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北省中职学校教学管理规程
附件:
湖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规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规范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管理规程》,结合湖北实际,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学校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规范常规,强化过程,改革评价,推进校企合作、产教一体化,不断提高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
第三条 学校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能力为本位,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坚持学思结合、知行并重,切实增强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匹配度和贡献率;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创新精神和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
第四条 本规程所指教学管理主要包括教学工作管理、教学文件管理、教学事务管理、课堂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管理、选修课和第二课堂管理、学生学业成绩考核与教学质量评价管理、教师队伍管理、教学研究管理、教学设施管理等。
第二章 教学工作管理
第五条 教学组织管理。依据精简高效、职责分明、运行有序、协调通畅的原则建立学校教学管理组织系统。
(一)校长对学校工作全面负责,教学主管副校长在校长的领导下负责学校教学管理工作。
(二)学校按照职业教育的办学特点,邀请行业协会组织、企事业单位、教科研机构和职业院校专家组成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主要职责是:研究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指导推进学校与行业、企业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化建设;明确学校教学改革的方向,对专业设臵、教学计划制定、课程开发提出建议。
(三)学校根据办学规模和实际需要,可设立教务管理部门、实训管理部门、专业部(系)、教研室等中层机构。办学规模较小的学校,可将上述职能并入相应中层机构。各中层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 1.教务管理部门。负责全校教学工作的组织协调和考试考核等管理工作;制定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指导和教学质量监控;编制校历、教学进程表和课程总表;学生毕业资格审定及毕业证书的发放与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日常事务等。
2.实训管理部门。负责学校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制定;编写实训指导书;制定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制度;建设和维护管理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负责学校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检查、协调、评估和交流工作;负责实践教学资料的信息收集、整理、统计分析及数据上报工作。
3.专业部(系)。负责学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教学具体事务,制定专业发展规划、课程设臵和专业教学计划;负责本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参与教师聘用与考评等;负责本专业教研组的工作;— 2 — 协助学校教务部门、教研室做好本专业的教学和科研事务管理和检查工作。
专业部(系)设立教研组。负责组织实施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组织教师的业务学习;组织分析教材,研究教法;定期交流教学经验,组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及相互听课等教研活动等。
4.教研室。负责制定全校教科研计划;组织校本研究和校本教材开发;组织探索和推动课程改革;组织和督促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组织科研课题申报工作等。
第六条 工作计划管理。工作计划分为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中层管理和研究机构工作计划。其内容主要包括学期工作目标、主要措施、重点工作、阶段性工作及其人员、时间、任务安排等。
(一)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由教务部门商学校有关部门编制,经学校批准后于新学期开始时印发至各有关部门。教务部门、实训部门、专业部(系)、教研室应按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于开学初分别制定本部门的学期工作计划,经分管校长批准后执行。
(二)学校应对教学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学期结束时由各计划拟定部门对计划执行情况作出书面总结,并报学校备案。
第三章 教学文件管理
第七条 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计划分指导性教学计划和实施性教学计划,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文件,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
(一)指导性教学计划由教育部或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
— 3 — 导委员会、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和颁发;对于无指导性教学计划的专业,学校应按有关文件要求,吸纳有关行业、企业专家和用人单位的意见,进行专业岗位工作分析和教学分析后制定。
(二)实施性教学计划由学校按照指导性教学计划及有关行业和职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通常由说明和表格两部分组成。说明部分包括专业名称、招生对象与学制、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课程设臵及教学要求等。表格部分包括教学活动时间分配表(按周)、课程教学时间安排表(教学进程表)和实践教学时间安排表等。实施性教学计划必须在新生入学前完备。
第八条 教学大纲管理。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规定某一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的重要教学文件,是课程教学质量标准和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教育行政部门和行业部门已有统颁教学大纲的,学校要认真执行,无统颁教学大纲的,由学校组织教师自行编写。
(一)教学大纲按课程编写。主要包括:课程名称、课程性质与任务,教学目标、课时分配、教学内容与要求、实验(实习)内容、教学实施、考核与评价等。学校教务部门在下达教学任务的同时,应向教师提供该课程的教学大纲。
(二)教学大纲应及时修订,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第九条 教材管理。学校应按照教学计划选用教材。
(一)教材应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配套。学校选用教材— 4 — 必须真实反映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要求,有利于教师备课和教学,适用于学生阅读和自学,并建立严格规范的教材选用、采购、财务等管理制度。
(二)德育课、文化基础课应选用教育部规定教材。专业课程应以国家规划教材或省统编教材为主,鼓励编写校本教材,并按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规定和程序,经批准(备案)后方可使用。校本教材应遵守国家知识产权有关法律法规。
(三)选用、采购教材应由教研组集体讨论研究,提出备选意见,由学校教务部门审查汇总,经校长办公会议批准后选用和采购。严禁学校使用盗版教材。
第四章 教学事务管理
第十条 教学常规管理。教学常规管理由学校教务部门负责。教务部门要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编制校历、教学进程表、教学任务分配表、课程表、教学日志,定期组织教学例会。
(一)校历。校历是学校安排教学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基本依据,一般采用表格形式按学期编制。其主要内容有:学期及寒暑假起讫时间;学期教学周数和考试周数及具体起讫时间;法定节、假日及其他全校性活动的日程安排等。
(二)教学进程表。教学进程表是每学期全校各班级按周次编排各班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公益劳动、考试、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和假期等具体安排。
(三)教学任务分配表。教学任务分配表是任课教师、实践
— 5 — 教学指导教师的上课依据。学校教务部门应根据教学进程表和教学计划规定开设的课程,会同实训处、专业部(系)拟定。
(四)课程表。课程表是学校每周教学工作和其它各项活动的日程安排,分为学校课程总表、班级课程表和任课教师课程表。课程表由教务部门编制,在开学前发至班级和任课教师。
(五)教学日志。教学日志是检查学生出勤情况、任课教师执行学期授课计划的原始记录,由教学管理人员定期检查和反馈。内容包括:授课日期、周次、节次、课程名称、授课教师、教学内容摘要、课堂纪律及出勤情况等。
