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小:凸显科普特色教育 打造海洋文化学校(精选5篇)

时间:2019-05-12 12:42: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六小:凸显科普特色教育 打造海洋文化学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六小:凸显科普特色教育 打造海洋文化学校》。

第一篇:六小:凸显科普特色教育 打造海洋文化学校

海城区六小

凸显科普特色教育 打造海洋文化学校

科普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我校学生的科技素养,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我校结合学校海洋文化特色主题,扎扎实实地开展科普教育工作,确立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科普的思想,积极开展科普教育系列主题活动,认真探索小学科普教育之路,创新科普教育的特色,形成了在学生中普及科普知识的浓厚科普教育氛围。学校的科普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我校在科普教育方面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科普工作领导,健全组织机构

我校地处城区中心,生源广,外来务工子女多,结合本校的“海洋文化”特色主题,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爱好特长,坚持普及科普教育,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思想,成立了科普教育教研小组、科普教育领导小组。其中林允艳校长任组长,林春玲和吕瑞强副校长任副组长,10名有特长的教师任组员。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同时又制定了各类人员的职责。除本校科技教师担任辅导员外,还聘请校外辅导员,大大调动了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启迪了学生的心智,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学校根据活动开展情况,每年六月份和十月份向家长和社会公开举行了少儿科技成果展示汇报表演。学校近年来开展了科普手工制作比赛、科普手抄报比赛、科普小论文比赛、科普绘画和科普文艺节目表演等,活动丰富多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了对科普的兴趣和培养了创新能力。

二、打造硬环境,做到科普教育“环境化”。

学校围绕“凸显科普特色教育 打造海洋文化学校”这一整体目标,努力营造浓厚的科普教育氛围。学校近几年投入了10多万元,一是建起了科普教育基地,为科技教育活动提供了场所;二是投资加强了图书阅览室的建设,阅览室每年征订有10多种科普教育书藉,三是建起了科普活动室;四是打造海洋科普教育平台。目前,科普活动室内共展出学生自己采集的动植物本100多件,自制的手工艺品100多件,加强了科普仪器室建设,为学生参加科普活动提供了物质保证。学校科普活动室外设有知识性、科学性、艺术性于一体的航天航空、动植物生长过程等科普知识长廊。科普室的建立,不仅为学生开辟了广阔的活动空间,提供了丰富的科普活动素材,还保证了科普活动及形式科学教学活动的开展。为了打造海洋 科普教育平台,学校开辟“海之魅”科普文化长廊、蘑菇亭、文化墙,每层教学楼的走廊都设计有主题鲜明的“海洋之窗”系列景观,为学生开启一扇扇海洋知识的窗口,让学生透过海洋之窗领略海洋知识,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海洋宽容博大、海纳百川的气度,培育学生关爱、尊重、宽容、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学校还在文化长廊出版了一系列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绘画、诗歌、作文等板报。学校班级开展个性化的“海之梦”班级文化建设,依托海洋文化引领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创意和个性设计,建立以海洋生物命名的特色班名:学前班海贝班、一年级海星班、二年级海螺班、三年级海马班、四年级海豚班、五年级海燕班、六年级海鸥班,各班结合班名提炼班级精神,每个班级有班级的班牌、目标、口号、教师寄语、展示台等,进一步加强师生对海洋文化的认识,提升班级文化品位,构筑色彩斑斓的海洋班级文化,使校园充满海洋气息和浓郁的海洋文化氛围。

三、打造科普型教师队伍,提高科普教师活动指导能力

坚持不懈地组织科技教师开展团队合作学习,学习科普的相关理论和其他学校的科普实践经验。利用每周四下午教研活动组建科普教学研究小组,定期进行学习和交流,使人人成为学校科普特色资源的开发者。学校的海洋文化特色科普教育不只限于某一点,而是“以点带面”,最终使学校整体工作,全方位地反映出这种特点。科技辅导员制定学校切实可行的主题科普活动方案,并加强相关学科联系和所有学科的渗透,努力在形成岗位特色、学科特色的基础上,形成学校整体特色。建立健全科技活动指导规范,确立活动前、活动中、活动总结、活动拓展中指导要点,促使教师有效指导科技实践活动,使一批新的科技教师快速成长。学校对科技教师进行校本培训的同时,还组织部分老师到香港、上海、桂林、南宁等地参加了学习培训,李晓丽、李焱、罗海贞、谭彩勤、姚葆珠等老师被评为北海市、海城区科技教育先进个人,美术教师谭彩勤、钟艳阳、李夏和符其媚等老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科普绘画比赛荣获了一、二、三等奖。学生参加北海市科技手工制作比赛荣获二等奖,谭彩勤、戴愈雄老师指导学生制作科普教育版报参加市区比赛也荣获奖励。科技老师队伍的建立,保证了各项科技活动的正常开展,为学校的科普教育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四、设置科技教育载体,探究科技教育策略,铺设科教工作持续发展的教育平台。

科普教育工作需要载体,也需要平台。学校以科普教育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载体,在科普教育中,依托学校海洋文化特色,发挥学校教育优势,力争在多学科、全方位渗透科普教育,创造性地开展科普活动,注重“四个结合”。

1.科普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培养科普意识。

①打造软环境:抓学科渗透,做到科普教育“学科化”。以人为本、实施多元教学,普及科学、培养未来人才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抓学科渗透,做到科普教育“学科化”,科普教育内容丰富,知识面广,科学性强,与各学科具有紧密和显著的互补性,能活化学科科普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现有各门学科不仅具有科普教育的丰富内容,而且各学科中渗透的科普教育内容既是渐进的、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他们构成了科普教育的启蒙基础教育体系,充分挖掘学科教育中的科普教育内涵,是学校开展科普教育的坚实基础,我们将做到一方面重视科普教育在各学科中的有效渗透,以科普辅导教师为重点,组织教师分学科、分系列、分层次整理编制学科渗透科普教育的知识点,使科普教育在各学科中具有可操作性,从而达到有机渗透的目的。另一方面,重视各学科间科普教育内容的相互沟通,使各学科教师齐头并进,相互连通进行科普教育,努力使各科学科联合进行科普教育渗透,使科普教育真正落实于各科教学之中。一是提高科学课的课堂教学水平;二是重视教学资源的利用:购买相关设备,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建成高标准实验室,充分利用班班通设备。三是开发课程资源:挖掘农远项目资源、科技电视节目,并归类贮存;四是承担科普活动的创意和组织工作;五是承担科技创新、科普知识大赛的策划、组织、评奖活动;六是承担最新科研成果定期宣传报导工作;七是电脑科技教师承担科普网页制作指导工作;八是承担科普活动室的布展工作;九是承担科普活动成果的整理、布展、编印工作。

