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方性本科院校分子生物学课程改革与探索
地方性本科院校分子生物学课程改革与探索
摘要 本文针对分子生物学课程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南阳理工学院实际情况和教学实践,从整合与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构建实验课程体系和完善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与探索,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 地方性本科院校;分子生物学;改革;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24-0282-02
Reform and Exploration of Molecular Biology Course in Loc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CHENG Shuang
(School of Biological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N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nyang Henan 473004)
Abstract In this paper,aiming a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Molecular Biology course,and combing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and teaching practice of N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reform and exploration was conducted from some aspects such as integrating and optimizing the teaching content,improving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strategies,establishing the experiment curriculum,improving the assessemnt methods and so on,so a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and cultivatehigh quality talents.Key words local universitiy and college;Molecular Biology;reform;teaching quality
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本质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主要研究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及其在遗传和细胞信息传递中的作用。当前,分子生物学具有在生命科学中发展速度快且与其他学科广泛交叉与渗透的特点[1]。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人类认识生命现象、利用和改造生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本科院校生物类专业均开设有分子生物学课程,但是各个学校在专业培养目标、师资队伍情况、实验配套条件等方面差异较大,分子生物学的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障。2008年,南阳理工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在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中开设分子生物学课程,近年来不断改革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教学及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等,以期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分子生物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与专业实际情况脱节
目前,我院分子生物?W课程指定参考教材是由北京大学朱玉贤教授主编的《现代分子生物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教材讲解清晰、图文并茂,有利于针对本科生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教学。但我院生物工程专业特色为微生物发酵工程,注重工业生物技术讲解、理论和应用相结合以及学生工科素质的培养,朱玉贤教授主编的《现代分子生物学》知识结构与本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不相匹配。
1.2 教学环节理论脱离实际、互动不足
传统教学侧重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缺乏专业特色,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动机、学习目标不明确等问题,导致学习兴趣不足、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较差,进而降低了教学效果。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解,学生听课,忽视了学生的参与,造成教学效率低下。
1.3 忽视对主动学习能力的考核与评价
目前,分子生物学考核局限于教材和课堂内容,注重考察学生对教材和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忽视了考查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这也间接导致了当前大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
1.4 实验课程的滞后
由于条件限制,目前我院尚无与课程对应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相关分子生物学实验只能结合专业实验、开放实验室以及部分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绝大多数学生无法在实践环节对理论知识进行强化以及得到相应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能的锻炼。分子生物学课程改革总体思路
采用大班授课与小组学习结合、分层授课与个别指导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教学活动的参与度,充分发挥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结合教学实际,突破指定教材的局限,从教材知识、日常生活、社会热点、工作实践、网络信息等多角度挖掘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提高对分子生物学学科前沿动态的关注度、利用所学知识探究社会热点问题。
课堂教学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系统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充分发挥教与学的双主体作用,实现被动式教学转变为互动式教学,形成课堂提问、讨论和辩论等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促进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
传统讲授法不能满足内容深奥且抽象的分子生物学教学需要,而现代教学技术运用多媒体课件、录像、动画、投影等,使教学内容活泼生动、形象直观,增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度、接受度以及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创造性思维。因此,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中采用本教研室教师制作的“分子生物学课程CAI课件”开展教学,课件充分利用彩图、流程图、示意图、Flash动画等形式,深入浅出地展示了分子生物学的魅力。
改革措施
3.1 调整和优化理论课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相关改革,建立独具专业特色的理论课程体系。一是夯实基础理论知识。在此部分仍然沿用朱玉贤教授主编的《现代分子生物学》。二是重点介绍分子生物学在微生物发酵工程领域的应用。此部分通过教研室课程组主讲教师的多年积累,结合科研及目前国内外相关进展形成自编讲义。
调整教学大纲为如下几个部分。一是绪论。促使学生系统认识分子生物学的建立、发展沿革及趋势。二是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促进学生掌握基因的概念和组件以及 DNA复制、RNA转录、蛋白质合成等基因表达过程基本原理。三是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促进学生掌握基因的体外操作技术、体外和体内重组技术以及蛋白质操作技术。四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举例介绍在发酵微生物菌种改造和微生物发酵特性的基因分析等相关专业知识。其中一、二部分以教材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夯实学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
三、四部分则以自编讲义为主,将分子生物学技术融入生产、生活中的真实案例进行讲解,避免枯燥的“走过场”式教学。
3.2 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激发学习热情
传统讲授法不能满足内容深奥且抽象的分子生物学教学需要,应根据教学内容实际需要结合讨论式、发现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如案例教学法可应用于分子生物学重难点问题教学,典型案例包括PCR技术在亲子鉴定中的应用、人类基因组测序应用等。案例教学生动具体,使学生易于理解并掌握抽象的分子生物学知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就实践案例提出自己的见解,由注重知识的学习转变为注重能力的培养。另外,每学年举办分子生物学最新研究进展、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等专题讲座2~3 次,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及时更新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密切关注学术前沿的意识。
3.3 应用先进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参与度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应用于教育已成为主流趋势,可以实现最大限度的教学资源整合,并通过文本、图形、动画、音频、视频、仿真软件等多种媒体形象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拓展和延伸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时间;多种形式化解课程难点,课余时间学生可以随时浏览获取课程的相关信息。
