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8所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共话教师教育创新
38所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共话教师教育创新
【浏览字体: 大 中 小】
2009-11-05 文章来源: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已经进入了从规模发展转向质量提升的新阶段,教师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之作用已经为人所共识。如何打造未来的中小学教师?师范大学在培养教师方面应该如何创新?如何让走出校门的毕业生“上手就能用”?日前在重庆举行的第六届全国师范大学联席会议上,来自全国38所师范大学的党委书记、校长们围绕这些议题深入探究。
教师需求整体呈增长态势
【正在推行的本科后教师教育、小学全科教师等,为创新教师教育创造了机遇】
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指出,要把教师教育发展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大背景结合起来考虑,放在我们正在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的背景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中去推进,不能单就教师教育论教师教育。要研究未来的教育是什么?未来的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对教师教育提出了什么样的需求?
随着社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教师的供求关系和队伍建设的制度环境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当前,教师培养数量和规模问题基本解决,质量和结构问题成为突出矛盾。对此,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司长管培俊说: “师范大学作为培养教师的供给方,要有质量意识,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发展的需求,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还要有市场意识,对教师劳动力市场的
供求关系要有科学分析,要有前瞻性。”
他认为,教师教育孕育着新的增长点,总体上呈稳定增长的态势,基于三个需求:内涵发展潜在的需求、事业发展显性需求、结构性调整补充的需求。从内涵发展的需求来说,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对教育质量的高度重视,对师资的需求提出新的要求;从事业发展显性需求来看,师资要适应学龄人口、教育规模的变化;从结构性调整的需求来说,中小学班额生师比、中小学教师学科结构趋于优化,一些紧缺学科,如科学、音乐、体育、美术等的师资亟待补充。“要走出误区,不能用发展的观点看学龄人口、教育规模,用静止的观点看师资需求。”管培俊说。
正在推行的本科后教师教育、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小学全科教师、学前教育师资等,都为创新教师教育创造了机遇。特别是发展本科后教师教育,培养教育硕士、教育博士,是培养高素质骨干教师的必要措施,成为教师教育制度创新的重要突破。据统计,2009年,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院校由29所增加到73所,另外,15所高校(其中师范大学9所)已开展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
管培俊认为,推进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国家层面正实施三大计划,一是扩大实施范围、覆盖中西部22省份国贫县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特岗计划),二是“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国培计划),三是“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硕师计划)。这些需要得到师范大学的支持,也为师范大学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机遇。师范大学要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发展,为教师队伍建设作出新贡献。
“师范大学要抓住机遇,也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教育观念、体制创新、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调整变革。”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认为,新时
期中国教师教育呈现出了与国际教师教育发展趋势相一致的重要走向。一是教师培养大学化,体现了社会对于教师的高素质、高学历要求;二是教师来源多元化;三是教师教育一体化,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贯通衔接;四是教师职业专业化,合格的教师应具有相应的学位证书和资格证书。这种变革给教师教育和高师院校的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也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高师院校在办学定位、发展路径、教师培养模式、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正在进行积极的探索,综合大学也在积极参与教师教育工作,师范大学要适应这些变革。
改变教师教育封闭模式
【师范大学与中小学联系的链条仍十分脆弱,有些老师虽从事教师教育,却不了解中小学课堂】
陈小娅强调指出,“教师教育改革创新是师范大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今天教师教育的良好局面是改革创新的成果,解决当前教师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仍需要改革创新。师范大学要围绕培养优秀教师的目标,坚持解放思想,大胆突破,勇于创新。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质量评价等方面大胆地探索和改革,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一位师范大学的校长告诉记者,学校在为高年级师范生寻找实习单位时,连该大学的附中、附小都不太愿意接受。
原因很简单,中小学校觉得来了实习生会打乱学校的教学,学生也得不到多少收获,不过是为大学提供练习的场所。
“师范大学与中小学联系的链条仍然十分脆弱。”山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戚万
学说,有些老师不了解中小学课堂,不了解眼下在中小学红红火火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虽然从事教师教育教学和研究,却关在大学里,与基层一线脱离。“对教师教育来说,应该主动适应基础教育变革的需求。”
这一现象已经引起很多师范大学的反思和高度重视,已经有不少学校作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去推倒横亘在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藩篱”、“围墙”。
教师教育内容“空、泛、旧”,课程设置不合理和教学方式封闭、单一,客观上导致师范生专业意识不强。基于改变这种状况,首都师范大学自2001年探索建设“教师发展学校”,这种模式是上个世纪末在美国、欧洲兴起的大学与中小学的一种合作方式,刚开始是在研究领域,后来拓展到人才培养模式上。首都师大的“教师发展学校”旨在创设“大学-中小学合作共同体”,让大学的科研人员和师范生走进中小学,共同参与中小学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在此过程中,双方一起研究基础教育的教学理论、师范生的培养模式,改变了只在大学课堂上进行教师教育的封闭模式,在中小学真实环境中实施教师教育。
“这种合作有三大好处,一是消除了大学和小学的矛盾和对立;二是实现了双向激活,对大学来说,激活了他们的实践思维,对中小学来说,激活了老师们的科研思维;三是建立了双向通道,一个通道是大学的科学研究和理念传播到中小学,另外一个通道是大学教师在中小学教育现场汲取鲜活的实践智慧,反哺大学的教师教育,提高了师范生的培养质量。”首都师范大学校长刘新成说,经过近10年的探索,不仅师范生培养质量得到了提高,大学和中小学关系得到很大的改善,而且,“教师发展学校”的中小学教师在教学能力、理论水平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刘新成说,一个很明显的改变是,以前很多中小学不愿意接受学校的实习生,到现在很多学校主动找上门来建立教师发展校的关系。据悉,这项成果获得了今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除了要贴近基础教育现状,越来越多的大学以强化师范生教学实践环节为突破口,进行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据河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李建强介绍,该校从2006年开始取消了在城市所有的实习岗位,启动实施了农村顶岗实习支教工程。截至目前,学校共有21个师范专业8473名师范生,分9批到河北省68个县的640余所农村中学参加了全职教师岗位锻炼,人均授课200余节,学生从教能力显著提高,顶岗实习支教成为学校毕业生向用人单位展示的“第一张名片”。同时,千余名农村中学校长、近5万名农村中学教师借以得到置换培训的机会。“顶岗实习支教工作加强了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互动交流,收获了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双赢’局面。”李建强说。