②学科课程渗透海洋知识。海洋文化包含的教育内容丰富,学校把海洋文化知识渗透到不同年段的学科教学中,寓海洋博大、宽容、自信的品德教育于学科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培养学生具有大海的品质。在低年级: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海洋生物知识,诵读关于海洋的儿歌、童谣,成语等,获得初步认识海洋的情感体验。在中年级,进一步了解海洋生物知识,欣赏海洋风光,诵读关于海洋的诗歌、寓言故事,传说等海洋文学,激发学生热爱海洋的情感,初步获得对海洋文化的理解与熏陶。在高年级,让学生深入学习海洋生物知识,诵读描写海洋的名篇、名著,初步了解海洋军事、海洋历史、海洋环境、海洋科技等方面的知识,亲身参与多种海洋文化活动,感悟海洋对人类的重大作用。在不同的学科中渗透以下海洋文化的教学内容。语文课:海洋文学、经典诗文、知识竞 赛、征文、演讲;数学:海洋物种、趣味速算;美术课:贝壳、椰壳工艺、海洋标本制作、摄影、沙画、沙雕等;音乐课:欣赏、学唱与海洋有关的歌曲;体育课:沙滩排球、沙滩足球、武术健身操;英语课:与海洋有关的单词、句子;品德课:海洋军事、海洋历史、海洋环保等;科学课:海洋生物、海洋科技、海洋环境。信息技术课:绘制卡通海洋生物等。

2.科普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培养实践能力。

①科普教育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学校将课外活动作为课内的延伸,使课内外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系列活动,小学生年龄小,年龄跨度大,科普教育存在一定难度。为了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学校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及认识水平开展科技教育:低年级掌握简单科学知识,了解

一、两位科学家的事迹,参与“四个一”(小发明、小制作、科幻画、小设想)的活动;中年级主要掌握某一方面的科学知识(如发明的方法、探究的方法),了解五位科学家的事迹;高年级,主要掌握某一方面的科学知识,并能讲给同学听,帮助、辅导低年级学生开展活动。由于学校开展系统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参与率达到了100%。

②组织学生开展参观学习。学校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到芗园、味乐园等地开展科普教育活动,请校外辅导员讲授花卉生长过程,花卉树木的种植、培育方法,指导学生写科普小论文,制作动植物标本。学校还组织部分学生到北海市海洋研究所、水族馆、海洋之窗、市图书馆等科普教育基地参观、学习,使学生亲身看到、触摸到书本上所学的科普知识,我们还开展了科普知识竞赛活动。科普教育在我校得到了全面普及,学生也在活动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提高了对科学普及素质,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向往和热爱,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3.科普教育与艺术教育、劳动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科普教育中蕴含着艺术和劳动教育,而艺术教育、劳动教育又促进科普教育的实施和发展,三者融为一体,相互促进。因而,学校又进一步提出了学校以科技、艺术、劳动修德、激趣、启智、健体、陶情、促能,充分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把学校办成融科技、劳动、艺术为一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心。如:在科技绘画比赛中,举办科学幻想画创作讲座、绘画展览,在创作作品时对学生提出构思独特创造性;画面丰富有艺术性;同学合作有协作性等要求。这样,通过一个活动的开展,使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相互渗透、互相促进,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在海洋文化特色方面,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知海洋文化,欣赏海洋文化、创造海洋文化、享受海洋文化的能力。围绕海洋文化成立实践类的“海之声”朗诵队、“海之语”作文班、“海之音”教研沙龙;艺术类的“海之梦”合唱团、“海之韵”古筝队、“海之恋”舞蹈队、“海之蓝”书画组;体育类的“海之魂”武术队、“海之鹰”篮球队、“海之星”足球队等,每年十月份定期举行海洋科技艺术节、海洋体育节等特色科普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特色主题活动中增强自信,形成宽容接纳的品质。

4.科普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发挥科技示范校的辐射作用。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科普知识,引导家长协助学校开展科普教育,支持孩子搞发明创造,可以说在科技制造过程中,已经有不少家长已经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他们与孩子共同研究,一样的好奇,一样的参与,使孩子们受到科技熏陶。北海有着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学校挖掘利用本土优质的的海洋资源,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北海银滩、海洋研究所、海底世界、海洋之窗、南珠宫、金海湾旅游区、山口红树林等海洋文化教育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们经历各种社会实践的锻炼,如清洁海滩行动、沙雕制作比赛、参观海洋基地等活动,让学生在亲历中拓宽认识社会的视野,增长见识,增强自信。

五、创新形式,彰显特色

我校在开展科普教育工作中,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在工作中努力创建科普教育特色学校,坚持“两手抓”,即一手抓基础,一手抓特色。我校在抓科普教育基础工作上赋予科普教育更新的内容,进一步创新了科普特色教育,主要突出了两大特色:

(一)开展海洋科普知识教育,树立爱护海洋新观念。

普及海洋知识是当前重要的科普教育内容。北海是海滨城市,有着丰富的得天独厚的海洋科普教育资源,我校在广泛开展科普教育的过程中重点凸显海洋科普知识教育,让学生通过学习海洋知识,产生热爱北海,热爱海洋的思想感情。

1.普及海洋知识,提高现代海洋意识。我们在学生中广泛普及海洋知识,利用板报、广播、海洋知识手册等形式向学生宣传介绍海洋基础知识,海洋与人类发展的关系,介绍国内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经验教训,让学生通过学习海洋知识,认识海洋资源是丰富的,我们必须要热爱海洋,维护海洋生 态平衡。学校举办了“海洋知识伴我成长”、科普知识专题讲座、“我爱海洋”主题班会和“尽情遨游科学的海洋”的读书活动。

2.成立海洋科普兴趣小组。为了提高海洋科普教育的实效性,学校成立海洋科普兴趣小组,该小组由20人组成,由李晓丽主任负责指导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写参观日记、科普论文、设计科普小板报、绘画科技作品和制作海洋标本,学生们共采集制作了海洋标本80多件,这些标本为学生学习、了解海洋科普知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我们还通过广播向全校师生介绍海洋知识,学习海洋知识的感想、体会等。

(二)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活动,提高避险能力。

我校把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防震避险能力作为科普教育工作的一大特色,将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活动,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作为工作发展战略的核心,制定了防震应急预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系列活动。

1.开展防震常识教育活动。我们充分利用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橱窗、学习园地、教室前的长廊等基地,宣传地震应急、地震问答等相关知识,信息丰富,为师生创设一个防震知识教育的平台。为营造良好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氛围,我校还聘请北海市地震局专家为校外辅导员,不定期举办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讲座,对全体教师进行震前、震时、震后各时间段的防震减灾和自救互救培训。

2.开设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第二课堂和课外兴趣活动小组。开展演讲、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防震减灾科普活动,每学期开展紧急疏散预演。另外,兴趣小组成员坚持做好地震知识的宣传,利用自己动手制作防震减灾的手抄报宣传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3.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我校有计划、有目的、有成效地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学校教导处每学期的教学常规中明确要求各学科教师必须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学校向各班提供地震科普教教育光盘、录像带、科普书籍、挂图等教学资料,在加强地震科普与学科知识的渗透外,少先队大队部要求各班主任作为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辅导员,每学期要求做到“四个一”即:召开一次防震减灾主题班会,出版一期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板报,举行一次自救互救演练,观看一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影片。学校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将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活动作为学校科普教育、安全教育的核心工作,特色工程,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活动,切实加强对学生在地震灾害中的自我防护与求生知识的普及,努力提高师生应对震灾的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保障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防震科普特色教育的成效显著,2013年学校被评为北海市防震预震示范基地。

