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做好群众工作,化解群众之间的矛盾
如何做好群众工作,化解群众之间的矛盾
经历过春、夏、秋、冬四季,一年就这样匆匆而过,2012年11月17日,我以一名大学生村官的身份来到凌源市庙东村居委会任书记助理一职,转眼过了近一年,亦有些收获,现对关于如何做好群众工作,化解群众之间的矛盾发表下自己的浅见。
一、解决农村矛盾纠纷必须树立新思维。
树立新思维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前提,我们必须改变重堵轻疏,压制和牺牲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作法。要从公共政策的公平、正义角度来解决农村长期积累的问题。树立政府为全民公器的观念,真正落实我国公民依照宪法和现行法律应该享有的公民权利。求“化解”而不求“破解”,求“对话”而不求“对抗”。
二、做好群众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我国正处于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农村矛盾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普遍表现为权力之争、利益纠纷;突出表现为村级组织乱批乱占耕地、不公开、不透明、不公平、腐败等问题;集中表现为干群矛盾;“触点”多、“燃点”低,如果处置不当可能积累激化。“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这些思想是华夏历史长河的智慧结晶,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知灼见,也是我们党一贯的政治主张和执政理念的渊源。2013年4月,由于电线改网,位于我村内的多处电线杆需要重新树立,这样就涉及到多家村民的占地问题,其中我村二组的两户村民王某和孙某,因为电线杆占地的问题导致纠纷找到村委会解决,王某认为电线杆应该埋在临近孙某家的墙外,而孙某认为这样的办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孙某家有重型汽车,如若将电线杆树立在他家院外位置回影响车辆的进出,据此问题争执不下,最终村委会找出折中方案,在不影响电力网络以及二人利益的情况下建起电力杆,才将事情解决。作为一个基层干部我们要解民之忧,才能使基层的战斗堡垒更坚固。
三、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2012年2月,我们在我村一组马家走访,他家唯一的奢侈品是旧式21英寸电视还是民政局几年前的帮扶的,土坑上有几床破不保暖的被子。马家的女儿是捡来的,但是智力不健全,生活不能自理,马家夫妇,妻子略有智障,丈夫也有残疾,全家3口人只能靠四亩半农地相依为命。虽然马家入了低保还是解决不了生存问题,在他家我们仅看到了少量白面、小米和一些玉米。走访团几个人看了、听了不由一阵心酸,眼泪湿润了眼框。当前农村一些因病、因老、因残、因智导致贫困的农户,仍在贫困线下挣扎,房不避风、衣不保暖、食不果腹、冷无暖取、病无钱看、老无人养。我们没有理由不以正确的世界观立身,以正确的权力观用权、以正确的事业观做事。权力在手就意味着责任在身,权力是责任不是组织对个人的补偿,权力是义务不是捞取好处的资本,权力是重担不是安逸享乐的温床。我们要时时处处、切切实实关心群众生活,紧抓民生之本、解决民生之急、排除民生之忧,努力使农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四、建立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进一步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深入开展领导接访和干部下访回访工作。完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建立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为主,仲裁调解、行业调解、民间调解等为补充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把矛盾控制在源头、纠纷化解在基层、问题解决在一线。坚决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
五、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不断提高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认真落实宪政体制下的公民权利,切实保障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努力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和公信力;创建“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村民代表会议为权力中枢,村民委员会为执行机构”的村民自治体制,并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环节上创新, 探索出一条强化乡村治权,促进基层官民良性互动机制,实现党的领导、村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村的有机统一;构建信访新模式,用民主的理念、服务的方式,通过平等对话、亲切沟通、民主协商来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要善于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信得过的方式处理问题,做到说服而不压服,换位思考而不居高临下,体谅包容而不斥责训示。要善为小事、乐做小事,在做小事中锤炼政治品质,在做小事中拉近群众的距离。把做信访工作作为了解社情民意的“必修课”、培养锻炼工作能力的“实践课”。
