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改之下历史教师的摸索
新课改之下历史教师的摸索
河北阳原一中
刘嫦亮
总是有人和我说,历史老师好当,上课讲点小故事就得了,课好上学生又爱听,多轻松。可是真正的历史学习却不是人们想象的这个样子,它是复杂、头绪众多的,甚至是有些枯燥。尤其是教材改革之后老师和学生的任务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老师只是领路人,学生是历史的旅行者。怎么样学好历史学生头疼,怎么样讲好历史老师们也在努力。几年来,我得到这样一些心得体会:
面对教材不必面面俱到。
改革之后的教材内容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并且按照专题线索细心排版。新教材新课改培养的不是一个历史大师,而是要求学生对历史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以史为鉴即可。所以我们不必像喂鸭子一样往学生脑子里一味的灌输我们所掌握的历史知识,不同的内容要求的层次也不一样,有的仅仅是要求识记,有的要求理解,有的要求掌握综合分析的能力。随心所欲的提高目标要求只会让学生感到疲惫并无益处。面对学生讲究策略,培养学生自信心。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也只是孩子,他们学习的动力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任课教师。他喜欢这个老师就是加倍的学习这门功课,如果某个教师不合学生的“胃口”或是无意中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而没有及时补救,那这个孩子很有可能会放弃这门功课。所以我们在教授过程中应该耐心,有的时候说是我们是幼儿园老师也不为过。哪个人不喜欢被人重视被人疼爱呢。每次学生回答问题,如果偏离答案我会试着引导他回到正确答案上,有的时候和答案沾边了我会赞扬他自己思考总结的能力,继而要求他课下再下些功夫争取做到更好。有一次一个学生上课打瞌睡,我只是走到她身边让她起来分析了一个问题。当时我只是想当着这么多人不能明显的批评,她站起来回答问题瞌睡虫就被赶跑了。等到下班回家的时候这个孩子给我发了条信息,只有五个字:谢谢您老师。我很庆幸当时我没有粗暴对待这件事情,也欣慰这个学生其实也是很懂事的。这些孩子在以后的课堂上更加的努力了,明显学习这门功课的兴趣上来了。
课堂语言应该注意专业性、规范性和学术性。适当的增加一些小故事典故到自己的课堂中,会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但是那毕竟不是我们的重点。我们在批改作业和检查学生掌握情况时,经常遇到学生语言表达得过于通俗不够严肃不能形成条理的现象,这样的答案得分不可能高。所以我们在平时就应注重规范自己的语言描述,给学生树立一个可以遵循的榜样,注重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记住这些我们反复强调的知识和表达,而不是一些俚语。
适当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形象直观表达课本内容。
单纯的文字显然枯燥,不利于记忆。而学生对于那些图片、影像或是录音则记得牢,爱学的同时易于记忆。就像讲授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时服饰的变化,我给学生按时间顺序播放传统服饰、西装、旗袍和中山装,而“模特”的挑选也是费了一番功夫,展示长袍马褂是张国立和王刚饰演的纪晓岚和和珅,穿西装的是陈坤陆毅,旗袍的模特小燕子和紫薇,中山装是刘德华来穿,图片展示后,学生们哄堂大笑。而下节课我复习提问时学生们的回答非常熟练,“名人力量”!在讲述文明的链接这节课时,用flash把四位航海家的航线一步步的动画设计出来,既直观形象又容易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掌握做题“小窍门”,四处“挖出”答案。
掌握知识没有捷径,没有人能够不劳而获。但是掌握一定的技巧可能让我们事半功倍。当然前提条件是我们储备了一定的基本功。多记多练,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个道理我们都懂。
关于课本内容。我们不主张死记硬背,理解之后自然就记住了。知识点我们可以精简来记,记住关键的几个词几个字眼之后,很容易在答题时将所掌握的点扩展开成一句话。在检查学生掌握情况时,我从不要求学生面面俱到的“背诵”,有个轮廓就可以了,就像我们找语文上所说的句子主干一样,定状补全删去!最好是在纸上写写要点,这样记得会牢一些。
关于选择题。注意时间地点人物这些做题的关键,每一个条件都会删选掉无关的内容。做复合式选择题时,有的时候只利用我们最熟悉的最有把握的一条就有可能解决了。比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转型极其缓慢的原因:①海外留学生大量介绍西方文化②封建顽固势力阻挠社会变革③近代工业举步维艰④遭受侵略主权不断丧失。选项分别是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这道题我们明显分析出留学生起到的是推动作用,所以含①的选项全排除,那答案就已经出来了。学生老是条条分析,其实完全没有必要,何必纠结于后面的几个小项,那不是给自己找不自在嘛。
关于材料题。分析大概意思、中心句和层次性。实在没有头绪的话还得注意材料的出处和题干。我们做过一道关于清朝官员对待西方列强在中国修建铁路意见的材料题,因为是文言材料,学生分析了半天不知所云。我们提醒他们看题干所问“请问这个清朝官员对待外国人在中国修建铁路的态度是什么”,孩子们一下子豁然开朗,找到了头绪。文言材料无需句句翻译,找到我们熟悉的字词联系所学内容对应到材料中,了解大意即可。找到问题之后结合材料再把我们所学的相关的点列进去,切忌照搬照抄笔记课本。
几千年来教师这一类人被人们神话般的敬仰,当今时代对于教师更是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可是到底怎么才是合格的对得起学生和社会、更是对得起自己的教师?光有热情没有基本功不行,功力深厚不去发挥更要不得。不断的摸索,不断的进步,不求人人赞许,但求无愧于心。真的希望自己可以再进步一些,再优秀一些,这样就可以教给学生更多的东西,让他们快乐的学,有意义的学,将来都能成为有作为的人,那我们就成功了。知识没有止境,教师更是得不断进步以培养更多的人才,我会一直努力的。
第二篇:新课改历史教师要求
试论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师的素质要求
湖口一中
张鸣旭
最近几年,随着易中天的“品三国”等一系列历史类电视节目的兴起,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历史热。但让我们感到极为尴尬的一个事实确是:历史很精彩,但中学的历史课却仍是索然寡味。甚至被一些同学讥笑为无聊、无趣、无用的三无产品。历史课在中学里也是无人问津,不被重视。这里面可能有社会的偏见,时代的局限,但主要还是要归结于我们自己,我们僵化的历史课。
所幸的是,历史课程改革仿佛如一股涓涓细水,在饱经了岁月的洗礼、在屡历风霜的侵袭之后,带着烟尘、含着沉思、怀着憧憬迎面扑来。时代给了我们这个机遇,作为课改的实践者,我们能否与时俱进,超越自我,领悟改革的真谛;能否在鲜活的课堂上,在淡泊的教学中,渗透出炉火纯情的智慧灵光和华彩绚丽的雄辩哲思,这不仅是新课程下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我们对学生对社会的一种责任。
一、先进的教学理念,高尚的道德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要明确作为教师为什么而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我们关注的不应再是我今天教了什么?而是学生学到了什么?
