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高年级阅读与习作相结合方法的研究》小课题总结韩凤美
《小学高年级阅读与习作相结合方法的研究》
——小课题阶段性总结
五年级组:韩凤美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阅读的目的是为了从文字中获取信息,也就是通过文本的学习来积蓄知识。作文的目的是为把获取到得信息记录并传播,从而叙事、言物抒发感情。但是受当今社会教育体制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对课外阅读不够重视,学习的功利性比较强,阅读只是单纯的为了应付文章后的几个问题。而写作文时缺乏了对阅读的积累,习作起来感觉没有内容可写,没有办法抒发自己情感的局面,阅读能力明显不足。
我通过两个多月对《小学高年级阅读与习作相结合方法的研究》专题的学习研究,其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与作文能力,使学生通过阅读中的学习、理解文本的内容,“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叶圣陶先生说得好:“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策略,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实现读写结合,关键在于深度挖掘教材,找准读写训练点,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拓展写的空间,让学生乐于动笔。何谓兴奋点?即文本中的描写动情处、词句优美处、生动有趣处、思维创新处。这些兴奋处可以成为读写训练点。简而言之,即:情动笔动——品美写美——妙趣横生——别出“新”裁。
在课题的引领下,我确定了“深度挖掘教材,找准训练点,在广泛的生活中进行有效地读写结合训练”这一研究主题。在探索与实践中,我总结出一些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课外的有效的读写结合策略,与大家共享,不足之处,欢迎指正。
策略1:读前先写,赏文作比。
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先把习作内容布置下去,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水平先试作。教师根据学生练笔完成情况,结合读写训练点,在阅读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语言文字,在切身的对比中感受作者语言的表现力。这样做既合理地使用了教材,又联系了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够科学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一种任务驱动下的读写结合。如在学习《鲸》之前,我先让同学们写有关动物的文章,然后进行对比。看看自己哪里写的好,哪里有缺陷。
策略2:课前读后感
读后感是读写结合的一种重要形式,但在平时教学中,运用得较保守。老师们总是把读后感变成课后感,老师进行全批详改。如此一来,对学生而言是个负担,他们不愿写;对老师批改而言也是—种负担。我们完全可以把写读后感更灵活地布置成课前预习作业,随意地让学生自由写感受和想法。老师用浏览的方式阅读,重在留意文中的“思”。写课前读后感,对于学生而言是以写促读,以读促写,真正把预习落到实处;对于教师亦有摸清学情,以学定教的帮助。这种策略适用于易使学生产生不同观点的文章,教师可以从多元观点的交织中导入新课,也可以让生成的矛盾思想贯穿教学过程,顺学而导,最后达成对文字本真的认识。比如在学习《长征》那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时,我让孩子们先根据自己看到的或者是听到的写出自己对长征的认识,对长征中人物的认识。
策略3:课中批注
这是读写结合最随意的形式,一边读一边在有所感有所想有所思之处做上批注,便于读完后整理自己的思路。这既是一种读书方式,也是—种学习工作的能力。此时读是在理解、比较、质疑、联想、创造中的读,是较高层次的读,批注则是充满思辨的写。每课我都让孩子们选自己感悟最深的来写,通过写来加深孩子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策略4:锤炼小标题
写提纲是本期的一个阅读训练要点,拟小标题也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语言实践活动——小标题既要紧扣课文内容,又要推敲用语的表现力。每个学生都期望自己拟的小标题被大家欣赏,所以在用字上煞费苦心,讨论时都据理力争,这种场面我们戏称为“竞标”。比如教学《慈母情深》时,大家争相用优美的标题展现,这样既完成了本课的教学,同时也告诉孩子们如何使用小标题来吸引读者的眼球。
策略5: 仿写 所谓仿写,就是作文者模仿某些范文的句式、立意、构思、结构或写法等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仿写有两个层次:
1、从仿起步——模仿阶段。比如在写动物时,让孩子们先仿写,理清该如何去写。
2、从仿到创——创新阶段。如果说低年级的模仿是读写结合的基点的话,那么,中高年级就应该把“创新”作为读写结合的支点。培养学生写作上的创造意识,是使读写结合从根本上得以实现和超越的一个转折点。读写结合的创造,主要是指内容的创造,就是鼓励学生在学习课文形式的基础上选择新颖的、独具特色的内容写,鼓励学生在写作内容上的求异思维,从而力求在写作训练中反映出学生的个性色彩和创造精神,也指形式上的创新。本册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创作形式,有推理故事、新闻写作、给学生建构了一个广泛的想象、练笔空间。
策略6:续写
课文中,有些句子后面留有空白,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填补,在后面续写,同时对学生的理解也是一个考察。如学《狼牙山五壮士》时除了课文上的片段以外,我让孩子们继续想还有什么感动的事例
策略7:改写
就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改变文章的体裁、结构或叙述方法等,充分发挥想象,对原文进行重组、加工的一种训练形式。可改写文体,改写往往要对教材进行假设变动,启发学生思维,使读写训练深刻化。策略8:扩写
