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关镇中心小学构建理想课堂工作计划
城关镇中心小学构建理想课堂工作计划
(2010至2011学年度)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做学生喜欢老师,办人民满意学校,创城关教育品牌”的目标,落实“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有利于、四项基本原则”的要求,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注重课堂教学改革,注重学校规范管理,引导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新课程理念和新教育精神,不断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创建适合我校学情的理想课堂教学模式。
二、工作目标
新教育实验对理想课堂提出了“六度三性”设想,即参与度、亲和度、整合度、自由度、练习度、拓展度和真实性、兴奋性、有效性,要深入对“六度三性”进行研究探讨,努力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实现高效并追求个性的课堂。具体目标如下:一是追求有效课堂,构建体现新教育理想课堂的教学操作模式;二是围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培养,坚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相关而善、循循善诱”的原则,形成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有效模式。三是关注教师的发展点,鼓励教师差异发展和错位发展,进一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落实措施
(一)深入学习,提升素养
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和新教育实验“构筑理想课堂”有关理论与实践的书籍,组织好“上好课”专题培训活动,结合师生共写随笔活动,经常开展交流与研讨活动,提升教师的知识底蕴与文化积淀。
(二)努力实践,稳步提高
1、开展框架备课研讨
以教研组为单位,根据学科特点开展“框架备课研讨”活动,主要对如何结合班级学生实际,对“个性化教学流程补白” 进行研讨,每位老师教学个性特点能够在“个性化教学流程补白”中充分体现出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生长点,从思想道德、知识能力、个性心里等方面对他们进行系统设计,做育人的有心人,用情、用心施教,用自己的智慧使课堂变得有序而生动。
2、改进课堂教学范式
认真研究常态课中怎样上好新授课。要经常反思、用心探索:当学生茫无头绪时,怎样给予启迪。当学生失望时,怎样唤起信心。当学生积极性高涨时,怎样给予保护;要想法设法引导学生“说一说、做一做、写一写、听一听、议一议、试一试、尝一尝、练一练、摸一摸、想一想、演一演”,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在课堂上有效合作,擦出思维火花、激发无穷创造,感受和谐的欢乐、发现的欣喜;要追求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既不搞“满堂灌”,也不搭“花架子”,用真情实意演绎课堂教学的精彩,逐步形成个性鲜明教学特色。
3、开展教学示范活动
组织开展“教坛新星、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堂教学示范课”活动。内容为“说课——上课——评课”。并以此为契机,鼓励每位教师经历“研究——反思——再研究”的过程。
4、关注教师专业成长
引导教师差异发展和错位发展,每位老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专业发展计划,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各自特长,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组织中青年教师“构筑理想课堂”汇报课活动。鼓励教师建立“构建理想课堂”主题个人博客,收集教师个人实践研究过程中的典型教案、案例、反思随笔等。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积极为他们创造好的成长条件,加快他们的发展,培养一批名师,带动教师队伍的整体快速成长。聘请有关专家到校作报告,组织教师参加全国及省、市、县有关学科教学研讨活动。
(三)规范管理,注重实效
1、强化管理。“构筑理想课堂”行动实验由教务处负责实施,要制定实验管理制度,各学科由专门的教师负责,学校所有的教学均参与课题的研究工作。全体老师要自觉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教务处对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帮助教师正常开展教科研究,不定期印发课题信息供教师学习。课题活动和教研活动密切结合,利用网络的便捷及时迅速地进行研讨和交流,在一线教师中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
2、注重宣传。充分利用校内外宣传阵地,加强对实验成果、办学特色的宣传,做好各级各类教育刊物的组稿投稿工作。对教师实验内容进行整合、汇编、归类成册。同时及时将所有实验的过程性资料上传“教育在线”和霍邱教育网。
三、具体安排
2010年秋学期
九月
1、制定课题实验计划
2、教研组长组织各组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开展“框架备课研讨”活动
十月
3、课堂教学示范课活动。内容为“说课—上课—评课
4、邀请教研室专家指导教学
十一月
5、举行“构筑理想课堂”开放日活动
十二月
6、组织青年教师“构筑理想课堂”汇报课活动
7、召开构筑理想课堂实验座谈会,交流实验体会。
2011年元月
8、撰写学期实验总结。
2011年春学期(待定)
第二篇:城关镇中心小学少年宫工作计划
