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深入开展研究生创新教育(河南师范大学)(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4 14:48: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8.深入开展研究生创新教育(河南师范大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8.深入开展研究生创新教育(河南师范大学)》。

第一篇:8.深入开展研究生创新教育(河南师范大学)

健全机制创新管理

深入开展研究生创新教育

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师范大学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目前学校有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在校全日制研究生3000余人。近年来河南师范大学以中原经济区建设和社会需求为己任,积极进行研究生教育创新,不断完善管理办法,优化管理方式,针对研究生的特点,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取得了一定成绩,使学校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健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1、工作机制建设。我校于2004年成立了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下设思想政治教育科和就业管理科。校党委全面负责此项工作,并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主抓,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体制,把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全过程,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切实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

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作为职能部门,由部长负责,会同校团委、各学院有关部门,具体协调全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工作。

各学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学院党委(总支)副书记负责,分管副院长积极配合。学校将研究生计入学院学生总数,各学院在配备的辅导员中明确专人负责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报研工部备案。为把研究生教育及管理落实到实处,各学院还设置了研究生工作秘书。研究生辅导员和工作秘书分别负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研究生培养工作,二者分工明确,但又相互沟通合作。目前我校有研究生专兼职辅导员24名,16个学院都有专职的研究生工作秘书。

为全面、深入把握研究生的思想动态,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学院还为每个院系配备了一定数量的研究生助管和助教。2011年我校根据各学院的实际情况,增加“三助”岗位数量,使研究生助管、助教人数达到了一、二年级学生总人数的8%。

2、规章制度建设。根据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要,我校不断完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制度,先后制定了《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办法》、《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素质发展综合测评暂行办法》、《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奖励管理办法》、《河南师范大学关于建立研究生“三助”岗位津贴制度的意见(试行)》、《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纪律处分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明确了校院两级管理的各自责任和权力,而且涉及到研究生的学习、科研、生活等各个方面,为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了制度保障。

3、党团学组织建设。以学院为单位建立研究生党支部,研究生数量多的单位按年级或专业建立研究生党支部,组建工作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进行,并隶属学院党委领导。

研究生党支部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有计划的组织全体党员开展工作,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发展工作以及本学院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并定期向本学院党委、研工部汇报本学院研究生的思想和学习情况,同时加强与其他学院党组织的联系。团支部以学院为单位建立,并隶属于学院分团委和校团委领导。这些党团组织的成立,为研究生的交流提供了民主、平等的氛围,提高了研究生思想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近3年,80多位研究生党员由于学习、科研成绩突出获得河南省“三好学生”、市级、校级“文明学生”等称号,6个党、团支部因在党员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异表现,获得校级以上先进基层党支部、团支部称号。

研究生会在校团委领导和研工部指导下开展工作。研究生会现有6部一室,分别设有学术部、宣传部、生活部、文艺部、体育部、女生部和办公室。近年来,研究生会积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举办文体活动,并组织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使同学们在学习、交流和实践中增长才干,充分发挥了桥梁作用。

二、开展研究生教育管理创新工程

做好研究生教育及管理工作,除了健全机制、完善制度以外,我们还紧密结

合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趋势,根据学校发展实际,积极进行研究生的管理创新。近年来,我们以创新教育为抓手,以管理模式改革为途径,开展了一系列旨在提高研究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研究生的综合素质,确保了研究生培养质量。

1、改革培养机制。我校2009年就开始着手研究制订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主要的目的是引入竞争机制,打破过去的“一次考试,三年不变”的管理模式。培养机制改革的最终体现是建立以科研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导师资助制,在加大导师在招生、培养、学位授予、奖学金评定过程中话语权的同时,加大导师的义务,调动导师的积极性。改革后的培养机制实行奖学金制,设立特等、一等、二等奖学金。奖学金一年一评,而且奖学金评定与综合测评挂钩。在素质发展和综合测评中,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与研究活动的表现占65%,政治活动和社会集体活动的表现占20%,科研成就和参加全国、全省单项大赛的表现占15%。实行新的培养机制,我们不仅激励研究生刻苦学习、潜心治学,而且要求他们关心政治、关心国家、关心集体,激发他们的爱党、爱国、爱校热情,积极参加各项活动。

