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某油田公司数字化档案培训学习小结
九月初,在油田公司组织下,我们一行二十余人,奔赴南方三省,就数字化档案资料管理,进行了学习和实地考察。
在广州参加了由中山大学为期十天的档案信息化管理专题讲座。随后,到广州、深圳、海口、某省等地,就当地企业的数字化资料管理,进行了参观和考察,收获很大,下面就这次短期学习培训浅谈几点认识。
一、要树立先进的数字化管理理念信息化管理,在我国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九十年代方兴未艾的发展,尤其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科学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在东部的经济发达地区,数字化文档资料管理已日渐成熟,并在社会和生活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字档案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普遍应用基础上,利用数字化手段,以综合档案信息资源为处理核心,对数字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收集、管理,通过高速宽带信息网络设施相连接和提供利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超大规模、分布式数字信息系统。它是以有序的信息空间和开放的信息环境为特征,包含在办公自动化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管理系统、公共信息数据管理系统等更为广阔的大系统之中,由分布式档案信息资源构成的具有强大服务功能的跨机构、跨地域的信息系统。
二、数字档案与传统档案的关系数字档案的建成,并不意味着传统档案的消亡。由于各自的主要功能不同,加之各自具备适应某种社会需求的特殊优势,决定了数字档案和传统档案将长期共存,它们之间是一种互为补充、互相依存的关系。在档案信息的加工上,传统档案信息经过数字化加工、整序,成为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核心组成部分,并生成各种类型的信息目录和结构较为单纯的档案参考资料。
三、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全体员工的数字化技术应用水平,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档案工作者素质的全面提高。数字化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这就要求我们档案人员要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业务学习。尤其这几年档案信息化已经越来越多的运用在经济生活和工作领域当中,加之各级领导对档案工作的重视,这就更进一步促使我们档案人员对档案业务的培训和专业知识的加强,掌握和提高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能力和水平,成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行家能手,实现工作效率化。
四、数字化管理对本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就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档案利用服务水平。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手段和技术方法,使档案部门可以用更快捷、更生动、更形象的方式为各级部门提供优质服务。作为我们石西油田这个比较新的油田,档案完全数字化、网络化还没有完全实施,这个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档案工作的方方面面,要完全利用数字化管理,为我们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和价值。这次数字化档案培训,我感受到自己还需要学习很多的东西,也感受到了我们这里与南方先进的管理理念存在一定的差距。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不仅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档案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我此次南方之行感受较为深刻的一点,因此通过这次的学习,让我感受到作为一名档案工作者的神圣和她职业为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的伟大。
第二篇:某油田公司数字化档案培训学习小结
某油田公司数字化档案培训学习小
结
某油田公司数字化档案培训学习小结2007-02-06 09:57:29
九月初,在油田公司组织下,我们一行二十余人,奔赴南方三省,就数字化档案资料管理,进行了学习和实地考察。
