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发展思维的研究》阶段小结报告[模版]

时间:2019-05-12 14:25: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发展思维的研究》阶段小结报告[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发展思维的研究》阶段小结报告[模版]》。

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发展思维的研究》阶段小结报告[模版]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发展思维的研究》 阶段小结报告

数学课题组 唐玉明 石小红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不断增强教育科研的功能性和实效性,我校于2006年10月着手准备了“动手操作,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研究性课题,开展了课题实验的前期研究活动。2006年12月宿松县教育科学研究所正式批准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发展思维的研究》县级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学研究课题。开题以来,在县教育局领导的关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在课题组成员的认真研讨、广大师生的协作配合下,课题研究工作开展得稳定扎实,成效初见。现将一年来的实验活动总结如下:

一、研究策略

课题研究的目的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方法,更新教育观念,建立平等、合作、自主的新型师生关系,造就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的科研型教师队伍。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是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我们认为,重视学

生的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实践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是解决数学学科的抽象性和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识水平的矛盾,提高数学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为确保实践活动达到预期目的,我们采取了以下策略。

1、组建一支具有较高研究水平的研究团队。

本课题组成员由校长、数学理事分会成员和一些骨干教师组成。他们都具有较丰富的教科研经验、教学实践经验和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具有较强的改革愿望和发展意识,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2、确定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计划。

我们选定一至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根据小学生思维特点,我们选定以“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发展思维”为研究内容。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让他们获取的绝大多数的数学知识是在形象感受、感知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表象从而形成概念的。让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策略之一,这样既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能够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有意识的教学活动中来,又能使他们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整理,找出有规律的现象,逐步抽象、概括,获得数学概念和知识,使抽象问题具体化。

3、建立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对课题组而言,制度就是成员日常活动的规则,它的基本特征是“确定性”:定人、定时间、定活动主题、定活动方式、定活动程序步骤、定评价标准等。这些制度包括:

(1)建立课题期初工作会议制度。每学期期初召开课题工作会议,交流上阶段课题研究经验和本学期课题工作安排。

(2)建立课题组成员分工与合作制度,提高工作效率。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构建协作互动的立体平台,完善协作互动的研讨制度,建立民主和谐的伙伴关系,确立“真实、扎实、丰实、落实”的研究态度,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3)建立课题研究资料的管理制度。注意对研究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成功与失败的),按要求建立课题档案。课题材料多样化,有学生学具、教师教

案、精彩片段、教学后记和反思以及教学经验交流论文等。一套完整的研究资料,不仅可以反映出整个课题的研究过程,同时还可以为今后的课题研究提供操作方式,为今后的工作提供经验和借鉴。

(4)建立以校本教研为依托的制度。课题研究以校本教研制度为依托,实现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的有机结合。

4、开展扎实的课题实践工作。(1)组织教科研理论的学习、培训。

为使参与研究的老师明确实验的目标和任务,由课题组成员举办专题讲座,进行专业引领;组织研究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学习报纸杂志上的有关文章;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培训;组织外出观摩培训。这些为课题的实践奠定了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

(2)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的落脚点是课堂教学实践。我们每月组织1-2次常规性教研活动,通过课堂教学研讨、教学设计、反思、教学案例、教学经验的交流,发现问题,调整计划,提高课题研究工作的实效。每次活动做到有主题,有记录,有互动,有提升,有报道。(3)召开课题组现场研讨会,及

1、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了,教师时交流各自的进展情况。

在实验中我们采用了“边实验,边研究,边总结”的研究策略,先后举行了3次镇级研讨活动,为实验教师提供互动展示交流的平台,发挥了课题实验活动在全镇内的示范辐射作用,并在活动中促进课题的理论提升。其中有石慧芳老师的《蘑菇乐园》、杨良仁老师的《列方程解应用题》、徐玉莲老师的《百分数应用题》。还组织了常规性的研讨课20多节,进行多次的不定期的研讨交流活动,努力将课题的思想、课程的理念融入课堂。

二、研究成效

根据小学生的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如何把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规律、数量关系和方法演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理解得了的数学事实,动手操作是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有力手段。这样做,不但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集中学习的注意力,而且能转变学生从抽象到概括、从感性到理性的数学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具体研究试验中,我们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思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自身素质有所提高。

通过各种形式的课题研究学习,我们真正确立了与新课程相对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对教师而言,“动手操作、发展思维”意味着上课不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大家一起互动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提高教师素质,真正做到教师角色的转变:即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如朱菊凤老师在教学“立体图形的认识”时,让学生在小组内把课前准备的实物通过看一看、分一分、玩一玩、搭一搭等一系列活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看、去分、去玩,找到这些立体图行的特征,大家很主动,接受得非常快,而且牢固,最后还搭出了很多自己喜欢的图形。这种形式与内容的转变,调动了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动耳、动口,提高了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2、有效参与的师生关系已逐渐建立。

