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物理极限法的应用讲义
极限法的应用
一.本周教学内容:
物理解题方法复习专题——极限法的应用 二.重点、难点:
(一)物理思想
在物理问题中,有些物理过程虽然比较复杂,但这个较为复杂的物理过程又包含在一个更复杂的物理过程中。若把这个复杂的物理过程分解成几个小过程,且这些小过程的变化是单一的。那么,选取全过程的两个端点及中间的奇变点来进行分析,其结果必然可以反映所要讨论的物理过程,从而能使求解过程简单、直观,这就是极限思维法的物理思想。
极限法是一种直观、简捷的科学方法。在我们已学过的物理规律中,常能看到科学家们利用这种思维方法得到的物理规律。例如伽利略在研究从斜面上滚下的小球的运动时就运用了极限思维法将第二斜面外推到极限——水平面;开尔文把查理定律外推到压强为零这一极限制,而引入了热力学温标„„这些例子说明,在物理学的发展和物理问题的研究中,极限思维法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二)如何应用极限法解决问题
应用极限思维法时,特别要注意到所选取的某段物理过程研究的物理量的变化应是单一的。如增函数或减函数。但不能在所选过程中既包含有增函数,又包含有减函数的关系,以上问题,若采用常规解法,必须先分析题中所给条件,再根据物理规律写出物理量间的关系,列出函数表达式,利用数学知识予以判断解答,过程复杂,需要时间较多,显然不能适应高考时短时间内快速解题的要求。而象题中这样运用“极限法”解题,通过寻找极端情况使解题过程的主要因素或物理量的发展趋势迅速显露出来,简单明了,避免了复杂的推理运算。
例2.如图所示,用轻绳通过定滑轮牵引小船靠岸,若收绳的速度为v1,则在绳与水平方向夹角为的时刻,船的速度v有多大?(阻力不计)
分析:
假设小船在t时间内从A点移过s到C点,这时出现了三个距离:小船前进的位移s,绳收缩的距离s1以及s2,这个运动可设想为两个分运动所合成:小船先被绳拉过s1到B点,再随绳绕滑轮O点做圆周运动到C点,位移为s2。若t很小,0,即s1与s2垂直,此时有s1scos,可得:s1tscost,则v1vcos。
当于两个定值电阻中有一个被导线短路)。对于CO和OD两支路,采取极限的方法进行分析:设O点移至滑线变阻器的左端点,电路的总电阻R总U3U2,此电流全部R,总电流IR总2R3从电流表A3流过,显然I0表A4中流过的电流为
I,电流表A3的电流大于I0,而电流
UI0。2R
因此,本题正确选项为B、C。
本题是书本上常见的一道题,解法有很多种,关键在于应用极限法时要明确初、末态时电路中各个电阻对电压、电流的影响。本题还可利用电路中的特点进行判断:当滑动片向左移动到O’时,电路中CBO部分的电阻减小,分压作用减小,而BOD部分的电阻增大,分压作用增大,因此A1表的示数减小,而A2表的示数增大;由于CO部分的电阻减小,与它串联的电表示数要增大;OD部分的电阻增大,与它串联的电表示数要减小,所以A2的示数增大,而A4表的示数减小。同学们可对比所给的两种解法,从中挑选一种便于理解的掌握。
第二篇:高中物理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教育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应用。
2.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
3.掌握综合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等知识分析具体问题的基本方法。
二、能力目标
通过求解太阳、地球的质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利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以发现未知天体,让学生懂得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可以指导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对天体运动的向心力是由万有引力提供的理解
二、教学难点
如何根据已有条件求中心天体的质量 【教具准备】
太阳系行星运动的挂图和FLASH动画、PPT课件等。【教材分析】
这节课通过对一些天体运动的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通常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很小,常常觉察不出来,但在天体运动中,由于天体的质量很大,万有引力将起决定性作用,对天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其中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计算天体的质量。
在讲课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有两条思路要交待清楚.
1.把天体(或卫星)的运动看成是匀速圆周运动,即F引=F向,用于计算天体(中心体)的质量,讨论卫星的速度、角速度、周期及半径等问题.
