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下历史教师教学理念与行为的新转变5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13:12: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改下历史教师教学理念与行为的新转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改下历史教师教学理念与行为的新转变》。

第一篇:课改下历史教师教学理念与行为的新转变

课改下历史教师教学理念与行为的新转变

【内容提要】

二期课改的新理念,全方位的促进历史教师在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等方面的自我更新,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作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与学生平等的走进新课改下的课堂。但强调学生主体参与教学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绝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地位和作用的降低,而是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关 键 词】

二期课改

教育理念 教育行为 更新

前言

上海市二期课改中,变化幅度最大一门的历史新课程,是以主题史为课程形态的全球文明史。作为一个全新的课程体系,它的许多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思路都与过去的教学有所不同,需要历史教师全方位的变革教育理

念和教学行为。

在新课程面前,为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确实落实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率,使课堂教学活动能够吸引每位学生,我认为,不应要求学生如何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而需要教师以新的教学

理念去组织新的教学行为。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以教材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转变

在二期课改的新形势下,作为历史教师,在使用一种新编教材之前,重要的是对课改新思想的领会和理解,这是我们教师要做的第一步。为此,要学习上海市二期课改《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及中学历史新教材主编苏智良教授《新教材的理念和构想》一文,完成以教材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转变。

上海市二期课改《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指出“中学历史课程要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学习方式的改善,要使学生学会学习„„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他们将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起来。” 苏智良教授指出:一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二是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人文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是把教材不但看作教本,同时也是学生的学本和读本。

在过去的教学观念中,教师的任务就是把教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的任务就是在教师的监督下把教材的知识学深学透;过去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过程,害怕讲得不够、讲得不细、讲得不深、讲得不全,好像教师不讲学生肯定不会,考试肯定要吃败仗似的,学生的学习目的好像都是为了考试。新课改下,教师的主要工作不是和学生一起围绕教材转,而是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根本理念,与学生平等地走进新课程,倾听交流。互动合作。历史教师不仅需要从教学理念上重新定位,还需要在教学行为上由主导者转化为组织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居高临下的指导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以下就从教学理念到教学行为的改变,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看法。

二、教学行为的更新——做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

1、教师做一个组织者,使学生活动体验、提升认知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人际活动,需要运用不同的教学组织方式以提高教学效果与效率。新课改下,中学历史教学需要更新课堂教学组织模式,如运用历史图书信息资料收集组织模式、博物馆教学组织模式、社会实践教学组织模式、知识竞赛教学组织模式等不同的教学组织方式,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教学组织中不断提高认知水平和增强参与意识。

比如,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经常采用“历史图书信息资料收集组织模式”。这种组织模式是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组织模式中“惟课本为准”、“以讲授为主”做法的一种加大信息量、接触第一手史料的开放型教学组织模式,它为学生提供了平等参与教学的机会。

我在《交通》一课的教学中,通过课前了解到学生对教科书中所涉及到的交通工具并不陌生,因此我组织学生结合书本内容收集有关交通工具的文字资料、图片,并作好电子演示稿。从学生们交上来的作业中挑选出三位学生上台以PPT形式介绍陆路交通工具、水路交通工具和空中交通工具。学生在介绍过程中,不仅把他了解的知识介绍给大家,还有意识地设计了一些问题。

如其中的一位学生对空中交通工具是这样介绍的:„„,很久以前,人类从燃烧的烟会上升,想到了热空气会上升的这个原理,而造出了气球。气球升空之后,要如何控制方向呢?(——人类在气球上放上蒸汽机,带动螺旋桨,成功地控制了飞行的方向。)„„,1903年12月17日,世界上第一架载人动力飞机飞上了蓝天。预示着交通运输新纪元的到来。同学们是否知道中国近代史上由谁最早进行过飞机的制造和试飞?(——冯如,他是我国第一个飞行家和第一个飞机制造家。)„„讲到火箭,明朝人万户的勇敢尝试使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力量飞行的人。公元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是人类航天史上的一件大事,„„。

