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化校本教研工作,打造科研型教师队伍
深化校本教研工作,打造科研型教师队伍
库伦旗扣河子镇中心校 教育发展到今天,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科学的方法探索教育规律,已经成为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新时期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自实施新课程以来,我校就非常重视校本教研工作。但因种种原因,我们曾经困或过,曾经迷茫过,但经过不懈的努力,如今已逐渐走向成熟。下面就我们做得比较成功的几个方面做以简单汇报。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加强业务培训。
为了让更多的教师尽快掌握现代教育理念,学校一直把强化教师的业务培训帮为重点工作来抓,在培训方式上,采取分级分层培训,全员参与的策略。既参加旗级以上的培训,又进行校本培训,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集体培训和教师自学相结合;听学术报告和分科活动相结合;学习外校、外地经验和学校交流活动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努力拓展培训渠道。多年来一直坚持每周一次的集体业务学习,由分管教研工作的领导确定学习内容(主要以新课改、教育专著以及课题研究为基本内容。)由每周二学生放学后集中全体任课教师进行学习,从而拓宽教师知识面,重新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2、开展大学习、大讨论活动 教学是一门艺术,它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那么简单,它还包括很多方面的辅助因素,如情感,态度,方法等等,基于此,我校决定开展全校范围内的大学习、大讨论活动。每学期由分管领导向大家推荐几本书,如《走进新课程》、《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魏书生的《教学工作漫谈》、万玮的《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等,以做到读书明智。到学期末撰写一篇高质量、具有真实性和应用性的论文上交教务处。并以每两周开展一次学习心得交流活动的形式监督教师的学习情况。
3、同伴互助,开展“一帮一活动”
为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我校实行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结队子活动,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导师”与青年教师结成对子,从备课、上课、说课、批改作业、辅导、论文等方面耐心指导,进行传、帮、带。并做好活动记录,教务处对每个活动小组进行跟踪督查,每学期末进行一次考核评比。
4、夯实教师基本功,开展“烛光杯”大赛
2006年7月我校成功开展了扣河子中心校首届“烛光杯”(2006)年度教师基本功大赛暨“教坛新秀”评选活动。这次活动规模比较大,符合条件的47名教师均参加了比赛,基本功大赛内容全面,展示了新课改理论与基础知识、计算机技能、教案、说课、评课、备课、课堂教学、课件制作与运用、课后反思、钢笔字等十个项目的基本功水平,从7 月1日召开的扣河子中心校首届“烛光杯”(2006)年度教师基本功大赛暨“教坛新秀”评选活动动员大会到活动结束共历时110天,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新课改理念下当代教师的风采,为我校青年教师提供了锻炼自己的广阔舞台。这次大赛激发了广大教师学习的热情,达到了“以赛代训”的目的;教师的综合能力和教学水平明显提高,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夯实了教研教改基础,有效地推动教研教改工作健康快速发展。在2007年5月举行的全旗中小学“撷英杯”教师基本功大赛中,我校参加大赛的9名教师全部获奖,获团体第一名。
接下来,我校又在2007年和2008年分别开展了第二届、第三届“烛光杯”教师基本功大赛。进一步推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加大常规教研活动,强化教师业务能力
1、实行公开通过课制度
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功,我校自2005年以来一直实行公开课通过制度。
每个教研组每周安排二至三节公开课,于每周五下午放学前由教研组长将下周要上的公开课课程名称、授课班级、授课时间、授课地点送报教务处。
在尽量尊重教师的授课意愿的同时,将公开课安排在与全校教师上课时间冲突较小的时间内,由教务处对教师所报课程进行协调安排,于每周一上午将本周公开课安排情况通知给全体教师。
每节公开课至少有三位领导班子成员参加听课,同教研组、同学科教师必须参加听课,其他教师在与正常工作不冲突的情况下也要尽量参加。听后及时反馈,形成意见,不能通过的公开课通知教师重新备课,另外安排时间二次听课,直至通过为止。此项制度的实行,极大地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改革研究,同时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达到了比学赶帮,共同提高的效果。
2、开展大型听课周专题活动,营造交流互动的校本教研氛围。为扎实推进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全面了解课堂教学信息,并努力营造教师之间的互帮互学的良好教研氛围,每学期我校都要开展一次听课周活动。学校成立以领导班子为主的领导小组,领导带头,全员参与。采取随堂听课,听常态课的形式,由听课小组人员决定上课教师及班级,随堂听课,不打招呼,领导班子成员全程参加听课活动,其他任课教师在没课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参加听课、评课活动。对于要求改进的教师要跟踪听课。听课周活动中重点加强对新教师的培养和对老教师的督促工作。要求每位教师都要精心准备好每堂课,给自己一点压力,也给自己一点自信,让自己每一次课堂教学中体会成功与进步。形成随和浓厚的互听互学的良好教学切磋氛围,提高自我的同时提升学校的教学品味。听课周活动打破往常的学科差异,不分年级、不分学科互相听课、评课、互相学习、真正进行学科大整合。听完课后上课教师要及时把教案、说课稿及反思送交教务处存档,所有参与人员都要写一份参加活动体会,上交教务处,听课周活动领导小组最后做活动总结。
听课周活动的开展,加强了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强化教学管理,促进校本教研工作。
为了促进校本教研工作的开展,学校从强化教学管理入手,要求教师参加校本教研和学校常规工作必须完成: ①按时参加教研组或课题组的校本教研活动,并把研究贯彻落实到课堂以及其它教育活动中。②每周提出一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一条教学建议,每周至少写一次教后反思记录。③每月向教研组提供一个典型案例,向备课组提供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④每学期至少上1节公开课。⑤每学期至少上交一篇研究性论文或经验总结。⑥每学期制做一份新课程测试试卷。⑦每学期至少听课30节以上。⑧自觉自学相关教育教学理论。
三、扎实开展小课题研究,提高教师教科研素质