可以扩写故事情节,也可以扩写某处一带而过的细节。比如在学习《古诗词三首》时,我让孩子们学写“文包诗”的写法。即知道了文章内容的意思,同时又锻炼了孩子们的写作能力。
策略9:缩写
对教材中篇幅较长的文章进行提炼,抓住主要内容缩写,利于加深理解,又提高了阅读速度和概括表达能力。
策略10:单元习作
单元习作是一个单元的大作文。教师通常是在习作之前为了习作而进行指导。为了加强读写结合的实效性,我们在单元的每一篇课文阅读教学中都要带着指导。有的课文在理解文题时,可以指导作文审题及自己拟题;有的课文在总结主要内容时,可以指导学生选材;有的课文在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时,可以指导学生学习抒发真情实感,有的文章词句优美,可以指导学生积累词语并学习遣词造句„„在单元作文时,教师只要带领学生把平时所学串成串,学生便会忆起所学写作知识并进一步熟悉,乃至运用。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比习作时教师一股脑倒给学生一系列方法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和认可,体现了平时教与学的积累。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我总结了一些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课型,写出来与大家共勉。策略11:下一步的打算 本学期我们的课题实施的最核心内容就是做好课堂练笔、作文的指导和习作策略的总结。首先要从挖掘每篇课文中写作方法,做好随堂练笔,并做好每课时的练笔小结,及时总结。其次,注重读书笔记,从阅读书籍的选取到读书笔记的记录的质量,老师都要把好关。在计划中,我们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建立 “采蜜集”,让他们积累格言、警句、成语、故事、典故、谚语、古诗、对联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段等,能力较强的学生还要写出自己的感悟、联想,并把积累起来知识进行不定时的强化和运用。如继续课前谈话3分钟,请几个学生把刚积累的优美词句,精彩片段,感悟、联想说一遍,表现好的可得到“读书小能手”的奖章;同时在班队课上,我们延续上学期以组为单位举行“课外知识大比拼”活动,学生们积极开动脑筋,个个跃跃欲试,讲出自己积累课外知识的同时,又收获了其他同学讲的自己不曾看过的知识,效果很好;相互传阅习作、互批互改。本学期我要将习作修改作为习作指导的重点,主要是通过传阅习作的方式开展,提高学生们的习作修改能力。
本学期末,期望通过课题实施,学生的习作能达到词语丰富、行文流畅并饱含真情实感和生活情趣。同时参与研究的老师们也能总结出自己得心应手的习作策略进行全校性地推广。
第二篇:柴艳《小学高段语文阅读与习作相结合的方法的研究》阶段总结
《小学高段语文阅读与习作相结合的方法的研究》小课题
--------阶段总结 五年级 柴艳
通过一年来对《小学高年级阅读与习作相结合方法的研究》小课题的学习研究,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与作文能力,使学生通过阅读中的学习、理解文本的内容,“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叶圣陶先生说得好:“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策略,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实现读写结合,关键在于深度挖掘教材,找准读写训练点,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拓展写的空间,让学生乐于动笔。
在小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做了不少的工作,总结如下:
1、立足课堂,进行小课题研究
我们坚持“从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从课题研究中解决问题”的原则,从薄弱环节着手,从常规课堂教学着手。每学期在年级组上集体备课研讨,发现问题,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共同进步。在教研组上师徒结对课,以点带面进行研讨。在学校组织的月活动时上达标课、示范课进行小课题研讨。
2、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文本内容指导学生练笔
我们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精品。在进行教学时,我们要时刻牢记写作方法的渗透。每讲一篇课文,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明确,本文写了什么内容,怎样写的,关键让学生学会怎样写的。围绕这个问题展开,学生就会顺藤摸瓜、一步步走进作者的部局谋篇中来。从结构到手法、到修辞,一点点,日积月累,学生就会从朦胧到清晰地感悟到写作原来就是这样写。每讲一篇文章,就让学生自己想一想,如果自己写,会怎样写。特别是讲读课文,这一点一定要做到位,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有效挖掘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写作。在学生读通、读透,有所感悟和体会的基础上,进行“写”的训练的迁移。由于是有所借鉴、有所感悟和体会,此时的学生对“作文”也能“夸夸其谈”,也能“下笔有神”,也能感受作文所带来的自信与快乐。
3、关注学生水平,精心设计训练形式(1)指导学生模仿课文片段进行练笔
积累材料是孩子们习作的第一步,在做好积累的同时就是仿写。因为只有通过习作,孩子们积累材料才能得到消化、吸收,同时在仿写的过程中孩子们的习作水平能得到提高。一年来我带领孩子们是这样做的:在教学中遇到一些描写精彩生动,或与学生写作结合紧密、有代表意义的结构段,尤其是课文的开头、结尾、人物肖像描写、心理刻画、对话方式、自然环境描写等精彩段落,都可以用来进行仿写。A、学习修辞手法例如:《中华少年》此文是一首诗歌,共七小节,诗歌语言凝练形象,结构完整紧凑,感情强烈,富有节奏美和韵律美。整首诗语言饱含着对祖国的无比热爱赞颂之情。我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会了本文对仗、排比的写作特色后,我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要求大家也用诗的形式赞美家乡,每个学生都从不同方面来写,结果虽没有豪言壮语出现,但至少让学生经历了创作诗的过程,有了写诗的体会,或快乐、或艰难,也是一种收获。B、学习描写方法例如:《山雨》一文中出现了几段精彩的描写下雨的场面,学习之后,布置学生仿写一段下雨的场景,能力强的自己写,能力差的根据老师提示写,如讲完《匆匆》一课之后,让孩子们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再写几句。学完了《北京的春节》之后,让孩子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然后再写下来。
