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县教师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我县教师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社旗县教师进修学校
张晓全
一 存在的问题
1、培训内容过分强调宏观理论和理念的灌输
在实际培训过程中,许多培训者不断重复以往的培训,依然按照理论设想告诉教师应该如何做和应该如何说,即所谓的“方案化”、“理论化”的在职培训。这种培训不能使教师生成基于情景的理解力和创造力,无法使他们体会专业的内涵,而这种理解力和创造力正是他们处理课堂事件或各种不同背景的学生所必需的。以往的教师培训往往只注重理论理念的灌输,把教师简单地看做接受理论的容器,而忽视教师对理论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培训。有调查显示:只有9%的教师对实施理论很热情,较热情的占34%,表示冷淡的竟达49%,8%的教师表示反对。这种调查虽不太准确,但从一定意义上说明了教师对理论的态度。培训的结果往往是教师对理论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却依然如故。从理论上讲,理论虽说是充满活力和蓬勃的朝气,但如果教师培训不能把理论的这种活力或朝气与现实有机地结合,如果教师培训没有使广大教师真诚、热情地投入到理论改革当中,那么,教师培训的结果很难说是成功的。大部分教师认为理论说起来有道理,但在实践中很难切实推行。另外,教师培训过于注重理论也是导致参训教师不愿意听课的一个重要原因。
2、培训内容脱离学校实际
目前,教师培训工作安排各级教师培训机构。由于一些培训者对中小学的教学和管理情况不甚了解或了解不多,再说理论对许多老师来说也是新的,并且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所以,一些授课教师往往把培训的重点放在宏观的理论上,甚至有的教师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压缩饼干”的方式传授给参训教师,内容注重理论性、系统性、基础性,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忽视经验学习和实践学习。培训内容陈旧,注重过去,忽视现在和将来。有一位小学老师说:“上课老师讲的都是大道理,与我们的教学实际脱节,比如说理论如何如何好,可是到底理念如何落实,我们该怎么去上课,心中没有底。”有的培训教师不顾参训教师的需要和不同地区的具体状况,培训内容的“虚”、“空”以及脱离实际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培训的效果。
3、培训方式单一,培训后师生之间缺乏后续沟通
教师专业培训形式主要包括教师试用期培训、职务培训、小学教师基本功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四种。除了第一种通常在学校环境中以师徒制的形式进行外,其余三种主要依靠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基本上是自上而下的外接式进修模式。
集中培训注重课堂讲授,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大量的教师进行培训,比较经济实用。但是,这种方式不利于对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反思和分析,不利于提高教师将理论的理念融入具体教学的能力,针对性比较差,实践活动少,实践课往往只是走马观花似的集体参观一所或几所学校或听几次公开课等。据调查显示:在专业知识提高方面,63%的教师认为校外培训优于校内培训;而在理论理念融入课程实施的能力方面,78%的教师认为校本培训优于校外培训。所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情况,加强校本培训的力度,提高教师将理论理念融入课堂教学的能力。
另外,一般情况下,培训结束后,培训教师与参训教师之间往往缺乏有效的长期的联系机制。
4、教师培训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培训应该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活动,是一种循环的、长期的活动。培训的关键是要有针对性。然而,在现实当中,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强行要求教师参加培训。这样的培训往往不能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需要制订相应的培训方案,不能选择优秀、对口的授课教师,从而使培训流于形式。在教师培训中,许多参训教师只是报个名(有的甚至连名也不报),根本就不去听课,最后照样“圆满”地通过培训。这种培训,其实是在“走过场”。
除以上情况外,还出现了集中培训“火”而无“热”、校本培训作秀等现象。
5、培训观念落后
落后的培训观念制约着培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方式。在现实当中,一些培训者总是认为参训教师的理论素质不高,需要学习和接受高深、先进的理论,常把教师缺乏理论素养看做影响教育教学发展的主要原因,而不去积极反思自己的理论是从哪里来的,根据什么来的,是否符合教育的实际情况等问题。这实际上反映了长期以来在我国存在的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问题。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培训者常常把参训教师视为被“训”的对象,而不是作为平等交流、磋商、对话的对象。结果,参训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常常难于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师生之间缺乏心灵上的真诚、有效的沟通,参训教师的固有观念难以受到触动和改造,培训效果自然不会理想。另外,我们还常常把培训当做是应急措施或权宜之计,而不是把培训当做教师的基本权利。应该根据本身的情况有目的、有步骤地制订培训计划和步骤,因为理论的实施将是一项长期的事情。
二
改进对策
1、重视和加强参训教师对理论的积极态度和情感的培训 以往的教师培训往往只注重基本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忽视教师对理论的情感和态度等方面的培训。参训教师对教育理论记得很熟,教学技能也有所提高,但他们从心里却不赞成或不十分赞成某些理念,他们在思想上还存在着矛盾或疑虑。
培训应鼓励教师以自身的经验去认识、理解、领悟理论的实质,使之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使教师潜移默化地在思想、情感等方面受到影响和熏染,逐渐从口头上、表面上对理论改革的支持发展到情感上的支持,最后落实到自己的教学行动中,提高自己的课程素养。情感的培养具有非强制性、愉快性、隐蔽性以及影响的持久性等特点。尽管在现实当中还存在影响理论实施的强大的不利因素,但是,教师培训还要注意引导教师对新旧评价观进行审慎的、理性的思考和比较,使参训教师在思想上充分认识理论的评价观以及对教学改革的意义。
2、加强理论与教学实际的联系
在教师培训中,理论学习固然重要,但理论学习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对绝大多数一线教师来说,与教育理论相比,他们更加注重实际的教学技能。因为这与他们的工作、成绩有直接的联系。如果培训内容过于理论化,会影响教师在培训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容易使他们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如果参训教师感受不到所学理论与自己教学之间的关系,他们往往会给理论贴上“无用”的标签而弃之不用。因而教师培训除了讲授理论改革的背景、基本理念之外,更要利用基本理论对日常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剖析、指导和评价,让广大教师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来深刻地领会理论的先进性,提高参训教师的教学能力。