在广州参加了由中山大学为期十天的档案信息化管理专题讲座。随后,到广州、深圳、海口、某省等地,就当地企业的数字化资料管理,进行了参观和考察,收获很大,下面就这次短期学习培训浅谈几点认识。
一、要树立先进的数字化管理理念
信息化管理,在我国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九十年代方兴未艾的发
展,尤其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科学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在东部的经济发达地区,数字化文档资料管理已日渐成熟,并在社会和生活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字档案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普遍应用基础上,利用数字化手段,以综合档案信息资源为处理核心,对数字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收集、管理,通过高速宽带信息网络设施相连接和提供利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超大规模、分布式数字信息系统。它是以有序的信息空间和开放的信息环境为特征,包含在办公自动化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管理系统、公共信息数据管理系统等更为广阔的大系统之中,由分布式档案信息资源构成的具有强大服务功能的跨机构、跨地域的信息系统。
二、数字档案与传统档案的关系
数字档案的建成,并不意味着传统档案的消亡。由于各自的主要功能不同,加之各自具备适应某种社会需求的特殊优势,决定了数字档案和传统档案将长
期共存,它们之间是一种互为补充、互相依存的关系。在档案信息的加工上,传统档案信息经过数字化加工、整序,成为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核心组成部分,并生成各种类型的信息目录和结构较为单纯的档案参考资料。
三、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全体员工的数字化技术应用水平,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档案工作者素质的全面提高。数字化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这就要求我们档案人员要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业务学习。尤其这几年档案信息化已经越来越多的运用在经济生活和工作领域当中,加之各级领导对档案工作的重视,这就更进一步促使我们档案人员对档案业务的培训和专业知识的加强,掌握和提高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能力和水平,成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行家能手,实现工作效率化。
四、数字化管理对本企业发展的重
要意义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就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档案利用服务水平。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手段和技术方法,使档案部门可以用更快捷、更生动、更形象的方式为各级部门提供优质服务。作为我们石西油田这个比较新的油田,档案完全数字化、网络化还没有完全实施,这个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档案工作的方方面面,要完全利用数字化管理,为我们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和价值。
这次数字化档案培训,我感受到自己还需要学习很多的东西,也感受到了我们这里与南方先进的管理理念存在一定的差距。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不仅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档案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我此次南方之行感受较为深刻的一点,因此通过这次的学习,让我感受到作为一名档案工作者的神圣和她职业为社会带
来的经济效益的伟大。
经理办:王芳
年月日
第三篇:长庆油田公司数字化建设系列报道之一
数字化革命∶迎来大发展的春天
——长庆油田公司数字化建设系列报道之一
推行油气田数字化建设,实现油气田数字化管理,是长庆油田在“大油田管理、大规模建设”的发展阶段中,节省投资、降低成本、优化用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手段,是对传统采油、采气的一次深刻革命,更是实现油气当量5000万吨宏伟目标的重要支撑。
——题记
