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村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思考
乡村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思考
二0一七年四月
乡村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思考
乡村教师是我国乡村教育事业的主要承担者,乡村教师培训是促进乡村教师专业成长、提高乡村教师素质、推进乡村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乡村教师培训不仅关系到乡村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更关系着乡村基础教育改革的成败及教育质量的高低。由于长期受交通地理条件不便等因素影响,造成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学校优质资源配置不足,乡村教师岗位吸引力不强,乡村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相对而言,乡村教师专业学习资源匮乏,知识结构不够完善,学科视野不够宽广,自己对自己的期望值不高,进取心不强,致使乡村教师整体素质不高。为此,2015年国家出台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一2020年)》明确提出,要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进一步加强乡村教师培训力度,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乡村教师培训工作,对过去乡村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试做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策略思考。
一、乡村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新世纪课程改革以来,乡村教师培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在乡村教师培训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教师参训的热情和培训的质量与效果。
(一)乡村教师培训目标定位不明确
一个培训项目的培训目标的确定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这个培训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以及培训的效果。切合培训对象的培训目标的制定是保证培训有效性的重要前提。过去我们的培训都是全县一盘棋的做法,其培训目标设计多没有结合乡村教师实际进行有效的制定。突出表现是,忽视乡村教师教学环境的特殊性。例如,在我们的访谈调查中发砚,当前乡村学校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是留守儿童问题。乡村教师需要的不仅仅是如何传授知识的教学技能,更为需要的是如何有效地管理这些孩子的培训指导,如何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教育。
而针对乡村教师的专门培训也存有大一统现象,忽视乡村教师个体需求之间的差异和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对培训的不同要求。忽视不同年龄或教龄、不同职称级别的教师在对培养目标的期待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乡村教师存在两极化:一部分教师是“民师转正”,他们教龄相对较长、年龄较大、参训意愿不强;一部分教师是近年来补充进来的年轻教师,他们都是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转变后培养的师范生,专业性强,缺乏课堂教学基本功培养,缺乏在乡村学校教学应具备的全科教学能力。在这种忽视不同层次的乡村教师培训需求的情况下制定的培训目标相对来说都存在定位不明问题,而只有培训目标定位准确,才有可能制定出合适的培训方案及得到良好的培训效果。
(二)乡村教师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连续性
在访谈中有教师反映,“可以说我是我们学校的培训‘专业户’,参加过不少大大小小、种类繁杂的培训,都是上级有关部门为了完成任务而组织的一些培训,但真正满足我们的实际需要而有助于系统提高我们教育教学水平的培训很少。”
过去我们在组织教师培训时,为了提升培训档次或是为了提高教师参训意愿,多聘请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里的专家进行授课,虽然这些专家专业水平很高,但对于乡村教学的情况却可能知之不多,培训内容多注重从宏观上对理论的讲解,大多专家只是以自己比较熟悉的当前学校教学状况为依据来设计培训内容,而这些所谓的熟悉的状况恰恰多是关于城区学校的。在访谈调查中发现,乡村学校里的学生大多学习习惯差、学习缺乏自主性和自信心,迫切希望得到培养乡村学校学生学习习惯与学习态度方面的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培训。
