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经验总结2
润 物 细 无 声
——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经验总结
摘要:本文通过对农村中学生的问卷调查、座谈及本课题组调查研究,认为当前广大农村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的主流发展呈积极、健康、向上发展趋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利于青少年学生发展的问题。本文认为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逐步形成初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时期,具有多变性和不稳定性,是一个人成长中的最关键时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社会情况发生的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中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刻不容缓。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经验总结
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是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问题。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促进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议问题,2004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重庆市委、铜梁县委也拟定了贯彻落实中央意见的具体实施意见,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来抓,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认识,把此项工作落到实处。这表明党中央和各级党委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视和关怀,也为我们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逐步形成初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时期,具有多变性和不稳定性,是一个人成长中的最关键时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社会情况发生的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中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当前新形势
下对中学生思想教育问题进行调查与思考有着很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通过对我校的100名学生的随机调查,主要调查方法是问卷调查、个别调查与座谈,获取以下结论。
一、调查结果分析
1、主观上认同和维护社会公德,但主动性不够强,并且在基本公德素养上存在着随年龄增加而逐渐淡薄的倾向。《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当前社会提倡的最基本的公共生活准则,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同。有60.3%的学生表示能够遵守,37%的学生表示基本能做到,说明广大中学生有一定的社会公德意识。在关于“在公交车上是否给老弱病残乘客让座”及“是否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方面,83.7%的学生表示会主动让座,但随着年龄的增大,这一比例呈递减趋势。“在公共地方看到有人破坏公共设施时,你会怎样做”,有近85%的学生认为“在公共地方看到有人破坏公共设施时,上前劝不听就算了”。应当肯定的是农村中学生在自觉履行公共道德方面还是好的,只是在卫生习惯上有些欠缺,同时在实际行为与道德观念上也略有偏差。另外,农村中学生的家庭参与意识较强,有80%的学生对家庭中的事能主动参与并发表意见,有55.3%的孩子希望与父母的关系是平等的,愿意以朋友的身份与父母沟通。有56%的中学生愿意帮助父母做家务,特别是农村农忙季节,但家长不让做,有35%的中学生想参与家庭中的事并发表意见,但父母反对,特别对女孩子的意见反对更多。这说明许多父母受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较大,习惯用专制的教育方式,不能接受孩子与自己“平起平坐”,尤其是隔代教育中的祖父母辈,封建思想更严重。或者是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认为孩子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而不愿意让孩子参与家庭相关事务。
这样便影响了中学生家庭美德的行为实践,长此以往,必将削弱中学生家庭美德的养成。
2、理想多样化,“利己”“功利”思想比较突出。在回答“人生的理想是什么”问题时,18%的学生认为个人理想在于追求个人的名誉和地位,22%的学生认为在于获得更多的财富,追求个人最大的满足,有45%的学生认为个人理想在于满足自己欲望的前提下为社会和他人服务。在“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你最容易接受的观点是什么?”有近10%的学生赞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观念,43%的学生赞同“公私兼顾,先公后私”观念。25%的学生赞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观念,有近10%的学生表示要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在回答“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什么”问题时,36%的学生认为在于做自己想做的事实现自己的理想,25%的学生认为在于为社会多作贡献(比例相对较低),17%的学生认为在于有一个温馨的家庭,25%的学生认为在于身体健康,10%的学生认为在于富有。调查显示:一是当代中学生的理想、人生价值观已呈现多样化趋势,务实及功利化倾向开始在他们身上显现。他们年纪虽轻,但在其心中“利己”已摆到同“利公”同样重要的认识位置上。在与学生交谈时,有学生还谈到“有钱能使鬼推磨”,有钱能穿名牌服饰等等;二是当代农村中学生在价值观的选择上,立足自我突出,兼顾他人和社会,行为方式更多受到现实利益的驱使,他们在假期中到父母打工的城市,体会到了城乡差距悬殊太大的现实和残酷,片面地认为金钱和财富才是人生最大的追求和人生的目标,于是把个人利益摆在最主要的位置,目的是想与城市同龄人一样过上富裕的生活,在经济上平等才能真正实现政治意义上的平等。
3、接受公平竞争,注意团结合作。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农村中学生更加体会到团队精神对事业成功的积极作用。80%的农村中学生愿意接受公平竞争,不赞成“竞争可以不择手段”;有95.6%的农村中学生对“冒名顶替现象要如实反映”表示赞成。但也有3%的同学认为能有机会和能力顶替也不错,但不切实际,提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们希望与城市同龄人在平等的基础上竞争,但现实是他们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多少农村中学生,从小因家庭经济条件等多种原因,不可能如城市同龄人一样在假期中接受各种各样的培训,城市孩子一到假期,家长便送他们到各种培训班进行培训,而农村孩子则不可能有这样的机会和条件,不少农村中学生比较自闭,艺术特长对农村学生而言是个奢侈品,对团队的活动没有信心,他们担心出丑,被人取笑,因而对各种艺术活动的参加表现不甚积极。