(六)教学例会。包括教务例会、教研组长会议和教师及学生座谈会,主要是布臵和检查各项教学工作,及时分析、研究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落实整改措施。
第十一条 教学档案。教学档案主要包括教学文书、教学业务档案、教师业务档案、学生学习档案。学校应指定专人负责档案管理工作,并按学年或学期分类归档。
(一)教学文书档案。由学校教务部门负责收集、建档和保管。主要包括:上级及学校有关教学工作的决议、通报、通知、批复、制度等文件;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和总结;教务管理部门、实训管理部门、专业部(系)、教研室的工作计划、总结和会议记录;教学质量检查和教学评估的总结;学校教学工作的各种上报材料;教学改革方案和总结;其他有保留价值的教学管理资料。
(二)教学业务档案。由学校教务部门负责收集,按专业、年级建档。主要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其执行情况说明表;— 6 — 教材使用情况说明表;校历表、教学进程表、课程表、选修课安排表、教学日志;学期教学进度检查表;考试试题、标准答案、学生考试样卷和成绩质量分析等;各门课程的学生成绩和学分记载表;实习(实训)、社会调查的计划、大纲及指导书、任务书,能反映实践教学情况的有关资料等;学生专业技能考核情况记载表;专业调查研究论证报告;毕业生情况调查表及分析报告等。
(三)教师业务档案。教师业务档案是教师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和主要教学实绩的真实记录。应按人建档(含楚天技能名师、长期外聘教师、兼职教师)。主要包括:教师基本情况登记表;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论文、专著、编写的教材、教科研成果等;有关教师教学质量、业务水平的考核评估材料及奖惩材料;教师业务、技术培训等材料;教师学历证书、任职资格、专业技术等级、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普通话等级及外语等级证书复印件等;其它反映教师工作业绩、能力的材料。
(四)学生学籍管理。主要包括:全校学生总名册;学籍卡;招生办公室批准的录取名册;休学、复学、退学等文件;在校学生人数异动统计表等。
第五章 课堂教学管理
第十二条 课堂教学管理。课堂教学管理是教学管理工作中最基本的管理活动。课堂教学实施前应根据教学大纲,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备课)。
(一)教学设计(备课)。教师要研究大纲、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学习基础和思想状况,根据学期授课计划,设计出每
— 7 — 堂课的全部教学活动,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积极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二)撰写教案。教案主要包括课题、授课班级、授课课时、授课形式、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更新、补充、删节内容、授课主要内容、板书设计;教学程序与时间分配、师生互动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实验(实践)设计、课堂小结和作业安排等。
实习课程教案应有实习课题、职业技能训练目标、有关工艺规范要求、安全要求、形成职业技能的要领及注意事项、教学过程、课内外训练作业、教学场所及设施要求等。
任课教师在学期开课前必须备有两周以上的教案,平时应提前写好一周教案。不准无教案或用旧教案授课。新聘教师的教案须经指导教师审核。学校教务部门应定期检查教师教案。
(三)集体备课。既要尊重教师个性,发挥教师的独创精神,又要发挥专业学科团队优势,集思广益,取长补短。
(四)推进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教师要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使用国家和省数字化教育资源,推行仿真模拟教学和案例教学。
第十三条 教学实施。各学科教师授课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教师授课要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加强基础知识、基本— 8 — 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注重情感培养和行为养成,提高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运用信息、沟通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师课堂授课要力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方法得当,语言艺术,板书合理,气氛活跃,组织有序。
第十四条
教学反馈。作业、辅导答疑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教学反馈的重要形式,是教师优化教学过程、巩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
(一)作业。作业的形式应多样化,做到书面作业、口头作业、操作作业、实践作业相结合,学生独立作业与教师指导作业、小组团队作业相结合。作业内容应符合教学目标要求和专业特点,具有一定探究性,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所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有条件的学校应延长实验(实训)室、图书馆等场所开放时间,为学生完成作业(作品、产品)提供帮助。教师应及时批改或评判作业,并有批改记录和成绩记载。对作业中的共性问题要集中讲评。学校教务部门或专业部(系)对教师批改作业要定期抽查。
(二)辅导答疑。辅导答疑分为课内和课外两种形式。课内辅导答疑要求教师即时回答;课外辅导答疑要制定计划,合理安排答疑的教师、时间、地点、形式和主要内容等,并及时通知学生。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根据学生实际开展培优扶弱。
第十五条
教学交流。学校应定期开展课堂教学观摩、公开课、说课、评课、议课等活动。
(一)建立听课制度。学校要建立听课制度。校长每学期不少于10课时;教学副校长、教务部门负责人每学期不少于20课时;教研组长、普通教师平均每月不少于2课时。听课应有计划,有记录,并及时与被听课教师交换意见。
(二)学校应定期开展公开课、观摩课和优质课评选活动并建立制度,促进教师提高业务水平。
第六章 实践教学管理
第十六条 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完成教学计划,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专业动手能力的重要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等内容。
(一)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操作实验仪器设备,运用科学的实验方法验证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的重要教学环节。
学校应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和实验仪器配臵标准,建设规范的基础实验室,建立实验室的管理与维护制度,配备专职实验员。
实验员或任课教师要认真做好实验课的授课准备,要注重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指导和批改实验报告。
(二)实习实训。实习实训是学生通过深入接触工作实践、生产实践而获取实际专业知识和技能,增强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实习按其性质和任务可分为认知实习、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等。
1.认知实习。通过参观企业生产现场、行业(企业)陈列馆、— 10 — 学校实训基地等,使学生初步了解专业,获得与本专业有关的比较全面的感性知识,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2.教学实习。根据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对本专业所必须的岗位技能进行基本训练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帮助学生熟悉行业(企业)生产设备,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积累岗位实践经验,提高职业能力。教学实习在校内实习场所进行,必须定课题、定时间、定工位、定考核。
3.顶岗实习。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安排,组织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实际工作岗位进行的实习。学校要选派有较强管理能力和专业能力的教师随学生实习。
学校应于实习前制定实习计划,如实习目的和任务、实习内容和方式、实习考核和评价等。实习期间,指导教师应按实习计划加强指导,并根据学生实习情况,组织必要的理论知识教学。实习结束时,指导教师应指导学生按要求撰写实习报告,并组织考核与评价。
第十七条 学校应建立健全学生实习管理制度。学校在完成三分之二教学计划后,方可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实习时间不得超过一年。学校不得安排学生在风险较大,如从事高空、井下、放射性、高毒、易燃易爆、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和酒吧、夜总会、歌厅、洗浴中心等不适宜学生的岗位顶岗实习;学生每天顶岗实习不得超过8小时;不得通过中介机构代理组织、安排和管理实习工作。
学校应当加强对学生实习的安全教育,增强学生安全意识,— 11 — 提高学生自我防护能力,做好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工作,确保学生在实习期间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
第十八条 学校要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核鉴定。
第七章 选修课和第二课堂管理