通过一个阶段的准备、学习和交流,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都达成了一个共识,要创设良好的操作环境,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来。课堂上,老师们都在努力改善着师生关系,摒弃以往为了完成任务而做的各种各样的虚假的教学形式。学生的主动性被重视起来,主体性得到了发挥,因此他们开始喜欢课堂。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对话和沟通多了,活跃了,课堂上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如何张红老师在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时,教师首先出示两道复习题:

1、你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想一想:你是用什么方法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在学生思考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说:“今天,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动手用割、补、拼的方法来指导梯形的面积公式,你们会吗?”学生通过积极动手操作,大胆实践,探索出多样方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

3、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了,提高了操作的有效性。

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教师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并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还要善于学习,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对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地变革。参与研究的教师都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通过不

断地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技能;于是我们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的操作更积极也更有效了。

如曹鲜花老师在教学退位减法“45-9”时,设计的教学过程是先让学生动手摆小棒,以借助小棒明确算理: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一作十。即15-9=6,30+6=36。正当大部分学生已掌握这种算法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老师,能不能这样做?5根减9根不够减,我可以先从一捆中减去9根,将剩下的1根和刚才多余的35根合在一起也是36根。”他的做法实际上是:10-9=1,35+1=36。教师抓住机会表扬了他,提出算法的多样化。然后,再出了一道“34-8”的题目,让他当老师演示。同学们一下更活跃了,摆得更有劲。通过有目的地操作、观察、比较、分析、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从感知到内化,有效地实现知识训练智力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思和创新思维能力。

4、逐步实现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标》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学习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实践中,教师们都积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即逐渐地转变以前在课堂中存在的单

一、他主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开始有意识地提倡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如石小红老师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让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摆成自己喜欢的图形,同学们积极地摆出了一朵小红花、一条小金鱼等,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一六得六;然后同桌一块合作摆,小组合作摆。让他们自主探索,得到六的所有口诀。一节课下来,同学们不但对乘法的意义更理解了,而且连6的乘法口诀都会背了。

5、沟通了教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拓展了教学视野,完善了教育内涵。

师生的教与学不再仅仅局限于课程本身及教材内容,教师们有意识地开始带领学生共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丰富内容情境,让学生的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在动手操作中得到同步实现。

如徐玉莲老师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教师在学完百分数应用题的解法后,设计了一个投球活动,让一同学们现场投球,得出命中率,学生对百分数应用题的意义理解得透彻、清晰,而且乐于接受。

6、通过研究,老师们写了不少的现状分析、教学案例、教学设计和教学论文,将实践活动和教学经验融合,从现代教育管理的高度和教育理论的深度,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和反思。一部分已结成课题简报,一部分在各级刊物上相继发表,均有一定的教育教学价值。

三、研究反思

在具体的研究中,为使课题实践达到动手操作与发展思维的有机结合,实践活动与教育理论的有机结合,课堂研究与课外辅导的有机结合,我们虽然通过分步实施、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1、学生动手操作差异较大。大部分学生学习热情高,勤于动手,勤于钻研,积极思考;也有少数学生不愿动手,不愿动脑。男生的独立性、自主性以及操作能力都比女生强,可合作能力、协调性比女生差。

2、学生的操作与思维的切入点衔接不够恰当,如何把直观操作形成的 5 表象有效过渡到抽象的数学概念、法则、公式,达到由直观感知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还有待解决。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让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圆片摆出一些除法算式(既有有余数的,也有整除的),学生都能积极动手操作,并得到算式。之后,让大家找出有余数的除法里的数量关系,但能找出的学生却不是很多。

3、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培养学生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思考过程和结果,既可以使知识得到内化,又能促进思维发展。动手操作为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供丰富的题材。如教学乘法应用题时,学生在理解乘法的意义的基础上,能表述出题目的意思,也能灵活地进行计算,但却不能严密地把它编成应用题。

4、课堂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探索到什么程度,如何做到恰到好处,师生合作关系如何表现得和谐统一,取得预设效果等,仍需进一步探索。自开题以来,“动手操作、发展思维”的学习方式成了很多课堂上的重头戏,但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流于形式的不少。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操作时间给得不够,一些操作能力差的学生还来

不及弄清主旨就被教师止住安排下一项内容了,更谈不上让学生去思考去表达。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显得匆忙、零乱,思维能力、语言能力也得不到发展,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数学规律的掌握、数学方法的运用、数学兴趣的提高等难以达到更高的要求。

5、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发展。课堂应是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走固定的路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特别是课堂上某些意外生成稍纵即逝,如不及时点拨,那是非常遗憾的。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与课堂的反映,及时地生成教学目标,调整预设的教学板块。但在教学中,特别是在一些大型的公开课上,教师们由于害怕时间包袱,还是有些牵着学生走,对于不在自己预设范围内而在学生的生成范围内、但也有道理的结果指导得不够,甚至忽视了。这样既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抑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使下步研究工作更加顺利,我们今后工作的设想是:

