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诵读与语文教学课题组研究进展情况汇报材料
《古诗诵读与语文教学》课题组研究进展情况汇报材料
蚌埠市后场小学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上午好!
我校自承接了中央教科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研究的子课题“古诗文诵读与语文教学”研究工作,至今已有一年多的时间。这一年多来,我校课题组的领导和教师,立足校本,立足学生,积极、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各项工作。
首先,我确定了初步的研究方向“编写校本教材,多积累,多记忆”。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我校课题组老师编写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唐宋诗词精选等校本教材,并向课题组征订了《读懂中国》读本,使实验班的学生人手一册。有实验表明,儿童期是人生机械记忆的黄金期,错过这个时期,再想大量记忆积累语言素材是很困难的。所以,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下,实验班的孩子们开始了与古诗文的“亲密接触”。我们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初步规定积累的量为一周保底每人最少两首,上不封顶,把记忆下来的古诗抄录在专门的摘抄笔记本上,可以配上自己喜欢的图画。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我校实验班开展了各项与此相关的活动。如“古诗诵读大赛”,自备服装道具,编演古诗文诵读节目,古诗接龙等。通过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学生全部都积极热情地参与进来,使我校的古诗诵读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其次,积极参加国家课题组开展的活动,为实验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今年四月份在江苏太仓举行的中央教科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研讨会暨课堂教学大赛活动,我校派出了课题组长和一位实验教师共同参与学习,虽然我们上报的一节公开课未被选用,但是实验教师的学习收获还是很大的。
还有学校为了营造这种古诗诵读的氛围,专门制作了优雅别致的古诗词配画标语牌,悬挂在连廊里,每天抬头可见,为学生提供一种诵读的氛围。
当然,因为师资力量有限,学生的年龄小等原因,我们的研究工作只是初步的、简单的,但的确已经使我们的学生在古诗诵读这块热土中扎下了根,长处了稚嫩的幼苗。今年年底我们将向课题组申报阶段性成果,力争明年年底结题。不管结果如何但我们抱定一条信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提升人的素质,陶冶人的品格,赋予人一种内在的大气和高贵,在小学古诗诵读这块园地里多做实事,让学生多接触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彩华章,对于学生的一生而言,一定会大有裨益的。
谢谢大家!
二〇〇八年十月十四日
第二篇:古诗诵读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会认“菊、残、君、橙、橘、径”6个生字,会写“首、刘、枝、记”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2.教学重点/难点
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吗?
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出示诗人、题目):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学习生字:赠、刘。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3、反馈:
(1)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评价?
(2)引出生字教学:菊残君橙橘
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
(3)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读生字卡片
4、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大家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齐读)
三、细读品味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读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2、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1)荷尽
出示2幅图片: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
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理解“尽、擎雨盖”)
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里?
指导朗读:那你能通过朗读把荷花池的美丽表达出来吗?(个别读——女生读——齐读,教师随机评价:真好啊!真是看了还想看。)
(2)菊残
出示图片,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
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3)橙黄橘绿
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出示图片
3、苏轼看到的秋天就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学生交流——一起观赏这些美景——学生说感受:秋天真是一个
的季节!
4、引出诗句:看来秋天的美景才不止这二十八个字呢!怪不得诗人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学生说诗意,悟诗情,教师板书:爱秋天。
5、齐读古诗:现在再来读这首古诗,相信你头脑中的这幅画会更美。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语气来齐读这首诗。
四、熟读背诵
1、说说方法:这么美的诗你想不想把它背出来?你有什么方法告诉大家?