4、社会评价和交往方面表现出农村中学生质朴的人际交往观。对自己出生在农村、生活在农村,农村中学生态度是坦然的。如“你对自己是一个农村学生感到自卑吗”,有90%的学生选择了否定答案;“你对自己农村生活状况满意吗”,有70%的同学回答“基本满意”。对自己的诚信度回答,有近75%的学生回答“非常好”或“比较好”,只有25%对自己的评价较差。认为现在社会上人与人的关系主要是“真诚协作关系”的占56%,认为“竞争对手关系”的有42%;“同学向你请教时,你会怎样做”这一问题中选择“详细讲解”的占46%,“简单说明”的占48%,有6%的学生不愿解答,叫同学去问老师或其他同学。这些数据反映出农村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单纯、热心和真诚。
5、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多数农村学生的家长在外打工,受
社会的影响,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地位较低下,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他们眼中看到的是金钱决定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人的尊严,部分家长由此也产眼里只有金钱,忽视了对子女的良好品德教育,有的家长更是直接给子女传授金钱在上的人生价值观;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农村进城务工的农民思想的改变,农村家庭的离婚率也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农村中学生里单亲家庭也越来越多,还有的农村中学生因父母离婚后都再婚后又生子女,对原来的子女更是疏于教育和管理,这种学生便成了祖辈们管教的对像,确切的说,这种学生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家庭教育远远跟不上;农村学校的学生,虽然不如城市学生的信息来源广泛,但在教育均衡发展的大前提下,远程教育在农村学校的利用,和数字校园的建设,许多农村学生也接触到网络,在学校时,有教师的管理和约束能做到文明或者健康上网,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互联网的普及,网吧、小碟屋等各类文化娱乐场所的快速发展,一些含有色情、暴力、赌博、愚昧、迷信的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乘隙传播,在一定程度上腐蚀部分未成年人的心灵;农村学生周末一回家,祖辈对网络的不知,导致农村中学生私自到网吧上网,或者用手机上网,一些腐朽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也就对部分农村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全员、全程、全面关心和支持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风气尚未形成;在这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和错位,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隐患和主要原因。
二、影响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原因
1、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
剩余劳动力增多,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的人越来越多,城乡差距没有根本性的缩小,使得中国经济发展趋向多元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使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更加凸显,这种思想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及其子女的影响相当大,精神文明建设让位于物质文明建设的思想在社会上有着一定的市场,特别是城乡物质生活水平的特大差距,曾报到,一个贫困山区的穷学生与城市学生在假期中互换体验生活,假期完了,农村这个穷学生不愿再回原来的家了,送回去后又从穷的山区逃出来了吗?这些都助长了农村中学生的享乐主义、自私自利、极端个人主义消极思想的滋生。
2、社会影晌
从社会环境来看,尽管农村相对城市而言有点封闭,但各种不良风气无孔不入,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等等,给中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一些影视作品、报刊中色情、打斗、凶杀与暴力场面充斥,使一些学生盲目模仿,危害极大。
3、学校影响
在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农村中学生越来越重视特长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个性.但同时,农村中学德育教育存在着力不从心的难题。隔代教育较普遍,家庭教育不力,社会教育不到位,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较大,学校的正面教育很难抵挡社会上一些负面影响,从而使学生对学校的正面教育产生逆反心理,甚至认为教师讲的是书上的大道理,在社会上根本行不通。此外,“应试教育”也导致学校一定程度上重智育而轻德育。在农村,绝大多数学生和家长以及老师都把读好书考上重点高中和重点大学,看成是将来有出息的唯一出路,中、小学生甚至幼儿到城镇择校者不断增加,家长进城买房热、高消费,加重了农民的经济和精神负担。从而使教育的内容片面化,部分家长、学校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
4、家庭影响
当前农村中学生中半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一般表现为意志不坚强,缺乏进取精神,沉湎于生活享受,父母外出打工,对子女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不得力,祖辈的教育方法和方式及思想存旧。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接触众多的学生家长后,发现在他们眼中,往往分数代表着一切,有的在外打工的父母,在与教师联系时首先问的不是表现而是成绩,在他们眼中只要成绩好了就行了,同时他们也觉得亏欠子女的,就尽量在物质上给子女以补偿,造成子女大把花钱也认为父母欠他们的,理所当然。调查显示70%的农村家长身体力行不够,个别家长自身素质不高,法律意识不强,道德水平低下,对子女的负面影响较大。
5、留守儿童增多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同时,他们的子女却留在了农村家里,成为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留守儿童越来越多,据统计,中国有2亿左右的农民工,每年递增人数10%,留守儿童已达5800万之多。在全社会关注教育的今天,留守儿童成了家庭教育和义务教育的盲区。我校1200余学生,其中留守就占540人,并且还有增长趋势。入学率底,学习成绩差,人格发展不健全, 7
思想品德问题较多,是这些儿童的突出表现。他们之中,有个别人还沾染了不良习气。生活中留守儿童的60%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学校也因此成了教育这些孩子的主阵地。
三、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强化“三个到位”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并非新话题,问题在于如何适应新形势,扎实有效地做好这方面工作。笔者建议,针对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的因素,健全“三个机制”,强化“三个到位”。
1、健全组织领导机制,把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校长责任落实到位。校长是一校之魂,德育是管理之要,育人之首。首位必须有位。能否放在首位,关键在于校长。因此,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把德育作为学校的第一目标、校长的第一职责、考核的第一要点,要像督查考核教学“五认真”环节那样,力求深、细、实,以至更严格,并加大德育在综合考核评价中的权重,强化“不抓德育是失职,抓不好是不称职”的评价观点,促使校长将合格率百分之百的德育目标当作学校首要任务,真正摆上首要位置,切实抓上手,抓到位,抓出成效来。针对农村中小学校长中勤于抓教学多、善于抓德育少的实际,还要通过定期培训、研讨交流等专题活动,不断提高校长的德育理论水平和实际能力。
