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市学前教育存在问题及破解入园难的对策建议
我市学前教育存在问题及破解
入园难的对策建议
一、当前我市学前教育基本情况
目前,全市共有幼儿园241所,其中公办园15所,公办园分园5所,校办园115所,民办园106所。在园幼儿36123人,其中公办园幼儿8338人,占23.07%;校办园幼儿16095人,占44.53%;民办园幼儿11690,占32.37%。全市共有幼儿园教职工4723人,专任教师3138人(包括园长、副园长、保教主任),在编1074人(包括转岗教师),聘用2064人,专职保健医27人。户籍地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83.60%,学前两年89.69%,学前一年93.72%。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前教育整体投入不足。长期以来,我市学前教育得到的财政支持很少,国家规定的学前教育投入“五有政策”(一是预算有科目即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二是增量有倾斜即将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三是投入有比例即财政学前教育经费要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占合理比例;四是拨款有标准即制定公办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五是资助有制度即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没有有效落实,没有学前教育专项经费,没有列入财政预算,没有生均财政拨款,没有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公办园除部分建设资金和在编教职工工资由财政支付
是聘用的临时工,由于工资偏低(全市平均1700元)、工作量大,既没有正式签订劳动合同,又无“三险一金”等保障,致使幼教队伍极不稳定,好一点的教师往往不到一年就另谋出路,每年流失率多在40%以上。每到春秋两季开学,招聘教师就成为了各幼儿园头等大事,有时为了凑齐人数,把关就有所放松,招聘到的教师质量无法保证。
三、建议
(一)加大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一是政府要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要占合理比例,大力推进我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幼儿园新建、改扩建任务和各项目标的落实。二是研究制定公办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帮助公办园(尤其是刚从学校独立出来的公办园)改善办园条件。对城市、县镇公办园按200元/生〃年的标准划拨公用经费。对农村幼儿园按500元/生〃年的标准划拨公用经费。三是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四是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专项用于新建、改扩建幼儿园设备资金补助,达标晋级幼儿园奖励,校办园独立设臵奖补和扶持规范性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发展。五是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支持中西部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大力扶持农村幼儿园发展。
(二)加快推进城区县镇校办园五独立进程。以旗县区单位,根据地区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校办园独立设臵工作方案》,启动校办园与主体校的剥离工作。剥离后的幼儿园可办成公办园或公办园的分园。园长由教育部门统一从有5年幼教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中考核聘任。教师编制在县域范围内调剂。现有的幼儿园在编教师,具有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的进行新一轮转岗培训,经考核合格后留用;具有幼儿园教师资格证的直接留在幼儿园任教。不足部分,通过政府购买岗位的方式补足配齐。
(三)加强苏木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结合自治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在全市范围内启动苏木乡镇村中心幼儿园建设工作。通过实施校办幼儿园独立后改扩建或新建的形式,每个苏木乡镇建设一所标准化中心幼儿园。在距离乡镇苏木所在地较远的大自然村,采取“大村独办、小村联办”的方式,以3到5公里为半径,以12000人口为基数,按适龄幼儿数占2.1%的比例规划建设一所标准化村办幼儿园。乡镇中心幼儿园和村办幼儿园建成后也可探索集团化管理模式,办成公办园的分园。
(四)完善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使用管理程序。规划、住建、国土、教育部门联合研究制定《城镇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使用管理办法》,新建住宅小区达到一个住宅组团规模(1500户或5000人口)必须配套建设一所
标准化幼儿园(建设标准见附件1)。配套幼儿园与住宅小区要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幼儿园建成后,开发单位可在教育行政部门监管下单独举办幼儿园;也可由政府按建安成本价收回,由教育主管部门办成公办园或普惠性民办园,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改变配套幼儿园用途。