3、建立一支既懂理论又有教学实践经验的培训队伍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培训内容的要求也更加具体、实际,以往宏观的理论培训已不能适应教学改革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新阶段的培训要求培训者既要精通理念和技术,又要熟悉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现状,具有一定的学科教学能力,即“理论+实践”型的,而不是纯理论或纯实践型的教师。只有这样,培训教师才能够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参训教师进行有效地指导,才可能缩小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鸿沟,提高参训教师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培训的效度,推进理论改革的进一步顺利实施。
4、加强校本培训
要加强校本培训的管理,通过行动研究使教师将自己学到的理论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形成既符合教育理念又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思想和实践,使教师从简单的接收者转变为理论的积极参与者,从“要我改”变为“我要改”。
当前的校本培训主要是把外面的专家学者或有关的领导请到学校中来做报告。他们的报告往往缺乏针对性,缺乏详细的校本培训方案,其中不乏临时拼凑起来的培训方案。随着理论改革的不断深入,应该加强学校各教研室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教研室由本校教师组成,立足于本校的发展,以课堂为阵地,共同研讨理论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通过大家的理解、反思和交流,在实践中推进理论改革的进行。
5、在培训者和参训教师之间建立有效、长期的沟通机制 在进修学校与参训教师之间建立长期、有效的联系机制,可以使培训者随时了解理论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好的经验,参训教师也可以随时向培训者或学校反映理论实施过程出现的问题或请求指导。这样可以使教师培训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良性循环。
6、规范教师培训工作
理论的实施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是一项关系到教育事业成败的大事。有效的教师培训是保证理论顺利实施重要条件。所以,教师培训工作要正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从长期来看,教师培训应该由政府进行宏观管理,从资金、管理等方面保证培训的顺利进行,培训机构应该依法进行培训,严格选拔培训教师,严格对参训教师学习的管理,制订科学的培训计划和培训方案,发挥教师培训的最大功效。
第二篇: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推进。目前,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已经进行了两年多的时间,回顾过去课程改革中的师资培训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推动当地的基础教育改革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笔者作为玉溪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生物学科组的首席教师,现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新课程改革的意义认识不到位
对于新课程改革,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不仅要认识到改革的国际、国内背景,而且要认识到我们的党和政府对改革的决心和信心,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是党和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我国科教兴国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是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人们对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作的主观反应。它代表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是关系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千秋大业。振兴教育,全民有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我国广大的教育实践工作者、理论工作者以及行政管理工作者,要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胸怀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脚踏实地的投身于这次课程改革中去。
(二)对课程标准的学习不深刻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它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课程标准规定了各科教材、教学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和各科教学中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规定了评价哪些基本素质以及评价的基本标准。但对教材编制、教学设计和评价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如教材编写体系、教学顺序安排及课时分配、评价的具体方法等),没有作硬性的规定。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细致的学习,准确领会其要求,不拘泥与选用的教材,灵活应用当地的各种课程资源。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按课程标准设计教学,而我们的老师们以往都习惯于按教材去设计、实现教学。
(三)对教学方式的领悟不深入
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基于此,新课程把过程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方法的地位。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到社会上已远远不够用,人们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刻理解新课程的理念,把理念变成教师的自觉行动,形成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任何教学方式都有其合理的一面,新课程改革,不是不要讲授方式,而是强调讲授方式要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讲授不是居高临下的灌输,而是在交往、互动中展开知识的来龙去脉。也不能简单的把某几位教师或某几堂课作为研究性的课,其它的教师或其它的课作为一般性的课,所有的课都应该具有研究性(探究性)。