2、健全学校考核机制,把班级管理、德育创新的基础工作推进到位。班级是学校的重要基础,是德育的主要载体。学校对各年级、各班级的德育工作要细化目标,明确要求,严格考核,坚持把德育列为班级管理的首要内容,作为考核评判班主任工作优劣的主要依据,并强化督查指导,促进他们研究和创新德育工作,改进和优化班级管理。重在强化过程性督导和考核:一是
期初要督促和指导各班级研究制订贴近实际、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计划,并督促实施,跟踪考核,以克服德育工作无计划或有计划不实用的形式主义做法。二是平时要督促和指导各班级开好主题班会或晨、夕会,进行针对性、系列化教育,做到一次围绕一个主题,选择一个角度,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一次自我教育,查纠一种不良表现。三是学期末和学年末,还要督促和指导各班级进行德育工作专题总结。同时学校组织专项考评,对文明班级和德育工作先进个人表彰奖励,并帮助其总结经验;对德育不重视、工作不到位的,则视为不称职,实施诫勉谈话,促其努力改进。
3、健全联合协作机制,把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三位一体工作实施到位。建议基层政府将此工作纳入三个文明建设之中,做到一起规划、部署、检查、考核。要健全社区教育机构,充实社区教育人员,并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学校与乡镇妇联、关工委、家长委员会联手办好家长学校,并与家长代表、社区教育机构和相关部门加强联系、沟通。可由乡镇妇联、关工委牵头,定期组织相关人员专题研究青少年教育工作,从而充分发挥各自职能,真正做到齐抓共管,形成三位一体、多方配合、共同协作的教育工作网络,让中小学生在校内校外都有人关心,有人监护,有人管教。这样,青少年才会全面进步、健康成长。
四、将关心爱护留守儿童纳入学校教育的重点。
1、开展相关法制安全讲座,减少儿童安全隐患
留守儿童是一个弱势群体,年龄普遍较小,好奇心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自制力较弱,对危险缺少预见性,易受到广播电视及犯罪团伙的影响而产生一些不良行为。长期以来,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能面面
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导致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事故频频发生。学校开展一定层面的法制教育,可使儿童知道自己享有哪些合法权益,自己的那些行为是法律所禁止的,从而大大减少各种违法犯罪事故的发生。
2、开设适当的心理教育课程
据公安部的一项统计显示,我国30.3%的留守儿童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问题,儿童专家提醒: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引导和帮助,这些孩子的性格发展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对其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通常是半个月或一个月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外出父母甚至一年回家一次,造成了家庭教育的中断,致使这部分孩子性格多内向、孤僻、多疑、自卑、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人际关系薄弱;或自私、任性、冷漠、脾气暴躁,冲动,叛逆、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懒惰等。适时对这类儿童进行心理辅导,使之充满自信,学会理解,关心别人,与周围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相适应,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可充分利用阅览室,图书室,兴趣小组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设置亲情话吧,亲情视频聊天室,让他们随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进行心理矫正,给与这些孩子特殊的关照,消除因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这些儿童健康和谐地发展。
3、教师由单纯的施教者转变为“临时父母”
留守儿童常年缺乏父母关爱,在情感发展上缺少了支持,常表现为内向不合群,孤僻自卑,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教师要及时进行较色转换,不能只关心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是由单纯学习上的指导者转换为关注和疏导他们学习、生活、情感、心里等问题的临时父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时时留心这些孩子思想的变化,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给与相应的关注,经常与其交流,给他们以精神上和知识上的解答。
总之,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更是利国利民的大事。社会、学校、家庭更应同心同德,齐抓共管,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探索,大胆创新,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第二篇:如何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如何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指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央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还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党全社会必须共同承担的重大任务”。由于末成年人大部分集中在学校,所以学校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肩负起这义不容辞的责任。就如何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体会。
一、情感与班规相结合,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作为高中生,已经基本形成独立的人格、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班主任首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应从生活上关心学生、学习上鼓励学生,应多给学生讲做人的道理,讲为人处事的原则,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注重多与学生交流沟通,用情感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吸引学生和教育学生,因为良好的师生感情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能滋润学生的心田;能感化学生的心灵;进而把学生对老师的感情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但是如果只有情,班级管理缺乏力度,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放纵与随意。也会造成管理上的困难。所以制定切实可行的班规也是必不可少的。如引导学生讨论制定班规,首先我组织大家认真讨论,我们班要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班,要达到怎样的目的,奋斗目标是什么,让学生各自发表意见,在大家达成共识的基础上,结合班上实际制定出班规。通过制定班规,提高学生的认识,使他们明确班规是规范他们的行为,使他们顺利成才和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所必需的。这样能使班级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在实际工作中只有把情感与班规相互结合起来,才能规范学生的言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这样才能达到我们既教书又育人和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的目的。