进入21世纪,长庆油田开始了跨越式大发展,年产油气当量以数百万吨的势头快速增长。2008年,年油气增长量相当于给国家贡献了一个中型油田。2009年,油气年产当量将递增500万吨,跨越3000万吨,中国石油第二大油气田的地位进一步牢固。2015年,长庆年产油气当量超越5000万吨后,将成为中国最大的油气生产基地。
37万平方公里的鄂尔多斯盆地,7万口油、气、水井,油气当量5000万吨的高远目标,给长庆的决策者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如何有效进行超大规模的建设和生产管理,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2009年,随着“大油田管理、大规模建设”的不断实践和推进,一个被赋予新内涵的名词——“数字化”响彻长庆,为充满期待的长庆人指明了方向。
解放思想:数字飓风席卷油田
长庆油田38年的发展史,是一部厚重的思想解放史。从油气田建设模式的创立、主力开发层系转移、突破原油产量困局到苏里格气田的成功开发,无时无处不闪耀着“解放思想”的理论光辉,而每一次思想的解放,都会带来丰厚的回报。
如果说“三个重新认识”的重要思想方法,使长庆人迎来了第一次思想大解放,继而掌握了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使油气勘探开发不断取得了突破,那么,以苏里格大气田开发为先导而提出的“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数字化管理、市场化服务”“四化”管理方略,便使长庆人迎来了第二次思想大解放,解决了苏里格开发技术难题,创造了著名的“苏里格模式”,迎来了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
如今的长庆,正悄悄地经历着以现代化大油田为标志的一场数字化革命。
当前,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全球经济,国际油价持续下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石油石化市场需求萎缩,对上游企业造成的直接冲击使产、储、销矛盾突出,直接影响企业的收入和效益。主要表现在原油库存上升,天然气销售不畅,生产组织难度加大。但与此同时,长庆油田仍然具备大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基础: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加快油田大规模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市场空间;国务院重视长庆油田的建设和发展;集团公司党组支持长庆油田实现5000万吨,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力保长庆上产,已明确今年长庆投资不减、工作量不减;长庆油田具有西接资源、东临市场的区位优势,处于西气东输和中亚天然气管线的重要位置,占据国家油气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担负着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重任,客观上必须加快发展,已掌握“三低”油气田勘探开发的核心技术,形成了一套适合长庆地质特点的低成本开发技术和管理模式,能够做到较长时间稳产、规模有效开发。
2008年7月17日,蒋洁敏总经理在长庆油田调研时提出:发展大油田、建设大气田,实现油气当量5000万吨,把鄂尔多斯盆地建设成我国重要的油气生产基地,到2015年实现5000万吨时,用工效率依然保持良好。据测算,当长庆油田的油气当量达到5000万吨时,将有7万口油、气、水井在生产,还有数量可观的各种场站。长庆人意识到,只有靠管理创新、技术进步、市场化运作来保障这一目标的实现。在管理上,需要建设适合长庆的集生产指挥、综合分析决策、措施方案自动生成的生产管理系统。将员工从井场集中到增压点,完善站场生活、生产、文化设施,方便员工的生活和工作。
长庆油田管理的7万口油、气、水井广布在37万平方公里的鄂尔多斯盆地,涉及4省(区)、数十个市县,以西安为中心管理半径近千公里,管理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昔日油气生产一线,受制于长庆油田沟壑纵横、地域辽阔,员工靠双脚走到现场采样、发现泄漏及时处置,付出的是无比的艰辛,哪怕是开车巡井,也要把大多精力和时间用在跑路上,极大地影响了工作效率。在付出繁重体力劳动的同时,还必须忍受与荒凉为伴的寂寞,面对不法分子偷油打孔的危险。为维护油气生产的正常秩序,石油人不得不采取“地毯式轰炸”的做法,大海捞针般防范随时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人力、物力投入巨大,增加开发成本的同时却效果有限。
数字化建设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建立起了一套精确制导系统,“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使得长庆油田应对7万口油、气、水井的突然变化,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处理办法,让“外科手术”式的打击成为可能。从而有效节约了成本,降低了用工总量,同时也减轻了一线员工劳动强度,实现了人员相对集中管理,也为集中培训提高员工素质提供了可能。