另外,培训项目或培训主题往往是不同项目负责人根据自已的经验和判断进行设计的,忽视教师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持续不断的贯穿教师生涯的过程,导致培训内容较为分散,缺乏系统性、整体性思考和连贯性设计,结果是每次培训几乎都是独立的,与先前已有的培训缺乏关联和呼应。正是因为培训目标定位的不明确,导致培训内容设计缺乏针对性和连续性,使得培训内容难以满足乡村教师教学实践的需求,达不到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其结果导致乡村教师在实际培训中“培非所用”的情况比较严重,乡村教师参训效能感差,参训积极性降低。
(三)乡村教师培训方式较为单一
乡村教师由于特殊的教育环境,既要关注教学,又要关注乡村留守儿童的生活与心理等一系列在教学中可能会发生的状况,工学矛盾比较突出;加之乡村地区地域偏远、交通不便、教师分散,自主研修也显得懒散成效不高,以学校为阵地的工作岗位研修培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国培和省培中,虽然使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和网络资源,但因乡村教师远程学习条件不够,这些项目多被安排在城区学校,然而对于大多数乡村教师的培训多采取面对面的集中培训,主要形式之一就是专题讲座。培训者常是以自我为中心,使培训沦为简单的说教或告知,这种单向度的信息传递形式难以调动培训课堂的学习气氛,无法发挥参训教师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难以有效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
乡村教师培训属于成人继续教育,成人学习无论是在学习背景、学习风格、学习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与未成年学习者的差异,这就决定了在教师培训时要选择适合成人学习特点的教学方式,这也是教师培训实践当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我们也在不断的尝试不同的培训方式,但是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满堂灌”的授课方式仍比较常见。实际上,参加培训的教师群体自身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利用教师现成的教学案例,进行研究分析,交流探讨,无疑对受训教师帮助更大,然而不少培训忽视了这一丰富的教学资源。对于教师喜欢的培训方式,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喜欢程度较高的是案例教学形式,其次是课堂观摩,再次是教研活动。这表明案例教学、课堂观摩和教研活动的培训方式能调动教师培训的积极性,能发挥教师在培训中的主体性。
(四)乡村教师培训评价方式不具激励性
培训评价是对培训的有效监督和激励。培训评价涉及对培训项目本身的评价、参训教师的评价、培训专家的评价三个方面,在乡村教师培训中,评价工具没有很好地被利用。
对于参训教师的评价往往只有考勤记录,作业成绩,而这些多流于形式,培训考勤教师往往都会“网开一面”,达不到对参训教师的督促和激励作用,而参训人员提交的作业情况,也难以反馈到参训教师手里,即便反馈到教师手里,也多被束之高阁,达不到应有的评价功能。对于参训教师的培训效果评价倾向于简单的终结性评价,往往培训结业证书拿到手就意味着培训的终结,而对培训实际效果“无人问津”。
对于培训项目本身的评价和培训专家的评价更是缺乏或走过场。一个培训项目结束,谁来对这个培训项目做评价、评价结果如何运用等没有一个正式的评价机构来进行负责,多是象征性地让参训教师填写一个关于培训或各个培训专家的评价表,而评价表多为培训项目负责人拥有,而对项目负责人的评价制约机制没有,对培训专家的评价也难以反馈到专家手里。
二、有效开展乡村教师培训的思考 任何一个乡村教师个体从新手教师到专业化教师的成长都需要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为了更好地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必须加强乡村教师培训,提升乡村教师培训的实效性,促进乡村教师专业成长。
(一)关注乡村教师培训发展的真正需求,加强乡村教师培训目标的顶层设计 乡村教师给人的印象是整体学历水平偏低、教育理念相对落后、教学能力较弱、教育追求不高,这种形象影响着乡村教师培训观念,培训部门或项目负责人想当然地把培训目标的定位多为提升乡村教师的基本素质,而没有真正亲自调研看看乡村教师到底需要什么。要使乡村教师培训工作更有效开展,促进培训内容和方式方法改进,使乡村教师培训更贴近乡村教育教学实际及教师的实际需求,首先就是要加强乡村教师培训需求的调研。
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教师培训需求主要有:在知识方面,对学科专业知识培训的需求最为强烈,这源于乡村教师很多还跨专业施教,学校缺什么就教什么的情况依旧普遍存在;其次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心理健康教育等。在技能方面,大部分乡村教师认为在学科教学策略、课件制作、班级管理、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亟待提升。在情感方面,大多数乡村教师希望进行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的培训,学生如何乐学好学和自信心培养等的培训。