校本教研是为了学校和教师的发展,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课堂教学实际问题为指向而开展的教学研究活动。它以学校教学实践问题的解决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导向,以基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为此,我校贯彻以校为本的研究策略,要求任课教师人人参与课题研究,围绕着我校正在进行的两项国家级课题,人人有自己的研究重点,在教师集体中形成一种研究氛围。在开学初制定本学期个人教研的研究重点,写一份研究计划,本学期至少写三篇研究心得,撰写两篇高质量的课题研究教案和一篇阶段研究报告。
在要求教师进行小课题研究时,我们提倡教师在选题上下功夫,选题应具体,注重针对性和操作性,不能贪大求全。避免课题研究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功利主义、重立项轻过程等弊端。在这一点上学校加强了对课题的统筹管理,并对所有课题进行有机整合,以中心课题为龙头带动其它课题全面展开,并通过认真的分析找到课题的连结点和贯通处,做到课题间“有机整合”,融会贯通,资源共享,相得益彰。
我校正在开展的重点课题有:《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指导》,《“十读十问”读书法》,《课堂中有效互动的实施》,《有效提问研究》,《合作学习策略研究》,《整理与复习研究》,《小学高年级英语语法教学策略》,《提高学生英语听力的方法与措施》,《关于在教学中对学困生辅导的设想》。
四、发现的问题
1、科研与教师素质之间的矛盾
(1)研究能力和研究方法不足成为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时最重要的制约因素,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成为当务之急。
(2)目前,农村小学缺编和教师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这也成了开展校本教研的一大障碍。
2、科研与教学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
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如何将教学和科研有机的整合,在有限的时间内利用校本教研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农村小学的迫切要求。校本教研要求研究内容的针对性和研究结果的实效性,需要那些从学校实际出发以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但目前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活动中,科研和教学的矛盾还普遍存在。校本教研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产物,其天地广阔,奥妙无穷,必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学校教育教学研究活动的主体,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
2009年8月
第二篇:凸显特色 深化校本教研
凸显特色 深化校本教研
——人民路小学校本教研工作介绍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欣喜地看到“校本教研”作为教育发展的助推器,加快了学校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但我们也发现其中不乏注重形式上的轰轰烈烈,急功近利的现象。课程改革固然离不开形式的变革,但更关键的还是内容,或者说是实质的变革。所以校本教研要去其“浮华”,求其“真淳”。
我校的校本教研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请看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个场景:彭伏元校长把一块写有思考题的小黑板一挂,老师们立刻围上来,争相抄题。然后,有的凝神思考,有的写写画画,有的交头接耳。接下来的几天,在课间的办公室里、上下班路上,饭桌前,围绕那几道思考题,老师们讨论、争辩……直到周四的教研活动,彭校长先请老师解答,大家各抒己见;在老师们充分发言的基础上,他再来解答,独到的解题思路令人顿悟。接着,老师提问,他答辩……
这种练习式的校本教研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教师,也使我校形成了扎实、朴实的教研之风。近年来,我校根据多年的教育积淀,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秉承求真务实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校本教研呈现开放化、多元化,形成了一些经验与成果,现汇报如下: 一、五大工作措施:
(一)理出一种思路,实现校本教研定位的准确化
校本教研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定位。那么,究竟何为“校本”,“校本”的内涵应是什么,值得我们作些冷静的思考。
国内被普遍认可的关于“校本”的含义包括3个方面:即“在学校中”、“基于学校”和“为了学校”。基于此,我们认为校本是一种权力,它赋予我们开发校本课程、实施校本管理、开展校本教研、组织校本培训的权利;校本也是一种责任,一种对学校、对教师、对学生的责任。因此我们不能为校本而“校本”,最关键的还是要解决好“本”的问题,这个本是什么?我们认为应以人为本、以文化为本、以实践为本,是一种生命的关怀、一种文化的构建,一种实践的智慧。
校本应“以人为本”——一种生命的关怀 校本教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师生发展,所以,校本教研要关注人的发展,而不是学校的“形象工程”;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但时下的校本似乎成为骨干们的专利,研讨、沙龙、论坛„„由少数精英霸权话语,难以唤起“沉默的大多数”。校本活动作为教师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只有充满生命关怀,使教师人人有话可说、有话想说,交流真意见、得到真启发,在表达中得到自我价值的提升、个性的张扬,研究就会成为一种快乐、一种创造,才有助于教师生命活力的激发、生命价值的彰显。
校本应“以文化为本”——一种文化的建构
学校之本其实是文化,只有追求高品质的学校文化,才能营造积极有效、富有生命活力的学校精神,这样的学校才是最具生命潜力和发展价值的学校。在校本教研成为时尚的今天,如果我们不用文化的观照来提升活动的品质,所谓校本活动只会是徒有其表、流于形式的平庸。只有将文化的特质和魅力注入校本活动,使校园形成浓郁的学术氛围、充溢浓浓的书香气息,平等的对话、激烈的争吵、昂扬的雄辩将成为校园里一道道美丽的文化风景。
校本应“以实践为本”——一种实践的智慧
教育具有实践本性,校本也就意味着以实践为本,并以此发展教师的实践智慧,提高教育实践水平。只有追寻实践智慧并使之成为教师的教育生活方式,才会实现校本真正意义上的价值。而目前的现状却是重理论轻实践:各类教研活动均以“课标”为指针,行动研究、实践价值遭到冷落。殊不知“课标”建立的基础是实践,只有充满智慧的实践解读,课程理念才会得到体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的自由发展才有保障。
