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在中重度培智生语文教学生活化探索中的几点思考论文
发表在《语文周报》小学教师版CN13-0702/(F)第19期2012年5月9日
浅谈在中重度培智生语文教学生活化探索中的几点思考
泰兴市特殊教育学校
赵俊娟
关键词:中重度培智生
语文教学
生活化
摘要:中重度培智学生智力低下,造成他们有意注意时间短,缺乏学习兴趣,而只有生动的、有趣的、贴近生活的,具有一定吸引力的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才能激发出中重度培智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在中重度培智学校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才能使培智学校语文教学变得生动,具有吸引力。我们可以创造这样一种教育,就是让每个中重度培智生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基本上达到独立或半独立的生活。
曾看到美国教育家华特的一句话:“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读来意味深长,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而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中重度智障儿童的特殊性更需要生活化的语文课堂。为此,在教学时,我们更注重学生与实际生活的适应能力的培养。多年来,我所工作的学校一直以“让每一位残疾学生有尊严地生活”为教学理念,在近四年的培智语文教学中,我在实施培智语文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思考。
一、选择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
1、选择生活素材组织对话训练,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
我们的学生由于智力较差,所以理解力、语言能力都不是很好。为了使他们以后能走入社会,学会与人交流,我们必须选择生活素材组织对话,对学生进行训练。“告诉别人自己住在哪里,怎样买东西,怎样问好,怎样问路等”都是我们平时训练的重点,学会了这些,中重度培智儿童才有可能走进社会。
2、选择自理生活必须的技能组织教学。
例如:我曾经在教学生学会认读“衣服、拉链、纽扣”这几个词语,会说“我会(扣纽扣)。”这个句子后,还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来教学生穿衣服、扣纽扣、拉拉链。虽然这似乎不是语文教学内容,但是会读这几个词语,会说这个句子,对智障儿童来说没有一点用处,真正学会这几样技能才是有用的,也是家长最希望看到的。省特教专家一直提醒我们,特殊教育的学科界限不能分得太开,对学生有用的要及时教,不能觉得这是劳动技能课的重点,就放弃眼前的好机会,等到劳动技能课的时候再去教,要抓住每一次机会,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在生活态的环境下进行语文教学
选择了贴近生活、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掌握这些内容?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在生活环境中进行教学
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中重度培智生的思维比较直观,对他们来说,来自生活的可以直接感知的知识往往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内容,让中重度智障儿童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是再好不过的方法了。比如说:人人都要上厕所,公共厕所有男女之分。我们班上的学生知道男同学上男厕所,女同学上女厕所,可是分不清男女厕所,有时会发生走错厕所的尴尬事。在具体教学时,我就带着学生来到厕所,让学生先看图标,门上有穿着裙子人像的图标,那个厕所就是女厕所,门上是穿裤子人像的图标的,那个厕所就是男厕所,知道男女厕所,就让学生看厕所牌子上的字:男厕所、女厕所。重点认识“男”“女”,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认识了字:“男、女”,以后在其他地方上厕所,碰到不同的图标,只要认识男、女,就可以避免走错厕所。
(二)模拟生活场景
比如说:教学红绿灯的时候,因为学生的特殊性,考虑到安全性,一开始我把十字路口的场景搬到了教室里。用彩色卡纸制作了红绿灯,用白粉笔画了斑马线。让学生认识了红绿灯、斑马线,知道了红灯停、绿灯行,过马路,行人要走斑马线等规则。模拟行走后,我再把学生带到了十字路口,让学生看清楚红绿灯,在斑马线上过马路。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增强了交通法规意识和安全意识,为以后独立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三)利用多媒体再现生活场景
有些教学内容,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教学内容变成形象的直观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特殊的交通工具》中,我用课件展示出了警车、救火车和急救车,并播放了这三种车子的声音,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了这三种车有什么用途。鲜亮的图画,形象的动画,逼真的声音,都强烈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四)利用角色游戏演出生活场景
角色游戏可以把学生引入生活情境中,在游戏中进行实践练习,在游戏中学习怎样与人交往,提高智障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还是在教学《特殊的交通工具》中,学生认识了警车、救火车和急救车,知道了这三种车子的用途,在这样的基础上,我让让学生演一演遇到失窃的时候应该打哪个电话号码?让学生表演一下邻居家烟囱里冒烟了应该怎么做?遇到有人需要急救的时候应该打哪个电话?这样的活动,可以使学生认识各种紧急电话的号码,同时还学会了在紧急情况下如何处理问题。整个过程中,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黯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斗争着要演一演。又如学习“打电话”、“对不起、没关系”等教学内容,通过让学生扮演相应的角色,练习使用礼貌用语。所以,通过角色游戏,可以增长学生知识,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中重度培智语文教学只有生活化,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为将来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打好基础。
第二篇:培智学校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
《培智学校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
