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防止学生过早分化交流材料
钱营一中防止学生过早分化
汇报材料
2011-11
钱营一中防止学生过早分化汇报材料
2011-11
一、现状分析:
因厌学而造成两极分化,这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学生作为一个个体,千差万别。入学前的学习条件不同,学生家庭背景不同,是客观存在的学生差异。这些差异没有得到科学的看待和持久的关注,致使学生体验不到成功,失去信心,长久下去对学习生活失去兴趣导致厌学。
二、措施:
针对以上两极分化根源的分析,我们尝试了以下措施:
(一)1、通过学习“生本”,以科学的理念武装头脑。
通过学习升本教育思想转变教师“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教育观,引导教师科学的看待每一名学生。
“生本教育”不是一种教育方法,而是一种科学的教育思想。其理念核心是:真诚尊重学生,充分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全面挖掘学生的内驱力。
1、“生本教育”是顺应人成长天性的教育。
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试想,孩子上学之初,没有一个孩子不想学好,不想好好表现,追求上进,求得发展,得到别人认可,表现自己,这些都是人的本能,也就是生命中本来就有的,这就是学生学习的“天性”。
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教育不应该是塑造,而应该是在顺应孩子的天性的前提下,让这种天性自然而然的发挥到极致,从而让孩子的成长回归自然。而不是在老师的控制之下,向这里或那里发展。学习、发展这是动物的本能,“生本教育”就是想促进这种本能和我们所期望的学生应该获得的东西自然接轨。
2、“生本教育”是激扬人性的教育。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不容置疑,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而不是让他们学会几个单词会做几道题认识几个字。学习的内容只是提高能力和素质的依托。从早就有“高分低能”的说法。
生本教育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从依靠教到依靠学的捷径。这种教育思想会让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经验的同时,张扬个性,激活思维。
3、“生本教育”是解脱教师,解放学生的师生共赢的教育。
4、“生本教育”营造和谐的生态圈。
听了以上的介绍,大家可能认为“生本教育”只是一种教学思想,与班级管理、师生关系等德育范畴毫不相干,不是这样的。
生本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首先关注的是人的生命天性。是以真诚尊重学生、充分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核心的。试想,在这种思想指引下,学生参与进来了,然后老师及时的鼓励评价,心里怎么会不高兴?课堂是德育的主阵地,如果学生参与了,他就会得到感悟,那么理所当然的会受到自我教育。反之,不管多么好的德育素材,学生不参与,连看都不看,也是废纸一堆。
学生心情好了,他还要发泄干什么?不但不敌视老师,而且还会向家长和其他同学做广告,直接成就老师的心情。这样,师生形成良性循环,久而久之会在“学生—老师—学校---家庭—社会”形成一种绿色的和谐生态圈,让师生关系更融洽,收获师生共同快乐。当然,德育的范畴非常广,好多具体的现象还要我们遵循“生本教育”思想,找到合适的方法,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定能收到实效。
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德育的基础就是学生美好的学习生活。
生本教育强调让学生自己主动的进行学习,低入口、大感受、深探究。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老师在认真倾听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点火”,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与拓展。
为此,我校为每位老师发了一本《教育走向升本》《教育激扬生命》,引导老师们认真研读,并举办了读书报告会。在这一理念的影响下,老师们转变了陈旧的学生观,在工作中不自觉的尝试以科学的学生观与学生相处。营造了和谐的“师生生态圈”,学生看到老师的笑脸,自然感受到了生活中的阳光,体验到了成长的快乐。
(二)2、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好多老师都把工作的焦点放在优生的培养上。为此,学校明确提倡导四种观念:一是树立“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的观念;二是树立“挽救一名差生的功劳不亚于培养一名高材生”的观念;三是树立 “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差学生是批评出来的”的观念;四是树立“当众表扬,避众批评”的观念。在这四种观念的指引下,老师们把以前只有优生才会得到的关注分给了后进生。并且尝试用放大镜看学困生的优点,这非常有利于预防逆反心理的产生。抓边转后
(三)实施科学评价。
通过每月星级中学生和星级小组的评比,开展多元评价,引领学生全面发展。我们把“星级中学生评比和星级小组评比”工作纳入“爱校教育”系列活动中。“星级中学生评比和星级小组”每月一评,依据我校实际情况共设“文明星、守纪星、朴素星、孝信星、互助星、爱班星、勤学星、上进星、读书星、学艺星”十颗星;星级小组“团结互助星、作业管理星、课堂表现星:课间管理星:学习成绩星、综合进步星”通过个人申报,小组评议,班委会讨论通过,年级组把关,学校审批层层选拔确定出校级星级中学生和星级小组,并举办“受星仪式”大力表彰先进以营造健康积极的校风。学校明确提出“学习成绩绝对不是成长的唯一”,其他方面的进步和学习成绩同样光荣。