1、继续按计划进行研究,同时进一步检验并应用已研究的成果,让它在教学中起到实际作用。

2、把课题作小、做实,不求一鸣惊人,按照课改的精神,结合本校的实际进行研究以指导教学。

3、注重在教学中反复实践,不怕挫折,不怕失败;同时注意及时提炼、反思总结,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增加公开课和相互间听课的时间,不闭门造车,让大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彼此切磋,共同提高。

5、每学期至少走出去听课和请进来上课各一次,提升境界,开阔视野,让课题研究具备一定层次的质量。

6、进一步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新课改的精神实质进一步落实。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发展思维的研究》课题研究个人总结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 发展思维的研究》课题研究个人总结

数学课题组 石小红

县级数学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发展思维的研究》的研究工作自2006年12月启动,已进行了两年的时间,我有幸加入了该课题研究。通过两年的研究,需要我反思的东西很多,既有成功的欣喜,又有停滞不前的困惑。在此总结、交流一下成功的经验做法,反思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使我们的课题研究发挥其先导作用。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1、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了教师自身素质。

对教师而言,“动手操作、发展思维”意味着上课不能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大家一起互动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能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要真正做到教师角色的转变,以提高自身素质。如教学教学《有趣的拼搭》中,让学生把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放在同一块滑板顶端,让这四个物体同时往下“滚”,“滚”的过程就是一个探

研的过程。学生有自己的生活经验,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旁人是无法代替的。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在“滚”的过程中进行探研,发现规律,初步感知各类立体图形的特征。这种形式与内容的转变,调动了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动耳、动口,提高了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2、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了操作的有效性。

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教师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并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还要善于学习,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对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的变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提高教育教学技能。于是我们的课堂上,我与学生、学生于学生之间的操作更积极也更有效了。如在教学退位减法“45-9”时,我设计的教学过程是先让学生动手摆小棒,以借助小棒明确算理: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一作十。即15-9=6,30+6=36。正当大部分学生已掌握这种算法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老师能不能这样做?5根减9根不够减,我可以先从一捆中减去9根,将剩下的1根和刚才多余的35根合在一起也是36根。”他的做法实际上是:10-9=1,35+1=36。我抓住机会表扬了他,提出算法的多样化。然后,再出了一道“34-8”的题目,让他当老师演示。同学们一下更活跃了,摆得更有劲。通过有目的地操作、观察、比较、分析、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从表象到内化,有效地实现知识训练智力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思和创新思维能力。

3、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改变,主体性得到了发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

《新课标》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实践中,我积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即逐渐地转变以前在课堂中存在的单

一、他主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开始有意识地提倡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我让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摆成自己喜欢的图形,同学们积极地摆出了一朵小红花、一条小金鱼等,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一六得六。提出问题:“今天,同学们用动手摆的方法得出了我们六的第一句乘法口诀,那么能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六的乘法口诀补充完整?”学生们积极地同桌一块合作摆,小组合作摆。自主探索,得到了六的所有口诀。一节课下来,同学们不但对乘法的意义更理解了,而且连6的乘法口诀都会背了。

4、在研究过程中,我写了不少的教学论文、教学案例和教学设计,一部分登在课题简报,一部分在各级刊物上相继发表,均有一定的教育教学价值。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具体的研究中,为使课题实践达到动手操作与发展思维的有机结合,实践活动与理论的有机结合,课堂研究与可课外辅导的有机结合,我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1、学生动手操作还有些浮于表面,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轰轰烈烈的动手操作,热热闹闹的合作讨论,可到了课堂训练时确问题多多。

2、学生的操作与思维的切入点衔接不够恰当,如何把直观操作形成的表象有效过渡到抽象的数学概念法则、公式,达到由直观感知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还有待解决。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让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圆片摆出一些除法算式(有有余数的,也有整除的),学生都能积极动手操作,并得到算式。之后,让大家找出有余数的除法里的数量关系,但能找出的学生却不是很多。

3、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培养学生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思考过程和结果,既可以使知识得到内化,又能促进思维发展。动手操作为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供丰富的题材。

三、加强课题研究的思考:

1、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保证操作的效果。

一节课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在开展操作活动中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会浪费掉好多宝贵时间,直接影响操作 的进程和结果,例如,桌面的整理,学具的摆放和收整等都关系到操作是否到位。因此,要保证操作的效果,必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如桌面简洁,不放与上课无关的东西,学具要以固定的形式在固定的位置上;爱惜学具,保持学具整洁;操作前听清要求;操作时不慌不乱,有条有理,教师或同学讲解时,要暂停操作,认真听;老师让收学具时,要迅速分类收好等。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的协同活动能力,这些好的习惯要靠平时的训练和严格要求。

2、让课题研究和新课程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进一步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新课改的精神实质进一步落实。让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与小学数学课题研究内容相辅相成,二者同时搞好,不能偏废。

3、加强交流,不断反思总结。注重在教学中反复实践,不怕挫折,不怕失败;同时注意及时提炼、反思总结,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公开课和相互间听课的时间,不闭门造车,让大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彼此切磋,共同提高。每学期至少走出去听课和请进来上课各一次,提升境界,开阔视野,让课题研究具备一定层次的质量。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发展思维的研究》课题研究自我总结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 发展思维的研究》课题研究自我总结