因此,我们对校本教研的定位是: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特色,并整合校外资源,在充满生命关怀、充溢文化气息、洋溢实践智慧的教研中,实现校本教研由任务驱动状态内化为教师工作常态,并逐渐提升到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实现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学校整体可持续发展,并以此辐射、带动片区共同发展。
(二)完善两种建设,保障校本教研的持续化
校本教研是教研工作的理想境界,其终极目标是由对教师的职业要求转化为教师自己由内而外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改变的是教师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惯性思维模式,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制度建设和氛围的形成。
1、完善教研制度建设 校本教研是否行之有效的得以落实,重要的一条是要有规范的管理制度为其保驾护航。我们一是构建校本教研组织机构,成立校本教研领导小组,下设教导处、教研组、备课组,采用分级管理,并制定了相关职责,另外还成立了校本教研专家视导组,聘请校内、校外的专家为视导组成员。二是建立“例会制”:教研组活动例会制(每周一次)、校本教研领导小组例会制(每学期一次);三是建立一套与校本教研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制定了《教育教学考核细则》《教学教研成果奖励细则》;四是建立计算教师工作量制、档案管理制。
2、完善教研组组风建设
管是为了不管,制度的建立是为了形成一种风气。人小教师是一支颇具战斗力的高素质群体,所以,我们把校本教研深深扎根在教研组活动中,业务领导重心下移,自上而下地从主角走向配角,着力创造校本教研生长条件:给予一定的自主权,确保校本教研的时间,保障每个教师的话语权,创造说真话的环境,努力营造“奋发向上、团结和谐有凝聚力、敢干敢创有战斗力”的良好教研组风。
(三)搭建三个平台,促进教师成长的专业化
1、学习的平台
面对新形式下的教育,唯有不断学习,丰厚自我文化底蕴,把学习与研究结合起来,才能形成自己的真知灼见,顺应时代的发展。
(1)专家引领
一是请江兴代、高光煌、宋传庆、张启树等知名专家来校做学术报告;二是组织观看窦桂梅、吴宗宪等名师的精品课录象;三是聘请省特级教师、市名师、学科教研员何成法、李东林、陈俊、叶孟林、江兴玲等作为我校校本教研视导专家组成员,定期到我校进行课堂视导、深度对话。
(2)自主学习
每位教师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学习目标,从各种媒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为鼓励教师学习,学校每年拨一笔专项资金,由专人负责,给教师订阅教育教学报刊杂志;另一方面规定教师每学期完成五个“一”:看一部教育理论书、写一本学习笔记、出一份试卷、写一篇经验总结或论文、写一本教学札记,并纳入教师工作量考核中;三是教师根据读书情况,提出热点、难点问题,学校举办读书沙龙。
(3)同伴互助
学校为促进教师共同成长,实施了三项工程:一是 “青蓝互辅工程”,即名师带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带骨干教师、骨干教师带青年教师;二是“城乡帮扶工程”:开展送教下乡、“一托三”课改开放日活动,派业务校长、教师支教,培养乡村骨干教师,尽可能地给来校上挂的教师学习培训的机会,如上挂的陈秀骏老师参加全国“发展与创新”比赛,获得了微型讲座二等奖。三是创建网上BBS教育论坛,提供便捷、高效的学术交流平台。
(4)吸吐式培训
为吸纳教育教学新信息,加强交流,开阔教师视野,学校分批、分学科组织了教师赴外地观摩学习,再撰写考察报告,分学科汇报。
2、活动平台
为给教师提供锻炼、展示、提高的机会,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如教师基本功大赛、青年教师数学竞赛、教坛新秀评比、教学沙龙、教师论坛、教师博客评比、优质课大赛、教学能手评比等。由于每次活动都求真务实、公平公正,教师们在精彩纷呈的活动中争先恐后,在实践中发展、互动中提升,一大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3、科研平台
我们以课题研究为重要切入点和突破点,以科研带动教研,使研究内容具有科学性、方向性和针对性。如在全国小学语文“发展与创新”课题研究中,我们主要研究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省级课题“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生评价实施方案”中在评价上突破,大大改进了评价方式;市级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主要探究如何有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我校多年的传统是:领导少一分行政命令,多一分示范引领。所以领导始终作为教师的学习同伴、合作伙伴,和教师一起学习、一道参与活动,相互切磋、共同提高。民主宽松的环境使老师们敢想、敢说、敢干,个性鲜明;潜移默化的引领使老师们能想、能说、能干,形成了真淳浓郁的学术氛围。
(四)推行五种模式,促进课堂教学的精品化
学校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焦点问题:如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问题,规范制约与开放自主的均衡问题,预设与生成的协调处理问题等,探索先进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常态课堂教学向精品化发展。
1、立体化教学视导 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我们对教师进行了全方位的视导,不仅视导教师课堂教学,而且指导教师撰写教案、教学札记、教学案例与反思、评课等材料。据粗略统计,每,我校专家视导组成员中,听课最少的是90节,最多150余节。批阅、整理、修改教师教研材料达千余篇。
2、全员化公开教学
(1)人人献一课
学校自1999年就开展了“每人献一课”活动,即规定每位教师每学期都要开设至少一节校级或组内公开课。
(2)典型公开课
在保证人人参与基础上再重点锻造,组织安排教师分别承担不同类型、不同环境、不同任务背景下的各学科公开课任务:如课题展示课、新课改开放日公开课、送教下乡课、各类课堂教学大奖赛、研讨课。
(3)合作研讨课 我们关注教师的差异,让教师在互补共生中成长,在互动合作中共同发展,开展了合作公开课活动:一课多构(一位教师预设两种或多种方案后试教,大家比较研讨)——一课同上(组内同上一堂课,博采众长)——一课共磨(和群体对话,共磨精品)
3、开放式听评课
课程整合观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身在此山中”才“不识庐山真面目”,不囿于学科的局限,才能从宏观上把握课程。同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科间相互借鉴,校际资源共享,可以为教学注入新鲜血液。
(1)跨学科听评课 校内,我们提倡跨学科听评课,每年,每位教师听课均达30节以上,并大多附有“点评”,另外,对校级公开课,我们还开了综合点评会,集中组织点评。
(2)跨学校听评课 我们不仅请区内城区学校、还有长风乡、皖河乡的农村薄弱学校,而且区外的高琪、石化三小的骨干教师都参与其中。