学习方式转变绝不意味着用一种方式(方法)代替另一种方式(方法),每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适用范围,有其发挥作用的条件。新课程改革强调,改变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让学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游中学、听中学、思中学、合作中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让身体更多的器官参与学习,从而获得学习中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中,新课程突显自主性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
(四)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仍感困惑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学评价实现全程评价和全方位评价,摒弃注重结果评价、忽视过程和方法评价的传统方式。但目前的实现是,中考、高考的评价方式与高中、大学的招生和新课程改革的评价要求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做法还没有打破、惟“升学率”论学校办学质量的做法还没有打破。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和社区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还停留在“升学率”上。虽然教育部及其它教育行政部门也在着手研究和解决这一问题,但新课程教学与现行的教学评价手段之间的这种矛盾,使进行课程改革的老师们感到非常的困惑。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强化教育行政部门对课程改革的管理,加强各级培训工作
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内容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将新课程培训作为正在实施的“继续教育工程”中各级骨干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本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等。在培训方式上,倡导培训者与教师的平等交流、对话,了解老师们的疑惑和困难,并结合教师的教学实际,做到有针对性、实效性;建立培训、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实验工作方式,及时发现和研究解决新课程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探索与实施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改革;为新课程的推广积累经验,切实提高实验工作质量。
(二)建立以校为本的培训教研制度,保证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级、省级、市(县)级师训部门的集中培训,远远不能解决课程改革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建立和完善适合教师多种需求,适合学校发展的校本培训、教研机制,是今后新课程改革的后续动力之一。学校开展的技能型培训、实践型培训、评价型培训、理论型培训、研究型培训等等,是国家级、省级、市(县)级教师培训在短期内无法解决的。此外还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调动教师内在的驱动力,开发教师潜力,增强教师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不断改善条件,积极开发多种课程资源,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改革实验
在进行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学校中,办学条件参差不齐。有的学校每个教室都配置了多媒体设备,接通了互联网,有先进的实验器材;而有的学校还仍然依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进行教学。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千方百计改善办学条件,为新课程改革实验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作为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资源优势,全面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培训工作,仅仅依靠教师外界的各种培训,不能解决教师自身根本性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靠教师自己积极主动的学习,投身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才不会被社会淘汰。
第三篇:中国企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企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0-04-10 09:19:10 清华大学领导力培训 中国学术期刊
字号:T | T
中国企业培训管理现存主要问题是:培训投入较少,业务管理水平低下,专业人才缺乏,配套制度薄弱与设备设施落后等,应引起足够重视。同时,本文也对有关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对策,指出了今后有待努力的方向。
一、当前中国企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企业培训未从战略角度对待和实施员工培训
一些中国企业培训工作只是一种点缀,培训机构是企业的“花瓶”,有些企业甚至认为,没有培训中心的若干人,企业的工资、奖金、福利开支还小些,日子还好过些。这种短视的眼光将来肯定要吃亏。大多数企业培训临时性、突击性很明显,不重视培训的实际效应。
相对于中国的一些企业管理者而言,国外一些企业家的眼光就深远得多。日本松下公司领导人松下幸之助说:“松下是制造人的,兼之制造电器”。日本三洋公司领导人讲:“三洋首先是生产优质的人,其次是由优质的人生产优质的产品”。美国的卡内基也说过,只要留下我的人,四年以后,我还是钢铁大王。
(二)中国企业培训对培训投入较少
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只是简单培训,应付当前需要。加之,培训对企业的产出影响不很直接,所以,一般而言,企业对于培训往往不够重视,不愿做过多的投入。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要将总收入的1.5—3%用于员工培训,而中国则是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1.5%用于培训。而且,就是这一点计划投入还被经常挪用或成为企业领导人个人买文凭的储备金。投入不足,不重视,主观上将培训机会作为赏赐,这是中国企业的通病。