二、管与放相结合,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实际工作中,班主任要管的方面很多,小到学生的衣食住行穿着打扮,大到学生的思想动态前途命运。如果不注意方法,即使满腔热情,早晚跟班,无所不管,也很难达到学生思想道德的养成。相反还极易出现管得过多过死,造成学生依赖性强,创造性、独立性差,缺乏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完善与发展。陶行知说“教是为了不教”,魏书生认为“管是为了不管”。其核心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做到“管放结合”。我认为班主任要管的方面主要包括:制定班级思想道德建设和学习的长期目标,把握班级工作的整体思路;培养一支强而得力的学生干部队伍;做好个别学生及全体学生的思想工作,增强班级凝聚力、向心力;协调多方面关系,形成教育合力。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班主任要信任学生大胆放手,充分调动班干部和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参与管理,逐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如每天的思品课时间由值日生总结当天情况,对班上的纪律、清洁卫生、学生思想情况、好人好事、重大事件、寝室情况、学习状态和全体学生的行为习惯等,在全班进行小结。这样使他在管理中学会为人、学会思考、学会自律、学会鉴别好与坏,进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注意放不是不管,在放的同时班主任要多看多想少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宏观调控。这样既有利于班级的建设与发展,又有利于学生个性完善、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
三、严与宽相结合,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必须对学生严格管理和严格要求。但严不是严厉。管理过严,容易造成学生个性压抑、自卑感重、自制力差,甚至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这既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班级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因此,班主任要正确把握严格管理的尺度。严格管理班级,我认为:一是要引导学生根据本班学生实际制定合理的班规 “以法治班”。二是要公正公平,不要感情用事。对违纪违规者,要一视同仁。三是要认真对待、正确处理“第一次”之类的事情。四是要持之以恒,避免时紧时松。同时严还必须与宽有效结合起来,灵活处理。班主任要私下做好被处罚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其正确认识错误并努力改正。对学生违纪处罚的方式要多样化:如唱一支歌,做一件好事,写一份关于错误的说明等等。这样把处罚变为生动的自我教育。工作实践中,只有做到“严中有宽,宽中有爱,爱中有教”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四、堵与导相结合,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一些班主任采取堵的方式,减少学生犯错误的可能性,这可以理解,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也是必要的,但只靠堵是不行的。过多地堵,容易使学生成为对立面,增加教育阻力;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增强学生的抵抗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如果以不出乱子、不出事为目标,采用“盯、吓、压、罚”等方式管理班级,学生将口服心不服,治标不治本。因此堵必须与导相结合,通过引导,要让学生增强明辨是非与自我教育的能力。做好导的工作,需要做到“多民主,少强制;多激励,少批评;多引导,少说教;多用情,少用气”。如定期民主评议班干部和班主任、定期自我反思等,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自已去管理去解决有关事情。从而使他们自已在实践中去体会去锻炼。
学期开始,要求每个学生专门用一个本子,一是制定总奋斗目标。通过目标的制定激发他们的成才动力。二是定期评审自已,写出自已在学会为人、学会求知、关心集体、热爱劳动方面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这一活动收效很好,达到了他们自我解剖自已、审视自已的目的,一个人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是不易的,甚至是很痛苦的,但锻炼了一个人的意志力和承受力,使自己不断完善。三是定期评议班干部和班主任。为了使班级管理规范化,形成一个良好的集体,他们有权力和义务对班干部和班主任的工作进行评议,让他们有说实话的机会,把心中想说的话写出来。四是将学生的各种违纪记录和请假条,由学生自已签名后贴在本子的后面。这样做既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又可以改进我们的工作,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班务工作中,堵与导其实都是一种手段,只是两种不同的方式。我们要以导为主,辅之以堵,追求最佳的教育效果,来实现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的不断完善和提高。
总之,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建设,应引起学校、家长和全社会的关注与重视,使学生心理上有较完善的发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人效的人,耐挫的人,与人为善和充满自信的人,让他们积极向上,有能力,有信心迎接人生的挑战。“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培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篇: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验总结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验总结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建设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惠及长远的工程。面对未成年人社会阅历浅、辨别是非能力不强,等鲜明的个性特点,我校提出在新形势下要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德育主体地位,形成做人为本,德育为首的共识;改变德育被动的灌输局面,必须克服片面德育观,摒弃把德育和智育分离的作法;并进行德育内容的创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安全教育、成才教育等;改进德育的方法,把枯燥的道德要求变成无形的渗透,增强德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充分挖掘教材德育功能,实行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为了全面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为此学校成立了德育队伍,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建立了家长学校,通过家长会、家庭教育讲座、家长谈育人经验等形式,极大地提高了家庭教育水平,深受学生家长的好评。我校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纲要》为主导,积极探索和实践,重点抓好了以下“四大”教育:
一、体验教育。
让学生亲身参加生活实践,通过自身感悟,在快乐与甘甜中受到教育。同时在体验、感悟的基础上把美好反馈给社会,反馈给他人。如学校创办的校园广播站、雏鹰假日小队、感恩教育、读书演讲比赛等,为学生锻炼才干搭建了一个平台;组织丰富多彩的夏令营活动,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加强了学生的纪律教育。少先队组织学生干部参加学校的纪律、卫生检查,使学生在自我管理体验中受到了教育,并将外在的要求内化为自己成长的需要。德育看起来是虚的,因此才更需要行动,要虚功实做,实践活动是德育工作变虚为实的关键,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打动学生的心灵。积极参与“除陋习,树新风”活动。组织学生多次马营街道及各社区清理垃圾,假期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从学生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爱护花草树木。
二、渗透教育。
学校通过各种形式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诚信教育。周一升国旗仪式及国旗下的演讲制度,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和国情教育,树立了学生为祖国强盛而努力读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了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帮助学生进一步树立“坚持统一,反对分裂”的思想,坚定对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决心和信心,少先队组织全校少年学生进行 “祖国统一赞”读书活动。利用主题班会开展以“诚信为本”的演讲比赛,考试前要进行诚信教育,各科教师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使德育教育无处不在。
三、养成教育。
人们常说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行动,行动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德育的大目标要得到实现,必须化大目标为一个个小措施、小步骤。学校德育的重心就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从细微处着手,常抓不懈,点滴积累,最后形成一系列好的习惯。学校每学期开学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首先从学生的一举一动入手,通过班级自查,学校统一检查与家长协商整改等措施,树立了学生的文明习惯。其次从抓迟到、旷课、乱扔果皮垃圾等不文明行为为突破口,加大对班风、校风的整治力度。第三在学校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创建文明校园”活动,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做到“七不”,即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不乱涂乱画,不破坏绿地,不损坏公物,不说粗话、脏话,不乱穿马路。礼貌待人,尊老爱幼,爱国家,爱集体,爱学校,形成整洁的环境,良好的校风,文明的风尚。学校以“绿色学校“创建为契机,多方筹措资金,绿化美化校园环境。设置了草坪、绿化带,实现了校园四季常绿,夏季有花,秋季有果的要求。在校园中制作了许多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标语、人性化的提示语。实现了“让每一面墙壁说话,让每一棵花草说话”,使学生进校受感染,抬头受教育,低头受启发。优美的校园环境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而浓厚的文化氛围,铸成学校发展的灵魂。各班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相应的班训、班规,并提出让每个学生都要有事干,事事有人干的局面。把行为规范细化分解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对学习习惯、卫生习惯进行量化考评,实行精细化的管理,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使行为养成教育实现从量变到质变,从语言变成行动,从理念变成现实,使文明之风遍及校园各个角落;使全体师生在校是文明教师、学生,走向社会是文明市民、合格公民,回到家里是一个好父亲,好母亲,好儿女。
四、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始终坚持依法治校,以法执教。把学校管理与依法治理相结合,把常规教育与普法教育相结合,把课堂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建立健全依法治校领导小组,聘请法制副校长,成立安全保卫处、护校队等组织,把安全管理落到实处。同时开展各种普法教育,观看“交通安全片”,学生从真实的案例中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在班队中开展禁毒宣传活动。几年来学校未发生一起不安全事故,在“法制校园”的验收中受到上级领导的好评,被区委、区政府评为“综合治理安全单位”、“创佳评差”先进单位。
面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学生进行心理知识讲座。同时努力提高班主任的说理能力和心理辅导水平,班主任在班务工作中开展个别的心理辅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开辟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几年的努力工作,我校德育工作实现了四个转变:一是德育目标从专一性转变为层次性。要求目标成系列,按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来划分和衔接,不同年级提出不同目标体系。二是德育内容根据学生需要,体现学生主体性,组织安排成系列,阵地建设成系列。三是德育途径从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教育,体现德育多样性。四是德育评价转变为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知行统一评价,体现导向性。
“春雨润物细无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将一如既往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为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验总结
金屯镇中心小学2013-2014学第二学期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经验总结
我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任务,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主题,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为保障,进一步完善机制、创新载体、夯实基础、打造亮点,着力在巩固成果、提高水平、拓展深化、增强实效上下功夫,推动了我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蓬勃发展,促进了未成年人快乐生活、健康成长。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未成年人各项机制。