2.在地面附近把万有引力看成物体的重力,即F引=mg.主要用于计算涉及重力加速度的问题。这节内容是这一章的重点,这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主要知识点就是如何求中心体质量及其他应用,还是可发现未知天体的方法。【教学思路设计】
本节教学是本章的重点教学章节,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中心天体的质量,发现未知天体显示了该定律在天文研究上的重大意义。
本节内容有两大疑点:为什么行星运动的向心力等于恒星对它的万有引力?卫星绕行星运动的向心力等于行星对它的万有引力?我的设计思想是,先由运动和力的关系理论推理出行星(卫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来源于恒星(行星)对它的万有引力,然后通过理论推导,让学生自行应用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这个特点来得到求中心天体的质量和密度的方法,并知道在具体问题中主要考虑哪些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最后引导阅读相关材料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实际用途。
本节课我采用了“置疑-启发—自主”式教学法。教学中运用设问、提问、多媒体教学等综合手段,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同时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采用学生课前预习、查阅资料、课堂提问;师生共同讨论总结、数理推导、归纳概括等学习方法,为学生提供大量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积极思维,充分体现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设计】
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教师:
1、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公式是什么?
2、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如何用公式表示?
3、万有引力和重力的关系是什么?重力加速度的决定式是什么? 【引导学生观看太阳系行星运动挂图和FLASH动画】 教师:根据前面我们所学习的知识,我们知道了所有物体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作用的万有引力,而且这种万有引力在天体这类质量很大的物体之间是非常巨大的。那么为什么这样巨大的引力没有把天体拉到一起呢?
【设疑过渡】
教师:由运动和力的关系来解释:因为天体都是运动的,比如恒星附近有一颗行星,它具有一定的速度,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如果不受外力,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现在它受到恒星对它的万有引力,将偏离原来的运动方向。这样,它既不能摆脱恒星的控制远离恒星,也不会被恒星吸引到一起,将围绕恒星做圆周运动。此时,行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恒星对它的万有引力提供。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万有引力在天文学上的应用。
二、明确本节目标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重要应用。
2.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
3.掌握综合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等知识分析具体问题的基本方法。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理论思想的建立
教师:通过前面学过的知识和刚才的理论推测,我们研究天体运动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应该抓住恒星对行星的万有引力做行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这一根本点去进行处理。
教师:(大屏幕投影动画,加深学生感性认识和理解能力)
教师:能否用我们学过的圆周运动知识求出天体的质量和密度呢? 【自然过渡,进入定量运算过程】 2.天体质量的计算
教师:如果我们知道了一个卫星绕行星运动的周期,知道了卫星运动的轨道半径,能否求出行星的质量呢?
学生:由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动力学条件,列式可求。
教师:此时知道行星的圆周运动周期,其向心力公式用哪个好呢? 【引导学生自行推导,然后在大屏幕上演示推导过程】
设行星的质量为m.根据万有引力提供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向心力,有:
MmF向=F万有引力=G2m2r
rMm2即G2m()2r
Tr42r3M
GT2教师:这个质量表示的是做圆周运动的行星的质量吗? 学生:是中心天体的质量。
【讨论】
1、要计算太阳的质量,你需要哪些数据?
2、要计算地球的质量,你需要哪些数据? 3.天体密度的计算
教师:能否用推导出中心天体的密度呢? 【提示】想一想,天体的体积容易求解出来吗? 【教师在学生思考后利用大屏幕演示推导方法】
m42r3/GT23r3 2343VGTRR3教师:从实际情况来考虑,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来进行测量吗?
