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断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不断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3日 14:43 来源:《求是》 期号:2005.6 作者:姜德福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在谈到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时强调,要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这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武警部队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不断健全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完成以执勤、处突和反恐为中心的各项任务的能力,为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做出新贡献。
1.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抓好思想政治工作,为完成以执勤、处突和反恐为中心的各项任务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政治保证。
武警部队是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只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高标准地抓好思想政治建设,才能始终不渝地坚持人民军队的性质和作风,保证部队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向前发展,忠实履行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神圣使命。
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纷繁复杂,市场经济发展所引起的社会变化也越来越多地影响着武警部队的广大官兵,武警部队的思想政治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新形势面前,我们武警浙江省总队进一步强化部队的思想政治建设,以积极的姿态应对部队思想政治建设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一是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官兵的头脑,牢固确立邓小平理论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部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我们按照机关和基层两个层面,区分层次,把握重点,结合实际认真学习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我们收集汇编了《官兵投身军事变革故事》、《官兵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感悟》等学习材料,用身边人、身边事直接激发官兵学习科学理论的热情,推进理论武装向基层延伸。
二是紧贴官兵思想实际,不断深化以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为主题的理想信念教育,把官兵的思想、意志、智慧、力量统一和集中到永远做党和人民忠诚卫士上来。近年来,我们开展了“我为军旗增辉”、“做无愧于党的新时期革命战士”等读书、演讲活动,开展“爱国奉献、革命人生观、尊干爱兵、艰苦奋斗”四个教育和“反对庸俗化,保持纯洁性”、“赞颂新成就”、“践行„三个代表‟,争当忠诚卫士”、“积极适应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努力争当党和人民忠诚卫士”等教育,进一步夯实了广大官兵的思想基础,坚定了广大官兵的政治信念,涌现了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塘江守桥模范中队”荣誉称号的武警浙江总队一支队三中队,被武警总部授予“武警部队十大标兵支队”荣誉称号的武警嘉兴市支队等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
三是努力创新教育手段,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近年来,我们用好社会大课堂,利用当地改革开放和历史文化的教育资源,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使广大官兵及时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的深刻变化,亲身感受我国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进步;保持与官兵家乡政府和亲属的联系,建立部队、社会和家庭共管共帮共育的机制。针对武警部队执勤任务重、人员难集中的特点,我们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执勤、处突、训练及文化生活等方面,做到“人人是教员、事事是教材、处处是课堂、时时受教育”,三五分钟不嫌短,三五个人不嫌少,形成了良好的教育氛围。我们还建立了宣传教育网,普遍实施多媒体教育,改变以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育方式,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加强各级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班子及其成员领导指挥作战的能力,为完成以执勤、处突和反恐为中心的各项工作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
我们首先狠抓党委班子思想理论水平的提高。总队、支队两级党委切实发挥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的作用,抓好理论学习的全过程,形成正副书记主抓,政治部门具体落实的领导责任制和工作机制,坚持做到以党委中心组学习、集中轮训和个人自学为基本形式,全面实行“三考(考勤、考试、考评)、三评(自我评估、群众评议、领导评学)、三挂钩(学习与考核班子挂钩、与评比先进挂钩、与选拔使用挂钩)”制度,使党委班子的理论学习由“软指标”变成了“硬杠杠”。