(一)健全工作机制。制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运行表》,细化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职责。坚持联席会议制度,每半年召开一次工作会,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充分调动各责任人员工作积极性,确保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坚持以《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2012年版)》为依据开展工作。坚持工作信息报告制度,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信息的收集、编发和报送工作。及时总结经验作法,拟写《依托校园阵地 筑牢德育之基》、《以签名寄语活动为载体 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等信息报送县教体局。同时,做好创新案例的收集、上报工作。
(二)完善考核体系。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程纳入对各班级、教师的考核内容。切实加强我校未成年人工作队伍建设。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爱护未成年人的成长,参与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在做好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宣传工作上下功夫。坚持齐抓共管,充分发挥各方面作用,全年来无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大力开展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评比表彰活动,将评比表彰规范化、制度化。
二、丰富活动载体,吸引未成年人争相参与。
(一)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精心组织各类道德实践活动。
一是开展“美德少年”评选活动。通过评选表彰未成年人道德典型,用身边的榜样教育引导更多的未成年人增强道德意识,践行道德规范,在家中做文明尊老尽孝心的好孩子,在学校做文明勤学送关心的好学生,在社会做文明诚信献爱心的好公民,为塑造新一代合格接班人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
二是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教育。制定《关于继续深入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积极动员全校未成年人踊跃参与多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专项活动,面向全校未成年人征集学习雷锋的感悟体会、青春寄语。完善“日行一善”活动方案,组织未成年人开展以“日行一善”为内容的各类道德实践活动,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践行道德规范、增强道德意识、养成良好习惯、培养高尚品质,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二)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认真开展“学道德模范、诵中华经典、做有德之人”主题教育
一是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研究制定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的措施办法,有效推动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经常化、规划化。利用寒暑假,依托乡村少年宫,举办小学生经典诵读夏令营,丰富未成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制定《“学道德模范、诵中华经典、做有德之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方案》,把“学到的模范、诵中华经典、做有德之人”电视专题片,作为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模板,对诵读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加以规范引导。
二是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传统节日为重点,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在小学生中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活动,通过组织群众性的节日民俗、文化娱乐、经典诵读、体育健身等活动,引导未成年人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过好传统节日。
三、抓好学校乡村少年宫阵地建设,拓展未成年人道德实践。
根据中央文明委制定的《乡村学校少年宫考核表(试行)》,对我校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基本建设、阵地建设、制度建设、管理运行、活动开展、教育效果等情况进行自查。通过一年来的运行,逐步改善了在校学生课外活动场所稀少薄弱的状况,丰富了课余生活,陶冶了情操,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深入开展。
四、采取多种措施,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一)推进文明上网活动。把“文明上网”作为“家长学校”的重要内容,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文明教育。主动加强与学校的沟通交流,积极配合学校的网络教育,增强未成年人网络道德观念和网络安全意识,自觉抵制网上不健康、不文明的内容和行为。家长与子女互学互助,共同提高,努力培养未成年人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多沟通、多交流,同学习、共成长。正确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上网,鼓励未成年人通过网络寻求更多的有利于自己成长、学习的信息和知识。
(二)加强文化产品创新和服务。通过组织未成年人广泛传唱歌颂党、歌颂伟大祖国、歌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秀歌曲,充分表达未成年人赞美幸福生活的美好心声,积极培育未成年人“心向党、跟党走”的高尚情感和远大志向。积极开展优秀童谣征集传唱活动,加大少儿文艺作品的创作力度,运用多种形式宣传推广优秀童谣,使广大少年儿童在传唱中陶冶情操,健康快乐成长。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与时俱进,结合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新特点,积极探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努力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进一步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这项重要工作抓实做好,做出成效。
金屯镇中心小学
2014年7月
第五篇: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罗田县三里畈高中 余锋 论文摘要
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发展状况不仅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着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农村中学生中的很大一部分即将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道德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始发生了改变和扭曲。因此,全面了解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实际状况,以及有针对性地加强中学生道德品质教育,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现状 根源 对策