数学课题组

石慧芳

本课题试图从学生喜欢动手操作,喜欢玩,喜欢自己作主的天性出发,在数学课堂中创设平台,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使学生成为知识的研究者,在主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得到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为使今后的研究工作扬长避短,让宝贵的经验有效的发挥,从而使我们的课题研究有序的开展,发挥其先导作用。现将成功的经验做法,反思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总结如下: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1、具有时代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初步形成。

具有时代特色的三段式创新教学模式已基本形成。第一段: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第二段:合作探索,动手操作;第三段:应用、拓展、总结。这种教学模式较好地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问题解决即例题教学”、“合作、交流、评价三位一体”等现代教学思想,与新课程教学理念相互融合,互为促进。

2、学生的课堂活动日益丰富,探究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

课堂上教师不像原来那样泛泛讲解了,而更多地是给学生提供现实的活动场景和研究的空间,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体现了“动手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都有质的提高。学生的课堂语言丰富了,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高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学习效果得到有效增强。

3、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动脑能力有明显提高。

在教学中,合作、动手操作、交流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对于挑战性的问题,一般先进行合作和动手操作,一方面体现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另一方面,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为学生的数学思维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学生的评价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课堂评价氛围日益浓厚、和谐。评价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课堂评价的尝试,对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是十分重要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等,非常的和谐、自然。评价的尝试,激活了课堂,激活了学生,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5、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能力及教学设计水平均有了一个较大的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了自己的主导思想,照搬教材、按部就班的少了,随之而来的是对教材的深入钻研和合理安排操作内容并创造性运用。不管是新教材,还是老教材,都能结合学生生活,进行有效的改编或重组,能适当的有效的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能指导学生正确思维,使操作、思维、语言与探索创新有机结合。

二、具体做法:

1、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形成学生动手操作的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氛围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会使学生在毫无压抑感的气氛中学习,敢于设疑,敢于动手操作论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其内在心理需求。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将单一的操作演示、学生简单的模仿操作转化 为探索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摆一摆、拼一拼、搭一搭等实践活动去发现事物的奥秘,逐步形成实践求知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时,23减7怎么算?教学时,我首先要求学生拿出23根小棒(2捆各10根,加上3根散开的),试着从里面拿走7根,想想该怎么拿?学生自己会发现从散开的3根中减7根不够减,通过动手操作找到三种不同的摆法:

⑴将2捆小棒全部打开为10根,与散开的来是23根,从23根中直接拿来走7根,剩下16根;

⑵从2捆中拿来出1捆打开为10根,从10根中直接拿走7根,剩3根,与剩下的1捆加3根合起来是16根;

⑶将2捆中拿出1捆打开为10根,再与3根合起来为13根,从13根中拿来走7根剩6根,最后与一捆合起来是16根。

随后,在我引导下,再让学生分别将自己拿的过程和结论有序地、完整地口述出来,然后请全班评议哪种方法比较好。教学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观点,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最后由教师将评议认为比较好的拿法示范一遍,讲出算理,推导出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具体算法。

2、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具体操作

在对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我并非无目和地放手让学生去“实践”,而是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引导学生从具体和实践操作规程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和结论。⑴动手操作前,让学生明白所要操作的对象或要解决的问题;

⑵引导学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⑶教给学生必要的操作步骤并指明注意事项;⑷指导学生从具体操作中分析、比较、概括出结论,能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并参与讨论;⑸我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和得出结论作精要的评价。

在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时,我不是为了追求教学“效率”而一味在求学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骤模仿,限制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我建立激励机制,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创造性操作。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了具体的动手操作之后,我以语言为中介帮助学生将形象思维抽象为数学知识,再应用于实际,形成能力。如果仅仅 停留在动手操作阶段,学生只能做到“理解”,谈不上掌握和应用,也无从谈动手能力的提高。例如我经常让学生说说动手操作的过程,看似简单,其实是一种思维向另一种思维转化的过程。

3、我根据不同的知识采取多种方法,促使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形成。

⑴自制学具。在教学时,我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制学具,可以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取对对象的表象认识。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我要求学生以8个人为一小组,领取材料(橡皮泥,小棒,圆球)制作一个长方体模型和一个正方体模型。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不少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由长方体具有的特征所造成的,因而在观察自制模型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学生借助思维很容易找出结论。

⑵感知体验。我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拉一拉等手段对实物进行感知体验,也可以直接获取概念的表象认识。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我拿出一个用三根木条钉成的三角形模型,一个用四根木条钉成的四边形模型。先让学生说说它们的边有什么特点,然后请两位学生来轻轻拉这两个模型。通过感知体验,学生便认识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⑶创设生活情景,引导操作。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来引导操作,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获得事物的表象。

在学生初步感知数学知识或结论后我借助一些方法或途径,帮助学生将具体的实践操作形成的表象转化为数学知识或能力的过程

例如,教学“9+2=11”。盒子里有9个球,外有2全球,求共有多少个球?教师引导学生摆弄小球:从2个球中拿出1个球放到拿来子里,凑成10个。通过实践操作,学生一看就知道共有11 个。接着我又提出:通过摆小球,知道9加2等于11,那么在算式上如何计算呢?9与什么数凑成10?2分成几和几?9加1得几?所以9加2得几?

