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抓四创”构建和谐新社区
“四抓四创”构建和谐新社区
(前附:我区社区党组织基本情况),我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社区党组织建设创新工作中按照“四抓四创”要求,从社区品牌、社区服务、社区文化及社区共建几个方面着手,努力健全社区党建工作机制、完善组织设置和丰富活动载体,着力构建和谐的新型特色社区。
一、贴近实际抓“特色”,创“社区品牌”新格局
1、探索建立“135”党建机制,夯实社区党建工作基础。在借鉴农村党建“168”工作机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城市社区实际,积极探索创新,总结了“135”社区党建工作机制,1”,即建立健全组织“目标管理”、个人“设岗定责” 目标责任体系;“3”,即实行分类征求意见、联席议事决策,分工负责项目、联名公开承诺,分步组织实施、联合开展考评“三分三联工作法”,规范社区工作运行;“5”,即依托党建工作协调会、联席会等平台,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驻区单位、民间组织、群团组织共同参与,形成社区“五位一体、共建共促”党建工作强大合力。经过一段时间的验证,“135”机制与社区工作有机结合,全面推动社区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2、突出特点,着力打造“一居一品”。充分结合各社区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居民素质等方面因素,因居置宜,发挥优势特点,先后培育了“居家养老”、“青少年乐园”、“志愿服务”等多个品牌。为辖区孤寡、空巢、行动不便等老人开展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法律咨询、医疗保健、健康教育等多种服务活动,探索建立了一条居家养老工作新路子。构建了未成年人实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教育三大教育基地。圳尾社区党总支每年通过举办社区夏令营,构筑“学校放假,社区开学”办学模式,并结合村居共建活动,定期组织辖区青少年参观设施农业、兴建QQ农场等实践活动,丰富青少年课余生活。各社区始终秉承着服务居民 的宗旨,根据实际需要办事,打响自身品牌。
3、注重学习,提高新政策执行水平。紧跟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及时传达学习中央及省市重要文件精神,提高社区干部思想政治素养。为保证学习实效,各社区围绕党建创新工作的需求,从基本概念、基本要求、基本思路为方向,安排专题辅导、业务讲座、远程教育、实地考察等各种学习培训,并组建了社区党员QQ群,建立了社区网站,加强党员之间交流学习、增强党员与社区的沟通联系,真正做到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二、立足民需抓“实干”,创“社区服务”新格局
1.突出“惠民”服务。我区根据下岗失业党员的需求制定服务计划,定期为社区下岗失业党员提供介绍职业经验、提供就业信息、进行就业辅导、推荐就业岗位等服务项目。针对创业就业意向较为集中的党员,采取区劳动部门联办的方式,定期为社区下岗失业党员提供就业信息、推荐就业岗位等服务项目,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全面提升下岗失业党员的再就业能力。广泛开展“助老”、“护幼”、“帮困”等活动,在社区党支部成立了“医疗卫生站”、“义务医疗队”、“义务理发队”,建立“爱心捐助中心”,实施“一对一”帮扶机制,为孤寡老人、低保户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送上细心周到的人文关怀。
2.突出“便民”服务。建立“一中心、一热线、一网页”社区服务新模式。“一中心”,即:设立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以无偿、低偿、有偿等形式,为居民提供家电维修、家政、配送、法律咨询等服务,进一步弥补社区便民服务的盲点;对社区60岁以上老党员发放“爱心卡”,提供半价理发、免费修锁、换灯泡等便民服务。“一热线”,即:建立三路社区总机,联合中国电信开通社区总机服务,网罗辖区居民日常所需的全部服务电话,如社区卫生服务站、餐厅、粮油店等,使居民只需拨打社区总机,即可寻求便捷、高质、全方位的服务;“一网络”,即:依托
社区网站,增设社区商铺、小区论坛、回音壁等服务栏目,增强服务效率。