近年来,我们在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意见》的过程中,努力发挥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竭诚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服务,取得一定的成效.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打工经济和劳务经济初步形成,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青少年学生这一庞大群体在社会的冲击下,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也悄然起着变化,需要我们进一步了解掌握其发展动态,积极主动采取对策。
一、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
十八大报告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这就是为教育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指明了道路,同时,也为学校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根据调查分析,当前农村中学学生思想道德存在一些不容忽视、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1、价值观念混乱,人生目标不明。
受社会“金钱至上”,“一切向钱看”的不良风气影响,多数学生认为人生目标是 “走出穷山区,挣更多的钱,让自己富起来。”这种只重视自身实际利益而无法把个人追求价值与对社会的奉献统一起来的行为,在这一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更好发展,造成个人主义的蔓延和价值观的倾斜,导致不少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厌学情绪,辍学现象严重。
2、个人利益至上,集体观念淡薄。
许多青少年学生“胸中无祖国,心中无他人”,待人做事处处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对学校、班级的建设与发展漠不关心。他们在生活中我行我素,放任自流,盲目追求时尚,攀比摆阔,往往借各种聚会之名,吃喝玩乐。与人交往,过分考虑自己得失心胸狭隘,斤斤计较,对别人缺乏宽容和同情心,这类青少年学生往往对老师和家长的批评教育臵若罔闻,而且逆反心理很强,与家长、老师有较强的抵触情绪。他们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念和荣辱感,大多意志薄弱,一旦受不良风气诱惑,很容易出现违纪违法现象。
3、道德素质低下,行为习惯较差。
受不良社会风气和网络语言影响,许多中学生语言粗鲁,出口成脏,打架斗殴,抽烟喝酒,逃课旷课,翻墙外出,不尊重老师同学,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言谈举止粗俗,,行为不够端庄,游手好闲,惹是生非,缺乏羞辱之心,自尊心不强。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起码的礼仪常规。他们随处乱扔脏物,乱涂、乱写、乱划,社会公德意识较差,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欠缺。
4、意志毅力不坚,心理防线脆弱。
现代中学生由于父母的溺爱,娇生惯养,导致其意志毅力不坚,心理防线脆弱,加之学业负担过重,社会阅历不深,许多青少年学生一旦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难便无所适从,他们大多表现出焦虑、烦躁、胆小、恐慌、易怒等种种不良情绪,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生活自理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较差,面临压力、变故,他们便意志消沉,破罐子破摔。若被不良行为引诱,容易盲从,逃学、弃学,甚至离家出走,给学校、家庭和自己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因此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5、缺乏感恩之心、漠视社会责任。
现在学生接受的爱太多,所以大部分以自我为中心,对接受的爱不会感恩,不会感谢,认为父母为其做牛做马是天经地义的,老师为其呕心沥血是理所当然的,国家贫困资助、社会爱心捐款、学校助学奖励是顺理成章,导致亲情疏远,师生淡漠,社情紧张。更缺乏社会责任感,有的学生将破坏公物视为儿戏,用水不关水龙头,人走灯不关;或者在公共场合例如教室、图书馆大声交谈;更有甚者,在校园内打架斗殴。不少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身边的同学、学校和社会发生的事情漠不关心,“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对人对事都比较冷淡,自私自利,不愿担当。
二、农村中学生产生不良思想道德的根源
(一)家庭因素的影响:
1、家长的文化素质不高。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一般认为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孩子个人的素质决定的。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
2、家长教育方法不当。目前农村的家庭教育方式实在令人担心,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溺爱型”:主要是一些父母外出打工,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由于对孩子过分的关心和呵护,会造成孩子自私自利、好逸恶劳、专横霸道的恶习;
(2)“棍棒型”,由于父母性格暴躁或家庭贫困,有的家长教育方法极其简单,一点小事,不分青红皂白就是打,与孩子没有交流,这种教育方式容易造成学生人格自卑、心理扭曲、报复心重;
(3)“放任型”,不少家长或许是劳动繁忙,或许是性格的原因,对孩子不闻不问,放任自流,也不与学校老师联系,这样家庭的孩子往往是非辨别能力较差,容易上当受骗走上歧途。
3、家庭结构失调
近年来,随着进城务工和出外打工的农民越来越多,农村留守学生也日益增多。这些留守学生大多由爷爷奶奶、外婆外公或亲戚朋友代管,在生活上许多地方照顾不到,学习上没人关心,思想上无法与老人沟通,长期以来,孩子心理不健康,思想不积极上进。还有一些父母死亡、离异,出现了一批“单亲孩子”或孤儿。这些现实使这些孩子难于形成健康心态,大多冷漠,抑郁、孤僻,难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学校教育的误区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然而。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的教育却存在种种弊端:
1、以分数论英雄:
受“应试教育”指挥棒影响,虽然强调“德育为先”,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把分数看成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对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培养却被淡化,由于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处处以分数论英雄,思想政治课成了摆设。成绩好的学生,“一俊遮百丑”,学校教育还没有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发生根本的改变。这是导致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低效的重要原因。
2、教育方法不当。
