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立足服务广东教育需求
立足服务广东教育需求,构建教师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开放共享教学
资源,提升教师教育培养质量
前言:
南粤老校,教师摇篮。华南师范大学建校70 多年来,几度迁徙,虽历经沧桑,却弦歌不辍。一代又一代华师人秉承勷勤大学师范学院“研究高深学术,养成社会之专门人才”的优良传统,承传南方大学 “忠诚团结,朴实虚心,勤劳勇敢,实事求是”的革命精神,践行 “ 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 ” 的校训,筚路蓝缕,薪火相传,共同铸就了学校今天的繁荣与发展。
多年来,学校依托国家重点学科教育技术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强势学科的教学科研优势,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研究与实践,推动我校的学科建设与课程教学改革。近年来,为充分发挥我校教师教育特色和优势,推进教师教育改革与创新,积极探索依托网络教学资源构建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相互贯通、本科与教育硕士(博士)相互衔接、现场教育与远程教育相互协作的一体化教师教育体系,致力于提升教师教育质量,为广东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
依托网络教学资源构建教师终身教育体系:
为充分发挥华南师范大学的特色和优势,我校于2010年提出了“为广东而教”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大教师教育改革与创新,整合全校资源为广东省教育服务,促进广东省教育均衡发展。在本行动计划中,按照统一规划、分工建设、资源共享的要求整合、建设了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师教育网络教学资源,依托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面向校内学生及省内教师开展了“职前培养创新”与“职后培训拓展”改革探索,构建了以华南师范大学为主体、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为支撑的教师终身教育体系。
☆ 华南师范大学精品课程网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经过几年的建设,我校已经形成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截止2011年6月,国家级精品课程11门(其中1门网络教育类),省级精品课程30门(含国家级10门)、校级精品课程128门(含国家级、省级30门),各门精品课程均建设了教学资源丰富的课程学习网站。
为满足学生对精品课程学习的需求,我校所有国家级、省级及部分校级精品课程已经实现了全程授课录制,学生可登陆“精品课程视频资源管理系统”进行浏览。
☆ 文化素质大讲坛
华南师范大学“文化素质大讲坛”自2003年开设以来,秉承着“弘扬先进文化,传承大学精神”的宗旨,诚意邀请校内外知名教授、学科带头人和各行业专家,以先进文化为依托,结合专业知识,论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教导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截止至2011年6月,大讲坛共计举办了200多场精彩的讲座,众多的莘莘学子积极参与,在这里开阔视野、放飞理想、张扬个性。
教师教育公共课程网
2007年,为进一步加强提高我校本科教师质量,我校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教育学、心理学等九门学生受益面广的公共课全部依托“华南师范大学课程中心”开展混合式教学活动改革,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 教师教育技能实训网
为了提高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以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2002年我校成立了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实训中心,为全校师范生、农村教育硕士、顶岗置换教师提供微格教学技能实训、教育技术技能实训、多媒体课件制作实训、普通话技能实训等教师必备技能实训与教学环境。经过多年的建设,实训中心已经累积了丰富的典型实训案例与教学资源。
☆ 华南师范大学数字化资源中心
数字化资源管理平台实现了我校各院系网络教学资源的整合,包括精品课程、专业资源库、网络课程、专题学习资源等。“多点建设,中心管理”的建设模式,实现了三个校区的资源共建、资源共享。现资源管理平台有23个学科专业资源库,407门网络课程,117项专题学习网站。
☆ 校园开放教育
从2007年开始,华南师范大学为顺应开放教育资源快速发展的新形势,满足广大普通高校本科生学习者的多样化、个性化、动态发展的学习需求,依托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实施了“校园开放教育计划”,其宗旨就是促进网络教育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校园开放教育计划”的实施,受到广大校内本科学生的欢迎。截止到2011年6月,华师校内学生选课学习总人数为27583人次,广州大学城十校联选学生总人数为2015人次,辐射北方民族大学学生选课总人数为418人次。
☆ 广东省中小学代课教师培训