3.突出“安民”服务。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在社区党支部开展了“入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的“三百活动”,主动了解群众困难,化解矛盾纠纷。扎实推进综治信访维稳“1+N”联动工作站建设,加大“三防”投入,在社区主要道路及小区安装了163个监控探头,实行工作站与警务室合署办公,社区党员干部,每星期轮流到联动工作站值班半天,切实提高“1+N”联动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服务站成立以来,先后接待群众59批535人次,接待群众来信来访98件,成功化解矛盾纠纷746起,调处率达100%。青山社区党支部与三钢公安分局联动,成立义务巡逻队,对辖区大街小巷进行定期巡察,对违法行为、违规现象、不安全因素等,做出告发、告诫、制止、记录,对增进公民道德建设,维护辖区治安稳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并受到三明电视台的专题报道。
三、着眼繁荣抓“内涵”,创“社区文化”新格局
1.壮大文化队伍,发挥组织带动作用。根据各社区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和特点,以社区文化站为龙头,指定专人负责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建立健全文化组织网络。积极鼓励退休的党员、剧团演员、学校教师发挥所长,争做健康向上文体活动的带头人,根据居民的年龄、性别、文化兴趣等差异,分类组建文化队伍,社区文化广电中心,各居委会也成立文化活动小组,配备得力人员,形成 “党委领导、社区组织、群众参与、单位配合”的社区文化发展格局。目前,在各社区党组织文化队伍的带动下,我区居民已自发组建了腰鼓队、曲艺队、舞剑队、门球队、少儿舞蹈队等47支业余文体活动队伍,参与人数 7000 多人,并定期组织或参加各种训练、演出和比赛,成为社区文化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拓展文化阵地,营造全民参与氛围。发挥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充分整合文化资源,利用社区居委会办公楼,建立文化活动中心、市民学校、网络教育学校,积极向文体局争取资金和政策支持,配齐图书室、阅览室、乒乓球室、棋牌室及户外全民健身设施,丰富居民业余生活。开辟文化健身广场、巷道棋牌走廊、江滨露天歌舞场等群众性文化场所,依托新华都、苏宁电器等商贸企业,将商场文化、企业文化与社区文化有机结合,逐步形成内涵丰富的广场文化。加强庭院和楼幢文化建设,设立文化墙、“读书角”、“英语角”等文化品牌,打造爱心楼道、团结楼道、清风楼道、绿色楼道等示范楼道,开展社区景观和亭台命名活动,加强与居民的文化互动,提升居民思想认识。
3.丰富文化载体,倡导社区文明新风。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邻里文化为主线,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搭建居民文化活动平台,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各社区党总支充分依托“邻里节”等社区文化宣传重要节点,组织开展“和谐邻里”文艺汇演,大力宣扬邻里文化,搭建邻里沟通交流平台;发动党员在社区、街道开展“学好人、做好事”义务奉献活动,为群众免费提供家电维修、法律咨询、测血糖量血压等服务,树立健康文明风尚。翁墩社区为庆祝端午,在滨江新城中心广场举行“棕香亲情,共筑和谐”暨庆祝建党90周年端午文艺汇演及三代同堂包粽子比赛,弘扬传统民俗文化;群英社区在重阳节来临之际,携手三钢第三幼儿园联合举办“感恩重阳”活动,让辖区老人度过一个温馨快乐的节日,同时向下一代传承敬老爱老的中华传统美德。
四、凝心聚力抓“互助”,创“社区共建”新格局
1.党建带妇建,妇建服务党建。社区党总支结合妇联组织特点,通过“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幢党小组--党员楼幢长”等四级组织网络,逐步建立了一支由主席、执委、妇女小组长组成的坚强妇联队伍。同时,社区党委充分吸收妇联组织优秀分子,不断充实和提升社区党委实力,以社区妇女为主体,建立了心理援助室、妇女维权工作站、教育托管中心、社区网站等“一室一站一中心一平台”服务阵地,建立了孤
寡老人、残疾人等特困难群体长效扶住机制,与32户困难家庭签定了“一帮一”帮困协议,推荐家政、幼儿园保育员、超市等就业岗位200多个; 全区共有200多名妇女党员,在“设岗定责”活动中积极认领了文明创建示范岗、文体组织岗、扶贫济困岗、民事调解岗等10余类80多个岗位,通过“巾帼建新功、奉献在社区”、巾帼志愿者服务等系列活动,各社区每年评选出先进家庭10户,好媳妇10人。