2、熟读背诵。
五、书写指导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
2、学生认读
3、让学生观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六、交流已经积累的描写秋天美景的诗。
教学反思: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是“字字落实”,解释词句成了古诗文教学的主要任务,结果是把一篇篇充满着深刻意蕴、丰富情感和诗情画意的古诗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其实,古诗具有“一诗一画”的特点。“一画”,就是当初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我们学习古诗首先就要带领学生看到诗人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意的境界,诱发学生的情感。在本次教学中,我借助音乐、图片,让孩子们进入了诗所描绘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去看、去想、去说、去听、去悟。学生的思维在扩张,认知在深化,每个孩子眼中有画,心中有景,此时此刻他们的情感也在不断积淀、不断升华,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当然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在本节课中,由于学生从未接触过这首诗,初读时疙疙瘩瘩,我就在生字教学中花费了较多的时间,虽然学生较为扎实地掌握了这些生字,读通了课文。但是积累拓展的环节就显得匆忙,学生书写生字的时间也没有了。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优化设计。
第三篇:教学设计古诗诵读2
育才小学个性化教学设计(互动式教案)课题
出塞
课型
古诗
课时
1、设计
陈曼莉
教 学 目 标
认知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能力目标
结合注释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所要 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边塞诗的特点。
情意目标
感受作者内心的渴望,渴望拥有良将,渴望国家富强,渴望人民生活安康,以及除驱外敌的强烈愿望与决心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的意境,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方式
让学生在有效的课堂教学单位时间内,丰富地学习感悟诗意、诗情、诗境。
自 我 调 整
策略
以边塞诗拉开解读的帷幕,创设意境,形成具象,走进古战场,感受征人苦。以诗解诗,创境导想
手段
了解诗的背景,作者的写作背景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促进个性化的教学过程 序号
个性化教学过程
自我调整
教材说明:
《出塞》是古代乐府中的一首军歌,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他的诗作多以当时的边塞军旅生活为素材。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缅怀,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诗中充满了对国家安危无限关心的爱国激情。
一、出示诗歌,读诗
学生自由读,要求学生边读边注解
二、破题而入,简析背景,1、读诗题
——告诉老师,诗题中的“塞”指什么?(关塞、边塞)
——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反映边塞生活和战事诗)
2、简单介绍边塞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3、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4、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王昌龄)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
——战争、征人„„(战争场面惨烈)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①。(李贺)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
三、注释读诗,品味意境,抒发情感
1、自由读诗,注读,初步理解诗歌
2、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万里长征)
3、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
4、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
5、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战死沙场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所以古人云: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6、这古来,是多少时间呢?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7、指导读这两句诗
——这是叙事,告诉我们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
——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同情)
——这是怎样的一种同情呢?诗人看到了什么?
:无数生命的死去,感叹生命的卑微„„读
:失去亲人的悲痛,感叹人生的无奈„„读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
——指导读
8、面对着这样的征人的生活,你想说什么?
——对征人:
——对战争:
9、所以诗人这样写到: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指导读出自豪与勇敢
——没有战争(渴望战争平息,征人回家)
如果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匈奴就不敢度过阴山,侵我边疆,这样征人就能早日回家,这是诗人的渴望,这是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指导读出渴望和平的憧憬
——对朝庭的失望
战事连绵不断,与朝庭无名将贤才有关,恨报国之志不能如愿
指导读出内心的那份失望和无奈
10、整体再读全诗,体会诗之意境
四、阅读思考拓展升华
1、你认为有李广将军在,战争就可以平息吗?就会有和平吗?
2、写一篇读后感,可以谈对战争的看法,也可以写对征人生活同情,或者写一个调查匈汉战争的论文
资料一: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资料二:汉王朝、匈奴河南之战后,匈奴人失去了阴山以南的广阔区域,痛心疾首,每过于此,无不掩面痛哭;河西之战后,匈奴人又失去了水草丰美的河西地,经济上蒙受的损失更为严重,所以匈奴人歌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汉武帝时,汉王朝、匈奴在漠北大会战,经过数月搏杀,匈奴损兵十几万,这几乎是匈奴当时人口的三分之一。此战后,匈奴几无壮年男丁。
资料三: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唐?李颀《古意》
第四篇:二年级语文古诗诵读教案
一(1)
枫香小学
潘光凤
经典诵读教案
1、元
日
(宋)王安石
教学内容: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tú)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屠苏”“曈曈日”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两首诗的大意。
4、通过诵读,联系实际生活想象、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感情。教学重点:明白古诗的大意
教学难点:联系实际生活想象、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
1、元日:春节(大年初一)
2、一般我们是怎样过春节的?
二、重难字的理解
1、屠苏
2、曈曈日
3、新桃
4、旧符
三、句子理解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2、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四、背诵古诗
2、江 南 春
(唐)杜牧
教学内容: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是人表达的感情。
4、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
1、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2、作者描写了江南的春天的哪些景色
二、重难字的理解
1、莺啼
2、酒旗
3、南朝
4、楼台烟雨
三、句子理解
1、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2、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四、背诵古诗
3、春夜喜雨
(唐)杜甫
教学内容: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是人表达的感情。
4、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
1、春夜喜雨:
2、作者描写了哪些景色?