从他的介绍过程中也可以看出该生充分利用教材知识并结合自主搜集教科书上的新知识,形成了对空中交通工具较为系统的认识。这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在《交通》一课的最后,我又布置了一道课后设计题:不同的交通工具、交通设施代表着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生产力水平,感兴趣的同学可设计一下未来的陆海空交通工具,并作简要的设计说明。通过这道题的设计,使学生注重如何以探究、自主的方式习得知识和能力,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以及课后去发现多种可能的答案和解决方法。

2、教师做一个引导者,使学生自主探究,享受乐趣

在历史教学行为中更多地注意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积极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强调在实践活动中指导和发展学生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懂得“论从史出、证史一致”的道理。

例如:在讲述“种族与人口”一课时,引导学生用搜集和整理统计资料的方法去理解人口增长和人群迁徙对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所造成的深刻影响。并进行拓展课题指导:补充上海建城700多年以来,尤其是鸦片战争以来,城市人口增长情况(数量和来源),使学生了解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并进一步设问,作为一个移民城市,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新移居上海的外来人口?有同学提出要积极进取不甘人后,有同学提出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更有同学提出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另外我还根据不同学习能力层次的学生选择下列教学活动:

(1)要求学生回家向家长了解自己的上辈移民上海的原因及艰苦创业的过程,对近代史上移民原因加深理解,写成调查报告。(可操作性强)

(2)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写小论文“人口迁移对上海社会的影响”,理解“海派文化”的特质。

学生们纷纷在小论文中谈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认为利大于弊,如促进上海经济的发展,促进文化的发展,交通的发展等;有的则认为弊大于利,如造成治安问题,教育问题等。还有同学谈到,上海作为一个移民城市,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新移居上海的外来人口?有同学提出要积极进取不甘人后,有同学提出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更有同学提出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普遍对自己生活在上海这座城市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也培养学生了的史学意识,“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3、教师做一个促进者,使学生张扬个性、致力成长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认同学生们所表现出的多元差异性,只有当学生个体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佳发展的时候,我们的教学才是真正地为学生服务。至于学生发展的不均衡,这恰是他们丰富多彩个性发展的本质。各种形式的教学情景、方法和手段,都是为了作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积极的内在体验,让学生获得个体生命的体验,在此基础上形成个体独特的个性特征。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书本知识和学生生活世界的局限,注重开发和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及学习经验中的教育资源;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要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要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和独有文化,要增加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多维互动交往,打破单一的教学组织方式,构建不同的、多向互动的教学组织形式,使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例如:我在《艺术》一课上,展示了一幅中世纪的宗教画,与两幅文艺复兴时的两幅肖像画——《蒙娜丽莎》和《西斯廷圣母》作对比,让学生观赏,并要求他们结合自己的兴趣点写一篇感受。刚开始,学生仅仅从美学的角度谈感受前者人物呆板僵硬,后者人物丰满、有生命力,典雅宁静的人性美;我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历史演进的角度去感受画里所体现的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中,人性逐渐摆脱中世纪神学的桎梏开始复苏,这三幅画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摧残而资产阶级对人性的崇尚。通过引导,以从历史的角度促进了学生对画的深刻认识。

4、教师作一个合作者,使学生倾听交流、共同进步。

在课堂上,老师追求的不应该是片面的所谓安静的秩序,而是应该采用创设情境、问题导学、分组合作、成果展示和民主讨论等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共同合作。合作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学生之间,也存在于师生之间:

如我在讲述《三权分立》一课时.继学生举出安然事件、水门事件之后,教师又适时补充了美国决策攻打伊拉克的实例,然后师生合作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第一位同学的例子说明三权分立存在着漏洞;第二位同学的例子说明尽管如此,三权分立仍起到了分散权力、监督权力、防止专制独裁的作用:而老师补充的例子则说明:权力无论怎样相互制横.都是站在国家利益和阶级利益的基础之上的。由此可见,三权分立有利于权力的监督和国冢局势的稳定,更有利于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

三、转变中的体会----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然而,强调学生主体参与教学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绝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地位和作用的降低,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第一,知识储备应更加充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观念已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新课程中的历史教师不仅要成为奔涌不息的河流,还应当成为善于寻找“水源”的专家型教师。