第十九条 选修课。选修课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拓宽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发展学生潜能和兴趣特长的课程。
选修课应跟踪本专业的前沿知识和最新动态,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生活情趣和质量。
学校要把选修课纳入正常的教学管理,建立选修课课程设臵和管理制度,规范选课程序,创造条件开发或引进各类选修课程。
第二十条
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是学校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应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教学资源,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学校要把第二课堂活动与共青团主题活动、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知识,发挥学生特长,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德育基地,瞻仰革命圣地,祭扫烈士墓,参观名胜古迹,参加志愿服务等,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增强学生服务奉献意识。
第二十一条 专业技能竞赛。学校原则上每年举行一次专业— 12 — 技能竞赛。竞赛力求全员参与,以赛促练,赛练结合,充分展示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专业技能竞赛的设计以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为依据,与市级、省级和国家级技能竞赛相衔接。竞赛内容参照职业资格中、高级标准或国家、省级技能竞赛标准或行业技术需求进行。要以技能大赛为载体,推进学校教学改革,推进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第八章 学生学业成绩考核与教学质量评价管理 第二十二条 学生学业考核。学业考核是评定学生学习理解知识与技能的程度,督促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环节。
(一)凡教学计划规定开设的课程都必须进行考核。考核分为考试、考查和技能考核三类。每学期的考试、考查和技能考核按教学计划规定执行。
1.考试分为学期考试和课程结业考试。考试分为开卷、闭卷和实践操作,由学校结合课程特点、内容和学生未来职业岗位需要确定。学期考试在期末进行,课程结业考试在课程结束时进行。命题以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为标准,注意覆盖面和教学重点。
对课程结业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实行学年制的学校,应按规定组织补考;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应让学生自主选择重修或改选其他课程。
2.考查有课堂提问、作业检查、单元测验、案例分析、项目
— 13 — 任务等方式,一般随堂进行。
3.技能考核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确定,可以单独组织,也可以和劳动部门、行业组织及社会其它相关专业(工种)的技能鉴定相结合。
(二)学生学业综合评定。综合平时成绩、考试考查成绩和技能考核成绩,以考试和技能考核成绩为主,其具体比例和要求由各校自行确定。
(三)教学质量分析。在任课教师以教学班为单位分析的基础上由教研组全面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四)中等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完成学业,达到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教职成„2010‟7号)规定的毕业要求的学生颁发学历证书。
第二十三条 教学质量监控。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规范要求,通过收集和利用各种教学反馈信息,对教学效果进行检测、鉴定和评价,并做出改进决策的教学管理活动。
(一)教学质量的过程监控。建立和健全教学质量检查制度,加强教案和教学情况检查;定期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开展评教评学活动;分析学生试卷和技能考核结果,了解教学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二)教学质量的督导和评估。建立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定期开展校内教学评估活动。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开展教学视导、教学专项检查,开展办学质量和水平的督导评估,并根据评估情况进行奖惩。
— 14 —
(三)建立健全教学事故责任追究制度。根据教学活动中因行为人的故意或过失,对学校、教师、学生带来损失和不良后果的严重程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责任人员给予相关处分。
第九章 教师队伍管理
第二十四条 教师队伍建设。学校要制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和教师培养计划。积极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建立和完善教师管理制度,落实“双师型”教师在职务晋升、职称评聘中的优惠政策;加强校本培训,重视教学骨干、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建立有经验的教师帮助指导青年教师成长的制度;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参加企业实践、业务进修和教科研活动。
教师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要根据学校及学科要求,制定个人提高计划;要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熟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掌握教学技能,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要了解有关专业的培养目标,熟悉教学大纲和教材体系,了解相关课程的先行、并行及后继关系;要具备教学研究的能力。
文化基础课程教师应具有比较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课程教师要跟踪和了解行业、企业、专业发展态势,掌握相应专业技能。取得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应具备开设两门以上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能力,并获得与职称相应的职业技术等级证书,能进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成为“双师型”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应取得高级以上的技术等级证书,掌握教育教学技能。
第二十五条 教师聘用。学校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国家关于事业单位岗位设臵管理相关规定,建立和完善教
— 15 — 师聘用制度。
第二十六条 教师考核。学校应建立和完善教师考核制度。以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成长、工作职责等为主要内容,制定考核办法。将日常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有计划地每年按教师岗位任职条件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对全体教师考核。考核考评材料计入教师业务工作档案,并与学校的评先评优、职务评聘、受聘任教、绩效工资发放等结合起来。
第十章 教学研究管理
第二十七条 教学研究。学校要加强对教学研究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教研室统筹管理学校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建立激励机制,把开展教科研情况纳入教师年度考核目标,并将教师教科研成果与教学考核、评先评优、职称职务评聘相结合。鼓励教师充分利用国家教科研数字化资源,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教改工作,认真总结教研教改成果,积极发表科研论文,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学术研究能力。
第二十八条 教研组建设。学校要结合实际,建立由专、兼职骨干教师组成的各类专业的教研组,选择师德好、业务能力强和有一定组织能力的骨干教师担任教研组长,建立健全教研工作的管理和工作机制。
教研组要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教学业务,熟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分析教材,研究教法,组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及相互听课,定期交流教学经验。教研组活动要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
第二十九条 教学改革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是探索职业学校教学规律、推动教学改革的教学实践研究。学校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 16 — 中心,根据实际需要和教研力量,确立实验课题,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改革实验,并做好教改实验总结和成果的推广工作。
第十一章 教学设施管理
第三十条 教学设施管理主要包括实践教学设施(设备)、多媒体教学设施、图书室(馆)、体育设施等建设与管理。