2008年8月,油田公司成立了数字化建设项目组,在苏里格气田和超低渗油藏开发应用数字化建设牛刀小试的基础上,要通过广为分布的监控设备、自动控制设备,实现人员闯入井场预警、抽油机远程启停、注水井远程配注、自动投球、工况分析、功图计量、电子巡井、增压点变频连续输油、输油泵自动启停,及时建立起一套现代化的自动报表生成、智能预警的现代化管理决策辅助系统,从而大幅度提高以现场管理为起点的管理效率,实现长庆油田基础管理的革命。数字化建设的实质,是搭建信息平台、畅通信息渠道、加强信息采集、优化信息处理,最终形成科学快速的决策,利用有限的时空创造最大的价值。
数字化是一个平台、一个方向,不仅是降低人工成本,实现扁平化管理,其意义是颠覆了传统采油的观念,使石油企业踏上了信息化、高智能的现代科技文明之路。
“精确制导”:为低成本探路
在长庆油田公司2009年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四个不动摇”,即坚持发展目标不动摇、坚持低成本战略不动摇、坚持市场化方向不动摇、坚持以人为本不动摇。这是应对形势变化、迎接挑战的必然选择,是公司规范管理、提升效益、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化解金融危机影响、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有效措施。在实现3000万吨、迈向5000万吨的关键之年,强调和重视低成本战略,充分显示了低成本对于长庆的特殊意义。
在长庆油气田的开发历史中,降低开发成本、优化地面建设是不变的主题。特别是中油股份公司重组上市后,开发建设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发生了重大变革,为建设成本和操作成本设置了不能突破的上限。长庆油田站在积极的角度想问题,确立了“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成本,地面建设一定要以效益为中心,合理控制投资,确保投资回报最大化”的思想,在油气田地面建设优化上不断创新,在会战初期形成的“马岭模式”及后来形成的“安塞模式”、“靖安模式”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全新的“西峰模式”、“苏里格模式”等多种先进适用的模式,为特低渗透油气藏开发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然而,低成本并不是因陋就简,低成本与现代化并不矛盾,它的实施主要是要依靠管理上的创新、技术上的创新和机制体制的创新,通过深化改革,在低成本战略大的背景下,建设现代化的大油气田。苏里格气田的有效开发,正是低成本战略结出的硕果。
在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战争中,低成本战略更显得尤为关键,而数字化管理的提出成为低成本战略实施的有效手段之一。长庆油田目前劳动密集型生产架构多少年来没有发生根本的实质性改变,这种组织模式仍然是过去七八十年代的模式,因此生产组织方式上要由过去的“地毯式轰炸”、“人海战术”等方式转变为现在的“精确制导”、“精确打击”方式。如今社会发展了,技术水平具备了高科技的因素,是由过去的“大海捞针、守株待兔”的巡井方式,转变为现在的“电子巡井、精确制导的主动式”时代。
在追求效益为目的,严格控制用工总量的情况下,长庆油田把数字化管理提到了与油气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一方面按计划对老油田、旧管道及已建成的基地全面进行数字化改造,另一方面,对新建的所有工程项目全部应用了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了油气井生产及管道运行数据的自动采集处理,紧急情况自动关闭阀门,异常情况自动报警,现场工况实时监控及所有配套生活基地治安保卫的视频监控,发挥各种职能的“电子员工”遍布油区各个角落。大发展的长庆油田由此步入了“增产不增人”的良性发展轨道。
目前,长庆油田的数字化管理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了单井电子巡井、井场数据实时采集、自动化控制和视频监控等功能。站场的数字化管理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增压站、接转站、联合站等的压力、温度、流量等控制实现了数字化,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推行了数字化管理的西峰油田,也正是因为数字化的神奇魅力,年产百万吨,人员控制到了最低限。