六、深入基层转变作风是化解矛盾纠纷的前提。见困难就缩,见问题就推,见矛盾就躲,对群众的诉求敷衍了事,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久拖不决,不谋事、不作为、不尽责,是存在的普遍现象。这次“带案下访”能够在短时间内解决大量陈年旧账,化解矛盾纠纷,就是因为王琦书记的严格要求和以身作则,带领全体参战队员,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以实干求实效的结果。我们要把上门走访、深入田间地头、蹲点体验生活、与基层群众结对子等方式作为常态,统一思想、增进感情、凝聚力量,在全区形成上下同心、率先发展的浓厚氛围。
第二篇:如何做好群众工作,化解群众之间的矛盾
如何做好群众工作,化解群众之间的矛盾 经历过春、夏、秋、冬四季,一年就这样匆匆而过,2012年11月17日,我以一名大学生村官的身份来到凌源市庙东村居委会任书记助理一职,转眼过了近一年,亦有些收获,现对关于如何做好群众工作,化解群众之间的矛盾发表下自己的浅见。
一、解决农村矛盾纠纷必须树立新思维。
树立新思维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前提,我们必须改变重堵轻疏,压制和牺牲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作法。要从公共政策的公平、正义角度来解决农村长期积累的问题。树立政府为全民公器的观念,真正落实我国公民依照宪法和现行法律应该享有的公民权利。求“化解”而不求“破解”,求“对话”而不求“对抗”。
二、做好群众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我国正处于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农村矛盾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普遍表现为权力之争、利益纠纷;突出表现为村级组织乱批乱占耕地、不公开、不透明、不公平、腐败等问题;集中表现为干群矛盾;“触点”多、“燃点”低,如果处置不当可能积累激化。“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这些思想是华夏历史长河的智慧结晶,是经过
实践检验的真知灼见,也是我们党一贯的政治主张和执政理念的渊源。2013年4月,由于电线改网,位于我村内的多处电线杆需要重新树立,这样就涉及到多家村民的占地问题,其中我村二组的两户村民王某和孙某,因为电线杆占地的问题导致纠纷找到村委会解决,王某认为电线杆应该埋在临近孙某家的墙外,而孙某认为这样的办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孙某家有重型汽车,如若将电线杆树立在他家院外位置回影响车辆的进出,据此问题争执不下,最终村委会找出折中方案,在不影响电力网络以及二人利益的情况下建起电力杆,才将事情解决。作为一个基层干部我们要解民之忧,才能使基层的战斗堡垒更坚固。
三、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2012年2月,我们在我村一组马家走访,他家唯一的奢侈品是旧式21英寸电视还是民政局几年前的帮扶的,土坑上有几床破不保暖的被子。马家的女儿是捡来的,但是智力不健全,生活不能自理,马家夫妇,妻子略有智障,丈夫也有残疾,全家3口人只能靠四亩半农地相依为命。虽然马家入了低保还是解决不了生存问题,在他家我们仅看到了少量白面、小米和一些玉米。走访团几个人看了、听了不由一阵心酸,眼泪湿润了眼框。当前农村一些因病、因老、因残、因智导致贫困的农户,仍在贫困线下挣扎,房不避风、衣不保
暖、食不果腹、冷无暖取、病无钱看、老无人养。我们没有理由不以正确的世界观立身,以正确的权力观用权、以正确的事业观做事。权力在手就意味着责任在身,权力是责任不是组织对个人的补偿,权力是义务不是捞取好处的资本,权力是重担不是安逸享乐的温床。我们要时时处处、切切实实关心群众生活,紧抓民生之本、解决民生之急、排除民生之忧,努力使农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四、建立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进一步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深入开展领导接访和干部下访回访工作。完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建立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为主,仲裁调解、行业调解、民间调解等为补充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把矛盾控制在源头、纠纷化解在基层、问题解决在一线。坚决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
五、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不断提高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认真落实宪政体制下的公民权利,切实保障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努力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和公信力;创建“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村民代表会议为权
