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区教师教研活动的有效形式与操作策略
大学区教师教研活动的有效形式与操作策略
教研活动是以教学理论、过程、素材等为载体进行的教师研讨活动, 是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面对新的教育形势和教学工作实际,要使教研活动优质高效,我们需要对形式进行优化,对方法进行选择,对过程进行调控。特别是关注新型教研活动的组织形式,这是提高教研活动质量与效益的重要保证。为此,笔者提出一些有效的教研活动形式及基本操作路子,与教育同行交流。
1.互动式教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互动,一是教师互动。利用听评课活动,听课教师和执教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在研讨中共同提高。二是师生互动。开展“学生眼中的教学精彩回放”征集活动,通过书面交流,营造师生间平等对话的氛围,让教师以学生为镜子自我反思、自我选择、自我改进。三是家校互动。请家长走进课堂,与孩子们共同上课,课后家长们针对所听的课与教师、领导共同座谈。另外通过书信、调查问卷等形式与家长相互交流沟通。2.主题式教研:主题式教研是围绕某一专题内容开展的教研活动,一般需要经历“发现问题、提出主题——个人实践、初步思考——集体研讨、深入研究”的过程。只有基于个人思考的研究,才能真正实现“开展自己的研究、解决自己的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对教育教学现象和问题形成独立的、独特的、有创造性的见解,并提升教研活动的针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如“菜单式”主题教研:即以教研组为单位,对征集的教师或学生间的问题进行筛选,提取出迫切解决的主题,列成“菜单”,如课堂上有效提问的艺术,课堂评价的技巧,如何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如何组织学生有效讨论,怎样运用学案才能更有实效等等,将这些问题纳入教研计划。在每次教研活动前,同学科教师围绕“菜单”中的一个主题,运用报刊、网络平台等途径搜集相关资料,寻求问题解决的理论依据,了解教育专家、优秀教师的经验做法,找出个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形成初步方案。教研活动时,教研组所有成员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陈述自己的观点,开展比较、分析、讨论。最终达成较为一致的意见,形成课题研究报告,为每位教师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3.反思式教研:教学反思是教研活动中很重要的内容,一个有生命的教研组必须在教学反思环节有制度的保障与文化的指引。反思内容如:换作学生的角色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与优秀教师的教学行为作比较,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听学生评价后的自我反思;听同行、专家研究评价后的自我反思;在理论学习时结合自己教学行为的自我反思;在听家长对学生的发展意见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开展反思式教研活动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教师反思以教学活动中带普遍性的、易引起争议的问题为主。二是通过教研组群体的合作、交流、对话和共同反思以有效地解决问题。三是教师个体所拥有的教学理念、个性特点以及能力水平等方面存在客观的差异,反思、对话与交流应坚持持续的、逐渐融合的过程方式。学习——积累——反思,这是一个发展性教研组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特征。
4.会诊式教研:教研组针对教学中出现的共性或个性问题进行“集体会诊”,大家一起“面对面”交流,深入细致地分析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之处,运用集体的智慧,找出“病情”,分析“病因”,开出对症的“处方”。通过“集体会诊”,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能力。5.集体备课研究:集体备课由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师共同完成,它是教研组最常规、最主要的工作。如“三关注二提高”的集体备课,这一备课流程分为“个人研究—集体研讨—分享充实—生成完善—反思提高”五个环节。“个人研究”是指教师个人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挖掘教材,围绕教材提供的内容搜集相关资料,然后,针对自己所教班级的情况完成教学设计。这是备课的主要部分,关注的是教师个人的教育智慧。“集体研讨”是在个人研究的基础上,同学科的教师围坐在一起,针对本课时的内容提出自己的建议,每个教师畅所欲言,将自己特色化的想法呈现给老师们,这样,可以起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作用。这一环节体现集体备课的交流性、研究性,关注的是教师团队的群体智慧。“分享充实”是指分享不同教师提出的能适合自己的教学建议,然后充实自己的备课,体现的是借鉴后的提高。“生