C、扩写训练:课文中,有些段落叙述得比较简单,对于这样的段落,可以让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运用积累的知识进行加工,作适当的补充,使之成为内容充实,描写具体的段落。
D、续写训练:如学完《凡卡》之后进行了续写练习,续写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创造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2)指导学生模仿整篇课文进行练笔
教材中有许多具有特色的课文,值得一仿。模仿课文写作结构例如:本学期,我们仿写了《十六年前的回忆》这一课,主要学习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倒叙的写作方法。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好之后》这一课,主要学习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的写法。当然,像这样结构有特色的课文还有很多,作为教师都可布置学生练笔,丰富学生的写作经验。模仿课文主要描写手法例如:《负荆请罪》一文,它通过人物语言成功刻画了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蔺相如与知错就改的廉颇。老师在引导学生欣赏人物语言同时设计了这样的练笔:请仿照《负荆请罪》一文,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品质,写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例如:《汤姆、索亚历险记》一文,它的特色是把人物心理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互相结合。课后,有意识地布置这样的练笔:请运用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心理。如我今天真高兴,我今天很伤心,通过练习,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环境描写为烘托气氛、刻画人物心理服务。学完《桃花心木》之后,让孩子们学会运用借物育人的写法进行课内小练笔。总之,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是学生写作文很好的范文。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学以致用
定期举行讲故事比赛、背诵古诗文比赛、读书笔记展示、日记展览,习作比赛、好书推荐会、读书交流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阅读,使之成为一种乐趣,形成一种习惯。
5、走出课堂,拓展积累
知识向大海一样,是无穷无尽的。只靠积累课内的词句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在学生读课外书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进行研讨、探究、议论、评价,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类文章,抒发学习所得、所思等,并且开展相应的读书交流会,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思维和思想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具体是这样做的:
(1)课前交流读书心得。每天的语文课前留5分钟给学生交流的机会。向同学们交流自己前一天的读书心得。可以推荐自己所喜欢的一本书的主要内容,可以选自己喜欢的一段或几段读给大家听,可以对书中的某个方面作简单的评价,我们发现交流的同学准备得更充分了,提高了学生的读书兴趣,学生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读书兴趣。
(2)利用午读课和学生一起读书,让学生广泛阅读,积累好词佳句。
(3)举行了“快来读好书”班级读书会,让孩子们有机会在班上相互“推销”读过的书。
(4)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做好读书笔记。教给学生在平时读书时,遇到优美的词句,自己喜欢的文章或段落,把它们收集到自己的摘抄本上,坚持让学生写读书笔记,这样可以督促学生养成边读书边动笔边思考的好习惯。将读写有效的结合起来,逐步学生的写作提高。现在我们主要以教材为依托,课内外结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目前来看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得到了家长的肯定。
在这个阶段,我们取得的成效有:
(一)激发了学生的作文兴趣,学生乐于习作
学生怕作文,对作文不感兴趣,跟我们教师对作文的重视程度和引导方法有关。“小学高年级阅读与习作相结合方法的研究”这一课题将读与写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做到立足于“读”,着眼于“写”。为了将“写”的训练目标落实好,教师必须熟读课文,以独特的视角挖掘课文中有利于“写”的因素,并以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的方式组织阅读,久而久之,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也就养成了。
(二)挖掘教材,指导学生练笔的方法
1、模仿课文片段进行练笔的方法。