力中枢,村民委员会为执行机构”的村民自治体制,并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环节上创新, 探索出一条强化乡村治权,促进基层官民良性互动机制,实现党的领导、村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村的有机统一;构建信访新模式,用民主的理念、服务的方式,通过平等对话、亲切沟通、民主协商来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要善于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信得过的方式处理问题,做到说服而不压服,换位思考而不居高临下,体谅包容而不斥责训示。要善为小事、乐做小事,在做小事中锤炼政治品质,在做小事中拉近群众的距离。把做信访工作作为了解社情民意的“必修课”、培养锻炼工作能力的“实践课”。
六、深入基层转变作风是化解矛盾纠纷的前提。
见困难就缩,见问题就推,见矛盾就躲,对群众的诉求敷衍了事,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久拖不决,不谋事、不作为、不尽责,是存在的普遍现象。这次“带案下访”能够在短时间内解决大量陈年旧账,化解矛盾纠纷,就是因为王琦书记的严格要求和以身作则,带领全体参战队员,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以实干求实效的结果。我们要把上门走访、深入田间地头、蹲点体验生活、与基层群众结对子等方式作为常态,统一思想、增进感情、凝聚力量,在全区形成上下同心、率先发展的浓厚氛围。
第三篇:化解群众生育意愿与政策之间矛盾能力
张国印:对育龄妇女小组长化解群众生育意愿与政策之间矛盾能力的调查与思考
2006-06-12
计划生育工作之所以称为“天下第一难”,难就难在群众的生育意愿与国家制定的生育政策是相互矛盾的。从乡镇领导干部岗位到市人口计生局工作以后,本人一直在思考除各级人口计生工作者在抓好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同时,谁才是化解群众生育意愿与政策之间矛盾的关键角色,架起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桥梁关键人物。带着这个问题通过到乡镇、村调研,查阅资料、座谈讨论、个别访谈等形式,我感到村级育龄妇女小组长(以下简称小组长)才是化解群众生育意愿与政策之间矛盾关键角色。遵化市总人口是70万,其中已婚育龄妇女14万,从1990年起,按照上级每50-100名已婚育龄妇女配备一名小组长的要求,全市共选举产生了1959名小组长。小组长由育龄妇女自己选举产生,有威信,并长期生活在广大妇女中间,做起工作来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随着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的发展,形势的变化,在小组长作用发挥、管理等方面也有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现就农村育龄妇女小组长化解生育意愿与政策之间矛盾的能力现状调研情况,提出如下肤浅看法与各位同行共同探讨。
一、形势分析
(一)要想稳定低生育水平,必须不断提升农村育龄妇女小组长整体水平“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小组长是村级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基础,是村级自然区片的核心人物,小组长建设的整体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到村级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影响到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大局。只有配齐配强村级育龄妇女小组长,发挥第一道防线的作用,三十多年来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取得的成果才能得到巩固,整体工作水平才能逐步提高,才能经受起任何一次的考验。
(二)肩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托,对提升小组长整体水平提出了新要求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就遵化市而言,山区丘陵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68%,农村人口占80%以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关系着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党的十六大召开后,遵化市委结合实际提出了“团结拼搏,争行进位,努力走在唐山市最前列”的奋斗目标,全面实施“开放带动、科教兴遵、旅游突破、工业强市、龙企富民”发发展战略。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在河北全省进先进位次,城市品位在河北全省要争创一流,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覆盖在全市各个角落、生活在农民中间的小组长也将责无旁贷地担当起这一历史重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三)农村面临的新形势,迫切要求提升小组长整体水平受农村税费改革的影响,从2002年开始,市(县)、乡两级人口计生队伍精减人员一般在三分之一左右。