第二,课前准备应更加充分。在“备教材”的传统要求之外,历史教师更应在上课前“备理念、备资源、备目标、备学生、备教法、备延伸”。第三,课堂调控应更加艺术。学生主体参与程度的增强,使课堂教学的“不确定”因素与“未知”因素大大增加,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艺术必须随之提高,才能引领学生实现预设性的和生成性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只是无所事事的旁观者,或只是操纵操纵鼠标,或念念串台词,或是对学生说一大堆难辨真假的“你真棒”之类的言不由衷的话,好像只有这样才是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殊不知,这种盲目的“放任自流式”的教学方式,是无法充分挖掘和真正利用课程资源的价值的,更体现不出明晰的教学线索,难以真正实现课程目标。长此以往,其结果倒很有可能把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引入浮躁的形式化的歧途。

第四,讲授引导应更加精到。目前,有些教师将学生的自主学习片面地理解为“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尽量让学生讲”,甚至发展到谈“讲”色变.完全让出了讲台。其实,这种理解是非常片面的,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更要求教师具备精到的讲授和引导技巧。譬如,当学生的讨论“山穷水尽”之际。教师的点拨可以帮助他们走向“柳暗花明”;当学生的认识“误人歧途”之时,教师的三言两语可以帮肿他们回到“正确航道”;学生思想的粒粒”珍珠”有待教师的概括总结串成精美“项链”;学生源自感性的“窗前小景”有待于教师的理性升华将其引入意境高远的“别有洞天”。

通过这几年的新课改教学实践,我深刻认识到:教师的成长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一次教育终身享用的一劳永逸的教育观已经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教师不仅自己要做到终身发展,还必须为社会作出榜样。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面对新的史学理论,新的教材,新的方法,还有新新人类,教师只有不断地向生活学习,向同行学习,敢于向学生学习,不断升级自己,才能使自己的内存不断扩大,速度不断提升,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使自己成为“有源活水”。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试行稿),上海教

育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2.聂幼犁主编:《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版; 3.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编:《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及案例》,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版;

4.杨向阳编著:《高中历史新课程理念与实施》,海南出版社,2004年

4月版; 5.叶小兵、姬秉新、李稚勇著:《历史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版;

6.张静等著:《历史学习方略》,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版; 7.余桂元:“历史教育在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的潜能”,《历史教学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二期;

8.诚雨生:“历史教学的新视角:人类与环境关系的互动”,《历史教学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一期。

第二篇:教师教学理念、行为转变2012.11.10上午

教师教学理念,教学行为的转变

————————罗成玉

2012.11.10

新课程对教师教学行为要求的变革是深该的,它要求教师必须尽快地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实施者和创造者。本专题重点介绍新课程下教师教学行为在三个方面的重要转变:(1)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变;(2)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转变;(3)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向动态的研究者转变。

一、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与学的本质属性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这就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新条件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它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视为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建构学习意义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意义的建构者;另一方面要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应重点研究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研究学生,“以学论教”。研究学生内在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间的关系,保证教学内容能适应并顺利地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二是研究学习策略,实现有效的知识建构,通过研究学生认知策略和自我建构;三是研究合作交往实现交往互动。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意向,研究师生间、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交会互动的机制。

实现教师角色与行为转变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创设有利于于学生活动交往的学习环境:一是设置问题情境。在情境在制造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去组合、批判和澄清新旧知识的差异,解决“认知不平衡”,进而不断改善、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且在认知发展的同时,获得轻松、愉悦、成功的情感体验;二是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师生共创共生、合作交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外部学习环境,支持、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活动,来促进新意义的生成,使整个教学过程从始至终呈现着积极主动的学习气息,在合作交往中获取知识技能、学会学习,在平等、尊重、和谐的氛围中形成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二、教师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决定了教师的角色必须由传统的权威和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这一理念改变了教师传统的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者的身份,并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研究与指导,使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帮助学生制定适宜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依据专家分析,一是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教学中的各种情况,设想下一步如何组织、指导学生学习。二是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适当方式的设计,给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在交往互动中共同发展。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觉、自律能力,注意指导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还要注意没有明确需要的学生进行个别交流,指导他们确立目标,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动机;要了解学生的需要类型,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不同需要;要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的需要不断提升,从而积极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自主学习活动之中。

