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主题研讨

时间:2019-05-12 12:20: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主题研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主题研讨》。

第一篇:小学数学主题研讨

4月18日,息县第五小学数学组教师齐聚四二班,开始了以“数与代数”课例研讨为主题的第六次教研!

本周一起聆听了四二班马丽娟老师带了的《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这节课。课堂上,马老师从复习旧知入手,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探究新知过程中,层层深入,循序渐进!针对学生板书出现的问题,老师能及时的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养成注意细节,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课堂上,孩子们目光如炬,眼神中透漏出对知识的渴望……

孩子们坐姿端正,在老师的引领下,用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时刻体现我们五小学生的蓬勃朝气!

课后,大家齐聚会议室,你一言我一语,将听课过程中的所思所感分享与众!我们相信,取长补短,善莫大焉!

马老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了认真的说课和深刻的反思!虽然马老师首次担任本年级教学工作,但却保持着一颗学习的心!主动请教,查漏补缺!为她的努力付出点赞!

同组谢丽萍教师在点评!经验分享,共同进步!

徐主任也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对马老师这节课提出了自己的点评和建议,同时也希望我们在课堂上,要认真聆听孩子的回答,仔细纠正孩子书写中出现的问题!细节虽小,却不容忽视!因为,数学的严谨,容不得我们的半点马虎!最后,黄校长进行总结,她提出:

1、教师在课堂上,认真备好课,提前预见课堂上学生会出现的问题,做到胸有成竹!

2、对待算理课,不容忽视对算理的渗透,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发现中感悟,感悟中表达!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力,只有学生会用语言将所思表达出来,才能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花开正当时,正是学习好时光!和学生一起,时刻保持求知心,拖起五小明天的“太阳”!樊城区小学数学“送课下乡”研讨活动 ——基于核心素养下《数与代数》有效性研讨

11月10日,樊城区牛首中心小学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樊城区小学数学送课下乡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数与代数专题)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由牛首中心小学主办,由教研室肖艳老师亲自主持。

教研员肖老师要求每位参会教师以一颗观察的心,带着三个问题:

1、这节课老师关注了哪些核心素养?

2、落实核心素养时,教师开展了什么活动,运用什么样的方法?

3、学生有没有思考,老师有没有让学生思考,老师是怎样引领学生思考的?

带着问题观课,老师们认真学习的精神与热情值得点赞!

牛首中心小学校长兼书记李宇同志亲自参与学习,给与会老师们营造“抓住契机努力学习”的浓厚教研氛围。李校长常说课堂是教与学的主阵地。每半年李校长都对每位教师的每门学科做到推门听课,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关注课堂实效与促进每位教师的成长齐头并进,努力践行着“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的真谛!

第一节由牛首龙头中心小学陈丽君老师执教的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方程的意义》 动画片小视频的导入,惊心动魄的平衡,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过来啦!

利用天平创设情境,直观形象。等式是一个数学概念,如果离开现实背景出现,不仅枯躁乏味,学生也不会真正认同,而且脱离现实的情景再去理解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学生会更加吃力。陈老师通过天平平衡或者不平衡引导学生判断出两个物体的质量是否相等,再写出表示相等和不相等的式子,不仅为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奠定基础,而且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陈丽君老师把分类的数学思想落到实处。两次运用分类,一级分类区分等式与不等式,二级分类区分等式与方程。在学生动手摆分学具时,内化了学生对于方程特征的理解。

陈老师及时关注学生动手操作学具分类的过程。

看图列方程,陈老师鼓励学生:你能列几个?激发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不仅为检验学生对方程概念的理解,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思考空间。学生不仅展示了学习的结果,感知了方程的多样性.同时在对自己所列方程的判断中,加深了对方程意义本质的理解。

在课后,肖艳老师与学生进行了精彩对话,即时考察学生对于方程意义理解的真实情况,检验本节课的有效性,同时点燃学生后续研究学习方程的激情。

第二节由太平中心小学刘艳老师执教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认识》

“分数”对学生来讲是陌生的,但“月饼的一半”却是学生熟悉的。因此刘艳老师充分借助学生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动手、动脑等活动,亲自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如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说一说月饼或图形的一半,架起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的联系桥梁;通过找一找、折一折、说一说等活动亲身感受物体或图形的“一半”都可以用分数表示,为继续探究分数知识奠定了坚实得基础,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生活中最有用的东西是自己的经验。没有自己的体验,只靠老师讲是不行的,只有学生身体力行去践行,才能真正学会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犹如建造房屋,老师给学生的只是建筑材料,把一切垒起来的工作应当由学生去做。

学生正在认真动手画一画二分之一。

刘老师调动所有学生研究的欲望,都在动手折四分之一。学生动手折纸的过程,能深刻体验到“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

画一画,涂一涂。学生动手正在认真美化着自己的五分之一!