苏里格气田的数字管理,使气田近两千口气井的生产数据管理,都能在生产指挥中心的数字化管理平台上轻松地实现,数字化管理已经成为推动气田快速上产的强大动力。过去,要掌握气井的生产状况,只有到井口采集数据。现在不同了,通过数据无线传输系统,气井的套压、油压、流量、温度等数据都传到了总控制室。苏里格气田成功地实现了数字化管理后,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从管理效率来看,实施数字化管理前人工巡井是3天巡井一次,实施数字化管理后控制平台可每5分钟电子巡井一次,巡井频率是以前人工巡井的800多倍;以前关井需要人工到井场上手工关井,时间少则几十分钟,多则几个小时,管理数字化后员工可直接在操作室实现自动开关井,时间不超过几十秒。通过数字化管理平台,苏里格各开发单元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数据分析、数据整合和数据共享,结合各种数字模型、经验数据、专家系统,对生产管理过程进行智能化指导,大大提高了生产管理水平。
随着“大规模建设”的提速,以网络传输、自动控制等高科技手段为核心的数字化,正在把长庆千里油气区的数万口油、气井,上千座站、库,数千公里长输管道的诸多生产、管理要素,集中在鼠标的控制下,使油气田的开发管理由过去的“守株待兔”变成“精确制导”。
数字油田:我们的未来不是梦
2009年,长庆油田迎来了数字化的春天。随着长庆油田数字化管理平台的运行,在融合传统管理特长的基础上,长庆油气生产管理将实现3个飞跃:从人工搜集信息到计算机辅助处理;从提供选择结果到自
动生成分析报告、应急处置方案;从打造信息组合到提供连续的信息流。这3个飞跃必将引发减少用工总量、优化组织结构、提高员工素质、减低生产成本等综合效应。
这个春天的收获,是油田公司近年来持续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不断摸索数字化管理创建之路的必然。西峰油田的实践,已经初步显现了数字化管理给油田带来的革命性变化:有效节约了成本,降低了用工总量,同时也减轻了一线员工的劳动强度,实现了人员相对集中管理,为集中培训提高员工素质提供了可能;已连续稳产高产12年的靖安油田,依靠数字化管理和技术集成,走出了一条老油田稳产高产的效益之路,目前正在向稳产13年的目标冲刺;在建设初期就以高标准、低成本引人注目的苏里格大气田,在有效实现效益开发的同时,也成为数字化管理的示范区,吸引了油田内外的人前来参观学习;而作为数字化管理先导示范区的白豹155井区,则集中了目前最为先进的数字化技术,让我们看到了油田数字化管理的目标和方向。
2009年,长庆油田数字化管理将坚持“两高、一低、三优化、两提升”的建设思路,重点面向生产一线,现场井及井丛、管线、站(库)等基本生产单元的过程管理是数字化管理的重心和基础。
高水平——建成井站实时数据采集、电子巡井、危害预警、智能诊断油井机泵工况、生产指挥的智能专家系统。将油田管理模式由传统人工巡检、“守株待兔”的被动方式,转变为通过数字化管理智能系统,实现准确分析、判断问题 “精确制导”的主动方式。
高效率——通过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应用,提高操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人力资源的优化效率)、生产运行的管理效率、油气田开发的综合效率。
低成本——从项目建设投资和运行成本角度综合考虑费用投入,坚持低成本发展思路。通过标准化设计市场化运作,在综合成本不上升的情况下实现数字化管理。
优化工艺流程——在确保安全环保的前提下,对工艺流程、生产设施简化优化,降低建设投资、减少管理流程。
优化地面设施——不追求单台设备的高水平,以系统的最佳匹配为标准,对站场关键设备进行优化。优化管理模式——精干作业区,取消井区,实行扁平化管理。按厂、区、站(增压点)三级管理模式:增压点、联合站等各类站场以监视、控制、操作为主;作业区以监视、调度、生产管理为主;采油厂以生产管理、优化分析、智能决策为主。实现增压点、联合站等各类站场对单井的日常管理,作业区对井组、油藏的重点管理,厂对油藏、油田的综合管理。
提升工艺过程的监控水平——借鉴苏里格气田数字化管理系统的经验,借助数据采集系统和电子巡井系统对工艺过程进行24小时实时监视,对照历史数据和经验数据进行预警、报警。
提升生产管理过程智能化水平——利用数据分析、数据整合、数据共享技术,结合各种数学模型、经验数据、专家系统,对生产管理过程进行智能化指导。
2009年是油田公司推进数字化管理的关键年。数字化管理将利用采油工艺整体优化技术、油藏管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整合技术、数据共享与交换技术,结合长庆油田特点,集成、整合现有的综合资源,创新技术和管理理念,建立全油田统一的生产管理、综合研究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同一平台、信息共享、多级监视、分散控制”,达到强化安全、过程监控、节约人力资源和提高效益的目标。
冉新权总经理也在2009年工作报告中为我们描述了数字化工作的远景:完善推广,建设以基本生产单元过程控制为核心功能的生产管理系统;建设以公司层面生产指挥、调度、安全环保监控为核心功能的生产运行系统;建设以油气藏经营管理为核心功能的决策指挥系统。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时代要求,“大油田管理、大规模建设”的新形势,“3000万吨、5000万吨”的新目标,召唤长庆、激励长庆。大发展的春天,正在以强劲有力的步伐向我们走来,一个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的大油田在经历了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飞跃后,必将崛起于中国西部!