(一)实践教学设施(设备)管理。学校要加强实践教学场所建设,根据教学需要分专业设臵实验、实训室。实践教学场所的采光、照明、通风、防火、电气和机电等设备的安装、安全卫生等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学校要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设施设备管理制度,包括设备、材料、工具的登记、保管、保养与维修、赔偿、外借、报废等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事故责任制度;实验、实训和实习守则等。各项管理制度要在实验、实训场所醒目位臵明示,并明确有关人员的管理职责。所有设施、设备均要建立规范的设备台帐。
(二)多媒体教学设施管理。多媒体教学设施主要包括电化教室和计算机房。学校要加强电化教学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建立健全设施购臵、保管、使用、维修及教学音像资料编审制作、管理等规章制度。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校园网和计算机管理系统,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加强校园网管理和网络维护,确保网络畅通与安全。
(三)图书室(馆)建设和管理。学校要设立图书室(馆),包括藏书借阅室和阅览室,实行专人负责,并定时向师生开放。图书室(馆)应满足教学需要,有计划地购臵图书、音像资料,— 17 — 征订各种报刊杂志,增加图书册数。文艺类与专业类图书、报刊资料比例要合理。按图书室(馆)管理规定建立管、存、借阅制度。有条件的学校应建立电子阅览室。
(四)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等要满足教学需要,学校要建立健全体育活动场所和器材设备的使用和管理制度,并安排专人负责管理。
第三十一条 学校对教学设施要给予经费保证,加强设备仪器的日常维护、维修,保证设备仪器的完好率。学校要建立健全定期检查制度,对教学设施设备的保持状态、安全情况、运行环境及管理规章等情况定期检查。
第十二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本规程所指中等职业学校系湖北省境内以开办学历教育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机构。各类职业短期培训学校可参照本规程相关条款执行。
第三十三条 本规程自颁布之日起实施,由湖北省教育厅负责解释。
— 18 —
第二篇:学校教学管理规程
学校教学管理规程范文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效,促进学校教学工作地规范化,特制定我校教学工作常规管理规程。
一、实施目标:
(一)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认真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切实抓好教学常规管理,深入开展教研教改活动,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里。
(二)要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促成其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各方面地发展与提高。
(三)按国家新颁布的课程计划开课,教师要按《课程标准》教学。
要重视教法与学法的研究,正确处理好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等各种关系,做到师生平等,教为学服务,调动学生地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教学计划、备课、上课、作业批改与辅导、总结是教学常规的基本项目,教育科研是教学常规地延伸。
二、教学计划:
(一)教学管理处计划包括指导思想、工作任务及目标、实施措施与督导评估办法,重点工作安排等内容。
(二)教研组计划包括目地要求、主要工作任务、主要措施、主要活动安排等内容。
(三)教师学科计划包括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本学期地教学内容、内在联系、教材地重难点)、学期教学任务要求(含各章、各单元地目地要求)、主要措施(要求详细、具体、切实可行)、进度安排等内容。教学管理部要对相关计划进行审定并定期检查执行情况。
三、备课:
(一)备课要做到“五备”。
备课标,胸有全局﹔备教材,心中有数﹔备学生,心中有人﹔备教法,灵活有序﹔备学法,积极引导。(二)备课要有全册备课、单元(章节)备课和分课时备课。
全册备课应体现全册的教学目标要求﹔单元(章节)备课要体现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时安排等。(三)分课时备课即教案一般由课题名称、目地要求、重点难点、教具准备、教学程序、作业布置、板书设计等部分组成。
各教学环节,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灵活处理,提倡写课后感,学校要进行写课后感的指导,促进教师从反思中进步,教师每学期所写课后感要占备课总课时地50%以上。(四)集体备课要求每周一次,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老教师的作用,通过集体备课,力求做到教学目地、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进度与检则基本一致。
(五)每学期两部应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教案检查,做到每月一次,检查时注明检查日期、检查人、并盖章。
检查做到有计划、有记录、有反馈、有落实。四、课堂教学:
(一)基本要求:按课表√按时间上下课,中途不得出入教室﹔
举止文明,仪表端庄,不得吸烟,应关闭通信工具﹔坚持用普通话教学,教学语言要做到准确、简炼、清楚、易懂﹐富有亲和力、感染力﹔尽可能运用现代化手段及实验进行教学。
(二)讲课要做到“五为”。
教学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育人为目标。“六突出“,突出课程新理念,突出重点难点,突出精讲巧练,突出思维训练﹐突出因材施教,突出教学效率。(三)课堂教学要有充分地准备,坚决杜绝无教案上课地现象,一旦发现照搬教参或特级教师教案上课者,学校在全校通报批评。
五、作业批改:
(一)严格执行教育部的规定。
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家庭作业控制在1小时之内。作业基本在课后延时服务时间内完成。(二)作业次数。语文:小学低年级要有课堂练习,小学中高年级作文每两周一篇。小学数学每天要有课堂练习,音美体、劳动技术、信息技术等课程每学期有一至二次优秀作品展或技能表演,鼓励作让创新。
(三)作业批改要及时收、及时批、及时发,要有批阅日期、批阅等第,要建立更正制度,课堂作文要有眉批或尾批﹐其中尾批要占执教学生总数地二分之一,教师要对学生作业完成质量和数量进行讲评。
(四)教学管理部每学期对教师作业批改情况每月一次,检查要
注明检查日期、检查人、要盖章﹔作好检查记录,找出特色,指出问题,提出要求。
六、辅导:
(一)辅导学生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需要。
辅导学生要做到课内辅导和课外辅导相结合,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增强辅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辅导内容。
解答问题疑难,培优补差,指导学习方法,指导完成作业,学习态度、方法、目的地教育。学校要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袋,记录形式可灵活多样。如:各种竞赛证书、中英文钢笔书法及美术、电脑作品等,及时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七、教学研究(教育科研)
(一)教学管理部要建立校本教研制度﹐教研活动每周一次,做到有课题、有时间、有地点、有内容、有记录,确定中心发言人,记录详细、认真﹔校教研组或综合教研组每周开展一次教研活动,重点解决遇到地实际问题。
(二)副校长必须带一门课,且有课时教案,及时了解课堂教学情况。
校长、书记听课每学期不少于30节,且有、听课笔记﹔教学管理部主任每学期听课不少于50节﹔任教不足三年地教师每周至少听课20节:其它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三)每学期每位教师至少讲一节公开课﹔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每学期要上一至二节观摩示范课,发挥引领带头作用:及时评课、研究、交流,搭建教师成长平台。
(四)听课笔记要注明日期(年月日),记录讲课内容,对于每个教学步骤要有评价记录,最后对该节课要有总体评价,即优点和不足,提出自己地建议。
不断提升教师的评课水平。(五)各教研组将每周教研活动记录以活页形式上交教学管理部存档﹔学校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教育教学讲座,并存有讲稿﹔教师人人有理论学习笔记。
(六〉教学分析和总结。做好学期教学工作分析总结,内容包括: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学生能力发展状况,主要经验,存在地问题和原因及改进地措施,写出经验总结或专题论文。
(七)学校每月检查―次教研活动,及时研究教研工作的过程性资料﹔期末学校对相关总结、论文进行审定、评比、表彰。
检查结果有记录。第三篇:浅谈中职学校教学管理
浅谈中职学校教学管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我国现代意义的职业教育办学历史较短,在教学的创新、分类体系的构建、课程及教材建设、教学模式构建、教学资源建设等教学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只重视“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管理;只重视外部关系,而忽视内部管理;只重视制度建设,而忽视教学质量管理;只重视教学终结成绩,而忽视教学过程管理,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学的管理;只重视文化知识教学,而忽视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管理,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研讨当前中职学校的教学规律和新的特点,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加强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结合我校实际就如何加强职业学校的教学管理做一些探讨。