城关镇中心小学少年宫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加强青少年课外活动场所建设,丰富农村未成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促进农村孩子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让农村儿童享受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课外教育活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各级文明办文件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推进素质教育为工作重点,注重艺体教育、实践教育,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思路,优化育人环境,努力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条件、营造氛围,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公益性原则。坚持把公益性放在首位,不开展以赢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免费为全乡未成年人提供场所和设施,免费施教。平时面向所有在校学生,周末和寒暑假面向社会开放。
2.基础性原则。通过开展各种生动活泼、健康有益的活动,对全乡广大未成年人进行科技、艺术、体育等基础知识的教育,加强基本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依托学校的原则。主要依托学校管理和建设,充分整合利用学校现有的设施、师资等资源,使现有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并实现长效运行。
4.特色发展原则。健全完善各功能室,让孩子们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自愿选择活动项目,努力打造出特色项目和优秀品牌。
三、工作目标
1.多方拓宽渠道,筹集资金,切实保障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的正常运转。
2.整合教育资源,丰富活动内容,拓宽活动资源渠道。
3.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进一步挖掘现有师资潜力,搞好师资培训,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提高辅导员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
4.突出特色,建设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乡村少年宫。
5.结合学校特色,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德育、艺术教育活动,努力实现乡村少年宫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双赢。
四、主要工作安排
1.不断加强内部管理,建设让家长放心的乡村少年宫。
一是加强领导。进一步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会,积极宣传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为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是总结提高。认真对过去一学期工作进行总结反思,对实际效果突出的做法进行推广,对工作不力,效果不理想的活动积极予以整改。
三是力创特色。坚持“挖掘学校潜力,树立学校特色”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少年宫工作的长效机制,各项目要切合实际制订出详尽的学期活动计划,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调整完善。
四是强化队伍。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提高辅导员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
2.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建设让社会满意的乡村学校少年宫。
通过各种渠道争取,进一步建设完善开展少年宫活动必需的基础设施。积极筹措资金,重点加强现代化教育设施建设,改建修缮活动场地,同时管好用好设施器材。借助办学场所及教育资源,不断拓展我校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项目,提升办学条件。3.开展好丰富多彩的活动,建设让学生向往的乡村学校少年宫。
建设思想道德教育的阵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远程教育资源和其它校本资源,播放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及其它具有教育意义的宣传片,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组织学生到公共场所、校外社会实践基地进行参观调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全面开放图书室,精心设计校园文化,让学生在书海中畅游。在全校师生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在书香环境里感受国学经典的熏陶。
建设文体活动开展的基地。乡村学校少年宫是青少年艺术、体育活动开展的集中场所。向青少年普及艺术、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开阔他们的眼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勤动手、善思考的良好习惯,使他们在体验中感悟道理,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继续开展足球、篮球、乒乓球、田径等传统体育游戏活动,使每一个孩子至少掌握一种以上的体育健身活动技能,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开展绘画、手工制作、唱歌舞蹈等艺术才能培训展示活动,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动手能力,提高广大学生的艺术素养。
4.活动时间:每周二、周四下午放学后4︰00~6︰00,每周六、日上午。
5.全校教师都要参与活动的指导和对学生的组织管理。各辅导老师通力配合,完成活动场所的布置和平时的管理;活动前设计编写好活动方案,组织好学生有序、有效、安全的开展活动。活动结束后要做好活动记录和小结。
五、活动项目及要求
乡村学校少年宫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活动的内容要做到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要适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尤其要结合农村青少年的实际,并为他们所喜爱。
