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共青团宁津县委2013年诚信宁津建设工作总结
共青团宁津县委
2013年诚信建设工作总结暨2014年工作计划
2013年,团县委按照县委《“诚信宁津”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部署,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宣传工作为先导,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创新载体、扎实工作,确保了“诚信宁津”建设各项工作有序、有效、有力开展。
一、强化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我县“诚信宁津”建设动员会议召开后,团县委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了学习传达会议,结合工作实际研究制定了《共青团宁津县委“诚信宁津”建设实施细则》,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工作制定和征信标准,确保诚信建设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一)成立领导小组,健全领导机制。成立由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诚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小组下设诚信建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全局诚信建设活动,落实了主抓部门和人员,使全局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人员具体抓、上下连动一起抓的领导机制。
(二)制定了奖励机制。为鼓励和激发各科室抓好诚信建设活动,制定了奖惩政策,调动了各科室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动员全体工作人员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信心、抓住机遇、扎实工作,弘扬诚信精神,扎实做好“诚信宁津”建设工作。
有效的提升群众的诚信知识水平、诚信意识,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农村金融环境。
四、存在的问题和2014年工作计划
“诚信宁津”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全体干部职工的诚信意识不断增强,服务青年能力不断提升。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少数团干部缺乏责任感,服务意识不强;诚信氛围还不够浓厚等。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我们将在2014年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诚信专题培训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使诚信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方法标准、奖惩政策人人皆知,人人参与,提升全体干部职工的诚信意识,努力营造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和谐环境。
(二)进一步提高团干部的服务意识。积极践行共青团“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权益”职能,组织团干部走进青年,与青年交友,努力提高服务青年意识及水平、能力,不断树立团干部良好形象。
(三)进一步增强诚信活动影响力。丰富载体,创新形式,不断开展切合团员青年实际的诚信宣传活动,不断提高团员青年的诚信知识水平,丰富诚信活动内容和形式,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为建设“诚信宁津”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第二篇:宁津开业贺辞
开业贺辞
各位朋友,各位来宾,尊敬的李志强总经理:
大家上午好!
秋雨绵绵,凉爽怡人。今天我们欢聚一堂,热烈庆祝狮王陶瓷宁津专卖店胜利开业。我谨代表狮王陶瓷总部向各位朋友、各位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向狮王陶瓷宁津专卖店表示热烈的祝贺!祝愿狮王陶瓷宁津专卖店生意兴隆,财源滚滚!祝愿朋友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狮王陶瓷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目前拥有世界先进的陶瓷生产设备,拥有完善的产品研发,产品销售,产品服务体系,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各地,经过几年的发展,年生产能力已达1000万平方米。已成为我国建陶行业的知名企业。
狮王陶瓷在2010年又隆重推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首款U+六防瓷砖。狮王陶瓷U+六防瓷砖具备了防滑、防污、防菌、防划痕、防色变、防胀裂六大功能,有效解决了瓷砖在使用当中的各类问题。一经推出,就获得了消费者的好评,深入消费者喜爱。宁津专卖店的胜利开业,将会给金乡市民带来质量过硬,款式新颖、价格适中、服务完善的六防瓷砖,同时公司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全力支持专卖店的建设发展,努力把狮王陶瓷建设成为宁津建材行业第一品牌。
狮王陶瓷U+六防瓷砖,在2011第七届中国陶瓷行业新锐榜评选活动中,获得“优秀产品”称号;在2011年4月,狮王陶瓷在人民大会堂,获得了“中国抛光砖十大品牌”荣誉称号!
狮王陶瓷宁津专卖店,展厅面积超过500平米,可以说是金乡建材第一店。店内品类齐全,服务周到,可以满足各类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诚信经营、用心服务”是狮王瓷砖的经营宗旨,也是对狮王陶瓷宁津专卖店的期望和要求。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季节,我们坚信,宁津专卖店在李志强总经理的带领下,一定会越做越好,越做越成功。
最后,再次感谢朋友们的到来!感谢朋友们对狮王陶瓷的支持!让我们共同期待,狮王陶瓷宁津专卖店的明天更美好!
