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夯实基础 规范管理 构建和谐新社区
夯实基础
规范管理
构建和谐新社区
社区综治工作情况汇报
今年以来,社区居委会在街道党工委的正确领导下,在街道综治委的积极帮助下,社区两委会班子高度重视,大力开展平安社区创建活动,有力促进社区综合治理工作的扎实推进。以“夯实基础、规范管理、注重实效”为工作主线,充分调动社会治安积极因素,以群防群治队伍为骨干,以创建平安组织网络为手段,以全力打造 “平安社区”为目标,形成辖区单位与居民积极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现将主要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夯实基础,实现三个到位
1、思想认识到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是一项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大事,也是一项非常繁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因此,我们始终把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当头等大事来抓,时刻紧绷安全这根弦不放松。为了使综治工作经常化,我们坚持“三会”制度:即周社区两委会、周综治办公会、月安保队员例会。同时,不定期召开辖区单位综治工作座谈会、中心户长、门栋关照员等治安保卫骨干参加的案情分析会。利用这些会议,有效发挥群策群力的作用,部署各项工作任务,时刻敲响安全警钟。
2、组织领导到位。我社区认真落实好安全防范工作领导责任制,成立了以社区党工委书记、主任担任组长,承担第一责任,以社区一名副主任负责抓综治工作,社区两委其他人员及社区民警共同成为综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的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还成立了以社区两委会班子成员组成的社区创安工作领导小组,将“平安社区创建、无毒社区创建、无邪教社区创建、防火安全社区服务创建”当作综绐工作的重要内容,开展群防群治,加大居民区巡逻力度,并与党建联席单位一起建立在职党员进社区义务巡逻,成立由各楼栋长成的治安信息员队伍,充分发挥社区服务安保队、协管员、治安信息员和义务巡逻队的作用,搭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网络,构建了综治工作快速反应机制,为创建“平安社区”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3、宣传发动到位。我社区以各种活动载体,大力开展普法宣传。一是利用社区科普橱窗,定期进行法律知识普及与宣传民,通过横幅、标语、口号致居民一封信以及向社区居民发放“ 安全小提示”宣传单3100 份等多种形式宣传国家法律法规、方针及政策,使广大居民群众知法、守法。二是定期开展法律宣讲及义务咨询活动,广泛宣传案例生产法及治安防范常识,提醒居民防火防盗防诈骗,提高居民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三是利用文体活动宣传法制,今年7月 举办文艺演出活动,与党风廉政教育结合的 等,将宣传普法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使法律宣传工作家喻户晓,净化社区的生活环境。
二、规范管理,加强三项建设
1、加强制度建设。为有效开展平安创建工作,我社区公开综治工作制度及综治工作人员职责,接受群众监督,做到法制宣传、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信息收集上报、治安巡防、社会管理五大职责制度明确。在此基础上,为整合辖区综治工作力量,制定实施综治例会、重大事项报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治安巡防、信息上报和台帐、档案制度等六项制度,强化管理,狠抓落实。
2、加强队伍建设。我们始终以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为目标,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学习业务知识,积极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多次邀请责任区民警、消防大队管兵对安保队员进行业务及理论知识培训,同时对每一位综治干部进行了体能及业务知识、应变能力的考核,使综治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3、加强软硬件建设。为了实现人防不失控,物防无漏洞,技防不落后,我社区积极加强软硬件方面的建设。一是与每位安保队员签订 责任书和服务协议,使安保队员职责更加明确,技术更加专业,严格实行出入登记制度、门栋关照制、24小时值班巡逻制。二是定期组织义务消防员与民警对社区“三合一”、“娱乐场所”、出租房屋、居民楼道等重点部位的水、照明灯、案例通道以及消防器村进行安全大检查,发现问题现场整改,避免隐患发生。三是实行安全防护全覆盖,安装电子探头监控设施设备,派专人值守,并定期对电子监控系统进行维护保养。扩大安全防范的空间与范围。
三、注重实效,五项基础工作常抓不懈 一是加强流动人口、房屋租赁规范化管理,严抓人口管理工作。
1、社区成立了流动人口治安管理领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的对辖区常住人口,外来暂住人员,重点人员进行调查、登记。目前我辖区内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为 人,共有出租房屋户
户。每一户出租房屋业主均与社区签订治安责任书,流动人口登记率达100%。