学生:公式里的r和R如果能约掉,即让卫星绕行星贴着表面运动即可。
m42r3/GT23r33 23243VGTRGTR3总结:方法是发射卫星到该天体表面做近地运转,测出绕行周期
3.实例应用:海王星、冥王星的发现
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认识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实际应用。
四、课堂练习
1、本节第二节介绍牛顿如何在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基础上推导出万有引力的思路。通过本节的学习,请证明,所有行星绕太阳运转其轨道半径的立方和运转周期的平方的比值即r3/T2是一个常量。
2、密封舱在离月球表面112km的空中沿圆形轨道运行,周期是120.5min,月球的半径是1740km,根据这些数据计算月球的质量和平均密度。
3、已知火星的半径是地球的半径的一半,火星的质量是地球的质量的1/10.如果在地球上质量为60kg的人到火星上去,问: ⑴在火星表面上人的质量多大?重量多少? ⑵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多大? ⑶设此人在地面上能跳起的高度为1.6m,则他在火星上能跳多高?⑷这个人在地面上能举起质量为60kg的物体, 他在火星上可举起质量多大的物体? 答案:
1、略
2、M=7.19×1022kg,ρ=3.26×103kg/m3
3、(1)质量60kg, 重量240N;(2)4N/s;(3)4m;(4)150kg
五、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计算天体的质量和密度的方法是F引 =
2m42r3/GT23r3342r3F向求得的结果M,23243VGTRGTGT2R3另外,根据天体质量的计算结果讨论
r31、从理论上验证了开普勒经验公式:2k的正确性。
T2、如果知道中心天体的质量M,也可以预测绕其运动的行星或卫星的运动情况。(3)星球表面加速度的计算对象:星球表面物体GMmmg =r2得:g =GMr2 【板书设计】 【素质能力训练】
1、两颗靠得很近的行星,必须各以一定的速度绕它们连线上某一点转动,才不至于由于万有引力的作用而将它们吸引到一起。以知这两颗行星的质量分别为m1、m2,相距为L,讨论这两颗行星运动的周期、运动半径有什么关系?求出它们的转动周期。
2.已知下面的数据,可以求出地球质量M的是(引力常数G是已知的) A.月球绕地球运行的周期T1及月球到地球中心的距离R1 B.地球“同步卫星”离地面的高度
C.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T2及地球到太阳中心的距离R2 D.人造地球卫星在地面附近的运行速度v和运行周期T3
3、地球和月球的质量之比为81∶1,半径之比为4∶1,求:(1)地球和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之比
(2)在地球上和月球上发射卫星所需最小速度之比.4、用火箭把宇航员送到月球上,如果已知月球半径,他用一个弹簧秤和一已知质量的砝码,能否测出月球的质量?如何测定?
答案:1:两颗行星靠得很近,它们绕连线上的某点作圆周运动,万有引力等于它们的向心力,它们的运动周期相等,则它们的质量和半径的乘积相同,即 m1r1 = m2r2 且 r1 + r2 = L T2L3所以G(m+m 12)
2、AD
3、(1)81∶16 2)9∶2 4、能,略
(
第三篇:高中物理 《平衡条件的应用》教案
第四节平衡条件的应用
从容说课
力的平衡要有正确的思路:首先确定研究对象,其次是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然后根据平衡条件列方程求解.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解,对于不成直角的受力问题可以用正交分解方法求解.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概念.2.掌握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3.知道如何用实验验证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4.应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与方法
1.正确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培养学生的观察和鉴别能力.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物体受力的能力.3.应用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通过对周围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的观察和实验,总结出力的平衡条件,再用这个理论来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通过对物体受力分析图的绘画,使学生了解到物理学中的对称美.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1.共点力的平衡条件.2.熟练运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平衡状态下有关力的计算.3.进一步熟练受力分析的方法.教学难点 1.物体的受力分析.2.物体在什么条件下,可以认为是受到共点力作用?
