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北京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2014年北京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根据有关研究与理论,可以将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2.自我意识增强; 3.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北京教师资格http://bj.offcn.com/html/jiaoshi/yueduziliao/
文章来源:中公教育北京分校
第二篇:北京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辅导之学习的基本理论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北京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辅导之学习的基本理论 北京教师资格: 【评价目标】
1.识记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先行组织者。
2.理解学习的实质、联结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主要观点、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经典性条件反射的规律、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规律、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模式。
3.运用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主要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识记部分
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成八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层级构。这八类学习依次是:信号学习;刺激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加涅在八类学习的基础上,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并把它们看做是五种学习类型。它们分别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3、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概念由奥苏伯尔提出。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二、理解部分
4、理解学习的实质
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产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学习不是本能活动,而是后天习得的活动,是由经验或实践引起的。
5、联结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刺激—反应联结之中,个体学到 2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1)桑代克: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
桑代克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这种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一逐步减少错误一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
A、效果律
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做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则其联结就会增强:而得到烦恼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削弱。
B、练习律
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经练习运用,其联结的力量逐渐增大。而如果不运用,则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减少。
C、准备律
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当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事前有一种准备状态时,实现则感到满意,否则感到烦恼;反之,当此联结不准备实现时,实现则感到烦恼。
(2)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的规律
经过多次匹配之后,中性刺激具有了诱发反应的某些力量而变成了条件刺激,单独呈现条件刺激即能引起的反应则叫做条件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
A、获得与消退
B、刺激泛化与分化: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是刺激泛化。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3)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规律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而操作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
A、强化: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消惩罚)之分。B、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这类条件作用称为逃避条件作用,它揭示了有机体是如何学会摆脱痛苦的。
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也可以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这类条件作用称 3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为回避条件作用。
回避条件作用与逃避条件作用都是负强的条件作用类型。
C、消退: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没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
D、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惩罚与负强化有所不同,负强制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4)加涅:信息加工学习模式
加涅认为,学习的模式是用来说明学习的结构与过程的,它对于理解教学和教学过程,以及如何安排教学事件具有极大的应用意义,并提出了影响深远的信息加工的学习模式,即:信息流和控制结构(控制结构包含着期望事项与执行控制)。
6、认知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
(1)苛勒:完形一顿悟说(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2)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3)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三、掌握部分
运用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1、运用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1)学习观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因此,教师首先应明确所要构建的学生的认知包含哪些组成要素,并最好能画出各组成要素的关系的图解。在此基础上,教 4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师应采取有效措施来帮助学生获得、转化和评价知识,使学科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使书本的死的知识转变为学生自己的活的知识。
(2)教学观
布鲁纳强调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强调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包括: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根据结构主义教学观及其教学原则,为了促进中小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发展,教师首先必须全面深入地分析教材,明确学科本身所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加深对教材结构的理解。在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结构的过程中,首先应注意教学本身应有新异性,同时跨度应适当,其难度不能过高或过低,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胜任感;其次,应根据中小学生的经验水平、年龄特点和材料性质,选取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来组织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同时,应注意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和提高的反馈信息,并教育学生进行自我反馈,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2、运用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1)学习分类;奥苏贝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的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2)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奥苏伯尔认为意义学习的实质在于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知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相反,如果学习者并未理解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只是依据字面联系,记住某些符号的词句或组合,则是一种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的影响。