与此同时,上级人口计生部门要求在农村普遍推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广大群众在节育措施方面可以知情选择。也就是说各级人口计生部门对已婚育龄妇女生育子女后不再搞一孩上环,两孩以上结扎的“一刀切”节育政策。已婚育龄妇女可以自己选择一种避孕措施。这一政策实施以后,我市有80%以上的两孩以上妇女不再做结扎手术,有20%以上的一孩妇女不愿采取上环措施。使用避孕药具的人员由2002年的2000人左右,增加到现在的12547人。使用避孕药具人员的增加,给控制人口增长、稳定低生育水平带来一定的影响。因为,避孕药具有它的不足之处,在人为的情况下它将失去节育避孕作用。而过去行之有效的结扎术、皮埋术和节育环等措施一旦落实,受人为的影响是有限制的。特别是在市(县)、乡两级专职干部减少的情况下,应该说小组长在控制农村人口增长工作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新的形势、新的任务迫切要求提升小组长整体水平。从2005年开始,省人口计生委要求乡级人口计生办在小组长管理工作中,全面推行“月报月训月发”工作制度。也就是每月第一个星期一各乡镇、街道人口计生办要组织全体小组长上站,汇报本组上月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情况,乡级人口计生办干部对她们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然后发放上月工资报酬。我市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推行这一制度,从目前情况看,效果很好。
二、存在问题 虽然小组长在我市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稳定低生育水平发挥了第一道防线的作用,但目前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强”村难管理的问题。近年来,一些经济强村在发展中由于缺乏必要的制约监督机制,重扶持、轻管理,使个别强村的两委班子成员在成绩面前变得昏昏然,作风霸道,私欲膨胀,群众对他们失去信任,导致富人超生、由富人超生变个别人抢生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弱”村不好管理的问题。部分村经济发展缓慢,集体经济实力不强,村党组织凝聚力、影响力弱,难以驾驭复杂局面,工作标准不高,发展劲头不足,致使个别群众外出经商时借机超政策外生育。三是“乱”管理不好的问题。少数村党组织处于瘫痪状态,干群关系紧张,家族、宗族势力活动频繁,各种派别间争斗不断,个别村正常工作无法开展,影响了农村大局稳定。个别人也就借机超政策外生育。四是能力“低”管理不到位的问题。部分村小组长由年龄偏高、文化素质偏低,缺乏在新形势下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能力,不善于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复杂矛盾,在新情况、新问题面前不知所措。
三、实践探索 实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特别是在已婚育龄妇女实行节育措施知情选择的今天,如果在农村没有一支防范政策外生育的队伍网络作保证,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将会出现反弹。因为,人类的生产在一家一户,“产品”出在每一天。只要已婚育龄夫妻有共同的意愿在任何一天都会孕育新的“产品”。作为主管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市(县)、乡两级部门,专职干部不可能每一天都深入到一家一户去做每一个的工作。这时小组长第一防线控制作用显得尤其重要。为稳定低生育水平,不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近年来我们遵化市在选拔任用小组长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实践探索。
(一)有条件地公开选拔聘用小组长。今年,在农村两委班子换届时,市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各乡镇党委政府在农村两委班子换届时注意选拔任用村组计生人员。要通过自愿报名、群众推荐、资格审查、业务考试和竞聘演讲等环节,公开竞争、择优录用小组长。在为每个行政村配备了一名计生专干的同时,每50-100名已婚育龄妇女配备一名小组长。目前,全市共有670名计生干和1959名小组长由市人口计生局发放了聘书,实现了“市聘、乡管、村用”。目前,村组人员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1016人,占总人数的50.86%,比实施“职业化管理”前提高了36%;平均年龄由46岁下降到38岁。
(二)下管一级对小组长进行全员培训。为加强小组长的能力建设,努力提高她们化解生育意愿与政策之间矛盾的能力,打造“和谐遵化”。今年市人口计生局根据农村换届选举后,60%以上的小组长进行调整的实际情况,抽调机关9名干部将省下发的小组长培训光盘内容整理成统一培训教材,在4月26日至5月7日,利用7天时间采取局领导分工包片,抽调机关5名业务骨干,分别由局长、副局带队,由各乡镇人口计生办负责组织小组长到乡镇人口学校的方法对25个乡镇的1959名小组长进行了人口形势、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工作标准和工作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培训。通过培训,不仅使小组长了解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知识,而且提高了她们化解生育意愿与政策之间矛盾的能力,增强了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信心。