课堂教学中创设“你能创造哪些分数”这一情境,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不只是“文本”,更是“体验”。本课教学中的创造分数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为学生提供了多维度、深层面的体验,学生感受到不再是机械地学习,有了更大的收获感,成就感,有利于激励他们更深入地学习与研究。

学生大胆展示自己折纸的过程,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解释着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三分之一,五分之一的意义,尽管语言表达不够准确到位,但却是学生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认知,也是处在所有学生同一认知水平上的想法,将学生的“做数学”行为内化到对分数意义本质“平均分”的顿悟。刘艳老师巡视关注学生的学习研究过程,给予学困生以及时指导。

一个优秀的教师,教会学生的不止是知识,还有做人的道理。为避免小马过河式的人云亦云,就要鼓励学生自己去操作体验,去思考探究,去总结获取,亲历知识的整个形成过程。

肖老师对《分数的认识》做实况考察:分数的“分”是什么意思?分数中分母代表什么意思?分子代表什么意思?

围绕“如何让核心素养在你的课堂落地”的说课环节

陈老师正在进行说课。围绕《方程的意义》的教学,重视了哪些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动画引入,学生回顾玩儿跷跷板的经验,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为认识新事物奠定基础,在学生大脑形成等式的表象。用天平这一实物图,将数学知识置于情境之中,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写出等式及不等式,含有未知数的和不含未知数的。学生通过两次分类(等式与不等式,等式与方程),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清晰的方程表象特征,建立方程的模型,引出方程概念,使学生亲历知识的整个生成过程。

刘艳老师围绕本节课体现的数学思想——模型思想,如何建立学生对于二分之一等分数模型的意义理解的。

学生对于二分之一的意义建构模型之后,应用到对于四分之一,三分之一的理解,应用意识这种核心素养要求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对于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

刘艳老师结合自己的磨课经历谈说课,有梦想有担当暴露真性情。

两节数与代数的课,教师精巧的课堂设计,耐心地引导点拨,精炼而富有启发性的教学语言,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充分展现了年轻名师先进的教学理念、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高超的数学素养。

普陀中心小学李红艳老师认为两节课都非常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针对性地评价了第一节课: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进行。即把问、说、讲、做的权利和时间交给学生,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直观演示、在经过比较、归纳、突破难点。并致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我能行”。

太平中心小学王雅洁老师谈了学习心得:两节课都能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低入口、大感受、深探究。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与学的环节中。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老师在认真倾听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点火”,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与拓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针对第二节课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课前引入能否运用“狐狸分肉”的故事既达到激趣的目的,又能让学生生动理解“平均分”的本质。

教研员肖老师的点评可谓是沙里淘金,很有画龙点晴的神韵,既让与会老师很好把握两节课的精华,又从新课程的视角提出了值得研讨的地方:要从形式定义的教学走向研究概念内涵的教学,能顺利辨认方程的样子就是认识方程了吗?能流利说出方程的定义就是方程的思想了吗?要充分挖掘“数与代数”课的内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做好学生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顺利过渡的引路人!