项目组建成了分子生物学精品课程网站,包含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多媒体课件,试题库、教学录像、在线辅导和答疑以及毕业论文设计等资源。同时,为促进学生积极运用课程网站,结合课程内容组织学生补充和完善课件、动画、视频、试题库等课程资源。网络课程是分子生物学课程的重要教学辅助手段,使学生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又拓宽了自主学习渠道。
3.4 构建适合本专业的实验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
传统的实验教学以基础性、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内容枯燥且缺乏创新型。现合理整合实验资源和科研力量,实验课程的开展注重实践性、启发性、创新性、综合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根据专业特点划分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为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4 个模块。
基础性和综合性实验是与基础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所对应的常规实验内容,此部分实验融合到本科二年级开设的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实验中,使全部学生都得到分子生物学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
设计性实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基于对实验基本原理全面理解,运用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实验技能以及检测手段等设计实验、确定实验方法、选用仪器设备等完成实验并撰写报告,该部分的实施则通过本科三年级开设的连续4周的生物工程专业实验进行,一般由4~5人组成的小组在指导教师的协助下完成实验项目。
创新性实验是依托相关科研项目展开[2-4],由学生根据项目主题设计并提出实验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实验,该部分内容结合学校的“开放实验室”项目、“挑战杯”以及“大学生生命科学联赛”等学科竞赛展开。
近些年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构建了适合本专业的实验课程体系;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在不同程度的理论和实验课程的学习中掌握到扎实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很多学生反映分子生物学不再是“看不见,摸不着”“高大上”的抽象学科,而是一门实践性强、非常锻炼自身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科。
3.5 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
传统课程考核方式单一,以期末考试成绩为考核的主要依据,占比70%~80%,忽略对教学中间环节、学习能力的考核[5-6]。现采取多元化考核模式,将“过程后考核”变为“过程中考核”,其中理论课程成绩构成为考勤和纪律占比10%、课堂讨论占比20%、小组论文报告占比10%、开卷随堂测试占比10%和期末闭卷考试占比50%。改革考核方式后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结语
近3年来,我院有超过20位的毕业生考取国内“211”或“985”院校的分子生物学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这些学生一致反映在本科阶段分子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对在研究生阶段专业基础知识的进修和课题项目的开展都有很大帮助。同时,在分子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进等方面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将继续努力提高生物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服务。参考文献
[1] 朱玉贤,李毅.现代分子生物学[M].4版.北京:高教出版社,2013.[2] 崔银秋,林凤,逯家辉,等.建立与科研课题相结合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新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1):109-111.[3] 张淑平,张贵友.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新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137-139.[4] ??以顺,黎茵,陈云凤,等.分子生物学实验的科研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8):238-240.[5] 罗仍卓么,王兴平,李峰,等.地方本科院校《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探讨[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科版),2012(4):73-75.[6] 武丽娜,武延生.地方高校生物学类专业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农村科技,2017(6):89-90.
第二篇: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探索
摘要本文探讨了在“卓越计划”背景下,淮海工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总思路以及师资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思路,并提出本专业后续发展的思路。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响应“卓越计划”及应该解决的生源保障、经费保障、教学管理等问题。
关键词卓越计划 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人才培养
一、卓越工程计划背景
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这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该计划要求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要求行业企业深度参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过程,高等院校要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要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该计划要求高等院校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确立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念,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现状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生命力在于其办学特色和办学质量。从总体要求上看,其人才培养应当具有“上手快,后劲足”这一基本特征。在具体的知识要求上,应当是“业务精、学识广”,在具体的能力要求上,应当是“适应强、转型快”,在具体的素质要求上,应当是“作风实,口碑好”的。淮海工学院作为一所地方大学,应当如何培育自己的特色,如何培养面向地方、面向基层、满足“上手快,后劲足”要求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专业建设特色不鲜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建设几乎大同小异,缺乏鲜明特色。许多高校的特色专业、优势专业、重点专业区分不明显,区域性不强,不能很好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2.专业建设追求表象。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建设名称与内涵不符,存在专业改革只是变化一下名称,而没有在实质上对专业建设进行内涵的改造。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手段等或者沿袭传统模式,或者照搬别校模式,没有真正依据社会需求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素质的要求进行调整,出现专业建设与内涵不符,人才培养目标无法落实的状况。
3.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目前我国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重精深、轻综合,重灌输、轻自学,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各行各业的需求不适应。如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企业实际为背景、以企业真正的技术需求为主线来深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确实是值得教育界高度关注和认真研究的课题。
在国家“卓越计划”大力推进的背景下,淮海工学院将“立足于市场,着眼于社会需求,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作为本校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一所院校的特色来自于专业的教学特色。淮海工学院的市场营销专业在本校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的指导下,适应国家“卓越计划“的要求,率先在本校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力争将市场营销专业建成特色鲜明的专业。
三、淮工市场营销专业依托行业人才培养改革思路