东北师范大学从2006年开始探索的“离开省城,走向农村”的实习方式,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2007、2008两年,学校以“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为依托,设计并实施了“县域集中、混合编队、巡回指导、多元评价”的教育实习新方式:在县域内,以实习校为单位将实习生分成小组,每小组由多个学科的学生混合组成;每县域分配一个实习指导教师专家组,在县域内巡回指导实习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切实得到较多的实践机会,从教能力明显提高。
师大毕业的教师优势在哪里
【在师范教育体系开放的格局下,要想站住脚,靠的是办学水平和培养质量】
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说,他会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师范大学出来的学
生跟综合大学出来的学生,优势到底在哪里?
这个问题考量着师范大学的办学者们。师范大学要创新教师教育,无论从办学定位来说,还是历史赋予的使命来说,都是责无旁贷的。师范大学要作教师教育创新的表率,成为与会校长们的一致看法。
对此,陈小娅认为,要充分认识到培养优秀教师是师范大学的安身立命之本。在教师教育体系开放的格局下,垄断市场是不可能的,要想站住脚,靠的是办学水平和培养质量。师范大学要把培养优秀教师当作自身的主要优势,大力弘扬,有所作为才能有相应的地位。
刘新成说,曾经有人这样告诉他,如果师范大学的教育、心理学科办不好,其他专业再好也没有用,因为教育、心理类课程是教师教育的基础课程。“初闻此话觉得有些过,但转念一想,很有道理。”刘新成说。这也揭示了一个基本道理,要创新教师教育,必须加强教育类学科建设。
“高师院校尤其是师范大学不能游离于学科建设的主战场,尤其要加强教师教育学科群建设。”管培俊说,在国家级教学成果中,师范大学总量相对较少,事实上,教师教育方面有价值的成果专家十分关注。
除此之外,还必须对现有教师培养和培训模式进行系统的创新和改革,整合教师教育教学和研究的力量与资源,在课程教学改革上下功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介绍说,学校酝酿改革教师教育,教师教育课程成为一个首要讨论的领域。学校借落实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契机,于2006年专门成立了教师教育课程建设委员会,着手讨论、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学校分类建设了不同的教师教育课程:对教育学、心理学两门传统课程进行重点改造;对教育实践与技能类课程进行充实和完善;对新增的供师范生自主选修的教育研究与拓展类课程和学
科教育类课程采取立项建设、公开答辩、选课认定的办法进行重点建设。
“我们遵循的理念是,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呈螺旋式上升的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应系统考虑与规划足以支撑教师专业成长的课程体系。”俞立中说。
要培养未来的教师,师范大学教师队伍的作用不可低估。在这次师范大学联席会上,一种现象也引起了大学党委书记、校长们的广泛重视:学科教学论教师的缺乏。按照传统的教师教育理念,师范生要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一般的专业教师传授基础知识,学科教学论教师传授基本技能,但这支队伍还是很薄弱的。
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李向农在本校作了个小型调查,发现学生数量与学科教学论教师数量的比例不太平衡,15个师范专业中,除了化学、生物、数学专业比较充分,在一些大专业,学科教学论教师却很少。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200多个学生,只有2个学科教学论的教师。在调研中,学科教学论教师反映,他们常会面临身份的尴尬:说你是专业课教师吧,并不是;说你是教育研究者吧,也不是。“除了要在评职称等方面向他们有所倾斜,要加强这支队伍,最根本的还是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李向农说,华中师范大学就作了这方面的改革和尝试。
当然,要创新教师教育改革,也要在体制改革上加以配合。比如,北京师范大学针对科研力量分散、学术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今年6月对原来的13个教学和研究机构合并,组建教育学部,实施扁平化管理,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各司其职,为增强教师教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搭建了更加宽广的平台。(■本报记者 赵秀红)
专家观点
重庆师范大学校长周泽扬:地方师范大学要形成符合地方教育需要的特色成果
我国一批高水平大学都提出了办一流大学、创一流学科的目标。在他们的学科建设框架中,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形成一批国内国际领先的成果,培养一批优秀拔尖人才,是一流学科的重要体现。然而,对于地方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科来说,什么样的教师教育才是一流?我们认为,地方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科是否一流,不能寄望于其作出突破国际国内的重大创新成果,而主要看它是否与地方教育发展特别是地方基础教育实践紧密结合,形成符合地方教育需要的特色成果,这是评价地方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科的重要标志。
2009年年初,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把重庆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作为“国家级试验区”。融入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是学校教师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是直接服务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为此,学校先期实施了“特殊教育学校和乡镇中心幼儿园规范化建设,探索建立特殊教育和学前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特色试点项目。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开始着手建立“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已与多个区县进行了洽谈,并达成了初步意向。
山西师范大学校长武海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高师课程实施源头活水
课程设置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是师范大学区别于其他行业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标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是高师课程实施的源头活水,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又为高师课程提供了某种参照。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及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师范大学的课程结构体系改
革,要在原先的课程基础上,进一步拓宽通识教育课程和选修课程,加强教育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均衡考虑课程的“师范性”与“学术性”、“定向性”与“开放性”、“专才性”与“通才性”、“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关系,致力于建立实践、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新体系。这就要求师范大学,积极开展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不断探索科学合理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这也是师范大学实现自身质量提升的使命之一。