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每位教师都要关注教材的编写意图,吃透教材,设计精准的课堂提问,注重教学的严谨性、有效性,上好每一节课。同时还要抬头看路:关注教研大方向——数据教研,探索具有校本化的拓展性课程。

老师们正在与教研员近距离讨教,交流平时教学中遇到的困惑。

会后与年轻教师交谈,鼓励大家发挥年轻有活力的优势,充分利用教研活动提高自身教学水平,要在日常教学中积极借鉴名师的好设计、好做法,通过自身不断的反思和创新,努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最终为学生服务,为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做贡献。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有不断反思,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顺应课程改革的形式,认清发展方向,努力使自己成为与时俱进的新时代合格教师!美篇设计:陈华琴

美篇制作:陈华琴、袁 华 照片摄影:陈华琴、毕风雷 美篇审核:肖 艳、李 宇

第二篇:小学数学主题研讨发言稿

小学数学主题研讨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的研讨主题是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进行。

1、此阶段学生学习心理特点。

2、数学课堂结构

3、信息技术

4、怎样把二者有机整合。

5、在整合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好奇,他们的认知活动多以兴趣和好奇为前提,无意注意占重要地位,任何新鲜事物的出现都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知识的积累与智能的发展,也多于无意下完成,因此,创造学习数学的愉快情景尤为重要。再来看看等待他们的数学课堂。

数学主要是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较之其他学科而言,数学比较枯燥和抽象,这与孩子认识事物的直观形象性形成冲突。而信息技术作为一个新生的教学武器便逐步走进了课堂。

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技术,信息最主要的特征是资源共享性,让人想到互联网,恐怕在座的各位也都或多或少从中受益。

怎么样把二者有机结合呢?在传播学当中,存在着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课堂教学便属于组织内传播,这里引进一个最简单的传

播模式:传播者——媒介——接收者,其中,传播者主要指老师,而媒介则是书本、实物、多媒体等一切承载教学符号的物体形式,接收者指的是学生。例如教学“相遇问题”这课时,传播者主要传达的内容是让学生学会求相遇问题中的路程,难点是理解相遇问题中的相关术语的意思以及弄清两个物体相向运动时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个物体之间距离的变化。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能画出教材中静态的线段图或图像,难以将其中隐含运动变化的情形直观、便捷的展示给学生。而多媒体则能将这些静态的数学符号变活,使其动态化,便于学生理解。

课堂教学由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传播,即反馈使老师和学生互换角色,可以有效的解决评价多元化的问题,其一,使用信息技术可以在备课时把预测的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设计成电子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内容,从而使练习更有针对性。其二,利用视频投影仪,可以把教师巡视发现的学生的典型范例或典型问题展示在屏幕上,便于聚焦学生思维。

整合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互联网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却拉开了我们心灵的距离,让我们变成了玻璃瓶中的人,只是瓶壁与瓶壁的碰撞,触及不到心灵交流。如果教师过度依赖计算机,舍弃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只是充当操作员与画面讲解员的角色,这样,学生也会逐渐的把自己放在玻璃瓶中,寻找自己的安全地带,放弃了动手动脚的实践机会。

过多的使用信息技术,把一切抽象问题都形象化,反而不利于学

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后期的数学学习造成障碍。

信息技术只是辅助课堂教学,要做到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有机统一,该用则用,不该用就不要勉强。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研研讨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教研研讨心得体会

城关二小 白锦融

4月26日,我有幸参加了县上组织的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研讨会,这次研讨会的主要内容分为观摩教学活动和对教学活动的评析以及教科研成果汇报等,通过此次活动我领略了能手的风采,感受了他们对学生、对教育、对生活那深情的爱;感受到了他们身上所透露出来的无穷的知识力量;感受到他们对学生身心发展以及数学教育了解之广、钻研之深。通过本次学习我对以下几点深有感触:

一、注重与学生沟通,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感

课前教师同学生交流,让学生的身心愉悦,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新授学习这一点值得学习。每位教师上课前都与学生交流教材以外的话题,比如:你了解老师多少等话题,以示缓解学生的紧张感,同时也为学生在课堂上正常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搭好桥、铺好路。

二、结合教材,创设有效的情境,真正为教学服务

每一位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三、学习方式生活化、艺术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愿望。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如:《角的认识》时利用一些最常见的实物制造角,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对学习不在陌生,不在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四、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放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究、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的教师把学生分成几组,以便于学生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两节观摩课当中,我看到的是老师与学生真实的交流,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而是一个统一体。每一位老师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处理问题的空间,并且老师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对于学生一时想不出来的问题,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走近能手,感受能手,更使我明白了:教育是我们一生的事业,三尺讲台是我们的舞台,学习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教师要想真正拥有自己的今天,把握住明天,就必须勤奋而又智慧性的吮吸知识的甘露,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第四篇:小学数学研讨课总结