二、重难字的理解
1、好雨
2、润物
3、野径
4、锦官
三、句子理解
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四、背诵古诗
4、游 园 不 值
(宋)叶绍(shào)翁
教学内容: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是人表达的感情。
4、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
1、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不值”该怎么理解?
游园不值:说诗人游园的时候,想去拜访老朋友,可是老朋友不在家,所以没有见到他,不能进园观赏。
2、那么诗人在这不遇中又遇见了什么呢?
二、重难字的理解
1、怜屐
2、柴扉
3、关不住
4、红杏
三、句子理解
1、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四、背诵古诗
5、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教学内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是人表达的感情。
4、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
1、林子方是谁,为什么要送他?
2、诗人和作者有什么感情?
二、重难字的理解
1、毕竟
2、映日
3、接天
4、四时同
三、句子理解
1、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四、背诵古诗
6、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教学内容: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是人表达的感情。
4、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
1、“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四时指什么?
2、诗人现在的感觉如何?
二、重难字的理解
1、绩麻
2、各当家
3、未解
4、桑阴
三、句子理解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四、背诵古诗
7、清 明
(唐)杜牧(mù)教学内容: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是人表达的感情。
4、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
1、清明是几月几日?
2、一般我们是怎样过清明的?
二、重难字的理解
1、纷纷
2、欲断魂
3、牧童
4、杏花村
三、句子理解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2、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四、背诵古诗
8、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 轼
教学内容: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tún)欲上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是人表达的感情。
4、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
1、惠崇春江晚景中的惠崇指谁?
2、晚景是什么意思?
二、重难字的理解
1、春江
2、蒌蒿
3、芽短
4、欲上时
三、句子理解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2、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四、背诵古诗
9、枫桥夜泊
(唐)张继
教学内容: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是人表达的感情。
4、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
1、枫桥夜泊指的是什么?
2、枫桥是在哪里?
二、重难字的理解
1、月落
2、愁眠
3、姑苏
4、客船
三、句子理解
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2、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四、背诵古诗
10、望天门山
(唐)李白
教学内容: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是人表达的感情。
4、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
1、天门山在什么地方?
2、为什么要用“望”这个字?
二、重难字的理解
1、楚江
2、碧水
3、相对
4、孤帆
三、句子理解
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四、背诵古诗
11、塞下曲
(唐)卢纶
教学内容:月黑雁飞高,单(chán)于夜遁(dùn)逃。
欲将轻骑(jì)逐(zhú),大雪满弓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是人表达的感情。
4、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
1、塞下曲的“塞”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古诗描写的地方在哪里?
二、重难字的理解
1、月黑
2、遁
3、轻骑
4、满弓刀
三、句子理解
1、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四、背诵古诗
12、凉 州 词(唐)王翰(hàn)教学内容: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是人表达的感情。
4、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
1、凉州是什么意思?
2、古诗描写的地方是哪里?
二、重难字的理解
1、夜光杯
2、欲饮
3、醉卧
4、征战
三、句子理解
1、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2、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四、背诵古诗
13、凉 州 词
(唐)王之焕
教学内容: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rân)山。
羌(qiāng)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是人表达的感情。
4、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
1、这首古诗与上一节课学的古诗有一样的名字,回忆一下,那首诗描写的场景。
2、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色?
二、重难字的理解
1、孤城
2、万仞山
3、羌笛
4、玉门关
三、句子理解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四、背诵古诗
14、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教学内容: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是人表达的感情。
4、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
1、元二使是什么职位?
2、这是一首什么诗?
二、重难字的理解
1、渭城
2、雨浥
3、更尽
4、无故人
三、句子理解
1、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四、背诵古诗
15、芙(fú)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教学内容: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是人表达的感情。
4、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
1、辛渐是谁?
2、找出古诗中描写静物的字、词。
二、重难字的理解
1、寒雨
2、平明
3、相问
4、玉壶
三、句子理解
1、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2、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四、背诵古诗
16、出 塞(sài)
(唐)王昌龄
教学内容: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jiào)胡马度阴山!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是人表达的感情。
4、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
1、出塞的“塞”字,指的是什么?
