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建课堂新理想 实现理想新课堂
教育论文
构建课堂新理想 实现理想新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语文教学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在注重工具性的同时,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学中,我以新课改为契机,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新路子,努力构建课堂教学新理想,师生共同实现理想新课堂,为切实改变学生的生命状态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课堂教学中注重人文主义思想渗透和人文精神关怀,凸现学生生命的灵动
人文精神所涵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判断、审美理念、对历史的认知与认同、集体意识、关怀意识、道德意识、生命意识和国家意识等等是一个人立身处世、健全人格的基石。如果这些东西模糊不清,人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和拼搏的理由,他就有可能走向虚无、反动甚至罪恶,在这种状况之下,即使有再丰富的知识,也毫无用途。而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多是用对知识机械割裂式地传授来代替学生主体的一种感染、一种参悟、一种建构。这样缺少人文精神的课堂是毫无生机毫无前景的课堂。所以依据新课改理念探索、构建、实践课堂新理想,就成了我教学工作中关注的重中之重。
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是世界短篇小说长廊中的一篇不朽之作,它表达了一个永恒不变的爱的主题。在教学这篇文章之前,我先讲了一件事:一对新婚夫妇在路上遇到了一起车祸,在千钧一发之际丈夫用尽生命的最后一丝气力,推开了新娘,自己却永远的闭上了眼睛……学生听后眼眶湿润了,随即便七嘴八舌地评论开
来。在探讨“什么才是真挚的爱”的过程中,学生一下子切入了文章的主题,并且明白了很多“爱”的道理。学生这种结合自身感受的畅所欲言,有的不仅是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带来的更多效应是学生在评价的同时,学会了对美与丑、善与恶的审视,道德情感得到了激发,学生真正受到了情感的洗礼和心灵的震颤。
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指导学生朗读技巧,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仔细体会作者的思乡心境,就能很好实现教学目标。因为文章短短的几行文字,简单的几个画面,就积淀了作者的全部人生经验与情感体验,反复指导朗读作品本身就是对余光中的人生经历与人生境遇的最好感悟和体验,它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效果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也是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
二、课堂教学中创设民主、和谐、轻松、愉悦的氛围,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
这方面必须关注“师生双主体”问题:一是老师的主体性。这个主体性问题关键不在于老师是否作为教学的主宰,而是作为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者、实施者、知识的引导者、彼此的沟通者、兴趣的激发者、情感的唤醒者和学生的欣赏者,对学生要持一种尊重、理解、关怀的态度,让学生处于一个与教师平等的地位上,这样他们就能无所不谈,就能尽量发表各自独到的见解。一是学生的主体性。这个主体性问题关键在于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学过程一切要围绕学生实际展开,这样才有可能创设出一种自由民主的教学氛围。我们努力探索和实践的以学定教“四步八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定向导学(出示目标、学生自学)——互动展示(组内互导、展示交流)——检测反馈(问题检测与问题训练)——拓展迁移(学生小结、拓展延伸),就能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上教师不再是目空一切的主宰,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伟大的悲剧》时,我先让学生第一遍自读,梳理故事情节:
(1)、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尽却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蹬上归程。
(2)、回来的路危险增加了十倍,天气变得愈来愈恶劣,寒季比平常来得更早。他们中间最身强力壮的埃文斯突然精神失常,这位不幸的英国海军军士在夜里死去了。
(3)、接着奥茨越来越走不动了,为了不拖累同伴们而独自走向暴风雪,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像一个英雄似的走向死神。
(4)、最后,三个疲惫、羸弱的人在暴风雪刮得异常凶狠之时,无法离开帐篷,最后爬进各自的睡袋,等待死亡的到来,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第二遍自读,复述故事,整体感知。请同学复述这个故事,并说说其中哪些细节最能使你感动和难忘。学生的回答可能有所不同,要让他们自己去找,并说明理由,只要言之成理,教师都应予以肯定、鼓励或表扬。
第三遍自读感悟探究,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每一遍自读,我都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给足学生读书和探究思考的时间。有的学生探究思考的不理想,就让他再多读几遍,有时要求默读,有时抓住关键情节细读、范读。由于充分保证了学生自主读书探究的时间,在交流和展示时,学生就会有很多话可说,连平时不常发言的学生都提出了一些问题,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这样的课堂,解决了学生自主探究不自主或流于形式或自主不深入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能找回自我,发展个性,充分调动了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老师也能及时发现和肯定学生探究的成果和收获,逐步消除有些学生的盲从、和自卑心理。
