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程基于以人为本的思想,倡导任务型教学法,强调对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教学途径,使得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构建了知识,提高了综合语言的运用能力。因此,中学英语口语教学中传统的教师角色要变,以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习得和综合发展。
英语教师在情感模式下的新角色定位
1、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在口语课堂上学生是“主演”,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教师则要以“教练”的角色,来组织、引导求胜心切的“运动员”。教师帮助学生示范,引导其如何即兴回答问题,如何用语言来描述图片,如何进行、完成小组讨论等学习任务。教师还是“鼓动者”,教师要激励学生,让其树立信心,敢于在求知过程中认识自我、表现自我。通过师生互动性的交流,使学生真正有机会表现出运用口语的潜能,这样,课堂会活起来,学生会动起来,会“疯”起来。
2、教师是学生的帮助者和信息的咨询者
教师应满足学生的表现欲,那就需要给学生提供最大限度的语言的可实践机会。使得学生的积极参与及实践得以保证。教师更要以科学恰当的方式来使学生的“心理安全”得以保障,以防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语言是一项技能,没有通过大量的实践,就能准确熟练地应用英语口语是不现实的。应在学生口语训练的过程中严格要求语言的地道、流畅,才能获得扎实的口语基本功。但要给学生充分的人文空间,才能使部分学困生有机会弥补自己的所短,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更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所长。
3、教师是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的激发者
师生关系在口语教学活动的合作中逐渐建立与和谐。这个“激发者”的角色是所有角色中最难当的,因为它要求教师既要精通学科知识和熟知教学法,又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努力营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有效的合作及和谐的课堂氛围,要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满腔的工作热情来感染学生,激励学生。教师在发挥教学活动中的指导作用时,更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教师脸上的表情是课堂教学中的“晴雨表”,在课堂上以自己的细心、爱心和耐心来感化学生;用教师的微笑来鼓励学生。这样,以往沉闷的口语课堂便会非常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教师角色转变的意义
1、在英语口语教学活动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使教师摒弃以灌输语法知识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转而采用侧重实际交际能力,使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得以实践所学的英语语言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激励和赏识,换来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教师在课堂上积极构建和谐课堂,一改僵硬、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综合语言能力的提高。
2、教师角色的转变,消除了学生以往对互动课堂模式的怀疑,营造了和谐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互动学习中相互沟通和激励,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有机结合起来,把个人体验和语言学习结合起来,把全人教育和语言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具备英语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因此,英语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转变英语教学中的教师角色,为和谐课堂氛围的营造及学生英语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第二篇:新课程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程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滚滚而来的课改浪潮,给老师带来严峻的挑战。此次课改所 产生的深刻变化,将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的改 变上。因为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老师在教学实 践中去实现、去完善。然而,任何一次变革所冲击的往往是那些 长期习惯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东西。由此可见,本次课改要求广 大教师改变他们天天都在进行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 为,其艰难性是不言而喻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改革是课改 中的一场攻坚战、重头戏。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 课堂教学。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方式的改革要实现新的突 破。《纲要》明确提出“以提高国民素质”、“突出培养学生的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并具体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 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 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首先,我们不须理清教学方式与教育观念的关系。实现教学 方式和教学行为的转变离不开教育观念的改变。观念不改变,方 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 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所以,教学改革既要重视观念改革的 先导作用,又要重视方式改革的载体作用。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 系。教师教育观、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 的转变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极其承要的意义,这是因为 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 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因此得到真正的 张扬和提升。学生不仅将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而且还将成为 学环境,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 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每一点进步,促进以学习能力 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的发展,使他们拥有健康的 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
其二,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