基础教育一线既是师范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目标指向,又是师范大学汲取营养,实现发展的基层土壤。围绕基础一线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展开研究,既可以转变教师“从书本到书本”的科研模式,增强教师科研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又可以使人才培养方向更加明确,从而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为此,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专业的教师如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教师一定要坚持深入中小学第一线,深入了解基础教育,结合中小学的特点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
浙江师范大学校长吴锋民:强调实践能力培养符合教师专业化的国际趋势
教师专业化主要是指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一转变过程。专业化意味着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而且是一门专业,即有一定的专业标准――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师范生如果缺乏基本的教学实践能力,连入职资格都不具备,就根本无从谈起教师专业发展。因此,准备当教师的师范专业学生首要任务必须培养教学实践能力。如果忽视了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则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0世纪60年代,国际教师教育开始了一系列改革运动,其重点就在于教学
实践能力的培养。近20年来,美国始终从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把教师教育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重心,如2002年《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在提高教师质量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原则作为政策安排;英国通过重构有效学校运动生产“有效教师”,增加新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的规定,甚至出台全国性不同阶段教师的教学标准框架。此外,在德、法、日等国,基础教育的质量改革也引起了对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前所未有的关注。因此,强化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特别是强化教育研究能力、教育心理能力、教育技术能力等核心能力培养,对于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教师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篇:陕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和校长的元旦贺词
甘晖书记、房喻校长发表新年贺词 2011年元旦到来之际,陕西师范大学校党委书记甘晖、校长房喻发表新年贺词。贺词全文如下:
新年贺词
四海皆淑气,九州尽春晖。伴随着收获的喜悦,满怀对未来的憧憬,我们即将迎来2011年的崭新岁月。在这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我们谨代表校党委和行政向全校师生员工、离退休老同志致以新年的问候,向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和广大校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新年的祝福!
2010年是我国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为“十二五”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一年。这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同心同德、沉着应对,有效抑制了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不稳定因素,成功战胜了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的挑战,成功举办了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向全世界展示了一个更加包容、开放、文明、进步的中国,再次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这一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召开了新世纪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描绘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宏伟蓝图,指明了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方向,开启了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010年也是我校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一年。这一年,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团队、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等取得新突破,首届2604名免费师范生奔赴全国9省(区)圆满完成了实习支教工作。这一年,我校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取得新进展,学校被批准为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单位,“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优秀教师培养”项目获准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理论研究项目取得重大突破。这一年,我校高层次人才
队伍建设取得新成绩,两名教授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在继续抓好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学校组织中层管理干部分两批出国进行培训,干部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这一年,我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区域和领域进一步拓宽,有效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国际化水平;成功举办了首届“国际文化节”,增强了全校师生的国际化意识。这一年,我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学生工作、就业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取得新成就。这一年,我校举行了“霍松林先生从教七十周年暨九十华诞庆祝活动”,在全校师生中进一步营造了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这一年,我校基本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长安校区家属区、附小、幼儿园投入使用;安全稳定与和谐校园建设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校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们对全校师生员工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元复始,时序更新。2011年是我校“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校新发展规划的奠基之年。在新的一年里,学校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在强化教师教育办学特色的同时,进一步加快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步伐;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探索学术发展的新机制,提升科研创新水平;进一步加大队伍建设力度,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大教师和学生国际交流力度,加快学校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开拓新思路,推进学生工作迈上新台阶;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科学和谐发展。
新的一年孕育新的希望,新的征程谱写新的辉煌。在新的一年里,让我们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用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做好各项工作,促进学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创建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最后,恭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工作顺利,学习进步,身体健康,阖家幸福!