三、课堂教学中要优化知识结构,拓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盎然情趣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民主化进程的加快,激发学生的情趣越来越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除了创设好的环境和氛围,优化知识结构、拓展教学内容也是一个重要课题。它最起码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现有教学内容知识结构的优化。应该改变过去的一厢情愿而成为两厢情愿,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变知识的传授过程为学生的认知过程,进行梯度式分层式教学,适应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二是扩展课堂的内涵,进行相关学科的交叉教学,强调学科间教学的相互渗透,实施迁移性联系性教学,这样的兴趣转移和情感介入都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三是继续扩展到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也就是“把知识和能力与生活打通”,这就是在更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45分钟的效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上课的概念应扩展到“所见即所得”(当然这其中包括所听即所得),从这一点延伸开去便会成为“所思即所得”“所想即所得”。当然这可能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境界,如果通过努力能够达到这种程度,知识的传授、学科的交叉又能蕴含于生活经验的传授和社会知识的讲解,那么我们课堂便会真正达到全面提升学生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鲁迅对百草园的喜爱,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私塾的厌恶。我事先让学生说说他们童年的故事。学生兴致勃勃地说了起来……他们大都出生在农村,与他们朝夕相伴的是田野、小河,无拘无束的生活使他们与大自然结下了亲密的友谊,可是现在却不能撒欢在其间了。“为什么?”“我们上学了……”“再和鲁迅小时侯的教育比一比”,学生很快就会明白很多……
四、课堂教学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变传授为探索,变坐享其成为亲力亲为,唤醒学生的乐学萌动
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在课堂的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感受自身价值得到实现的喜悦是我的一贯追求。这里的活动不仅仅指
学习认知和训练活动,它还可以涵盖游戏、表演、展示、情境设臵再现等等多种多样的,且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一切活动。只要是有利于课堂教学,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引入课堂。这样说来,一节课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活化的行动或者也可称之为活动展示。它不仅有利于打破原有僵化的教学模式,而且契合行动研究的理论,更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这确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皇帝的新装》这篇文章故事性比较强,所以我在组织课堂教学时,依次按照每一个故事情节相应地编排了一个画面。如游行大典场面,试穿新装场面,用投影作为背景,这样既渲染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上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研习人物形象时,我并不是一味给学生讲解,让其机械地记忆,而是让学生进入角色、参与其中。在赏析“大臣、官员、皇帝看新装”这一情节时,我改变了以往让学生通过朗读,思考三个场面写法不同的方法,让学生走上讲台通过自身的表演,来领悟写法的不同。这一举动仿佛“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顿时活跃起来,争先恐后要到台上表演。为了进一步渲染气氛,我课前准备的一些小道具(王冠、胡子等)更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上台表演时将皇帝夸张的动作、恐惧的心理、心口不一的言行,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学生饰演的老大臣手持拐杖,眼戴花镜,苍老的声音,更展现了其虚伪的本质;而饰演骗子的同学则以其诙谐的语言、滑稽的动作引得同学们捧腹大笑,在笑过之余,也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表演结束后,我又适时点拔、诱导,学生很容易就总结出人物形象各自特点。这可比单纯由老师讲解效果不知要好上几倍呢。
五、课堂教学探求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和模式,悉心指导问题解决策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用激励的态势让学生保持一种主观能动的
激情,其次要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的解决要靠方法,学生在课本上发现的问题往往是封闭性的,而且教材都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容易找到标准的答案。但是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往往是开放性很强的,很难有一个标准答案。因此,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策略就变得尤为重要。教材中提供的范文不是学习的“法典”,而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范例,在学完了余光中的《乡愁》一诗之后,引导学生再学习席慕容的《乡愁》,将学法进行有效的迁移,同样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主动去探究其他文学作品中的“乡愁”主题,这就使知识由课堂延伸到了课外,知识得到了整合,学生所习得的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很容易就会转化成了发展性学力。
所以要通过对新知的引入、教学环节的衔接、延伸等进行有效的设计,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改革,把学科思想方法的教学作为学科课堂教学的灵魂,让学生自主质疑、主动求知、创新思维,从而达到建构以学生大胆而有益的探索为核心的自主学习的模式。这应该就是我们研究的核心,毕竟我们是在寻找一种理想与现实能够结合的比较好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个立足点会有强大的生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是学生发展的基点,只要学会了学习,我看学生终身发展应该不成问题。
六、课堂教学着力培养研究和合作意识,激发开展语文活动的兴趣,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