2、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
二、重难字的理解
1、秦时
2、未还
3、飞将
4、不教
三、句子理解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背诵古诗
17、登黄雀楼
(唐)王之焕(huàn)教学内容: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是人表达的感情。
4、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
1、黄雀楼在什么地方?
2、作者登上黄雀楼,看到了什么?
二、重难字的理解
1、白日
2、海流
3、欲穷
4、更上
三、句子理解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四、背诵古诗
18、江畔(pàn)独步寻花
(唐)杜甫
教学内容: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yǐ)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是人表达的感情。
4、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
1、江畔独步寻花是什么意思?
2、作者晚上散步的时候,看到了什么?
二、重难字的理解
1、倚
2、无主
3、黄师
三、句子理解
1、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2、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四、背诵古诗
第五篇:浅谈古诗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古诗与小学作文教学
鲁沙尔镇第一小学 关淑敏
古代诗歌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怏怏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诗歌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字字珠玑,常常是一字惊人,一字道破天机。锤炼的语句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叙述。读者在诵读过程中,大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心骛八极,神游万仞。学习积极健康的古诗,不仅能够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对于人类的高尚情操的培养也大为裨益。
诗歌教学是我国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块教学内容。大致在小学二三年级时,语文教材极出现了比较简单的“四绝”,如洛宾王的《咏鹅》,李绅的《锄禾》,白居易的《草》(前四句),张俞的《蚕妇》。而选入教材的古诗,更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强大的艺术魅力,可以说是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结晶和荟萃。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通过真正的欣赏古诗的语言美、声韵美去认识从中表达的意境美,进而体验到诗人的心灵美,这对于陶冶性情、培养情操大有好处。作文是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思想水平的体现,是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能力和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的综合训练。作文教学是一种学习和运用语言的教学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叙事、抒情、议论、说明的能力,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记叙描写能力。如果能够把作文教学方法应用于古诗教学中,或者说以作文教学为载体来学习古诗,这不是达到学习运用语言的目的了吗?本文力图寻找出这样一条途径为小学高年级的语言教学提供若干思考。
一、学生写作的心理特点
1、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在小学阶段,最初是书面语言落后于口头语言,但是从二三年级起,书面语言就逐步赶上了口头语言,到四年级,书面语言就
可以超过口头语言水平。
2、小学高年级作文的一般发展趋势大致由不切题至切题,由切题至中心突出,由自然的开头结尾至多样化的开头结尾,由不分清段落至逐渐能分清段落,由只会用简单句至会用复杂的复合句,由平铺直叙不善表达思想感情至能够初步的借物抒情。
二、古诗作文化的几种形态
1、扩写古诗。
小学生写作的最基本要求是把语言写明白,写通顺。把古诗作为写作的对象,限制了儿童选择的范围,解决儿童写作时候的偏题问题。大凡要扩写的古诗,先是由教师向学生讲授其含义,要求学生理解并背诵这首古诗,这使得学生在扩写过程中避免出现对古诗内容不理解的问题。学生知道古诗的意义后,把自己的理解用笔写下来,便成了一篇文章。这不仅巩固了学习古诗的效果,而且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使他们对古诗的印象大为加深。学生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过程转化得到了实现。值得指出的使,扩写与翻译有所不同。扩写是翻译程度上的语言加工,已经是高于“改写型言语表达形态”了。它不仅仅只局限于在教师提供的翻译上加上一二句话或者是一二个词,它可以加上作者的感受,这种感受表达的句子只要能使作文内容连贯,过度自然就行了。
2、改写古诗。