3.物体受到三个不在一条直线上的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时,这三个力一定共点.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式
1.用投影片出示复合题:
(1)如果一个物体能够保持_________或_________,我们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2)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
a.物体所受各个力的合力等于_________,这就是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条件.b.它所受的某一个力与它所受的其余外力的合力关系是_________.2.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进行评价和纠正.3.引入:本节课我们来运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求解一些实际问题.推进新课
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的应用举例: 用投影片出示例题1:
[例题剖析1]如图5-4-1所示.细线的一端固定于A点,线的中点挂一质量为m的物体,另一端B用手拉住,当AO与竖直方向成θ角,OB沿水平方向时,AO及BO对O点的拉力分别是
Δx1′、Δx2′间的关系.无拉力F时:Δx1=(G1+G2)/k1,Δx2=G2/k2,(Δx1、Δx2为压缩量)
加拉力F时:Δx1′=G2/k1,Δx2′=(G1+G2)/k2,(Δx1′、Δx2′为伸长量)而Δh1=Δx1+Δx1′,Δh2=(Δx1′+Δx2′)+(Δx1+Δx2)系统重力势能的增量ΔEp=G1·Δh1+G2·Δh2 整理后可得:ΔEp=(G1+2G2)(G1G2G2)k1k24.讲解有关斜面问题的处理方法
[例题剖析3]如图5-4-5所示,将重力为G的物体A放在倾角θ的斜面上,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那么对A施加一个多大的水平力F1,可使物体沿斜面匀速上滑? 分析本题:
图5-4-5 a.定物体A为研究对象 b.对物体A进行受力分析: 物体A共受四个力的作用:竖直向下的重力G、水平向右的力F1、垂直于斜面斜向上方的支持力F2、平行于斜面向下的滑动摩擦力F3,其中G和F1是已知的.由滑动摩擦定律F3=μF2可求得F2和F3,就可以求出μ.c.画出物体的受力图如图5-4-6.d.本题采用正交分解法:
图5-4-6 对于斜面,常取平行于斜面的方向为x轴,垂直于斜面的方向为y轴,将力沿这两个方向分解,应用平衡条件求解: e.用投影片展示本题的解题过程:
解:取平行于斜面的方向为x轴,垂直于斜面的方向为y轴,分别在这两个方向上应用平衡条件求解,由平衡条件可知,在这两个方向上的合力Fx合和Fy合应分别等于零,即 Fx合=F3-F1cosθ+Gsinθ=0 Fy合=F2-F1sinθ-Gcosθ=0 并且F3=F2·μ 解得:F1=GcosGsin.cossin5.巩固训练
如图5-4-7所示,重为G=10 N的小球在竖直挡板作用下静止在倾角为θ=30°的光滑斜面上,已知挡板也是光滑的,求:
图5-4-7(1)挡板对小球弹力的大小;(2)斜面对小球弹力的大小.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几点:
1.应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题时常用的方法——力的合成法、力的分解法、正交分解法.2.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问题的一般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
(2)对所选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受力示意图;(3)分析研究对象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4)运用平衡条件,选用适当方法,列出平衡方程求解.布置作业
练习1.如图5-4-8所示,一个半球形的碗放在桌面上,碗口水平,碗的内表面及碗口是光滑的.一根细线跨在碗口上,线的两端分别系有质量为m1和m2的小球,当它们处于平衡状态时,质量为m1的小球与O点的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α=60°.两小球的质量比为(A)
图5-4-8 A.3232 B.C.D.3322练习2.如图5-4-9所示,人重600 N,木板重400 N,人与木板、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皆为0.2.现在人用水平力拉绳,使他与木块一起向右匀速运动,则(BC)
图5-4-9 A.人拉绳的力是200 N B.人拉绳的力是100 N C.人的脚给木块摩擦力向右 D.人的脚给木块摩擦力向左
练习3.如图5-4-10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小球,重力大小为G,两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一根轻绳的两端固定在两个球上,在绳的中点施加一个竖直向上的拉力,当绳被拉直后,两段绳的夹角为θ.求当F至少为多大时,两球将会发生相对滑动?(F=
2Gtan2)
图5-4-10
第四篇:高中物理选修3-5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个性化教学案
XueDa Personalized Education Development Center
选修3-5 第十六章 动量守恒定律
【动量定理】
一、动量
1、动量:运动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做动量.P=mv ①是矢量,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动量的合成与分解,按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是状态量;
②通常说物体的动量是指运动物体某一时刻的动量(状态量),计算物体此时的动量应取这一时刻的瞬时速度。③是相对量;物体的动量亦与参照物的选取有关,常情况下,指相对地面的动量。单位是kg·m/s;
2、动量的变化及其计算方法
①ΔP=P一P0,主要计算P0、P在一条直线上的情况。
②利用动量定理ΔP=F·t,通常用来解决P0、P不在一条直线上或F为恒力的情况。
二、冲量
1、冲量:力和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叫做该力的冲量.I= F·t ①是矢量,如果在力的作用时间内,力的方向不变,则力的方向就是冲量的方向;冲量的合成与分解,按平行四边形法则与三角形法则.