借助课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既降低了写作难度,又从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能收到较好的训练效果。在教学中遇到一些描写精彩生动,或与学生写作结合紧密、有代表意义的结构段,尤其是课文的开头、结尾、人物肖像描写、心理刻画、对话方式、自然环境描写等精彩段落,都可以用来进行仿写。课文中有许多精彩片段值得我们学习。
2、模仿整篇课文进行练笔的方法。
教材中有许多具有特色的课文,值得一仿。如:学习作者运用首尾呼应、倒叙的写法,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
(三)拓宽了学生的作文思路,学生掌握了组材的方法
以往写起作文,学生常常总会搜肠刮肚,总是“无话可写”。“小学高年级阅读与习作相结合方法的研究”这一课题注重以课文为凭借,以某一读写结合点为契机,先对学生进行“由此及彼”的模仿训练,再进行“举一反三”的拓展训练,学生的作文思路自然而然就宽了。只要给一个作文题目,学生的头脑就能快速运转,诸如“写什么”,“表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通过什么事来表现”,“我亲历的哪件事最典型,最有说服力”,“事件的哪个环节应该重点写”等问题一一闪现。通过仔细推敲,整个作文的框架就清楚,脉络就清晰。
(四)在课外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会了积累素材的方法
课外的读写结合。如果只凭课内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大量阅读的条件。
充分用好三个语文早读。这三个语文早读我是这样安排的:第一个早读课安排自由读课外书,读完后写一篇读写结合的日记。第二个早读是开火车朗读同步阅读,读完后可摘录好词佳句,也可以写感受或体会(这些在积累本上);第三个早读是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文章,读后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在一名学生读的时候,其他学生边听边在积累本上记录印象深刻的词、句,能记多少算多少。要求每个星期背诵自己喜欢的课外书上的一个好段,并给自己的好伙伴或给家长背诵或默写。这样做就是为习作奠定扎实的语汇。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反思和改进:
(一)本课题虽致力于“读”到“写”的拓展,致力于“创新”,但从第一阶段研究的方向与所取得的成果来看,未走出前人研究的模式,仍在寻找读写联结点上下功夫,在迁移训练的方法上打转,在原文的写作方法上机械的模仿。下一阶段将重心移到学生思维的拓展训练上,除低年级以好词佳句的积累和创造性模仿外,中高年级重拟题、立题、选材、谋篇上的训练,并要求通过一篇或数篇课本的学习、迁移训练,能得出一般的规律来。也就是尝试着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方面开展子课题研究,从“读”中找出“写”的带普遍性的规律。
(二)由于学生的语文基础与学习能力客观差异,无论在哪一个班级总存在着相应的且数量不在少数的“学困生”。“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是一个练习范围相对扩大的训练。而“学困生”在以往较为单一的阅读或作文教学中都存在学习困难,在这相对综合的读写结合训练中其学习困难可想而知。相反,学优生通过读的铺垫,写的延伸和写的反哺作用,其读写能力都有更大的进步。班级内的优差生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大。如何抓好“学困生”的辅导与转化是下一阶段的重点研究工作,尝试运用“分层教学”的策略,降低对“学困生”的要求,给予更多的关照和表现的机会,让每个层面的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三)我们的课题虽然经过了不少理论学习和研究探讨活动,但是总觉得缺少专家、学者高层次的指导和点拨。
今后,我们将加强理论学习,加大向专家、学者请教,向教科研工作卓有成效的兄弟学校讨教的力度。通过进一步探索与实践,寻求阅读教学中“读”与“写”的最佳结合点和最佳结合方式,努力实现读中悟写、读中导写的“有效”性。
第三篇:《小学习作课题研究与实践》实施方案
蕲春县张榜镇中心小学
《小学习作教学研究与实践》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大多数小学生怕写作文,教师也怕教作文。习作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题,长期以来困扰着小学语文教师,并制约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纵观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出现了一些总是不得不令人忧虑的现象。我校学生大部分是农村孩子,他们的生活面狭窄,体验不丰富,素材积累不充分。不留心观察生活,缺少从生活中摄取材料的能力。大部分小学生的作文形式化,比较空洞,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内容与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与创新意识。学生虚假作文,“造文”现象还较普遍。作文教学游离于生活,学生作文兴趣不高,作文缺乏真情实感,缺少灵性与创新。在实际教学中因为一些共性问题起步晚、坡度陡、不得法,使得一些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形式、轻内容,不注意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学生写作内容空泛,教师批改不得要领,学生无所适从。无法引领学生的语文兴趣。应当从什么地方切入,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帮助学生摆脱困境,爱上作文呢?根据小学生喜欢生活,喜欢玩的天性,我们想到了生活,提出以“生活”为载体、以“体验”为突破口、以“快乐写作”为主渠道的方法,尝试改进小学作文教学。因此,我们提出了《小学习作教学研
究与实践》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
1、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我校1--6年级的学生及相关语文教师。