(四)发挥心里咨询工作的作用。箱庭疗法。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是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期。此时的学生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心理特征——半幼稚与半成熟交织,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自觉性与冲动性相矛盾,在思想、心理水平上的发展也出现了个别差异。并且随着初中各阶段课程的增多和知识复杂程度的加重,容易产生两极分化。这种分化,会给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班级整体成绩的进步乃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那么首先分析学生产生两极分化的原因:
1.心理作用 有部分学生没有信心,不敢回答问题,对于自己掌握的知识也没有信心表达。遇到不会的也不敢找老师帮助。还有学生害怕失败,怕出错后同学老师嘲笑。有的学生基础差,对学习失去信心,上课不听,作业不做,放弃学习。
(五)一切的根源在课堂:
1、引路课 调研课
2、小组帮扶
3、英语教学改革
(六)丰富的课外活动,增加学校魅力。
1、《弟子规》讲诵、每日格言讲述活动贯穿整学年。人无德不立,德无孝不成;徳是立人之本,孝是立德之本。中学时代是成人的黄金时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因此,我们以弟子规为抓手,对学生进行做人教育,旨在在学生内心深处播下孝悌仁爱的种子。
2、我们开展“抵制不良诱惑,还心灵一份宁静”大型系列教育活动。
3、结合司法所,请河北省第一劳教所警官和服刑人员现身说法。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同学们展开大讨论写出感想。
4、“寻先烈足迹,塑纯洁心灵”。我们开展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公祭”活动;参观李大钊故居活动。
5、“走进来我们是钱一的主人,走出去我们是钱一的形象”。引导同学们走向社会,走入社区,开展“文明出行”社会实践活动。
6、为了加强学生诚信教育,每次考试我们都开设诚信考场。通过自己申请,班主任签字,家长签字,年级学校审批的程序引导同学们在无人监考的环境下实施考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7、感恩教育活动:我们利用教师节开展“师生联谊会”,利用母亲节开展“我为妈妈送温情”活动。
8、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利用“国庆节”开展了“心系祖国”歌诵读比赛活动。
9、我们组织开展了大型“知校、爱校、荣校”系列教育活动。
10、、组织全体同学观看《开学第一课》视频,各班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写出感想。
11、深入实施了“一校一品、一生双爱好”工程,强化了特色建设。坚持以“校园文化艺术节”、“校园体育节”等活动为载体,让校园生活“活”起来。体育方面,大力开展了“阳光体育”运动,打造了生机勃勃的校园。贯彻落实了《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实施方案》,以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传统体育项目为龙头,鼓励学生人人参与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培养和激发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并养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艺术方面,认真上好音美课,组织学生开展了美术作品比赛及歌咏比赛,在做好普及工作的同时,培养了特长生。
(七)家校联系: 家长学校
激发学生持久学习动力专家报告会
给学生搭建一个宽广的成长平台,并结合多方力量,多管齐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体验中习得知识、养成习惯、增强感受、提高素质。
第二篇:防止初一数学分化之我见
防止初一数学分化之我见
学生从小学进人初中后,所学的数学知识的深度与广度都发生了变化,由于中、小学生的管理方法、教学方法不完全一样,因此,开始一段时期学生往往不太适应,此时,若教师不加注意对教法和学生学法的研究,以及注意到学生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学学科知识面的扩大,接触到抽象的字母、几何等知识,难度的加深,数学课的新鲜感和兴趣渐渐减弱,加上课程的增加和其他学科的压力,便会使相当一批学生负担不了。学生就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知难而退,从而造成很大一部分学生的成绩开始下降,两极分化从初一第一学期就开始出现。见表
(一)、(二)、(三)(小学毕业教学质量抽测、初一第一学期期末抽测,流水评卷)
一、分化的原因分析:
1.没有做好中小学教材的衔接工作。由于衔接工作没落实,学生一时无法适从初中教学,一旦跟不上教师的“步伐”,久而久之,对数学学习就产生了障碍。
2.教学方法没有从初一学生实际出发,忽视学生学习习惯、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锻炼得不到及时培养。