(3)接受学习的实质与技术:他认为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接受学习也是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而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为此,他提出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接受学习是学习者掌握人类文化遗产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主要途径。
3、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
(1)知识观
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5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自己的建构来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
(2)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学生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知识或意义是学习者通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
(3)学生观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往往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理智),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并且这种解释并不都是胡乱猜测,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而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学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
北京人事考试网提醒您关注教师资格考试阅读资料:2015年北京教师资格考试招聘信息
2015年北京教师资格考试报考指导
2015年北京教师资格考试阅读资料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2015年北京教师资格考试历年真题题库
来源:(北京中公未来教育分校数码学习中心)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号数码大厦A座10层 电话
010-51650199
第三篇: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章节重点归纳(51)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章节重点归纳(51)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章节重点归纳(5.1)
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第一节 学习迁移概述
一、学习迁移的概念
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新概念的学习总是建立在原有概念学习的基础之上,新问题的解决总是受到先前问题解决的影响,这种现象就是迁移。迁移是学习的一种普遍现象,平时我们所说的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等即是典型的迁移形式。由于迁移的作用,几乎所有的习得经验都是以各种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迁移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与态度的学习中。比如,加法的学习影响着乘法的学习,而乘法的学习反过来也影响着对加法的重新理解;右手打乒乓球的技能也将促进左手相关技能的掌握;儿童在家庭中养成的爱劳动的行为习惯也会在学校中表现出来。
迁移不仅存在于某种经验内部,而且也存在于不同的经验之间,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比如掌握丰富的词汇知识,这将促进阅读技能的提高,而阅读技能的提高又可以促进更多的词汇知识的获得。因此,可以说知识与技能之问存在着相互迁移。迁移表明了各种经验内部及不同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通过迁移,各种经验得以沟通,经验结构得以整合。
二、迁移的种类
(一)正迁移与负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而进行的划分。
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积极的促进作用。正迁移在个体的学习中表现为对后续相关学习的促进作用,使后续的相关学习时间减少,学习效率提高。如阅读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写作技能的形成;学习数学有利于学习物理;懂得英语的人很容易掌握法语。
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了消极的干扰作用,即阻碍另一种学习的进行。如汉语拼音的学习干扰英语音标的学习;在立体几何中,搬用平面几何的“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的定理,会对立体几何有关内容的学习产生干扰。
(二)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这是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的抽象和概括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水平而进行的划分。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学习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并列的,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概念,都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层次,各种概念的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即水平迁移。
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具体讲,是具有较高的抽象和概念水平的上层经验与具有较低的抽象和概括水平的下层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下而上的迁移,二是自上而下的迁移。前者指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影响着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的学习,如对“蜜蜂”、“蜻蜓”等具体概念的理解影响着对“昆虫”这一概念的掌握。归纳式的学习中经常包含着此类迁移。后者指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影响着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的学习,如“实数”这一概念的掌握对“有理数”、“无理数”等概念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演绎式的学习中经常包含此类学习。
(三)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而进行的迁移。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原有认知结构在迁移过程中不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只是得到某种充实。平时我们所讲的举一反
三、闻一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知十等都属于同化性迁移。
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这也说明,迁移并非仅是先前的学习或经验对以后的影响,也包括后面学习对前面知识的影响。比如,学生头脑中有一些日常概念,当这些前科学的日常概念不能解释所遇到的事例时,就要建立一个概括性更高的科学概念来标志某一现象或事物,新的科学概念的建立过程也是一种J顷应性迁移的过程。
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并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适用于新情境。在重组过程中,基本成分经验不变,但各成分间的结合关系发生了变化,即进行了调整或重新组合。比如,将已掌握的字母进行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单词;在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许多不同成分的动作被结合成连续的整体动作,其中不涉及新的动作的增加,只是各动作成分的重新结合、重新排列。通过重组性迁移,可以提高经验的增值性,扩大了基本经验的适应范围。
(四)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其他学习中去。如乘法口诀的掌握可以广泛迁移于多种情境中。
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如学会写“石”这个字后,有助于学习写“磊”。特殊迁移的范围往往不如一般迁移广,仅适用于非常有限的情境中,但这并不意味着特殊迁移不重要,相反,它对于系统掌握某一领域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三、迁移的作用