数学组教研周总结

2010年12月3日数学教研组公开设两节研讨课。第一节是钱宏亮老师执教的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可能性》,“可能性”这一教学内容是属于“统计与概率”这一知识领域的“概率”范畴。由于概率知识本身比较抽象,小学五年级学生在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时,存在一定困难。但金高兰老师在教学这一内容时,精心设计教案,通过游戏引入,利用学具与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分小组摸球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收到了好的效果。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的基本理念。我认为,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上课的主要尺度。本课的教学目标,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组成的,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追求。

(二)教材处理得当。

钱老师对教材“可能性”这一节教材的组织和处理较好。这节课,他对知识讲授准确,教材处理得当,教法选择接受学习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教学过程做到重点突出;教学难点把握准确并得到突破。突出了重点表现在:学生能准确判断出某些事件发生的确定和不确定现家。突破了难点表现在:学生等可能性的思想来判断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多少。

(三)教学程序清晰。体现在:

1.他在教学设计时,有一定的思考性和独创性,有一些活动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教学思路的层次和脉络都很清晰。

2.课堂结构安排合理:钱老师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通过创设这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以及小组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尽量为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体验。这节课的: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衔接自然,时间分配较为合理,密度适中,效率较高。

(四)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手段先进。表现在:

1.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知识空间,为学生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获取知识、学好用好知识提供了技术支持。改变了只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段。

2.灵活运用接受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式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体现了:传统的好的教学方式与新课程提倡的教学方式有机结合。

(五)教学效果好。体现在:

1.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积极参与,认真投入.学生在课堂教

1学中按老师的要求,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都获得发展。

2.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实行了因材施教,学生受益面大,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提高。

3.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主动。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由于“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般情况下一节课不可能是十分完美的。这节课存在两点不足。为此提出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1.在板书设计上可采用板书、实物和图形相结合,使主要内容展示得更清晰。

2.建议把课件中出示的“比赛规则” 改为“游戏规则”,因游戏不一定公平,而比赛对每位参赛者应是公平的,要体现公平性原则。

第二节是纪姗姗老师执教的一年级《认识钟表》,使我感想颇多。首先我从整体上谈谈我个人的一点观点。这节课,纪老师着重通过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动手拨一拨等教学活动来让学生认识钟面和认识整点时刻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参与、自我探究、自我评价的精神。我觉得本节课有较强的生命力,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具体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教学思路清晰,知识层层深入。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们的儿童在学习过程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所以我们做为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在设计教学流程时更要注重学习的连贯性和知识的层次性。而纪老师在本节课中就注重了这一特征,她在教学过程中先创作教学情境故事引入观察各种各样的钟表,观察自己手中的钟表,比较动手画一画、说一说、议一议、汇报认一认、拨一拨等这样学习活动,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念。她这样设计教学思路非常清晰,知识的掌握层层递进,由易到难,让学生学的轻松愉快!

二、探究生活问题,让生活问题数学化。

《课标》中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课中纪老师设计了“小明一天的作息时间图”让学生用今天学的知识说一句话,如:老师七时上班。这样设计既让学生复习了认识时钟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以至用。

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课堂教学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这节课,纪老师力争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评价重在关注他们的参入学习活动的热情,特别是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良好品质与习惯,如积极的学习态度,敢于提出问题,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认识自我,学会欣赏别人。

总之,教师在研究中思考,在研究中锻炼,在研究中探索,在研究中成长。教研周是教师课堂教学施展的平台。是教师成长锻炼的舞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相信,只要我们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我们的活动将更丰富,我们的课堂将更精彩。

第五篇:研讨主题

闹、新颖、活泼的现象,背离了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而使我们本该简约朴实的语文课偏离了它的学科轨道,多了些华而不实的因素,少了些语文的味道,变得不那么扎实有效,限制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如何让语文课堂更有效些,就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所应当不懈追求的了。

一、以学定教,精心预设:

正所谓“预则立,不预则废。”换句话说,精心预设教学案,是课堂教学有效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做到:

1、仔细解读文本

而要让预设的教学案能服务于课堂,细读文本,却是教师必须好好把握的第一环。因为,教材是教师展开教学活动的本源,教师只有用心钻研教材,潜心会文,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交流”,充分地了解文本的故事背景,作者的生活背景,仔细地品味揣摩文本中的语言,才能做到根据学情(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储备),准确地定位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难点,进而提炼语言的训练点,挖掘文本情感的价值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为精心预设扎好根基,从而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使预设的教学案能够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2、充分把握学情