一、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大致概括为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技能训练课三类,三类课程的比例为4:3:3。
文化基础课是提高学生素质,奠定专业基础,培养基本技能的基础课程。它的教学任务:一是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二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思想品质。
专业理论课是学习专业理论,提高专业技能、培养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它的教学任务:一是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为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作好准备;二是担负着发展学生智力,提高专业技能的教学任务;三是培养职业素质。
技能训练课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理论联系实际、掌握职业技能的重要课程,它在教学活动中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最好形式,也是教师对学生传授技术进行技能训练的基本形式,技能训练课应突出: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系统性与衔接性相结合,实用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特点。
二、构建教学管理系统
教学管理系统从组织领导上实行三级管理,分层把关。
一级是由校长决策,教导处执行的校级指挥系统。具体制定学年、学期和专项性的教学规划,组织部署教学常规和实验实习等工作的开展和落实,指导、协调、检查和考核教学和教研工作。二级是教研组长或专业组长负责的中层管理系统。负责落实学校的教学规划,具体制定本组的教学和教研工作计划,进行教学研究,推广教学经验,传播教学信息。
三级是由备课组长负责的基层管理系统,安排落实学校和教研组或专业组的教学计划,进行集体备课,解决本学科教学和技能训练中的问题,具体落实教学目标。
三、强化教学计划管理
教学计划管理主要包括下面两个方面:
第一是严格执行教学指导计划。教导处根据国家发布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开足开齐课程,科学地编制课表,严格按照大纲进行教学,不得任意增加或删减教学内容,提高或降低教学要求。第二是制定好教学实施性计划。教导处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制定教学工作实施性计划,它既有常规性的工作安排,又有突出教学改革的重点和具体措施。学科教研组必须根据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结合本组具体情况制定实施性工作计划。每学期应选定教研教改课题,并安排教研活动。任课教师必须在领会大纲、熟悉教材和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制定所任学科的教学工作计划。计划应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分析,确定本学期学科的“双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双力”(智力、能力)“双能”(智能、技能)训练要点,提出各单元或章节教材的重点难点,制定落实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四、强化教学过程管理
教学过程管理是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教师教的过程管理和学生学的过程管理。
教的过程管理的基本要求是教师要注重备课,设计教学;认真上课,组织教学;加强辅导,延续教学;重视作业,补充教学;注重考查,检查教学。
学的过程管理的基本要求是学生要注重预习,了解知识;认真听课,理解知识;搞好复习,巩固知识;加强练习,运用知识;系统总结,掌握知识;注重实习,形成技能。
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组织、指导和督促他们完成教学各环节的任务,并达到最佳状态,收到最好效果,进而使教学的各环节形成有机序列,获得教学活动的整体优化,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五、强化技能训练
首先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措施,教育学生树立“有一技之长是职业学校学生立身社会的资本”的意识;树立“掌握过硬本领,振兴经济,致富家园”的雄心和信心。
其次是要全面调整教学计划。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培养目标制定新的大纲要求,压缩理论课时,增加实训课时;将认识实习、教学实习、综合实习三个阶段的具体要求落实到教学计划中。第三是实习教学课堂化。实习过程必须体现讲(教师讲解)演(教师示范演示)练(学生练习)评(教师讲评总结)四个环节,使实习课达到高密度、高强度、当堂讲授、当堂实践、当堂掌握的要求。
第四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训练和竞赛活动。学校不定期抽查学生技能训练情况,学期末组织学生集中测试,评选出“技能训练标兵生”和“技术能手”进行表彰奖励。毕业时,组织综合考评,进行技能鉴定,颁发等级证。
第五是建立规范的实习实训档案。每位学生都要达到一档(训练实习有档案记载)一考(有考核记录)三固定(定训练目标、定指导教师、定时间)。
(作者:廖庆祥)
第四篇:中职学校的教学管理
谈我校教学管理中的改革创新策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校教育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主阵地。职业教育撑起了教育体系的半边天也愈显重要,在国家 “十二五”改革发展纲要中着重提出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构建现代化的职教体系”。国家在2009年就开始实施的职业学校贫困学生的助学金发放,从这些可以看出国家无论从政策上、还是资金上都给予职业教育前所未有的关注,借这股春风,我校紧跟党中央改革发展的步伐,把教育教学改革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积极筹备,加紧创建国家级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全面贯彻王国生校长“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校”指导思想,大搞改革创新,作为学校中心任务的教学管理改革也初见成效。
一、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打造一流师资队伍
国之兴衰,系与学校,校之兴衰,系与教师,教师在整个教育职能中担当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教师的品德抄手,知识涵养,行为习惯都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所以我们利用各种途径和方法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努力为创建示范校培养主力军。
1、科学管理,强化工作责任心。
破除以前因为没有统考,没有升学压力,教师队伍中懒、散、松的不良思想,提倡树立四种意识“上岗竞争意识”、“拼搏赶超意识”、争做名师意识”、“下岗危机意识”。首先对中层以上管理者实行聘任制,同时中层再对每位教师实行聘任,极大的提高了教师的忧患意识,形成一种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人人抢事做的良好的工作氛围。
2、打造博学师资,增强教师队伍战斗力。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必须有一桶水”可我要说,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当今世界信息发达,经济高速发展,科学知识与技能更新日新月异,作为科学技术的前沿指导者,教师必须是一股涓涓溪流,取之不竭,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充电,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使自己知识常新,技能长盛。我校利用邯郸市一年一度的教师专业知识考试来衡量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对不及格教师责令其停职培训或者调离教师岗位;每年开展 “五个一”学教活动-----优质教案、优质课、教学论文、教研活动、精美教具制作等一系列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的比赛活动,大大的激发教师的进取心和教学热情;开设“教学大讲堂”,扩大师生知识面,增进师生感情,教师以博学精神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除完成县进修校组织的教师继续教育任务之外,全力支持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教师专业培训,使教师有机会与兄弟学校共同切磋技艺;鼓励教师利用节假日时间,参加定点实习企业的技术研讨与机械改造,与市场上的一线技术零距离接触,让教师带着“案例”进课堂,提高了学生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提高课程改革质量
为了抓实教学常规管理工作,明确规定每个副校长分管一个专业学部,建立了以教导处、教研室为核心,以各部为主体的教学常规管理网络,具体参与并负责各学科的常规管理的落实与研究工作。同时我校在教研组的建设上,配备了骨干教师具体负责教研组的教研管理工作,起到引领作用。
1、课程设置与管理改革。实行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改革模式,开足学科,开全课节,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并开设第二课堂,学生除学习本专业课程之外,可以选修一门专业课程,实现 “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目标。
