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程考核工作总结(格式)
20XX-20XX学年第X学期 期末课程考核及考务工作总结①
一、基本情况:②
③包括考试时间段;参加考试的专业数、班级数;考试科目数、考场数;参加考试的学生数;参与考务的人数及监考教师人数等等。
二、组织实施情况:②
比如:成立考试领导机构、成立考风考纪检查小组(具体到小组人员);召开考前动员会,对学生进行考风考纪及诚信教育;召开考务人员和监考教师培训会;试卷保管及评阅等方面做要求。
三、考场及考试情况:②
四、存在的问题:②
五、改进措施及建议:②
XXX学院(部)(公章)
X年X月X日
要求:1.按以上几个方面实事求是总结。
2.总结要具体。(具体到人和数据)
3.①小二,宋体 ②四号,宋体加黑 ③正文,四号,仿宋 4.落款要加盖公章。
第二篇:通用材料学课程考核要求
通用材料学课程考核要求
1.以教材内容、课堂内容或感兴趣的通用材料为出发点,在课程论文第1部分列出所要撰写的通用材料大类别(例如纸包装材料、口腔用高分子材料等等大类别)所对应的可能的制品名称(例如纸包装材料可以是一次性纸杯等等制品,制品名称越多越好,建议可到超市等购物场合实地考察);在第2部分查找和介绍最感兴趣的制品对应的详细信息资料(例如发展历史、制备工艺、性能特点、改进空间或余地等资料),写出课程论文1篇;
2.课程论文的字数在4000-5000字;
3.不能照抄别人的论文,不能生搬硬套,不要有错别字,语句通顺,在该制品的改进空间或余地部分要有自己见解;
4.交打印稿件,格式参照:教务系统-下载专区-课程设计-课程设计论文封面和论文内容的格式;
5.交稿时间:6月11日;
6.若审阅不合格,将责令三日内重写,成绩将会受到影响;
7.6月11日的课程教学内容是:抽选学生上台讲述自己的论文内容,请最好做成PPT文件,讲得好则会加分,讲得不好则会减分,抽选名单为随机选择;
8.最终成绩=(课程论文成绩×70%+平时成绩×30%)±(上台讲述的表现分)。
第三篇:课程考核报告
.《信号与系统实验》 课程考核报告
基于MATLAB的滤波器设计与分析
学
院: 专业班级: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完 成 日 期
2015年 6月
工学院
工程13秋
班
张 三 1111
目 录
1引言.............................................................................................................................1 2综合设计要求.............................................................................................................2
2.1综合设计题目...................................................................................................2 2.2综合设计目的...................................................................................................2 2.3设计要求...........................................................................................................2 3滤波器基本原理.........................................................................................................3
3.1中值滤波器基本原理.......................................................................................3 3.2 高斯滤波器基本原理......................................................................................4 3.3 边缘保持滤波器基本原理..............................................................................4 4仿真结果与分析.........................................................................................................5
4.1Matlab仿真结果...............................................................................................5 4.2结果分析...........................................................................................................5 5体会与收获.................................................................................................................7 附录................................................................................................................................8
《信号与系统实验》
1引言
数字图像信息具有直观,形象,易懂和信息量大等特点。随着图像处理的要求不断提高,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图像理论必须不断提高,补充和发展。图像的处理已经从可见光谱扩展到光谱的各个阶段,从可见光谱到不可见光谱,从静止图像发展到运动图像,从物体的外部延伸到物体的内部,以及进行人工智能化的图像处理等[1]。
平时得到的图像一般都是有噪声的。这些都是因为图片受到干扰,引起干扰的原因有很多,有敏感元器件的内部噪声、相片底片上感光材料的颗粒;有来自图像采集,量化过程;也可能产生于图像传送过程。这些原因都使得噪声具有离散性和随机性,同时这些原因也决定了噪声和图像信号的关系。绝大多数图像噪声都可以用滤波器来处理。
滤波器是数字图像处理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可分为两大类:空域滤波器和频域滤波器。空域滤波的机理就是在待处理的图像中逐点地移动模板,滤波器在该点的响应通过事先定义的滤波器系数与滤波模板扫过区域的相应像素值的关系来计算。空域滤波器包括:线性滤波器和非线性滤波器。空域滤波按处理效果来分类,可以分为平滑滤波器和锐化滤波器;后者是通过对图像进行傅里叶变换后在频预上间接进行的。频域滤波器处理的流程是先对图像进行变换;然后对变换后的图像进行低通、高通灯滤波处理,最后将处理后的图像再使用逆变换变回空域,得到处理后的图像。本文主要研究几种常见的空域滤波器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信号与系统实验》
2综合设计要求
2.1综合设计题目
空域滤波器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2.2综合设计目的
通过本次综合设计,运用已学的课程知识,根据题目要求进行软件的设计和调试,对《图像处理》课程中涉及的算法原理和编程等方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从而加深对本课程知识点的理解,使学生应用知识能力、设计能力、调试能力以及报告撰写能力等方面有显著提高。
2.3设计要求