谢谢~~~
2010年8月27日
第三篇:医院建设幸福宁津实施方案
大曹医院建设幸福宁津实施方案
认真领会市、县两级关于建设幸福德州,幸福宁津的实质内涵,结合我院具体工作实际,为更好的建设幸福宁津增添一份力量,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思想重视,精心组织,务求实效。
二、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强化责任,加强督导。
三、立足本职,提高水平,提升素质。
四、加强学习,提高能力,提高质量,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五、利用各种宣传方式,采取多种宣传渠道,广泛开展健康教
育,提升公众保健意识,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六、积极开展传染病防治及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应急能
力培训,提高应对能力。
七、以“三好一满意”、“两高”活动为载体,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理念,关注民生,构建和谐。提高人民幸福质量、幸福指数,促进宁津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八、大力开展除“四害”爱国卫生运动及控烟履约活动。
九、积极开展慢性病系统管理,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减少心
脑血管事件发生,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
第四篇:宁津巾帼创业培训班
宁津街道巾帼创业培训班
近日,由市妇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举办的2011年巾帼创业(SYB)培训班开班仪式在宁津街道会议室举行。开班仪式上,市领导就举办巾帼创业培训的目的和意义、扶持妇女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妇女创业小额贷款作了详细介绍。
此次培训班严格按照国际劳工组织提供的统一培训教材及市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有关要求进行,聘请具备SYB培训资格的培训教师进行授课,为学员提供免费教材、学习用具及午餐,培训为期4天,共有130名学员参加。培训结束后,将通过答辩和理论考试的环节对参培人员进行考核,合格者将取得SYB《创业培训合格证书》,凭此证书将享受一次性创业补贴、小额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
第五篇:宁津蟋蟀传说与现实
宁津蟋蟀传说与现实
宁津蟋蟀宁津蟋蟀文化馆一隅蟋蟀罐 戴玉亮 摄
初秋时节,记者到宁津县采访。适逢当地正在举办全国性的蟋蟀文化节,各地蟋蟀爱好者和玩家云集,蟋蟀市场一派兴旺景象。走访市场,与玩家交流,观看当地独有的蟋蟀文化馆。蟋蟀,这种看似普通的小小昆虫,引发了记者探本溯源的浓厚兴趣。
斗蟋缘起唐朝说
宁津县文化馆专家杨柱山称,中国的斗蟋之风源远流长,成风气应起于唐代,有可能是从某些寂寞的宫女打发时光开始的。该县文化局副局长杨承田则认为,兴于宫中是可能的,但最早肯定来自民间。蟋蟀天性好斗,老百姓在耕作之余,在田间地头就有可能斗起来。
有研究者认为,从唐代开元年间的社会风气看,斗蟋蟀出现在此时是极有可能的。那时天下太平,四方无事,从李隆基到民间百姓,享乐之风蔓延,斗鸡走狗成风。李隆基喜斗鸡,便在宫中建起鸡坊,定时举行斗鸡比赛。皇帝的爱好常常像瘟疫一样迅速感染整个社会。在这种氛围下,出现斗蟋蟀的游戏,为皇上多一项娱乐活动,似在情理之中。
至于人们是如何发现蟋蟀有善斗习性,并使它发展为一项游戏的,有人设想了以下几种可能。
一是在偶然的情况下,人们看到雄性蟋蟀在交配期为争夺配偶而展开搏斗,于是好奇心驱使他们捉来雄蟋蟀,双双放到一起,让二虫搏斗厮杀。二是当宫女或民间小儿在捕到蟋蟀养在小笼里听声解闷的过程中,无意间发现两只蟋蟀放在同一只笼里,就会出现视若仇敌般的争斗,于是开始有意识地引逗,并从中取乐。比较而言,后一种可能性更大。自然界的野生蟋蟀交配多在晚上,人们可以听到雄性招引雌性的鸣叫声,但不易发现两雄争风吃醋的场面。因为野生蟋蟀选择配偶的机会很多,似乎用不着为此而争斗。第三种可能是,斗蟋蟀一开始就是受斗鸡的启发而产生的。既然皇上酷好斗鸡,又有因斗鸡有方而得宠者,一定会勾起某些嗜利钻营之徒的极大兴趣,他们便在其他禽虫上进行试验,结果发现蟋蟀的斗性最强,场面最吸引人,于是便将其精心养起来,或作贡品以邀宠,或留作自己闲时玩赏。