(3)跨学段听评课 我们根据毕业生普遍反映刚入中学后不适应的情况,考虑起中小学的衔接问题。在2005年的课改开放日上,请市外国语学校的教师来听课,他们普遍反映受益匪浅,连外籍教师都踊跃参与了点评。
4、全程式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由经验型转变为研究型、专家型的必由之路。为使老师形成反思的习惯,提高反思的水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创新,我们采用专业指导、制度规定、榜样引领、成果展示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引导教师全程反思,课前带着问题和思考,课中注重反馈和调整,课后反思得失。一单元结束后,再进行一次集中反思,对这一单元的教学进行回顾,从中整理出一个典型案例,展开详尽的案例分析。自2003年我们推出吴彬彬老师的教学札记后,教师写反思已蔚然成风。2004年底,我们对教师的研究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编辑了三本书——《获奖论文集》、《优秀教案集》、《课改实践初探》,精选了教师近两年的获市级以上奖的论文 篇,区级以上公开课 篇,教学札记、案例与反思、家访札记 篇。这项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首肯,江兴代局长还欣然为三册书作了序,参加安徽省基教会的领导和专家们也给予了高度评价。接着,我校又率先开展了叙事研究,此项举措得到了《人民教育》的宣传推广。目前,教师已把反思当作工作常态,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并日益感到写得轻松,尤其是教师建立了个人博客后,博客反思更成为自觉行为。如余萍老师一个月内撰写的反思多达28 篇。
5.多元化教学研讨
为使课堂教学的研讨扎实有效,我们坚持四个原则:“人人参与、常态进行、就事论理、重在改进”,并且使形式多元化:有不分时间地点,不拘形式的“随机研讨”,有邀请专家、骨干教师把脉诊治的“会诊研讨”,有备课组提方案、教研组集中研究的分层研讨,还有对比研讨(对一课多构、一课同上、一课共磨的研讨)、网络研讨(我校每个办公室都配备了一台电脑,并上了宽带网,五十岁以上的教师都会用、乐用电脑)。
五、突出三个特色,促进学生发展的个性化
1、数奥特色
数学奥林匹克是我校的传统特色,我们秉承这一优良传统,自1978年至今,一直坚持做到五个“一”:每日一题(数学教师每天出一题数奥思考题,第二天课前三分中讲)、每周一训(每周进行一堂课的讲练)、每月一刊(每月由专人负责出一起“数学园地”,并计教师的工作量,学生做出后将答案投入“数学小博士”信箱中)、每期一评(每学期根据学生投递到信箱中的做题率和正确率评出“数学小博士”)、每年一赛(每年元旦前开展1—6年级“迎新春数学竞赛”)。
2、活动课程特色 为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我们在90年代就尝试着开设活动课程,根据教师的特长设置了面塑班、腰鼓班、科技班、美术班、舞蹈班、健美操班、器乐班等27个兴趣班,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报名,周四下午学生不带书包上学。经过多年的探索,各兴趣班已逐渐向正规课程转化,活动课程固定设在周一、周四下午第三节课,科技班还编写出了校本教材——《科普创新》,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中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3、传统文化特色
我校以《中华传统文化启蒙读本》为教材,开设校本课程,每周一上课,定期开展校本课程的研讨活动,同时以此为辐射,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多次举办经典文化诵读比赛、古诗词表演、经典文化知识问答、硬笔书法比赛、中国画画展、中国功夫比赛。二、四大工作成效:
(一)教育教学成效显著
卓有成效的校本教研使我校学生全面发展,涌现了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好少年。如左斌同学分别被授予全国好少年、全国十佳少先队员提名奖、安徽省十佳少先队员等多项殊荣。张艳婷同学获安徽省“宋庆龄基金会”奖、姚丹丹同学获省“江淮好少年”称号、笪然、张梦雪同学获市优秀少先队员光荣称号。
在各级各类的竞赛活动中,我校学生成绩骄人:全国华罗庚数学金牌赛、全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小学生数学报及安徽省数学竞赛中,我校学生成绩一直名列安庆市前茅。2005年的区数奥竞赛中,我校学生获奖率达到全区的一半以上,几乎包揽了满分奖和一等奖;在2004年的作文竞赛中获团体第一。
学生升入中学后,赢得了各中学的高度赞誉,普遍反映我校学生基础扎实、思维活跃、学习潜力大,每年的各初中新生摸底考试中,我校学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今年的七年级摸底考试又取得佳绩:
良好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广大家长的充分肯定,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在城市学校生源呈整体下降的趋势下,我校生源却逐年上升,班级数逐年增加,由2002年的24个教学班增加到现今的30个教学班。
(二)学校教师德艺双馨 由于举措有力,进一步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进入新世纪,教师中又产生了省特级教师1人、省优秀教师2人、省教坛新星2人、省“十五”发展创新工程先进个人1人、市教坛新星7人、市骨干教师2人、市十佳少先队辅导员1人、市师德标兵1人、市优秀教师3人、区学科带头人3人、区优秀教师8人、区师德标兵2人、区优秀班主任6人。2006年,胡静老师在全国课改研讨课中获一等奖,周静老师在市“教坛新青年”大赛中获特等奖,马俊老师在市“优质课比赛”中获一等奖。2006年11月,我校在迎江区首届“教师论坛”中获团体一等奖,2007年10月,又在迎江区“教师博客大赛”中夺得“十佳团队”称号。教师的数十篇教学论文被刊登在《小学语文教学》《小学教学设计》《小学教学参考》等全国核心刊物上,近百篇论文获全国、省、市级奖;多篇论文、教学案例、教学札记被收编于市、区级教育部门编辑的教学丛书上。一支师德高尚、师艺精湛的教师群体正出现在人们面前。
(三)教育科研厚积薄发
教师的研究水平在校本教研中逐年提高,教育科研厚积薄发。在各项国家、省、市级课题研究过程中,我校屡获佳级:2004年,在全国“注 提”实验中,我校的实验结题报告获得二等奖;在全国小学语文“发展与创新”课题研究中,我校教师获得评课一等奖、论坛一等奖、说课一等奖、微型讲座一等奖、课件制作一等奖,由于成绩显著,2005年,学校获“全国小学语文发展与创新课题标兵学校”。在省级课题“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生评价实施方案”,我校作为子课题组承担了开题和结题现场会的重要任务(此项课题研究成果获得全省一等奖)。
(四)特色教育成果凸显
我校特色教育声名远扬,不仅外省学校,更有日本、新加坡曾派考察团来我校参观学习。2007年8月,我校艺术团赴京参加全国青少年民乐大赛,一举夺得“月光奖”和“组织奖”两项大奖;田园同学设计的邮票《地球变年轻了》由国家邮政局发行。黄磊、许嫣然、张鸣媛同学表演的黄梅戏获省小梅花比赛银奖;在全国第四届青少年航模比赛中,凌子同学荣获东风带降火箭女子乙组第四名,创我省该项目的最好成绩。在安徽省“十运会”上,操峰同学获男子蛙泳全能比赛第二名,另在全国第二届少年儿童“科技之星”科普知识竞赛、省少儿游泳锦标赛、省少儿音乐舞蹈大赛、市校园歌手电视大奖赛、市学生电脑作品制作比赛、市少儿围棋比赛等活动中,我校学生均有上乘表现。