2.驻社区单位齐抓共建。共建是三明城市社区的优良传统,1990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在圳尾社区调研时,题词:“好在共建,贵在坚持”。多年来,我区始终按照“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原则,社区党委将年度工作进一步细化,形成具体工作项目,分解落实到各共建单位,同时,制定共建计划和考评方案。确定了年度工作任务,并研究制定了《年度目标任务分解表》,将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了每个驻区单位、组织,并明确了各个单位年度目标、完成时限、责任领导、联络员及协办单位,使社区共建单位量化参与社区建设。
第二篇:构建安全和谐新社区
防灾减灾 构建安全和谐新社区
解放社区位于宝清县西北部,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有住宅楼80栋,平房2618户,总户数7618户,总人口2,4748人,有流动人口及外来务工农民2000余人。近年来,社区居委会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大力宣传,提高居民防灾意识,加大辖区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开展了一系列演练、培训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加强领导,统一思想,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一是社区成立由社区党支部书记组成的减灾工作领导小组,设置防灾应急办公室,由社区到副书记任办公室主任,专项负责防灾减灾工作,落实工作责任;二是制定社区防灾各项制度,规范工作程序;三是加强减灾工作队伍建设,加强社区资金投入,完善募捐机制建设,保证硬件设施齐备。
二、深入调研,摸清辖区安全隐患,掌握弱势群体情况。社区干部深入辖区院落街巷,认真调研,对辖区安全隐患进行彻底盘查。社区将预防火灾,棚户区内涝,地震等灾害作为防灾减灾工作重点,建立《社区灾害危险隐患清单》、《社区脆弱人群清单》、《社区危房清单》、《社区不安全公共设施清单》,做到对辖区不安全隐患及弱势群体各项根底清楚,并对相关事项及时采取有力措施,确保群众安全。经认真统计,在社区现有危房三间,均已采取加固,搬迁等手段 全部解决;社区老人106人、未成年156人、残疾人36人、孕妇13人全部登记选册,安排专人监护,确保灾害发生时的安全。
三、制定应急预案,积极开展演练活动。一是社区和辖区驻区单位按照共同协作的原则,制定各类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分工,落实防灾减灾责任,收录所有相关人员联系信息,做到目标明确,指挥有序。二是时刻准确好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的生活。重点关注灾害来临时房屋倒塌,家庭财产损失,重大火灾等灾害的发生。及时上报灾情信息,快速采取应对措施,灾情稳定后要抓紧开展社区居民灾害地点恢复重建。三是组织辖区居民驻地单位职工,学校师生开展各类灾害演练活动。今年以来,社区及驻区单位共开展演练活动五次,2000人参加。2011年5月12日是全国减灾日,社区与第二高中联合,组织学校师生在校进行地震演练,全校1500余名师生全部参加了演习,取得了良好效果。6月社区与四小联合,在四小举行逃生演练,现场讲解灭火常识,学习灭火器使用方法,吸引了300余名学生参与。
四、加大居民安全教育,提高居民防范意识。一是社区辖区几个重要位置悬挂《社区安全避难图》、《社区紧急疏散图》,通过黑板报、安全栏定期宣传防灾知识,入户发放防灾安全手册,营造防灾减灾范围,提高辖区居民防灾意识。目前,辖区设置宣传栏一块、黑板报三块,今年6月发放安全资料5000余份。二是开展各类防灾知识讲座,定期对干部群众进行防灾培训、宣传防火、防煤气、地震等知识,提高局居民防范意识。今年社区共安排培训10次,现已开展7期,参加人数1000人,得到了群众的好评。三是组织党员群众对社区防灾工作进行满意度测评,让群众对社区防灾工作献计献某,促进社区防灾工作不断改进完善。通过测评,党员群众对我社区放在工作的满意度达97%。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重点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社区针对辖区驻区单位、居民院落、外来务工人员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安全和就近疏散安置的原则下,制定了四小、职高、二高、明珠广场、精英小学五个避难场所,悬挂醒目的应急避难场所标示,并在沿途设置引导牌,确保在最短时间内将辖区全部居民转移到安全区域。其中,明珠小区对我辖区最重要的避难场所,明珠小区户数多,出入口多,是我社区规模最大的应急避难场所,容纳人数在5000人以上。二是建立健全辖区医疗应急体系。社区采取以妇幼保健院为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辅的方式,构建一套体系完备的应急医疗体系,保证在灾害发生时,受伤群众能得到及时有效救治,确保生命安全。三是完善应急物质储备。社区通过上级拨付,社区自筹,群众捐款等多种途径,设置专项资金,不断完善应急物质储备,购置了应急照明灯、灭火器、逃生绳、担架、应急药品等一系列储备救灾物资,并登记造册,由专人管理,确保辖区安全。
