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临床课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与思考1

时间:2019-05-12 13:26: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职临床课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与思考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职临床课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与思考1》。

第一篇:高职临床课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与思考1

高职临床课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与思考

徐宛玲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三附属医院,漯河462002)摘 要:近年来,职业倦怠理论日渐引起重视,已成为健康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临床课教师作为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职业倦怠对其影响及危害不容忽视。因此,研究高职临床课教师职业倦怠现状,以寻求预防及解决倦怠的措施。

随着医学高等教育的发展,教育体制的改革,有关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成为健康心理学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旨在对高职医学院校临床课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对教师职业生活质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医学生的未来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对如何解决该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实施建议。1 临床课教师职业倦怠现状

临床课教师承担着医疗、教学和科研的繁重任务。一般而言,高、中级职称医务人员既是医院的骨干,又是教学的主力军,同时也是承受各种压力最重的群体。首先,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工作对象是患者的健康和生命,要经常面对急症抢救,日常工作量大且繁锁,工作时间相对不固定,生活缺乏规律。作为一个高技术、高风险、高探索性的职业,由于媒体对医疗形象的负面宣传,导致医患关系紧张,使医生感受到环境的压力。其次,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完成各种层次的日常教学工作,任务繁重。以我院为例,我们承担了3年制临床和护理专科、5年制专科、网络本科及乡村医生的教学任务。随着知识的更新,科技的发展,多媒体的广泛使用,教师要想胜任教学工作,不得不花更多的精力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工作压力进一步增加。如果不能有效地缓解这种压力,就容易造成身心疲惫,从而产生教师职业倦怠心理。临床课程中大量知识的理论性强,需要较高的课堂教学技术和艺术,否则,易显得枯燥乏味,学生听课费力,教师教学艰难,由此而容易产生教师的厌倦感和低成就感,对自己的教学效果不满意。最后,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他们往往还要在职或脱产完成一定的科研工作以及进修学习等,尽管高职院校的教师核心任务是教书育人、传递人类文明活动中所积淀的知识经验于他人。但是作为教学、科研活动承担者的高校教师理所当然地具有教书育人和科学文化创造的双重任务。即教学为主导,以科研促进教学的发展。然而,社会对高校教师的价值取向、高校对教师所实施的职称考评、年度考核、福利待遇等,多以科研成果的级别、经费的多少来衡量,教学的好坏却无关重要。科研与自己的利益相联,教学又与自己的良心和职业道德相关,孰轻孰重,教师们很难取舍,出现强烈的角色冲突,难以适从。研究表明,当个体在面对种种冲突情景而又被期望做出角色行为时,角色冲突就会出现。这时,如果个体不能妥善调和这种冲突,压力就会随之产生。这样的心理冲突长期存在,易导致教师人格解体、情感耗竭,以及个人成就感降低,出现头痛、睡眠障碍、疲劳、抑郁及高血压心肌梗死等。

总之,临床课教师一方面作为医院的一线工作人员,经常需要与不同的病人打交道,要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同时也要具备较强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另一方面又是教师,同时还是科研工作者。角色的多重性需要付出的心血和精力都很大〔1〕,决定了他们承载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此外,临床课教师的工作时间相对基础课教师来说具有更强的不稳定性,节假日和休假日形同虚设,这就使得临床课教师成为职业倦怠的易发群体。这种职业倦怠的存在,使医学院校临床课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失去热情,产生厌倦感,对医学生丧失应有的情感和关注,并逐渐疏远他们,甚至会以一种非人性的方式对待他们。倦怠心理导致教师缺勤率升高、行为能力下降、和同事关系不好、行政效率降低、人事变动增加。倦怠的教师对学生缺乏同情心,课堂准备不充分,创造性低[2]。这些心理、行为反应不仅会影响到教师的身心健康,部分临床课教师换岗、离岗,导致人力资源损失,甚至影响到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对医学教育工作具有极强的破坏力。长此以往,会形成恶性循环, 势必影响到医学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解决临床课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思考