校本教研促进了教师、学生的发展,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近四年来,我校又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示范学校”、“全国‘注·提’实验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少年科学院会员学校”、“全国小学语文发展与创新课题实验标兵学校”。并接受了全国课外文体示范区创建工作、省基础教育会议来访工作、省现代教育技术装备验收工作、省级课题结题现场会工作等各项大型活动的检查、验收,获得了一致好评。2006年,我校经市教育局审核批准,成功申报了省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这是对学校教育形象的大力升华与再次刷新。本,我校派业务校长到长风乡最薄弱的临江小学挂职一年,使该校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同时,我校“一托三”帮扶了新建、高松、联兴三所农村学校,使这三所学校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三、三大发展目标:
一是培养一种精神:“奉献、求实、创新”的精神。奉献精神是我校教师的优良传统,也是教师应具的师德;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实;教育也是一种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
二是深化两项改革:深化教研模式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三是争取三个突破:(1)课堂教学的突破,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课堂教学和教师个性风格的特色课堂;(2)课题研究的突破,由学校集体研究课题的模式发展为教师个人课题。(3)校本教材的开发,组织并鼓励个人开发更多的校本教材。
我们深知,人小的发展壮大,凝聚着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对我们的关爱,饱含着人小人艰苦奋斗的心智与汗水。校本教研没有可资借鉴的模板,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在向校本教研登攀的进程中,每一个脚印都是弥足珍贵的,我们将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汇聚生命全部的激情与智慧,继续秉承多年的教育积淀,不断总结,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努力使人小在教育的百花园中成为一枝历久弥新、绚丽多彩的奇葩!执笔:安庆市人民路小学 胡静
2007年12月
第三篇:深化教学改革 夯实校本教研
深化教学改革
夯实校本教研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也注入了新的活力,整个农村的教育教学正经历着新的考验。我校进入课改五年来,也逐步地在改革中成长、在摸索中进步、在学习中升华、在反思中前行。同时,为了让每一位教师更快更好地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思路,适应新课程之下的教学,我校在上级部门和各级领导的指导与关怀下,在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的星光大道上,尝试性地开展了一些工作:
一、完善校本教研制度,提高校本教研实效
几年的校本教研工作使我们认识到若不加强对教研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教研工作将是随意而低效的,为此,学校成立了以黄红椿校长为组长、业务副校长黄泰文、刘尚星、教导处主任黎守亮、黄汉华、郭兰香为副组长、各教研组长为组员的教研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经常性地及时了解、反馈和解决教学教研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为教研组活动提供帮助。教研工作领导小组的成立,为我校教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上的保证。
必要的规章制度也是顺利开展教研工作的有力保证。我校在原有的基础上,还建立健全了有关教研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教师业绩考核评估制度”、“ 名师管理制度”、“关于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的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教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章可循,得到了制度上的保证。
二、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夯实教师课改理论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其实就意味着新一轮学习的开始,为了让每一位教师尽快进入角色,适应课改的要求,我校利用每周一教师例会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关于课改的纲领性文件,并要求每位教师认真学习学科课程标准。如:《基础课程改革纲要》,各学科的《课程标准》等。另外,学校为教师订阅了《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数学教师》等学术杂志。通过促进学习,使每位教师受到新的教育理念的熏陶,并在新的教育理念的引导下,让每一位教师都投入到课改中,用各自的实践去谱写课改之乐章,为使这项工作不形式,学校规定教师每学期撰写6000字的读书笔记和4000字左右的学习心得。并在学期末纳入到教师业务考核之中,切实用制度来保障了学习顺利进行。
三、聚集课堂展示课例,交流互动引发思考
(一)以教研活动为依托,推动校本教研进程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在多年的教学中,课例研究一直是我乡教师最受欢迎、最常用、最基本的校本教研方式,鉴于此,我们加大了课堂教学研究力度,开展了“六课”活动:
第一种推门课。就是不打招呼的课,这种听课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目的是对老师们的日常教学进行监督、监控、检查与指导,从而提高常态课的质量。
第二种示范课。让骨干教师和校级名师进行献课,从而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达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目的。每次活动邀请了县教研室苏立贞副主任和张宪伟、梁爱玲老师来校指导,全乡各完小没课的教师都上来观摩,聆听了领导和专家的指导。从而使其他老师的教学水平也有不同层次的提高
第三种评优课。在乡内开展优质课竞赛,这种赛课我们每学年都搞。上学期开展了全乡数学、语文优质课竞赛,本学期开展了品德与社会(生活)优质课竞赛。每次赛课都要求各完小派教师上来听课。以达到校内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第四种精品课。在优质课竞赛中获奖的优秀课我们再送教下完小。如去年下半年数学优质课竞赛中脱颖而出的黄红日老师的《可能性》一课,就分别送教到各完小,让完小老师接受了一次新课程教学的洗礼。