2、作文教学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等综合能力的实践,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爱写作,从而提高语文教育教学的质量。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习作教学的价值:吐露真言、抒发真情。
2、习作教学的本质:返朴归真,生活本源。
3、习作教学的要求:乐于表达,快乐分享
四、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把《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习作的新要求与当前小学习作教学中存在的时弊密切结合,以学生和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放飞学生为突破口,以回归生活、自然为载体,以启发想象为催化剂,以阅读教学中有机渗透习作能力为切入点,让学生会写、爱写、敢写、有的写,写出自己的情,写出自己的爱,写出自己的观,写出自己的想。学会用眼睛和心灵去观察世界、认识世界、书写世界。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是首要目标。——达到“给动力”
2、解除学生的畏作心理,培养其关注生活、关爱生命的人文意
识,以及认真观察周边事物、勤于攫取生活、勤于思考各种现象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敢于、勤于、善于、乐于说真言、写实话、吐真情。
——实现“善学写”
3、培养学生会观察、会提问、会联想、会描写的写作能力,把内容写具体。
——达成“写具体”
4、激发学生深度创新、多角度思维、巧妙构思、谋篇布局。——力呈“巧构思”
5、体现生活,想表达;用心观察,会表达。——展现“会表达”
6.引导学生掌握自主修改的习作步骤与方法,了解习作存在的一些毛病。
——实施“导修改”
六、研究内容
1、学生自主积累语言信息。学校储存有几万册书,每班设立“图书角”,要求学生每周读一本书,积累课外知识,丰富自己的语言。
2、结合课标文本要求,扎实达成阶段目标。1--2年级学生对身边的事物每天能写几个具体的语句;3—4年级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流,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5--6年级学生自主组织生活素材,教育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并做日记、周记。
3、放手大胆写作,享受自主之乐。习作中不苛求纯技巧的指导,让学生写自己所爱,自己所能的不同形式的习作,形成习作教学中差异性和灵活性,自主命题、自主选材、自主立意、自主修改、自主表达。
4、鼓励与众不同,体验创新之乐。充分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大胆鼓励学生想象、求异,开展寻疑习作、进行想象习作、鼓励求异习作、尝试探究习作。
5、开展对应活动,推进课题展开。结合学校“快乐阅读”活动的开展及每天20分钟的阅读课时间,大量阅读与动笔有机的结合,让他们自由的阅读,享受阅读的快乐,并时刻注重积累,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又促进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力求灵活多样感受形式之乐,听与写的结合、画与写的结合、读与写的结合、做与写的结合、玩与写的结合、看与写的结合。
6、学生是习作主人,修改评讲有特色。把作文的评讲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在学生通过与别人的交流、反馈中,给予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能够自己得出自己表达之中的优劣之处。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真正动起来,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开动大脑机器,起动各种感官,使想象活起来,思维活起来,语言也活起来,最终使习作评改也活起来,使习作能力在评讲中得到提高。
七、研究方法
1、调查法。采用问卷、测试、访谈等多种形式,了解并研究习作教学现状及小学生习作水平现状、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2、行动研究法。采用行动研究法,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
3、结合观察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八、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有《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指导。新课程标准对习作教学有明确的要求,为我们进行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导向。
2、展开问题研究,解决各阶段习作难题。习作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使多数学生不喜欢习作,甚至害怕习作。本课题研究与实施将有助于改变学生不喜欢习作的现状,课题研究具有很大载体。
3、把握总体目标,注重低中高段系统性。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它的研究价位较高。
4、细化阶段性目标,课题研究具有可操作性。生活中就有作文,自然中就有作文,阅读中就能学会习作方法。只要落实到实处,就一定能做好。
5、横纵向比较反思,聘请专家行家指导。
九、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6.9--2017.1)
(1)开好课题申报准备会,搜集信息,并进行分析,归类,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向县教育局上报课题研究方案。(2)落实课题组成员,调查分析学生平时的习作兴趣,原有的习作水平;问卷调查老师习作指导的困惑。
(3)组织课题组人员学习、明确课题研究方案;分解和落实课题研究任务。
第二阶段:研究探索阶段(2017.2--2018.5)