此外,乡村教师的能力具有个性差异,处于不同层次的乡村教师的培训需求也不同,在培训项目及目标设计上应尽可能地体现出这种差异,关注不同层次的乡村教师的培训需求,加强乡村教师培训目标的顶层设计,把乡村教师发展作为出发点,有针对性、系统性、连贯性地制定培训目标,使培训符合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发展规律,避免项目负责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判断实施培训。
(二)大力开发和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推进乡村教师的菜单式培训
提供适合教师需要的培训课程内容是实现有效培训的关键。乡村教师培训要从乡村教师的实际出发,面向全体,适当采取分层培训。根据教师专业素养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意三个维度,结合乡村教师需要,选择符合需要的培训内容,构建分层级、分类别和立体化的有效培训课程体系。
在当前“互联网十”时代,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建立乡村教师培训资源公共平台,将乡村教师培训内容列入“培训菜单”,使乡村教师能进行网络学习,保证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自由性、自主性、便利性,达到乡村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需要什么就能找到什么”,“想补充什么就能找到什么”。这样,一方面可以解决“工学”矛盾,另一方面利用网络交流平台还有助于乡村教师在自主研修的同时相互之间交流学习,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获得启示和灵感,构建自己的新知识和经验,建立教师发展“共同体”。
(三)完善乡村教师培训考核评估制度,加速开发乡村教师培训管理系统
有效的考核评估机制既能调动教师提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也能提高培训专家的责任心。针对当前乡村教师参与培训的动机不强、内驱力较弱、建议完善培训考核评估制度,构建对培训项目的评价、对培训专家的评价、对参训教师的评价三重评价体系。通过培训项目评价机制的建立,可以提高项目本身的质量;通过培训专家评价机制的建立、可以提高项目实施的质量;通过参训教师评价机制的建立,可以督促和促进教师参加培训活动的积极性。项目本身及项目负责人的评价主体是参训教师及上级管理部门,培训专家的评价主体是参训教师和项目负责人,参训教师的评价主体是培训专家及项目负责人。三方结合,实现培训评价对培训效果提高的反馈作用最大化。
乡村教师培训是一个连贯的、整体的、持续的过程。乡村教师培训应关注乡村教师的终身发展性,在培训课程的目标确立、课程内容的设置、培训方式的选择以及培训评价的建立上都应关注乡村教师整体性、系统性提高。因此有必要开发基于乡村教师终身发展的培训管理系统,并要求各培训平台与其实现培训数据的无缝对接。首先由教育主管部门采用招投标的方式,把各级培训机构和各类培训项目招进“笼子”,再由参训教师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培训项目与培训专家,通过参训教师的选择完成对培训项目和培训专家的评价功能。现在的一些培训平台虽然也具备一定的培训评价管理功能,但它们各自孤立,是培训机构基于自己对参训教师的评价开发的,无法完成对乡村教师培训的连贯的、整体的、持续的培训管理,这也是为什么在我们乡村学校有培训专业户存在的原因。
第二篇:援藏教师工作存在问题及思考
援藏教师工作存在问题及思考
一、是语言还是文化?有援藏教师反映,与藏族学生交流存在语言困难,学生汉语能力欠缺。
教师认为讲得很好很生动,学生却无动于衷,不仅交流效果不佳,教师也很有挫败感。有援藏教师统计发现,学生汉语能力差的,理科成绩也差,反之亦然。但是,西藏双语教学已基本普及到学前教育,对于一名高中生而言,用汉语进行日常交流,应该不成问题。那么,这种交流困难到底是语言还是文化?
人际沟通有语言、文化、情感三个层次。藏族孩子的汉语词汇量一般不如援藏教师,而后者一般不会藏语,不能借用藏语词汇来辅助教学,这就属于语言沟通障碍。援藏教师对藏地生活、文化知之甚少,很难引用藏地事物辅助教学,而交流中所说所指的内地事物,藏族学生又不熟悉,这就属于文化沟通障碍。由于缺乏共通的生活经历、文化基础乃至宗教信仰,情感上难免也存在距离。总体而言,文化隔阂是主要的。
教育是爱的事业,应该可以超越语言或文化的障碍。一方面,学校应进一步加大双语教学力度,努力提升学生的汉语言听说读写能力。另一方面,应面向援藏教师开展藏语基础、藏文化、藏历史培训,使其更多更快地了解藏地语言文化,融入藏地生活,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
教学方法上,应注意用藏族孩子身边的事情、熟悉的东西教育引导孩子,通过教学资源的本土化取得课堂教学的有效化。比如,讲分类,白牦牛、黑牦牛就是很好的例子。
与学生交流的最佳方式就是多接触。援藏教师只身在藏,有时间有条件也应该与学生全天候相处,尽可能多地了解孩子们的生活学习状况以及感想、困惑。此外,援藏教师还应创造机会开展必要的家访活动,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二、是亲还是严?有援藏教师反映,课堂上学生很容易打瞌睡,藏族教师也反映,在课堂上,开始学生只是小心地低头打瞌睡,或者讲小话;
如果教师不严不管,学生就会趴在桌子上呼呼大睡,或者大声喧哗、来回走动;如果教师还不管不严,学生就会随意进出教室,逃课便成为常事。管好课堂纪律,援藏教师必须直面困境。如何管?对学生是亲还是严?度如何把握?这是一个普遍的教育难题。与学生打成一片,很亲近,容易全面了解学生,但学生容易嬉皮笑脸,学习时不严肃不认真。有援藏教师说,与学生走近了,学生就不听话不好管。