第五种研究课。每学期要求全体教师人人都上研究课,人人参与互动,从而研究、探索出学科教学的新模式。这也是我乡教研活动的一个特色,我们教师上研究课并不是单纯的公开课教学,而是采用“龙头领引式”教研模式,实施“同课异构”。我们的做法是在每学期初语、数教研组必须先做到“四定”,定课型、定课题、定内容、定时间。然后于每周的前一周执教教师先下达课题,组内其它教师针对该课题须在周三之前备好课;(这备好课不是教师逐篇照抄,而是教师自己结合一个环节、片段或者单纯的板书设计),于周三教研活动时间和执教教师共同讨论,形成最优化教案。再由每周的执教教师去上,课后及时展开交流活动。第六种复习课。每学期临近期末,我们都特别重视对复习课的研究,指派有经验的老师上复习课,大家进行观摩,从而探索有效的复习指导方法。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积极开展教学反思
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案例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由此说明,教师只能经过反思,使原生态的教学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原生态的教学经验才能升华,教师才能不断成长。基于这些认识,我乡特别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交流活动,注重将课例反思与周反思相结合、个体反思与群体反思相结合的形式。
全乡统一分两步棋走:
1、在每周一教师例会上,利用最传统的抽签形式,抽到哪个教师就哪个教师读教学反思,然后随机再抽取一个老师即兴点评。这种形式,为教师建立了一个展示、交流、互动、学习、研讨、提升的平台。
2、无论是中心小学,还是各村完小,走进教师的集体办公室,都能在最显眼处发现教师的教学反思展示栏,此举是给教师之间创设一个私下的学习、借鉴机会。
四、扎实开展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实施新课程,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在于教师。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因此,我校把培训工作放到课改工作的重要位置,贯穿于实验过程的始终,实行分层全员培训,促进教师观念和手段的更新。每学期开学初,将全校教师集中开展校本研究培训工作。上学期开展了《农村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困惑、对策与思考》、新教师培训《追寻沙漠之洲、成就好课之梦》、《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培养》、《立足课改、优化课堂》、《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主题式培训,本学期开展了《浅谈学生作业优化设计》、《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教学实施的两条新线索——预设与生成 对话式教育》等主题式培训。
五、规范校本课程实施,优化三级课程管理
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本着这样一个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发挥每一位孩子的特长,满足每一位孩子的需求,挖掘每一位教师的潜能。2004年我校自创自编了五本符合本校校情的校本课程《故事与儿歌》、《形体与礼仪》、《可爱的家乡》、《硬笔书法指导》、《生活与数学》,同时,学校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调控设置,优化使用。分别是一二年级使用《故事与儿歌》2课时,《形体与礼仪》2课时;三年级使用《可爱的家乡》1课时;四年级使用《硬笔书法指导》1课时,《可爱的家乡》1课时;五年级使用《生活与数学》1课时,六年级使用《生活与数学》1课时《硬笔书法指导》1课时。这五本课程开发使用到现在,已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课程体系,为我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习成绩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重视课题研究实效,激发教师科研热情 教师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是提高业务的研究能力,促进专业化发展的快速捷径。我校不断加大教师的课题研究力度,重视课题研究实效,既关注研究成果更重视研究过程。目前,我校共有省级课题2个,结项1个。
目前,我校正积极推广微型课题的研究和引进年级学科共同联合体式:
微型课题的研究,这是我们学校在开展课题研究的方面的一个新亮点,也是一个正在尝试、逐步探讨的新模式。微型课题研究起来很简单,它的选题源于教师教学中最细小的问题,如课堂提问、作业设计、例题选择、作文教学的探讨都可以研究,还可以是教学案例、教育故事、课堂教学实录、研究小报告等等。一学年,老师们研究的微型课题有13个。下一步,我们将加在推广微型课题研究的力度,并将成果物化。
年级学科共同联合体式:这是一种新型教研活动方式,以年级为单位,年级内全体教师共同参于研讨,解决年级组存在的教学问题,或以学科为单位,学科组教师进行研讨,时分时合,主题时而放大时而细化,比较灵活,并注重将每一阶段组内的问题汇总、提炼、整合、运用,以解决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七、发挥评估体系作用,推进教研纵深发展
1、将教师的教育成果物化、量化管理。如《教学案例集》《微型课题研究》不仅物化,同时与教师工作绩效挂钩。
2、我们把教师校本教研工作纳入教师成长档案、业绩考核、完小评估体系中,横向与纵向对比评价,以推进教研纵深发展。
以上是我校的校本教研工作内容,虽然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教研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的教研意识还有待加强,没有形成自主教研、自发的行为;部分工作还依靠逼着做;学校的教研工作长远计划和安排不够妥当,教研工作不够系统化。
但我们知道,校本教研工作中的问题即教研课题,无论现在亦或将来,我们都将始终本着“务本求实”思想,踏踏实实,走符合自己学校校情的教研教改之路。
第四篇:打造优秀教师队伍
打造优秀教师队伍,争创名牌特色学校——断江镇中心小学
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全面推动“星级师训”工程
在断江镇党委政府和教办的高度重视下,断江镇中心小学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精神为契机,以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素质为目标,开创性地在全校掀起了 “星级师训”工程。此项工程意在培养省、市、镇有重大影响的名牌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争做科学实践的排头兵。