2、引入激励机制。为了激发研究生的科研热情,鼓励他们早出成果、出好成果,我校制定了《研究生科研成果奖励办法》、《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管理办法》、《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办法》,并且设立了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专项,对研究生参与完成的科研成果、优秀学位论文等进行奖励。根据《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成果奖励管理办法》,研究生在读期间以河南师范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在SCI、SSCI、EI源期刊、CSSCI、中文核心期刊以上以第一作者或除导师以外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均可获得科研奖励。根据统计,近3年来,我校自然科学研究生在读期间60%以上在全国一级学术期刊和SCI、EI源期刊上发表有学术论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40%以上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有学术论文。仅2011年我校研究生在SCI、EI、CSSCI、中文核心期刊等发表学术论文282篇,发放研究生科研成果奖励超10万元。

根据《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管理办法》,对于通过校内外专家评审、具有较大理论价值或实用价值、有可能出原创性成果的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课题,学校给予4万元经费资助,博士研究生本人每年还获得2.5万元的奖学金。由于措施得力,我校博士研究生近3年在SCI一区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2篇。理论物理2010届博士毕业生常钦的博士学位论文今年荣获河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并被省学位办推荐参加全国优博论文评选。

根据《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办法》,我们每年在应届毕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中,遴选15%的遵守学术规范、选题新颖、学术观点或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性的论文作为校级优秀学位论文。对优秀学位论文获得者,学校不仅颁发奖金,而且颁发获奖证书,这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或考博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根据此《办法》评选的校级优秀学位论文,推荐参加省级优秀学位论文评审大都获得好成绩。近3年,我校推荐的学位论文入选率都名列前茅。2011年,我校推荐的10篇学位论文全部被评为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肖文超同学的学位论文评分全省第一。

三、实施研究生创新能力锻造工程

为提高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创新意识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我校2010年就启动了研究生创新能力锻造工程,主要包括:

1、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增强研究生的学术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我校为研究生搭建了3个学术交流平台。一是 “研究生周末学术文化沙龙”,迄今已举办了93期,内容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社会、教育等各个学科。文化沙龙的举办,为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创造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学术平台,有利于促进研究生形成多维视角看问题的思维方式。目前,文化沙龙已成为我校研究生的活动品牌,深受导师和广大研究生的好评。

另一个学术交流平台是一年一度的“学术活动月”。“学术活动月”采取学术报告、硕士论坛、博士论坛相结合的方式。学术报告主要是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旨在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了解科学研究的前沿课题。硕士论坛、博士论坛则是以学生学术讲座为主。“学术活动月”的举行,活跃了学术气氛,激发了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

第三个学术平台是创办《研究生学报》。2010年6月我校创办了《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至今已成功发行四期。《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从组稿、审

稿、到编辑、印刷,全由研究生会完成。作为内部交流刊物,自创刊始就得到了兄弟院校的密切关注,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部属院校及省内外兄弟院校对该刊的规格、质量、内容等多方面给予了高度评价。在2011年的全省高校研究生媒体联席会暨研究生会联谊会上,《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荣获“优秀研究生校园媒体”奖。

2、开展研究生国内访学,拓宽学术视野。为促进我校研究生与重点高校研究生的交流,开拓研究生学术视野,提高他们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学校设立了研究生访学资助专项基金,资助优秀研究生进行国内访学或参加教育部设立的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项目。我校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单位长期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合作。每年都有一些研究生被选送到合作单位选修前沿知识课程和做课题研究,学校为此制定了《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外出学习管理办法》,对参与合作培养研究生的学分认定及经费支持进行规范化管理。对参加“研究生暑期学校”和“博士生学术论坛”的研究生学校解决差旅费。

3、产学研用结合,提高研究生服务社会的能力。为促进研究生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学校每年暑期都组织硕士服务团、三下乡服务团赴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技术服务等活动。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专业研究生给原阳县小麦基地讲解小麦种植技术;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应用化学专业研究生与新乡市化工厂合作开发了沥青粘合剂并投入生产;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的硕士家教服务团被团省委确定为重点团队,奔赴贫困山区支教。我校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队也多次荣获省市级社会实践先进,并受到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加深了研究生们对国情的认识,提高了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社会责任感,也进一步增强了研究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学校还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与所学专业联系紧密的国家举办的各种研究生竞赛活动。如数学学科的研究生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研究生参加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音乐学学科的研究生参加金钟奖、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等。

我校研究生在全国大赛中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增强了研究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竞争力。