处处注意为师尊严,不苟言笑,教师上课有威信,但课堂气氛容易沉闷,而学生不愿意同老师交流,这就难以全面了解学生,更难以开展有效教学。
亲与严应该有机结合、见机行事。该亲的时候亲,该严的时候严。当然,亲不是无原则地和稀泥,不是无规矩地放任自流;严也不是不容挑战、不可超越的权威,更不是无法靠近的金菩萨。亲就是要让学生感到,老师与学生是志同道合的朋友,老师是学生学习进步的帮手和引路人;严就是要让学生知道,学校是有纪律的,教学是有规律的,进步是要付出辛劳和努力的。
三、是基础差还是方法笨?与内地学生相比,与国家考试大纲要求相比,这里的学生基础确实要差些。
但孩子们并不这样认为,因为身边的同学都是这样。援藏教师自己是否存在问题,比如没有根据教学对象的变化而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客观上,是否存在教学方法笨的问题?有位英语教师责怪数学教师,因为上英语课时学生都在做数学题。数学本是藏族孩子最畏难、最不喜欢的课程。为什么会这样?那位数学教师告诉我,“没有诀窍,要说方法,就是让学生学数学有成就感。”
“关键是找出哪些知识点学生能够掌握、容易掌握,再对照每位学生,看他是否掌握,然后有针对性地反复进行辅导、练习,直到掌握为止。”实际上就是要因材施教。为此,教师要在“材”和“教”方面花费大量心血。
西藏学生理科基础薄弱,使用全国教材,参加全国统考,要完成教学大纲要求,难度确实很大。部分援藏教师为了确保学生能够接受,主动改编教材和习题,简化概念引入,分解知识点,强化习题练习,从而达到稳步提高的目的,并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成就感,引导他们务实学、扎实学。这些尝试和努力值得点赞。
想办法、出主意,一个一个地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一天一天地进步,这才是我们援藏教师的责任所系、教育援藏的意义所在。
四、是快还是慢?交流交融是对口援藏的重要宗旨,教育援藏也是如此。
首批组团式援藏教师进藏已一年,他们与本地教师融合得怎么样?受援学校关心援藏教师,生活、后勤很给力,为促进融合想了很多办法。有的开展结对互助活动,有的启动青蓝工程,并留下了很多感人事迹,融合深入而快速。同时,也有援藏教师感慨,他们与本地教师除了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及集体教研活动外,彼此好像生活在不同的时空,接触交流极少。也有本地教师直言相告,援藏教师教学能力强,教研水平高,但教学效果不佳,学生管理尤欠,本地教师受益有限。深度融合尚有距离,融合进度尚需加快。
融合离不开必要的现实条件。受援学校应将“两个融合”作为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逐步推进,特别是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要发挥作用。学校还应建设、提供必要的交流融合场所,比如教师吧、援藏家园。
融合应搭建立体化的交流渠道。除了全校性会议、活动以及个体之间的日常交流之外,还应以学科、年级、班级为轴心加强交流融合。一是以学科为纽带,打通年级界限,全校同一学科的教师定期集中在一起,广泛、深入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二是以年级为平台,打通学科壁垒,同一年级不同科任教师定期集中在一起,共同分析人才培养目标完成情况,寻求对策,分解任务,形成育人合力。三是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定期召集班级所有科任教师以及管理服务人员,开展班级质量分析会,重点探究学生个性特点,寻找因材施教的方式方法,引导帮助班级每位孩子成长成才。
融合应激发个体的内生动力。否则,缺乏主观能动性,就无法实现全面融合、深度融合、持久融合。内生动力除了来自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热爱,还来自激励、荣誉、成就感,以及惩戒、惧怕、挫败感。受援学校及其主管部门应创造条件,让主动融合、融合效果佳的教师获得荣誉与成就感,让不愿融合、甚至抵触融合的教师受到惩戒,感到惧怕与压力。
第三篇:存在问题分析
存在问题分析:
简要分析:
1、从学生做题情况来看:应用题部分有不少同学不同程度的丢分,也就说这部分掌握的不够扎实。
2、进一步加强学生专心致志,细心检查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3.关注后进生的状况。反思学生中弱势群体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做好家校联系,4、教师应多从答题错误中深层次反思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的灵活性,联系生活、做数学能力等方面的差距,做到既面向全体,又因材施教。
第四篇:存在问题分析
1、学习方面。作为我本人重视不够,有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思想,平时应付事务性工作较多,坚持政治理论学习不够,自我教育不够,自己给自己降低标准。
2、组织纪律性不够强,表率作用发挥得不够好,特别是主动要求监督不够,自我感觉良好,对自己加压不够。
3、宗旨观念有所淡化,自我感觉良好,相信自己多,相信别人少,工作有时不放手,工作作风不够深入,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够。
4、领导艺术不高,执政水平和工作方法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特别是抓廉政建设讲得多、处理少,满足于会上讲够,洁身自好,不愿大胆管、放手抓,责任制落实不到位。