创建全国“减灾示范社区”是一项长期的社区系统工程,也是社区基础建设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社区防灾减灾工作任重而道远。近年来,汶川大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特大灾害我们都还记忆犹新,这告诉我们,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对社区越来越重要,怎样科学有效的开展这项工作,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社区必须时刻做好应急准备,居民群众要不断加强对防灾减灾常识的学习与运用,牢记应对措施,在灾害发生时将损失降到最低,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创建“全国减灾示范社区”活动,社区建立健全了防灾制度和硬件设施,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也得到了极大提高,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建和谐安全新社区奠定了坚实基础,使辖区居民的生活变得更加温心、舒心、放心。
第三篇:“四创”包抓工作总结
“四创”包抓工作总结
王益区文体广电局
今年以来,区文体广电局“四创”包抓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创建“国卫”为重点,按照区“四创办”的具体要求,把包抓老虎巷路段的卫生整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为改善包抓地段的环境卫生、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做出了积极努力。
一、领导重视,合理安排
为认真落实老虎巷路段四创包抓工作任务,局党组高度重视,专门成立老虎巷路段“四创”包抓工作领导小组,责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负责包抓具体工作,定期召开包抓路段工作安排会,积极与所属社区联系交流,互通信息,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制定印发《文体广电局“四创”工作实施方案》、《卫生管理制度》、《卫生划分办法》等制度,建立“四创“包抓工作档案,真正做到有领导、有组织、有制度、有记录,以确保创建包抓工作持之以恒坚持下去。局长杨金印也非常重视,亲自动员部署,亲自过问,多次听取工作汇报,深入现场调查了解,检查卫生,提出要求,促进了包抓地段市容卫生的不断巩固。
二、责任落实,工作到位
为了营造包抓地段“人人讲卫生,人人抓卫生”的四创氛围,进一步落实责任,确保包抓有序运作,全局干部认识到位,把抓好包抓地段卫生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做到了以下几点:一是卫生保洁经常化。局里各科室与执法队不定期轮流上路,捡拾垃圾,清扫人行道,搞好卫生,还与该地段环卫保洁员积极沟通协调,认真帮助他们,坚持做
到随脏随扫,全日保洁,消除卫生死角,保持卫生整洁;二是市容秩序规范化。在上路搞卫生时,不断规范门店及行人的卫生行为,制止乱堆乱放现象,维持车辆停放秩序,纠正垃圾乱投乱倒、行人乱扔果皮纸屑的不良动作,帮助做好门前三包、绿篱带绿化、灭除“四害”等工作,领导每周现场检查、每月大力督查,狠抓任务落实;三是经费投入及时化。为了调动大家的劳动积极性,提升创卫工作意识,协调组织该地段沿路门店及相关单位共同搞好环境卫生,局里累计投入资金2千余元用于包抓地段卫生检查评比、人员补贴、工具购置、寒暑慰问等事项,增强了包抓主动性,提高了卫生巩固率。
三、搞好宣传,加强监督
围绕四创工作目标任务,局里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媒体优势,采取各种措施,开展四创宣传活动,播放创卫宣传标语口号,制作创建工作宣传片,编报四创信息等,及时宣传四创工作动态、典型事例以及四创工作开展以来城市面貌、群众日常生活行为所发生的变化,对好的经验和做法,给予表扬、对做的不好的给予暴光批评,在全区制造了浓厚的舆论环境,提高了广大群众参与创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人人参与创卫工作的良好氛围。