2、对小区租赁户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以谁出租、谁受益谁负责为原则,管理好辖区的暂住人口与外来人口。辖区民警和居委会工作人员经常利用休息时间进行各项普法宣传教育,发放各类宣传资料 1500余份,依法保护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3、督促辖区周边单位坚持“谁用工、谁管理、谁负责”,“谁出租、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严把流动人口“流入”关,做到来路明、底子清、管得住,确保外来人员不失控。
二是利用重点人员帮教小组重点对“两劳”刑释人员及问题青少年进行教育转化工作,社区结合每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建档登记,社区帮教小组定期走访,了解两劳人员的思想动态,开展经常性的帮教工作,使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一员。全年帮教率100%,无重新犯罪情况发生。
三是结合禁毒工作安排积极开展无毒社区的创建工作,以“不让毒品进我家”等活动为切入点,在社区内以禁毒宣传单,入户宣传等活动形式,加强了小区居民的禁毒意识。目前我社区无新滋生吸毒人员,无制、贩毒行为。
四是认真做好社区居民来信来访登记工作及社区矛盾排查调处工作,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及时处理。在积极调处、及时化解的基础上,以“预防为主,教育疏导,依法处理,防止各类矛盾激化”为原则,把各类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维护社会稳定。今年,调委会共接受调解纠纷 起,排查率,调成率。
2011的综合治理工作,在街道综治办的正确领导下,通过社区两委会成员辛勤的工作,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居民满意度不断提升,但还是存在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结合社区的实际,扎扎实实的开展好各项稳定工作,改正存在不足之处,努力构建一个安定、繁荣的和谐新社区。
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制度
一、信息报告制度
社区要及时向综治联络员、信息员收集情况,并采取针对性措施,要充分发挥其在群众中优势,多方收集情况,对本社区发生的重要情况,在做好工作的同时,要及时上报街道综治办及相关部门。
二、学习例会制度
每月定期召开一次工作会议,一是总结前期工作,组织学习上级文件、政治理论、法律法规等;二是分析治安动态、不安定因素,商讨疑难纠纷的调处方案;三是布置下阶段的工作任务。
三、矛盾纠纷化解制度
社区调解委员会要认真落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明确上交街道有关部门调处的矛盾纠纷,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有当事人要求上级调处的报告;
2、有社区调解委员会的调查材料和初步意见;
3、有确实解决不了的理由。
四、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制度
摸清本地区刑释解教人员和违法青少年的基本情况,因人而异,组织帮教力量,开展帮教工作并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力争使每位帮教对象弃恶从善,走上正路。
五、依法治理、法制宣传教育制度
积极开展依法治理法制宣传教育,建立法制宣传栏,健全法制教育阵地;结合本地实际,利用宣传橱窗等多种形式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增强全民的法制意识。
六、出租屋及流动人口管理制度
全面掌握本辖区出租屋的分布情况,加强对出租屋和流动人口的管理,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管理好流动人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并登记注册。
七、安全防范制度
加强群防群治组织建设,发挥好治安巡逻队的作用,根据每阶段治安形势状况,开展治安防范活动,作好执勤记录。
八、突发性事件处置制度
发生突发性事件,综治干部必须及时赶到现场,采取果断措施,妥善稳定局势,防止事态恶化,同时立即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遇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国家、集体受到损害时,要全力组织抢救,属刑事或治安案件的,按规定保护现场,收集、提供线索,协助公安机关尽快侦破案件。
九、台帐、档案制度
建立台帐制度,对本社区的信息传递,矛盾纠纷化解、帮教工作、流动人口、出租屋等情况要手续完备,及时登记,及时归档,实行规范化管理。要及时上报各类月表,真正做到台帐与报表相符,报表与实际相符
第二篇:构建安全和谐新社区
防灾减灾 构建安全和谐新社区
解放社区位于宝清县西北部,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有住宅楼80栋,平房2618户,总户数7618户,总人口2,4748人,有流动人口及外来务工农民2000余人。近年来,社区居委会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大力宣传,提高居民防灾意识,加大辖区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开展了一系列演练、培训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加强领导,统一思想,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一是社区成立由社区党支部书记组成的减灾工作领导小组,设置防灾应急办公室,由社区到副书记任办公室主任,专项负责防灾减灾工作,落实工作责任;二是制定社区防灾各项制度,规范工作程序;三是加强减灾工作队伍建设,加强社区资金投入,完善募捐机制建设,保证硬件设施齐备。