3.存在知识技能上的缺词漏。由于教法不得法,学生学法还延袭小学的死记硬背、抄写。很少动脑理解深化,使许多基本知识技能掌握不了,加上缺漏不及时补救,引起新知识的相关缺漏,积漏越多,积重难返,造成了恶性循环,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4.由于初一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决定学习不能持久,再加上数学、几何语言不过关,学生对概念理解不深透,听不懂、说不出,看不懂、做不出,难以接受、理解新知识,不知不觉中对教学产生畏难情绪。
5.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没有得到培养和更新,跟不上初中数学学习的要求,学生成绩进步不快,收获感不强,加上教材难度和广度的加深、加广,负担加重,学生难以应付。
6.初一学科课程的增加,不同学科的学法不同,记忆内容的增加与冲击,对数学学习的时间安排和能力培养上产生矛盾,学生一时无法形成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知识也得不到及时更新。
二、防止分化的几点见解:
(一)在教学中应重视衔接工作
1.抓好学生教材的衔接工作。对新生约用两周的时间集中复习小学学过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得以巩固;同时便于老师了解新生数学基础,便于学生接受教师的教法和掌握学习方法习惯,为因材施教作好准备。
2.抓启始课教学。复习小学知识后,着重抓初中代数第一堂课(“正数与负数”)的教学,教学中可以先安排一些游戏活动,如猜学生年龄、出生月份等,按教师指定的方法和步骤去进行,当学生感到疑惑和新奇时,则着重讲解初中数学的新知识、新内容和新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3.在教学中重视与小学算术知识的联系。有理数是紧接小学算术之后,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与小学算术知识联系密切,首先把小学中学过的算术扩充到有理教,在引进负数后,通过绝对值的概念,又把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四则运算等一系列问题转化为算术来解决,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紧扣教材,因势利导,联系小学算术知识,化难为易,使之收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二)在教学中重视教学常规工作
从教学的实践中我感到初一学生共同的特点是:好奇心强,而持久性弱;模仿性强,而判断力弱;兴趣广泛,而自觉性差;自尊心强,而克制力弱。因而在备课中,除备教材内容外,还要在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做到亲切、细致、耐心、直观、形象。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边讲边练,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方法,引发全体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1.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前提,只有针对学生实际备课,才能做到有针对性的精讲,有选择性的练习,才能使教师教得主动,学生学的轻松有趣,学而不厌。
2,认真组织教学。每堂课开始,教师要讲究教学组织艺术,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情绪,使学生能进人“最佳”学习状态。在教学中要用生动简明的引言、设计问题情景的导课,用数学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吸引学生,引人入胜,步步紧扣。用通俗、学生易懂、易理解的语言讲清楚重、难点。切不可唯恐学生听不懂、没接受而—堂课讲到底。
3.课堂教学中注意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初一学生年龄小,上课注意力不能保持长久集中,为了适应这一年龄特征,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在讲练结合中,增加学生的理解与巩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一般教师讲解新课内容控制在半节课左右为宜。
4.重视课文和作业本。教材是教学大纲的体现,是教学的依据,教师、学生都要高度重视课文和作业本,教师要“吃透”课文,学生才会熟悉内容,平时要培养学生养成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做作业的学习习惯。批改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了解学生学习的掌握程度,作业的批改除教师全批全改外,还可以师生共同完成,教师讲评,学生互批或自改,较差的作业应当当面批改,起到边批边辅导的作用,也可以组织部分优等学生批改,既达到批改又起到优等生能力的培养。
5.注重测验后“成败”分析工作。平时测验分数故然重要,它可以反映出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水平,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对不足之处的分析,找出失败的原因所在,同时要积极爱护学生的积极性,切勿挫伤它。在每一次测验之后要先肯定成绩,重在分析不足之处。首先检查教师在教学中的不足,找出原因及时改正。不要妄加指责学生,不然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吃一堑长一智,使学生懂得考不好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考不好的原因。