受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省编办、省劳动保障厅委托,华南师范大学于2009年7月5日至8月20日期间面向全省欠发达地区15个地级市的百余个县市32931名中小学代课教师开展了“广东省中小学代课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远程培训”项目。此次大规模的中小学代课教师远程培训,充分依托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与各市县教师培训基地构建的天网、地网和人网“三网合一”的教师远程培训体系。在培训中做到四个结合:纸质教材与电子教材相结合;网上点播课件与光盘播放相结合;电脑光盘与电视光盘相结合;远程教学与面授辅导相结合。
☆ 师范生顶岗实习置换教师远程培训
为落实教育部和广东省教育厅有关“顶岗支教、置换培训”的文件精神,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于2009年9月正式启动“华南师范大学师范生顶岗实习置换教师远程培训计划”。顶岗实习置换教师远程培训计划,充分依托由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与各市县教师培训基地构建的天网、地网和人网“三网合一”的教师远程培训体系,并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华南师范大学教务处和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目前该计划在广东省肇庆地区和河源地区先行试点,顶岗实行置换的中小学教师通过网络正在参与《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法规》等专题的远程培训。
☆ 广东省高等学校师资远程培训网
为了加强广东省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2009年广东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与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合作,发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优势,建立“广东省高等学校师资远程培训网”,并聘请广东省著名专家开发网络课程与实施远程辅导,实现优质培训资源的开放与共享。
☆ 广东省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为了提高学科教师信息化教学的理论和技术水平,自2006年起我校持续开展了广东省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开放了培训教学资源及教学网站,让广大的高校教师通过培训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截止至2011年6月,累计培训南方医科大学、广东省警官学院、嘉应大学、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数十所高校3000多名教师。
第二篇:农村学校布局要立足需求
农村学校布局要立足需求
2001年,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开始进行大规模调整。经过10年布局调整,全国普通中小学学校数量迅速下降。布局调整撤并了一批条件较差的教学点,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学校规模效益,改善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但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例如边远农村上学难、上学成本增加甚至出现辍学;部分原有的教育资源闲置浪费。
农村学校向乡镇集中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实际是一个农村中小学校在哪儿办的技术问题和规划问题。但是采用哪种规划,采用哪种调整策略却是理论价值问题。农村中小学布局之所以要调整,主要是因为农村人口总量和结构发生变化以至于农村学校服务人口不断减少。
为了鼓励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实现城市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地方政府在制定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时,大多数执行了“村不办小学,镇不办中学”的调整策略,农村学校被大规模撤并,学校向城镇集中。
规模并不等于效益
然而,学校的合并是否一定能产生规模效益呢?研究发现,撤并学校只是从投入产出的角度节约了成本,其隐含的社会成本却不断增加,例如学生的交通食宿成本增加、辍学率反弹、部分原有的教育资源闲置浪费、某些校区负担过重、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管理问题、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等等。可见,规模并不一定出效益,尤其是在教育领域。教育质量的提高并不在于办学规模的大小,任何一种规模类型都会产生优秀的教育和学校。小的也是美好的,小规模学校其实更有利于学生尤其是农村偏远地区的贫困儿童的全面发展。
