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低、中段写话与习作的有效衔接》
“小学语文低年级写话与中年级习作有效衔接的研究”
《小学语文低年级写话与中年级习作有效衔接的研究》
课 题 研 究 方 案
镇江市大港中心小学
语文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也就是说,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而从学生的语文素养上看,作文教学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它既能从语言文字方面训练学生识字写字、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润饰成文,又能在发展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还能从思想认识方面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感受,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个性品质。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写作基础。
从新教材的编排上看,一、二年级语文教材以识字、阅读为主,语言表达以“听说活动”的形式呈现,注重培养听和说的能力,只是到了二年级第二学期,才在每单元的练习中编排数量很少的书面表达练习,如贺卡上的一句祝贺语、简单的留言条、三言两语的日记、看图写几句话等,这样的“写话”练习内容固定、要求不高,学生易于达到,教师亦易于满足。但是一升入三年级,教材马上要求学生写“作文”,有看图作文、想象作文,有写人、写事、写物、写景,几乎包罗了小学作文的全部文体,即使是二年级时“写话的高手”也很难一下子适应教材这种跳跃式的写作训练,给教师的作文教学和学生的习作练习都带来很大的困难,学生怕写、写不好作文成了三年级老师和家长的心病,也影响了学生语文综合水平的提高。
在这个低、中年级的转折期、衔接期,学生畏惧写作现象非常突出,如何做好这个阶段的语文教学尤其是写话教学工作,引导学生顺利过渡,是值得我们低中段语文教师深入实践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小学语文低年级写话与中年级习作有效衔接的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和理论依据
1、课题界定:小学的写作包括第一学段的“写话”和第二、三阶段的“习作”,“写话与习作衔接过渡”就是在低年段和中年段找到交接点,做好由写话向习作地顺利过渡,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自身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
2、理论依据:
(1)课改理论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主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在具体的阶段目标中,对写作能力的培养分为二个阶段:低年段的写话,中高年段的习作,“写话”其内核是落在“话”。“话”相对于文,从结构角度看,话的结构显得松散,甚至可以说不拘形式;而文则显隐含着一定的规则。从写的动机看,写话更多的是随机,兴趣所致,文则突出于情感的倾吐;从表现主体看,写话除文字、拼音外,还有图画、剪贴等多元形式;而表现文的主要是文字(拼音)。
(2)心理学理论
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低中年级是他们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最显著时期。低年级学生观察事物只注重整体,比较笼统,看到什么就说什么,有一种随意心理。刚升入中年级,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还没有完全形成,很难做到言之有序。如果不顾及学生的心理和思维发展的特点,盲目训练,就会加大写话与习作之间的裂痕,加重学生的惧怕心理。
(3)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4)多元智能理论
“小学语文低年级写话与中年级习作有效衔接的研究”
每一位学生大约有8项不同的智能,而这8项不同的智能强弱各有不同,因此需要区别对待,实事求是,因材施教。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发展的潜力,每一位学生都有提高的空间。特别还需要认真对待语言智能相对较弱的学生,应当适当降低要求,积极引导,提供平台,采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让学生都能不断进步。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目标,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为理念,研究小学语文低、中年级写话与习作的分步训练序列,整体着眼,部分着手,有序有点;探索写话指导和作文指导的有效教学过程与方法,一课一得,一练一得,精练高效;建立适合低、中年级学生写作能力有效衔接的学本,由浅入深,从易到难,螺旋上升。
通过本研究,力求做到: 1.系统整理低年段说话的总体目标和具体阶段性训练要求,做到低年级写话结合教学要求,有内容,有目标,有突破。
2.改变学生说话练习随意性,并加大说写结合的比例,逐步扩大写的时间比,为学生进入三年级习作学习打下基础;
3.探索说话指导课和中年级习作指导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包括必要的观察方法,叙述方式,成文的通常规则,必要的心理准备。
4.提高低年级学生整体写话水平,中年级习作水平。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研究《语文新课程标准》
认真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小学语文低、中年级写话、习作训练的要求。
2、研读教材
认真研读教材,依据课程标准,找出一至六册教材中适合学生写话、习作训练的内容,明确分别能写什么,可写些什么;该怎么写,可怎么写。
“小学语文低年级写话与中年级习作有效衔接的研究”
3、研究学生
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密切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观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的习惯,深入分析他们惧怕写话的原因,针对性地制定指导措施,并采用行动研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观察生活,主动交流,激发学生的写话、习作的兴趣,观察学生由写话到作文的点滴进步和提高,促进他们“肯写”“会写”“能写”“乐写”。
4、研究教法
(1)用好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真正贯彻新课程的精神。
(2)用足教材。注意发掘教材中语言训练的点,学习语言,储备素材,发挥好教材。