历史教育首先是一种公民教育,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育出合格的公民。具体说来则是培养人格健全、知识丰富、自立精神强烈的未来社会建设者。人格即人性,指一个人的各项重要和持久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人的气质、能力、兴趣、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和。健全的人格是21世纪的“护照”。然而,人格的塑造不是自发形成的,也不是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中简单形成的,只有“人格才能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规定”。[1]教师,首先应该具备完善的人格,这也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素养所在。尤其是当今社会,物欲横流,道德水准下降。自以为是,趋炎附势,惟利是图,可谓司空见惯。诚实正直的教书先生有铸就学生优良品格的可能。给学生一个洁身自好、正人君子的学生学习榜样。心胸宽阔,襟怀坦荡,这样的老师能使学生志存高远,成就事业。当然,人无完人,每个人的人格都会有缺陷。我们很可能达不到学高德厚的人师标准,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当上下而求索”。
二、扎实的专业知识
我认为,中学历史教学专业知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历史专业知识、一般社会文化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前者是所有历史教学安身立命的东西,决定你能否成为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而后者则决定你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意义不言而喻。
在我看来,历史首先是一门包罗万象、囊括大典的学科,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思想、文化,无一不涵盖在历史学科的范畴中。所以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就必须博览群书。阅读对历史教师意义格外重大,在阅读中经常会发现令人悠然心会的阐述和命题,从中领悟到一种理智的美、深邃的美。从而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多些灵气少些匠气,多些生动例证,少些空洞说教。
但各种史料浩如烟海,史学著作更是多如牛毛。作为中学历史教师,由于有教学上的压力,所以只能选择性阅读。首先通史类著作是不得不读的。如中国史方面,范文澜的《中国通史》、钱穆的《国史大纲》、吕思勉的《吕著中国通史》、《白话本国史》、张荫麟的《中国史纲》等。尽管每部著作都有他的缺点,如范氏的阶级斗争论、钱氏的文化自恋主义等,但通史著作对中国历史的整体把握、线索的明晰是大有裨益的。世界史方面,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著的《全球通史》应是必读之作。该书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把研究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历史运动、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在中国人写得历史著作中是很少能见到的,很符合当前的史观和历史新课改理念,当是必读之作。
其次,一些历史研究、历史教学研究杂志也应是必读的。此类杂志刊载的文章,比较集中反映历史的疑点,历史教学的难点和时代的热点。
但历史学科有着他的特殊性,历史知识是不断的在变动发展的。尤其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史学研究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百家争鸣,思想活跃,成果丰硕,尤其是外国学术著作的不断翻译出版,更是开拓了我们不少的视野。我们如果不密切关注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及时改变自己的史学观念,是很难把握新课程内容变化的根源的。例如,讲到中国古代的政治史,新课程强调的是从文明史的角度宏观把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征,而如果我们仍花很大精力帮助学生分析战国时期中国如何实现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飞跃,还僵化在五种社会意识形态里,那就被同仁们笑话了。再如,如果我们依旧以为只有唯物史观才是正确的的,把其作为评判一切的标准,甚至作为公式去套——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之类的话,那未免有点过时了。殊不知唯物史观确实有它的合理之处,但绝不是唯一的,时下比较热门的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也同样有它的意义之所在。随着当代全球化的不断加深,我们需帮助从世界文明走势这个大视野认识中国的现状,从而明确个体的价值和责任。不同的史观,其研究的切入点和方法论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但它们的结果又必然是殊途同归的,即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帮助我们理解今天人类文明的成果及其下来的走向。[2]
一些基本的社会文化知识也是作为一名优秀中学历史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将历史与文学、哲学、地理、艺术、宗教等学科知识有机的结合,凸显出历史学科的人文性、科学性和教育性,不但开拓了同学们的知识面,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思维,而且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阮巧玲老师运用文学作品中有关历史人物的描写,引导学生辨别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真理与谬误,从中领悟到真谛、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在讲述南朝佛寺的盛行时,引用杜牧的《江南春》等。[3]如李惠军老师在讲述历史上铜为什么早于铁的出现时候引用的化学成分知识等。
作为一名教育者,教育科学知识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巧妙灵活的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学中基于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分别提出不同要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梯度的作业。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差生也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我们博览群书厚积薄发,从而拓展历史课堂的光度和深度。
三、正确处理教学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教师的舞台在于课堂,课堂的教学效果决定了这堂课的成败。如何上好课?正确处理好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尤为重要。