再者,学校向城镇集中是否应该成为农村教育的未来?学校作为知识的象征,对农村人口起着传播文化、传播积极向上的精神文明的重要作用。学校从村庄中撤走消失后,对于本来就薄弱的农村教育文化积淀是一个致命的破坏。农村教育本来就千疮百孔,学校的消失,无异于教育的消失,农村无教育,对农村今后的发展负面作用极大。我国农村人口基数较大,农村计划生育政策较城市宽松,农村学龄人口的增长和比重仍然要比城市大。大量的农村学龄儿童是否能接受到优质的义务教育,影响着未来农村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和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稳定。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社会不能解组,农村教育不能消失,还应该大有作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应该考虑到这个重要的大背景,而不应该过急过快地撤并农村学校。
立足实际和长远发展
因此,在城市化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大背景下,农村人口和农村学龄人口会呈持续减少的趋势,这就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提出要求。但是由于我国城乡差距较大,城市化的速度仍然滞后于工业化速度,即二三产业所吸纳的劳动力远远低于我国工业化的发展速度,户籍制度即便是全部放开,城市要做好向庞大的农村人口提供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全部城市公共资源还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在城市的公共资源无法短时间内负担大量的农村人口的情况下,农村人口仍然要以广袤的农村地区作为学习、生产和生活的地方。而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向城市和县镇集中的速度过快,远远快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和县镇迁移(指带户籍和市民待遇的迁移)的速度。农村学校的过快撤并意味着农村人口要承担去城市和县镇接受基础教育的交通、食宿和精神成本。
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过程中,要注意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防止他们不按照农村实际需要和农村的长远发展进行中小学布局调整。同时还要建立自下至上的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决策和监督机制,根据农村人口的实际需要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
第三篇:立足岗位 服务国土
立足岗位 服务国土
测绘处 张志超
国土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国计民生的基本依托,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国家宏观调控从严从紧的新形势下,国土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更加突出,国土资源管理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焦点和难点。测绘工作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前期性、基础性工作,广泛服务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国土资源管理、人民生活等各个领域,它是环境监测保护、土地利用和管理、重大灾害监测预报、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工程建设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保障手段。
测绘与国土资源管理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是彼此相互依托、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要做好测绘管理工作,为国土资源管理服好务,就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测绘作为国家重要的地理信息产业,目前已经成为新兴的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伴随数字化社会的发展,测绘工作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测绘工作在过去,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服务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今后更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测绘工作的技术优势,提供更加精确、可靠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一步强化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服务功能。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土地规划审批提供服务。发挥测绘工作的基础性、前期性的
1特点,为土地规划审批提供包括地籍图在内的一些基础性文件。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利用城市具体的地形图资料,可以有效地掌握城市建设的规模和扩展速度,根据建设用地占农耕用地的情况,分析人口与土地资源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从而修订城市发展的相关政策。