2011年12月5日
第四篇:“四抓一树”构建和谐文明机关经验交流
**从优化政务环境、人文环境入手,深化创建学习型单位,积极开展构建和谐单位、再造机关文明形象工作。通过项目创建、牵动和引导单位整体精神文明工作的展开,逐步形成顺民心、畅民意,建设管理有序、服务优质的和谐机关。
一、抓组织建设,加强领导,健全体制。
制定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划和实施细则,与各二级单位层层签订精神文明工作目标责任制。深化“五个好党支部”创建活动和“五型”党员活动,形成“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氛围,增强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抓思想教育,提高理论素质
始终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作为干部职工学习的主要内容。在学习中做到学习计划、学习时间、学习目标、学习考核“四落实”。组织开展学党章、社会主义荣辱观活动。让全体党员树立了服务群众的宗旨观、爱岗敬业的奉献观、奉公守法的廉洁观、艰苦奋斗的生活观、诚信友爱的道德观。
三、抓机关和谐文化,加快创建文明单位的步伐
加强精神文明的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做好宣传报道工作,努力扩大农牧业局精神文明建设的覆盖面和辐射范围,并制定新闻报道奖励办法。采用“软硬结合、劳逸结合、动静结合”的原则,投入近**万元优化办公设施,配备了电脑、摄像机、照像机、电视、建起了活动室,配备了体育设施,使全体干部职工有很好的学习环境。精心组织全面开展业务学习和知识竞赛活动,坚持赛、学并重,以赛促学,在全局营造重学习、比业务、赛技能、创佳绩的良好氛围。
四、抓党风,促勤政 形成廉政之风。
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领导责任与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其它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做到了“四个一起”。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从源头抓起,堵塞漏洞。严格按照中纪委提出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要求规范工作行为和个人行为,坚持以教育、预防为主的方针,增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意识。
通过大力抓好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我局工作作风、思想作风、生活作风有了新的变化,队伍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增强,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也有大的提高。
五、树新风,创建优美环境,全面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树立行业新形象为目的,以树“六风”(学习风、勤政风、廉洁风、服务风、文明风、爱民风)为目标,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活动。搬入新办公楼以来,**积极组织职工开展“四化”(硬化、美化、净化、绿化)工作,在办公楼前、在宿舍周围,建设花池、种上花草,单位周围种草栽树、道路全部铺上水泥地板。
第五篇:全力构建和谐农村新社区
全力改革村级组织设置 构建和谐农村新社区
作为社会的基层单元,社区在基层政权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正在成为社会整合、服务和管理的主要载体。社区建设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满足其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在共享中共建,在共建中共享。农村新社区改革的目的就是打破现有的行政村管理体制,建立起以“乡镇——社区”两级为主体的基层组织架构和治理体系,使农村新社区真正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一、为何要改革村级组织设置