(3)用活教材。教师灵活地处理教材,以教材为例实现迁移,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提高写话与习作的水平和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课题研究时间:2012年9月~2015年7月,分三个阶段进行。1.研究的过程:
(1)准备阶段(2012年9月~12月):认真选题,确立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方案,向市教科所申报。建立专题网,进行相关问卷调查,分析原因,制定对策,并付诸实践。对课题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及价值性进行论证,学习新的与本课题相关的教学理论,借鉴先进经验,保证课题实验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2)实施阶段(2013年1月~2015年4月):根据课题方案,切实进行课题主题活动。根据实践情况和需要,对课题方案不断进行修改、补充、完善。从本课题研究的角度探索优秀课例,提炼实践模式,撰写研究中期报告。
(3)总结阶段(2015年6月~2015年7月):根据研究情况,撰写好结题报告。在实践和理性思考的基础上,整理有个性的个案、教 “小学语文低年级写话与中年级习作有效衔接的研究”
案,撰写相关的论文、教科研论文等,进行交流研讨,及时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并对实验过程中的新问题作细致分析。
2.方法的选择:
以“调查——研究——实践——总结”为研究模式,力图在调查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总结。
(1)调查研究法。通过此方法去了解分析学生惧怕写话、习作的客观与主观原因。
(2)文献研究法。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并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来研究分析。
(3)行动研究法。在教学活动中采取具体的行动进行实践、研究。(4)跟踪调查法。确定对低年级部分学生进行跟踪,从实践层面得出经验和理论认识。
(5)经验总结法。总结经验教训,建构低、中段写话、习作衔接的载体,形成学本。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
多年来,我们课题组成员一直从事低中年级的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心理,注重对学生的写话、习作训练指导,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常在教研组、年级组内交流探讨写话、习作训练指导的方法。主持人张老师曾主持过省级德育子课题的研究并已顺利结题,年级备课组长,区骨干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再加上十几年的低中段班主任工作、语文教学工作,深知这个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主持人洪老师也曾主持过市级写字教学课题的研究并已顺利结题,低中段段长,连续三届被评为区骨干教师,工作近三十年的洪老师在低中段有高度的凝聚力,更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参加课题研究的颜老师、贾老师,作为教研组长,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严谨的科研精神,曾主持过区级课题的研究。王老师曾是大港信息港网络版块的版主,有丰富的建立、管理网页的经验。石老师、吴老师都曾在区素养 “小学语文低年级写话与中年级习作有效衔接的研究”
大赛中获一等奖,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课题组成员,由一、二、三年级的语文教师自愿组成,大多是小学高级教师。我们不仅具有高度的科研热情,而且具备扎实的科研能力,这些都为本课题顺利、深入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七、保证措施
1.争取学校领导和有关方面专家的支持。2.收集相关资料供研究人员的学习和研究。
3.组织研究人员学习,举行一些讲座,提高研究水平。4.争取一些研究经费,保证研究的顺利进行。
八、课题研究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
2.“写话与习作有效衔接”的专题博客; 3.研究中期报告; 4.典型课例、教案集; 5.专题研究论文、论文集;
6.优秀课堂实录、汇报课; 7.写话与习作训练的学本; 8.结题报告。
九、课题研究人员
课题组主持人:张书霞 洪 勉
课题组成 员:颜 迅 贾丽霞 石 松 王元梅
吴 丹 蔡 甜 许 燕 张君琴
第二篇:写话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
写话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
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我总是感到 学生无话可说,都是在说空话、假话、套话的主要原因。那么怎样让学生有话可说呢,写话习作教学确实要讲究策略。通过学习“写话”,“习作”的目标我懂得了课程标准降低了习作的门槛,低年级定位于写话习作。写话习作是启蒙作文,关键是培养兴趣,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在写话习作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这样的要求不高不严,没有很多的限制和束缚。指导学生写话习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要培养学生写话习作的兴趣。第一学段“课标”要求学生“对写话有兴趣”,第二学段则提出“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这就不但是一般练习书面表达,而且要乐于表达,要求是比较高的,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只有乐于书面表达,才能表达好,也只有表达好,才会乐于表达,两者是紧密关联的。怎么才能做到“乐于书面表达”,这就关系到实际的教学质量。作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书面表达的兴趣,还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书面表达能力一步步提高的成就感。作文教学要达到这样的标准,关键是要让学生有表达的欲望,做到有话要写,有话会写,有话能写好,老师不断地给予引导与鼓励。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及习作的要求,需要对传统的作文教学进行改革。如何改革,“新课标”第二学段在“习作”的第二条和第三学段的第二、第三条都从习作内容和教学形式上进一步提出了明确要求。
第二,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事物,激发写话习作的愿望。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留心周围事物”的基础上,第二学段提出要“观察周围世界”,第三学段提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世界的习惯”。从一开始的“留心”,到中年级的“观察”就比“留心”提高了一步,不仅是一般的“观”,还要“察”,既要求看得细,又要动脑筋去思考、去研究;到第四个学段,要求“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第三篇:小学低中段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有效指导策略研究