本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掌握数字图像处理基础知识和利用MATLAB软件进行编程,利用几种常见的空域滤波器对图像进行处理,并对利用不同滤波器处理的图像进行分析比较。具体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滤波器与图像处理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分析
通过查找、学习相关文献资料,掌握滤波器与图像处理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图像增强的方法和空间滤波的基础知识,掌握空域滤波器处理图像的基本过程和原理,并确定采用空域滤波中比较有特点的3种滤波器:中值滤波器,高斯滤波器和边缘保持滤波器对图像进行处理。(2)利用MATLAB对上述过程进行仿真
利用MATLAB软件进行程序设计,编写图像处理的程序,实现3种滤波器对多幅带噪图像的增强处理。(3)结果分析
对利用不同系数和不同尺度的滤波器处理的多幅图像进行分析,对比处理前后的效果。并分析3种滤波器的优缺点和适用场合。
《信号与系统实验》
3滤波器基本原理
3.1中值滤波器基本原理
中值滤波器是一种典型的非线性低通滤波器,主要目的是保护图像边缘,同时也能去除噪声,增强图像。中值滤波器一般采用含奇数点的滑动窗口,用窗口中各点灰度值的中值来代替指定点灰度值。对奇数个元素,中值是按大小排序后中间数值;对偶数个元素,中值是排序后中间两个元素灰度值的平均值。
................F(i,j)S
图3.1 中值滤波原理图
图像F如图3.1,窗口S内像素为S(0,0),S(0,m1),S(1,0),S(m1,m1),其中MED(i,j)为以(i,j)为中心的滤波窗口内像素的中值。窗口内像素的中值
(m'm1)/2个像素大于等于MED。MED使(m'm1)/2 个像素小于等于MED,中值滤波的算法原理是:首先确定一个奇数像素的窗口W,窗口内各像素按灰度大小排队后,用其中间位置的灰度值代替原灰度值fx,y成为窗口中心的灰度值gx,y。
中值滤波的主要工作步骤为:
(1)将窗口在图像中移动,并将窗口中心与图像中心位置某个像素重合;(2)读取窗口下各对应像素的灰度值;(3)将这些灰度值从小到大排成一列;(4)找出排在中间的一个值;
(5)将这个中间值赋给对应窗口中心位置的像素。
《信号与系统实验》
3.2高斯滤波器基本原理
高斯滤波器是根据高斯函数的形状来选择权值的线性平滑滤波器,对去除服从正态分布的噪声是很有效果的。一维零均值高斯函数为:
gxe2(3.1)其中,高斯分布参数决定了高斯滤波器的宽度。对图像来说,常用二维零均值离散高斯函数做平滑滤波器,函数表达式如下:
gi,jei2j222x2(3.2)
高斯滤波如果采用3x3掩模的具体公式如下:
gx,yfx1,y1fx1,y1fx1,y1fx1,y1fx1,yfx,y1fx1,yfx,y14/16(3.3)
3.3 边缘保持滤波器基本原理
边缘保持滤波算法以相邻滑动窗口的最小标准差作为选取准则,并计算该窗口的平均值作为输出值。算法的基本过程如下:对灰度图像的每一个像素点i,j取适当大小的一个邻域(如3x3邻域),分别计算i,j的左上角子邻域、左下角子邻域、右上角子邻域、右下角子邻域的灰度分布均匀度V,然后取最小均匀度对应区域的均值作为该像素点的新的灰度值。
《信号与系统实验》
4仿真结果与分析
4.1Matlab仿真结果
(a)原始图像(b)3x3模板中值滤波结果图像
图4.1 中值滤波处理结果
(c)5x5模板中值滤波结果图像
(d)7x7模板中值滤波结果图像
4.2结果分析
图4.1(a)为混有高斯噪声和椒盐噪声的图像,图4.1(b)为利用3x3模板的中值滤波器处理后的图像。通过各种模板3x3,5x5,7x7 对图像进行中值滤波,去除(a)图像中的噪声,这里还是可以明显的感觉到不同的,图(b)、图(c)、图(d)看上去逐渐平滑,但会造成图像边缘信息的损失,模板的大小要在保证消除噪声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保持图像的边缘信息。中值滤波器去除噪声的效果依赖于邻域的空间范围,小于中值滤波器面积一半的亮或暗的物体基本上会被滤掉,而较大的物体则几乎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因此中值滤波器的空间尺寸必须根
《信号与系统实验》
据实际问题来进行调整。
《信号与系统实验》
5体会与收获
综合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具体训练和考察过程。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当今图像处理技术应用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因此,对于大学生的我而言,熟悉并且掌握图像处理技术是十分重要的。本次的课程设计巩固和加深了我对图像处理基本知识的理解,提高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增强了根据课程需要选学参考资料,查阅手册、图表和文献资料的自学能力。
《信号与系统实验》
附录
第四篇:课程考核作业
课程考核作业
找到与所讲内容相关的原著(参见科技哲学研究生书目),写一2500字左右的笔记、书评或论文。
一、笔记60-80分:
记下自己感兴趣的原话,标明著作名称、出版社、出版年、版次、作者、页码,等,至少1500字,感想或评论,至少300字。
二、书评70-90分:
对整本书的了解、理解和评论,引用原文要标明相关信息,可以参考别人或自己的观点和方法。
三、论文(包括研究综述和专题论文)80-100分:
对你所选书的主题有透彻的了解理解之外,要读其他相关著作,考察这一主题的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形成自己的看法。
综述应该提出已有研究的缺点和下一步研究的方向;论文则要有自己的研究,有论点有论证,在观点、材料或方法上有所创新。
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
科学技术哲学基本书目
一、科学技术哲学通论
1.[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 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
2.于光远,《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3.黄顺基主编,《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刘大椿主编,《科学技术哲学导论》[M], 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5.黄顺基等主编,《自然辩证法发展史》[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8
6.孙小礼等主编,《自然辩证法通论》三卷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1993、1999
7.黄顺基等主编,《科学技术哲学引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8.舒炜光主编,《自然辩证法原理》[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9.舒炜光等主编,《科学认识论》五卷本[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0(1-3)、1996(4-5)
10.龚育之主编,《关于自然科学发展的几个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
11.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等编,《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历史与现状》[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3
12.著,自然辨证法在中国(新编增订本),著,2005-06-01。