(1)学习、积累与课题有关的相关理论,了解同行的研究动态及研究特色,合理借鉴优秀教师的研究成果。组织教师学习相关习作材料,交流教师学习笔记。
(2)课题组成员分头在自己班级上开展实验研究,加强阅读,合理利用好“读书角”、《朝读经典》、《优秀作文集》读本等。让学生摘抄、背诵好词,好句,好段,好文。
(3)3--6年级积极开展日记、周记、单元作文以及作文竞赛活动;1--2年级开展看图写话、比赛活动。
(4)教师与学生以班会的形式,谈谈对开展习作活动的感受。教师作好班会记录,整理材料,并上交心得体会。
(5)开展各种形式的课题研究活动,每个语文教师上一节习作教学观摩课。
(6)收集“小学习作课题研究与实践”的优秀案例及学生摘抄笔记,教师论文及该阶段学生作品。(相关教师对应相关6个内容上交6篇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提高阶段(2018.6--2018.9)
(1)根据中期实施阶段的经验和调整的试验方案,继续做好课题工作,进一步完善课题的工作体系,全面总结,形成课题研究报告。(2)在总结课题案例的基础上,在习作研究中形成“小学生快乐习作研究教学体系”,完成教师的研究论文、快乐习作教学的课堂教学实录、学生快乐习作集,完成终端成果报告。
(3)组织课题结题报告会,接受教育局检查、评估、验收,展示
课题研究成果。
十、课题管理
1、健全组织。成立习作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课题组,由课题负责人担任组长。
2、规范操作。我们将严格按照课题研究的规范进行操作,着力做好“学习-调查研究-评估-总结-推广”五个环节的工作。
3、机制激励。对在研究过程中取得突出成绩的给予奖励。
4、形成合力。协调好社会、家庭、学生等方面工作,形成研究合力。
十一、课题组成员
(一)领导小组 总负责:陈维义 组长:方正坤 副组长:詹桓桓张叶刚 组员:李波韩桂馨何琳刘晓巍
(二)课题组 组长:詹桓桓 副组长:何琳
年级组负责人:低段(一二年级):张媛媛 中段(三四年级):刘晓巍 高段(五六年级):刘奕
组员:朱琼林叶建豪张媛媛操琼裴晓华等语文教师
第四篇:课题研究总结:口语交际与习作
课题研究总结
——农村学生口语交际与习作之衔接
罗世松
口语交际课是师生在一定的课堂情境下运用口头语言开展口头对话与思想交流的活动。这个活动的开展虽然重在交际,但通过交际也将促进学生智慧与经验的生成及听说能力的发展,因而对于他们习作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校“开源•激情•引路”作文教改实验将口语交际课纳入作文教学体学之中,把说与写结合起来。那么作为农村学校,如何把口语交际与习作衔接起来呢?
一、为学生习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敢于表达想表达的心向
学生的习作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自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做到有内容可写。很明显,鼓励学生敢于表达想表达的心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掌握技巧,促进学生尽情地倾吐。只有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学生写自己感兴趣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文章才会最生动、最真实、最感人。
在口语交际过程中,常常会发现有的同学因为生活环境的局限性、或受自身性格、阅历、智能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不敢说、不善说普通话,压抑其表达的欲望。教师要分析儿童的惧“言”心理,先从自身做起,牢固树立师生平等意识,在言行、情感上与学生平等相处;同时,在教学中要注重以“趣”为核心,以“情”诱导,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和谐的交际氛围,让学生学会以放松的表情、自信的心态与人交流,逐步养成敢于表达的心向,让课堂成为学生表现自我的最佳“土壤”。
(二)观察生活习惯
充实的生活积累是学生说话与写作的起点和源泉。因此,口语交际要重视通过交际和说话指导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
通过口语交际课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喜欢观察生活。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不可否认现在学生的生活却显得非常单调,他们几乎每天循环着从家到学校“两点一线”式的生活方式,缺乏语汇的积累。因此,应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还要尽量让教学过程贴近生活,多恣多彩的生活会让学生热爱生活,兴趣一旦激起,他们就会自觉地去观察生活、积累生活中的点滴记忆。
通过口语交际课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从学生身边的事、生活见闻和自我体验中指导学生进行认真、详细地观察。教师要主动帮助学生巧搭“说”的舞台,创设富有时代感和浓郁的生活情趣的语境,让学生在多恣多彩的“舞台”中,观察表达。如教会学生从生活见闻中抽取精彩,异于他人的内容与大家分享,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学会积累生活素材的能力。可以以放假期间的故事为材料进行练说,“你在放假的时候都干了些什么,或听到、看到些什么有趣、新奇的事,说来听听,看谁说得最与众不同”。让学生在课堂上说说课外的事,体验生活,分享生活中的乐趣。
(三)听与交流的态度和能力
听是说的前提,说是写的基础,三者相辅相成。培养听与交流的态度和能力,能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