规划部门在制定住宅小区规划条件时要明确配套幼儿园建设的相关事宜,未按规定安排配套幼儿园建设的小区规划不予审批。市城乡规划建设委员会研究需要配套建设幼儿园的住宅小区项目时,将市教育局列为参会单位。对未按要求配套建设幼儿园的小区项目,有关部门不得办理验收、商品住房预售许可、产权登记等手续。
(五)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岗位的方式补足配齐幼儿园教师。各旗县区人社、编制部门要按照教育部《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教师„2013‟1号)要求,核定教职工编制。根据我市实际,暂不具备条件的地区,要根据《巴彦淖尔市直属机关和事业单位政府购买服务实施办法(试行)》和《巴彦淖尔市直属机关和事业单位政府购买岗位服务人员薪酬指导意见(试行)》文件精神,通过政府购买岗位的方式考录专业合格的幼儿教师。服务期间,人社、编制部门给予备案,职称评定与公办教师同等标准。已在我市城市(县镇)幼儿园工作5年以上、农村地区幼儿园工作2年以上的专业合格教师,适当放宽考录条件。
(六)探索多元化办园体制改革。在保障幼儿园公益性和普惠性的基础上,探索公建民营、民办公助、集团化办园等管理模式,以多种途径扩大学前教育资源。鼓励自治区级示范园利用既有资源和社会声誉,通过承办新园、托管薄弱园、举办分园等形式放大优质效应。逐步走出一条资源整合,滚动发展的新路子。
以上建议的总体思路是:通过实施校办园独立,加强苏木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完善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使用管理程序等措施,增加公办园和优质民办园数量。通过加大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制定公办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实施政府购买服务岗位补足配齐幼儿园教师等方式帮助幼儿园迅速改善办园条件。通过探索实施公办园集团化办园模式,带动乡镇中心幼儿园、村办幼儿园捆绑式发展,放大公办园的优质效应,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等一系列措施。真正将我市各级各类幼儿园办出水平、办出特色,缓解当前幼儿入园难现状。
第二篇:我市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目前我市城市管理显现“四多”现象,即“流动摊点多、违章建筑多、小街小巷多、弱势群体多”。城市管理和执法工作面临着“人手少、任务重、压力大、经费少、要求高”的实际状况,而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民群众对城市管理的要求日益提高,管理力量不足,管理不能全面的问题已日益突出,如何构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模式,充分调
动各方力量参与城市管理,形成“大城管”格局,最终实现“全覆盖、经常化、高水平”的城市管理,应该是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思考的重点问题,也是城市管理工作的重点。
一、**区目前在城管方面的主要做法
1、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工作体制,实现重心下移。理顺城管工作体制对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区委、区政府领导对此项工作一直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提出了“条块结合、合理分工、分清责任、区别对待、统一执法”的指导思想。2005年初,区城管执法分局按照“强化属地执法、健全管理机制”的指导原则,在曲江、文峰街道开展城管执法大队派驻街道试点工作。今年,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又在汶河、东关两个街道推广了这种做法。目前,区内的四个街办均有城管执法大队派驻,形成了“分局、大队、中队”三级执法网络,通过城管执法大队派驻街道,不仅健全了城管执法的基层网络,而且实现重心下移,属地管理的目标,使街道城管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延伸和拓展,街道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体现,主观能动性得到了进一步发挥。对辖区内出现的问题形成有效的互动,初步形成了“条为块服务,块为条分忧”的局面。
2、逐步健全基层网络,城管工作逐步向社区延伸,强化关口前移。在城市管理工作中,通过健全组织网络,自上而下,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体系,使工作不断向基层延伸,将问题解决在基层。实行城市精细化管理,是城市管理的最终目标。按照城市管理“全覆盖、经常化、高水平”的要求,构建城市管理网络,不断延伸触角,努力实现全覆盖。市、区、街道三级城管人员配备相对合理,而作为承担大量基础性城市管理任务的社区,由于没有专职人员和经费,城管工作不能保持延续性和长效性。对此,结合近期实施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加大了对社区城市管理工作的投入,给社区配备了专门的电脑接入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明确社区在城市管理工作中所有的权利和相应承担的工作任务,并通过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案件办理及回复率,量化考核各社区的工作落实情况,努力形成“权责一致、保障到位”的新社区城管体制,新机制的实行已经切实增强了社区工作人员城市管理的意识和责任心,提高了问题的处置率。