②冲量不仅由力的决定,还由力的作用时间决定。而力和时间都跟参照物的选择无关,所以力的冲量也与参照物的选择无关。单位是N·s;
2、冲量的计算方法
①I= F·t.采用定义式直接计算、主要解决恒力的冲量计算问题。I=Ft ②利用动量定理 Ft=ΔP.主要解决变力的冲量计算问题,但要注意上式中F为合外力(或某一方向上的合外力)。
三、动量定理
1、动量定理:物体受到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Ft=mv一mv0
2、应用动量定理的思路:
(1)明确研究对象和受力的时间(明确质量m和时间t);
(2)分析对象受力和对象初、末速度(明确冲量I合,和初、未动量P0,P);
(3)规定正方向,目的是将矢量运算转化为代数运算;
(4)根据动量定理列方程
例1.质量为60 kg的建筑工人,不慎从高空跌下,幸好弹性安全带的保护使他悬挂起来。已知弹性安全带的缓冲时间是1.5 s,安全带自然长度为5 m,g取10 m/s,则安全带所受的平均冲力的大小为()A.500 N
例2.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1 kg的滑块在固定于竖直平面内半径为R的光滑轨道内运动,若滑块在圆心等高处的C点由静止释放,到达最低点B时的速度为5 m/s,求滑块从C点到B点的过程中合外力的冲量。B.1 100 NC.600 N
D.1 000 N / 8
个性化教学案
XueDa Personalized Education Development Center
【动量守恒定律】
一、动量守恒定律
1、内容:相互作用的物体,如果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它们的总动量保持不变,即作用前的总动量与作用后的总动量相等.
2、动量守恒定律适用的条件
①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合外力为零. ②当内力远大于外力时.
③某一方向不受外力或所受合外力为零,或该方向上内力远大于外力时,该方向的动量守恒.
3、常见的表达式
①p=p0,其中p、p0分别表示系统的末动量和初动量,表示系统作用前的总动量等于作用后的总动量。②Δp=0,表示系统总动量的增量等于零。
③Δp1=-Δp2,其中Δp1、Δp2分别表示系统内两个物体初、末动量的变化量,表示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各自动量的增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其中①的形式最常见,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形式
A、m1vl+m2v2=m1vl+m2v2,各个动量必须相对同一个参照物,适用于作用前后都运动的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B、0= m1vl+m2v2,适用于原来静止的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
C、m1vl+m2v2=(m1+m2)v,适用于两物体作用后结合在一起或具有共同的速度。//
4、动量守恒定律的“四性”
在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处理问题时,要注意“四性”
①矢量性:动量守恒定律是一个矢量式,对于一维的运动情况,应选取统一的正方向,凡与正方向相同的动量为正,相反的为负。若方向未知可设与正方向相同而列方程,由解得的结果的正负判定未知量的方向。
②瞬时性:动量是一个状态量,即瞬时值,动量守恒指的是系统任一瞬时的动量恒定,列方程m1vl+m2v2=m1vl+m2v2时,等号左侧是作用前各物体的动量和,等号右边是作用后各物体的动量和,不同时刻的动量不能相加。
③相对性:由于动量大小与参照系的选取有关,应用动量守恒定律时,应注意各物体的速度必须是相对于同一惯性参照系的速度,一般以地球为参照系
④普适性:动量守恒定律不仅适用于两个物体所组成的系统,也适用于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不仅适用于宏观物体组成的系统,也适用于微观粒子组成的系统。
/
/
例
1、一辆质量为60kg的小车上有一质量为40kg的人(相对车静止)一起以2m/s的速度向前运动,突然人相对车以 4m/s的速度向车后跳出去,则车速为多大?
例
2、两名质量相等的滑冰人甲和乙都静止于光滑的水平冰面上,现在其中一人向另一人抛出一篮球,另一人接球后再抛出,如此反复几次后,甲和乙最后的速率关系是()A.若甲最先抛球,则一定是v甲>v乙B.若乙最后接球,则一定是v甲>v乙
C.只有甲先抛球,乙最后接球,才有v甲>v乙D.无论怎么抛球和接球,都是v甲>v乙
5、应用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思路
①明确研究对象和力的作用时间,即要明确要对哪个系统,对哪个过程应用动量守恒定律。②分析系统所受外力、内力,判定系统动量是否守恒。
③分析系统初、末状态各质点的速度,明确系统初、末状态的动量。④规定正方向,列方程。
⑤解方程。如解出两个答案或带有负号要说明其意义。/ 8
个性化教学案
XueDa Personalized Education Development Center
例
3、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静止着一倾角为θ、质量为M的斜面体B。现有一质量为m的物体A以初速度v0沿斜面向上滑,若A刚好可以到达B的顶端,求A滑到B的顶端时A的速度的大小。
二、碰撞
碰撞指的是物体间相互作用持续时间很短,而物体间相互作用力很大的现象.在碰撞现象中,一般都满足内力远大于外力,故可以用动量守恒定律处理碰撞问题.