在教学完《中国石拱桥》一文后,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古人为我们留下了灿烂辉煌的宝贵遗产,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展,我们身边的桥又有哪些变化和发展呢?”很快学生就拟定了“诗歌中的桥,桥梁美学、种类,家乡的桥,未来的桥,心中的桥”等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围绕中国桥的研究这一主题,他们就利用课余时间和休息日,兴趣盎然地到网上查阅资料、到图书室调阅史料和进行社会走访、调查,各研究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协同作战,去完
成课题研究任务。两周后,一份集图片、音像、文字多种形式于一体的、内容丰富的《天堑变通途──中国桥的研究》的综合实践活动调查报告等成果,就会如期出现在我的面前。实践证明,结合课堂教学所延伸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能极大的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工作最重要的是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师生间是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其实课堂教学既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是学生的生命活动和成长过程。只要我们自觉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强化生本意识,关注学生课堂内外的生命状态,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就会使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幸福生活中,耗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却能收到令人满意的优质效果,使教学效率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同时,只要我们用真心领略,用耐心去思考,用全心去行动,把握住教学生活中的每一次机会,珍惜好每一次不起眼的收获,用智慧启迪智慧,用情感调动情感,用心灵碰撞心灵,用人格感化人格,就一定能构建课堂新理想,展现课堂新活力,实现理想新课堂。自然的美丽就会充盈课堂,幸福的回味也将永驻学生心间。
第二篇:构建二十一世纪美术新课堂
美术学科2008学年论文
地址:容桂城西小学
姓名:李海燕
联系电话:28181044
构建二十一世纪美术新课堂
新的课程理念下,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课堂学习空间,设计一些趣味化、生活化、综合化的美术课堂教学方式,从而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是我学习新课程标准后近年来研究的课题。近年来,我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湘版小学《美术》教材就美术课堂教学的趣味化、综合化、生活化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关键词: 趣味 生活 综合
一、美术课堂教学的趣味化
目前,课堂游戏正被广泛应用于学校美术课堂教学之中,正改变着传统课堂教学沉闷单一的状况。这里的课堂游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游戏的形式与特点,将其引入课堂教学之中,使之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借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爱学、乐学、觉得有趣味的一种教学方式。
例如《卡通大亮相》一课的学习内容之一是要求学生能叙说故事并大胆尝试用卡通手法记录生活、表达愿望,传递自己的思想情感,在协作的学习中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卡通虽然深受学生的喜爱,可我们仍然要注意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努力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积极尝试。在这个单元里,我除了让学生观赏一些经典卡通电影如《白雪公主》、《狮子王》及《阿凡提》等以外,还让学生上台进行了一场模仿秀。首先是模仿卡通电影里的一个卡通形象并表演一小段,同时要求大家对比一下他们的表情、动作和电影里的有什么不同,结果当然是真人秀不如电影里的夸张,这时就要趁机让学生认识卡通里所运用的夸张手法。其次是让学生学习用卡通手法记录生活、表达愿望,传递自己的思想情感,可是对于小学 生来说仅仅凭着想象进行创作,其难度是相当大的。于是我再一次给一个他们切身体会的机会,即让学生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各组同学自己组织创作一小段“卡通小品”,要求要有主题,表情、动作要夸张。各小组进行竞赛,比一比哪一组的主题更有创意,哪一组的表情、动作更夸张,并相互讨论一下要如何去表达这样的“小品”。最后从这些小品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并用画笔把它记录下来,就这样,在愉快的表演过程中,素材有了,形象有了,主题也有了。这个单元学习下来,学生不仅学会了画卡通,还学会了自编自演卡通。
二、美术课堂教学的综合化
1、美术与语文的综合:美术形式和语文形式都是人们表达内心世界最直接的方式,虽然两种方式不一样,但却是能相互诱导。如《生日快乐》这一课就可以采用美术与语文的综合。首先让学生欣赏一些表现生活的绘画、摄影作品,接着让同学们相互交流自己的生活照片讲述自己经历过的生活趣事。在布置作业时我根据本校学生绘画创作能力薄弱的实际情况减低作业的难度,要求学生做一个“画一幅小画,写一段文字,记一件事情”的作业。通过绘画与文字的结合来表达记忆中的一件事情。
2、美术与音乐的结合:音乐是用来听的,但可以令人在听赏过程中看到形象的画面;绘画是给人看的,但也是可以使人听到音乐流动的声音。音乐与美术常常互相渗透,互相对应,相得益彰。如《听听画画》,《线的秘密》即聆听或回忆一段音乐,以演奏这种音乐的乐器造型为素材,把对这段音乐的感受表现出来。这一课的教学重在对学生个性表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让学生在认识美术与音乐的相融会的同时,也学会表现音乐的视觉印象。
3、美术与计算机的综合:电脑除了用来收集素材以外还可以借用它的一些设计软件来进行美术作业。如在《哆来咪》活动二的学习中,有一 3 个内容是画一幅色彩渐变的画。如果按传统的方法直接动笔在纸上画的话,会使作业量增加且枯燥,为了避免这个弊端我就安排了用电脑来完成这一作业,这样的作业不仅形式新颖,见效快,还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美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学习美术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都成为画家,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如《老师你好》活动三这一课除了要求学生会做贺卡以外,还要学会选择恰当的方式给心灵需要抚慰的人们送上一份美好的祝福。在这个单元的教学里我趁着母亲节的来临,布置学生要做一节日的礼物送给母亲以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并且电话家访部分学生的作业是否送到并作一个课后调查记录,记录表明大部分的家长都比较支持这种作业。从这个小小的调查结果我们都能看得出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来好好装扮我们的生活,这样既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