成完善”是教师在一节或两节课后,根据在课堂上反映出来的、自然生成的问题,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备课,以备下节课更好地使用,关注的是学生的差异与发展。“反思提高”是指教学后的反思。教学反思不是单纯对课前、课中工作的简要回顾,它带有研究的性质,是用先进的理念审视已发生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现象,此反思不受字数限制,可长可短,但都是来自课堂,发自内心。不管是课堂中出现的亮点,还是课堂中产生的灵感,或是教学中的点滴失误,对教师来说,都是今后教学的宝贵财富。这种课后反思,实际上是教师个体教学智慧的进一步提升,体现的是反思后的提高。在这种的集体备课流程中,教师对课堂的预设和问题生成,充分显现了教师个体经验、同学科教师的群体智慧和学生个体发展三个层面的教育智源,通过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形成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螺旋式提升的动态备课过程。
6.课堂观察研究:课堂观察是指研究者(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课堂观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工程,观察的视角与手段应当是开放和多元的,观察的内容应是引起执教者、研究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课堂观察作为教师相互取长补短、深化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在世界范围内都普遍使用。但是,如何让课堂观察不仅有助于任课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观课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有助于科学评价每位教师的教学水平、找出课堂教学需要改进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就需要有一套科学的、系统的观课指标和方法。
7.课例研究:课例研究作为校本教研的一种活动形式,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研讨实效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正如一位特级教师说的那样:“教学是一种不断产生遗憾,不断产生反思的行为,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追求。评课是一种诊断和激励,是零距离的智慧碰撞,是提升观念、调整教学、发展能力的有效平台。”目前,课例研究已成为中小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重要形式。而且,在教研实践中一些新的研究形式也应运而生,如“三课两评一反思”的课例研究,其基本操作流程是:首先,由一名教师执教一节课,这节课称为“常态课(原始课)”,观课人员(包括教研员、校长、业务校长、学科组长和教师等)根据自己所分担的视角分成若干小组,各自带着课前准备好的观察量表进入课堂听课。第二步,观察小组成员根据课堂观察记录,对课堂观察结果自己做出定性或定量分析,并进行相应诊断,写出本视角课堂观察的总体评议,组内进行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各观察小组与执教教师一起,对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和交流,寻找个人经验与团队智慧的差距,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或课堂优化的方法。第三步,执教老师根据集体研讨的结果,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原来的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完善,然后在其他平行班级再执教同一节课的内容,这节课称为“改进课”。同时,各观察小组根据交流情况,重新修改《课堂观察量表》,突出执教老师的课堂问题。第四步,各观察小组根据观课人员观察到的新情况进行第二次研讨,汇总研讨结果。此时,可能有新的问题出现,也可能是老问题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对此,提出新的改进方法。第五步,执教教师根据大家的意见、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及学生的课堂反映对教学设计进行再次修改、完善。然后在不同的班级进行第三次上课,这节课称为“提高课”。观察小组再次修改《课堂观察量表》。第六步,观察小组进行第三次观课,以观察课堂的改进效果。最后,由参与课例研究的教师团队的每个成员即观察小组成员,从执教者和观课议课者等不同的角度,对整个课例研究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形成课例研究报告。“三课两评一反思”的课例研究范式的基本特征是:“常态课(原常态行为,个人教学经验的显现)→一评(关注原有教学问题,寻求个人经验与团队智慧的差距)→改进课(动态完善行为,团队教育智慧的显现)→二评(关注教学问题的改进与生成,寻求理念的内化与外显教育效果的差距)→提高课(新常态行为,个人教学智慧的再建)→整体反思(关注过程研究,注重实践反思,感悟教育智慧,实现专业提升)”。这一研究方式为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和教师团队的共同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教师在磨练课堂教学的同时,课堂也打造着教师团队,在课例研究的过程中实现了课堂与教师专业水平的共同提高。