2.1开展临床课的教改研究

使用多媒体教学环境,创建新的网络教学平台作为教学工具。以“校园网”为依托,研究开发网上教学支持系统,构建一个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与师生互动交流的临床课网络教学平台,以资源建设为核心、学生学习为主题,教学平台上为学生提供学习课件、参考资料、查询手册和联机帮助信息、试题练习库等多种资源;为教师提供教学课件、电子教案、素材库、资料库、试题库等教学资源。形成学生在线自主学习、讨论答疑、师生互动交流的交互平台;使教师和学生能够自由的教学与学习,进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这样可以有效地减轻教师的工作负荷,缓解工作压力。学生学习兴趣的增加、学习效率的提高,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增强,自信心增加,工作兴趣逐渐浓厚,从而有效地缓解教学中的压力和挫折感。

2.2 社会支持

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在与枯竭有关的工作资源中,最重要的就是社会支持[3]。拥有强社会支持系统的人身心都比较健康,更不易枯竭。许多研究者都发现,提高教师们可用的社会支持是防止教师枯竭的有效策略。因此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提高对挫折的应对能力,这样可以有效地预防教师职业倦怠心理的产生。

2.3 组织支持 临床课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医疗和科研工作,在组织和实施中应“以人为本”,给予临床课教师充分的备课时间,必要时可安排脱产教学。这样,既可以有效地缓解教师的角色冲突,预防职业倦怠心理的产生,又可以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医学教育的发展。

2.4 不断完善自我 临床课教师从事复杂繁重的脑力和体力劳动,良好的身体素质必不可少,应自觉地加强身体锻炼。正确地认识职业倦怠,当发现自己有职业倦怠症状时,应有意识地调节自我,自尊、自信。把压力变成机遇和挑战,把挫折看成是人生经验积累的过程。通过改变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可以大大增加临床课教师处理工作压力和抵抗挫折的能力。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应重视临床课教师的职业倦怠,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包括临床课教师个体方面的努力,正确认识职业倦怠,提高自我调节能力,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措施,坚持正确的信念和职业理想;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以预防和降低临床课教师的职业倦怠,从而提高临床课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和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晓燕.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组织根源及应对[J].职业与健康,2005,21(4):601.[2] 李江霞.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理论给我国的启示[J].教育科学,2003,19(1):62.[3]Maslach C , Schaufeli WB , Leiter M P.Job burnout.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 2001 , 52 : 397~422

第二篇:高职教师如何克服职业倦怠

高职教师如何克服职业倦怠

摘要:本文以高职教师为研究对象,结合笔者所在学校工商系教师的调查问卷数据,对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并针对倦怠的成因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教师职业倦怠对策职业倦怠的含义

职业倦怠,被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定义为: 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职业倦怠会对教师身心健康以及工作、生活带来消极影响。

本文以笔者所在的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系的全体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各类教师工作情况的实地访谈及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研究本校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主要原因,并试图探讨其解决对策。调查数据分析及结论

调查对象为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调查采用访谈和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高职教师职业倦怠调查表》共发出6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4份,有效率为56.7%。主要结论如下:本次调查的高职教师中,58.8%的教师肯定自己存在职业倦怠现象;23.6%的教师对自己是否产生职业倦怠持不确定态度,只有17.6%的高职教师认为自己不存在职业倦怠;其中在58.8%的倦怠教师群体中,有20%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职业倦怠情况比较严重或非常严重。结果表明,职业倦怠在教师当中已相当普遍。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将引起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

3.1 高职教师的工作量大、压力大 高职学生质量一般较低,学生无论是在学习自觉性还是自我管理上都比较差。这就要求,高职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不仅仅只是老师,同时还可能有班主任、辅导员甚至是家长的角色;老师除了要备好课、上好课之余,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做学生工作。对教师来说这些比教学本身更容易感到疲惫。其次高职院校专业多、课程门类多,教师在一个学期上两门或以上的课程非常普遍。而且基本课时量普遍较高,例如笔者所在的学校,一周基本课时量是12学时,而实际上部分教师周课时数远高于此,甚至多于20课时,再加之备课、批改作业、科研、论文等,工作量非常大。

3.2 高职教师待遇低 在调查问卷中“您个人认为,产生工作压力和倦怠的原因有哪些?”95%的教师选择了“薪酬不合期望待遇不公正”。您认为学校应如何应对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90%以上的人选择了“应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及完善的激励机制”。由此可见,绝大部分教师对目前的工资待遇不满意;加上医疗、住房等福利制度的不完善,待遇问题一直是教师的心病。近年来,高职院校师资流失比较严重,据统计,每年高职离职率超过10%以上,而这个比例在民办高职院校则更高。究其原因,超过六成以上教师离职是因为待遇低。