总而言之,美术课堂的趣味化、综合化、生活化将构成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体验幸福和快乐、苦恼和辛劳,从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良好的观察方法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第三篇:构建理想课堂实施方案
构建理想课堂实施方案
一、研究的背景
课堂应该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成为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的理想空间。我们期望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平台,以集体备课和校本研训为突破口,不断地实践和延伸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实现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的教育核心价值。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认知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在知识意义建构过程中,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即所有知识意义是随着学习环境的变化而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二)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强调,要以人为本,要互动,要创造性的挖掘、发挥师生、生生、人机之间的互动、交流、对话,教师要作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参与者等。
(三)“构筑理想课堂”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理想的课堂应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安全、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由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有机整合,因材施教,充分体现课堂的生活性、生命性和发展性。理想课堂提出了“三层六度”的基本评价体系,即教师层面;学生层面;师生互动的层面。理想课堂还应具有三个基本性质:真实性;兴奋性;有效性。
三、研究的目标
最终的目标是努力使每个教师能合理地组织教学,学生能有效地学习,生生间、师生间有效地互动,最终实现理想的课堂。
构建体现理想课堂的教学操作模式。
形成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实践策略。
通过研究,激发教师课堂教学智慧,使教师掌握理想课堂的内涵,享受专业成长的快乐。
通过对理想课堂的研究和构建,打造学校的教育特色,使学校成为全体师生的“精神家园”。
四、研究的内容与措施
研究的对象
1—5年级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组织,全体学生与全体教师以及能促进理想课堂构建的外部教学环境。
研究的内容
1、理想课堂的课堂观、教学观、学生观、价值观的理论研讨。
理想的课堂首先要创设良好的师生自由、平等的氛围,始终要充满欢乐,学生乐学,并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热情,课堂气氛和谐。在教学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在实际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在课堂上关爱每一个学生,鼓励每一个学生。把学生从标准中解放出来,允许他们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收获。
2、与构建理想课堂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研究。
理想的课堂中教师要能将学生的层次、能力融于心中,并分层归类,因层施教,激活学生的自信,挖掘他们的潜力。教师不仅要知识传授准确,而且要以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让每一节课都同中有异,给学生常听不厌,堂堂有新意,给学生视觉、听觉、感觉等外部感官新鲜刺激,有效激发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
3、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学生学习方式和方法的研究。
理想的课堂中教师不仅要方法得当,而且应该激情燃烧,独辟蹊径,能引领学生探索、学会、掌握学习的最佳方法与途径,并且能够激起学生大胆质疑,热烈争论,动手参与的热情。理想的课堂要能促使学生思维活跃,目光明澈,激发起他们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浓厚的兴趣,要能促使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发现问题,有自己的见解,有自觉主动学习人类文化的强烈求知欲望。
4、理想课堂的案例教学研究。
研究的措施
1、学习理论,正确理解“理想课堂”。
主动查找、收集资料并集中精力认真学习、思考理想课堂的内涵,从而更全面地熟知这方面的理论,这是我们进行研究实践的关键,没有一定的理论做准备,我们的实验一定是不能深入的。在实验之前,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意识:一是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自由度研究结合起来;二是每节课的教学设计要力图体现这些精神;三是在教育教学中用随笔加强这方面的课堂反思;四是在不断反思中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前进,最终达到一定的理想状态。
2、给理想课堂准确定位,制定方案。
我们将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实际,教师特长,科学地制定研究方案并实施。不能把对理想课堂的理解泛化、窄化,并由此根据学科特点制订子课题研究方案。
3、加强校本培训,树立正确地的课堂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价值观。
重视加强对新经验的学习,帮助广大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形成与正确的课堂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价值观。校本培训形式做到多样化,坚持学习理论与提高实践能力相结合、坚持个人自学与集中辅导相补充,坚持开设讲座与组织讨论、观摩、交流相促进,坚持参与式培训与研讨式培训相统一,要充分依靠广大教师和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大胆实践,开拓创新,努力提高教师开展理想课堂实验的水平。