二、深入调研,摸清辖区安全隐患,掌握弱势群体情况。社区干部深入辖区院落街巷,认真调研,对辖区安全隐患进行彻底盘查。社区将预防火灾,棚户区内涝,地震等灾害作为防灾减灾工作重点,建立《社区灾害危险隐患清单》、《社区脆弱人群清单》、《社区危房清单》、《社区不安全公共设施清单》,做到对辖区不安全隐患及弱势群体各项根底清楚,并对相关事项及时采取有力措施,确保群众安全。经认真统计,在社区现有危房三间,均已采取加固,搬迁等手段 全部解决;社区老人106人、未成年156人、残疾人36人、孕妇13人全部登记选册,安排专人监护,确保灾害发生时的安全。
三、制定应急预案,积极开展演练活动。一是社区和辖区驻区单位按照共同协作的原则,制定各类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分工,落实防灾减灾责任,收录所有相关人员联系信息,做到目标明确,指挥有序。二是时刻准确好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的生活。重点关注灾害来临时房屋倒塌,家庭财产损失,重大火灾等灾害的发生。及时上报灾情信息,快速采取应对措施,灾情稳定后要抓紧开展社区居民灾害地点恢复重建。三是组织辖区居民驻地单位职工,学校师生开展各类灾害演练活动。今年以来,社区及驻区单位共开展演练活动五次,2000人参加。2011年5月12日是全国减灾日,社区与第二高中联合,组织学校师生在校进行地震演练,全校1500余名师生全部参加了演习,取得了良好效果。6月社区与四小联合,在四小举行逃生演练,现场讲解灭火常识,学习灭火器使用方法,吸引了300余名学生参与。
四、加大居民安全教育,提高居民防范意识。一是社区辖区几个重要位置悬挂《社区安全避难图》、《社区紧急疏散图》,通过黑板报、安全栏定期宣传防灾知识,入户发放防灾安全手册,营造防灾减灾范围,提高辖区居民防灾意识。目前,辖区设置宣传栏一块、黑板报三块,今年6月发放安全资料5000余份。二是开展各类防灾知识讲座,定期对干部群众进行防灾培训、宣传防火、防煤气、地震等知识,提高局居民防范意识。今年社区共安排培训10次,现已开展7期,参加人数1000人,得到了群众的好评。三是组织党员群众对社区防灾工作进行满意度测评,让群众对社区防灾工作献计献某,促进社区防灾工作不断改进完善。通过测评,党员群众对我社区放在工作的满意度达97%。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重点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社区针对辖区驻区单位、居民院落、外来务工人员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安全和就近疏散安置的原则下,制定了四小、职高、二高、明珠广场、精英小学五个避难场所,悬挂醒目的应急避难场所标示,并在沿途设置引导牌,确保在最短时间内将辖区全部居民转移到安全区域。其中,明珠小区对我辖区最重要的避难场所,明珠小区户数多,出入口多,是我社区规模最大的应急避难场所,容纳人数在5000人以上。二是建立健全辖区医疗应急体系。社区采取以妇幼保健院为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辅的方式,构建一套体系完备的应急医疗体系,保证在灾害发生时,受伤群众能得到及时有效救治,确保生命安全。三是完善应急物质储备。社区通过上级拨付,社区自筹,群众捐款等多种途径,设置专项资金,不断完善应急物质储备,购置了应急照明灯、灭火器、逃生绳、担架、应急药品等一系列储备救灾物资,并登记造册,由专人管理,确保辖区安全。
创建全国“减灾示范社区”是一项长期的社区系统工程,也是社区基础建设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社区防灾减灾工作任重而道远。近年来,汶川大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特大灾害我们都还记忆犹新,这告诉我们,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对社区越来越重要,怎样科学有效的开展这项工作,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社区必须时刻做好应急准备,居民群众要不断加强对防灾减灾常识的学习与运用,牢记应对措施,在灾害发生时将损失降到最低,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创建“全国减灾示范社区”活动,社区建立健全了防灾制度和硬件设施,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也得到了极大提高,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建和谐安全新社区奠定了坚实基础,使辖区居民的生活变得更加温心、舒心、放心。
第三篇:全力构建和谐农村新社区
全力改革村级组织设置 构建和谐农村新社区
作为社会的基层单元,社区在基层政权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正在成为社会整合、服务和管理的主要载体。社区建设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满足其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在共享中共建,在共建中共享。农村新社区改革的目的就是打破现有的行政村管理体制,建立起以“乡镇——社区”两级为主体的基层组织架构和治理体系,使农村新社区真正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一、为何要改革村级组织设置