良好的教学形式确实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也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好比西药在外层包裹的一层糖,里面的可能是苦涩的,但经过老师的一定包装,同学也许就能在快乐中学到知识。比如体验式教学,让学生们进行角色扮演,引导学生以当时人的心态去理解历史。广东省夏辉辉老师设计“雅典公民帕帕迪的政治生活”,以一个雅典公民一天的生活,来讲述古希腊民主政治,从而大大了拉近了学生与艰涩生疏的概念的距离,极大了调动了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另一方面,形式虽然很重要,但内容更不容忽视。现在有些教师在教学形式上费尽心机,花样翻新,而不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教学内容上下功夫,这就有点本末倒置了。即使教师讲的天花乱坠,但如果内容空洞,没有养分的话,那恐怕就有误人子弟之嫌了。
所以,如何协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确实是我们要思考的。我们既不能让自己的课堂枯燥乏味,更不能本末倒置。
四、做一个有思想的历史教学,课堂有着自己的灵魂
听过一些名师的讲座,他们都讲究课堂的思想性,课堂要有自己的个性。细细体会,确实,我不可以改变这个社会,我确可以改变这个课堂。
历史知识,就教学而言,可分为史实性知识和智慧性知识。史实性知识陈述一个人物、一个过程、一种现象,是学生学历史的基本素材。史实性知识通过教师的讲述,学生的有效接受,即可掌握。智慧性知识指导学生历史的方法,启迪学生获取历史智慧的借鉴。但历史智慧历史思维如何获得呢?我比较赞成全仁经老师的观点,来自思辨教学。即通过惊奇、观察、质疑,针对教材内容编织有内在联系的问题链,分析、判断、解决问题,形成新的认识思想的教学。基本方法可以归纳为三句话:讲究哲理智慧,突破思维定势,大胆求异创新。还可以总结为四看:人看此面,我看彼面;人看一面,我看多面;人看表面,我看底面;人看正面,我看反面。总而言之,反弹琵琶,独成一家![4]
课堂的真正的生气和活力,课堂的灵魂与生命,绝不是来自与按部就班的传授知识,绝不是来自花样翻新的教学形式,而是来自与教师的思想。一个与时俱进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具有批判性,而不是对教科书的盲从;应该具有自己的创见性,而不应成为教参或现存教案的搬运工;应该具有深刻性,而不是浅尝辄止,一知半解;应该具有发散性,而不应走向思维的死胡同。
五、拥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 新课程倡导课程共建,要求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教师不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及家长、社会人士等一起共同建构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不是一种只识“教书”的匠人,而是拥有正确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新课程留给教师创新的空间与余地,促使教师必须加强探索教育教学之路的研究能力。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应变力,也是我们永葆教学青春的秘诀。
中学老师教学任务繁重,高考压力大,不可能像大学老师那样有比较宽松的时间和相当优越的学术研究条件,因此,选择一些大题做鸿篇巨制是不现实的。但我们也有着自己的优势,比如在教学的第一线,能够获得很多第一手的教学资料,对于中学历史教育有一个直观的感受等。我们完全可以扬长避短,写一些小的论文,写作目的也是为了直接解决中学历史教育的实际困难。当然,这也只是我的一孔之见,如果能够在教育科研上有所成就,那自然是再好不过。
六、结语
新课改好似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给了我们一个舞台,让我们充分展露我们对于教学的预期蓝图,尽情展示自己智慧的灵光和雄辩的哲思;但另一方面,这也是给中学历史教师巨大的挑战,如果我们不能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加紧修炼内功,那只能被时代所唾弃,最终成为历史教学中的罪人。
[1]《中国教育报》2001年12月23日第1版
[2]黄牧航.史学观念的转变与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3)
[3]阮巧玲.总有书香萦心怀[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9(9)[4]全仁经.耕读人生—我的心路[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6)
第三篇:新课改背景之下政治教师如何做好教学工作
思政101班暑期《专题调研》
报告书
调研专题名称:中学政治课教师专题调查 调研专题负责人: 罗 颖
调研专题负责人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名称: 绍兴文理学院
中学政治课教师专题调查
——新课改背景下政治教师如何做好教学工作
摘要:新课程的启动与实施使多年来困扰政治教学的瓶颈问题有了巨大突破,政治教学从重理论到重生活,由书本位向人本位转变。在以“生活化”为核心理念的新课改的背景下,政治老师做好教学工作必须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转变教学思想,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提高政治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其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
教师素质
教学理念
教学方式
政治教育的现状政治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标志。”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下,现在中学政治思想课主要就是灌输一些政治理论的基础知识。这些理论抽象、生涩、逻辑严密,相较于其他学科知识而言,学生难以直观地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由于政治学科本身带有意识形态上的特点,其自身的特殊性造成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无条件地遵守宣传纪律,按照要求进行灌输。这就导致了政治教学明显的“教死书,死教书”“教条条,背条条”的倾向。学生,认知水平有限,社会经验不足,对政治理论一知半解;教师,谨小慎微,按部就班地教死知识,缺乏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这样,学生难以融入进课堂对政治理论进行深入思考,更何谈将理论应用到实践。如此,学生单纯地将政治课上所学看作是应试的需要而难以上升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的层面,所以才出现了政治教学中学生应试能力与实际政治思想水平两张皮的现象。这一问题已经成为我们政治教学的瓶颈。
新课改的启动与实施使这一瓶颈问题有了巨大突破。高中新课改指出“要按照‘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总体思路,转变育人模式,将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课程开发权交给老师,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新课改更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而“生活
化”的核心理念也使得政治教学由重理论向重生活转变。所以,新课改实施以来解决了政治传统教学中的诸多弊端,为政治课教学开辟了新的开端:教师的教学理念逐渐发生转变,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学方式有了创新,不再是单纯的我教你学,而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提,新课改实施以来虽然取得了不少令人欣慰的成绩,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还是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使自主合作学习形式化;过度追求课堂的互动要求,忽视了教学的实效性等等。