近几年,河南师范大学以研究生创新教育为抓手,研究生活动为载体,积极探讨研究生管理的新办法,最大程度上提升了我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但是我们也看到,我校研究生教育及管理工作与国内其他高校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们要再接再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使我校的研究生教育及管理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二篇:2012河南师范大学毕业典礼

我校举行2012届学生毕业典礼暨学士学位授予

仪式

发布时间:2012-06-09 浏览次数:

6月8日,我校2012届学生毕业典礼暨学士学位授予仪式在图书馆前广场举行。校党政领导周铁项、焦留成、王桂兰、徐存拴、杨林、黑建敏,校长助理朱华北、吴益民和各学院院长(书记)身着导师服在主席台就座。毕业生离校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各学院党委(党总支)副书记、教师代表、毕业班辅导员及学生处、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校团委工作人员以及我校2012届6990余名毕业生一同参加了典礼。仪式由副校长孙先科主持。

7:30,2012届学生毕业典礼暨学士学位授予仪式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帷幕。

焦留成校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代表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向毕业生们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向为毕业生们成长、成才付出辛勤劳动的各位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向支持毕业生们顺利完成学业的家长亲友致以由衷的感谢和诚挚的祝贺。焦校长说,同学们在校四年,内涵不断提升,能力不断增强,逐步成长为有理想、有激情、敢担当的有用青年。河南师大的发展进步,也因为同学们的参与而变得生机盎然,优美和谐。在毕业生们即将踏上人生新的征程之际,焦校长代表母校向大家提三点希望:第一,坚持远大理想,不断开拓创新。同学们们要牢固树立远大理想,不断开拓创新,这样人生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都能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在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奋斗中创造人生辉煌。第二,坚持高尚品行,不断努力学习。希望同学们继续秉承校训,在以后的工作、学习过程中自觉提高品德修养,弘扬传统美德,倡导新风正气,争当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模范。要将大学期间养成的学习习惯保持下去,坚持“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第三,坚持健康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希望同学们注意心理状态的自我调适,始终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坦然面对每一次成功与挫折,顺境中居安思危,逆境中坚忍不拔;要善于发现周围人们身上的长处,努力营造温馨、和谐的集体氛围,进一步增强应对压力、应对挑战的能力。

徐存拴副校长代表校学术评定委员会宣读学士学位授予决定。在雄浑激昂的毕业歌声中,主席台前排就座的各位领导老师为110名毕业生代表颁发毕业证书并拨苏正冠。

教师代表、教育科学学院宋晔教授,毕业生代表、音乐学院冉德帅,在校生代表、校学生会主席张培分别发言,表达了老师对即将远航的毕业生的希望和美好祝愿、毕业生对母校及恩师的由衷感谢之情和面对未来的豪情壮志、在校生对毕业生的依依不舍之情。

毕业生代表手捧满载感谢之情的鲜花献给四年来不辞辛劳的各位领导老师,感动、感恩和惜别之情溢于言表。参加仪式的领导老师和毕业生们在巨型喷绘墙上签名留念,表达自己对母校的深深眷恋、美好期待和衷心祝愿。毕业生纷纷和校领导在主席台前合影留念。

伴随着大家高唱的嘹亮的校歌,多彩的礼花在空中漫舞,2012届学生毕业典礼暨学士学位授予仪式落下帷幕。

(学生处 葛照金/文 宣传部 刘海燕 大学生记者团 马彦韬/图)

第三篇:河南师范大学简介

河南师范大学是一所建校历史较长的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北依巍巍太行,南滨滚滚黄河,位于京广、太荷铁路交汇处的豫北名城新乡市,坐落在广袤的牧野大地、美丽的卫水之滨。其前身是始建于1923年的中州大学和创建于1951年的平原师范学院。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院系调整,学校先后更名为河南师范学院二院、河南第二师范学院、新乡师范学院。1985年始称河南师范大学。