例如,在学习了“米的认识”后,我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测量黑板、桌子、门、窗户、操场等的长度;在学习了重量单位“克”之后,让学生用天平测量小物体的重量等。

通过实物测量,可以使用权学生掌握测量的方法和步骤,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感到数学知识可以帮助自己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促进了学生数 学意识的发展,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后,我再引导其作创造性实践的过程。

利用游戏中营造的轻松愉悦的环境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乐于动手。

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到图形后我在课外活动中组织拼图游戏。要求学生用纸或布剪一些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半圆形等,再以这些“图形”作材料,拼成自己想象的图案。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非常认真地又是剪又是拼,最后拼成了各种不同的图案,如房子、机器人、孔雀等到,在游戏的过程 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审美价值和创造能力,更促进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利用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指导其进行手工制作,是一项有意义的活动。它能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兴趣,培养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教学“圆柱的表面积”后,我设计了一堂活动课,要求学生做一些圆柱型 的实物模型。我提示:制作圆柱时必须先画出圆柱底面和侧面的展开示意图,再沿线剪下拼贴而成。4

学生通过想想画画、剪剪贴贴制作出各种不同的圆柱型模型,有油桶、水桶、口杯等。有些学生还将圆柱民其他图形相拼,制作出火箭、电视塔、房屋等到模型。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

1、发展不均衡,整体水平较低。动手操作有时流于形式,并没有让全班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动手操作中来。

2、指导力度不够。要想出成果,除了个体的努力外,还要靠指导。虽说在以前曾就课题研究工作进行过多次的活动,要求也很多,但总觉得在操作层面上的指导不够系统和深入。

3、我们有时在课堂上没有真正让学生动手操作,只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我们可能由于工作繁忙,不能及时学习充电,研究本身就没有了主心骨。在课堂上的一些动手操作就显得粗糙和不定性,落实的力度就不够了。再加上我们不善于总结提炼,一学期下来,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徒劳的,必须进行分析和反思,以便在下一阶段有意识地去改变。只有不断地发扬成功的做法,修正不足和问题,我们的课题研究才能不断深入,不断获得新成果。

4、我的理论与实际运用还有差距,对学生能否真正正确的动手操作,能否真的学会存在担心。

5、课堂组织形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放开后,完成教学任务与课堂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四、今后打算和努力方向:

1、针对以上问题,后面研究的着重点将放在指导策略上,同时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手、动脑、动口进行跟踪调查,作一定的归因分析。

2、深入进行课题实验,大胆实验,将当前有关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理念、策略和数学教育传统中的有效做法、经验有机结合,在实验中探索出一种操作性强、适应面广、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课堂教学实践模式,反复实践、反复研究、对比分析,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教训,在实践中勇于探索。

回顾一段来的工作,我感到,在课题指导组、学校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课题的研究已有了良好的开端,并已取得初步成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脚踏实地,勇于实践,积极探索,及时总结经验,制定下一步工作的计划,使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卓有成效的开展下去,努力提高我的教育科研水平。

第四篇:浅谈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浅谈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

能力的培养

社港完小:左瑾芳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对于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就忘了;看过了,就明白了;做过了,就理解了。他们最深刻的体验莫过于自己双手实践过的东西。因此,要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的教学,因为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心强,动手操作容易吸引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课堂上亲手动一动,胜过老师一遍又一遍的讲解。实践证明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

一、创设情景,营造动手操作的课堂氛围

“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题的桥梁。”这是皮亚杰的名言。学生的智力发展、应用能力的提高往往借助于动手实践。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也应该是数学教材的创作者,从学生能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使学生构建新的知识,以生活化方式呈现数学内容。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动机大都取决于对学习内容是否有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有意识地设置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如:故事情境、游戏情景、操作情景等,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在寓教于乐的环境中学习。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中,我设计了“小小超市”游戏活动,分组让同学拿着1元、2元、4元、5元等钱去买物品,“营业员”找回零钱,其中也使同学亲身体验了营业员的生活。这样把元、角、分的教学融入到生活情景之中,从而在这过程中不断暴露数学问题,又不断的解决数学问题。课堂也因此焕发了生命力。

二、挖掘教材的动手因素,引导学生操作实践。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操作——思维是一对链环。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组织地让学生观察、操作,通过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满足小学生好奇好动的要求,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问题。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好:“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因此,坚持手脑并用,能够收到以动启思,培养思维能力的教学效果。

1、几何形体知识的教学。低年级教材中的几何知识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理解和掌握几何图形的概念、性质,形成空间概念,必须有大量具体的、形象的感性材料的积累。编排这一知识块时,安排了很多的实践性练习。教学时我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通过摆、剪、折、量、画、拼合等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鲜明、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出几何图形的概念、性质等,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

