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托起民族“双语”教育教学的希望
托起民族“双语”教育教学的希望
双语小学位于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99%以上的莎车县佰什坎特镇,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近年来,学校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探索双语教学的新途径,建立健全双语教学工作机制,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所拥有56名教师,16个教学班823名学生的寄宿制“双语”小学。
狠抓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技能的主要渠道。新奇事物可引起学生的好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同时参与教学活动。根据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自尊心、好胜心、好奇心强的特点,老师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用眼看一看,动手做一做,动脑想一想来感知学习内容,使学生在动中促思,在玩中求知,在乐中成才。要求教师充分考虑民族学生的认知特点,运用直观教学、多媒体、实物演示、挂图等教学手段,或者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语言,理解教学内容,取得了显著的课堂效果。
探索教学方法,大力推进双语教学
语言是心灵交流的钥匙,早在创办汉语班初期,因为新入学的民族学生不懂汉语,授课的汉族教师不懂维语,师生之间就出现过因无法交流而导致的尴尬,如何消除语言不同带来的障碍,成为能否顺利实施“双语”教学的一个关键。经过多年的反复实践,学校逐渐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是积累词汇;二是勤学多练;三是灵活讲解;四是动作演示;五是积极探索双语教学的新路子,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点的教学体系。
严格校园管理,营造语言环境
良好的语言环境是学习、掌握语言的重要因素。对于民族地区的学生来说,学生在学校学汉语,在日常生活中说维语,不利于学生学习成果的巩固。要在一个以维吾尔语为母语的少数民族学生集体中,营造一个自觉用汉语进行交流的语言氛围,显然十分困难。学校集思广益,一方面通过制定措施,实行奖惩制度,对学生“施压”,增强学生学习汉语的紧迫感,一方面通过开展各种宣传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和积极性,内外结合,在全校形成学汉语、说汉语的良好氛围。为此,学校成立了学生语言学习检查小组,配合教师督促学生学习语言,学校明确规定,二年级以上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使用汉语,学校每天进行检查评比,评出最佳班级,发放流动红旗。
同时,学校充分发挥寄宿制学校的特点,根据学生在校时间长、便于集中管理的便利条件,设立了早、晚自习,早自习主要用于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晚自习用于巩固白天的课堂教学成果或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语言训练。其次是在学生中开展以大带小活动,让高年级的优秀学生协助教师管理低年级学生。再次是要求在校的民族校工也必须学习汉语,专门安排教师给他们上课,校内不允许教职工用维语同学生交谈,努力在全校形成一个学习汉语的良好的环 境。这样经过半年时间,入校前还对汉语完全陌生的低年级同学,三个月就基本上可以用汉语与教师进行学习、生活上的交流。校园内也随处可见同学间、师生间用汉语交谈的情景。
开展多种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不仅重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视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发展。学校建立教师和学生谈话制度,要求负责班级管理的教师要经常和学生谈话交流,至少一学期要与全班同学每人谈话交流三次,既可以是针对学生学习上的错误而进行的谈话,也可以是拉家常式的聊天。在交流中,教师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学生汉语会话中的典型错误,予以纠正,也可以在谈话中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便于今后开展教学工作。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提高了学生的汉语会话能力及自我表达能力。
经常开展讲故事、读课文、朗诵比赛等活动,帮助学生连贯使用学会的汉语单词、词组等,同时纠正语法错误,逐步改变学生的语言思维习惯,最终让学生掌握熟练运用汉语语言的能力。学校每学期至少举办两次全校性朗诵、讲故事比赛,要求所有学生参加,由教师和汉语水平较高的学生担任评委,逐项打分,对成绩优异的同学给予奖励,对成绩优秀班级的语文教师给予奖励和表扬,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汉语、用汉语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巩固了书本知识,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
2003年,学校被列入喀什地区素质教育现场会观摩点,同年五月应邀参加自治区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经验交流会。并在大会上做典型发言。2008年自治区党委委托自治区教育厅 对我校双语教学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在全疆推广我校双语教学的成功经验。