二、科学技术史
1.[英]W.C.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
2.[英]斯蒂芬·F·梅森,《自然科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潘永祥 李慎等著,《自然科学发展史纲要》[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杜石然等,《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上、下)[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5
5.[美]麦克莱伦,《世界史上的科学技术》[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6.[英]沃尔夫,《
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上、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7.[英]沃尔夫,《十八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上、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8.[美]戴维·林德伯格,《西方科学的起源》[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公司,2001
9.中科院科学史所近现代科学史室,《二十世纪科学技术简史》(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10.[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多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1978年和1986年后中译本各册)
11.潘吉星编,《李约瑟文集》[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1986
12.[英]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13.潘吉星编,《李约瑟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14.吴国盛,《科学的历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5.刘纯、王扬宗编,《中国科学与科学革命――李约瑟难题及其相关关问题研究论著选》
[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16.朱耀垠编,《科学与人生观论战及其回声》[M],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99
17.丁伟杰、陈崧,《中西体用之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8.樊洪业等编,《科技救国之梦-任鸿隽文存》[M],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
19.[波兰]哥白尼,《天体运行论》[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2
20.[意]伽利略,《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21.[英]牛顿,《自然科学之数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2.[英]达尔文,《物种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23.[美]格兰特,《中世纪的物理科学思想》[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4.[美]狄博思,《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与自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5.[美]斯特福尔,《近代科学的建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5.[美]汉金斯,《科学与启蒙运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6.[美]利尔曼,《19世纪的生物学和人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7.[英]哈曼,《19世纪物理学概念的发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8.[英]拜纳姆,《19世纪医学科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9.[美]艾伦,《20世纪的生命科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0.[美]巴萨拉,《技术发展简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1.[英]格雷厄姆,《俄罗斯和苏联科学简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2.[美]布鲁克,《科学与宗教》[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3.[美]劳埃德,《早期希腊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5
34.[美]A·G·狄博斯,《科学与历史》[M],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5.[美]洛伊斯·N·玛格纳,《生命科学史》[M],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5
36.[美]威·弗·马克,《物理学原著选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37.[美]威·弗·马克,《技术史》七卷本[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版,2004
38.[英]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宇宙体系》,武汉:武汉出版社,1992
39.[英]道尔顿,《化学哲学的新体系》,武汉:武汉出版社,1992
40.[法]笛卡尔,《几何》,武汉:武汉出版社,1992
41.[英]麦克斯韦,《电磁通论》(上、下),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
42.[荷兰]惠更斯,《论光》[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3
43.[英]波义耳,《怀疑的化学家》[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3
44.[法]拉瓦锡,《化学基础论》[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
345.[英]哈维,《心血运动论》[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2
46.[法]傅立叶,《热的解析理论》[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3
47.[古希腊]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全集》[M],西安:陕西科技出版社,1998