六、科普教育硕果累累

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科普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校荣获广西自治区“三八”红旗先进单位、自治区健康食堂。在2014年度海城区教育系统消防安全教育“三十佳”评比活动中,学校制作的课本剧《消防英雄》荣获“十佳课本剧”称号;学校被评为北海市“优秀科普学校”;学校在参加“我爱祖国海疆”科技实践活动,荣获首届北海市青少年科学节优秀活动奖;学校制作的课件《爱惜粮食》荣获首届北海市青少年科学节“节约粮食,从我做起”科学调查体验活动课件二等奖;学校出版的板报“探索科学奥秘,构筑和谐海洋”,荣获首届北海市青少年科学节“我爱祖国海疆”海洋科普板报二等奖;学校的舞蹈《豚飞》参加北海市第五届艺术节展演荣获北海市和海城区一等奖。在第七届广西中小学生网页和电脑小报制作大赛中:高伟烨荣获小学组三等奖,潘紫玥和谭翔宇荣获小学组优秀奖;王雅玲同学荣获2014年北海市中小学交通安全漫画比赛二等奖; 陈钰瑜等11名同学荣获海城区小学生安全知识竞赛一等奖;梁铭燕等18名同学荣获二等奖;张艺译等34名同学荣获三等奖;潘晨、曾子萍、徐婧宁、张灵和黄思媛同学荣获海城区“我爱祖国海疆”征文比赛三等奖,林奕君荣获北海市“红领巾相约中国梦——今天我入队争当好队员”主题队日“中国梦.我的高铁梦”少年儿童绘画比赛二等奖;李庆瑜、晏琳茜荣获三等奖。30多名同学加国家、市、区级书画比赛获一、二、三等奖;林春玲同志被评为广西自治区科技教育先进个人,李晓丽同志被评为北海市科技教育先进个人。

科普教育无止境,科技教育的精髓在于创新。在今后的科普教育活动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管理,加大投入,充实和完善软、硬件建设,集师生的智慧,探索六小科普教育的新路子,打造海洋文化特色学校,书写六小科普教育的新篇章,真正为学生创建一个展示自己才能、开发智力的广阔空间。

第二篇:凸显书法教育特色提升学校文化品位

凸显书法教育特色提升学校文化品位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小学书法教育已经被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长期以来,我们始终坚持把教育学生继承汉字文化、提高汉字书写能力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尤其在近几年来,我们以书法教育为突破口,大力开展书法特色教育研究,为走出一条特色教育的办学之路而探索着。

一、机构制度健全,保障高效开展

福建省平潭城中小学创办于1970年,现有46个教学班,2718名学生,教职工120人。学校各种功能室齐全,内部设施设备完善,目前是平潭城关地区规模最大、师资力量较为雄厚的一所公立小学。学校现为福建省教育改革试点单位、平潭综合实验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省社会综合治理先进学校、省行知实验学校、省传统体育项目学校、省书法教育实验学校等。

为保证学校书法教学实践活动能够有序、高效地开展,我们成立了书法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书记和分管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各处室为成员的书法教育管理团队。聘请本地区的中书协、省书协有关会员专家担任学校书法教学顾问。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案和制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校长和班子成员一起,全身心融入,整合各类资源,安排好每一节书法课,制订好各项活动,经常研讨开展书法特色教育的有效载体和措施办法,努力为书法教育的深入开展铺平道路。

二、加强师资培训,保证指导能力

1.校本教研。我们建立了书法教研例会制,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深入研究学校书法教育的发展,积极探讨书法教学的教材教法,不断优化书法教学模式。

2.全员培训。定期请来本地区的书法名人和省教育学会书法教育委员会的领导专家给全体教师进行专项指导练习和技能提高培训。目前,学校大部分教师能掌握一种字体的书写和研习,并胜任书法课堂教学工作,为进行书法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培养骨干。我们采取重点培养、提供学习机会、奖励促进等多种措施,加大对书法教学师资力量的培养力度,培养更多的、水平更高的骨干教师,发挥好其引领和辐射作用。

4.强化训练。要求全体教师坚持每天练字至少30分钟,每周上交3张硬笔作业和2张毛笔字作业。通过强化训练,教师写字水平和写字指导能力明显提高。目前,学校教师自觉练字、习字已蔚然成风。

5.竞赛评比。我们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有关书法单位组织的书法考级活动,每学期举行一次“三笔字”大比武,用竞赛促训练,用竞赛促推广,用竞赛促提高。这一举措极大提高了教师练习书法的积极性。

三、营造翰墨校园,陶冶师生情操

1.建设具有书法元素的公园。我们在校园内建设了具有书法元素的“墨香园”,公园内的书法文化石和古色古香的木质凉亭,成为学校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墨香园”又是集师生学习、练笔、休闲等于一体的场所。

2.建设书法文化长廊。我们建设了“书画知识”“书法名家”和“书法发展史”为主题的文化长廊以及“师生优秀书法作品”主题楼道。每个班级布置了书法角,学校以师生优秀作品来布置校园,让师生的优秀作品走进校园,走进班级的书法角。

3.建设书法专用教室。我们建设了书法教室、书法创作室、书法作品展览室等多间专用教室。

另外,学校宣传橱窗开辟了书法常识专栏,创办的《城中小学校报》里选登学生的书法作品。通过一条廊、一处景、一面墙等的精雕细琢,一个弥散墨香的校园环境文化已悄然形成。

四、抓好常规落实,确保有效进行

1.抓课程落实。我们认真贯彻教育部颁布的《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和《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课内,上足上好每周一节省颁课程规定的书法课,加上每周一下午第三节作为语文课的写字,共两节来加强练习;课外,书法教育是学校课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每周“2+X”的书法教育时间,保证了教学实效。

2.校本教材落实。我们组织书法骨干教师,根据书法教育工作的要求和学校教学实际进行编写《书香墨韵〓字里人生》校本教材,并做到师生人手一套,为学生进行系统性的学习书法提供了教材的保障。

3.实行质量动态管理。从学生进入一年级第一天开始,我们就对学生书写姿势、执笔方法进行了严格的要求和训练。在平时加强对全校学生的“双姿”随机监测、督导,及时反馈公布,促进学生“双姿”达标。为了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写字情况,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对学生的写字质量管理坚持做到“四个一”:每一次学科作业都采用正确情况等级制加书写情况三星制的方法来评价;每周一张写字作业批改;每半期一次写字作业达标评价;每学期一次写字检测。

4.成立书法兴趣班和书法社团。为了更好地培养书法特长生,我们开设了7个书法兴趣培训班,其中三至六年段设4个毛笔兴趣班,二、三年段设3个硬笔兴趣班。同时学校成立“起航书法社”,成员为具有一定书法基础的学生,培养书法拔尖人才。