今年5月经行政区划调整,马站由原马站镇和霞关镇、沿浦镇、渔潦乡、浦城乡合并建镇。现辖10个社区、67个行政村,3个居民区,1个盐场;户籍人口9.1465万人,社区党总支10个,132个党支部,党员3539名;镇域面积126.45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36平方公里,建城区人口2.9万人,中心村人口2000多人。
可以说,马站是个典型的“依山伴海靠田” 农渔业乡镇,管理幅度偏大。这次行政区划调整,对于促进人口集聚,促进农村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公共服务的均衡化发展,加快城镇化步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随之而来的村级组织建设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一是行政村数量多,分布面积广,作为中心镇将把主要精力放在建城区和中心村建设上,可能会导致个别偏远村出现管理真空的现象;二是村干部人数偏多,比如,马站现有71个
行政村,466名村干部,除村正职干部报酬由县财政统一安排外,其它村两委干部误工补贴还是由村级统一支付,导致管理成本过高;三是一些村面积过小、人口偏少,全镇71个行政村居中,1000以下的有27个占39%,700人以下的有11个占16%,这些村公共财力投入效益不明显,新农村建设难以提高;四是在资源开发、项目实施等方面,牵涉到几个村的,难以整合发展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五是从最近两届村级组织换届情况来看,选情越来越复杂,激烈程度是越来越高,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选民意识越来越强;二是候选人冲着利益参选的情况越来越突出。长期下去乡镇党委、政府对村级调控力将进一步弱化。现在,经常强调领导艺术,意味着乡镇对农村基层的调控靠人际沟通艺术管理,这就说明现行管理体制出现问题,党的执政基础需要巩固。
二、如何改革:科学布局,合理架构
针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在不变更原行政村行政区划的前提下,本着就近便利、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采取组织联建的方式,将全镇规划设立成10个社区。设置的依据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便于管理和服务,将人口基数定为6000-15000人左右、村数定为5-10个左右,交通圈定为20分钟左右,服务半径为2公里,这是考虑山区乡村的实情;二是考虑历史习俗,依乡镇撤并前每个办事处形成的办事习惯和习俗予以划分;三是着眼长远发展,将行政区划调整后马站镇的“1+X规划”来安排中心村和社区选址。
自8月份开展村级组设置改革以来,我镇在社区构架设置、人员配备、职责定位、运行机制、便民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具体来说,体现4个方面:
(一)组织配套情况。
一是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为原则组建社区三套班子,即社区党总支(为社区组织的领导核心,领导管委会、监委会开展工作,在镇党委与村支部之间承上启下)、管委会(与便民服务中心合署办公,镇政府派出机构与群众自治组织的“二合一”,即管理行政村、服务老百姓)和监委会(在党总支领导下对社区事务实施监督。)由行政区划调整前乡镇干部和大学生村官担任社区工作者,再培养一批文化程度高、办事能力较强的年轻人员、志愿者充实到社区队伍中,形成一支管理有经验和服务上水平的专职社区管理队伍;二是加强社区群团组织建设,实现10个社区工青妇、关公委等群团组织的全覆盖,积极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组建提供公益性服务、发展慈善事业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协助政府承担事务性工作,满足居民多层次需求。也就是,人员主要依靠区划调整前的干部力量;场所主要依靠每个社区中心村办公楼,或原办事处办公楼,经费目前主要来源县财政核拨的人头费作为运行经费,过渡期间,县级财政按每年每个社区给予3万元基本保障经费,另加每个常住人口补助3元的标准,落实工作运行经费。设立社区独立帐户,实行帐务乡镇代理。今后,则主要依靠有偿服务进社区及企业服务加盟等方式解决运行经费问题。
(二)规范建设情况。
一是建立整体形象标准,社区服务中心的选址原则上选择居民群众较为集中,方便群众办事、活动的地方;在中心门前的显著位置统一设置名称和标识,并附有本中心平面图和服务项目简介;功能设置标牌简洁明了,以县(市、区)为单位统一标准,统一设置。二是建立硬件建设标准,严格按照要求“六室六站二栏一厅一家一校一场所”,保证用房建设面积。三是建立软件建设标准,包括组织结构完整,人员配备齐全,管理服务到位,实现统一窗口受理、统一服务规范”和职责、人员、制度、工作、经费、场地“六到位”。我们10个社区规范化建设已全部完成,文体活动中心、星光老年之家已全部投入使用,二十分钟“生活服务圈”、“卫生服务圈”、“文体互动圈”已经形成,真正确保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优惠、便捷的服务。
(三)制度保障到位。
一制度形成机制,由党委领导、政府各部门负责在广泛吸收社区管理人员,社区居民的一意见后,制定具体的制度内容和工作流程,二、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制定社区服务中心办事制度、首问负责制度、AB岗工作制度、社区工作人员考勤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切实保障社区工作人员职责到位。
三、建立制度监督渠道,公布社区投诉电话,制定了办事群众投诉流程,要向双方出具投诉处理结果。社区管理制度已全部上墙,并向社会公布,并报主管部门备案。