其次,狠抓“从严治警”、“从严治官”,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我们确立了以加强班子建设为总抓手,积极创新工作载体,全力推出以强班子、强素质、强能力为主要内容的“三强工程”思路。我们坚持以才选位,不配“照顾官”,建立公示制度,使德才兼备者入选。总队党委围绕能力建设,坚持做到每年对各级党委班子全面调查一遍、综合评估一遍、监督考评一遍、逐个帮扶一遍,还通过党员民主测评、党员意见箱等形式,听取基层官兵意见,使班子成员切实具备“领头雁”素质。
再次,狠抓党委班子的纪律和廉政建设,筑牢各级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近年来,我们把廉政与纪律作风建设作为提高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从领导机关抓起,坚持标本兼治。围绕官兵反映突出的难点、热点问题开展专项治理,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双四条》、《党风廉政建设标准明细》、《战士入学、入党、选改士官十条规定》等规章制度,并按照党纪条规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有效地规范了职务行为。
3.牢固树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苦练过硬本领,勇做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平安浙江”的“尖刀”和“拳头”。
近年来,我们坚持突出反劫机、反恐怖、捕歼持枪犯等高难课目,区分层次,科学施训,开展大练兵活动。领导机关着重练网上指挥、远程指挥作战、战略应变等能力;基层部队着重练捕歼、反劫持、反恐怖等一线作战的能力,着力提高官兵的执勤、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建立灵活高效应急机制,完善处突预案。总队在每个中队都成立了“应急小分队”,完善抢险救灾、处置突发事件的预案,按照总部制定的有关处置突发事件和战备工作的规定,建立健全了《对污染区实施封控有关规定》、《对山林火灾、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采取行动的应急机制》、《反暴力、反袭击、反恐怖实施方案》等14类战备方案。针对影响社会公共安全的因素,开展各种针对性演练,锻造官兵百折不挠、勇于拼搏、敢于吃苦的战斗作风和战斗精神,不断生成和激发部队的战斗力,为“打得赢”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可靠的政治保证。
4.积极适应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新要求,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建设带动武警部队履职尽职能力的整体提升。
新世纪随着社会日益信息化和高科技的广泛应用,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成为我国国防和部队建设发展的必然选择,这对武警部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此,我们坚持狠抓人才队伍建设,用“信息化”理念来选拔、培养、使用人才,努力使各个层次、各个领域适应信息化需要的优秀人才持续不断地涌现,为提升战斗力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撑。我们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千方百计提高官兵的科技素质,推进科技练兵。总队投入几千万元用于执勤设施改造和“三级网”升级,建起了覆盖全省、动静结合的一体化通信与指挥中心和总部、总队、支队、中队互联互动的计算机网络、应急集群移动通信网,初步实现指挥控制实时化、勤务管理可视化、教育训练网络化、机关办公自动化;加强信息系统的应用与开发,与公安机关、司法机关联合建立“远程多媒体系统”、“资源共享网”,引进文电系统、桌面视频会议系统和作战指挥训练模拟系统,为协同作战打下了技术基础;重视安全保密系统建设,加大安全保密系统的投入,装配专用保密机和网络安全设施,始终坚持保密系统与信息系统同步建设,确保信息网络可靠运行和指挥手段的安全保密,有效地提高了部队履行职能和使命的能力。
(作者:武警浙江省总队政委、少将)
第二篇:浅谈如何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发布时间: 2010-05-25 18:01:00黄委水政局局长 王建中
4月16~21日在上海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举办的黄委领导干部“创新思维,和谐发展”培训班,在学习内容的设置上紧密贴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主要涉及到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领导干部如何面对媒体、突发事件中的舆论沟通、公共事件的危机管理、领导干部心理压力的缓解与调适等诸多新内容。通过这次培训,受益匪浅,对于培养自己的战略思维能力,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提高推进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具有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
特别是其中的突发公共事件的危机管理课程,通过危机情境现场模拟(两大实际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污染事件与国企改制)和学员们角色扮演,不但一定程度上锻炼提高了现场处置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而且使得本人对新时期、新形势和新情况下领导干部如何尽快提高应对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有了更为切身和紧迫的认识。本文根据当前各类突发事件频生的客观形势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拟就如何提高领导干部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突发事件的有关概念性认识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一般来说,突发事件具有以下特点:
1.不确定性和突发性。突发事件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候出现,往往是人们所不能预料的,这就决定了突发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态势和影响深刻是难以完全预测的,一切似乎都是在瞬息万变,并且极可能产生涟漪效应。
2.聚众性。社会性突发事件,多是由少数个人操纵,通过宣传鼓动而把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卷到事件中来。自然性的突发事件,也往往危及多数群众的生命财产,关系到一个区域工作的成败,使事件具有聚众性。
3.社会危害性。突发事件的发生一般都会造成一定的社会危害,小到影响广大群众的正常的生产、生活运转,大到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甚至危害国家的政治安定和民族团结。
4.决策的非程序化性。领导者必须在有限的信息、资源和时间条件下寻求所谓“满意”的处理方案。危机事件的决策环境相对于政府的常规性决策环境往往是一种非常态的社会情境,是各种不利情况、严重威胁、不确定性的高度积聚。
二、提高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的重要性
黄河治理开发是一项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公共、公益事业,关系着流域及相关地区的供水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安全。而在黄河防洪、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系统保护、河道管理等方面,由于自然
和人为的因素,也会不可避免地发生一些突发公共事件,如上世纪九十年代持续发生的断流事件,近几年多次发生的水污染事件,黄河上中游省际水事纠纷,河道内违法开发利用和建设如采淘铁砂、片林种植、砖瓦窑建设等影响河道行洪、威胁防洪安全的事件等。2008年黄河下游河道内突发的采淘铁砂事件,充分说明提高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的重要性。
2008年6月,由于受国内铁矿石需求量增大和经济利益等因素的影响,在黄河下游河道内突发了大量未经许可擅自采淘铁砂船只,并在短期内迅速发展,呈愈演愈烈之势,河道内采淘铁砂船只已达1764艘。采淘铁砂改变河道冲淤形态,引发河势变化,对黄河防洪安全带来不利影响,给河道行洪安全造成威胁,甚至危及上下游、左右岸的堤防及防洪工程设施安全;同时在黄河汛期,黄河下游及支流沁河、伊洛河来水几率高、且预见期短,采淘铁砂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无法得到保障;枯水期间,大量采淘铁砂船只作业造成的柴油泄露、生活垃圾等将污染黄河水质;加之,船只搅动泥沙,引发污染附着物重新释放,引发水质恶化,直接影响黄河下游沿黄城镇的生活饮用水安全。面对突发事件,为确保河道行洪和采淘铁砂人员生命财产安全,黄河防总召开紧急会议研究部署禁采铁砂工作,先后下发6个文件,进一步明确责任,提出开展集中行动、联合执法等活动;加强舆论宣传,通过中央、省及水利系统内部的新闻媒体发表各类禁采工作稿件600多篇,营造了良好的禁采氛围;河南、山东两省各级政府、防指及河务管理机构,按照《关于全面禁止在河道内采淘铁砂的紧急通知》的要求,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克服执法难度大、情况复杂、时间紧、任务中的困难,责令采淘铁砂人员停止采淘铁砂,限期撤离河道。经过近一个月的集中清理,下游河道内的1764只采淘铁砂船只全部撤离作业现场,禁采工作全部完成。
由此可见,提高对治黄工作者尤其是领导干部尽快提高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是水行政管理工作的迫切需要,也是党和国家对新时期领导干部提高执政能力尤其是应对复杂局面、处置复杂事务、突发事件的能力的新要求。经过对近几年来黄河上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的有效应对,治黄领导干部经受了应急处置的考验,并从中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保证了黄河防洪安全、生态安全和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也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总体状况是好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仍有部分干部面对突发事件措手不及、处置不力、应对失策,甚至使一些本该避免的事件发生。
三、如何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有效处理突发事件是对行政管理能力的极大考验。虽然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但应急管理并不是发生了突发事件之后才开始的,在发生危机之前就需要做好各种防备工作,同时,在应对过程中还涉及到应急处置的价值选择,处置的反应速度、方式、依据、体制等。因此,为了提高行政管理机构或部门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有效性,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本人认为,要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要到位。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冷静、理性、快速处置好、应对好突发事件,对于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促进可持续水利快速发展,进而保持我国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当前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应对好突发事件,是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进一步提高行政能力的重要方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从讲政治的高度,从全面落实、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不断增强应对各种突发问题、辨别处理的敏锐