8.跨学科教研: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一方面,新课程“综合性”、“开放性”的理念倾向要求实施跨学科教研。另一方面,“强势学科”与“弱势学科”的两极分化也呼唤跨学科教研的开展。跨学科教研活动,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跨学科教研意味着突破学科局限,建立更加灵活、更加开放的动态教研机制。首先,可以利用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分科教研组之间建立关联,为不同学科的教师创造沟通的机会。其次,可以建立跨学科的综合教研组,实现各学科平等、均衡、同步发展。跨学科教研可以让其他学科的教师带着新异的目光,从截然不同的视角去关照和审视所教学科,多个视角的碰撞与交汇会生成创造性的设计与思路。教师只有坚持长期的跨学科听课,才能更好地为自己的学科教学积累丰富而全面的资源储备。这也是满足教师的个人素质提升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9.校际教研:通过联片教研活动,加强本校与外校教研组的联系,与片区内的学校组成教研联合体,开展系列教研活动,如集体备课、课堂观摩、校际会课、专题研讨等,也可以与片区外学校进行联系与交流,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如“二三三二”联片教研机制,其中第一个“二”,是指“两个工作系统”,即以教研区负责人为协调人的策划设计系统和以教研区“大教研组”组长为协调人的组织实施系统;第一个三”,是指联片教研活动中的“三多”,即“多主体,多主题,多层面”;第二个“三”,是指联片教研活动的“三结合”,即“教研区内成员校的统一活动与教研区内、外部分成员校的自主交流相结合,教研区的自主活动与市教研室策划的各教研区统一活动相结合,成员校相对固定的教研区活动与临时性教研区活动相结合”;第二个“二”,是指联片教研的成果“两个发展”,即教师专业发展和区域均衡发展。
10.“非正式”教研:也就是随机性教研。是指教师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随时随地进行进行研究。如“茶座式”教研,有人说,剑桥大学60多项诺贝尔奖的傲人纪录,和剑河边悠闲自在、天马行空的“下午茶”分不开。英国人传统的下午茶,在剑桥形成了学术自由的精神氛围。教授学者们把学术课题带到下午茶会上来讨论,书香茶香交融,那种轻松雅致的氛围,比英国大学里流行的西装革履的高桌宴会更让人感到亲切自如。“非正式”的教研活动,大家自由讨论,你一言,我一语。所谈话题很广,或者魏书生,或者钱梦龙;或者某某杂志的某篇文章,或者某某网站的某个观点。一杯香茗,不亦乐乎。这样的“闲谈”,每月一次。可以有主题,也可以没有主题。全凭兴趣,云山雾沼。项<� �� ߏ
�3�
��人纪录,和剑河边悠闲自在、天马行空的“下午茶”分不开。英国人传统的下午茶,在剑桥形成了学术自由的精神氛围。教授学者们把学术课题带到下午茶会上来讨论,书香茶香交融,那种轻松雅致的氛围,比英国大学里流行的西装革履的高桌宴会更让人感到亲切自如。“非正式”的教研活动,大家自由讨论,你一言,我一语。所谈话题很广,或者魏书生,或者钱梦龙;或者某某杂志的某篇文章,或者某某网站的某个观点。一杯香茗,不亦乐乎。这样的“闲谈”,每月一次。可以有主题,也可以没有主题。全凭兴趣,云山雾沼。
第二篇:浅谈四种有效的教研活动形式
浅谈四种有效的教研活动形式
教师读书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源头,也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从过去的教育家的著作中,教师可以学习的东西很多。有心的教师会认真阅读教育的重要文献,认真学习不同时代教育家的人生理想与人格力量。读书会让我们的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从而让我们的教师更加有教育的智慧,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全方位的改革,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改革纲要及各学科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许多全新的理念。如何将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真正转化为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是取得本次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同时,这又是一个难点。教师们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碰到了许多的问题和困难,他们最缺乏的就是将理念转化为行为的方法和策略。教研活动,特别是校本教研开展将是帮助教师解决问题与困难,实现理念与实践沟通的有效途径。但从学校教研工作的现状看,教研活动形式的传统、单一和僵化还是较为普遍的现象,难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为此,我们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教研活动形式的改革和创新作了一些实践与探索,以下择要介绍四种。
一、学术沙龙式教研活动
学术沙龙是一种由同一学术团体的成员参加的,可以自由发言的专题讨论会。我们把学术沙龙作为教研活动的一种形式,每次就一个课改话题展开讨论,不强求统一的结论,旨在开阔思路,引导思考,加深教师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寻求更多的教学策略。