第四篇:吉林油田公司数字化建设稳步推进
吉林油田公司数字化建设稳步推进
阳春3月伊始,随着吉林油田公司英台采油厂“油水井物联网建设示范工程”项目方案全面启动,吉林油田公司高效推进数字化油田建设工作拉开帷幕。
该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按照“规划引领、顶层设计、业务驱动、以用促建、试点先行、赶超跨越”的思路,去年以来,吉林油田公司稳步推进数字采油厂示范工程和数字采气厂试点工作,目前ERP系统成功单轨运行,年内将重点实施数据资源建设,高效推进以ERP为核心的信息系统集成与应用。
据了解,经过近几年的试验探索,该公司数字化油田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显著标志之一就是,去年在新木采油厂采油10队建设数字油田试验项目取得成功,自主研发了油井生产数据自动采集、图像监控、远程控制等多种功能,建成一个监控中心、一个生产管理中心,实现了所有油井生产数据的适时监测、数字化分析和科学化管理,在提高油井采收率和生产管理水平、减轻员工劳动强度、降低生产运行成本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标志之二是,三级光纤网建设进展迅速。目前,吉林油田公司除长春采油厂外,光纤三级网建设全部完成,形成了以光纤承载网为基础、光纤二级干线网为拓展、光纤三级接入网为延伸的综合信息业务支撑平台。标志之三是,该公司平安小区监控系统建设全部完成。建设主控中心3个、小区分控中心30余个,在小区治安、维护稳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数字电视传输网的改造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网合一”奠定了基础。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今年2月下旬,该公司由主要领导带队赴华北油田学习考察数字化建设经验,与华北油田有关领导及单位就自动化和物联网建设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为加快数字化建设,拓展新技术、新业务提供了保障。(穆广田于鸿升)
用科技打造“数字化”油田
在油田生产、开采过程中,有大量数据需要及时采集和记录,以供管理部门果断做出决策,管理生产。传统的石油工业中,往往是通过人工进行处理,不仅带来巨大工作量,还导致工作效率不高。随着石油科技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油田信息化被迅速推到前台。
顺应这种需求,XX率先启动,通过自主研发“油井监控和数据采集系统”、“自动计量系统”等系统,抢得市场先机,成为“数字化油田”里的有力“推手”。
“小”软件操控大油田
在石油工业中,油井监控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抽油杆的抽油深度一般在地表以下1000米-3000米,因此,当油井井下压力发生变化或是电机产生故障时,如未被及时察觉及处理,就会导致抽油杆断脱,严重时甚至迫使油井停产、修井等。据了解,传统的监测手段是通过巡井队、测井队进行人工观察。这样的方法不仅给工作人员带来巨大的工作量,而且还导致工作效率不高。特别是针对油井光杆负荷的检测,一般测井队数日检查一次,这就会给油田生产带来安全隐患。
“信息化是解决该问题的最好办法。”通过在抽油机上安装控制器,并与远程控制室建立无线传输的联系,实现对油压、套压、油温等在任意时段的掌控,并能主动采取故障报警和停机;设计“自动计量系统”目的是实现油田计量站的自动化。同油田监测一样,传统计量站是通过人工定时观测分离器液位的形式计算油井的产量。实现自动化后,自动阀门取代了人工阀门,使得计量工作更精确、更科学,并减少了繁芜的工作量。
油田数字化作业区案例
--长庆油田采油--厂杏河作业区杏十八增数字化建设
一.概述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视频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迎来了一个信息化的新时代。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井场设备数据采集,井场安全防护,对于提高生产过程的精细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工人劳动强度,减员增效,优化生产和管理模式,长期稳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长庆油田启动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数字化油田的进程,在此基础上,采油一厂提出了在杏河作业区杏十八增采用数字化的手段,建立以“站为中心、辐射到井”按流程管理新模式,实现数据实时采集、电子巡井、危害预警、智能诊断、远程控制,实现数字化油田的管理构想。