——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出发点,使得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逐步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规律和思想方法,尤其是对于培智学校的学生来说,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更是重中之重,下面我主要针对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生活化教学中强调数学教学是一种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智障儿童作为特殊儿童中的一类,他们的心理发育迟缓,智力低下,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很差,对于这些智障的学生来说,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形象化就显的尤为重要。下面谈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
一、创设生活化场景,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实际,将书本知识融入生活,对教材合理的选择加工改造。例如在进行“数的认识”的教学中,将教室布置成生日会,与小伙伴分享蛋糕的时刻,然后拿出事先准备的假“蛋糕”道具(实质可以以海绵或其他代替)在切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在情景中轻松找到数学素材,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认识了“数字”,真切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也同时体会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
二、设计生活化的语言,选择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智障儿童的数学逻辑思维较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景,创设实际操作的情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和积极的思维。我认为需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生活化的教学语言
2、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手段(分层教学,个别辅导,因材施教,教具辅助,复杂到简单化,无声变有声,游戏化)
三、创造生活实践机会,使数学应用生活化。
智障儿童接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来能够适应社会,自食其力,而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走出教室。课后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运用数学知识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去分析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数学应用生活化。如学习了“数字的认识”后,可以让学生数一数教室里有多少张桌子,多少扇窗子;学习了“时”“分”后,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写一写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表,算一算自己一天的在校时间;学习了 “三角形”以后,可以让学生找一找教室里的三角形,动手做一个三角形;比一比身高,称一称体重等等。
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设计,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体现了符合智障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方式,发展了学生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每个学 生都得到了充分而全面的发展。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的必要途径。
第三篇:培智语文生活化教学反思
培智语文生活化教学反思
时间:2012-12-14 08:49:00 | 来源: | 作者: admin | 浏览次数:671次 智障生认知能力上的局限性(记忆力低下、想象力差、形象思维占优势而抽象思维显得较弱),致使他们在学习中不能将所学的各学科知识及时的理解、吸收,融合成系统;这种过分强调学科的逻辑体系而忽视智障学生最根本的学习特点的课程教学,必然违反他们的认知规律,阻碍智障生的学习发展。在培智学校中应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学科界限,加强课程内容与现实和学生经验的联系,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
智障儿童除了认知上的缺陷,部分的智障儿童小肌肉群的发展较弱,因此,在社会生活中碰到一些需要精细动作才能完成的事情就显得相对困难了些。而本课《洗上衣》里浸泡、搓洗、晾晒这样的社会行为的锻炼不但让有助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同样取得了较好的效应。智障儿童个体之间由于缺陷程度的不同,在接受事物能力方面也不尽相同,且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教学时,我们把班里的孩子按智残程度不同分为A.B.C三类,像刷牙、洗脸这样简单的生活习惯大部分智障孩子通过训练师完全可以做到的。但像修剪指甲这样的精细任务却不是每个智障孩子都可以做到的,为此,根据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他们通过一定的努力便可达成的目标,不但有助于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信,也能使不同学生的个性得到较好的发展。
第四篇:培智低年级语文教学生活化之我见
培智低年级语文教学生活化之我见
摘要:低年级智障学生都是智力和认知水平处于中、重度的孩子,他们的身心都有着不同程度的障碍。这样的现状,最需要解决的是让学生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树立自信心,使他们能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做一个生活可以自理,并自立的人。因此,让语文教学生活化尤为重要,语文教学生活化可以让这些孩子学有所得,学有所乐。笔者认为,培智语文教学只有生活化,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为将来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打好基础。