在教学上,我校至今已先后为内初班输送280多名优秀学生,连续5年内初班“小状元”均出自我校。喀什地区于2008年10月在我校召开党建现场会和校园文化建设现场会。学校于2009年被中央新闻媒体采访团采访并报道,为我区双语教学树立了一面旗帜。学校先后获得地区级“教育教学先进单位”及”双语教学先进单位”称号,多次被评为乡、县级民族团结先进集体。2006年被喀什地区评为“三维两反”先进集体。
“双语”教学进一步激发了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子女学习双语的热情,家长们积极踊跃地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学校学习汉语,孩子回到家中又带动家长学习汉语,收听汉语广播、电视,对淡化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宗教意识,开阔视野,提高素质,产生了良好的办学效益。
第二篇:责任托起希望
责任托起希望
-----记晋城市假肢技师吴宗霖 假肢,给绝大多数人的感觉是冰凉的,因为缺乏生命力,假肢即使采用了最尖端先进的技术并做到以假乱真,仍然让大多数人们无法用平常的心态正视和触摸它。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对假肢的排斥和惧怕,许多人见到假肢和看到穿着假肢的人时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皱着眉头敬而远之。
在晋城市凤台东街康复医院内有一个年轻的假肢技师吴宗霖,他不但对穿着假肢的人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而且他还把假肢当成了他的事业。一晃五年过去了,这五年,他的手到底制作了许许多多的假肢,可以用来见证他成绩的就是锦旗、奖状、牌匾以及感人至深的感谢信了。
小吴出生于阳城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梦幻般的幼年,一场无情的灾难降临到了他的身上,左手疤痕挛缩,筋骨畸形,他成了一个残疾人。沉重的思想包袱伴他度过了青年时代,他饱尝了生理残缺给他带来的痛苦,但是,他并没有用自卑做门,屈辱做窗将自己封闭起来,而是以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为魂,以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为剑,寻找走向新生之路。他学会了面对现实,在困难和逆境中锤炼自己的意志。1999年他带着在中国康复中心假肢矫形技术提高班学到的真才实学走进了晋城市康复医院,成了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站 的一个技师。
“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残疾人,我深深地理解作为一个残疾人,他要承受的压力和痛苦。假肢对于他们来说,除了能让他们站起来之外,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从心理上感觉到自己也能成为一个正常的人。”他这样说。
当看到那些截肢朋友长途跋涉到外地装配假肢或维修不便等等困难,小吴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强烈的事业心驱使他无论多么艰难,也要解救他们。
去年的春天,一个6岁的小男孩儿勇勇走进了他的人生。这个孩子在一所倒塌的房子里埋葬了他的两条腿。
“ 第一次独立完成一个难度那么大的假肢我自己心里也没有底。但是一想到我做的这两件假肢腿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心里就多了几份信心。”他说。勇勇的两条疾腿长短不一,因此做假肢的难度就大了许多,取形、打石膏、制作……整个制作的过程中每一个尺寸必须与残肢丝毫不差,要不然,这个假肢就是不成功的。
“当我把两条假肢慢慢地给他穿上并从床上把他抱到地上时,勇勇竟然直直站住了!”谈到这里,他的眼睛里再次充满了泪水,“他听话地按照我说的慢慢往前迈腿,一步、两步、三步……他竟然稳稳地走出了好远。”
一件好的假肢能够让一个残疾人变成正常人,而一件不好的假肢却足可以让一个残疾人永远的站不起来!他做的两件假肢让勇勇站了起来,而这两件假肢也第一次让他从中品尝到了快乐,并打心眼里爱上了这一行。从此便一发不可收……
泽州县南村镇的李小来,男,65岁,在太原穿戴了老式假肢,由于路远维修不便,出现一系列问题。听说晋城市康复医院有这个项目,欣喜若狂,遂前往康复医院安装了现代假肢,不再系带悬吊,解除了后顾之忧,至今老人走起路来轻松多了。
在这五年间,他勤学好问,废寝忘食地学习、工作,不断地实践,他为截肢后的残疾病人制作肢具的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认可。“最好的假肢就是让残疾人穿上时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他这样说,残疾人要把假肢下意识地当成是自己的身体原有的一部分,这样的肢具才算是发挥了最大的作用。
“他能够准确地判断残肢的长短,并在很短的时间确定肢具的类
型。这一点对于一个残疾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只有选择适合的肢具,才能更好的让假肢成为残疾人身体的一部分。” 业内人士这样评价他。
“那些残疾孩子如没有钱耽误了安装假肢。过了最佳的安装期,他们的一生就算完了……”他对残疾孩子的那份爱心感动着无数的人。
五年间,他给来自全省各地1000多个残疾人制作了假肢,让无数肢体残缺的人在他搀扶下重新站了起来,让这些残疾人变成了正常的人。
是的,人生旅途,并不是处处都充满明媚阳光,难免遭遇寒冷的冬夜,或狂风暴雨的袭击。但是只要你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你就会达到胜利的顶端,小吴正是沿着这条路,不屈不挠地向前走着……
第三篇:托起生命的希望
托起生命的希望
初一三班
那天,我们踏上了看望小鸡的道路,泥泞漫长的路并没有挡住我们前行的步伐,每个人都迫不及待地……