(三)重视数学概念教学,上好概念课
数学概念教学是一种思维形式,它是一种思维工具,一切分析、推理、想象都要依据概念和应用概念,只有透彻地理解并灵活应用数学概念,才能掌握运算的技能和技巧,才会有正确、合理、迅速的运算和逻辑论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数学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对数学概念的掌握程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概念的阐述要通俗易懂,注重分析、推理、理解,力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在讲解例题时,除传统教学讲解例题形式外,注意变换教学方式,有的课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情景过程,由学生自学例题,然后依照例固完成练习题。按不同层次请学生板演,在板演中发现问题。再回到例题中去,指出例题中必须重视的关键步骤之处,这样可以巩固对例题的掌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这样做,不仅可掌握该课的要求,同时也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四)加强基本技能与常规训练
1.抓自学。新生在小学里—般都是听老师讲,课后完成作业。大多数学生没有看数学书的习惯,更谈不上自学了,为了使学生能自觉地学习,从“学会”向“会学”转化,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从初一开始就要抓自学能力的培养,指导学习方法,培养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根据教材的内容,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可以通过教师在启、读、练、知等各个环节中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做练习巩固,让快者快学,慢者慢学,教师在学生自学时巡视学生学习情况并辅导“落后生”,最后老师做画龙点晴地小结,使学生掌握一节课的内容。教学中应打破传统的满堂灌、注人式的教学方式,变被动为主动,用眼看、脑想、手练、耳听、口答等多器官相互作用或交替使用,降低疲劳度,提高效率。
2.加强基本技能与常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防止
分化不可缺少的一环。初一学生在小学几年养成的习惯,常常以为学数学就是做作业,如预习、复习,正确运用数学语言,做作业时坚持独立思考,书写端正,格式规范,错题要订正等都不大注意,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开学的第一节课就要向学生提出严格要求,并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是教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应向学生指出,在计算前,要很好的审题,选择简便途径,确定运算顺序,计算中一步一回头,做到步步计算正确,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同时在练习题的安排上要注意阶梯性。例如:有理数运算是数学中许多其他运算的基础,也是有理数—章的重点内容,一般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直接使用法则,做单一运算为主,这一阶段的重点是符号,而有理数的绝对值不宜过大,目的是熟练法则;第二阶段适当加大数的绝对值,并加人正负数和小数的初步混合运算,目的是提高计算能力;第三阶段是综合性的习题,目的是深化概念,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五)培养兴趣,增强信心,讲究方法,防止缺漏
1.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学生的兴趣来自教材和教法的引人人胜,这就要求教师处理教材时不能机械化,教法上不应该照本宣读、千篇一律,应挖掘出教材中使人感兴趣的、吸引人的材料和容易理解的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生动、活泼、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方式活跃课堂,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有所获。
2.学生学习产生分化是知识的缺漏积累的结果,初一起始阶段,教师一定要重视防止学生知识的缺漏。在教学进度、时间安排上力求科学、符合学生实际,要稳扎稳打,稳中求快,还要注意到章节的巩固复习,对初一学生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千万不能为考前腾出时间进行复习,而—味地赶进度,进度过快,学生在掌握知识上会漏洞百出,而依靠考前复习来弥补缺漏,对—般学生起的作用不大,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
(六)课余活动的开展
1.开展“互助“活动,把有能力、有热情的学生组织起来,担任“小教师”,给基础落后的同学补课,这样不仅帮助落后的同学,而且也使这些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更好的巩固和提高。另外还培养了这些学生的组织、表达能力,特别是学生给学生讲课,有时还强于老师,因为他们表达的方法、方式更直注、更明。