第三篇:党委书记岗位职责(教师教育)
1.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搞好班子的团结,主持总支日常工作及全院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2.及时传达上级党委的指示,善于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结合本院的实际,提出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计划、措施,交总支委员会讨论,并及时如实向党委汇报实施执行情况。
3.努力把党的工作渗透到业务工作中,会同院长就学院发展的重大问题组织讨论,提出方案,报学校批准后由院行政组织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起好监督作用。
4.认真做好学院干部的培养、使用、考察工作。定期找副院长、党支书、专业主任谈话,以便对他们的精神状态、工作实绩做到较全面、客观的了解。
5.抓好学院党的建设和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学院专、兼职学生政工队伍的建设,尤其是指导帮助分管学生工作的总支副书记抓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注意发挥工会、团总支、学生会等组织的作用。
6.经常深人教学科研第一线调查研究,了解、发现问题,及时会同院行政研究解决。
7.认真执行和检査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情况,深人了解教师对贯彻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意见和要求,并进行改进或向上级反映。
8.认真抓好学生党支部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安排组织好本院学生的招生、毕业分配、操行评比、评优评奖、毕业审核等工作。
9.负责学院工会、计划生育等工作。
10.完成学校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四篇:教师教育创新林甸试验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
教师教育创新林甸试验区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
————学习心得体会
林甸县花园中学 陈 波 燕海春
2010年12月11日,有幸来到北国春城长春,感受到了长春的城市文明和文化积淀。走进闻名遐迩的东北师大,感受到了东北师大的文化底蕴,领略了东北师大名校长、名教授的风采。此次培训,为我们系统学习理论知识、接受专家指点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打造一只懂理论、善思考、勤实践的校长队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教育局李维学副局长的带领下我们一行43人虽是冒着北国的严寒天气,但是心里却无比温暖。因为东北师大的热情就好似驱寒剂,令人充满惬意。我们也深深明白:今天的学习会成为明天的教育力量。
一周的学习时间如白驹过隙般匆匆逝去,但我们获取的信息容量很大。在认真聆听高水平专家讲座的过程中,让我们收获了很多管理知识与经验。校长们的管理经验,主题报告贴近我们的工作,有针对性、实效性,使我们获得了直接的经验,开阔了视野,对促进今后整体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听东北师大教授及专家给我们传递着新思想,老经验,感受最深的是:东北师大的教授们实在、积淀深、端庄、稳重,是真正的学术研究者与实践者。他们很平实朴素,很低调。对自己身上的光环与成就很少有介绍,他们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色,有自己丰厚的研究成果,头脑中有高端的理论,还有基层的第一手资料。讲座有血有肉,有理论支撑,有实践经验阐述,既有针对性又有先进性。他们用敬业的心,弯下身子做专业的事,深厚的积淀与不同的实践探究诠释着东北师大文化。在东北师大几天的学习生活中,感受着东北师大校园文化的厚重与朴实,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东北师大教授的优秀。东北师大教授的优秀不仅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内涵和品质。
12日,东北师大教育科学学院于伟教授结合自己的管理经验,为我们做了《什么是教育》的专题讲座。以前于伟教授来过林甸做讲座,再次聆听他的讲座,仍然令人耳目一新。于教授引领我们探讨了中外教育的概念词源,重温并解读了《学记》、《论语》中的耳熟能详却又一知半解的的箴言。向我们展示了中外名家有关教育的若干重要命题,最终得出了有关教育的现代阐释:“教育是人格的陶冶、做人的启蒙、是人学会生存的重要活动。”于教授在讲座中说:“东北师大文化,没有管理只有教育。”这引起了我深刻的思考,任何一项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精细的管理,管理是一项事业的永恒主题。然而,东北师大却不谈管理,而只说教育,其实更深刻的内涵是他们把管理真正的融入到了教育之中。赋予管理一个更高的境界。管是为了不管,没有管理的背后则是更加精细的管理,是一个极其高的层次的潜移默化的管理。管理不再表层而在深层。教育就是管理升华的核心和支撑点。其内涵是让我们这些管理实践者以一个新的角度去理解和诠释管理,去思考如何把管理上升到一个新高度的问题。“细节决定成败”,东北师大的管理正是这句话的实践者和延伸着。
12日下午,我们听取了东北师大附属中学校长李桢的讲座。她的讲座太震撼人心了。听了一上午的课很累了。中午又没有休息,但是整个一个下午,我们这一个团队43人没有一个打瞌睡的。大家都心天旁鹭、专心致志。