性和忧患意识,科学分析各种信息并做出准确判断,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以一种责任心态,理性心态处置突发事件,使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2.政策法规要到位。政策法规是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重要保证。在应对突发事件中最有说服力,最有权威性的就是政策法规。事实证明,应对突发事件不仅要依靠经验,还要依靠法制。这不仅是我国依法治国基本方针的要求,也是我国在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要根据客观形势和需要,健全完善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使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通过执行法律减少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中的任意性和无预期,增强趋利避害、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能力,掌握应对突发事件的主动权。目前,从国家层面来说,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一系列危机管理法规、制度和机制,如2003年非典危机防治中国务院于5月12日迅速出台发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以及有关法规中的应急管理规定;全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已初步形成,目前已经出台了国家总体应急预案、25件专项应急预案和80件部门应急预案。按照不同的责任主体,设有国家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地方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五个层次。这意味着如果遇到自然灾害、重大疫情等,中国政府将有一整套科学有效的机制,确保百姓安全和社会秩序稳定。另一方面,从治黄工作层面来说,适应于国家关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规建设的形势,近几年来,在黄河治理开发中也相继出台了有关黄河的应急管理法规和规定,如黄河水量调度条例中有关应急水量调度规定,有关防洪预案、洪水调度方案、抗旱预案、水量调度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省际水事纠纷预防调处预案,水污染事件报告及调查处理规定等,对于依法科学、快速有效地处置黄河上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具有重要的规范和指导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学好这些政策法规,维护政策法规的权威性、严肃性、原则性。在应对某个突发事件中,要牢牢把握住政策法规“底线”不被突破,力戒随意性。同时要在坚守基本原则的同时善于灵活运用,不能死抠教条以致错失解决问题的时机。另一方面,要根据国家相关形势发展和治黄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治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法规制度体系。
3.超前管理工作要扎实到位,换句话说就是要夯实基础,健全安全管理体系。
一是法律宣传教育要到位:各种水事活动都必须在法律框架内完成,因此在全社会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法律氛围至关重要。流域管理机构及地方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利用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加强沿黄地区特别是省际边界地区、水事矛盾突出地区、行政区域边界地区的法制宣传,提高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
二是规划和前期工作要到位:规划用于指导各种社会活动有序进行,它包括水利、土地、林业、环保、城市建设等规划,各种规划各有侧重,又相互依存。一方面要根据各地实际,尽快完善各种规划,为经济发展和管理提供支撑,另一方面制定规划还必须兼顾各方利益、统一协调。如在省际界河、用水紧张地区、新兴工业区、多民族聚居区等水事关系敏感河段,应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科学合理编制区域综合规划,协调各方水事关系,在团结协作的基础上促进水事关系各方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和河道资源,预防因无序开发造成水事纠纷和水事案件的发生。
三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健全到位:加强管理,健全体制和机制是减少突发事件发生的有效手段。
从多年来黄河处理突发的水事矛盾和纠纷充分印证了这一点。健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包括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健全的水事活动超前管理制度、河道巡查报告制度、各种管理责任制以及水事情况通报制度、水事协商制度、边界水利契约,有了这些健全完善的制度和以责任制为中心、规范、高效的运行机制,就可以减少甚至避免水事矛盾和纠纷的发生。
4.现场指挥要到位。应对好、处置好突发事件,是最大的政治,是覆盖全方位的工作。应对突发事件,一分一秒都显得异常宝贵,严密高效的组织指挥是实现最佳境界的决定因素。面对突发事件,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在第一时间亲赴现场、快速反应,立即部署处置力量,迅速建立起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动员和发挥有关各方的作用
第三篇: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的重要!