5.抓好“五个一”常规训练。即:每天一练;每周一写;每月一展(每月一次年段书法展评);每期一评(评选校园百名小书法家);每年一办(举办一次书法专场比赛活动),让学生的才艺得到充分展示。

6.建立健全书法档案。学校书法档案主要包括学校书法工作材料档案、教师书法成长记录袋和学生书法成长记录袋等3种。

7.调动家长的积极性。我们定期邀请本地知名书法家为家长开设书法讲座,并利用“班班通”网络平台加强家校联系,取得家长的大力支持,形成家校齐抓共管的氛围。

8.建立考核奖励机制。为了调动师生苦练书法的积极性,学校建立书法考核条例,公正、客观地评价师生书法能力。教师的考核结果纳入绩效工资方案,学生考核结果纳入评优方案。

五、开展特色活动,增添工作动力

1.书法沙龙。充分发挥书法沙龙的作用,学校成立了“城中墨轩”工作室。沙龙成员每两周集中练习一小时,点评作品半小时,沙龙培养了一部分学校书法教师骨干。

2.义写春联。在春节前夕,学校组织部分师生进乡村开展义写春联,赠送春联活动,在群众中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反响。这样的活动既锻炼了师生的胆量和实践能力,又学以致用服务于社会,提高了书艺水平。

3.师生联展。学校每年的“快乐读书节”活动中,开展“传承书法艺术书写美丽人生”师生书法展示活动,百名师生一起现场挥毫泼墨,并邀请学生家长、上级领导和当地书法名人观看、指导、示范。这场活动的举办,充分展示了我校书法教育的风采。

几年来,通过全校师生的不懈努力,我校在书法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激发了全体师生对书写的兴趣,参与书法训练的师生达到100?;师生对书法文化历史的认识更深刻了,对汉字的审美能力显著提升;学生写的字规范了漂亮了,作业本子清洁了工整了;师生的书写水平在不断提高,师生书法作品参赛得奖数量更多了,级别更高了„„

“古墨轻磨满几香,砚池新浴灿生光。”传承书法教育,引领学生在高雅的文化熏陶中长知明理;加强书法教育实践,推动学校的持续发展,点亮人文底色。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让书法特色引领平潭城中小学的发展,让书法魅力在校园里放射光芒!

(作者单位:福建省平潭城中小学 责任编辑:朱蕴?)

第三篇:围绕生活教育文化打造学校特色1

围绕生活教育文化打造特色学校的实践研究

承德县实验小学 邮编 067400 摘要:承德县实验小学2004年确立生活教育文化主题,经过不断探索,以“体验、创造、分享”诠释生活教育文化内涵,作为生活教育的三大支柱和基本途径,逐步构建了生活德育体系、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符合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体系,逐步打造出学校生活文化特色,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关键词:学校文化 特色学校 生活教育 生活化德育 生活化课堂模式 校本课程

前言:承德县实验小学始建于1933年,原名为下板城小学,1997年更名为承德县实验小学。学校现有教职工141人,学生1990人。

2004年以来,学校挖掘历史传统,着眼学生未来发展。从生活德育入手打造学校特色,随后构建了生活化课堂,并提炼出“生活教育”文化主题。之后的几年中,学校一直致力于围绕生活教育文化主题,打造特色学校的实践研究。

一、生活教育文化的确立及其解读

2004年,在市教研室的引领下,承德市学校建设走上了“文化立校”道路,通过不断学习,我们也深深认识到“学校文化”对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作用。我校有70多年的历史,在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的历程中,学校一直传承下来的个性特征到底是什么?经过反复研讨、问卷调查得出:社会最认可的是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扎扎实实的学习态度;老师们一致认为学校的宝贵经验是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上坚持到

底,同时伴以各种各样的活动,在活动中育人。我们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活德育”,并通过“德育五化”来构建生活德育体系,推进德育建设。同时,我们也构建起了“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即课前向生活开放、课上再现生活、课后向生活延伸,并立项省级课题《构建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以做课题的方式促进生活化教学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将文化主题确定为“生活教育文化”。

随后,我们深入学习了杜威和叶圣陶等教育家的生活教育理念,尤其是叶圣陶先生对杜威生活教育的创新理论,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并改名为“行知”。他确立生活教育三大要义: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使教育的目非常明确,就是为生活而教育;教育的内容广泛到生活的全部,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大大增加;在教育方法论上,他特别重视实践,强调教学的中心是“做”。同时,陶行知还确定了乡村小学的办学目标是康健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

在学习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培养目标及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实际情况,我们重新分析和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教育,确定了学校的生活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并提炼出六字校训。

办学理念:实施生活化的教育,使教育和生活相融合。

办学目标:培养学生具有自主生活的能力、实践探索的精神、合作共享的意识、健康的体魄、艺术的兴趣。

校训:体验、创造、分享。并以此作为生活教育的三大支柱和基本

途径,不断加以优化逐步凸显生活教育特色。

体验:这是生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学校教育的特色之一。它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要引导师生充分体验生活的真谛;第二、要在学校课程的设置、一切教育活动的实施中突出体验教育的特点。第三、要把各种各样的体验活动,通过优化组合,构成学校的体验教育的系列,形成比较科学的方法和规律。

创造:创造既是生活变化发展的动力,又是生活教育最本质的意义之一。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创造的土壤,提供创新创造的生活,使学生不断感受创造探索的魅力。在各学科教学中都要为学生提供创造的舞台。努力使创造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态度和习惯。

分享:这是一种重要的生活态度,也是生活教育的又一个重点。要努力培养学生与他人共同分享的生活态度;要通过多种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一起发展;要在分享教育活动中培养集体主义、博大的爱心和生活的责任感。

二、构建生活教育板块,打造学校特色

学习一些知名学校的文化建设经验,他们都是构建了几个文化板块,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渐彰显学校特色,形成特色学校。根据我们学校已有的内容和办学目标的要求,我们决定确定三个板块,以生活德育体系培养自主生活的能力,以生活化教学模式培养实践探索精神与合作共享的意识,以个性化的校本课程体系来培养艺术的兴趣等个性特长。这三个板块相辅相成,形成了课内外结合、家校社会沟通的立体教育网络。

(一)构建生活德育体系,培养学生自主自立的能力

学生的生活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三部分。生活德育

必须涵盖学生在学校的所有生活。为此,我们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三方面入手,把德育融入学生的各种生活之中,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自理自立,学会做事做人。

1、德育与学校生活融合,是实施生活德育的主阵地。第一,建设班级文化、实施自主管理

根据小学生年龄的特点,我们以习惯养成教育为目标,分年段制订了学习、纪律、卫生、文明礼仪和生活等方面的系列目标和实施措施。各班以养成教育内容体系为基础,结合班级学生特点制订班级文化建设方案,建立整套的班级管理评价机制。并按此方案要求学生实施自主管理,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每学期学校有检查评比,正是在这种互相交流优化整合中,使我们思维碰撞,不断创新,形成了太阳花、小蜜蜂、众人划桨开大船等30多种独具特色的实验小学班级文化。学生们在这一过程中既是管理课程的开发者,也是自主管理的受益者,他们学会了理解,学会了宽容。第二,开展各项活动,以活动促落实