李桢校长讲座的主题是《立足自主发展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探索》。他认为制度建设是学校的一个系统工程。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学校的制度分成两种。一种是文本的,一种是熟记于心的制度。只有熟记于心,才能在工作中用制度来约束自己。制度是要遵守的,否则的话制度就不是制度,而是做法。李桢校长非常重视自觉教育,只有自主、自觉做为习惯,才能成为发展、成长的一种动力。
13日我们去了师大附属小学,首先我们听了一节道德课。它是校本教材。题目是《森林的故事》。故事内容大致是一次夏令营活动,有几个学生因森森帮助老师擦汗,以为森森在讨好老师,想和老师分到一个房间。但是最后森森在分房间时主动分到别班房间。同学们对他消除了偏见。通过这个小故事,同学们纷纷列举了自己对别人、别人对自己有过的偏见,自己又是怎样处理的。我觉得这节道德课虽然是小学的一节课,但也很适合中学学生。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班团课开展道德教育。让学生讲述发生在身边的一些误解偏见。从而让大家消除误会。
然后我们对师大附小进行了参观,室内窗明几净,温暖如春,随处可见学生的书法、绘画、手工制作,文化气息相当浓郁。特别是楼内的走廊非常宽敞,走向多功能性,具学习、娱乐于一体。学生的教室也有一半是空着的。这样的建筑设计特别人性化。孩子们下课的时候可以自由自在的在这空间里做游戏。也许是参观的人太多了。孩子们一点都不感觉陌生。真正是快乐的成长着。
下午熊梅校长给我们进行了专家讲座。题目是《办学理念的形成与践行,东北师大附小开放性、个性化办学理念的实践探索》。感触最深的是他们学校重在培养学生自立健全的人格,道德上自律才能有充实的心灵,学习上自主才会有自学能力,生活上自立才能培养良好的习惯,身体上自强才能有强健的体魄。
14日,我们在东北师大附属中学初中部明珠学校参观、学习、听课。白雪覆盖的校园现代、气派,进入教学楼内,毛主席诗词、蔡元培像、陶行知语录随处可见,人文气息浓厚,文化氛围彰显,宽敞的走廊温暖如春,与楼外的冰天雪地反差鲜明。第一节要听的是初三数学常规课《图形旋转》。授课老师是一名男老师,讲台前有两个屏幕,一个是投影大屏幕,投射着老师在旁边的电子触摸屏上任一操作,老师只要在触摸屏幕上任意一点,所有的点、图形、文字、符号都乖乖地就位、出现、消失、着色、移动、旋转,老师的授课也是平易近人、庄谐适度。
第二节是语文校本课程《戏剧舞台,梦想盛开》,地点在专门的语文学科功能教室里,这是名副其实的小剧场,名为“光影剧场”。为我们表演的是初二(20)班的全班同学,他们为我们表演了《赞美诗与警察》、《武林外传之亚运网通版》、同题异构剧《送礼物》、《范进中举》、《大学迎新晚会》等。剧种丰富,古今中外,无不涉猎。最让我们称奇的是学生的台词,完全是他们的原创,有的是来自网络,有的是源于广告词,更多的是学生自己智慧的展现。如一个男生表演失恋的痛苦,台词是“如上学一般懊恼。”引来台下老师的赞许、共鸣。整个表演过程,学生的语言可能略显稚嫩,表情可能略显羞涩,情节可能不够连贯,但是台下老师的笑场和关注却贯穿始终。有些是对学生台词的共鸣,有些是对学生表演的称赞,有些是对学生智慧的钦佩。——看得出学校是真正地在搞生命教育(这是明珠学校的办学特色),因为他们把学生对人生百态、社会万象的认识自发的进行和表现,每个孩子的脸上都绽放着创作的幸福和满足。
下午我们又在六楼的政治功能教室——礼行天下,听了一节《中学生着装礼仪》课。整个课堂也完全渗透了他们生命教育的理念:从日常的着装禁忌、搭配、原则等方面对学生的生活进行指导和 现身说法,我想这比任何空洞、宽泛的说教更有力、更让人印象深刻吧!接下来又听取了李颖校长(博士、特级教师)关于生命教育的讲座,印象最深的是他们实践课程的生命化体验:最基本的国防教育,了解社会的爱心活动,体验中国现代发展前沿的上海社会实践(学校专门向铁道部申请专利,安全的保障靠的是精细的管理)和了解中国相对落后地区的农村社会实践,学生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切实激发了社会责任感和学习的内驱力,生命潜能得到激发。
15日是我们参观学习的最后一天,乘了很远的车来到师大附中实验中学。这里是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的完全学校。我们听了两节课,又参观了整个校区。我感觉实验校区无论是建筑还是室内装潢都非常气派。特别是舞蹈班和美术班展示的成果真令人赞叹。真的遗憾:如果我们是夏天来到这里一定会满眼秀气,看到小桥流水的景象了。陶行知说过:只有升华的知识才有能量!在东北师大考察的几天中,感受到了校领导应用知识、升华知识的力量,感受到了先进理论在实践中的强大指导作用。一场好的讲座就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头脑中的未知领域。在学习中,我们收获了一把又一把的金钥匙,开启着我们以后的工作。新的知识滋润我们的心灵,定将会滋润林甸教育的新天地。
第五篇:教师创新教育演讲稿
精选范文:教师创新教育演讲稿(共2篇)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既面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着拉大与发达国家差距的严峻挑战。知识和人才是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竞赛的最大资本。我们必须拥有足够数量、具备创新精神的人才,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而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每一个学校,既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又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一言以蔽之,中国呼唤创新教育。