三、师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

新课程标准实施中,教学情境问题尤为突出,教师只有从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转变成教学过程的动态的研究者,才能适应新的课程要求和学生成长变化的需要。

教师由静态的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主要指教师应当成为孜孜不倦的学习者、专科学校问题的探索者、新的教学思想的实践者和教育改革的专业决策者。教师通过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研究和改进,实现教师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提高,进而从策略层而上提高教师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增强“时态性”。教师在成为动态的研究者过程中,既培养了教师自觉的反思行为,又密切了教师群体间的合作关系,使动态研究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持久动力。

教师由静态的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一般需经历以下过程:一是找致电研究的起点。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或者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发现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倘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亦或从教学中的一种不明情况出发,确定所要研究的问题,找到研究的起点。二是围绕问题进行对话。三是对材料进行分析。通过阅读资料、选择资料,对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点上做工出解释及结论。四是构建行动策略。行动研究中,应充分利用教学情境在的多种资源与力量,不要受执行中可能遇到困难的干扰,也不要只满足于一个构想。五是实施与检验行动策略;明确行动策略的实施和行动策略成功的标准,分析行动策略检验时可能发现的问题,等等。

教师成为动态研究者在具备上述研究能力的同时,还必须成为现代研究型的教师,这也是保证教师实现教学行为转换的前提。教师能过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和教育理论等问题的研究,更新自己已有的教育观念,改善、充实已有的知识结构,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在研究的过程中,还应坚持以下具体的研究途径:一是在积累经验的教学实践中,加大新的教育理论学习与分析的力度,对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使经验得以下断提炼、发展,然后再反过来发送实践,形成一种有意识的进行研究的良好习惯,避免工作中走弯路;二是用先进的现代教育理论对已经积累的丰厚经验进行提炼、升华,更科学地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研究型教师这种不断自我充电的过程,对完善师德人格,提高专业素养,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是至关重要的,更是不可缺少的。

教师在成为研究型教师的同时,还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具备新的教学技能和实施新的教学策略的能力。它需要教师首先具备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具备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要具备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的能力。其次,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传统教学重知识传授的弊端,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由重统一规格教育向重差异性教育转变。总之,教师要成功地完成教育教学行为的根本转变,就必须坚持在实践中学习、研究、改进,坚持不懈地对自己的知识、观念进行更新、重组,使自己永远成为适应时代的研究型教师。

第三篇:课改下如何做好小学语文教学转变工作

课改下如何做好小学语文教学转变工作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或多或少地发生了一些转变,一来是为了有效地贯彻落实课改基本理念,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二来是为了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了学生综合而全面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因此,课改下的语文教师,要做好转变工作,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有效地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进而确保学生在高效的语文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改;转变工作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健全发展的基础,更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所以,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做好课堂各方面的转变工作,以确保学生在教师构建的精彩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做好小学语文教学的转变工作进行论述,以确保高效语文课堂顺利实现。

一、导入方式的转变

众所周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进入课堂的第一步。所以,课改下,我们要转变小学语文课程的导入方式,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来选择恰当的导入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进而为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基础工作。

例如,在教学《北京的春节》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为了确保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选择了直观导入法。首先,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些有关春节的图片,比如对联、腊八粥、腊八蒜、庙会等,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视觉的冲击下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进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也能大幅度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

二、教学方法的转变

所谓的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完成共同的教学目标而选择的手段和方法的总称,也是高效课堂顺利实现的关键。可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一直采取的是“灌输式”“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一直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严重不利于学生课堂主体的发挥。所以,在课改下,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效地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进而也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例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为了有效地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更为了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我选择了问题探究模式。首先,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反复阅读,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地球?(2)为什么宇航员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样的感慨?(3)文本中所指的“纱衣”是指什么?(4)人类是怎样对待再生资源的?……组织学生反复阅读,并思考、解答上述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而且对语文课程魅力的展示以及学生综合素质水