4、加强校本教研,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实践能力。
继续推进以问题为起点,以课例为载体,以行动研究为途径的校本研究体制。
基本程序:发现问题——确立主题——学习理论——研讨课例——行为改进——发现新问题,又进行新一轮的研究。具体而言是“两阶段五个环节”。两阶段是试教——初研阶段、再教——深研阶段,五个环节是第一阶段的“学习——备课、试教——听课、研讨——改进”三个环节和第二阶段的“再上课——再听课、研讨——反思”两个环节。通过校本教研,提高教师教学实践与反思能力,为构建理想课堂创造前提条件。
备课组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开展集体备课。通过集体备课,完成凸现理想课堂的教学设计,并认真听课,参加关于“理想课堂评价表”的研讨活动,一方面根据实践情况修改“理想课堂评价表”,另一方面从操作层面解读亲合度,为接下来的课堂实践打下基础。在学科课堂中探索、实践理想课堂有效度范围下的教学研究,注意整理相关课例,并完成有关理想课堂教学与有效性结合的课后反思及小结。
5、及时进行阶段反思,总结成果。
五、研究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以现代教育理论、协同理论和传播理论的基本观点以及学习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实验的理论基础,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主体性原则。
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有效的课堂中获得自主发展,形成自我鲜明的个性。
针对性原则。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求得解决的办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素质。
灵活性原则
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等选择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过程性原则。
要改变过去把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的简单做法,通过自由课堂多样化的互动生成,把课堂教学的重心由注重结论转到引导学生去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去。
六、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行动研究法。
3、个案分析法。
4、经验总结法
研究的步骤
1、准备和启动阶段
1)成立课题组,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建立课题研究的组织领导机构,明确分工,制定活动制度。
2)进行开题论证,进一步修改课题实施方案。
3)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为课题研究的展开做准备。
4)确定子课题研究人员,制订子课题研究方案
2、实践探索阶段:
1)全面实施课题方案。
2)创设有助于理想课堂构建的外部物化环境。
3)不定期召开教学论坛,定期召开课堂教学研讨会,对理想课堂自由度的构建进行专题讨论。及时反思总结研究过程,及时调整实施计划。
4)对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收集整理,以供教师反思,从而完善课堂教学评价。
5)收集课堂教学案例,对案例进行剖析,以案例研究促进教师提高。
6)针对反馈情况不断调整“理想课堂”构建的途径、措施、方法。
7)收集、整理研究数据与信息,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
3、总结提炼阶段
1)全面回顾课题研究情况,查漏补缺,整理研究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整理和汇总。
2)撰写研究报告、总结性论文。
3)整理教育叙事、随笔、案例、优秀课堂实录,收集优秀的学生课堂学习日记等。
七、研究的成员及分工
课题组组长:李洪涛
课题组副组长:罗进
课题指导组组长:王翠玲
课题指导组成员:毕凤云
课题组核心成员:各学科备课组长
课题组外围成员:全体学科教师
八、研究的预期成果
理想课堂评价表。
理想课堂具体操作策略。
汇编学生个性发展资料,教师研究过程中的随笔。
主题网络信息。
汇编以理想课堂为主题的课堂教学个案集。
优秀实验课的光盘资料。
研究报告与相关论文。
第四篇:构建理想课堂实施方案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构建理想课堂实施方案
构建理想课堂实施方案
一、研究的背景
课堂应该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成为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的理想空间。我们期望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平台,以集体备课和校本研训为突破口,不断地实践和延伸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实现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的教育核心价值。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认知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在知识意义建构过程中,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包括社会文化)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即所有知识意义是随着学习环境的变化而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二)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强调,要以人为本,要互动,要创造性的挖掘、发挥师生、生生、人机之间的互动、交流、对话,教师要作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参与者等。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三)“构筑理想课堂”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理想的课堂应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安全、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由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有机整合,因材施教,充分体现课堂的生活性、生命性和发展性。理想课堂提出了“三层六度”的基本评价体系,即教师层面(亲合度、整合度);学生层面(参与度、练习度);师生互动的层面(自由度、延展度)。理想课堂还应具有三个基本性质:真实性;兴奋性;有效性。
三、研究的目标
最终的目标是努力使每个教师能合理地组织教学,学生能有效地学习,生生间、师生间有效地互动,最终实现理想的课堂。
(一)构建体现理想课堂的教学操作模式。
(二)形成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实践策略。