如何改善现状
那么,新课改背景之下,政治老师如何做好教学工作呢?为此,我特地走访了绍兴市第一中学的资深政治教师——邱静娥老师,从一线老师那里看看他们对此的看法。
一、政治教师自身的素养是关键
对于政治教师而言,要组织好
政治教学工作,不管是在课改前还是课改后,其自身的素养、功底都是最为重要的。传统教学中,师授生习,教师是教学过程
中绝对的主导者,学生相对地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地位。那么此时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更多地是在其对于教材的把握,理解;教师的科目专业知识必须扎实。当然,并不是说课改后这些就可以放放了,专业知识的功底,多的主动权。
2.改变唯书是从的教学观
邱静娥老师提到,现在的学生不像过去的学生好“对付”了,他们生活在信息高速分析教材的能力仍是重中之重,但新课改在此基础上对教师的其他方面的综合能力也提高了要求。由于新课改更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所以教师要转变角色,将课堂还给学生,在加强课堂的互动性同时又要兼顾其实效性,那么教师把控课堂的能力、应急变通的能力必须要有。再来,新课改后,政治学科更突出了基础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其生活化的核心理念要求教师的敏锐度、思考能力、分析能力都要再上一个台阶。所以,不难看出,新课改不仅是对课程自身的改革,也是对教师能力的考核、提高。
二、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前提
当今世界在于一个“变”字,人在变,环境在变,国情在变。要适应这样一个千变万化的高速发展的社会,我们所培养的人才也必须是灵活的,善于思考学习和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基于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所以必须将过去那种传统的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有所转变。
1.树立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学生观
学生学生,学习才是学生应该要学会的东西。学习是一种能力,而不是知识。传统的教学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其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但在现今千变万化的社会态势下,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仅仅是课本上所写的知识是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生产生活的需要的,所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交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要教会他们学习。要教会学生学习,那么首先就要将学生当作是学习的主体,要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地位上提升到自主选择的地位上,将教学重心向学生转移,树立起人本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平等的民主观念。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更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思考过程的引导,实践过程的指导,而不再是单纯地“我说你写”、“我讲你听”“我问你答”,学生在课堂上有了更
发达的环境中所涉略的知识面是和当初我们没法比的。他们的思维、观念新奇、跳脱;他们的理解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上了一个档次。那么基于这样一个学情,我们就不能像老一辈教师那样教材是什么,我们就一定要讲什么。照本宣科、唯书是从对现在的学生来讲过时了。那教材就没用了吗?不是的,教材要借鉴,要尊重,但教材不是全部。现在抛出一个问题,我们可以有许多完全不同的看法。我们要使用教材,但同时也要开发教材。教师在教书的过程中应当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教学不是为了知识而知识,为了教材而教材。
三
教学模式的创新是重点
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老师口
若悬河,学生奋笔疾书。“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把我们的学生变成了口不能言、脑不会转的机器。我们的知识都不是学来的,是拿来的,是老师装好了,一口一口喂进嘴里的。但是等到有一天喂的人离开了,学生怎么办?他们不吃就会饿死。所以,不能喂了,要教他们自己吃,要教会他们怎么吃。新课改后,教学模式的改革也显得尤为重要,要打破原来的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我们就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老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呈现教学内容,加强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当然这不是说让老师完全地放掉课堂,因为毕竟在高考指挥棒没有改变的前提下,课堂的实效性还是重点所在。所以这个时候,教师要转变好自己的角色,从主导者变为引导者,由灌输变为牵引。当然,开放课堂是对教师水平,应对能力的一个挑战,老师是不是能够合理地掌控时间,在规定课时内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内容;在学生的自由发言中是不是能正确地引导、提炼观点,及时地纠正错误观点等等。所以放开课堂也需要教师的胆魄。但是,开放课堂,让学生
参与进来也有它的好处:发挥了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学生有各种观点和想法,这就避免了教师自己讲的单调,上课也更生动,更有活力。
我们怎么做
我们作为政治教育师范专业的学生,面对当前的政治教育现状,我们能做些什么呢?这也是我在进行本次调查之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素质教育一直推而不行是因为大的基本方针未产生改变,那么这样课改还是存在很大的局限。的确,这样的情况我们很无奈。但是这并不是我们墨守成规,止步不前的借口。没有改变没有进步。所以无论如何,我们作为未来政治教师的后备军,做好当下的基础积累,提升自身作为教师的综合素养是第一步。在大学四年中,我们要培养自己学习的能力,积累经验,扎实基础。只有自己有货才能活学活用。再来,提高自身的人格修养道德情操。政治教师,是学生树立三观价值的引导者,其作用之大无以言表。如果其身不正,那只能培养出才德兼失的歪瓜裂枣,为患社会。我们说以德才能服人,教师的人格魅力也是其教学的一大法宝。第三,培养自己的科研探索的能力。当下,我们的政治教学需要一条更好、更新的出路。如何才能更好地组织教学,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人才,以至于怎样才能更好地建设国家,这些都是我们将要背负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任重道远。
【参考资料】
[1]:
《对绍兴一中邱静娥老师的访谈摘要》
[2 ]: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政治
课有效性教学》 温作利
[3 ]: 《增强中学生思想政治课教
学实效需进行的三大改变》 闫红伟
附录1:
对绍兴一中邱静娥老师的访谈摘要
时间:2012.08.28
地点:绍兴一中
对象: 邱静娥老师
电话:85338096
罗:邱老师,感谢您今天抽空接受我的访谈。邱:没关系,这是举手之劳,应该的。
罗:恩,我准备了几个问题,老师认为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政治老师该怎么做,具备怎样的素质?