平的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又如,在教学《伯牙绝弦》时,我选择了视频教学法。首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文本,并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伯牙绝弦”的动画,目的是要让学生在直观的视频展示中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体会朋友之间的真挚友情,进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要重视教学方法的转变,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有效地展现语文课程的价值。

三、评价方式的转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可见,课改下的评价方式已较完善,已经从教师的说教式评价转变为了师生、生生、学生自主评价,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进而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进行学习活动。还以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为例,在评价时,我们要针对学生对问题的解答能力、课堂参与度以及文本中心思想的理解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这样不仅能够创造和谐的课堂环境,为高效课堂的实现做好保障,而且对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的形成以及学生信心的培养也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做好课改下的转变工作,以确保每个环节都以全新的面貌展现给学生,进而使学生在高效的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韩爱莲.浅谈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转变[J].学周刊,2011(21).编辑 韩 晓

第四篇:从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思考教育理念转变(理论学习)

从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思考教育理念转变

老师们在制定科研课题是几乎都是以:“如何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音符。在办公室时常听到这样的言论:要如何如何管制学生,维护好纪律,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某门课程要如何如何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我们也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没完成作业,被家长领回去补作业;上课接错了话茬被请出教室,在楼道里乱晃;甚至有的时候以锻炼为名非体育课时间在操场挥汗如雨。等等这些现象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我们都承认,作为教师如果管不住学生,教师尊严受到挑战,想办法管住学生,营造好的教学秩序,采用多种方法保证学生上交作业无可厚非,因为现在衡量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毕竟还是中考成绩。可是,作为教师,我们的角色定位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赋予了更加丰富的、饱满的内涵,与现代教育发展相适应的角色定位。因此,从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思考教育观念的转变具有了实际的具体意义。

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有德有才的人是栋梁,有德缺才的人可以培养,有才无德的人是祸害。党的教育方针规定教育培养的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把德摆在了衡量人才标准的第一指标。那么,到底在我们的手里培养了多少栋梁,有没有因为我们的无心之过也培养了祸害呢?这些值得我们深思。关键之处在于我们思考之后落实在改进的行动上。

一、认识清楚师生关系应该是船长与船员的关系

魏书生在班级管理详细解释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他认为:“班主任其实是专门为学生服务的船工,他们接了一届学生上船,奋力将船划向对岸,学生们上了岸,奔向远大前程了,而班主任老师又把船划回岸边,接送下一届学生。”每一届学生的情况、素质并不由我们决定,对他们,作为老师,是没有选择的余地,就像船员没有选择顾客的权利一样。我们只有接受,而且还要尽我们所能帮助他们教育他们。也正如他所说的:许多事情是没办法选择的,但你可以选择态度。

做班主任不能选择学生,什么学生进来,你都得接受,但只要我们尽心尽力,问心无愧,积极面对学生的实际状况,总有一天,学生会提高,会进步的。学生在我们的学校经过三年后发展的如何取决于老师的态度,教师是“船工”,学生和教师既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也是携手互助的关系。因为在渡河的过程中,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如果遇到狂风巨浪、险滩暗礁,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指挥者,只去发号司令,而应把学生视为助手,并且与他们同心同德,共闯难关。我们教师必须从神坛上走下来,不要把学生和教师看成是矛盾的双方,而是应该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真正让学生成为“助手”,这个助手才能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人。树立与学生一起发展、一起成长的新理念。

二、转变教育观念从小事做起

通过多年的学习、培训使我们认识到了转变教育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领会了它的精髓。一句话就是要学会爱学生,到底什么是教师的爱,什么是真正的爱,怎样去爱学生,还是打着爱的招牌做着伤害学生的事情,我曾经读过《老师不要让您的爱带着伤害》。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爱心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但是对学生的爱,也要讲究艺术、手段、方法和方式的。想想我们自己,在平时对待问题学生时的做法和态度,动辄就让他们写检查,当着学生的面检讨,甚至采取更为过激的方法,停课或者是让家长带走去教育。由:什么“矫罔必须过正”、让他感觉到痛,他就会改正„„岂不知,这样往往会使学生觉得自己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很没有面子,因畏惧批评而产生抵触心理,甚至为了减轻老师的处罚而不诚实,说谎等,现在有的学生出现偏激的心理表现,与老师经常发生误解、矛盾、冲突,导致师生关系紧张。最终影响在高超的教学也无法得到学生的回应。所以,我认为,老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朴素的,让学生感受到的,并且能得到学生回应的爱才是真正的师爱。三年的教育教学,对每个学生的教育教学行为都是具体的,对于老师来说,教育教学时我们的工作,不退休就不会停止,但是对学生来说却完全不同,他是您的一部分,而您是