3.3 高职教师缺少科研 科研在高职院校没有被充分重视。科研是不计入工作量的,教师评价或绩效考核时,科研成果也不列入考核范围。学校缺少科研方面的专门培训、缺少科研方面的奖励和支持。学校对科研方面的不重视直接导致教师科研的积极性不高。另外,高职的青年教师在科研方面的信息十分有限,有的甚至不知道如何申报课题?在哪里能找到课题?要为申报课题做哪些准备?加之无人引导,所以,导致高职教师在科研方面非常欠缺。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针对以上的原因分析,笔者总结了应对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若干措施。

4.1 学校应建立人性化的考评机制 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部门,应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结合教学和科研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专业和不同岗位教师工作的差异,建立一套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并能客观反映不同专业、不同岗位教师工作的真实情况、科学合理的教师考评体系。例如,可以借鉴某些高校的做法:将教学任务与科研任务都统计入工作量,承担的课题、发表的论文、教材和专著都具体量化;国家级、省部级、横向课题、校内课题各有不同的分值。这样一来,教师科研的积极性和科研质量都会大大的提升。

4.2 建立更为有效的激励制度 激励制度是否有效,取决于被激励者的需求,学校或社会应充分了解高职教师的需求,找到更为有效的激励措施。首先,学校或社会应通过制定合理的薪酬办法,建立符合高职院校的分配制度,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减轻教师生活负担。这也是绝大多数高职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其次,关注教师的进修和发展空间,建立人性化的教师进修和培养制度,提升高职教师广阔的发展空间。最后,教师应从自我出发,快速找到自我激励的方法。

4.3 从专业建设方面入手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调查数据显示:工龄5年之内的教师职业倦怠水平高于工龄5-10年的教师,而建立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减少职业倦怠。青年教师最好在加入工作岗位后,快速找到自己的定位,并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合理的规划,使自己每走一步都有很明确的指导方向。下面就以笔者所在的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为例,谈谈专业建设对教师个人职业发展的帮助。工商管理系的特色专业建设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找准专业定位;其次建立相配套的课程体系;最后以实践实训体系的建设作为支撑。①准确的高职专业定位。专业定位是否准确,取决于是否有明确的就业导向定位和专业服务区域定位两方面。就业导向定位,即学生有明确的就业岗位群,以岗位需求为依据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专业服务区域定位,高职院校属于区域性高校,培养的人才要符合该区域的产业结构与类型,符合区域经济发展。从以上两点出发,该校工商专业的定位是:面向珠三角地区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培养中基层管理人才。②相配套的课程体系。专业课程是在明确的专业定位下,结合工作岗位对素质及技能的要求确定的。因此又分为岗位基本素质和能力两大模块,岗位基本素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岗位能力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岗位技术或技能,包括企业文案、计算机应用等基础技能课和生产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采购管理、现场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课程。③完善的实践实训体系。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所以实践环节尤为重要。笔者所在系的实践实训主要采用校内外结合的方式。

校内实训主要以校内ERP软件模拟实训、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实训、毕业综合实训等形式,通过对虚拟公司的运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作流程和规则,结合校内实训,每年国家级、省市级的“沙盘技能大赛”,该系多次取得第一名,校内实训在锻炼学生应用能力的同时也为今后的校外实习乃至就业做好了准备。

校外实训则由专业学年社会实践、寒暑假实习、毕业顶岗实习等项目组成,目前,该系正在积极开发大型校外实训示范基地,即选择一些管理规范的大中型企业,一次性可接纳较多的学生实习,相当于在企业建立一个实验班。这样,学生有更安全的实习场所,学校能更准确接收用人讯息,企业能选拔出适合企业的人才,达到学生、学校、企业三方的共赢。

目前该系的特色专业建设已经作为一个重点研究课题立项,而且专业建设也必定是个长期工程一直进行下去。如果教师可以将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专业建设方向相结合,在职业生涯初期就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发展方向,在这一大的方向下,还有比较多的分项目、相关课题、职业大赛等,这些都有助于教师快速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找到研究课题。这对职业倦怠的预防和解决有很大帮助。