1.道德实践活动。围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一主题,结合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古今中外名人故事、新时期各行各业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开展对未成年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宣传教育活动。重点是大力推进、引导未成年人在家庭孝敬父母,在学校尊敬师长,在社会奉献爱心,让未成年人在亲身体验和实践中学会感恩,从小养成文明、礼貌、友爱、善良的人格品质。
2.“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继续深入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通过载体活动、诵读欣赏等形式,获得主流文化的基本熏陶和修养,提升学校、学生家庭文化品位,增强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底蕴。诵读内容除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篇目外,学校和教师要在不同学段向学生推荐一些阅读书目。各年级每周要安排1节课作为国学经典诵读课,每班要利用晨会时间每天安排5分钟让学生诵读国学经典,要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每天坚持自读国学经典30分钟。在学校由老师(以语文老师为主,不限于语文老师)利用经典诵读课、课间背诵。同时面向家长加强宣传,搞好亲子共读,学生回家后,再由家长带动诵读10分钟;形成校内外合力,使经典诵读活动卓有成效地开展下去,把经典诵读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融合。创造性地开展一些诵读表演、诵读比赛等活动,在注重效果的同时,更要注重活动过程,力争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和展示自我的舞台,以促进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扎实深入开展。
3.科技实践活动。通过科普知识传授、科技制作、科学实验、技能培训等活动,培养孩子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求实协作的科学态度,为孩子的成长奠定良好的科学素质基础。
4.文化艺术活动。通过文学欣赏、写作指导、音乐、舞蹈、绘画、书法、工艺制作等活动,培养儿童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提高文化艺术素养。
5.体育健身活动。通过参加田径、球类、棋艺等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项目,培养孩子勇敢坚强的意志、活泼开朗的性格和健康的体魄。重点做好乒乓球、篮球、跳绳、田径等活动,使每一个孩子至少掌握一种以上的体育健身活动技能。
六、激励机制
1.学校将向对少年宫发展做出显著成绩的班级或个人定期给予表彰。给予辅导教师一定的课时津贴。
2.学校加大工作考核力度,把各级部、各科室以及教师个人参与、支持乡村少年宫建设工作情况作为评优树先的重要依据。
附:
乡村学校少年宫机构
主 任:高志广(校长)
副主任:马彦亮(副校长)高国军(副校长)
成 员:郭云峰(德育处主任)
李占军(办公室主任)
霍贵竹(教务处主任)
高金生(总务处主任)
第三篇:构建理想课堂实施方案
构建理想课堂实施方案
一、研究的背景
课堂应该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成为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的理想空间。我们期望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平台,以集体备课和校本研训为突破口,不断地实践和延伸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实现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的教育核心价值。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认知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在知识意义建构过程中,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包括社会文化)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即所有知识意义是随着学习环境的变化而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二)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强调,要以人为本,要互动,要创造性的挖掘、发挥师生、生生、人机之间的互动、交流、对话,教师要作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参与者等。
(三)“构筑理想课堂”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理想的课堂应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安全、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由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有机整合,因材施教,充分体现课堂的生活性、生命性和发展性。理想课堂提出了“三层六度”的基本评价体系,即教师层面(亲合度、整合度);学生层面(参与度、练习度);师生互动的层面(自由度、延展度)。理想课堂还应具有三个基本性质:真实性;兴奋性;有效性。
三、研究的目标
最终的目标是努力使每个教师能合理地组织教学,学生能有效地学习,生生间、师生间有效地互动,最终实现理想的课堂。
(一)构建体现理想课堂的教学操作模式。
(二)形成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实践策略。
(三)通过研究,激发教师课堂教学智慧,使教师掌握理想课堂的内涵,享受专业成长的快乐。
(四)通过对理想课堂的研究和构建,打造学校的教育特色,使学校成为全体师生的“精神家园”。
四、研究的内容与措施
(一)研究的对象
1—5年级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组织,全体学生与全体教师以及能促进理想课堂构建的外部教学环境。
(二)研究的内容