断江镇中心小学制定了星级教师评定及考核方案,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明确了星级教师标准、具体实施措施、评定程序及相关奖励制度等,开始正式实施“星级师训工程”。一年来,断江镇中心小学紧紧围绕此方案开展各种探索和实践活动,在不断地总结反思的基础上又不断地完善方案,用来更好地指导“星级师训”工程的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内涵,促发展
善学、善研、善思是一个优秀教师群体必不可少的法宝。自“星级师训”工程实施以来,全体教师认真研读了诸如《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教师礼仪》、《凭什么让学生服你》、《给老师的100条新建议》、《细节决定成败》等大量教育教学著作。教师们通过大量的阅读,不仅提升了自身内涵,也提高了各自的教育教学水平。断江镇中心小学不仅书香四溢,而且墨迹成牍。教师们蕴珠吐玉,写出了大量高水平的读书心得体会和教育教学论文。多位星级教师的论文在市镇论文评比中获一、二等奖。
二、互研讨,共进步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优化课堂教学成为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听课、评课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研究方式。在星级教师培养工程的引领下,本学年,全校老师组建了星级梯队,以点带面并辐射开去。采用相互听课和评课的方式去深入了解和研究其他教师的长处,找准自身的不足,从而优化自己的教学、构建课改教学新课堂。
此外,学校还定期召开星级教师工作总结交流会,让每一位教师介绍近期教育教学的经验、心得和体会,并探讨解决存在的困惑。主要以集中学习和个人交流教学心得的形式进行。通过这样的交流会,每位老师在分享自己经验的同时也能共享到其他老师的经验,在不知不觉中共同成长和进步。
三、勤耕耘,结硕果
断江镇中心小学通过一年的努力,逐渐打造了很多在镇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教师,培养了一批批教坛新秀。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尽管硕果累累,但因“星级师训”工程尚处在探索阶段,许多工作还有待完善。对于如何进一步加强对星级教师的指导、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等问题,断江镇中心小学的领导表示,他们会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路上不断求索,力争打造出一支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优秀教师队伍,为实现断江镇中心小学成为名牌特色学校这一宏愿跨出坚实的一步。
第五篇:努力夯实校本研训 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努力夯实校本研训 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浅探校本研训的有效性
【内容摘要】教师素质的提高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只有教师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课程改革才能得以顺利实施。我们倡导的校本教研工作立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际,探索培训、教研、科研三位一体的研究机制,活化校本研训形式,诠释了“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实践反思”的实践策略,扎实促进教学实践素质的提升。
【关键字】校本研训 有效性 交流平台 科研多样化 教育叙事 反思以往的校本培训和教研活动,往往存在形式主义、内容窄化、经验主义、研教分离等不良倾向,成为了校本培训发展的“拦路虎”。如何有效开展校本研训?这是我们师训负责人经常思考的问题。于是,我们立足小学语文教研组的实际,进行为期一年来的研究。我们时刻注重对研训实效的追求,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在课堂,把更多的心志聚焦在课堂教学,把更多的关爱聚焦到教师教学实践素养的丰富与提升。
一、沙龙研讨,明晰活动主题
研究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学研究是以教学问题为起点的。校本研训也亦然。
我们定期召开教研沙龙,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在每学期开学初的语文校本教研沙龙上,我们针对我校教师课堂教学现状,主要分析目前我校学生语文学习和教师课堂教学上存在的问题,以沙龙的形式,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让大家在“品一品,尝一尝,聊一聊”中探讨课改中的“疑点”“难点”“热点”“焦点”,围绕这些“热点”话题,让教师们把实施新课改的体会说出来,把观点亮出来,把问题和困难抖出来。如“课堂上如何进行教学细节的预设?怎样对教材进行感性处理进行语文实践研究?表面自主、合作低效”等等。
在找准问题后,我们要求教师寻找形成问题的原因:这么多的问题,何以产生呢?我们进而去思考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大家认为是因为我们的教学中存在着过度开放、预设不足、理性处理、误解实践等弊端,应该在通过有效的教研把这些问题给以纠正和解决。如何有效解决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呢?有什么对策呢?大家集思广益,提出了在课堂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克服语文课中学生合作学习的低效性等策略。这么多的策略,如何概括、升华、提炼、形成一个有价值的教研主题呢?经大家共同研究,我们提出“优化课堂语文实践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研训主题,准备从“活化、优化、文化”的角度实现学生在课堂上语文实践的有效性,从而解决学生合作学习的低效、语文实践的加强等问题。
通过这种头脑风暴式的问题大讨论,努力让教师“把自己融进教学里去”,此时教师已经不是问题的旁观者、局外人,而是问题的参与者、当事人。扩大、丰富教师的信息量和各种认识,从而反思、提升自己的经验,借鉴、吸收他人的经验,提高业务水平。
同时校本研训的问题是教师“自己的问题”,而非“他人的问题”,是在自己教学中发生的“真实的问题”,而非“假想的问题”。最后提炼出的问题,又把教师个体发现和提出的问题转化为教师全体共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这样的过程使教师知道了“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做”,使教师增强了探索的意识和教育责任感,形成了“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校本教研定位,实现了“从随意走向问题”的校本教研指向,使教师的教学实践走向明晰。
二、加强理论指导,实行研训科研化。
新课程改革需要学习,需要对教育观念的储存与感悟,需要对教育思想的内化与深入。但现实中理论学习的形式往往是灌输式的、填鸭子似的、外化的。因此教师对课改理论的学习常常是抽象的,缺乏教师个人的生命体验;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常常游离于个体经验和人格修养之外;对教育思想的学习更缺乏与教学实际结合产生的真正实践力。为了克服这个弊端,我们尝试用“视频案例”的形式,使理论学习走向教师的思考,走向集体的对话,走向师生课堂,从而引领教学实践走向科学。