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对教师的发展和 教学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它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所 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课改中出现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 验和理论难以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着别人把研究成 果送上门来并不假思索地应用到教学中去,而是在教学过程中以 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去审视和分析 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 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对积累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 知识。这是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研究,即“行动研究”。它是教师 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 的保障。
其三,由教材机械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转化。
新课程的民主、开放、科学理念,要求教师必须在课改中发 挥主体性作用。教师不能只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该成为 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为此,教师要形成强烈的参与意识,提 高和增强课程建设开发能力,使国家和地方课程在课堂实施中不 断增值,不断完善,不断丰富。同时,教师要培养课程评价能力,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总结、反馈和评定,从中提炼出有 价值的东西,为课程的日臻完善提供参考。
教育观念、教学角色的转变,必然导致教师教学行为产生相 应的变化。
一、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实现这 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不伤害学生 的自尊心。关注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教学中可用多各种鼓励手段 与学生进行交流。如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夸奖的话语,一面小 红旗等。对后进生要最人限度的理解、宽容和善待,不能用冷酷的 面孔和采取惩罚的手段,而是鼓励说“下次一定能成功”,不让 学生的求知欲受挫。教学中,要多做“易位思考”,以心灵感受 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这是教师从教的基本功。把自己放在学 生的角度,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去体 验他们的感觉,这样便会有惊人的奇出现,师生便立刻成为朋 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冈园。
一、在对待教学火系f:,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作为学生’;!:习的促进者,教师的职责在丁帮助学生确:t学习目标,寻求、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有效的学习方式,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Il积极的心理氛围,总结和评价学习过程和 结果,发现自己的潜能,肖。定自己的社会价值。只要教育者充分 陧供表现、思考、研究和创造的机会,所有r v..尘都能学/J,都会 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的职责在于掌握引导特点、气氛及引导内容,积极引导,善于引导。、‘1,、≯,lj迷路的时候,教
币不是轻易地告诉方向,l ril足引导他们为何辨明方向;当学生登 Lj畏惧的时候,教师小足拖着他们走,而足唤起他们山内在的精 中动力,鼓励他们小断向卜攀登。只要有ll-确的引导,学生的潜 皂就会像空气’样,放在多人的空问里,它就会有多大,人生的
价值才得以充分展现。
三、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反思是教师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和结果进行审视 和分析的过程。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教学反思。反思能使教学成 为„种自觉的实践,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量、高效地进行,反思能 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反心会促使教帅形成口我反思意识和自我监 控能力,并对其一生的发展获益多多。
四、在对待与其他教师的关系卜,新课程蜢调合作。
新课程增加了综合实践课,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 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相瓦尊重、相互学习、相互配合。每位教师小仪要教好H己的。"科,还要主动关心和积 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此外,教师还必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促 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学改革是课改的 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 的基本途径,是课改中备受关注的问题。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转变是本次课改在实施过程中标志性体 现。新课程、新教材既为教改提供,一个崭新的平台,一个很好 的支撑点,又对教改提出J,全新的要求。,l 0要我们认识形势,顺 应课改潮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在课改中孜孜不倦地进行探 素、实践,教学政革因此町望有实质性的、个方位的推讲!
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心的人。同此可见,教育观念的转变也是课改的首要任务。课程观是 教育观的载体,要转变教育观,首先必须废止传统的封闭、专制 的“文本课程”,实施民主、开放的“体验课程”。新教育观认为,老师和学生不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 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创新与开发,教学教 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 的过程。这样,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 一体。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 整文化。在这种背景下,教学改革才能真正步入实践性运作阶段,成为课改发展的推动力,成为师生追求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 的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对学生而言 意味着心态的解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锃、创造性的解放; 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与学生一起 研究、商量,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 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从而达到共 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共同体,广大教育 工作者教育观念的更新,又将孕育出更多更好的佳话,催生出更 多、更好的教育典范。