一是主题活动。针对学生特点结合主题教育月开展文明礼仪课程、感恩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等主题活动。以文明礼仪活动为例,像上下课礼仪、上下楼礼仪、课堂礼仪、离校礼仪、待客礼仪、系红领巾口令操等,首先是德育进课堂,对各种礼仪进行必要的讲解和训练,辅之以楼道礼仪展板、学校广播等手段,形成文明礼仪教育基地。然后进行全校性的大规模训练和比赛,使各种礼仪在训练和比赛中落到实处。二是开展独具特色的系列活动。围绕“过去的生活、现在的生活、未来 的生活”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学生在家长、老师协助下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双休日、节假日,通过调查、访问等多种途径广泛搜集资料,全面了解“我们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过去和现在生活。以撰写征文、主题演讲、绘画、图片展等形式,让学生们尽情讴歌美好生活,畅想未来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美好前景,并将优秀作品装订成册,要形成“我们过去的生活、现在的生活、未来的生活”系列活动课程。

丰富多彩的学校德育活动,把德育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搭建了活动展示的平台,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

2、生活德育与家庭、社会生活融合,是实施生活德育的催化剂。家庭与社会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是生活德育不可忽视的领域。为使把家、校、社会结合形成教育合力,我们采取开办家长学校、建立家长开放周等一系列的方法,把德育教育向家庭和社会拓展,构建三位一体的生活德育网络。

第一,制定学生在家庭和社会的道德规范。针对学校养成教育内容体系分低段和高段制订《学生月行为习惯家长测评表》,《少先队员社会评价员测评表》印发给家长和社会评价员,让他们对学生的在家表现、社会行为提出要求,做出评价。再交由学校统一纳入学生管理考核之中。这种评价机制,打通了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空间,同时也为家长的家庭教育提供导向,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二、组建各种社团开展活动。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成立 “雏鹰活动小队”。每个小队一般5人左右。根据队员的居住区域编队。小队根据活动内容、项目和特点取队名,定活动岗位,自己选队长、自

己请家长、老师担任志愿辅导员,协助开展活动。成立小记者团、社区雷锋小组等,充分利用双休日、节假日,走入社区、走进工厂、走进革命教育基地,认识家乡、认识社会,服务社区,在体验中快乐成长。

第三、开设家庭必修课,开展劳动教育。自强自立、做生活的小主人——这是我们生活教育的重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分年段制订《实小学生应会劳动技能要求》。如三年级学生的劳动要求是:在学校学会擦黑板、扫地、抹桌椅、开关门窗等值日。在家里能自己洗头、梳头、洗澡,学会洗小件衣服;学习使用针线,会钉钮扣;了解厨房的卫生常识,学会洗刷餐具、茶具,能安全使用灶具电炊具,能热饭菜;会整理自己的房间。初步了解安全用电常识,会使用基本的家用电器。把这些任务落实在每学期的各个周上,作为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学习实践。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劳动技能大赛,评选劳动能手。

(二)构建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培养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 生活教育的要义之一就是“在做中学”,强调亲历、实践、体验。因此,我们校训的第一个词就是“体验”。“体验”是生活教育的主渠道,是学校教育特色之一,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强调体验性。我们对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定位是:联系生活实际,追求体验的课堂,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构建了“134”式生活课堂教学模式:一个理念:先学后教、不学不教、以学定教。三项要求:课前向生活开放、课上再现生活、课后向生活延伸。四个课堂硬性环节:先学后教,经历体验过程;质疑答疑,激活创造火花;小组合作,交流共享成果;训练应用,密切联系生活。现就课堂必经的四个硬性过程加以说明:

第一、先学后教,经历体验过程:在我们的课堂中,所有学科教学开始都强调先学后教。每节课开始,学生都在教学目标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下先学,或读写演算,或动手操作,或圈点批注,完成对新知识的自学探究过程。

第二、质疑答疑,激活创造火花: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良好的反思、质疑习惯的养成,标志着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我们的每节课都有学生质疑答疑的过程,目的是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对易混易错内容的明晰;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尤其鼓励个性的创新。质疑的问题有的来自于学生的错误,有的来自于学生不懂的地方,有的来自学生的独特理解,还有的来自于教师的精心预设。即使学习过程没有问题提出,教师也必须设置质疑答疑环节,引出学生容易出问题的地方。我们数学的六类质疑法和语文的三步质疑法等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小组合作,交流共享成果:

小组合作学习目前已经成为我校所有班级的课堂学习组织形式。低年级实施同桌小组,中高年级为4人小组。小组成员的搭配本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动静结合、成绩好坏结合、性格差异结合。建立小组捆绑考核、激励评价机制,每个组员按成绩的高低分别自定达标线、保持线、提高线,每次测试所有组员都达到自己定的标准就能获得一张小组团体达标卡,如果成绩高的同学下次能保持住这个分数,成绩差的同学达到提高线的分数,就能得到两张卡。这样的捆绑考核让组内每个同学都有目标意识,互助互利,组际间又形成巨大的竞争。小组

合作使组内每个成员都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成了荣辱与共的统一体,显示出勃勃的生命力。合作共享意识在过程中形成,第四、训练应用,密切联系生活:

“生活即教育”强调的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联系生活的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我们提倡“课前向生活开放,课上再现生活,课后向生活延伸”三部曲式的教学方式,打通课内外。如六年级在学习《长江之歌》一课,用两课时读懂诗歌基本内容,在家收看《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收集整理关于长江的诗词歌赋、长江与城市发展、长江与科技进步的资料,然后集中上一节“长江--我们的母亲”主题实践活动课,最后将《长江之歌》改写成一篇习作。整个学习过程,师生不仅仅是在学习语文,更是通过课内外系列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各种综合能力。

同时,我们积极改革作业方式,让传统的读背写作业尽可能在课上完成,课下作业强调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增强体验性与实践性。作业形式丰富多彩,观察、调查、查阅整理资料、走访、劳动体验、动手操作探究的作业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主动性,各种作业引导学生重新回归生活体验。

在实践中我们深深的体会到,还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要落实于课堂,要将课堂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结合,让学生在每节课中都经历体验的过程,才能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的能学生,实现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的目标。

(三)构建生活化校本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只是我们还没有发现和引导。为了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2006年我们用“多元智能自我检测表”对全校学生进行了一次全面问卷调查,并用“光谱分析法”进行分析统计,结果发现,全校2547人中,言语智能、数学逻辑思维智能人数排第一位,音乐智能、空间想象智能、运动平衡智能的学生数基本持平,排在第二位,人际交往智能除排在第三位,自省智能最弱。这为我们开设哪些校本课程提供了依据。

为把“体验、创造、分享”的理念贯穿所有的课程之中,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学校原有项目和实际需求,我们提出校本课程开发原则,即完整性,独特性,系统性和可持续开发性,构建三大板块六类校本课程体系:

第一板块——体验类课程 给学生提供直接的生活体验。包括学科拓展类课程和艺术体育课程。

学科拓展课程 增强底蕴

启动古诗文名著诵读工程,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读书能力,使读书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首先规定实验小学学生小学阶段必读书目必须达到300万字,从学前班的《三字经》开始到六年级,都确定了必读书目,包括历代古诗文和古典名著、中外文学作品。启动“读书成人工程”,邀请北师大的专家和全校师生及家长共同活动,亲子共读、师生共读。每学期每班一次亲子读书交流会;每月一周主题读书活动。学校为学生搭建各种读书平台。每学期举办一次读书节,包括演讲、故事、朗诵、课本剧、读书手迹、笔记、小报、文章、专辑展评等,评选

读书小博士、亲子共读优秀家长。数学每月一节生活数学课,开设快乐英语等。学科类校本课程的开发真正形成了学科间融合,课内外沟通,校内外结合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

红领巾艺术课程 培养个性特长

红领巾艺术课程是选修课。这是具有拓展性价值和针对学生特长发展的课程。重点是知识技能的补充教育,以音体美为主要内容。目的是丰富学生学习生活,培养个性特长。学校成立了红领巾小记者团、文学社团、书法绘画摄影社团、雏鹰小队、红领巾合唱团、舞蹈队、民乐队、鼓号队、腰鼓队、体育训练队等,打造阳光体育、品牌间操、和快乐课间,旨在发掘传统文化艺术形式,让孩子在文化艺术中展示自我、提高综合素质。每年的艺术节,上演的都是师生们自编自创自演的节目。几年来年我校有十二名学生考入了国家、省级艺术院校。

第二板块——创造类课程 启迪思维 科技创新课程 培养创新精神

开发科技创新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科技创新课程包括五个个方面:一是小发明小创造,指导孩子留心生活,发现问题,指导他们亲自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如《方便输液帽》《连续高效捕鼠器》、《吃榛子方便盒》的发明都是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在实践创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果。二是科学小实验:引导学生通过科学实验,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秘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剖蝗虫探蝗虫呼吸的秘密》获国家级二等奖,李涵同学研究的《家用电

炊具那个最省电》获得国家级一等奖,并获得高士奇科普奖学金一千元,刷新了河北省小学近年来国家级一等奖零的记录。三是小制作: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解决教具、学具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物,制作教具、学具和标本,《光学实验箱》、《光合作用演示箱》获得省级一等奖。另外还做了昆虫标本二十盒,四五年级学生每人做一套岩石标本,活动小组还制作了松鼠、刺猬等动物标本。2001年以来我校曾六次代表承德市参加河北省科技创新大赛展评活动,两次代表河北省参加全国科技创新大赛展评活动。有7项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有九十六件作品获得省级奖励,六百多件作品获市级奖励。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我校的特色项目。

综合实践课程 培养研究实践能力

我们在3-6年级开设综合实践课程,主要内容有三部分。一是人与自然主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大自然,了解家乡自然面貌。主要是实施种植养殖活动,利用学校试验田、窗台绿化、楼道生物角和鸽子园、雉鸡园进行种植养殖的研究,同时带动家庭种植养殖角,让学生在美化校园和家庭的同时搞实践研究。让学校和家庭成为孩子的乐园,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亲历种植六谷》、《盆重香菜好处多》分获国家二三等奖,多项作品获得省级奖励。

二是人与社会主题。旨在引导孩子了解地方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经济发展。有研究历史文化的《家乡的民俗》、《家乡的风景名胜》;有了解地方经济的发展的《走进乾隆醉酒厂》、《走进招牌、广告》;有带领孩子走向社会,走向市场,走进工厂,通过亲自参观、调查、研究,解决

实际问题的《油松花粉与人体健康》;有走进百姓家与热力公司的《下板城镇供暖情况调查》等。

三是人与自我主题。旨在引导孩子关注自身成长过程,关注身边的各种现象,在实践中亲历生活、磨练意志、增强自信。有《我当××一天》、《我为父母添快乐》、《我是妈妈的好帮手》等。

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看到家乡的巨大变化,激发了他们热爱祖国之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三板块——分享类课程 让孩子分享成功的喜悦

生活德育课程 学会做人和做事(在生活德育部分已有论述,此部分省略)学校环境课程 育人净心

我们将学校环境建设这一隐性课程纳入校本课程,全方位构筑校园文化,将“体验、创造、分享”校训的内涵贯穿于校园每一个角落,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校园文化长廊的每一幅作品都彰显着孩子的个性,花草树木的标牌、警示语都是学生的灵感。学校从一楼到六楼,分别设计了富有特色的文化板块,分楼层设置了高雅的文化墙(礼仪、读书、科技创新、艺术)有高层次的引领,也有贴近孩子的真实作品,各楼层的生物角、各班的窗台绿化、学生亲历种植了西瓜、西红柿、花生、月季等各种花草植物的学校实验田,既有利于学生研究,又美化了环境。各个专用教室、快乐书吧、科技展室、音乐小站成为孩子们活动的乐园。一个真正贴近师生生活、有利于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和谐发展的校园环境,让每位孩子领略了学校文化的气息,让每个步入校园的

孩子感受到了成长的快乐。

经过几年的研究实践,生活教育已成为我校的办学特色。自信、大方、聪明、综合实践创新思维能力强的实验小学学生在各种活动的突出表现受到各界好评。陶行知说:“整个社会是我们的学校,全部生活是我们的课程”。我们站在这样的高度来审视教育,今后会继续坚持不懈地实施生活教育,为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促进孩子的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让学校成为孩子们最向往的地方。

第四篇:打造特色文化 建设一流学校

打造校园特色文化 建设品质一流学校

钟祥市实验小学

钟祥市实验小学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楚国时期,就是闻名于世的文化发祥地,极富历史底蕴的宋玉井如今还保存在学校大门附近。新世纪、新阶段、新面貌,如今的钟祥市实验小学,正着力“弘扬校园文化,构建和美校园”,努力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一、弘扬精神文化,打造校园环境美

一是弘扬师德责任,塑造教师形象精气神。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学校要求每个教师要把沉甸甸的责任放在自己肩上,走出家门一步,就要肩负全家荣辱;走出校门一步,必须肩负学校荣辱。为塑造实小教师良好形象,我们一直倡导教师要有“五气”:一是正气。相对于邪气而言,教师一定要有浩然正气。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校园有正气,师生皆和谐。二是朝气。相对于暮气而言,尤其对年轻的同志们来说,干任何事情都要永远充满无限的激情。三是灵气。相对于呆气而言,我们的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要有主动性,创造性。一个没有灵气的老师是绝对不会受到学生欢迎的。四是大气。它相对于小气而言,要求我们要有开阔的胸襟,做人不能太斤斤计较。五是书卷气。它相对于世俗气而言,不要整天柴米油盐烟酒茶,不要成天张家长李家短。我们一直在学校开展校长荐读、教师荐读等读书活动,通过阅读培养教师独特气质,做到举手投足气度不凡。