今年5月经行政区划调整,马站由原马站镇和霞关镇、沿浦镇、渔潦乡、浦城乡合并建镇。现辖10个社区、67个行政村,3个居民区,1个盐场;户籍人口9.1465万人,社区党总支10个,132个党支部,党员3539名;镇域面积126.45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36平方公里,建城区人口2.9万人,中心村人口2000多人。
可以说,马站是个典型的“依山伴海靠田” 农渔业乡镇,管理幅度偏大。这次行政区划调整,对于促进人口集聚,促进农村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公共服务的均衡化发展,加快城镇化步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随之而来的村级组织建设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一是行政村数量多,分布面积广,作为中心镇将把主要精力放在建城区和中心村建设上,可能会导致个别偏远村出现管理真空的现象;二是村干部人数偏多,比如,马站现有71个
行政村,466名村干部,除村正职干部报酬由县财政统一安排外,其它村两委干部误工补贴还是由村级统一支付,导致管理成本过高;三是一些村面积过小、人口偏少,全镇71个行政村居中,1000以下的有27个占39%,700人以下的有11个占16%,这些村公共财力投入效益不明显,新农村建设难以提高;四是在资源开发、项目实施等方面,牵涉到几个村的,难以整合发展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五是从最近两届村级组织换届情况来看,选情越来越复杂,激烈程度是越来越高,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选民意识越来越强;二是候选人冲着利益参选的情况越来越突出。长期下去乡镇党委、政府对村级调控力将进一步弱化。现在,经常强调领导艺术,意味着乡镇对农村基层的调控靠人际沟通艺术管理,这就说明现行管理体制出现问题,党的执政基础需要巩固。
二、如何改革:科学布局,合理架构
针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在不变更原行政村行政区划的前提下,本着就近便利、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采取组织联建的方式,将全镇规划设立成10个社区。设置的依据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便于管理和服务,将人口基数定为6000-15000人左右、村数定为5-10个左右,交通圈定为20分钟左右,服务半径为2公里,这是考虑山区乡村的实情;二是考虑历史习俗,依乡镇撤并前每个办事处形成的办事习惯和习俗予以划分;三是着眼长远发展,将行政区划调整后马站镇的“1+X规划”来安排中心村和社区选址。
自8月份开展村级组设置改革以来,我镇在社区构架设置、人员配备、职责定位、运行机制、便民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具体来说,体现4个方面:
(一)组织配套情况。
一是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为原则组建社区三套班子,即社区党总支(为社区组织的领导核心,领导管委会、监委会开展工作,在镇党委与村支部之间承上启下)、管委会(与便民服务中心合署办公,镇政府派出机构与群众自治组织的“二合一”,即管理行政村、服务老百姓)和监委会(在党总支领导下对社区事务实施监督。)由行政区划调整前乡镇干部和大学生村官担任社区工作者,再培养一批文化程度高、办事能力较强的年轻人员、志愿者充实到社区队伍中,形成一支管理有经验和服务上水平的专职社区管理队伍;二是加强社区群团组织建设,实现10个社区工青妇、关公委等群团组织的全覆盖,积极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组建提供公益性服务、发展慈善事业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协助政府承担事务性工作,满足居民多层次需求。也就是,人员主要依靠区划调整前的干部力量;场所主要依靠每个社区中心村办公楼,或原办事处办公楼,经费目前主要来源县财政核拨的人头费作为运行经费,过渡期间,县级财政按每年每个社区给予3万元基本保障经费,另加每个常住人口补助3元的标准,落实工作运行经费。设立社区独立帐户,实行帐务乡镇代理。今后,则主要依靠有偿服务进社区及企业服务加盟等方式解决运行经费问题。
(二)规范建设情况。