小学 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有效指导策略研究
《小学低中段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有效指导策略》以素质教育理论和人文本主义理论为指导,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大语文观,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以及热爱、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语言文字的情感获得,丰富小学生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一)运用自主批注阅读策略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从众心理在小学生中普遍存在,表现在阅读活动上就是人云亦云,不能或不敢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显然不利于个性化阅读。而批注阅读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阅读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语文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文字加以标记。学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爱怎样批注,就怎样批注,具有很强的阅读自主权。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得而写,满足了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成为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方法。
(二)运用选择性注意阅读策略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阅读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教师唯恐讲的不全面,对文章每一枝节都做讲解的现象,从而把学生注意力平均分配到每个信息单元。这样,学生只是被动感知,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到有效的信息上,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信息铺天盖地袭来的语言大环境中,我们固然应该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感悟、熏陶和积累。但也不得不承认,学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所有材料都给予注意加工,对所有文本都予以精思熟读。因此,个性化阅读就应不断培养学生对读物内容的筛选能力,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让学生抓住阅读重点自读自悟,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让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所以,在课文问题设计上,教师应摒弃强调“答案惟一性”的限定性问题,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
(三)运用批判质疑阅读策略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那么,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ZYB重油煤焦油泵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在阅读中运用批判质疑策略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西方学者一直将批判思维作为创新精神的核心部分来看待,他们主张:批判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动力和基础,开发人的批判思维就是开发人的创新思维。批判质疑策略主要有:
(1)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
阅读认知过程一个重要的信息加工方式,是同化加工,这是读者利用原有知识去解释、消化文章的信息的过程。因此,学生在阅读中能否激活原有知识影响着他们对文章理解和记忆的程度。当原有知识没有被激活时,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文章提供的信息,往往容易形成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当原有知识被激活但和文章提供的信息发生冲突时,不是文章新信息以足够的理由和证据修改学生保温沥青泵旧的认知图式,就是读者利用充分的原有知识对新信息提出批判质疑。因此,阅读中是否激活原有知识对开展批判质疑策略至关重要。(2)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批判质疑策略不仅需要学生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更需要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如果教师始终掌握话语霸权不容学生发表“异端”;如果教师依然高高在上不愿与学生打成一片;如果教师仍然“唯我独尊”不愿 与学生相处和谐,那么批判质疑策略也就成了空中楼阁了。
实现阅读过程中的批判、反思和调控包括:
(1)学生个体单独完成,即自我思考:我的理解最正确吗?还有没有不同的见解或更有说服力的答案?能不能换个角度或方法想想、做做?等等。以此调整,深化阅读活动。
(2)教师的点拨和调节,应努力启发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过程进行梳理和反思,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自我批判、反思和调控中逐渐深入、逐步全面。
(四)运用监控理解阅读策略促进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监控理解是指对阅读全过程的一种调整和自我评价,其功能不仅是为了阅读理解的完成,而且也是为了监测其完成的过程和效果。它既是作为特定领域的知识而存在,又作为工具而发挥作用。监控理解主要表现为:(1)阅读前,通过分析作品的特点、阅读要求、学习环境、确定恰当的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策略,使阅读活动能够顺利进行,这是成功阅读的前提。