2.为土地利用提供服务。现阶段农村集体土地往往以管理区为权属单位进行登记,范围面积较大不利于土地资源的管理利用,所以需要利用测绘工作所提供的图文资料来划定权属界线,位置以及面积,进而达到农村集体土地管理的要求,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3.为土地监测提供服务。利用测绘工作所提供的图文资料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实时监控,这样一来,就可以及时地掌握违法用地的具体位置以及非法占地的面积等等,为依法处理提供了可靠的证据。另外,建立基本农耕用地的信息系统,显示基本农田的位置、面积以及范围,实时监测农耕用地的变迁情况,可以更加有效地保护基本农田。
4.为矿产资源勘查、地质环境保护提供服务。测绘工作还可以提供精确的地质调查资料以及地形图,同时利用基础测绘成果还可以对矿区的地质环境进行全方位的监测,为了解地质环境并且采取有效地保护措施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5、为测绘单位和其他单位提供服务。2011年,国土资源局测绘管理处依法向测绘单位和重点工程建设提供涉密测量标志数据(测绘起算点数据)150个,有力地促进测绘事业的发展。帮助测绘单位完成测绘仪器鉴定2次,100多台套。同时,还为公安、安监等部门信息化建设办理了秘密级全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即电子地形图的审批
购买手续。
做为一名测绘管理工作者,为了更好的立足本职工作,更好的为国土资源管理服好务,我认为,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首先,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测绘管理是国土资源局的主要职能之一,具体负责编制全市测绘工作规划、测绘单位资格认证管理;组织全市基础测绘、行政测绘、区域测绘、地籍测绘和其他测绘项目,组织实施全市测量控制系统、测绘标准化和地图管理工作;负责全市测绘成果汇交和测绘登记发证等方面的工作。这些工作专业性很强,作为一名测绘管理工作者,必须要加强学习,熟悉业务,精通各项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中游刃有余。
其次,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仅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还不够,还必须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要熟练运用CAD、MAPGIS、ARCGIS、PHOTOSHOP等绘图制图软件;要熟练掌握各种测量工具的使用;熟练掌握各种数据库的应用;有较好的计算机编程或应用能力
第三,要有服务大局的意识。“皮之不存,毛之焉附”,没有大局的稳定和发展,就没有部门利益、个人利益的存在和发展。增强大局意识,自觉主动地为大局服务,是党和政府对我们每一位机关工作者的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我们的必然要求。测绘管理就是要为国土资源管理这个大局服务,要努力增强自身业务素质,提升服务能力。
第四,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爱岗敬业是每一名工作者都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培养爱岗敬业的精神,做到“干一行,爱一行”,既“敬业”,又“精业”。在测绘管理方面,爱岗敬业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真正喜爱测绘这一工作,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爆发出无穷的活力,才能将本职工作做到最好。
第五,要树立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测绘精神。江泽民同志曾经提出过“爱祖国、爱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测绘精神。作为一名测绘工作者,“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是测绘精神的最真实的写照,为国土资源管理服务,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是必须具备的素质。
最后,要培养创造性思维,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当前我市正在开展“解放思想,科学发展大家谈”的活动,解放思想对指导我们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解放思想,我们的工作才能上水平、上台阶,测绘工作尤其如此,当前地理信息变化频率较大,科技发展速度快,这就要求我们有足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能力,时常要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树立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要敢想、敢冲、敢做。
当然,实际的工作中,会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要时刻提高警惕,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不断改进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立足岗位,做好本职工作,为国土资源管理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立足服务坚持创新