2.开展自学课外兴趣题、竞赛题和综合练习题活动。为减少初一学生分化现象,既要“好生吃饱吃好”,满足他们求知愿望,又要让“落后生”得到必要的“营养”。除了在课堂教学上重视他们以外,在课余有必要增加课外习题的自学活动,为了不增加学生辅导、补课的负担,教师可以出试题及解答、解题的方法与技巧,积极鼓励与引导,让学生自由学习,了解一些解题的新方法、新思路,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3.对“落后”学生,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教学“双边”活动。在课外要及时地给予关心,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辅导形式。对基础差、记忆力弱者,给予一定数量的作业,反复练习,做到熟能生巧;对于理解能力差的学生要多做示范性的解题,降低要求,由浅入深,耐心启发;对学生方法欠佳的学生,积极介绍同学中好的学习方法,组织他们与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一起学习;对学习成绩低落的学生要配合班主任了解思想问题,并帮助解决。
4.为防止分化现象,给学生设计一个可具体操作的“数学学习反思卡”(见附表),让学生回忆数学课上教师讲的内容是什么,自已学得怎样,一周填写2---3次,反思卡中虽没的严厉的说教,但形成了一条看不见的准则,因此“落后生”能按规范坚持去做,一段时间后,逐渐能养成一种学习反思习惯,同时,有了反思卡,学生与教师之间增强了感情交流,体现出教师的一言一行中对他们的爱及耐心的帮助,增强了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也便于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
造成初一学生分化的因素及改进的方法还有许多,以上仅是本人十几年教学实践中的几点见解,仅供大家参考。我相信,只要我们积极投身到教学科研之中,从提高自身的素质与修养着手,对学生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学习兴趣的激发,针对学生实际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一定能有效地防止学生学习分化现象,从而全面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质量。
10.课外时间有否看数学课外书:
11.是否喜欢做数学课外练习题:
12.是否喜欢做数学竞赛或趣味题:
13.你学习数学的方法是:1)有(2)偶尔有1)喜欢(2)一般l)喜欢(2)偶尔l)认真听讲(2)理解
(4)掌握方法
3)没有 3)不喜欢(3)不喜欢 3)记忆(((((((
第三篇:初中学生过早进入社会
“中学生过早进入社会”问题的整改材料
近年来,我区以“两基”迎国检为契机,狠抓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巩固率的提高,着实提高小学入学率,降低在校学生辍学率,取得了一定成效,各项指标达到“国检”标准,顺利通过了国家验收。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校学生辍学率,尤其是农村初中辍学率仍居高不下,中学生未毕业过早进入社会现象突出,对综治维稳工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根据实际统计,2011年城区初中学生辍学率在2%以内,但农村初中辍学率仍在5%左右,即去年大约有800多名初中学生因各种原因辍学,过早进入社会。
一、出现问题的原因
1、乡镇政府“控辍保学”力度不够,“双线目标责任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十三条明确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送其适龄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入学的,以及其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辍学的,在城市由市或者市辖区人民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在农村由乡级人民政府,采取措施,使其送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就学。”而事实上,政府的职责履行远远不到位,大部分工作要靠学校及教师去做,当多次家访乃至法制教育无效,学校无能为力时,乡镇政府未能履行好法律赋予的权力和义务,要制止辍学,仅靠教育者自身的力量是很难办到的。
2、应试教育促使学生厌学,最后导致辍学。虽然近几年来我区教育主管部门就推进素质教育做了大量工作,但社会群众对学校的评价往往仍是盯住学校的升学成绩,总在自觉不自觉地拿升学率评价学校,这就势必刺激教师把目光盯在考试成绩上,忽视了对学困生的关注、教育和指导。由于基础较差、学习成了学困生的精神负担,厌学情绪愈加强烈,辍学也就成其必然的选择。
3、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价值观取向的影响。由于农村,尤其是边远农村家庭经济来源少,外出打工成了大部分家庭脱贫致富的选择。受打工潮流的影响,部分在校中学生不安心学习,认为读书学习还不如外出打工,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外出打工使农村“留守儿童”逐年增多,这部分学生由于家庭教育缺乏有效监管,学生不良习气多,对学校教育有抵触情绪,逃学、厌学突出。
4、寄宿制学校缺乏。由于我区农村只有乡镇所在地建有初中,距离较远的周围农村学生上初中要实行寄宿,但截止目前,我区寄宿制学校建设仍是空白。由于学校没有寄宿条件,学生只能选择居住在周围农户家中,寄宿条件良莠不齐,安全很难保障,学生饮食、起居、取暖等生活全要自理,给学习带来了额外的负担。