他的全部。所以,我们应该从每个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去关爱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

三、重建教师教育理念

重建教师教育理念的方法,我们认为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来不断完善教师的教育理念。

(一)教师要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是实现教育改革,发展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因此,教师首先必须通过继续教育,认真学习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的教育教学理论,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必须逐步改变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来武装自己,武装课堂教学;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认真实践,以力求真正化以前应试教育学习为提高自身素质能力的素质教育学习。

(二)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

新教材的一个显著变化是,难度降低了,但知识面加宽了,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自身知识储备能否适应这一变化,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难题。

过去教师上课,更多地依赖“教参”,如今的“教参”有了很大的变化,已经不能拿来直接上课,教参中除了案例,绝大部分是启发教师的思维,给教师一个思索创造的空间。比如,数学教师用书主要指明教学目标,对关键地方稍作介绍,其余只作提示,不作硬性规定。教师在感到没了框框的同时,也感到了压力和拓展知识的自我需求。新课程为教师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保证,教材成为作者、编者、教师、学生之间共同对话的文本,而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挥的教师教育智慧,知识的不断更新,对教材的不断拓展与补充、创新,才能使教材显示出它的生机与活力。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师不是课程被动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积极促进者、发展者,鼓励教师凭自己的学识、经验和个性来分析处理调适教材,应是课程改革一个新的突破口。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联系学生的实际,根据其特点增删教材,调整教法。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不同,他们所接触到的事物就有所不同,这就使得生活在不同环境里的学生具有了各自的特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增删,替换例子等,这些都需要教师有宽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阅读功底。

(三)教师要转变角色

新课程基本理念指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应该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实际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同时还要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和性向。只有这样,老师才能摆脱旧课程体制下的束缚,重新激发自身活力,并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催化剂。

因此,作为引导者,教师要具有如下一些角色行为: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在教学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的机会。要尽量公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在实施奖励时,要做公平、公正、公开,不可有不同的对待。要常常了解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是否察觉到了教师在期望上的偏差,随时审视,随时修正。要经常仔细地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教师要爱学生,要相信学生,要树立“无差生观”。有一位校长说得好:“每个学生都是一轮初升的太阳,有的尽管现在还暗淡无光,只是一时被云雾遮住了,一旦冲出云雾就会光芒四射。”

第五篇:新课程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定稿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新课程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阳泉郊区义井联校南庄学校 王小茹(女)联系电话:*** 邮编:045000 摘要: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学活动中彰显教学智慧,做一位优秀的智慧教师。

关键词:教学行为、尊重、引导、合作、责任

近两年来,实践中如何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动接受学习的意识,”教师应“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相应的变化。自从开展新课程实验以来,通过听课、优秀课评比观摩、区域间交流与评比等活动,我们欣喜看到,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同时也发现,一些教师在改变教学行为方面不自觉地走进了各种误区。现就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认识。

一、功夫不负苦心人,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了些许变化。

1、尊重学生,树立学生的自尊与自信

这是教师改进教学行为的前提:一是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教师不要有意或无意地侵害学生的这一权力。二是不要轻易当众批评学生。“批评是管教孩子最糟的方法。”“如果你严厉地指责孩子,为什么倒翻牛奶?”这是最不恰当的批评,通常没有什么效果,只会使孩子更加的厌学。

2、学生“惩罚”,反对体罚

体罚还增大了学生对教师进行报复性攻击的可能性,特别是他们长大后;体罚向学生发出了这样一个信号,即暴力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可行选择。