斗蟋蟀从发现到普及,其实不需太长时间。一方面斗蟋蟀是一种很好玩的游戏,本身具有独特的娱乐效果。另一方面,玩养蟋蟀是一件简便易行的活动,既无需多大财力,又不甚劳神,只要从野外捉来,稍加调养,即可摆开战场,这比斗鸡走狗一类的活动更简单。斗蟋之初,是一种纯娱乐游戏,并没有用于赌博。但很快人们发现用斗蟋蟀进行赌博更具刺激性。这为斗蟋增加了“催化剂”,斗蟋活动开始高速发展,至宋代达到相当规模。
杨柱山和杨承田都认为,蟋蟀文化是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中国特有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种结晶。其内容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斗虫可以展现人的智慧;二是斗蟋有一整套规则,比如斗蟋要称重,如同举重、摔跤、柔道等一些体育比赛一样,要分量级。与此同时,蟋蟀从捕到斗、养都很讲究,需一系列的工具。
传说:皇后化蟋蟀
杨柱山先生称,宁津蟋蟀的出名是从明朝开始的,之前在正史里找不到记载。明宫廷中斗蟋之风盛行,据说明朝时两个官差特地到宁津看蟋蟀资源,为朝廷提供贡品。之后,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清朝。
除中科院昆虫研究所所长吴寄传教授所著、1991年出版的《中国宁津蟋蟀志》外,关于宁津蟋蟀,史书中几无资料可寻,但民间传说颇多,最有名的有两个。
传说其一可追溯到北宋。徽、钦二帝疏于国事,整日沉缅于酒色,挥霍无度。他们花重金建起斗蟋台,亲自为斗胜的蟋蟀封号命名,“金头大将军”、“绿袍大王”、“黑衣大圣”、“紫衣大圣”等。当时东京汴梁(今开封市)的斗蟋市场非常活跃,就连女人、小孩都加入斗蟋队伍。
宋徽宗的皇后是德州刺史王藻的女儿,名叫王敏。王皇后从小饱读诗书,对皇帝不理朝政、整日躲在宫里同嫔妃斗蟋看不下去,多次劝说。皇帝起初还能听进去,时间久了就疏远了皇后。王皇后一番好意却被冷落,很是抑郁,不久得病而亡,年仅25岁。为了继续劝说丈夫觉悟,她变身一只乌头金翅大蟋蟀,经过数次擂台赛,终于来到皇帝身边,终日在其耳边啼鸣“夫君醒来!夫君醒来!”
公元1127年,金兵大破东京汴梁,活捉了徽、钦二帝,宫中之物亦被抢掠一空,一同车装船载运往幽州,其中有一红棚大车上装满镶嵌珍珠、宝石的精致盆罐。行至位于鬲津河畔的临津县(今宁津县),天气突变,乌云滚滚、雷声隆隆,一声霹雳,红棚车裂盆碎。随着王皇后化身的乌头金翅大蟋蟀的一声鸣叫,群虫齐声振翅高歌,跳进青纱帐里无影无踪了。钦宗见状,凄然泪下,哀曰“:尔等早早逃亡,待到天朝盛世,再让你们拜帅称王。”八百年后,宁津蟋蟀称霸中华,多次获得国际国内大赛冠军。
传说之二到了清同治年间。当时宁津陈庄的蟋蟀在京城已小有名气。这年,逢慈禧太后生日之际,准备大庆一番。太监李莲英建议增添斗蟋一项助兴,老佛爷很满意。于是,李莲英派两个手下人贾大鼎和郭老福,到陈庄选虫子,并叮嘱要选个大的,成色好的。二人到陈庄后喝斥人们到地里捉最好的虫子进贡。其实,他们根本不懂什么成色,只记住了“个大的”。当上好的虫子贡上来后,都因“个不大”而没被选中,村民们还挨了臭骂,甚至遭衙役棒打。村中几个捉蟋蟀的人一商量,决心捉弄一下两太监,出出气。于是他们在地里捉到几只特大的雌蟋蟀,把显示雌性的尾巴剪掉,献了上来。两太监一见,如获至宝,装进箱里,运回京了。没等慈禧寿筵开,虫子便献到了李莲英面前。太后听说后,欲先睹为快,让选两只斗斗看。李莲英把两只最大的放在一起,可几经挑逗,不见相战。仔细看时,才知是两只雌的。慈禧顿时大怒,因扫了兴,更因“雌蟋”与“慈禧”同音,大忌。雌蟋上不了场,影射了女人专权之逆。她以为是两个下人故意耍弄她,便下令将他们下狱。
现实:宁津蟋蟀变“金虫”
中国蟋蟀文化南方以江、浙、苏、杭、沪为代表,北方以京、津、冀、鲁为代表。而真正的蟋蟀名产地,当属齐鲁北方大平原。吴寄传认为,山东是蟋蟀王国,而宁津则是蟋蟀王国王冠上的宝石。因宁津特有的地理位置,土壤种类与生态条件,以及相应的气候因素,常年籽粒品种特性的遗传,使宁津得天独厚,所产蟋蟀兼具南北虫的优点。
宁津地处北方较干旱区的南部边沿,故宁津蟋蟀具有北方虫的坚强斗性与耐力,凶悍顽强,皮厚牙坚,而又具有南方虫的魁梧,头大、项阔、腰圆、体形高厚匀称。在格斗时咬法多样全面,既有南虫的爆发力,又有北虫的体质与咬死不走的顽强斗性。