然而,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创新学习的能力也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培养、训练的结果。学生的创新学习必须依靠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这种教师除了具备一般优秀教师的基本特征外,还必须具备健全的“创新”人格和较强的教育创新能力。正如教育部长陈至立所说的那样:“只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意思非常明白: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教师要创新,必须努力实现自身的解放,去促进自身创新素质的提高。要“解放眼睛”看形势。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师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越来越与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作为新世纪的教师不能老是沉浸在“春蚕”、“红烛”的赞誉声中,而要积极投身到创新教育的时代潮流中去;要“解放头脑”敢为人先。在教育教学中勤于动脑,才能有新思路;更要“解放双手”去开辟。教育创新之路靠自己用双手去开拓。教育新理念、新创意、新事物靠教师自己用双手去创造;还要“解放嘴巴”多质疑。谈天说地话创新,促进问题意识的发展,才能在求是中求真,在求真中创新;当然也要“解放空间”、“解放时间”。教师深入钻研业务是应该的,但不能固步自封。要超越固有经验乃至习惯的束缚,必须加强学习及时充电,从繁忙的业务圈子里跳出来,读书看报上网,迈出课堂,走入社会,吸取先进的创新理论和创新经验,丰富自己。想想点子,练练技能,鉴赏鉴赏艺术。教师要实现自身的解放成为创新型教师,应作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任何一种教育都要受一定的教育观念的制约。教师的教育观念不转变,不仅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还有可能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扼杀在萌芽状态。教师面对的是一群生动活泼、感情丰富、思想活跃、身心不断发展的青少年学生。知识的学习只不过是青少年成长因素的一部分,而不是它的全部。如果作为一名教师不研究对象本身成长的全部需要,只是把他们看作一种知识的容器,显然是远远没有看到教育的本质。简单地说教育就是成长。创新教育就是让青少年健康成长。所谓健康成长就是在人性固有的基础上,使各方面都得到有机的和谐的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而不是畸形的、一个充满活力的和富有个性的而不是死抱教条和思想僵化的新人。这样势必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师与生的关系,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学生的主体性越突出,自己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参与、独立探索的机会越多,创造性情感越强,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越有可能得以培养。从而使其特长得以发扬、个性得以张扬、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决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性,只有将主体性活动与主导性活动有机结合,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性成为学习过程中最鲜明的特色。其次,树立了创新教育观念还应有创新精神,并体现在他的教育教学中。他会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安全自由、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坚持正面的激励、宽容和理解学生,允许学生在探索中出现错误,不求全责备。因为他知道,干扰与错误不再只是具有消极意义的因素,而可能成为引发学生内部认知重组的积极诱因,是通往创新的必由之路。他将发挥他的创新思维科学地处理教材、艺术地切入突破口、捕捉契机、灵活地变换角度,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创新学习动机。把继承性学习提升为创新学习。共2页,当前第1页12 [教师创新教育演讲稿(共2篇)]篇一:小学教师创新教育演讲稿
小学教师创新教育演讲稿
五月的无锡,百花吐艳,清香四溢,林木葱茏。在繁华的市中心,有一座闹中取静的校园,在这个钢筋水泥的城市中显得格外醒目,靓丽,这就是后西溪中心小学。
推开校门,四目展望,“尊师,守纪,勤学,求真”的校风映入眼帘。整洁的校园环境,错落有致的建筑结构,参天的大树,婆娑的树影,洒落校园的阳光,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人感到校园建设者的独具匠心。漫步后小,你处处能听到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看到孩子们阳光般的笑容。
你看,教室里,孩子们坐得端端正正,袁泓老师正在黑板上书写着生字,孩子们跟着一笔一画的写着,那模样透出了好学上进的心情。
快瞧,操场上,孩子们跟严伟亮老师在学习做操,随着老师的口哨声,那一举手,一投足,大有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气势。
[教师创新教育演讲稿(共2篇)] 轻轻地走过教室走廊,电脑房里,孩子们用幼嫩的双手敲打着键盘,徐佳栋老师在孩子们中间指导着,哒哒的敲击声透出了孩子们欢快的心声。