八十八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师范大学以振兴中国教育事业为已任,坚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筚路蓝缕,艰苦创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综合性师范大学。学校现设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个学院,29个研究所(中心),4个省级一级重点学科,16个省级二级重点学科,58个本科专业,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历史学、管理学等9个学科门类;学校从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拥有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5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历史学、管理学和医学等11个学科门类。学校设有省部共建细胞分化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黄淮水环境与污染防治、绿色化学介质与反应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环境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光伏材料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生物工程研究应用中心、河南省动力电源及关键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科技与社会研究所、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等省级以上重点科研基地;设有生命科学和化学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单位、教育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和河南省教师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基地;河南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和河南省高中校长培训基地挂靠我校,拥有河南省规模最大、种类最多的生物标本馆。学校占地面积14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2亿元,馆藏图书290万册。学校现有各类学生40000余人,教职工2150余人,专业技术人员190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双聘院士5人,设立省级特聘教授岗12个;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6人,中原学者、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教学名师38人。

河南师范大学尊师重教,唯才是举。建校以来,赵纪彬、李俊甫、姚从工、魏名初、樊映川、杜孟模、孙作云、黄敦慈、许梦瀛、毕列爵、卢锦梭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先后在校执教。近年来,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中青年专家、学者层出不穷。理论物理、物理化学、环境科学、动物学4个学科具有教授评审权。河南师范大学以“厚德博学 止于至善”为校训,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步形成了“明德 正学 倡和 出新”的校风、“修至学 立世范 启智慧 益品行”的教风和“尚诚朴 勤学问 重团结 养正气”的优良学风。

河南师范大学以校风淳、教风正、学风浓、本科教学水平高享誉省内外。作为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近年来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建设有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双语课程。学校生源充足,多年来本科招生第一志愿报考上线人数一直是招生计划的2倍左右,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应届本科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例稳定在30%以上。

2007年以来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化学、生物科学、日语、物理学、汉语言文学等专业进入本科一批招生,学校社会声誉日益提升。

河南师范大学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在有机药物研究、新能源材料研究、生物技术、环境保护、小麦生理生态研究等方面,学校转让的高新技术成果创造的价值达到数亿元,已成为促进河南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之一。近五年来,学校先后承担包括国家 “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 72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62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获得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金奖、中国校园戏剧奖、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优秀奖以及省部级音乐、美术奖励35项,出版各类教材、学术著作400余部,在SCI、SSCI、A&HCI、EI源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100余篇,在CSSCI、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100余篇。理论物理、物理化学、动物学、环境科学、细胞分化调控等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统计,河南师范大学发表的学术论文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 SCI收录的数量,自1994年至2001年高校大规模并校之前一直居全国高校前50位,其中1995年曾名列第29位,全国师范院校第4位。SCI论文引证在全国排序自1995年以来一直居前51位,最高位次为第30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均为中文核心期刊,哲学社会科学版跻身CSSCI来源期刊,成为学界公认的名刊。

河南师范大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的31所院校建立了校际联系和友好协作关系,派出300余位专家、学者赴国外讲学、深造、进行学术交流。诺贝尔奖获得者柏诺兹、中国科学院院士冯端、汪尔康、吴祖泽、沈韫芬,著名作家二月河,美国生物化学家陈亨,德国社会学家史耐德尔等200余位国内外知名学者被聘为名誉教授或兼职教授。学校还常年聘有美国、英国、日本、意大利、韩国等国的外籍专家来校任教。

八十八年沧桑砺洗,蕴积涵育,一代代师大人团结勤奋、求实创新、严谨治学、甘于奉献,办学效益显著。在河南省教育厅组织的省属高校毕业生追踪调查中,河南师范大学毕业生的政治表现和业务能力优良率均居河南省属高校前列。作为河南省人才培养的摇篮,建国以来,学校已为社会培养各类毕业生16万余人,他们当中有的成为教书育人的典型,有的成为科学研究的带头人,有的成为发展经济的企业家,有的成为政绩卓著的党政工作者。他们以良好的政治素质、扎实的理论基础、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骄人的工作业绩博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也为母校赢得了荣誉。

近年来,学校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扎实工作,开拓创新,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均取得了突出成绩,被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校毕业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人事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优秀教务处”、“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教育工会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高等院校后勤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连续多年被授予“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先后被评为“河南省高校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学校行风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先进单位”、“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五好党组织”、“河南省文明学校”、“河南省高校校风校纪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园林单位”、“河南省卫生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不断深化各项改革,优化整合办学资源,不断提高办学层次和质量,突出办学特色,提升综合实力,全面建设国内影响较大的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

千秋基业,教育为本。托中原文化之底蕴,乘科学发展之东风,河南师范大学正以更加崭新的姿态昂首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数字截至2011年3月)