教育观念的转变为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改变提供了 可靠的前提条件,从而演绎出教师角色的‘系列改变。
其一,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
所谓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 中解放出来,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上,指 导学生学会如何猎取知识,掌握学习策略。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
第三篇:新课程中美术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程中美术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程教育的改革,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有困惑但感受更多是的探索中成功的快乐。我所着重研究的—新课程中初中美术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在近三年的课题研究中逐步探索出了一条贯彻新课程,发展新课程的教学之路。
(一)改变角色,正确定位,教学才会有突破。教师是教育者,是课堂的主导者,是学生的引路人,扶持、指导、协助、点拨、引领是教师工作的切入点。美术课教学中更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学生兴趣的调动,动手参与的积极性,影响着课堂的气氛和效率,把自己的身份降下来,不以教师的思想经验代替学生,从学生的所思所想出发,逐步转变他们对老师的偏见,循序渐进,突破师生关系,让课堂生动起来。
(二)改变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会审美,彰显个性,勇于创造,完善自身。在教学中,我努力营造以鼓励的教学方法为主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彰显个性。鼓励创新,勇于创造。学生们各个是青春朝气的少年,喜欢接受赞美、不接受说教,学生们好强上进,每个人都希望赞赏,美术课是有着这样先天素质的课堂。我觉得一切的不美好和不和谐都是与美术课的教学气氛相违背的。学会鼓励,学会赞赏,“丑小鸭”将会变成野天鹅。青春少年,就像一张白纸,你赋予它灿烂,它便辉煌,你给予它混乱,它便迷茫。记得我有这样一个学生,他所有的课业都亮红灯,而我没有选择放弃他,找机会鼓励他,终于在一次次画展中发现他的才华,他因此找到了自信,赢得了赞誉。鼓励教学可称得上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的法宝。
(三)改变下课即完成工作任务的态度和做法。教师的职责不仅仅在课堂,也在课间、午休、课后等时刻,无论何时,都要给学生以榜样、示范、促进者的良好影响。与学生多沟通,勤交流,避免“代沟”的产生,“距离感”及“崇高感”的形成,不断在相互的交往中成长,达到“教学相长”的最佳境界。
(四)改变只重知识、技能,忽视育人的教学误区。美术课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习惯和社会责任感亦是教学中重要的方面。在教学中,我不放过任何一个对学生加强教育的讯息,尽量在教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加进育人的语言,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是全面的教育者。
(五)改变唯美术而美术的狭隘的教学思维,加强学科整合,扩大学科见得渗透,提高学生的学习思维的外延性,生成鲜活的知识链,完善学习效果。
(六)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加强计算机辅助教学,使课堂更生动,给直观。现代教育,随着信息化的推进,日新月异的知识更新,有效的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给美术课带来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大量的信息—不易直面的名作、珍品,超越时空,即时呈现,丰富着师生的精神宝库,提升了美术课的品位与夙求。
综上所述,新课程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给教师自身,给学生都带来了全新的感受。这一研究表明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成果必将日益显著。改变是出路,改变是生存的秘笈,改变是人生走向成功的起点。
第四篇:现代教师角色、教学行为转变
现代教师角色、教学行为转变
刘宝超副教授
思考:
1:什么样的老师才是个好老师?(好老师的标准)2:如何才能做个好老师?(自身如何努力?)
3:从《小孩不笨》中你得到什么启发,请选择一个主题展开论述。
一、教师角色的隐喻
蜡烛论:“教师是蜡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 肯定 :奉献与给予。
不足 :忽视教师的持续学习与成长;淡漠教师的内在尊严与劳动的欢乐。
园丁论:“教师是辛勤的园丁” 工程师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桶论:“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警察论:“教师像警察”
二、教师的角色转变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
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主要表现:
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元认知能力;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 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哪些行为有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积极参与 ;
大胆质疑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认真倾听 善于分享
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教师不能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
教师成为研究者,并不是要教师在教学之外去做另外一件事,而是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使教学与研究“共生互补”,成为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教而不研则浅
研而不教则空
研究的“参与”、“介入”才会不断改变教学的行为、状态、习惯;不断提升教学的品质、水平、境界。
因为学校的作用不再局限于教学,教师除了教学职责之外,现在还必须与社区的其他教育力量合作,在为年轻人做好进入社区生活、家庭生活、生活活动等方面的准备,承担更多的责任。教师应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以指导和帮助学生及其家长,并组织学生闲暇时间的活动。
作为专业人员和公民,作为发展与变化的执行人,作为被给与了可能性来实践起作用的执行人,教师必须意识到自己在社区中居于有影响的重要地位。
学生不喜欢的教师行为有哪些?
1、把叫家长视为灵丹妙药的老师,是水平最底的老师;
2、按学习成绩好坏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的老师,最容易伤害学生,因为在这种老师心目中,学生是不平等的;
3、布置作业多的老师;
4、经常生气的老师;
5、经常迟到的老师;
6、在课堂上大声拍桌子或大声教训,批评某个同学。
怎样发挥教师的间接影响?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
尊重:对学生的尊重是教育的一条铁律,教育从尊重开始。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 思考:在教学中,教师的行为应发生哪些变化?