对班子成员提点意见,也是和大家共勉。一是大家对我平时提意见太少,服从多,建议少,特别是反对意见少。这虽然是维护班长,但也助长了我的主观主义和发扬民主不够。希望大家放心大胆提意见。二是要进一步大胆负责,提高工作标准,克服满足于一般工作标准,要干什么都追求完美争创一流。三是要进一步发挥好表率、带头作用,强化大局意识,领导干部的旗帜作用很重要,注意大节也不可忽视小节,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在分管工作方面,带好头,团结协作,上下一心,努力开创水利工作新局面。
以上是我代表局党组和我个人作的分析检查报告,分析自己的不足和问题,可能还不全面,希望同志们多提批评意见,我会虚心接受,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对于自己的不足,我会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本着对工作负责的原则,认真制定整改措施,请同志们监督。给大家提的意见也不一定准确客观,希望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决心发扬成绩、改进不足,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和全局党员领导干部一道,团结带领全局广大干部职工,认真履行职责,不辜负组织的重托和同志们的信任,努力完成水利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任务,努力实现年初制定的各项工作目标,为**追赶跨越、奋力双超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第五篇: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几点建议分析
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几点建议分析
美丽乡村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具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五个方面。目前,全国各地业已出台相应的文件制度,对美丽乡村建设做了进一步诠释,笔者通过赴外省学习交流的机会,对全国各地美丽乡村工作有了初步了解,也切身认识到我县美丽乡村建设所面临的窘境。
目前,富平县为进一步加快农村人居环境和城乡统筹发展,打造美丽宜居乡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进行了有益探索,已制定了《富平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五年实施意见(2016-2020)》、《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长效机制办法》、《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管理办法》等十四项制度和实施意见,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下面,笔者作为一名美丽乡村工作具体践行者,在总结本县美丽乡村工作的基础上,梳理了本县目前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本县美丽乡村工作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具体做法
(一)环境卫生整治方面 1.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百日行动”活动。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彻底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我县集中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百日行动”活动。印发了活动方案,实行了县级领导包镇(街道)、部门包村、镇村主抓工作机制,成立了专项督查组,对各镇(街道)环境卫生整治情况进行了督查,对整治不力、成效不显的镇(街道)进行了电视曝光和通报,对包联部门参与不力的实行了追责问效,有力的推动了环境整治工作。另外,我县以“卫生乡村”创建为抓手,将“百日行动”进一步延伸,持续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使全县所有村庄、道路达到“干净、整齐、平坦”。
2.建立农村环境卫生长效机制。为进一步巩固提升环境卫生整治和“卫生乡村”创建成果,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研究制定了《富平县农村环境卫生长效机制建设实施意见》,对道路、村组、集镇保洁员进行了合理设置,同时印发了《富平县治理城乡生活垃圾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富政办发﹝2016﹞96号),建立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申报了《富平县乡镇和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项目》。秋收期间,严防秋收期间环境卫生反弹,近期,也召开了《冬季农村工作会》对冬季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再安排再部署,下发了《关于对“卫生乡村”进行抽查的通知》、《国省县道及主要乡道考核评比的通知》,多管齐下,促进长效保洁机制良好运行。