(2)阅读中,随时检查是否理解所读文章内容,当理解出现困难时,及时调整阅读策略,改变注意水平和阅读速度,这是成功阅读的关键。(3)阅读后,评价阅读的理解程度,检验阅读的收获和成效,了解认知活动是否达到目的,这是阅读的信息反馈,使学生当阅读遇到障碍时,知道做什么和该怎么做。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有自己的创见,灵活运用多种阅读策略,定能在阅读实践中使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逐步形成和发展。
四、课题研究内容
(一)建立开放和谐的师生关系
经过三年零三个月的实践体验教学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彻底摆脱了“师道尊严”的心理,建立一种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大胆质疑,敢于辩论,敢于向老师挑战,敢于标新立异的学习氛围。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开放、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解放学生的心理压抑,使学生身心愉悦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
(二)培养小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品质
1、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实验班学生对上语文课,学习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77%的学生认为自己最喜欢上的是语文课。上语文课时,他们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两年里,几乎每个同学都阅读了课外书九十余本,多的则达到二、三百本以上,有的同学甚至已经能够读下无拼音的长篇儿童名著。他们不但喜欢读书,还喜欢自己动笔写话,平均每星期写一到二篇的随笔。
2、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
实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的学习负担真正得到减轻,不需要进行加班加点的补课,不需要让学生苦苦沉浮于题海。学生有更多的活动、交往的时间,不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
3、学习的能力得到发展。
通过实验,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参与,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能提出富有启发性的、新颖独特的问题。每一个学生基本都能够针对每一篇课文提出三至五个有质量的问题,有的甚至更多。带着问题一起学习解决,主动查阅资料,已经成了一种学习习惯。
4、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他们在课堂中有较强的表现自我的意识,敢想敢说敢问。他们敢于随时大胆地提出问题,敢于独立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敢于指出书本和老师的错误,敢于对他人的发言作评价和补充。他们经常为一个问题展开争论,在争论中产生智慧的火花。
应该说,学习方式的改变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提高。师生关系的改变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难了。教学形式的改变,使学生学会与人沟通,合作意识明显增强。思维灵活,创新意识逐步增强。主动获取知识,收集资料的能力提高了。
5、学生真正拥有“学习自主权”。
“学贵自求得之”,“开放以学生的需要为动因”。通过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评读自悟—自赏自悟”,营造了学生“自主学习”场,展示了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并运用异质学习小组的整体觉知,同质学习小组的重点突破和课堂学习大组的深究赏析,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更为深刻。带领学生积极参加语文教学活动,提高教材的“开放度”,从而实现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实现阅读教学中完整人格的教育,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1)学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一是独立人格的空间,每个在课堂中有人格独立性的一席之地。二是独立思维的空间。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会独立思维。三是独立活动的空间。每位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都在活动中有一块属于他的天地。
(2)学生多一个选择的机会。学生可以在开放的语文课堂中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索,从而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获得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3)学生有一个展现的机会。学生在得到展现的满足中,认识自我,规范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自我,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表现为参与量的递进,参与难度的递进,参与主动性的递进,自我评价能力的递进,在开放的语文教学中尽情展现个性、能力以及学业成果。
(三)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
1、破除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建立教育民主化思想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师生形成平等的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交往形式,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得到充分的保护。
2、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使他们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人格和创新性思维,合作思维和社会交往能力的一代新人。
3、变更以知识为本的教育观念,树立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思想。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生活经验,在教学中采用开放式的教学从而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4、改变以传授和灌输为主要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参与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由自在、丰富多彩而又充满挑战性的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