“最有前途的”教师行为是哪些?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 “ 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
新形势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具体方法特别推荐:教学日记,课后备课,档案法,个案研究法,成长自传。
课后小结与扎记:新鲜的教学经验和教训
教师专业生活史研究:自己经常使用的教育教学方法、个人生活中有较大影响的事件、人物、方法、环境和个人爱好;有趣的、难忘的、难堪的事件。
3、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强调合作,即教师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通过同伴互助,防止和克服教师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现象。这是教师群体专业化发展和教学改革深化发展的有力保证。
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
特别推荐:同事互助观课(以专业发展为目的)
既不含有自上而下的考核成分,又不含有自上而下的权威指导成分,而是教师同事之间的互助指导式的听课。
由于观课者与被观课者都是抱着一颗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解决共同教学难题的心理来进行观课活动的,不涉及褒贬奖罚和评价,授课者重视成长与学习,而不是表现或成绩,从而,课堂上能够真正表现自我,同时展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课堂能够保持自然性。
观课者不是以评价者的身份观课,而是以学习者、研究者和指导者的多重身份进行观课,他会有针对性地进行观课,更多地指向提高。
课堂教学和其他课堂行为的有效性上。授课者也会勇于尝试困难的课题和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并且乐意向观课者请教怎样解决自己正在面对的困难,教学上的进步正是来自这种尝试和切磋讨论。观课后的研讨分析活动中,双方都可以诚恳相待,针对所观课题进行深入讨论,观课者与授课者都能从中受益。
4、促使与家长的合作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必须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和他们共商教育问题,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教师有责任解释教育工作的行动意图
教师也有义务向社区的成年人说明将要进行的变革
三、给新教师的忠告
过来人提供的如何经过第一年的最好建议 :
采取命令
让学生有事可做 获取同事的支持 得到家长的支持 把自己组织起来 组织好你的学生
写工作日记并反思 充满乐趣
做给新教师的26条最好的提示
:
A.承认错误----并从中学习。B.坚定但要灵活。C.与父母交流沟通。D.规定家庭作业----并坚持。E.授权给你的学生,别老是说教。
F.找时间参加放学以后的事情。
G.认识学校里所有的教师,与厨师、保管员、助手以及秘书成为朋友。
H.如果你正在做的不管用,鼓足勇气试试其他的。I.制定明确的纪律政策----并始终如一地强化它。J.注意倾听----既听学生在说的,也听他们没有说的。K.保持记工作日记。
L.熟悉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手续、过程。M.塑造希望的态度和行为。N.是金子总要发光。O.超前计划。P.准备生动有趣的课。Q.停止担忧,尽力去做。
R.记得你教的首先是学生,然后才是你所学到的学术知识。S.保持警觉。T.使用图片。
U.懂得学习过程涉及到每个人----教师、学生、同事和家长----让大家都牵涉进来。V.与别人分享你的计划和想法,同时不要害怕请求别人与你一起分享他们的想法。W.在你的限度以内工作。X.期待意外----并为之做好计划!
Y.如果需要支持,就大声说出来。勤劳的蜜蜂有糖吃
Z.专注于你的实力,而不是你的弱点。(记住----没有人是完美!)
最后,记住费城教师LC的话:“Have a blast!你即将开始一次非凡的探险。”
第五篇:浅谈地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浅谈地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参与者。”新课程主张师生之间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自主的亲身体验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因此,构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变传统教学的“要我学”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初步探讨,现总结如下,以与大家交流。
一、立足课程标准,开放教学内容
新课程体系以课程标准为基础,倡导教材的多元化,使得教学内容极具开放性,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合理利用教材,对教材内容做必要的增删,让课程结构更具有时代性、前瞻性。例如针对中国入世,在学习“国际组织”时,教师可以用“WTO”的有关知识对教材做进一步补充。
教学活动中要力求把静态的内容变为可探究性的内容,对于那些有争议的问题,不必刻意追求标准答案,而是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谈谈自己的见解,从而达到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地球”的有关知识时,我先让学生们回忆小学学过的寓言《南辕北辙》,然后提出:“这个车夫最终能不能到达楚国?请说说你的理由。”同学们通过思考讨论得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我再以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答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进而认识地球的形状,地球上的方向,以及七大洲、四大洋,直到这一单元学完,同学们仍持有不同的观点,但都能有理有据地说出各自的理由。我对他们的评语是“你们说得都很对。”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除了给学生多创设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还要根据教学内容,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设法鼓励学生从思想上解放自己,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要随波逐流,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例如,在学习“海陆的变迁”时,有位学生说:“若干年前有一条大鱼死后沉入海底,最后变成了化石,突然有一天,我们在非洲大陆沿海的地层中发现了化石的一半,而另一半在哪里呢?”于是学生们七嘴八舌,有的说在南美洲,有的说在北美洲,有的还说在非洲,还有的说可能已经不存在了。我说:“你又有了一个伟大的假说,让我们共同寻找那剩下的另一半吧!”虽然同学们的问题和答案不是很成熟,但这毕竟是他们自己想出来的,是他们努力思考的结晶,我们不要轻易掐灭这刚刚燃起的火花。