立足服务坚持创新
全面提升“两个服务”能力
服务和创新是分不开的,创新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那么,连云港市侨办如何抓好服务和工作创新?
一、创新机制是强化统筹的重要手段
为切实提高侨务工作的“两个服务”能力,市侨办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对侨务工作的统筹协调。
一是领导协调机制。加大对侨务工作的统筹协调,成立侨务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定期研究侨务工作,分析情况,解决问题。
二是部门联动机制。完善“五侨”联席会议和部门联动维权制度,建立“市归侨侨眷法律援助中心”和“市侨港资企业服务中心”。依法维护了侨港资企业的合法权益,优化了服务软环境。
三是侨法宣传机制。成立市侨法宣传工作领导小组,与司法、宣传部门联合推动侨务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统一布臵,统一落实,上下联动,共同推进。
四是社区侨务机制。从组织领导、制度建设、规范服务等基础性工作入手,全面推进社区侨务工作,逐步形成内容充实、制度健全、网络完善、市县(区)乡三级齐抓共管的社区侨务工作体系。
五是结对帮扶机制。把困难归侨侨眷与企业、热心人士 1
结成帮扶对子,签订帮扶协议,形成帮扶长效机制,变短期帮扶为长效服务。
六是侨情共享机制。市县区侨办共建共用侨情资源库,并由专人维护,动态管理,定期补充,实现侨务资源最大化使用。
七是兼职侨务干部机制。在全市部分乡镇领导、涉侨部门中层干部和侨务社区负责人中聘请了有一定知识层次、工作水平、综合素质的兼职侨务干部加入到我们侨务干部队伍行列,增添了侨务工作的活力,延长了服务手臂,提高了服务效率。
二、创新方法是提高效能的有效途径
通过“三抓八强”等方法的创新,着力提高工作效能。
“三抓”,即“解放思想抓创新、围绕大局抓服务、依法护侨抓维权”。“八强”,即“强手段上水平、强抓手树品牌、强联谊引人才、强社区拓领域、强侨宣扩影响、强机制促保障、强作风重服务”。在“三抓八强”中,坚持做到“维权信访入户、社区侨务进村、服务侨企上门、招商引资落地、侨务宣传出海、帮扶解困结对、侨法宣传挂牌”,全市侨务工作出现你追我赶的局面喜人,县区侨务亮点频现,各具特色。
三、服务和创新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如果说,侨务工作的七项工作机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使我们的“两个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话。那么,“三抓八强”的方法举措,使我们在为侨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中
取得丰硕成果。服务和创新究竟给我们带来什么?可用“四句话”概括:“服务迎来四方客、创新创出新天地、大侨务走出大舞台、大外宣做出大文章”。
一是海外朋友多了。目前,我办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个有一定影响力的华侨华人社团建立长期稳定关系;与陈永栽、林文镜、陈有庆、熊德龙、马介璋等800多位侨界“四有人士”保持较密切联系;与上海、广东、山东、福建、浙江等60多个侨乡侨办结好,初步建起拥有7800多名海外智力人才和华侨华人企业家的侨情资源库。
二是服务能力强了。通过创办侨务论坛、举办和组团参加江苏省侨办组织的“海外江苏之友”活动,引荐近千名侨商来我市参观考察、洽谈项目。全市侨务部门成功引荐侨港资企业20多家,投资额8亿多美元。
三是侨捐贡献大了。近五年来,全市共接受海外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捐赠教育、文化、宗教、卫生等公益事业捐款2000多万元。
四是侨宣影响广了。促成连云港日报社美国《国际日报》合作,成功开辟《国际日报》“连云港之窗”每周版,已在美国、印尼发行近500个专版。先后在海外华文报刊和国内各种媒体上组织宣传连云港专刊专版、专题稿件1500多篇,拍摄反映我市侨企创业历程的外宣电视片两部;组织文化交流活动和大型义演30多场,选派华文教师6名,组织境外巡演两次。
随着连云港市进入了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连云港的发展
迎来了新的“春天”。新的机遇赋予了侨务工作新的历史责任和使命,为侨务工作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也给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
四、如何进一步拓展服务创新之路
连云港市侨务工作为什么能够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同时能够得到县区领导的支持和归侨侨眷的认可。他们是这样做的:围绕中心、支持县区、服务基层。
一是市委、市政府的中心任务就是侨办的中心工作。我们在制定工作目标和计划时,能够紧紧围绕全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并能充分利用侨的资源优势为发展服务、为大局服务。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连云港正式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市委、市政府正为这一千载难逢机遇做宣传,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连云港,熟悉连云港,融入连云港。7月初,连云港市政府在上海召开推介会,要求各部门发挥各自优势,邀请客商参会。市侨办立即制定客商邀请及宣传推介方案。共邀请几十位有一定实力和有影响的华商以及中新社上海分社负责人参会。与此同时,我们又与市日报社联手把有关信息在第一时间通过美国、印尼《国际日报》报道出去,此消息一出立刻在当地的华侨华人中引起强烈反响,有的华商看到报道后,来电向我办索要有关详细资料,迅速的反应、及时的宣传,受到市领导的高度评价。像这样的活动连云港市侨办都能做到“首战用我,用我必胜。”