5 小结

综上,职业倦怠已经在我国高职教师中普遍存在,我们必须清醒而深刻地认识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的成因和危害,并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消除职业倦怠的对策,以达到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志和.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2]陈军.新升格高专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与对策[J].职教论坛,2009.6:57-58.[3]殷佳琳.高职教师职业倦怠探析[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13-1.[4]陈衍.对高职教师职业倦怠与应对方式关系的调查[J].职教论坛,2011(23):87-89.[5]李芳丽.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原因与解决对策[J].职教论坛,2010(11):38-39.[6]王振洪.高职院校教职员工组织承诺与工作满意度研究-基于全国6所高职院校的调查[J].教育发展研究,2011(21):73-78.作者简介:柳颖(1978-),女,硕士,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经济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高职教育;田建红(1976-),女,本科,讲师、高级经济师,QMS外审员,研究方向:质量管理、环境经济;黄艳丹(1985-),女,本科,教学秘书,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第三篇:教师职业倦怠的思考与对策

教师职业倦怠的思考与对策

内容摘要:

教师队伍中的职业倦怠已成为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本文通过思考与分析,从情感激励、优化管理、调整心态、体验价值四方面入手具体阐述了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基本对策。关键词:

教师 职业倦怠 帮助 消除 对策

教师队伍中的职业倦怠已经成为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怎样才能让教师们拥有一个幸福、快乐,充满激情的教育生活呢?我认为应从教师的实际需要和倦怠的原因出发,采取一些既能解决教师职业倦怠又能增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措施,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

一、利用不同感情进行激励,帮助教师消除职业倦怠

1、优化情绪,帮助教师保持乐观愉快的心境,诱导教师遇事实事求是,保持适当的期望值,学会从不利中看到有利,学会自我解脱,学会辩证地看待不利于自己的事物,相信它可以变好,这样的话教师就容易从困惑与苦恼中解脱出来,消除倦怠心理,继续满怀信心地坚持工作和学习。

2、培养不同情感,养“德”而“励”,求“真”而“励”,审“美”而励。

养“德”而励,就是通过培养道德困惑来激励教师的工作和学习,会大大有益于调动教师的工作与学习的积极性。

求“真”而励,就是通过培养理智感激励教师的工作与学习。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增进教师家庭之间的感情,而且还增进了教师家庭之间的交流,增进学校与各家庭之间的联系,让老师们时时感受学校的关怀,将更大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3、实行“人文化管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在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只有当教师把工作真正当作一些乐事而不是一种负担,把教育看成是自己的事业而不是一种职业时,教师才能具有稳定的职业心态,笑容才会在脸上绽放。因此,学校需要克服机械和呆板的制度,建立灵活高效的机制,实行“人文化管理”,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为教师营造自由的学术氛围和教学环境,减轻不必要的压力,使教师在充分发挥个人价值的同时感受到职业的快乐。作为校长必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文”来关怀每一位教师。例如,开设校长信箱,热情欢迎教师们给领导提意见,对工作提建议。校长对合理的意见都要诚恳的接受,并在大会上提出表扬,对有不同看法的意见及时与教师交流沟通,化解矛盾,解开教师心中的疙瘩,使教师们敢说愿说爱说,为学校献计献策,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再如为教师发放“五心卡”,主要有进入发泄室以及参加心理引导、心理咨询的“阳光卡”;进入健身房以及每年体检的“爱心卡”;教师外出参观学习的“培训卡”;与学校有业务往来的书店的优惠“书香卡”;进入微机房、图书馆的“上网卡”。另外,学校还可以建立一些特殊的机构,如红白理事会,后勤服务队,爱心互助组等,由专人负责管理,帮助教师及时处理家中的一些琐碎事务,消除教师的后顾之忧,使教师们从中深深感受到学校的关爱,感受到团队的温暖与凝聚力。

知人善任,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也是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之一,教师与教师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有的活泼开朗,有的内向腼腆,有的擅长书画,有的擅长琴棋„„作为校长要知人善任,用其所长,把教师安排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使其有胜任感、成就感。学校领导要充分信任每一位教师,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尽可能发挥他们的个性和聪明才智,让每一位教师从有效的教育教学中获得满足,有所收获,体验快乐。