改写古诗形式灵活多了,可以从原诗出发进行改写,也可以跳出原有的诗歌改写,但是无论是哪一种的改写都要依照原诗的文风,依照原诗的结构布局,依照原诗的主题中心。以白居易的《草》为例。原文: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诗的第一句讲野草长满了整个草原,第二句讲野草生长规律,三四句讲野草顽强的生命力。诗歌先是记叙描写,然后议论抒情。后两句用来赞美一切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点明诗歌主旨。
(1)增加内容
学生在改写时,必须先找到改写的突破口。在这首诗歌中,学生是想以描写野草蓬勃茂盛生长的样子为主呢,还是想赞美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呢?待学生确定某一方面后,便可以有所侧重地进行写作。以前者为例,学生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描写辽阔的草原,枯黄的草地,野草的长姿,甚至是作者身临其境时的感受,然后议论抒情,按照古诗的布局娓娓道来。
(2)改变内容
还是写野草,歌颂它的生命力,只是换一种情境,换一种场合。比如说,可以先描写门前的几株野草被石头碾断了,然后是忽然有一天又发现它们摇曳在微风中,青翠欲滴,风姿依旧。这样改写,还是吻合诗歌的布局,中心也没有多大的变化,“换汤不换药”。如果再作深层次的加工,我们还可以把野草置身于悬崖峭壁之上,推测它的来历,描写它的现状,然后设置一个野草将近死亡的场景,然后笔锋一转,它又兀然出现,生命力极强。无论是哪一种写法,还是不能离开作者的写作模式以及主旨。这一点在“古诗作文化”中是极为重要的。
3、渐渐走向自然作文
改写多了,学生就会慢慢形成自己的一套思路,那么,就应该有自己的写作模式了。“换了汤也要换药”。自然作文的初期阶段,可以是内容题材相近的两首诗歌的移接转化。如与《草》相同的,学生可以选择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孟夏已临,而于山寺中,春又重来。这种感想转入到《草》中,野火焚尽,生命复
还,赞美再生的乐趣,歌颂生命,不是又富有新的意义了吗?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一题多练法,即提出不同的选材要求多次练习写作的方法,也可以引导学生找处事物间的内部联系,由甲事物联想到乙事物,由点联想到面,由现在联想到过去和将来,由此及彼。转化移接多了,学生可以自己创造“自然作文”,写自己想写的。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由作文,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把真实的思想写下来,放胆作文。当然,限于小学生思维的发展的阶段性,教师对他们的“自然作文”不能苛求,只要有新意,语句流畅明白就可以了。
4、缩写“自然作文”
诗歌之所以朗朗上口,是因为它的短小,对仗工整,语言具有节奏感,具有韵味。流传广泛的诗歌中的很多字都是经过作者反复思考,深思熟虑的。“临安一个字,捻断数千茎”。小学生写了一定时间的作文之后,通常回游语言罗嗦重复的毛病。可不可以通过让学生学习简单的写诗来避免或减轻这种毛病呢?现在许多儿童刊物里已经出现了儿童诗人的作品。因此,这可以说明小学生以课本或者自己的文章为对象,把“文”缩成“诗”。一定时间的锤炼,会使小学生在心中树立起词语凝练、句子写精的意识,那么,缩写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三、“诗歌作文化”的意义
古人云:“读遍唐诗三千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歌教学在我国古代是教学内容的主要形式,特别是对儿童来说,学习诗歌,掌握理解诗歌对于以后的学习发展意义重大。而今,随着历史的发展,诗歌在文学中已经不是占有主流形式了,而且在教育领域中它也已经失去了原有的重要位置。然而,无论是古代诗歌还是现代的儿童诗,它的教学形式的展开对儿童语言能力的培养意义仍在延续,而且,可以预见诗歌教学的潜力的挖掘是无可比拟的。
诗歌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口语化通俗化,适合儿童学习语言初期的要求,诗歌的语言凝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富有音乐美,又适合儿童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要求。因此,学习好古诗对于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有着独特的意义。
让诗歌走进学生的作文,让学生的作文能焕发出一种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诗性美,让学生在古诗作文的练习中真正感受到写作的独特乐趣,领略语言的美感,对于整个语文教学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创收。
四、结语
传统的语文教学对于诗歌的讲授只是要求学生会背诵、能初浅的理解,这实质上是对古诗资源的极大浪费。既然读诗诵词的最大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那么,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把这个目标融入到古诗的学习中呢?特别是当儿童已经学习了一两年的诗歌之后,让她们在学习诗歌的同时,学会较好的运用语言,不是既可以达到传统教学的目的,又可以解决语言培养的目标,何乐而不为呢?“诗歌作文化”可以很好地解决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的难题,利用小学生写作的心理特点,避咳扬利。或许,“诗歌作文化”真的能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条可以借鉴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