(三)中国企业培训具有被动性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企业培训thldl.org.cn也象其它部门一样,习惯于下计划。在实行市场经济的今天,这种现象并没有消除。一些主管部门出于好心,在年初以红头文件的形式下达培训计划,具体到培训班的人数、时间、参加对象、学时等,详细得很。有的主管部门还把培训任务完成的情况作为考核干部工作的绩效依据。于是,有的基层单位在工作紧张的情况下,对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任务不敢不派人参加。有的生产一线的人员实在抽不出来,就派一些工作任务不足的人参加。这种情况在中国相当一部分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四)中国企业培训存在盲目性
培训工作缺乏系统化和规范化,培训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多数企业培训内容仅停留在简单的技能培训上,多以应急式的业务培训为主。培训方式也很单一,主要采用课堂教学法。培训项目制定不规范,很少做到全面、准确地从素质要求、知识结构、能力出发来制定培训需求。另外培训时效性差,不能紧跟形势的变化来合理安排培训计划。因而,往往不能充分调动员工培训的积极性,难以收到预期理想的效果。
(五)中国企业培训趋于形式化
中国企业培训的被动性和盲目性决定了企业培训的形式化。往往企业在各类的培训过程中不是主动地探求一种最适合自身的培训方式、最适合自己企业需求的培训内容。这种不切实际的、形式化的培训只会给企业带来负面的和不良影响的效应。在实践中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会议式、休闲式、旅游式、充数式。
(六)中国企业培训忽视培训效果的反馈和使用
培训部门对培训的结果不能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评价,因而无法合理有效地安排培训,保证培训效果和质量。员工接受培训后往往感到在工作中不能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从而认为培训意义不大。
二、解决中国企业培训中问题的对策
面对中国企业培训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中国企业培训从战略角度对待和实施培训
加强企业人才培训是增强中国企业核心能力、组建培育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把企业做大做优做强的现实要求。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产品开发、技术进步、管理加强、市场开拓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以科技创新能力和科学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核心能力的提高。
虽然中国高层重视企业的培训工作,但真正将培训工作做好,还得靠企业自身。1989年4月,在IPM/BAICE举行的题为“提高绩效——共同学习”讨论开幕式上,后来成为英国国家贸易和产业秘书的梅拉·姆勋爵认为:“培训工作不应该由政府来推动,它需要企业自己来完成。对于培训者而言,培训工作是客观存在且不应终结的。培训工作必须与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竞争相连。”
(二)中国企业培训应加大对培训的投入
对员工的培训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活动,因而,企业培训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必将带来很大的利益,使企业对人力的投资成为企业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因此,企业要加大对培训工作的投资力度。政府在资金上也要给予支持。要学习发达国家,对企业培训的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达到2.5%。
(三)中国企业培训应加强培训的主动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情况下,培训工作也要讲究效益。要改变“企业要我学”的状况,变成“我要学”。不要下达指令性的培训计划,每一次培训之前都要认真搞好需求评估,真正是企业生产、经营必需的培训、对提高企业员工素质真正有效的培训,一定要搞。
中国企业如何依法经营,合理快速地发展,这对企业培训提出了严峻的问题。现代企业发展强调的是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而这其中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人是一切活动的中心,劳动的智慧、能力、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才是企业发展的活力。因此企业培训应主动根据实际需要制定自己员工的培训计划,切实做到培训工作的有效性、主动性。
(四)中国企业培训应加强培训的针对性
注重培训的内容,保证培训内容的适用性、针对性。向新经济的转变带来非常高质量的就业要求,对人才的知识生产能力、传播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更注重培训内容。企业培训人员要密切注意观察、跟踪各种新技术、新知识,包括商品技术、经营技术和管理技术等。
主要内容包括如下:
1、思想意识的培训。
培训的重点应由过去的单纯的业务技能培训转换为以员工素质教育为主,开发员工的潜能,满足员工未来发展的需要。国有企业培训工作的近期重点应放在如何帮助员工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服务观念和创新观念等,以保证国有企业进行有效的改革和改制,使员工能迅速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2、要注意时效性,及时调整培训内容。
及时跟进最新技术的发展。培训者要能敏锐察觉到被培训人需求的变化,并明确满足被培训人新的培训需求,使之与当今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满足业务同步发展的需要。
在同一个培训项目上,要培训那些确实需要培训的员工,企业在年初进行培训市场调研时,要求进行同一项培训的员工很多,但是,从企业的实际发展和工作来看,不是所有的员工要进行此类培训,例如,计算机、工商管理和英语的培训,在现在的企业员工中被认为是热门的培训,但是,不是每一个需求者都被认为是确实需要接受这样的培训的。工商管理培训是针对在一定层次的管理岗位的员工而确定的;计算机培训是针对具体的操作岗位和管理岗位而确定的;英语培训没有必要人人都搞。
确定接受培训的员工受到其个人能力、潜力、动机、收效的影响。如果一个员工个人经过培训有能力达到工作岗位的要求,在组织内部有其提高绩效和发展的潜力,他学习的愿望和企业的发展相协调,通过培训,员工能够上他渴望上的岗位或者可以更好地在原岗位上搞好工作,这样的员工就应该培训。如果一个年轻的员工有参加工商管理培训的动机,也有潜力,但是,他没有可能达到岗位要求的能力,培训后不能收效,就不能让他参加培训,可以让他参加一些他适宜参加的培训。德国西门子公司的培训被称之为“西门子培训教程”,包含有管理理论教程、基础管理教程、高级管理教程、总体管理教程、执行教程等5个级别,每个级别培训那些确实需要培训的员工,值得我们学习。
在传统的培训教学中,把培训看作是提供正确答案的过程,教师是知识的源泉,学员吸收教师的知识。在某些时候,选择这种模式是可以的。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单靠这种培训模式满足不了企业的培训需求。传统的培训没有发挥培训学员的积极能动性,忽视了让学员自己去动脑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这种模式不能确保学员能够学到真正意义上的东西,当同样类似的问题再次出现时,学员们不一定能够解决,也许,他们又会来向培训教师请教。在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过程中,我们应当让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而不是作为标准答案的宣讲者的面孔出现。培训教师应该给学员授权,让培训学员在培训学习期间有充分的自由来思考问题,培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的面貌出现,维护教学秩序,启发学员的思维。只有把培训者所要使用的帮助方式与学员的学习方式统一起来,才可以称为高效率的培训。