现在农村许多教师,缺乏上进心,也很少进行教育培训,不少人上课墨守成规,说教枯燥,不能把课堂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学生只是获得一些教条、抽象的东西。不能用自己的教学魅力吸引学生,致使许多中学生上课不是玩手机就是睡觉,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因此,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新特点,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更不能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新发展。
3、社会舆论对学校德育的缺乏起码宽容。
一些学校、一些老师也愿意管教管导,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提出了一定地要求,对违纪学生进行了一定的惩戒,结果有些老师的过当行为被社会舆论无限放大,导致学校被警告、老师被处分,所造成的后果是,学校管理学生畏首畏尾,一切以不出事故为出发点,老师怕惹学生,对学生的违纪行为“睁只眼闭只眼”甚至视而不见,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是形式的,内容少,效果差。
(三)社会因素的影响:
1、打工经济的影响。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也造就了数量庞大的打工族,许多家庭为了改善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将孩子丢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造成了大量留守子女。不完整的家庭就存在不完整的教育,这样家庭的孩子,长期得不到父爱、母爱,大多成绩较差,心情抑郁,性格孤僻,待人冷漠。
2、计划生育政策的后遗症。计划生育政策本是一项减轻中国人口负担,提高国民素质的利国利民的好政策,但任何好政策都不是十全十美的。计划生育政策极大的改变了中国的家庭结构,造成了独生子女这一独特现象,由于子女少,所以每一个孩子都成了每个家庭的“传家宝”,造成了父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他们集千娇万宠于一身,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
3、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社会上不良风气是诱发农村中学生的思想颓废、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中学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也是人生中最富于变化而不稳定的时期。一些道德失范,诚信危机,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蔓延;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网络游戏、黄色网站、录像的诱惑等等,给未成年人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三、加强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的对策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面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如何有效地防范,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使农村中学生得以健康成长,值得我们大家共同探讨。
(一)国家要加快教育改革,真正改变“应试教育”,推行“素质教育”。只要高考指挥棒还在挥舞,农村乃至全国的“应试教育”就不会改变,由此带来的后遗症就不会根除,只有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并制订科学的评价标准,不用一把尺子衡量,才能为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教育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社会舆论要支持学校德育,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支持学校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体罚和惩戒。让学生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逐渐形成对道德的敬畏,对规则的敬畏、对制度的敬畏、对法律的敬畏。
(三)大力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发挥好家庭教育的作用。
1.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的认识水平。家庭教育是“三育人”的起点和基础,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建设中具有特殊教育作用。育儿如树木,父母的一言一行将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要通过家长学校、网络培训等形式使其通过学习提高教育孩子的水平。
2.家长要注重孩子交友的情况,及时与学校沟通。家长要从小事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习惯,对不良行为要及时地预防和娇治,但切莫采用暴力手段解决,而要多与孩子交流沟通思想。如果父母的话他们听不人耳,可以设法找一些孩子能接受的亲朋好友从旁劝导。以便及早发现情况,即使有“苗头”,也可以完全解决在萌芽状态之中。家长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3、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家长与孩子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网络等形式进行交流。
4.家长要重视自身的言传身教。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农村人口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农村家庭中父母对子女教养认知水平偏低。所以应加大农村教育法制宣传力度,从而提高他们对教育法的认识,大力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做好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四)学校应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中学生品德教育。
1、加强留守学生的教育,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教师要与 “留守学生”交朋友,时刻关心、爱护、照顾他们。在安全上,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耐心辅导,让每一个留守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2、要改进方法,多途径育人。我们我们不能老抱着让学生考试清华、北大,一本二本这样的奢望,不能指望学生多成为国家的栋梁,社会的精英,毕竟这个社会普通人居多,我们要改进育人方法,多途径培养人才,着力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能够适应社会,具有一技之长的社会有用人才。
3、要身正为范、德高为师。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教师只有加强自身修养,具备崇高品德,率先垂范范,才能去说服、教育、感染学生,才能潜移默化的熏陶学生。
总之,中学生的道德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系统工程,是一个牵涉方方面面,影响千秋万代的民生工程,只有国家系统规划,家庭言传身教,学校立德树人,社会舆论支持,立大德育观,时时育人、事事育人,才能有效改变中学生的种种不良现状,真正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实现我们民族的教育梦,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