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因此,必须以学定教。在充分把握学情的基础上,教师预设的教学案,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成就知识、能力与情感的精彩生成。所以,预设教学案,应力求达到:首先 “预习闯关”合学情。如果学生能在预习之后有一定的收获,而教师在“预习反馈”环节及时给予肯定,那么他就会产生成功的体验,并自我暗示,如此良性循环,预习能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其次问题提炼就学情。一般来说,教师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课堂上必须突破的“关卡”,“关卡”破了,课堂效果自然来。而如何把教学重难点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需,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为此,在布置预习任务时,首先应当要求学生把自己在预习时产生的疑问写下来,当然,为了避免无效提问,教师应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如紧扣题目进行“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提问等。当学生发现自己提的问题竟然能成为同学们阅读的焦点问题,那种喜悦一定无法用言语形容。同时,让学生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学生有需要,也就更有兴趣了。“这样,学习就能进入良性循环的机制:学会——兴趣——愿学——学会”。再次语言揣摩从学情。教师深入文本之后,应当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研究点,有所侧重地提炼出若干值得与学生一同玩味揣摩的语言训练点,然后精心设计读、说、议、写的环节,让学生在自主的品读活动中,生成丰富的情感体验,提升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顺学而导,点拨提升。

在“以学定教”理念的驱动下,学生的“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但是学生要“学”得好,课堂教学要有效,教师的“导”仍是重头戏。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只不过,教师的“教”已不是过去的一味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应用自身的语文素养及教育智慧顺学而导,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不着痕迹地向文本最本真的目标悄悄靠近。那么教师在什么时候“导”,怎样“导“,才“导”得合时合宜呢?笔者是这样想的:

(一)、导在预习之前。

要想让学生的预习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教师就必须作适当的指导:预习什么?怎么预习?都需要我们下一番苦功夫。

(二)、导在课堂之中。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如果放任学生自己学习,教学想必低效;而如果教师一言堂地“导”、“讲”,教学效果肯定也高不了。教师只有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给予点拨、引导,才更能生成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才能让课堂变得灵动,有实效。也就如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所说的“要把教学建立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着力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那么教师在课堂上该如何“导”呢?

1、参与小组学习,给予指导。

各小组在自主探究之后,开展互助式学习活动时,教师应当在巡视中发现学习有困难、观点有争议的小组,做他们小组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他们的讨论,帮助他们明确分工,教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引导他们互相启发,发表自己的看法,收获成果。

2、分析思维碰撞,因势利导。

当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成效之后,在全班交流反馈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摆正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位置——是学生思想碰撞的首席顾问,而不是“讲师”。

余文森教授曾强调指出:“在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也不是包办代替,而是要继续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生的集体智慧。”所以,当各小组同学为了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而“畅所欲言”时,为了避免整堂课成为一个小组的舞台,教师就要敏锐地分析学生汇报的观点是否有进一步探讨的价值,迅速做出判断,对有生成点的资源,引导其他小组对汇报组进行点评、补充、驳斥,让每位同学在倾听、评价、较量的互动中获得启发,完善自己的观点,加强自己的情感体验。有时候,学生在交流时会在不知不觉中将交流的话题扯远了,这时,教师要及时用适当的话语将话题拉回来,或结束讨论,或以追问等形式将话题引向深入。

3、及时总结归纳,渗透提升。

学生在与文本进行对话时,在小组中学习讨论时,在与他人进行交流碰撞时,总会朦朦胧胧地拥有一些情感的体验,初步地感知文本的表达方式,但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又无法将这种收获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这时,作为课堂的“导”师,就必须承担起“传道”的职责,在关键处及时地帮学生整合,归纳,以教师的点拨来提升学生的情感认识;以教师的小结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学习语文的方法,逐渐形成学习能力。

我们常说:“教是为了不教”。而要想达到“不教”的彼岸,“教师一定要在„导‟字上做文章,导出方法,导出规律,导出内涵,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课文,把握实质,形成能力,熏陶思想。一句话,教师要做到„无事不出场‟,„非出场时才出场‟”。