英语课上,孩子们用稚嫩的童声跟着王丽珍老师学说着“a,b,c,d??” 队日课上,孩子们神气地站在讲台前,讲着“三顾茅庐”的故事,台下看到的是孩子们聚精会神的小脸和秦正老师会心的笑容。
多媒体教室内,孩子们头戴小动物的头饰,和着音乐,表演着课本剧,响起的是老师为他们骄傲的掌声。?? 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洋溢着澎湃的生命活力,浓缩着后小团员老师的教育理想和不懈追求,探索一条让学生有健康的体魄,有健全的人格,有探究的意识,有创新的精神的素质教育的新路子。
我们树立创新的理念: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如果没有创新,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发展。现代教育重视学生的主体发展,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养成独立自主、创新探索等素质。那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有创新的理念。这种创新理念是丰富多彩的,是时代要求的,这种理念主要体现为:要对自身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敢于突破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的束缚,紧跟时代步伐的新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为学生创设无拘无束,和谐美好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尽情地参与和创造。
我们的校园充盈着创新的气息:新的时代创造着新的世界,新的世界期盼着新的一代,如何使学生成为既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具有现代精神的人才?那就需要创造内涵丰富,不断创新的学校文化氛围,促使师生共同协调发展。
漫步于后小,处处体现着一派生机。校门口的喷水池水花交织,鱼儿在自由的游着,显出校园悠然的气质。楼梯口处,“请轻轻行走”“请小声说话”等温柔,亲切的提示语提醒孩子们遵守规范,与环境友好相处。“让每一堵墙都说话,提供师生更多展示自己的舞台”是学校领导的共识,在学校的橱窗里,走
廊上,墙壁上,布满了学生的书画作品,活动剪影,构成了艺术的海洋。正是这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让后小的老师和学生时时处处受到善的启迪,美的熏陶。我们的课堂涌现着创新的活力:后小的团员老师都深深的明白,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是文化传递,交流,创新的殿堂。因此,每个后小的团员老师都充分挖掘课堂中的文化因素,使每一堂课都体现出创新的活力。
镜头一,我们在生活中学习。看,元圆老师正带领着孩子们在展示“今天我做饭”的活动呢。孩子们把自己从家里带来的做菜工具摆放整齐,配料一字排开,有模有样地做起了小厨师。课堂成了“舞台”,学生人人参与,个个争着表现。他们小脸通红,争着让老师尝尝自己亲手做的小菜,每个孩子在展示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学会了帮助父母做家务的本领。
镜头二,我们在情境中学习。快听,一年级2班传出了法官的声音,“鼻子”和“耳朵”正在控诉小主人对自己的暴行。原来这是袁泓老师帮孩子们创设的学习情景。孩子们争着说自己的看法,新鲜的说法,充满童趣的语言,使课堂充满了欢笑。在双方律师的辩论中,爱护鼻子、耳朵的感情自然滋生,人人成了维护正义的小法官。
镜头三,我们在游戏中学习。一只只小兔子在操场上欢奔乱跳,是严老师带着孩子们在学蹲着跳呢。“同学们,请你们自己来练习打靶”,杨佳老师正在电脑室教孩子们学习打字。每次打对了字母,电脑都会有鼓励性的话语,孩子们听了越发起劲了,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着原本枯燥的打字练习。
镜头四,我们在网络中学习。“神州五号”顺利升空,安全返回,民族英雄杨利伟出现在孩子们的面前,这一个个生动的画面通过网络展现在每个孩子面前。这是唐敏老师上的一堂综合实践课。孩子们通过网络自己寻找关于航天的知识和图片,根据自己的理解向同学们介绍,做到了资源共享。
新的学习方式与课程的整合,使我们有利的对传统的课堂重新进行审视、认识,对课堂进行全面的彻底的系统的革新,架构一种“新课堂”。“新课堂”以生本教育理念为架构的基石,以学生好学为基本价值取向,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学生当作课堂最为重要的资源,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种架构努力使课堂从教师表演的舞台变为师生互动的平台,从知识传授的场所变为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从训练的工厂变为个性发展的天地。教师成为了帮助学生“寻求源泉”的引导者,“授之以渔”的启发者,“教其游泳”的指导者。
我们积极展示着创新的成果:墙上是孩子们自己书写的字画,黑板上是孩子们自己动手设计的板报。橱窗里贴着孩子们自己创办的小报。团员老师们配合学校的教育,还引领着孩子们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艺术节上,在诗朗诵比赛中,在硬笔书法比赛中,在美工作品展览会上,到处都有老师精心指导下的优秀作品。体育场上,孩子们矫健的身手,灵活的动作都浸透着老师的心血,每一块金牌中都有老师的汗水。每一张奖状里都有老师的功劳。
播撒点点希望,育得桃李芬芳。五月的阳光暖暖的,柔柔的,亮亮的,洒满了整个后小的校园。培育人才,传承文明,发展创新,与时俱进,是我们后小团
员老师永远坚持的教育信念。我们愿意用我们的青春在校园的百花丛中喷绘最鲜艳的色彩,谱写最灿烂的诗句。我们的青春和希望一起飞扬!