3、加大保障力度,逐步加大城管经费和人员投入,增强管理和执法能力。随着城市建成区面积的不断扩大,城市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城市管理任务不断加重,区政府逐年加大了对城市管理工作的投入,政府拨款逐年增加。2002年拨款532.6万元,2003年拨款611.7万元,2004年拨款789.7万元,2005年拨款978万元,h上述费用含环卫经费和专项经费。今年,还专门投资120万元,用于建设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在全区的4个街道和29个社区设立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在人员上,也尽可能的创造条件配齐城管执法人员和协管员,通过市、区两级政府逐年努力,区城管执法分局的人员已从最初的正式执法人员50人,协管员30人,逐步发展为正式执法人员88人,协管员120人,结合城管执法大队派驻街道,各街道也按照1:1比例相应配备了协管员,目前,各街道的城管队伍都有30人左右。
二、存在的问题
1、城市管理网络不够完善。目前,“三级管理”中街道一级作为政府派出机构,在城市管理中发挥的管理作用还不够充分,尽管各街道都有城管卫生科,但由于人员编制及经费落实不足,城管卫生科尚未发挥显著的第三级管理作用,社区也没有城市管理专职工作人员和处置力量。
2、城管工作经费缺口大。2006年,区城管执法分局预算共需经费约584万元,其中仅正式人员的人头经费就需330万元,而实际预算拨款359万元,相差225万元。环卫经费缺口更大,2002年经财政局、审计局审计,当年缺口526万元,2003年缺口288万元,2004年缺口205万元,2005年缺口180万元,2006年预计缺口200万元。街道、社区的城市管理工作经费至今也未落实。
3、城管处置力量不够。数字化城市管理,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问题不仅要求处置,还要求处置及时和彻底。目前,**区各乡镇、街道、社区以及专业部门的处置力量都明显不足,其中包括处置队伍、专业装备,车辆等。
4、环卫装备和环卫设施差。一是垃圾运输车辆少,车况差,按规定要配备40辆,而目前仅有26辆,而到明年4月就有10辆车要报废。二是垃圾运输中转站少,按规定要有60座,而目前仅有11座。三是
第三篇:我市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目前我市城市管理显现“四多”现象,即“流动摊点多、违章建筑多、小街小巷多、弱势群体多”。城市管理和执法工作面临着“人手少、任务重、压力大、经费少、要求高”的实际状况,而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民群众对城市管理的要求日益提高,管理力量不足,管理不能全面的问题已日益突出,如何构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城市管理,形成“大城管”格局,最终实现“全覆盖、经常化、高水平”的城市管理,应该是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思考的重点问题,也是城市管理工作的重点。[找材料,到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一、**区目前在城管方面的主要做法
1、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工作体制,实现重心下移。理顺城管工作体制对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区委、区政府领导对此项工作一直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提出了“条块结合、合理分工、分清责任、区别对待、统一执法”的指导思想。2005年初,区城管执法分局按照“强化属地执法、健全管理机制”的指导原则,在曲江、文峰街道开展城管执法大队派驻街道试点工作。今年,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又在汶河、东关两个街道推广了这种做法。目前,区内的四个街办均有城管执法大队派驻,形成了“分局、大队、中队”三级执法网络,通过城管执法大队派驻街道,不仅健全了城管执法的基层网络,而且实现重心下移,属地管理的目标,使街道城管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延伸和拓展,街道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体现,主观能动性得到了进一步发挥。对辖区内出现的问题形成有效的互动,初步形成了“条为块服务,块为条分忧”的局面。
2、逐步健全基层网络,城管工作逐步向社区延伸,强化关口前移。在城市管理工作中,通过健全组织网络,自上而下,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体系,使工作不断向基层延伸,将问题解决在基层。实行城市精细化管理,是城市管理的最终目标。按照城市管理“全覆盖、经常化、高水平”的要求,构建城市管理网络,不断延伸触角,努力实现全覆盖。市、区、街道三级城管人员配备相对合理,而作为承担大量基础性城市管理任务的社区,由于没有专职人员和经费,城管工作不能保持延续性和长效性。对此,结合近期实施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加大了对社区城市管理工作的投入,给社区配备了专门的电脑接入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明确社区在城市管理工作中所有的权利和相应承担的工作任务,并通过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案件办理及回复率,量化考核各社区的工作落实情况,努力形成“权责一致、保障到位”的新社区城管体制,新机制的实行已经切实增强了社区工作人员城市管理的意识和责任心,提高了问题的处置率。