4、精简不必要的评比、会议,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

教育对象的多样性,要求教师有多维度的心理权向;教育工作的示范性,要求教师加强自我形象的塑造;教育内容的广泛性,要求教师博大精深,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教育任务的复杂性,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心理调节与适应能力。繁重的工作,过大的压力,加之社会的偏见,致使部分教师的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受挫,产生职业倦怠。针对教师超强度的工作量这个问题,校领导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减去不必要的工作,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在学生们的健康成长中感受工作的乐趣和幸福。一是减少评比,除了市里的大型活动以外,每学期只组织一项比赛,但是对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要求认真到位,不敷衍。校领导加强过程的检查,强调对教师进行纵向比较,而非过多地进行教师之间的横向评比。二是精减会议,缩短开会时间,利用校园网站、校园广播台、告知版面等及时传达一些会议的主要精神、内容或下一步的工作安排,不因会议占据教师过多的时间,让教师们有更多的时间钻研教材,搞好教学工作。[2]

三、在不断的心态调整中感受幸福,帮助教师消除职业倦怠

1、加深认识,明了工作意义

教师要多读书、读好书,不仅要读专业书籍,更提倡阅读非专业类的充满人生哲理的文章和书籍,以此形成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在每周教师集中学习的时间里,开展十分钟的“人生感悟交流”,每个教师谈谈自己读过的最受启发或者最感动的文章,在交流中洗礼自己的精神,例如《天堂与地狱比邻》能让老师们明白:我们劳苦的最高报酬,不在于我们所获得的,而在于我们因此成为什么,工作是一种态度,它决定了我们快乐与否。

2、巧妙安排,使工作多样化

让教师们有机会从事不同内容的工作,从而增强对工作的新鲜感。如相似工作横向换岗,同类工作纵向换岗等。此外,在确保有效性的前提下,也可以轮流当班主任,交替充任课外活动辅导员等。都有利于改变教师因单调工作而产生的倦怠心态,使其在新鲜感的推动下努力工作。

第四篇: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

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

项目信息

对应的项目名称: 学科: 项目类别: 项目负责人: 项目依托高校:

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机制与干预对策研究 心理学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刘晓明 东北师范大学

成果信息

成果名称: 作者(含主要成员):

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

刘晓明,王丽荣,王文增,秦红芳,孙文影,李冬梅

最终成果摘要报告

1.最终研究成果的框架和基本内容:

《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

第一章 职业倦怠问题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职业倦怠的定义

第二节 职业倦怠研究的历史

第三节 职业倦怠的症状与表现

第四节 职业倦怠的理论模型

第二章 教师职业倦怠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教师职业倦怠的界定

第二节 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第三节 教师职业倦怠的评价

第四节 职业倦怠的症状与表现

第五节 职业倦怠的成因

第六节 职业倦怠的后果

第三章 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调查研究

第一节 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现实分析

第二节 城市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现实分析

第三节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现实分析

第四节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访谈研究

第四章 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机制研究

第一节 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

第二节 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

第三节 教学效能感与职业倦怠

第四节 角色冲突、角色模糊与职业倦怠

第五节 职业压力、教学效能感与职业倦怠

第六节 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机制

第五章 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机制研究

第一节 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

第二节 职业倦怠与工作满意度

第三节 职业倦怠与辞职意向

第四节 教师职业倦怠的作用机制

第六章 我国教师职业倦怠干预对策的研究

第一节 心理层面:心理调控策略

第二节 社会层面:社会支持策略

第三节 学校层面:校长管理策略

第四节 教育层面:教师培训策略

参考文献

2.研究内容的前沿性和创新性:

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教育领域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是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新课题。自从弗登伯格(H.J.Freudenberger)1973 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burnout)概念以来,该课题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本研究在借鉴国外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与探讨,丰富和发展了我国这一领域的研究内容。具体在心理层面上对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的内在形成机制、职业倦怠与教师心理健康间的内在关系等进行了系统探讨,对教师职业倦怠干预研究体现出操作性和有效性的特点,并以教师的心理成长为重点注重对职业倦怠的预防,表现出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创新性。

3.研究方法:

本研究着重探索三方面的内容,其采用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分别为:

(1)通过测验法探讨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与特点。在客观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的程度与分布特点,客观反映出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的实际状况与影响其形成的因素。

(2)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探讨压力源、自我概念、教学效能感等与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运用典型相关、结构方程等方法探讨职业倦怠形成的内在心理机制。

(3)通过现场实验法研究压力应对训练等对调适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效果。

(4)通过相关研究的方法探讨职业倦怠对教师的生活满意度、辞职意向及心理健康的影响。

4.研究价值与社会影响: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解决教师职业倦怠形成的内在心理机制,探索缓解职业倦怠的心理干预策略,有助于深化教师职业倦怠的理论,填补国内相关研究的空白,对推动我国这一领域的研究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研究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的特点及缓解对策,对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因为教师是一个最具压力的职业之一,如果教师的工作压力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就会产生职业倦怠,不仅直接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而且将降低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还会导致教师群体士气低落、人员流失。

第五篇:特教教师职业倦怠研究

特教教师职业倦怠研究

摘要: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北京地区160名特教教师进行了数据信息采集,并且进行了相关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特教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要明显低于普通教师,其中特教教师在婚姻状况、教龄、学历等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关键词:特教教师;职业倦怠;研究

一、前言

职业倦怠是一种很常见的职业反应,它主要是由职业压力所引起,个体由此表现出身心疲惫的状态。一旦出现职业倦怠,那么将会影响个体的工作质量,比如责任感下降、身体状况不佳,个体常常会出现焦虑、抑郁等症状,如果不能及时的采取措施,那么将会对个体产生极大的危害。特教教师是属于职业倦怠较为明显的一个群体,它是指特教教师不能够适应工作压力而引起身心疲惫的极端反应,其产生的原因与特教教师长期的教学环境具有很大的关系。目前国外有很多学者对职业倦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得出了职业倦怠的三个主要表现,分别为情绪衰竭、职业负荷和压力感受、个人职业成就感。其中情绪衰竭是个体对压力的评估,个体常常因此表现出极度疲惫感;职业负荷和压力感受是个体对他人的评估,个体常常表现出对他人采取消极的态度对待;个人职业成就感是个体对自我的评估,个体常常表现出对自己工作的价值评价过低。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针对北京地区的五所特殊教育学校进行了职业倦怠问卷调查,共发放了180份问卷,其中收回175份,回收率为97.22%。为了能够确保信息的有效性,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筛选,其中160份问卷调查为合格问卷,有效率为88.89%。这160份调查问卷中,其中聋哑学校为74份,所占比例为46.25%,盲校为86份,所占比例为53.75%。按照婚姻状况进行分析,其中已婚数量为91人,所占比例为56.88%,未婚数量为69人,所占比例为43.12%。从教龄方面分析,其中5年以下的数量为39人,5至10年的数量为46人,10至15年的数量为35人,15至20年的数量为31人,20年以上的数量为9人。从性别的角度分析,其中男性数量为20人,女性数量为140人,在特教教师中,女性要远远高于男性。

(二)研究方法

为了能够科学准确的对特教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进行详细分析,本次研究采用郭文斌编制的教师职业倦怠量表进行评价。在职业倦怠问卷中从个人职业成就感、职业负荷和压力感受、情绪衰竭3 个维度,共43 个题目,问卷采用5 点计分,1 表示完全不符合,2 表示比较不符合,3 表示界于符合与不符合之间,4 表示比较符合,5 表示完全符合,3分以上表示存在职业倦怠,得分越高表示倦怠程度越严重。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0,分半信度系数为0.769,重测信度系数为0.643。量表的各个维度与心理健康总分及各个因子分之间相关均达到显著水平。将问卷调查所收集到的数据利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工作,计算计量资料之间的差异性,采用t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特教教师职业倦怠的一般情况分析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采用的是五分计数的方式进行,研究规定,如果教师的职业倦怠因子的评分小于等于2分,那么说明教师不存在职业倦怠的情况,否则将说明存在职业倦怠的问题,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对北京地区160名特教教师的职业倦怠三个维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北京地区特教教师职业倦怠基本信息统计情况