第四篇:谈谈研究生创新教育

谈谈研究生创新教育

科技创新活动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由于认识高度、起步时间、资金投入等不同,其质量和效果有显著差异性。调查发现,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有效、均衡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对活动价值性认识偏差、理论教育与实践环节脱节、物质保障条件不到位,特别是激励机制不健全,已经成为影响其向纵深发展的“瓶颈”。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指组织引导大学生通过对科技文化知识的学习、转化、运用和自主创造,培养其科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客观认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现状,深刻分析当前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诸种因素,对于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增强高等教育的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现状

本次调查以湖北省内部分部属和省属高等学校为调查样本,其中部属院校7所,省属院校13所。分别向各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单位发放问卷20份、回收有效问卷20份;学生抽样问卷1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55份,回收率95.5%。调查统计结果显示:

1.1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总体上呈良性发展态势

1.1.1 学校重视程度明显增强

调查问卷显示,在1999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前,不少院校特别是省属院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以兴趣小组或学生社团自发组织开展为主。但此后,湖北高校普遍在学校层面开始重视起这项活动。在对20所学校的调查中,认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意义在于:“营造学校的学术氛围的”占75%;“提高学校社会知名度”的占50%;“有利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占98%;“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占100%;“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占96%。同时,各高校加强了对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学生处、团委、教务处或科研处牵头组织实施和管理,并从制度、机制、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

1.1.2 活动组织形式多样

湖北地区高校数量众多,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形式也因此而多样。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外,共青团系统、政府科技部门和科学技术协会、科技企业等纷纷加入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推动者行列,全省、地区性的科技竞赛活动层出不穷。各高校作为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主阵地,通过学生处、团委、教务处、科技处以及学生社团等组织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内容涉及高校开设的大部分学科专业领域,活动的组织形式不断推陈出新,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形式已日趋多样化.1.1.3 学生关注度与自信心增强

大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给予了积极的关注,认同程度明显加强。调查显示,87.5%的学生表示应“大力支持和关心科技创新活动”。如果承担了科研课题任务,71.5%的学生认为自己有信心和能力通过科研活动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在谈到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目的时,88%的学生认为可以“增强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和巩固”,75%的学生认为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83%的学生认为可以“实现自己的科技创意”,79%的学生认为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打下创业成才基础”。可见,大学生科研意识和关注度在逐步增强。

1.1.4 活动质量与效果逐步提升

实践证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质量与效果得到明显提升。以全国大学生“挑战杯”

为例,经过16年的发展,“挑战杯”竞赛引导和吸引了一届届大学生踊跃参与,超过200万名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地参加了竞赛。湖北地区参赛高校逐届增加,武汉大学还承办了第四届“挑战杯”,活动参赛作品数量与质量稳步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人才效益,已经成为湖北高校展示科研、教学能力和学生科研水平的重要窗口以及社会选拔创新人才和科技成果的重要平台。

1.2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发展不平衡

1.2.1 学生实际参与率低

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校期间曾参加科技普及性学术讲座的比例仅占28.6%,参加过科技节系列赛事的学生占21.8%,而有63.3%的学生表示没有参加过任何学术科技讲座和竞赛活动。尤其是在对湖北大学生参与“申报学校科研立项项目、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研究、撰写科技作品(论文)”等三项科技创新活动的抽样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真正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提早进入科研领域的比例普遍较低.在对关于参加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调查时,15.3%的学生比较了解但是并不想参加,28%的学生有欲望参加,5.8%的学生曾经参加过,但是仍有50.9%的学生对于该项竞赛了解甚少或者不了解。由此可见,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仍有待提高。

1.2.2 学生科技创新水平急待提高

调查显示,大学生科技创新水平急待提高。10%的学校认为“学生参与热情较高,但缺乏长久坚持下去的意志品质”;25.4%的学校认为“学生科技成果突击的多,注重平时积累和实践总结的少”;32.3%的学校认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数量多,但活动质量好、水平高的较少”。

1.2.3 高校之间差异明显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平衡。从学科、专业种类上看,理工科院校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情况明显要好于文史经管类院校,理工科专业学生在发明创造、科技制作、工艺设计等方面有专业优势,文科专业学生在论文发表上明显多于理工科专业学生。从参与的学生层次来看,研究生在校期间几乎都参加过科技创新活动,而本科生参加的科技活动明显少于研究生,仅占研究生的15%,高年级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比例明显高于低年级学生。从取得的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上看,重点高校比一般高校显示出较强优势。如被调查的20所高校连续四届都参加了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但在评选结果中,省属地方13所高校获奖总项目数仅占全部获奖的45%,且三等奖和优秀奖居多,高级别的成果奖几乎空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2.1 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价值性认识偏差