5、培养出了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基本教育方法,具备教科研能力的青年教师。这些新型的教师从教学过程中体会到教学的快乐,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与学生共同实现发展。
第四篇:小学语文中段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策略的研究报告
《小学语文中段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夏邑县李集镇中心小学
课题组
2017年5月至今,在县教研员的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校对课题《小学语文中段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展开专门研究和 探索,现将这一年来取得的一些成果报告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标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预习过程是教育培养学生自觉主动进行学习的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课前预习并未为教学很好的服务,农村学生因为多种原因课前预习做得更差。在调查和教学实践中了解到,老师布置课前预习后,学生对此并不重视,认为反正老师上课还要讲,预习不预习关系不大,有的甚至认为课前预习是在浪费时间。有的学生则无所适从,充其量只是读一遍课文,读第二遍课文就没有兴趣;或者教师提出一个要求,学生就读一遍课文,不提要求就不知道读的目标,更没有读的方法,学得被动,读得无力、无味。有的则虽说课文读了四、五遍,可在课堂上读课文仍读不通顺,抄写生字时仍错误百出。预习效果不佳,还会养成做事草率的坏习惯。可以说不会预习的人就是不会学习的人,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会学习的人,将会成为新一代的文盲。那么教师的正确引导,对学生的有效预习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作为教师,应该从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学生会受益终身。
多年来,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一直困扰着本校的许多语文老师,常见到语文老师上课文第一课时时,要么大发雷霆,要么无奈摇头,只因为我们的学生课前预习不充分,没办法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只能停下来,用课堂上宝贵的时间来补偿学生欠下的预习债。而这样一来,能用两课时上完的课,我们就要花上三课时甚至更多时间。有的教师为了能够两课时上完一课,上第一课时时,不管学生预习如何,硬是硬着头皮上,结果课堂上出现了许多夹生现象,要么学生课文读得结结巴巴,要么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这样的课堂效率怎么能高。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课题小组便有了《小学语文中段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策略的研究》的提出。
二、核心概念界定
1.课前预习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预先自学将要学习的功课。
2.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策略是指教师在预习内容、预习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细致地指导,使学生掌握有效的方法,提高自学能力。3.小学语文中段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策略的研究就是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运用教育调查,行动研究的方法深入了解“小学语文中段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方法及培养策略。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表明,对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研究已经有许多年了,而且触及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研究非常多。《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也强调要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关课前预习的研究虽然多,但比较散,没有形成一整套课前预习的有效指导方法。我们的研究意义在于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有效指导,使学生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从而提高自学能力。争取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引领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自学能力。
2.通过研究,努力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激发学生主动预习的动机,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提高自主学习、主动预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效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3.通过研究,使教师在预习方法、预习内容、预习作业的设计等方面有所突破。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特别是在学法指导方面的能力,并不断总结,不断实践,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4.通过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研究的能力。课题的实施会促使教师深入学习理论,以研促教、以研助学,教、学、研相互融合,在实践中成长,提升教师教学研究的能力。
5.力求构建不同学段、不同课型课前预习的可行性强的操作样式。
(二)研究内容:
1.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情况的调查。
2.小学语文教师课前预习指导情况的调查。