2、教师备课策略改革。大胆改革教学策略,创新教学设计方案,提倡教案科学性、实效性、可操作性,选择适合本班学生特点的学习方式。教师注意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我校提倡教师在备课上做到“备教材,备学生,联系实践”三个环节,突出“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着眼于学习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升学部率先实现同课程集体备课,同年级集体教研的目标,集中研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特色的德育工作重点与课堂教学方法。
3、课堂教学管理改革。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渠道,是教师新的教学观念转化行动的主要途径,是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学习主人的主阵地,我校要求教师的教学理念必须体现课堂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师生、生生交流互动,平等对话,使课堂成为师生 “学习共同体”;强调课堂教学方法上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成功和创造的机会,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学生自信心逐步形成:要遵循“立足课堂,引申实践”的原则,对积极参与教学,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给予及时地、具体地、适度地、个性地评价,以激励表扬为主,给学生以人文的关爱等。为了真正促进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意义的转变,校级领导不断深入课堂第一线,了解课堂教学现状,发现问题及时指出,通过对各部的巡查,了解教师落实课堂教学常规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节奏、难易度,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教学目标。
4、教学反思改革:每一节课下来,教师都需要静心沉思,反思成功之举,失败之处。包括启迪得是否得当,训练得是否到位,学生接受效果如何等一系列的问题,从而提升教师教学实践的有效性;组织反思,各部每大周对教师备课笔记进行等级评价,评定“好、较好、一般、较差、差”等级,发挥组织力量,及时发现问题,组织教师研讨,争取在第一时间改正错误,改进教学方法。
5、规范作业管理。优化作业形式,根据专业特点,理论课与实训课程的不同,设计作业内容;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设计个性化作业;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在兴奋中愉快地完成作业。挖掘生活中的实际案例需求,设计实践性作业。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要求作业必须及时批阅,及时反馈。同时开展作业交流,各部每月对教师的常规作业检查一次,统计、公布,纳入期末量化考核。
5、考试评价策略改革:考试评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出发点,为了检验和促进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在考试评价上,由研究室牵头落实考试评价方案,同时不断探索适合我校实际的评价方法。各部按专业及时统一组织期中、期末学生成绩质量检测。专业课考试以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形式。合理编排,难度适宜,体现实践性和发展性;根据专业不同,开展技能比赛活动,并将学生在比赛中的成绩计入个人考评中,真正考察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
三、探索教研新方式,广泛搭建研训平台,1、成立由骨干教师任组长的专业教研组,根据学校教研室统一安排,组织教师一大周一次教研活动,活动形式可以分门别类,不拘一格,甚至可以有学生一起参与,教研主题主要围绕如何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如何服务“三农”、如何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实力、如何搞好产业服务、开发校本教材等一系列问题展开。
2、开展优质课比赛活动。通过竞赛出水平,激励教师超越自我。从2007年起我校已经连续举办4届教师优质课比赛,请学校专业带头和市教研员作为评委,全体教师共同参与,优中选优,比赛中涌现出一批理念先进,教法新颖的教学能手。比赛活动促进了教师之间互帮互助、互学互研,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3、组织开展技能大赛,着力提高全体师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创新意识,由各部组织专业技能比赛,活动分专业进行,原实习实训室变成了紧张、热烈的比赛场地,技能大赛的举行增强了学生的竞技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也体现了教师的实践教学效果,教师在活动中寻求超越,学生在活动中找到了自信,为省市师生技能比赛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4、创办《今日职中》校报。传播新信息,交流新思想,总结新经验,展示新成果,创办半月一期的《今日职中》校报,刊载教师们在课改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名师风采,学生心声。使教师的潜能得以显现和发展,为教师教学教研提供了日常性平台。
教学管理改革必须有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师不是越累越好,学生也不是越苦越优,而是要解放教师的身心,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完善教学过程。现正值我校创建国家级示范校之际,面对新机遇、新问题,我校将不断探索新途径,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工作,加强领导,科学管理,推进教学管理深入发展;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探索课堂教学有效途径;积极探究,大胆尝试,完善落实教师的评价新体系,使教学管理改革进行的更加规范,从而促进办学水平的全面提高,真正使学校成为群众放心和满意的学校,真正使我校成为改革发展浪潮中不朽的奇葩。
第五篇:中职学校教学管理
浅析制约中职学校教学管理的因素及创新
一、目前中职学校教学管理存在的主要弊端
1、机械化的陈旧管理模式
(1)形式化管理——“数”本位。现在中职学校的招生人数是各种评估的重要指标,人数达不到就不可能达到评估的标准化。所以中职学校的领导老师都在招生人数面前顶礼膜拜,异化为“人数”的奴隶。为了保住生源的不流失,教学管理在变得无助,领导、教师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如何稳住生源,对教学管理来说只是一种软实力,可抓可放,可紧可松,甚至纸上谈兵。
(2)刚性化管理——“章”本位。不少中职学校在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偏见,在领导者看来规矩越多越好,把规章制度细化了再细化,使得教师和学生没有一点自主性,学校俨然成了程序化、机械化的管理,学校重章法不重人情,从而出现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领导忙于考核,教师疲于应付。这种教学管理看是有章可循,但没有考虑到中职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现状。
(3)人治化管理——“权”本位。“以权为本,权力至上”的观念潜伏在不少管理者的脑海中并不少见,从而排斥了教育民主化和科学化,出现了权威主义。领导是权威,专家是权威,教科书是权威,崇尚权威泯灭了教师工作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斥退了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学校需要权力,但这种权力只能是服务于学校培养人、造就人、成全人的使命。而实质上现在的很多“权本位”使师生产生了恐惧。
(4)功利化管理——“利”本位。近年来,中职学校的招生难也成为不争的事实,为了留住招来不易的学生,保住这份成效,学校的许多工作、管理都只在口头不见行动,只要保住学生不流失,就是学校的最大利益。“学生就是上帝,就是学校的衣食父母”这种思想,让教师失去了教学理念,只要哄住这帮学生不走,就保住了这份工作和保住了这个学校。在这种利益驱动下,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5)标准化管理——“管”本位。每个人都必须接受规章制度的制约,但遗憾的是,目前不少中职学校千方百计地在规章制度上做文章,把规章制度细则化、标准化,结合量化管理和奖罚制度的实施,学校几乎把教师和学生当成了管教对象,把领导变成了监工,把依法治校变成了以罚治校。这种管理严重扭曲了教学的本质属性。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疲于应付各种检查,即使有所谓的教学改革,也是在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在多年来的中职传统教学中使很多教师都墨守成规,即使有再好的先进教学管理和理念也只能“胎死腹中”,很难得以实施和推广。
2、专业教学计划管理不够规范