随着随班就读的稳步开展,如今我们学校低年级智障学生都是智力和认知水平处于中、重度的孩子,他们的身心都有着不同程度的障碍。我所教的是培智二年级,在我班有的学生不会写字,有的没有言语能力,有的很自卑,不会主动与人交流,有的自理能力较差,不会自己吃饭,不会穿鞋穿袜等等。这样的现状,我认为最需要解决的是让学生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树立自信心,使他们能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做一个生活可以自理,并自立的人。因此,让语文教学生活化尤为重要,语文教学生活化可以让这些孩子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如何使语文教学生活化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选择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
1993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全日制培智学校教材编委会编著的全日制培智学校语文一至九年级教科书,从轻度弱智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出发,参考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编写,它很难适应中、重度弱智学生,同时在内容上与现在的生活实际存在差距。所以我们选择了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实用语文教材,这套教材适合中度智障孩子,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仍需要我们教师对教材进行取舍整合,选择贴近生活、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内容。比如说第二册的第四课《上厕所》和第三册的第11课《文明用厕》,我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就进行了整合,让学生认识了厕所,也知道了不能随地大小便。具体如何操作,我觉得还是要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和认知水平而定。
二、在生活态的环境下进行语文教学
选择了贴近生活、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掌握这些内容?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生活环境中进行教学
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智障孩子的思维比较直观,对他们来说,来自生活的可以直接感知的知识往往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内容,让智障儿童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是再好不过的方法了。比如说:人人都要上厕所,公共厕所有男女之分。我们班上的学生知道男同学上男厕所,女同学上女厕所,可是分不清男女厕所,有时会发生走错厕所的尴尬事。在具体教学时,我就带着学生来到厕所,让学生先看图标,门上有穿着裙子人像的图标,那个厕所就是女厕所,门上是穿裤子人像的图标的,那个厕所就是男厕所,知道男女厕所,就让学生看厕所牌子上的字:男厕所、女厕所。重点认识“男”“女”,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认识了字:“男、女”,以后在其他地方上厕所,碰到不同的图标,只要认识男、女,就可以避免走错厕所。
在语文教学中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本着让“语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的宗旨,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学习,可以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二)模拟生活场景
比如说:教学红绿灯的时候,因为学生的特殊性,考虑到安全性,一开始我把十字路口的场景搬到了教室里。用彩色卡纸制作了红绿灯,用白粉笔画了斑马线。让学生认识了红绿灯、斑马线,知道了红灯停、绿灯行,过马路,行人要走斑马线等规则。模拟行走后,我再把学生带到了十字路口,让学生看清楚红绿灯,在斑马线上过马路。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增强了交通法规意识和安全意识,为以后独立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三)利用多媒体再现生活场景
有些教学内容,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教学内容变成形象的直观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特殊的交通工具》中,我用课件展示出了警车、救火车和急救车,并播放了这三种车子的声音,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了这三种车有什么用途。鲜亮的图画,形象的动画,逼真的声音,都强烈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四)利用角色游戏演出生活场景
角色游戏可以把学生引入生活情境中,在游戏中进行实践练习,在游戏中学习怎样与人交往,提高智障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还是在教学《特殊的交通工具》中,学生认识了警车、救火车和急救车,知道了这三种车子的用途,在这样的基础上,我让让学生演一演遇到失窃的时候应该打哪个电话号码?让学生表演一下邻居家烟囱里冒烟了应该怎么做?遇到有人需要急救的时候应该打哪个电话?这样的活动,可以使学生认识各种紧急电话的号码,同时还学会了在紧急情况下如何处理问题。整个过程中,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黯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斗争着要演一演。又如学习“打电话”、“对不起、没关系”等教学内容,通过让学生扮演相应的角色,练习使用礼貌用语。所以,通过角色游戏,可以增长学生知识,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三、学习内容在生活中得到体验和运用
学到的东西学以致用,这对学生而言,是最直接的肯定,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会感到无比快乐和兴奋!通过运用知识,学生能更牢固地掌握这些语文知识,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比如说:清明节的时候,带学生步行去烈士陵园扫墓,学生都知道排队靠右走,走到红绿灯路口的时候,我们班学生会叽叽喳喳地告诉我:老师,红灯停,绿灯行,现在是红灯,不能走!学生会主动的等红灯过去才通过马路!经过一个公共厕所的时候,有同学要上厕所,我就说:老师看不清楚,哪个是男厕所,哪个是女厕所啊?学生就很认真地看厕所上的牌子,然后告诉我那个是男厕,那个是女厕。看到他们一脸兴奋的样子,我也为他们能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而感到高兴。
语文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培智语文教学只有生活化,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为将来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打好基础。