顽强的生命,它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是生物学和哲学的统一。它又是美学的,它具有如此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它使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变得神奇辉煌
孵化种蛋的阿姨说孵化小鸡要有必备的条件:1用高锰酸钾进行消毒;2室内温度必须为30度‾40度;3每隔3个小时给种蛋翻个,不然的话鸡雏就会粘在蛋壳上;4种蛋必须经过21小时才会孵化。用照蛋器照种蛋外表,就会看到蛋壳内是否孕育着鸡雏,如果不存在雏的踪影,那就是实蛋
种蛋,它显的那么不起眼那么渺小,却能在黑暗与磨难中经历21天才会看到生的希望。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在说明着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不可遏制。
小鸡如此,人亦如此。生命就是这样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搏。
上帝赋予了每个人生命,但每个人实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并不同。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找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我们远去的背影在绵绵细雨中散去……
第四篇:用爱心托起希望
用爱心托起希望
7月10日下午,在竹竿巷社区工作人员的组织下,来自社区各个角落的孩子们拿起画纸、画笔准备画一张至关重要的画,有多重要呢?这张画是以“用爱心托起希望”为主题,要送给7路车烧仿的小朋友的。
我思考片刻,天鹅不是向征美好的吗?和平鸽,小松鼠,彩虹⋯⋯咦?这是不是变成了大自然给的贺卡了吗?正好,我也热爱大自然。
于是,我下了神圣的第一笔:用曲线描出天鹅的脖子,第二笔,第三笔⋯⋯不知用了多少笔,画完成了。
我们拿着画,一起合了影,希望7路车受伤的小朋友们能早日康
第五篇:爱心捐助,托起希望
爱心捐助,托起希望
2009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省工商局扶贫处处长刘只虎、隰县县委办公室主任马玉民、下李乡党委书记宋元元牵手玫琳凯(中国)化妆品有限公司山西省经理任效萱女士一行8人莅临下李中心小学考察、指导工作,他们认真地参观了学校的教室、图书室、实验室、学生宿舍、操场、教师办公室等,学校落后的教学手段、陈旧的教学设备、破旧的课桌椅,以及一些设备设施的缺乏他们都看到了眼里。就在这一年的六一儿童节,省工商局携手玫琳凯(中国)化妆品有限公司向下李中心学校捐助了价值5万元的学习用具和生活用品,这些物品的捐助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关爱,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随后,2010年6月1日,省工商局与玫琳凯向下李中心学校捐赠了价值10万元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打印机、复印件等;2011年6月1日,他们再次捐赠了价值3万元的文体器材;2011年7月组织了“让梦想飞——春蕾学童夏令营活动”,我校有1名教师带领4名贫困学生参加了此项活动;2011年10月,他们再次来到学校为50为贫困学童发放了每人400元的助学金,并表示这50名贫困学童将连续三年得到这样的资助;2012年6月1日,省工商局领导与玫琳凯爱心人士共60余人再次来到下李中心小学,这次他们带来了180套学生课桌椅,170份学习用具及50名春蕾学童每人400元的助学金,共计价值8万元……这种善举是可贵的,更可贵的是持续的关注与持续的捐助。多媒体设备、电脑等电教设备的捐助活跃了学校教研氛围,一改往日教学设备落后的局面,教师们欢欣鼓舞积极投入学习和使用,学生们也可以通过信息高速路了解外面的世界,通过全体师生的努力,在2011年教师节表彰大会上我校被评为“课改先进单位”;文体器材的配置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学校增加了体育活动兴趣小组,组建了学生体育队,歌 1
声、呐喊声使校园变得热闹非凡,学校成了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乐园,学校各项工作 一度得到上级的好评,这与他们的爱心捐助是分不开的;夏令营活动让孩子们走出山区亲临了想往已久的首都,扩大了孩子们的视野,增加了孩子们的识闻;助学金的发放,向尚在求学之路上艰难而行的学生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能圆求学之梦,使他们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省工商局与玫琳凯的持续捐助在全县,乃至社会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捐资助学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惠及学生的善举,使更多的优秀学生能有更好的条件读书学习,顺利完成学业,让他们在社会大家庭中愉快地学习,幸福地成长,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省工商局扶贫不忘教育,心系山区儿童,玫琳凯爱心人士在发展企业、发展经济的同时,支持山区教育,关心青少年成长,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教育的一片爱心令人感动,也激发了同学们努力学习的斗志,教育孩子们要树立自尊、自爱、自理、自强和奋发向上的精神,珍惜学习机会,明白社会上一些素昧平生但又时刻用热切目光关注他们的人,把对帮助到我们的爱心人士和社会各界的感激之情转化为学习动力,刻苦学习,奋发图强,长大为社会发展尽责。也激发我们全体教师要勤奋工作、办好教育、服务人民的热情和责任感,不辜负社会各界对我们的厚望,带领全校师生创造出辉煌的业绩,用无私奉献的精神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为祖国、家庭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