设计高水平短期适应性培训,为企业人员“充电加油”。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改革以往的短期适应性培训做法,采取一套全新的培训机制,筹办“企业现代经济管理知识系列讲座”,并以此统一和规范企业高中层管理人员短期适应性培训。邀请美国、日本、瑞典、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部门、跨国公司和著名大学的企业家、专家、学者,以及国家有关部门官员、国内著名大公司和院校的领导、企业家、专家,作关于经济形势和国企改革、海外经营战略、日本的就业政策及现实运作、中国国企资产状况及资本运作、财税及会计政策、新经济合同法、企业的二次创业、国际现代信息管理现状及展望、企业成本管理及比价采购等多项内容系列讲座和专题报告。
(五)中国企业培训应重视对培训结果的严格考核和有效使用
培训效果的反馈是确定培训效益的依据。是否让培训员工在合适的时间学到了应该学到的内容,中国的企业培训工作没有定量分析。解决问题的途径就是搞好教学效果评估与反馈工作,因材施教,选择合适的时机培训员工。实际上,培训后的效果评估是很难但很重要的环节。评估有三个出发点,一是从企业的角度去评估,企业员工经过此次培训,企业是否受益,花这么多的钱与时间合适吗?二是从受训者的角度出发,看此次培训是否让他在思想意识上有所改变,对工作有没有启发,是否打开了思路;三是从培训机构的角度来评估,看培训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检验当初的培训设想是否真实有效。
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目的就是帮助员工把事情做好。在西方,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中级和一线的管理者接受各种各样的培训,从计算机体系、人际关系到目标管理,样样俱全。遗憾的是,这些培训项目大部分效果不佳,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每一个企业都有其独特的环境或者说企业文化。为了使培训有效,必须提供支持与维护功能。除非这两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得到保证,否则就不该进行培训。所谓“支持”,就是指所接受的培训在短期内被应用。如果企业花费了大量的力气和财力培训了员工,由于政策或者外部环境的制约而没有将培训的知识用于实际工作中,这样的培训就没有支持系统,就是不成功的培训,而目前中国企业培训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维护”是指培训的长期效果。
那么,如何评估培训效果,把有限的培训费用花在刀刃上,使培训成为员工和企业发展的“激励因素”呢?在2002年10月18到19日前程无忧网举办的中外人力资源与企业发展论坛上,朗讯科技中国有限公司的人力资源高级经理曹渊勇向与会的众多人力资源经理介绍了他和同事们在朗讯尝试开展培训效果评估的一些方法和经验。曹渊勇认为,一个完整的培训流程应该包括四个步骤。首先要从培训需求分析做起,了解企业和员工需要提高哪些技能和素质;然后根据需求设计、选择培训课程;接着是具体的授课过程;最后是效果评估。这是一个闭环的流程。要使培训有效果,这四个步骤缺一不可。至于培训效果的评估,主要包括四个层面:第一,反应(Reaction),即课程刚结束时,了解学员对培训项目的主观感觉,第二,学习(Learning),即学员在知识、技能或态度等方面学到了什么;第三,行为(Behavior),即学员的工作行为方式有多大程度的改变;第四,结果(Results),即通过诸如质量、数量、安全、销售额、成本、利润、投资回报率等可以量度的指标来衡量,看最终产生了什么结果
第四篇:我区公务员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的世纪,将是知识竞争、人才竞争的世纪,将是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公务员培训正是对人才的潜力、智力、能力进行深度开发的重要手段。公务员培训是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对公务员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培养和训练。培训的目的是在于不断提高广大公务员的政治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改善其素质结构,使其具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使之与
社会发展和岗位规范的要求协调一致,以大大提高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更好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公务员法对培训的机构、培训的分类、培训的科目、培训的管理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公务员培训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初任培训;二是任职培训;三是专业培训;四是更新知识培训。
“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队伍的素质,已经成为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国家公务员队伍,是国家公务员制度建立与改革的出发点、落脚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作实际的需要,全国各地都开展了大规模的公务员培训教育工作,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涌现了一大批德才兼备、年轻有为、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优秀干部,也使一大批中青年干部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他们正在为我国的建设作出更大更积极的贡献。然而,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区公务员培训工作还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它们制约了公务员培训工作的发展,使培训教育工作未能很好地发挥培养人才的作用,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早将问题解决好,将我们的公务员培训工作推上更高的台阶。
一、当前我区公务员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是公务员培训的施教机构不健全,配套的培训教育基地网络建设还很不完善,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专职的师资队伍,教师队伍多为党校原有人员或临时外骋人员组成,其教学水平和教学内容有限,多着重于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现行的行政管理理论和行政技能等新理论新内容涉及较少,许多公务员培训课程质量不高,要么还停留于相对陈旧的一般宣传解说,要么就仅仅介绍西方理论。面对公务员层次多、数量大、要求知识范围广的要求,很难达到应有的培训水平。同时,公务员参加培训学习的选择余地小,除了学习指定的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之外,还不能按照实际工作的需求来设置选修课,这就难以满足那些素质较高、基础较好、求知较强的公务员的需要。