1、理想课堂的课堂观、教学观、学生观、价值观的理论研讨。
理想的课堂首先要创设良好的师生自由、平等的氛围,始终要充满欢乐,学生乐学,并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热情,课堂气氛和谐。在教学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在实际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在课堂上关爱每一个学生,鼓励每一个学生。把学生从标准中解放出来,允许他们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收获。
2、与构建理想课堂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研究。
理想的课堂中教师要能将学生的层次、能力融于心中,并分层归类,因层施教,激活学生的自信,挖掘他们的潜力。教师不仅要知识传授准确,而且要以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让每一节课都同中有异,给学生常听不厌,堂堂有新意,给学生视觉、听觉、感觉等外部感官新鲜刺激,有效激发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
3、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学生学习方式和方法的研究。
理想的课堂中教师不仅要方法得当,而且应该激情燃烧,独辟蹊径,能引领学生探索、学会、掌握学习的最佳方法与途径,并且能够激起学生大胆质疑,热烈争论,动手参与的热情。理想的课堂要能促使学生思维活跃,目光明澈,激发起他们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浓厚的兴趣,要能促使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发现问题,有自己的见解,有自觉主动学习人类文化的强烈求知欲望。
4、理想课堂的案例教学研究。
(三)研究的措施
1、学习理论,正确理解“理想课堂”。
主动查找、收集资料并集中精力认真学习、思考理想课堂的内涵,从而更全面地熟知这方面的理论,这是我们进行研究实践的关键,没有一定的理论做准备,我们的实验一定是不能深入的。在实验之前,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意识:一是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自由度研究结合起来;二是每节课的教学设计要力图体现这些精神;三是在教育教学中用随笔加强这方面的课堂反思;四是在不断反思中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前进,最终达到一定的理想状态。
2、给理想课堂准确定位,制定方案。
我们将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实际,教师特长,科学地制定研究方案并实施。不能把对理想课堂的理解泛化、窄化,并由此根据学科特点制订子课题研究方案。
3、加强校本培训,树立正确地的课堂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价值观。
重视加强对新经验的学习,帮助广大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形成与正确的课堂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价值观。校本培训形式做到多样化,坚持学习理论与提高实践能力相结合、坚持个人自学与集中辅导相补充,坚持开设讲座与组织讨论、观摩、交流相促进,坚持参与式培训与研讨式培训相统一,要充分依靠广大教师和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大胆实践,开拓创新,努力提高教师开展理想课堂实验的水平。
4、加强校本教研,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实践能力。
继续推进以问题为起点,以课例为载体,以行动研究为途径的校本研究体制。
基本程序:发现问题——确立主题——学习理论——研讨课例——行为改进——发现新问题,又进行新一轮的研究。具体而言是“两阶段五个环节”。两阶段是试教——初研阶段、再教——深研阶段,五个环节是第一阶段的“学习——备课、试教——听课、研讨——改进”三个环节和第二阶段的“再上课——再听课、研讨——反思”两个环节。通过校本教研,提高教师教学实践与反思能力,为构建理想课堂创造前提条件。
备课组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开展集体备课。通过集体备课,完成凸现理想课堂的教学设计,并认真听课,参加关于“理想课堂评价表”的研讨活动,一方面根据实践情况修改“理想课堂评价表”,另一方面从操作层面解读亲合度,为接下来的课堂实践打下基础。在学科课堂中探索、实践理想课堂有效度范围下的教学研究,注意整理相关课例,并完成有关理想课堂教学与有效性结合的课后反思及小结。
5、及时进行阶段反思,总结成果。
五、研究的原则
(一)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以现代教育理论、协同理论和传播理论的基本观点以及学习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实验的理论基础,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二)主体性原则。
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有效的课堂中获得自主发展,形成自我鲜明的个性。
(三)针对性原则。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求得解决的办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素质。
(四)灵活性原则
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等选择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五)过程性原则。
要改变过去把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的简单做法,通过自由课堂多样化的互动生成,把课堂教学的重心由注重结论转到引导学生去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去。
六、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行动研究法。
3、个案分析法。
4、经验总结法
(二)研究的步骤
1、准备和启动阶段(2007.10——2007.11)