(四)便民服务情况。
着力构建便民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务,共对73项与
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相关的便民服务事项进行梳理,分成即办代办咨询三类(即办两类,代办44类,咨询27项),组织社区工作者学习培训便民服务工作内容,使办事流程进一步缩短,社区公共服务水平得到了提升。
三、改革过程中存在问题:
(一)社区改革前置因素多,难以水到渠成。
(1)“三分三改”难到位,农村无法真正撤销,长期“双轨”并行无疑会阻碍政府扁平化管理改革,与改革初衷背道而驰。(2)人口集聚既是社区改革的目的,也是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但人口集聚离不开土地要素制约的破解,在农用地建设指标“僧多粥少”的今天,人口集聚推进难度较大。(3)按现行温州推行的“转并联”改革模式,联是主渠道、核心骨,启动的难度最小,涉及矛盾最浅,但要真正整合为一,打破村与村之间的界限隔阂则是最难的。一方面,在过渡期,社区身份尴尬,无法统揽社区各村进行自治,调控力不强;另一方面,“镇——社区(办事处)——村”多点多线管理阶层,便民服务体系不够顺畅。
(二)权力下放、审批许可不够充分不够到位。
一是不够充分。涉及老百姓的事项下放的还不够,一些执法权、城市管理权没有真正下放。二是不够到位。有些权限下放形同虚设,还多了办事环节。三是不够合理。一些部门自己也无法实施的权限,把包袱推到乡镇。四是合法性需要法制把关。这些,将导致便民服务、便民审批难以真正便民。
(三)社区功能不完善
全镇10个社区全部建立了“六站一室”,已经投入使用并发挥其功能,但个别社区由于条件限制,社区内的资源没有得到整合,而部分已经建设的设施又出现闲置的现象。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工作还需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四)社区干部队伍素质偏低。
社区活动开展好不好,运行情况如何,社区干部素质也是一个决定因素。大部分社区干部认识到位,工作主动。但也有部分的社区干部存在观看心理;对所出台的一些制度抱怀疑态度,不能全身心地融入到社区创建工作中;改革思维没跟上,未将“便民、利民、惠民”的服务意识融入到社区建设的工作中去。
(五)社区里的居民群众参与度不高。
对社区这个新事物的成立,大部分的村民还认识不深,还没有真正融入社区生活中。通过走访发现,不少群众对农村社区建设不太关心,认为是换汤不换药,只是换牌子走形式而已。
四、对策
针对上述困难与问题,如何让社区运行地更好,我们认为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件事:
(1)强化工作职责。要把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思想上真正重视,全力抓好。一是强化办事机制。建立工作人员岗位职责、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AB岗工作制、廉政建设管理制;实行办事结果评价制,每件办理结果都由委托人在办结后签字作出满意度评价。二是强化考核机制。将社区(村)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列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
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定社区(村)便民服务中心考核机制,将村代办员、社区干部坐班考勤、代办满意度、管理运行情况与村、社区干部绩效考核相挂钩。三是强化督查机制。利用“周二集中服务日”督查机会,定期组织人员对办事大厅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对工作不到位的办事大厅一律通报,对不在岗及服务态度差的工作人员一律予以书面效能告诫,确保便民服务中心有效运行。另外,还必须通过各种培训教育渠道,不断提高社区居委会干部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
(2)落实配套政策。在保持原有新农村建设项目、村民原有权益、村干部待遇等政策不变的前提下,及时研究出台财政投入、建设用地审批、资金补助、社区建设等政策,加强和引导各方资源投向农村新社区,保证村级组织设置改革深入推进。
(3)抓好典型示范。着重在“精选”、“培育”和“推广”上做好文章,切实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使其真正成为“可看可学、过硬管用”的农村新社区建设先进典型。如,组织部近日提出的“精品社区创建”,马站创建一个,对此,镇委相当重视,要求从人员,活动场所等角度多调研,确定典型示范点。
(4)统筹推进改革。社区组织组建后,要充分发挥其在推进农房改造集聚、“三分三改”工作中的组织和引导作用。要按照有关政策规定,逐村制定“三分三改”工作方案,并积极稳妥抓好实施,为农村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提供政策支持和体制机制保障。
(5)搭建活动平台。社区要为居民群众参与营造良好的氛围,为居民群众参与提供畅通的渠道和便利的条件,为居民群众参与