3.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效率不高的原因调查与分析。
4.不断完善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策略与并付诸实践。
5.结合语文课文教学案例,让学生真正掌握预习的方法。
6.提出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策略。
五、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调查教师对学生课前预习的认识及学生课前预习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对课前预习的态度、兴趣、预习的方法、效果等,以便及时全面发现问题,更好地进行研究。
2.文献资料法:学习有关预习的相关理论和有关预习的研究情况,了解预习的意义,并对有关研究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的研究水平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提高。
3.行动研究法:通过行动研究,发现每个阶段出现的问题,结合理论提出具体改进措施,再实践、反思,并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反馈的信息,最后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形成经验材料。
4.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把不同的预习作业设计在教学中不断尝试、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找到策略。结合相关理论对预习作业设计与评价中出现的问题或案例,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形成具体的资料。
六、研究过程。(一)加强理论学习。
为了明确研究方向,在实施研究方案前,我针对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学习关于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有关理论,研读了《陶行知文集》《叶圣陶教育文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型》《语文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的反思,理论修养有了明显的提高,为后续研究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进行现状调查。
研究前,我主要采用教师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来了解学情,对学生的有关学习习惯进行调查分析,以此来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确定课题开展研究的起点。从调查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轻视预习,他们在思想上对“课前预习”缺乏足够的认识,大多数学生认为预习作业并不是作业,不用管,反正老师到时候会讲的。或者认为预习就是读读课文,再了解一下生字的偏旁、部首就行了。此外,一部分家长因为自身工作繁忙疏于监督,另一部分家长没有充分意识到预习习惯的培养对学生语文能力形成的重要作用,于是放学后只要没有书面作业学生就万事大吉,要么自由玩乐,要么用预习时间去上其他的课外辅导班。
(三)培养 “习惯意识”。
意识是先导,只有学生意识到预习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才能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为此,为采取了三个步骤:一是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和产生自愿练习的意向;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过程;二是创设按规定的方式一贯行为的条件,其中包括集体的监督,尽可能地不给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三是使学生了解行为的结果和练习的进步情况,及时给予强化。
(四)利用 “课堂阵地”。
课堂教学应致力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创设积极、主动的情境氛围,强调良好学习态度和习惯的养成。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重视把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贯穿于教学始终。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既经历了听、说、读、写的训练,也在精神领域上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影响。语文课堂不但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也成为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培养良好语文预习习惯的阵地。
(五)重视适度评价。
运用课堂教学多元评价理论,反馈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如果评价得适时适度,可以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既可以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从评价中获得“我能行,我可以成功”的情绪体验,又可以通过评价,在和谐的氛围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努力,完善自我。在评价中,我注意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时刻在关注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他们的进步是教师感到最愉快的事情。贯穿了教师关爱的评价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愉快的感觉。这样,学生才能始终保持持续发展的势头。
七、研究成果。
(一)教师成长:
之前我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虽然很重视,但是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研究,所以效果上没有得更好的体现。通过此次研究,我逐步梳理出清晰的预习指导方法,开始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有效深入的预习指导。
(二)学生发展:
进行小课题研究后,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及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形成。①逐步培养学生由不敢提问、不懂提问转化为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善于提问的良好学习氛围。②学生养成了预习、复习、再做作业的习惯,我在布置语文作业时每天晚上都有这三大环节要求。③语文学习习惯除了听、说、读、写的习惯外,还涵括自主学习习惯、合作学习习惯、勤于思考等习惯,体现在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对学生训练有素,学生讨论有板有眼,提出意见振振有词,令许多高年级的学生都自愧不如。④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促进了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实现认知与情感,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统一,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再把学习看成负担。
八、研究反思。经过近一年的研究,个人课题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培养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在实验过程中我也遇到这样一些问题。一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与否怎样进行界定与评价?二是自身的理论水平还需要专家的引领和帮助。为此,除了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要求和训练,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增强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外,我还需要博览群书,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使自己的课题研究能力得到提升,从而更好地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第五篇: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几点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几点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评价的能力。小学作文教学的方向是“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可见习作是多么的重要。但经过我对4—5年级的学生进行关于习作的问卷调查,了解到:只有约18%的学生喜欢习作,40%的学生对习作感觉一般,42%的学生不喜欢习作。由于习作教学的内容和操作很难形成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序列、体系,教师和学生都感到不知从何提高,一直处于“游击”或应付的状态之中;学生“急于求成”;教师习作教学“有量无序”、“临时抱佛脚”或放任自流,学生升学需要与作文实际需要产生矛盾。
通过对调查结果分析,找到了“病根”:
(1)不细心观察生活,培养观察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2)没有丰富的语言储备,缺少基本的表达方法;
(3)习作内容、形式等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习作,就是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就是心灵自由自在的飞翔!让作文多一些童趣、童心、童真,少一些虚假的庄严与崇高。然而传统的习作教学,始把学生放到被动的地位:不需要学生提出什么,只需要他们说明什么;不需要学生创造什么,只需要他们证明什么„„因此,只有通过教师创造性地教,引发学生创造性地学,才能促进学生乐于在习作中记录下自己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下面我想谈谈自己在习作教学中的一点想法。
策略一:要消除学生对习作“恐惧症”
现在有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拿到作文题目无从下手,面露愁色。其实习作并不难,只要你把做过的、看见的、听到的写下来,让人看明白就行了。“习作”,是为了能在生活中轻松自如地表达内心、与他人交流,是为了掌握一项日常生活所需要的重要本领,它是生活的一部分。这一理念从作文的本质出发,避免了教师用“写作”的标准来衡量学生习作,避免了用太多的条条框框去约束学生习作;让他们能在习作中自然倾吐,乐于表达。因此,有利于消除学生习作“恐惧症”。策略二:要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我们要认识到城乡结合部孩子学前生活的优势。孩子们普遍没有受到正规的学前教育,几乎都是纯自然的自由空间,只有父母亲情的呵护,缺少人为束缚限制他们的思维。山川、野兽、百鸟、虫蛇„„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农家生活都是孩子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习作素材。但是他们没有留心观察,对那些人、事、物只看了那么
一、两眼,甚至不去理会,就随随便便放过去了。正像五彩斑斓的世界在盲人眼中是一团漆黑一样,生活再多姿多彩,不用眼睛去看,不用心去体会,怎能感受到它的美好?“生活化”习作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手触摸、用耳朵听、用口交谈、用大脑思考,同时还要积极参与生活,体验生活的滋味。要打破学科界限、课内外界限、时空界限、现实和幻想界限,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可谓是“无拘无束”的。这样的习作,相信学生
都想张开自己理想的翅膀,在天空自由驰骋,遨游天际。
策略三:要激发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读书交流活动、编辑作文集、出版班级学习板报„„也可以是班级和学校开展的各种文体活动,只要是学生乐于参加的活动,我们都应该经常开展,积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二是校外活动。广阔的天地是农村孩子们的乐园,也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写作素材。教师应结合农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可以就近组织参观、游览、春游、野炊等活动,让孩子们亲身实践,亲身体会。如利用城乡结合部特有资源,让他们到田野里参加劳动,还可以让学生观察一种禽畜、植物或一处景物,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写作素材。
总之,在我全身心地投入到习作教学研究中的时候,我深深地感到习作教学的深远与厚重,让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习作,学会习作是习作教研的最终目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大家共同探讨习作教学之路,使之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