(三)通过研究,激发教师课堂教学智慧,使教师掌握理想课堂的内涵,享受专业成长的快乐。
(四)通过对理想课堂的研究和构建,打造学校的教育特色,使学校成为全体师生的“精神家园”。
四、研究的内容与措施
(一)研究的对象
1—5年级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组织,全体学生与全体教师以及能促进理想课堂构建的外部教学环境。
(二)研究的内容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1、理想课堂的课堂观、教学观、学生观、价值观的理论研讨。
理想的课堂首先要创设良好的师生自由、平等的氛围,始终要充满欢乐,学生乐学,并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热情,课堂气氛和谐。在教学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在实际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在课堂上关爱每一个学生,鼓励每一个学生。把学生从标准中解放出来,允许他们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收获。
2、与构建理想课堂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研究。
理想的课堂中教师要能将学生的层次、能力融于心中,并分层归类,因层施教,激活学生的自信,挖掘他们的潜力。教师不仅要知识传授准确,而且要以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让每一节课都同中有异,给学生常听不厌,堂堂有新意,给学生视觉、听觉、感觉等外部感官新鲜刺激,有效激发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
3、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学生学习方式和方法的研究。
理想的课堂中教师不仅要方法得当,而且应该激情燃烧,独辟蹊径,能引领学生探索、学会、掌握学习的最佳方法与途径,并且能够激起学生大胆质疑,热烈争论,动手参与的热情。理想的课堂要能促使学生思维活跃,目光明澈,激发起他们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浓厚的兴趣,要能促使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发现问题,有自己的见解,有自觉主动学习人类文化的强烈求知欲望。
4、理想课堂的案例教学研究。
(三)研究的措施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1、学习理论,正确理解“理想课堂”。
主动查找、收集资料并集中精力认真学习、思考理想课堂的内涵,从而更全面地熟知这方面的理论,这是我们进行研究实践的关键,没有一定的理论做准备,我们的实验一定是不能深入的。在实验之前,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意识:一是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自由度研究结合起来;二是每节课的教学设计要力图体现这些精神;三是在教育教学中用随笔加强这方面的课堂反思;四是在不断反思中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前进,最终达到一定的理想状态。
2、给理想课堂准确定位,制定方案。
我们将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实际,教师特长,科学地制定研究方案并实施。不能把对理想课堂的理解泛化、窄化,并由此根据学科特点制订子课题研究方案。
3、加强校本培训,树立正确地的课堂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价值观。
重视加强对新经验的学习,帮助广大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形成与正确的课堂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价值观。校本培训形式做到多样化,坚持学习理论与提高实践能力相结合、坚持个人自学与集中辅导相补充,坚持开设讲座与组织讨论、观摩、交流相促进,坚持参与式培训与研讨式培训相统一,要充分依靠广大教师和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大胆实践,开拓创新,努力提高教师开展理想课堂实验的水平。
4、加强校本教研,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实践能力。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继续推进以问题为起点,以课例为载体,以行动研究为途径的校本研究体制。
基本程序:发现问题——确立主题——学习理论——研讨课例——行为改进——发现新问题,又进行新一轮的研究。具体而言是“两阶段五个环节”。两阶段是试教——初研阶段、再教——深研阶段,五个环节是第一阶段的“学习——备课、试教——听课、研讨——改进”三个环节和第二阶段的“再上课——再听课、研讨——反思”两个环节。通过校本教研,提高教师教学实践与反思能力,为构建理想课堂创造前提条件。
备课组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开展集体备课。通过集体备课,完成凸现理想课堂的教学设计,并认真听课,参加关于“理想课堂评价表”的研讨活动,一方面根据实践情况修改“理想课堂评价表”,另一方面从操作层面解读亲合度,为接下来的课堂实践打下基础。在学科课堂中探索、实践理想课堂有效度范围下的教学研究,注意整理相关课例,并完成有关理想课堂教学与有效性结合的课后反思及小结。
5、及时进行阶段反思,总结成果。
五、研究的原则
(一)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以现代教育理论、协同理论和传播理论的基本观点以及学习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实验的理论基础,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二)主体性原则。
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习5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有效的课堂中获得自主发展,形成自我鲜明的个性。
(三)针对性原则。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求得解决的办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素质。
(四)灵活性原则
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等选择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五)过程性原则。
要改变过去把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的简单做法,通过自由课堂多样化的互动生成,把课堂教学的重心由注重结论转到引导学生去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去。
六、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行动研究法。