5、校园周边环境影响。社会上一些宣传暴力、色情的非法音像制品,舞厅、录像厅、迪吧、网吧、电玩城等容易藏污纳垢的公共娱乐场所,尤其是部分农村的“黑网吧”严重侵蚀着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解决问题的措施。
1、加大《义务教育法》宣传力度。教体局将每年的三月和九月定为“控辍保学宣传教育月”,学校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活动,要让社会、家长、学生都知道,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是公民的义务和权利,未完成义务教育,对家长、学生都属于违法行为,使广大农民真正理解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严肃性和必要性。
2、进一步加大“控辍保学”力度,落实好教育行政部门、乡镇政府的“双线目标责任制”。乡镇政府要强化政府行为,将“控辍保学”工作切实提上议事日程,加强检查督导。要依法行政,对未能让被监护人接受义务教育的监护人实行必要的教育,通过发放“劝返通知书”乃至强制惩罚等措施,使其履行好监护责任。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在校学生的学籍管理,把学生巩固率的提高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教体局、学校、班级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考核“一票否决制”,最大可能的减少在校学生辍学人数。
3、加强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切实摒弃应试教育的片面做法,真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应试教育只重智育而忽视德育、体育、美育等,严重影响了青少年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健康成长,学生特长往往被扼杀,给人的发展带来了不平等、不公正的后果。校长、教师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观念,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各个方面,提高课堂实效性,规范办学、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通过开展各类健康、有趣的文体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让学校变成学生成长的乐园,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校园里抬起头来走路,做一个充满自信的人。
4、关注弱势群体。学校建立家庭贫困学生档案,实施好“两免一补”国家惠民政策,保证没有一名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利用建成的“留守儿童之家”,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文体活动,关注“留守儿童”、学困生心理健康,建立帮扶、帮教机制,关心、关爱他们的学习、生活、成长,坚决禁止歧视、体罚现象,加强同家长、监护人的联系,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确保“一个都不能少”。
5、净化校园周边环境。通过综治办牵头、各相关部门联动,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严肃查处容留未成年人的营业性场所。
6、各相关部门要全面贯彻执行国务院重新制定的《禁止使用童工规定》(2002年12月1日起施行),严厉打击非法使用童工行为。
7、积极争取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通过学生食宿的集中管理,有效减轻学生的生活负担,使他们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控制初中生辍学是一项复杂的重要的社会工程,仅靠教育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各级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必须高度重视,形成合力,建立联动机制,齐抓共管,认真履行好各自的职责,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在校学生辍学率控制在2%以内。
第四篇:如何防止学生两极分化
如何防止学生两极分化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已成风气,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课堂局面已开始形成。但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如:合作学习的实效性问题;教学方式变化与教师知识储备不足的矛盾问题;学生间的两极分化问题等等。这里对新课程实验中的学生两极分化问题进行探讨。
一、问题分析
新课程为绝大多数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学习优秀者将更加突出。