3、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1.把握构建现代社会师生关系的基点

亲其师,而信其道;做一个让学生喜欢你的教师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

朋友式的老师;对学生平等、公正的教师;知识面广的教师;经常组织活动的教师;给我提供大量学习资料的教师;严格的教师;对我好的教师。

4、正确认识,合理树立教师的权威

教师权威排序:敬佩——服从——惧怕——鄙视 教师的教学权威由教师人格魅力和教学魅力组成。教师由好人堆里挑出来的好人才有可能成为好教师。教学魅力来自于对自己教学行为的不断反思和改进。

5、加强教师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

在我国目前的学校里,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基本是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师。

6、增强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和交流

要从根本上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单边式”教学方式,就必须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与、平等互动的过程。其主要问题有:第一,互动对象选择明显具有倾向性。第二,互动内容分配明显具有倾向性。第三,互动过程持续时间明显具有倾向性。第四,互动关系建构上明显具有倾向性。

7、杜绝“马太效应”

出于《新约·马太福音》,它的寓意被称为马太效应。即贫者越贫,富者越富,只有锦上添花,没有雪中送炭。后果:教师牺牲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利益,而只为少数人服务,对少数人来讲是一种良性循环。

8、利用“霍桑效应”

实验的目的在于考察特定的工作条件对工人产值的影响。这个效应告诉我们,当同学或自己受到公众的关注或注视时,学习和交往的效率就会大大增加。

9、重视“皮格马立翁效应”

亦称“教师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教师期望效应是一种激发个人的心理潜力,提高学习效果的暗示手段。它运用了暗示在心理态度建立与习惯的养成方面的作用。

10、避免“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也称社会刻板印象作用。它的表现是:一是遮掩效应,“以好概差”;二是扫帚星效应,以差概好,“厌恶和尚,恨及袈裟”。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11、慎用“参照效应”

12、克服“成见效应”

13、摒弃“宽大效应”

14、正视“理想效应”

二、拨开迷雾见晴天—对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反思

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对教学理念的最好注释,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注意到,虽然一些教师谈起新课程来头头是道、长篇大论,但课堂上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有的茫然无措,有的甚至陷入了误区。

1、对待教材的态度走向另一个极端。

过去,教材是我们教学的标准和依据,具有绝对的权威性。新的教材观认为,新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教科书只是一种教学资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蓝本,为教学服务,而不是教教材。于是,一些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一方面,他们不再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知识点,忽视知识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教学内容浮于表面没有深度,缺乏逻辑性和递进关系;另一方面,脱离甚至抛开教材,耗费大量的精力去寻找课外资料、事例、设计教学活动等。其实,教材中所呈现的都是专家们精心选取和设计的,具有较强的典型代表意义,这样做,就是对教学资源的巨大浪费。

2、对待课堂讲授的茫然无措。

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行为上显得有些矛盾:讲多了怕“满堂灌”,少讲或不讲又怕学生不明白;按照教科书讲似乎太死板,不按教材又怕教学任务完不成,讲知识容易陷入灌输,只让学生活动难免流于肤浅等等。

这些疑惑的产生虽然有许多客观的原因,但究其实质来说,仍是教师教学观念上的模糊。新课程要改变的是“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并不是对教师讲授的彻底否定。新课程对教师的“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将精力放在“讲什么”、“如何讲”的研究上,这种“讲”是有的放矢的,是在吃透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基础上的有选择、有实效的“讲”。一般来说,教材呈现给学生的是科学认识的结果(思维的结果),学生所看到的只是结论性的知识,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而教师也并不是教材和参考书的“留声机”,而是要通过自己的精心设计、恰当讲授,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如果当讲的不讲,该掌握的没掌握,学生的体验和探究也是浅层次的,这样的教学势必因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不够厚重而丧失应有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