邱:那对于你们师范生呢,第一个就是你的理论功底。在学校里,大学四年里要培养自己学习的能力。文科要靠自己去学、去读、去积累。这个功底在你们试讲的时候就能体现出来了。这点我们很看得出来的,到底肚子里有没有货,理解能到个怎么样的深度。然后是你们的语言表达,功底要好。第三个那你的字不要太难看了,这些都是基本功。那再来就是要养成老师自己的风格,课堂要有自己的特色。但是风格不是花里胡哨的东西,你要有内涵,要有功底,有实实在在的东西的。罗:是的,有特色、有风格、有见地的老师我们比较喜欢。我们以前还偷偷写过“娥姐语录”„„ 邱:对的呀。老师的课有特色,学生才爱听。那像你是我的学生,你就知道我的课一定要思路清晰的。思路不清晰,我自己都没法上。所以我的上课备课是很充分的,这样在上才有把握的。那另外我还觉得,要当好一名政治老师,他自己的一个作为老师的觉悟、灵感是不是具备。老师上课要有自己的思想、观点的,不能人云亦云,对问题要有自己的分析。
罗:是的。我有在外面顶岗实习,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只能将知识点按照书本生搬硬套,学生不爱听。
邱:教学切忌教条式。我们要对学生的水平有个估量,水平不同,教的方法不同。一个好老师是要深入浅出的,最怕是什么啊,老师讲得云里。雾里,学生原本自己看还看得懂一点,被老师讲得呢是一点都不懂了,这么完蛋了。这种是最差的老师。我们讲课最起码要讲的清楚,但是就算是这个清楚,也难的„„
罗:我们说新课改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生活化,老师怎么看这个?
邱:我们现在的教材是文化生活、哲学与生活、经济生活、政治生活。这个“生活化”不能是指仅仅停留在纯粹性的理论知识上。对社会人来说要有现实的生活的,而在现,实生活中这块内容必须要丰富的。那再看这些教材,我们在教材使用的时候不能照本宣科,不能唯教材。尊重、运用教材的同时要开发教材,鉴赏教材。在教书的时候要有自己的看法、观点,有自己的视角。现在的教材比起以前呢那是生活化了很多,从重生活偶了理论——重生活,密切地结合了生活实际,是教材对人的实际的指导意义。
罗: 老师怎么看政治教学改革中提出的素质教育改革的?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矛盾怎么处理?
邱:我个人是这么认为的,高考的指挥棒不改,这个素质教育要出来是有点难的。难道我们以前没搞素质吗,也有,我们看现在的人的素质也没有好多少。所以素质的东西与许多
东西都结合在一起的,比如我们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一些利益得是的问题。道德的行为强制性地去弄是弄不好的。其实对于素质教育学校也是很无奈的,学校被社会、家长逼着撒谎。比如你们以前一定碰到过的,周六不准补课,对不对?来检查了不补了,检查的走了再补。这是我们的学生从小受到的教育。那这是一点,第二个,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值过高。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啊,社会要有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教育而不是押宝,把希望放在学校,放在老师身上,这只是一个过程。这种来自社会、家长的压力,学校才没办法,压迫老师,然后老师压迫学生。被绑架的学校,被绑架的老师,被绑架的学生要一下回到正常的状态,真的不容易。第三,我们的社会运作机制不完善
罗:新课改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说到要将课堂还给学生。怎么样在课堂交给学生的同时又保证课堂的实效性呢,毕竟应试教育的大前提没有消失?