突发公共事件处置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执政能力
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该“总体预案”是全国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明确了突发公共事件分级分类和预案框架体系,规定了国务院应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工作机制等内容,是指导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国内每年因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逾百万,综合经济损失高达6500亿元,占国内GDP的6%。仅2004年,国内因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就超过百万人,直接经济损失4500亿元(新华社消息)。
从自然角度分析,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发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度高、损失严重。由于受灾影响人口每年大体在2亿左右,超过全国人口17强,灾害的社会属性就特别明显。此外,国内很多地区自然环境破坏严重,潜在危机随时可能爆发。建国以来建设的大量基础设施,年代久远、老化严重,多年缺少维护更换,这类安全隐患,也如同一颗颗定时炸弹。
从社会角度分析,国内目前处于改革攻坚的“中盘阶段”,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既处于关键突破阶段,又处于矛盾集中凸显和社会冲突高发阶段。譬如,对社会和经济波动起抗衡和缓冲作用的综合社保体系在国内远未建立成型,社保覆盖面非常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国内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仅1.6亿人,失业保险人数仅1.05亿人,医保人数仅1.2亿人,而国内就业总人口却高达7亿多人。如此这般,社会矛盾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值得重视的新问题和新的释放形态,若处置失当,极有可能引发诸多社会危机。SARS之前,国内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几乎是一块白板。通过抗击SARS,大量的问题和矛盾被集中暴露。在此后不到3年间,各级政府为填补此项“空白”做了不少探索和努力,从中央到地方,一批单项性、部门性的应急预案相继出台,国家和地方财政相应的预算开支也大为增加。本次“总体预案”的发布实施,可视为持续3年探索努力的一项最新成果。无论持有何种价值判断立场,我们认为,对“总体预案”及政府持之以恒的探索和努力,社会理当会持欢迎和赞同态度。
“总体预案”把突发公共事件界定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四个大类。再按突发公共事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Ⅰ、Ⅱ、Ⅲ、Ⅳ”共四个等级。对比国外已经十分成熟的突发公共事件界定、预防、发布、处置、善后等做法,此次发布的“总体预案”吸纳了许多国外的成熟经验和做法。这一条尤其值得肯定。
对各级政府而言,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就是执政能力大小的直接体现。论及执政能力,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依法执政。因此,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尤其是社会安全事件时,必然强调依法处置原则。我们注意到,“总体预案”依据宪法及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但这还远远不够。对比国外的做法,多数国家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时,均有专门法律可依。新华社2004年的一则消息说,《突发事件与紧急状态处置法草案》已被纳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人们期待看到这部与保障社会稳定关系重大的法律能加快立法进程。
“总体预案”之后,省、市、县、乡镇四级均要同步制定“地方预案”,对地方政府制定本级预案的态度人们无须怀疑。但“预案”要在关键时刻真正变成“实案”,仅从人、财、物保障这个层面,就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依经验判断,惟有加快公共财政制度建设和层层落实监督责任制,此事方可搞掂。
第四篇:领导干部如何练就处置突发事件能力
改革转轨期以来,由于观念的碰撞、利益的冲突,各类矛盾相对突出,容易酿成突发性群体事件。这类事件往往表现形式激烈,影响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认真分析、准确把握、正确处置新形势下的突发性群体事件,是领导干部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要预防和处置突发性群体事件,领导干部应练就四种能力
一、练就超前预见能力
预见能力来自对基层的了解,对民情的体察,对各种隐患的排查和分析,一旦事件发生,心理上有准备,就可按照预案稳妥地开展处置工作。对可能发生的突发性群体事件要有预见能力,并采取得力措施预防突发性事件的发生。这种能力的取得,需要领导者有扎实的工作作风和牢固的宗旨观念,在平时的工作中,做到心中有三“情”:
一是深入基层,了解社情。要深入乡村组、机关企事业单位,摸清情况,特别是在新的政策出台之前更要深入基层广泛听取意见,对可能带来的一些后果要有充分的预料,做到心中有数。
二是接待群众,体恤民情。群众是我们工作和服务的对象,他们有了困难和问题,作为领导者要热情接待,认真听取他们的呼声,关心他们的疾苦,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对新政策推行过程中群众不理解的地方多做耐心、细致的宣传解释工作,消除群众的的抵触情绪。
三是排查隐患,掌握实情。对可能引发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突出问题和隐患,要进行认真细致的排查,摸清情况,掌握实情,事先研究措施,进行疏导,并力争把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同时准备好处置预案。
二、练就洞察事态能力
事件发展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变化的,要洞察事态发展的每一步进程及参与事件者的心理变化,寻找对策,及时加以突破。
一是通过把握事件发生的性质,了解参与者的心态。事件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其性质也会发生变化,参与者因其在事件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心态在事件的起始、发展和结尾阶段也是各不相同的。要洞察参与者心态的不同变化,适时调整处置方法,攻心为上。
二是通过了解事件起因,掌握事件的目的。事件的起因是多方面的,目的也不尽相同。掌握了参与者的目的,运用多种手段劝解疏导就相对容易了。
三是通过掌握事件发展趋势,预测可能产生的后果。事件每发展一步,都兆示着可能有某种结果产生,要根据事件的发展,进行分析研究,掌握事件处置的主动权。
三、练就控制局势能力
在处置事件过程中,应做到四个“到位”:
一是不回避矛盾,领导要到位。事件发生后,领导干部应该亲临现场,面对群众,掌握情况,找准原因,对症决策,尤其是发生重大突发性群体事件,县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亲临现场,靠前指挥,与群众面对面地交流沟通,面对面地做解释、说服和宣传教育工作,消除对抗心理,稳定情绪。
二是接待群众代表,思想工作要到位。对待群众代表,不能因为他们参与了事件就把他们放在对立面上,要缓解他们的情绪,了解他们的意愿,做他们的思想工作要耐心细致,绝不能以居高的口吻、冷傲的态度对待他们,否则,只能激化他们的情绪。
三是听取群众要求,法律政策解释要到位。对群众提出的要求要认真听取,对合理的部分要给予明确答复,对于不合理的部分要做好法律、政策的宣传解释。
四是及时疏散群众,工作方法要到位。一旦出现突发性群体事件,就应本着“宜散不宜聚,宜顺不宜激,宜解不宜结”的原则,疏散群众,防止居心不良者借机煽动群众酿出更大的事端。必要的时候,如可能酿成伤亡事件或国家、集体和个人财产可能遭受重大损失时,也可视情进行强制疏散。
四、练就适时决策能力
领导干部要根据事件的发展变化,审时度势,把握机会,果断决策,不能延误处置事件的最佳时机。在决策过程中,要把握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团结教育大多数,孤立处理极少数”的原则。突发性群体事件总体上多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范畴,在任何情况下,大多数群众始终是我们团结和教育的对象,要做好教育疏导工作。而组织策划、现场指挥、煽动闹事的,毕竟是极少数人,要通过做工作,使之孤立起来,并依法给予处理。
二是坚持“刚柔相济”的原则。处置突发性群体事件不能机械地套搬条文,要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本着“社会效益第一,稳定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坚持原则的大前提下,灵活机动地运用政策。这样有利于教育群众,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三是坚持“慎用警力,依法办事”的原则。人民警察担负着行使国(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家意志的神圣职责。在对待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范畴的事件时,如果随意动用警力,就会把警察推向群众的对立面,因而也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形象,直接影响到事件的处理,不但于事无补,反而容易激化矛盾,恶化事态。因此,在动用警力时,务必采取慎之又慎的态度。
四是坚持“吸取教训,规范今后”的原则。要从突发性群体事件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善我们的工作。一是强化防范工作,抓好各类隐患和突出问题的排查,建立定期排查制度;二是夯实基层基础,抓好农村党组织和政权(含村委会)建设及企业党组织建设,发挥其基础性作用。三是强化信息工作,规范信访工作,建立领导接待日制度,做到问题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第五篇:县劳动保障突发事件处置预案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及时妥善处置我县境内因劳动和社会保障(以下简称劳动保障)问题引发的突发紧急情况,降低劳动保障突发事件对社会稳定、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不良影响,确保社会稳定,维护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第二条 凡是因劳动保障问题所引发的五人以上的罢工、游行、静坐、请愿、集体上访事件,称为劳动保障突发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