社区建设提供保障和服务。这就需要社区建好“为民服务”的窗口。“社区搭台,居民唱戏”。为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创造条件。一要搭建服务保障平台。即推行三大服务体系。(1)公共服务(便民服务,按标准化建设集市容环境、社会救助、党群工作、劳动和社会保障、综合司法工作、计生和社教工作服务场所(站点)以及社区警务室,为居民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一站式服务),(2)社会服务(重点为孤独老人,残疾人,优属对象提供服务),(3)志愿者结队服务(围绕结对帮扶、扶贫济困、法律援助、技术信息、医疗卫生、治安维稳、环境保洁、文体娱乐、爱心捐助、便民公益等十类组织志愿者队伍开展服务)。二要搭建文体活动舞台。社区要抓住打造和谐社区、精品社区的契机,投资建设社区活动广场和室内活动场,常年活跃舞蹈、腰鼓、军乐、健身操、门球、太极剑、科普电影放映等文体活动。组织居民举办的家庭邻里和谐日活动,如邻里包铰子活动,“家庭运动会”等;培育发展社区民间组织、便民组织、维权组织、妇女援助中心,儿童保护协会等,要注重其公益性。通过开展各类活动,吸引社区居民群众的参与,丰富社区居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实践表明,社区民间等组织必将成为社区建设的中坚力量,成为调动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因素。
(6)创新服务方式。一是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明确4大类服务内容。通过调查问卷和深入调研,以“利民、便民”为着力点,确定社会保障、计生服务、党员服务、涉农服务等4大类服务内容。二是加强协调,督促部门下放事权。按照“一般事项不出村,复杂事项不出镇”的要求和“能放则放”的原则,实行审批、服务、管理权限“上提下授”,凡是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审批和服务事项,党建、计生、社会保障、综治、卫生、农林等,全部纳入社区服务中心办事大厅办理。三是网络审批,同城办理。社区信息化建设是以信息共享网络为基础,以行政办公,党务办公电子化为手段,以完善社会管理为目标,旨在进一步强化政府服务功能。通过整合传统的政府OA办公系统和公共基础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依托中国数字认证管理中心认证的数字证书和电脑控件,强化网络服务功能,建立了社区(村)便民服务中心网上审批系统。办事群众只需将办事所需材料交户籍所在镇任何一个代办员或任何一个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受理后,即可直接在办事承诺时限内到最后一个办事环节窗口领取办理结果,而中间的如社区(村)审核、职能科室审核、镇分管领导审核、镇主要领导审核等环节全部在网上完成,不再需要办事群众多头往返。同时,建立群众办事短信查询系统,办事群众只要发短信即可查询所办事项所需材料,也可查询所受理事项的当前办理进度。
(方小卫)
第四篇:夯实基础求实效 规范管理促发展
夯实基础求实效 规范管理促发展
长阳县的免疫规划工作在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抓规范管理,强化人员培训,加强接种门诊建设,提高服务质量,用健康管理理念推进免疫规划工作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体的做法是:
1、强化领导 层层重视
长期以来,县政府领导高度关注免疫规划工作的发展,为确保全县免疫规划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县人民政府加强了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是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亲自督办,成立免疫规划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召开卫生、教育、发改委、财政、食药监、广电等部门的联合会议,安排部署免疫规划工作,明确各部门职责,互相协调配合,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二是县人民政府与县卫生计生局、各乡镇人民政府与乡镇卫生院都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将免疫规划工作纳入了当地政府目标考核内容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并出台符合本地实际的相关政策支持免疫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积极筹措资金,确保经费落实到位。每年按照我县辖区服务人口人均不低于1元的标准落实了免疫规划工作专项经费;四是为了减轻群众的经济负担,将收费疫苗纳入合作医疗门诊报销范筹。
2、强化责任 规范管理
强化责任,规范管理,为切实加强基层免疫规划工作管理,一是县卫生计生局对预防接种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基本公卫对预防接种实行单项考核,以乡镇为单位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单苗接种率低于90%扣减基本公卫经费总额的2%;二是县疾控中心每月对乡镇接种门诊和村接种点进行督导,找出存在的问题,现场办公,制定解决的办法;三是每月开展一次儿童信息主动搜索,以村为单位建立儿童底数花名册,准确掌握儿童异动情况;四是通过预约、发放通知、电话、网络“QQ群”等多种通知形式,确保适龄儿童家长及时接到接种通知。
3、强化培训 稳定队伍
为提高全县接种人员的知识技能水平,适应新形势下免疫规划工作的要求,县疾控中心制定有详细的培训方案,一是每年对所有的接种人员进行2至3次集中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免疫规划策略、疫苗的接种程序及技术操作、接种医生与儿童家长面对面的宣传和沟通技巧、AEFI的监测处置及风险沟通、《侵权责任法》等法律知识的培训;二是开展技能比武和有奖知识问答。通过一系列培训,提高了接种人员的知识技能,促进了免疫规划工作的平衡开展。
4、强化投入,规范建设