(1)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制定不够科学严谨。很多中职学校专业教学实施性教学计划,是“拍脑袋”计划,缺乏对市场的充分调查研究和对岗位职业标准的认真考量,导致专业定位不准确、就业岗位指向不明,片面理解“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不顾学校自身专业教学条件和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在突出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忽视了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2)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执行不够严肃认真。一些中职学校开设的课程没有完成教学内容规定的教学任务,有些甚至是核心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没有教完。极个别学校课程开设的顺序既没有按照专业教学实施性教学计划安排顺序进行,也没有遵循中职学生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规律,而是根据教师和设备等现实条件,能够开什么课就开什么。
二、制约中职学校教学管理的因素
1、管理理念跟不上时代
理念乃行为之首,有什么样的理念就必有其相应的行为。管理理念陈旧也会使管理制度跟不上步伐。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学校,人们的理念是不一样的,但要创新就一定要有新的理念,敢于否定学校旧有的、束缚人性张扬的条条框框,大胆进行教学管理制度创新,这是教育事业发展对学校管理者提出的理性要求。中职学校应高度重视这一工作,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
2、校园文化约束
学校文化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渐形成的,与学校的历史、传统、价值观、信念密切相关,是老师群体的行为标准与共同价值观,即大多数人的共同想法、目标以及行为方式。它稳定、持续,深刻影响着教师群体的观念、行为,改变它相当困难。当创新以教师个体为单位,试图让若干个体接受创新思想,改变其行为时,即使这种情况真的发生了,教师群体的习惯、工作节奏和潜规则等文化势力也会成为一种巨大的约束力,令个体孤立无援而“窒息”,除非有教师想成为“另类”。
3、教师不能与时俱进,教学管理滞后
中职学校近年来专业的变化性太大,在师资紧缺的中职学校,学校领导也就“赶鸭子上架”了——教师也随着学校开设的专业变化而转型。所以相当部分这样的老师,要在他们连基本的专业知识都不懂的情况下进行新的教学课程。“隔行如隔山”,那只能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教学方式方法简单,照本宣科,更谈不上有几个能独立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有现代职业教学管理的理念。教师“关门教书”,学校“封闭管理”,不仅使中职教学管理缺乏推助器和时代气息,而且成为严重制约中职学校教学管理创新的瓶颈。
三、中职学校教学管理创新模式及实践
1、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管理理念
中职学校必须牢牢把握职业教育的现状和特点,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社会发展、就业形势、学生自身等实际出发,确定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体制和教学管理方式方法,紧密围绕“先教做人,后教做事”的培养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把培养学生学会做人作为教学管理的出发点,把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加强学生的道德和法制教育作为教学管理的重点,把培养做人作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管理的始终,努力营造一个相互渗透、齐抓共管的育人体系和教学氛围。在此基础上,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兴趣、特长爱好,制定适应不同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达到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与学会做事,作为教学管理的有机结合。
2、整合思想,创新管理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过程,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每个教学步骤规范有序的有机合成。因此,强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特别是强化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管理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1)完善教学各环节的规章制度,建立质量监控标准。科学、可操作的规章制度体系的建立是实现教学管理规范化的基础,而制度的落实必须有一系列的检查监控标准。中等职业学校制度监控标准应在学校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情况和职业教育的特点来制定和完善。特别是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深化教学管理、教学组织和学籍管理等制度改革。应体现规章制度、监控标准的实用性、可行性,使教学各环节有明确的规定和评价检查标准,避免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为顺利实行教学改革和教学工作的规范奠定基础。
(2)完善管理组织,为系统管理服务。制度的制定需要人来执行。强化过程管理,必须完善各种管理组织。中等职业学校要充分利用管理资源,不断探索教学组织管理机构设置,努力形成自己的管理决策系统、执行系统、质量评估系统、信息反馈系统,从组织上使教学管理细节化、达到教学过程管理的有序化。
(3)推行弹性学制,营造创新性人才成长的有利环境。弹性学制有利于突出教学的个性化要求,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弹性学制是中职学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较好的激励、竞争机制。因此,必须加大中职学校学分制改革力度,结合适合现代中职学生特点所制定的教学大纲,构建适合中职学生特点和实际的“学分制”体系。这不仅有利于减少学校有限的教学资源不足的压力,也可解决部分学生“被动学习”的情况,从而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和实现他的理想和目标。因此,加紧制定和完善“学分制”教学改革,已成为中职学校教学管理的紧迫任务。
(4)监督检查教学质量的好坏。中等职业学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质量评价观,改进考试考核方法和手段,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建立和完善定期评价检查制度,坚持教学过程评价,强化过程管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把教学质量、教学改革成效作为对中等职业学校评价检查的重要内容,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规范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管理创新与发展需要我们顺应时代的潮流,向前看,向前走,顺势而动,“与时偕行”,不断提高驾驭变化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在现代物流教学中的运用
陈双娥
案例教学法就是以某部门或某单位的实际业务项目作为实例,结合理论知识组织教学。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的,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它需要根据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组织学生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一)创设生动,具体,真实情景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
案例教学法在具体实施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生动,具体,真实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现代物流基础》第五章------第三方物流的增值服务教学中,若按传统教学方法,则教师免不了要介绍一些条条框框,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因而缺乏学习兴趣。
若采用案例教学法,即先给学生一些国内的实例如海尔物流公司的物流管理和美国的实例安达尔公司的一站式运输服务,然后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学生必然会产生兴趣。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当组织和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讨论,交流,发现问题和分歧,并选择适当时机给与解答。讨论时也应当有层次,递进性地展开。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应当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不断启发,诱发学生开动脑筋,尤其应鼓励学生勇于独立思考,形成独特见解。对于正反含义或主张不鲜明的问题可以采用分组辩论的形式,鼓励正方和反方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论,勇于发言。
教师在总结时,得出正确结论,活跃了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最后教师还要对学生中出现的不同意见进行一一评析,做出积极的评价并说明理由。让学生获取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加学习的兴趣,同时达到理解知识,掌握理论,增强能力的教学目的。