48.[古希腊]欧几里德,《几何原本》[M],西安:陕西科技出版社,2003
49.[法]拉普拉斯,《宇宙体系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
(目前国内已出版多种“物理学史”、“化学史”、“生物学史”等学科科学史以及大量科学家传记)
三、科学思想史
1.吴国盛编,《科学思想史指南》[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2.[美]伯特,《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3.[英]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4.[英]柯林武德,《自然的观念》[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5.[法]皮埃尔·迪昂,《物理学理论的目的和结构》[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6.[英]卡尔·皮尔逊,《科学的规范》[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7.[英]皮特·J·鲍勒,《进化思想史》[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8.[美]J·B·科恩,《牛顿革命》[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9.[美]I·B·科恩,《科学革命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10.[法]亚历山大·柯瓦雷,《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1.[美]巴特菲尔德,《近代科学的起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12.刘兵,《克丽奥眼中的科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13.[法]A·柯依列,《伽利略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
14.[法]亚历山大·柯瓦雷,《牛顿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5.[美] C·C·吉科思俾,《<创世纪>与地质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16.[美]M·克莱因,《古今数学思想》(1—4)[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79
17.林德宏,《科学思想史》[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5
18.[美]托马斯·库恩,《哥白尼革命―西方思想发展中的行星天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9.[美]霍尔顿,《科学思想史论集》[M],西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
20.[美]萨顿,《科学历史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21.[美]萨顿,《科学的生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22.[丹麦]赫尔奇·克拉夫,《科学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3.[美]约瑟夫·劳斯,《知识与权力——走向科学的政治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4.[美]托马斯·库恩,《必要的张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四、中国近现代科技与社会
1.[美]L·P·萨特米尔,《科研与革命—中国科技政策与社会变革》[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89
2.董光璧,《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论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3.董光璧编,《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4.[美]郭颖颐,《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
5.樊洪业,《耶稣会士与中国科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6.杨国荣,《科学的形上之维——中国近代科学主义的形成和衍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7.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8.陈卫编,《第一页与胚胎—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比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9.杨翠华、黄一农编,《近代中国科学史论集》[M],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等出版,1991
10.曹增编,《传教士与中国科学》[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
11.张君劢等,《科学与人生观》[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
12.黄一农,《社会天文学史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3.席泽宗,《科学史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4.徐海松,《清初士人与西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
16.尚智从,《明末清这妆的格物穷理之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17.[法]谢和耐,《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的冲撞》[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18.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0.杜石然主编,《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21.杜石然等,《中国科学技术史》通史卷[M], 北京:科学出版社,22.杜石然等,《中国科学技术史稿》[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
5五、西方科学哲学
1.[美] 洛西,《科学哲学历史导论》[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
2.洪谦主编,《逻辑经验主义》(上、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英]波普尔,《猜想与反驳》[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4.[英] 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5.[美]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