1、弹性碰撞
在弹性力作用下,碰撞过程只产生机械能的转移,系统内无机械能的损失的碰撞,称为弹性碰撞。
设两小球质量分别为m1、m2,碰撞前后速度为v1、v2、v1、v2,碰撞过程无机械能损失,求碰后二者的速度.
根据动量守恒
m1 v1+m2 v2=m1 v1+m2 v2 „„①
根据机械能守恒
½m1 v1十½m2v2= ½m1 v1十½m2 v2 „„②
由①②得v1= /2
2/2
/2
/
/
/
/m/1m2v12m2v2m1m2,v2=
/
m2m1v22m1v1m1m2
仔细观察v1、v2结果很容易记忆,当v2=0时v1= ////
m1m2v1m1m2,v2=
/
2m1v1
m1m
2①当v2=0时;m1=m2 时v1=0,v2=v
1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交换速度、动量和能量.
②m1>>m2,v1=v1,v2=2v1.碰后m1几乎未变,仍按原来速度运动,质量小的物体将以m1的速度的两倍向前运动。③m1《m2,vl=一v1,v2=0.
碰后m1被按原来速率弹回,m2几乎未动。
2、非弹性碰撞
①非弹性碰撞:受非弹性力作用,使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碰撞称为非弹性碰撞。
②完全非弹性碰撞:是非弹性碰撞的特例,这种碰撞的特点是碰后粘在一起,或碰后具有共同速度,其动能损失最大。
注意:在碰撞的一般情况下系统动能都不会增加(有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机械能的除外,如爆炸过程),这也常是判断一些结论是否成立的依据. ////
三、几种常见模型
模型
1、子弹打击木块模型
子弹打木块实际上是一种完全非弹性碰撞。作为一个典型,它的特点是:子弹以水平速度射向原来静止的木块,并留在木块中跟木块共同运动。
例1.如图所示,质量为 m 的子弹以初速度 v0射向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质量为 M 的木块,并留在木块中不再射出,子弹钻入木块深度为 d.求木块与子弹相对静止时的速度,木块对子弹的平均阻力的大小和该过程中木块前进的距离. / 8
个性化教学案
XueDa Personalized Education Development Center
变式练习
1、子弹以一定的初速度射入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的木块中,并共同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子弹克服阻力做的功等于木块动能的增加与摩 擦生的热的总和 B、木块对子弹做功的绝对值等于子弹对木块做的功 C、木块对子弹的冲量大小等于子弹对木块的冲量
D、系统损失的机械能等于子弹损失的动能和子弹对木块所做的功的差
总结子弹打击木块模型
1.运动性质:子弹对地在滑动摩擦力作用下匀减速直线运动;木块在滑动摩擦力作用下做匀加速运动。
2.符合的规律:子弹和木块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机械能不守恒。
3.共性特征:一物体在另一物体上,在恒定的阻力作用下相对运动,系统动量守恒,机械能不守恒 ΔEK=Q = f 滑d相对
变式练习
2、如图所示,质量m=20kg的物体以水平速度v0=5m/s滑上静止在水平地面的平板小车的左端.小车质量M=80kg,物体在小车上滑行一段距离后相对于小车静止.已知物体与平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0.8,小车与地面间的摩擦可忽略不计,g取10m/s2,求:
(1)物体相对小车静止时,小车的速度大小;(2)整个过程中系统产生的热量;(3)小车在地面上滑行的距离.
模型
2、人船模型
例2.静止在水面上的小船长为L,质量为M,在船的最右端站有一质量为m的人,不计水的阻力,当人从最右端走到最左端的过程中,小船移动的距离是多大?
变式练习1.如图所示,一小车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甲、乙两人分别站在车的左、右两侧,整个系统原来静止,则当两人同时相向运动时()
A.要使小车静止不动,甲、乙速率必须相等 B.要使小车向左运动,甲的速率必须比乙的大 C.要使小车向左运动,甲的动量必须比乙的大 D.要使小车向左运动,甲的动量必须比乙的小 / 8
个性化教学案
XueDa Personalized Education Development Center
变式练习2.质量为m的人站在质量为M,长为L的静止小船的右端,小船的左端靠在岸边。当他向左走到船的左端时,船左端离岸多远?