按照省卫生厅的统一要求,在县卫生局的统一规划下,于2007年开始对接种门诊进行规范化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和硬件的投入,2008年1月全县11个乡镇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一次性通过省卫生厅的评审验收。2008年县疾控中心预防接种门诊获得了“省级预防接种示范门诊”的称号,2010年和2012年,资丘镇卫生院和大堰乡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先后被省卫生厅授予 “湖北省群众满意预防接种门诊”的称号,大堰乡卫生院接种门诊在2010年还被宜昌市卫生局授予“宜昌市群众满意预防接种门诊”的光荣称号。
为方便群众,2013年县疾控中心投资40万元对原接种门诊进行改造,建成数字化接种门诊,全面提高了接种门诊的工作效益,彻底解决了家长及儿童在等待接种时所遇到的拥挤、插队、混乱等现象,保证了接种后的留观时间,数字化接种门诊带来的社会效益巨大。同时我县都镇湾、高家堰和鸭子口三个乡镇也正在开展数字化门诊的建设,目前已接近尾声。
5、强化宣传 创造氛围
疾病控制,健教先行。我县长期以来一直重视预防接种知识的宣教工作。一是县疾控中心设置了健康教育科,负责全县的健康教育,利用各种宣传日(如“4.25、7.28、9.28”),通过横幅、展板、专栏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活动;二是各接种门诊都建立了儿童预防接种 “QQ群”,在群里发布各种疫苗防病知识,解答儿童家长的提问,及时通知未种儿童的接种;三是向儿童家长发放服务联系卡;四是在开展儿童信息主动搜索时,乡村医生上门对逾期未种儿童家长进行面对面的宣传;五是开展知识讲座和有奖知识问答。通过多种形式让预防接种知识深入到千家万户,最终达到家长重视,全社会理解、人人关心儿童预防接种工作的良好氛围。
6、强化创建 示范带动
为进一步规范全县免疫规划工作,全面提升免疫规划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有力促进全县免疫规划工作的深入开展,根据省卫生厅的要求,我县于2013年开展了免疫规划示范县的创建工作,同年12月份顺利通过省专家组的评审,被省卫生厅授予“湖北省免疫规划示范县”。
7、规范收费疫苗的管理
为规范我县收费疫苗接种管理工作,杜绝收费疫苗进销领域不规范行为,保证疫苗使用安全有效,从2005年开始我县对收费 疫苗就实行了规范化管理,规范了进货渠道,县疾控中心每年确定3-5家证件齐全、信誉度好的疫苗供应商,严把采购资质关、验收关。全县所有接种单位使用的收费疫苗一律由县疾控中心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零售价。在近几年的疫苗**事件中,我县采购的二类疫苗均未涉及到问题疫苗,充分保证了疫苗的质量安全,降低了预防接种副反应发生的风险。
8、用健康管理理念推进免疫规划工作
免疫规划工作贯穿于健康管理的始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新格局新形势下,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健康问题,健康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我县非常重视用健康管理理念来促进免疫规划工作的开展。在孩子出生前,通过对孕妇召开“准妈妈培训班”、发放《给孩子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疫苗的防病知识,让孩子的健康从出生接种疫苗抓起,让预防始终走在最前。同时通过每年的预防接种宣传日、深入各厂矿、学校等企事业单位开展疾病防治知识健康讲座等活动,让预防接种知识不断深入人心,强化了防病理念。
第五篇:夯实基础管理
夯实基础管理,运用各种手段,确保设备长周期运行
蓝星石化济南分公司设备交流材料
蓝星石油济南分公司二分厂自2004年公司领导提出装置实现长周期运行,创造装置运行周期新纪录的要求后,分厂炼油系统经过长期摸索和不断对装置的技改以及大量的资金投入,实现了炼油系统装置“一年一修”的目的。目前的装置运行水平,不论是在生产管理还是设备管理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设备故障率降低,设备管理工作摆脱了经常应付临时抢修的被动局面,逐步向计划检修、预知性维修的良性循环上发展。俗话说“工艺生产一条线,设备好了是关键”,搞好设备管理工作是石油化工装置稳产、高产的关键和保障,近年来,为了提高设备的可靠度,延长装置的运转周期达到“一年一修”的目的,我们在设备管理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装置检修质量,为延长装置的运行周期奠定基础
装置大修是消除设备隐患,恢复其性能,保持设备完好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装置长周期运行的非常重要的环节。而检修质量的好坏,对生产装置能否达到一年、二年或更长时间的运行周期更是至关重要。
为保证和提高检修质量,首先要提高计划准确率,努力减少检修工作的盲目性,要以长周期运行的标准来评价设备的技术状况,科学的、客观的制定检修计划,防止维修不足和过剩维修的情况发生。比如说06年4月份装置大修分厂自05年9月份就开始进行大修准备,要求各级管理人员检修前对安装、检修设备的原始状况、技术数据、存在问题必需有全面准确的了解、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安装、检修方案,不断完善充实大修计划,检修计划科学细致,确保了装置检修工作的开展消除设备隐患。
第二,在检修中建立完善的质保体系,并保持正常有效的运转,要求工艺、技术、设备、电器、仪表、土建等专业靠到检修一线,严把质量关对关键部位实行联检制度,对所设备检修部位填写检修质量追踪表,使其落实到人。做到检修初期讲质量,检修中间检查质量,检修后总结质量,形成了检修质量的闭环控制。
第三,严把原材料、配件、设备的入厂质量关。重要的配件及设备实行在制造厂中间质量检查验收,特殊材料进行材质分析、阀门要求仓库全部或抽检打压。到厂各种材料质量证明文件齐全,做到劣质原材料、不合格配件、设备不能进入现场。