二是弘扬好学无止,锻造教师能力硬基础。我校一贯注重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采取各种方法组织教师加强学习:一是常规教学培训。利用寒暑假教师集训时机,组织教师系统学习职业道德规范、学校规章制度、集体备课、班级管理等方面内容,让教师较快适应学校的各项特色教学工作,促进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落实集体备课议课教研机制,夯实教学常规巡查等日常监管工作,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课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提升自身教学水平。二是借助名师学。学校举办以“聚焦课堂 解读新课标 促教师专业成长”为主题的业务培训,邀请荆门教研室专家吴晓梅、李慧玲到校讲学,组织各学科骨干教师以“解读新课标 感悟新课改”为主题,对不同学科的《新课标》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极大增强了教师教科研能力。

二、规范学校管理,打造校园严整美

一是教学改革如火如荼。我校大胆推行了“三性三成”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显著成效。“三性”即探究性、合作性、开放性;“三成”即自主学习问题生成、互动互助方法合成、检测反馈目标达成。该模式最大的亮点就是注重小组建设,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去年,学校组织开展了“三性三成”课改模式观摩活动,邀请荆门、钟祥教育专家、家长、社会人士走进课堂探索与研究这一模式,受到专家及家长的一致好评,目前该项实验已被省教育厅立项。

二是队伍素质不断提升。我校把学习培训视作教工的最好福利,不仅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为老师创造学习机会,还以集体备课为平台组织教师开展校本研修,使广大教师素质得到持续提升。近5年来,教师出版著作8本,论文发表或获奖400多篇,有30多节课在省、地、市比武中获奖。

三是学校管理民主科学。我校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会、少先队等群团组织作用,一切重大事项实行民主决策,多年来无一人上访。师生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养成,校园里疯赶打闹现象少了,乱丢乱扔没有了,师生违法犯罪一直为零。

四是善雅教育办出特色。为进一步增强德育教育实效,我校以“善雅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先后开展了三个主题的教育活动:第一是“日行一善·雅行天下”的创德育特色学校活动,倡导学生每天做一件“善”事,多方位多层次地培养学生文明礼仪风范,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学校鲜明的德育特色;第二是“争做善举雅行学生,共创温馨美丽校园”为主题的善雅之星评选活动。评选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展开,学生先根据评选标准自行打分,然后由小组依照得分推荐候选人,最后由全班学生根据候选人事迹投票遴选出校园“善雅之星”共计100名。每位善雅之星都要撰写20-50字的善雅心语,并在校园电子飞播上滚动播出。“善雅之星”评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让更多学生发现了闪光点,找到了自信,提升了文明素养;第三是“善雅教育——爱的传递”主题班会活动,学生们以讲故事、朗诵、歌唱、小品等形式,演绎身边爱的故事,并通过自身体验,感受到爱既是一种无尽的付出,也是一种收获的快乐,大家不仅应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份爱,更应用自己的行动将爱播洒向四方。

三、培育爱校情怀,打造校园精神美

作为百年老校,实验小学注重特色立校、实力兴校,用实小的发展、实小的成绩、实小的希望来凝聚师生的爱校情怀,培养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一是让艺体教育彰显特色。学校从自身优势入手,注重艺体教育特色的打造。音乐组自编自导了集体舞《向前冲》、《春晓》,每天大课间,全校师生集中在运动场“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做一套操”,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实验小学是展示自我的大舞台。美术组组建了“向日葵画室”,开启向日葵画室博客,吸引了众多学生参与绘画。近两年,学生美术作品有400余件在各种比赛中获奖,并出版了两本画册。学校体育工作更是锦上添花,足球成为钟祥市乃至湖北省学生体育运动的一个亮点。2008年、2009年,学校足球队代表荆门市参加湖北省青少年足球赛都获得了冠军。2010年,在湖北省十三届运动会上,学校足球队代表荆门参赛荣获亚军。先后有3名学生入选湖北省少年足球俱乐部,其中何统帅入选国少队,钱宇淼入选国青队,另有1名学生入选山东鲁能青少年队。

二是让工作环境更加温馨。我校坚持“工作环境建设以教师为中心”的原则,不断提高教师的各项待遇,为教师工作创造温馨环境。学校实施“青蓝工程”,举行师徒结对仪式,定期对师带徒成效进行目标考核,不仅加速了青年教师的成长,还营造了和谐的人际环境。实施名师成长工程,依托荆门市教育局授牌的“陈大水名师工作室”这一平台,为骨干教师成长为市内外知名教师提供物资和智力资源保障。

三是让办学声誉不断提升。学校严谨科学的管理,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各种荣誉接踵而至,办学声誉不断提升。几年来,学校相继被评为全国十佳最具影响力品牌名校、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湖北省首批文化传承学校、湖北省体育传统项目(足球)学校、湖北省家长示范学校、湖北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荆门市示范学校、钟祥市安全工作先进单位。2013年春节,群舞《春天的话语》被邀参加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校园春晚》展演,并获“魅力校园”第八届全国校园文艺汇演金奖。学校被荆门市教育局评为群众最满意的学校,学校工作考核连续5年名列钟祥市中小学前茅。各位同仁,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需要有一定的时间来沉淀,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将以开放的心态,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借鉴先进经验,不断提升自我,努力塑造新形象。

第五篇:打造海洋文化广场

打造海洋文化广场

发布时间:2011-10-26信息来源:《舟山文化》 作者:张民 缪晓耿

“欢乐流满渔港,民俗游向世界”。具有浓郁的渔港人文风情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融庆典性、群众性、民俗性、开放性于一体的中国沈家门渔港国际民间民俗大会,充分展示了海洋文化的博大精深,扩大了对外的文化交流,提升了沈家门渔港的知名度。但在这喜人成绩的背后,却始终让人觉得有一种“遗憾”——没有一个文化广场,一个具有海洋特色的文化广场。

一、建设海洋文化广场的必要性

正是没有文化广场,使各种文艺演出没有固定的场所,苦了组织者不说,主要是使各种文艺演出活动成了“游击站”。连续五届中国沈家门渔港国际民间民俗大会,我们的演出场地主要设在滨港路,使本来狭窄的街道更加拥挤,虽然安排了上千的警力,但十多万蜂拥而至的群众,极易造成安全事故,为此往往在演出30分钟后就停止了,不但让组织者心痛,辛辛苦苦准备的精彩节目无法展示给广大群众;更使群众感到遗憾,乘兴而来却败兴而归。

正是没有文化广场,为确保安全,组织好演出,牵制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比如每届演出场地的变迁,不但在选址、设计、组织要重新策划实施,人力、物力、财力重复的投入,大大增加了大会的经费开支和浪费了组织者精力,让人感到得不偿失。同时由于场地的变迁,给群众观看演出造成了不便。所以,笔者认为,建设海洋文化广场势在必行。