变式练习
3、载人气球原静止在高度为H的高空,气球的质量为M,人的质量为m,现人要沿气球上的软绳梯滑至地面,则绳梯至少要多长?
总结人船模型
1、“人船模型”是动量守恒定律的拓展应用,它把速度和质量的关系推广到质量和位移的关系。即:
m1v1=m2v2
则:m1s1= m2s2
2、此结论与人在船上行走的速度大小无关。不论是匀速行走还是变速行走,甚至往返行走,只要人最终到达船的左端,那么结论都是相同的。
3、人船模型的适用条件是: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系统的合动量为零。
模型
3、弹簧模型
例3.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小物体B连着轻弹簧静止于光滑水平面上,质量为2m的小物体A以速度v0向右运动,则当弹簧被压缩到最短时,弹性势能Ep为多大?
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在很多情况下,皆可当作碰撞处理,那么对相互作用中两个物体相距恰“最近”、相距恰“最远”或恰上升到“最高点”等一类临界问题,求解的关键都是“速度相等”。
例4.光滑水平面上放着一质量为M的槽,槽与水平面相切且光滑,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的小球以v0向槽运动,若开始时槽固定不动,求小球上升的高度(槽足够高);若槽不固定,则小球上升的高度又为多少? / 8
个性化教学案
XueDa Personalized Education Development Center
【巩固练习】 子弹打击木块
1.如图所示,一小车停在光滑水平面上,车上一人持枪向车的竖直挡板连续平射,所有子弹全部嵌在挡板内没有穿出,当射击持续了一会儿后停止,则小车
A.速度为零B.对原静止位置的位移不为零
C.将向射击方向作匀速运动D.将向射击相反方向作匀速运动
2.质量为3m、长度为L的木块静止放置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为m的子弹(可视为质点)以初速度v 0水平向右射入木块,穿出木块时速度变为2/5v 0。试求:
①子弹穿出木块后,木块的速度大小;
②子弹穿透木块的过程中,所受到平均阻力的大小。
3.如图所示,用细线悬挂一质量M=2.45kg的木块,摆长l=1.6m,一质量m=50g的子弹沿水平方向以初速度v 0射入 静止的木块,并留在木块内随木块一起摆动,测得木块偏离竖直位置的最大角度为60°,求子弹初速度v 0大小
4.用长为L=1.6m的轻绳悬挂一个质量M=1kg的木块,一质量m=10g的子弹以 =500m/s的速度沿水平方向射入木块,子弹打穿木块后的速度v=100m/s(g=10 m/s2),试求:(1)这一过程中系统损失的机械能是多少?(2)木块能上升的高度是多少?
(3)木块返回最低点时绳的张力是多大?/ 8
个性化教学案
XueDa Personalized Education Development Center
弹簧模型
1.如图所示,质量为2m的木板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轻弹簧固定在木板左端,质量为m的小木块(视为质点)从木板右端以速度v 0沿木板向左滑行,小木块撞击弹簧,使弹簧压缩到最短时,它相对木板滑行的距离为L。设小木块和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弹簧压缩到最短时,木板的速度是多大?弹簧的弹性势能是多大?