此种教研活动形式适用于对教师不易理解或存在争议的问题的澄清,或是对教学策略最优化的讨论。如以“语文教学中如开展探究式学习”为主题举行学术沙龙,教师可围绕“探究式学习作为理科教学中常用的学习方式是否也同样适用于语文等人文学科的学习?在语文课中可让学生探究哪些内容?教学模式如何?教师的作用如何发挥?”等问题自由发言。通过交流,教师们自然加深了对探究这一学习方式的认识,同时还可形成许多教学策略与方案,经过进一步的比较筛选,便可用于指导教学实践。
在学术沙龙式教研活动中,我们还可尝试借鉴“头脑风暴”和“中立主席”等策略,以取得最佳的效果。“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最早是由现代创造学奠基人奥斯本提出的。借助此法开展学术沙龙式教研活动,可由组织者以一种明确的方式向所有参与教师阐明中心问题,然后让每位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内自由提出尽可能多的想法和方案,在此过程贯彻“无错原则”,不允许任何的批评与指责,并作好详细记录,稍后再进行整理与分析。“中立主席法”则是英国课程专家斯坦豪斯的创造。它要求活动组织者必须在活动前尽可能多地收集与讨论问题相关的资料,提供给大家。在此基础上引导大家展开充分的讨论,并确保讨论过程的连续性,但在活动过程中对讨论的问题必须始终保持中立的态度,不能利用自己的权威对讨论进行控制与限定。运用以上两种策略开展学术沙龙教研活动,有利于发挥每个参与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对问题形成更全面、更深人的认识。
二、对比教学式教研活动
对比教学式教研活动是指针对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新方法,通过设计不同的课堂教学对比来加深认识,寻求教学的具体对策。
对比的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可以将早几年的课堂教学录像与按新课程理念设计实施的同一内容的教学进行对比;可以是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教师按各自不同的设计进行教学对比;也
可确定一个教学内容,由一位教师自行备课后实施教学,教研组成员听课后再对照新课程的新理念、新要求进行集体备课,然后由同一位教师再进行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前后对比.对比教学式教研活动比较适合运用于课改纲要、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一些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要求、方法的贯彻和实践。如“过程与方法目标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怎样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实施对策”等等。利用对比教学式开展教研活动,较为直观形象,操作性强,利于教师对新理念、新要求、新方法的接受与把握,先进的教学理念易于转化为教学行为,因此,也深受教师们的喜爱。
三、课例分析式教研活动
课例分析式教研活动是借助必要的媒体手段,运用一定观察与诊断技术,对于某一堂课(可以是代表当前教学现状的课,也可以是以新课程的理念要求设计的课)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反思,作出较科学的评价,寻求更有效对策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这种剖析与反思可以是围绕某一个专题进行,也可以是对整个课堂的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与诊断;可以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师生问卷访谈、作业练习分析作出定性判断,也可以借用数据统计技术,得出定量的分析,如教师提问行为类别频次统计、提问技巧水平检核、弗兰德语言互动分析、教学时间统计分析等,不同的统计技术可以反映出不同的问题。
课例分析式教研活动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和设备,如摄录像设备或录音设备、计时设备、相关统计量表等;参与研究的教师要有明确而细致的分工,对教师们的技术要求相对较高;所费时间与精力也较多。但其优势在于可以帮助教师更科学更深入地认识日常教学中未发现或不重视的许多问题,再通过教学策略的改变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得更到位。此类教研活动安排要做到少而精,要精心挑选教师实践中典型的课例进行分析,以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
四、课题研究式教研活动
课题研究式教研活动是将教研与科研有机融合的教研活动形式。它以教学改革过程中遇到的较复杂的问题或内容为研究对象,制定分步骤研究计划,在一段较长时间内,围绕同一专题多次反复研究,探寻教学对策,逐步解决问题。与常规的教研活动相比,它具有更深入、更规范、更科学、更具针对性等特点。
课题研究式教研活动比较适用于课程改革中提出的具有超前性的,教师们不太熟悉的,或者在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新理念、新内容、新要求、新方法的认识与实践。如,新课程的教学评价,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中小学生古诗诵读等等。