二、文化广场的定义和特点

建设广场文化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显示城市品位、提高城市素质的关键环节,也是城市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过程之一”。它包含有很富有文化气息、表现出较高美学趣味的广场建筑、雕塑以及配套设施;在广场上进行的专业或民间的各种艺术性表演或展示;广场中群众性的各种娱乐、体育等休闲活动,等等。

广场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各种含有文化与审美意味的艺术性活动。文化广场不同于庙会或在大型体育场所、展馆举行的各种文化性活动的地方,就在于它专属于“广场”。

首先,公共性是广场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广场是城市公共生活最集中的地方,是政府公益性最能体现的地方,也是城市公共文化集中展示的地方。广场,作为城市的公共空间,成为市民社交、休闲与受教育的场所,也成为外来旅游者旅游与休憩之处。这种公共性决定广场文化必走平民化道路,即使是高水平的文艺演出,也要兼顾到雅俗共赏。同时,公共性又决定了广场文化的主体是公众,广场文化若没有公众的广泛参与就会变得枯燥干瘪。

其次,节庆性是广场文化的又一特点。广场的起源就是为了公众的集会与庆典,这决定了广

场文化必带有节庆的喧闹与热烈的色彩。所以,现在的广场文化多举办各种节庆,包括常设的文化艺术节。节庆性决定了广场文化应具有宏大的气势和热闹的气氛。

再者,广场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各种文艺、体育等具有艺术性的活动,各种节庆亦需要艺术活动支持配合,这就使之具有了审美性的特点。这些文化体育活动有的属较高雅的艺术活动,如广场交响乐、专业团体的文艺晚会等,具有较强的审美性。即使有的活动是出于自娱自乐,如跳舞健身,也包含一定的审美情趣。广场文化的审美性是寓教于乐的,它对提高公众的文化素质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广场文化又成为向公众进行审美教育的公共课堂。

三、打造具有海洋特色的文化广场

普陀区委、区政府将在“十一五”期间,在东港、鲁家峙和沈家门建造3个海洋文化广场,这是建设海洋文化强区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建设海洋文化强区的一个新的里程碑。笔者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更是欢欣鼓舞,就如何建设好、打造好海洋文化广场,提出拙见。

一是海洋文化广场建设和广场文化活动不求洋,要有海洋特色。如今广场建设以及广场文化活动开展中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趋同化严重。建设广场,往往用相同的思路去设计和建设,造成广场虽多,但个性缺失,千场一面。文化活动也是如此,简单单调,时间一长,参与热情必然下降。因此,海洋文化广场建设必须与众不同,形成人海的博大、渔家人的宽广、渔都新城的腾飞的特色。而广场文化的根基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要积极开掘与调动地方文化的资源,使得地方文化传统、文化遗产得到更多的继承与发扬,改造成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文化。并以海洋文化广场为平台,促进城乡文化交流,实现城乡文化共同繁荣。

二是要搞好“顶层”设计,推出海洋文化品牌,提升海洋文化强区形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我们可以推出具有浓郁的渔港人文风情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融庆典性、群众性、民俗性、开放性于一体的中国沈家门渔港国际民间民俗大会,让文化广场伴随着中国沈家门渔港国际民间民俗大会从地方走向全国甚至国际。真正实现经济与文化的联手创造普陀未来。

三是要将海洋文化广场建设提高到是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重视群众的广泛参与,既要举办专业文艺团体和知名演员的演出,又要组织社区、企业、团体的业余演出,让文艺工作者和群众以广场为平台,良性互动,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和增强群众的文化素养,也有利于扩大群众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广场有其贴近民众的广泛参与性、多样性、开放性和时尚性,日益成为凝聚人心、酿造良好环境氛围、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城市的开放和发展力度的作用。因而广场应当作民心工程来抓、来建设,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四是以海洋文化广场为载体发展文化产业。21世纪是世界旅游业蓬勃发展的新时代,文化又是旅游市场兴旺发达的关键。普陀作为一个旅游城市,缺乏供游人逗留2天以上的亮点,而海洋文化广场的建成可以为渔都增添新的旅游景点。海洋文化广场本身就是文化产业,它的市场的经济效益,一方面是潜在效益:(1)、增加就业和再就业机会,带动服务等相关行业发展;(2)、拓展文化事业的空间,在建设海洋文化强区方面更有实力;(3)、弘扬海洋民间文化,发展海洋特色文化旅游,满足群众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另一方面是直接的经济效益:普陀现每年接待游客量设定为350万人次,有100万在海洋文化广场消费,(1)按每位每次最低消费(吃的、看的、买的)50元计算,每年有100万文化50元=5000万元/年;(2)海洋文化广场的建设必然会伴着许多商贸店面,总共按100间计算,每间年租金8万元,总共就有800万元收入;(3)广场内举办各种大型商业活动,预计全年50万收入;那么总收入将有大约5850万元/年。

极具海洋特色的文化广场,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将以其独具的娱乐和调节功能、教育和服务功能、交流和沟通功能将高雅艺术与民俗文化、传统艺术与现代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艺术、审美寓于娱乐休闲之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群众和游客,成为他们享受文化成果的场所和展示艺术才华的舞台。

下载六小:凸显科普特色教育 打造海洋文化学校(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六小:凸显科普特色教育 打造海洋文化学校(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型城镇化应凸显文化特色[合集]

    新型城镇化应凸显文化特色 作者: 来源:东北新闻网 添加日期:13年12月02日 康 宁 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当前,不少地方正在进行......

    打造社区文化特色

    大力提升人文气息打造城市文化特色区 开发区文化突出的是自己的特色,所谓“特色”,首先表现在独特的文化品味:在建筑上,就是其造型、色彩、风格以及道路、广场、公园、路灯、栏......

    打造学校特色文化,创建和谐校园

    打造学校特色文化,创建和谐校园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一种文化氛围,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

    用体验教育打造校园特色文化

    用体验教育打造校园特色文化 河北省滦平县巴克什营中心小学是一所寄宿制小学,坐落在著名的金山岭长城脚下,河北滦平学区建设首批试点校,成立于2007年11月。学校占地21300平方米......

    构建教育大安全网络 打造学校安全文化特色(定稿)

    构建教育大安全网络 打造学校安全文化特色 ——兼谈2009年教育系统安全工作思路安全工作并非学校的中心工作,但它会影响学校的中心工作。2008年,全区教育系统坚持以创新工作为......

    突出特色 打造亮点--科普工作特色

    突出特色 注重实效 努力开创科普工作新局面 ——丹凤县科普示范特色工作经验总结 近年来,我县在上级科协的正确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普法》、《陕西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

    注重学校内涵 凸显特色品牌

    注重学校内涵 凸显特色品牌 ----赴杭州市余杭区临平第二小学观课有感 阊江小学汪顺来 12月12日,有幸赴杭州市余杭区第二小学听课观摩。一入校园,优美的环境教,现代化的设施配......

    依托校园文化建设 凸显学校特色

    依托校园文化建设 凸显学校特色 摘 要: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普及,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度也越来越大。在新形势下,为了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创办有特色的校园,这是我校发展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