3、个案分析法。
4、经验总结法
(二)研究的步骤
1、准备和启动阶段(2007.10——2007.11)
1)成立课题组,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建立课题研究的组织领导6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机构,明确分工,制定活动制度。
2)进行开题论证,进一步修改课题实施方案。
3)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为课题研究的展开做准备。
4)确定子课题研究人员,制订子课题研究方案
2、实践探索阶段:(2007.12——2008.12)
1)全面实施课题方案。
2)创设有助于理想课堂构建的外部物化环境。
3)不定期召开教学论坛,定期召开课堂教学研讨会,对理想课堂自由度的构建进行专题讨论。及时反思总结研究过程,及时调整实施计划。
4)对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收集整理,以供教师反思,从而完善课堂教学评价。
5)收集课堂教学案例,对案例进行剖析,以案例研究促进教师提高。
6)针对反馈情况不断调整“理想课堂”构建的途径、措施、方法。
7)收集、整理研究数据与信息,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
3、总结提炼阶段(2009.1——2009.6)
1)全面回顾课题研究情况,查漏补缺,整理研究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整理和汇总。
2)撰写研究报告、总结性论文。
3)整理教育叙事、随笔、案例、优秀课堂实录,收集优秀的学7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生课堂学习日记等。
七、研究的成员及分工
课题组组长:李洪涛(全面负责)
课题组副组长:罗进(负责课题组的理论和课堂教学实践指导等工作)
课题指导组组长:王翠玲(负责筹划,联络协调,资料收集、总结等工作)
课题指导组成员:毕凤云(负责总课题研究方案的制订,资料整理和分析、总结等工作)
课题组核心成员:各学科备课组长(负责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订及管理和操作)
课题组外围成员:全体学科教师(负责课题具体实施操作)
八、研究的预期成果
(一)理想课堂评价表(教师、学生)。
(二)理想课堂具体操作策略。
(三)汇编学生个性发展资料,教师研究过程中的随笔。
(四)主题网络信息(博客等)。
(五)汇编以理想课堂为主题的课堂教学个案集。
(六)优秀实验课的光盘资料。
(七)研究报告与相关论文。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第五篇:构建理想课堂实施方案
构建理想课堂实施方案
一、研究的背景
课堂应该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成为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的理想空间。我们期望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平台,以集体备课和校本研训为突破口,不断地实践和延伸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实现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的教育核心价值。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认知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在知识意义建构过程中,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包括社会文化)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即所有知识意义是随着学习环境的变化而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二)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强调,要以人为本,要互动,要创造性的挖掘、发挥师生、生生、人机之间的互动、交流、对话,教师要作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参与者等。
(三)“构筑理想课堂”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理想的课堂应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安全、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由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有机整合,因材施教,充分体现课堂的生活性、生命性和发展性。理想课堂提出了“三层六度”的基本评价体系,即教师层面(亲合度、整合度);学生层面(参与度、练习度);师生互动的层面(自由度、延展度)。理想课堂还应具有三个基本性质:真实性;兴奋性;有效性。
三、研究的目标
最终的目标是努力使每个教师能合理地组织教学,学生能有效地学习,生生间、师生间有效地互动,最终实现理想的课堂。
(一)构建体现理想课堂的教学操作模式。
(二)形成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实践策略。
(三)通过研究,激发教师课堂教学智慧,使教师掌握理想课堂的内涵,享受专业成长的快乐。
(四)通过对理想课堂的研究和构建,打造学校的教育特色,使学校成为全体师生的“精神家园”。
四、研究的内容与措施
(一)研究的对象
1—5年级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组织,全体学生与全体教师以及能促进理想课堂构建的外部教学环境。
(二)研究的内容
1、理想课堂的课堂观、教学观、学生观、价值观的理论研讨。
理想的课堂首先要创设良好的师生自由、平等的氛围,始终要充满欢乐,学生乐学,并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热情,课堂气氛和谐。在教学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在实际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在课堂上关爱每一个学生,鼓励每一个学生。把学生从标准中解放出来,允许他们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收获。
2、与构建理想课堂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研究。
理想的课堂中教师要能将学生的层次、能力融于心中,并分层归类,因层施教,激活学生的自信,挖掘他们的潜力。教师不仅要知识传授准确,而且要以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让每一节课都同中有异,给学生常听不厌,堂堂有新意,给学生视觉、听觉、感觉等外部感官新鲜刺激,有效激发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
3、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学生学习方式和方法的研究。