2、当前我区公务员培训缺乏一整套的管理体系,对各级各类干部培训的目标、内容质量等缺乏周密而有效的规定,各级各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各类干部真正需要哪些知识进行培训,究竟应达到什么水平以及是否达到等,没有一套完整的预测和考核体系
3、由于培训与使用关系脱节,使得公务员在参加培训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动力和缺少希望,往往都是被动地接受培训,是上级规定的“要我学”,而不是从增长知识、提高认识、完善自我的角度自觉形成“我要学”,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干部参加培训教育的积极性,大大地影响了培训的效果。
4、是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不到位。有的部门领导对干部培训教育工作的重要性、长远性、紧迫性缺乏充分的、足够的认识,缺乏战略的眼光。认为抓日常工作、抓经济工作才有成效且见效快,抓干部的培训教育工作难以在短期内直接收到效果,且浪费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而重视不够,对培训工作安排不周密,检查监督不到位,不把培训工作作为一种再生资源,作为人力资源的开发来投入,而是走过场,为培训而培训。
5、是培训对象的思想认识不到位。由于缺乏严格的管理和有效的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培训对象在培训中就缺少了压力和动力,在思想上放松了自已、糊涂了自己。也不从自己的切身利益出发、从提高自己的素质出发,只是简单的认为“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照样参加工作,从而降低了培训管理的质量。
三、解决以上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1、充分认识公务员培训的重要意义。提高干部素质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迫切需要解决任务,我们要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国家公务员培训的深远意义。首先,公务员参加培训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的社会已处于信息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新知识、新科学、新技术层出不穷,各级国家公务员担负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任,他们的素质如何,关系到政府形象,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他们必须要不断地参加培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专业的知识水平,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全世界都掀起了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的浪潮,我国政府职能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已逐步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政府更多地成为“掌舵者”而不是“划桨人”。作为政府形象代表的公务员,在政府职能转变和角色已重新定位的时候,就必须通过学习和
培训全方位地掌握和运用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思想、管理原则、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以发挥公务员的集体作用,实现政府工作的高效率。最后,公务员参加培训是加强政府机关廉政、勤政建设的需要。公务员是政府行为主体,加强政府机关廉政、勤政建设,必须对国家公务员进行反腐倡廉教育,提高他们拒腐防变意识和能力。通过培训加强他们的职业道德教育、行为规范教
育、廉政勤政教育、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使他们树立公仆意识,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2、进一步转变培训学习观念。在过去,有的单位和部门的领导对公务员的培训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重视不够,总认为抓工作才是“硬道理”、“硬任务”,培训学习是“软任务”,可搞可不搞,没有认识到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地参加培训学习。古语有话:“强将之下无弱兵,弱将之下无强兵”,作为决策者,首先就是强者。而要始终成为强者,就必须转变传统的面子观念,主动学习,“不耻下问”,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观念,掌握新社会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切实提高参加培训人员的思想认识。社会在前进、在变化,政治体制在完善,公务员的工作岗位也会不断变化。要适应新形势、新时代、新岗位的现实需要,我们必须要不断学习、不断参加培训,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知识水平,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适用不同的工作岗位,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作为培训对象,我们要充分认识学习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磨刀不误砍柴时”这个道理,今天的培训就是为了明天更好地工作,也只有认真地参加今天的学习,才能更好地将明天的工作做好,决不能把参加学习培训当作上级要完成的一个软任务。
4、健全监督体系。有效的监督,是完成各种任务保证。由于我们在培训工作中缺少对培训系统的各个环节的有效监督,使培训工作始终处于“自己管自己”的状态。缺少了监督,就缺少了压力、缺少了动力。有纪委的监督、有干部的监督、有学员的监督、也有群众的监督,使各个环节都能依规、依制度行事。
5、精选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国家公务员培训的内容主要有政治理论和思想教育、业务知识与能力教育、创新能力教育。在新的形势下,干部培训工作必须进一步树立为党的基本路线服务的意识,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干部的实际需要,精心设计培训班次和培训内容。对领导干部的培训,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着眼,切实加强党的宗旨教育和廉政勤政教育,加强领导科学、领导艺术的培训,加强经济知识、科技知识的培训。对青年干部的培训,要把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知识的培训作为基本内容,切实加强业务知识、工作方法的培训,不断加深对公共行政、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现化科技和行为规范的学习,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不同的培训对象,不同的培训时期应有不同的培训内容,不同的培训方法,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时期的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由于我国的公务员制度实行较晚,公务员培训教育工作还始于刚起步阶段,培训教育工作还存在各种问题和不足。我们要在新的历史发展潮流中不断将培训教育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和国际化,续步解决培训教育工作中遇到的机构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激励机制不力、内容不规范等问题,并不断借鉴外国的公务员培训教育工作经验,将我们的培训教育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和系统化,把我区的公务员队伍建设成为高素质、专业化的队伍。