过去的教材,因为有具体的大纲作指导,教师讲什么,如何讲,讲到什么程度,大纲都做了具体的规定,教师只是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范围都被限制在大纲规定的圈子中,加上主要是以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为主,学生学习的内容、思维的方式都受到了不同形式的限制,所以学生表现在学习上的差距显得不是太大,实际上成绩拔尖的学生受到的限制很大。而在新课程形势下,由于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课堂充满了一种民主的、和谐的气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互动,把课堂推向了一种全新的境界。在教学内容方面,新课程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而有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答案的不惟一且具有开放性等变化,都在很大程度上给大部分同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空间,激活了大部分同学的思维,激励着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们发现,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更适合那些智力较好、反映较快的学生,他们无论是合作讨论、还是实践操作,都具有超常的发挥。这正是新课程的优点所在,也应该说是向上一级“分化”的原因吧
然而,新课程也确有一小部分同学不适应,成了“分化”的另一级。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和绝大部分同学相比,另有一小部分同学,他们上课不发言,讨论当听众,甚至不记笔记,不做作业,完全成了班级的“旁听生”。这些学生实际上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学困生,在他们身上表现出的特点是自制力差、学习主动性不够、自身品质差、学习兴趣不够浓等。在过去课程条件下,大家都在被动、接受的情况下学习,老师对大家的要求一样,学生都在接受着同样的学习任务,回答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老师对大家的关注也是一样的,这种被动地接受,同样的要求,迫使这些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当然,这种被动学习对这些特殊品质的学生,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确实促使着这些学生进步。在新课程条件下,由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所以情况就很不一样了。
1、由于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多了,机械模仿的时间少了。同时自主探索也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原来就差的知识基础就成了他们参与探索的障碍。由于学生的知识层次不同,探索实际上是给好学生创造了思维空间,学困生只是一种形式的参与,而实际收效不大,成了合作学习的观望者。
2、新课程多了民主性,少了强制性,多了自主性,少了被动性。但是,没有了机械模仿,没有了强制手段,没有了学习压力,一部分自觉性差的同学,就出现不交作业,懒于动手的现象,使原本已有的差距拉得更大。
3、教师关注重点的变化。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指导教学的思路已经发生了变化,他关注的是学生的探索、创新,关注的是师生互动中的新问题。由于课堂的开放,教师随时都有可能面临学生提出问题的挑战,关注课堂的发展和变化,于是就无暇按传统方式给学困生以更多的辅导和帮助。再就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以及个性化学习的提出,教师的提出问题、布置作业都从学生的发展性、创造性、综合性的特点出发,而减少了基础性的练习,这些也不利于学困生的发展。
4、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也不利于综合素质差的学生的发展。
以上这些因素,都促使了这些学生向差的一级分化。
二、措施、办法
发现问题就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学生学习的分化,尽管出现在一小部分学生身上,但我们希望通过对已发现问题的介入、关注、研究,能提醒和引起更多人的思考,会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实现“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的课改战略目标。我校采取如下措施:
1、教师要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学困生,多进行品质教育,提供参与机会。
作为教师,偏爱学优生好像是大多数人的一种心态,但社会需要和职业责任告诉我们,必须面向全体,关注所有学生。尤其要投入更大的精力、用更大的耐心去关注学困生。要付诸于爱心,要和风细雨,要对准下药,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要多用鼓励性评价,建立学生的成功信心,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意给学困生吃“偏饭”,多提问,多参与,多关注、多激励,以调动他们的学习内驱力。详细说来,造成了成绩差,作为教师对具体学生要作具体分析,各个突破,比如父母离异的学生,大多数较内向,自卑,性格孤僻,要主动给他们亲人般的爱,找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一些情况,并在生活上给予足够的关心;找他们的父母交谈,指出孩子的未来也是他们的希望,不能老是只顾赚钱,钱赚得再多,而对孩子疏于管教,以后付出的代价会更大.而初中阶段对人的一生又是多么重要等,尽量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决不把他们当作包袱,不鄙视他们,不放弃他们,了解他们的特长,爱好。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上进心。