1)成立课题组,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建立课题研究的组织领导机构,明确分工,制定活动制度。
2)进行开题论证,进一步修改课题实施方案。
3)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为课题研究的展开做准备。
4)确定子课题研究人员,制订子课题研究方案
2、实践探索阶段:(2007.12——2008.12)
1)全面实施课题方案。
2)创设有助于理想课堂构建的外部物化环境。
3)不定期召开教学论坛,定期召开课堂教学研讨会,对理想课堂自由度的构建进行专题讨论。及时反思总结研究过程,及时调整实施计划。
4)对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收集整理,以供教师反思,从而完善课堂教学评价。
5)收集课堂教学案例,对案例进行剖析,以案例研究促进教师提高。
6)针对反馈情况不断调整“理想课堂”构建的途径、措施、方法。
7)收集、整理研究数据与信息,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
3、总结提炼阶段(2009.1——2009.6)
1)全面回顾课题研究情况,查漏补缺,整理研究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整理和汇总。
2)撰写研究报告、总结性论文。
3)整理教育叙事、随笔、案例、优秀课堂实录,收集优秀的学生课堂学习日记等。
七、研究的成员及分工
课题组组长:李洪涛(全面负责)
课题组副组长:罗进(负责课题组的理论和课堂教学实践指导等工作)
课题指导组组长:王翠玲(负责筹划,联络协调,资料收集、总结等工作)
课题指导组成员:毕凤云(负责总课题研究方案的制订,资料整理和分析、总结等工作)
课题组核心成员:各学科备课组长(负责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订及管理和操作)
课题组外围成员:全体学科教师(负责课题具体实施操作)
八、研究的预期成果
(一)理想课堂评价表(教师、学生)。
(二)理想课堂具体操作策略。
(三)汇编学生个性发展资料,教师研究过程中的随笔。
(四)主题网络信息(博客等)。
(五)汇编以理想课堂为主题的课堂教学个案集。
(六)优秀实验课的光盘资料。
(七)研究报告与相关论文。
第四篇:构建理想课堂实施方案
构建理想课堂实施方案
一、研究的背景
课堂应该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成为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的理想空间。我们期望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平台,以集体备课和校本研训为突破口,不断地实践和延伸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实现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的教育核心价值。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认知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在知识意义建构过程中,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即所有知识意义是随着学习环境的变化而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二)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强调,要以人为本,要互动,要创造性的挖掘、发挥师生、生生、人机之间的互动、交流、对话,教师要作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参与者等。
(三)“构筑理想课堂”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理想的课堂应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安全、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由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有机整合,因材施教,充分体现课堂的生活性、生命性和发展性。理想课堂提出了“三层六度”的基本评价体系,即教师层面;学生层面;师生互动的层面。理想课堂还应具有三个基本性质:真实性;兴奋性;有效性。
三、研究的目标
最终的目标是努力使每个教师能合理地组织教学,学生能有效地学习,生生间、师生间有效地互动,最终实现理想的课堂。
构建体现理想课堂的教学操作模式。
形成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实践策略。
通过研究,激发教师课堂教学智慧,使教师掌握理想课堂的内涵,享受专业成长的快乐。
通过对理想课堂的研究和构建,打造学校的教育特色,使学校成为全体师生的“精神家园”。
四、研究的内容与措施
研究的对象
1—5年级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组织,全体学生与全体教师以及能促进理想课堂构建的外部教学环境。
研究的内容
1、理想课堂的课堂观、教学观、学生观、价值观的理论研讨。
理想的课堂首先要创设良好的师生自由、平等的氛围,始终要充满欢乐,学生乐学,并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热情,课堂气氛和谐。在教学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在实际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在课堂上关爱每一个学生,鼓励每一个学生。把学生从标准中解放出来,允许他们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收获。
2、与构建理想课堂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研究。
理想的课堂中教师要能将学生的层次、能力融于心中,并分层归类,因层施教,激活学生的自信,挖掘他们的潜力。教师不仅要知识传授准确,而且要以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让每一节课都同中有异,给学生常听不厌,堂堂有新意,给学生视觉、听觉、感觉等外部感官新鲜刺激,有效激发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
3、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学生学习方式和方法的研究。