第五篇:培智学校语文教学生活化1
[;;ppppp;p 培智学校语文教学生活化
旺苍县特殊教育学校
辜忠国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题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而在以上也提过目前我们江苏徐州的培智学校教材一直不能很好的让学生学会知识,也就是课本知识过难,同时脱离实际,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就更难理解课本上的知识。这就要我们将语文教学回归到生活中去。因为生活中都是学生每天要接触的东西,只讲给学生听不如让学生亲眼看到并融入进去。我们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智障儿童,还有一部分是自闭症儿童。让他们学课本知识显然是不适合,对于儿童天性就是会玩,玩就是他们的生活一部分,那么我校利用教育厅为我校配备的启智博士让学生在玩的同时学会比如什么是大,什么是小,什么是长,什么是短。这样的概念。还有部分轻度弱智的学生我们使用教材。然而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来源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于生活的外延相等,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以课堂为起点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于生活的沟通,让学生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更好的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学中我校做到以下几点:
观察生活
虽然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毕竟我校学生不同于普小的学生,他们往往又是熟视无睹或只之甚少的,我们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他们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比如《红绿灯》这一课,课文让学生认识交通灯和人行横道。我们的任课老师则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路口去观察交通灯和人行横道,让学生观察红灯亮时车子和行人是怎样的,绿灯亮时又是怎样的。这样使学生在观察生活中学习语文。从而使他们更能认识和理解这些生活中的交通设施的用途。
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实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同样还是《红绿灯》这一课,在学生掌握的交通灯什么灯亮时该走还是停、人行横道应该怎么过以后,让学生演习过马路。这样学生真正的学会了怎样过马路,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加深学生学习的内容并亲身体验学习的知识,掌握生活的技能,给予学生最好的锻炼。
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有意识的创设思维情景,把课文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以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感悟,加深感受。我校设的烹饪课就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自去体会做菜,做饭。这样使语文贴近生活。
二、生活中孕育着教学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校寻找语文于生活的相结合点,如我校开设的烹饪课程。单纯的让学生学习要热爱劳动的精神或是单用课本知识向学生讲述蔬菜、水果的名称、样子这样学生很难真正的学会、理解,甚至运用。开设这个课程真
正的让学生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既能很好的了解蔬菜、水果的样子而且也让学生掌握了一种生活技能。同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这样做到了理论于实践相结合这一点,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让生活成为了学生的学习教材。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世界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所以我校的这个课程真正的把语文教育与生活结合了起来。摆脱了让学生人格分裂成两个世界的现象。
在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所以我校做到以下几点:
1、让学生联系学校的生活学习语文
在每周一升旗仪式中,其中国旗下讲话这一项我们让学生自己上前进行国旗下的讲话,将语文课程中的说话这一项充分发挥,还有将语文课程中的常识课程所学到的要做勇敢的孩子这项精神进行以此对学生的考验。我们学校有很多住校生,对于住校生让他们自己穿衣服,动手叠被子,自己吃饭等。让他们将语文融入生活中,切实的掌握。
2、让学生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我校联系学生的家长,让家长也积极配合学校工作,让学生在放假期间在家长陪同下学习买菜,如果有家长带学生外出游玩的让学生学会并实践尊老爱幼。如在公车上给老年人让位,扶老年人过马路等,并在放假返回后要求家长向老师讲述孩子在放假期间都做了些什么。同时在课堂上再让学生讲。这样把语文书本上的一些难以理解的大道理实践到生活中去。
对于我们培智学校,学生学习的能力较低,单一的一本课本是无法让学生掌握知识,即使是非常简单的知识。然而语文这门学科的重要性也就相对突出了,生活的技能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才是最重要的,随之语文这门学科也于生活自然的联系到了一起。在我们住宿学校的生活中处处可见到语文知识,同时让学生无时不学习语文知识。这样让学生理解生硬的课本知识并且时时组学习、巩固着语文知识。
正常人要过生活而培智学校的学生也要过生活,要过生活就离不开语文。所以生活包括了语文,语文反映了生活。在这个注重教育的年代,我们特小将更加注重语文的学习,在生活中学语文,将学到的语文知识用到生活中,让学生掌握生活的技能,有生存的能力,培智的学生不同于普小的学生。我们学校的学生要学习的是生存,语文的重要性也就相对凸显出来,那么学习语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可以生活,生存,那么我们自然要将教学回归到生活,学生在生活中利用语文知识,这样才能融入这个社会中不会成为社会的累赘,才能让社会更好的发展。可以看出这是以小见大。社会的发展靠这些祖国的新生花朵,无论是普小还是特小,将语文教育生活化都是必不可少的。现在我们很多学校已经在实施这种教学方法了,对于我校有很多地方做的还是不足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实施这样的教学方法,作为我们教师将总结经验改进语文教学生活化不足的地方。把这种教学方法尽量的完善,让孩子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