3.严格督查,实行责任追究。实行了多方督办和责任追究工作机制,助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由四名县委常委牵头,带领相关单位,组成督查组,对环境卫生整治及美丽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开展指导督查,对进展缓慢或工作不力的镇(街道)主要领导进行约谈。同时,县上制定了影像留存--下发督办单--督促整改--现场督查--整改回复--效果督查的“六步走”督查方式,对环境卫生进行跟踪问效。各镇(街道)也以观摩促整治,通过相互评比打分,寻找工作差距、交流工作经验;镇(街道)纪委现场督查整治标准、整治进度以及镇村干部驻村情况。通过多方位的立体督查,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
(二)美丽乡村建设方面。
1.突出规划引领。在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中,倡导规划先行原则。聘请专业设计院制定了《富平县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在全省首家制定了《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导则》,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村庄风貌三个方面对2016年美丽乡村示范村,分类制定了《村庄建设规划建议书》。同时,在全省率先推行规划师驻村指导建设工作制度,从省规划设计院聘请专业规划师,分片包联指导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定期深入各村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坚持驻村规划师签字背书制度,防止盲目建设、重复建设。
2.实施分层包联。实行县级领导包联责任制、县级部门帮扶制、镇(街道)领导驻村制。具体为:县级领导每周深入包联镇(街道)一次,指导示范村建设;包联部门积极为示范村提供项目和资金帮扶。各镇(街道)领导驻村负责抓好示范村建设工作的落实。通过分层包联、多方督办工作机制,有力地促进了示范村建设工作。
3.注重建设特色。各镇(街道)结合不同镇村的资源禀赋、区位特点和产业特色,立足农村自然资源、经济基础、文化传统等实际,因势利导,分类实施,突出建设重点,彰显村庄特色,逐步建成传统村落保护型、民俗文化体验型、农村观光休闲型、现代农业发展型等不同类型的美丽乡村示范村。
(三)美丽示范路方面。
今年主要改造提升G210、G108(原S106)两条示范路。制定了《富平县G210、G108道路景观改造提升设计方案》,已修建花坛14030平米,栽植绿化苗木1500余株,累计投资500余万元,目前工程正在紧张施工当中。渭富路、由老路、底张路、富觅路4条示范路改造提升工程正在协商;七条示范路沿线行道树和宽幅林带补植栽绿工作已完成,共计栽植补绿10余万株。
二、存在问题
富平县美丽乡村工作在上级的大力支持和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科学谋划下,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认识存在偏差。建设美丽乡村实现生态宜居家园,有赖于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有赖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但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思想认识方面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少数镇(街道)重视程度不高,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工作的主动性和大局观不够,不能广泛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干部干、群众看”现象屡见不鲜,相关包联部门参与热情不高,得过且过问题突出,不能有效参与和帮扶;另一方面是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一些镇(街道)思路不清,贪大求洋,不能遵循乡村建设的一般规律,把握不好城市、镇区、农村三者的建设思路和风格,过分崇拜钢筋、混凝土建设,把乡村建设的城不像城、村不像村。
(二)规划编制有待加强。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涵盖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产业升级建设、乡风乡俗建设等四个方面,根据目前的规划现状和模式,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分类指导有待提高,新庄村、大渠村的建设模式和思路,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可,但也形成了“一窝蜂”现象,不能有效结合地域特色搞建设,形成千篇一面现象;二是规划内容有待完善,目前规划相对单一,只是对村庄的基本现状进行了编制规划,但没有规划“大农业”、“可循环”的生态发展体系;三是建设概念有待明确,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概念模糊不清,引起仿古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相互模仿和复制现象,形成了资源过度开发和建设资金过度浪费。