理想的课堂中教师不仅要方法得当,而且应该激情燃烧,独辟蹊径,能引领学生探索、学会、掌握学习的最佳方法与途径,并且能够激起学生大胆质疑,热烈争论,动手参与的热情。理想的课堂要能促使学生思维活跃,目光明澈,激发起他们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浓厚的兴趣,要能促使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发现问题,有自己的见解,有自觉主动学习人类文化的强烈求知欲望。
4、理想课堂的案例教学研究。
研究的措施
1、学习理论,正确理解“理想课堂”。
主动查找、收集资料并集中精力认真学习、思考理想课堂的内涵,从而更全面地熟知这方面的理论,这是我们进行研究实践的关键,没有一定的理论做准备,我们的实验一定是不能深入的。在实验之前,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意识:一是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自由度研究结合起来;二是每节课的教学设计要力图体现这些精神;三是在教育教学中用随笔加强这方面的课堂反思;四是在不断反思中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前进,最终达到一定的理想状态。
2、给理想课堂准确定位,制定方案。
我们将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实际,教师特长,科学地制定研究方案并实施。不能把对理想课堂的理解泛化、窄化,并由此根据学科特点制订子课题研究方案。
3、加强校本培训,树立正确地的课堂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价值观。
重视加强对新经验的学习,帮助广大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形成与正确的课堂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价值观。校本培训形式做到多样化,坚持学习理论与提高实践能力相结合、坚持个人自学与集中辅导相补充,坚持开设讲座与组织讨论、观摩、交流相促进,坚持参与式培训与研讨式培训相统一,要充分依靠广大教师和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大胆实践,开拓创新,努力提高教师开展理想课堂实验的水平。
4、加强校本教研,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实践能力。
继续推进以问题为起点,以课例为载体,以行动研究为途径的校本研究体制。
基本程序:发现问题——确立主题——学习理论——研讨课例——行为改进——发现新问题,又进行新一轮的研究。具体而言是“两阶段五个环节”。两阶段是试教——初研阶段、再教——深研阶段,五个环节是第一阶段的“学习——备课、试教——听课、研讨——改进”三个环节和第二阶段的“再上课——再听课、研讨——反思”两个环节。通过校本教研,提高教师教学实践与反思能力,为构建理想课堂创造前提条件。
备课组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开展集体备课。通过集体备课,完成凸现理想课堂的教学设计,并认真听课,参加关于“理想课堂评价表”的研讨活动,一方面根据实践情况修改“理想课堂评价表”,另一方面从操作层面解读亲合度,为接下来的课堂实践打下基础。在学科课堂中探索、实践理想课堂有效度范围下的教学研究,注意整理相关课例,并完成有关理想课堂教学与有效性结合的课后反思及小结。
5、及时进行阶段反思,总结成果。
五、研究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以现代教育理论、协同理论和传播理论的基本观点以及学习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实验的理论基础,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主体性原则。
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有效的课堂中获得自主发展,形成自我鲜明的个性。
针对性原则。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求得解决的办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素质。
灵活性原则
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等选择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过程性原则。
要改变过去把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的简单做法,通过自由课堂多样化的互动生成,把课堂教学的重心由注重结论转到引导学生去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去。
六、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行动研究法。
3、个案分析法。
4、经验总结法
研究的步骤
1、准备和启动阶段
1)成立课题组,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建立课题研究的组织领导机构,明确分工,制定活动制度。
2)进行开题论证,进一步修改课题实施方案。
3)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为课题研究的展开做准备。
4)确定子课题研究人员,制订子课题研究方案
2、实践探索阶段:
1)全面实施课题方案。
2)创设有助于理想课堂构建的外部物化环境。
3)不定期召开教学论坛,定期召开课堂教学研讨会,对理想课堂自由度的构建进行专题讨论。及时反思总结研究过程,及时调整实施计划。
4)对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收集整理,以供教师反思,从而完善课堂教学评价。
5)收集课堂教学案例,对案例进行剖析,以案例研究促进教师提高。
6)针对反馈情况不断调整“理想课堂”构建的途径、措施、方法。
7)收集、整理研究数据与信息,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
3、总结提炼阶段
1)全面回顾课题研究情况,查漏补缺,整理研究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整理和汇总。
2)撰写研究报告、总结性论文。
3)整理教育叙事、随笔、案例、优秀课堂实录,收集优秀的学生课堂学习日记等。
七、研究的成员及分工
课题组组长:李洪涛
课题组副组长:罗进
课题指导组组长:王翠玲
课题指导组成员:毕凤云
课题组核心成员:各学科备课组长
课题组外围成员:全体学科教师