二、转变观念,放手让学生“学”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强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一味地要求学生“必须学什么”“应该怎样学”,结果使学校变成了培养“标准件”的工厂,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新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宜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大的转变。
1.努力做好学生的“益友”。
“良师”与“益友”常常并称,师生之间不管年龄差距有多大,只要用心,彼此是可以成为“益友”的。在一次民意调查中,许多学生写道“如果老师们都象地理老师一样,与同学们打成一片该多好!”地理老师是怎样做的呢?他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而且还常常主动走到学生中间同大家一起谈心、聊天,共同体味学生的生活。所以许多同学都愿意把一些心中的秘密与地理老师分享。在班上,地理老师甚至比班主任还有威望。按理说,通过每周两节课的时间,培养如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比较困难的,可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些,靠的全是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一个简单的眼神,一句平等的问候,或者肩膀上轻轻的一拍都成为他与学生交流的法宝。也正因为是“朋友”,师生间没有了那种无形的压力,在他的课堂上学生总是学得很轻松、很自由,教学成绩也较理想。
2.把课堂的主动权让给学生。
谁是课堂的主宰?是学生,不是老师。可我们以往恰恰忽视了这一点,一味地灌输,让学生变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到的东西僵硬,呆板。“我们的学生喜欢唱歌而不喜欢音乐课,喜欢画画却不喜欢美术课,喜欢运动而不喜欢体育课”。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除了教材的缺陷,还在于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法过分僵化。
新课程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参与式学习,他是将教师的教学目标变成学生的学习目标,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自主获得知识。它要求教师成为积极的引导者、组织者,要积极旁观,并通过设置一些情景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比如在讲授“气候的影响因素”一课时,以前的做法是教师先讲清楚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然后再逐一举例说明,而现在则要求学生通过比较两地气候的差异,自己说出影响气候的因素到底是什么。看起来是变得难了,可通过我的实践发现,即使是难了,对学生也不再是一大障碍,他们的分析是那样合理,那样贴切。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嘴,不要做学生学习的预言家,要相信学生自己一定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3.精心设计提问,启发学生思维。
有老师问:“都让学生自己学会了,还要我干什么?”其实教师才不轻松呢!学生毕竟受到多种限制,他们思维的对象、步骤方法往往不是很规范,有时,甚至会从错误的方向得出错误的结论。所以,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课前精心地设计提问,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靠拢。课堂上,教师一旦放开让学生讨论,学生便会逐渐偏离主题,演变成一种无谓的争论。对此,教师也要及时引导,要放得开,收得拢,否则可能会卷入“到底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漩涡之中。问题的设计要科学,准确,不能模棱两可,比如有教师问:“空气上升会怎样?”“山的背面是什么?”等这样的问题就不是很明确。教师表述一定要清晰,最好事先写在题板上或投影片上。要注意提问的方式,避免简单的毫无意义的填空式的提问。如:“我们上节课学习了——,这节课学习——”,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讨论、思考的时间,如果学生自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就不要抠字眼,抠标准答案,尽量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于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解决,对于普遍不能解决的问题,则要用“启发式”的方法解决。
三、积极评价学生的成功
不要将学生成人化,他们哪怕有一点点的成功,教师都要给予积极的鼓励,绝不能挫伤学生的自尊。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学生外语成绩不是很理想,但通过努力在一次考试中得了80分,另一位同学外语成绩一向很好,但这次考了83分,老师于是当着前一位同学的面对后一位同学说:“连某某都考了80分,而你才考了83分。”从此,这位学生的成绩再也没有赶上来。可见,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多么重要,我们要用“你很好”“你真棒”等正面的语言去表扬和鼓励学生,不要随便把两个学生放在一起比,更不要随意批评。
四、充分挖掘课程资源
充分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开展形式多样而有效的地理教学,增添地理教学的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包括除教材以外的教学所需的挂图、模型、标本、实验器材、图书资料、电教器材、教学实践场所等,教学设备和教学用图主要有地球仪、等高线地形模型、幻灯机、投影仪、主要岩石矿物标本、东西两半球图、世界政区图、世界地形图、中国政区与交通图,中国地形图,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图,本县(市)地图,世界地理景观图片,中国地理景观图片等。
教师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需求,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地理课程资源,以及师生可用于地理教学的经历和体验。教师应鼓励和指导学生组织兴趣小组,开展野外观察、社会调查等活动,指导学生编辑地理小报、墙报、板报,布置地理橱窗,引导学生利用广播或有线电视网、校园网展示自编的有关节目。提倡校际地理课程资源的共建和共享。
校外地理课程资源丰富多样,包括青少年活动中心、地理教育基地、图书馆、科技馆、气象馆、天文馆、博物馆、陈列馆、展览馆和主题公园、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政府部门、区域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等。因此,必须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与联系,寻求多种支持,合理开发利用校外地理课程资源。
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参加社会实践,开展参观、调查、考察、旅行等活动,邀请有关人员演讲、座谈,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2015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