情绪衰竭 职业负荷和压力感受 个人职业成就感 职业倦怠总均分

平均值 2.63 1.46 1.81 1.87

根据表1的数值可以进行分析和描述,对于特教教师而言,针对本次研究给出的标准可以得到,此次调查的160名特教教师,他们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中,情绪衰竭的平均得分为2.63,相对于其他两个维度,情绪衰竭的表现最为突出。其次则是个人职业成就感,职业负荷和压力感受得分最低。相对于一般教师而言,特教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因为他们的学生都具有交流障碍,特教教师必须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取得想要的成就。长此以往,很多特教教师都需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情绪衰竭就是心理压力无法释放的一种病态表现。综合分析,特教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并不显著。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总结原因。首先,因为特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与学生的交流存在一定的障碍,不能像对待正常学生一般,但是在教学深度方面,特教教师不需要像对待正常学生一样,提高教学难度,所以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不需要投入过多的精力就可以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相对轻松。其次,目前我国教育部的主要工作都集中在国内各个普通学校,如重点发展九年义务

标准差 0.82 0.61 0.58 0.47

中位数 3 3 3 3 教务以及各种职业教育,而对于特殊学校,教育部没有给出硬性指标,所以特教教师也不需要为学生的成绩而焦虑。最后,对于特许学生而言,很多家长对他们的要求也会放低,所以特教教师一般都不会承受来自家长或者社会方面的压力。基于这三方面的原因,特教教师一般在教学过程中都会比较轻松,不会承受像一般学校教师那样的巨大压力,所以总体的倦怠状况并不严重。但是从表1可知,特教教师的情绪衰竭较为明显,这也是一种职业倦怠的先兆,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那么特教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也会越来越明显。

(二)职业倦怠的相关因素分析

为了能够深层次的研究职业倦怠与相关因素之间的联系,本次研究将针对性别、婚姻、教龄、学历等因素分别进行分析。

1、性别

表2 职业倦怠与性别之间的关系

男性 女性

从表2看出,针对职业倦怠情况,对调查人群的男性与女性分别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P=0.351,这说明男性与女性特教教师关于职业倦怠情况没有显著性差异。

2、婚姻

表3 职业倦怠与婚姻之间的关系

未婚 已婚

从表3看出,针对职业倦怠情况,对调查人群中的男性和女性分别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P=0.026,由于P值小于0.05,所以未婚和已婚之间关于职业懈怠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未婚教师由于承担的家庭负担小,而且不需要操更多的心,所以在职业倦怠方面表现不明显。相比较而言,已婚特教教师除了承担学校工作的压力之外,还需要承受来自家庭的压力,所以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属于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

3、教龄平均值 1.67 1.93

标准差 0.47 0.76

中位数 3 3

统计量 t=3.28

P值 P=0.026

平均值 1.84 1.88

标准差 0.72 0.81

中位数 3 3

统计量 t=2.14

P值 P=0.351

表4 职业倦怠与教龄之间的关系

5年以下 5-10年(包含5年)10-15年(包含10年)15-20年(包含15年)20年以上(包含20年)

根据表4可以看出,从事特教教师11年至15年的人群,职业倦怠的平均分为1.95,高于整个人群的职业倦怠平均数,是平均分最高的人群,其次则是15年至20年的人群,他们的职业倦怠平均分为1.89,依然高于整个人群的职业倦怠平均数。5年以下和20年以上的人群,他们的职业倦怠平均分反而相对较低。经过分析可知,对于5年以下的特教教师,他们一般都还没有结婚,所以他们很少为自己的事情而烦恼,而且正处于奋斗期的他们,对于工作更是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相对于这部分人群,从事特教教师10年至20年的人群,他们反而会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所以很多人都感觉到身心疲惫,而且长期从事特教职业,导致他们在心理上也感觉到枯燥,成就感也开始降低,所以最终导致职业倦怠平均值有所上升,而随着教龄的增长,特教教师的家庭问题也会相对降低,从而让他们又有大量的精力投入工作,而且在工作经验方面,这部分人群更加具有教学技巧,所以很快又能够适应这份工作,以更好的状态回归教师角色,这时候的职业倦怠情况得到了缓解,平均分也有所降低。综合而言,特教教师的职业倦怠与教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42)。