1.依托医药行业改革人才培养的背景。市场营销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需要和企业密切配合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这完全和“卓越计划”的要求相一致。所以在“卓越计划”的指导下,凸显本专业特色,本人根据连云港地方工业特色,大胆提出依托连云港医药行业培养营销专业人才,将“卓越计划”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理解为卓越营销师培养。根据《2010-2015年中国医药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结论,中国已经具备了比较雄厚的医药工业物质基础,医药工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为2.7%。中国药品出口额占全球药品出口额的2%,但是中国药品出口的年均增速已经达到20%以上,国际平均水平是16%。2009年1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新一轮医改方案正式出台。新医改方案带来市场扩容机会、新上市产品的增加、药品终端需求活跃以及新一轮投资热潮等众多有利因素保证了中国医药行业的快速增长。2009年,中国医药行业增加值增长14.9%,同时我国医药外贸总体运行良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逆势增长,进出口总额达到531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中国医药创新看江苏,江苏医药创新看连云港”。业内知名人士如是评价。以化学药、中成药为主体,以医药包装材料和器械为辅翼的现代医药产业集聚而成的“中国药港”正在黄海之滨的国家级连云港开发区迅速崛起。作为迅速成长的“中国药港”,连云港开发区的新医药产业以其“强、大、新”的独特优势领跑同行业。淮海工学院地处连云港,与本地的龙头行业联合培养高等工程人才的战略思路是切实可行的。
2.市场营销专业建设改革总思路。本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是结合医药行业背景,立足地方,辐射全国,依托连云港市医药行业,结合我校化工学院和海洋学院的制药工程、生物工程、生物技术、海洋科学等专业的资源,对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设立一个专为医药行业输送营销人才的营销专业。拟将连云港恒瑞、康缘、豪森和天晴四大药企建设成为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四大药企能够承担的教学内容包括医药知识,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知识,部分专业课程,如客户关系管理,推销技术学等。实践教学环节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完全可以在企业顶岗完成。通过实施“卓越计划”建立同连云港四大药企比较密切的合作关系,为市场营销专业全面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能够在行业背景下更有针对性的接受技能训练,真正实践“上手快”。计划第一届营销专业招生40人左右,成立一个试点班,根据行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密切配合,加大实践环节的培养力度,切实实践淮海工学院“上手快,后劲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商学院“1+1”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和江苏康缘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多轮磋商,目前已经建成了以“康缘”为实践基地的双方合作办学的试点班。根据“康缘”人才需求的地点和数量,经与淮工协商后确定该班的招生情况,并于2011年秋季招生。
3.师资建设思路。在师资建设上,聘请企业制药工程师、营销管理人员等作为本专业的兼职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承担本专业的部分课程。对本专业专职教师采取进企业锻炼的形式,加强专职教师对该行业的研究,增强专业教师的实践水平。医药企业能够承担的教学内容包括医药知识,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知识,专业的部分课程,如客户关系管理,推销技术学等。
4.课程建设的思路。在课程建设上,通过和医药行业的专家充分沟通,有针对性的开设对学生切实有用的课程,并对课程进行合理建设,如大纲、教学模式的改革等。本校在和“康缘”充分沟通的基础上,根据康缘的需求确定了诸如中药学、病理学、中医基础理论等17门课或专题讲座。为了便于管理,拟定将该课程集中于第6学期开设。
5。专业后续发展的思路。在专业的后续发展上,可以考虑为以医药行业为依托的整个医药产业链上相关企业培养市场营销人才,不断扩大营销人才需求容量,逐步实现本专业的专业建设的全面改革。所以在合作企业的选择标准上,力求能够与目前连云港市的四大药企合作,后续可以延伸到该产业链的其他企业。就目前和康缘的合作形式看,本专业的其他实习基地如太阳雨太阳能有限公司对这种合作形式非常感兴趣,愿意明年和本专业合作培养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所以本人认为市场营销专业后续发展中,可以在每年的上半年与意向企业磋商,根据该企业的需求定制下半年的招生计划,同时制定本专业本届人才培养方案。这样,本专业不仅可以依托连云港市医药行业,新能源行业,甚至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与意向企业进行合作。本专业的后续发展空间将大大增加。同时依托不同行业,专业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某一行业进行跟踪研究,若干年后,该营销管理教师可能成为该行业某一方面管理问题的研究专家。
四、淮工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依托行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系统知识,熟练掌握进行市场调查研究的技术,拥有市场营销策划、推销和商务谈判的实务技能,有较高的营销沟通、关系协调及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具备较好的外语基础,能在医药相关行业或其他行业从事市场营销实践,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性复合型市场营销专门人才。
在该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本专业拟培养学生三种基本技能,即:市场调查与研究技能、商务谈判与推销技能和市场营销综合策划技能。围绕该三种基本技能设计相关的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为了三种基本技能得到充分的锻炼,本专业除了企业认识实习(康缘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外,特设三种技能的实习环节(可以在校内或企业进行),另外第7和第8学期学生在康缘制药有限公司顶岗实习,锻炼营销综合技能。
五、淮工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时间上采取“3+1”式,即三年理论学习加一年实践锻炼。压缩一定的理论内容,从大一开始逐渐增加行业知识,开设化学、医药方面的课程,请合作单位的工程师到校开设相关课程,讲解医药企业的相关知识和组织体系。大二大三阶段大量增加营销专业知识,开设专业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推销、公关、策划和谈判技能。在实践环节方面,认识实习时到医药企业了解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大四阶段送到药企顶岗实习,由销售区域经理指导从事销售实践工作,同时完成营销策划综合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甚至毕业论文形式可以修订为综合策划方案的撰写。
六、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卓越计划”需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实施“卓越计划”,与有关行业建立同比较密切的合作关系,为市场营销专业全面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能够在行业背景下更有针对性的接受技能训练,真正实践“上手快”。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卓越计划”需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生源保障问题。随着企业合作的增加及合作的深入,仅仅依靠每年从当年参加高考的学生中统一招生(本校本专业仅40个名额)可能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本人认为可以定期面向全校各类专业,依据双向选择的原则统一选拔,激励优秀学生自觉进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学习。为了激励学生愿意报名参加该试点班,学校和用人单位可以出台一些激励措施,但最重要的激励措施是国家应该充分发挥政策和经济导向作用,提高工程师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提升工程师文凭的含金量和社会认同感,使参与“卓越计划”的毕业生成为企业用人的首选。
2.经费的保障问题。如果真正按照“卓越计划”进行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生均教育成本和教师的劳动付出必定会大大提高,只有建立一种长效的资金保障机制,“卓越计划”实施才能持久发展。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考虑提高参与“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生均拨款标准,学校加大经费投入,提高收费标准或企业资助等形式。
3.教学管理中政策保障问题。合作过程中,企业教师的工作决定了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管理。校内教师进企业锻炼时如何管理,这还需从学校层面出台校外教师管理细则和校内教师挂职锻炼的管理办法。而这些办法需要国家、学校出台系列激励措施,如给合作企业税收优惠、要鼓励研发与生产相结合,鼓励教师在企业兼职或挂职;要从以往过分强调学术背景、学术经历和学术成果转移到重视工程背景、工程经历和工程成果上来。
4.顶岗实习学生的安全问题。虽然可以通过实践教学基地的形式和相关行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但学生在顶岗的过程中的安全保障如何细化,怎样共同管理,还需细商。这种问题可以通过三方(学生或学生家长、学校和合作企业)协议的形式解决。
七、结语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一项系统工程,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卓越工程师培养不仅局限于工程领域,在管理、经济领域中同样需要培养卓越营销师、卓越物流师、卓越经济师等优秀人才。应用型高校要转变办学理念、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这需要国家、企业的大力支持,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走一条有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之路。
参考文献
[1]黄攀.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内江科技.2008(1):66. [2]张爱邦.知识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环境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及路径选择[J].职业时空,2009(9).