6.[英] 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7.[澳]艾伦·查尔默斯,《科学是什么》[M],石家庄:河北科技出版社(《科学究竟是什么》,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8.舒炜光等主编,《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述评》[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9.罗慧生,《西方科学哲学史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
10.江天骥,《当代西方科学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11.夏基松等,《历史主义与科学哲学》[M],北京:高等教育版
12.邱仁松等,《科学方法和科学动力学》[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4
13.[德] 赖欣巴哈,《科学哲学的兴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14.[英] 波普尔,《客观知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15.[美] 费耶阿本德,《反对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16.[美] 范·弗拉森,《科学的形象》[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17.[英] 波普尔,《科学知识进化论》[M],北京:三联出版社,1987
(此外,中国翻译各时期科学哲学代表人物的专著已有很多种。)
六、科学社会学
1.[美]默顿,《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美]默顿,《科学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美]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南京:凤凰出版社会传媒集团,20064、[美]默顿,《科学社会学散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5、.[英]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6.[以色列]约瑟夫·本·戴维,《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7.[美]科尔,《科学界的社会分层》[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8.[美]克兰,《无形学院》[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9.[美]加斯顿,《科学的社会运行》[M],北京:光明日报版,1988
10.[美]巴伯,《科学与社会秩序》[M],北京:三联出版社,1991
11.[美]D·普赖斯,《小科学与大科学》[M],新加坡:世界科学出版社,198212、[英]M·戈德史密斯等编,《科学的科学》[M]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13、刘珺珺著,《科学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13[美] 朱克曼,《科学界的精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4.[美] R·K·默顿著,林聚任等译,《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M],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
15.[美]R·K·默顿著,何凡兴等译,《论理论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16.[英]齐曼,《真科学――它是什么,它指什么》[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17、[英] 齐曼,《元科学导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18.[英] 齐曼,《知识的力量——科学的社会范畴》[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85
19.[美]李克特,《科学是一种文化过程》[M],北京:三联出版社,1989、[美]M〃N〃小李克特:《科学概论——科学的自主性、历史和比较的分析》,中国科学院政策研究室编印,1982年。
20.[美]哈丁,《科学的文化多元性――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和认识论》[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
21.[美]S·特拉维克,《物理与人理―对高能物理学家社区的人类学考察》[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
22.[美]诺曼·列维特,《被困的普罗米修斯》[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3.[英]博兰尼,《自由的逻辑》[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24.[英]波兰尼,《科学、信仰与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5.[美]约瑟夫·阿伽西,《科学与文化》[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6、[英]博兰尼,《个人知识》[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27.[美]杰伊·A·拉宾格尔,《一种文化?关于科学的对话》[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
28[波]彼得·什托姆普卡,默顿学术思想评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9、[美]D·普赖斯,《巴比伦以来的科学》[M],河北科技出版社2002.七、科学知识社会学
1.[英]大卫·布鲁尔,《知识和社会意象》[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2.[英]巴里·巴恩斯,《科学知识与社会学理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3.[英]巴里·巴恩斯,《局外人看科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4.[英]迈克尔·马尔凯,《科学与知识社会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5.[英]迈克尔·马尔凯,《科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6、[英]迈克尔·马尔凯著,林聚任等译《词语与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7.[奥]卡林·诺尔塞蒂纳,《制造知识:建构主义与科学的境性》[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8、[法]拉图尔等著,《实验室生活:科学事实的建构过程》[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0