(三)、导在课堂结束之时。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卢姆非常强调教学的反馈,他不仅要求反馈的科学性,而且要求反馈的及时性。为此,为了检验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或课后检测性作业的设计,引导学生在有层次的作业中,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能力得以提高,体验得以内化,情感得以升华。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迟到》这篇课文时,当课堂进行到尾声时,老师在引导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父亲对英子的爱后,让学生置换角色,“如果你是英子,面对着一个字也没说的父亲,你会怎么想?或者怎么做?把你的想法写在课文的插图旁。”让学生在换位思考中,面对自己内心的真实,诉诸笔端。就这样,“写”作为“读”的孪生兄弟,就让学生在真切的语言文字的扎实训练中丰富了自己的情感体验,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

其实,一堂课结束了,真正的学习探究才拉开了序幕。因为短短的40分钟,根本不可能解决每个同学的疑问,甚至有些思维活跃的同学在解决心中疑问的同时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对于这些情况,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再次与文本亲密接触,或借助相关的背景资料,进行拓展式学习,然后将自己的探究成果于下节课进行反馈,并加以引导赏识。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可以避免走进课堂结束时,即为课文学习画上句话的死胡同。

总之,“教必须以学为基础,服从、服务于学。”[4]才能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得到表现、强化、培养,使教师的主导性不断转化为学生的主体性,进而达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理想效果”。

三、评价机制,为学导航。

在“先学后教”的语文课堂中,学生上课的热情很高,但这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不得不提,那就是评价机制的跟进。课堂上,教师除了对学生有见地的独特见解、绘声绘色的表达、声情并茂的朗读等进行赞赏点评之外,还应注重对互助学习小组的评价。

教师可根据小组成员学习能力的高低,给予不同的加分比值,优秀者加得少,后进生加得多,促使各组为了在班级竞争中拔得头筹,必须做到互帮互肋,形成合力。同时,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有出色表现者不但能为小组争荣誉,还能给自己积累星级。当然,如果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仅有空头支票,一段时间之后,学生的学习劲头就蔫了,所以学校、教师就要定期兑现对优胜小组及优秀个人的奖励,比如以周为单位,班级颁发表扬信;以月为单位,学校组织展示优胜小组风采照等等。这样子一来,课堂上就不再是优秀生的天下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全班交流中也勇于拼出自己的一席之地。课堂上,学生向学,教学效果自然能够得以提高。

简言之,要把语文课上得简约”、“高效”,必须以细读文本为先导,以把握学情为根本,以精心预设为先锋,以顺学而导为中心,以有效评价为羽翼。

下载小学数学主题研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主题研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研讨稿[精选5篇]

    神木县大柳塔第三小学 如何让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真正高效 陈金兰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所认为有......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心得体会1 我们真的是一群幸运儿,有幸走进xx市特级教师黄xx老师的“大问题”课堂与讲座,让每一位亲临的老师们感受到“大......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 听课感悟

    泉州师院附属小学数学教学研讨听课感悟 在短短的一下午的时间里,我有幸观摩了由黄妮雅老师和苏老师上的两节课,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灵动性、趣味性以及......

    数学研讨心得

    搭建校际交流平台 提升教师内在素质 ———在实践中探索 在反思中创新 10月29日下午,在xx学校二年级的教室里,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教研活动,漳村矿小学的交流教师李双凤围绕......

    小学数学主题策划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生互动策略的研究》主题实施方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

    小学数学研讨课活动交流总结

    数学研讨课交流活动总结冯三中心小学:罗应秋 为了探讨小学有效教学规律,推广小学有效教学经验,进一步推进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校于2013年11月28日举办了新课......

    区小学数学中心备课组研讨活动

    区小学数学中心备课组研讨活动 10月24日下午,区小学数学中心备课组研讨活动在蜀山小学举行,稻香村小学、西园新村小学等24所学校的50多位老师参加了本次活动。 本次活动,由翠庭......

    辽源市小学数学研讨课汇报会通知

    关于召开“辽源市小学数学新课标 新教材优秀研讨课展示汇报会”的通知 各县区教师进修学校: 拟定于2014年10月27日早8点召开市“小学数学新课标新教材优秀研讨课展示汇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