如我们集中教师观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教学视频案例,重点学习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点和教师即时评价语言的细节处理,大家边看边学习。在深入的讨论后,教研组长适时补充搜索的操作策略资料的学习,从理论的角度进行提升。然后再一次观看视频案例,这样针对性更强,我们注意到了更多有价值的细节。观看两次视频后,我们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想法:我们认为的好课并不是在课堂上“自由发挥”,并不主要依靠课堂机智,而是踏踏实实一点一滴,从学生的学习细节入手准备的,优秀教师重在以生为本的课堂预设。只要上出了这样的课,学生的语言素养就会有好的发展。
同时,我们坚持“以龙头课题引领学校整体发展”的学校发展理念,营造浓厚的学校教育科研氛围,制订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课题管理和奖励办法,有效地调动了教师主动参与教育、教学科研的积极性。教务处与教科室紧密合作,统筹安排,紧密结合课题,开展课题研究式研训。特别是我们的《小学生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文》课题在市立项后。在课题研究的第一阶段,教导处首先进行语文活动课(这是我们课题研究决定的重要课程)随堂听课活动,总结经验,推广交流,收集课题研究和校本教研的第一手资料。然后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有计划和目的地开展“学生诵读中华经典诗文”的课堂教学研究,达到了事倍功半的成效。
三、改革教研活动模式,实行教研多样化。
有了明确的问题和策略,根据不同的教材特点与活动主题,我们采取丰富的教研形式,上学期我们选择了同课异构、同课多轮、同主题多课、同课合作等形式展开校本教研。
同课异构:同一篇课文,基于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对文本侧重点的不同把握,对各班学生的不同学情,以及不同教师不同的教学风格,同一级段的几位教师同时构思同一篇课文,如上学期我们1——2年级的语文老师,围绕低段“古诗教学的课堂实践点”这一研究主题用,用不同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设计了《一去二三里》(一上教材),然后进行同一主题同一课文的说课,要求说课者既能围绕探讨的主题,又能体现自己的特色。最后综合教学优势,选取典型设计在课堂上进行实践。这样达到教师之间思维碰撞、教学展示、提升业务水平的目的。
同课多轮:在说课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老师们围绕主题在课堂上进行实践。这是为避免校本教研成为个别骨干教师或年轻教师的“专利”,更好促进交流互助而推行的,我们尝试让年级组内每一位教师都上同一篇课文,依次先后执教。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融合集体的力量进行再构思,紧紧围绕着预设――生成――实践――反思――研讨――再实践的螺旋式教学,以团体的方式改变教师转为封闭的学习与教学形式,真正形成教师之间的交往、互助、合作的文化氛围,不断提升教学智慧。如我校的五年级三位语文老师,她们是学校老、中、青年教师的代表。在为期一个月的研训活动中,她们都将《小珊迪》(第二课时)进行了深入地课堂实践研究,收到了良好的研讨效果。
同主题多课:即根据一个研究主题,然后每位教师根据这一主题自主选择不同的课文进行相关的学习与研究,再进行课堂教学展示,这样的方式最能体现教师们各自的个性特色和研究信息,各取所长。在近几个学期,我们还将校本教研的主题不断进行深化,如我们围绕“教学细节的处理”这一主题的研讨,分别在三个年级段的不同课型进行尝试,提升了老师们的细节处理能力。同时还在本学期将这一主题进行不断深化。
同课合作:我们经常要求教师在共同研究的基础上,每人上一教时,在同一个班中合作上完一篇课文。这样,教师对目标的把握、对文本的解读及教学的监控能力,就有了更高的研究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就能逐步提高了。
四、注重专业引领,实行专家引领制。
校本研训是在“本校”展开的,是围绕“本校”的事实和问题进行的,但它不完全局限于本校内的力量。恰恰相反,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校本研训不可或缺的因素。没有专业引领的研究活动,很难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或者事倍功半,甚至迷失方向。从这个角度说,专家的参与是校本教研持续性发展的关键。除了教师个人的学习钻研、培训外,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实施:
校内:开展新老教师传帮带活动,采用新老挂钩师徒结对的方式,充分发挥校内老教师、优秀教师、教坛新秀的作用,上汇报课、展示课、示范课,成立校语文学科指导组,实行“随堂听课制”。
校外: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一是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听课、听报告,尤其是青年教师;二是给青年教师搭建一个展示锻炼的舞台,让他们在一些研讨会上展露风采等。请进来,学校曾专门邀请市、区教研室的语文教研员和教坛新秀骨干教师来校进行指导,深入课堂听课,进行面对面地个别交流,有效地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成长。
五、撰写教学叙事,以反思促提升
教学叙事的研究方式和价值,对于教师成为反思型的实践家具有重大意义。这是因为教师是教学实践工作者,教师的教学生活,就是在学生中间亲历教学的人和事的具体情境。教师拥有最丰富的叙事材料,也正是这些叙事材料,帮助教师发展了专业能力,提升了教学水平,并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信仰和教学风格,充分展现了个体教学生命的靓丽和芬芳。我们提倡语文教师以教学叙事的形式加强对教学现实情境的反思,从中去领悟教学的应对策略和运作技巧。并且教科室还编辑了《教师课改反思集》,收集了老师们的优秀教学叙事。
实践证明,教学叙事最能帮助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的情境和经验作多角度、多层面、多方向的理性反思,从而切实改善自己的教学生活。这样的教学研究对教师来说也是最深入、最有效、最能深度唤醒教师的情感意识的。因为这样的研究方式使教育理论避免了面对教学实践的空泛和无奈,使教师更加敏感地面对每天发生在课堂上的行为,使教师的教学技艺、实践智慧走向成熟。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果每位老师都会用笃学实践来投入校本研训中,立足课堂,实践课堂教学改革,求得专业发展,最终会实现教育的终极目的:“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作者简介:于永林 男 35岁 肥城市王庄镇南尚小学教师 担任语文教学工作,对语文教学深入研究,颇有心得。
参考文献: 《校本教研与教师发展》
《新时期校本管理操作指导与案例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