劳动保障问题主要是指劳动合同纠纷、拖欠员工(民工)工资及拖欠发放社会保障待遇等。
第三条 根据突发紧急情况、参加人员多少、影响大小程度,可划分为一般性、重大、特大突发事件。
一般性突发事件:5人以上10人以下到县以上政府部门集体上访的行为。
重大突发事件:10人以上30人以下到县以上政府部门集体上访、静坐、请愿等行为。
特大突发事件:30人以上到县级以上政府部门集体上访、静坐、请愿等行为,或人数虽不到30人以上,但行为激烈,影响巨大,有罢工、游行、冲击办公场所,或有引发阻断交通、阻碍执法、危害公共安全,需出动警力才能恢复秩序等行为。
第四条 劳动保障突发事件处置坚持分级负责、归口办理,谁主管、谁处理,及时、就地依法解决问题与疏导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贯彻统一指挥、组织有序、分工明确、条块协调、保障有力、信息及时的原则,第二章 组织、指挥机构与职责
第五条 县政府成立劳动保障突发事件处置领导小组,负责突发事件处置的统一指挥。领导小组成员由县委政法委、总工会、法院、监察局、信访局、工商局、发展计划局、经济贸易局、教育局、公安局、民政局、司法局、财政局、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国土资源局、规划建设局、交通局、农业(水利)局、林业局、卫生局、审计局、法制办、安全监督管理局等单位组成,各成员按各自职责做好处置工作。
第六条 根据突发事件的严重性、可控性和所需动用的资源、影响范围等因素,分级设定和启动应急预案,落实岗位责任制,明确责任人及其指挥权限。
一般突发事件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协同事件主管部门调查,责成有关责任单位处理;
重大突发事件由领导小组副组长协调有关部门处置;
特大突发事件由领导小组组长协调有关部门处置。
政法、公安等部门要加强安全保卫工作,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防止发生社会混乱等事件。
第三章 处理程序
第七条 突发事件发生后,最先接警的部门第一时间向突发事件处置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办公室迅速派员赶赴现场,会同有关部门维护社会治安,查实事件性质、发生时间、发生原因等基本情况,及时报告领导和有关部门,并根据事件等级,分别启动预案。
第八条 处置人员赶往现场,协调有关部门及时采取事件分理、解释、安抚等措施,防止事态扩大。现场解答能解决的问题,及时解答问题,劝散人员;现场解答未能解决的问题,选择处理途径和手段。
对于现场劝散无效的,或明显违法、故意制造事件破坏社会稳定,经教育引导又不听的,及时报告领导小组。
第九条 对于能劝散回去的一般性突发事件,由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协同有关部门和责任主管部门调查处理。
第十条 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由劳动保障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依法查处。
建设单位未按合同约定支付承包单位工程款,从而造成拖欠民工工资的,由主管部门责令建设单位垫付;承包单位未按合同约定支付分包款导致施工单位拖欠民工工资的,由主管部门责令承包方先行垫付;对于责任单位携款藏匿,导致当事人权益一时无法保障的,由政府劳动保障应急周转资金垫付。
对其他一时难以处理的问题,必须在30日之内处理完毕;并将结果答复当事人。
对不属于劳动保障范围能解决的问题,转交有关部门处理。属于司法救济对象需要救济的,帮助联系给予司法救济。
第十一条 对于重大、特大突发事件,应立即报告领导小组领导,由领导小组协调处置。
(一)对处置中拒不配合的单位和个人,由公安机关和法院对其采取强制措施;构成违法犯罪的,依法予以处理。
(二)对现场处置已经完毕的重大、特大突发事件的后期调查处理也按第九条、第十条规定办理。
第十二条 对于越级突发事件按信访有关规定劝返。
第四章 保障机制
第十三条 发展计划部门要严格审批管理,严格执行项目资本金制度,项目资本金低于国家规定比例的,不批准其立项,建设部门不予颁发施工许可证。
第十四条 规划建设和交通部门继续整顿和规范建设建筑市场秩序,严肃查处规避招标、假招投标、综合整治转包和违法分包等行为。
第十五条 积极推行以建设单位工程款支付担保和施工企业合同履约担保为核心的工程风险管理制度,提取预防拖欠工程款及工资的保证金。
第十六条 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劳动保障法律宣传,提高劳动者法律意识,增强民工维权意识,建立用工单位自觉与劳动者签订用工合同并在劳动部门备案的制度,对未按规定签订劳动合同的,按《浙江省劳动合同办法》规定对用人单位进行严肃处理。
对于严重违反规定的企业,记入档案并向社会曝光。
第十七条 引导企业抵制不正当竞争行为,帮助和组织企业清偿债权债务。政府主管部门要积极组织协调,引导企业依法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十八条 县财政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建立劳动保障突发事件处置应急周转资金。对于确实属于应支付未付的拖欠款,企业一时无力支付的,经劳动保障突发事件处置领导小组核实同意,用于先行垫付部分拖欠,以平息突发事件,下一步再向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