对学习迁移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课题,不仅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心理学关于迁移的研究乃是心理学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的领域①。首先,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将知识经验储存于头脑中,而是要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境中,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在学校情境中,大部分的问题解决是通过迁移来实现的,迁移是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一种具体体现。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从迁移能力的培养人手,否则问题解决也就成为空谈。
其次,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只有通过广泛的迁移,原有的经验才得以改造,才能够概括化、系统化,原有的经验结构也才更为完善、充实,最终建立起能稳定调节个体活动的心理结构,即能力与品德的心理结构。迁移是习得的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环节。
再次,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应用有效的迁移原则,学习者可以减轻学习负担,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得更快、更好,并在适当的情境中主动、准确地应用原有的经验。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应用迁移规律进行教学和培训系统的设计,在课程设置、教材的选择和编排、教学方法的确定、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成效的考核等方面利用迁移规律,可加快教学和培训的进程。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第四篇:河南教师资格考试《中学心理学》简答题:简述技能的基本特征
河南教师考试信息:河南教师资格考试《中学心理学》简答题:简述技能的基本特征
简述技能的基本特征
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它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
第二,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第三,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
文章来源:河南教师考试网
第五篇: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强化试题
共6页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1.在学校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的是()。
A.教学媒体
B.教师
C.学生
D.教学环境
2.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是()。
A.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
B.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C.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D.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3.只能进行自我中心思维的儿童,其认知发展处于()。
A.前运算阶级
B.感知运动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4.桑代克的学习理论被称为()。
A.尝试一错误说
B.认知一发现理论
C.联结一认知理论
D.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5.学生学习“功=力×距离”,这种学习属于()。
A.辨别学习
B.符号学习
C.概念学习
D.规则或原理学习
6.唯一得到心理学家公认的动机划分方法是()。
A.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
B.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
C.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
D.学习动机的理论
7.婴儿学会称呼邻居家的男性为“叔叔”后,他可能会对所遇到的任何陌生男性均称呼为“叔叔”,这种迁移属于()。
A.顺向迁移
B.横向迁移
C.正迁移
D.一般迁移
8.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声音要洪亮,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
A.强度律
B.差异律
C.活动律
D.组合律
9.技能形成的必要条件是()。
A.学校教育
B.知识
C.迁移
D.应用
10.从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来看,()是首要环节。
A.理解问题
B.提出假设
C.发现问题
D.检验假设
11.学生在学习体操过程中,各种动作要素之间的协调性较差,常有多余动作,这是什么性质的问题?()
A.动作幅度
B.动作结构
C.动作力量
D.动作速度
12.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
A.监控与管理
B.准则与控制
C.限制性影响
D.限制与规范
13.奠定儿童人格和心理健康基础的是()。
A.社会
B.家庭
C.学校
D.教师
14.所谓的及时复习,是指应该()。
A.在学习结束立刻复习
B.一周之后复习
C.考试前复习
D.当天复习
15.应遵循形象化、组织化与联想化三条原则的学习策略是(‘)。
A.复习策略
B.群集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形象联想策略
16.指导教学是以()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
A.学生
B.学业
C.学习成绩
D.学习方法
17.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一成长”的教育学家是()。
A.加涅
B.布卢姆
C.波斯纳
D.罗森塔尔
18.“亲其师,信其道”,主要表明了()的作用。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动机
D.道德意志
19.要求学生用文字论述的方式阐述相关观点的题目是()。
A.是非题
B.填空题
C.论文题
D.问题解决题
20.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教师养成良好的()。
A.职业道德信念
B.职业道德习惯
C.职业道德意志
D.职业道德理想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1.美国的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包括()。
A.智高测评
B.学龄前智力量表(WPPIS)
C.儿童智力量表(WlSC)
D.成人智力量表(WAIS)
E.操作量表
22.根据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来划分,动机可划分为()。
A.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B.高尚的动机
C.低级的动机
D.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E.内部动机
23.尝试一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是()。
A.效果律
B.运动律
C.准备律
D.练习律
E.认识律
24.对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作出重要贡献的心理学家有()。
A.奥苏伯尔
B.班杜拉
C.安德森
D.加特纳
E.吉安
25.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有()。
A.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B.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C.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D.学生主体性原则
E.个别化对待原则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l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6.从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而言,有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之分。()
27.皮亚杰等人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28.在心智技能形成的研究者中,将心智技能形成过程分为五个阶段的学者是兰达。()
29.最早研究群体动力的心理学家是勒温。()
30.如果将期末考试结果的解释视为总结性评价,那么对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测验的解释就是定性评价。()
31.桑代克提出学习不是建立刺激一反应联结,而是建立观念之间的联结。()
32.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这否定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地位。()
33.直观是知识把握的开端环节,是感性知识的重要来源,是理解抽象的科学知识的起点,因此,无论什么情况下,教学都必须从直观开始。()
34.有结构的问题与学校外实际情境中的问题类似。()
35.根据罗森塔尔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不一定能产生相应的效应。()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简述心里发展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37.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学习中的运用。
38.如果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知识保持?