9.[法]拉图尔著,《科学在行动:怎样在社会中跟随科学家和工程师》[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10.[美] S·科尔,《科学的制造—在自然界与社会之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1.[英]夏平,《真理的社会史―17世纪英国的文明与科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
12.[美]夏平,《科学革命——批判性的综合》[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
13.[美]巴里·巴恩斯等,《科学知识:一种社会学的分析》[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14、[美]希拉·贾撒诺夫等编,《科学技术论手册》[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04
15.[美] 皮克林 著,《实践的冲撞—时间、力量与科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16、[美]安德鲁·皮克林,《作为实践和文化的科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7赵万里编,《科学的社会建构》[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18.蔡仲编,《后现代相对主义与反科学思潮》[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19、哈里·科林斯、特雷弗·平奇,《人人应知的科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20、哈里·科林斯、特雷弗·平奇,《人人应知的技术》[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
21.[美] 索卡尔,《“索卡尔事件”与科学大战》[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22、[美]罗斯,《科学大战》[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23、[美]奥利卡·舍格斯特尔,《超越科学大战——科学与社会关系中迷失了的话语》[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4、,(美)保罗.R·格罗斯, 诺曼·莱维特《高级迷信——学术左派及其关于科学的争论》(第2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25.[美]克瑞杰主编,《沙滩上的房子――后现代主义者的科学神化曝光》[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26、[美]史蒂文·温伯格,《仰望苍穹--科学反击文化敌手》[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27、[美]罗杰·G·牛顿:《何为科学真理——月亮在无人看它时是否在那儿》,武际可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年。
28、[美]格雷特·迈尔斯:《书写生物学——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文本》,孙雍君等译,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29、[美]琼·藤村:《创立科学——癌症遗传学社会史》,夏侯炳等译,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30、[美]哈尔·赫尔曼:《真实地带——十大科学争论》,赵乐静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
31、、[美]戴维·赫斯:《新时代科学——超自然及其捍卫者和揭露者与美国文化》,乐于道译,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附:
一、西方哲学史名著
1.[德]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
2.[德] 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英] 罗素,《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4.[德] 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法] 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德] 康德,《历史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7.[古希腊] 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8.[法] 帕斯卡尔,《思想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二、马哲名著选读
1.[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
2.[德]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3.[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61
4.[德]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5.[德]恩格斯,《反杜林论》哲学编,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56
6.[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61
7.[德]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71
8.[德]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解放社,1949
9.[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61
10.[德]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58
(共计册,黑体字为精读书目)
第五篇:系统分析课程考核
系统分析课程考核:
学生可选下列两种方法之一,作为自己的考核方式:
1、自己做老师:自己出一套试卷并附上答案:要求知识面要广,要包括本学期该课程所学的主要内容,重点要突出,能够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
2、写学习心得总结,主要有(但不限于)以下一些内容:
本课程的主要知识点;
对于所学的4个系统,他们的主要优缺点是什么?你有什1)2)
么改进意见?这4大系统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3)
4)对于所学的4个系统,他们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本课程开学前,你最想学什么?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5)如果你是老师,你的教学内容是什么?会采取怎样的教学方式?
6)
7)…………………..要求:字数不小于5000字。封面采用《发动机分析报告》的封面,报告题目为:《工业系统CDIO分析》课程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