二是县区的事就是侨办自己的事。凡是县区请我们办的事情,决不去敷衍。相反,我们不但认真去办,而且把事情办好、办出成效来。每年市侨办在研究工作计划时,都把为市开发区、县区招商引资引智列入工作目标,积极推进,逐项落实,主动服务。从对外宣传、项目发送到收集信息、客商邀请每个环节都认真细致,及时周到。
十多年来,向这样的活动每年不下五六次,你办事认真,有成效,县区对你就信任,当市侨办需要县区支持的时候,他们也从不含糊。原来连云港市县区侨办主任都是县区政府办副主任兼任,有的副主任身兼数职,对侨务工作无暇顾及,加之工作经费也不足,严重影响县区侨务工作的开展。市侨办将情况反馈给县区领导后。不到半年时间,下属四县侨办相继配备了专职人员三至五人,三区均配一至二名兼职侨务干部人员。县区侨办主任均为正科级,侨务工作经费均进入县区的总盘子,且逐年递增。县区侨办的人员、经费解决了,工作也就好做了。我们体会到:“支持是相互的,受益是双向的。”
三是归侨侨眷就是侨办的亲人。市侨办始终把“以人为本”作为为侨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知侨意、暖侨心、帮侨困、解侨难”。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各方的支持,社区侨务工作运行机制和兼职侨务干部机制逐步完善,延长服务手臂,延伸了工作触角。有了较为完善的为侨服务机制,在侨最需要我们的时候,准能在第一时间出现在他的面前。天长日久,侨也会自然把我们当成亲人,把侨办当着自己的家,归侨侨眷的心里话愿意对我们说,有好的建议能当面向
我们提。同时,我市归侨侨眷法律援助中心和归侨侨眷定点医院,在市司法局和市卫生局的支持下,经过市县区侨办的共同努力实现全覆盖。归侨侨眷到定点医院就医,凭卡享受六项免费十项优惠待遇,60岁以上归侨每年享受一次免费体检。涉侨案件、法律咨询通过市法律援助中心都能及时解决。我的体会是:你在关键时想着侨,在困难时帮助侨,侨就会靠近你,信任你。凝侨心,方能聚侨力。
第五篇:立足岗位·服务基层
立足岗位 服务基层
弹指一挥间回首我从事物流行业已6年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与工作从陌生到熟悉,对它的感情也与日俱增。最开始我所从事的是仓储等方面的工作,由于工作性质是两班倒的,对公司的收货,补货,发运,盘点下的相关工作都有深刻的印象,质量是企业的活力基础,每天不用刻意就能看到同事们默默耕耘的身影。我在心中一遍遍的告诫自己,只有立足本职岗位,才能真正服务基层。
在正常的工作中,我也尝试循着前人的脚步,不断地寻找立足岗位,服务基层的最佳契合点。结合自身工作感受,我觉得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高昂向上的敬业精神。中组部李源潮部长说过,人生有坎坷,遇人有不贤。人生好比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它不是一帆风顺的,不可能没有这样那样的消极、埋怨情绪。但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能让这种情绪左右我们的工作态度;无论在什么环境下,我们都要为全市发展的大局着想、为党员干部人才的需求着想;无论在什么条件下,这种精神状态都不能滑坡。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组织、党员、干部、人才的持续认可。二是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作为基层工作人员,必须业务精通熟练。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业务的精通熟练不是一蹴而 1 就的,只有加强学习才能迅速提高业务水平。现在我们学习的环境是开放的,在这么有利的环境中,我们应当用发展的眼光、踏实的态度,坚持不断地向书本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就可以苦练本职业务需要的硬本领,积累自我发展、自我成长所需的竞争力。
三是公道正派的处事原则。每天要和党员干部打交道,难免产生矛盾和摩擦,应当正确对待这些摩擦和矛盾。有一句歌词唱到:“一句话,一辈子”,我们要永远记住每一位良师益友对我们说过的每一句令我们终生受益的诤言,但不要因为他人说错一句话就长久的不能释怀。待人待事“一碗水端平”可以使我们以一个标准、一种态度、一样关系和他人和睦相处,不搞亲亲疏疏,不去拉帮结派,真诚待人,公正办事。也只有秉持这种原则,我们才能赢得彼此的尊重。
四是积极进取的创新意识。位不在重,有为则显。每一个岗位都是一处人生舞台,要想在这个舞台上赢得掌声、赢得喝彩,就必须立足现实岗位,以创新的思维、开拓的精神、昂扬的斗志,紧贴组织工作发展的新要求、新目标、新定位,去积极凝聚智慧、挖掘资源、整合力量、开创事业。这样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才会有自豪感、充实感、成就感,才能演绎出我们各自的精彩人生。
五是不骄不躁的健康心态。应当时刻保持得意面前不骄傲、失败面前不气馁、枯燥面前不浮躁的良好心态,看庭前花开花落,2 望天上云卷云舒,在紧张平凡的生活中,多感受一些生命历程中的细节带给我们的快乐和幸福,少一些无用武之地的怨气和烦恼;能干事时好好干,不能干事时好好学,始终以饱满的工作激情,珍惜岗位、踏实工作,力争为组干事业发展添一块砖、加一片瓦,为党员干部人才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同志们,让我们在正常生活工作中一起携手努力吧,真正立足岗位,服务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