2、对学困生多进行专门辅导,多布置特殊作业,特别是个别辅导。个别化教学方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办法。但应考虑在不过多加重教师负担的前提下进行,倡导多种教法结合,改变学习方式。人的性格不同,决定了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是我们现在所不提倡的,但是我们也应当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也应当承认学生当中的一小部分就适应这种学习方式,中国古代到现在的很多例证也说明,死记硬背也还是能“背”出一些学问和基本功的,所以我们不能一概否定。对于那些性格内向、兴趣不广泛、学习主动性差的同学,多布置一点基础性的作业,多组织安排接受学习,我认为也是一种符合学生个性特点的有效的学习方式。
3、给差生指出切实可行的目标
一定的学习目标是学生获得学习动力的源泉,差生之所以差,没有奋斗目标是一重要原因,教师在对每位差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给他们制定短期学习目标及长期学习目标(一学期),而且经常检查这一目标,及时修改目标,一旦发现给他们订得过高或过低,就逐一帮助他们修正,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总之,教师掌握差生的心理,真诚的爱唤起学生的共鸣。达到他们自己想学的目的。
4、倡导学生间的帮助
互相帮助是教学中一贯倡导的做法,实践证明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间的互帮互学,应该是教师个别化教学的补充,也应该是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的一重教育资源。实践证明,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前提下的学生互助,被帮助学生是喜欢的、乐于接受的。而学生之间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形成互帮条件。作为教师,应当指导和运用好这种教学方式。
5、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差生的兴趣:
差生上课时注意力往往不够集中,教师要将教材化难为易,化多为少,精讲多练,用短暂时间达最佳效果,课堂上尽量创造愉快的氛围。差生由于羞怯心理往往怕开口,要尽量将难易适度的问题去问他们;叫他们到黑板上写有把握的句子和试题;朗读事先已读过多遍的课文,当差生回答正确时,要面带笑容地及时表扬他们。这样差生开口发言的习惯慢慢养成。一学期下来,差生的参与意识就会大大地加强,消除了畏惧心理,为了延长差生上课专注的时间,英语、语文教学中要常结合课文做些游戏,教点歌曲,听听录音,讲些有趣的小故事等。课堂上将好、差生搭配起来,采取集体,小组,双人,个别活动训练,凝聚学生的注意力,调节他们的情绪。让差生在和谐轻松的气氛中学习。
自从采取以上措施,两极分化现象明显减轻,但是我校在防止两极分化的问题上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我校地处偏远地区,每年教师流失严重,造成师资力量短缺,就拿语数英三大科来说,一位教师当着班主任,带着两个班将近一百名学生,再实施优生培养,后进生转化工作,工作量太大。至于那些史地生政,一个老师也要带三四个班还要挂其他科目,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由于工作量太大后进生转化工作就不会做的很细致。这是我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五篇:防止学生辍学工作总结
2010年秋学期防止学生辍学工作总结
陈晓帆
为了更好地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巩固提高“普九”成果,确保适龄儿童和少年能受完九年义务教育,防止本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差生辍学,我做了许多工作,现简单总结如下:
一、广泛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使全社会都来督促适龄儿童和少年进校读书。
二、做好学生家长的思想政治工作,明白监护人的职责(“必须送子女入学”),鼓励家长克服一切困难,送子女按时入学。
三、对学生出勤实行上下午两点名制,有事有病实行请假手续。若学生未经请假三天之内未到校上课,必须及时向教导处报告,尔后家访,搞清原因,使其返校上课。
四、对差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对差生不歧视、不取笑、不说挖苦话。
五、对差生加倍关心爱护,多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多加心理障碍疏导,多加表扬鼓励。对他们动之有情,晓之有理,并耐心辅导,重点家访,共同督促学习,鼓励他们努力学习,迎头赶上。
六、对家庭经济确实有困难的学生,配合学校采取减、免等和“两免一补”等办法,确保学生进校学习。若因天灾人祸造成学生退学的,配合学校开展“献爱心,捐资助学”活动,保证其完成学业。
七、对外界不良思想恐吓,造成学生辍学,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及家庭,共同协调,防止学生辍学。
八、不以任何借口把学生推出校门,巩固率达到了100%。
2011年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