39.简述学习迁移的形式训练说。
40.师生冲突主要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个小题,共10分)
41.学生观察教师写在黑板上的生字,随后就能够模仿把这些字写在练习本上。当教师按照笔顺一笔一划地写生字时,学生如果能聚精会神地观察,他便能在认知上模仿教师的书写经验,在头脑中把它记录下来,他甚至能在放学后的几个小时,仍然能依样写出生字。请运用教育心理学相关知识对案例进行论述。
一、单项选择题
1.B 【解析】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2.C 【解析】中学生的思维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3.A 【解析】自我中心是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的典型特点。
4.A 【解析】桑代克的学习理论被称为尝试一错误说。
5.D 【解析】规则或原理学习,指学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之问的关系。
6.C 【解析】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两类,这种分类方法是所有的动机划分方法中,唯一得到心理学家公认的,而且对教育实践具有相当重要的应用价值。
7.B 【解析】横向迁移,即水平迁移,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题干中学习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并列的,故属于横向迁移。
8.A 【解析】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声音要洪亮,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强度律。
9.D 【解析】应用是技能形成的必要条件。
10.C 【解析】问题解决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综合有关研究,可以将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发现问题是首要环节。
11.B 【解析】学生学习体操的过程属于操作模仿。由操作模仿阶段的动作特点可知应为动作结构。
12.B 【解析】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一种准则与控制,良好的课堂纪律可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13.C 【解析】学校奠定了儿童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基础。
14.A 【解析】学习20分钟之后,遗忘达42%,所以应当在学习结束立刻复习,也就是及时复习。
15.D 【解析】形象联想策略要遵循形象化、组织化与联想化三条原则。
16.C 【解析】指导教学是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
17.C 【解析】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一成长”。
18.B 【解析】道德情感是情感的一种高级形式,它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别人的思想、意图和举止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19.C 【解析】论文题是要求学生用文字论述的方式阐述相关观点的题目,回答字数不等。
20.A 【解析】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教师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信念。
二、多项选择题
21.BCD [1薛析ll936年美国的韦克斯勒编制的一套智力量表,包括学龄前智力量表.(WPPIS)、儿童智力量表(WISC)和成人智力量表(WAIS)。
22.AD 【解析】根据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动机可划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23.ACD 【解析】尝试一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是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
24.ACDE 【解析】班杜拉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倡导者。
25.ABCDE【解析】心理辅导与教学目标一致,要达到学生心理健康,必须遵循面向全体学生、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尊重与理解学生、学生主体性、个别化对待等原则。
三、判断题
26.× 【解析】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是从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角度划分的,从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划分,有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之分。
27.× 【解析】布卢姆等人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28.× 【解析】在心智技能形成的研究者中,将心智技能形成过程分为五个阶段的学者是加里培林。这五个阶段是;动作的定向阶段;物质与物质化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29.√ 【解析】最早研究群体动力的心理学家是勒温。他认为,人们结成的群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在不断地相互作用和相互适应的过程之中的。因此,教师在课堂管理过程中要善于利用这些群体
动力,实现课堂管理的促进功能。
30.× 【解析】如果将期末考试结果的解释视为总结性评价,那么对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测验的解释就是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一般是由学生完成一些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测验,也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自我评估,或者凭教师的平常观察记录或与学生的面谈。总结性评价,或称终结性评价,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如一个单元、章节、科目或学期)结束后进行,是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测定。
31.× 【解析】桑代克提出学习不是建立观念之间的联结,而是建立刺激一反应联结。刺激一反应学习指学习使一定的情境或刺激与一定的反应相联结,并得到强化,学会以某种反应去获得某种结果。