3、加大保障力度,逐步加大城管经费和人员投入,增强管理和执法能力。随着城市建成区面积的不断扩大,城市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城市管理任务不断加重,区政府逐年加大了对城市管理工作的投入,政府拨款逐年增加。2002年拨款532.6万元,2003年拨款611.7万元,2004年拨款789.7万元,2005年拨款978万元,h 上述费用含环卫经费和专项经费。今年,还专门投资120万元,用于建设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在全区的4个街道和29个社区设立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在人员上,也尽可能的创造条件配齐城管执法人员和协管员,通过市、区两级政府逐年努力,区城管执法分局的人员已从最初的正式执法人员50人,协管员30人,逐步发展为正式执法人员88人,协管员120人,结合城管执法大队派驻街道,各街道也按照1:1比例相应配备了协管员,目前,各街道的城管队伍都有30人左右。
二、存在的问题
1、城市管理网络不够完善。目前,“三级管理”中街道一级作为政府派出机构,在城市管理中发挥的管理作用还不够充分,尽管各街道都有城管卫生科,但由于人员编制及经费落实不足,城管卫生科尚未发挥显著的第三级管理作用,社区也没有城市管理专职工作人员和处置力量。
2、城管工作经费缺口大。2006年,区城管执法分局预算共需经费约584万元,其中仅正式人员的人头经费就需330万元,而实际预算拨款359万元,相差225万元。环卫经费缺口更大,2002年经财政局、审计局审计,当年缺口526万元,2003年缺口288万元,2004年缺口205万元,2005年缺口180万元,2006年预计缺口200万元。街道、社区的城市管理工作经费至今也未落实。
3、城管处置力量不够。数字化城市管理,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问题不仅要求处置,还要求处置及时和彻底。目前,**区各乡镇、街道、社区以及专业部门的处置力量都明显不足,其中包括处置队伍、专业装备,车辆等。
4、环卫装备和环卫设施差。一是垃圾运输车辆少,车况差,按规定要配备40辆,而目前仅有26辆,而到明年4月就有10辆车要报废。二是垃圾运输中转站少,按规定要有60座,而目前仅有11座。三是厕所陈旧,全区有230多座直管公厕,占市区公厕量的80%以上,绝大部分年代久、老化,老百姓怨声载道,急需翻修。
5、社区城管工作薄弱。首
理过程中,确保必要的城市管理经费开支,逐步加大投入,逐步改善装备,提高管理和执法能力。二是建设保障。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对城市管理的基础性作用,增强规划的前瞻性、预见性,管理前移,规划建设与管理要加强沟通与反馈,克服建设“后遗症”现象,做到标本兼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老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优化农贸市场、公厕等配套设施,为城市管理提供良好的基础平台。三是队伍保障。科学核定城管执法队员、协管员人数,充实管理力量,保证管理需要。强化城管队伍的专业化培训,严格管理,建设一支纪律严明、作风过硬、反应快速的城管执法队伍。
3、健全管理机制,强化属地职能的几个具体建议:
(1)确保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的正常经费。除区政府每年财政拨款外,市政府对**区要实行倾斜政策,真正做到工作重心下移,与其配套的一些政策也要相应下移。
(2)适当增加乡镇、街道城市管理专职工作人员,以4-5人为宜,同时在各社区明确一名副主任专事城市管理工作。
(3)同时与城市信息化管理相配套,适当增加区级处置力量。加大对环卫工作及环卫工人先进事迹宣传力度,以逐步提高其社会地位,逐步改善、提高环卫工人待遇。当前应尽快解决体改后环卫工人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问题(经调查一测算,一次性交纳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分别为667.2万元和759.33万元)。
(4)不断加大对**环卫设施和装备的投入。
二〇〇六年七月
第四篇:我市林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加快林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6年5月11日)
林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基础产业,肩负着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林业在涵养水源、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快林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对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具有重
要意义。
一、我市林业发展现状
全市林业用地面积691万亩,活立木总蓄积62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8,已建成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和3个县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70万亩,保护区野生动物370余种,野生植物1100余种。“十五”期间,造林绿化取得突破性进展,森林资源管理有了长足进步,林业产业体系框架初步形成,森林预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林权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实现了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同步增长。