2、非几何形体的教学。如计算知识块的教学,掌握算理对低年级学生又是一个难点。我们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如在教学“8+3”时。先要求学生摆出两种颜色的11个小圆片,然后启发“怎样移动小圆片就能很快算出一共有多少个?”、“能想出几种算法?”、“哪种方法更快?”引导学生知道方法,因而又可推出8+4、8+5、8+6、8+7、8+8、8+9的计算方法。这样既突破了难点,又明确了道理。再如 数的认识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十分抽象,也比较枯燥。如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达到快速记忆,找到规律的目的呢?在教学中,我试用小棒,让学生动手摆弄,学生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大大超过了书本上的认识。在学习9的组成时,我要求学生在课下准备好一些小棒,教学时,我提出要求:把9根小棒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9可以分成几和几?然后让学生动手分一分。这一下,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每个小朋友都用小棒摆数,摆了满满一桌子,最后一起交流,得出了下面4种形式: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借助对实物的形象思考,学生很快的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先从一份8个,另一份1个分起,然后一份多(少)分1个,另一份就少(多)分1个,共有四种分法。在归纳整理时,我问学生:怎样填写不容易重复和遗漏。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自然得出两种填写方式:一种是从大到小,另一种是从小到大,得出了这样四种形式:

接着我提出:分得的两部分合起来是几?从而自然得出9的组成,又为学习得数是9的加法和9的减法作好了准备。特别是在操作层面上的要求不是最明显,这就更需要教师能挖掘其内在的动手因素,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特点,去设计操作的程序和方法。并鼓励学生自制学具,给学生更多动手操作的时间与空间。

三、把握好动手操作的时机,拓展学生的思维

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通过动手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通过学生的操作,你会发现,教学中的疑难点变得具体形象化。例:教学数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时,学生的空间观念较淡薄,不能很好地理解立体图形的特点,所以我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用他们熟悉的物体—玩具学具,投其所好,抓住童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老师的指导、参与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动手操作中初步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摆一摆、分一分、摸一摸、数一数、拼一拼的动手操作,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发展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再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我设疑让学生猜测角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我放手让学生合作探究,通过选择、实验来完成学习。学生根据事先准备好的一个活动角,两个大小相等、边的长短不等的角以及两块三角板,让学生自己选择工具,小组合作实验来探讨一个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同学们经过合作探究,学得很主动,在交流信息时,出现不同的见解,能从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学具来解决问题。有的学生会得到“两条边叉开越大,角越大;两条边叉开越小,角越小”。有的学生会得到“两个角的大小相等,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有的学生会通过动手实践得出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的不同方法等,这样的课堂教学开放而且有效,学生学得很主动,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学完此内容后,课后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以直观与动手操作为基本手段,引导学生把生活中对图形等的感受与有关知识建立联系,用所学的知识(三角形、线段等)设计图案,可以是把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创新,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设计,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想象力,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又促进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更能增强学生的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这样教。学生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自我发现、概括、探索中发现了规律,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四、及时反馈信息,让学生全体参与教学过程

动手操作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方法。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水平以及接受能力不同,所以反馈是十分必要的。反馈评价是对学生操作活动进行分析、总结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反馈内容可以是学生对自己整个操作过程的一种描述,也可以是在操作过程中的发现,概括与归纳。评价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教师的评价(在疑难处点拨、课堂小结、操作后的激励等)、学生的评价(个别汇报、小组交流、同桌对讲等不同方式结合起来,使学生都有口头表达的机会。)要求全体学生通过倾听同伴的表达,发现学生操作、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与存在问题,参与评价其操作、思维过程正确、合理与否。更是有意识地鼓励、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发言,促进和推动他们积极思维,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五、加强操作、合作、语言表达与思维的有机结合

在今天社会的各个领域,合作意识与技巧成为当代人的一个重要素质。而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则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形成信息多项交流和反馈新型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活动方式。因此,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较多的机会去展示自己的数学才干,同时认真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进行数学交流与思辩,以增强整体交往合作意识。日常教学活动中,我有意识地安排学生通过同桌合作、伙伴合作、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剪、拼、画、搭等各种操作体验活动,利用集体的力量与智慧来探究并解决问题。例如教学《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瞧,我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片拼成的一幅画,是什么?漂亮吗?这个图形中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各有多少个吗?梯形是我们以后要学习的,其实我们现在只认识了图形王国中的一部分,图形王国中还有很多图形等着我们去认识呢。你想成为小小设计师吗?请你也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片若干,拼成一幅美丽的图片作为明天的礼物送给你的妈妈,知道明天是什么日子吗?对,三八妇女节,相信你妈妈收到你的礼物一定会感到很幸福的。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把学生作品进行展示交流。请一部分同学上讲台前,举起自己小组拼成的图画,说说你们拼的是什么?用到了哪些图形?小组合作拼贴图形这一个开放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图形拼出一幅美丽的图画作为今天三八妇女节的礼物送给你的妈妈,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究性学习,不但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更提高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同时在师生、生生互动的小组学习中,他们学会了与人相处,学会了交往合作,学会了互助互帮、取长补短。他们思维活跃,互相激励,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感受集体智慧的能力,品尝合作学习的乐趣,也使课堂教学不再出现被冷落和遗忘的角落。