第四,重视科学检修,文明施工。推广应用科学检修工具,如风动、液压工具、抽芯机、高压清洗、化学清洗设备,提高检修质量及检修进度,杜绝野蛮操作造成设备和零件的损坏。
第五,成立大修指挥系统,加强检修现场的统一组织和协调。检修领导小组统一协调检修现场的施工、车辆、人员、材料、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工作,通过每天的检修调度会精心安排科学施工,做到了紧张有序,忙而不乱。
二、加强专业管理,及时解决设备故障。
第一,强化设备现场管理,提高设备管理水平。抓好专业管理检
查,使设备管理制度落实到实处。坚持每周一次的分厂设备综合检查,对各装置考评奖罚。督促工段自查,自改工作,及时发现和消除装置设备存在的隐患。从而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推动了全分厂的设备管理工作。
第二,加强转动设备的状态监测和关键机组的特护工作。
在转动设备管理方面,抓好大型机组的特护制度的落实,分厂设备专业坚持每周定期对催化离心式主风机检查“机、电、仪、艺”四位一体的联合检查与定期研讨分析,保证了随时发现解决机组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采取润滑油在线过滤、辅助强化冷却、在线清洗等措施确保了机组安全平稳运行。
第三,加强设备润滑管理,提高设备可靠性为长周期运行奠定基础。润滑油是机器的血液,机器的生命就在润滑油里面,很多常见到设备故障都是由设备润滑故障引起,分厂在润滑管理上十分重视,现场的润滑管理严格执行“五定”“三过滤”制度,成立了润滑油站,对进厂润滑油实行集中化管理,认真执行润滑油指标分析、过滤等规定,即提高了润滑油质量又避免了润滑油的浪费。使分厂的润滑管理监管力度加大,润滑管理工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第四,压力容器及压力管道的管理上常抓不懈,正确处理好长周期运行与压力容器管理的关系。装置运行周期延长后,国家对压力容器及安全附件的定期检验与装置长周期会产生矛盾,分厂积极对全分厂的压容、压力管道进行登记普查并申报取证,合理安排压容检测,避免在装置运转周期中出现到期压容器检测,影响了正常生产的事件
发生。
第五,根据季节特点做好防腐保温、防冻、防汛工作。针对不同季节,及时下发夏季、冬季设备管理规定,如开展冬季设备管理竞赛活动针对装置防冻保温现状多次进行设备检查,督促各单位健全防冻保温措施,消除跑冒滴漏,并对各装置进行考评奖罚,使各单位积极性得到提高。分厂二次开车来连续3年未发生冻坏一个阀门,一台设备事故。
三、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开展设备革新改造工作消除装置瓶
颈。
对装置设备工艺进行不断技术改造和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应用是装置安、稳生产长周期的重要手段,分厂深深的认识到这一点,设立激励办法鼓励各单位积极开展各项革新改造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在外采散油量增加的情况下为确保催化装置能够稳产高产改善催化原料,公司新上三级脱盐使催化原料盐含量控制在≤3mg/l,避免了催化剂中毒问题。多弹簧机械密封、波纹管密封、串级密封的大量使用延长了机泵的运转周期和抗抽空的能力。使用带压堵漏技术及时处理装置各处漏点。催化装置增加内取热管使取热能力提高装置操作弹性增大,减压塔改造提高真空度由原0.096Mpa提高到0.098Mpa减压渣油残炭上升拔出率增加2%。
四、努力提高员工素质,搞好人员职工培训工作
确保生产装置安全生产、长周期运行,人员素质是关键。随着企业改革和科技发展,人员越来越少,工作量越来越大,设备越来越先
进,要适应发展,就必须提高人的素质。我们始终把员工岗位培训工作纳入工作中,要求员工必须加强岗位技能培训,加强新技术、新知识到培训,掌握本岗位专业相应的理论知识,现场实际维护、操作。使操作工了解设备的结构、性能等基本知识。使维修工了解装置的工艺流程,做到了维护与操作相配合,共同努力,为主要生产装置长周期安全运行做出贡献。
五、今后打算
设备管理工作作为生产的基础,夯实基础管理提高我们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水平是确保生产装置能够安稳生产的保障。
1、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加强设备管理及检查力度做到“三个及时”即设备问题及时发现,处理问题及时果断、联系工作及时准确。
2、努力提高员工素质,提高基层人员的操作水平、维修水平,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设备自动化程度提高,过去由生产人员所做的工作逐步由电子计算机或自动装置完成,这种发展趋势是生产人员逐步减少,但是维修人员都需要增加,维修人员不但增加而且技术上能适应新设备维修的要求,维修人员要比生产人员更需要更多的培训,在国外维修人员一般占全厂的三分之一左右,提高维修人员的应变能力,不断更新知识,建立高效的组织机构是确保装置长周期运行的基础之一。
3、根据公司效益情况,逐步完善添置各种检测设备,提高维修人员装备水平,提高发现设备故障的能力,科学安排设备检修。使企业由过去的故障维修转变为计划性维修、预防性维修,提高设备的可靠
性,提高维修人员利用率,减少库存费用。
4、在现有关键设备的特护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做到机组“四不超”(不超温、不超压、不超电流、不超流量)。
5、加强与兄弟单位及先进单位间的技术和经验交流,拓展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经验。
分厂在今后的设备管理工作中坚持“经济效益为目标,以可靠性为中心,确保安全,消除消患”,确保装置的“安、稳、长、满、优”生产,以企业降本增效为基础,努力提高装置运行水平、创造装置运行周期的新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