第三篇:地方本科院校预算编制改革的探索
地方本科院校预算编制改革的探索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钟勇
2010 年 6 月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第五十八条规定:“加强经费管理。坚持依法理财,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加强重大项目经费使用考评”。如何适应纲要要求,通过改革科学编制地方本科院校的预算,以进一步发挥预算的政策导向,促进学校科学规划、合理定位、特色办学、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已成为高校财务工作者不断探索的课题。
一、地方本科院校目前预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机构不健全
经笔者的走访和调查,目前地方高校基本上没有专门的预算编制机构,一般都是由一个或者几个财务工作人员作为一个阶段性的工作在完成,工作也只是停留在资料收集、整理、上报、修改、下发等层面。大部分学校一是没有中长期的预算规划,如基建项目、图书及教学仪器设备的采购基本上是当年计划下年实施或采购、有时甚至是当年计划当年建设或采购。二是没有明确的预算编制程序;预算调整随意性较大,年中调整预算现象非常普遍。三是预算前没有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很多项目的执行标准还是停留在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标准之上,有的还是升本以前的执行标准,已经不能适应预算编制的需要。
(二)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
由于目前的地方本科院校绝大部分都是在原来的专科学校基础上升格而来的,预算编制的方法基本上还是援用了基数加增长的“增量法”来编制预算,也就是在上年支出基数的基础上加上一定的增长比例,成为本支出的预算数额。在编制预算时缺乏长短期目标的整合思想,缺乏量化分析和科学论证,造成各二级预算部门为了争资源,虚增、虚列、瞒报、串报等各种手段层出不穷,甚至个别部门在年底时出现虚开发票套取多余预算资金的现象。
(三)预算编制申报不严肃
一是学校的部分单位申报与本部门预算工作计划无关的项目,或者巧立名目重复申报,或者夸大实际擅自提高预算标准。二是部分单位报送的是“摸脑壳”数据,既没有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认真的调查和论证,数据也是大概加估计。三是报送数据时间拖拉,经常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报送相关的数据,造成整个学校预算时间的滞后。这种缺乏严肃性的申报行为使预算编制失去科学价值,造成了大量的资源闲臵和浪费,并且加大了整个学校预算的难度。
(四)预算项目编制不精细
预算编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预算管理的核心环节,由于在编制预算前缺乏对学校整体规划、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方面信息的全面掌握和了解,容易造成预算项目的设臵过于粗糙,预算编制的内容过于简单,经费安排过于笼统。例如未将“业务接待费”的预算安排按具体经济用途量化管理,支出预算用基数加增长的模式来编制,预算安排比较笼统,导致项目的增加和调整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论证和量化分析,既不利于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也不利于经费的立项评估和绩效考核。
二、地方本科院校预算编制改革的设想
(一)健全预算编制机构
为了保障预算的有效性,需要一批政治素质高、职业操守好、业务水平精的同志成立一个由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办公室和二级预算管理中心三个层次组成的预算管理机构,以加强对高校预算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是成立由校长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颁布学校预算管理制度、审核编制预算草案、协调解决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的重大问题、审议预算调整方案和对学校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核等工作。
二是成立由总会计师(或分管财务工作的校领导)任主任、由财务、教务、科研、人事、资产、后勤等业务部门人员参加的预算管理办公室。负责预算总目标分解方案的编制、预审部门预算初稿、编制预算草案、协调预算编制中的有关问题、提出预算执行考核结果和奖惩建议等工作。
三是成立由全校各院系、部门构成的预算管理中心,它是一个预算基础信息网络,各管理中心要设预算管理专员,其主要工作职责是负责本单位预算方案的编制、本部门预算考核方案的设计和考核、预算执行的控制和预算执行结果的分析、报告,配合预算管理委员会和预算管理办公室的其他工作等。
(二)完善预算编制方法
学校应根据预算目标的不同,针对不同部门和项目分别采用“专项预算和零基预算”的预算编制方法。
1、专项预算编制
对于学校的重大基建项目、科研项目和急需解决的任务可以采用专项预算编制的方法,每年上半年由预算管理委员会确定学校重大基建项目、精品课程建设、重点学科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师生国际交流等特色及精品工程,8—9月向全校发布,11 月初由各预算管理中心进行申报并提出资金预算申请。预算管理办公室会同学校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等专家进行论证,基本通过后编入预算草案,提交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核后纳入预算,设立专项资金予以资助。本年申报没有纳入下年预算的归入预算库,在资金宽松或者下一再考虑列入预算。这样既能保证学校长远目标的实现,又能保证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还能集中力量、逐年逐个突破重要项目,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
2.零基预算编制
零基预算要求一切从实际需要与可能出发,根据预算期内各项费用的内容及其开支标准,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费用预算。预算管理办公室在每年10月中旬下发预算编制的通知,各预算管理中心按照通知要求,根据各预算管理中心的实际情况编制预算草案。对于像办公费、差旅费、邮电费、学生活动费、招待费、超课时津贴等与师生人数密切相关的项目,各预算管理中心应根据学校预算管理委员会确定的各项标准按照实际的师生人数编制预算。对于其他没有相应标准但在预算管理委员会项目名单中的项目如实验设备维修费、课程建设费、专业建设费等,各预算管理中心应广泛征求部门教职员工的意见,对下一年的工作计划数据化,并向预算管理办公室提交具体的工作计划和所需资金,并且对招待费、办公费、劳务费等专项预算,凡属超过预算的以上几项费用一律不得在上述项目中列支。对于下一有特殊的工作需要又不在学校预算管理委员会项目名单中的项目,预算管理中心应提交专项预算申请,申报具体的事宜和所需的各项详细经费,按照专项中的各项费用列支。学校预算管理办公室在11月中旬收集好各预算管理中心的基础数据后在11月底前对预算申报进行初审并与各中心进行沟通,充分征求意见后结合专项预算编制预算草案并提交预算管理委员会进行讨论。零基预算可以去除一些不必要、不充分的活动,使学校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运用。
(三)严肃预算申报纪律
预算质量如何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各个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预算的重要性。一是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在学校预算管理委员会下达预算编制的通知后,结合学校和部门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下一年的工作计划,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充分吸收各方意见,认真编制预算。二是报送预算一定要及时,要严格按照预算管理委员会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认真科学编制的下预算进行报送。三是要严格按照学校预算管理委员会的预算编制格式进行编制,不能出现自行其是的现象出现。