在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其价值和价值观念起着主要的导向作用,它会影响人们以什么价值判断的标准去从事科技创新活动。无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无论是对高校,还是对大学生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果的三大表现形式:论文及其鉴定和获奖越来越束缚高校组织者的手脚。追求论文数量、计较鉴定评价、追求科技奖励,几乎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全部内容。其结果是大部分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不愿进行系统性的长期研究,稍有阶段性成果就匆匆鉴定、报奖,这些短期行为既难以保证科技创新活动的突破性成果的产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增长了大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功利性追求。如少数学生认为其科研成果一经发表,或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或被企业看中,不但项目可以获奖,还可以从中得到一定的收益,名利双收。还有少数学生其实就是抱着一种急功近利的心理,想从科研方面走出一条通向成功的捷径,为就业求职打“基础”。这种认识上的偏差,是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开展的观念因素。

2.2 教学环节的理论与实践脱节

要普遍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基本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须充分利用课内的教学实践环节。但大部分高校还没有真正开设专门的大学生创新教育理论课程,也没有把大学生科技创新研讨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中,研讨式教学也尚处于倡导阶段。尤其是随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张,教学实验条件满足正常的教学尚且困难,更不用说满足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如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开设严重不足,大部分学生没有机会走进实验室进行实践操作。因此,即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理论再多,因为没有经过实验室实际操作的训练,其理论知识也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科技创新能力。这是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开展的根本因素。

2.3 学生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不健全

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是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均衡和有效发展的重要制度基础。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应与课程改革、学分设置、学生评价制度、物质精神奖励等因素相互之间的联动密切相关。但一方面,部分高校还没有建立起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联动关系,仅重视传统的物质精神奖励,而忽视了课程、学分以及学生评价制度的革新,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另一方面,由于以论文发表、获奖、申请专利、转化效益等固定标准来衡量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果,虽然形成学生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但是,这种激励太过于苛求、标准高,让大部分学生望而却步,不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参与面,形成不了科技创新的校园氛围。

2.4 物质保障条件不到位

必要的资金、场地和实验设备等是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物质保障。当前,对大学生科技活动的人、才、物投入不足问题,主要表现为忽视科技活动的组织管理队伍和指导教师队伍业务培训和素质提高,学生科技活动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学校行政拨款方式,学生科技活动阵地少,专门用于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设施设备数量极其有限,有的高校甚至是空白,此类现象在省属高校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些物质保障条件的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层次与质量的同步提高,是影响大学生科技活动的重要物质因素。3 讨论与思考

在创新型人才日益成为社会发展所需的情况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虽已走向良性发展,但发展又是不平衡的。这需要在国家层面,以政府为主导,提供社会舆论和资金支持,广泛开展校企对接;在学校层面,建立和完善学生科技创新的组织机构,加强资金保障,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完善激励机制;在教师层面,引导和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将教书育人功能延伸和拓展;在学生层面,增强刻苦学习、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在全社会构建起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与实践体系。

培养创新能力是素质的灵魂,实施创新教育应根据学科特点和知识体系进行。

江泽民同志在1995年全国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培养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实施创新教育应根据学科特点和知识体系进行。就化学创新教育来说,就是根据义务教育教材、学生的认识水平,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从事创新性活动的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善于联想、主动掌握、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及解决实际的能力。我在近几年来对化学

创新教育模式有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创新教育的基础

现在许多教师为了维护自己在学生中的威望,总难摆脱师道尊严的阴影,师生之间未能体现民主与平等关系,学生怕老师,上课不敢回答问题,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更不利于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只有建立了尊重教师,教师热爱学生的氛围,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最佳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信任学生,教师的爱要洒向全体学生,其中包括对他们的期望,让每个学生都感受教师是真心实意地希望他们成才,从而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才能激发学生对教师的更加尊重和热爱,以起到尊重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其次,教师要力求创设宽松和谐的情境,如果教师总是板紧脸孔,学生心理就会受到压力,从而增加精神,面带笑容,不责备学生,耐心引导。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学生会感到轻松愉快,能使学生增强学习的兴趣,觉得该教师可亲可敬,这样师生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加深了师生的情感。