4、学历

表5 职业倦怠与学历之间的关系

高中及以下 大专平均值 1.93 1.81

标准差 0.73 0.69

中位数 3 3

统计量 T=2.38

P值 0.048 1.68

0.35

1.89

0.71

1.95

0.37

平均值 1.43 1.78

标准差 0.63 0.52

中位数 3 3

统计量 T=1.62

P值 0.042 本科及本科以上

1.72 0.52 3

如表5所示,根据不同学历,特教教师所表现出的职业倦怠情况也不一样,其中高中及以下学历的特教教师,他们的职业倦怠表现的最为明显,评价得分为1.93分,随着学历的增高,特教教师的职业倦怠表现则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根据上述情况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原因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初中及以下学历的特教教师的年龄都比较大,他们都是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没有经过专业的特教培训,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形成先进的教育观念,所以对于特殊学生,他们的认知程度不够。其次,由于沟通交流障碍的情况,很多时候,特教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特殊学生经常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这也导致很多学生对这些特殊学生产生了不好的认知,而且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特教教师也会对学生失去耐心,不仅对学生的期望值大大降低,对自我成就感也会出现明显的降低。最后,对于学历较低的教师,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都兼职保育员工作,由于责任重大,导致他们的心理压力也相对较高,担心学生出现什么问题,长期处于精神紧绷的状态,导致他们的职业倦怠水平较高。

5、专业背景

表6 职业倦怠与专业背景之间的关系

特教专业 非专业短培训 非专业未培训

从专业背景的角度分析,特教专业的教师职业倦怠最低,其次则是非专业段培训的教师,最高的则是非专业未培训的教师。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原因可以从从教学技巧方面分析,特教专业的教师都经过专业的培训,所以教学技巧非常娴熟,所以在与特殊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很少出现交流障碍的问题,而对于未接受培训的教师,他们在这方面有所欠缺,长期处于沟通不佳的状态会让他们对学生失去耐心,对自己采取否认的态度,所以职业倦怠水平较高。

四、总结

根据调查分析发现,相对于普通教师,特教教师的职业倦怠情水平较低,其中情绪衰竭平均值 1.68 1.86 1.96

标准差 0.47 0.83 0.75

中位数 3 3 3

统计量 T=4.36

P值 0.043 是特教教师职业倦怠的最显著表现。除此之外,影响特教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还包括婚姻、教龄、学历以及专业背景。为了防止职业倦怠情况加剧,必须要针对四个因素,对特教教师采取措施,以提高特殊学校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在花.特殊学校教师职业枯竭特点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6(4).[2]易晓琳.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分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2).[3]马芳.陕西省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调查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1(2).[4]周朝坤.聋校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D]西藏大学,2012.[5]李燕、高培.国内中小学教师工作倦怠研究综述[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2).

下载高职临床课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与思考1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职临床课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与思考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与策略[推荐]

    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与策略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竞争压力不断加剧,职业倦怠现象在现代人中已普遍存在。而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已经成为职业......

    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几点思考

    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几点思考平时工作忙忙碌碌,仍然没有充实和幸福之感。特别是面对素质相对比较差的学生,教师付出了大量的汗水和精力,但教育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时,老师们总会感......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特殊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摘要本文综述了最近十几年来关于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认为在研究普通教师职业倦怠的同时,应加强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构建具有统......

    中职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

    中职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 当前,相当一部分中职教师因学生基础差、管理难度大、职业危机、工作压力大等主客观原因,产生了职业倦怠症。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教师因不能有效地缓释......

    教师职业倦怠与缓解

    教师职业倦怠与缓解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和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教师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教师在工作中的投入也将直接影响着对学生的教育。然而,随着教育和科研压力的增大,越......

    教师职业倦怠与应对

    教师职业倦怠与应对 工作单位: 姓 名: 教师职业倦怠与应对 【摘要】教师是极易产生职业倦怠的职业。职业倦怠是指对长期的工作压力作出反应的心理综合症状,其存在严重地影响......

    教师职业倦怠与专业发展的思考5篇

    11.26 赵建萍日志 教师职业倦怠与专业发展的反思今天下午,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的傅树京教授为我们做了关于《教师职业倦怠与专业发展》的讲座,她精彩的讲解,生动的案例和接地气的......

    浅析教师职业倦怠的现1

    浅析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主要原因及调节策略一. 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 教师要完成各种教学任务,面对越来越个性化的学生,要适应国家教育的改革与变化,而且教学工作量大,任务繁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