二、目前在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市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生态脆弱问题仍然存在。森林资源结构不尽合理,部分地区的水土流失及土壤沙化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控制。在东部山区,柞蚕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现有的190万亩柞蚕场中有70万亩已经严重沙化,柞蚕场的生态改造及发展柞蚕的替代产业任务十分艰巨。此外,绒山羊产业发展较快,但随之而来的过度放牧问题日益突出,造成植被破坏的现象比较严重。在台安西部,林农争地矛盾比较突出,有7个乡镇不同程度的存在土壤沙化问题,总面积近10万亩,占台安耕地面积的10,西部土壤沙化治理问题亟待解决。
(二)林业改革的配套措施尚需及时跟进。随着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开展,明晰了林地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充分调动了农民经营林业的积极性。林权制度改革后,现有的管理体制不适应林地、林木合理经营和流转的需要,缺少森林资源评估、林权登记管理、林业科技法律信息咨询等机构,不利于对林业资源的规范化、法制化管理。
(三)林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资源基础薄弱,林业产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主导产业的优势不明显,名牌产品少,市场竞争力不强。林业产业现在仍以粗放式分散经营为主,缺少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力水平较低,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低,对农民增收贡献不大。
(四)矿山复垦速度缓慢。矿山开采对林地破坏较大,造成水土流失,粉尘扬沙,严重影响周边生态环境。采矿后的林地恢复十分困难,需要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部分业主只管采矿、赚钱,不愿复垦、绿化植树。据统计全市尚有矿山开采破损的11.8万亩林地亟须恢复治理。
(五)村屯绿化工程尚待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尚未得到彻底改善,乡镇特别是村屯周围的林网缺少统一的发展规划,城建、农业、水利、林业整体协调不够;绿化品种单一,适于绿化、美化的品种较少,远不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三、建议与对策
建议各级政府把林业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科学谋划,努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维护农民利益,为农民谋福祉,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加快林业资金投入,推进生态建设步伐。农村税费改革后,部分地区集体经济薄弱,对林业发展投入能力不足。由于林业投入大、见效慢、回收期长、比较效益低,农民对林业发展的认识不足,不愿意在林业发展上增加投入。特别是林业有较强的公益性质,需要建立以各级政府投入为主,以社会力量、农民投入为辅的融资机制。“十一五”期间,全市实施林业六大工程,需要资金近10亿元,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林业的投入,确保生态建设健康快速发展。
(二)全面推开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维护好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要深入贯彻市政府《关于推进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将这项改革推向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逐步建立起“产权清晰、主体落实、责任明确、保障严格、流转规范、监督到位”的林业产权制度,真正使广大林农耕者有其山、耕山有其责、务林有其利、致富有其道,实现森林增量、农民增收。在推进改革的同时,积极探索山林权属承包到户后开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模式,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
(三)继续实施和完善林业重点工程,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把林业重点工程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共同推进。一是绿色走廊建设工程。以千山区为重点在城市周边建设绿色走廊,提高沈大高速公路两翼绿化及环境治理水平。二是百万亩优质林基地建设工程。以国家荒山荒地工程、人工促进封育造林工程和省东部果材林富民工程为载体,在岫岩和海城东部山区建设100万亩优质林基地。三是防风固沙林网建设工程。以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为载体,在台安西部加强防沙林网建设,加速生态恢复。
(四)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充分发挥林业产业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直接
带动作用。要大力培育林业新兴产业,拓展产业发展领域,重点扶持发展有农村特色、有市场潜力的林业产业。立足于我市资源条件优势,着力抓好“板栗、榛子、山野菜、食用菌、中药材、养鹿、养狐、养林蛙”八大产业基地建设。特别是紧紧抓住举办“第六届森林旅游博览会”的有利时机,开发林业旅游资源,力争把我市建成省内知名的林业旅游名市,夯实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的经济基础。此外,要大力推广绒山羊圈养技术,控制野外放牧,保护生态环境。