(四)精细预算编制项目
各高校的预算项目既要考虑符合高校预算科目设臵的要求,更要考虑自身管理的要求,将重点监控的预算项目按具体的经济用途量化管理,增强事前监控的力度,防范财务风险。以“业务费”和“交通费”的项目管理为例,可以研讨两种方案。一是各院系、处室设立“业务费”和“交通费”的预算项目,并且此两项独立于其他项目,便于实时掌握各院部、处室“业务费”和“交通费”的支出情况,从而达到事前监控的目的;二是进一步细化部分专项经费,即在部分专项经费中下设“业务费”和“交通费”二级项目进行量化管理。科研项目经费的预算管理对精细化要求更高,科研经费到帐后,要严格按照科研项目申报表的经费使用项目量化管理,即进一步细化科研经费的预算项目,减少财务管理风险。
三、地方本科院校预算编制改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一)思想转变。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预算编制的重要性。一是只有通过调控预算资金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臵,保证重点、兼顾一般项目,才能有效维护高校的正常运转;二是只有加强预算管理,才可以避免浪费和重复建设,提高资产使用效益,才可以限制各部门过高的支出期望,树立勤俭意识,才可以促进学校稳定、协调和快速发展。
(二)人员支持。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地方高校财务系统普遍存在人员编制紧、人员素质不高,年龄结构偏老化、性别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职务和学历层次偏低等现象,要高效化、精细化进行财务管理,科学编制预算,必须要有一批高素质的财务人员,所以必须对现有的财务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提高,同时在新进人员时充分考虑重个人素质和学历、年龄结构等因素。
(三)经费支持。要改变长期以来手工编制预算的传统,实现精细化预算管理,积极探索建设高校精细化预算管理信息平台,一是需要积极学习外校经验,二是要与相关软件公司合作开发信息平台,三是各级预算管理人员需要进行一定的培训,所有这些都需要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学校的经费支持。
第四篇:地方本科院校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改革探索
地方本科院校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改革探索
【摘 要】随着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工作的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学校成为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单位。2014年2月26日,国家召开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会议特别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这项举措将有利于扭转目前一些地方本科高校定位不清、只求规模的现状,引领社会摒弃一提职业教育就是“低档次”的陈旧教育观念。本文以奥地利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策略为例,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探讨了地方本科院校建设应用型技术大学的改革方向。
【关键词】应用技术;奥地利;地方本科院校;改革探索
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是教育部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探索“产学研一体、教学做合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而设立的重点研究项目。全国有13个省(市、自治区)的33所本科院校入选该项目研究工作。本文以奥地利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策略为例说明地方本科院校建设应用技术大学今后的改革方向。奥地利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策略
奥地利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历史虽然不长,但发展速度很快,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力军。从1993起,奥地利联邦陆续在各邦设立了9所应用技术大学。应用技术大学的出现提高了职业教育层次,并使奥地利的就业质量得到了提升。
奥地利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策略有以下四个方面:
1.1 合理设置专业,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奥地利应用技术大学的学科和专业设置紧紧围绕产业发展,既支持了国家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也保证毕业生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形成共赢的局面。
传统上,奥地利的经济产业优势高度集中在工程、科学技术领域以及经济管理学科领域。奥地利应用技术大学在专业设置中并不像传统样以工科或理科为主要专业,相反,其学额分配中大批针对第三产业。这样的策略取得了一箭双雕的效果,企业获得了合格的毕业生,而毕业生则减少了失业的风险。
应用技术大学专业的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奥地利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格外重视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奥地利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师中,31%获得博士学位,54%获得硕士学位,本科及其他学历者仅占15%。
1.2 创新制度设计,构建人才培养方案
奥地利学位体系的不断变化以及处理好与中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关系,也使得奥地利的国家职业教育体系能够参与国际竞争,并完善了整个职业教育体系各部分之间的衔接。
1997年,奥地利通过法律规定,凡是接受正规的职业教育,包括学校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机构培训(学徒制)的学生必须通过“职业技术教育毕业水平考试”,即获得第二阶段教育毕业证书。这项考试主要针对完成之前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个人。当他们完成学徒培训或从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只要参加这类考试就有机会进入高等教育机构学习。
另外,学制的改革也使应用技术大学的影响力迅速提高。奥地利政府将应用技术大学的学制划分为本科和硕士两个阶段,在完成第二阶段后颁发硕士学位。
1.3 专注技术和职业培训,办学规模稳步扩大
与奥地利传统大学相比,应用技术大学更加注重技术和职业培训。奥地利应用技术大学课程体系中特别重视实践工作经验,每个专业均安排有近一年的实习实践环节。从 1996~1997学年开始,在职人员也可以在应用技术大学接受教育,这极大地满足了技术人才发展的需要,逐步完善了终身教育体系。
应用技术大学的创办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提高了奥地利抵抗经济危机的能力。根据欧盟的一项调查,2010年,欧洲25~49岁年龄段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中,失业率为8.2%,而奥地利仅为2.5%,在27个欧盟成员国中排名倒数第二。
1.4 侧重应用性研究,提高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能力