邱:其实这个问题呢是有点难的,考察教师的能力的。那对于新教师的话,我建议是可以尝试一个点,小点的开放,这样还可行,如果要全部开放那是比较吃力的,放掉上课要考验教师对课堂的掌控力的。那在放开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好课前的问题设计、板书设计。那然后是自由发言,这个就考验你对一堂课的时间的掌控了。自由发言中还有一个问题更麻烦,学生蹦出来的话随时就有可能跑题了,错了,那你是不是有这个能力去纠正,对繁琐的发言,你是不是能提炼、整合,所以很考验教师的驾驭、调控能力。当然这需要教师的胆魄了
罗:好的,那谢谢老师给的宝贵经验了。邱:我也只是说说自己的看法,没什么的。
第四篇:探讨新课改理念之下的新教法
探讨新课改理念之下的新教法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途径,应该积极提倡。”基于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充分挖掘新教材的鲜活内容及其所赋予隐含着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和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取得了积极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较弱,教师要想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皮亚杰曾经说过:“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兴趣为先决条件”。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积极的内驱动力。兴趣不但会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个性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我在教第11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 情境:课前要求每个学生创作一件作品,可以是一首诗歌、一篇文章、一幅画、一张手抄报、一件手工作品等,将作品带入课堂,学生寻找相好的伙伴组成一组,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并注意观看小伙伴看了你的作品后的动作、神情,他们是如何对你的 作品进行评价,你听后又是怎样的感受。小组同学通过欣赏、观摩、讨论作品后,就推选最美的作品在班上让大家欣赏、评价。班上的全体学生对特优作品的学生发出热烈的喝彩声:“棒极了!”、“精彩极了!”。获得高度赞扬的学生更是神采飞扬、喜气洋洋的,这时,我就请那位同学谈谈现在的心理感受,“我高兴极了,太荣耀啦!以后我还会做更多更好的 作品来,让大家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我看同学们的兴趣特别高昂,就说:“你们的作品取得高度的赞扬,个个沾沾自喜,今天我们来学习文中巴迪七、八岁时写了一首诗,他的爸、妈是如何评价的呢?”同学们,现在如饥似渴、满怀信心地去读课文的内容,想从中寻求答案。这样的情境创设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学会发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是引发创造活动的前导。现代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的研究表明,创造性是人的本质特性之一,是每个人都具有一种潜在能力。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潜力的发挥,决不取决先天生理因素的遗传,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后天的努力和实践,其中,教育是重要的一环。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就是要激励和鼓励学生逐步学会独立地探求和发现知识,以及知识与知识之间,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这也是素质教育在求知方面对学生最本质的要求。
我在教第11册《童年的发现》这课时,文中讲了费奥多罗夫童年时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乡村的孩子从小就知道母亲怀胎九个月才生下婴儿,为什么是九个月?这些都是文中主人翁在童年时发现的问题,并一直想弄个明白,就向老师请教。这说明主人翁善于发现周围的事物,能够细心观察生活中各种事物的相互联系,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创新精神。当我把课上完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来谈,要求学生也来说说你在童年中有哪些发现讲给同学们听听。有的学生说:“我明白了狗对陌生人叫的原因?因为当狗还是野生动物时,它们就像我们人类一样群体生活。我们人类一发现有贼,就会赶贼或捉贼;狗就像我们人类一样,一发现有其他人或其他动物走近他们的居住区,狗群就会大声吠叫,通知同伴聚集起来,把敌人赶走。到了现在,人类把狗养在了家里,成了家狗。主人每天给食物给狗吃,和它一起玩耍。狗就会把主人当成了自己人,把主人的家当成了自己的居住区。所以,一有陌生人走近时,它便会拼命的“汪---汪---”地叫个不停,恐吓他出去。一条被拴住的狗,他的活动范围小,因此,他会更加勇猛地保护这块地方,见到陌生人就拼命的叫个没完没了”。教育论文在线 http://www.xiexiebang.com
我上完这课后,也搞了一次探究活动:“《鲤鱼之死》
鲤鱼早就听说大海浩瀚无边,那里有滚滚的波涛,有许许多多的鱼朋友。它想:要是有机会到大海里痛痛快快地玩一番,并表演那“鲤鱼跳龙门”的绝技,那该多好啊。可机会真的来了,鲤鱼一头扎进了海里......唉,说也怪,平日在大海里游泳自如的它,现在的动作却迟钝了。渐渐地,它感到呼吸困难,浑身无力......唉,真想不到,它还没有见到黄鱼,它竟死在大海里。鲤鱼到死时,也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同学们议论纷纷,场面激烈,终于有一只可爱的小手举起来了,他说:“原来海水又咸又苦,淡水里的鲤鱼鳃片上没有特殊的排盐组织,所以在大海里不久,便因呼吸困难,窘息至少。”通过教师针对教材的内容有机渗透一些教学活动,有助于对学生的留心周围事物,紧密联系社会生活,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注重过程,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新课标要求把学生从被动的、苦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而成为学习的主体,最终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叶圣陶曾经说过:“受教育不是张开了个空袋子,等人家把东西倒进来,装满它。受教育含有个重要意义,那就是 学习”。达尔文曾经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自行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学生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式才能最终形成自己的学习努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己学、自己动手、自己动脑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上下功夫,注重过程教学。