(二)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学生既能学到理论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案例教学法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课堂教学应该与生产,科技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学以致用,使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学习知识,认识社会,提高他们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实施中,往往是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即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研究来探寻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内在规律,从中导出一般的原理,理论,所以比较易懂好记,生动形象,有助于理论学习的进一步深化。
因此运用案例教学法使学生既能学到理论知识,又能接触到社会实际。例如在《现代物流基础》介绍供应链管理模式的运作过程及应用价值等内容的教学时,若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师逐条讲解,学生感到很枯燥无味,产生不耐烦的情绪,遇到实际问题时,学生仍然不会操作,达不到学习的目的。如果采用实习案例教学法,则效果较好。比如大家都熟知的美国零售业龙头沃尔玛公司供应链的运作情况,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先介绍沃尔玛公司是一家经营数千家超市,年营业额2000多亿美元的大型公司,再介绍沃尔玛公司的运作涉及各个物
流节点特别是以零售业为主导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进而可将全班同学分成五组模拟扮演生产商(如保洁公司----沃尔玛的上游企业),供应商(美国东部工厂-保洁公司的包装材料),分销商(沃尔玛公司),连锁超市(世界各国的沃尔玛连锁店)和消费者。让其模拟整个商品的物流过程。教师发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在几轮模拟中,注意让学生进行角色互换,从而熟悉各环节的具体操作程序。这样一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学生不仅熟练掌握了物流的运做程序及注意事项,更培养了自己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及组织和创造能力,增强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并且通模拟操作,学生还能举一反三地掌握制造业为主导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提高了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实习案例是一种准实践,通过案例学习,可以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三)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师生互动的交流,发展学生综合能力
案例教学法更强调在教学中应将教与学的过程视为一种社会的交往情境。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能够丰富和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更具有典型,形象,和直观性,易于学生理解,利于学生将知识内化为信息和力量。通过讨论案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通过模拟实际,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师生能够相互交流,学生能够通过反复的练习,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社会能力和职业能力。因此,在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真正被摆到主体的位置上,通过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反复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有所提高。另外,在提高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也发展和提高了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发展学生的创造过程起着推动,引导,维持,强化,调节,补偿等重要作用,反过来又强化了学生的上述能力。例如,在学习《现代物流基础》中有关市场营销环境与威胁的知识时,我列举上海大众有关环境条件,要求学生分析大众集团面对现实的市场环境和自身的条件,应采取的对策,经过反复讨论,学生所制定的策略,正是大众集团后来所采用的,这说明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动脑筋,勤于思考,专业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教学评价的民主性,科学性,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大胆质疑,及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好奇心。尤其是案例教学法中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做到不设标准答案,只要学生分析得有道理,即使与原方案相违背,也应该予以积极肯定。因此,可以说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民主,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够挖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关研究表明,要真正培养出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业人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民主,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其成材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采用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法因其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归纳,推理,故而较传统教学方法更能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只有进行科学地应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科学地运用案例教学法,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择适当的案例,主要着重于原理概念等基础性知识的掌握,应当选取简单的能说明问题又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
选择适合教学所需的案例,该案例要有在实践中的进行加工改造使之适合课堂教学。要求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不仅要认真听讲,同时还要动脑。教师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思路,途径,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一方面,从各种类型的案例中看到世界各国现代物流的发展状况和实际运作,另一方面,还要进行积极思考,对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鉴别,并尽可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过程中,学生不但掌握了相关知识和基本理论,还学会了如何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这是传统的讲授法无法企及的。教师通过案例教学法可以达到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而且能取得比传统的讲授法更好,更全面的效果。
(二)教学中应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放手,逐步提高
案例教学法成功的因素之一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注重教学中的循序渐进,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一起分析案例,逐步训练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反复训练,待学生的能力逐步提高后,教师便可渐渐放手。切不可因为对学生的能力缺乏信心,而将案例教学只是停留在教师自己进行案例分析的层面上,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如此,则违背了案例教学法的真正内涵。
(三)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
案例教学法有多种教学方式可供选择,具体采用哪种形式,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学习任务的不同来确定,切不可从始至终采用单一形式,从而影响其教学效果。例如,要突出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就应较多地采用小组讨论形式,使学生交流更加频繁,让他们学会如何与他人打交道,如何合作,如何解决矛盾。采用实际模拟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总之,科学地选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案例教学法只是现代教学方法中的一种,要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并不是简单地以一种教法替代另一种教法,而应是多种教法的综合运用,它必须随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