口语交际强调信息的往来交际,参与交际的人,不仅要认真听,还要适时接话,在双向互动中才能实现信息的沟通和交流,从中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一种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魂、机智的听说能力和为人处世的能力。未来的社会是合作的社会,合作离不开思想、情感的交流,而口语交际是所有交流手段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所以听与交流的态度和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如何使他们真正发展“交际”呢?教师可为学生营造一种自由的气氛,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说;可设制开放而熟悉的话题,让学生大胆地畅谈自己内心的一方世界;可创设充足而自然的环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逐步进入自然的交流讨论环境,没有任何阻碍的交际。教师要善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形式力求新颖、多样、趣味十足,让学生爱听、愿说,从而想说敢说会说,说出自己独特的个性,进行平等的交流。此外,还要重视激励作用在课堂上的效果,鼓励、表扬会带给学生更多的自信。平时还要注意对学生的听说习惯交际方式、态度、礼仪进行精当指点。
(四)说准以至说生动的能力
说准以至说生动的能力为学生习作奠定下良好的基础,是习作的必备条件,是口语交际的最高目标。由于口语具有情境性、不连贯性、随意性的特点,培养说准以至说生动的能力,并非一朝一夕能实现,而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指导。先指导说普通话的习惯与能力;再指导说准、说完整的能力;对一些用肢体语言表达的部分适当训练学生用口语表达出来;最后指导学生说生动的能力。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比如在教学《买文具》中,可先创设一间大家较为熟悉的文具店,师当售货员,与学生配合表演买文具的过程,引导学生先说准说,并建立了一种平等、民主的口语交际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调动学生交流的欲望。以此为示范,再引导学生想想自己身边发生过的买东西场景,有特别的事出现(如忘带钱了或钱不够时)应如何处理呢?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的思维拓宽了,积极寻找生活中的兴奋点,互说环节中大家滔滔不绝,都乐于把自己的体验与大家分享。教师也可让他们把讨论的情况用肢体语言现场展示一番,还要做到及时而全面发现学生口语中出现的各种弊病,立即予以提醒、点拨和纠正。
(五)说真话、抒真情的态度
说真话、抒真情,是学生习作的灵魂,也应该是学生说话的基本要求。对此,我们要及时从教学中加以培养。但由于种种内在、外在原因造成学生不敢说、不会说,要培养说真话、抒真情的态度更有难度。教学中,必须把握住这么三点:教学民主;反对全假话、空话、套话;创设说真话的对话情境。英国科学家洛克说:“儿童学习任何任事情,最合适时机的是他们兴致高的时候。”所以,我们应尽可能多地安排一些娱乐活动,让学生边玩边学说。在自由自在的空间让自我表述得以孕育,诞生。玩不仅使学生放松身心,也给说话提供了真的素材,是口语交际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此外,课堂上,我利用实物、直观场景、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说的兴趣,或讲笑话、说故事、出谜语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走入一个儿童语言天地。想象也是让学生畅所欲言、说真话的好法子,它能让学生感情自然流露,走进富有个性的语言思维世界。
二、借助写话训练促进儿童从“会说”向“会写”发展
低年级学生语言表达是从外部语言再到内部语言的,所以要从说开始,不断积累语言,以说促写。在这种过程中,写话可做为口语交际与作文的中介,引导口语表达,所以要加强写话和适当开展书面语与口语的转换训练,把写的说出来,把说的写下来。因此,在口语交际课中,要适当地开展写话教学。
1、恰当地进行写话训练。低年级课文图文并茂,有丰富的说的内容,可以在说的基础上从写一、二句话开始,反复训练,促进学生思维的飞跃,为写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写话训练时,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训练,不能给他们压力,让学生找到我会写、我爱写的感受。
2、开展把书面内容说出来的活动。如看图说话,看书讲故事等。儿童天生好动,他们喜欢那些会动的、新鲜的事物。课文的写话训练插图里事物、人都是静止的,没有语言。可借助现代教学手段,显示活动的画面,给画面配音,勾起学生写的兴趣,有材料,写起来就不再难以下笔、无话可写了。也可尝试先布置写话,再进行交流反馈。比如《狐狸和乌鸦》一课上完之后,布置写它们的后续故事,给足学生充足的准备、构思时间,再选择适当的时间进行全班交流,互相评议,以写话引导学生口语的正确表述。平时还要抓住每一次特殊的事件,指导学生观察深思,利用课前几分钟或班队会时间,让他们把写的日记进行交流,让彼此多了解,从而做到真正的能力提高。
第五篇:《小学高年级“四步式”习作教学实验研究》课题检测报告
课题检测报告
威信县教育科研课题暨基础教育课改实验课题
《小学高年级“四步式”习作教学实验研究》
检测报告
威信县教育局教研室课题检测小组
由威信县长安乡中心学校承研的《小学高年级“四步式”习作教学实验研究》,自2005年9月被立项为旺苍县级科研课题,近三年的研究过程中,旺苍县教育局、教研室始终高度重视对该课题的领导管理,自始至终有专家亲临现场指导研究工作。课题研究在历经准备、发展、深入、总结分析后,较为顺利地完成了研究全过程和资料的收集、归档工作,现将课题的有关检测评估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名称:《新课改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
二、课题负责人:侯彬(2007年2月前为何甫成)、吴龙先(2006年9月前为唐俊,2006年9月至2007年2月为王涛)
三、课题来源:学校自主研发设计,2006年报旺苍县教育局,2006年9月批准立项为旺苍县基础教育科研课题。
四、研究时间:2005年9月——2008年3月
五、课题组提供的资料:
1、课题研究报告1份(附研究成果表5份)
2、课题组工作报告1份(附研究大事纪要)
3、课题实施计划1份
4、课题研究总结1份
5、理论学习材料册
6、课题研究课案选册
7、课题研究论文集 1册
8、课题考核制度1份
9、课题过程管理1份
10、课程研究过程管理份
11、课题组外出学习资料份
12、科研书籍本
13、课题报告份
14、主研人员研究笔记本
15、参研人员学习笔记本