二.杏十八增数字化建设前状况
杏十八增位于陕西省志丹县杏河镇,处于陕北黄土高原腹地,地形地貌复杂,气候环境恶劣,井场数量众多,分布范围广,为油田生产、管理和安全防护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杏十八增是一座日处理原油能力近100方,承担5个井组、46口油井计量和外输任务。杏十八增下辖5个井场,井场的主要设备是抽油机、水煮炉(加热炉)、分液包、分水器,个别井场内有配水间和阀组。站内抽油机前一般都有配电柜,抽油机一般是380V AC供电。每个井场配备看井工一到二名,日常主要工作为:投球、加药、清洗保养设备、煮水炉加水除了日常工作,看井工还需要处理异常情况:雨天抽油机皮带可能会打滑,打滑时需要停井;输油管线堵塞或倒错流程时,防盗箱会发生呲漏,需要处理;雷雨天时需要切断阴极保护装置电源;水煮炉断火(被人为关断火)会引起呲漏发生看井工在保障生产设备良好运行的同时,还需要防范偷盗事件的发生。偷盗一般是针对原油的,主要为当地老乡所为。偷油的位置一般为:抽油机旁边的防盗箱(开孔 撬锁 切割)、阀组(撬锁 挖地洞)、水煮炉的旁通管线。
残破的围墙
井场旁的老乡家
抽油机
水煮炉
分液包
防盗箱
阀组
配水间
三.杏十八增数字化的建设及达到的效果
实现杏十八增数字化管理,真正解决了现有的问题,实现了站内及井场的无人值守,主要实现三大块功能:一是井场设备工作状态的监测;二是井场安全防护系统;三是杏十八增站控系统。(1)站控系统
站内集输、配水、注水、加热炉、罐区等重要设备、数据监测以及重要工作提示(如:排液等)。(2)井场设备工作状态监测
抽油机工况:通过采集抽油机载荷、位移数据,实现功图的采集,结合对抽油机电机三相电参数的采集,从而判断抽油机的工作状况,同时可以支持抽油机井的远程起停。
防盗箱:通过探测管线压力判断是否可能发生呲漏。(3)井场安全防护
入侵井场区域检测:当有人进入井场时,能检测出来有人闯入。
报警:系统综合判断视频、探测器等检测结果,向监控中心发出报警。
录像:报警同时启动录像功能,留下证据。
语音:报警时,监控中心能向井场喊话,也能把站内的声音录下来。(4)基础设施
网络:建立可靠的有线和无线网络,为无人值守井场提供通信支持。
电源:井场电源干扰大,稳定性差,提供稳定的供电。
防雷:大部分井场海拔高,极易受到雷击。雷击是危害井场设备安全的重要因素。
照明:为了夜晚能清晰录下盗窃人员的图像,在井场安装照明灯,平时关闭,夜晚报警时打开。
第五篇:解析新疆油田公司数字化建设
解析新疆油田公司数字化建设
古埃及人建造了一个个神秘辉煌的金字塔,这是历史炫耀人类创世纪的象征。克拉玛依石油人建造了能看透地层“千里眼”般的数字油田,以行动证明了当今人类创造的伟大作品。
数据建设拉开帷幕
新疆油田已有50多年的勘探开发历史,数据量大,时间跨度大,涉及专业多。如何将数据基础建设打牢?一直为人们所关注。
上个世纪90年代,一场空前规模的数据建设在新疆油田拉开帷幕,从油田机关职能部门到数据源单位的400余人参加了这场数据建设大会战。3年间,新疆油田初步完成了探井录井、探井测井、探井试油、井下作业、开发动态、开发静态、采油工程、分析化验、生产测试等历史数据建设。
之后,决策者又将目光投向了地探、钻井、天然气、开发规划、储量、圈闭、地质图形、地探项目数据库、勘探综合研究项目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等数据建设工作。
新疆油田确定了“立足油田,覆盖油田勘探开发生产基本过程”的指导思想:坚持质量第一的思想,对所有已入库数据进行了全面复查,使入库数据达到了质量标准;对新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制定了统一的质量技术指标和考核规范,设立了专门部门和数据监督岗位;建立数据维护的完整机制,保证了入库数据的质量维护和管理。
“地面自动化,地下数字化”,克拉玛依几代石油人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当代愚公挖山不止
历史数据建设是阶段性的,工作量无论多大,最终都可以完成,而使新产生的数据实时入库,不再成为老数据,实现信息资源管理的良性循环是数据管理的长期任务。
目前,新疆油田已经建立了覆盖全油田的36个面向数据中心的一级数据源点。从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入库、发布、应用和服务等各方面都建立起相应的流程和规范。数据能够实现按照规程流动和应用,实现了数据的正常化管理。数据建设是一项工程浩大、见效慢、需长期投入的工作,新疆油田一位领导把历史数据形象地比喻为一座山,“不管这座山有多高多大,只要我们每天挖山不止,就一定能挖掉它。”