(三)工程建设层次不齐。建设美丽乡村主体是群众,受益的也是群众,政府只是主导和规划,相比2015年建设情况,2016年美丽乡村建设有了大幅度提升,但也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质量问题,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以来,各镇(街道)为主题的地位没有变,施工的初衷和程序没有变,但在工程的质量和重视程度上有所变化,由于建设数量的加大,各施工队资金的匮乏,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偷工减料和工程进展不一等现象,加之各镇(街道)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力的督促和指导,后期维护不能有效跟进等原因,造成未交工先破损现象;二是效果问题,由于各施工队缺乏相应的人才支持,各镇(街道)也对建设理念把握不准,不能着眼生产、生活和生态“三位一体”的建设思路,造成美丽乡村建设效果层次不齐,严重偏离乡村生产要发展、产业要多元、生态要保护、底线要守护的总体要求。
三、几点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笔者的工作经历,并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针对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三点建议:
(一)把握好五个原则。笔者作为美丽乡村工作具体实施者,建议基层政府在具体工作中着重把握五项原则。具体为:一是环境卫生是基础工作。离开了环境卫生整治,整个美丽乡村建设犹如空中楼阁,缺乏基础建设,决定了只是昙花一现;二是脱贫解困是目标。农村工作的中心是脱贫,建设美丽乡村是脱贫解困的形象工程,应在农业,农村,农民之间打造三位一体的循环扶贫模式,始终不能偏离脱贫这个目标;三是产业升级是帮扶。美丽乡村建设主体是农民,受益的对象也是农民,政府应明确农民在整个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发挥好政府的指导和引导作用,不能越俎代庖,抹杀农民的创造精神,要变“输血”为“造血”;四是旧村改造是方式。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往往存在旧房拆迁等现象,即费时又费力,而且效果差,在建设中应因地制宜,尽量应用改造,依势而建,因循而建,尽量改造陈旧老房,还原农村气息;五是文化传承是乡愁。每个地方都有当地的文化底蕴,每个人都难忘的也是小时候那些旧文化,旧习俗,美丽乡村建设中应将这些深深烙在心里的东西还原出来,体现出来。
(二)处理好“六个关系”。目前,中央已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省、市也明确了其工作的内容及内涵,要求紧紧围绕“产业美、环境美、人文美、生活美”为建设内容“产业美是基础、环境美是特征、人文美是灵魂、生活美是目标”的建设理念。但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应处理好“六个关系”。具体为:一是处理好政府主导和群众主体的关系。政府应发挥政策制定,蓝图规划,建章立制的作用,引导群众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创造性;二是处理好因地制宜和分类指导的关系。积极实行一村一品,不搞千篇一律,一个模式的建设,这样即失去建设的意义也背离了建设的初衷;三是处理好长远规划和近期建设的关系。对群众急需解决的要紧事紧办、快办,但也要从长远着手,让群众多方受益;四是处理好顺势而建和量力而行的关系。美丽乡村建设不能急,要量力而行,不能一蹴而就,急功近利,搞运动式建设,这样往往会出现浪费和重复建设;五是处理好数量和质量的关系。美丽乡村建设既要数量来衡量,也要质量来体现,不能出现“豆腐渣”工程;六是处理好社会需要和市场配置的关系。要调动全社会力量,发挥好市场杠杆调节的作用,建设具有特色不可复制的美丽乡村,不搞“一窝风”,理性把握社会需求,正确发挥市场配置的作用。
(三)保持好“七个卫生”。环境卫生是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第一岛链”,长效保持是确保农村“干净、平坦、整齐”的必要条件。基层政府应重点保持好“七个卫生”。具体为:一是庭院卫生,各镇(街道)、村通过“最美庭院”等一系列活动的创建,引导群众先从自身环境卫生做起;二是门前卫生,门即门面,一个人的脸面,各镇(街道)、村通过卫生评比和星级卫生文明户的评选,促使群众做好门前卫生;三是村庄卫生,各村要通过长效机制的运行,采取党员带动,宣传并行;保洁员垃圾清运,肩负监督;村、组管理问责,加大通报等方式方法,促使群众自觉维护环境卫生;四是道路卫生,一条路的环境卫生直接反映一个村的环境卫生,直接影响对所辖地域的第一印象,道路的环境卫生尤为重要,各各镇(街道)、村采取加强督促检查、卫生评选、文明宣传等活动,加大清扫力度和频率,全力保持辖区沿线环境卫生干净、整洁;五是街镇卫生,主要通过设置集市、过会地点,加强执法和宣传力度,来消除垃圾乱扔、污水横流现象;六是田园卫生,这是个新概念,也是我们工作的薄弱环节之一,主要是指群众耕地或收割时在耕种地里造成的环境卫生问题,主要涵盖,田间地头秸秆等农作物的堆放方式以及焚烧等现象,需要各基本单位创新工作方法,主要以规范引导、宣传教育为主,引导群众合理堆放;七是沟壑卫生,主要是指沟壑内的卫生问题,涵盖沟壑内垃圾的倾倒,填埋等问题,各镇(街道)、村应按区域合理建设不同容量的垃圾填埋厂,让垃圾有处倒,从而实现不乱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