(三)实行AB程序化管理服务,将化解能力寓管理服务之中。通过调研使我们感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要想化解群众的生育意愿与国家制定的生育政策是相互矛盾,走上群众满意,干部好做工作的良性循环轨道,必须将工作重心下移村组,改变过去乡、村两级干部说教式的工作方法,动员关心热爱人口计生工作的小组长来做育龄妇女自己的工作。根据已婚育龄妇女生育、节育规律和上级在计生管理与服务的要求,我们明确由小组长以入户宣传访视、工作记实的形式,对本组已婚育龄妇女分AB两类(重点和非重点)进行程序化管理服务。A类对象是新婚和有生育计划的已婚育龄妇女,主要开展五项程序管理服务,一是帮助制定家庭生育计划;二是宣传领证知识到家;三是孕情访视到人;四是关注母婴健康到户;五是知情选择服务到人。B类对象是已生育子女并落实节育措施的已婚育龄妇女,主要开展三项管理服务,一是宣传教育服务到家;二是生殖健康服务到人;三是综合服务到户。为使小组长明白具体的工作内容,承担起管理服务职责,我们将程序化管理服务内容设置成两种卡片和工作流程图,制成手册发给小组长,只要小组长将本组已婚育龄夫妻基本情况填写到卡片上,就可以按工作流程图的指引对她们开展程序化管理服务。这种管理服务方法不仅使村组人员及时掌握本村的新婚、怀孕、生育、节育情况,而且通过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拉近计生工作人员与育龄群众的距离,提高了化解群众的生育意愿与国家制定的生育政策是相互矛盾能力。
四、机制保证
(一)建立目标责任。近年来,我们在市委、市政府与各乡镇(街道)、市直各单位签订《人口与计划生育有限目标管理责任书》的基础上,各乡镇(街道)与各村(居委)、各乡镇(街道)计生办与各村(居委)计生委、各村(居委)计生委与育龄妇女小组长也分别签订《计划生育管理服务责任书》,从而在全市形成了贯通上下的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网、责任链。做到了层层有人抓,户户有人管。
(二)制定工作标准。我们要求小组长在平时的工作中做到以下两点:一是看住人,钉住事。看住人:就是要求小组长看住本组的已婚育龄妇女,要看住哪些生育旺盛、而没有采取长效节育措施的人。每月必须与她们见一次面。另外,就是要看住对我们计划生育工作有干扰的人。比如:个别医疗点进行胎儿性别鉴定,偷摘节育环等。钉住事:就是要紧紧围绕控制政策外生育的目标,搞好入户宣传教育工作。通过耐心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群众树立新型生育观念,引导她们自觉实行计划生育,落实节育措施。二是讲政策,办实事。讲政策:现在计划生育工作有法了,虽以我们要求小组长在平时的工作中必须依法去做计划生育各项工作,要将自己学到的政策知识运用到工作之中。办实事:就是要为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办实事、办好事,协助各级政府兑现奖励政策、兑现承诺。改变了过去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尽义务多,享受权利少的弊端。使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计划生育主人的地位得到维护,树立计划生育工作者的良好形象,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三)落实报酬。为调动小组长工作的积极性,从2005年,我市按照省和唐山市人口计生委的要求,将小组长的工资全部纳入市(县)财政,按人年均不低于360元的标准统筹到乡级财政。每月由乡镇人口计生办统一发放。两个街道办的小组长工资因城区计划生育管理难度大,小组长的工资每人每月100元。工资实行按绩付酬、奖优罚劣,与工作业绩挂钩的制度。原则上将个人工资总额的70%作为基本工资,按月发放;30%作为绩效工资,根据本人考核情况,年终一次性发放。作者:遵化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局长 张国印
第四篇:浅谈师生之间的矛盾与化解
浅谈师生之间的矛盾与化解
王文云
第一,视老师为朋友,宜坦诚,忌抵触。由于教师具有教育者与管理者的特殊地位,加之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发展期,所以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就特别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与警惕。学生对某位老师有了先入为主的看法,他就会不自觉地依照自己的看法,去“分析”老师的一切。如果某位学生对老师有意见,总会把不好的因素强往自己身上扯。比如:老师在课堂上向自己提问看成是想出自己的丑;老师叫自己更正作业看成是故意找自己的茬;老师对别的学生进行表扬,看成是含沙射影地批评自己。如果某位学生对老师有好感,在他的心中,就会发生根本的变化:老师对自己的提问是对自己的关心,叫自己更正作业是对自己的爱护,表扬别的学生,是对自己的激励。