3、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存在一些盲区。

新课程提出,教师在充分利用教材这一主要资源的基础上,还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在这方面,许多教师也存在一些认识上的错觉和行为上的极端。主要表现在:(1)、有的教师简单的认为,开发和利用其他课程资源,就是在设计中增加一些教科书之外的背景资料、典型案例。这样做未尝不可,但如果不能进行有机整合,反而给人以堆砌材料、滥竽充数之感。(2)、对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资源把握和利用不够。在课堂上,学生学习过程中表露出来的心理问题、思想困惑,尤其是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提法、争论时突口而出的话语、师生合作探究时咄咄逼人的诘问等等,都是课堂上稍纵即逝的亮点,都能够为我所用而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很多教师拘泥于既定的教学设计,不注意或不知道该如何使用这些教学资源,从而导致可能是很有价值的资源白白的流失。(3)、有的教师认为,只有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来上课,才是合理利用了各种教学资源,才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

近些年,大大小小的公开课听了不少,给我的最大感触是,不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微乎其微。新课程提倡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课件的许多功能也确实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但一种新教学手段的使用并不能取代所有传统的手段。我们都知道,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关键还是要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如果说,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给我们的课堂增添色彩,那么,教师充分展示自身的人格魅力、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师生交流、生生互动的情景中,一样能上出一堂精彩的课。

4、教师在课堂提问以及对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的评价等方面,也有矫枉过正的倾向。(1)、在一次评优课活动结束后的专家点评时提到:课堂教学提问的频度过高。在一次评优课活动结束后的专家点评时提到:课堂教学提问的频度过高,45分钟的时间共提问了几十次。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索:这样的“满堂问”就是我们要的吗?从我国古代的“不愤不悱,不启不发”,直至近现代的启发式教学,对此都有不同的诠释。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教师如何在展示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针对知识的“结节”,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巧妙设疑、适时提问,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从而激发学生对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思维的潜能,为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提供丰厚的土壤,这才是新课程对课堂提问的本质要求。否则,问题再精彩、设疑再有悬念,也只能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形式主义,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2)、现在的公开课还有一种现象,“太棒了”的赞誉声、“噼里啪啦”的鼓掌声不绝于耳,那些回答的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问题没有得到纠正。我深深地意识到,表扬孩子其实也是一门学问。好孩子是“夸”出来,这有一定的道理。作为教师,耐心细致的观察、发现、赏识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是应该提倡的。但尊重学生不等于无原则的表扬,对于暴露出来的缺点和错误,必须及时指出,并加以制止或修正。

总之,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而这种艺术的表现手法没有固定的公式可循,新课程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同时给教师留下了更广阔的教学空间,也让教师的教学行为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要紧扣教材,抓住重点,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大胆创新,用自己的心血努力去探索,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不断调整优化教学行为以取得更加优异的业绩。做一个会学习爱合作肯思考,具有教学智慧的智慧教师。

参考文献:

①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朱永新:《新教育之梦》,人民教育出版社。③[美]Stephen D.Brookfield著,张伟译:《批判反思型教师ABC》,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④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课改下历史教师教学理念与行为的新转变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改下历史教师教学理念与行为的新转变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程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内容摘要:新课程赋予了教师工作新的内涵和要求,需要教师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

    我的历史教学——二期课改下的历史教学反思

    我的历史教学——二期课改下的历史教学反思 去年,我们有幸到某校去观摩学习,收获甚丰,感受颇深。该校课改采用 “高效课堂”模式,是一种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新的教学模式。他们......

    我的历史教学——二期课改下的历史教学反思

    我的历史教学——二期课改下的历史教学反思 去年,我们有幸到某校去观摩学习,收获甚丰,感受颇深。该校课改采用 “高效课堂”模式,是一种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新的教学模式。他们使......

    现代教师角色、教学行为转变

    现代教师角色、教学行为转变 刘宝超副教授 思考: 1:什么样的老师才是个好老师?(好老师的标准) 2:如何才能做个好老师?(自身如何努力?) 3:从《小孩不笨》中你得到什么启发,请选择一个主......

    浅谈地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浅谈地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参与者。”新课程主张师生之间建立平等、和谐、融洽......

    谈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谈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新课程、新标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这必然又会引发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教学手段等方面的一系列的新变革。新......

    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新课改以前的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被严重模式化,无法把自已的真情实感充分自如的表现出来,无法实现与学生的平等交流与对话。......

    《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读后感

    本学期中段时间,吴校长在一次班后会上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转变教学理念 提高教学质量》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的内容是:针对农村学校目前的教学现状,提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