为了促进就业和发挥自身优势,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奥地利政府将很大一部分财力投入到支持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上,专门拿出资金用于企业及科研部门的研发,并提供大笔经费对高校进行扩建和升级,从而大大增强了高等教育为奥地利企业输送高端人才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了奥地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奥地利应用技术大学的借鉴启示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还没有真正实现从层次向类型的转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职业教育“断头教育”和终结性教育的特征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缺乏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通道,特别是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需要的高技术应用人才和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也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奥地利应用技术大学的成功经验可以作为我国高校,特别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学习和借鉴的重要对象。我国地方院校应用技术大学的改革探索
从奥地利应用技术大学的改革发展和实践探索中我们可以看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着眼于服务现代化建设,着眼于服务应用技术人才成长成才,地方院校建设应用技术大学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学校办学目标精确定位
学校发展的定位准确与否,关乎学校转型的成与败、得与失、进与退。地方高校确立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既要立足自身实际,又要面向社会,深入研究地方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以及对人才类型的需求。应将人才培养定位在主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应用技术人才和复合型应用技术人才上。
3.2 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
推进转型发展需要全校上下、统一思想、凝心聚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除制约学校转型发展的深层次思想桎梏。促进观念更新,一要搞调研,摸清职工思想状况;二要造舆论,引导师生观念更新;三要学理论,启发师生转变观念;四要树典型,推动师生观念转变;五要抓干部,带领师生观念转变;六要转机制,强化师生观念转变。
3.3 促进学校体制机制创新
创新学校管理体制机制,建立新型治理结构,是激发转型发展活力的重要途径。高校要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以建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开放办学体制为重点,积极推进教学、干部人事和管理服务等一系列制度建设,集聚体制机制优势,努力建立符合应用技术大学办学定位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结构,聚集学校事业发展的内动力,推动学校转型发展。
3.4 坚持特色发展
新建地方高校要实现科学发展,推动转型发展就必须坚持差异化发展,不盲目攀比,不简单盲从,不等待观望,避免“千校一面”。在明确办学定位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
3.5 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围绕不同水平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要求,将重构实践教学体系作为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重中之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革新实践教学方法,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探索性实验项目,构建开放、灵活、互动的实践教学模式。
总之,地方本科院校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改革实践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学校应该全力配合国家教育部门和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站在新的起点上,紧抓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机遇,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使大学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发生深刻的变化,努力建设“地方性、国际化、开放式、应用型”的应用技术大学。
【参考文献】
[1]介晓磊.破解地方本科高校发展难题 探索应用技术大学办学之路[N].中国教育报,2014-04-14.[2]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试点改革思考[J].广东白云学院教改研究,2013.[3]汪泓.创建现代化特色大学的战略思考与实践探索[N].光明日报,2006-01-22.[4]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国别研究报告[Z].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2013.[5]吴仁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需要解决六个问题[N].中国教育报,2014-05-19.[责任编辑:杨玉洁]
第五篇:高等本科院校的模具课程研究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高等本科院校模具课程研究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大学教学 7>2013年第 6期67 段春争,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模具研究所副教授;于同敏,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模具研究所教授;姜开宇,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模具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高等本科院校模具课程研究型教学方法的 探索与实践
段春争于同敏姜开宇刘 莹
摘 要:随着我国对高素质创新型模具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等学校实施模具课程教学方法的
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高等学校模具课程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并实践了基于典型案例分析的模