二、更新教学观念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最根本问题是如何确立教育的基本目标。传统的教学观只把课本知识的记忆和重复记忆作为教学的基本目标,把掌握知识的本身作为教学目的,致使教师只是对教材负责,老师传授课本知识,学生则是死背知识,只是满足于完成和获取标准答案,这一传统教学模式显然不利于当今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创新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多方探讨、联系实际、有所发明和创造。在教学过程中,这就得改变老师在课上单独表演这一模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样一来,打破了平常沉闷的课堂气氛,又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改革课本实验是创新的示范

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中一个重要,它在培养学生实验中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态度、科学的思维方式等起着重

四、减轻学生负担的创新教育的保障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有的老师提出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打题海战,试图通过反复练习,强化记忆所学知识,形成答题应试的技能。结果学生在课堂内外的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根本没有时间去主动积极地发现,在探究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因此,只有减轻学生沉重的作业负担,才能形成精讲、精练、勤学、善思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让学生有时间去思考最感兴趣的问题,萌发探索真理、更新真理的创新意识。

五、加强学生的动手实验是教育创新的延伸

真正的学科是从观察实验开始的,没有实验就没有发明创造。重视实验,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是创新教育成功的催化剂。也只有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才能感受到创新的乐趣。有些化学定律概念、原理、空间结构比较抽象,学生直接接受困难有困难,但学生通过作模型,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观察与思考,很容易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进而牢固地掌握,同时锻炼了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更重要的促进了大脑的思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竞争激烈的当今,创新能力是最主要的竞争力,没有创新能力,势必在竞争中落伍。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要注重:“教人以渔”的教学法,注重教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分体现教师的“导演”,学生是“演员”的角色。社会需要创新,呼唤创新,的腾飞,也离不开具有创新能力的开拓型人才。

一、指导思想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初现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在二十一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新和创新教育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共识。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所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育民族创

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即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实施创新教育,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化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想、推理、验证、交流表达等化学学习活动。有效地化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识记。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假设验证、合作交流、社会实践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留给学生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形成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教师是教学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开发者和研究者,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化学教育中只强调“双基”是不够的、片面的,必须既要突出“双基”,又要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挖掘知识的能力和情感价值,从而开发学生的潜能。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

(2)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机会和空间

教师应着力于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机会,创造激发学生思维的情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设“障”、立“疑”,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时时处于有疑难问题可思,有各种矛盾待解的境地,从而促使他们联想比较,运用已学知识去探求和解决遇到的各种新问题。

(4)充分利用实验为学生提供进行创新活动的机会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一种探究性活动,积极开展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活动。借助化学实验直观、鲜明、生动的特点,诱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实验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增强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在成功的学习中不断增强自信,从而稳定学习动机。

(5)充分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把科学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核心

化学教学中要充分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升华,提高科学素质,培养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培养学生自觉的元认知过程。

(6)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评价学生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

1943年9月美国学者马克斯·韦特海默(M·Wentheimen)完成了他的巨著《创造性思维》,标志着创新教育的诞生。80年代初,我国也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创新教育已深入教育界。学科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中小学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课题。

创新教育的本质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但是创新思维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形成,必需具备创新动机,更离不开创新素质的培养,因为只有具备强烈的创新动机,优秀的创新素质,才能更好的自觉地运用创新思维方法、技能,创新能力的发挥才能极大化。

因此,在化学创新教育中,既要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要诱发创新

动机,培养创新素质;既要改革传统的阻碍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课程板块设置、教学目标体系和课堂教学设计,又要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潜在内容。

创新能力是产生新颖、独特想法或发现新事物的能力。人人都具有一定先天创新能力,但创新能力的发展则在于后天的培养和教育。化学是创新教育中的重要学科,化学教师应做有心人,潜心挖掘教材,寻找着力点,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训练创新素质、培养创新思维,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创新人才。

化学创新素质是进行化学创新活动,获得创新性成果(例如发明、发现新的化学事物和新的化学知识经验,发明新的化学方法或解决以前未能解决的化学问题等)的素质,是一般性创新素质在化学领域的特殊表现。除了包括化学知识结构、化学实验能力、化学思维能力、认识策略等智力因素,也包括兴趣、价值观、动机、情感等非智力因素。