我在教第11册积累运用八的实践活动:“搜集春联,书写春联”时,课前请同学搜集好材料,如裁剪好的对联红纸、墨、毛笔、对联的含义、对联的内容、平时留心好生活中所见到过的对联,课堂先请同学们把搜集的 材料在班上展示交流,弄清写对联分为上、下联,横联。然后请同学们开始模仿大人学写对联在已经准备的红纸上,等墨迹干后,装裱,便于收藏。再将写好的对联张贴在教室四周的墙壁上,这时的教室真是 火红一片,学生学习兴趣高昂,等全部张贴好后,组织学生认真欣赏评价他们的杰作,要求评出一、二、三等奖。学生对着作品指指点点,评得可认真啊。最后评出来的特佳作品,就给他们发奖品,当他们领奖品、同学们给他们的掌声时,请他们谈谈此时的感受。整堂实践活动课上得是那么有兴致,学生不仅掌握了写对联的基本技能与技巧,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四。尝试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求知,还要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在课堂教学中,“讨论”具有全员参与,优势互补、扩大交流、互启互签、主动探索、解疑破难、活跃气氛,激发兴趣的热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科学设计课堂讨论,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具有与现代社会经济生活所必须的竞争精神,合作精神,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
我教《草船借箭》一课时,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讨论:“周瑜为什么这一仗会打赢?”学生自由寻找伙伴组成小组讨论此问题,他们讨论得很热烈,然后将讨论的结果在班上进行交流。有的学生说:“是因为周瑜知己知彼,正确决策。周瑜深知曹操兵马多,自己兵马少,拖下去对自己不利,又知道曹操把船都连起来,跑不了。所以决定用火攻。”有的学生说:“是因为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周瑜知道曹军是北方人,坐不惯船,这是他们的弱点;而周瑜的兵是江南人,就敢坐船去烧敌人的营寨。这是用自己的优点,去对付别人的弱点”。还有的学生说:“是因为抓住机会,周密安排。周瑜办许多事情考虑问题很周密,每一细节都考虑得很好,不会出任何差错,比如火点早了,敌人马上防卫,周瑜就会有麻烦了。如果那天不刮东南风而是刮西北风,火就会烧周瑜。这说明周瑜会抓机遇,趁刮东南风时就去烧曹操”。看同学们讨论的那么火热,讲的理由也很充分,个个露出幼稚的笑脸,我脸上不时也荡漾起幸福甜蜜的浪花。
通过以上的做法,不仅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分析思路,提高学生做人的品位,促进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展,使他们形成能力,真正做到叶老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
第五篇:新课改下历史教师应该做些什么
新课改下历史教师应该做些什么
作者:李钢辉
工作单位:吉木萨尔县第一中学
联系电话:***
邮编:831700
盼望着,盼望着.课程改革的春风终于快要吹绿我们新疆这快沃土了.我们在激动和惊喜之余可能更多的是震撼和茫然.课标变了,教材变了,评价机制变了,教学理念也变了,变的太多可稍嫌太迟.如何应对?这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的事.特别是我们广大的高中一线教师更是责无旁代,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而不可拒.下面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一名历史教师应对新课改的一些想法,与大家共同商讨,一求抛砖引玉.一 转变观念,明确定位.传统的历史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都围绕教师的“教”而展开,学生基本上是被动的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发挥,往往是教师在台上讲的天花乱坠,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作用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由知识的传递者,越来越多地变为学习的引导者、探究者、合作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所以他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通过互动影响、激励探究、鼓励创新帮助学生揭开历史的迷雾,探究历史的规律,熟悉历史发展的走向。由于知识在不断的更新,发现真理、探求结果的方法才是更重要的。因此,现代教育观更关心的是如何使传授知识把握科学研究方法、开发学生聪明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告诉学生对与错的结果.所以,以问题为纽带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把握解决问题的知识、程序、方法,是当前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历史现象错综复杂,由于时代、观念的不同,每个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正如孔子的儒家思想是由于孟子、董仲舒、、朱熹、康有为等人的不同理解和阐释,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儒家文化。因此历史教学中必须承认多样性,认同个性化,鼓励学生在科学的基础上质疑与创新,这是人文素养的基础。历史教学的真正价值就在于能了解过去、熟悉现在和把握未来。因此,作为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理论素养,要善于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理论,提升自己的理论修养。如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是支撑新课改的两大支柱理论。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多元智能理论树立这样一种信念:每个学生都具有八种以上的智能,每个人的智能存在着差异,每个人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都具有发展潜力。所以应该平等地看待每个学生的智能发展,正确对待他们的智能差异,给每个学生创造发展的机会,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自身特点的人才。理论的学习速度慢,抽象难懂,但“磨刀不误砍柴功”,今天的付出是为了明天的所得,掌握了现代教学理论,就会使你在每节课的教学中得心应手“屡战屡胜”.二 精研课标,以标定教,以标导学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开展、考试命题和教学评价参考的重要依据。高中课改是一标多本,未来的高考命题只能依据课标,不会拘泥于哪一本教材,因此我们首先必须要认真学习研究课标准。通过学习,先从总体上把握新课程的性质和理念,了解新课程的特点,明确课程改革的目的,然后再结合试用教材和学生认知特点具体到每一章每一节的三维目标.从而拿出一个相对合理备课草案,以便在实际教学中再加以完善.课标是我们在新课改教学中的行动指南.所以,作为在新课改教学历史教学的实践者的我们必须做到心中有标,以标定教,以标导学.三 熟悉教材,科学整合,合理取舍
伴随着课改理念的挑战接踵而来的是新教材的挑战.对于一个教师来说,特别是历史教师,教材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着实际的教学效果,在新教材面前我们和学生一样都是学习者,但我们同时又是学生的导学者,作为导学者的我们必须对教材不但熟悉,更要学会科学的整合和合理的取舍.做到为我所用.课标只是为我们明确了方向,规定了目标,而教材才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认知的主要工具,面对高中历史新教材确立的专题型体系和模块教学,严格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面面俱到的教学已无法适应。面对丰富的新教材内容,教师若是处理太随意、无计划性,会导致拖延教学时间,打乱学生的学习计划。大胆取舍教材内容表面看起来是文字游戏,其实是理念变化。在新课程改革中,教材只是课程资源之一,合理取舍理所应该,如何取舍教材的内容?我认为关键要认真学习研读《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要讲解清楚,让学生理解透彻,《课程标准》以外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或课外阅读;大胆合理的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整体设计,科学合理的取、舍,最终将引领学生实现对课本的把握和超越.