具课程研究型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对教学改革效果进行调查和总结。关键词:高等本科院校;模具课程;研究型教学 现代工业产品零部件的 60%~80%,都是依靠模具 成形,模具已经成为机械、电子、汽车、家电、通讯、航空航天及国防军工等领域产品生产的重要手段和发展 方向,是实现少、无切削或近净成形的重要工艺方法。模具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产品的 制造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标志[1-2]。尽管我国的模具工业近年来在不断发展,但模具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还落后于 发达国家,尤其在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模具技术 方面。模具工业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掌握先进模具设计 和制造技术的人才,而模具技术人才的培养是高等学校 责无旁贷的职责。因此,近几年,不仅高职院校,国内 很多高等本科院校也相继开设了模具设计制造专业课 程,争取为模具工业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一、高等学校模具课程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大连理工大学是国内最早成立模具研究所的两所高 校之一,先后开设了“精密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高分子模具设计原理”、“模具概论”、“塑料成型技术”、“模具制造工艺”等一系列模具设计制造专业课程,并指 导本科生毕业设计,在模具教学和科研方面积累了丰富 经验,同时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模具专业人才。经过长 期的教学实践和调查研究发现,尽管包括我校在内的高 等本科院校模具专业和模具课程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 果,但是由于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还存在明显的不 足,致使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薄弱,不能满 足我国模具工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主要存在的问题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教学和实践脱节,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的讲 解,实践教学内容不足,缺乏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融通, 致使学生不能对知识进行全面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无 法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
(2)缺少形象生动的案例教学,教学方式过于僵化。尽管有些高校也引入了“案例教学”,但很多情况下更接近于“举例说明”,案例往往是辅助要点的讲解,学生不 能对整个模具设计案例进行有效地掌握,致使学生的形 象思维和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明显欠缺。(3)授课方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缺乏互动式的讨论和双向式的交流,以及 自主式和合作式学习,学生研究和分析问题的兴趣、习惯和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
(4)过于注重课堂教学,缺少课外、实物演示和生 产现场教学环节。模具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单凭课 堂的讲解,会导致学生缺乏模具实物的认识,不能产生 对模具三维空间实体的想象力,进而导致整体教学效果 较差。
(5)考核方式陈旧,多数高校的模具课程仍然是期 末笔试一卷定“终身”的考核方式,评价方法单一,忽 视了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知识和问题的主动研究和分 析思考能力、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考察,不能全面和 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模具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研究型教学是一种基于问题和研究,把教学、科研、实践在人才培养中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 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以人为 本”的教学理念;突出研究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强调68 知识的创新性和实践性;突出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 统一,学生从理解和接受式的被动学习转变为探索和研 究式的主动学习,并在这种探究式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训练思维能力、发展个性[3-5]。模具专业课程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即包括模具结构设 计与优化,也包括模具制造工艺理论和方法,它不仅是 多学科领域知识的综合,更需要有实践环节的真实体会。因此,通过选用典型案例,来映射模具课程内容的所有 关键知识点,将知识的具体应用和应用过程中的分析以 及分析中需要研究的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再结合实践进 行研究型教学,对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对知 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 有重要意义。同时,采用典型案例分析的模具课程研究 型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和主动 实践,培养创新能力和严谨的科学工作作风。基于上述 分析,对模具系列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采取的 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打破传统的以模具成形理论基础→模具成形工 艺→模具成形零件结构工艺性→模具成形设备→模具设 计→模具制造为主线的知识灌输型课程讲解体系,以若 干个典型模具设计和制造案例为研究对象,在课程初期 即给出典型案例,以案例引发的问题为引导,循序渐进 和由浅入深地展开课程基本内容的讲解,重点突出每部 分内容的关键知识点,以模具设计和制造过程的分析方 法为主线,将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融为一体。(2)从模具成形制品设计和制造问题的分析入手, 按照实际模具设计和制造过程和方法,以模具的功能结 构模块和设计制造知识为重点,重新整合课程内容,形 成以模具功能结构为对象的若干知识点。然后从模具设 计和制造整体优化的角度,研究功能结构设计和制造的 合理性,提高学生对模具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模具设计 师应有的把握全局的素质和能力。
(3)采用研究式、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通 过典型案例分析,围绕授课内容提出能引发讨论和发挥 想象力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分组讨论,给出模 具设计方案。然后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设计结果, 进行分析评价,归纳总结出关键知识点并重点讲解,实 现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同时,教师通过介绍模具设 计和制造研究领域国际前沿的一些热点问题,结合教学 内容,引出该领域科学问题的研究方法,创造一种类似 科学研究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思维与主动探索过程中学习知识。(4)针对模具课程的特点,采用课内讲授与课外实 践相结合,多媒体课件、动画、视频、网络、现场实物 并用的多介质、多手段教学方式。根据课程内容的性质, 选择相应的授课方法和手段。建立课程的动画、视频和 网络资源库,将课程内容形象化、简易化和趣味化,调 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切 实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要点。
(5)研究新的课程考核方法。模具课程具有较强的 实践性和工程应用性,传统的通过一张试卷的考试方式 存在明显弊端。现在我们尝试采用了多元化的考核办法, 把重点放在平时的考核中,分阶段、分内容、分知识点 进行考核,再以不同的加权平均确定学生的最终成绩。考试中增加了没有标准答案的考试内容,鼓励学生按照 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探索和创新。