1、培养和强化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

只有学生对化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

2、营造一个宽松的创新环境

创新教育需要营造一个宽松的创新环境,给学生以“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3、奠定广泛深厚的科学知识基础

知识不仅给创新活动提供原料,还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4、培育创新性心理素质

创造性心理因素是个人特点,它对创造的发挥起着重要的推动、维持、定向作用。

5、提高创新性思维能力,丰富想象力

创造性思维既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统一,又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综合,它包括灵感的闪现,又离不开创造性想象的支持。

6、培养博大、知识的人文精神

人文科学有着培养人的创造力、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激发灵感的作用。如果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往往会形成模式化的思维定势,难有创新。

大力开展化学科技课外活动,推进化学创新实践。

化学科研课外活动因其有较强的趣味性、自主性、灵活性、实践性等特点,吸引众多化学爱好者,并且使爱好者有实现创新欲望的实践机会.

第五篇:通 知 - 河南师范大学

关于在全校开展“我把青春献给党”

师德主体教育征文活动的通知

各基层党组织、基层工会:

根据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我把青春献给党”师德主体教育活动的通知》(教师„2011‟373号)精神,现在全校教职工中开展“我把青春献给党”师德主题教育征文评选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1.总体要求:此次征文活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来取得的光辉成就,在广大教师队伍中开展爱党教育,进一步激励党员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历史责任感。“我把青春献给党”师德征文活动,以身边典型,讲述身边故事为主要内容,文章要真实反映我省师德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热情讴歌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热爱祖国、爱党敬业、潜心育人、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2.征文对象为全校教职工。

3.征文要求:文体不限,题目自拟,紧扣“我把青春献给党”师德教育主题;立意新颖,突出特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联系自身实际,反映现实生活,内容真实、生动,热情讴歌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崇高境界;字数5000字以内,A4纸打印,标题用小二黑体,正文用四号仿宋,单倍行距排版,在封面注明作品名称、单位、职务、职称及通讯地址、邮编和联系电话等信息。

— 1 — 4.党委宣传部、校工会组织人员进行初评,按照参赛作品总数15%、20%、25%的比例评出本次征文活动的一、二、三等奖,并颁发获奖证书,择优上报获奖论文。

各基层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及基层工会要高度重视此次活动,做好征文比赛的申报工作,精心组织,把此项活动作为加强师德教育的良好契机,有效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建设。请于2011年8月20日前报送至党委宣传部或校工会办公室。

4、有关联系人。宣传部: 联系人:肖亮亮 联系电话:3325863 校工会: 联系人:胡世巧 联系电话:3329160

校工会 宣传部

2011年6月23日

下载8.深入开展研究生创新教育(河南师范大学)(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8.深入开展研究生创新教育(河南师范大学)(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河南师范大学制药工程

    河南师范大学制药工程 本人是制药工程专业的第一届学生,制药工程 2011年开设的专业,这个专业第一年叫化工与制药,2012年更名制药工程。制药工程属于化学院,学校 仪器设备齐全,教......

    河南师范大学学术交流管理办法

    河南师范大学学术交流管理办法(修订)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我校科学研究与学术水平的提高和学术交流工作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十二条,特制定本办......

    河南师范大学2011迎新晚会主持词

    OPENING: 张: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同学们,大家 (合)晚上好! 林:这里是由新乡市农村信用社独家赞助的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2011年迎新晚会的现场, (合)我们欢迎......

    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实习要求[大全五篇]

    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高端教育实习基地项目 基本要求 一、实习学校指导教师的职责 1、实习学校全面负责实习研究生实习期间的组织、指导和管理工作; 3、拟定教育实习计划,选派教......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籍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籍 管理及成绩考核办法(试行) 总则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规范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工作,加紧对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管理,结合《西北......

    2012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2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内蒙古师范大学成立于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高等学府之一,为自治区重点大学,博......

    师范大学研究生实习心得

    时光飞逝,转眼间研究生实习精彩的旅程闭幕了。刚开始还以为这次实习是一个很慢长的旅途,不知不觉到尾声了。心理却有一股酸酸的感觉,有点恋恋不舍了。特别是昨晚去班里转下,走之......

    我们如何开展创新教育

    我们如何开展创新教育 今年是小学期开展的第一个年头。对于我们来说是没有任何经验的,完全是自我摸索,可谓是困难重重。小学期的实施要消耗许多人力物力,走了弯路还会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