四 结合高考,定位目标.新课改的成功与否,关键是看它最终给国家和人民培养了多少有用的人才,国民的素质提高了多少.在高考生命力依然旺盛的现在, 新课改下的素质教育只能是我们的考试特别是高考更加的完善和科学.三年后我们还是要接受高考的洗礼.在所以了解高考与新课改之间的关系就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对我们新疆的教师来说挑战更大.因为我们刚刚开始新课改.三年以后究竟怎样考?方案尚在商讨中.研究什么?怎么研究?个人认为高考就是再变,历史知识是不会变的.它肯定是以现行历史课标为主要依据,就现行教材设计试题的.从这一点考虑我们研究高考很有必要,虽然我们还没靠考,但是其他省却早已考过.我们完全可以把我们的目标放在那些已经进行新高考的省市,特别是那些与我们用着共同教材的地方.精心研究历研究你就会发现命题的理念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等新课改理念和开放性情境设计,多元化评价标准;考试紧密联系历史教学过程,贴近学生生活,以现实问题为设计框架,以学生整体发展为命题导向;强调主干知识及其相互联系,发掘学科理论的应用价值;考试涉及到了新的三维历史观,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一些对你日常教学具有明显导向性的东西。而我们现在就可以将这些新理念、新方法在现在的教学中进行点滴渗透,进行有效备考做到未雨绸缪.五 在借鉴中感悟,在感悟中创新
高中新课改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借鉴他人经验是迅速适应新课改、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借鉴时要克服两种倾向:一是听了一堂好课之后,“依葫芦画瓢”,全盘照搬,犹如鹦鹉学舌,只模仿其外露的特点而不研究其精神内涵。这样的学习,最终只能踩着别人的脚印走路,既不能创新,更不会超越,甚至迷失了自我。另一种是不以为然,百般挑剔,以己之长攻人之短,最终盲目自大,无法进步。
教师的成长很大程度上是教学经验的积累,而教学经验是体现教者教学思想而富有创造性劳动的结晶。它不仅有其共性而构成的可迁移性,还有其个性而形成的特殊性,这就决定了它只能因人因地因时因情因景制宜.对别人的教学经验既不能一概排斥,也不能盲目吸收,贵在认真思索筛选,取其精华,进行思维加工,找到规律性的东西,灵活运用。听一节好课,就能得到一点收获,甚至从别人的失误中找到值得借鉴的教训,日积月累,就能逐步完善自己,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走出一条有自己风格的教学之路.今年5月有幸听到昌吉州教研室赵笑莅老师的一节师范课.感触颇深:首先,是她的教学设计很严谨、科学且有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和现实意义,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新课改下文化史教学的成功范例.其次,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上注重逻辑性和思维的有效性,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导向性作用.再次,就是亲和力.整堂课中无论我们的学生怎样的差强人意她的心态都很平和,说的更多是表扬和激励的话语,整堂课让人感觉更多是朋友间的一种对等交流.当然值得我们学习的还有很多,只有身临其境,才会如沐春风.以上只是我自己的所学感悟.如果让我再上同样的课.应该怎样做?恐怕至少在语言风格上.内容取舍和问题设计上都会有一些变,毕竟我不是赵老师.我只能学到她的理念和严谨而终是难以在风格上模仿于她了.六 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造自我风格.学习也好,借鉴也罢,最终都要应用于实践。借鉴是“他山之石”,实践是“自我发现”。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就应当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披荆斩棘,努力开辟高中课改的新途径,敢于吃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每一位教师都要敢于主动出击,胸有成竹地笑迎改革,而不是被动地等待课改的筛选。
面对新课程容量大、体系新、专题学习难度、大课时明显不够这一问题.我的看法是一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包括多媒体、音像等手段,设法增大学习信息量;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如人教版新课程历史教材中,有许多新鲜的东西,如“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知识链接”、“收获与存疑”、“学习评价”、“学习活动记录”、“学思之窗”、“历史纵横”、“本课测评”、“学习延伸”等,教师要以此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三是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变成真正的“学堂”,比如我校李继荣校长提出课堂教学时间的三分法,即教师讲解不超过三分之一,学生活动不少于三分之一,师生互动要达到三分之一;四是教师要精讲,学生看懂的教师就不要讲,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学生能发现的,教师就不要点明,否则就是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五是在培养学生能力、新的学习观和学习习惯上下功夫,让学生尽快适应新课程教学。如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上网、复习初中知识,以便理解高中知识,建立专题模块学习的基础,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等;六是教师要认真研究新教材,科学处理新教材,构建既符合课标要求,又适应学生实际的知识网络体系。七作业形式的丰富多彩。可以有传统的历史作业包括课后习题和配套练习等,还可以有历史小论文、历史制作(历史课件、历史漫画、历史网页、历史flash)总之,能充分体现课标有利于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的作业不妨都可大胆一试.七 在反思中总结,在总结中超越
新课标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刚刚起步阶段,教学反思则显得尤为重要。一要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课程标准》;二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三维目标;三要反思教学活动有无“沟通”和“合作”;四要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五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六要反思教学方式是否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高中课改的学习和探索是无止境的,高中教师要对改革的未来充满坚定的信心。因为只有坚信成功才能大胆实践,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总结才能不再一味重复昨天的故事,才能在今天的尝试中变化、改进和超越.学海无涯,“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在知识爆炸的当今社会,在高中新课改大力推行的今天,更不要只满足于一桶水。高中教师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使自己成为一条永不停息的长河。正如“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你想从众多的竞争者之中脱颖而出吗?那么从现在起请赶快学习吧,在探索中创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