理想的课堂中教师不仅要方法得当,而且应该激情燃烧,独辟蹊径,能引领学生探索、学会、掌握学习的最佳方法与途径,并且能够激起学生大胆质疑,热烈争论,动手参与的热情。理想的课堂要能促使学生思维活跃,目光明澈,激发起他们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浓厚的兴趣,要能促使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发现问题,有自己的见解,有自觉主动学习人类文化的强烈求知欲望。
4、理想课堂的案例教学研究。
(三)研究的措施
1、学习理论,正确理解“理想课堂”。
主动查找、收集资料并集中精力认真学习、思考理想课堂的内涵,从而更全面地熟知这方面的理论,这是我们进行研究实践的关键,没有一定的理论做准备,我们的实验一定是不能深入的。在实验之前,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意识:一是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自由度研究结合起来;二是每节课的教学设计要力图体现这些精神;三是在教育教学中用随笔加强这方面的课堂反思;四是在不断反思中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前进,最终达到一定的理想状态。
2、给理想课堂准确定位,制定方案。
我们将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实际,教师特长,科学地制定研究方案并实施。不能把对理想课堂的理解泛化、窄化,并由此根据学科特点制订子课题研究方案。
3、加强校本培训,树立正确地的课堂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价值观。
重视加强对新经验的学习,帮助广大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形成与正确的课堂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价值观。校本培训形式做到多样化,坚持学习理论与提高实践能力相结合、坚持个人自学与集中辅导相补充,坚持开设讲座与组织讨论、观摩、交流相促进,坚持参与式培训与研讨式培训相统一,要充分依靠广大教师和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大胆实践,开拓创新,努力提高教师开展理想课堂实验的水平。
4、加强校本教研,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实践能力。
继续推进以问题为起点,以课例为载体,以行动研究为途径的校本研究体制。
基本程序:发现问题——确立主题——学习理论——研讨课例——行为改进——发现新问题,又进行新一轮的研究。具体而言是“两阶段五个环节”。两阶段是试教——初研阶段、再教——深研阶段,五个环节是第一阶段的“学习——备课、试教——听课、研讨——改进”三个环节和第二阶段的“再上课——再听课、研讨——反思”两个环节。通过校本教研,提高教师教学实践与反思能力,为构建理想课堂创造前提条件。
备课组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开展集体备课。通过集体备课,完成凸现理想课堂的教学设计,并认真听课,参加关于“理想课堂评价表”的研讨活动,一方面根据实践情况修改“理想课堂评价表”,另一方面从操作层面解读亲合度,为接下来的课堂实践打下基础。在学科课堂中探索、实践理想课堂有效度范围下的教学研究,注意整理相关课例,并完成有关理想课堂教学与有效性结合的课后反思及小结。
5、及时进行阶段反思,总结成果。
五、研究的原则
(一)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以现代教育理论、协同理论和传播理论的基本观点以及学习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实验的理论基础,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二)主体性原则。
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有效的课堂中获得自主发展,形成自我鲜明的个性。
(三)针对性原则。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求得解决的办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素质。
(四)灵活性原则
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等选择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五)过程性原则。
要改变过去把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的简单做法,通过自由课堂多样化的互动生成,把课堂教学的重心由注重结论转到引导学生去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去。
六、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行动研究法。
3、个案分析法。
4、经验总结法
(二)研究的步骤
1、准备和启动阶段(2007.10——2007.11)
1)成立课题组,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建立课题研究的组织领导机构,明确分工,制定活动制度。
2)进行开题论证,进一步修改课题实施方案。
3)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为课题研究的展开做准备。
4)确定子课题研究人员,制订子课题研究方案
2、实践探索阶段:(2007.12——2008.12)
1)全面实施课题方案。
2)创设有助于理想课堂构建的外部物化环境。
3)不定期召开教学论坛,定期召开课堂教学研讨会,对理想课堂自由度的构建进行专题讨论。及时反思总结研究过程,及时调整实施计划。
4)对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收集整理,以供教师反思,从而完善课堂教学评价。
5)收集课堂教学案例,对案例进行剖析,以案例研究促进教师提高。
6)针对反馈情况不断调整“理想课堂”构建的途径、措施、方法。
7)收集、整理研究数据与信息,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
3、总结提炼阶段(2009.1——2009.6)
1)全面回顾课题研究情况,查漏补缺,整理研究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整理和汇总。
2)撰写研究报告、总结性论文。
3)整理教育叙事、随笔、案例、优秀课堂实录,收集优秀的学生课堂学习日记等。
七、研究的成员及分工
课题组组长:李洪涛(全面负责)
课题组副组长:罗进(负责课题组的理论和课堂教学实践指导等工作)
课题指导组组长:王翠玲(负责筹划,联络协调,资料收集、总结等工作)
课题指导组成员:毕凤云(负责总课题研究方案的制订,资料整理和分析、总结等工作)
课题组核心成员:各学科备课组长(负责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订及管理和操作)
课题组外围成员:全体学科教师(负责课题具体实施操作)
八、研究的预期成果
(一)理想课堂评价表(教师、学生)。
(二)理想课堂具体操作策略。
(三)汇编学生个性发展资料,教师研究过程中的随笔。
(四)主题网络信息(博客等)。
(五)汇编以理想课堂为主题的课堂教学个案集。
(六)优秀实验课的光盘资料。
(七)研究报告与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