宁津蟋蟀中最出名的是大青翅子。大翅子在蟋蟀中为异形福相,是蟋蟀中的佼佼者。一般地区翅子的产量极少,可称百里或千里挑一,在北方如北京,几百条蟋蟀中也找不出一条翅子。而在宁津,如果当年雨水好,翅子的比例能达到5%,个别村子,出翅子比例更是高达8%。宁津翅子的皮色以大青翅为主,其次为紫翅子,麻头与黄翅子相对少见。宁津翅子能咬善斗,咬法多样,灵活且有后劲,多出将军。有人用宁津翅子出战,十有八胜记录。宁津蟋蟀近年来多次在全国大赛中夺冠。杨承田说,全国大赛中的名虫中,宁津蟋蟀至少占到3成。
每年立秋后,来自全国各地的蟋蟀爱好者涌入宁津,捕捉、购买蟋蟀。这也成了当地农民增收的“金虫”,一只蟋蟀少则几元几十元,多则五六百元,甚至上千元、过万元,在柴胡店镇就流传着“二月富万户,一厘值千金”的说法。据估算,蟋蟀每年为当地带来近亿元的收入。在市场上,记者看到,一只品相较好的蟋蟀,动不动就是一两百元。
近年来,宁津县先后建起了四个蟋蟀交易市场,为外来购虫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在县文化艺术中心建成了国内乃至世界一流的“中华蟋蟀文化第一馆”,馆内收藏蟋蟀罐216对,各类蟋蟀用具39种,蟋蟀标本71个,以多媒体动画、浮雕、圆雕、展板、名人字画等形式进行展示。
相关链接? “蟋蟀宰相”和《促织经》
除北宋的徽、钦二帝外,南宋太师平章贾似道是历史上另一个著名的蟋蟀迷。据《宋史》载:“襄阳围已急,似道日坐葛岭,起楼台亭榭,取宫人娼尼有美色者为妾,日淫乐其中。尝与群妾踞地斗蟋蟀,所狎客入,戏之曰:此军国大事耶?”当时蒙古人进攻中原,形势十分危急,但贾似道却置国事于不顾,仍然在陪着群妾斗蟋蟀玩乐,可见其何等昏庸。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使他背上了千古骂名,后人戏称之为“蟋蟀宰相”。
抛开贾似道为政的功过不讲,单就他对蟋蟀的痴迷来说,确有值得称道的东西。他对蟋蟀不仅是玩玩而已,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他写的《促织经》,是我国第一部研究蟋蟀的专著。此书共二卷,分论赋、论形、论色、决胜、论养、论斗、论病几部分,对蟋蟀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后来出现的一系列《蟋蟀谱》、《促织经》,几乎无一不是以贾氏《促织经》为蓝本,除了内容上稍有增益,体例上没有什么突破。
贾似道的《促织经》前有一段《促织论》,是一篇内容丰富的蟋蟀专论。作者首先探讨了人们玩斗蟋蟀的原因,主要在于蟋蟀虽为“微物”,却有“似解人意”的灵性,尤其是二雄相争的“英猛之态”,是其他小生物所不具备的,而这正适应了寻胜猎奇的“人之所好”,故君子“取而爱之”。接着,他又通过对斗蟋蟀历史的考察,进一步说明这项活动之所以受到公子王孙,乃至庶民百姓的喜爱,是有其必然性的。另外他对蟋蟀的生活习性、品种优劣、调养医病诸问题也有精辟的见解,并认为这些是在决斗中取胜的关键。
从贾似道的《促织经》中可以看出,斗蟋蟀的技艺至南宋时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基本上脱离了初期的质朴状态,开始由简单的“游戏”向“艺术”过渡,并由此而始,逐渐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融入了庞大的中国文化体系中。当然,任何理论的产生,都是建立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之上的。贾氏《促织经》实际上并非一人一时之作,它是在斗蟋蟀游戏相当普及的社会基础上,总结一代又一代玩家的心得体会而成的,是无数人情趣与心血的结晶,充分表现了当时人们对蟋蟀的认识水平。例如关于蟋蟀的种类,在外行人看来,除大小及色泽稍有差异,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区别。但在《促织经》里,仅体色就分为青、黄、红、紫、黑、白;而红又分为真红、水红,青又分为真青、深青、淡青、紫青、灰青、虾青、蟹青等。而且人们还发现了蟋蟀的体色与其斗性是有密切联系的,提出“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黄”的说法。再如虫具问题,《促织经》里经常提到“古旧大盆”、“下盆”、“盆窝”,说明当时已改为用土盆饲养蟋蟀。由金玉牙笼改为土盆,当然不是因为朴素,而是对蟋蟀生活习性认识上的提高。
(戴玉亮 搜集整理)