一是建立整体形象标准,社区服务中心的选址原则上选择居民群众较为集中,方便群众办事、活动的地方;在中心门前的显著位置统一设置名称和标识,并附有本中心平面图和服务项目简介;功能设置标牌简洁明了,以县(市、区)为单位统一标准,统一设置。二是建立硬件建设标准,严格按照要求“六室六站二栏一厅一家一校一场所”,保证用房建设面积。三是建立软件建设标准,包括组织结构完整,人员配备齐全,管理服务到位,实现统一窗口受理、统一服务规范”和职责、人员、制度、工作、经费、场地“六到位”。我们10个社区规范化建设已全部完成,文体活动中心、星光老年之家已全部投入使用,二十分钟“生活服务圈”、“卫生服务圈”、“文体互动圈”已经形成,真正确保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优惠、便捷的服务。
(三)制度保障到位。
一制度形成机制,由党委领导、政府各部门负责在广泛吸收社区管理人员,社区居民的一意见后,制定具体的制度内容和工作流程,二、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制定社区服务中心办事制度、首问负责制度、AB岗工作制度、社区工作人员考勤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切实保障社区工作人员职责到位。
三、建立制度监督渠道,公布社区投诉电话,制定了办事群众投诉流程,要向双方出具投诉处理结果。社区管理制度已全部上墙,并向社会公布,并报主管部门备案。
(四)便民服务情况。
着力构建便民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务,共对73项与
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相关的便民服务事项进行梳理,分成即办代办咨询三类(即办两类,代办44类,咨询27项),组织社区工作者学习培训便民服务工作内容,使办事流程进一步缩短,社区公共服务水平得到了提升。
三、改革过程中存在问题:
(一)社区改革前置因素多,难以水到渠成。
(1)“三分三改”难到位,农村无法真正撤销,长期“双轨”并行无疑会阻碍政府扁平化管理改革,与改革初衷背道而驰。(2)人口集聚既是社区改革的目的,也是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但人口集聚离不开土地要素制约的破解,在农用地建设指标“僧多粥少”的今天,人口集聚推进难度较大。(3)按现行温州推行的“转并联”改革模式,联是主渠道、核心骨,启动的难度最小,涉及矛盾最浅,但要真正整合为一,打破村与村之间的界限隔阂则是最难的。一方面,在过渡期,社区身份尴尬,无法统揽社区各村进行自治,调控力不强;另一方面,“镇——社区(办事处)——村”多点多线管理阶层,便民服务体系不够顺畅。
(二)权力下放、审批许可不够充分不够到位。
一是不够充分。涉及老百姓的事项下放的还不够,一些执法权、城市管理权没有真正下放。二是不够到位。有些权限下放形同虚设,还多了办事环节。三是不够合理。一些部门自己也无法实施的权限,把包袱推到乡镇。四是合法性需要法制把关。这些,将导致便民服务、便民审批难以真正便民。
(三)社区功能不完善
全镇10个社区全部建立了“六站一室”,已经投入使用并发挥其功能,但个别社区由于条件限制,社区内的资源没有得到整合,而部分已经建设的设施又出现闲置的现象。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工作还需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四)社区干部队伍素质偏低。
社区活动开展好不好,运行情况如何,社区干部素质也是一个决定因素。大部分社区干部认识到位,工作主动。但也有部分的社区干部存在观看心理;对所出台的一些制度抱怀疑态度,不能全身心地融入到社区创建工作中;改革思维没跟上,未将“便民、利民、惠民”的服务意识融入到社区建设的工作中去。
(五)社区里的居民群众参与度不高。
对社区这个新事物的成立,大部分的村民还认识不深,还没有真正融入社区生活中。通过走访发现,不少群众对农村社区建设不太关心,认为是换汤不换药,只是换牌子走形式而已。
四、对策
针对上述困难与问题,如何让社区运行地更好,我们认为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件事:
(1)强化工作职责。要把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思想上真正重视,全力抓好。一是强化办事机制。建立工作人员岗位职责、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AB岗工作制、廉政建设管理制;实行办事结果评价制,每件办理结果都由委托人在办结后签字作出满意度评价。二是强化考核机制。将社区(村)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列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