篇二:小学教师创新教育演讲稿
小学教师创新教育演讲稿
五月的无锡,百花吐艳,清香四溢,林木葱茏。在繁华的市中心,有一座闹中取静的校园,在这个钢筋水泥的城市中显得格外醒目,靓丽,这就是后西溪中心小学。
推开校门,四目展望,“尊师,守纪,勤学,求真”的校风映入眼帘。整洁的校园环境,错落有致的建筑结构,参天的大树,婆娑的树影,洒落校园的阳光,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人感到校园建设者的独具匠心。漫步后小,你处处能听到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看到孩子们阳光般的笑容。
你看,教室里,孩子们坐得端端正正,袁泓老师正在黑板上书写着生字,孩子们跟着一笔一画的写着,那模样透出了好学上进的心情。
快瞧,操场上,孩子们跟严伟亮老师在学习做操,随着老师的口哨声,那一举手,一投足,大有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气势。
轻轻地走过教室走廊,电脑房里,孩子们用幼嫩的双手敲打着键盘,徐佳栋老师在孩子们中间指导着,哒哒的敲击声透出了孩子们欢快的心声。
英语课上,孩子们用稚嫩的童声跟着王丽珍老师学说着“a,b,c,d??” 队日课上,孩子们神气地站在讲台前,讲着“三顾茅庐”的故事,台下看到的是孩子们聚精会神的小脸和秦正老师会心的笑容。
多媒体教室内,孩子们头戴小动物的头饰,和着音乐,表演着课本剧,响起的是老师为他们骄傲的掌声。?? 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洋溢着澎湃的生命活力,浓缩着后小团员老师的教育理想和不懈追求,探索一条让学生有健康的体魄,有健全的人格,有探究的意识,有创新的精神的素质教育的新路子。
我们树立创新的理念: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如果没有创新,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发展。现代教育重视学生的主体发展,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养成独立自主、创新探索等素质。那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有创新的理念。这种创新理念是丰富多彩的,是时代要求的,这种理念主要体现为:要对自身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敢于突破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的束缚,紧跟时代步伐的新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为学生创设无拘无束,和谐美好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尽情地参与和创造。
我们的校园充盈着创新的气息:新的时代创造着新的世界,新的世界期盼着新的一代,如何使学生成为既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具有现代精神的人才?那就需要创造内涵丰富,不断创新的学校文化氛围,促使师生共同协调发展。
漫步于后小,处处体现着一派生机。校门口的喷水池水花交织,鱼儿在自由的游着,显出校园悠然的气质。楼梯口处,“请轻轻行走”“请小声说话”等温柔,亲切的提示语提醒孩子们遵守规范,与环境友好相处。“让每一堵墙都说话,提供师生更多展示自己的舞台”是学校领导的共识,在学校的橱窗里,走廊上,墙壁上,布满了学生的书画作品,活动剪影,构成了艺术的海洋。正是这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让后小的老师和学生时时处处受到善的启迪,美的熏陶。
我们的课堂涌现着创新的活力:后小的团员老师都深深的明白,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是文化传递,交流,创新的殿堂。因此,每个后小的团员老师都充分挖掘课堂中的文化因素,使每一堂课都体现出创新的活力。
镜头一,我们在生活中学习。看,元圆老师正带领着孩子们在展示“今天我做饭”的活动呢。孩子们把自己从家里带来的做菜工具摆[教师创新教育演讲稿(共2篇)]放整齐,配料一字排开,有模有样地做起了小厨师。课堂成了“舞台”,学生人人参与,个个争着表现。他们小脸通红,争着让老师尝尝自己亲手做的小菜,每个孩子在展示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学会了帮助父母做家务的本领。
镜头二,我们在情境中学习。快听,一年级2班传出了法官的声音,“鼻子”和“耳朵”正在控诉小主人对自己的暴行。原来这是袁泓老师帮孩子们创设的学习情景。孩子们争着说自己的看法,新鲜的说法,充满童趣的语言,使课堂充满了欢笑。在双方律师的辩论中,爱护鼻子、耳朵的感情自然滋生,人人成了维护正义的小法官。
镜头三,我们在游戏中学习。一只只小兔子在操场上欢奔乱跳,是严老师带着孩子们在学蹲着跳呢。“同学们,请你们自己来练习打靶”,杨佳老师正在电脑室教孩子们学习打字。每次打对了字母,电脑都会有鼓励性的话语,孩子们听了越发起劲了,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着原本枯燥的打字练习。
镜头四,我们在网络中学习。“神州五号”顺利升空,安全返回,民族英雄杨利伟出现在孩子们的面前,这一个个生动的画面通过网络展现在每个孩子面前。这是唐敏老师上的一堂综合实践课。孩子们通过网络自己寻找关于航天的知识和图片,根据自己的理解向同学们介绍,做到了资源共享。
新的学习方式与课程的整合,使我们有利的对传统的课堂重新进行审视、认识,对课堂进行全面的彻底的系统的革新,架构一种“新课堂”。“新课堂”以生本教育理念为架构的基石,以学生好学为基本价值取向,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学生当作课堂最为重要的资源,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种架构努力使课堂从教师表演的舞台变为师生互动的平台,从知识传授的场所变为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从训练的工厂变为个性发展的天地。教师成为了帮助学生“寻求源泉”的引导者,“授之以渔”的启发者,“教其游泳”的指导者。
我们积极展示着创新的成果:墙上是孩子们自己书写的字画,黑板上是孩子们自己动手设计的板报。橱窗里贴着孩子们自己创办的小报。团员老师们配合学校的教育,还引领着孩子们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艺术节上,在诗朗诵比赛中,在硬笔书法比赛中,在美工作品展览会上,到处都有老师精心指导下的优秀作品。体育场上,孩子们矫健的身手,灵活的动作都浸透着老师的心血,每一块金牌中都有老师的汗水。每一张奖状里都有老师的功劳。
播撒点点希望,育得桃李芬芳。五月的阳光暖暖的,柔柔的,亮亮的,洒满了整个后小的校园。培育人才,传承文明,发展创新,与时俱进,是我们后小团员老师永远坚持的教育信念。我们愿意用我们的青春在校园的百花丛中喷绘最鲜艳的色彩,谱写最灿烂的诗句。我们的青春和希望一起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