八、研究的预期成果
理想课堂评价表。
理想课堂具体操作策略。
汇编学生个性发展资料,教师研究过程中的随笔。
主题网络信息。
汇编以理想课堂为主题的课堂教学个案集。
优秀实验课的光盘资料。
研究报告与相关论文。
第五篇:构建理想课堂实施方案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构建理想课堂实施方案
构建理想课堂实施方案
一、研究的背景
课堂应该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成为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的理想空间。我们期望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平台,以集体备课和校本研训为突破口,不断地实践和延伸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实现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的教育核心价值。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认知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在知识意义建构过程中,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包括社会文化)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即所有知识意义是随着学习环境的变化而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二)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强调,要以人为本,要互动,要创造性的挖掘、发挥师生、生生、人机之间的互动、交流、对话,教师要作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参与者等。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三)“构筑理想课堂”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理想的课堂应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安全、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由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有机整合,因材施教,充分体现课堂的生活性、生命性和发展性。理想课堂提出了“三层六度”的基本评价体系,即教师层面(亲合度、整合度);学生层面(参与度、练习度);师生互动的层面(自由度、延展度)。理想课堂还应具有三个基本性质:真实性;兴奋性;有效性。
三、研究的目标
最终的目标是努力使每个教师能合理地组织教学,学生能有效地学习,生生间、师生间有效地互动,最终实现理想的课堂。
(一)构建体现理想课堂的教学操作模式。
(二)形成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实践策略。
(三)通过研究,激发教师课堂教学智慧,使教师掌握理想课堂的内涵,享受专业成长的快乐。
(四)通过对理想课堂的研究和构建,打造学校的教育特色,使学校成为全体师生的“精神家园”。
四、研究的内容与措施
(一)研究的对象
1—5年级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组织,全体学生与全体教师以及能促进理想课堂构建的外部教学环境。
(二)研究的内容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1、理想课堂的课堂观、教学观、学生观、价值观的理论研讨。
理想的课堂首先要创设良好的师生自由、平等的氛围,始终要充满欢乐,学生乐学,并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热情,课堂气氛和谐。在教学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在实际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在课堂上关爱每一个学生,鼓励每一个学生。把学生从标准中解放出来,允许他们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收获。
2、与构建理想课堂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研究。
理想的课堂中教师要能将学生的层次、能力融于心中,并分层归类,因层施教,激活学生的自信,挖掘他们的潜力。教师不仅要知识传授准确,而且要以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让每一节课都同中有异,给学生常听不厌,堂堂有新意,给学生视觉、听觉、感觉等外部感官新鲜刺激,有效激发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
3、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学生学习方式和方法的研究。
理想的课堂中教师不仅要方法得当,而且应该激情燃烧,独辟蹊径,能引领学生探索、学会、掌握学习的最佳方法与途径,并且能够激起学生大胆质疑,热烈争论,动手参与的热情。理想的课堂要能促使学生思维活跃,目光明澈,激发起他们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浓厚的兴趣,要能促使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发现问题,有自己的见解,有自觉主动学习人类文化的强烈求知欲望。
4、理想课堂的案例教学研究。
(三)研究的措施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1、学习理论,正确理解“理想课堂”。
主动查找、收集资料并集中精力认真学习、思考理想课堂的内涵,从而更全面地熟知这方面的理论,这是我们进行研究实践的关键,没有一定的理论做准备,我们的实验一定是不能深入的。在实验之前,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意识:一是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自由度研究结合起来;二是每节课的教学设计要力图体现这些精神;三是在教育教学中用随笔加强这方面的课堂反思;四是在不断反思中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前进,最终达到一定的理想状态。
2、给理想课堂准确定位,制定方案。