例如,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都是以写记实类习作为重点,很少有想象作文的内容。而《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可是,让学生多写想象作文,会不会产生更多的空话、假话?哪些内容的想象作文适合学生写?怎么指导才能使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教师们都很困惑,可资借鉴的资料和经验很少,为此,我们在一所学校中尝试应用“课题研究式教研活动”加以研究,参与研究的教师在半年多的研究过程中,反复地进行课堂实践、分析讨论,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了认识,找到了策略,积累了经验。
课程改革需要教研活动的有力支持,教研活动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改革服务。只要我们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一定会创造出更多更新更有效的教研活动形式。
第三篇:校本教研的有效形式包括哪些
校本教研的有效形式包括哪些
校本教研直接指向学校中的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发生的问题,它的特点是将学校实践活动与教育研究密切结合在一起,并大力倡导学校第一线的教育者参与。
校本教研是基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需要或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探讨、研究活动,常用而有效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理论学习。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形式,每个学校的领导都谙熟这种形式,但没有几个学校用好它,许多时候是走过场。
2、案例分析。这是教师把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得到案例,自己分析或与同伴共同讨论,达到资源共享和业务能力互相提高的目的。
3、校本论坛。选择好主题,选好主讲人,可以全校教师参与,也可以是教研组开展活动。
4、进行教学反思。形式是集中切磋,或是写文章互相传阅讨论,目前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中,是使用效果明显的一种形式。
5、结对帮扶。这是老带新、强帮弱、骨干教师引领的一种形式,各个学校都在做,但做得不好,原因是作为师傅者,往往有保守的一面,校内竞争存在一定的残酷性。
6、经验交流。这是常用常新的教研形式。
7、调查研究。选定课题,组织人员深入第一线掌握真实材料,这种形式虽然用得不多,但确实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形式。
8、开展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优质课等活动。这是学校开展最多的一种教研形式,参与者众多,这种形式,要把握好评课一关。
9、骨干教师与教师对话。这是近十年来随课改的推行而兴起的一种形式,骨干教师的现身讲解传授,方式直接,见效快。
10、说课。形式简便易行,目前用得多。此外,还有问题解决、协作解决、教学指导、课改沙龙等形式。
第四篇:大学区教研活动汇报材料
《大学区教研活动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
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大青山下,参加此次的大学区教研活动,非常荣幸此次活动由我校来承担,我校共呈现了九节课,为了充分发挥名优骨干教师的教研优势及引领作用,其中承担语文、英语、校本的三名教师是####市优秀教师,其余承担课的教师也是我校的县级骨干教师,课堂中注重学生的学科素养,彰显学生个性的发展,努力焕发课堂活力,其中语、数、英三科都有我校自己的教学模式,语文的教学模式是“初读课文,畅谈收获——合作探究,解读文本——巩固梳理,拓展应用”,主要是针对阅读教学的,数学学科是“五四三”课堂教学模式,也就是五步、四精、三体现,“五步”是激趣导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知能应用——知识总结,“四精”是精心导入,精心设疑,精心设练和教师精讲,“三体现”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和谐的师生关系,体现养成教育,英语学科的教学模式是“一个中心,三个环节”,一个中心即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三个环节即热身复习、激趣导入环节,合作探究、新课呈现环节,趣味操练和巩固拓展环节。这三种课堂教学模式虽然已经形成,并已经应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但不是一成不变的,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适当的取舍,我们也一直在不断的修正和完善,科学和品德学科的教学模式也正在探讨,今天我们还呈现了一节校本课程,是一个非常有地域特色的乡镇,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所以从2016年开始我校就组织编写校本教材,截止到2017年3月编写完成,并已在五、六年级开设这门课程,恰逢4月份的大学区活动,所以就呈现这样一节课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们期待也相信,《家乡风物》这本校本教材,一定能够成为我校全体师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良师益友。