三、模具课程研究型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 实施的教改课程包括“塑料模具设计”、“高分子模 具设计原理”、“模具概论”、“精密模具设计”、“塑料成 型技术”等模具设计制造方向本科生专业课。以“塑料 模具设计”为例,采用了典型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为 了确保课堂的教学质量,制定了典型案例分析教学实施 计划,按照计划编制了具有模具设计课程特色的教学大 纲,将原来的知识原理讲解为主的教学计划转变为以典 型案例为主线、逐步引出知识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 应用能力的教学方案,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修改和完善。实践的内容包括:(1)典型案例的分析与选择。注塑模具种类很多, 各类注塑模具的设计既有共同点,又具备自身的特点, 因此,必须对各类塑料模具设计过程进行归纳和总结, 选择合理的教学案例。尽管塑料模具种类繁多,但按照 模具结构分类,可分为两大类即单分型面的二板式模具 和多分型面的三板式模具。当塑件中存在侧孔或侧向凸 凹时,模具又需增加侧向分型机构,而浇注系统的设计 尤其是浇口形式的设计会直接影响到注塑模具结构及其 复杂程度。因此,我们选取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浇口形 式作为典型案例,即直浇口、侧浇口及点浇口: ① 案例 1:直浇口式单分型面二板式注塑模具。这 类模具又可分为不带和带侧向分型机构的直浇口式二板 式注塑模具两类。模具一模一腔,模具结构简单,装配 图和零件图简单易懂,模具功能零件齐全,适合在授课 初期作为典型案例讲解。
② 案例 2:侧浇口式单分型面二板式注塑模具。这 类模具又可分为不带和带侧向分型机构的侧浇口式二板 式注塑模具两类。模具可以一模多腔,模具结构与案例 1 相似,但成型零部件的结构复杂,适合在授课中期作 为典型案例讲解。
③ 案例 3:点浇口式三板式注塑模具。这类模具又69 可分为不带和带侧向分型机构的点浇口式三板式注塑模 具两类。模具可以一模多腔,多分型面,由于需要顺序 开模,自动脱凝料,模具结构复杂,适合在授课后期作 为典型案例讲解。
三类典型案例根据不同的授课阶段,由浅入深地引 出,既保持了授课知识的整体性,又让学生容易接受, 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2)根据典型案例,整合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整 合不是教学内容的简单加减,而是在新的教学观念指导 下的重新调整与组合。根据典型案例,将授课内容整合 为模具总体结构设计、浇注系统设计、排气系统设计、温度调节系统设计、脱模机构设计、成型零部件设计和 侧向分型机构的设计等几个功能模块。每一部分功能模 块都结合典型案例讲解,便于学生对授课知识点的理解。(3)完善多媒体教学课件及动画,制作用于教学的 模具实物。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对教改实施效果有很大影 响,结构合理、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会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对原有多媒体课件 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增加了很多动画内容和图例。另 外,还准备了 30多件模具实物,为同学们在课堂上演示。(4)基于典型案例,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通过实 践和探索,以新的教学思路组织课堂教学,要求学生课 前查阅相关资料,课堂上积极参与对话、讨论、辩驳, 形成“教师陈述问题,学生多人猜想反驳”的“对话共 同体”课堂模式。重点章节的讲授由传统的教师一人单 讲改为学生上台合讲,形成了“猜想与反驳”的课堂讨 论气氛。主要讲述章节,教师首先简要介绍今天的知识 点和问题,然后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提出解决方案的多 种可能性,然后在随后的教学中逐步将学生心中的疑问 给予解答。教学手段上尽可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放 映动画,引用图例和演示实物,产生了一种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教学效果。最后,教师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并在课后为学生布置思考题。
(5)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中期,设置 1-2 学 时的参观实习环节,通过成形加工和模具制造的生产实习和教师现场讲解,使学生对模具企业生产与管理模式、产品设计、工艺设计、模具结构、模具加工设备和模具 加工的工艺过程等知识有较全面的感性认识,为下一阶 段的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6)改革课程考核方法。采取了期末笔试、大作业 和口试答辩相结合的方式。笔试中注意了试题的全面性 和系统性,基本上覆盖了所有的知识点,注重了对学生 模具设计基本原理和分析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期末大 作业是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重点,对考察学生的实践和 应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考核根据模具课程的特点,结 合典型案例,选择了一个带有侧孔的方形壳体塑件作为 考核对象,分别让学生们设计三类注塑模具即带侧向抽 芯机构的直浇口二板式注塑模具、带侧向抽芯机构的侧 浇口二板式注塑模具以及带侧向抽芯机构的点浇口三板 式模具,要求学生画出模具装配图并采用答辩的方式给 出大作业最终成绩。这种考核方式既让学生们系统地掌 握了塑料模具设计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以致用的 实践能力,取得了很好的考核效果。
四、教改效果与展望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学生对校改实施效果的 反馈信息。问卷调查涉及学生对授课方式、教学计划安排、课件和动画及实物演示、典型案例的选择、实践教学、教 师授课水平、考核方式、校改效果总体评价等 17个问题, 并采用了无记名的方式,收回问卷 118份。在学生认同度 调查数据中,95%的学生对此次教改效果非常认同,5% 的学生基本认同,他们一致认为案例式研究型教学方法对 于提高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应用能力给予了很大帮助。通过基于典型案例分析的模具课程研究型教学方法 改革的尝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能动性,提升了学 生发现问题、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收到了 良好的教学效果。今后,需要对这种全新教学方法进行 进一步的探索,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期 望未来能够形成一种适合高等院校模具专业课程特点的 研究型教学模式,为我国模具工业的振兴与发展培养出 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参考文献: [1] 祁红志.模具工业的发展与模具专业群的建设[J].中国职
业技术教育,20113:44-47[2] 刘全坤,王成勇,刘传经.模具技术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的
重点[J].模具工业,2011,375:1-4[3] 郑伦楚,徐晓军.论高校研究型教学的阶段性模式与深度
推进策略[J].中国大学教学,20112:18-20[4] 刘冰,陈厚,倪文莉.以科学本质为基础的研究型教学新
思路[J].高等理科教育,20113:74-78[5] 籍建东.研究型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J].职教
论坛,20115:43-45 [本文工作得到了大连理工大学教学改革基金“基于 典型案例分析的模具课程研究型教学方法研究”的项目 资助] [责任编辑:文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