新疆油田正是用这种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对历史数据和新数据辩证关系的正确理解,依靠一批真抓实干的各级领导和广大数据建设人员,经过10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了油田90%以上的勘探开发历史数据的建设,实现了数据的正常化管理,使新疆油田的信息化建设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新疆油田率先策划和实现了以信息平台定制应用系统的软件研发模式,规划了包括数据管理平台、空间数字平台、业务控制平台和协同工作平台在内的数字油田信息平台。利用先期建成的数据管理和空间数字两个信息平台,定制和上线应用了51套应用系统。这些系统的有机集成,覆盖到油田勘探开发和经营管理的多个专业和部门,形成了信息查询检索的网状体系。
科技人员开发的地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全覆盖、跨专业、一体化、空间平台与国外专业软件的对接;探井井场实时数
据传输系统可以利用卫星传输技术,把探井井场“搬”到计算机桌面,实现了所有探井井场数据不间断传输与应用;互联互通互操作,实现远距离管理油田,而生产指挥系统,集成各个专业系统,为管理决策服务;通过应用信息门户和各类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业务工作桌面化,大大提高了机关部门和各单位业务办公自动化水平;油田研究协同工作系统建立,充分利用IT技术和成果提高了工作效率,进一步把科研人员从海量的资料中解放出来。
“井场进微机,运筹千里外”,这已成为新疆油田的又一个新亮点。
信息工程惠及油田
10月25日,记者在新疆油田公司总经理陈新发的办公室,体验了油田数字化指挥系统的魅力。
打开陈总的电脑,屏幕上立即可以调出所需生产信息,甚至几百公里外一口井钻探的情况,设计井深多少?打到哪个层系,目前井深多少,井下情况如何?都看的一清二楚。该油田研发的“油气勘探生产信息系统”软件,在中国石油13家油田、中国石化6家油田、新星公司等单位推广应用,并获得了成功。根据各级部门的业务需求,该油田制定完成了24套不同专业的信息系统,以满足不同层面的应用需求,首次在全国石油行业建立了大型勘探数据库信息系统。目前,这项信息平台开发技术已经在油田开发、地面工程、油气储运、经营管理等领域投入应用,实现了大庆油田、辽河油田、新疆油田、长庆油田等全国13家油田公司勘探生产信息的交换和共享。
如今,新疆油田已注册用户4470多人,每天的信息访问量达到1万人左右,累计访问量达到700多万人次,在油田勘探科研、生产、管理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十一五”开局之年,新疆油田又提出了更高的目标:2006年实现“数据正常化”,2007年实现“系统集成化”,2008年实现“生产自动化”,2009年实现“决策智能化”,2010年全面建成数字新疆油田。
哈尔滨石化信息化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中国石油网消息(记者姜政信):到12月6日,中国石油炼油与化工运行系统(简称MES系统)已经在哈尔滨石化公司平稳运行半个月。这标志着以MES系统建设为契机的哈石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国内石化行业处于领先水平。哈石化MES项目于2006年11月22日正式启动,2007年11月22日正式上线。哈石化MES项目的实施,是根据集团公司“先试点,再推广”要求,充分体现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现代化,用高新技术改造老工业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思路,成为2007年第一个上线的试点企业。哈石化通过推广应用MES系统,改变了企业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提高了企业基础生产过程数据和化验分析数据的质量和集成度,加强了对整个生产执行过程的监督和控制,提高了生产的稳定性,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生产浪费。MES的实施,推动了信息部门逐步从业务运作的跟随者向战略实现的驱动者转型,提升了信息资源和信息管理对企业管理工作的支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