综上所述,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习数学,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学生思维非常活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从听众的角色真正变为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主人。所以,在小学数学中尽量让学生亲自去动手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做好引导和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定会增强,学生的整体素质定会得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也会大幅度提高。让我们有效掌握动手操作这把金钥匙,去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数学的旋律,在学生指尖上跳跃。

《100以内的数整理与复习》的说课稿

社港完小:左瑾芳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98页总复习

二、教学准备

将100以内的数做成圆形卡片作为老师与全班每个学生的“幸运号”。筷子一支,大勺、小勺各一把,围棋若干个。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教材中安排了4道题,着重复习100以内数的顺序、数位表、数的组成和数的大小。通过课前调查显示:本班全部学生都已学会了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绝大多数学生已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初步理解了数位的概念。在认知上,学生已站在了较高的起点上。而在学习的心理上,一年级的学生进入总复习阶段,已对学习产生了疲惫,可以说学习的状态是处于低潮期。如何让低年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复习整理,并在复习中提高数学素养,提高复习的有效性?这些是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所着重考虑的问题。基于这些考虑和基本复习标准,我确定了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整理与运用进一步巩固数的顺序、数位表以及计数单位。

2、会正确熟练读写100以内的数,会说数的组成,能用符号和语言描述100以内数的大小,并能在游戏活动中对数的知识进行主动的综合运用。

3、在复习中加强数感和估计意识,提高思维的有序性、严密性、发散性和创造性,初步感受分类、极限、集合等数学思想。

4、通过寻找数在生活中的运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5、在数学游戏中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为达成预设目标,我选择适合低年级儿童身心特点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复习运用。创设“数字乐园”的游戏情境,让一系列有趣而简单的游戏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尽可能大的空间,让课堂中的信息交流构建起一个“大学习资源库”,让儿童的数学素养、情感态度等在此处得到有效的生成和发展。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1、情境创设(数字乐园)

2、构建素材(猜猜猜)

3、自主整理(评选最有个性的数)

4、综合运用

5、总结延伸

《100以内数整理与复习》教案

社港完小:左瑾芳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98页总复习

二、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商品的图片

三、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顺序、数位表、以及计数单位等知识;

2、会正确熟练读写100以内的数,会说数的组成,能用符号和语言描述百以内数的大小;

3、在复习整理中,感受分类、极限、估计等数学思想,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四、设计意图

一、情境创设(数字乐园)

二、构建素材(猜猜猜)

1、师: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个游戏环节:猜猜猜!

教师拿出声称是数字乐园的小围棋。

2、第一猜:用一支筷子挑,可以挑几个?

预计大部分学生会出现10以内的数作为答案。要求学生说出你是怎么想的?鼓励学生开展争论。

教师演示用一只筷子去挑。

3、第二猜:小勺子捞一下,可以捞到几个?并说想法。

4、第三猜:大勺子捞一下,可以捞到几个?并说想法。

教师有选择地把学生提到的一些有特征的数板在黑板上。如:9、10、0、12、99、100等。

【备选】若学生没有猜到所需要的数,教师自己参与猜。

5、数一数:用不同的方法数大勺子里的棋子。一人上前数其余同学跟着他数。师生合作概括数数的方法:一个一个或几个几个地数。

三、自主整理(评选最有个性的数)

1、师: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和那么多数做了游戏。(师指着黑板上的数:1、0、9、10、12、100)他们都觉得自己是他们中最特别的数。你觉得谁最特别? 当一个学生提到一个数的特别之处时,教师可问:还有谁也选它,但理由不一样的吗?鼓励学生多多角度地思考数的特征。教师从中进行适当的引导、整理。如:当学生说到100是最小的三位数时,教师可引导整理出数位表。当学生说到99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相同时,教师可问:这两个9 的意思相同吗?你还能找出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相同的数吗?其中最小的是几?有最大的吗? ……

2、给以上的数排队。

3、师擦去这组数中其余的数,剩下10、12。编题:10()12()()让学生做并说理由。

4、生用上10和12编一组有规律的数写下来让其余同学找出规律。

四、综合运用

1、幸运猜猜猜

2、“韩信点兵”

五、总结延伸

第五篇: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些都是人类在动手操作过程中的沉淀和积累。新的课程标准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可以亲历亲受,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的热情及创新意识,增强求知欲望,优化思维品质。而且符合学生认知事物的心理状态,化抽象为具体。但在过去的教学中往往被忽视。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我们每位初中数学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动手操作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巨大的内驱作用。著名科学家爱迪生曾说过:“我从来没有做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深思熟虑、严格实验的结果”。教学中多让学生拼一拼,摆一摆,折一折,剪一剪,量一量,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行之有效的最好方法。