由此看来,学生应学会正确处理与老师之间的关系,要把老师当成自己的朋友一样,去接近、去沟通、去信任,主动与老师交流思想,这样必然能和老师建立起融洽的人际关系。反之,如果人为地把自己放在老师的对立面,以老师抱有猜疑的态度与抵触的情绪,其师生关系一定会不断恶化,因此,把老师当朋友,这是防止师生之间产生矛盾冲突的首要条件。第二,把自己当老师,宜理解,忌激化。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上普遍具有这样一种心理特点:他们一方面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但又很少主动地去理解别人。在对待老师和家长方面,这一心理特点表现的尤为突出。笔者所述的这两位学生,在与数学老师发生冲突后都在我面前诉说老师的不是,我静静地听他们发泄一通,然后以一种平静地语气问他俩:“我承认你们的合理性,但你们站在老师的角度替老师想了吗?”二人顿时不做声了,头垂得低低的。我们的学生要学会理解他人,在处理师生关系问题上,则应该学会理解老师。具体做法是:进行角色置换,把自己当作老师,学会站在老师的立场上去分析问题。学生应该明白,老师全部的工作,就是培育学生,教师工作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国家、民族与人民把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努力培养成才,因而绝大多数老师所做的一切,无非是为了实现目标而采取的具体措施,这些做法有可能不是最好的,但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老师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和自己的学生过不去。当你对老师的某些做法一时不能接受时,不妨置换一下角色,从老师的工作性质、工作目标出发,来理解老师这样做的理由,这样许多矛盾便化解、消散了。第三,把自己当大人,宜理智,忌冲动。我们应当承认,在教师队伍中,确实有个别老师师德修养不高,他们不能够妥善地处理师生关系,因而导致了师生矛盾的产生与冲突的形成。加之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开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开始对师长表现出不驯服,因而会更加激化这些矛盾冲突,这种局面的出现,对师生双方,尤其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是极为有害的。
为避免这一局面的出现,除了班主任老师的正确指导之外,学生要学会理智处理这类矛盾的方法:一旦矛盾冲突已经形成,作为冲突的一方,可以把有关问题告诉自己的家长,或告诉自己信得过的老师,甚至直接向有关领导反映,以求得他们的指点、帮助与支持,从而通过正当的途径和方法来解决矛盾。千万不能自以为是地鲁莽行事,或和老师大闹一场,或以后处处找该老师的茬,或再也不听他的课,以致耽误自己的学业。这样的结果,会使自己失去别人的同情,更会使自己长期生活在紧张和苦恼之中不能自拔,最终受伤害的还是学生自己。
第五篇:新城派出所化解群众矛盾
新平县桂山派出所排查化解矛盾纠纷
新平县公安局桂山派出所以化解社会矛盾工作为中心,按照“早发现,早掌握、早报告”的工作原则,深入推进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努力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狠抓“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全力化解社会矛盾。要求每个民警每个月走访群众不少于10户,走访企业不少于1家,为民办实事、好事、解难事不少于3件;积极组织民警深入辖区倾听群众心声,了解群众疾苦,切实解决群众最为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深入基层开展“送法律”活动,加大对盗窃、诈骗、抢劫、抢夺等多发性侵财犯罪案件的防范知识宣传。同时,组织民警全力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努力实现案结事了。
抓住“三个重点”,开展排查。一是抓住矛盾纠纷多发、频发、易发的重点村庄、重点区域、重点单位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二是抓住“两劳”释放人员、违法劣迹人员、扬言报复社会人员、重点上访人员、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等重点人员的排查和管控;三是抓住可能引发治安案件、刑事案件、信访案件、群体性事件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
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全面落实民生措施。工作中重视“五小”工作,即调处“小纠纷”、速破“小案件”、治理“小隐患”、办妥“小事情”、改进“小毛病”,想尽一切办法为群众排忧解难;充分利用户籍窗口、社区警务室等工作平台,积极推行阳光服务、上门服务、弹性工作制和错时工作制,简化办事程序,提升办事效率,接受群众监督,运用各种方式融洽警民关系,使人民群众更加理解、支持派出所工作。
建立社会联动机制。主动加强与镇综治办、司法所、各村(居)民委员会、企事业单位等部门的协调配合,积极参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大调解”工作格局,实行隐患问题“联排”、矛盾纠纷“联调”,充分整合了各方资源,促进矛盾纠纷的及时、有效调处。
实施定期回访制,确保纠纷案结事了。为防止已调处的矛盾纠纷复发,组织民警按照“谁办理、谁负责”的原则,在每起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后,都要进行回访,以便掌握纠纷当事人对调解结果的满意率和认可程度,消除矛盾纠纷引发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