2.如图所示,一轻质弹簧两端连着物体A和B,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物体A被水平速度为v 0的子弹击中,子弹嵌在其中。已知A的质量是B的质量的3/4,子弹的质量是B的质量的1/4,求
(1)A物体获得的最大速度
(2)弹簧压缩量最大时B物体的速度(3)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
人船模型
1.如图所示,甲乙两船的质量(包括船、人和货物)分别为10m、12m,两船沿同一直线同一方向运动,速度分别为2v 0、v 0。为避免两船相撞,乙船上的人将一质量为m的货物沿水平方向抛向甲船,甲船上的人将货物接住,求跑出货物的最小速度。
2.气球质量为200kg,载有质量为50kg的人,静止在空中距地面20m高的地方,气球下悬一根质量可忽略不计的绳子,此人想从气球上沿绳慢慢下滑到地面,为了安全到达地面,这根绳长至少为_______m 与电磁综合应用
1.质量为m1、m2的两个小球A、B带有等量异种电荷,通过绝缘轻弹簧相连接,置于绝缘光滑的水平面上。突然加一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后,两球A、B将由静止开始运动。对两小球A、B和弹簧组成的系统,在以后的运动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设整个过程中不考虑电荷间库仑力的作用且弹簧不超过弹性限度)()
A.系统机械能不断增加
B.系统机械能守恒
C.系统动量不断增加
D.系统动量守恒/ 8
个性化教学案
XueDa Personalized Education Development Center
2.如图所示,一根足够长的水平滑杆SS′上套有一质量为m的光滑金属圆环,在滑杆的正下方与其平行放置一足够长的光滑水平的绝缘轨道PP′,PP′穿过金属环的圆心.现使质量为M的条形磁铁以水平速度v0沿绝缘轨道向右运动,则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①磁铁穿过金属环后,两者将先、后停下来 ②磁铁若能穿过金属环,在靠近和离开金属环的过程中金属环的感应电流方向相同,金属环所受的安培力方向相同. ③磁铁与圆环的最终速度Mv0
Mm④整个过程最多能产生热量Mm2v0
2(Mm)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三个物体碰撞
1.光滑水平轨道上有三个木块A、B、C,质量分别为mA=3m、mB=mC=m,开始时B、C均静止,A以初速度v0向右运动,A与B相撞后分开,B又与C发生碰撞并粘在一起,此后A与B间的距离保持不变。求B与C碰撞前B的速度大小。
2.如图所示,倾角为θ的斜面上静止放置三个质量均为m的木箱,相邻两木箱的距离均为l.工人用沿斜面的力推最下面的木箱使之上滑,逐一与其它木箱碰撞.每次碰撞后木箱都粘在一起运动.整个过程中工人的推力不变,最后恰好能推着三个木箱匀速上滑.已知木箱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重力加速度为g.设碰撞时间极短,求
(1)工人的推力;
(2)三个木箱匀速运动的速度;(3)在第一次碰撞中损失的机械能. / 8
第五篇:高中物理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
高中物理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
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媒体技术是先进的信息采集技术、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完美融合,使学生更加轻松地学习,使教学质量有所提升。以高中物理学科为例,从高中物理教学的现状入手,分析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和特点,从而说明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信息技术;优势特点;实际应用
在物理教学课堂上,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讲述为主,而学生是被动地接受,教学质量不高,学习氛围不浓厚。新时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多媒体技术则是辅助教学的重要工具,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图片、文字、影音等视觉效果强烈的特点,让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物理学科的魅力。
一、高中物理教学的现状
高中物理是一门将实验和理论基础结合在一起的学科,既包含了较多的规律、定义,同时还有复杂的物理实验。但是物理课堂由于需要的资源多,经济条件有限,经常会发生任务无法完成的现象。这种物理课堂现状也阻碍了物理教学水平的提高,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质量和课堂效率是摆在物理教师面前的一大问题。
二、多媒体教学资源在物理课堂上的实际应用
1.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物理是一门研究物体的变化和运动现象的学科,传统的物理课堂上,只是生硬地讲解物理定律和相关知识,学生只能靠想象去接受知识,但是多媒体教学资源却可以让静态的定理变为动态的展示,多媒体的影音、图片可以辅助教学,在大屏幕上模拟实验的全过程,让物理接近生活和现实。
2.提升物理课堂效率
以前的物理教学课堂,教师的辅助工具只有黑板和粉笔,以及课本的理论知识,课堂氛围枯燥无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成绩提高较慢,多媒体教学资源让物理的教学更加直观,将教学模型由静态变为动态立体的形象,比如,Flash软件就可以将物理实验生
动地演示出来,还可以介绍重要物理人物的生平背景和相关资料,为学生播放重要的影音资料,培养学生的物理情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也越来越广泛,让多媒体网络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物理教学课堂是需要教师深思的话题之一,将多媒体资源与物理的理论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物理定律的同时还要提升动手实验能力,发挥多媒
体的优势和特点,提高物理课堂的质量,进而为我国培养更多优秀的物理人才。
参考文献:
陈建明.对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整合的研究和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8(06).(作者单位 四川省绵阳市第三中学)
编辑 郭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