例如,张文娟老师在讲轴对称时,让学生准备好剪刀、硬纸板等用具,让他们在课堂上自由发挥想象力,折叠剪出自己喜爱的图形,讨论欣赏。然后结合课本理解对称轴、对称点等概念,学生非常轻松地学到了知识。

二、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体会知识的升华

动手操作既动手又动脑,手脑并用,既开拓了思维想象空间,同时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理解知识点,深刻体会数学的处处魅力,体会“处处皆学问”的道理。

例如,在学三角形全等时,张文娟和李大兵老师都让学生用两个全等三角形拼成不同的平面图形,观察图形的变化及各种不同的图形,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非常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玩与做的过程中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内在联系。总之,从简单到复杂,让学生能主动地进行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通过这样多次反复的实践探索活动,使学生们真正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

当然,巩固练习也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教学中应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画标量拼推算猜),把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与技巧、数学思想与方法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来。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大大节约时间,提高解题效率,特别是在应考当中可给予学生很大的帮助。

三、动手操作可以发展学生思维

思维始于动作,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学生进行思维提供支柱。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对于数学概念、定理、法则等抽象的内容不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学过程加强直观演示、动手操作,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有利于他们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

如;“角的大小比较”这节课,学生掌握了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及画角的一般方法。怎样画120度的角,多数学生都是用量角器和三角板画出来的,老师问:不用量角器,怎么画?学生立即带着问题进入愉快的操作中,很快就发现了两种画法:(1)用三角板的直角和一个30度的角拼起来。(2)用两个60度的角拼起来。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到了方法,得到了成功的喜悦。接着教师再问;还有什么方法?这时学生积极性更高,争先恐后的又开始探究,发现先画一个平角,在平角的基础上用三角板画一个60度的角(即用180度减去60度)。最后问你用三角板还能画出多少度的角(15的整数倍)。如此这样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知识得到升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和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鼓励学生求异创新,进一步开拓学生思路,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也提高思维能力。

四、动手操作必须使学生养成动手习惯,开发学生“再创造”潜能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创新的摇篮,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既可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创新能力。传统的教学中,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常常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现在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生成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每节课,不论是代数还是几何课都有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日积月累学生自然就养成良好的动手习惯。

在多姿多彩的图形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用三维动画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立体、形象、直观地讲解几何体的各种要素。

在“无理数”的教学中,用剪拼正方形的方法发现正方形的边长可以用我们没有学过的一种数来表示,从而引出无理数的概念。学生在自我探寻的过程中,同学们对无理数知识有了深刻认识,留下了更深的印象。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让知识真正地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五、强化学生动手能力,主动获取知识

动手操作会让学生轻松灵活地掌握知识,并学到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能。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多向交流的复杂过程,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领导者,而学生应该通过老师的启发诱导主动地获取知识,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点,运用学具、教具动手的方法,就是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索、思考的环境,使全体学生都参与探求新知识的活动。1.动手目的必须明确

学生在动手之前要有明确的指导语,使学生知道要做什么。如:在教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先让学生猜想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为定值。让学生量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然后把它们加起来,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为180度;再让学生用纸做一个任意形状的三角形,将三个内角撕下来,把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发现所拼成的角是一个平角,接着让学生自己归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操作中得出结论;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这样学生在动手中发现、思索、领悟、概括,在积极参与中主动获取新识。2.动手过程中必须有序

在动手过程中要有条不紊、步骤明确、层层推进,这样对形成清晰的思维体系有很大帮助。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先从图形开始到数的认识,再到符号表达,最后代数式的总结。

沪科版七年级上册阅读与思考——归纳推理一节课对正方形个数、表示N个奇数的和以及组成图形线段条数的解释就是如此。(袁超英老师在开渠的《走进数学大世界》一课中有体现。)

总之,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从理论到实践的一个综合素质的实施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应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有方法、操作有动力、思考有依据”的思维方式深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有利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接受,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好数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下载《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发展思维的研究》阶段小结报告[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发展思维的研究》阶段小结报告[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阶段小结

    《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课题研究小组第三阶段小结 在学校相关科室的领导和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课题研究......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两翼”的和谐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两翼”的和谐发展 作者:黎阳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3年第03期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教学

    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教学 郑毓信 (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帮助学生学会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所设定的一个基本目标。以国际上的相关研究为......

    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教学

    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教学 内容摘要: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学会一种学习方法。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小学数学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培养孩子的智商......

    《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小结

    《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小结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小结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

    阶段小结课题研究教学小学音乐

    音乐教研组小课题研究 《音乐课中乐理知识的渗透与教学》 课题研究阶段教学小结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小学乐理知识课堂旨在让学生明白基础的音乐技能和理论知识,对音乐的......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课题研究阶段小结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课题研究阶段小结 发表日期:2008-12-22 23:01:48 出处: 作者:wangjinxia 发布者:wangjinxia 点击量: 876 在学习中成长,在摸索中前进 ——《中英组英语词汇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与数学思维(5篇范文)

    小学数学教学与数学思维 【摘 要】众所周知,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正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数学课程的内容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