第五篇:教师职业道德存在问题及对策
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和变革的重要时期,各行各业都面临着一系列的变革,也经受着来自各方面的诱惑,教师这一职业当然也不能例外。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当今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受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影响,许多在以前根本不可能出现的问题逐步出现了,教师价值观取向出现了一定的偏差。面对出现的这些问题,通过深入分析,彻底搞清问题根源,从树立教师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入手,通过学习、培训、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措施,进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重塑美好的人民教师形象。
【关键词】师德
问题
对策
在当今社会,教师这一职业逐步从以前的非专业化向专业化发展,这不仅是当今我国社会所面临的新情况,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趋势也是世界教师队伍发展的新趋势。以前,可能你只要能认识几个字,懂一点知识,并且愿意从事教育这一职业,你就有可能成为老师。可是,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教师的这一现状到了必须改变的地步了。教师队伍,必须要有专业化的受教育背景,也就要求教师走上专业化的道路。在90年代以前,我国主要施行计划经济,随着我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全面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换,引起了人们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极大变化,在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中,教师职业道德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教不廉,谋取私利,工作敷衍了事
在我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大潮中,有一部分教师受到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出现了以前根本不会出现的事情:
(一)代课要钱,补课成风,利用晚上补课、双休日补课,更有甚者长期不上班,说是在招商,可是实际上却是在家招学生补课,取得金钱收益。这些人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漠不关心,马虎应付,却把主要精力用于校外办班“创收”或第二职业上;
(二)变相传销,谋取私利。有一部分老师利用教师这个职业的特殊性,以从中获取私利为目的,向学生强行推销不必要的各种所谓的试题指南、参考书籍,以及各种粗制滥造的学习用品;向同事推销各种不必要生活用品。
(三)热心商业,惟利是图。有的老师或者其配偶直接从事商业经营活动,千方百计向学生推销自家经营的各种东西,以从中获取利润;
(四)攀龙附凤,相互利用。这种行为集中表现在热衷于结交有钱有势或管钱管物的家长,你给我送礼送钱,我就给你子女提供各种方便和特殊照顾,而对于那些没有利用价值的学生则冷眼对待,不闻不问。使得班级风气充满铜臭味,严重毒害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五)不安心工作,老想“跳槽”。这种人当老师只是一种暂时的权宜之计,一旦有更好地机会,会毫不犹豫的撒手而去,从没有一个老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种行为的实质是缺乏教学上的进取精神。这种人不肯学习,也许爱岗,但决不敬业。
二、对学生不够尊重,随意侮辱体罚
有的教师因为缺乏工作的耐心和责任心,对于犯错的学生不能正面引导,反而动不动就以各种方式随意侮辱学生。比如有的教师说学生“比猪还笨”,“烂泥扶不上墙”;有的教师用大话威吓学生,说再犯错误就不让上课,就开除出校门;甚至还有教师仅仅因学生未能完成家庭作业,未能取得好的考试成绩,就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罚站、罚晒、罚写、拧耳朵、扇耳光、拳打脚踢,给学生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三、固步自封,夜郎自大,自甘堕落
有的教师因缺乏工作的目标和进取的动力,对自己要求不严,平日懒于学习,不关心教育发展的形势,不注意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不努力钻研业务提高自身素质,不求发展,满足于现状,自甘落后于他人,没能适应现代社会“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氛围,从而使自己逐步和这个社会的发展大趋势相脱节。
四、专注个人得失,不善于团队合作
在教师队伍中,有些教师在工作中总把个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比如说在绩效工资、职称晋级等方面,就毫无集体观念,为了一己私利,不体谅他人的利益和要求,嫉妒他人的进步和表彰,对他人冷嘲热讽,拆台打击,造成办公室人际关系紧张,与他人不能很好地团结合作,给学校工作的展开造成不良影响。
(五)衣着不整洁,言行不文明
有的教师不拘生活小结,或衣冠不整,或穿着过于艳丽花哨;有的教师思想不健康,言行中洋溢着一些低俗的东西。
以上所述问题,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是教师缺乏师德修养的具体表现。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进一步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提高教师的师德素质。应该采取的策略如下:
一、加强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教师首先要从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应具备哪些素质?从这个问题入手,不断学习,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认真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理论,吸取其精华,并在实践中发扬光大;认真学习一般的道德理论和教师的职业道德理论,从多方面获取道德知识,为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教育科学理论的学习。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掌握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以便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职责,增强教书育人的本领。