(五)启动乡村绿化网络体系建设,创造农村优美大环境。改变过去绿化美化工作中“重城区、轻乡村”做法,将乡村绿化美化作为今后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新农村建设村容整治工作之中,努力改善人居环境。要重点实施好“千村绿化百村示范”工程,对全市近千个村普遍绿化的基础上,重点做好300个高标准示范村建设。村屯绿化要纳入到村庄规划中,发展经济树种、美化树种,实现农家庭院绿化特色化、效益化的目标。
(六)建立参与式集体林资源管理体制,促进农村民主管理。改革和完善现行的森林资源管理制度,要采取政府引导、农民参与的方式,让农民参与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使他们在作业设计、树种选择、种苗选择、抚育采伐方式、采伐数量和时间的确定等各个环节拥有充分的发言权,真正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加林业建设、绿化家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第五篇:我市项目建设征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市项目建设征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黄太启
上世纪70年代末,六盘水同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将集体土地承包到农户经营,后国家又划分基本农田保护区,我市部分地区将部分荒山、荒坡划为基本农田保护。因历史及现实诸多原因,现土地权属不清、产权不明晰、征地补偿价差大等问题凸现,农村土地纠纷频繁,农民信访不断上升,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社会稳定及项目建设进程。
一、项目建设征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土地权属不清楚。我市同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土地承包到农户经营时,国家没有制定土地承包到农户经营的“实施细则”,原生产队干部没有处理好生产队与生产队、大队与大队、乡与乡等边界土地权属问题,大部分地区就粗放按人口、习惯亩或丈量亩承包农户经营,上世纪80年代后期,各种项目建设用地,地方政府采取减免占地农民的农业税或调剂集体土地,解决项目建设用地问题;90年代至今,各项目建设征地呈上升趋势,国家及企业建设用地补偿农民,农民人均占地逐年减少,更显得土地对农民的重要,往往因项目建设用地,就涉及土地权属不清而扯皮,甚至造成流血事件,严重影响农村稳定及项目建设进程。
(二)土地产权不明晰。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及政策中,农民承包的土地没有明确的土地产权、经营权。为使项目尽快落地建设,各地以低价的土地作为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造成农民承包土地被征用补偿价低、生计难以维持,大部分失地失业困难农民不断上访,严重影响农村和谐。
(三)失地农民生计难。我市农村人均耕地不足0.7亩,大部分农民生计的有限土地被征用后,成为“三无”(无土地、无救济、无职业)村民,由于国家还未完善解决失地失业农民生计的政策,一些土地较少、土质好的农民,不愿配合项目建设占地,加之国家授权承包土地农民的土地流转权等原因,增加项目建设征地的协调难度。
(四)征地补偿价差大。2008年,我市完善征地拆迁政策,但各地执行征地补偿标准不统一,市内高速公路用地与县、乡公路用地补偿,乡与村、组公路用地补偿,国有企业用地与民营企业用地补偿,农民与农民流转土地,乡与乡之间同类项目用地补偿等存在差距。
二、对策建议
(一)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土地权属。首先,明确重点项目地区乡与乡、村与村、组与组、户与户的土地权属问题,减少和避免项目建设用地权属不清而扯皮,影响全市项目建设;其次,通过各县(特区、区)政府的努力,使一些土地权属纠纷得到妥善处理,减少和避免土地权属不清引发的矛盾,逐步降低农村维稳成本,改善全市投资软环境,确保农村的长期稳定,推进项目建设进程。
(二)调整土地规划,加大造地力度。按照我市“十一五”重点项目建设发展规划,安
排市、县(特区、区)政府相关部门,超前做好重点项目地区调整土地规划,明确工业等发展项目用地,减少和避免项目少占基本农田指标,加快项目建设核准(备案);加强对土地利用的领导,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推进全市造地进程,解决项目建设占补土地平衡问题,推进全市后续项目建设如期开工,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制定帮扶失地农民政策,妥善解决农民生计问题。各级党委、政府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失地失业农民生计的体制、机制,引导企业帮助地方解决失地失业农民就业,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等措施,确保地企长期稳定。
(四)完善征地补偿政策,确保农民切身利益。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及征地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土地征用补偿标准;严格执行征地补偿标准,减少避免一个地区土地征用补偿价差距过大问题,切实维护农村的长期稳定,努力构建和谐六盘水;加大随意抬高土地买卖的人和事打击力度,维护全市现行征地补偿政策有序进行,推进全市各项目建设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