今天除了这六节文化课之外,我们还有三节特色活动课,我校的特色活动从2012年以来,始终坚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结合学校日常教学工作,我们因势利导,坚持活动常规化,每周三的第六节课就是全校的特色活动课,全体学生都参与其中,坚持活动的多样化,先后开展了轮滑、田径、排球、象棋、绘画、书法、舞蹈、竖笛共计8种特色活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对每周的这节特色课都非常期待,通过参加这些特色活动,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升,特长生不断涌现,更为许多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又一个平台,为他们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面我主要介绍一下今天我们呈现的这三种特色活动:
一、特色鼓人心,书法进课堂。
硬笔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启迪了他们的心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感受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书写水平,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因此我校成立了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主任为授课教师的书法特色活动小组,学生们都能积极参加,老师认真指导,使书法走进了课堂,而且每一节课学生都要有一篇书法作业,学生们都有自己的书法积累本,业务检查时教导处要对此项工作进行检查,作为评定班主任一学期工作的依据之一,同时学校每学期都要进行书法比赛,评选出好的作品粘贴在一楼大厅的展板上进行展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书法的积极性。
二、娇健英姿现风采,舞蹈活动育英才。
舞蹈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通过感人肺腑的音乐、富有诗意的构思、优美娇健的造型,形象逼真的道具,使学生从中扩大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活跃身心、锻炼意志、增强才干,从而造就人才。我校的舞蹈特色活动从2012年开始就开展了,分别#####两位音乐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有自己的校舞蹈队,一年一度的“六一”文艺活动都有她们的娇健英姿,并多次参加镇文化站举行的文化艺术节,精彩的表演获得了社会的好评。
三、笛声飞扬入春风,竖笛活动现激情。
我校的竖笛自2012年开始就从音乐课上开始学习了,2015年开始又在原有的基础上成立了竖笛特色活动小组,由####老师担任指导教师,把一些兴趣浓,基础好的同学整合在一起,主要是针对高年级的学生,提升学生竖笛吹奏的水平,今天我们课堂上呈现的是两个声部的吹奏,我们去年的“六一”艺术节,竖笛表演的是三个声部的吹奏,现在我们竖笛是六孔竖笛,从二年级开始已经开始学习八孔竖笛,我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早日完成六孔向八孔竖笛的转变,农村孩子由于受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对于器乐的学习很期盼,但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我相信对于竖笛的学习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接受,我们要把这项活动有序地、持续的开展下去,让悠扬的笛声融入春风,让竖笛活动涌现激情。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同一个舞台追寻同样的梦想,同一个理念闪现不一样的智慧,让我们借助大学区教研活动这个平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我相信,在小学教研室的正确引领下,在我们各校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大学区教研活动之花一定会更加绚丽多彩!
谢谢大家!
##小学 2017年4月21日
第五篇:大学区教研活动小结
4月11日,纺织城小学大学区在白鹿原中心小学多功能厅举行“两教一进”活动启动仪式。教育局曹局长、白科长等领导应邀出席,来自白鹿原中心小学、东枣园小学和纺织城小学的近百名师生也参加了启动仪式。
“两教一进”是指让学区长学校骨干教师到成员学校支教或走教,成员学校教师到学区长学校定期参加交流、教研等活动。旨在使学区内各校共享优质资源,加快教研节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本次大会由白鹿原中心小学白校长主持。王强副校长首先宣读了《纺小大学区“两教一进”活动实施方案》,纺织城小学骨干教师张爱峰作为支教代表发言,白鹿原中心小学校长陈军才代表成员校做了感谢发言。
纺小大学区校长唐晓芳以《着眼内涵•关注未来•携手共建大学区发展体系》为题,总结了大学区成立以来的探索实践、诠释了本次活动的长远目标以及对夯实大学区成长机制的期待。
教育局曹局长对本次活动给予高度评价,他说,“两教一进”活动打响了我区大学区建设实质进展的第一枪!他指出,要不断拓宽大学区建设渠道,通过师生互访、挂职锻炼等深度互动交流形式,真正把纺小大学区建成教育发展的大家庭,从而逐步实现我们的学区梦、教育梦、中国梦!
随后,纺织城小学的王亮和赵锦艺老师分别做数学和音乐课,也就此拉开大学区课堂交流互动的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