我们将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实际,教师特长,科学地制定研究方案并实施。不能把对理想课堂的理解泛化、窄化,并由此根据学科特点制订子课题研究方案。
3、加强校本培训,树立正确地的课堂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价值观。
重视加强对新经验的学习,帮助广大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形成与正确的课堂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价值观。校本培训形式做到多样化,坚持学习理论与提高实践能力相结合、坚持个人自学与集中辅导相补充,坚持开设讲座与组织讨论、观摩、交流相促进,坚持参与式培训与研讨式培训相统一,要充分依靠广大教师和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大胆实践,开拓创新,努力提高教师开展理想课堂实验的水平。
4、加强校本教研,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实践能力。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继续推进以问题为起点,以课例为载体,以行动研究为途径的校本研究体制。
基本程序:发现问题——确立主题——学习理论——研讨课例——行为改进——发现新问题,又进行新一轮的研究。具体而言是“两阶段五个环节”。两阶段是试教——初研阶段、再教——深研阶段,五个环节是第一阶段的“学习——备课、试教——听课、研讨——改进”三个环节和第二阶段的“再上课——再听课、研讨——反思”两个环节。通过校本教研,提高教师教学实践与反思能力,为构建理想课堂创造前提条件。
备课组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开展集体备课。通过集体备课,完成凸现理想课堂的教学设计,并认真听课,参加关于“理想课堂评价表”的研讨活动,一方面根据实践情况修改“理想课堂评价表”,另一方面从操作层面解读亲合度,为接下来的课堂实践打下基础。在学科课堂中探索、实践理想课堂有效度范围下的教学研究,注意整理相关课例,并完成有关理想课堂教学与有效性结合的课后反思及小结。
5、及时进行阶段反思,总结成果。
五、研究的原则
(一)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以现代教育理论、协同理论和传播理论的基本观点以及学习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实验的理论基础,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二)主体性原则。
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习5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有效的课堂中获得自主发展,形成自我鲜明的个性。
(三)针对性原则。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求得解决的办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素质。
(四)灵活性原则
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等选择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五)过程性原则。
要改变过去把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的简单做法,通过自由课堂多样化的互动生成,把课堂教学的重心由注重结论转到引导学生去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去。
六、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行动研究法。
3、个案分析法。
4、经验总结法
(二)研究的步骤
1、准备和启动阶段(2007.10——2007.11)
1)成立课题组,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建立课题研究的组织领导6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机构,明确分工,制定活动制度。
2)进行开题论证,进一步修改课题实施方案。
3)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为课题研究的展开做准备。
4)确定子课题研究人员,制订子课题研究方案
2、实践探索阶段:(2007.12——2008.12)
1)全面实施课题方案。
2)创设有助于理想课堂构建的外部物化环境。
3)不定期召开教学论坛,定期召开课堂教学研讨会,对理想课堂自由度的构建进行专题讨论。及时反思总结研究过程,及时调整实施计划。
4)对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收集整理,以供教师反思,从而完善课堂教学评价。
5)收集课堂教学案例,对案例进行剖析,以案例研究促进教师提高。
6)针对反馈情况不断调整“理想课堂”构建的途径、措施、方法。
7)收集、整理研究数据与信息,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
3、总结提炼阶段(2009.1——2009.6)
1)全面回顾课题研究情况,查漏补缺,整理研究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整理和汇总。
2)撰写研究报告、总结性论文。
3)整理教育叙事、随笔、案例、优秀课堂实录,收集优秀的学7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生课堂学习日记等。
七、研究的成员及分工
课题组组长:李洪涛(全面负责)
课题组副组长:罗进(负责课题组的理论和课堂教学实践指导等工作)
课题指导组组长:王翠玲(负责筹划,联络协调,资料收集、总结等工作)
课题指导组成员:毕凤云(负责总课题研究方案的制订,资料整理和分析、总结等工作)
课题组核心成员:各学科备课组长(负责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订及管理和操作)
课题组外围成员:全体学科教师(负责课题具体实施操作)
八、研究的预期成果
(一)理想课堂评价表(教师、学生)。
(二)理想课堂具体操作策略。
(三)汇编学生个性发展资料,教师研究过程中的随笔。
(四)主题网络信息(博客等)。
(五)汇编以理想课堂为主题的课堂教学个案集。
(六)优秀实验课的光盘资料。
(七)研究报告与相关论文。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