(三)加强向优秀教师的学习。刻苦钻研,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虚心求教,认真向学科骨干看齐,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在优秀教师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所倡导的优秀品质,他们的教育实践和先进事迹,生动体现了新时代师德的特点和要求,他们从不同的侧面把教师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具体化、形象化了。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感人事迹,既能帮助我们提高师德认识,又能诱导和激发我们的师德情感。
二、为教师提供学习和展示的平台,实现自我提升
(一)学习理论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将理论付诸教育实践,因为教育实践不仅是教师进行师德修养的现实基础,同时也是检验教师师德修养的唯一标准,是教师师德修养的目的和归宿。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认识、不断提高,不断完善。只有经过实践的反复磨练,道德认识才能日益明确和深刻,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才能日益坚定,道德情感才能日益丰富,道德理论才能日益完善,才能形成良好的师德品质,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二)教师应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工作,用现代教育理论与教育教学方法武装自己。
(三)认真学习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和手段,努力追求教育方式方法的现代化和高效益。
(四)坚持学习教育教学知识,多听课,多动笔,不断给自己充电,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主动,积极的做好本分工作,发扬奉献精神。
三、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用制度可以培养人,也可以约束人。制度化管理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促进师资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优秀教师人才培养。
(二)学校把师德师风建设责任落实到每一位教师,具体的各项事务均由专人负责,力求做到责任明确,无死角、无漏洞、无空白。
学校挑选师德好,业务强,思想道德修养高的教师帮助个别易犯错误、脾气暴躁、性格内向、易冲动自控能力差和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主要从安全、师德等方面对其进行思想教育,主要是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和思想动向,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或不良思想趋向。重大问题必须及时报告校长,并作及时处理。学校利用教师例会,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并组织学习有关教育法律法规知识,让每一位教职工明白: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应该努力做好什么,不能做什么。
四、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地氛围,提高教师的师德
(一)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校风。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能在无形中统摄全体师生的灵魂,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
(二)学校无闲处,处处熏陶人。环境不仅是学生生活的空间,也是培养学生文明素质的载体。我们发掘、利用校园的环境,形成了浓厚的立体环境文化,使一草一木、一墙一板都能说话,都起到教育人、启迪人的作用。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潜在的课程,通常包括渗透在课程、教材、教学活动、班级气氛、人际关系、校园文化和家庭、社会环境中的文化价值、态度、习惯、礼仪、信仰、偏见和禁忌等等,它对学校的广大师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所以加强以校园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充分挖掘学校潜在的教育因素,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同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特色的形成。
作为一名当代的人民教师,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这个世道所赋予我们的使命,使我们的下一代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我们首先要正视我们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出现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看到问题后不解决。当前情况下,我们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和意志,下大功夫整治这些问题,重塑新时代的师德,让人民教师恢复它原本应该具有的本色,让“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塑造更美的灵魂再接再厉!参考文献:
1.包苏红.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之我见【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 2.王斌.试论教师职业道德[ 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3期.3.李冰,黄天娥.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和策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5期.4.刘毅.浅谈师德的规范及培养[N].贵州政协报,2000年
5.隋延力,李晓东.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2、11 6.赵士奎.加强高校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2(2):91-93.7.许剑轶,赵晶秋.高校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8.如文.关于加强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职业教育论文.9.杨永宽.建设高素质高校管理干部队伍的对策[J].科技资讯,2008(20):173.10.石子球.论当代高等学校的师德建设[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4(4):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