32.× 【解析】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但是这并不否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教师不是直接将事先备好的概念和原理告诉学生,而是提出现实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与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的过程相类似的探索过程。
33.× 【解析】直观是知识把握的开端环节,是感性知识的重要来源,是理解抽象的科学知识的起点。缺乏这一起点,学生只能习得一些空洞的概念、原理,或者曲解概念、原理。当然,这并非意睐着任何情况下教学都必须从直观开始。若学生已具备必要的有关感性知识或较概括的知识,则直观就不是必需的。
34.× 【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结构的问题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但它与学校外实际情境中的问题常常还有一定的差距。实际情境中的问题常常是无结构问题,这类问题往往结构不明确、解法不确定,答案也是开放性的,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以有很多合理的答案。这种问题的解决常常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无结构问题常常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而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探究欲,提高其创造性。
35.√ 【解析】在实际的教育情境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并不一定会发生自我应验的预言效应。因为教师期望效应的发生,既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因素,也取决. 于学生的人格特征、原有认知水平、归因风格和自我意识等众多心理因素。
四、简答题
36.【答案要点】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研究表明,学生心理的发展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37.【答案要点】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是在较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才能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低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如父母离异使归属和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丽正是这些因素会成为学生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所以,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 因素。
38.【答案要点】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知识保持引导需要做到以下五点:
(1)深度加工材料。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人们在获得信息时对它进行深度加工,那么这些信息的保持效果就可得到提高,并有利于信息的提取和回忆。
(2)有效运用记忆术。记忆术是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策略。
(3)进行组块化编码。组块是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储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
(4)适当过度学习。过度学习并不意味着复习次数越多越好。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l50%时,记忆效果最好;超过l50%时,效果并不递增,很可能引起厌倦、疲劳等而成为无效劳动。
(5)合理进行复习。教师要让学生做到及时复习和分散复习,并且运用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的方法。
39.【答案要点】形式训练说认为心理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官能即注意、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一般的心理能力。对官能的训练就如同对肌肉的训练一样,而得到训练的官能又可以自动地迁移到其他活动中去。官能训练注重训练的形式而不注重内容,因为内容容易忘记,其作用是暂时的,但形式是永久的。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但由于形式训练说缺乏科学的依据,所以引起了一些研究者的怀疑和反对。
40.【答案要点】师生之间的冲突有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的因素。
(1)就学生方面来说,一是学生的个性特点,如自控能力差、心理素质不稳定等;二是自我维权意识强;三是有些学生行为习惯差,当他们违纪违规受到教师批评时,随意顶撞。(2)就教师方面来说,一是处理的方法不得体。如对学生以训斥为主,或者批评的场合不当,让犯错的学生感到没面子,或者有
打骂学生的行为;二是不能控制情绪,易将个人工作、生活中的烦恼和不满迁移或发泄到学生身上;三是处理问题失当时,顾及面子,不能及时纠正;四是处理问题不公平,厚此薄彼;五是平时与学生交流少,缺乏情感交流。
五、论述题
41.【答案要点】案例所陈述的事实体现了班杜拉的社会认知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弓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人类学习的实质上应当是观察学习。大部分的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获得的。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个途径,它避免了尝试错误和暗中摸索的过程,从而缩短了学习进程。班杜拉认为,通过直接经验而进行‘直接学习只是学习的一种形式,而通过直接经验进行的任何学习,只要通过观察榜样示范就能够进行。观察学习不要求必须有强化,也不一定产生外显行为。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以下四个过程:
(1)注意过程。注意和知觉榜样情景的各个方面。
(2)保持过程。记住他们从榜样情景了解的行为,所观察的行为在记忆中以符号的形式表征,个体使用两种表征系统——表象和言语。
(3)复制过程。复制从榜样情景中所观察到的行为。
(4)动机过程。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激励。观察学习具有直接学习不可比拟的优势:一是在观察学习中,学习者可以迅速掌握知识和行为模式,缩短学习进程;二是观察学习可以不受限制,从各种示范中获得大量的知识和行为模式;三是观察学习省时省力而且又能避免直接学习因失败而造成重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