是并不多见的。《孙子兵法》里说道:“将能君不御”。领导就好比树根,下属就好比树干,树根就应该把吸收到的养分毫无保留地输给树干。领导者授权后,就要予以信任,不能授而生疑,大事小事都干预,事无巨细勤过问。只要下属有能力完成某项任务,授权后,就应允许他具有一定的自主权,下属职权范围内的事让人家说了算。只要不违背大原则,大可不必过问,不要随意进行牵制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