该课题研究期间,涉及参研教师56人,参研学生1500余人,专题学习20次,受训600人次,外出参加省、市、县教研活动50余人次,外出参加学习100余人次,其他过程与活动若干。
六、检测情况:
(一)检测目的检测研究过程和研究效果的真实性,检测研究成果的可靠性,为成果鉴定提供翔实可靠的材料依据。
(二)检测人员:
祝荣国:旺苍县教育局副局长。
熊顺华: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旺苍县教研室主任。
熊顺琼:中学高级教师,旺苍县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旺苍县教研室课题管理组成员。
李星云:中学一级教师,旺苍县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旺苍县教研室课题管理组成员。
赵怀智:中学高级教师,旺苍县中学教研室物理、地理教研员。
(三)检测时间:2008年3月27日
(四)检测对象:实验班级学生、参研教师、研究试验过程、课堂管理、实验成果及相关档案资料等。
七、检测方法:
(一)查阅资料:研究报告、工作报告、管理资料、过程资料、成果资料等及调查问卷法、统计法、定性分析法。
(二)现场检测:
1、听成果展示课3节;
2、听取课题组研究和工作汇报;
3、查阅相关资料;
八、研究过程的实效性
(一)立题论证:
该课题是在新课程改革时代背景下,探索农村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经过两年多时间的调查和论证,并在一定范围内实践
后提出的具有实效性、可操作性、可靠性,课题提出后,经过旺苍县教研室有关专家论证后确立为旺苍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课题。课题研究经历了准备、发展、深入、总结推广四个阶段,历时近3年,期间作了大量有效的工作,取得显著的研究成果。
(二)主要研究措施和实施范围
该课题由语文、数学、外语、政史地、理化生及艺体教研组承担实施,全体教师参加,并成立了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先后由唐俊、王涛、吴龙先、(赵彦修、胡太昌、赵大鹏、曹军、辜应平、张天静)等同志担任主研。近三年来有56名教师参与研究,涉及初二00七级、二00八级、二00九级、二0一0 级四个年级共1500余学生。参研教师中有省骨干教师1人,市级骨干教师3人,县级骨干教师10人,县级名教师1人,校级骨干教师15人。
(三)研究力量的投放情况
1、组织理论学习情况
研究期间,课题组举办了“课程改革理论”、“转变教师的教材与教学观”、“多媒体技术应用”等专题讲座20次,邀请县专家顾问组来校指导课题研究工作,解决理论性、方向性问题,派出教师参加县级以上培训50余人次。
2、组织研究活动情况
研究期间,课题组组织召开大型筹备会议一次,开题会一次,阶段小结会一次,拟举办结题会一次,组织专题理论讲座20次,成功承办县级优质课赛课活动2次,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20余次,在市艺术节、科技节中大放异彩。参演教师上示范课20余堂,课题研究课100余节,汇报课20余节,语文教研组被评为广元市优秀教研组。
3、外出培训、咨询专家情况
研究期间,一是邀请县专家来校论证2次,指导研究工作,二是派课题组成员到省市县各级培训达100余人次,三是课题主研人员对参研教师的传、帮、带培训。
九、研究成果显著
(一)促进了学校的有序发展
1、促使教学质量的提高,三年间教学质量明显升位,07届毕业班全A率居全县同类学校第一名。
2、教育工作者的理念更新跟上了形势,观念是先导,教师是关键,形成了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
3、办学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学校新建了教学楼、宿舍楼,改建了学生食堂,建立了模式Ⅲ卫星接收教室、多媒体教室、光盘播放教室、电子网络教室,配置了远程教育设施设备。
(二)更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全体参研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树立了“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树立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树立了“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的教育价值观。
(三)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以被动性、接受性为主要特征,导致人的主体性、主动性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经过课题研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以关注,提升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四)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激发了教师终身学习的热情。参研教师有了亲身的教育科研体验和感受,认识到既要埋头拉车,又要抬头看路,其教育理论素质、教育科研能力有了质的飞跃。近三年来我校培养出两名副校长、一名校长,四名科室主任,省级骨干教师一名,市级骨干教师三名,县级骨干教师10名。
十、检测结论:
(一)该课题研究具有科学性、实效性,有效更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效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课题研究过程真实,研究思路清晰,客观规范,直到有利,各项措施具体,课题研究资料较为齐备、翔实。
(三)课题成果显著,参研教师的科研能力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特别在课题方案制作、操作能力、撰写能力、收集资料、归档能力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推动了教育教学教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建议专家鉴定组通过该课题结题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