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定社区(村)便民服务中心考核机制,将村代办员、社区干部坐班考勤、代办满意度、管理运行情况与村、社区干部绩效考核相挂钩。三是强化督查机制。利用“周二集中服务日”督查机会,定期组织人员对办事大厅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对工作不到位的办事大厅一律通报,对不在岗及服务态度差的工作人员一律予以书面效能告诫,确保便民服务中心有效运行。另外,还必须通过各种培训教育渠道,不断提高社区居委会干部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
(2)落实配套政策。在保持原有新农村建设项目、村民原有权益、村干部待遇等政策不变的前提下,及时研究出台财政投入、建设用地审批、资金补助、社区建设等政策,加强和引导各方资源投向农村新社区,保证村级组织设置改革深入推进。
(3)抓好典型示范。着重在“精选”、“培育”和“推广”上做好文章,切实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使其真正成为“可看可学、过硬管用”的农村新社区建设先进典型。如,组织部近日提出的“精品社区创建”,马站创建一个,对此,镇委相当重视,要求从人员,活动场所等角度多调研,确定典型示范点。
(4)统筹推进改革。社区组织组建后,要充分发挥其在推进农房改造集聚、“三分三改”工作中的组织和引导作用。要按照有关政策规定,逐村制定“三分三改”工作方案,并积极稳妥抓好实施,为农村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提供政策支持和体制机制保障。
(5)搭建活动平台。社区要为居民群众参与营造良好的氛围,为居民群众参与提供畅通的渠道和便利的条件,为居民群众参与
社区建设提供保障和服务。这就需要社区建好“为民服务”的窗口。“社区搭台,居民唱戏”。为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创造条件。一要搭建服务保障平台。即推行三大服务体系。(1)公共服务(便民服务,按标准化建设集市容环境、社会救助、党群工作、劳动和社会保障、综合司法工作、计生和社教工作服务场所(站点)以及社区警务室,为居民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一站式服务),(2)社会服务(重点为孤独老人,残疾人,优属对象提供服务),(3)志愿者结队服务(围绕结对帮扶、扶贫济困、法律援助、技术信息、医疗卫生、治安维稳、环境保洁、文体娱乐、爱心捐助、便民公益等十类组织志愿者队伍开展服务)。二要搭建文体活动舞台。社区要抓住打造和谐社区、精品社区的契机,投资建设社区活动广场和室内活动场,常年活跃舞蹈、腰鼓、军乐、健身操、门球、太极剑、科普电影放映等文体活动。组织居民举办的家庭邻里和谐日活动,如邻里包铰子活动,“家庭运动会”等;培育发展社区民间组织、便民组织、维权组织、妇女援助中心,儿童保护协会等,要注重其公益性。通过开展各类活动,吸引社区居民群众的参与,丰富社区居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实践表明,社区民间等组织必将成为社区建设的中坚力量,成为调动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因素。
(6)创新服务方式。一是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明确4大类服务内容。通过调查问卷和深入调研,以“利民、便民”为着力点,确定社会保障、计生服务、党员服务、涉农服务等4大类服务内容。二是加强协调,督促部门下放事权。按照“一般事项不出村,复杂事项不出镇”的要求和“能放则放”的原则,实行审批、服务、管理权限“上提下授”,凡是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审批和服务事项,党建、计生、社会保障、综治、卫生、农林等,全部纳入社区服务中心办事大厅办理。三是网络审批,同城办理。社区信息化建设是以信息共享网络为基础,以行政办公,党务办公电子化为手段,以完善社会管理为目标,旨在进一步强化政府服务功能。通过整合传统的政府OA办公系统和公共基础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依托中国数字认证管理中心认证的数字证书和电脑控件,强化网络服务功能,建立了社区(村)便民服务中心网上审批系统。办事群众只需将办事所需材料交户籍所在镇任何一个代办员或任何一个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受理后,即可直接在办事承诺时限内到最后一个办事环节窗口领取办理结果,而中间的如社区(村)审核、职能科室审核、镇分管领导审核、镇主要领导审核等环节全部在网上完成,不再需要办事群众多头往返。同时,建立群众办事短信查询系统,办事群众只要发短信即可查询所办事项所需材料,也可查询所受理事项的当前办理进度。
(方小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